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压力容器设计审批人审图考试总结
一、技术特性表:
1、技术特性参数:换热面积、换热管的规格、程数、塔器(含立式容器)的**烈度(卧式容器应注明**烈度)、基本风压。搅拌设备应核对减速机型号、电机功率、搅拌转速、电动机防爆等级,全容积(对储存液化石油气的储罐应注明装量系数)。介质名称(有应力腐蚀的应注明介质的纯净度)、介质密度、介质的物性。主要受压元件的材质。设备最大质量(与设计计算载荷有关)、设备净重、最大吊装质量、安全阀的开启压力、安全阀的型号、规格。焊接材料、保温材料、保温厚度。
容器类别:容器类别按《容规》第6条(P7)。
设计温度、工作温度:设计温度必要时应考虑环境温度。设计压力、工作压力:设计压力应≥最高工作压力、试验压力(立臵和卧臵)、焊缝系数。
1.1装有安全阀的设计压力应≥安全阀的开启压力 1.2装有爆破片的设计压力应≥爆破片的爆破压力 1.3液化石油气储罐的设计压力符合《容规》要求 腐蚀裕量,对有应力腐蚀的应腐蚀介质的限定含量。对有时效性的材料应考虑介质的相容性,还应注明压力容器的使用年限。介质为压缩空气、水蒸汽或水的碳素钢或低合金钢的,腐蚀裕量不小于1mm。
NAOH、湿H2S、液氨属于应力腐蚀环境,高温高压氢腐蚀环境。可能引起晶间腐蚀的环境:氨基甲酸铵、工业醋酸、甲酸等见:HG20581.2、设计、制造、检验标准。
1、设计需要时应填写HG20584-1998,HG20585-1998,HG20652-1998等。
2、设计需要时应填写GB150-1998附录C。
二、管口与支座方位:管口表该填写的应填写齐全。
三、技术要求应参考《化工设备图样技术要求》进行审图:
1、无损检测: 1、100%射线或超声波检测《容规》第85条:p43页: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压力容器的对接接头,必须进行全部射线或超声检测:
1. GB150及GB151等标准中规定进行全部射线或超声检测的压力容器。
2. 第三类压力容器。
3. 第二压力容器中易燃介质的反应压力容器和储存压力容器。
4. 设计压力大于5.0Mpa的压力容器。
5. 设计压力大于0.6Mpa的管壳式余热锅炉。
6. 设计选用焊缝系数为1.0的压力容器(无缝管制筒体除外)。
7. 疲劳分析设计的压力容器。
8. 采用电渣焊的压力容器。
9. 使用后无法进行内外部检验或耐压试验的压力容器。
10. 符合下列之一的铝、铜、镍、钛及其合金制压力容器:
(1)介质为易燃或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中度危害的;
(2)采用气压试验的;
(3)设计压力大于等于1.6Mpa的。
11、低温容器:C4.6.1条(GB150-1998 P144)
12、JB/T4700-2000规定设备法兰与筒体的连接焊缝在工作压力≥0.8倍标准规定的最大允许压力的必须100%射线或超声波检测。
2、C、D类焊缝检测:GB150-1998 p128
重复检测的要求:《容规》规定: 压力容器壁厚大于38mm(或小于等于38mm,但大于20mm且使用材料抗拉强度规定值下限大于等于540Mpa)时,其对接接头如采用射线检测,则每条焊缝还应附加局部超声检测;如采用超声检测,则每条焊缝还应附加局部射线检测。无法进行射线检测或超声检测时,应采用其他检测方法进行附加局部无损检测。附加局部检测应包括所有的焊缝交叉部位,附加局部检测的比例为本规程第84条规定的原无损检测比例的20%。
3、GB150规定:钢材厚度符合下列条件的:P128页
4、设备法兰与筒体连接的D类焊缝应进行表面检查(MT或PT)
2、材料的特殊要求
1、主要受压元件应在特性表中注明注全。有特殊要求的应提出材料标准号、供货状态及试验要求。NAOH、湿H2S、液氨属于应力腐蚀环境,高温高压氢腐蚀环境。可能引起晶间腐蚀的环境:氨基甲酸铵、工业醋酸、甲酸等见:HG20581.如下材料应逐张超声波检查:容规规定:第14条 用于制造压力容器壳体的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钢板,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逐张进行超声检测:
1. 盛装介质毒性程度为极度、高度危害的压力容器。
2. 盛装介质为液化石油气且硫化氢含量大于100mg/l的压力容器。
3. 最高工作压力大于等于10Mpa的压力容器。
4. GB150第4章和附录C、GB151《管壳式换热器》、GB12337《钢制球形储罐》及其他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规定应逐进行超声检测的钢板。
2. 移动式压力容器。钢板的超声检测应按JB4730《压力容器无损检测》的规定进行。
3、用于第三类容器的钢板如果钢厂未提供超声波检测报告的应进行探伤。
4、对成形的钛复合板封头应进行超声波检测。
5、对成形的镍复合板封头应进行超声波检测。
6、GB150第4章规定:下列钢板应进行超声波检测 厚度>30mm的20R、16MnR 质量等级不低于Ⅲ级。
厚度>25mm的15MnVR、15MnNbR、18MnMoNbR、13MnNiMoNbR和Cr-Mo钢板质量等级不低于Ⅲ级。
厚度>20mm的16MnDR、15MnNiDR、09MnNIDR,质量等级不低于Ⅲ级。碳素钢和碳锰钢在425°下常期使用应注意石墨化倾向,奥氏体不锈钢在使用高于525°的温度时含碳量应高于0.04%。
下列材料应在正货态使用:(GB150-1998 P9页)
GB151-1999:下列材料应逐张进行拉伸和夏比(V形缺口)冲击试验,(GB150-1998 P9)
7、锻件要求
8、高合金钢板制容器的材料应注明材料标准、等级或压力容器用钢板等字样。
3、压力试验及气密性试验
1、压力试验:。介质为易燃、易爆、极度危害、高度危害、对真空度有严格要求、如有泄漏危机容器安全(如衬里设备)和正常操作的应提出气密性试验要求。
2、夹套容器应注明试压顺序及试验压差
3、当压力容器盛装的介质其毒性为极度危害和高度危害或不允许有微量泄漏时,设计时应提出压力容器气密性试验的要求。气态介持的铸造压力容器,也应在设计图样上提出气密性试验的要求。
4、工艺条件有指定要求或工程项目有统一规定的。
5、奥氏体不锈钢设备应注明水质要求。
6、酸洗钝化和检验的要求。
4、热处理要求
1、热处理要求:
《容规》:采用电渣焊接的铁素体类材料或焊接线能量较大的立焊焊接的压力容器受压元件,应在焊后进行细化晶料的正火处理。
常温下盛装混合液化石油气的压力容器(储存容器或移动式压力容器罐体)应进行焊后热处理。
旋压封头应在旋压后进行消除应力处理(采用奥氏体不锈钢材料的旋压封头除外)。
2、容规第73条:钢制压力容器的焊后热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高压容器、中压反应容器和储存容器、盛装混合液化石油气的卧式储罐、移动式压力容器应采用炉内整体热处理。其他压力容器应采用整体热处理。
3、盛装介质有应力腐蚀的压力容器、介质为高度危害、极度危害。
4、冷成形和中温成形碳钢、16MnR的厚度≥筒体内径的3%,其余低合金钢的厚度≥2.5%筒体内径。
5、消氢处理:高强钢和CrMo钢及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制造的容器应根据焊接工艺评定的要求或焊接规程的要求进行消氢处理。
6、GB150规定:钢材厚度符合下列条件的:P124页
5、结构设计要求及其余
1、对于低温容器、按疲劳设计的容器及有应力腐蚀的、高强钢制造的设备接管的端部倒圆、角焊缝等应打磨光滑过渡。
2、由于结构原因不能进行内部检查的,应注明计算厚度、使用中定期检验和耐压试验的要求。
3、装有触媒的反应容器和装有冲填物的大型压力容器应注明使用过程中定期检验的技术要求。
4、铭牌位臵、吊耳、吊柱
5、是否需要安装接地板
6、必要时应设臵排气口和排净口。
7、是否需要装防冲档板,防旋涡板。
8、在下述情况下必须采用爆破片装臵:a、压力快速增涨,b、对密封有更高要求c、容器内物料会导致安全阀失效d、安全阀不适用的其他情况。
9、角焊缝按GB985-88中的规定。
四、图样、焊接节点图及尺寸审查。
五、明细表
设计盛装液化石油气的储存容器,应参照行业标准HG20592~20635的规定,选取压力等级高于设计压力的管法兰、垫片和紧固件。使用法兰连接的第一个法兰密封面,应采用高颈对焊法兰、金属缠绕垫片(带外环)和高强度螺栓组合。
六、其余:
换热器的特殊要求:
1、壳程介质为间隙腐蚀的应至少为贴胀
2、立式换热器膨胀节的设计位臵及上管头是否应与管板平齐,卧式换热器滑动端的设计位臵。
3、管箱是否需要热处理。
4、换热器如果管程试验压力高于壳程的应提出管头的检查方法:如氨渗漏。
5、设计温度≥300°的接管法兰应采用对焊法兰。
6、注明管板与换热管的连接形式(强度焊、强度胀、密封焊加强度胀、强度焊加贴胀、强度胀加强度焊)。
7、换热管的精度、标准号,管束的精度等级。
8、折流板的缺口分布方向。
9、对碳钢、低合金钢制的压力容器有应力腐蚀的U形管冷弯成形后应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对奥氏体不锈钢在冷弯后不能满足晶间腐蚀倾向试验要求的应进行固溶处理或稳定化处理。
10、容器(卧式、储存设备)特殊要求: 搅拌容器(含夹套容器及反应)特殊要求:
1、当搅拌轴的转速高于rmp时应提出静平衡的要求。
2、介质为高度危害或极度危害应采用机械密封,机械密封应提出允许的泄漏量。
3、提出试运转的要求
4、搅拌器应该为可拆卸结构,尺寸应保证从人孔方便拿出
5、密封处径向跳动量要求,轴的轴向跳动量,搅拌轴下端的摆动量。
6、搅拌轴的旋转方向
7、搅拌轴的密封要求
8、塔设备特殊要求
1、设备吊耳与设备的连接焊缝应进行MT或PT。
2、裙座与封头连接的焊缝。
3、裙座的筒体材料应按受压元件考虑。
4、当塔式容器下封头的设计温度≥400℃时,在裙座上部与封头间应设臵隔气圈。
5、塔板类型/塔板数、填料高度应在图样中注明。
第二篇:防雷图审(2005、4)考试试卷
防雷图审工程师考试试卷(2005年4月19日)
(注意:本卷满分计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一、填空题: 30分(每题3分)1.大量的观测表明,雷电流具有单极性的 脉冲 波形,大约有80%-90%的雷电流是负极性的。
2.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滚球半径是30m,雷电流小于5.7KA时,雷闪有可能穿过接闪器击于被保护物上。
3.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6次/a且小于或等于0.3次/a的民用建筑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4.GB50343—2004规定:年平均雷暴日超过60天的地区为强雷区。
5.建筑电气图中:MEB表示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LEB表示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SPD表示浪涌保护器。
6.《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第412号令)规定:防雷装臵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由县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实施。7.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等级按防雷装臵的拦截效率划分为A级、B级、C级、D级。
8.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应根据环境因素,雷电活动规律,设备所在雷电防护区和系统对雷电电磁脉冲的抗扰度,雷击事故受损程度以及系统设备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9.浪涌保护器安装的数量,应根据被保护设备的抗扰度和雷电防护分级确定。10.天馈线路浪涌保护器SPD的接地端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6 mm2的铜芯导线就近连接到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0B)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的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上。
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SPD接地端宜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5 mm2的铜芯导线与设备机房内的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连接。
二、名词解释: 20分(每题5分)1.共用接地系统
共用接地系统是将各部分防雷装臵、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电位连接带、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及接地装臵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系统。2.SPD保护盲区
就是在持续时间长且幅值较低的暂态过电压作用下,前级保护元件尚未动作,而后级保护元件己在过电压作用下损坏的工作区。3.SPD续流
主要出现在电压开关型SPD,当冲击放电电流后,由电源系统流入SPD的工频电流称为续流。4.电磁兼容性
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环境中的其他设备和系统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
三、简答题: 32分(每题8分)1.根据《防雷装臵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中国气象局第11号令)的有关规定,哪些建(构)筑物或者设施的防雷装臵应当经过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 答:⑴《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 ⑵油库、气库、加油加气站、液化天然气、油(气)管道站场、阀室等爆炸危险环境设施;
⑶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广播电视、医疗卫生、金融证券,文化教育、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体育、旅游、游乐场所以及信息系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⑷按照有关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臵的其他场所和设施。2.简述防雷设计审核要点。
答:⑴防雷设计方案对拟建建筑物所在地的周边环境、地理地貌、地质情况、气候和灾害性天气特点以及雷电活动规律等的描述是否详细、准确。拟建建筑物的使用性质、重要性、建筑物的建筑结构、高度、建筑面积、布局,设备布臵、通信通讯方式等情况的描述是否全面,进而根据以上描述的防雷类别的选择是否正确。⑵设计方案中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及施工工艺,是否以现行的相关技术标准或规范为依据。
⑶外部防雷装臵中的接内器、引下线的材料、规格、布臵是否符合要求,有无尽量利用结构柱筋,利用率如何;避雷针具体保护范围的计算等是否正确;高层建筑物有无防侧击雷及均压环装臵;接地装臵利用桩、地梁、承台中钢筋情况,人工接地体的材料、规格、布臵是否合理,接地装臵有无防跨步电压措施;有无予设各种电气预留端子。
⑷内部防雷措施中有无利用框架结构甚至翦力墙结构加强屏蔽效果;电源、天馈、传输及通信系统的电涌保护器的选择、安装位臵、能量配合等是否合理,有无详细说明并画有电涌保护器(SPD)电路原理图和SPD安装位臵示意图;总等电位联结和局部等电位联结的做法是否符合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等电位联结安装》的要求。金属桥架、金属管道以及规定高度上的金属门窗、栏杆和金属构件等的等电位连接是否充分。
⑸供配电制式是否尽量采用TN-C-S或TN-S系统;高低压电力线路的架设方案在进入建筑物时是否尽可能埋地引入,埋设长度是否够长。⑹综合布线是否符合规范要求。
⑺相关的图纸资料是否规范全面便于实施。3.冲击接地电阻比工频接地电阻小,为什么?
答:因为雷电流是个冲击波,而且具有很大的电流值,当通过接地装臵时,由于电流密度很大,波头陡度很高,在接地体附近形成的电场强度超过土壤的冲击击穿强度而产生电弧或火花放电,其效果相当于增大了接地体的尺寸,从而降低了接地电阻。
4.简述产生零地电压偏大的主要原因?
答、(1)、三相负载分配严重不平衡,造成零线电流过大。(2)、三相不平衡且中性线断线、未接好或阻抗较大导致中性点位移。(3)、中性线中有较多高次谐波电流流过。(4)、电磁场干扰。当零线与其它线路构成较大回路,且受电磁场干扰,零线中会产生感应电压。(5)、零线接地电阻不符合规范要求。(6)、PE线中存在着较大的电流。(7)、不同接地材料在土壤中呈现不同电位,造成电位差。(8)、UPS选用不当,造成较多谐波成分。
四、计算题: 18分
某综合办公大楼,长度为74m,宽度为52m,高度为145m,外引高压埋地电缆长度为500m,埋地信号电缆长度为200m,土壤电阻率为500Ω〃m(当地年平均雷暴日数为60天/年,校正系数K取1.0,建筑物各类因子C取8.2)。
1.该大楼应划分为第几类防雷建筑物?(6分)
2.按雷击风险评估确定该大楼的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12分)解:⑴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1.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 Ng=0.024×Td1.3 =4.918(次/平方公里〃年)2.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Ae的计算 Ae=[L×W+2H(L+W)+πH2]×10-6(km2)=0.1064 3.校正系数K=1.0 4.N1值计算 N1=K×Ng×Ae=0.5232 ⑵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N2计算 A′e=A′el+A′e2
式中:A′el—电源线入户设施的截收面积(km2)
A′e2—信号线入户设施的截收面积(km2) A′e1=0.1×ds×L×10-6=0.025 A′e2=2×ds×L×10-6=0.2 A′e=A′e1+A′e2=0.225(km2)N2=Ng×A′e=1.1066 ⑶建筑物及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N的计算 N=N1+N2==1.6298 ⑷可接受的最大年平均雷击次数NC的确定 Nc=5.8×10-1.5/C=0.0223 式中:C为各类因子,⑸确定雷电防护等级计算
防雷装臵拦截效率E的计算:E=1-NC/N=0.986
答:该大楼应划分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该大楼的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为A级。
第三篇:给排水审图意见总结
1.应增加绿色建筑设计的相关标准及《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全文强条)
2.地下车库应属于中危险Ⅱ级,喷淋设计采用中危险Ⅰ级不符合规范规定,必须修改设计。
3.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必须响应《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的相关强制性条文要求,应加以说明。
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年版)第4.13.2条规定,明确污水管道与生活给水管道相交时,应敷设在生活给水管道的下面。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第4.9.5条规定的设计重现期(5~50a)复核排水管径和雨水集水池及排水泵,雨水集水池和排水泵设计还应符合第4.9.36B条各款要求。
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第3.2.5C条第4款及《真空破坏器应用技术规程》CECS 274:2010第4.0.1条第2款规定,在立管顶部设置管顶形真空破坏器。
7.《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第7.6.2条规定,住宅的户内用房允许不设喷淋系统。
8.地下室生活水箱缺设消毒装置,不符合GB 50788-2012第3.6.7条。9.排水用UPVC管采用粘接时,排水横管的坡度应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3(2009年版)第 4.4.10条的规定,采用标准坡度I=0.026。10.接排水横干管长度超过《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第 4.5.12条第5款的规定,应增设清扫口;WL-06所接排水横干管起端增设清扫口。
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 8.5.8条的规定,增设自动灭火系统,且应在燃气或燃油管道上设置紧急事故自动切断装置。
12.综合用房内设置的喷头应采用边墙型扩展覆盖喷头,在图中应标注说明,并应符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第 7.1.3条的规定。13.六层~二十层,二十一层客房喷头之间距有2180,2310,小于规定的最小值,不符合GB50084-2001(2005年版)7.1.2条
14.地下一层、二十二层自喷报警阀 内的水力警铃未引出房间外经常有人 的公共通道处,不符合DGJ32/J92-2009 9..7.1条
15.冷水管道接热泵机组前应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第 5.6.7条第5款及第 5.6.8条第1款的规定,应增设阀门、止回阀。
16.室内消火栓系统及自动喷淋系统为临时高压系统,应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GB50045-95(2005年版)第 7.4.7条的规定,设置高位消防水箱。17.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7.4.8配置气压水罐;
18.生活给水低压系统中,根据变频供水泵推标,有若干层冷用水点压力大于 19.0.20Mpa,未考虑减压设施,不符合GB 50555-2010 4.1.3条。
20.专用通气管下端连接点不符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4.6.9.3条。
21.商业中心等处污废水立管需根据GB50015-2003(2009年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第4.6.1或4.6.1.A条设置通气方式。22.建筑物属一类高层综合楼,火宅延续时间应为3小时。
23.《高居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7.3.3条,消防水池的总容量超过500㎡时,应分为两个能独立使用的消防水池,2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3.5.18-3规定,埋于室内找平层内的给水支管的外径不宜大于25mm。
25.排水管管材的采用应根据《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定10.2.3-2条,塑料排水管在抗震地区宜在多层或不超过50m的建筑中采用,出户排水管机排水立管宜采用柔性接口承插式铸铁管及管件。
26.《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45-95(2005版)第7.3.6条“室外消火栓应沿高层建筑均匀布置,消火栓距高层建筑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并不宜大于40m;距路边的距离不宜大于2.00m”的规定要求。
27.地下室无消防电梯前室积水坑及排水泵,不满足《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45-95(2005版)第6.3.3.11条规定
28.地下一层消火栓给水平面图中的左下角在防火分区特级防火卷帘处,消火栓的布置不满足任何部位有两个消火栓的水枪充实水柱同时到达。不符合《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45-95(2005版)第7.4.6.1条规定 29.地下一层消火栓给水平面图中的第四防火分区无消火栓及灭火器布置,不满足《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45-95(2005版)第7.4.6条及《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的相关规定。30.设计说明中地下车库灭火器配置的最大保护距离20米不1满足《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表5.2.2中12米的规定要求。
31.地下二层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管道穿越人防防护墙处(水流指示器前)应设有锁定阀位锁具的防护阀,不符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版)第6.3.3条的规定。
32.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第7.3.3条规定,综合楼火灾延续时间3小时,商住楼火灾延续时间2小时,消防水池的容积应对于相应的火灾延续时间,设计应明确。
33.喷淋泵设计流量应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版)第9.1.7条的规定确定。
34.首层~四层消火栓给水平面图在中庭部分的消火栓布置间距超过30米,不符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第7.4.6.3条的规定要求。
35.室内汽车库应按A、B类火灾、中危险级配置灭火器。四层消火栓给水平面图中汽车停车场配置ABC3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20米,不20满足《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第6.2.2、表6.2.2及表5.2.2中12米的规定要求。
36.根据建筑高度及屋顶消防水箱的设置高度,一层以下的室内消火栓栓口静水水压力已超过1.0Mpa,应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第7.4.6.5条规定进行竖向分区减压。
37.五层以上的塔楼消防电梯前室,应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第7.4.6.8条规定,设置消火栓。38.四层以下的消火栓竖管,应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版)第7.4.1条规定,布置成环状。
39.自动喷水灭水系统湿式报警阀组(高区)处压力超过1.20Mpa,不符合《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2005版)第8.0.1的规定。40.排水立管及水平干管管道均应做通球试验。41.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42.首层卫生间排水管段应设置环形通气管。43.室外消防用水由地下消防水池和室外栓加压环网保证,泵房内只设一套室外栓加压主泵无法保证平常管网的水量和水压,应考虑增设室外栓稳压设备。44.根据2009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第4.9.8、4.9.9条,天面应补充溢流口的设计。
45.G根据《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B50555-2010的6.1.5条,洗手盘应采用感应式或延时自闭式水嘴。
46.DN<100埋地给水管宜采用PP-R或UPVC塑料给水管。
47.应优先采用塑料排水检查井。《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第4.5.2A条 48.水箱进水管取消倒流防止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第3.2.5D注。有空气隔断即可。
49.消火栓箱不宜采用普通玻璃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99第10.2.7条。
50.每台消防水泵应设独立吸水管。《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6第8.6.6条条文说明。
51.规范《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6-2006第8.6.6条,“一组消防泵的吸水管不应小于2条”指至少2条共用吸水管。
52.设计文件中应根据强制条文GB50015-2003(2009)第4.5.10A条的规定,提出不准使用扣碗式地漏的施工安装要求。
53.汽车库冲洗地面用水如与生活用水管网相连接时,应根据强制条文GB50015-2003(2009)第3.2.5C条规定,设真空破坏器。
54.确立消火栓充实水柱不小于10m欠妥(因为充实水柱<11.2m时,喷水量小于5%,不符合强制条文GB50045-95(2005)第7.2.2条要求。
55.洗消水在右端进入集气管前应设防护阀(仅写截止阀不可);消火栓管道在人防内侧应设防护阀;喷淋管在人防内侧应设防护阀。否则,违反强制条文GB50038-2005第6.2.13条,人防水箱进水管应在图中表示清楚(加防护阀)。56.喷淋系统末端试水阀(或试水管置)列出位置不对(应设图的右下端喷头处)不符合强制条文GB50084-2001(2005)第6.5.1条规范。
57.消火栓,喷淋管道进入人防后,在人防应装防护阀(写带锁具不能代替防护阀)。
58.重力流排水管不应采用焊接钢管。59.给水引入管不宜穿越非防护区。
60.进风扩散室设冲洗龙头;防毒通道设洗脸盆;冲洗龙头让密闭门的开启。取消集气室的防爆波地漏。61.防毒通道设洗脸盆。
62.进排风竖井的集水坑盖板应为防护盖板、设污水池,并设通气管,见6.3.5条。63.压力排水管穿顶板、消火栓管道穿临空墙设刚性防水套管。64.注明洗消水需经消毒后排出。
65.与防空地下室无管的管道不宜穿越防空地下室,并应采取防护密闭措施。66.喷淋管道穿滤毒室墙应采取密闭措施(3.2.13条)。
67.给水1-2层压力不应超过0.35MPa《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96-2011第8.2.2条。
68.《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的第6.3.1条要求,每个防火分区、每个楼层均应设水流指示器。
69.《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第6.5.1条要求,应在每个报警阀组控制的最不利点喷头处设末端试水装置,其余楼层末端只设试水阀即可。70.《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的第4.6.3,4.6.9-2条要求,污、横管上应设环形通气管。
71.根据2009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以下简称《水规》)的第4.9.8和4.9.9条要求,天面应设溢流口。
72.《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的6.1.5条,应注明卫生间大样中洗手盆应采用感应式或延时自闭式冲洗水嘴。
73.根据《水规》的第4.6.3,4.6.9-2条要求,污、横管上应设环形通气管。
第四篇:结构审图中心版总结
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某审图办总工的总结
[B]结构设计说明中应注意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B]
结构设计说明中应注意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不清,个别设计不能正确地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防分类。
严格按《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95)的规定执行。设计人应领会标准的内涵,分析建筑的性质、规模、特点、对社会的影响等因素,合理进行分类。特别应注意a.广播、电视和邮电通信建筑;b.城市抗震防灾建筑(医院、消防车库、采供血机构的建筑等):c.博物馆、大型体育馆(6000座位)、大型影剧院(1200座位),大型商场(年营业额1.5亿以上,固定资产0.5亿以上,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三个条件均满足])等民用建筑。(大底盘建筑,当其下部属于大型零售商场的乙类建筑范围时,一般可将其及与之相邻的2层定为加强部位,按乙类进
行抗震设计,其余各层可按丙类进行抗震设计。
确定抗震等级时忽视主体与裙房之间有无设缝,笼统按高层部分来定抗震等级。当高层部分与裙房之间不设缝时,应按高层部分来定抗震等级;当两者之间设有缝时,高层和裙房应按各自的情况确定抗震等级。
地下室的抗震等级: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6.1.3条或《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4.8.5条,既: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1.14条),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定错。主要是:框支剪力墙不区分底部加强区与非加强区的抗震等级。对短肢剪力墙、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带转换层的结构、带加强层的结构、错
层结构、连体结构)的抗震等级提高重视不够。(在下面还要具体说明)。
基础的安全等级与建筑物的安全等级不同,应按各自的规范来确定安全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与建筑施工图矛盾。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要注明工程合理使用年限,一般工程结构标注设计使用年限(定义: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其预定目的使用的时期)为50年(应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
标准》GB50068―2001第1.0.5条
[强条],见下表),而建筑施工图定为100年(例如:一般高层,其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第1.0.4条,为建筑耐久年限),两者矛盾。若结构使用年限定为100
年,则结构要符合另外的要求或采取专门的有效措施。
设计使用年限分类
类别 设计使用年限(年)示例5 临时性结构25 易于替换的结构构件50 普通房屋和构筑物100 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
[B]混凝土结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B]
1.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选择错误。
2.未明确底部加强区的层数或标高。
3.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取错。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10.2.4条: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去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
值。
4.底部加强区,设置的约束边缘构件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第7.2.16条。(包括箍筋及Lc的长度)
5.板顶负筋为Ф6@200,不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1.7条。即:对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体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撑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6.大跨度的梁、板没又进行裂缝的计算。
7.计算时,框-剪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中框架柱的地震剪力应分别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8.1.4、9.2.3、10.2.7条进行调
整。
8.墙体拉接筋的问题:拉接筋的间距不是分布筋的倍数。(包括抗震墙的约
束边缘构件的λ/2区)。
9.‘平法’绘图中,主梁在次梁作用处两边设的附加箍筋不在平面图中绘出,而在总说明中说明,施工单位根据什么确定主梁、次梁?施工时很容易设错或漏设。还有个别
工程在主、次梁(或井字梁)交接处,两梁均设吊筋,设计人本身不能判断谁的集中力传给
谁。
10.以集中荷载为主时,框架梁设加密区、非加密区,往往导致非加密区箍筋
不足。
11.框架梁梁跨相差较大(大、小跨)时,应根据弯距包络图设计,有时小跨的负钢筋要通长设,这一点有的设计人重视不够。
12.很多工程的楼梯绘图深度不能满足设计的要求。有的缺平面图,有的缺剖
面图。个别楼梯净高不能满足规范的要求。
13.钢筋的搭接长度不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根据
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修正搭接长度的要求。
14.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不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范》(GB50010―2002)第9.5.1强条的要求。
15.框架梁均未设箍筋加密区,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第6。3。2。5条。
16.框支梁未设箍筋加密区,箍筋设置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第10。2。8。3条。
17.钢筋的锚固长度未区分钢筋的种类,不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3.1条。
18.宽大于300mm(小于350mm)的框架梁在加密区往往不能满足箍筋肢距的要求。
箍筋肢距的要求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1.3.8条;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6.3.5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第6.3.4.3条。即:
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当抗震等级为一
~三级时,不满足抗震规范箍筋肢距的要求,可再加一根拉筋,变成3肢箍。
19.抗震等级为特一、一、二级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且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并应在设计文件中注明。
20.高层建筑结构不应采用全部为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时,筒体和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
21.个别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的提高设计人重视不够,主要有:
A.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比《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表4.8.2规定的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
B.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当转换层的位置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表
4.8.2和表4.8.3的规定提高一级。
C.抗震设计时,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的加强层及其相邻层的框架柱和核心筒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
D.错层高层建筑,错层处的框架柱和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
E.联体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连接体与连接体相邻的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
以上提高原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则不再提高。
22.基础梁采用平法标注时,没有基础梁的构造要求。
23.井字梁布置过密,现浇板由于穿管、防火等原因无法减小板厚,造成板大部分配筋为构造配筋,不满足经济合理的要求。(例:2.6m双向井字梁,板厚为120mm)。
24.个别工程的构件承载力不满足规范的要求。
25.现浇板配筋的伸入板内长度不够。
26.楼层的最大位移于平均位移的比值超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4.3.5条的规定。
27.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附录E的要求。
28.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及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5。1。13条及第10。2。10条进行计算。即:
1)应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三维空间分析软件进行整体内里位移计算;2)
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15,对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3)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4)宜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动力分析方法验算薄弱层弹塑性变形。
5)
(10.2。10)转换层上部的竖向抗侧力构件(墙、柱)宜直接落在转换层的主结构上。当结构竖向布置复杂,框支主梁承托剪力墙并承托转换次梁及其上剪力墙时,应进行应力分析,按应力校核配筋,并加强配筋构造措施。B级高度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层,不宜采用框支主、次梁方案。
29.框支梁压减力墙时的锚固不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10.2.9.5条。(此处的局压要计算)。
30.连梁的宽度与墙厚不同,连梁的箍筋异常。(Ф40@150、Ф28@50等)
31.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1.1条附注设置伸缩缝,即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32.顶层楼板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4.5.5条进行设计。即: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宜双层双向配筋。
33.内折角梁,纵筋宜在受压区锚固,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2.14条。
34.采用过期作废图集。
32.顶层楼板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4.5.5条进行设计。即:顶
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宜双层双向配筋。
这条只适合高层建筑吧。
第五篇:审图办总工的总结(结构设计)
审图办总工的总结(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说明中应注意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不清,个别设计不能正确地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防分类。
严格按《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95)的规定执行。设计人应领会标准的内涵,分析建筑的性质、规模、特点、对社会的影响等因素,合理进行分类。特别应注意a.广播、电视和邮电通信建筑;b.城市抗震防灾建筑(医院消防车库、采供血机构的建筑等):c.博物馆、大型体育馆(6000座位)、大型影剧院(1200座位),大型商场(年营& D/ 业额1.5亿以上,固定资产0.5亿以上,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三个条件均满足])等民用建筑。(大底盘建筑,当其*下部属于大型零售商场的乙类建筑范围时,一般可将其及与之相邻的2层定为加强部位,按乙类进行抗震设计,其余各层可按丙类进行抗震设计。
确定抗震等级时忽视主体与裙房之间有无设缝,笼统按高层部分来定抗震等级。当高层部分与裙房之间不设缝时,应按高层部分来定抗震等级;当两者之间设有缝时,高层和裙房应按各自的情况确定抗震等级。地下室的抗震等级: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6.1.3条或《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4.8.5条,既: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1.14条),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定错。主要是:框支剪力墙不区分底部加强区与非加强区的抗震等级。对短肢剪力墙、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带转换层的结构、带加强层的结构、错层结构、连体结构)的抗震等级提高重视不够。(在下面还要具体说;H明)。6 T基础的安全等级与建筑物的安全等级不同,应按各自的规范来确定安全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与建筑施工图矛盾。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要注明工程合理使用年限,一般工程结构标注设计使用年限(定义:设计规定的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即可按其预定目的使用的时期)为50年(应根据《建筑 c-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第1.0.5条 [强条],见下表),而建筑施工图定为100年(例如:一般高层,其根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第1.0.4条,为建筑耐久年限),两者矛盾。若结构使用年限定为100年,则结构要符合另外的要求或采取专门的有效措施。!,设计使用年限分类
类别 设计使用年限(年)示例5 临时性结构25 易于替换的结构构件s50 普通房屋和构筑物-}100 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
混凝土结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3 ]
1.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选择错误。
2.未明确底部加强区的层数或标高。
3.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取错。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10.2.4条: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去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
4.底部加强区,设置的约束边缘构件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7.2.16条。(包括箍筋及Lc的长度)
5.板顶负筋为Ф6@200,不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1.7条。即:对于支承结构整体浇筑或嵌固在承重砌体墙体内的现浇混凝土板,应沿支撑周边配置上部构造钢筋,其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并应符合下列规定:...6.大跨度的梁、板没又进行裂缝的计算。
7.计算时,框-剪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中框架柱的地震剪力应分别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8.1.4、9.2.3、10.2.7条进行调整。
8.墙体拉接筋的问题:拉接筋的间距不是分布筋的倍数。(包括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的λ/2区)。
9.‘平法’绘图中,主梁在次梁作用处两边设的附加箍筋不在平面图中绘出,而在总说明中说明,施工单位根据什么确定主梁、次梁?施工时很容易设错或漏设。还有个别工程在主、次梁(或井字梁)交接处,两梁均设吊筋,设计人本身不能判断谁的集中力传给谁。
10.以集中荷载为主时,框架梁设加密区、非加密区,往往导致非加密区箍筋不足。
11.框架梁梁跨相差较大(大、小跨)时,应根据弯距包络图设计,有时小跨的负钢筋要通长设,这一点有的设计人重视不够。
12.很多工程的楼梯绘图深度不能满足设计的要求。有的缺平面图,有的缺剖面图。个别楼梯净高不能满足规范的要求&。
13.钢筋的搭接长度不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根据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修正搭接长度的要求。
14.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不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5.1强条的要求。
15.框架梁均未设箍筋加密区,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6。3。2。5条。
16.框支梁未设箍筋加密区,箍筋设置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10。2。8。3条。
17.钢筋的锚固长度未区分钢筋的种类,不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3.1条。
18.宽大于300mm(小于350mm)的框架梁在加密区往往不能满足箍筋肢距的要求。
箍筋肢距的要求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1.3.8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6.3.5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6.3.4.3条。即: 箍筋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抗震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当抗震等级为一~三级时,不满足抗震规范箍筋肢距的要求,可再加一根拉筋,变成3肢箍。
19.抗震等级为特一、一、二级的框架结构,其纵向受力钢筋采用普通钢筋时,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且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并应在设计文件中注明。
20.高层建筑结构不应采用全部为短肢剪力墙的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时,筒体和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地震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
21.个别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的提高设计人重视不够,主要有: A.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比《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表4.8.2规定的剪力墙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
B.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当转换层的位置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表 4.8.2和表4.8.3的规定提高一级。
C.抗震设计时,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的加强层及其相邻层的框架柱和核心筒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
D.错层高层建筑,错层处的框架柱和剪力墙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
E.联体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连接体与连接体相邻的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应提高一级。以上提高原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则不再提高。
22.基础梁采用平法标注时,没有基础梁的构造要求。
23.井字梁布置过密,现浇板由于穿管、防火等原因无法减小板厚,造成板大部分配筋为构造配筋,不满足经济合理的要求。(例:2.6m双向井字梁,板厚为120mm)。
24.个别工程的构件承载力不满足规范的要求。
25.现浇板配筋的伸入板内长度不够。
26.楼层的最大位移于平均位移的比值超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4.3.5条的规定。
27.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不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附录E的要求。
28.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及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5。1。13条及第10。2。10条进行计算。即:
1)应采用至少两个不同力学模型的三维空间分析软件进行整体内里位移计算;
2)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应小于15,对多塔楼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数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3)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4)宜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动力分析方法验算薄弱层弹塑性变形。
5)(10.2。10)转换层上部的竖向抗侧力构件(墙、柱)宜直接落在转换层的主结构上。当结构竖向布置复杂,框支主梁承托剪力墙并承托转换次梁及其上剪力墙时,应进行应力分析,按应力校核配筋,并加强配筋构造措施。B级高度框支剪力墙高层建筑的结构转换层,不宜采用框支主、次梁方案。
29.框支梁压减力墙时的锚固不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10.2.9.5条。(此处的局压要计算)。
30.连梁的宽度与墙厚不同,连梁的箍筋异常。(Ф40@150、Ф28@50等)
31.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9.1.1条附注设置伸缩缝,即伸缩缝间距 不宜大于12m。
32.顶层楼板应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第4.5.5条进行设计。即: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宜双层双向配筋。
33.内折角梁,纵筋宜在受压区锚固,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10.2.14条。
34.采用过期作废图集。砌体结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砌体结构应注明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2.多层砌体结构,在抗震设防地区,楼板面有高差时,其高差不应超过一个梁高(当错层楼盖高差不大于1/4层高且不大于700mm),超过时,应将错层当两个楼层计入房屋的总层数中。当错层楼盖高差不大于1/4层高且不大于700mm,错层交界的墙体,除两侧楼盖处圈梁照常设置外,还应沿墙长每隔不大于2m增设一根墙中构造柱。
3.在抗震设防区,多层砌体房屋墙上不应设转角窗。(对于剪力墙结构,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不应在角部剪力墙上开设转角窗。抗震设计时,8度及8度以上设防区的高层建筑不宜在角部剪力墙上开设转角窗;必须设置时,应进行专门研究,并采取措施。见《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P220)
4.底框(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设计中要特别注意:a.上部的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应对齐或基本对齐b.底框房屋的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度可分别按三、二级采用。
5.托墙梁侧向腰筋不满足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7.5.4(3)条。即:沿梁高应设腰筋,数量不应少于2Ф
14,间距不应大于200mm。
6.对小墙垛的强度和梁端支承处砌体的局压的计算重视不够。
7.阳台挑梁有时与墙中的烟道矛盾。
8.顶层挑梁有时为两层板荷载,不能选用标准层的挑梁。
9.挑梁外露部分与墙内部分标高不同时应注意梁在折角处的宽度及钢筋的锚固。
10.构造柱设计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较大洞口(内纵墙、横墙>=2m,外纵墙>=2.4m)两侧应设构造柱,特别要注意:(《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011—2001第7.3.2.5条)房屋高度和层数接近限值时,纵、横墙内构造柱尚应符合下列要求:a.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层高的二倍;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适当减小。B.当外纵墙开间大于3.9m时,应另设加强措施。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于4.2m。(规范地7.3.2.5的“接近”是指达到《抗规》第7.1.2条表中限制的层数或差一层。)
11.砌体房屋伸缩缝的间距超过《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的规定要求(特别还应注意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和混凝土砌块房屋应按表中数值乘以0.8的系数),且未采取有效措施。《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第6.3.1-6.3.9条有许多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措施。
12.多层砌体住宅应设置不少于三道承重纵墙,每道纵墙还应沿各自轴线对齐、贯通。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宜等宽,且房屋的局部尺寸宜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7.1.6条的要求。
13.在冻胀地区,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不宜采用多孔砖,如采用时,其孔洞应用水泥砂浆灌实。当采用混凝土砌块砌体时,其孔洞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b20的混凝土灌实。(《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第6.2.2条 强条)。
14.砌体结构挑梁埋入砌体的长度不满足规范要求。《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既挑梁埋入砌体长度L1与 挑出长度L之比宜大于1.2,当挑梁上无砌体时,L1/L之比宜大于2。
15.圈梁兼过梁时,过梁部分的钢筋应按计算用量另行增配。(《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第7.1.5.4条。
16.采用已禁用的实心粘土砖。
17.楼板计算时,砖混结构房间外墙(包括楼梯间墙)按固接计算不对,此处楼板边支座应按铰接计算。
18.砌体结构的大梁,应根据《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第6.2.5条设计。既当梁跨度大于或等于下列数值时,其支承处宜加设壁柱,或采用其他加强措施。对240mm厚的砖墙为6m,对180mm厚的砖墙为4.8m; 对砌块、料石墙为4.8m。
19.外凸窗台板抗倾覆不够问题:
20.突出屋面的屋顶房间何时可按突出屋面的屋顶计算而不算做一层。
一般认为当出屋面的屋顶房间面积小于楼层总面积的30%时,该部分可按突出屋面的屋顶间计算而不算做一层。
21.多层砌体房屋不应采用砌体墙与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混合承重,如采用这种做法,属于超规。
22.若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低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表7.3.1的最低层数,如6度区层数为三层及以下的房屋,对于构造柱的设置规范不做要求。此时是否设置构造柱可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掌握。
23.坡地上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计算有何要求? 高度、层数也应从低处算起。地下室与基础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底板混凝土垫层应按《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要
求不应小于C15,厚度不应小于100 mm,在软弱土层中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防水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
2.地下工程防水混凝土迎水面钢筋保护层厚度《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要求不应小于50mm。并应进行裂缝宽度的计算,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2mm,并不得贯通。设计中许多设计人将地下室防水结构构件的计算弯距调幅、有的下端按铰接、有的未考虑荷载分项系数、多层时未按多跨连续计算等,也不进行裂缝计算,导致违背强条。
3.地下室外墙与底板连接构造不合理;外墙钢筋的搭接不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根据纵向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修正搭接长度的要求。
4.地下室外墙设计中应考虑楼梯间,车道等支承条件不同的外墙计算与设计,不能与一般外墙相同。当顶板不在同一标 高时,应注意外墙上部支座水平力的传递问题。
5.地下水位较高时,应特别注意只有地下室部分和地面上楼层不多时的抗浮计算,采用桩基时应计算桩的抗拔承载力。
6.高层地下室采用独立柱基或条基加抗水底板时,应在抗水板下设褥垫,以保证实际受力与设计计算模型相同。
7.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应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3.0.2条进行地基变形设 计。
8.对建筑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的变形观测要求,设计人普遍不够重视。变形观测工程范围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10.2.9 条(强条),下列建筑物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变形观测。
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b.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c.加层、扩建建筑物;
d.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
e.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
观测的方法和要求,要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的规定。
9.沉降缝基础与偏心基础:
砌体结构的沉降缝基础作成下图形式: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大部分基础存在零压力区,所设计基础不能提供设计所需的地基承载力。许多柱边与基础对齐的偏心柱基也同样存在问题。零应力区不能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4.2.4条的要求。
10.防潮层以下墙体采用水泥砂浆时应注意验算其强度。(因为水泥砂浆对强度的折减)。
11.个别工程的柱基高度不满足柱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求。柱基的抗冲切、抗剪不够。
12.墙下条形基础相交处,不应重复计入基础面积。
13.砌体结构的地下室问题。
14.地基承载力应为特征值。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荷载效应最不利组合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按下列规定:(《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 2002 第3.0.4条)
A. 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其对应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B. 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
C. 计算挡土墙土压力、基础或斜坡稳定及滑坡推力时,荷载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1.0。
D. 在确定基础或桩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
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效应和相应的基地反力,应按承载力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
15.地下一层墙体能否作为筏板的支座问题。这个问题在砖混及混凝土结构中都存在。
16.基础零应力区的面积问题: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底面不宜出现拉应力;其他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在设计轻钢结构时,应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