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匠精神与秘书职业精致之美
工匠精神与秘书职业精致之美
2015 年五一期间,央视推出系列节目 《大国工匠》,讲述了八位行业顶级技工用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大国工匠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和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拔尖人才,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工匠精神”。这对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即时利益的人们不啻为一针清醒剂。“工匠精神” 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秘书人员可以体悟其中内涵,进而追求秘书职业的极致之美。
一、秘书职业态度
工匠们最值得学习的是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而不是具体工艺。工匠们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的手段,而是具有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他们追求的是从精致到完美,而不是“差不多”。工匠们的精神状态平静、安适、充实、愉悦、幸福,他们活在当下,强在内心; 打工者的精神状态却是焦躁、忧郁、惶恐的,他们永远为看不清的明天奔忙,外表强悍,内心空虚。
由于秘书工作面广量大、重复琐碎,工作成绩有一定的隐匿性,时间久了,秘书就容易形成失落、压抑的负面心理,对工作失去热情,甚至怠慢、应付。学习工匠精神,秘书人员就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职业品德,提升精神境界,赋予工作信仰和生命。乔布斯曾说: “工作将占据你生命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从事你认为具有非凡意义的工作,方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而从事一份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热爱这份工作。” 稻盛和夫也说过,短暂的成功靠能力,持久的成功靠人格;短暂的激情靠兴趣,持续的激情靠信仰。信仰并非说一定是信某个宗教或者什么主义,它只是一种精神支柱、一种信念。从事秘书工作既不需要深厚的理论造诣,也不需要掌握高难度的平衡技巧,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如何从平凡、琐碎的事务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沈夫人致后辈书》 的作者全圣姬说: “想要在工作中得到乐趣,就要学会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体会到成就感———哪怕是一些细微的事情。” “这种成就感,能够不断地激励他们,对于今后的工作全力以赴。” “为会长打扫桌子,给客人倒咖啡,倾听员工们的唠叨,每天早晨学外语,看着公司越发展越壮大,每当这种时候,我便会感到很充实。……正是这种成就感,给予了我无限的活力和动力。” 可见,职业精神、职业态度决定秘书工作的质量。
秘书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能有亲和力,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使别人愿意并喜欢与你一起工作。秘书只要热爱本职工作,就能树立“管家婆”心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秘书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能有强烈的上进心,主动了解上司的工作习惯和工作内容,注意自我积累和提升,切实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秘书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把文稿写得内容更充实,把会议组织得更高效,把接待工作做得更令客人满意。总之,秘书在做某件事的时候,一定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用心跟它交流。
二、秘书职业知识
秘书人员要成为领导的得力助手,就要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使自己具备工作所需的多种知识和能力。全圣姬的老板、韩国大成产业株式会社CEO 金英大说: “沈夫人曾跟随丈夫去加拿大住了两年。在这两年中,找秘书的事可是把我折腾得够呛。我先是招了一个会英语的秘书,结果他汉语学得很不好,所以对业务有很大影响。后来又招了一个懂汉语的秘书,怎奈她又对品茶一窍不通,当起秘书来还是有诸多不便。最后没办法,只有再找一个懂点茶道的大学生来当兼职秘书。这时我才发觉,原来沈夫人一直一个人在做着三四个人的活儿。所以从那之后,我的生活、工作都越来越依赖沈夫人。” 可见她在上司心目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秘书要成为领导的“百科全书”,就要注意知识的积累,不求精深但求广博,努力使自己成为“杂家” “通才”。秘书职业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辅助知识。基础知识包括文化基础知识、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法规基础知识、外语知识等; 专业知识是秘书知识结构的核心,与工作目标密切相关,包括秘书业务知识及秘书所服务的行业、系统的知识; 辅助知识是独立于秘书专业知识之外,有助于秘书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工作效率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领导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学、人才学、传播学、社会学等方面知识。秘书知识面越宽阔,越有助于工作的创新突破。秘书能否成为办公室工作的行家里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秘书职业技能
工匠们总是在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完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他们会严格检测每一件产品,确保没有任何瑕疵。工匠的目标就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学习工匠精神,秘书就要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
首先,秘书人员要耐心、专注、坚持,不断提升工作和服务水平。专注就是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工作上,与所处理的事务融为一体,不被其他外物所吸引,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和诱惑的时候。法国文豪大仲马说: “凡是专心必能成功,再大的学问,也不如聚精会神来得有用。” 秘书工作认真、专注,努力付出,一定会获得进步和成功。正如成功学强调的,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专家; 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巴菲特把他的成功归结为“专注”。
其次,秘书对工作要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像工匠们雕琢产品那样,不断改善工作的方式方法,对细节严要求、高标准,追求完美和极致。《沈夫人致后辈书》 中写道: 丰臣秀吉因口渴到一间庙里找小厮要茶喝。“当他要第一杯茶的时候,小厮看到他口干舌燥急着喝水的样子,就用温水给他泡茶; 等到第二杯时他已经没那么渴了,小厮就换上了可以将茶味充分泡出来的热水。看着这样一个人才在庙里当和尚,丰臣秀吉学习与修养不觉有些可惜,于是便任命他为自己的家臣。此人便是之后忠心耿耿跟随丰臣秀吉立下赫赫功劳的石田三成。当时石田三成还只有 10 岁,小小年纪就如此心细,长大了想必大有出息。” 全圣姬还写道: “泡咖啡乃是秘书最基本的职业技能之一,亦是对公司工作环境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对于初次来访的客人,我连他们喝咖啡时喜欢放多少伴侣、多少糖都要一一记录下来。这样等他们下次来时,我就可以直接按照他们的喜好来泡了。对此不少客人也是惊叹不已。根据访客逗留的时间长短,我给他们泡的茶也各不相同。如果是要和老板促膝长谈的客人,我就会准备很多的热水,这样他们在畅所欲言时,就不会为了加水而频频叫我进去打断他们的谈话了。上午我一般泡咖啡和绿茶,下午则一般是香草茶、菊花茶、薰衣草茶、红茶等。连垫杯子用的托盘,上午和下午也都不一样。泡咖啡时我会用钻石形的托盘,泡香草时我会用三角形托盘———也就是说,根据茶的种类的不同,选择的托盘也是不同的。” 两件事都与泡茶有关,显示了秘书对细节的关注和追求。
最后,秘书要努力提高平凡琐碎的工作的“附加值”。秘书只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对每一项事务都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就能增加工作的“附加值”。接待来访者时,给客人沏一杯茶,在将茶水递给客人时面带微笑,让客人感到亲切,对公司产生好感,这就是秘书创造的“附加值”。工作的附加值就是自身的竞争力。秘书提高了每一项工作的“附加值”,领导就会刮目相看。相反,如果秘书认为工作只是“打杂”,那么领导有可能让秘书永远“打杂”。全圣姬写道: “那是CEO 自己写的一个简单日程,里面记载着晚餐的地点和出席者的名字。不过他一下子想不起那个人是谁了。我立刻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把我做的日程表交给他。我的日程表上,在名字旁边还标注着: 中年女性,从日本来的客人,首尔办事处主任的姓名与电话号码,晚餐时间、地点、见面地点、备注事项———对大蒜过敏。” 这样沈夫人的日程表就有了“附加值”。
余世维在给公司领导作讲座时说: 我最讨厌的是下属一敲门进来就是请示,下属应该提出自己的建议、方法和意见。而且提意见不能提一个,提一个就是将军,要提两个三个四个,在中间挑一个,我们是总经理,是老板,每天只需要在方法里选择一个,拿笔勾就行了。而且任何问题的解决不准只提方法,要附带说明并分析每一个方法的优点、劣点和可能的后遗症,这才是负责任的手下; 还要附加一点,他要告诉我喜欢哪一个方法。余世维就是要求下属提高建议的“附加值”。
总之,工匠是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极致的人。秘书辅助领导实施管理,各项事务既平凡琐碎又影响全局,工作成效很难完全量化考核。因此秘书学习工匠精神,追求职业修养的极致就显得格外重要。——摘自《秘书之友》
第二篇:弘扬工匠精神唱响劳动之美
弘扬工匠精神唱响劳动美
大家好: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对此我深有感触,强烈的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一线产业工人的重视。我坚信,严谨执著、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永远不过时。
那何为工匠精神呢?工匠精神是一种专注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至臻完美的品质,是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是达芬奇长达四年精心雕琢出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
众所周知,德国工业水平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德国人换井盖的视频,整整18道工序,环环相扣,井然有序,严谨细致,施工后如履平地,很难看出施工过的痕迹。这就是百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看工人们的工作过程简直是一种享受,有种温柔又和谐的画面感,我不禁感慨,原来劳动也是一种艺术,也可以这么美。
同样,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中,也涌现出众多的大国工匠。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一点不漏的超高精度的密封,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他能将焊接技术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焊接时间仅有0.1秒的时间误差,他如此艺高胆大,非常人所想。
一个人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所在。工匠不断琢磨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们在享受产品升华的过程,看着自己的产品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不要把我们的工作当做一场“苦行僧”,而应秉承工匠精神,发自内心的去热爱它,方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
任何一个大项目,任何一个新发明都需要不同的劳动予以完善,大技术大项目需要工匠,看似不起眼的平凡工作同样需要工匠,工匠无处不在,只有劳动者处处发扬工匠精神,企业才能多出效益。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以主人翁的姿态全身投入;钻研技术,精益求精,做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在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掌握谋生和为社会作贡献的技巧,以担负强国的重任。
社会发展永无止境,每一个劳动者都应勇于挑战,唱响劳动美,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弘扬工匠精神,以实际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
第三篇:工匠精神与制度
“工匠精神与制度”
现如今,时兴提倡“工匠精神”,然而很多人只知道“工匠精神”的美好愿景、了解它的浪漫潮流趋势,却并不知道我们不仅仅缺乏“工匠精神”,我们甚至在“工匠制度”方面都有缺失。主题模糊,造成了我们坚持和精神的缺乏。
很多生产一线的朋友也不一定懂得“工匠精神”为什么不叫“工人精神”?个人认为:因为工匠是独立人格,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同时享受精益求精的成功,所以重视细节;而工人对领导负责,不关心实际,只揣测圣意,自然会浮躁、短视、投机,这是制度的必然,无关人品。当然这仅仅是从表象来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其差别还在于本质。“工匠精神”非常不容易实现,倒不是说技术层面上不能赶超,而是从艺德方面无法轻易超越。
“工匠精神”之所以不容易实现,因为它是“德”,而不是“才”。“德”是个抽象的词语,只能主观理解,却不能客观判断,你以“德”为标准,而不是“才”为标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谁跟媒体关系好,谁跟地方政府关系好,谁就有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要求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刻,有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具体点来说,就是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这个简单的概念之所以在当下的中国会这么火,原因更简单,连总理都不得不承认,咱们缺乏这个东西。
其实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们并不是做不到拥有这种精神,而是不能这么做。因为我们面临着三个非常独特的现实状况。首先是中国跑得实在太快了,其次是中国的机会太多了,第三是中国的企业家普遍没有安全感。
改革开放前,家里有台黑白电视机,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看。而三十年后的今天,家家户户都有电视看,这是过去的这三十多年来,中国急速奔跑的一个缩影。短短三十年中,我们有106家企业从零开始,挤进了世界500强,我们从供应短缺到产能过剩,我们眼看着自己从吃糠咽菜到健身减肥,这个速度和规模,难以想象。对于这样一个飞奔的巨人,怎么可能苛刻他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呢?就像博尔特跑出9秒58世界纪录的同时,你还想让他保持姿势的优雅,再认真欣赏下沿途的风景,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虽然没有形成“工匠精神”,但是在我们的“中国制造”思维里,却把另一样东西做到了极致,那就是“速度为王”。
一个领跑者,精耕细作是维持优势的必须,但是作为一个追赶者,要忽略其他细节因素,先通过急速扩张占领市场,这个时候,在你前面的领跑者,因为组织规模过大,而市场份额急速缩小,头重脚轻,就很可能被你淘汰掉。“速度为王”,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在世界制造业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实践,这也是“中国制造思维”中的精华。
也正是由于这三十多年的急速奔跑,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那就是新旧两个时代的并存。我们这一代人是注定要被历史铭记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新旧时代交换的地平线上,既能看到新时代的朝阳,也能感受旧时代的黄昏。就如同辛亥革命后,既有长袍马褂留着辫子的老古板,也有西装革履梳着分头的新青年,这两种人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文化,享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是对不起,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里。
80年代你刚卖两天小商品发了财,90年代股票就起来了,你刚玩上股票,00年代房地产又暴涨了,你房子还没捂热乎,10年互联网又来了,电风扇、钢铁、汽车、飞机、电脑、手机、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人工智能„„这样一个三十年就从工业1.0飞奔入工业4.0的大时代里,永远有新的更有价值的社会分工不断出现,而人的协作却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制度漏洞太多,套利机会也太多,所以过去的中国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而不是一个工匠的田园。社会的机会很多的时候,大家自然是追逐新机会,不可能把时间浪费在一件产出低又可能随时被替代的事情上。如果你看了《古惑仔》后心血来潮,非要跟自己较劲,耐住寂寞,十年磨一把绝世好刀,宝刀出鞘准备纵横江湖时,发现大家早跑到乐视网看《太子妃升职记》去了,逗比卖萌成为了社会主流,谁还跟你舞刀弄剑啊。
这就是过去的中国,当更好的新机会不断出现的时候,你固执的守在自己那个世界里精益求精,这不是精神,这是愚蠢。
中国的市场从封闭到逐步开放的过程中,一部分市场和价格充分竞争,另一部分市场和价格还处于垄断,这个巨大的断层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制度套利机会。而中国的老一代企业家的崛起,普遍依赖于这种制度套利。工匠精神,“严谨”、“坚持”、“耐心”这些东西,都是需要时间的,需要一个长期确定性的未来的,如果你连自己的明天在哪都不知道,哪有心思研究这些东西。过去三十年的中国,不是没有工匠精神,而是当时根本就不能有工匠精神。
至于很多人说的,没有工匠精神是因为我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利润低,所以不能把质量做好,个人认为不能苟同。因为众所周知,价格从来不是理由。中国制造业里没有的工匠精神,在互联网行业中却非常普遍。中国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对于产品的极致追求,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键每一个位置都要经过十几版甚至几十版的迭代,甚至连美国互联网界都不得不承认中国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并不逊于他们。但是你注意,这些互联网产品可都是免费的!所以精益求精这件事本身,跟价格和利润并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它是由竞争的标准决定的。开放的互联网行业里,用户用脚投票,你体验不好就没人用。而封闭的制造业里,评标专家们靠关系投票,你体验好不好根本不重要。
既然价格因素都不是什么理由了,个人认为产业链的位置就更不是理由。曾经看到一份报道,采访一个给人代工生产童车的老板。记者问:为什么你贴别人的牌子,价格又不便宜,你还能有这么大的销量?老板说:他们要的东西,只有我有啊。记者问:为什么牛哄哄的沃尔玛也让你说了算?一块蛋糕,由你主刀来切?老板说:他们的问题,只有我有能力解决啊。记者问:为什么只有你能解决?老板说:因为我关注消费者需求啊,因为我努力理解消费者啊。“比如那张床,我知道消费者舍不得扔掉孩子才睡了一年的婴儿床,希望能用得更久;比如那个摇马,我知道消费者不愿意婴儿车推出去是个物件,搁家里是个累赘;比如那个变形金刚般的童车,我知道消费者有时候怀里抱着宝宝,只腾得出一只手。”
现在是不是清晰了些许?其实微笑曲线从来都是个伪命题,代工贴牌并不是天然就比品牌科技低级,真正低级的是你因为自己是代工就从来不动脑子。在价值链条上,“设计”、“品牌”和“科技”可以称王,“制造”、“集成”甚至“物流”未必就不能称霸。真正能够占据价值链主导权的,一定是那个最终能为整个价值链创造增值的环节,和你价值链上的位置从来就没有关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工匠精神这个东西,是有背景的,在不同的时期你的需要也不同。比如说在企业早期的时候,你要快速地去了解用户、了解市场,这时候你如果不了解你的方向,你拼命地去弄工匠精神,可能铁杵磨成针,然后发现这个针根本没人用。而当企业大到一定的时候,如果你继续疯狂地生长,缺乏工匠精神,可能最后变成了快就是慢、慢就是快了。
现如今,中国的规模已经足够大了,发展速度也日趋平稳,大势所趋是该开始追求工匠精神了。德国和日本这种工匠国家,我们与其说他们有工匠精神,倒不如说是一种工匠习惯。这个习惯,是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和对违规者的严厉惩罚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当年仅一墙之隔,西德以高品质闻名于世,而东德却乏善可陈,以主观的“德”为社会标准,人治大于法治,立法不严,选择性执法,建立不起工匠制度,就没有工匠习惯,更不可能有工匠精神。
“工匠制度”在过去的很多基层创业者手里被认为是铁规,是要求。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想法不能影响主流而忽视它,因为这会破坏将来创业人的思想,代代传承之下呈几何增长。上世纪末的这些创业者们继承了数千年商界前辈吃苦耐劳的精神,攒下了人生的第一笔财富。然而,面对新老时代的交替,没有经验可循,平等、自由、民主这三个词在新中国推翻了“封建”、“帝国”等三座大山后,像一颗不甘退出的毒瘤附身在这些身处新老世代交替的商界初级创业者们。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创业者们的地盘既没有垮,也没有壮大,半死不活的刷着存在感。这个现象到目前也有很多人弄不清楚原因。其实很简单,“工匠制度”没理解透就踏上了追求“工匠精神”的路途,肯定会渐行渐远。
当然,很多老板们针对公司、各部门、建立了或完善、或正在完善的制度。这些制度历经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理论上来说经过了实践和检验,具备合理性。但是,这些都仅仅是自己的评估,有其合理性,也欠缺那种科学性。这时很多创业者们就说了,谁说我的制度不行,我的方法不科学,我能坚持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甚至更多年发展到现在,尽管没壮大但是也没有破产,这就证明是科学的,合理的。对此,个人不愿意争执这个问题,就举个例子吧:剑客踏上征程,出剑者有可能生、有可能死;抱剑者未必生、未必死;横剑者多半生、或能死。这个例子讲述了三种创业者:勇往直前事业日渐红火的人、守成求稳事业不温不火的人、疲于应对事业日渐式微的人。
勇往直前事业日渐红火的人,身边有一个团队,在“工匠制度”下衍生出了“工匠精神”,做到了制度下的大公无私,升华成了将士用命般的精神。这些人现下都生活在镁光灯下,是创业的神话、财富的神话、是成功的典范。
现如今我们真正要学的,是工匠制度,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制度——习惯——精神,这是中国制造文艺复兴的必经之路,而这条路不能靠儒家,必须要靠法家。国内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呼吁:别用“工匠精神”的浪漫,掩盖“工匠制度”的缺失,请正视自己的不足。
阚宝超
第四篇:教师与工匠精神
教师与工匠精神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可谓是对教师的最美赞誉。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将教师职业神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师不过是三百六十行其中之一行,教师不过是亿万普通劳动者之一员。因为社会需要以及分工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职业,每种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殊牲和不可替代性。教师的工作有别于其它工作,确实很重要。“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社会拒绝次品、废品和危险品。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懵懵懂懂的孩子,要把这些懵懂的孩子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塑造成社会有用之才栋梁之才。离不开教师的精雕细琢,耐心打磨。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经济改革中需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师从事的培养人的工作,可谓是精细中之精细,在教师的工作中何尝不需要倡导工匠精神?“教书匠”是社会对教师的戏称,在笔者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也是工匠。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效果,这正是我们积极推崇的时代“工匠精神”。
我国的教育专家吕型伟有一个教育名言是,“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既然是事业、科学和艺术,只有不懈的努力用毕生的精力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才能达到科学和艺术的高峰,教师的“工匠精神”不可以或缺。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在笔者看来,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教师的这一桶水还要常换常新,最好是长流水。其实,不仅需要教师有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更主要的是怎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这并非易事。教师要依据教育规律,根据教育实际摸索出最适合的方法,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效果。众所周知,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教学中并不排斥做必要的强化训练。教师也有必要采用师付带徒弟的方法,手把手地教学生。人们总结出,教育是一门慢艺术,需要小火慢炖,急不得,需要不厌其烦,诲人不倦。教育不是一蹴而就,可能会出现“反复”现象,教育不容浅尝辄止。
“校园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工匠,必须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的教育固然需要教育家,但更需要大量的一线教师。既然做不了教育家那就做一个实实在在的“教书匠”,将“工匠精神”带到工作之中,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第五篇: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
“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一个企业屹立不倒的源源动力。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义务,更是我们企业的责任,面对着生产成本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公司势必将受到冲击,面对国内外对核心科技的垄断,为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已经是迫在眉睫。
公司在高举创新大旗的时候,作为员工的我们应该有什么样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呢?其中培育“工匠精神”才是我们不可忽缺的必练内功。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可见工匠精神已经超越繁复的产品和服务标准,成为一种自觉的发自内心的精神追求,成为工匠职业自豪感的支撑与源泉,同时也成为产品可信可靠的终极保障。
一、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处于深度危机之中,这种环境给我们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增加了难度,同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短期内难以回升,制造业面临新一轮洗牌,这都迫切需要依靠创新来推进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树立崇尚创新的发展观,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能充满活力,企业才会持续发展。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作为中国应急产业的引领者及上市公司,公司一直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逐年增加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创新投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公司由应急交通工程装备向应急装备拓展,就必须站在创造和引领市场需求的前沿,按照装备智能化、精准化、无人化、网络化的新要求,围绕应急交通工程装备、应急救援处置装备进行预研、科研。只有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引领新产业,才能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
二、工匠精神是创新发展的立足之本
不可否认,“工匠”的作用和价值,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被轻视,认为“工匠”从事的是简单与重复的劳作,是低价值的可以被随时替代的。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没有工匠精神的踏实,就没有创新精神的飞扬。因为灵感更会光顾踏踏实实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只有孜孜不倦探索的人,才会比别人更早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突破难题的钥匙。依靠空想的所谓创新,往往就是实质上的避实就虚,经不起硬碰硬的考验。我们崇尚的科学精神,本质也是一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不断地试验、总结、验证、归纳,直至发现事物的规律。
目前科技研发部全体人员积极投身科技开发中,科技人员如何做好科技开发?那不仅仅要熟知公司各类产品,并涉猎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更多的是需要把客户的心理需求和不同人的性格特点研究得非常透彻,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轻松自如的面对更多不同客户的需求。而在研究怎样跟别人交谈、研究要怎样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在实践这种工匠精神了。
三、工匠精神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其实无论什么在条件下,我们都深深地知道:几乎每一次变革性的创新与创造,其实都是对基础层面的突破,都离不开匠人精神。无论是爱迪发明电灯,还是乔布斯创造苹果,都是匠人一样的对工艺、技术与科技的陶醉、痴迷与精益求精。无论是日本科技的腾飞还是美国技术的领先,都是匠人一样对基础和基本层面经年累月的关注执着,拓下了丰腴的沃土开出的绚烂之花。没有匠人精神,买来的东西一样还是人家的;没有匠人精神,现有的技术研究保不准会落在谁的手里;没有匠人精神,新科技新技术也终究不会是我们的。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才有了如此完美的产品,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
四、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密不可分
创新和工匠精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吧,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这两者的紧密结合而相互的作用。工匠精神离不开创新精神,但假如所谓的“创新”离开了工匠精神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气?如果心里面天马行空,但是又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的话,那人就会时刻充满着浮躁以及焦虑,那种希望通过付出更少的努力去获得更多的成就的价值观就容易不知不觉地左右着人们的价值体系,就会让人产生脱离现实去追寻一些自己也不确定的目标,远离那种对工作对事业专注、执着、坚持和投入的人生态度。
工匠精神不是一个口号,而是真实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的。长久以来,正是由于公司每一个人对产品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每个人成长之路平坦,公司的发展之途充满希望。这种坚持也让持久创新变得熠熠生辉,更让基业常青成为一种常态。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我们工匠精神在背后孜孜不倦的建设和坚守,但是真正推动企业持续进步的却是创新精神。所以说工匠的精神离开了创造的精神。工匠的精神就像一具壮硕的躯干,而创新的精神就像一副生机灵魂,两者的配合才能发挥公司每个人的真正潜力,当我们每个人能秉承工匠精神,充分调动个人潜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让公司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