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一)发现、追踪和管理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和可疑暴露者;
(二)开展流行病学研究,为阐明疾病的特征和规律、评估人际传播和流行风险积累证据;
(三)为制订疾病干预措施和评估措施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四)为指导各地规范开展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发现、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密切接触者管理等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方案掌握了解H7N9禽流感病毒在动物群体中的来源、宿主范围、传播途径和危害程度;
(五)为及时清除动物群体中的H7N9禽流感病原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范围
以昆明市为主。
三、组织与实施
(一)县级卫生部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疫情调查的组织及领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在接到疫情报告后2小时内开展具体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二)市级及以上卫生部门。市级及以上疾控机构可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派遣或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派遣调查组前往疫情发生地指导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三)调查准备。调查单位应当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制订流行病学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调查组人员组成,确定成员的任务及职责。调查组成员一般包括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及相关工作人员。
三、单例病例调查内容和方法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发病就诊经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
(一)诊疗情况。疾控机构通过查阅病历,询问病例、知情人和就诊医生,获得病例的完整发病就诊经过。医疗机构负责收集病例的临床相关信息包括临床表现、既往健康状况、治疗、并发症、结局等。
(二)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通过询问及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家庭人员情况,家庭居住位置,家居环境,家禽饲养和病死情况等。
(三)病例发病前10天内暴露史。
1.与禽类接触及防护情况:饲养、贩卖、屠宰、捕杀、加工、处理禽类等接触及防护情况。
2.环境暴露情况,如在禽类养殖场所或有活禽摊位的农贸市场等暴露情况。
3.与H7N9禽流感病例或其他发热呼吸道病人的接触情况:接触方式、时间、接触时采取防护措施情况等。
4.旅行情况,以了解其是否到过有人间病例出现的地区、或H7N9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地区旅行。
(四)病例密切接触者情况。确定病例发病前一天至隔离治疗前或死亡前的详细活动范围,追踪密切接触者。
(五)对病例可能暴露的禽类饲养或交易等场所,应当采集禽类粪便、笼具涂拭标本、环境污水等标本开展病原学检测。
四、聚集性病例现场调查内容
通过核实病例诊断,开展流行病学、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重点调查聚集性病例的可能感染来源,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可能的人间传播或共同暴露。
(一)明确诊断
采集可疑病鸡的呼吸道标本(咽拭子、气管抽取物等)、血清等任何可能的标本,收集任何现存的病例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和诊断。
(二)流行病学调查
详尽调查病例发病前10天各自和/或共同的禽类相关暴露史以及相互之间的接触史,按照时间序列,记录和分析暴露(接触)的时间、方式、频次和强度,判断其可能的感染来源。
(三)血清学调查
1、密切接触者:尽可能采集密切接触者(包括病例的家庭或社会密切接触者、无防护或防护不足诊治或护理过病例的医护人员密切接触者)的接触病例后7天内的第一份和接触后3-4周的第二份血清,通过血清学调查的结果和医学观察,了解在密切接触者中是否存在人际传播,并完善对疾病谱的了解。
2、可疑暴露者:在怀疑聚集性病例可能有共同暴露史时(如共同暴露于有H7N9禽流感病毒实验室检测阳性证据的禽类,或共同暴露于某一活禽市场等),应尽可能采集其他可疑暴露者在共同暴露后
7天内的血清,并在2~3周后采集第二份血清(或者采集共同暴露后4周的单份血清)。
(四)病原学调查
采集所有病例的呼吸道标本,以及可疑传染来源如禽类粪便和环境相关标本等进行病毒分离,将分离到的病毒进行基因测序和同源性分析,以帮助判断是否存在人际传播或因共同暴露而感染。
五、调查信息的上报与分析
(一)病例须先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传染病卡片报告,在“人感染H7N9禽流感信息管理系统”查询到该病例,并“纳入专病管理”后,才可继续填报病例的调查表信息(临床和流行病学部分)。
(二)实施诊疗的医疗机构要通过“人感染H7N9禽流感信息管理系统”每日填报确诊病例的病情转归信息,并在其出院或死亡后24小时内网上填报《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调查表——临床部分》(附表1)。对于死亡病例,要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相关内容,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三)病鸡所在辖区的县级疾控机构完成初步调查后,根据调查进展,及时补充完善调查表信息,每日更新其中的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情况,对鸡、鸭、鹅、鹌鹑等禽类进行调查。
(四)聚集性病鸡一经确认后,辖区疾控中心应于2小时内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并根据事件进展及时进行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
(五)及时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及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监测对象
鸡、鸭、鹅和其它家禽及野生禽鸟;生猪 3.监测范围
本次监测将全面监测与重点监测相结合,紧急监测与持续监测相结合,在全疆范围内开展。计划分别于2013年4月,7-8月,10-11月进行三次监测。重点监测大中城市活禽交易市场、家禽屠宰场以及种禽场、商品禽场。重点区域为家禽养殖密集区、养殖小区、候鸟密集活动区、重点边境县市等。4月紧急监测大中城市活禽交易市场以及家禽养殖区、水网地区。共确定乌鲁木齐市、昌吉州、伊犁州、塔城地区、阿克苏地区、巴州、喀什地区共7个地州(市)作为采样点。乌鲁木齐市重点监测活禽交易市场,察县、额敏县、博湖县重点监测水禽,莎车县重点监测鸽子,另将昌吉市、伊宁市、乌苏市、库车县、喀什市作为本次应急监测的重点县市。
其它两次监测在全疆范围内持续开展。
二、组织与实施
(一)旗县级卫生部门。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疫情调查的组织及领导;旗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在接到疫情报告后2小时内开展具体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二)盟市级及以上卫生部门。盟市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派遣调查组前往疫情发生地进行调查;盟市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应邀或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派遣专业流调人员到疫情发生地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三)调查准备。调查单位应当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制订流行病学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调查组人员组成,确定成员的任务及职责。调查组成员至少应当包括流行病学与实验室专业人员、临床医生和专业消毒人员
第二篇: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一)发现、追踪和管理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和可疑暴露者。
(二)开展流行病学研究,为阐明疾病的特征和规律、评估人际传播和流行风险积累证据。
(三)为制订疾病干预措施和评估措施的有效性提供依据。
二、组织与实施
(一)县级卫生部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疫情调查的组织及领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在接到疫情报告后2小时内开展具体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二)市级及以上卫生部门。市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派遣调查组前往疫情发生地进行调查;市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应邀或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派遣指导疫情发生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三)调查准备。调查单位应当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制订流行病学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调查组人员组成,确定成员的任务及职责。调查组成员至少应当包括流行病学与实验室专业人员、临床医生和专业消毒人员。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发病经过和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个人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专项调查方案另行制定。
(一)临床资料。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诊治医生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进展及转归等情况。
(二)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通过询问及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家庭人员情况,家庭居住位置,家居环境,家禽、家畜饲养情况,病死家禽、家畜情况。
(三)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及暴露史。
1.发病前7天内与禽畜接触及防护情况:饲养、贩卖、屠宰、捕杀、加工、处理禽畜,直接接触禽畜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等,尤其是与病死禽畜的上述接触情况及防护情况。
2.发病前7天内与疑似或确诊的H7N9禽流感病例接触情况:接触时间、方式、频率、地点、接触时采取防护措施情况等。
3.发病前7天内有无接触其他不明原因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情况。
4.若病例无上述三项接触史时,重点调查其发病前7天内的活动情况,以了解其可能的环境暴露情况,如是否到过禽流感疫区或曾出现病、死禽畜的地区旅行,是否到过农贸市场及动物养殖场所等。
(四)病例发病后的活动范围及密切接触者。确定病例发病后的详细活动范围,追踪密切接触者。
四、调查资料的分析与上报
(一)应当及时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及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各地完成个案调查后1周内将原始调查表(见附表1-
1、1-2和1-3)的复印件或电子扫描件,由省级疾控中心以传真或者电子邮件形式上报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中心(传真:010-58900506,E-Mail:cdcofic@chinacdc.cn)。
第三篇:2011年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梅河口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9年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方案
为摸清动物疫病发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掌握本地区主要动物疫病的发生规律,科学评估动物疫病的发生风险和流行趋势,为动物疫病预报预警提供技术储备和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结合农业部、吉林省有关文件要求,按照目标明确、系统规范、科学有效的工作原则,制定本方案。
一、职责分工
(一)梅河口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科负责全市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技术指导工作,制定和发布全市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成立由梅河口市畜牧业管理局防疫科和梅河口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科工作人员组成的市级动物疫病流调队,组织实施畜禽和宠物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定期向通化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送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二)各乡镇畜牧兽医站负责辖区内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依据本方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辖区具体工作方案;并组建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队,由专人负责,具体实施辖区内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定期向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科报送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三)村级防疫员负责所辖行政区域内动物饲养和动物疫病发生情况的日常统计和巡查工作,认真填写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和动物存栏调查表,并定期上报乡镇畜牧兽医站。
二、流行病学调查范围
梅河口市的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覆盖面要求达到100%,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调查区域
涵盖全市21个乡镇,其中梅河口市城区以宠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为主;其它乡镇以畜禽重大疫病和常发病调查为主、宠物疫病调查为辅。
(二)调查对象
包括养殖场/户、动物诊疗机构(含畜牧兽医站)、屠宰场、等。
(三)动物种类
包括鸡、鸭、鹅、猪、牛、羊、马、、犬、猫等。
(四)疫病种类
1、重大传染病。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猪伪狂犬、猪蓝耳病、布病、结核病、马传贫、马鼻疽、炭疽、疯牛病、痒病、狂犬病、布鲁氏杆菌病、弓形虫、等。
2、常发疫病。包括:猪圆环病毒病、禽白血病、衣原体病、细菌性疾病、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犬腺病毒、犬冠状病毒、猫瘟热、猫白血病、猫传染性腹膜炎等。
三、工作内容
(一)市级流行病学调查
1.流行病学抽样调查
随机选取有代表性的流调点,通过部分实际调查结果来推断整个动物群体的一种
统计调查方法。
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星期到2个乡镇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每个乡镇负责4个养殖场及10个养殖农户的联系和确定工作。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填写流调表、临床解剖、采集病料并开展实验室检测等形式进行,诊断结果和防治建议于7-10个工作日内反馈。
2、流行病学定点调查
通过有代表性的定点抽样调查,更准确地了解梅河口市动物疾病的流行状况,定向监测动物疫病流行的变化情况,为宏观和科学分析评估、预警动物疫情、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在本辖区内设立猪、鸡、牛、羊四种动物各一个饲养场做为市级定点调查对象,负责日常疫病动态观察,每周填写《养殖场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并按规定时间上报;每月至少收集和留存病例样品四份以上(同畜种或不同畜种),以备市兽医实验室及时接样诊断。
3、流行病学紧急调查
当梅河口市区域怀疑或确认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疯牛病和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出现、猪瘟等主要动物疫病流行特征出现明显变化、牛瘟等已消灭疫病再次发生时,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将紧急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程序,组织实施现地调查,填写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表。根据调查情况,流调队要描述动物疫情现状(空间、时间和群间分布等),分析疫病来源,判断疫情发展趋势,提出控制措施建议,形成调查评估报告。怀疑疫情扩散时,应在高风险地区开展追踪调查。
4、流行病学专项调查
围绕特定目的,灵活设臵的调查项目。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全市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问题影响因素,适时开展各种专题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二)乡镇级流行病学调查
各乡镇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和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月至少对猪、禽、羊、牛养殖场各2个,开展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关于紧急流行病学和专项流行病学调查,各乡镇要根据本方案要求,制定流行病学调查预案或方案,并根据需要积极配合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相关工作。开展常规流行病学调查时应包括以下信息来源:
1、畜禽养殖场:地理特点、饲养数量、疾病种类、发病数、死亡数、发病率、治疗情况、损失程度,免疫情况等信息;填写《养殖场流行病学调查表》。
2、动物诊疗机构(包括乡镇兽医站):通过对辖区内动物诊疗机构的调查,了解动物疫病的发生情况,填写《动物疫病诊疗机构畜禽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和《动物疫病诊疗机构宠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3、屠宰场:通过对屠宰场检疫过程中,发现疾病的流行情况并填写《动物屠宰场动物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4、动物饲养数量动态调查:通过对辖区动物的引入和转移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辖区内动物的饲养情况并填写《动物存栏情况调查表》。
四、分析评估与信息交流
(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辖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工作机制,结合本地畜牧业生产、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数据,定期评估疫情发生风险。
(二)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对疾病诊断结果及时反馈养殖场,指导畜牧生产,要及时与各调查点交换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意见。
五、其他工作要求
1、各乡镇兽医站于每月十五日前将流调情况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科。
2、市动物疫控中心于每月二十日前将流调情况报通化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科。
3、各乡镇兽医站于每月二十日前上报《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月报表》。
第四篇: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传染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现场工作准备
(1)人员准备:中心根据事件性质,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组,确定工作组负责人,明确成员职责和分工。
(2)技术准备:现场工作组根据已经掌握的线索,开展文献检索或处置技术复习,咨询有关专家意见,以及与相关实验室联系现场采样和检测准备事宜。
(3)物资准备:现场工作组领取应急箱、消杀药品和器械,现场警示标识等,清理准备个人防护用品、样本和标本采集、运输设备和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试剂、预防药物或疫苗、消杀器械、痕迹记录器材(照相机、录音笔、摄像机)、调查表、参考资料(专业、法律)、宣传资料、通信设备、电脑、现场联系资料(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等。
(4)后勤保障:安排车辆、交通、食宿等。
(5)其他事项:现场工作组与事件发生地取得联系,预约预备会,交流情况、共商现场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
(6)响应时限:派出现场工作组的指令下达后,工作组应在1小时内准备完毕,从中心出发赶赴事件发生所在地。
2、现场工作实施
(1)核实疫情或事件:现场工作组一旦到达现场,应立即与当地有关部门一起核实疫情或事件,召开有关会议,了解情况,交流意见,安排布置有关工作。
主要内容:①听取汇报:了解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最新情况;了解当地过去有无类似事件发生;发病地区人群近期与事件相关的生产、生活、娱乐等相关活动情况;共同暴露或接触人群;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周边地区或单位有无类似病例发生。②核实疫情或事件:与参与诊诒的临床医生进行访谈,查阅病历记录,核实化验结果,收集临床相关资料;访视部分病例,必要时亲自对现症病例进行体格检查和采样检测。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实验室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或事件性质做出初步判断。
(2)确定现场工作计划:商讨现场工作思路,商议初步的预防控制措施实施计划,根据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已采取的措施效果,形成初步的预防控制方案,列出现场必须完成的工作项目,确定联络人和现场工作例会制度,商议落实实施计划。
(3)设计调查表:根据事件性质,采用现有调查表,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或重新拟订。在病原或流行因素还未明确的情况下,调查表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和详尽。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内容:
①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15岁以下要填家长姓名)、职业、住址、工作单位(学生填学校名称和班级)、联系方式等;
②临床相关信息: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临床症状、体征、就诊和治疗经过、临床检查和化验结果等,以及病情的进展或转归;
③流行病学信息:患者感染、暴露来源及途径等;
④实验室资料:采样、检测情况及结果。
(4)确定病例定义,搜索病例: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病例定义,定义应包括时间、地点、人群范围界限,以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基本内容。病例定义分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在现场调查早期或搜索病例阶段,使用敏感性高的病例定义(也就是“较为宽松”病例定义),以便发现更多可能的病例及线索;如进行病因研究则使用特异性高的病例定义。按照确定的病例定义开展病例搜索,列出病例信息清单(或一览表),并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除在事件发生地通过医院、社区调查、接触者追踪进行病例搜索处,还需了解周边地区或单
位有无类似病例发生,同时建立临时的监测系统,动态收集新发病例资料。
(5)流行病学调查:
①个案调查:对发现并核实后的每一个病例都应及时地进行详尽的流行病学调查,完整地逐项地填写个案调查表。在进行个案调查时应注意对调查表中虽没有列入,但在调查中发现有流行病学意义的内容(或线索)应进行详细追问和描述,特别要注意收集指征病例和特殊病例的资料。
②专题调查:在个案调查基础上,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对某一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调查前应设计专用调查表和调查提纲,在调查过程中要注意采集有价值的标本。
(6)标本采集、运输和检测:根据调查情况,采集患者、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等标本,按“及时、准确、足量、代表性强和安全”的原则,及时进行实验室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规定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出具检测报告。
(7)描述性分析,提出假设: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资料进行归纳分析,选用恰当的统计图表,以形象、直观、明了的方式展示疾病的三间分布状况。必要时建立和提出病因假设。病因假设应具有合理性,可解释各种分布的特征;被调查中的事实所验证;能够解释大多数的病例情况。
(8)确定防控措施和督促落实:根据事件起因、发生发展途径,以及事件的特征确定控制和预防措施。现场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控制或消除传染源、减少与暴露因素的接触、保护易感人群,开展卫生救援,控制事态进一步发展。必要时建议启动相关预案。在工作人员在现场处置过程中,应做好个人防护。
①开展卫生救援,协助救治病人,怀疑为传染病时,应对尚未隔离的病人进行隔离治疗; ②对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共同暴露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
③必要时,对易感者进行预防服药、应急接种,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④在现场及周边地区开展主动监测,必要时实行日报、零报;
⑤提出对传杂病划分疫点、疫区的建议;对影响范围广的疫情应视情况,协助有关部门制定疫区封锁、人员疏散方案。
⑥开展应急健康教育,编印相应的健康传播材料,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
(9)进一步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针对可能的危险因素、传播途径和暴露人群,应用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病因假设、传播规律等进行调查。
(10)现场工作报告:现场工作组应及时通过有效方式向中心领导、县卫生局领导报告现场工作处置与控制进展情况,包括初次报告、进程报告、阶段报告、结案报告等。
(11)现场工作结束:当现场工作基本完成,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可结束现场工作。在撤离现场前应与当地有关部门召开会议,对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工作进行正式的总结,反馈调查结果和下一步工作建议。
3、现场工作总结与结案
现场工作组返回后应及时对现场工作进行总结,主要包括:
(1)对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资料和相关影像资料进行清理归总。
(2)对现场使用的物品包括现场工作服、应急箱、采样箱进行卫生消毒处理,清理相关物品消耗使用情况,在归还时及时通知后勤进行补充更新。
(3)对本次现场要作进行总结与评估,并形成现场工作总结报告、现场处置评估报告,总结评估本次现场工作处理中经验和教训,以便今后工作借鉴。
第五篇:人禽流感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568 生物技术通讯LETTERS IN BIOTECHNOLOGY Vol.24 No.4 Jul., 2013 doi: 10.3969/j.issn.1009-0002.2013.04.030
综述
人禽流感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任戈a,刘静b,景旭斌b,孙超b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a.校医院;b.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 最近几年来,因禽流感病毒感染而死亡的患者逐年增多,人禽流感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已给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为了更好地防止该病毒在全世界大规模流行,研究者开始重视对禽流感病原学特性、临床症状、传播途径、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等进行研究与总结。我们针对人禽流感的研究进展及其预防与控制措施做简要概述。
[关键词] 人禽流感病毒;病原学;流行病学;防治
[中图分类号] R51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002(2013)04-0568-05
Epidemiology of Human Avian Influenza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REN Gea, LIU Jingb, JING Xu-Binb, SUN Chaob*
a.Hospital;b.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Westnorth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sunchao2775@163.com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opularity of human avian influenza has resulted in different degree of economic loss in many countries areas all over the world, for the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and death rate of patients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In order to prevent large-scale popular of the virus around the world, researchers have began to pay much attention to studying pathogenesis, clinical system, transmission rout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avian influenza.In this review we mainly summarized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avian in⁃fluenza as well a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Key words] human avian influenza virus;etiology;epidemiology;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禽类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即禽流感,是一种从呼吸系统到全身严重败血症等多种症状一起发生的烈性传染病。这类病毒如果感染人,会导致呼吸道等相关症状的暴露,因此被命名为人禽流感,是人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这种病是由禽类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的毒株造成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该病毒不但可以感染人,还可以感染猪、禽类及海洋哺乳动物等。
禽流感曾暴发过多次,然而关于禽流感感染人类的报道却较少。自香港在1997年5月确诊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es,AIV)感染并导致死亡的病例之后,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禽流感的人间疫情也相继发生,而且有较高的病死率[2]。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近年来,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例发生频繁,先后在15 个国家暴发,包括越南、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全球报告的病例数总计为535例,其中死亡316 例,病死率高达59.01%,病例大部分来自亚非大陆,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确诊病例共计40 例,其中26 例死亡,病死率高达65.00%[3-4]。禽流感病毒可能成为下一次全球流感大流行的潜在毒株,因此加强对人禽流感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禽流感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A型即甲型流感病毒属,其遗传物质为单股负链RNA,禽流感病毒与其 一样。通常将禽流感病毒分为16 个H 亚型(H1~H16)和10 个N 亚型(N1~N10),这是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的不同划分的。研究表明,任意一种H 抗原与任意一种N 抗原结合后都会形成一种血清亚型[5-6]。禽流感病毒的不同亚型对不同宿主的感染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同一亚型不同毒株之间的感染能力也有较大差异。根据禽流感致病性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及非致病性禽流感。它们当中能感染人类的病毒亚型主要有H5、H7、H9和H10,而以H5与H7亚型对人的致病力最强,特别是以感染H5N1 亚型的症状较为严重,病死率也相对较高,因而受到高度重视[7]。研究表明,导致人类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病毒亚型是H5N1,大量研究表明,地球上大部分地区暴发的禽流感几乎都在禽类间传播,感染人的情况很少[8],推测其原因很多,但主要可能是:①人体细胞不易识别并结合禽流感病毒,因为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中没有禽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受体;②碱性氨基酸含量较多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不易在人体内复制;③流感病毒要能在人群中流行,其基因必须具备几个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端[9]。
禽流感病毒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对高温却很敏感,煮沸(100℃)2 min以上或65℃加热30 min就能使其失活。在阳光下直射40~48h可使裸露的病毒失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它的活性可迅速遭到破坏。一般的消毒剂都能使禽流感病毒失活。研究表明,在4℃环境中,粪便中病毒的传染性保持时间可长达30~50d,20℃下为7d[10]。还有研究指明,禽流感病毒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存活较长时间,粪便中最长可以存活105d,羽毛中可存活18d。流行病学特征与临床症状
2.1 传染源
病禽和带毒禽是禽流感主要的传染源,包括水禽和飞禽,主要是鸡、鸭、鹅等家禽,特别是鸡。研究表明,使100万只禽感染禽流感病毒所需病毒量仅仅等于1g被高致病性禽流感污染的粪便。人类是否是禽流感传染源,现阶段还不能确定。当然,其他禽类或者猪也不能排除成为传染源的可能性。鸡、鸭、鹅等多种禽类对禽流感易感。最易感的为鸡、火鸡,而鸭、鹅等其他水禽多表现为隐性感染[11]。水禽和旱禽混和饲养可造成交叉感染,在大量饲养的鸡群或鸭群中,病毒很容易传播。共同使用迄今,家禽传染给人的病例已被发现证实,但还没有证据证明其在人和人之间可以相互传染。但饮水也可造成其在野生禽与养殖水禽间相互传播。
是,从理论上讲,病毒如果变种,很可能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12]。
2.2 传播途径
禽流感可借助多种途径传播,如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和皮肤损伤等,但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被病毒污染的水等可能被感染,接触感染是人类感染该病毒的主要途径。由于吃禽肉和蛋而被感染的病例迄今仍未发现,其原因是禽肉及蛋煮熟煮透之后,它们携带的病毒可被杀死。然而,如果带病禽没有经过煮熟煮透处理就被人们食用,病毒极有可能侵入人体。因此,未经检疫或来自疫区的家禽未经严格处理,流通到市场被人们食用,很可能存在感染人的风险。WHO发出警告,人无论接触什么程度的病鸡都一样存在危险[7,13]。因为即使少量的染病家禽存活下来,但至少在10 d之内它们还能排泄带病毒的粪便。此外,禽流感病毒有可能存在于鸡翅膀中,当它们扑飞时可能会引起病毒释放。
2.3 潜伏期和临床症状
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3d,通常在7d 以内。人类感染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所引起的临床症状是不同的[14]。对于H7N7亚型感染者,结膜炎是其主要症状;H9N2亚型感染者则会出现上呼吸道轻微感染的症状,有时还可能无任何明显症状;临床上亚型感染者多表现为急性疾病症状,早期出现的症状和普通型流感类似[15]。如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发热持续时间为1~7d,一般为3~4d,同时伴有一些不适症状,如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等。有的患者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对重症患者来说,其病情发展相当快,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肺炎、肺出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胸腔积液、肾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7,16]。
2.4 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
一般认为病毒株型类别、不同毒株及易感者个体特征等共同决定易感性。目前认为任何年龄都具有易感性,但年幼者较成年人更为敏感,通常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且病情较重。
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从事家禽养殖业者;在发病前1周内去过家禽饲养、销售和宰杀等场所者;密切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等。人感染禽流感的并发症
3.1 原发性病毒性肺炎
有心肺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这种症状,以浆液出血性支气管炎的肺部病变为主,临床症状多表现 为高热不退、气急、紫绀、咳嗽、咯血。目前还发现双肺有散在絮状阴影存在,且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目均减少[17]。培养痰与血时,发现它们均无致病菌生长。心力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3.2 Reye综合征
流感病毒感染时会出现的另外一种严重并发症是Reye综合征,多见于2~16岁的少儿。患者在患病初期会出现恶心、呕吐,继而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昏迷,并出现肝脏肿大,但无黄疸[18]。伴随3种酶的增高,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
3.3 继发性细菌性肺炎
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病人病情不稳定,逐渐加重,或者病情暂时性好转后又进一步加重,咳嗽,咯脓痰,还会出现肺部实变体征,肺部出现片状和斑片状阴影,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19]。
3.4 心肌炎及肌炎
心肌炎、肌炎也可以成为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并发症,肌炎并发的患者多出现受累肌肉明显触痛,肌肉肿胀无弹性,尤其以下肢肌肉受累为常见。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和羟丁酸脱氢酶(HBD)水平都增高。严重患者会发生横纹肌溶解,出现肌红蛋白尿,造成肾功能衰竭。诊断
4.1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一般包括如下内容[20]:①外周血相分析:总白细胞数在血液中一般不改变;重症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多有下降,且血小板也降低;②病毒抗原和基因检测:甲型流感病毒患者呼吸道标本的核蛋白抗原(NP)、M1 蛋白抗原及禽流感病毒H 亚型抗原的检测方法一般采用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法);③病毒的分离:一般从患者呼吸道标本,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尸检肺标本等中分离禽流感病毒;④检查血清样:双份血清中抗禽流感病毒抗体的滴度升高,在发病初期和恢复期,一般4倍或以上,这有利于回顾性诊断。
4.2 临床诊断
人禽流感的诊断是依据其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的。在诊断过程中,流行病学接触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1]。诊断一般用三个标准来衡量:①有流行病学接触史,有与流感相似的临床表现且在1周内表现出来,之后被诊断为医学上需要进行观察的病例,医疗相关部门必须及时向该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之后对其实行1 周相应的医学观查;②如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症状均有,须对患者做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检查,如检出甲型流感病毒H亚型抗原为阳性或核酸为阳性,即可确诊其为疑似病例,进行相应的医学观察治疗;③如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及临床表现,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禽流感的H亚型病毒基因通过RT-PCR方法被检出,且在发病初期和恢复期时间内,双份血清中抗禽流感病毒抗体的滴度增强4倍或4倍以上,可判定为确诊病例[19]。
临床主要依据病原学检查将禽流感与其他症状相似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SARS、细菌性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性肺炎、衣原体感染性肺炎、肺炎型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然后对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和手段。治疗 对于人禽流感疾病,应采取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策略。现阶段,就疑似和确诊患者而言,隔离治疗是首选方法,可使用解热药、缓解鼻黏膜充血药、止咳祛痰药等对症治疗。应特别注意的是,阿司匹林和其他水杨酸制剂可能引起儿童Reye综合征,儿童应忌用此类药物。对于人禽流感患者,在发病48 h内应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奥司他韦(oseltamivir,商品名为达菲)是一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禽流感病毒H5N1和H9N2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22]。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可以抑制禽流感病毒的复制,在早期合理使用可能有助于阻止病情发展、缓解病情,甚至预后还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某些毒株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可能有耐药性。应注意,治疗过程中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对一些特殊人群要做明确规定,如老年患病者及孕妇应小心使用,禁用人群包括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及1岁以下婴儿。预防
6.1 严格控制传染源
首先要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完善的预警预报体制。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应对禽流感疾病。这 些部门主要包括农业、卫生、林业、检验检疫部门等,目的是建立高度有效的禽流感监测网。此外,各级部门还须建立各级疫情监测站和国境口岸疫情监测点,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对家禽、家畜和野鸟的监测检查、预防接种和检疫,做到紧密跟踪,以方便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疫情预警预报要做好,确保做到尽早发现、尽早报告疫情,并尽早处臵和控制,及时在疫点上把疫情彻底消灭,严格防止疫情扩散[23]。
其次,在各地、各相关部门之间要增强疫情综合防控能力,建立和完善长效防控合作体制,实行联防联控,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综合防治措施,并健全法律法规,制定各级禽流感疫情应急反应机制和预案并加以完善,增强各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制定完善的疫情处理机制,做好消毒药物、疫苗等常规物资的储备,同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做好疫区的划定、隔离及从业人员的经济补偿,对感染畜禽应及时采取有效扑杀方法,对污染物采取无害化处理等[24]。
6.2 切断禽流感传播途径
切断禽流感传播途径,防止其扩散蔓延,具体可以做以下几点:紧急隔离封锁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疫区、疫点,禽类、人员、运输车辆的流动都要加以限制;对病死禽、扑杀的活禽及其排泄物、污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应采取焚烧深埋消毒等方法;在疫区疫点内进行全面清洗消毒,特别是禽类的养殖、屠宰加工、储藏等场所和交通工具、装卸用具都要严格执行消毒步骤;采取强制性和紧急免疫接种疫区周围6km范围内的所有禽类,并对疫区10km之内的活禽市场按国家规定依法取缔;禽类的粪便和分泌物及其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空气进行彻底消毒[23,25],检疫部门要对活禽和禽类产品、观赏鸟类进行严格检疫,确认无病并签发许可证后方可出场。
6.3 人群保护措施
禽流感防治宣传教育必须严格实施。为了提高人民群众对人禽流感的认识,尽量减小或消除恐慌心理,做到科学防护,相关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包括广播、电视、板报、宣传册等加强对人禽流感防治相关知识的宣传;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到禽流感带病者、染病禽类及其粪便,不要食用未彻底煮熟的禽肉制品[26]。在各地口岸要加强出入境人员的自我防病意识,因此,相关检验检疫部门应做好加强禽流感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尤其在易发地区。对来自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发生国家或地区的出入境人员,一旦有发热、咳嗽、头痛、全身不适等类似流感的症状,当出入境时应该主动向检验检疫机构口头申报,入境后如出现类似流感症状,应当及时就医,把近期的旅行史向医生说明,以便及时得到诊断并治疗。从流行病学特征看,在低温有机物环境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存活时间较长,因此,人禽流感易发于冬、春季节,此时应重点预防[19,27]。
疫苗对禽流感疾病的预防起重要作用,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等疫情的关键步骤、主动措施和最后防线是采取疫苗免疫。接种流感疫苗无论是对人还是禽都是预防禽流感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28]。目前,商品化的人禽流感疫苗在世界上还未问世。我国已自行研制出多种禽流感疫苗,包括H5N2灭活疫苗H5N1基因重组灭活疫苗、H5亚型禽流感重组禽痘病毒活载体疫苗等,可分别用于鸡、水禽、肉禽的疫苗免疫接种。我国人用禽流感疫苗临床研究正在顺利进行,开发前景很广。虽然人禽流感的预防不能直接利用流感疫苗,但用流感疫苗接种易感者,可降低禽流感病毒基因和人流感病毒在人体内的重组几率,进而减小人的患病机会[29]。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全民进行流感疫苗接种,尽最大努力把下一次流感大流行灾难降到最低。职业人员防护一定要严格。各防御部门应严格遵守《禽流感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对在禽流感暴发疫区从事相关工作的医务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等职业的工作人员,以及参与捕杀、处理病死禽的工作人员严格进行个人防护。
国境口岸的卫生检疫要加强。检验检疫部门应在各口岸制定较完善的应急预案,主要针对口岸人禽流感卫生检疫的实施方案,加强对国内外疫情发展动态的及时关注,来自疫区的出入境人员应主动申报,相关检疫人员对其进行体温监测、医学巡查等卫生检疫工作,如现场查验发现有发热、咳嗽、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的人员,要对其进行仔细排查,对发现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染疫人或染疫嫌疑人,应及时采取医学保护和治疗措施。结语
尽管医学水平不断提高,但人类感染禽流感仍频频发生,并未得到彻底遏制,且由单一亚型向多元化发展,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当下最忧虑的是,禽流感病毒如继续不断地传染人类而得不到终止,很有可能导致病毒变异,对人类构成极大的威胁[25,27]。我国《传染病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都明确将禽流感作为重要的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管理,这是我国加强对禽流感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手段。我国是畜牧业生产大国,很多地区的重要经济来源是禽类养殖, 严防禽流感暴发尤为重要。我国南方地区为大量的野禽繁衍生息提供了适宜的地理环境,这也加重了禽流感预防的难度。因此,我们不仅要防止野禽的侵入,更应加强对禽流感的监测和控制,尽最大努力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的发生。WHO指出,只要禽流感病毒在环境中还存在,新的人禽流感病毒流行的危险就存在[4,30]。禽流感并不可怕,只要全世界携手应对,终究会找到对其的防控和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Malik Peiris J S.Avian influenza viruses in humans[J].RevSci Techniq, 2009,28(1):161-73.[2]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Isolation of avian influenza A(H5N1)viruses from humans--Hong Kong, May-December 1997[J].Morb Mortal Wkly Rep, 1997,46(50):1204-1207.[3] Reina J.Factors affecting the virulence and pathogenicity of avian and human viral strains(influenza virus type A)[J].En⁃ferm Infecc Microbiol Clin, 2002,20(7):346-353.[4] Mumford E, Arget M.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ata on po⁃tential sources of human exposure to avian influenza H5N1 vi⁃rus[J].Influenza Other Resp Viruses, 2010,4:38-39.[5] Alexander D J, Captia I, Brown I H.Avian influenza viruses and influenza in humans[J].Avian Influenza: Prev Control,2005,8:1-8.[6] Korteweg C, Gu J.Path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avian influenza A(H5N1)infection in humans[J].Am J Pathol, 2008,172(5):1155-1170.[7] Auewarakul P.Pathogenesis of the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 humans and mammalian models[J].Future Virol, 2009,4(2):177-184.[8] Hayden F, Croisier A.Transmission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to and between humans[J].J Infect Dis, 2005,192(8):1311-1314.[9] van Boven M, Koopmans M, Du Ry van Beest Holle M, et al.Detecting emerging transmissibility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 human households[J].Plos Comput Biol, 2007,3(7):1394-1402.[10] Capua I, Alexander D J.Ecology, epidemiology and human health implications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s[M] ∥Capua I, Alexander D J.Avian influenza and Newcastle dis⁃ease: a field and laboratory manual.Springer, 2009:1-18.[11] Malik Peiris J S.Avian influenza viruses and human disease [J].J Clin Virol, 2003,28:S37-S37.[12] van der Werf S.From avian to human influenza: the virus perspective[J].Epidemiology, 2006,17(6):S81-S82.[13] Swayne D E.Mechanisms of interspecies transmission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at the human-animal interface[J].Influen⁃za Other Res Viruses, 2011,5:44-45.[14] Auewarakul P.Infection of pulmonary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y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 and its role in pathogen⁃esis[J].Future Virol, 2012,7(4):345-347.[15] Tanaka H, Ozaki H, Itamura S, et al.Avirulent avian influen⁃za virus as a vaccine strain against a potential human pan⁃demic[J].J Virol, 1999,73(10):8303-8307.[16] Sandrock C, Kelly T.Clinical review: update of avian influen⁃za A infections in humans[J].Crit Care,2007,11(2):209.[17] Makarov V V.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duc⁃ing influenza pneumonia in humans[J].Zhurnal Mikrobiol Epi⁃demiol Immunobiol, 2005,(3):105-109.[18] Briand S.Overview of human cases of avian influenza since 1997[J].Influenza Other Resp Viruses, 2010,4:31.[19] Chan R W Y, Yuen K M, Yu W C L, et al.Replication of avian and seasonal influenza viruses in human bronchus and lung[J].Influenza Other Resp Viruses, 2011,5:425-426.[20] Goubau P.Clinical aspects of human infection by the avian influenza virus[J].Bull Mem Acad R Med Belg, 2009,164(10):252-256.[21] Obuchi M, Tashiro M.Current situation in human infections with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es[J].Jap J Clin Med, 2010,68(9):1729-1735.[22] Smith J R.Oseltamivir in human avian influenza infection[J].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0,65:II25-II33.[23] Uyeki T M.Global epidemiology of human infections with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A(H5N1)viruses[J].Respi⁃rology, 2008,13:S2-S9.[24] Owai P U.Global overview of human infections with the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and possible control measures[J].J Food Agricul Environ, 2011,9(2):33-36.[25] Manabe T, Thuy P T P, Kudo K, et al.Impact of education and network for avian influenza H5N1 in human: knowledge,clinical practice, and motivation on medical providers in Viet⁃nam[J].PLoS One, 2012,7(1):e30384.[26] 杨永弘.关注人类禽流感病毒感染[J].中华儿科杂志, 2004,42(4):246-247.[27] Schunemann H J, Hill S R, Kakad M, et al.WHO rapid ad⁃vice guidelines for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sporadic human infection with avian influenza A(H5N1)virus[J].Lan⁃cet Infect Dis, 2007,7(1):21-31.[28] Campbell J D.Vaccines to protect humans from pandemic avi⁃an influenza strains[J].Maryland Med, 2006,7(1):15-18.[29] Bodewes R, Kreijtz J H C M, Baas C, et al.Vaccinationagainst human influenza A/H3N2 virus prevents the induction of heterosubtypic immunity against lethal infection with avian influenza A/H5N1 virus[J].PLoS One, 2009,4(5):e5538.[30] van Riel D, den Bakker M A, Leijten L M, et al.Seasonal and pandemic human influenza viruses attach better to hu⁃man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epithelium than avian influenza vi⁃ruses[J].Am J Pathol, 2010,176(4):1614-1618.收稿日期:2012-10-3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2185)作者简介:任戈(1969-),男,主治医师
通信作者:孙超,(E-mail)sunchao277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