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江南古典园林的空间手法
浅析江南古典园林的空间手法
在中国园林史的漫漫长河之中,江南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集大成者,凝聚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蕴涵着儒佛道的哲学以及中国传统山水诗画的艺术,抒发着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而在江南古典园林中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哲学与艺术的,无疑就是它那变化多端,层次丰富,引人入胜的空间了。在此,我将对其丰富多样的空间手法进行浅析。
欲扬先抑——在进入园中和主要景区之前,先用狭小、晦暗、简洁的引导空间把人们的尺度感、明暗感、颜色的鲜明度压下来,运用以小衬大、以暗衬明、以少衬多的手法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江南古典园林就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手法,在空间上造成丰富的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就如同我们从城市的街道进入园林,首先必须进入的是园林的建筑,往往几经曲折才进入园林的主体空间。这是空间上的抑扬顿挫,建筑在这里是一个从城市环境到自然环境的过渡空间,它为豁然开朗打下了基础。
曲折萦回——观赏路线不作捷径直趋,而是从曲折中求得境之深、意之远。各园都采用沿周边布置主游线的方法,如同在一幅山水长卷迂回辗转地逐个勾勒美景,采用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的空间组织方式,以发挥小园空间的最大观赏效果。
隔而不塞——各景区之间虽分隔而不闭塞,彼此空间流通,似分似合,隐约互见,形成丰富的层次和幽深的境界,这就是空间的延伸——小空间理景的重要法则。空间的延伸对于为有限的园林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意味着在空间序列的设计上突破场地的物质边界,能有效地丰富场地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即“流动空间”。江南古典园林主要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关系进行处理,将其内部空间按照功能关系划分区域和院落,其中包含了若干个空间层次和主要景物。空间的延伸与渗透就使得分隔空间用的院墙、影壁、廊桥等与园林的其他部分融为一体。
远借邻借——借园外景物补园中不足,这是十分讨巧的扩大空间与景域的手法,如水池不种荷花,露出水面反映白云、彩霞、明月,这是俯借;芭蕉、残荷听雨声,则是应时而借;把远山、远塔引入视线,是为远借;作高视点俯瞰邻园景色,是为邻借。
尺度得当——将建筑体量化整为零,使建筑造型空透、轻盈,亭榭小巧,厅堂空灵,花木以单株欣赏为主,讲求杆、枝、叶、花、果都有可观。石峰置于庭院,盆景置于室内,都显示了对景物的环境烘托和空间尺度关系的成熟处理。得当的尺度可以给人塑造各种丰富的空间,或亲近,或疏离,或典雅,或静谧。
余意不尽——采用联想手法,拓宽景域的想像与感受:或把水面延伸于亭阁之下,或由桥下引出一弯水头,以诱发源头深远、水面开阔的错觉;或使假山的形状堆成山趾一隅,止于界墙,犹如截取了大山的一角,隐其主峰于墙外:或将进深甚浅的屋宇作成宏构巨制的局部。联想的空间手法,可以给人以丰富且独特的空间感受,本无其境,却有其感,是为一种极高明的空间手法。
第二篇:江南古典园林叠山理水手法浅析
江南古典园林叠山理水手法浅析
摘要:在自然风景中,山因水而幽,水依山乃活,二者往往相辅相成。同样道理,人工山水园的叠山与理水也是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的。水池一般都濒临着假山,或以水道弯曲而折入山坳,或由深涧破山腹而入于水池,或山峦拱伏而曲水潆流。凡此种种,都合于“山脉之通按其水境,水道之达理其山形”的画理。江南古典园林遵循自然之道,地形之势,叠山理水手法多变,适宜地形,彰显内涵,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精髓,其手法源远流长,值得后世借鉴发扬。
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叠石造山园林理水形式处理引言: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物被覆作为装点。山水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园林绝非一般地 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再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这就是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之一—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平地起造的江南人工山水园林的叠山﹑理水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江南地区的古典园林占地面积一般不大,这对园林的建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能否合理恰当地利用园林周围环境和天然资源,也是决定园林精致与否的客观条件。
大自然形态万千﹑变化多端,江南古典园林不可能在有限的地域空间﹑物质条件下对大自然原样照搬,而是有意地﹑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对自然中的某已构成要素加以突出表现,在不悖于客观的条件下,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出一个高度概括﹑典型化的人工自然。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山水,绝对不是自然山水的复制品。同绘画一样,基于自然﹑再现自然,又高于自然。模拟的原则是忠于客观,但又不完全照搬,重在神韵﹑气质的相似而非单纯地具体形态的相像。从江南古典园的动机或目的来看,不同的园
林类型模拟的具体内容不同。但总体而言,也无外乎是对自然界中的真山真水形态的描摹再现。这里面又可分出叠山和理水两个不同的语支。叠石造山
自然界的山岳以其丰富的外貌和广博的内涵而成为大地景观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应,在人工山水园林的地形整治工作中,叠山便成了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历来造园都极为重视。叠山造石作为一门造园艺术,在园林造景中非常重要。它的重要性表现在山体高大的体量和宏阔的气势,是人们对理想品格的赞美和向往。所谓的“虚怀若谷”正是把人类宽大的心胸比作深邃旷达的山谷。
1.1 假山种类
就叠山艺术和技术而言,手段越多越好。但万变不离其宗,有假有真,做假成真,是江南园林叠山的创作宗旨。从这些异彩纷呈的个体形象中仍可归纳出其中的一些共性和规律,再根据他们的共同点进行分类,江南园林中的假山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1.1 写实性假山
同古代绘画一样,园林中写实假山也是对客观物象的实际描述,其特点是强调物象的自然特性和本身气质的渲染。受江南园林空间的限制,即便是写实假山也不会照搬不动的以真山的尺度营建构筑,而是对真山进行概括﹑提炼后的浓缩形式。
这类假山既有既有山的形态和气势,又有石的变化和趣味,山含石性,石在山中,雅俗共赏。既有景可供静观,又能引人发思,把人的思维无限扩展到国外,有景,有境,这就是写实性假山的艺术所在。例如,苏州环秀山庄内的假山石,为清代叠石名师戈欲良所作。
1.1.2 写意性假山
写意是相对写实而言的,绘画中写意手法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想要的意境。由此可推知,写意性假山重在意象的表达而非自然界物象的摹写。
模仿真山具体形态,又要以传神为佳,借山石抒发情趣。宋代山水画家
在《林泉高致》中对山石有这样的描绘:“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江南古典园林的叠山手法正是把这种绘画理论应用到山石堆叠的形态上,创造出具有传情作用的山石景观。
扬州个园便是基于这样的创作思想,选用笋石﹑太湖石﹑褐黄石和宣石,分别叠成春夏秋冬四季山景,并且按春是开篇,夏为铺展,秋到高潮,冬作结尾的顺序,将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山水画理运用到个园假山叠石之中。以山势﹑山石﹑山型的变化反映出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过程,并把季相的变化所带给人们的不同心理感受通过对山体的构筑修饰表达出来,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拉近了人与山之间的距离,给人以亲切感,有想象和品位的余地。
1.1.3 贴壁山
贴壁山,也称峭壁山,是以墙壁嵌叠而成。有的嵌于墙内,有的贴墙而筑,远远看去,犹如浮雕。计成在《园冶》中说:“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这就是说,山后的墙壁要白,石峰要峭,是要有纹理与平整、洁白的墙面形成对比,叠成山形后应按照古人绘画的审美要求,于山上植松柏、疏梅、修竹,使其更富古韵。最好在山对面的墙上或建筑上开圆形漏窗,把山景收入窗内,从而构成一幅立体的图画。以墙为背景,使山体有所依托,而不致形成突兀孤立的形象。扬州何园的登楼贴壁山堪称其中的典范之作。
1.2 叠石手法
叠石须先打坚固基础。临水叠石须先打桩,上铺石板一层,再叠造石岸或绝壁。叠造石峰、石洞,也应先将泥土夯实,铺以较宽基石,再自下而上次第叠造。其手法有:
1.2.1 石壁
用湖石叠造的石壁,方式多样。如用无洞灰青色石块叠成,石层略近水平,表面微有出进,远望凹陷处有阴影若洞状,苏州艺圃假山便是如此;如苏州怡园水池西北角上部,石面不作鼻隼形,也没有垂直凹槽,但在形体较大的石块上有若干小洞,风格较为雄浑;如苏州环秀山庄的石壁,主要模仿
太湖石,涡洞相套的形状,涡中错杂各种大小洞,石面光滑,洞的边缘多数作圆角,比较自然,山的西南角石壁向外斜出,砌时将石卷做成斜涡形,承受上部壁体;如苏州环秀山庄东南角石壁,与山上枫树南侧,用垂直凹槽为主,与小洞相配合的方法,而凸起处高低不平;如苏州狮子林的石壁,既无皱与涡,而石洞较大,洞的边缘多作尖角,且有不少自壁面挑出的石块,或上翘,或下垂,奇矫零乱。
1.2.2 石洞
在现存江南古典园林中的石洞,不外两种。一种是类似一般地洞穴,又有旱洞与水洞之分,通常多为一洞。仅苏州恰隐园以水洞与旱洞相连,是唯一的孤例。另一种是蜿蜒如隧道形状,在江南诸园中也较普遍,其中一部分则与第一种洞相结合使用。苏州狮子林的假山洞,多属这一种。
1.2.3 谷
江南园林中,唯苏州环秀山庄的谷,以峭壁夹持,如一线天,曲折幽静,有夹谷气氛。苏州耦园东部假山也有一小段,称为“邃谷”,但两壁较低,只能以一般山道看待。
1.2.4 蹬道
假山无论高低,其蹬道的起点两侧,每用竖石,一高大,一矮小,以产生对比作用。竖石的形状,忌尖瘦,轮廓以浑厚为好。蹬道转折处,其内转角用同样方法处理。苏州留园中部假山,有一处用斜立的湖石,较为生动。
1.2.5 石峰
石峰配置的地点,除罗列在山上外,厅前、院内、道侧及走廊旁,均可单置,或与其他湖石组合配置。苏州的瑞云峰配置于小池中,周围以湖石假山组合和花木陪衬,能配合石的形状,发挥其特点。留园的冠云峰,高耸如展,极嵌空瘦挺之妙,清秀阴柔浑朴;以其挺秀俊奇而冠于世;隔沼与鸳鸯厅相望,成为极好的对景,左右又有瑞云与岫云两峰陪衬作伴,是江南古典园林中峰石最为集中的一景。
1.2.6 土坡叠石
土坡上置石,一为散置,见于苏州残存的遂园;二为组合屏立横列于坡上,留园西部土山是例证;三为不规则横列,虽斜正错杂,仍留意组合方式,以苏州拙政园雪香云蔚亭南侧和环秀山庄东北角为代表作品;四为苏州狮子林西侧土山上,建平行的石岸三层。
在园林的景观构成中,山和水的组合构成了园景的主要结构骨架,也可以说是江南古典园林风格形成的决定因素。今天造园中经常使用的“山因水活,水随山转,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作低平”等语言规范和郭熙的“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画论是同出一源的。当代园林理论家陈从周先生关于园林山水的关系变化有自己的独到的解释:“园林叠山理水,不能分割言之,亦不可以定式论之,山与水相辅相成,变化万方。山无泉而若有,水无石而意存,自然高下,山水仿佛其中。”园林理水
水体在大自然的景观构成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既有静止状态的美,又能显示流动状态的美,因而也是一个最活跃的因素。理水是中国造园艺术的传统手法之一,也是园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山水元素布置的平面布局,很难找到几个棱角分明、轴线明确的几何形水面。看似圆形的,却又在池岸划出硬朗的直线;状如方形的,又有意无意地突出一角,总之,用一些特征明显的诸如三角形、方形圆形等清晰的概念作形容永远也不会恰当。
2.1 集中用水
集中用水容易形成辽阔平静的水面,营造出烟波飘渺的气氛,使有限的空间获得开朗的感觉,一般适用于小庭院理水,弥补其空间狭小的不足。集中的水域多位于园林的中心,建筑则沿池环列,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至于水池的形状除个别的古代园林采用比较方正的几何形状外,其余多为不规则的形状。这是避免过于方正的水面产生单调、空旷的感觉。此外,不规则的池面与建筑之间能更多地提供一些空余空间栽植花木,叠山堆石,从而使得园林内容更为充盈、丰富。苏州古典园林中的鹤园、网师园、留园中部庭院、无锡寄畅园等江南名园均采用集中用水的格局。
2.2 分散用水
分散用水则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块的水面划分为若干相互贯通而
又独立的水面景观,这样因水的来去无源而产生变化无穷、隐约迷离的效果。分散用水可以因水制宜,开阔的地方因势利导,配置山石亭台,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环境。相对狭窄的溪流,则能起到沟通连接的作用。南京瞻园,苏州拙政园、怡园、狮子林,上海豫园等,这些实例都以蜿蜒屈曲的流水为框架营造出幽深的江南水乡庭院氛围。
2.3 活口与假山的配合要形成流动的溪水,在人工建筑的园林,特别是中、小型庭院内不易实现,但江南古典园林设计者却巧妙地利用各种假山石的不同形状,搭成曲折的流道,有时还在石旁栽植浓密的树木,造成幽深的自然山林环境。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构筑奇巧,借助流水与山石的碰撞迂回,产生美妙动听的响声,犹如乐器弹奏之音。苏州网师园东南角的小涧也是不错的山林涧水再现之景。
瀑布不但可见其形,还能听闻其声,最重要的是那种飞流直下、一落千里的气势和极为强烈的动感,使人精神振奋、情绪饱满。苏州狮子林在问梅阁屋顶放置水柜,于下部垒石承接,以成三叠式瀑布。在一方小小的天地中既能观赏到山中流水的大起大落之美。
总之,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江南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这样的创作又必须合乎自然之理,方能获致天成之趣。否则就不免流于矫揉造作,犹如买椟还珠,徒具抽象的躯壳而失去风景式园林的灵魂了。这是现今园林景观创作需要正视的问题,不应无病呻吟,过于强求。
参考文献:
周维权 《园林 风景 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史》
邵忠 《江南园林假山》
王其钧《华夏营造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三篇:江南古典园林(摘记)
《江南古典园林》摘记
春轻柳,夏荷艳,秋枫浓,冬梅烈。
山冈栽松,岸边种柳,山间挂藤,水上放莲,庭中植桂,古屋绕梅,疏竹沿墙,芭蕉立角。中国人讲究欲扬先抑,先藏后露,山重水复。
亭子的顶圆的,基座方:天圆地方。以圆法天,以方系地,纳宇宙芥粒
须弥藏芥子是事实,芥子纳须弥是禅理
佛教“空无学说”;道教“出世思想”儒家“隐逸主张”避世,淡泊为主题。
空间安排:前奏、起始、主题、高潮、转折、结尾形成连续流动的空间,表现诗一般的严谨、散文般精炼的章法。
《拙政园》 兰雪堂——清风洒兰雪 李白 象征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山岛、荷池、松岗、竹坞
水芙蓉——指荷花。芙蓉最早即为莲(荷花)的别名。《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王逸注:“芙蓉,莲华也。”今则多称木芙蓉为芙蓉。也代指美女。
漏窗花纹:水波纹、冰凌纹。水波纹的漏窗更加渲染了水文化的氛围 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
待霜亭——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别有洞天,香远益清。玲珑管、嘉实亭、听雨轩、海棠春坞,鸳鸯馆,卅:卅 sà 会意。字从一,从川。“一”指“一世”,等于“三十年”。(《说文》:一世三十年。《字汇》:父子相代为一世。)“川”本指“归向大泽大海的水流”,引申指“归向王者”、“随从王者”。“一”与“川”联合起来表示“一生一世顺从王者”。本义:顺民的一世。转义:三十(年)。说明:古代文字都掌握在帝王的御用学者手里,故汉字的音形义里面渗透着皇权思想。汉字本来就是一种统治工具。
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貔貅、双鱼、蝙蝠、玉兔等。五行:金木水火土;十二干支纪法;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天干配五行: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si)、午、未、申、酉(you)、戌(xu)、亥(hai)。十二地支配五行:、寅、卯属木,巳、午属火、申、酉属金亥、子属水,丑、戌、未、辰属土。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五行、八卦,天干地支在命相学来说是两个并行的学说,可以说是相互独立的,联系比较少,而天干地支可以表示不同的时辰,而不同的时辰能配五行,这样就可以把天干地支跟五行联系起来 甲骨文;象形字;民族特色图案;中国结;窗花;剪纸;生肖;祥云;日月山火水,太极,金乌 金乌 即 三足乌。三足乌又名三足金乌,中国古代神话[1] 中的神鸟[2],也称金乌[3],金乌形象原是二足西汉后期演变为三足详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足金乌、传古代人看见太阳黑子,认为是会飞的黑色的鸟——乌鸦,又因为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三足乌是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为日中三足乌之演化。三足乌亦称“踆乌[4] ”。居于日中,有三足。三足鸟(日神)、蟾蜍与兔(月神)和北斗七星图。
福绿寿等吉祥文字
植物:牡丹、荷花、月季、松、竹、梅、连翘,水葱,水石榕,玉兰、海棠、丁香,梧桐,荷花、垂柳,玉兰(玉堂富贵)蔓草:蔓生的草。蔓即蔓生植物的枝茎,由于它滋长延伸、蔓蔓不断,因此人们寄予它有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蔓草形象很美,随时代发展富有众多变化,逐渐取代了早期的忍冬纹而广泛应用于各种装饰上。蔓草纹特别在隋唐时期最为流行,形象更显丰美,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装饰纹样,后人称它为“唐草”。春梅,垂丝海棠,石榴,腊梅,翠竹,黑松,紫薇荷花。枣树与古桩石榴盆景。枣树——早生贵子,石榴——多子多福。
造园手法:
框景,障景,抑景,对景,漏景,夹景,添景
国色:中国红(大门,廊架,景观亭,景墙)、琉璃黄(大门,廊架,景观亭,景墙)营造崇高喜庆祥和的氛围、长城灰(铺装景墙贴面建筑座椅等小品)突显宁静典雅、玉脂白(地面散石,景墙,雕塑)营造纯洁,吉祥如意的氛围、国槐绿(植物色彩)营造宁静优雅的氛围。琉璃黄与中国红、青花蓝、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成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
青花蓝——温润而典雅的“青花蓝”,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一种历史的美感,是中国丰富多彩的艺术宝藏中极具代表的色彩。表现了淳朴敦厚的民俗民风,洋溢着宁静祥和的气息,象征着文明与创造。
清能早达:为政清廉,德才兼备,早年发达。
太师椅: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师椅原为官家之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放在皇宫、衙门内便带官品职位的涵义,放在家庭中,也显示出主人的地位。福寿禄:五福临门,高官厚禄,长命百岁。
蟾宫折桂——蟾宫折桂,成语,蟾宫指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围绕蟾宫折桂,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
藻耀高翔:;“藻耀”,意即文采绚丽,文采飞扬;“高翔”即展翅高飞。
喜鹊在梅花上——喜上眉梢 蝙蝠——变福 松鹤——延年。
惟通集虚,虚者,心斋也,虚:心中澄澈明朗的境界。心斋为养心之所。意指:必须心志统一,排除杂念。
殿春堂——尚留芍药殿春风。
月到风来亭——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北周文学家 庾信:小山则从桂留人。“小山丛桂”寓意留宾客之意。
蟹眼天井——为何称蟹眼天井呢?这种天井比较小巧,一左一右两井并存,高处望去,就像螃蟹的两只眼睛,因此得名。
古木交柯:古柏+山茶树 象征夫妻连理百年好合。连理:连理枝: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
地面用软式、缸片、瓦片拼成各色图案,俗称花街。金鱼:年年有余,莲藕:百年好合,仙鹤:健康长寿。暗八仙
秀才帽
程门立雪——尊师重教的思想
刘海戏金蟾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为古人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德者则景行之。
前榉后朴 榉树——中举之意,且榉树树质坚硬是栋梁之材。朴树,树质软次于榉树,但生长力顽强,树冠婆娑,寓意只要勤俭朴素,治家有方,才能过上小康生活。前榉后朴——苏州地方风情之物。
沧浪亭是中国文人的一种寄托。
退思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左传)
中间寿字,旁边五只蝙蝠——长寿五福 逍遥于城市之外,仿佛乎山水之间。诗酒联欢
花瓶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摆设,是一种吉祥物,取平安,太平等意。
鹤舞云霄,神仙福地。
第四篇:浅析江南古典园林
浅析江南古典园林
-------私家园林
班级:园林1001姓名:谭力学号:20107792课程名称:《园林建筑构造实训》指导老师:彭博在中国古代,人们普遍喜爱山水林泉、树木花草等自然景色,因此修建园林是一种社会性较强、极为普遍的艺术活动。同时,由于社会各种家庭的经济实力、学识修养、知识层次、审美情趣各有差异,也就使得虽同属于私家园林,但其大小规模、艺术旨趣各不相同。例如,有模仿帝王苑囿、追求景多景全的王公贵族的花园,有堆砌雕镂的商贾花园,有讲究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还有一般百姓在宅旁屋后空地上栽花点石而营造的宅院小庭。在这些花园中,艺术成就较高,较具历史文物价值的,是文人风格的私家园林。所谓文人风格并非指该园林主人必定是骚人墨客。那些满腹经纶、致仕而归的官僚,屡考不中而转行经商的儒贾,以及在穷困潦倒之际摆弄花石以遣情的落拓文人,均可以造出精雅的园林。保留至今日,艺术价值及游览价值较高的私家园林多数为文人花园,它们的主人有不少是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影响颇大。
私家园林之中,最负盛名的是江南园林。中国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赞语,即“江南园林甲天下”,表明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地位和人们对它的称颂和向往。江南,是一个较具开放性的地理定义,严谨说来,它应该指江苏境内长江下游南岸的水网地区,但实际上它却包括长江北岸扬州、泰州等商业富庶地区。这里是传统的文化发达地区,教育较为普遍,由读书而踏入仕途的人数很多,堪称人文荟萃,诗文书画人才辈出。在自然环境方面,这里水道纵横,湖泊星布,随处可得泉引水;兼以土地肥沃,花卉树木易于生长,除了太湖洞庭东、西二山所产湖石之外,江阴、镇江、宜兴、湖州等地,均有石产可作园林造景之用。因此,这一带造园活动一直很活跃,各城市名园荟萃.现存我国私家园林的精品,大多集
中在这一带。品评和鉴赏留存至今的江南私家名园,可以发现,它们往往具有下面一些特点。
第一是小中具大,以少胜多。从园林所处的位置看,私家园林多数是住宅和府第相连,成为城镇的府第园或宅傍园。在风景秀丽的城郊山水之间,也有不少私人花园,但它的主人在城中还有正宅,而是将花园作为春来看花,夏来避暑,秋来赏月的居处,是一种别墅式的园林。除了个别高官权贵的花园,不管在城里还是城郊,私家园林一般占地均不大,大的十来亩,小的仅几亩。这从现存的文人古园的题名上也可反映出来。如苏州有壶园,因其小,整个园林空间好似一把茶壶而名。还有残粒园、芥子园、半亩园等名园,皆以小而著称。小对建造园林是不利的,然而古代园林家却能自如地掌握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则,化不利为有利,在“小”字上做文章,精心设计和布置,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创造出无限的景色来,做到小中具大,以小胜多。“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人们常用这副楹联来形容中国古典戏曲以少胜多的高超技艺,其实文人园林亦然。它要在小范围内表现出大千世界的美景,就更要运用“以一当十”的艺术原则。园中各景,无论是假山水池,还是亭台、廊桥,甚至庭院一隅,均以小巧为上,能入画者为佳,其立基定位、排列布置,都要反复锤炼,以收到笔愈少气愈壮,景愈简意愈浓的艺术效果。
江南私家园林的第二个特点是富有文心和书卷气。“主人无俗态,作圃见文心”,这是明代书画家陈继儒为其友人所作园记《青莲山房》中的赞语。由于私家园林一般均较小,容纳不了许多景,没有苑圃那种宏大壮丽,但它却别有韵味,能令人流连忘返,其关键就是园景中融合了园主的文心和修养。主人的思想境界越高,其园林所表现的文心与诗意也越浓。在造园的初始构思阶段,他们常如吟诗作文一般来对待园林创作。清代园林评论家钱泳从江南文人园林的构思布局中看到了造园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共同点。
他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游赏好的文人园林,便会感到画境中的一股文心,园景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榭,似乎都经过仔细推敲,就像作诗时对字的锤炼一样,使它们均妥帖地各就其位,有曲有直,有藏有露,彼此呼应而成为一首动人的风景诗篇。如苏州网师园是江南颇有代表性的私家小园,园内的书斋庭院“殿春移”作为我国古典园林之精华,已复建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其雅洁的格调、精巧的制作,深得参观者的好评。著名园林家陈从周曾这样来评论它的书卷气:“网师园清新有韵味,以文学作品拟之,正如北宋晏几道小山词之‘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建筑无多,山石有限,其奴役风月,左右游人,若非造园家‘匠心’独到,不克臻此。”
江南私家园林的第三个特点,是其景色大多比较雅朴。“雅”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独有的范畴,主要指宁静自然,风韵清新,简洁淡泊,落落大方。“朴”,是指质朴、古朴、朴素,不求华丽繁琐。私家园林能做到雅和朴,是和以少胜多、以简胜繁密切相关联的。从使用上看,私家园林是人们休憩赏景、养性读书之处,所以园景一般都典雅清静,自然清新,没有苑圃风景中那种艳丽夺目的色彩。园中建筑几乎
都是清一色的灰瓦白墙,木装修也多深褐色。台基及铺地或用青砖灰石,或者用更为朴素大方的卵石、碎砖碎瓦等砌铺而成,其图案花纹也较多选用格子纹、冰裂纹或简洁的植物花叶式样。室内陈设也多为古雅的艺术品。就是作为园林各景区点景的匾额和楹联,也极为雅朴,或用木板,或用剖开大竹阴刻,以求显得自然古雅,与园林相协调融合。另外,江南私家园林中的建筑虽然相对比其他类别的园林要多,但除了主要厅堂之外,一般都融于山水景色之中。传统建筑以对称院落层层推进的布局方式与园中建筑相协调,如拙政园“海棠春坞”和留园的“揖峰轩”,分别是一间半和两间半的特殊小筑,完全脱出了正规建筑三、五、七
奇数间的规范。这就是《园冶》所说的“半间一广,自然雅称”的最好诠释。
江南私家园林的第四个特点是因地制宜,注重塑造园林的韵味特色。江南园林在布局和造景上,往往能不拘俗套,根据基地不同的环境条件,营建自己的个性特色。由于古代士人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对自然美较为敏感,又有丰富的游历经验,因此在构园造景时,能自觉按自然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园中山石、水体、花木等景物的关系。不求景多景全而求其精,以突出自己园林的风景主题和个性。这和我国传统文论提倡的自然清新、不落窠臼,追求灵性神韵有较大关系。如南宋周密的《吴兴园林记》所记,当时名园三十六所,均有各自的景观特点:有的以景致苍古擅名,有的主赏水景幽邃,有的以玲珑奇石取胜,有的甚至以聆泉瀑观动水之声色美景为特色。这些园林的名景都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而营造的。再看今天甲于天下的苏州园林,虽然总属江南水乡风格,有其一定的共性,但各园还是有着自己的个性:拙政园以水为主景,建筑简雅,具有朴素开朗、平淡天真的自然风格;留园以山池建筑并重,庭院玲珑幽静,亭台华美而不俗;网师园则以精巧幽深见胜,结构紧凑,有览而不尽之情致;沧浪亭苍古而清幽,富有山林野趣。就说园中最为引人注意的山水造景,其组合变化也极为多样。有的山水相依,水石交融,如拙政园中部,从主厅远香堂北望,池中两座山岛的平岗水矶互错互映,表现出一种平和协调的美;有的山水相争,成峡谷、成深渊。如无锡寄畅园的黄石大假山直逼水池“锦汇漪”,临水山石壁立,一条小径沿石壁曲折在水中穿越,颇有绝壁浅滩的风景意味。再如苏州沧浪亭,并没有像一般造园那样,在小小范围之内堆山挖池,而是集中花园的全部土地,堆了一座土石相间的大假山,极为古朴自然,而与山相配的水是从园外借来的。造园师别出新意,让大假山缓缓坡向园子前边的界河葑水,营造出山水相亲的意味。为了使内外山水相和,在沿界不设高墙,仅有一曲
廊依山麓起伏,贴水穿过,廊中置一水榭、一钓亭。这是江南文人园林山水景的一大绝唱。从以上三例,可以看出江南古代文人雅士的园林也和他们的诗文绘画一样,注重各自独特风格的熔铸和个性的塑造。这一点在今天鉴赏时应该格外在意。
江南私家园林最后一个特点,是在较小的范围之内,能使园林的游赏功能与居住功能密切结合在一起,实现“游”与“居”的统一。古代常将优游山水、耽乐林泉称之为“游”,而称在风景环境中读书、习艺、清谈和宴饮为“居”,唯有达此两个境界,艺术才算完善。北宋画家郭熙说过:山水风景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四等,只有达到“可游”和“可居”的境界,才能称为“妙品”。
我国风景资源丰富,名山胜水的美丽景色曾使历代许多文人艺术家为之陶醉,山水游历成了一时的风尚,然而真正像隐士逸人和僧道弟子那样甘愿居于一隅山水之中的,终究为数很少。因此古代士人既想耽乐于名山大川,又不甘心放弃都市的世俗生活,存在着自然美欣赏和物质美享受的矛盾。然而,通过园林艺术家的匠意构思和特殊处理,能使这本来矛盾的双方辩证地统一起来。在城市宅府旁的私家小园中,这一特点就表现得格外明显。另外,我国古园常常以多变灵活的气候天象作为观赏的主题,如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自撰的《弁山园记》中,就认为自己这座花园最宜于花时、月时、雪时、雨时、风时和暑日赏景,人称“六宜”。要是没有遮风避雨的半室内游览线,赏景的情趣便会大打折扣。留至今日的江南文人园林,既重视自然美景的再造,又有厅堂书斋,讲究起居生活的舒适和方便,基本上做到了可游、可居的兼顾。这也是古代私家园林极为繁荣的根本原因。
北宋著名学者沈括曾著有《梦溪笔谈》,并以梦溪命名自己在镇江的小园。书中他曾这样记述了园中的丰富生活:“渔于泉,舫于渊,俯仰于茂木美荫之间„„与之酬酢于心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
耽乐于茂木美荫之间,或垂钓,或泛舟,但又不能忘情于文人雅士钟情的“九客”,这种与自然亲近而又不偏废文化生活的追求,充分反映了古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对于我国古典园林游居结合的理想生活环境的钟爱。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私家园林是建筑上的一朵奇葩,不管是对古人还是现在的我们来说,它都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对于我们来说,它所采用的方法,所营造的意境,所体现的思想。。都是值得我去学习借鉴的。
第五篇:江南古典园林特点
江南古典园林特点.txt15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江南古典园林特点
发布: 2010-9-02 08:32 |编辑: cici2010 |查看: 472次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古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影响着亚洲汉文化圈内的一些国家,甚至还远播欧洲。它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在众多类型的园林中,私家园林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官僚、文人、地主、富商所私有。中国的封建时代“耕、读”为立国之根本。农民从事农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读书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掌握文化,一部分则成为文人。以这两者为主体的“耕、读”社区即是封建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文人与官僚合流的士居于“士农工商”这个民间社会等级序列的首位。商人虽局末流,由于他们在繁荣城市经济,保证皇室、官僚、地主的奢侈生活供应方面起的重要作用,大商人积累了财富也相应地提高了社会地位,一部分甚至靠捐官制度侧身士林。官僚、文人、地主、富商兴造园林供一己之享用,也作为夸耀身份和财富的手段。他们的身份与财富为造园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逃避现实,隐逸江湖,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们开始在自己的生活居地周围经营起具有山水之美的小环境,这就是私家园林的开端。唐朝是中国园林全面发展的时期,光在洛阳一地就有私家园林千家之多。宋朝都城汴梁除大建皇家园林外,私家园林也有数百家。明代、清初的私家园林为两宋的一 脉相承,更广泛地普及于全国各地。但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达的程度参差不一,私家园林在数量上有多寡之分,在艺术上也有高下之别。江南地区是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北京地区是政治中心,这两个地区的园林无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居于全国首位。从乾隆年间到清末,民间的私家造园活动遍及于全国各地,在一些少数民 族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私家园林建成,从而出现各地不同的地方风格。在这些众多的地方风格中,江南、北方、岭南是比较成熟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上,私家园林长期发展的结果形成了这三地风格鼎峙的百花争艳的局面。这三大地方风格集中反映了民间造园艺术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私家园林集中在南方,是因为南方地区具有造园的自然、经济、与人文之诸多方面的条件。江南江流纵横,河网密布,水源十分丰富。气候温和,空气湿度大,适宜生长常青树木。植物花卉品种多。另外江苏,浙江一带多产石料,南京、宜兴、昆山、杭州、湖州等地多产黄石,苏州自古出湖石,湖石采自江湖水涯,经过长年流 水冲刷,石色有深浅变化,表面纹理纵横,形态多玲珑剔透,历来为堆山之上品用料。也宜罗列庭前成为可欣赏之景观。江浙一带是鱼米之乡,手工业发达。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得以繁荣。经济发达为造园提供了物质条件。18世纪中叶,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遍游名山名园,江南掀起造园热潮。另外,江南自古文风盛 行,南宋时盛行文人画与山水诗,随着宋朝廷的南迁临安,大批官吏、富商云集苏杭,造园盛极一时。明清两朝以科举取士,江南中举进京为仕者为数不少,这批文人告老返回故里后多购置田地,建造园林。尤其在清朝后期,由于北方战乱,官僚商贾纷纷南逃,在江浙一带购地造园,偷安一方。这批人懂书画好风雅,不但精心 经营自己的宅邸,还亲自参与设计,这个时期在造园的数量与质量上都达到一个高峰,使江南一带成为私家园林的集中地区。
江南的私家园林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就把文化与意境融合在了其中,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以中国古代绘画而论,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不仅是有形的物境,而且还通过这些艺术形象去表现一种思想、一种情感。这就是无形的意境。园林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从一开始就与山水 画、山水诗文不可分离,所以意境也成了古代园林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园林中的山水植物,各种建筑和他们所组成的空间,不仅是一种物质环境,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具有意念的环境。他们在追求这一点时运用了象征与比拟、建筑形式与布局、引用各地名胜古迹、应用诗情画意等多方面的手段。
从中国古代早期的神话、宗教中可以发现人们很早就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与愿望。孔子就以山水比拟人格,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喜好自然山水,乃至在园林中堆山开池不仅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喜爱,而且还带有仁智者的神圣色彩。南方园林中常常运用荷花或岁寒三友等植 物来比拟一种人的品格情操,还以它们所具有的人文象征内容去陶冶人们的精神。
例如拙政园十八曼佗罗花馆,清光绪年间,旧园主张履谦在此种山茶十八株,名东方亮、洋白、渥丹、西施舌等,并建馆,以山茶名之。山茶花朵硕大,有粉红、大红、紫红、白里透红等色,花美叶茂,枝软形奇,英姿神韵,色香俱绝。人称山茶“常共松杉守岁寒”,像松柏一样经冬历霜,它冒着料峭春寒怒放,“独能深月占 春风”,别具风采。清初诗人吴伟业有《拙政园山茶花》诗:“拙政园内山茶花,一株两株枝交加。艳如天孙织云锦,赪如姹女烧丹砂。吐如珊瑚缀火齐,映如螮蝀凌朝霞。„„”在这些山茶花中蕴涵了许多园主等文人的思想与情感,他们或浪漫,或励志,或寄幽情,或挥洒谈笑,尽情挥洒着他们的才情和遗志。馆中一幅对联 写到:“小径四时花,随分逍遥,真闲却、香车风马;一池千古月,称情欢笑,好商量、酒政茶经。”全联描写的正是封建士大夫的生活享乐图,他们陶醉在风花雪月的美景中,逍遥欢笑,称心惬意。
拙政园小飞虹是另一处运用比拟的景致。它以天空的彩虹来喻凌跨碧水的桥梁,是象形比喻式题咏。取南朝宋鲍照《白云诗》句意,云“飞虹眺秦河,泛雾弄轻弦 ”。彩虹色彩绚丽,廊桥桥栏为卍字形,朱红色油漆,色彩十分鲜艳。桥身中段较高,两端斜搁池岸,其形若虹。倒映水中恰如一条彩虹,微风吹拂,碧波荡漾,桥 影若隐若现,宛如飞虹。明文徵明《拙政园图咏》曾这样歌咏:“雌蜺鲢蜷饮洪河,落日倒影翻晴波。江山沉沉时未雩,何事青龙忽腾翥。知君小试济川才,横绝寒流引飞渡。朱栏光炯摇碧落,杰阁参差隐层雾。我来仿佛踏金鳌,愿挥尘世从琴高。月明悠悠天万里,手把芙蕖照秋水。”简直有羽化登仙的感觉了。这一处建筑仿 效天上的彩虹而建,沟通两岸,即做了建筑上的连接,又给人一个形象的比拟景观。可以说是匠心独俱。在小飞虹景观的斜面还有一处“听松风处”。周遍多植苍劲的长松,是赏景听松风的佳处。这里借用松风之声渲染园景的诗情画意,将自然界的风、松、水声引到游览者的面前,领悟到山林野趣。此处意境取自晋代嵇康所做 古琴曲《风入松》,是取意于大自然。听松风处一幅行草匾额写到:“一亭秋月啸松风”。描写了秋天冷月洒满庭院,风入古松,景色清幽,充满天籁之音。突出了这里多松的自然景色。松的高洁之姿和傲霜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斜倚听松风处听松观小飞虹,真是一志趣颇佳的境地。
私家园林中的建筑与布局也是特别追求意境美的。白居易曾经这样描绘他的宅园:“沧浪峡水子陵滩,路远红深欲去难,何如家池通小院,卧房阶下插鱼竿。”造园时他们考虑到怎么样在自家的小园池中,卧房阶下就能营造出如沧浪峡水子陵滩的环境气氛。在这些文人的住宅和园林里,住房要隐蔽,读书处求宁静,待客厅堂需 方便,而游乐区域又讲求自然山水之趣。
怎样在几十亩乃至几亩之地的不大范围里去安置这些建筑而能使他们各得其所呢?从苏州的一些著名私家园林实例中可以看到这方面的一些经验。
一是在布局上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法。首先表现在建筑布局不用传统的宫室、寺庙四合院中轴对称的规整形式,而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布置,按功能的需要,穿插安置不同形式的厅堂、楼阁、亭榭、画舫。其次在这些建筑物之间多用曲折多弯的小路而切忌用径直的大道相联,道路有露天的石径、小道,也有避雨遮日的廊子。廊子形式多样,有的沿墙而建,有的呈折线形,有的随山势地形之高低而成爬山廊或跌落廊,有的驾凌水面而成水廊。沿着这些曲折弯曲的道路或廊,造园者巧妙地创造出具有不同景观的景点,他们或者是一栋亭、榭,或者是古木一棵,翠竹一丛,堆石一处,只要布局适宜,安置得体,皆可成景,使人一路走来,步移景异,可 观赏的不同景致在有限的范围里扩大了空间,延长了观赏的时间与内容。留园是一座较大的私家园林,建于清代,它的主要入口正处于两旁其他建筑的夹缝之中,仅宽8米,而从大门至园区长达40米。造园者在这狭长的地段里安排了由曲廊相连而组成的三个空间。进门一个小天井,经过曲廊进入有花木布置的第二个空间,再经过小廊到达第三个空间,这里有一株古木,枝叶苍劲。连接小廊的是一座小厅屋,厅墙上开空格窗,窗外才是留园的主体。在这里,应用厅、廊、墙组成不同的空 间,以这些空间的转合、明暗与大小的变化,再加上古木景点的布置,使这一夹缝中的狭长入口变得妙趣横生。
第二是善于仿造自然山水的形象。自然山水自有它们本身的生态形象,要把它们再现于私家园林的环境中,不能按比例缩小尺寸而是采取经过概括、提炼对自然形象进行再创造。这就是要求造园者对自然山水的形态进行观察与研究、总结,提炼出它们在造型上的规律,按园林的需要将它们典型地再现,这样才能以小见大,得自 然之神韵。
从堆山的手法上来看,无论用土用石,切忌二峰并列或列如笔架的呆板形式,应该像天然山脉一样,有主有从,有高有低。如果以土为主的堆山,则可以在山上广植花木,使山体郁郁葱葱,并可在山的上下散置少量石块,如同石自土中露出。如以堆山石为主,则在石间培以积土,种植少量花木,使其具有自然生气。若用石太 多,虽属乖巧灵石,也会失去自然之意。例如耦园黄石假山,东侧为主山,较大,上建石室;西侧小山作为陪衬,上筑平台;主次两山间有谷道。山间散植各种花木,两山有主有次又联系紧密。山体既苍翠富有生机还显露着黄石的刚硬苍健。气势雄伟,峥嵘峭拔,集绝壁、蹬道、悬崖、谷道、石室于一体,有“湖石精品在环 秀,黄石精品在耦园”之称。可谓私家园林中假山的经典之做。在私家园林中往往喜欢在堂前屋后,廊下墙角立置单一或成组的石头而成一景,这种石头犹如独立之雕刻,十分注意本身的造型,或挺拔峭立,或浑厚滋润,或玲珑剔透,有的还在石旁、石下配置花草,组成形色俱佳的观赏景物。留园的冠云峰就是这样的石头景观 中的经典之做。冠云峰在苏州各园湖石峰中尺度最高,旁立瑞云、岫云两峰石作陪衬,相传这是明代徐氏东园旧物。“冠云峰”,取《水经注》“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交霞翼岭”句意名之。其峰形态奇伟,嵌空瘦挺,孤高磊落,独立无倚。“瘦、皱、漏、透、清、丑、顽、拙”八字占全,真是太湖石观赏之 最佳作品。也是园中寄情吟叹的上等景观。
再如造水之法,私家园林当然不可能有北海、圆明园、清漪园等皇家园林那样宽大的水面,在这些小园中只能靠人工挖地造池。这类水池形状切忌正方,以曲折自然为好,因为天然湖水绝无规整之形状。在比较大的水面上宜用石桥将水面分隔为大小不等的部分,以免单调。为了使死水变活,往往将池中一角变为细弯水流,折入 山石间或亭榭等建筑的基座之下,仿佛池水从这里流出,水有源而无头。为了使水面增加情趣,往往在池中种植水生植物,但此
类植物不可满布,即使是美丽的莲荷,也应疏落有致。例如网师园,水体面积并不大,仅400平米左右。池岸虽略近方形但曲折有致,驳岸用黄石挑砌或叠为石矶,其上间植灌木和攀缘植物,斜出松枝若干,表现了天然水景的一派野趣。在西北角和东南角分别做出水口和水尾,并架桥跨越,把一弘死水幻化为“源流脉脉,疏水若为无尽”之意。水池四周之景 无异于四幅完整的画面,内容各不相同却都有主题和陪衬,与池中摇曳的倒影上下辉映成趣,增添了园林的活泼气氛。在每一个画面上都有一处点景的建筑物同时也是驻足观景的场所: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射鸭廊。沿水池一周的回游路线又是绝好的游动观赏线,把全部风景画面串缀成为连续展开的长卷。
第三是十分讲究园林的细部处理。私家小园没有皇家园林那样广阔的环境,没有宏伟的建筑群组,只有曲折有致的空间,只有近在眼前的各种建筑和山水植物,所以要做到经看、经游,除了在布局、在模仿自然山水上下工夫之外,还十分讲究园中建筑、山水、和植物的细部处理。私家园林中建筑类型不少,有厅、堂、楼、轩、榭、舫、亭、廊等等。以亭而言,有方亭、长方亭、圆亭、五角亭、六角亭、梅花亭、十字亭、扇面亭、套方亭和套圆亭等等不同的形式,分别被安置在园中合宜的位置。计成在《园冶》中说:“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祗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假 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可见亭是一种灵活多变、适应性极强的建筑,其建造之法由“景”来决定。无论亭是建在山颠,还是筑于水畔或道旁,其经营意匠讲究的都是籍景成亭,得景随形。要合宜而立,得自然之势,成天然之趣。
在园林中,山石水池都是自然山川的模写,所以山上建亭,不但丰富了山的轮廓,而且使山石有了生气,为人们观赏山景提供了合宜的尺度,同时在园林空间构图上还常常起到控制制高点的作用,从而形成山石景物的重心所在。例如拙政园“雪香云蔚亭”和“待霜亭”。雪香云蔚亭在野水环绕的小岛西北角土山上,野趣盎然。亭旁植梅,绿萼花白,素雅宜人,“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有“花外见晴雪,花里闻香风”的风韵美。待霜亭取唐韦应物《故人重九日求桔》中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诗意。此地植柑橘数本,以“待霜”名亭,含蓄而发人暇思。本意点出橘红时的佳境,霜降橘始红,所以必须待之,表达一种意境含蓄而 简捷。亭在池西土山之上,四周夹种橘树,更有乌柏成林。待霜亭与雪香云蔚亭隔壑而望,相映成趣。雪香云蔚亭平面呈长方形,而待霜亭呈六角形,一方一圆,交相辉映。是苏州园林中假山上做亭的经典范例。
水是风景园林构成中的重要元素,因此,水边常常建有亭榭。临水建亭大都借助水的特性创造环境气氛。水中可见浮光倒影,可观鱼荡舟,可濯足品茗。水亦潺潺湍流,或淙淙如说似诉,或丁冬如音似乐。水畔之亭即是充分结合这些特点,利用波光水影和水色水声去创造意境。狮子林中的真趣亭,临水而建,背倚暗香疏影楼,入亭可全揽园中景致,东面可观假山石洞,正面有折桥与观瀑亭横穿水面,西面有问梅阁、飞瀑亭以及山间湍流的瀑布。是观赏园景的理想位置。全亭装饰富丽堂皇,亭内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真趣”二字,为乾隆皇帝游玩狮子林有感而书。从对面假山远观真趣亭,金碧辉煌,尽显高贵,亭影倒映水面,又有四周古树参天,一派幽居逸趣。
另外还有许多亭运用有限的空间,尽量扩展可观景致。运用借景,框景,移步换景等多种手法,把有限的亭的空间发挥的丰富多彩。例如拙政园“梧竹幽居”,北面可观竹,西面可观荷与一览中部全园,远借北寺塔,是苏州园林中经典的一例借景。亭南面、北面植有慈孝竹、梧桐、枫树。取唐羊士谔《永宁小园即事》诗句意,云:“萧条梧竹月,秋物映园庐”。秋天,桐花乱洒,翠叶萋萋,枫叶吐红。微风拂动竹梧,如细雨沙沙轻落。真是园中观景的佳妙之处。
江南私家园林对引用各地名胜古迹方面也有所运用。各地名胜古迹产生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都带有各种不同的历史内容。运用在园林环境中,既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又有抚今追昔的沧桑感。同时对一些自然景观的模仿也起到了弥补园林中天然环境不足的短处。
拙政园中的荷风四面亭当是一处引用巧妙的景观,亭处广阔浩淼的水中,夏日四周皆开荷花,真如清李鸿裔诗云:“柳浪接双桥,荷风来四面。可似澄怀园,近光楼下看。”美不胜收。亭抱柱一扶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全联句式仿济南大明湖历下亭刘风诰所撰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 湖。”原联挂汇泉寺薜荔馆,此馆面湖而立,游人至此,可坐观全湖胜景,故联语贴切佳妙,自然流利。此联借用原联出句,只改一“壁”字,对句则化用唐李洞《山居喜故人见访》诗“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句,依然保持原联妙处,对仗工整。此处景点成功引用它处名胜,点缀了园林中的山色,而且也融合的 恰倒好处。
另一处引用自然风光的经典范例是留园“五峰仙馆”。馆前厅山是写意的庐山五老峰。庐山,莽苍苍,树茫茫,山峦云遮雾绕,在古人心目中,那是隐士和仙人的乐园,非凡夫俗子之居所。五老峰,如五老人相逐、罗列之状,悬崖峭壁,云雾舒卷,横隐苍穹,云光山色连成一片,像一枝巨大的芙蓉,伸向鄱阳湖的万顷碧波。而 五峰仙馆前的假山为层次结构,玲珑峭削,藤挂峰石,松咬岩中,富有天然趣味。山有东西两洞,可循石径盘曲而上。这一处景致把烟雾浩瀚的庐山五老峰写意地搬在了堂前,有馆在仙山,人在云雾的神仙般奇妙的境界。
中国的园林还经常应用诗情画意来表达意境。这种诗情画意除了用景观空间来表达以外,还常常依靠悬挂在建筑上的题额、楹联来点明,用附在建筑上的诗词、书画来渲染,从而使他们更加富有情趣和发人遐思。
拙政园西区有一塘池水,水中满植莲荷,夏去秋来,荷花谢了,莲蓬摘了,留下满塘残败荷叶,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所以池边建有一阁,取 名为“留听阁”,在阁中饮茶,细听秋雨之声,自有一番清幽的意境。与词阁不远处另有一座扇面小亭,每当夜深人静,清风徐来,明月当空,水天上下相映,好一派清净幽寂,小亭取大词人苏轼词《点绛唇·杭州》中“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句,取名为“与谁同坐轩”,可谓精确地点出了此景的意境。卅六鸳鸯馆中有一幅 对联云:“燕子来时,细雨满天风满院;阑干倚处,青梅如豆柳如烟。”欧阳修《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云:“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集联抛却了原词中思妇怨女之春愁,描绘了花香鸟语的春景。《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云:“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又《渔家傲·四月园林春去后》云:“香 满袖、叶间梅子青如豆”,“青梅如豆柳如丝,日长蝴蝶飞”,欧阳修词直接从南唐冯延巳的《阮郎归》词中脱化而出,写仲春景色,豆梅柳丝,日长蝶飞,花露草烟。联语捕捉了足能体现春景的形象特征,将春色描绘得绚烂多彩而又生机勃勃。
网师园月到风来亭,以欣赏自然界的风月为主题。亭高据池中半岛,池水清澈,涟漪荡漾,“近水楼台先得月”,最宜于秋夜欣赏月光波影。唐韩愈《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北楼》诗有“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的诗句,描写了秋夜清趣。而宋理学家邵雍的《清夜吟》则更耐人含味:“月到天心处,风来水 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欣赏天光行云、月色清风之时,境与心得,理与心会,清空无执,淡寂幽远,清美恬悦。这种自在雅逸的情怀,是一种生活情趣,也是禅趣。
留园远翠阁楼下匾额题:“自在处”。为明代文徵明所题。宋陆游有:“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的诗句,借花的姿心自在之态,表达出自我的自在心态。此阁上层宜远眺,下层可近看,自成美景。前有石砌蔷薇花台,当春花“红残绿暗”之时,蔷薇花事正繁,成丛蔓生的蔷薇,清馥可人。其花成簇而生,密密疏 疏,狂蔓依墙,延及四邻,自由自在,可谓言附其实的自在之所。
江南的私家园林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在其身上沉淀了太多的文化与思想的精华。他们千姿百态的风韵中有着人们发掘不尽,感受不完的美。它就像是一部绵长的诗歌,越读下去越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精彩内容。无论从景观、布局、建筑、艺术还是文学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同时也是后人可以不断继承发展 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