第一篇:《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无中生有——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广告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商品信息,而是呈现出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能容纳百川的容器。”——原研哉
用了一天的时间仔细看完了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之所以选择原研哉的这本是因为想对设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不仅仅是停于图形符号的表面。有句古语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最美的声音就是听起来无声响,最美的形象就是看不见行迹”。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 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整本书传达给我的感觉便是如此。书中有一章节是“无中生有”主要是讲为无印良品做设计是的感受。书中有个词是对无印良品的评价就是“虚无”。我觉得原研哉的作品中都是用简单来体现复杂的事物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个词。
之所以研究“无”是因为现在的设计很多都陷入了一种怪圈。过分的想吸引人的眼球,过分的包装和华丽的堆砌已经成为设计的代名词。设计是什么,用食物打个比方,设计不是为了吃饱饭,而是吃好饭,愉快的吃饭。设计是改变生活方式的工具,并不是浮夸的表现而是实用的生活化的大众化的,所以将设计简单化,虚无化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原研哉在书中并没有多么的夸大设计的作业,设计的神秘感,这是我很欣赏的,很多书籍谈到设计会大篇的简述如何去设计才能成功,而原研哉把设计作为了一种生活,融入了生活。读完了之后会让人感觉设计其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你需要解决某件事情的时候设计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并且是有目的有意义的。
作者认为设计是自然的,概念的实现。从他设计的妇产医院的标识系统,松屋银座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运用白色和不同的材质。日本的设计很喜欢黑白灰,其实白色是可以给人无限遐想的颜色,正印证了那句“无中生有”。通过材质和颜色让顾客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感觉,设计并不需要多大的冲击力,而是看到之后会觉得这个东西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能让我门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仿佛我们置身其中,感受到设计对我们的影响。原研哉用了很多的例子来讲述“无中生有”的设计,这些例子大都是简洁的,毫无累赘的,如果不注意你或许不会知道这是通过精心设计的,缺是那么巧妙的融入了其中。
“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是原研哉常说的一句话。有时候我们很费力的去改变很多东西,却发现原来可能只需要改变一点点一切都会不一样。设计应该朝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面临很大的问题,绿色环保资源是面临的一个新的大问题。无印良品的成功说明了人们是需要空白的,太多的色彩和复杂占据了我们的眼球,我们心底里需要有一个空间可以供我们去思考,我想这就是简约设计的魅力所在。书中有提到过世博会的设计,世博会发展到今天似乎失去了原有的初衷,因为网络时代的发达,使我们不出门都能了解世界,所以世博会看似也没有多大的必要,于是成了很多国家花大手笔去打造一个超现代的繁荣的城市,定下一个抽象的主题然后不停的为实现这个主题的视觉化去努力,于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成为了一种负担。爱知世界博览会的主题是“自然的睿智”。如果这个主题让很多城市来设计的话都会努力的表现出自然,绿色,把一切绿色引进到世博会来,可是何必这么麻烦呢,原研哉就想到何不把世博会搬到自然中。如此简单的问题换个场地或许不需要别的东西,主题就自然而然的呈现,好的设计不需要别人去说,自己就会说话。
读完了这本书,觉得自己曾经做的东西也很好笑,努力的想把自己的作品赋予一个灵魂,加上很多的故事,这样它好像才会更耐人寻味更有说服力。殊不知生硬的加上去的东西不仅不能达到效果,可能会起到不好的作用。有些东西太刻意去做反而失去了感受,依附于灵魂去做设计,而不是把设计加上灵魂或许更好。“无”并不是没有,而是有太多太多需要自己去感受,或许设计最后的发展便是无设计,皆是设计。
第二篇:读《三十六计》的“无中生有”有感
读《三十六计》的“无中生有”有感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三十六计》的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七计“无中生有”。原文是: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意思是:指本来没有的东西却硬说有,形容凭空捏造。草船借箭”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个计策。
“草船借箭”讲的是三国时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给他出了一道难题,令他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完不成则受军法处死。诸葛亮欣然答应。周瑜又令所有工匠都不能给诸葛亮造箭。诸葛亮悠闲地过了两天,第三天对鲁肃说:“你借我二十条船,每条船配三十名士兵,装上一千个草人,晚上将船停在江边。”鲁肃答应了。晚上诸葛亮邀鲁肃到船上饮酒,并令士兵将船向对岸的曹营驶去。船到江心时,江面起着大雾,诸葛亮令士兵擂起战鼓,齐声呐喊向曹营逼近。曹军以为东吴要偷袭,因江面雾大只得对着战鼓响的地方射箭,结果箭全部射到船中草人身上。就这样诸葛亮凭着智慧向曹操借了十万支箭。“无中生有”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很多,比如我们班的某些同学自己故意把别人的东西弄坏,然后硬说是某某同学弄坏的,嫁祸于人,在同学之间制造不必要的矛盾,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关系,这是非常错误的,“无中生有”对敌人可以使用,但是对好人却万万不能使用,否则就会伤了和气,影响团结。通过读了“无中生有”这一计后,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增长了智慧,同时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受益匪浅。
五年级:杨晨
第三篇:读《关于设计》有感
读《关于设计》有感
我们学设计的人都离不开“设计”这个词,与设计挂钩的还有很多我们需要学习的知识,在企业中的设计该如何?如何学习设计?等等问题,在《关于设计》一文中都有讲解,我觉得其中的讲解是言简意赅,细细体味还能从中得到不少体会。文中多用问答的形式,在这里也摘抄了许多。
为什么有设计?因为这个世界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所谓设计,就是解决问题。
企业中的设计怎么做?企业中的设计,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为企业的品牌服务,是符合企业愿景和品牌理念的设计,因此,是设计的一个子集。
如何为品牌做设计?为品牌做设计,要先理解品牌的理念,要让设计在品牌理念的范畴之下运作,为品牌服务。
但现在为什么在企业中做设计那么难呢?因为很多企业不知道自己的愿景是什么,品牌理念是什么,这是最大的问题,你无法帮助一个自己都不知道要做什么的人。
如果企业的理念非常清楚,设计又该如何做呢?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首先要好好理解品牌的精神内涵,并把它融入到设计的每个细节中去。如果一个企业的精神内涵给人感觉是优雅,或者说希望消费者觉得他们的产品很优雅,那么,设计师就要深刻的理解什么是优雅,优雅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把优雅吃透了,才能出处透着优雅,并不是在设计说明中来一句“这个产品给人一种优雅的感觉”就能了事。道理很简单,怎么你说优雅就优雅啊?你说他优雅,为什么啊?设计师应该总是在说出自己的观点或方案之前,尽可能的多问自己几次为什么,这就是拷问设计,是对设计的严肃和严谨。因为,设计不是艺术,你需要得到最终消费者的认可,因为他们为产品付钱了。如果你根本不希望把产品卖出去,那随你怎么做都行,你想怎么说都行。
设计师应该具有综合的知识体系。为什么呢?因为既然设计是解决问题,综合的知识体系会给你更多看问题的角度,这样才有给出创新的解决方案的可能。这个道理可以解决科学研究的经验:创新的思维和发现总是在各个学科的交叉的边缘发现。所以,作为设计师,要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设计是一个反复推敲的过程。一个概念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粗糙的,不那么吸引不了解其本质的人,这时候,自己要有信心,不放弃,不断的优化,改进,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达到完美或者比较完美的程度。从99%到100%,本来就是一个很小的进步,但这个进步,带来了质的超越。日本设计是这个理论的典型代表,日本人总是在持续不断的做小改进,经过很多这样的小改进之后,其产生的结果让人惊讶!
如何学习设计?向大自然学习设计。大自然是最好的设计师。大自然的形形色色的物种,让人惊叹大自然创造性和创新性,为了“生存”这一个设计概念,大自然中竟然有这么多彼此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不由让我们慨叹自己创造力匮乏。作为一个设计师,要记住,永远向大自然学习。而且,要坚信:永远都有创新的可能,千万不要对自己说,前人都把好做的都做了,自己再也没有创新的机会了。
关于电脑。不要一开始设计就趴到电脑上去。高登布鲁斯总是这么教导我们。电脑不过是一个最后优化设计的工具,而现在看来,几乎所有的设计师都快成了电脑的工具了!先草图,草模,再草图,再草模,最后才上电脑把概念优化一下。草图和草模非常重要,做草模是设计的工具,他会帮助我们思考。
关于外观。外观是设计的最后一步,要从使用者着手,认真观察他们的使用行为,让设计去解决他们在使用中的问题,这是设计的第一要义,外观不过是在解决方案确定之后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一步。现在我们做设计已经本末倒置了,放弃了用户,而只关注外观。
如何培养设计师?设计师既要懂设计,也要懂点工程,还要了解点市场。因为,设计其实是一个系统,从用户的问题出发,解决用户的问题,同时满足公司的品牌理念,最终还要能够配合市场销售,而且设计的产品要方便售后服务,不要搞出一个根本无法进行维护的产品,还有,要关注产品报废之后的回收,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所以,设计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画一张图,这绝对是对设计的误解。设计是一个系统!另外,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如果一个公司想要打入国际市场,那么,他的设计师要有国际化的思维。而怎么获得国际化的思维呢?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让设计师到国际上去。从整个宇宙到一株仙人掌,无不饱含设计的真谛。所以,在国际化的时代,需要国际化的设计师。丰富的文化背景,将会催生更多更新的设计。
关于用户研究。用户研究不是用户调查,更不是用户问卷调查。因为用户自己其实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如何通过他做的文件进行设计?用户研究是一个很严肃的命题。我们可以通过假设摄像机,对用户的使用过程进行记录,然后再分析,研究,这样,我们可能会找到用户在使用产品中的一些问题。要想为用户做设计,就得非常了解他们,或者,尝试着扮演他们的角色,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会。
设计与资金。并不是钱多就能出好设计,好设计往往是逼出来的。钱多只会造成浪费,不然把钱给设计师多发点工资。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博士生和打工仔为饮料厂设计检验装置的故事。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巨匠在限制中展示自己。设计也是,要在有限的条件下,想法设法去解决问题。
关于设计语言。在没有驾驭复杂的能力的时候,就尽量做到简单,去掉一切不需要的杂碎。这往往是最难的事,因为,把简单的事情做复杂谁都会,但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则是一门艺术。苹果做到了,得到了大家都认可。无印良品做到了,大家也为之喝彩,为什么我们不去做呢?这个世界的资源越来越紧张,把有限的资源都用到必须的地方去吧。或许有人会说,这样太单调,不美。但你说,什么是美呢?古希腊哲学认为,美藏在功能、比例和逻辑之中,这些才是美的真谛,而不是装饰物的堆砌。所以,亲爱的设计师们,把心思放到对功能的探索,对比例的推敲和对逻辑的论证中去吧,这才是创造美的正道。
设计与中国文化。谈到文化如何融入设计,是一个最难的课题。文化本来就是一个虚无的概念,比如说中国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你可以说扇子,长城,造纸,八卦,四合院„„无穷无尽的元素构成了中国文化。如何把她概况起来呢?太难了,很多所谓中国设计不过是元素的堆砌,并未深入文化的骨髓。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突然间觉得我所知道的东西是那么贫乏,所要学的知识是那么多。因此学好一门专业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累积知识,运用知识,是学设计不可缺少的过程。了解一些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不懂就要问。
第四篇:读汽车设计有感
读《汽车设计》有感
读完《汽车设计》这本书,我收益很大。可能是因为我大学是机械专业的缘故,我读起这本书来很感兴趣,理解得也很深,因为我觉得它说讲的内容与形式与机械设计一样,都是公式的推导,实验的分析,曲线的绘制与分析等等内容。其中最经典的就是图形的分析。这也许是得益于我是机械出身的吧!这本书让我弄明白了一辆汽车底盘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它涵盖了汽车产品的设计,分析与实验等比较全面的内容,这本《汽车设计》不像是《汽车理论》一样让人读起来很难理解,可以说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籍。下面我来谈一谈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见解吧!
我读的这本《汽车设计》是清华大学教授王霄锋写的,作者在汽车行业已经学习研究了三十几年了,所以他写的书是结合他本人经历来写的,很是经典。这本书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虽然没有涵盖很多内容,但是它讲的都是现代汽车行业所用到的基础知识,并对这些知识做了精简。这本书所写得内容有汽车总体设计、汽车零部件载荷与强度校核方法、离合器的设计、机械式变速器的设计、万向节和传动轴的设计、驱动桥的设计、悬架系的设计、转向系统的设计,制动系统的设计及汽车稳态操纵性计算等知识。这些知识在这本书上得到了非常详细的讲解。比如汽车转向系统中转向梯形的设计这个方面的知识讲的很全面,书上的插图及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很清楚。所以读完了这本《汽车设计》后,我非常了解我们地盘的设计。特别市转向系统这一块的知识。我读过好几本《汽车设计》相关书籍,可是就觉得这本写得好,写得全面,我在这里要感谢一下这本书的作者,谢谢他给我们讲的那么的详细。还有我要说的是,我从这本书中的公式推导中学习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用这种思维去理解汽车是比较容易的。
在没有读到《汽车设计》之前,我一直都是停留在对汽车结构这样比较表面的理解,而没有比较沉入的去思考汽车是如何设计的,其中的各个系统是怎么样设计的,系统与系统之间是怎样联系的,而读完了这本汽车《汽车设计》,经过自己的研究与分析以及在和师父或同事讨论之后,对这些汽车知识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了。同事也了解到了汽车设计的一些相关规则。但是《汽车设计》还有很多知识点我还是理解不了,我想在以后的实践中多去留意与思考这些问题,相信总有一天会理解的。总而言之,这本《汽车设计》我已经看了两遍以上了,大部分的内容还是理解了,可是还有一小部分不是很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多多与师傅们聊一聊,向他们学习学习。争取全面理解《汽车设计》这本书的全部内容。
第五篇:读《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有感
读《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有感
工作了十几年,每次在听同事的课时,会发现有些老师一堂课下来,会啰哩啰唆的提了好多问题,有些问题提的让学生无从下手,摸不着头脑。我也常常在反思自己的课堂设计:我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是不是也犯了这样的毛病。课堂设计到底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对这个问题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参加了乡村骨干教师培训,听了经志芹校长的《简约设计,高品质课堂的追求》的讲座,读了魏本亚老师的《中学语文教学设计》一书,我才恍然大悟。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无论采取什么方法,一定要重视教学内容,要删繁就简。不仅教学内容要精当,教学方式要精当,所提的问题更要精当。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其实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可以采取“一线串珠”策略,即指用一个核心要素将其他诸要素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有核心的整体。也就是说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收束点,一切问题都围绕目标“串珠”。
我们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主问题”化,就是围绕本堂课要完成的目标,结合课文的内容,设计一两个话题或问题,让教学顺着“主问题”展开,在问题的探讨和解决过程中,逐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比如我在听了余映潮老师的《夸父追日》一文时,余老师在指导学生在精细的认读,精妙的朗读基础上,品读的环节中提出了两个问题:
1、从“渴”字中,我们能够品味出什么?
2、“弃其杖,化为邓林”这句话为什么好? 学生经过反复的阅读品味,得出了精彩的结论。
于是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我也尝试了进行了简约设计和课堂上“主问题”化,力争获得别样的精彩。结果也有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举例如下:
在进行《囚绿记》一文的设计时,我采取了如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
3、合作探究,走进文本
a.这曾经是一抹怎样的绿?作者此时对他怀有怎样的感情? b.作者为何要囚禁这抹绿色?仅仅是出于爱吗? C.为什么作者最后要开释这绿色的囚徒?
4、仿写,归纳课文:
这是一首赞歌!
一首歌颂常青藤的赞歌,歌颂他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一首歌颂的赞歌,歌颂他的精神!附:板书设计 囚绿记
爱绿——细腻多情 囚绿——孤寂抑郁 释绿——爱国情怀
又如在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2、预习检测
3、了解母亲的往事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本文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件事?母亲给你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合作交流。
4、品读母亲的眼泪
截取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其中两件事写了母亲的眼泪,品读思考:找出描写母亲流泪的语句,并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5、认识母亲的时代
作者写这篇文章紧紧是为了怀念、赞美自己的母亲吗? 补充删节。
再如,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导入新课
2、解释重点词语
3、翻译句子
4、再读课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水清,环雅,凄清)探究活动一 寻小石潭之“清”
找一找小石潭“清”在哪里?以“这是的小石潭(含“清”的词语),具体表现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探究活动二 绘小石潭之“清”
你喜欢小石潭中的哪些景?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试着加以描绘。探究活动三 悟小石潭之“清”
柳宗元游小石潭时心情如何?文中哪些词句流露了这种感情? 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感情。
5、总结归纳:本文运用了写法,描绘了小石潭的,渲染了的气氛,抒发了情感。
通过这些主问题的设计,用主线串起了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语言等课文内容的“珠”,串起了课文阅读探究与欣赏的过程。从而简化了教学头绪。
当然了我们要善于根据文本的特点挖掘整合其最有价值的教学点,设计需要探究的主问题,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属于自己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