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旅游体验层次模式初探(李建峰)[推荐]
文化旅游体验层次模式初探 ——以围场县“皇家休闲文化”为例
李建峰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省承德市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
067000 李建峰(1978),男,河北承德,讲师,硕士,旅游开发与景区管理
摘要:体验是文化旅游的天然属性,文化旅游开发要遵循体验经济规律。依据旅游体验层次理论,对文化旅游体验层次模式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文化旅游体验可分为文化物态认知体验、文化情感互动体验、文化价值认同体验、文化心态构建体验四个层次。并以围场县“皇家休闲文化”为例,在对围场县“皇家休闲文化”解读的基础上,运用文化旅游体验层次模式,构建了围场县文化旅游体验产品体系。
关键词:体验;文化旅游;围场;皇家休闲文化
一、文化旅游体验层次模式的理论探讨
(一)研究背景
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作为旅游主体,借助旅游中介和旅游目的地等外部条件,通过对信仰、精神、知识、艺术、语言、风俗、习惯、历史、传说和自然遗产、人文遗产等旅游客体的某一类或几类旅游资源的观察、鉴赏、体验和感悟,从而得到一种文化享受和收获的旅游活动 [1]。文化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旅游行为决定文化旅游天然具有体验属性,同时文化旅游开发也要遵循体验经济规律。因此,体验成为研究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尝试依据体验旅游层次理论对文化旅游体验层次进行探讨。
旅游体验层次理论是对目前旅游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体验旅游理论的深入研究。国内外相关学术成果较为丰富,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探讨旅游者个体体验到的自身与“精神家园”之间的意识距离。Cohen认为体验深刻的程度,是沿着娱乐、转移、注意力、体验、试验、存在的方向不断深化的[2]。Pine和Gilmore把旅游体验分为4种:娱乐、教育、逃避与审美[3]。我国学者龙江智认为从意识深度上看,旅游体验可以划分为感官体验、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回归体验和灵性体验五个层次[4]。
旅游体验本质意义是精神追寻的旅程,旅游者出游的根本目的或终极意义是寻找心灵深处的精神家园[4]。精神家园寄托于一定文化体系之中,通过一定的文化形态得以存在,认同一定的精神家园,就是接受一定的文化传统[5]。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国内外关于旅游体验层次理论的研究,阐明了旅游者体验“精神家园”的旅游体验的层次关系,为研究旅游者体验“文化”的旅游体验层次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文化旅游体验层次模式的提出
本文根据旅游体验层次理论,提出文化旅游体验层次模式,即旅游者文化旅游体验可分为文化物态认知体验、文化情感互动体验、文化价值认同体验与文化心态构建体验四个层次。
1、文化物态认知体验
文化的叙述是表象与内涵的统一。对于文化的认知是跨越感觉体验与知觉体验两个认识层次,并以知觉体验为主体方式的心理过程。文化物态认知体验是心智层次层面的体验,是旅游者通过观赏特定类型文化的表层物态文化、感受文化氛围,形成文化判断与印象的体验过程,在体验过程中实现对文化知识获取的旅游感受。
2、文化情感互动体验
文化情感互动体验是指旅游者对特定文化在情感意识层面的体验,是旅游者与具体文化通过旅游活动互动而产生的情感感受。这一层次的体验是表层文化体验的深入与补充,能够使旅游者对特定类型文化全面、深入了解,并形成情感愉悦。
3、文化价值认同体验
文化价值认同体验是指旅游者在灵魂意识层面的体验,在价值体验的层面上,旅游者脱离文化表象的束缚,高度认同特定类型文化的内涵价值,并在价值认同中获得归属感与满足感。
4、文化心态构建体验
文化心态构建体验是灵性意识层面的体验,是指在特定类型文化的影响熏陶下,旅游者人生观、世界观重构的心理过程,是文化旅游体验的最高层次。
二、文化旅游体验层次模式的应用——以围场县“皇家休闲文化”为例
(一)围场县“皇家休闲文化”解读 围场县地处冀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过度地带,是连接京津两市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交通要冲,因清代设立皇家猎苑——木兰围场而得名。清代木兰围场始建于康熙二十年(公园1681年),历时一个半世纪,占地14000平方公里,涵盖围场县全境,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猎苑。康熙、乾隆与嘉庆三位皇帝率皇子、王公、重臣与万余满蒙铁骑在此行猎、肆武、屏藩、会盟。这里气候凉爽、植被葱郁、野生动物繁集,是华北地区一块难得的生态美玉。围场县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是京北黄金旅游线和承德市皇家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围场县改变单纯依托坝上森林、草原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以“皇家休闲文化”为引领,开发皇家休闲文化旅游产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拓展旅游产业链,促进围场县旅游产业提档升级。目前木兰围场“皇家休闲”旅游度假区是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
1、“皇家休闲文化”是木兰围场文化底蕴的原真性体现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指出“休闲是文化的基础,从古到今,从东到西,休闲作为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形态,始终传承着主流文化”[6]。满族是骑射民族,行围打猎是满族传统的习俗,也是满族皇族十分钟情的休闲活动。满洲皇帝进关之后,难以忍受盛夏的酷热,自然要出关择地避暑休闲,并溶避暑、游猎、习武、御政为一。围场县气候凉爽、距离京师远近适宜、地势开阔、生态环境良好,成为最佳选择。自建立之日起,历史赋予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政治、经济、社会价值便通过“皇家休闲”这一特殊的文化形式标记、诠释与传承。
2、“清暑”、“行围”、“会盟”是清代皇族在木兰围场的主要活动内容,是木兰围场“皇家休闲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清代皇帝开辟、巡幸木兰围场,避暑休憩为其首先旨趣,亦为木兰围场之首要功能。康熙帝《喜岭外水土》诗为证:“霜凝肥草净无尘,处处泉源漾碧津。食少事多宵吁老,暂偷闲暇养吾身”。行围是大规模的围猎活动,是清帝在木兰围场的主要活动。康熙、乾隆与嘉庆三帝在木兰围场共秋狝92次,每次常例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其中行围狩猎期一般是20天左右。行围结束,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功告别宴会,饮酒歌舞,摔跤比武。并宴请蒙古等民族王公,按军功大小,予以奖赏。因此木兰秋狝成为塞外诸族的聚会,是清朝执行“绥藩会盟”政治方略的契机,并取得良好效果。康熙帝在《溥仁寺碑文》中称“昔时三皇五帝不治不服之蒙古部落,今已中外无别矣!”道出木兰秋称于绥柔蒙古之重大作用。
3、“民族和谐”是木兰围场“皇家休闲文化”的本质特征和精神诉求 木兰围场是清代民族政策的见证,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形成过程占有重要位置,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功能载体,充分体现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多源性、集粹性、包容性。围场县是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满族、蒙古族与围场县其他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建设家乡。满族与蒙古族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是培育围场县县域文化的肥沃土壤。民族和谐文化是围场县旅游发展的优势资源,在新时期,解读、传承、弘扬木兰围场赋存的“民族和谐”文化,对于围场县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基于文化体验层次模式的围场县“皇家休闲文化”文化旅游体验产品体系
(1)发掘、保护、开发围场县清代文化遗产,形成木兰围场“皇家休闲文化”旅游吸引物,实现旅游者文化物态认知层次的旅游体验。
加大围场县皇家行宫(东庙宫)、御碑、古御道等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树立木兰围场“七十二”围文化标识。建设木兰围场历史文化博物馆,全景展示清代木兰围场的文化风貌。发掘、整理与物化“皇家休闲文化”有关的御诗、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传统技艺、饮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皇家休闲”景区解说系统,设计“皇家清暑”主题线路。通过以上措施,使围场县“皇家休闲文化”走出典籍,真正让游客看的到、触摸到并融入到木兰围场“皇家休闲文化”的文化氛围中去。
(2)通过“舞台真实性”产品设计思路,设计以“行围”、“会盟”为主题、便于旅游者参与的休闲旅游活动,实现旅游者文化情感互动层次的旅游体验
在旅游季节,结合满族八旗骑射习俗,设计以“皇家行围”为主题,具有参与性、小规模、常态化特征的休闲旅游产品。在旅游旺季,举办大型互动性实景演出“秋狝大典”,展现“屏藩会盟”的盛况。使旅游者心灵与“皇家休闲”文化达到共鸣。
(3)开展满蒙民族文化旅游,实现旅游者文化价值认同层次的旅游体验 “民族和谐文化”是“皇家休闲文化”的诉求与升华,是文化价值所在。通过满蒙民族群众与建设木兰围场民族风情主题公园的方式、开展满蒙民族深度体验旅游,让旅游者体味“民族和谐”文化、畅享民族和谐的果实。
(4)“皇家休闲文化”与围场生态资源结合,使旅游者在皇家猎场,在历史与自然中重塑自我,实现旅游者文化心态构建层次的旅游体验
融合围场县“皇家休闲文化”与森林草原生态环境。开展感悟式休闲度假旅游,使游客在感怀历史、回归自然中寻找本真,重塑自我,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发展度假旅游产业,促进围场县旅游产业升级了,把围场县建设成“皇家休闲文化”度假胜地。
参考文献
[1]王明星.文化旅游:经营·体验·方式[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23-24 [2] Erik Cohen.A phenomenology of touristexperiences[J].Sociology,1979(13):45-48 [3]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4-40
[4]龙江智,卢昌崇.旅游体验的层级模式:基于意识谱理论的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1):9-19
[5]欧阳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如何构建[N].光明日报,2012-3-1.[6]于光远,马惠娣.十年对话:关于休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212-234
Hierarchical model of cultural tourism experience ——“Weichang county royal leisure culture “as an example Li jian feng Hebei Tourism Vocational College Summary: Experience the natural attributes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cult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to follow the experience of economic laws.Theory based on the level of travel experience, the cultural tourism experience level mod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that cultural tourism experience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culture of state of cognitive experience, with cultural interactive experience, cultural the value recognition experience, the cultural mentality of building experience four levels.Weichang “county royal leisure culture ”, for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ddock county “royal leisure culture", to use the cultural tourism experience level mode build weichang county cultural tourism experience product system.Keyword: Experience The cultural tourism Weichang Royal leisure culture
第二篇:旅游景区体验营销模式初探
【摘要】:体验营销是一种伴随着体验 经济 的到来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营销方式,景区是体验型产品的典型代表,文章在结合国内外学者 研究 的基础上, 分析 了 旅游 景区体验营销的需求变化及构成要素,并在其基础上提出在景区开展体验营销模式的建议。【关键词】:体验营销;旅游景区;营销模式
一、体验营销对旅游需求的 影响
体验营销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二世和詹姆斯·吉尔摩提出的。他们在《体验经济》中认为,体验是 企业 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对体验营销的定义是:“从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理念。”体验营销通过看、听、用、参与的手段,充分刺激和调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等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已经给很多行业带了新的契机。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所谓体验营销,就是在整个营销行为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感性信息的能力,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更多的感官感受来介入其行为过程,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决策过程与结果。
在体验经济 时代 的影响下,旅游者消费观念日趋成熟,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体验经济时代对旅游需求的影响。
1.需求的 内容 与结构角度
随着旅游者的情感需求的比重增加,旅游者在注重有形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加偏好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情感愉悦和满足。大众化的包价旅游产品日渐失势,旅游者越来越追求那些能促成自己个性化形象形成、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旅游项目或服务。
2.价值目标角度
旅游者从注重参观游览本身转移到注重旅行过程中的感受。旅游者似乎已经厌倦“走马观花”式的巡游,而开始“下马赏花”。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去过哪些地方,而是有过如何新奇的经历,如何得到这一段难忘的回忆。例如,人们从过去的观光旅游正逐渐转变为体验旅游,诸如野外生存训练,挑战极限等项目受到旅游者青睐。
3.接受产品的方式角度
旅游者对整体产品的需求日益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自己组装或跟随他人去名胜古迹发现旅游胜地。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旅行社的诱导和操纵,而是主动的参与线路的设计与安排。
4.旅游者的消费观念角度
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人们对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 问题 的关注,旅游者健康和环保的观念不断增强,希望自己在旅行过程中回归 自然,体现自己的环保意识,进行“生态旅游”,消费“绿色产品”。
二、景区体验营销的构成要素
从景区角度分析来看,景区体验营销有两种类型:景区内营销和景区外营销。景区外营销的目标人群是还没有购买景区产品的顾客。它是指展示者通过声音、图像等为顾客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情景,使顾客感到身临其境,未进入景区却已经体验到在景区游览的感觉。当顾客想获得进一步的体验而购买景区旅游产品时,这个营销过程才算成功。景区内营销是景区体验营销工作的重要部分,它是指在景区内为旅游者提供的体验。本文主要论述在景区内开展体验营销的模式。
从旅游者角度分析,景区体验可以由感觉营销、感受营销、思维营销、行动营销、关联营销五个因素构成。美国体验营销专家施密特教授把不同的体验形态看作“战略经验模块”。他认为,根据大脑由具有不同功能的模块组成的概念,体验可分为五种形态:感觉、感受、思维、行动、关联,它们各有其独特的构成和处理程序,构成体验营销框架。在景区营销策划过程中,可以合理运用这五种形态,使其发挥各自功能,达到景区营销策划的目的。1.感觉营销
感觉营销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建立感官上的体验。这种营销战略更多的体现在产品的外表包装以及产品的外观上等,或是营造一种环境,顾客易于从感官上识别,形成初步的印象。旅游景区在进行感觉营销时应注意的是场景的“真实性”,有些地方在建设清朝一条街时将原本的建筑拆除修建新的仿古建筑,给旅游者一种极不真实的感觉,从而贬损了旅游产品的价值,这些舍本逐末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2.感受营销
感受营销是触动顾客的内心情感,目的是给消费者创造兴奋、快乐的情感体验。情感主要在消费过程中产生,因此这种影响大部分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的。运用这种营销的关键是了解什么样的刺激才能引发令消费者愉悦的情感,从而提供能满足顾客情感需要的刺激。
3.思维营销 思维营销启发的是人们的智力,创造性地让顾客获得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体验。比如在景区内提供给旅游者寻宝探密的游乐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或是吟诗作画涂鸦留念等都是启发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益智娱乐的好方式,同时也会使旅游认为有意义、令人更加难忘。
第三篇:关于旅游体验及模式的一点研究
远景设计研究院
旅游体验开发模式研究
随着旅游产品开发的纵深发展和媒体的宣传推介,古镇的巨大魅力正被人们认知。与此同时,城镇化过程中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使得人们更加渴望“亲近自然,回归传统”,古镇则以其悠悠古韵和淳朴气息满足了人们这一心理需求。此外,民间艺术作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而古镇作为民间艺术的集中展示和体验地,自然应该将民间艺术作为景区规划开发的重点考虑对象,这样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古镇旅游层次的提升都会产生显著效果。
一、民间艺术体验旅游路径分析
在古镇观光和项目游玩过程中,如何使游客自然的在景区中体验到民间艺术文化,如何营造出合理的民间艺术体验旅游氛围和设计相应的旅游项目,就需要弄清楚游客是如何获得旅游体验的感觉的,了解体验发生的过程和细节。对此,本文归纳出以下几种体验途径,现分述如下:
视觉体验。所谓视觉体验,即指游客透过眼睛得到的视觉性体验,一般情况下这属于游客最先最易得到的体验感觉,是旅游体验当中最重要的途径和方式。因此,在一切旅游活动当中,视觉体验都是第一位的,如湖光山色、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等都是视觉效果,景区规划设计成功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就是是否令游客“叹为观止”,而文化性质的旅游活动中,良好的视觉效果更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住游客,之后游客才能逐渐更深层次的去感受文化氛围。
听觉体验。所谓听觉体验,即指游客通过耳朵得到的体验效果。随着城镇化过程的逐步完善,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充斥着高分贝的噪音,生存环境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
远景设计研究院
变得喧闹起来,因此,他们渴望得到听觉上的享受,能够暂时远离喧嚣,希望能到景区体验柔和悦耳的声音,所以,听觉体验也是旅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针对民间艺术的旅游行为,源于游客“回归传统”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感受到传统的声音。
嗅觉体验。所谓嗅觉体验,即指游客通过鼻闻感受到的体验效果。在旅游活动当中,游客通过嗅觉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也是占整个旅游体验的相当比例的,比如荷花的芬芳,桂花的馥郁,寺庙的肃穆,炊烟的缭绕,水墨的浓稠等等,都是引起游人不同的嗅觉体验,留下沁人心脾的难忘回忆。因此在古镇的民间艺术资源开发方面,应认真考虑怎样营造能够闻得到的文化氛围,使这种古色古香的民间艺术气味充斥在景区人员身上,并能随着记忆带走,使游客能随着艺术气息回味当初的旅游经历。
味觉体验。所谓味觉体验,即指游客品尝食物等得到的体验效果。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任何旅游活动都离不开吃喝,景区的特色餐饮往往成为地方的标志性资源,如北京烤鸭、长沙臭豆腐、四川的川菜系列等等,游客通常会为了品尝某一地区的特色食品而前往游览,这也恰好证明了“吃”在旅游六要素中的首要地位,因此把味觉体验运用到古镇民间艺术体验当中也是十分具有前景的。
触觉体验。所谓触觉体验,即指游客通过手足皮肤接触行为得到的体验效果。触觉体验是一种直接加深旅游体验效果的方式,如漓江游客的驾舟轻游是感悟桂林秀水的柔情,深圳华侨城游客参与的游乐项目是对人们身心的放松,森林公园里步履缓缓的脚伐是对自然的触摸等等,这些都可以直接说明触觉体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
远景设计研究院
验是旅游活动中关键要素。因此,拓展到古镇民间艺术体验旅游中,满足游客对传统艺术强烈的亲近心理需求,可以把古镇抽象化的传统文化具象化,即把民间神话、民间传说等设计成游客能“摸得到,带的走”的旅游产品。综上所述,要想游客在古镇民间艺术体验旅游中获得足够的体验感,就需要充分考虑游客的“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把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通过创意的手段来满足游客的“五感”要求,使游客真正经历感悟文化,回归传统的过程。
二、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现状趋势及感知诉求分析
(一)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现状及感知分析
就黄龙溪景区而言,古镇的民间艺术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在传统手工艺方面,古镇有独具特色的“石磨豆花”、“黄龙溪刺绣”、“瓷胎竹编”等,在文化艺术表演方面,黄龙溪的“国际龙狮文化艺术节”在全国著名,其中最令人期待的当属“烧火龙”表演,古镇并因此被誉为全国“火龙之乡”,在民风民俗方面,古镇有代代相传的川江号子、民间儿歌、童谣、谚语,扯响簧、翻筋斗、踢毽子等,并迄今保留着打更的习俗。然而,即便是古镇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一个普遍现象,景区开发缺乏创新意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第一,游客对于古镇的民间艺术活动参与度低,多处于看热闹状态,体验效果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景区旅游活动项目的设计缺乏吸引力以及对其内涵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游客感受到的只是某些艺术的表面现象,且对景区的一些民间文化根本没听过,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游客对黄龙溪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
远景设计研究院
古镇的“火龙灯舞”的起源、来历以及“舞龙”图腾文化涵盖的故事均不了解,并抱怨在整个古镇的游览过程中没找到十分吸引人参与的民间艺术活动。
第二,社区居民缺乏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意识,因此造成部分民间艺术资源的消失现象。在现代化生活的冲击下,古镇居民也逐渐脱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对物质文化的追求远强于对非物质文化的喜爱,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只有当地的老年人才会,例如“瓷胎主编”和“黄龙溪刺绣”,而诸如“川江号子”和“烧火龙”等民俗,年轻人去弘扬这些传统文化的兴趣都不大。
第三,景区内民间艺术旅游商品大同小异,缺乏科学的规划管理,易出现恶性竞争现象。据调查问卷分析结论,社区居民抱怨商铺的竞争过于激烈,游客抱怨古镇民间艺术商品过于单调,缺乏创意,把其他民俗地区的旅游商品照样搬到古镇景区,从而使民间艺术在远离故土的情况下丢失真实性,即未实现民间艺术与旅游产品的协调搭配,这种现象其实也源于景区对自身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才被迫引进其他地区的旅游产品。
旅游业中对民间艺术资源的运用远未达到其本身的高度,开发过程中多出现表象化、低俗化、缺乏创意等现象,景区没能找到办法深度的输出其民间艺术文化,游客自然不能深入的体验、感悟民间艺术的魅力,这种病态的现象将导致民间艺术旅游的扭曲发展,不利于达成永续发展的目标。
(二)民间艺术旅游开发趋势及诉求分析
民间艺术融入旅游业的过程,既是民间艺术对旅游开发活动的丰富,也是旅游开发对民间艺术保护传承的支持,因此,作为旅游开发者,合理规划利用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
远景设计研究院
民间艺术资源,将促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积极共荣。具体而言,在民间艺术旅游开发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凸显地域特色,深度挖掘文化底蕴,做到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协调搭配。第二,保持民间艺术旅游产品的原汁原味,避免过度商业化、专业化等。第三,注重旅游产品的针对性,设计出适合不同客源市场的民间工艺品或旅游活动。第四,加强体验性产品的开发,考虑体验的“五感”原则,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需求。
1.游客对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的诉求
古镇的“火龙灯舞”和“川江号子”艺术表演,游客更期待参与其中,自己作为表演者,深度体验回归传统的感觉,而不仅仅是作为观众。再如“一根面”绝技,调查显示多数游客希望能学到这种“一个碗一根面”的古镇招牌小吃制作方法,发扬此传统手工艺。总之,游客已不满足于只是看人表演、简单了解的民间艺术旅游方式,他们渴望融入文化氛围更浓的民俗旅游区,渴望体验传统的生活方式,以满足自身“回归”的愿望。
2.社区居民对民间艺术旅游开发的诉求
第一,希望能更多的参与到旅游决策中,在决策中体现自身的意愿。第二,希望开发商能考虑当地居民的“家园感情”,追求利益的同时对资源采取保护措施,如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开发时,开发商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对传统艺术采用扭曲行为,导致其过度商业化后失去原汁原味。第三,希望景区采取科学的规划管理,避免商铺之间的过度竞争。
三、民间艺术体验旅游开发模式构建
目前,远景设计研究院了解到民间艺术体验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是传统的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
远景设计研究院
资源导向型与市场导向型,而随着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这两种开发模式已逐渐显出他们的局限性。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忽视游客的体验感,缺乏创意产品,从而导致产品供需错位,趋同问题严重,市场导向型开发模式则过于模仿热门旅游产品,忽视民间艺术的地域性特征,使产品稀缺性消失,导致景区竞争性加剧,旅游特色湮没,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降低。
因此,笔者基于游客与社区居民的感知与诉求,结合旅游行为中的体验路径,从新角度绘制了民间艺术体验旅游模式的框架图,如下所示,第一,视觉体验模式,即民间艺术的表达是通过眼传递给游客的体验感。古镇的民间艺术体验旅游当中,游客得到的视觉性体验是关键要素,比如火龙灯舞表演活动,观众追求的就是灯火透明、金龙腾飞的视觉效果,主办方必须营造出“人在火中跳,龙在火中舞”的热闹场景,使游客得到强烈的视觉盛宴。
第二,听觉体验模式,即游客透过耳闻来感验民间艺术的魅力。如针对古镇的民间艺术川江号子,可策划以民间艺人来表演歌唱号子,组织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吆喝,共同表演,亦可以在街区用音频播放号子的旋律,满足游客透过声音体验古代船工日常工作的意境,得到独特的听觉体验。
第三,嗅觉体验模式,即民间艺术的体验感是散发在气息当中的。如古镇鹿溪河畔的袅袅茶香,水墨画坊的墨香,小作坊的特色豆腐脑的食香等等,凝聚的都是古镇民间手艺,属于古镇独特的民间气息,策划方可加强这种气息带给游客的嗅觉感,使游客感受到古镇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第四,味觉体验模式,即游客通过品尝来获得民间味道。如古镇的特色小吃“石磨豆花”就以独特味道在游客口碑中颇获赞誉,以传统的民间味道满足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
远景设计研究院
游客的味觉需求,因此景区可以更多的制造“本地味道”,以“味”吸引“胃”,使游客获得更强的味觉体验。
第五,触觉体验模式,即游客的皮肤与民间艺术产生接触。如古镇的瓷胎竹编手工艺,可举办这种传统民间手艺的秀场,设计出有吸引力的主题活动,吸引游客参与竹编制作,在此过程中体验传统工艺,通过“触”获得更深刻的感知。
四、总结
现阶段的民间艺术体验旅游开发模式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大部分景区的开发情况属于浅度开发,是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浪费。而结合游客与社区居民的感知与诉求,把握体验经济时代下游客对“旅游体验”的强烈需求及社区居民对民间艺术资源开发的利益诉求,对“民间艺术”和“体验旅游”两个要素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新型的民间艺术体验旅游开发模式,将为景区带来积极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促使古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
第四篇:关于旅游体验文化的随笔
课堂随笔二
旅游体验文化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内容十分庞杂,包括旅游体验文化的内涵、结构、类型、特点、功能,涉及成因、途径、过程、效应、影响因素等。
旅游体验文化是旅游文化的两大部分之一。本书对旅游文化的定义为:是人们对旅游的体验与介入过程及精神产品的总和。其中“对旅游的体验”,指的正式旅游体验文化;其中的“人们”、“过程及精神产品”则包含了旅游体验文化的主体、创造与产品。作为相对独立的概念,旅游体验文化的定义表述为:旅游参与者对旅游的体验过程及其精神成果的总和。
旅游体验文化的结构包括心理、行为与产品三部分。其中,心理值:旅游参与者通过与体验对象接触而形成的社会意识;行为指旅游体验文化的心理的外化;产品指旅游体验文化的心理与行为的结晶。
旅游体验文化有广泛性、享受性、自由性、情感性、个体性五大特点。
旅游体验动机有以下几大类型:身心健康动机、探奇求知动机、娱乐审美动机、社会交往动机、自我实现动机、宗教信仰动机。
旅游体验行为包括:行、食、住、游、购、娱六方面。其行为方式分开来说,“行”有徒步与骑乘;“食”有品与尝;“住”有露宿与住店;“游”有行军式与考察式;“购”有问与试;“娱”有看与做。
再说说中西旅游体验行为的差异。在旅游交通方面,中西旅游体验行为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群与独;在饮食方面,差异主要表现为合与分;在住宿方面,差异表现为共与私;在游览方面,差异主要表现为静与动;在 购物方面,差异主要表现为冲动与理智;在娱乐方面,差异主要表现为轻松与剧烈。
与前面我们所学的关于中西旅游文化的研究方法相比,这次,我更倾向于中国的旅游文化体验行为。当然了,这个可能与我是一个中国人有关,从出生到现在上大学,一直所受的是一种中式的文化,在这个氛围里面,培养出来的人,可能就有这方面的倾向吧。当然了,每个人还是有差异的,也不是完全地赞同这里总结出来的这些中国的旅游文化体验行为。例如我:很多时候我喜欢的是一种大伙一起出去玩,但是有时候我又喜欢一个人出去,静静地去享受整个过程;吃饭的时候,其实我也不是太喜欢一起来吧,但是有时候还真的很需要这种氛围;住宿的话,我其实就无所谓了,大家在一起,更加热闹,因此我也比较倾向与这方面;在游览方面吧,我更喜欢的是一种一个人静静地游览,这种时候往往是灵感泉涌的时候,可惜现在国内的众多大的景点,人往往非常爆满,我出去旅游分话我宁愿去一下人迹罕至的地方;在购物方面,由于囊中羞涩,往往比较理智,但是有时候也很不理智,总想尝试一下;在娱乐方面,很多时候喜欢轻松的吧,但是有时候也想发泄,也想找一些刺激的活动来参与。
不知道该怎么说,按照上面我所述的,想想,对于这两种文化体验行为,我大概属于的是中间的一种吧。
还有一个我最想提的是:旅游体验师。以前在CCTV-2上,特别喜欢看这一类的电视节目,直到上了这节课,我才知道有这么一个肥差。很想在以后的时间里,自己也去找这么一份工作,好好挥霍一下自己的青春。
第五篇:心得体会--旅游文化(李正平)
心得体会
贡山县文体广电旅游和外事侨务局李正平
在组织和领导的安排下,我很荣幸的成为培训班的一员。此次培训班的意义是深远的,它不仅体现了县委政府对旅游文化事业发展的高瞻远瞩,也是深入开展旅游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在培训学习期间,我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深入学习了旅游开发与管理、文化发展等知识,使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更加深刻的领会了旅游文化发展的意义,而且让我在今后旅游开发工作中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
通过五天的培训,让我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到我县旅游发展的思路,特别是在贡山县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以点带线、以线联网、以网扩面的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创新旅游文化产品,实施旅游精品支撑战略,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战略,区域旅游协作战略,全民参与和协作战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我县旅游产业在空间地域上的分布也日趋多元化,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的分布、旅游者出游半径、旅游企业区位成本、旅游相关产业配置以及城镇体系建设与布局等。
在贡山县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中,应该结合独龙族、怒族 1
当地的特色,运用市场手段,进行各种旅游产品开发。可以考虑以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为观光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民族节日文化旅游产品;以会议旅游、节事旅游为商务旅游产品;以山地度假为度假旅游产品;农家乐、特色美食、探险为休闲旅游产品;以新村文化、田园风光为乡村旅游产品;以登山、水上运动为体育旅游产品。
贡山县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活动当中,紧紧抓住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一基本要求,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点,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真正从实际出发,发挥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树立旅游科学发展观,努力推进赣县旅游大发展,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然而旅游业是一个集观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对服务水平要求很高的行业。
贡山县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发展本地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民生工程。贡山县旅游资源丰富和文化底蕴深厚,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构筑了贡山县成为休闲旅游胜地的基本条件。对发展贡山旅游文化事业提出以下建议:
(一)发挥资源优势,把握历史机遇,要搞好旅游文化开发工作,打造旅游文化精品。
(二)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品牌效应。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充分展示民俗风情,吸引更
2多内外游客。
(三)建好基础设施,提高旅游认识。
(四)规范制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游客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把贡山旅游文化事业做成一项繁荣经济、造福于民的千秋功业。年9月20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