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悟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诗画意境
感悟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诗画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繁殖于东方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许多园林的建造借助文人和画家,由于这些人的参与,在建造园林时,他们将自己奇特的理念融入到园林景观的建造中,中国古典园林从一开端便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重情感颜色。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特殊是山水画所遵守的最基础原则“外师造化,内发心源”被造园者奇妙地应用到造园艺术中,再加上造园者自身情感的倾泻,并受当代社会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崇尚自然,寻求虚静,回避现实和憧憬原始自然状况的生活,尽力营造一种“清净无为”“息心去欲”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汇集了诸多的元素,为塑造一种文人所特有的安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采与质朴无华的气质和情趣。在方寸之中到达避凡尘,脱世俗,遨游名川大山,寄情于山水,到达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幻想境界,使游人富情于景,园与人情景融合,触景生情,发明出极高的艺术境界。
尽管园林中的山水草木,花鸟鱼禽大同小异,游观者却因各自的身份、处境和心境有别,“会意”寄情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即是“会意处不必在远”。从一草一木,一鸟一鱼的自然生态中悟出了天人合一、观物达理的永恒韵律,正是精美的田园风光和活泼的自然风景使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最大水平的净化,而园林的构思和形成已远远超越了文人以园林自乐的狭窄范畴,而形成了人类回避尘世、享受平等的大同世界,尽管它是诗人的一种空想,但意义和影响却十分宏大。
中国古典园林寻求得玄即真的最高境界,造园者借助园林中的景物来烘托人心中的喜怒哀乐,以中国诗词和绘画来权衡造园艺术的成绩,并寻求造园意境的深远。
对境界的寻求,中国古典园林由来已久。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与山水画、田园诗相生相长,同步发展的。重视神品和韵味,并在造园中寻求山水诗那种蕴含向往的境界从而到达“池塘生青草,风柳变鸣禽”或“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气霞蔚”这诗一般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在寻求诗情画意一般艺术境界的同时,将中国画的写意伎俩奇妙地融入造园中,并借助松柏、古梅、美竹„„发明出令人向往的太虚幻境。
历来游人在欣赏江南古典园林中受到启示和联想,他们在游历中品味“晚年秋将至,长月远风来”的诗意或借助宋代大文豪东坡居士“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的诗句以抒发出一种文雅的情操和深远的意境。
江南古典园林刻意寻求虚幻空灵,力求完善地发明出风拂香四溢,云化雨落地,红裳绿盖,花气袭人知骤暖的回味空间。
中国江南古典园林重视“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在借助自然山水的情势美的同时,升华到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当置身于江南古典园林中,你不仅要靠五官去品味古典园林的娟秀和婉约,更要居心领悟或想象园林中所特有的诗画意境美,感受春夏秋冬、雨雪雾晴中不同的景观美,让自己凭感到可以感悟物资空间升华到成为对人的感情起作用的意境空间。
江南古典园林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而且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等感官变更,此外春夏秋冬的时令变更,雨雪阴晴等气象变更都会转变园林空间的意境,并深深地影响到人的感受。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千年的封建禁锢和宗教法统的深远影响,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大多含蓄、隐晦,发明中寻求引而不发、显而不露那种耐人寻味的意趣,并刻意营造“深山藏古寺”和“桥头竹林锁酒家”的深远意境。
江南古典园林在很大水平上寻求独立的自我。体现出文人隐逸和出仕困扰他们一生的这一对现实抵触。一方面河山有临眺之美,缨组有羁绁之苦;另一方面江湖有逃世之讥,庙堂有功名之荣。这种鱼与熊掌之间的决定让大多文人雅士迟疑。因此他们从观万物生一道感受人生在自然中所应具有的那种协调的韵味,并借助自然和园林的山光水色、鸟语花香聊以失落的慰藉。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中通常动景与静景相烘托,往往在落霞孤鹜齐飞的动景中有勾画出一副安静致远的画面。同样秋水长天一色的淡然中却又是充斥天地间活力的涌动。如果造园者没有依然明净的心灵,又如何培养这天然协调的景观呢?江南园林总给人以静默的感到,原来静默就是一种特别的永恒(因此培养了江南古典园林的经典)。我们在观赏江南古典园林时要在静中求动,寂中求欢,以浑朴的传统文化底蕴去感悟古典园林的绝妙,意境的博远浩渺„„并在经纬交织相携,明暗冷暖相加,颜色明丽流动变幻中去品味古人造园的真味。
江南古典园林侧重于造园的“虚和“实”,主意在“虚和“实”的联合中铸造出一种高妙的音乐上的美感和中国山水画的娟秀,力求到达天地活动变幻的自然之灵,并在造园中借助建筑小品散逸出许多细碎的浪花和风情。给这种人造仿自然的诗篇上镀上漂亮的金边,让后人在品赏中回味无限。
园林主意个性,是造园者对天地宇宙的感应,对性命的体验,只有那种奇特的感应和体验才发明了造园艺术的个性和性命。
造园艺术重视模拟自然,并借助人造的山水和景观发明出万物协调、人与自然合一的绝佳意境。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山与水的参错,以及由人造的建筑园艺,力求在方寸之间发生万千新奇的变更。
江南古典园林轻盈,纤细,玲珑剔透。总体感到淡雅,颜色处置较朴实。多选用灰、栗皮、墨绿等偏冷的色调,这不仅极易与自然中的山、水、树木花草等折衷,而且还能给人以幽远安静虚幻空灵的感到。
江南园林中仿自然而设的“声”景,一般由泉流、松风、鸟啭,虫鸣组成。他们或借助水的流动,或依附木的繁盛,或依附草的丛集,触机而发,自然天成,妙趣横生。如果不是惠心颖悟、澄怀脱俗的人是很难意会那种不可言传的情趣的。
在不同的季节观赏江南古典园林,你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收获,无论季节怎么变换,你都会寻到你想要的东西。
春天的桃溪,夏日的莲荷,秋天的桂菊,寒冬的腊梅,随着风景花木的盛开或凋零都会让游人寻觅到不同的乐趣,都会在江南园林中化为诗的意境而深深地沾染着。
春风和煦,桃花杏花烂漫,绿杨深处莺儿啼;天阳草色连云暖,夜静花阴带月斜,与情人散步在如此佳境的江南园林中,心都醉了。
夏日渐长,抚苍松,坐翠篁,南风不用蒲葵扇,放开短发迎朝霞,洗涤尘襟纳晚凉,与三两好友乘月色倚坐在荷花出池边,一晚的幽香无眠。
秋月清朗,白平洲,红蓼汀,芳菲黄菊开三径,风前倚石吹长笛,月下焚香抚玉琴,在如此淡雅的风景中,可以忘记人世间的懊恼。
冬景残余,开窗积雪千峰白,绕屋梅花几树疏,兴趣来时与知己红泥火炉温黄酒,笑谈人生数风流。
无论是孤山月下看梅花,还是虎跑泉试新茶;无论是山雨楼观柳,还是苏堤看桃花;无论是西泠桥玩落月,还是天香阁上看雨„„或是湖冻初晴远泛,雪霁策蹇寻梅,都不是一种风雅,这一切可以因为山水,自然使人性发明,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
本文来源:第一园林网
(http://)
第二篇:感悟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诗画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滋生于东方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影响,许多园林的建造借助文人和画家,由于这些人的参与,在建造园林时,他们将自己独特的理念融入到园林景观的建造中,中国古典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特别是山水画所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外师造化,内发心源”被造园者巧妙地运用到造园艺术中,再加上造园者自身感情的倾注,并受当代社会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和向往原始自然状态的生活,努力营造一种“清净无为”“息心去欲”的境界。中国古典园林汇集了诸多的元素,为塑造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与质朴无华的气质和情趣。在方寸之中达到避凡尘,脱世俗,遨游名川大山,寄情于山水,达到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想境界,使游人富情于景,园与人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创造出极高的艺术境界。
尽管园林中的山水草木,花鸟鱼禽大同小异,游观者却因各自的身份、处境和心情有别,“会心”寄情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即是“会心处不必在远”。从一草一木,一鸟一鱼的自然生态中悟出了天人合一、观物达理的永恒韵律,正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生动的自然景色使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净化,而园林的构思和形成已远远超出了文人以园林自乐的狭小范围,而形成了人类躲避尘世、享受平等的大同世界,尽管它是诗人的一种幻想,但意义和影响却十分巨大。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得玄即真的最高境界,造园者借助园林中的景物来衬托人心中的喜怒哀乐,以中国诗词和绘画来衡量造园艺术的成就,并追求造园意境的深远。
对境界的追求,中国古典园林由来已久。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与山水画、田园诗相生相长,同步发展的。注重神品和韵味,并在造园中追求山水诗那种蕴含神往的境界从而达到“池塘生青草,风柳变鸣禽”或“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气霞蔚”这诗一般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在追求诗情画意一般艺术境界的同时,将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巧妙地融入造园中,并借助松柏、古梅、美竹„„创造出令人神往的太虚幻境。
历来游人在观赏江南古典园林中受到启发和联想,他们在游历中品味“晚年秋将至,长月远风来”的诗意或借助宋代大文豪东坡居士“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的诗句以抒发出一种高雅的情操和深远的意境。
江南古典园林刻意追求虚幻空灵,力求完美地创造出风拂香四溢,云化雨落地,红裳绿盖,花气袭人知骤暖的回味空间。
中国江南古典园林注重“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在借助自然山水的形式美的同时,升华到了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当置身于江南古典园林中,你不仅要靠五官去品味古典园林的娟秀和婉约,更要用心领悟或想象园林中所特有的诗画意境美,感受春夏秋冬、雨雪雾晴中不同的景观美,让自己凭感觉可以感悟物质空间升华到成为对人的情感起作用的意境空间。
江南古典园林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而且还涉及到听觉、嗅觉等感官变化,此外春夏秋冬的时令变化,雨雪阴晴等气候变化都会改变园林空间的意境,并深深地影响到人的感受。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千年的封建禁锢和宗教法统的深远影响,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大多含蓄、隐晦,创造中追求引而不发、显而不露那种耐人寻味的意趣,并刻意营造“深山藏古寺”和“桥头竹林锁酒家”的深远意境。
江南古典园林在很大程度上追求独立的自我。体现出文人隐逸和出仕困扰他们一生的这一对现实矛盾。一方面河山有临眺之美,缨组有羁绁之苦;另一方面江湖有逃世之讥,庙堂有功名之荣。这种鱼与熊掌之间的抉择让大多文人雅士踌躇。因此他们从观万物生一道感受人生在自然中所应具有的那种和谐的韵味,并借助自然和园林的山光水色、鸟语花香聊以失落的慰藉。
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中通常动景与静景相衬托,往往在落霞孤鹜齐飞的动景中有勾勒出一副宁静致远的画面。同样秋水长天一色的淡然中却又是充满天地间生机的涌动。如果造园者没有依然明净的心灵,又如何造就这天然和谐的景观呢?江南园林总给人以静默的感觉,本来静默就是一种特殊的永恒(因此造就了江南古典园林的经典)。我们在欣赏江南古典园林时要在静中求动,寂中求欢,以浑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去感悟古典园林的绝妙,意境的博远浩渺„„并在经纬交错相携,明暗冷暖相加,色彩明丽流动变幻中去品味古人造园的真味。
江南古典园林着重于造园的“虚和“实”,主张在“虚和“实”的结合中铸造出一种高妙的音乐上的美感和中国山水画的娟秀,力求达到天地运动变幻的自然之灵,并在造园中借助建筑小品散逸出许多细碎的浪花和风情。给这种人造仿自然的诗篇上镀上美丽的金边,让后人在品赏中回味无穷。
园林主张个性,是造园者对天地宇宙的感应,对生命的体验,只有那种独特的感应和体验才创造了造园艺术的个性和生命。
造园艺术注重模仿自然,并借助人造的山水和景观创造出万物和谐、人与自然合一的绝佳意境。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山与水的参错,以及由人造的建筑园艺,力求在方寸之间产生万千新奇的变化。
江南古典园林轻巧,纤细,玲珑剔透。总体感觉淡雅,色彩处理较朴素。多选用灰、栗皮、墨绿等偏冷的色调,这不仅极易与自然中的山、水、树木花草等调和,而且还能给人以幽远宁静虚幻空灵的感觉。
江南园林中仿自然而设的“声”景,一般由泉流、松风、鸟啭,虫鸣组成。他们或借助水的流动,或依赖木的繁盛,或依靠草的丛集,触机而发,自然天成,妙趣横生。如果不是惠心颖悟、澄怀脱俗的人是很难意会那种不可言传的情趣的。
在不同的季节欣赏江南古典园林,你都会有不同的感想和收获,无论季节怎么变换,你都会寻到你想要的东西。
春天的桃溪,夏日的莲荷,秋天的桂菊,寒冬的腊梅,随着景色花木的盛开或凋谢都会让游人寻觅到不同的乐趣,都会在江南园林中化为诗的意境而深深地感染着。
春风和煦,桃花杏花烂漫,绿杨深处莺儿啼;天阳草色连云暖,夜静花阴带月斜,与情人漫步在如此佳境的江南园林中,心都醉了。
夏日渐长,抚苍松,坐翠篁,南风不用蒲葵扇,放开短发迎朝霞,洗涤尘襟纳晚凉,与三两好友乘月色倚坐在荷花出池边,一晚的清香无眠。
秋月清朗,白平洲,红蓼汀,芳菲黄菊开三径,风前倚石吹长笛,月下焚香抚玉琴,在如此淡雅的景致中,可以忘却人世间的烦恼。
冬景残余,开窗积雪千峰白,绕屋梅花几树疏,兴致来时与知己红泥火炉温黄酒,笑谈人生数风流。
无论是孤山月下看梅花,还是虎跑泉试新茶;无论是山雨楼观柳,还是苏堤看桃花;无论是西泠桥玩落月,还是天香阁上看雨„„或是湖冻初晴远泛,雪霁策蹇寻梅,都不是一种风雅,这一切可以因为山水,自然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减淡,使人格净化。
第三篇:江南古典园林艺术设计中的禅学意境
江南古典园林艺术设计中的禅学意境
一、江南园林艺术设计思想与禅的审美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早在周文王的时候,中国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到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阶级逃避现实寄情于山水,使得私家园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更是我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还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禅宗即是其中之一。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重要的宗派之一,它是印度传入的佛教和禅学在其生根、成长的过程中,与儒、道等传统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结果。禅宗把印度传入的佛教和禅学按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改造,最大程度地适应了中国文人及百姓的文化心理需要,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也使中国古典园林在哲学、美学等方面深深地留下了禅的烙印。禅学通过深谙禅理的文人士大夫的造园,深刻地影响到江南园林的艺术命题、造园风格、设计手法、审美境界。
尽管禅学体验非纯粹的审美理念,但禅学的基本思想与艺术审美感受有相似之处,它要人摆脱外在世界对人心灵的束缚与干扰,在大千世界中用直觉感悟生命的本来面目,追求精神的圆满与永恒。从某种程度上说,禅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包含着一种人生境界,它是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和世界的。而园林艺术集中体现了人类文化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种物质化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心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识感受十分接近。艺术审美的感知超越功利与世俗的特性必然使“禅”与艺术产生某种意义上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使禅文化与中国园林艺术产生内在联系。
二、禅宗思想对江南古典园林设计的影响
唐宋以来,禅宗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普遍渗透到文人士大夫中间,影响其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文人士大夫们以禅的心境和态度来感悟和理解自然,他们超然于世俗之外,追求精神解脱,自由恣意的生活状态以及含蓄、自然、清静的审美情趣,使自己的身心获得愉悦的同时也使其精神理想得到寄托。在文人士大夫眼中自然的景致与禅宗思想一理相通。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也由成熟逐渐进入高潮,江南的造园活动也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时期。
由于江南一带的许多私家园林都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设计经营的,这就使江南园林必然会反映他们的趣味、气质和情操。古代文人,以宁静恬淡,平常之心性去应付世间沧桑,追求内心恬静,淡泊,超然物外的生活,以自我精神解脱为人生哲学,致使其审美体验进入禅的空寂悠远的层次,是江南古典园林创造空灵超然之意境的基础,在平凡、朴实之中却又体现出微妙、精深的境界。
文人士大夫把禅宗的空灵境界融入到江南园林中,使禅与自然之间,禅境与山水、园境之间相互融通,建造了文人士大夫自己内心精神的家园,他们把园林作为寄托心灵的场所。“恬然怡然.硕然悠然,园人合一,冥视六合”,人与园林完全溶融一体,与园中的一切,花草树木、飞鸟野兽、亭台楼阁完全相通、相融。这样生活在园林中的文人士大夫就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寄托与超越。自禅宗兴盛以来,受文人影响的江南古典园林在审美观念和情趣上处处都有禅的意趣渗入,处处都可发现禅的痕迹。白居易的“人间有闲地,何必隐林丘”道破了这种禅意的人生情趣与江南园林兴起的内在联系。文人士大夫与自然之间,追求一种相融的审美境界,使人的精神同大自然的意境达到了超然的融合。士大夫们在这充满禅意的园林中,感受到亲近自然、物我相融的意境,使人悟出生命的真谛与意义。文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是要园林在任何时候都变为美的景致。如:有树影必有粉墙,有风必有松涛,有雨必有芭蕉,有月色必有荷塘等,从而在现实中构筑理想的幻景。无论是筑屋凿石,叠山理水还是植物栽种,构筑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寄托了丰富的情感、哲理与联想,用景物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诱发观者内心的共鸣,使人感受到,不为外物所羁绊的自由心性,怡情于园林艺术之中。这使得禅悟与山水、园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是江南园林中饱含禅意的力证,它原本就是一个禅寺,原名菩提正宗寺,元朝末年,天如禅师改为现在的名字。元代欧阳玄这样解释它的含义:“林有竹万千,竹下多怪石。有状如狡貌者,故名狮子林……”狮子是佛国神兽,佛为人中狮子,称佛说法为“狮子吼”;林为“丛林”之简称,唐代怀海禅师始称“寺院”为“丛林”。
狮子林的建筑主要有‘卧云’室,‘立雪’堂,‘指柏’轩、‘问梅’阁,其名字都来源于禅宗公案故事,如“问梅阁”缘于马祖问梅禅宗公案故事;“立雪堂”取禅宗二祖慧可初次参见菩提达摩的佛教故事等。江南文人园林,大多体现澄怀观道、远避尘世的思想。这种思想与“看破红尘”的宗教意识契合,因此,在园林建筑中也会有所渗透。
狮子林的众多石峰,模拟人体与狮形兽像,象征众僧率领各种狮兽对狮子峰顶礼膜拜,渲染创造“净士无为,佛家禅地”的空灵意境。最突出的假山有多个山洞由九条曲径连接,如迷宫般上下盘旋,来回往复,人行其中,恰似在形象地演绎从“世俗”到成“佛”过程中人们在没觉悟禅理前的迷惘,左右徘徊,直到走出洞口的一刹那才“豁然开朗”,象征着对禅理的一种“顿悟”,形象地体现了禅宗的境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江南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与禅宗的空灵
江南古典园林之所以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除了形式以外,最大特点就是融入了禅的意境。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物象之外的景致,追求的是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即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约,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园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江南古典园林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禅宗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禅宗思想,一方面遵守佛教中“空”的理念,奉劝人们要达到一种完全平静安祥的精神境界,因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的。正如《太智度论》中所说:“观一切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即无自性毕竟空,毕竟空者般若波罗密。”“般若波罗密”指禅宗虚空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下人的行为方式将变得单纯和简单。“空”是行为至上的混念,它对现实社会持消极态度。另一方面,禅宗信仰者又置身于现实社会之中,这与他们“心即是佛”的与世无争“空”的信仰相矛盾。为解决现实与信仰的矛盾,他们或游山玩水、或种花造园,通过感受自然来抵达生活的真谛。园林为他们提供了寻求寂静与静思的场所,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之中发现永恒。“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园林中有声更觉静的氛围表达了佛教的虚空和荆棘,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人的禅思。
江南园林艺术的意境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是在真实的物质背后蕴含无限的想象空间,是通过园林景致的有限来抒发意象空间的无限,使不同的观者,产生不同的意象效果,这种感受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正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等,所表现的并非空无,而是通过“无”和“空”来映衬“有”。通过“有”来形容“无”,从而使“有”与“无”虚与实自由转换,不着形迹。
这个虚实有无构成的对立统一结构,给观赏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了韵味无穷的意识体验。意境作为一种审美追求,在艺术创造中逐渐演变为一种意境和禅境浑然一体的审美。“空寂”、“空灵”的韵味渐渐成为艺术境界的一种重要的美学追求。尤其在唐朝之后,这种美学趣味成为了艺术家们崇尚的潮流。“空灵”的意境追求与中国文人对禅的理解、对禅“空”的接受有着必然的联系。正是禅宗对“空”的解悟,形成了禅宗特有的思维方式及理论体系,受禅理影响的江南古典园林,摒弃刻意模拟和机械的复制大自然,而是尽量的亲近自然、融入自然。避免生硬的人工斧凿痕迹,追求含蓄而浑然天成的美。这种美的境界需要精心地创造,通过掇石、叠山及理水,因借得体等手法实现妙造自然,从而达到自然天成,情景交融的美感效果。
禅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追求自然美的情趣。江南园林的自然美与禅的精神理想相吻合。这是江南古典园林审美的实质所在。唐朝禅师青原惟信对自然山水看法有三个转变:第一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未参禅时见的山水为客观实体,那是与观者分离的认知对象。第二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以感.主体开始破处对象,不再以认知而以悟道的角度去看山水。第三步,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观者内心完成三个步骤的感悟,产生了不同的感知细节,经历了从物质到精神再从精神回归自然的过程,具有美学上的重要意义。文人士大夫们正是用这种禅悟式的艺术心理体验,对中国江南古典园林进行设计与经营的。
四、总结
在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世界各国文化趋于大同,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挖掘中国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精华,成为摆在园林景观设计人员面前的一个问题。园林作为一个民族文化品质的象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江南古典园林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与自然契合的理想范例。从园林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以及筑山理水,建筑营造等无不蕴涵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传统的中国禅宗哲学与文化影响力十分深刻,它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对现代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
第四篇:江南古典园林(摘记)
《江南古典园林》摘记
春轻柳,夏荷艳,秋枫浓,冬梅烈。
山冈栽松,岸边种柳,山间挂藤,水上放莲,庭中植桂,古屋绕梅,疏竹沿墙,芭蕉立角。中国人讲究欲扬先抑,先藏后露,山重水复。
亭子的顶圆的,基座方:天圆地方。以圆法天,以方系地,纳宇宙芥粒
须弥藏芥子是事实,芥子纳须弥是禅理
佛教“空无学说”;道教“出世思想”儒家“隐逸主张”避世,淡泊为主题。
空间安排:前奏、起始、主题、高潮、转折、结尾形成连续流动的空间,表现诗一般的严谨、散文般精炼的章法。
《拙政园》 兰雪堂——清风洒兰雪 李白 象征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山岛、荷池、松岗、竹坞
水芙蓉——指荷花。芙蓉最早即为莲(荷花)的别名。《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王逸注:“芙蓉,莲华也。”今则多称木芙蓉为芙蓉。也代指美女。
漏窗花纹:水波纹、冰凌纹。水波纹的漏窗更加渲染了水文化的氛围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待霜亭——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别有洞天,香远益清。玲珑管、嘉实亭、听雨轩、海棠春坞,鸳鸯馆,卅:卅 sà 会意。字从一,从川。“一”指“一世”,等于“三十年”。(《说文》:一世三十年。《字汇》:父子相代为一世。)“川”本指“归向大泽大海的水流”,引申指“归向王者”、“随从王者”。“一”与“川”联合起来表示“一生一世顺从王者”。本义:顺民的一世。转义:三十(年)。说明:古代文字都掌握在帝王的御用学者手里,故汉字的音形义里面渗透着皇权思想。汉字本来就是一种统治工具。
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貔貅、双鱼、蝙蝠、玉兔等。五行:金木水火土;十二干支纪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天干配五行: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si)、午、未、申、酉(you)、戌(xu)、亥(hai)。十二地支配五行:、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丑、戌、未、辰属土。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在命相学来说是两个并行的学说,可以说是相互独立的,联系比较少,而天干地支可以表示不同的时辰,而不同的时辰能配五行,这样就可以把天干地支跟五行联系起来 甲骨文;象形字;民族特色图案;中国结;窗花;剪纸;生肖;祥云;日月山火水,太极,金乌 金乌 即 三足乌。三足乌又名三足金乌,中国古代神话[1] 中的神鸟[2],也称金乌[3],金乌形象原是二足西汉后期演变为三足详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足金乌、传古代人看见太阳黑子,认为是会飞的黑色的鸟——乌鸦,又因为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三足乌是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为日中三足乌之演化。三足乌亦称“踆乌[4] ”。居于日中,有三足。三足鸟(日神)、蟾蜍与兔(月神)和北斗七星图。
福绿寿等吉祥文字
植物:牡丹、荷花、月季、松、竹、梅、连翘,水葱,水石榕,玉兰、海棠、丁香,梧桐,荷花、垂柳,玉兰(玉堂富贵)蔓草:蔓生的草。蔓即蔓生植物的枝茎,由于它滋长延伸、蔓蔓不断,因此人们寄予它有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蔓草形象很美,随时代发展富有众多变化,逐渐取代了早期的忍冬纹而广泛应用于各种装饰上。蔓草纹特别在隋唐时期最为流行,形象更显丰美,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装饰纹样,后人称它为“唐草”。春梅,垂丝海棠,石榴,腊梅,翠竹,黑松,紫薇荷花。枣树与古桩石榴盆景。枣树——早生贵子,石榴——多子多福。
造园手法:
框景,障景,抑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
国色:中国红(大门,廊架,景观亭,景墙)、琉璃黄(大门,廊架,景观亭,景墙)营造崇高喜庆祥和的氛围、长城灰(铺装景墙贴面建筑座椅等小品)突显宁静典雅、玉脂白(地面散石,景墙,雕塑)营造纯洁,吉祥如意的氛围、国槐绿(植物色彩)营造宁静优雅的氛围。琉璃黄与中国红、青花蓝、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成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
青花蓝——温润而典雅的“青花蓝”,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一种历史的美感,是中国丰富多彩的艺术宝藏中极具代表的色彩。表现了淳朴敦厚的民俗民风,洋溢着宁静祥和的气息,象征着文明与创造。
清能早达:为政清廉,德才兼备,早年发达。
太师椅: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师椅原为官家之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放在皇宫、衙门内便带官品职位的涵义,放在家庭中,也显示出主人的地位。福寿禄:五福临门,高官厚禄,长命百岁。
蟾宫折桂——蟾宫折桂,成语,蟾宫指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围绕蟾宫折桂,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
藻耀高翔:;“藻耀”,意即文采绚丽,文采飞扬;“高翔”即展翅高飞。
喜鹊在梅花上——喜上眉梢 蝙蝠——变福 松鹤——延年。
惟通集虚,虚者,心斋也,虚:心中澄澈明朗的境界。心斋为养心之所。意指:必须心志统一,排除杂念。
殿春堂——尚留芍药殿春风。
月到风来亭——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北周文学家 庾信:小山则从桂留人。“小山丛桂”寓意留宾客之意。
蟹眼天井——为何称蟹眼天井呢?这种天井比较小巧,一左一右两井并存,高处望去,就像螃蟹的两只眼睛,因此得名。
古木交柯:古柏+山茶树 象征夫妻连理百年好合。连理:连理枝: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
地面用软式、缸片、瓦片拼成各色图案,俗称花街。金鱼:年年有余,莲藕:百年好合,仙鹤:健康长寿。暗八仙
秀才帽
程门立雪——尊师重教的思想
刘海戏金蟾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为古人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德者则景行之。
前榉后朴 榉树——中举之意,且榉树树质坚硬是栋梁之材。朴树,树质软次于榉树,但生长力顽强,树冠婆娑,寓意只要勤俭朴素,治家有方,才能过上小康生活。前榉后朴——苏州地方风情之物。
沧浪亭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寄托。
退思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左传)
中间寿字,旁边五只蝙蝠——长寿五福 逍遥于城市之外,仿佛乎山水之间。诗酒联欢
花瓶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摆设,是一种吉祥物,取平安,太平等意。
鹤舞云霄,神仙福地。
第五篇:浅析江南古典园林
浅析江南古典园林
-------私家园林
班级:园林1001姓名:谭力学号:20107792课程名称:《园林建筑构造实训》指导老师:彭博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喜爱山水林泉、树木花草等自然景色,因此修建园林是一种社会性较强、极为普遍的艺术活动。同时,由于社会各种家庭的经济实力、学识修养、知识层次、审美情趣各有差异,也就使得虽同属于私家园林,但其大小规模、艺术旨趣各不相同。例如,有模仿帝王苑囿、追求景多景全的王公贵族的花园,有堆砌雕镂的商贾花园,有讲究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还有一般百姓在宅旁屋后空地上栽花点石而营造的宅院小庭。在这些花园中,艺术成就较高,较具历史文物价值的,是文人风格的私家园林。所谓文人风格并非指该园林主人必定是骚人墨客。那些满腹经纶、致仕而归的官僚,屡考不中而转行经商的儒贾,以及在穷困潦倒之际摆弄花石以遣情的落拓文人,均可以造出精雅的园林。保留至今日,艺术价值及游览价值较高的私家园林多数为文人花园,它们的主人有不少是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影响颇大。
私家园林之中,最负盛名的是江南园林。中国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赞语,即“江南园林甲天下”,表明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地位和人们对它的称颂和向往。江南,是一个较具开放性的地理定义,严谨说来,它应该指江苏境内长江下游南岸的水网地区,但实际上它却包括长江北岸扬州、泰州等商业富庶地区。这里是传统的文化发达地区,教育较为普遍,由读书而踏入仕途的人数很多,堪称人文荟萃,诗文书画人才辈出。在自然环境方面,这里水道纵横,湖泊星布,随处可得泉引水;兼以土地肥沃,花卉树木易于生长,除了太湖洞庭东、西二山所产湖石之外,江阴、镇江、宜兴、湖州等地,均有石产可作园林造景之用。因此,这一带造园活动一直很活跃,各城市名园荟萃.现存我国私家园林的精品,大多集
中在这一带。品评和鉴赏留存至今的江南私家名园,可以发现,它们往往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第一是小中具大,以少胜多。从园林所处的位置看,私家园林多数是住宅和府第相连,成为城镇的府第园或宅傍园。在风景秀丽的城郊山水之间,也有不少私人花园,但它的主人在城中还有正宅,而是将花园作为春来看花,夏来避暑,秋来赏月的居处,是一种别墅式的园林。除了个别高官权贵的花园,不管在城里还是城郊,私家园林一般占地均不大,大的十来亩,小的仅几亩。这从现存的文人古园的题名上也可反映出来。如苏州有壶园,因其小,整个园林空间好似一把茶壶而名。还有残粒园、芥子园、半亩园等名园,皆以小而著称。小对建造园林是不利的,然而古代园林家却能自如地掌握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则,化不利为有利,在“小”字上做文章,精心设计和布置,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创造出无限的景色来,做到小中具大,以小胜多。“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人们常用这副楹联来形容中国古典戏曲以少胜多的高超技艺,其实文人园林亦然。它要在小范围内表现出大千世界的美景,就更要运用“以一当十”的艺术原则。园中各景,无论是假山水池,还是亭台、廊桥,甚至庭院一隅,均以小巧为上,能入画者为佳,其立基定位、排列布置,都要反复锤炼,以收到笔愈少气愈壮,景愈简意愈浓的艺术效果。
江南私家园林的第二个特点是富有文心和书卷气。“主人无俗态,作圃见文心”,这是明代书画家陈继儒为其友人所作园记《青莲山房》中的赞语。由于私家园林一般均较小,容纳不了许多景,没有苑圃那种宏大壮丽,但它却别有韵味,能令人流连忘返,其关键就是园景中融合了园主的文心和修养。主人的思想境界越高,其园林所表现的文心与诗意也越浓。在造园的初始构思阶段,他们常如吟诗作文一般来对待园林创作。清代园林评论家钱泳从江南文人园林的构思布局中看到了造园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共同点。
他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游赏好的文人园林,便会感到画境中的一股文心,园景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榭,似乎都经过仔细推敲,就像作诗时对字的锤炼一样,使它们均妥帖地各就其位,有曲有直,有藏有露,彼此呼应而成为一首动人的风景诗篇。如苏州网师园是江南颇有代表性的私家小园,园内的书斋庭院“殿春移”作为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已复建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其雅洁的格调、精巧的制作,深得参观者的好评。著名园林家陈从周曾这样来评论它的书卷气:“网师园清新有韵味,以文学作品拟之,正如北宋晏几道小山词之‘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建筑无多,山石有限,其奴役风月,左右游人,若非造园家‘匠心’独到,不克臻此。”
江南私家园林的第三个特点,是其景色大多比较雅朴。“雅”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独有的范畴,主要指宁静自然,风韵清新,简洁淡泊,落落大方。“朴”,是指质朴、古朴、朴素,不求华丽繁琐。私家园林能做到雅和朴,是和以少胜多、以简胜繁密切相关联的。从使用上看,私家园林是人们休憩赏景、养性读书之处,所以园景一般都典雅清静,自然清新,没有苑圃风景中那种艳丽夺目的色彩。园中建筑几乎
都是清一色的灰瓦白墙,木装修也多深褐色。台基及铺地或用青砖灰石,或者用更为朴素大方的卵石、碎砖碎瓦等砌铺而成,其图案花纹也较多选用格子纹、冰裂纹或简洁的植物花叶式样。室内陈设也多为古雅的艺术品。就是作为园林各景区点景的匾额和楹联,也极为雅朴,或用木板,或用剖开大竹阴刻,以求显得自然古雅,与园林相协调融合。另外,江南私家园林中的建筑虽然相对比其他类别的园林要多,但除了主要厅堂之外,一般都融于山水景色之中。传统建筑以对称院落层层推进的布局方式与园中建筑相协调,如拙政园“海棠春坞”和留园的“揖峰轩”,分别是一间半和两间半的特殊小筑,完全脱出了正规建筑三、五、七
奇数间的规范。这就是《园冶》所说的“半间一广,自然雅称”的最好诠释。
江南私家园林的第四个特点是因地制宜,注重塑造园林的韵味特色。江南园林在布局和造景上,往往能不拘俗套,根据基地不同的环境条件,营建自己的个性特色。由于古代士人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对自然美较为敏感,又有丰富的游历经验,因此在构园造景时,能自觉按自然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园中山石、水体、花木等景物的关系。不求景多景全而求其精,以突出自己园林的风景主题和个性。这和我国传统文论提倡的自然清新、不落窠臼,追求灵性神韵有较大关系。如南宋周密的《吴兴园林记》所记,当时名园三十六所,均有各自的景观特点:有的以景致苍古擅名,有的主赏水景幽邃,有的以玲珑奇石取胜,有的甚至以聆泉瀑观动水之声色美景为特色。这些园林的名景都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而营造的。再看今天甲于天下的苏州园林,虽然总属江南水乡风格,有其一定的共性,但各园还是有着自己的个性:拙政园以水为主景,建筑简雅,具有朴素开朗、平淡天真的自然风格;留园以山池建筑并重,庭院玲珑幽静,亭台华美而不俗;网师园则以精巧幽深见胜,结构紧凑,有览而不尽之情致;沧浪亭苍古而清幽,富有山林野趣。就说园中最为引人注意的山水造景,其组合变化也极为多样。有的山水相依,水石交融,如拙政园中部,从主厅远香堂北望,池中两座山岛的平岗水矶互错互映,表现出一种平和协调的美;有的山水相争,成峡谷、成深渊。如无锡寄畅园的黄石大假山直逼水池“锦汇漪”,临水山石壁立,一条小径沿石壁曲折在水中穿越,颇有绝壁浅滩的风景意味。再如苏州沧浪亭,并没有像一般造园那样,在小小范围之内堆山挖池,而是集中花园的全部土地,堆了一座土石相间的大假山,极为古朴自然,而与山相配的水是从园外借来的。造园师别出新意,让大假山缓缓坡向园子前边的界河葑水,营造出山水相亲的意味。为了使内外山水相和,在沿界不设高墙,仅有一曲
廊依山麓起伏,贴水穿过,廊中置一水榭、一钓亭。这是江南文人园林山水景的一大绝唱。从以上三例,可以看出江南古代文人雅士的园林也和他们的诗文绘画一样,注重各自独特风格的熔铸和个性的塑造。这一点在今天鉴赏时应该格外在意。
江南私家园林最后一个特点,是在较小的范围之内,能使园林的游赏功能与居住功能密切结合在一起,实现“游”与“居”的统一。古代常将优游山水、耽乐林泉称之为“游”,而称在风景环境中读书、习艺、清谈和宴饮为“居”,唯有达此两个境界,艺术才算完善。北宋画家郭熙说过:山水风景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四等,只有达到“可游”和“可居”的境界,才能称为“妙品”。
我国风景资源丰富,名山胜水的美丽景色曾使历代许多文人艺术家为之陶醉,山水游历成了一时的风尚,然而真正像隐士逸人和僧道弟子那样甘愿居于一隅山水之中的,终究为数很少。因此古代士人既想耽乐于名山大川,又不甘心放弃都市的世俗生活,存在着自然美欣赏和物质美享受的矛盾。然而,通过园林艺术家的匠意构思和特殊处理,能使这本来矛盾的双方辩证地统一起来。在城市宅府旁的私家小园中,这一特点就表现得格外明显。另外,我国古园常常以多变灵活的气候天象作为观赏的主题,如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自撰的《弁山园记》中,就认为自己这座花园最宜于花时、月时、雪时、雨时、风时和暑日赏景,人称“六宜”。要是没有遮风避雨的半室内游览线,赏景的情趣便会大打折扣。留至今日的江南文人园林,既重视自然美景的再造,又有厅堂书斋,讲究起居生活的舒适和方便,基本上做到了可游、可居的兼顾。这也是古代私家园林极为繁荣的根本原因。
北宋著名学者沈括曾著有《梦溪笔谈》,并以梦溪命名自己在镇江的小园。书中他曾这样记述了园中的丰富生活:“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
耽乐于茂木美荫之间,或垂钓,或泛舟,但又不能忘情于文人雅士钟情的“九客”,这种与自然亲近而又不偏废文化生活的追求,充分反映了古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对于我国古典园林游居结合的理想生活环境的钟爱。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私家园林是建筑上的一朵奇葩,不管是对古人还是现在的我们来说,它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它所采用的方法,所营造的意境,所体现的思想。。都是值得我去学习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