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1巍巍中山陵学案

时间:2019-05-12 00:1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1巍巍中山陵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1巍巍中山陵学案》。

第一篇: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1巍巍中山陵学案

巍巍中山陵

【学习目标】1.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3.体会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学习重难点】1.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2—3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1.读课文3遍 2.注音或填字

纤细()气氛()机械()城犹潜蛇()凹穴()牌坊()分外()隐约参错()深suì()险jùn()丘líng()横biǎn()突wū()肃mù()灵jiù()门méi()diàn()基 3.找出本文说明对象及其特点:

说明对象: 特点 4.理清文章结构:

二、合作探究。

1.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文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

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4.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5.重点研讨文章第9自然段。.

①本段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哪些?

②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朴实。为什么第9自然段写平台所见景象却用了生动的语言描写手 法?

6.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巩固

(一)请你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词语,然后和原文对照一下,如果不同,想想哪个好,为什么?

(钟山)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________,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________,松柏________,草莽________。蓝色的天幕下,________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页岩相互________,形成了一幅十分________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画图。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①自碑亭再往北,地势 A 高峻,由此上至祭台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②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③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④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便近观,()宜远眺。⑤当阳光灿烂时,________________⑥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龙,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⑦()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要向人们展示它那 B 的奇妙景色。

1.在第④句和第⑥句中找出两组近义词、两组反义词。

近义词:()——()()——()反义词:()——()()——()2.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A、B处。

A________(突然

忽然

居然

陡然

果然)B________(变幻无穷

变化万千

变化莫测)3.选文中的括号内应填的关键词是()

A.既

即使

B.不但

而且

无论

C.既

无论

D.不但

而且

即使

也 4.本段重点说明的是()

A.石阶 B.平台 C.祭殿

5.文中用了很多数字来介绍建筑物,你能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依据原文具体写出“工笔长卷”、“泼墨山水”所表现的内容。

工笔长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泼墨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7.你能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么?请试着写出它们将什么比做了什么。

________如________ ________似________ ________犹________ ________若________ 8.填上第⑤句横线上空缺的语句,并分析第⑤、⑥句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9.文中与加粗的“高峻”一词照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0.对本段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本段主要介绍了站在中山陵的平台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B.本段综合运用了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C.本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和摹状貌的说明方法。D.本段的主要参观顺序是由北往南。

11.“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中“至”能否改成“和”?为什么?

12.读了这一段文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后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蓝色的天幕下,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巉岩________,形成了一幅________而又________的大自然的图画。

(2)道外的丘岗坡陀之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________,莽苍________,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以前,就已逐步进入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之中。

(3)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________,山若________,馆阁楼台,________,远峰近树,________,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________。

2.介绍中山陵,作者采用了()A.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

B.以作者的行踪为主的空间顺序。C.以建筑先后的时间顺序。D.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

3.文章开头介绍中山陵的地理环境是为了()A.说明孙中山独具慧眼。

B.说明此地确是罕见的风水宝地,最宜于安葬伟大人物。

C.渲染气氛,说明中山陵环境与陵园表现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和谐一致。D.具体表现祖国山河多姿多彩,激发读者的民族自豪感。4.根据句意和句后提示,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1)站在________(山顶),果然有“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2)这件事太________(突然发生,出乎意料)了,我简直无法接受!(3)你画的奔马真是________(活灵活现,像真的一样)。

(4)山势一直平缓,到了这里________(突然改变或变化)增高,我简直喘不过气来。(5)他为大家做了那么多好事却丝毫不求回报,确实________(值得表扬)的。学后记:

第二篇:2016年秋季版江苏输容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1巍巍中山陵学案

巍巍中山陵

第一课时

一、默一默

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zuò()落 林yīn()大道 chán()岩 深suì()jùn()工 纤()细 参差()叱咤().....断垣()颓壁 风云嵯峨()... 2.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你能说出与他相关的历史事件吗?(至少两件,它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很有帮助哦。)

二、读一读

1.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填写下列示意图,并思考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

(1)(5)(9)(2)(6)(10)(3)(7)(4)(8)

预设:如果让你当解说员,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说清楚吗?

三、想一想

1.第二段为什么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式、优美景色? 2.合作探究

(1)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2)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

(3)文章第7至11段既分写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

3.质疑释疑

四、练一练

小练笔:如果有一群外校的学生慕名来镇江实验学校参观校园环境,学校派你当陪同参观的小导游,你将如何介绍?请简单写一段能吸引参观者的解说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默一默

依据所给的标题,你能确定这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吗?

A、《镜子小史》 B、《霜叶红于二月花》 C、《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D、《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E、《我的学校》 F、《万紫千红的花》

时间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空间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逻辑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二、读一读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中山陵“巍巍”气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想一想

1.你认为中山陵的哪些建筑、设计直接表现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2.本文语言准确,平实之中不乏生动形象,读来富有兴趣。请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角度各举一例,谈谈你的感受。

3.质疑释疑

四、练一练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台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天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龙,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在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文段中用了很多数字来介绍建筑物,你能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吗?

3.请根据原文写出“工笔长卷”和“泼墨山水”具体所表现的内容。

1工笔长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泼墨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出文段中的比喻句,并就其中一处比喻,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五、拓展延伸

乔家大院——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①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地下能源之巨著称。而今,又以大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不断发现而令世人瞩目,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

②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 “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于民国年建成一座的建筑群体。

③大院为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房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楼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④纵观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绘,建筑考究,工艺精湛,整体呈“囍”字形,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因此这座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⑤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如今,乔家大院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民俗胜地,而且,也成为许多影视剧拍摄时争抢镜头的宝地。

1.乔家大院的建筑特征是:全封闭式的____________,俯视呈____________,整个大院显得____________。

2.如果说第③段中的一系列数字真实而准确地说明了乔家大院建筑群庞大而有序,那么文中画线句则运用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而形象地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①段末句“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⑤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热播后,这颗“璀璨的明珠”更加光彩夺目。请你为乔家大院这座三晋名宅拟一则广告宣传语,要求语言简明生动,有一定创意。(不要用原文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2016年秋季版江苏输容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1巍巍中山陵教案

巍巍中山陵

基本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结构。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提升目标

1.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2.揣摩本文语言准确、简明、生动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特点。2.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学法指导

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主要掌握说明的顺序,语言特点,使学生掌握写作这类文章的方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默一默

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zuò()落 林yīn()大道 chán()岩 深suì()jùn()工 纤()细 参差()叱咤().....断垣()颓壁 风云嵯峨()... 2.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你能说出与他相关的历史事件吗?(至少两件,它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很有帮助哦。)

二、读一读

1.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填写下列示意图,并思考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

(1)(5)(9)(2)(6)(10)(3)(7)(4)(8)

设计目的:完成提升目标1。

预设:如果让你当解说员,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说清楚吗?

三、想一想

1.第二段为什么用一多半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式、优美景色?

2.合作探究

设计目的:完成基本目标2和提升目标1。

(1)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2)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

(3)文章第7至11段既分写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平面布局?

3.质疑释疑

四、练一练

小练笔:如果有一群外校的学生慕名来镇江实验学校参观校园环境,学校派你当陪同参观的小导游,你将如何介绍?请简单写一段能吸引参观者的解说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默一默

依据所给的标题,你能确定这些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吗?

A、《镜子小史》 B、《霜叶红于二月花》 C、《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D、《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E、《我的学校》 F、《万紫千红的花》

时间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空间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逻辑顺序_____________它一般适用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文

二、读一读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中山陵“巍巍”气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设计目的:完成提升目标1。

二、想一想

1.你认为中山陵的哪些建筑、设计直接表现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设计目的:完成提升目标1。

2.本文语言准确,平实之中不乏生动形象,读来富有兴趣。请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角度各举一例,谈谈你的感受。设计目的:完成提升目标2。

预设: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天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龙,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3.质疑释疑

四、练一练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台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 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天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龙,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在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1.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文段中用了很多数字来介绍建筑物,你能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吗?

3.请根据原文写出“工笔长卷”和“泼墨山水”具体所表现的内容。

1工笔长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泼墨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出文段中的比喻句,并就其中一处比喻,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五、拓展延伸

乔家大院——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①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地下能源之巨著称。而今,又以大量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不断发现而令世人瞩目,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

②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于民国年建成一座的建筑群体。

③大院为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房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 楼、更楼、眺楼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④纵观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绘,建筑考究,工艺精湛,整体呈“囍”字形,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因此这座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⑤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如今,乔家大院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民俗胜地,而且,也成为许多影视剧拍摄时争抢镜头的宝地。

1.乔家大院的建筑特征是:全封闭式的____________,俯视呈____________,整个大院显得____________。

2.如果说第③段中的一系列数字真实而准确地说明了乔家大院建筑群庞大而有序,那么文中画线句则运用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而形象地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①段末句“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⑤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热播后,这颗“璀璨的明珠”更加光彩夺目。请你为乔家大院这座三晋名宅拟一则广告宣传语,要求语言简明生动,有一定创意。(不要用原文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语文《巍巍中山陵》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语文《巍巍中山陵》知识点

整理、如何理解题目。【

1、体现陵园的特点,巍巍

2、说明建筑群气势宏大

3、表明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也是的文眼。】

2、为什么中山陵选址在钟山?【

1、钟山显得分外雄伟高大

2、人文历史荟萃,景色鲜丽和谐

3、中山先生的遗愿

4、皇室民间社会活动多在此举行】

3、为什么吕彦直先生的设计方案入选?【

1、钟有“示警”和“自由”的涵义,它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在地的钟山相吻合。

2、这一构思反映了设计人立意的深刻与精妙,令人叹服。

3、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术,特别是汲取了我国古代建筑中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很好地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在后来的实际使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

4、“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一句话中的“垂直”可以去掉么?【“垂直”意味着从入口处的石坊到平台之间的纯高度差是70米,但因为在实际游览中,中山陵是依山势而建,逐渐攀升的,所以游客可能不一定能感受到如此之大的高度差,这也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巧构思,所以“垂直”一词不能删去,否则会产生歧义。】、为什么陵园大道种植了许多高大的树木?【

1、营造一种安详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氛

2、很好地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

6、第九段,从哪些方面说明平台四周景色气象万千?【

1、日出日没之际

2、阳光灿烂时

3、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时】

7、找出本段的几个比喻句,说说它的作用。【

1、以景作画,展示平台四周气象万千、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2、突出陵园的雄伟庄严和先生的不修功勋

3、增加文采和说明效果,即气象万千的景色变化通过改变喻体加以实现。】

8、为什么中山先生的书法、题字、理念在中山陵随处可见?【

1、突出显示的伟大革命思想,治国主张;

2、让参观者随时重温、缅怀先生的丰功伟绩。】

9、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和先生有什么联系?寄托人们怎样的情感?【

1、巍巍的气势很好的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也是中山先生精神的象征;

2、无限敬仰、爱戴、悼念等。】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作业12巍巍中山陵

作业12 巍巍中山陵(1)预习作业

1.按拼音写出汉字。(24分)横biǎn()

龟fū()

田pǔ()

diàn()基 中zhóu()

深suì()

肃mù()

灵jiù()山mài()

险jùn()

丘líng()

chún()朴 答案:匾趺圃奠轴邃穆柩脉峻陵淳 2.解释词语,并用这个词造句。(5分)(1)和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竣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莽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气象万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栩栩如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配合得适当和匀称。(2)工程完成。竣:完毕。

(3)景色迷茫。

(4)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

(5)指形象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课堂作业

阅读语段,完成3—9题。(45分)①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②石阶以小平台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4步不等,共290级。③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④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⑤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⑥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⑦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大自然都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3.在文中找出两组近义词、两组反义词。(8分)近义词:()——()

()——()反义词:()——()

()——()4.对于本段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5分)

()A.本段主要介绍了站在中山陵的平台上所看的美丽景色。B.本段综合运用了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C.本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摹状貌。D.本段的主要参观顺序是由南往北。5.本段重点说明的是(4分)()A.石阶

B.平台

C.祭殿

6.文中用了很多数字来介绍建筑物,能说说这些数字的作用吗?(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依据原文具体写出“工笔长卷”、“泼墨山水”所表现的内容。(8分)工笔长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泼墨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能找出文段中的比喻句吗?请试着写出它们将什么比做了什么。(8分)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似____________________ 犹____________________

若____________________ 9.划分这段文章的层次,并说明各层分别写了什么。(8分)①②③④⑤⑥⑦

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案:近义词:

(眺—望)(犹—若)反义词:(远一近)(出一没)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使用数字可以精确具体地说明建筑物。

7.答案:工笔长卷: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泼墨山水: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梦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 8.答案:方山如屏秦淮似带城犹潜蛇山若伏鳖 9.答案:①②/③④/⑤⑥⑦ 一层:自碑亭至平台的台阶;二层:平台的位置及主体建筑;三层:在平台上所见到的景象。课外作业

10.本文开头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课文开头描绘中山陵地理环境为下文描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和庄严肃穆的氛围作了有力的铺垫,衬托孙中山先生的伟大精神。

11.本文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革命者先驱,是杰出的革命家和思想家。中山陵的设计和建造很好地体现了孙中山先生的这种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这篇文章在介绍中山陵时,能够把握设计者的意图,突出描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其目的也就是使读者能够感受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巍巍”中山陵也正是孙中山先生的“巍巍”精神的象征。

12.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中着力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主要表现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创新作业

13.从语言特色的角度,说说下列句子采用的说明方式。(4分)(1)“道外的丘岗坡陀之上,密植着众多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林丛复叠,莽苍深邃,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安详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2)“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人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

(3)“正面的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蓝琉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岩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4)它的山顶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十分险峻,但山腰以下渐趋平缓,松柏森郁,草莽绵连。蓝色的天幕下,苍翠的林海与山巅紫红色的岩相互衬映,形成了一幅十分鲜丽而又和谐的大自然的图画。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动说明

(2)生动说明

(3)平实说明

(4)生动说明 阅读说明文,完成14—17题。(16分)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关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李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14.阅读本文,说说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有什么不同。(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举北京故宫和天坛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语境,说说文章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6分)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句中的“悦目”若换成“明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我国的民俗文化(如秧歌、锣鼓、舞龙、春联、剪纸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请抓住特征介绍其中的一种,并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不少于80字)(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答案:北方的建筑色彩鲜明活泼,南方秀丽淡雅。15.答案:作者以故宫和天坛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北方建筑色彩善于运用对比和调和(或鲜明活泼)的特点,以及色彩风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6.答案:①“之一”不能删掉。“之一”说明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诸多特点中的一个,并非唯一。这样使语言更准确。②“悦目”突出了色彩对比带来的视觉享受,“明显”则只强调了对比的强度。

17.答案:例:秧歌是我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红蓝黄绿,五彩缤纷。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飘舞的红绸映着灿烂的笑脸,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作业12 巍巍中山陵(2)预习作业

1.给加点字注音。(32分)坡陀()

竣工()

气氛()

镌刻()瞻仰()

丫杈()

突兀()

草莽()山巅()

和谐()

南麓()

穹窿()答案:tuó

jùn fēn juàn

zhān chà

mǎng

diān xié

qióng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16分)美观朴素永往直前庄严肃穆诩诩如生 中西合壁气象万千断恒颓壁枝繁叶茂 莫名其妙任劳任怨惩前毖后喧宾夺主

_____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水—勇诩—栩壁—璧恒—垣

3.根据这篇课文,联系我国土地资源情况,请就身处城市谈谈你对建筑的看法。(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开放性试题?不作统一答案。课外作业

4.请联系课文,谈谈吕彦直钟形图案被选中的原因。(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略 创新作业

阅读语段,完成5—10题。(36分)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古代埃及奴隶制时代法老(即国王)的陵墓,到目前为止尚存70余座,是“世界七大奇迹”中惟一仅存的实体。最大的一座就是耸立在开罗附近尼罗河两岸吉萨的“胡夫”大金字塔。塔高137.18米(原高146.6米),底部四边每边长230.38米(原为230.77米),体积262.1万立方米,整个占地面积达5.69万平方米,估计是由230万块、每块平均重2.5吨的石灰岩堆砌而成的,最大的一块重约160吨。有人估计,如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1/3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

奇怪的是,这些石头之间并没有诸如水泥之类的粘着物,仅仅是拼合在一起,而它的表面接缝处紧密得连一张薄纸也塞不进去,把几十万块石块堆成像40层大楼那么高的角锥体,如果在动工前没有精密的测量,事先不对角度、线条、压力、沉降等方面进行精密的计算,大金字塔是很难建成的。而且,那时不可能有什么先进的测量技术和精密的量具。于是,产生了一些大胆的猜想:大金字塔是由“天外来客”建筑的,这些“宇宙人”不但有激光测距仪,而且有电子计算机和起重机械;大金字塔并非胡夫之墓,而是天外来客留在地球上的“里程碑”„„等等。

但关于这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之墓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可惜的是金字塔墓室中胡夫的木乃伊已不知去向,只存下一只没有盖的石棺。根据这点可以确证,金字塔为古埃及所建,而问题是如何建成的呢?1978年春,日本早稻田大学古代埃及调查室的一支考古实验队伍来到了吉萨胡夫大金字塔前,他们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探索采用古代的方法,成功地建起了一座模拟金字塔。考古实验的主要内容有测绘、采石、运输、堆砌等过程。通过这次考古实验,初步揭示了谜一样的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问题。可以这样说,日本早稻田大学考古实验队所采用的一些方法,在当时已具有高度文明的古埃 及人也一定会想到的。

5.概括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胡夫”大金字塔的。(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介绍胡夫大金字塔规模宏伟,除了运用确凿的数据,在文中再摘录一句形象性的语言。(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理解词义在说明事物中的作用。(8分)(1)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象征”的含义是

()A.古埃及人的建筑水平

B.古埃及人的智慧 C.古埃及人的物质基础

D.古埃及的高度文明(2)“初步”揭示了谜一样的胡夫大金字塔的建筑问题。“初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8.说说下列句子中增词、换词、删词对句意表达的影响。(4分)(1)到目前为止尚存70余座,是“世界七大奇迹”惟一仅存的实体。删去“余”一词,句意与原句意思有什么不同?(2)底座四边每边长230.38米(原为230.77米),体积252.1万立方米,整个占地面积达5.69万平方米,估计是由230万块、每块平均重2.5吨的石灰岩堆砌而成的。删去“每”、“整个”、“平均”后的句子与原句说明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所做的依据有二:(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8分)10.概括指出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_(4分)5.答案:(1)说明“胡夫”金字塔是尚存的70余座金字塔中最大的塔。(2)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地理位置。(3)介绍了“胡夫”金字塔的高度、宽度、面积、体积和所用的石块的数量。(4)介绍了修建金字塔的高超技艺和精密计算。(5)通过考察,证明古埃及的文明程度。6.答案:“如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1/3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 7.答案:(1)D(2)只针对揭示建筑之谜 8.答案:(1)原句指70多座,若删去“余”,则表示正好70座整。(2)230.38米是指一条边的长,删去“每”则可以理解为四条边长度之和。“整个”指全部,删去显得说明事物不够严密。原句用“平均”说明每块石块的大小、重量不均等,删去后与原事实不符。石块的数量、重量不完全精确,体现了说明语言的严密性。

9.答案:(1)“胡夫”金字塔内有一只无盖的石棺。(2)日本早稻田大学考古队模拟建塔。10.答案:打比方、列数据、举例子。

下载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1巍巍中山陵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秋季版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1巍巍中山陵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