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同命同价”问题的法理学分析
对“同命同价”问题的法理学分析
[摘要]人们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同命同价”问题终于在2010年的两会上初见端倪,《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了我国关于死亡赔偿将实行统一的标准,“同命不同价”从此将退出历史舞台,这无疑在中国的法治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从法理角度究其实质,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这一具体国情,似乎并不完全符合法的公平、正义等价值,要达到真正的公平,“同命同价”仅仅迈出了第一步,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同命同价”;死亡赔偿制度;法理学
[中图分类号]D924.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123-02
一、我国当前死亡赔偿制度的现状
我国在因特殊事故中造成死亡的赔偿问题上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同命不同价”原则,也就是说在同一事故中造成数人死亡的,对其死亡的赔偿标准因人而异。具体说来,我国的“同命不同价”现象,表现在人身损害赔偿标准上有“三个不同”,首先是户籍不同,赔偿标准不同。同样的生命遭受损害后,因为户口不同,赔偿金额差别悬殊,一个农村居民死亡得到的赔偿金额至少比一个城镇居民少10万元。其次,行政区划不同,赔偿标准不同,上海和天津或是广东,赔偿标准千差万别。第三,不同行业领域适用不同的赔偿标准。如近年来各地煤矿企业对死亡矿工的赔偿金普遍确定为20万元左右,航空运输承运人对每名旅客的死亡赔偿责任限额为人民币40万元等。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司法机关一般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20年计算。这个司法解释确定了城市和农村两个赔偿标准,而城乡收入差别巨大,因而出现了赔偿数额上的巨大差别,“同命不同价”由此而生。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人口流动的普遍加强以及人权意识的不断提高,这一赔偿原则已经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前进步伐,人们纷纷呼吁“同命同价”,要求社会公平、保障权利平等、维护生命尊严。由此,我国的“同命同价”赔偿制度诞生,新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了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
二、从法理学角度分析“同命同价”问题
(一)从法的价值方面看“同命同价”问题
法的公平价值一直被认为是法的最高价值,也是最重要的价值,它体现了人们对法的真实需求,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法的作用。法要实现其价值,必须要公平。但是何谓公平、公平的标准是什么、有没有绝对的公平等问题,在现实中很难准确定位。由于人们的利益需求不同,法律在保障人们权利时也不可能完全平等,难免造成一部分利益受损,这并不能代表法律是不公平的,法律在兼顾公平的同时也要注重正义、效率等其他价值,发挥其最大限度的作用。而所谓的“同命同价”所追求的公平却恰恰成了绝对公平,违背了法价值规律。因为根据该法的规定,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造成生命损害的主体是什么样的身份,其死亡赔偿将实行统一标准。在我国,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的是地区区域、行业、部门以及个体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的人在不同地区区域、行业、部门中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不同,其平均收入也会截然不同,其在家庭生活中的影响也会不同。那么如果在同一事故中对不同地区区域、行业、部门的死亡赔偿标准时统一的,那么具体数额将必定会按照某一方的标准或者是第三方标准来确定,这势必会对一部分人造成不公平。虽然这种不公平不能表现出来,但是它是内在的、实质的不公平。而“同命同价”标准只体现表面的公平,其实质是不公平的。试举一例说明,在同一车祸中死亡的一普通农民和一东部城市工作的较低收入者,对其赔偿如果是按照统一标准进行,那么,此标准应该如何确定。如果按照东部城市的赔偿标准进行赔偿,势必造成对在该城市工作者的不公平。普通农民和城市工作者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不同的,农民虽然收入少,但其在农村生活的压力也小,在农村生活也比较容易,其创造的社会价值也会小些,而城市工作者在城市生活中的压力比较大,其付出自然比较多,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创造的社会价值也比较大。按照同一标准进行赔偿,将会导致内在的、实质的、宏观的不公平,但是从表面来看却是公平的。相反,如果按照农村标准进行赔偿,显然对城市工作者更加不公平。如果按照第三方标准,那么该标准如何确定,该法并没有规定,如何寻找一个公平的途径,不仅要靠立法来保障,更应靠高水平的执法来灵活的实施,实现法的最大的公平。
(二)从立法技术方面看“同命同价”问题
新的《侵权责任法》规定:在处理重大交通事故、矿山事故时可以不考虑个人差异,而采用“一揽子”赔偿方案,以同一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这一法律规定突破了既有司法束缚,改写了城乡居民、不同地域居民“同命不同价”的惯例,填补了部分“权利空白”,体现了对生命平等权利的尊重。但是,从立法技术方面仔细加以分析,似乎经不起推敲。
一方面,《侵权责任法》中关于“同命同价”的规定只有一条,即“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大家称之为确立了“同命同价”原则,其实它算不上原则。原则是必须遵守的,而“可以”则不是必须的。如果这一法条中用的是“应当”,那就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必须遵守。而“可以”的具体结果取决于侵权责任事故处理部门的自由裁判。换言之,这是一个授权性规范,即任意性规范,而不是一个命令性规范。也就是说,“可以”意味着可为或不为,如果没有其他法律解释加以限制,那么“同命同价”形同虚设。一旦利益主体对其追求的利益出现分歧时,“可以”将使其更加纠缠不清。
另一方面,《侵权责任法》中关于“同命同价”的规定仍然带有附加条件。首先,只有在处理重大交通事故和矿山事故时才可以适用该规定,也就意味着不同事故、非重大事故的赔偿标准仍未统一,两起相同或类似的事故的赔偿标准不一定统一,在非重大事故中的赔偿标准也不一定统一。这样就会给执法留有很大的任意余地,造成纠纷不能合理的解决。其次,《侵权责任法》中只有第十七条来解决不同身份死者的赔偿问题。按该条字面上的意思解释,只有发生造成多人死亡的交通故事、矿山事故等重大事故才时可以不考虑死者城乡身份、收入高低、地区差异,而采用“一揽子”赔偿方案,以同一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法律上讲的“多人”一般指大于等于三人,但《侵权责任法》中对“多人”概念并未明确规定,即便“多人”按大于等于三人解释,在那些死亡两人的事故中,“同命不同价”的现象显然仍会出现。同样给执法留有很大的任意余地,不能真正解决纠纷。
三、对我国死亡赔偿制度的设想
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对损害了的生命进行赔偿只是对生者的心理抚慰和经济补偿,是对人们尊严的一种维护。那么,既然是补偿就应该是有价的,能决定该标准的不仅仅是一个“同命同价”就能解决的问题。目前学术界一直在“同命同价”与“同命不同价”之间争执,而事实上,生命权要得到维护,并不能单靠同价就能解决,也就是说法律的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在很多情况下是冲突的。如何达到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得到相得益彰,最重要的是要构建人性化的赔偿制度。
首先,制度要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法律规则的最重要特征就是规范化,具有强制性,不能给执法者留有太大的自由裁量余地。在死亡赔偿制度的规范中首先要达到制度的规范,如果制度不够规范,执法者在裁判纠纷的过程中就拥有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由于执法者的专业素质和情感的差异,就会导致纠纷处理的结果不一致,同样会导致生命权得不到平等的保护。制度设置必须科学合理,是否“同命同价”就一定公平在学界任然意见不一致,在我国这样一个区域、行业、部门以及个体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国家,要达到不同权利主体的共同公平,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只有在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冲突中寻求公平最大化,才是科学合理的。呆板的公平其实是最大的不公平。
其次,司法解释要及时跟进。在新出台的《侵权责任法》中,关于死亡赔偿制度的规定,如果没有法律解释予以规定,显然是一个无法执行的规定,是一个达不到真正公平的规定。在实践中,“可以”以及“重大”、“多数人”是很难准确界定的。只有随着社会经济以及法律的发展,不断做出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解释,才能保证生命权得到公平的保障。
虽然《侵权责任法》在力图弥补城乡死亡赔偿标准差异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且走出了令人欣慰的一步,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赞赏,但是,该规定并没有终止“同命不同价”的纷争,在今后实施该法的过程中,冲突与纠纷将依然存在,在冲突与矛盾中能否找出更合理的办法来维护生命权的公平保障,还需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王佳茹.对死亡赔偿金中“同命不同价”规定的若干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7,(11).[3]顾骏.同命同价的逻辑依据与生活支撑[N].光明日报,2008-5-6.[4]张新宝.侵权死亡赔偿研究[J].法学研究,2008,(4).[5]胡建勇.“同命同价”与“同命不同价”[N].人民法院报,2007-1-4.[6]陈海滨,周小鸥.从死亡赔偿金看生命权的平等[N].人民法院报,2005-11-18.
第二篇:“同命不同价”的思考
“同命不同价”的思考
在XX镇人民调解工作室平时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工伤、医疗事故的赔偿纠纷。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的条件下主持调解,但是其中调解人员会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个问题——同命不同价。
因为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不同,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赔偿标准间的差异也很大,在2003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9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20年计算。这条规定常被视为“同命不同价”的问题根源。而户籍成为判断是否城镇或农村居民的主要证据。
目前的侵权类案件中,工伤事故、医疗事故案件,尤其是交通事故案件占到很大比例,其中不少涉及到死亡赔偿问题。其中,“同命不同价”一直是公众极为关心的话题。目前,中国死亡赔偿标准一直是“各自为阵”。同样的案件,省区市之间实施的标准可能不一样;省区市和所辖各地的标准可能也不一样;同一省区市内的各个地方标准也不一样。同样是生命,但获得的赔偿额相差甚远,确实很不公平,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对于“同命不同价'现象,在现在看来,已经过时,存在很多弊端,有更多的不合理性。无论是从生命的价值,或是从家属和当事人受损害的程度上来看,其危害都是一样的,应该给予“同命同价”,但是由于以前的标准不统一,结果出现在同一事故中,都是造成了死亡的严重后果,但是赔偿的标准大不一样,赔偿的结果大相径庭。这种人为地将生命分成等级的做法,伤害了一些人的感情,损害了当事人的利益。人生而平等,生命无贵贱之分。目前,这种异常现象,在社会上引起了公众颇高的反对声,许多民众认为“同命不同价”有悖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死亡赔偿金与其说是对死亡的“赔偿”,不如说是对生命的敬畏。这样的“赔偿”,从物质经济上可以并不丰厚,但在情感上绝不能被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否则,那就不仅是对具体的死者的羞辱,也是对包括赔偿者在内的所有人的羞辱。国家赔偿法、消费者权益法等法律中已经实现了赔偿标准的统一,为什么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等少数的几个领域还要坚守“同命不同价”?
第三篇:重庆拟推城乡居民车祸同命同价
辉县付吉中---农村居民出车祸后,只要符合条件,就可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赔偿。昨日,市高院就即将出台的《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召开新闻发布会。
据悉,目前在同一交通事故赔偿中,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相差接近四比一,也就是说,在同一次车祸中死亡,城镇居民可获得20万元的死亡赔偿金,而农村居民只能得到5万元。
即将出台的指导意见为,凡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之一的农村车祸受害人,计算赔偿数额时可按城镇居民处理:
1、以本人是否在城镇购买住房为标准。本人在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已经在城镇购置自有住房并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有稳定收入的;
2、以配偶或其他近亲属是否购买城镇住房为标准。配偶、父母、子女在城镇购置自有住房,本人与其在该房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且以其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
3、以在城镇中租房居住的年限为标准。如果户籍登记地在农村的受害人,在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已经在城镇连续居住三年以上,且有稳定收入的,在计算赔偿数额时可按城镇居民处理。
市高院民一庭副庭长黄灿波说,制定以上3个条件的理由是,生活中,进入城市生活多年的农村居民,除户口外,其收入、消费等与城镇居民完全一样,应该按照城镇居民的标准进行赔偿。
《指导意见》解读
撞倒环卫工赔偿要加大
据了解,去年,沙坪坝区有20多起环卫工人因公发生交通事故,南岸区法院交通合议庭每年也有20多起环卫工遭撞的案件。此次征集意见稿,特别保护清扫路面的环卫工。如果环卫工正确穿着反光背心,遵照相关规范时发生车祸,驾驶员将承担更大的赔偿责任,如果环卫工人违反作业规范的,则可酌情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
精神损害赔偿10万为上限
此前,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具体的个案中,一般没有主张精神损害赔偿。此次征求意见稿规定,今后将酌情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市高院民一庭副庭长黄灿波说,在确定精神损害的赔偿数额时,必须考虑过错程度等具体情况,由法官在个案中针对不同情况自由裁量。据了解,在具体审判实践中,我市法院一般以10万元为精神抚慰金的上限。
私下达协议法院可撤销
针对部分当事人在交通事故发生后,私下达成赔偿协议,而后又因协议不公对簿公堂现象,征求意见稿指出,对于显失公平的赔偿协议,法院将依法撤销。
第四篇:法理学分析
大学生就业学历歧视现象的法理学分析
摘要:本文以法理学基本理论即法的价值取向、法的作用、法的实施等几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学历歧视现象进行了法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纠正这种歧视性就业现象的对策建议,主要是从政府法律规制、企业招工模式和劳动者权利三方互动中努力。
关键词:学历歧视 法理学
一 案例导入
1、学历门槛下的就业难
2012年9月以来,汕头大学09届法学毕业生王飞通过网申投递简历,然而在他有意愿的十余家大型企业中,一半以上企业对毕业生的院校背景有硬性规定,非211的同学连投递简历的机会都没有,这让他感到“忍无可忍”:“好比参加一场跑步比赛,非211、985的同伴们被直接拦在了赛场外,失去了同时起跑一决高下的机会。”在经过酝酿后,王飞于11月29日通过网络发出呼吁:对用人单位“211”“985”生源要求的歧视说“不”!王飞说:“‘211歧视’是一件关乎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单纯的抱怨或一味的忍受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但通过一件件小事去引起大家的思考,状况会越来越好的。”据了解,“211工程”和“985工程”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先后在高等教育领域重点建设的项目。截至去年3月,全国一共有112所“211工程”,广东有4所,分别是: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最新的“985工程”院校一共有39所,广东有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2所入选。据统计,中大、华工、暨大、华师四所院校明年毕业生一共才36000人左右,本科毕业生为24000人,研究生1.2万人。而2013年广东省高校应届毕业生总数有42.3万人,四校毕业生只占我省毕业生总数的8.5%,如果用人单位只要“985”、“211”毕业生,那么90%的毕业生势必找不到“饭碗”。
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处长谢向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将一些与岗位本身无关的要求列出来,是绝对不合理,也不允许的行为,限制了一部分毕业生的权利。但他表示,“这是个别单位的个别行为,要另案处理。”王飞认为,2008年1月1日正式实行的《就业促进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我们之所以要求这样的权利,是因为没人可以证明经过四年的再积蓄之后,非211、985的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就必然低于985、211学校的学生。”王飞告诉南方日报记者,目前他集中收集了几个企业的招聘广告等资料,已留有证据,同时也在联系国内著名法学教授帮忙出具法理分析,更好地佐证歧视的存在及其不合理,预计明年1月份诉讼。“毕业前,去一趟法院是我的心愿。”
2、学历歧视的含义及出现的原因
歧视作为一个概念基本含义人们能够予以感知,但是其内涵与外延人们尚存争议。劳动经济学的学者往往将歧视与劳动生产率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招聘歧视是指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工人仅仅因为他们所属的人口群体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或者说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对工人与劳动生产率无关的个人特征的评价,即判断是否有歧视存在的一个关键标准就是区别对待是否有合理的职业要求,如果是基于个人优点和能力的区别不构成歧视,而如果是区别对待明显缺乏客观性及合理性,则构成歧视。案例中的学生王飞由于简历无法通过有学历这一硬性条件的网申,而不能获得一次去理想企业求职的机会的现象是一种典型的就业中的学历歧视现象。
在实际生活中,学历歧视现象普遍存在,以之为硬性条件的招聘需求,成为部分毕业生难以迈过的门槛。而对于招聘歧视现象普遍出现并趋于严重的原因,一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力市场上,由于用人单位无法在雇佣劳动力之前辨别劳动力的生产率的大小,因而将文
凭视为应聘方向雇佣方传递的一种代表其生产率大小的市场信号,因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文凭歧视和院校歧视的行为。二是,随着高校扩招和毕业大学生人数的激增,就业岗位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就业供给与就业需求之间的不均衡日益严峻,激烈的竞争中,给了用人单位更多的选择权,而就业者日趋处于被动选择的地位。三是,法制的缺失和大学生个人的权利意识淡薄导致学历歧视大行其道。面对学历歧视,一方面,我国缺乏明确的反就业歧视的成文法,缺乏有力的制度和法律约束,另一方面,大多数受害者一般都或者不去追问其合理性,或者明知遭受歧视而忍气吞声,像案例中的王飞一样真正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权利的例子太少,这样的结果导致学历歧视等招聘歧视现象大行其道。
二 学历歧视的法理学分析
1、学历歧视有违社会正义的法治原则
正义是法治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罗尔斯说,公平是正义的基础,正义不外乎公平,而公平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权利的公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应保障我国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平等的权利,公民不得因民族、身份、职业等而受到歧视。二是机会公平,所谓机会平等,是指社会成员在如何解决拥有作为一种资源的机会问题时应遵循这样的原则,即平等的应当予以平等的对待,不平等的应当予以不平等的对待。三是分配公平,每个人应当按照其对社会、对团体、对组织的贡献来分配其应得的东西。
就业机会的平等是每个人需要发展和追求幸福的条件,如果一个外人受到良好的教育,但却由于就业中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由于个人能力之外的、与工作无关的的因素导致无法获得平等就业的机会,这是很不公平的,且有违公平正义的客观要求的。这不仅仅是对社会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对就业者的人生和幸福是很大的打击,更是对人格尊严造成严重的伤害。案例中的学历歧视使得非重点高校大学生王飞不能获得与其他劳动者均等的求职机会,而使以他为代表的普通高校的学生群体不具有与“985”“211”院校学生平等的机会。案例中,他未经任何考核,仅因其学历背景而直接拒绝接受其简历严重损害了其平等就业的权利。
2、学历歧视是一种违法行为,相应企业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按照行为与法律的要求是否一致,人们的行为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合法行为指行为人实施的符合法律规范要求的行为;违法行为指违反法律规范的要求、应受惩罚的行为。法律规定了行为人的权利和义务,法律责任要求法律范围内的组织和个人严格依法行动,对于违法行为,当事人或组织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的具有强制性的不利后果。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劳动平等权的保护,制定了大量规范性的文件。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针对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定主要由以下法律规范构成:《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成为我国劳动法的立法依据和重要渊源,是对我国劳动者平等权利保护的最高位阶的法律;《劳动法》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全国统一的综合性的劳动法律,其第12条、第13条分别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就业促进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此外,《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第11条规定:“用人单位在招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不适合从事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为由拒绝录用或者提高录用标准”等为有效地禁止、杜绝就业歧视行为和真正实现就业平等提供了法律武器。以上规定表明,以任何无关职业内在能力要求的外在因素剥夺劳动者平等就业机会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本案例中,这也是王飞能够利用的法律武器,他的证据如果能够证明相关企业确实违背了以上法律规定的要求和原则,是可以主张自己权利,并运用法律武器惩罚企业不合理行为的。
3、法律调节实现利益协调,助推就业公平的社会风气
认识和协调利益是立法的核心问题,法律通过设定权利和义务,通过自行调节和强制性
调节尤其是强制性调节,实现利益的再分配,达到纠正社会畸形的目标,使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在我国,因就业歧视引起的社会分配不公和人格不平等现象的普遍,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给目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造成极大威胁,甚至带来诉讼、自杀、暴力乃至凶杀等案件。《反就业歧视法》是落实宪法保障人权和公民平等的劳动权的重要成果,通过健全立法和法律的有效执行,有利于纠正社会用人歧视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公的现象。此案例中,当王飞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直接导致自己的就业利益受损时,选择收集证据,利用法律救济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为更公正分配社会的利益而争取,体现了法律的独特作用。相比于道德,它更能其道立竿见影的效果。
4、法律实施影响就业维权,导致学历歧视缺乏强制约束
法律实施是将法律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人们的行为、将法律规范中的国家意志转化为现实关系的过程,是使法律规范的抽象规定具体化、由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过程。由于执行主体、体制和法律方面的原因,会导致法的实施结果与立法目标不一致,难以产生纠正效果。就本案例来说,一是,我国现有关于劳动就业法律法规由于不完善、操作性不强导致针对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决策无法得到有效实施,尤其是在原则性规定之外,缺乏其他法律方面的配套机制。二是,一些地区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制定了一些歧视性的就业政策,这就使得缺乏反就业歧视的有力执法机构。重点高校实际上地方政府为了本地人才战略而花巨额投资的教育高地,作为地方执法机构的地方政府并无意愿阻碍学生扎堆报考重点高校,且无动力防止求职中的学历歧视行为。基于以上原因,尽管有一定的关于就业歧视的立法原则,但其实施绩效不明显,导致教育不公及由此带来的求职歧视普遍存在于大学生就业中。
三 纠正学历歧视的对策建议
解决学历歧视问题,需要国家的公平规制,也需要企业的理性用工,更需要培育就业者权利意识,在三方的互动中才能使问题得到缓解。在工业化国家,三方的互动有不同的形式,大都取得了成效。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国家规制而言,一是需要填补立法和政策空白。“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的规定,应该增加社会身份、健康状况、年龄、身体特征等规定;二是加大现行法律对企业就业歧视的处罚力度,我国的就业法属于初级阶段,就业歧视问题长期以来不是国家劳动立法的关注点,我们当然不可能像欧美等国家一样建立非常完善的制度,但政府等部门有必要加大就业歧视的处罚力度,对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法律后果等进行明确的规定;三是逐渐改变行政主导的高效办学模式,放开教育公平,防止地方保护主义,以此带动实现求职公平。
其次,就企业用工而言,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招聘行为,充分尊重求职者的平等就业权。一是,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自发杜绝歧视性的招聘模式,制定科学的人才识别模型,降低简历初始识别的门槛,这样更能够充分保护毕业生就业平等的权利,在选择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毕业生对于岗位的胜任力,而不是其院校、学历等外在因素。二是加强上岗后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再次,就培育就业者权利而言,要提高自己的维护权利的意识,自觉识别和发现歧视性的招聘行为,对于明显违法的差别对待用工行为,要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在美国,法律能够保障就业者受到歧视后进行诉讼,在德国,由于有工人运动的传统,就业者权利受到比较健全的法律保护,社会身份、性别、宗教信仰等形式的歧视很少发生。
此外,有些企业并不知道自己设置的招聘条件已经涉及就业歧视,只是根据自己以往的招聘经验设置条件因此需要政府、媒体加大引导和宣传力度,促使用工企业调节自己的招聘模式,逐步改变不公平的招聘模式,更科学合理地识别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五篇:精典同命同价案例:汤某某重大交通事故赔偿纠纷案
精典同命同价案例:汤某某交通事故死亡赔
偿纠纷一案
案件性质:民事诉讼
案 由:交通事故赔偿纠纷
当 事 人:2014年1.11案混凝土车辆重大死亡事故死者家属 承办人员:林旭佣律师[福建华忠盛律师事务所] 案情简介:
2014年1月11日17时15分许,莆田市****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杨**驾驶闽B*****重型混凝土车辆从莆田往黄石方向经荔港大道匝道处与胡****驾驶的闽B*****,二轮摩托车发生碰撞,造成二轮摩托上车上乘客汤****、林****两人当场死亡的重大交通事故。因为事故发生地就是在体育场前的立交桥处发生,当场两条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没掉,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肇事司机于事发后被荔城区公安分局依法刑拘。
后死者家属与车主、混凝土公司在赔偿上未能达成一致,至起诉到人民法院。本律师在接待死者家属后,问明争议焦点后,接受死者家属的委托要求。双方的争议在于:死者汤某某系农村户口,是否应当按照城镇标准来赔偿?车方与公司方面只同意按照农村标准给予汤某某赔偿,无法按照城镇标准赔偿。而死者家属认为赔偿标准过低,从情感上无法不能接受。本律师在知晓死都林某某与汤某某系父女关系后,大胆提出同命同价的观点,认为汤某某可以按照城镇标准赔偿。当事人经认真思虑后决定,接受律师的建议,遂委托律师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主张,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起诉状摘录]
诉 讼 请 求
(一)依法判决五被告连带赔偿原告死亡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丧葬费、交通费、处理事故家属误工费、精神损失费等各项经济损失,扣减已支付的部份事故预付款,共计人民币634436.1元。
(二)本案的诉讼费由五被告承担。
事
实
和
理
由
2014年1月11日17时15分许,莆田市****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杨友权驾驶车主为于海丰的闽B****重型特殊结构货车从莆田南郊往黄石经荔园路、荔港大道匝道处与胡****驾驶的闽BRH358,二轮摩托车发生碰撞,造成摩托上车上乘客汤****、林****两人当场死亡的交通事故。莆田市公安局荔城分局交警大队做出的莆公交认字【2014】第00005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中做出如下认定:杨友权承担本事故主要责任;胡****承担次要责任;汤****、林****不承担责任。本事故给原告造成的损失有:死亡赔偿金554688元(满62周岁)、交通费12000元、被抚养人生活费37009.6元,误工费6000元,丧葬费24738.5元,精神损失费100000元,共计734436.1 元。扣减原告在荔城交警大队已领取的事故预付款10万元,五被告共还应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人民币634436.1元。
被告杨友权系为被告莆田市****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行使职务行为、被告于海丰系闽B****事故车辆的车主、被告中国****保险有限公司海口市分公司系肇事车辆的承保单位,鉴于本起事故是共同侵权所致,因此五被告应对上述赔偿款承担连带责任。两原告均系死者家属,原告林****系死者汤****的儿子,原告林****系死者汤****的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五被告应对上述两原告承担赔偿责任。
综上,为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特向贵院提起诉讼,请求贵院判如所求。
此致
莆田市荔城区人民法院
具状人:林某某、林某珠
2014年6月 1 日
律师辩论意见(节选):
关于各项目赔偿的问题。现本代理人就赔偿的具体问题发表具体意见。
(一)关于死亡赔偿金554688元的问题(满62周岁)。
1、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因此,本案受害人汤****的死亡赔偿金,应同样地参照城镇标准予以赔偿。
2、受害人汤****与受害人林****系父女关系,父、女同在本起事故中死亡,作为同一个家庭的两个成员,不可能父亲和女儿的赔偿标准采用两个标准,同命不同价,有背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3、《侵权责任法》的该第十七条规定的多人,不能像被告所说的应理解为3人以上。因为,其
一、没有哪一条法律或司法解释规定,该多人指的是三人以上,任何人在法无明文规定的前提下,不得人为地增加限制条件;其
二、《侵权责任法》规定的多人死亡,采用同一标准,其立法原意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避免在同一事故中,因城镇与农村户口差异产生的不平等的赔偿结果。很多人理解为多人应指三人以上,其是受刑法中专门针对部份类型犯罪的司法解释在刑事量刑的规定上有做了一些规定,但这些规定仅是针对刑事犯罪的。《侵权责任法》还未出台司法解释,作为一个法律专业人士,将专门针对某类犯罪的司法解释的规定,运用在《侵权责任法》上,是不是有点张冠李戴,而且在套用的结果出来后,会显得是何等的荒唐!如果理解成为多人,那么是不是说要死得更多,才赔得更多。这样的理解,是不是显得异常荒唐无比,同时也是对死者的一种极不尊重的表现!
4、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两人以上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的,在国内已经有相关判例!
案件结果:
本案经律师的不彻争取,在取得法官的支持后,法官以及本律师与五被告人做了多方的工作。在经过几次的协商之后,后各方最终当成赔偿协议,协议最终按照城镇标准达成赔偿具体数额!当事人对于案件结果比较满意,协议的结果对死者家属也算是一种安慰,给死亡一个交待、一个尊重。双方能达成协议,更是社会和谐的一种表现!
福建华忠盛律师事务所
林旭佣律师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