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媒体视阈下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最终版)
新媒体视阈下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新闻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校很难培养出传媒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解决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新闻专业教师一定要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展现出新闻学科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立足于新媒体视阈下,对新闻采写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把新闻教育和教学法结合起来,力求创新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视阈;新闻采写;教学改革
1新媒体视阈下新闻采写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学评价标准单调
目前,很多院校都重视学生的期末成绩,但是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实际采写报告成绩却并不重视,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无法进行量化考核,因此在评价的时候很难进行准确的量化评分,很多学生期末成绩并不理想,可是他们的实际采访能力和平时表现却非常好,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打消。
1.2实践教学比例小,学生参与度比较低
新闻采写课程中,实践教学比例小、学生参与程度比较低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在新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一直都非常重视理论教学。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视阈下,给新闻采写课程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新闻专业应该对此做出调整,转变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1.3新闻采写课程框架比较传统
传统的新闻采写课程主要以平面媒体、报纸新闻采写、报刊编辑、广电栏目制作、广电新闻采编、非线性编辑为主。但是不同的专业,新闻采写课程安排有很大的不同,专业划分非常详细,但也导致各个专业之间的关联性比较低,无法适应新媒体视阈对新闻采写课程的要求。
2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矛盾,虽然市场对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新闻专业却难以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导致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的错位。高校仍然根据传统的模式和理念来进行人才培养,并没有重视市场需求的变化,很多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却不会写新闻,学校教育和市场需要之间没有实现对接,面对这种情况,对高校新闻采写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已是一种必然的要求。
对于新闻专业、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电视新闻学专业而言,新闻采写是一门通识课,同时也是技能课。学生不仅仅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掌握专业技能,要掌握相关的管理技能、运作技能、媒体策划技能和采写技能,从而培养出应用型人才,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3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3.1完善新闻采写课程的评价体系
在对新闻采写课程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以项目为单位,当学生完成每一个项目之后,对自己进行评价,而且应该对同学在项目上的表现进行提问,彼此交流心得体会;而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从而及时纠正学生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每一次训练都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新闻采写的相关技能。
3.2创建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实践平台
在改革新闻采写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建相关的教学实践平台,根据新闻采写的课程设置,让学生在新构建的平台上实践,让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相关的项目模块。比如教师在讲授新闻策划时,可以根据构建的教学实践平台,把新闻策划分为排版、写作和实际采访三个部分,让学生分步骤完成,挑选学生采写优秀新闻稿发表在实践平台上,给校内外的人阅读。
3.3引入项目教学法
新闻采写课堂在原有传授简介经验和模拟采访的基础上,应该把项目教学法引入新闻采写课堂。新闻采写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进行教学称为项目教学法,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方案,教师在设计新闻采写课程的时候,可以把课程知识分成几个单元,把每一个单元都当作一个项目,根据每个项目进行教学。每个项目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完成相关技术的教学,以及学生掌握该技术之后才能开始下一个项目的教学。教师可以把新闻采写课程安排成消息写作、采访技巧、新闻小锁以及新闻价值这四个单元。
4结语
让学生间接模拟采写制作和获取间接经验是传统新闻采写课程的主要讲授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导致教学效果比较差。在新闻采写课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是改进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从而把新闻采写课程中的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让新闻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满足新媒体视阈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第二篇:转型背景下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转型背景下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 本文以线性代数课程为例,阐述了教学内容整体化、教学模式慕课化的思想。
关键词: 线性代数课程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在转型背景下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大学数学教学越来越强调实用性。数学类课程受到本身理论抽象的束缚,在讲解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演绎推理的严谨性、完整性,忽视了应用性。为了改变现状,本文以线性代数课程为例,阐述了教学内容整体化、教学模式慕课化的思想。
一、教学内容整体化
数学教材的编写倾向于理论本身的完整性、知识衔接的有序性等因素。因此,开学初第一次课应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告知学生这门数学课程讲什么,核心内容、主要方法,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这门课程,使零散的教材内容整体化。因此,我建议在讲解理论内容前、后分别增加绪论课环节、拓展课环节。
1.增加绪论课环节
线性代数绪论课环节,需要解决几个问题:讲什么,以什么方式讲,如何讲。(1)明确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要方法,又要突出线性代数课程的解决实际问题,实例一定要选择与学生的专业密切相关的,例如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引用生产管理上的指派问题中的效益矩阵,投入产出模型等。(2)教学方式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使用EXCEL、MATLAB软件进行准确计算,利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程的线上学习。(3)讲解过程中典型实例一定是深入浅出,点到为止,目的是抛砖引玉,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2.增加拓展课环节
在课程结束 前,增加拓展课环节,主要是在深度、广度上给予学生引导,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与线性代数课程相关的实际问题拓展讨论课题。
绪论课用宏观视角做了内容、方法的“预览”。拓展课是绪论课内容的呼应,也是课程内容的拓广、延续。
课堂教学的讲解就要提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问题。关于教学内容的说明可以参看文献,下面仅就教学模式做补充说明。
二、教学模式慕课化
MOOC对当前的高等教育是一种挑战。在MOOC资源不断更新的情况下,学生期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化,因此线性代数课程在教学模式上的改革势在必行。
1.传统课堂与MOOC学习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整个教学进度,通过面对面的讲解进行知识传输,最终完成教学任务。MOOC教学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灵活的教学空间,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从而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传统课堂教学和MOOC教学各有优劣,而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资源环境下的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将两者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
2.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混合教学模式中的线下就是数学教学认知过程的第一阶段,而线上就是第二阶段。需要强调的是混合教学模式中有主次之分,线下是基础,线上是线下的延续。如果线下教学没有达到第一阶段的要求,那么线上效果也会不理想,犹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
(1)线下教学
线下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不能像教材一样面面俱到,只能取其“精华”作为必讲,必讲部分要突出重点、精讲多练。弃其“糟粕”,并非真的弃除,而是将那些学生可以自学完成部分作为选讲,选讲部分教师应提供具体的学习提纲、讲课视频、推荐MOOC学习等。由于内容属于选讲部分,难度不能过大,要求与必讲部分有区别。
(2)线上教学
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与学生面对面互动,因此线上互动平台的选择、互动机器语言的使用至关重要。①选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作为师生线上互动平台。Blackboard平台能够实现在线互动,做答疑、练习、测试、拓展讨论等。②使用Matlab软件语言作为互动机器语言。由于答疑的内容涉及数学公式,而利用公式编辑器录入内容极为繁琐,为了克服输入的困扰,教师可以利用Matlab软件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于线下教学中的重点部分,建议教师录好视频放在Blackboard平台中。
综上,本文以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为研究视角,提出的整体化、慕课化思想普遍适用于转型背景下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大学数学的其他课程。
参考文献:
[1]何德,刘敏思.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与实践[M].第五届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9.[2]潘珊珊,山美娟.MOOC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思考[J].电子制作,2015.5.[3]李凤霞.工科线性代数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改革[J].高师理科学刊,2015.6.[4]李凤霞.线性代数课程之教学模式改革[J].科技风,2015.6.[5]陈藏.高校数学课程慕课探讨[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2.基金项目: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科学研究项目(YN2014-30,YN2014-31),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Yn-26)。
第三篇:《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作者:王玉霞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1期
摘要:伴随着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繁荣,会展业也逐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目前,会展行业的快速发展同会展专业人才匮乏之间的矛盾已经日益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基于这一现状,笔者就我国当前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中《会展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进行分析与论述,文章首先阐述了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继而分析了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对策措施,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 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伴随着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繁荣,会展业也逐渐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是,与我国当前会展行业快速发展相矛盾的是我国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会展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其目前《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端已经严重凸显,使会展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脱节,给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设置了严重的障碍。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快《会展设计》的课程教学改革,为我国会展行业的发展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所以说,高职院校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二 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对策措施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对于《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结合现有的经验以及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当前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1)以实践为基础,优化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进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会展设计有是一门具有极强应用性的课程,因此,加强《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应当立足实践这一重要基础。就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基本上包括基础理论课、基础专业课以及专业技能课三大模块,但是却存在着基础课同技能课不能有效衔接、技能操作与设计应用相互脱节的问题。各门课程之间没有前后方面的必然联系。而且,目前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基本同本科教育相似,这同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相背离的,使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时难以突出自身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优化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加大专业技能与设计实践课程的开展力度,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
(2)树立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来说,创新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在第一学期就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与引导,在开展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加学生自我探究课题的引进,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实训项目中来。应当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观察生活中来自各个方面的艺术表现,为自身创新精神的培养积累素材,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较高水平的活跃度。
(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教育
在会展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当加强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工作室制度,以工作室为单位进行合作办学,共同开发;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进行项目开发。在会展行业发展的旺季时期,特别是华南地区的厂交会时期,这段时期的会展设计师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由教师带队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与会展设计课程结合进行实际项目设计,使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进行会展的设备以及相关材料,能够参与到会展现场进行观摩与流程跟进。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整个会展设计流程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认识,而且还有助于企业项目的高效开展,从而有效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4)调整课程配置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根本,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也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有效教学。因此,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会文化课程以及创造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课时,使实践性、探索性的实训项目能够与基础文化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艺术设计技巧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实践性探索方面的研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课题设计的方向,让学生们组成工作小组,以工作小组为单位开展团队协作,探索创新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创新水平,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就我国当前会展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速度来看,我国对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作为会展教育核心一环的会展设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会展设计所需不同层次的人才,有必要对国内高职会展设计教育现状进行总体分析研究,结合实际会展设计人才市场需求,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出发对《会展设计》课程进行改革,从而有效适应现代会展业的发展。
三 结束语
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开展《会展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抓住当前会展行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推动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切实推进我国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献勇.会展经济发展与会展专业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2] 朱海滔.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人才瓶颈凸显[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7).
[3] 刘松萍,杨铭德.中国会展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研究——以广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J].学理论.2011(33).
第四篇: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本文作者(卢 奕),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摘要】本文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物流管理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和授课方法、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网络技术教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与发展中的热点之一。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和广域网一般特性,典型网络的结构特点及具体实现,计算机网络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了解计算机网络涉及的术语,概念及新技术,掌握典型计算机网络结构及实现技术。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等课程。鉴于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重要性以及社会的需要,开展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改革,对提高网络技术的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初步探讨的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对目前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一)多采取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靠机械地重复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的教育缺乏创新模式。在网络技术的教学中依然大量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采用很少。传统教学手段的大量采用使学生难以理解所学课程的内容,导致教学质量不理想。同时传统的考核手段使得学生通过大量记忆来实现知识的掌握,学生实际操作与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较差。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差,难以满足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二)知识体系结构陈旧.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
目前绝大部分的教材内容陈旧,不符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难以接受到较新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与技术。同时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网络方面新知识、新设备缺乏必要的学习和了解,专业知识、教学观念和手段落后于技术的发展,这导致学生难以接触到较新的网络知识与软件,所学知识滞后于社会的需求,导致计算机网络教学水平难以达到教学目标。(三)网络实践的环节缺乏,学生实际运用和管理网络的能力欠缺
当前,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注重网络理论知识的讲授,网络技术的实践环节相对较少,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明显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社会需求同样反映出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环节缺乏、教学中实践与理论课程安排比例不合理、学生网络操作与管理能力差等局限性。
(四)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模式,导致教学水平不理想 学生的接受能力、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专业目的不同,给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不利条件。以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为例,除涉及计算机公共基础、数字电子技术等基础课程外,还涉及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接口技术等专业课程,而计算机网络基础又是其他网络专业课程的基础,如实用组网技术、Intemet的连接与使用。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很难让非专业学生理解相关的网络知识。随着教学的深入,有些学生面对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理解困难,这势必导致教学水平的下降。此外,教学硬件设施投入不足,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开展时间不长等也是导致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存在问题的因素。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改进探讨
针对目前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进行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思考,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创新的能力。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多媒体教学,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把一些复杂的网络理论和技术以较为直观的形式讲解给学生,这同时也为专业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手段。
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改革考核方式,增加实践操作的考核,做到理论考核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可安排学生参加网络技术的社会实习,以达到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的工作相结合.巩固教学成果。
第二,改革教材体系,建议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可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编写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程,并及时跟踪网络技术的进步,调整教材中相应的内容,以使学生能接触到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教师是教学的核心之一,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提高整个教学的水平。聘请知名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学人员,以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开拓学生眼界,通过参与社会中的网络技术实践,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网络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网络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第三,加强针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知识层次的差异,制定出相应的授课计划和大纲,并选择适当的教材作为学习工具。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尤其要重视教材选取。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时,可以考虑选取计算机网络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教材;对于物流管理等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可以考虑选取Intemet应用、网页设计等方面的教材,做到因人施教。
第四,加强网络技术教育的硬件方面建设,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提高教学质量,建设校园网教育信息系统,全面实现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方便课件生成、教育信息的获取。通过Intemet网,扩大教育信息交流。建立校园网信息系统为学校多媒体课件制作、管理、点播演示、学习、练习、考试和评价的各个教学环节提供了理想的网络信息环境。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层次自由地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五篇: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
一、新媒体简介
新媒体是一种互动式的由数字化技术复合而成的媒体。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媒体,新媒体又被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技术出现于20世纪中后期,以计算机的发明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科技基础和最主要的标志。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同时由于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及对信息知识的渴求,传统媒体的缺点日益显露。在这种情况之下新媒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逐渐出现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手机媒体、移动电视、触摸媒体、数字电视、数字电影、IPTV、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形态等。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挑战,集中体现为“三个三”:一是终端的形态表现,主要是“三屏”,即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随着“三网融合”的加快,形成日益加密的终端覆盖。二是信息的形态表现是“三动”,即移动、运动、互动,信息接收终端是移动的,如手机上网、车载电视等;信息24小时全天候滚动和受众随时发生交互效应。三是传播的形态表现为“三合”,即融合、整合、竞合。多种媒体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磨合,在磨合中整合。这“三屏”、“三动”、“三合”,正义无处不在的在线、互动、超链接等方式,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屏幕”的信息消费革命,对于长期单向传播,单一介质传播的传统媒体而言这种挑战无疑是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
二、新媒体上的公益广告
这些先天性的优势使得新媒体在广告领域尤其是公益广告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就以几种新媒体形式为例,说明公益公告在新媒体上的应用。
(一)互联网新兴媒体形态公益广告
1、网络公益微电影
微电影是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是视频短片。公益微电影则是以社会公众切身利益出发和提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
高社会道德风气为目的而拍摄的微电影,是提醒公众应该对社会的责任和态度,进而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它生动直观的表现方式被广大网民接纳,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11年10月佛山小悦悦被碾压路人冷漠事件引发全民讨论,“冷漠”一词刺痛着人们的内心。广东高校的大学生们集体发生,通过微电影反映自己的关注和思考,11月4日,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的学生分别推出十部公益微电影,用迥异不同的故事和镜头做出同样的呼吁:“拆掉心中的墙,拒绝冷漠”。
2、博客公益广告
博客是网络时代的一种快捷易用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被称为“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凸显了博客用户意见领袖的特点。这就赋予了博客公益广告以一传百的功能。作为互联网优质用户的博客,是一个内容鲜活的传播新媒体,有着忠诚度极高的受众群。在博客上发放公益广告,始终投资少,收效大的营销行为,是中国公益事业和互联网的最佳契合点。比如哈达网(http://www.xiexiebang.com)近期推出的“达芬奇计划”,以“汇聚博客传播公益”为主题,这种以分享、传播公益的代码流传路线,在缔造博客传奇的同时,势必为互联网的公益事业宣传掀开新的一页。
3、微博公益广告
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网站具有强大的即时通讯功能,可以通过QQ和MSN直接书写,其实时性、现场感及快捷性甚至能超过所有媒体。微博内容短小精悍,限定为140字左右,信息简短,不许长篇大论,门槛较低,因此有很强的草根性。通过微博宣传公益,可以到达最广泛的受众。当下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这对于需要广泛受众的公益广告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微博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使其日益成为救助中国困难群体的“民间力量”。紧急筹集救命“熊猫血”,成功救治巨腹女孩小云星,微博正在创造一个民间公益的壮举。
(二)手机短信公益广告
近年来手机短信开始承担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媒介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为公益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
广告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平台。作为一种媒体,手机短信不仅影响着政治经济,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所以它必须承担作为一个信息传播媒介所肩负的维护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2002年12月,江西血液中心o型血告急,这是得到了中国联通南昌分公司的支持,向手机用户征集征集献血者的公益短信:“尊敬的朋友,因省血液中心目前o型血紧缺,急征o型血液捐献者;如果年的血液是o型,请伸出援助之手„„”闻讯而来的的热心群众为血库送来了4万毫升的生命之源,成为我国无偿献血史上“手机短信救血库”的一段佳话。
(三)移动电视
移动电视一般主要指在公共汽车等可移动物体内通过电视终端已接受无线信号的形式收看电视节目的艺术或应用。移动电视的用户处于一个封闭的场所内,信息渠道非常有限,被动接受成了优势。同时,移动电视以交通工具为主要载体,流动人群庞大,受众面广。这些特点为公益广告的有效传播提供了保障。
三、公益广告在新媒体影响下的发展趋势 ①公益广告在新媒体上的投放,推动了传统媒体的公益化。2011年3月1日,重庆卫视全面改版,其“主流媒体,公益频道”的定位宣告了中国内地第一家公益频道的诞生。重庆卫视此次改版由政府主导,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电视台运营过程中片面追求收视率、广告多、电视剧多、节目格调不高、内涵不丰富、缺乏思想性等问题。
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合推进公益。传统媒体固有的威信力与新媒体的多样性、互动性、实时性等优势相结合,势必会促进公益广告的进一步发展。2011年5月17日,山西《生活晨报》微博对话辽宁卫视微博,希望辽宁卫视转发山西6岁“面具娃娃”湘湘的求助信息。辽宁卫视当即参与到“全国媒体在行动”的救援活动中,让湘湘过一个不再流泪的儿童节。辽宁微博转发湘湘的故事后,小湘湘的命运牵动着辽宁微博近百万粉丝的心。在微博上,全国共有二十多家媒体发起救援,数百万网友齐声呼吁“拯救面具娃娃”。全国媒体和百万网友的爱心行动,为湘湘筹集到140余万爱心捐款。2011年7月,被严重烧伤的“面具娃娃”终于赴京治疗。微博之力不微小。媒体运用微博开展的公益援助,让世间爱意充盈,塑造了可亲可敬、有担当、有爱心的媒体形象。再举一例,2010年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
下半年来,一批得风气之先的报纸杂志正不声不响的在苹果、安卓等移动操作系统开发客户端,抢占移动智能终端的市场。
③公益广告形式趋于多样化,表现力和效果不断增强。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形式日新月异。公益广告也必然会不断创新形式以适用于不同的新媒体。随着技术的进步遗迹消费市场的成熟,改变了以前那种以文本和少量的低质量的GIF、JPG图片构成的Banner式广告,出现了具备声音、图像、文字等多媒体组合的新媒体形式,人们普遍把这些媒体形式的组合叫做富媒体。
④公益广告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广告效果将更加明显。公益广告在新媒体上的投放,迎合了不同场合、不同受众的特殊需求。新媒体的互动优势也会在公益广告的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微博公益广告,观众可以通过转发等形式推动公益广告的传播,给予更多人接触的机会。
四、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①、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媒体形式多样,公益广告可以选择不同的媒介进行投放,覆盖面广;而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传统媒体尚且没有达到完全覆盖的程度,更不用谈新媒体。另一方面城乡差距明显。农村还是以传统媒体为主打。公益广告的质量及质量远不及城市地区。
②、受众媒体素养有待提高。新媒体是依托数字技术发展的,这就对广告受众自身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媒体是对受众单向的传播信息,受众则是被动接受,新媒体的应用则是信息的发布者与接受者互动来完成的。这不仅要求受众懂得新媒体的基本操作,而且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③、公益广告在新媒体上的投放缺乏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不足。公益广告是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广告形式,如果没有财政上的支持,公益广告就很难有量的增加,更不用说质的提高。
④、管理有待加强。我国现阶段在新媒体方面管理力量不够强大,管理法规执行困难,现行管理框架不适应新媒体的中长期发展,管理法规体系不健全。负责公益广告的执行与管理的公共传播主题的空洞化。
⑤、公益广告质量有待提高。与西方的公益广告相比,我国的公益广告的内容明显空洞,很多都是单纯的语言赘述,容易引起受众的疲劳感和逆反心理。公益广告在质的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
五、解决对策
①、国家要加大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缩小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异。如对相关企业实行优惠政策,鼓励有发展潜力的团体去开发西部。
②、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整体国民素质,尤其要加快互联网知识的普及。
③、成立公益广告管理机构,加强主导性公益广告的控制和管理,提升公益广告的质量。
④培养专业型人才,注重创新。
六、结语
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广告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日益复杂的媒体也使得公益广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公益广告要想获得更加长久的发展,必须认清各种媒体的利弊,扬长避短,这是每个公益广告从业者必须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