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提升
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提升
焦佩锋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这个讲题。
课程前言
习近平同志在8•19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领导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我想,这四句话其实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哲学思维,那么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哲学思维,当不了领导;没有好的哲学思维,当不好领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领导是管全局的,领导的素养、管理者的素养一定要和哲学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照顾到眼前和长远。
对于做意识形态工作而言,我们领导干部尤其是要有哲学思维,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对于新进干部、年轻干部,我们一定要抓好理论学习,这其中体现的就是马克思它是科学的真理,它所使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立世界观、价值观很有作用和意义,这也是经过无数历史证明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哲学,在这个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所强调的这段话,意思就是说,我们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或者是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或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我们的国情,比如说我们当前的发展阶段,我们这次改革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性质和特点以及类型,更好地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势,就是目前我们党和国家要朝向,我们的趋势是什么?未来的走向是什么?还有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因为改革也不是随便改的,建设也不是随便建的,革命也不是乱革命,我们是依据,是在认识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而这种认识论又来自于哲学思维,所以我们党特别重视在思想上建党。
在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指出三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既然是规律性的东西,它就具有普遍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性,所以认识规律就意味着认识这个世界,意味着让我们知道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原则、什么是灵活性,它依然是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个客观规律指的是什么呢?比如说,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正作用和反作用关系,这都属于规律性的认识,这是前人的认识成果,而且这些认识成果在我们党的历史,在我们党革命时期、奋斗时期,在上一段改革时期都得到了正确的验证,所以这是我们党的思想法宝,共产党人和其他党人,或者说共产党人本身有什么不同呢?他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利益和诉求,但是共产党人特别注重运用规律性的认识来认识社会和治理社会。
所以习近平同志特别指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刚才我讲了,共产党人有什么特质呢?放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当年讲,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士兵、战士有什么不一样呢?共产党的战士在打仗之余手里捧的是哲学,蒋介石退回到台湾以后也讲了这个问题,打败我们的就是共产党人懂哲学、用哲学,所以尽管我们在客观条件上,在武器装备上,在力量构成上我们可能不如国民党,但是我们懂得学哲学、用哲学,不怕领导学哲学、就怕战士学哲学,就怕全民学哲学,因为哲学意味着世界观、意味着方法论,意味着对世界对现象的本质性认识,而这种本质性认识能够使我们党上下、军队上下能团结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达到政治乘胜的结果。
所以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所以重视和掌握哲学是被历史、现实和党的建设等等多次成功证明了的。既然是好的东西,有用的东西,我们就不应该放弃,所以我们把这作为党的一个好传统。学什么哲学呢?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在当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是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历史认识、新的实践探索所得到的关于中国问题的理论回答或哲学思考。所以,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每一个党员,对领导者来说,依然不能放弃学哲学、用哲学的传统。
那么在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重视和掌握这么几个重要哲学观点:一个是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这个矛盾分析方法我们都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也是一对矛盾。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最活跃的力量,它也是我们区别社会和社会之间差异性的一个根本问题,因为生产力解决的是穿衣吃饭的问题,解决的是人的基本需要、低层次的需要,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就没有社会的发展,一切都是空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生产关系是我们在生产劳动当中结成的社会性关系,这个关系从动态的角度讲,分为对于社会劳动产品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以及再生产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所以说它体现的是,它本质上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它体现的是我们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当然这个过程当中有公正有不公正,所以公平相对公正的生产关系或者社会分配关系,是我们推动生产力,保障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是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关于社会治理的基本原理。
社会经济矛盾还包括,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上层建筑,所以经济基础来自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状况的需要,上层建筑是从思想层面,从精神文化层面对社会的制约和引导,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的上层建筑,所以我们今天这个讲题哲学思维和领导能力,其实是要求大家要从思想意识形态,从这个高度来理解社会的人、事、物要用哲学思维,所以掌握好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次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什么要发展经济、为什么要释放经济活力、为什么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呢?是因为我们要尊重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当中的生产力标准。而为什么同时我们要强调要做好顶层设计呢?要进行制度建设呢?是因为我们尊重或者我们认识到了社会治理当中经济基础或生产关系的现实化就是制度,以及我们在思想层面,思维层面的总结,我们的哲学思维、顶层设计等等诸如此类,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有序的反作用,所以第一个社会经济矛盾分析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第二条,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物质生产,特别强调生产力标准,因为它是社会变革,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推动力量,我们可以用任何一条标准给社会历史分析,来认识这个社会,观察这个社会,但在根本上能够使大家的认识共同达到一致的就是物质生产,因为根本,它解决的是,它着力于它侧重于人的穿衣吃饭问题。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当中指出,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喝住用行,这是每天每日每时所必须连续进行的历史动作,我们关于政治的观点,关于哲学的观点,关于意识的观点,关于法的观点,国家、制度等等问题都需要从这个上面进行解释而不是相反。它也使我们联想到我们当前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第二的经济发展规模、发展水平,但我们依然要看到,我们的经济发展有很多水分,有很多问题,我们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环境破坏程度大、资源成本高,这也是我们的特点,所以当前的发展不仅仅是发展经济,而且是科学的发展经济,已经把发展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进一步转化为科学发展是硬道理,可持续发展是硬道理这样一个问题,所以当问题的问法变了以后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发展的否定,而是我们有新的方式,新的发展方式来推动发展,这是对我们提出更高更严峻的要求。
第三条,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共产党人、领导者、领导干部并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圣人,也不是超凡脱俗的仙人,我们的所有的力量,我们所有的政策,我们的制度,包括我们的想法、我们做法、我们的经验都来自于人民群众的鲜活的社会历史经验,所以脱离了群众,就脱离了现实,因为群众是火热的社会生活的参与者,我们脱离了群众,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这三个重要的哲学观,第一个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它有利于我们认识到这次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什么样的关系呢?比如说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非公经济、民营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领导者个人一把手和下属之间的关系,还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要求我们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把人民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是否推动改革的标准,我们要问计于民、取信于民,这样的话,因为人民是社会力量的大多数构成者,这样力量的释放是庞大的,他的效应也是庞大的,所以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这个主体。
而回到领导本身而言,哲学素养是做好领导工作的本质要求。为什么这么说呢?习近平同志2010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能够使我们心明眼亮,能看到这个社会发展的大局,而不是片面的深刻性,我们这里的深刻是来自于对改革发展全局的掌控或把握,比如说刚才我讲到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它能使我们的思想理论水平达到这样的高度,这是领导干部应该有的素质。它能够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是第一个效果。
第二个效果是,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的理论、我们的路线、我们的纲领、我们的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都和这个指导思想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理解了这个指导思想,就能理解或者贯
彻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纲领、政策,所以作为领导者必须不仅看到是什么,还要看到为什么,而这个为什么来自于长期的、日积月累所形成的哲学素养。
第三条,学好哲学,有利于我们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克服和避免摇摆性、片面性、盲目性。这也是被实践多次证明的。哲学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看到事物内部的结构,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系统性和联系性,当然也包括差异性,所以学好哲学有利于我们克服,什么叫摇摆性呢?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精致的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等等,有利于我们克服片面性,就是看到什么抓什么,上面要求什么我们动什么而不是主动的积极地担负起领导责任,当然还有一点是盲目性,为什么说学好哲学能避免盲目性呢?是因为我们不仅能看到是什么,还能看到为什么?当你理解了事物的原因之后,看到事物发展态势之后,你就能够主动的而不是盲目的,清晰的明白的而不是盲目的想问题、做决策。
2013年12月3日在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时,习近平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本质性认识,方法论是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或途径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已经被我们历史和现实多次证明了,所以我们把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是宏观的,看到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局部和局部之间的排列关系,综合决策能力,是综合判断而不是片面判断,所谓的片面指的是眼前的、狭隘的、个体的,这种片面化的决策,越是片面化的决策,越是经不起历史的检验,还有驾驭全局能力,作为领导者,领导工作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因为你是站在全局之上看问题,所以你必须要有驾驭全局的能力,这是领导的基本要求。尽管说近平同志,中央讲的这两段话,是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但是我想这种讲法,这种要求对各行各业领导干部都有适用性。
今天这次课,我们主要谈论两个问题,第一个,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么重要,那么它有哪些鲜明特点呢?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还有它的精神实质是什么?第二个,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升领导改革的能力。因为当前对中国社会而言,改革是最大的政治,改革是最大的现实,改革涉及到各行各业,因为我们这次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所以,如果认识改革、如何理解改革、如果领导改革,对领导者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而这个要求的达到依赖于我们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我认为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要有全局思维,同时提高统筹协调能力,第二要有过程思维,同时提高照应阶段能力,第三要有底线思维,同时提高防突处变能力。我们分别看一下。
一、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点
第一个大问题,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个小的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鲜明特点呢?我认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人民性。为什么这么说呢,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纯哲学”,它和康德、黑格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这些哲学都不一样,这种哲学充满现实感,这种现实感主要体现在它有鲜明的人学立场,它总是以人的物质利益、社会权益等问题为思考重点,所以它不只是关注人,而是通过关注人的问题、人的生存现状来关注,或者说通过人的状态来关注人本身,而不是说由人道主义或者说人权这个抽象概念来关注,并且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以单个人、少数人,而是以人民群众的生存和社会解放为根本任务。所以他不仅看到人的生存状态,还要看到人的生存状态背后的社会原因、历史原因,基于这种原因的分析,他要结束这种人的被压迫、被异化、被奴役的状态,他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压抑的解除,比如说私有制,私有制是束缚人的,他里面有雇佣劳动,人是不自由的,还有政治压迫,所以无论是阶级斗争还是这种异化劳动的批判,最重要是实现人的解放,这是人民性。
第二点,现实性。始终从现实的人的需要以及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而不断展开的物质生活和交往行为出发来解释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最为鲜明的特点,这是其唯物主义立场的真正体现。一般我们都认为,哲学是远离社会生活的,它是高高在上的,远远在外的制度,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具有“入世”的特点,它不具有“出世”的特点,它不是道家哲学,它也不是儒家哲学,它是积极“入世”。这种现实性体现在物质生活和交往行为,这是人的肉体需要、人的感性需要的结果。还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关注是什么,还关注为什么,更重要的是关注怎么办,所以这种鲜明的“入世”特征,它不仅看到了经济的不平等,而且主张通过政治手段、经济手段、特定阶级的革命运动来消除这种不平等。所以马克思主义有句名言就是以往的哲学家只是在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对这三个特点,分别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作家的话进行解释。
第一个关于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哲学是问:什么是真理?而不是问:什么被看作真理?它所关心的是大家的真理,而不是某几个人的真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入世”的特点,这种现实感体现在,它关心的是大家的真理,而不是少数几个人的真理,少数部门,少数个体或者某种组织的真理。所以这也是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特点,广泛性特点。
还有,这种人民性体现在无产阶级作为大多数利益代表者的被压迫阶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他说,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它这个阶级从发生到存在,它就意味着它要代表大家的真理,它要实现大家的利益,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注意这里面有一个社会的原则,作为一个阶级它可能是尽管是代表大多数人,但是这个阶级要把自己的利益,把他的诉求,把自己的原则提升为整个社会的原则,让大家意识到什么叫大家的真理,什么叫多数人的解放,什么叫人类的解放。所以私有制最后的结果就是要被广泛的社会化的分配所取代。
第三句话,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社会关系是人在自己的物质社会生活当中,不能脱离这个生产活动来讲社会关系,处在这些社会关系当中的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就是比如说哲学,比如说艺术、宗教这些等等,在马克思看来,他一定是和特定的社会关系,特定的社会历史活动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不能脱离那个社会的背景来认识这些原理、观念、范畴,用抽象的原则来指导人们生活,这是关于人民性。
关于现实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常常要追问自己的本质是什么,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向哪里去?这个问题脱离人的社会关系,脱离人的社会活动是没有答案的,我们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我们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当中活动,我们的社会角色,我们的社会身份,我们的社会评价必然与你特定的社会关系结合在一起,脱离了这个,人的本质必然说不清楚。
第二句话,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一样,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麻布、亚麻、呢绒,这是看得见的物质产品,在生产这些看得见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人也在生产看不见的社会关系,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唯GDP主义,经济利益崇拜。为什么人越富,有时候表现出来的文化水平、社会行为越不那么文明呢?是因为我们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制约这种行为,所以人们对暴发户都有不好的社会评价,这意味着他不符合我们心中那种公平正义的社会关系,这提醒我们在进行社会评价的时候,既要用看得见的生产力的标准、劳动工具的标准来评价社会进步,同时也要用看不见的,一个社会是否和谐,这也是我们评价社会的标准,我们评价干部的标准,评价领导的
标准。如果一个领导使一个单位,使一个同事或者使一个地区、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这个关系理顺了、摆顺了,这也是杰出领导能力的表现,而不仅仅说我们靠量的优势,数据的东西来评价一个领导是否有所作为,所以我们在政绩观层面,在人事考核方面也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人和人的和谐也是我们评价领导艺术的一个方面。
还有关于实践性。马克思指出,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但是呢,要特别注意红色部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好多哲学家,包括黑格尔、费尔巴哈、费吉特、康德等这些哲学家,最根本的差异是在于他特别强调思想要转化为行动,而不是说我思想上达到某种境界了,我自我思想革命完成了,这个事情就完成了。思想革命完成了,对现实中的革命一点影响都没有,在马克思看来,思想革命是现实革命的前提,所以他指出,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所以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这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必须记住。所以领导者你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首先我们要科学的解释世界,要认识社会现象,要认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我们要有效的去改变这种世界。所以对领导能力而言,首先你要有认识能力,其次要有决策能力,最关键的是你要有落实能力,你要有推动工作的能力,你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要求。这种素养,这种要求我们是从那种所谓的休闲哲学、人生哲学当中是得不到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具有现实性,总是具有实践性。
还有马克思指出,哲学就其自身而言,她的理论就是实践。她的理论就是实践,你注意这句话,用我们共产党人的话翻译过来就是叫落实叫务实,通过务实的过程达到求真的目的,这对领导者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要求。这是第一个小的方面。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两大发现”。这两大发现不是我在这凭空定义出来的,而是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马克思一生进行盖棺定论。
恩格斯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发展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
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即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的观念,就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吃饭、喝水、住宿、穿衣,这是人之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没有这个,人类社会是不存在的,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实的产物,比如说国家制度、法律、艺术、宗教等等认识、观念都从吃饭、穿衣当中来,所以我们必须从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是唯物主义,这是第一个发现。
第二个发现,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就是第二个发现,这个发现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剩余价值规律。我们都知道,剩余价值规律是揭示了资本主义资本运动的产生资本利润的一个规律性的认识。
“两大发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第一个发现其实是关注普遍的人类社会,它具有普遍性、总体性,第二个发现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针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所以它具有特殊性、阶段性,这两者之间也是高度统一在一起。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有这种特征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一个简单过程。首先我们要注意到,“物质利益难题”是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基础。他在41岁的时候指出,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当年也是哲学青年,他大学首先报的专业是法律专业,后来改专业、换学校,开始在波恩大学,后来去柏林大学学哲学,所以他换了专业,换了专业以后他认为没有哲学,就不能使我前进,对哲学特别痴迷,尤其是黑格尔哲学,那种丰富性、那种感染力深深吸引了马克思,马克思读黑格尔甚至生了病,生病期间、疗养期间依然读的是黑格尔哲学,可见哲学对他影响多大,但是大学毕业以后,来到社会生活当中,没有找到工作,然后去给《莱茵报》写稿,写稿期间就碰到一个物质利益的难题,就是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这是马克思自我告白。他从一个哲学青年变成一个关心社会物质利益问题的青年马克思,但是关注利益问题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是一个纯经济学家,因为他关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学家不一样,他要在经济现象背后看到人和人中间在哲学高度的差异性。
马克思说,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法的本质是什么呢?法律的本质是什么呢?它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把它按照英国人和法国人的
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就是说18世纪的英国社会和法国社会已经发育出了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然后黑格尔称为市民社会。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所以他批判亚当斯密等等这些,谁是亚当斯密,就是市场经济的鼻祖,他看到自由主义经济背后人的不自由。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逻辑是这样的,首先是特别重视法律关系,然后他看到国家的形式,最后推动他进入到物质生活关系当中,进入到市民社会当中,而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就最后促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恩格斯对马克思这个哲学经历、思想经历也进行了佐证:“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到马克思说,正是他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河地区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粹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并从而走向社会主义。”“马克思着手研究有关物质利益的问题,„„得出这样一种见解: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应当到黑格尔所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关于市民社会的科学,也就是政治经济学。”关于市民社会的科学就是政治经济学。
我们由此简单回顾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简表,马克思的思想经历是这样的:法学、哲学、经济学,最后是政治经济学,而政治经济学就是市民社会的科学。市民社会的科学是两大发现,主要体现在两大发现,两大发现是什么呢?唯物史观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唯物史观规律具有普遍性,对于整个人类具有适用性,而剩余价值规律是对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适用性。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解释“两大发现”的理论依据。或者说我们通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作用,能看到马克思所发现的第一个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史观的规律的普遍性,还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特殊性。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中交代说: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是生产关系。然后在这个关系之上又有上层建筑。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种动态基本矛盾规律表现在什么呢?物质生产力发展了,便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了。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就是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就是实事求是的看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个辩证法,要联系发展的看问题。实事求是的看问题就是我们要看到这个问题是什么,要回到事情本身,是什么就是什么。然后用辩证法看,就是我们要看到这个是什么背后为什么。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而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点是生产力标准,我们要尊重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生产力的根本作用,第二个要看到生产力背后是人的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话,人的积极性就提高了,生产力就发展快了,反之就发展慢,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方面的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呢?为什么要掌握这个东西,重要性何在呢?我认为,本质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种哲学,但是,这种哲学不是高高在上或远远在外的某种抽象教条,而是基于人的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才可能的现实主义解释原则,这种新的哲学形式是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观的有机综合。较之于以往的西方哲学,它更具有历史感、现实感、科学性和实践性,因此,它不仅容易被理解和传播,而且也容易被转化为方法、能力和素养,进而发挥“改变世界”的效用。这就是领导干部学哲学、管理者学哲学的必要所在。
我们看看,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证明了是对的。”实践的说服力要求我们必须要重视和学习这个立场、观点和方法。
邓小平同志在92年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我们尽管社会主义起步晚、底子薄、水平低,但是我们一定要相信,我们社会主义是尊重历史唯物主义规律认识的结果,是制度的成功,它不是一种空泛的乌托邦式的意识形态。所以尽管社会主义遭受了一定挫折,遭受了曲折,但人民经受锻炼,我们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回到当代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在去年的8•19讲话中指出,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老老实实指的是态度,原原本本指的是回到文本,不要片面的学习马列主义。而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因为这种理想信念不是说教条,是你通过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实践当中可以得到证明的,它可以说服你。
还有我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我们不能割裂“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有句话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党员领导干部既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又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学内容,另一方面要通过这些内容看到它背后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所以这是领导干部要提升领导能力的重要要求。这是第一部分。
二、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升领导改革的能力
第二部分我特别想讲一下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升领导改革的能力。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的关系是什么呢?哲学是“爱智”之学,追问本质、探求意义、寻求方法是其天性。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因为这种哲学所体现出来的人学立场更真实、认识观点更科学和思想方法更深刻。因为历史和现实多次证明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认识和实践,我们总是能够取得新的更高的成绩,所以,学哲学、用哲学往往是领导人、管理者的自觉追求。
我认为,改革是当前中国社会最大的现实。为什么呢?这个现实需要我们站在思想的高度去理解。这是因为,在本质上,本轮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与整个中国的现代化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取得共识的“最大公约数”。这是态度。
第二个,改革需要方法。“要不要改”不等于“会不会改”。我们不要仅仅把思想认识停留对改革的重要性的认识上,而是说我们要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推进改革,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过快不行,过慢也不行,所以适度、有效的方法是防止改革不走样、不走偏的前提。一定要看到方法对我们推进改革的重要性,而这个东西需要你从哲学的角度去领会。哪几个方法呢?
(一)全局思维与统筹协调的能力
第一个,全局思维与统筹协调的能力。历经30多年发展,中国民众对市场化改革的正面作用已毫无疑义,当前,让市场和政府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是社会各界的普遍吁求,与此相反,消除不公平竞争、打破利益固化、遏制权力滥用,划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是本轮改革实质而又核心的问题,因此,形成具备现代社会特征的治理体系、培养与之相应的治理能力
才会成为本轮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全局,你要看到这个全局,要有这个全局的关怀,只有看到这个全局,你才能作为领导,才能统筹协调能力。或者说你才能看到统筹协调的能力对于实现、维护这个大局的重要性。所以要将全局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邓小平曾指出: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服从全局。全局和局部只是相对而言,局部是相对于全局而言的局部,局部固然重要,但是,这种重要性必须汇聚到全局中才能发生更大的作用,如果看不到全局,局部工作就会丧失方向感,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割裂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我们在改革当中,我们都处于某个不同的部门,处在某个布局的链条当中,但是你一定要看到,你这个链条不得力、不奏效,对于全局来说是损失,所以不要觉得自己可有可无。一定要看到局部工作对于全局来说有很大的作用。怎么处理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呢?我认为主要内容就是排兵布阵、统筹协调。
本轮改革的重点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作为企业家,既要看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还要看到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更要看到本轮改革的总体目标与企业自身的定位之间的总体性关系,要避免陷入“就企业谈企业”的狭隘立场;作为政治家,必须从“两个百年目标”的高度来进行政治活动,民族的振兴、国家的现代化、制度的科学化,这是关系改革成败得失的大局。我们要用这个大局来衡量局部工作的好坏。
(二)过程思维与照应阶段的能力
第二个思维,过程思维与照应阶段的能力。过程思维是从时间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一点决定了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主义特点。我们要从事物发展的过程角度去看问题。
事物总是在过程中表现自己的本质,也只有在过程中,事物之间才能建立起相应的联系,我们要运用过程思维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它要求我们要认识和处理好眼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
表现在第一个,既要照应阶段,又要善抓机遇。每个人、每个组织、每种制度都是按照过程、阶段而存在和发挥作用的,领导者既要看到事物的存在状态,还有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既要看到量的积累,还要注意质的飞跃,既要看到阶段性,也要看到长远性。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要有照应阶段的能力,首先要立足当前:务必脚踏实地,反对好高骛远;放眼长远,就是说我们在脚踏实地,反对好高骛远的前提下要有预见能力,要看
到当下的事物未来的发展态势,反对鼠目寸光。
第二个能力是善抓机遇的能力,体现在什么方面呢?第一个是多谋,四个字,第二个是善断。多谋是我们要常想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丰富的可能性,它有哪些可能发展的方面;第二个叫善断,善断是及时做决断,在事物出现了某种萌芽、某种苗头,我们要及时拿我们的预案进行处理和化解,而不是当事后诸葛亮,或者雨后送伞,我们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雨后送伞。
分别体现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邓小平提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左”的办法就是脱离实际的东西,在这方面我们是吃过大亏的,所以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这是社会主义领导者,当然这也被写进我们思想路线的,一个必备的素质,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很重要。
所以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脚踏实地,我们脚踏的就是这个实地。
第二点,看准机遇、抓住机遇。当年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非常激烈,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这话是从什么角度得出的呢?是从全局的角度得出的,所以大家都拥护邓小平,认为他讲的对。
所以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处在这个战略期内,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快这个发展,因为这个是和平发展的一个机遇,所以现在我们网络上、社会当中还有冷战思维、有战争思维,这个固然有作用,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它不能成为我们影响全局的思维。
领导工作的成效往往体现在能否看准并抓住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能否预见和抓住事物发展的重要机遇。战有战机,商有商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说的都是要珍视机遇。
(三)底线思维与防突处变能力
第三个思维方法是底线思维与防突处变能力。“底线思维”是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新表述,它不仅对经济工作,而且对各行各业都有指导意义。它体现的是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一种“从坏处打算”的素养和防突处变的能力。事物的发展有连续性,也有非连续性,有曲折性,有复杂性,所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作为领导者,你一定要看到这个事物发展的边界,它的关键阶段,薄弱环节是什么地方。所以这种素养要和底线思维的提升结合起来。
十八大报告特别有句话我希望大家注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所以我们不能有盲目乐观的心态,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同时不要因为困难大,就丧失信心,这些都不需要,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种伟大特点体现在各个方面,有时候来自于我们党自身、自己,党内的反腐败,有时候来自于外部,党群关系,有时候来自于国际,中国和国际的关系,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矛盾,这些都是伟大的斗争,我们需要有自信,需要有底气,需要有能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指的就是我们要有底线思维,因为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的结果。大国和小国不一样,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和几亿人口的国家那不是一个概念,一个人一件事情,汇聚到一起是多大的事情,4亿人的矛盾和十几人的矛盾,这不是一个层面的矛盾,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大国政治,大国治理在大国当中生活、发展,做企业、做领导者,这种战略能力,这种哲学思维能力何其必要。所以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所以这是他的特别交代。
所以我认为要用底线思维筑牢社会发展的堤坝。经济领域,比如说公平竞争,这个原则我们必须贯彻。政治领域:国家统一、主权独立,这是我们在政治领域不能放弃、不能松懈的原则。还有思想领域:违背公德的、混淆视听的这些东西,我们必须用底线思维进行治理。社会领域:制谣传谣、制假贩假、坑蒙拐骗、各种恐怖行为,这些我们都必须用底线思维能力,底线思维的方法来进行打击规范和惩治。还有军事领域,比如说贩卖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的思想和言行,我们都必须借助于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托底的行为,就是说无论任何公民或者社会组织或者任何集体,你不能脱离或者摆脱或者越出这个底线,越出这个底线意味着原则性的问题,或者根本性的颠覆性错误,我们一定要看到这个后果。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就哲学思维能力、哲学思维方法和提升领导能力进行了学习,谢谢大家的聆听,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第二篇:女性如何提升领导能力
女性如何提升领导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上管理岗位,成为各方面的领导者。特别是在很多家庭中,女性已经取得了绝对或相对的领导地位。20 0 8年北京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公司的经理层中,女性比例为42.1%,与男性差别不大。20 09年全国妇联的调查发现,中国的女性企业家人数约占中国企业家总数的2 5%,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长。然而,就总体上说,女性领导者的数量仍然无法与男性相比,特别是在高层领导者中,女性的身影更是少见,比如北京大学的调查显示,在总经理的职位上,女性比例锐减为16.6%。那么,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领导者都有哪些优势?制约其职业发展的劣势有又有哪些?女性该如何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女性领导者的六大优势
笔者通过多年来与多位女性领导者的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并结合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调查研究成果,发现女性领导者与男性领导者相比,具有一些共性的优劣势(由于每位女性的个性特征不尽相同,所以并非
所有的女性都具有这些特点,本文探讨的只是一些共性的问题)。从相对优势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直觉力强
直觉是指对事物进行基于经验和知识的直接判断。女性天性敏感,有十分敏锐的直觉力,能感受到周围环境很细微的波动、潜伏的暗流或风险。这种直觉未必百分之百准确,但常常八九不离十。这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女性多年来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对一些事情显得无能为力,所以更愿意相信有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帮她们去判断事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特有的能力。女性运用直觉思维开展领导工作有着独特的优势,更容易把握商业契机,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亲和力好
在管理领域,男性习惯于依靠权力、地位和制度向下施压,这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引发组织内部矛盾;而女性则更强调关系的和谐,注重情感的交流、沟通,以及团队的合作。所以相比男性领导者,女性领导者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女性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他人的困难,这种柔性化的领导方式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对形成和谐的组织文化有很大帮助。
情感丰富
女性情感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她们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工作的目标,并且与下属员工有很好的沟通。她们往往以与人交流为乐,懂得进退自如、委曲求全,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沟通艺术,带动了信息在组织内部的畅通传送,进而提高了组织效率。心思细腻
女性心思较为细腻,考虑问题、制定计划和方案时更加具体、细致、周全、切合实际、易于操作,所以也就更容易被理解、接受和执行,这对于很多对细节有特殊要求的工作和岗位而言,优势特别明显。其实随着现代社会对专业化和高品质化越来越重视,几乎在所有的工作岗位上都要求提升细节管理的能力,女性这一特质大有可为。善于协调
也许是受长期以来女性承担相夫教子责任 的影响,女性的协调、平衡能力要比男性强,女
性能够依靠自身亲和力和沟通能力强的优势,协调复杂的事情,有效地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比如处理两个小孩的争端这样一件小事,男性可能束手无策,而女性则游刃有余。
韧性较强
由于女性的雌性激素对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加上女性长期处于受压迫的地位,同时承担着家庭、社会双重的负担,从而使女性与男性相比更具有自制力、忍耐力以及抗挫折力,特别是在处理一些较为枯躁、细致的重复性工作时往往比男性更有耐心。陷入逆境后,女性也更易于将心中的委屈或遇到的挫折找一个信得过的人尽情倾诉,以缓解压力。
女性领导者的八个短板
以上这些优势,成为女性走向领导岗位的有利条件。但同时,女性领导者也具有以下一些劣势: 自信不足
由于长期生活在强势的男性环境里,女性往往缺乏自信,有时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在工作中潜意识地把下属管得太死,唯恐出现“功高震主”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旧观念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模式,它不仅为男性所肯定,甚至也被女性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成为女性在职业领域中成长与发展的最大障碍。
依赖性强
在雌性荷尔蒙的影响下,女性会较男性温和,往往给人以一种柔弱、顺从和需要保护的形象。同时,由于女性需要承担的经济压力、社会责任不及男性,因此女性职场成功的动力不足,在竞争中显得更为被动消极,使很多女性养成了依赖男性的心理,进取心不足,遇到困难容易妥协。优柔寡断
由于女性对事情的理性判断能力相对较弱,又过于在意别人的感受和评价,或者过于注重完美和平衡,处理问题时往往不够果断和坚决,常常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缺少主见。角色冲突
女性所承担的各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比男性多,特别是受家庭事务拖累较大,难以找到家庭和事业的平衡点,久而久之,对工作能力的提升会造成一定影响。另外,女性固有的生理周期导致的心理和情绪周期,以及女性的孕期、产期和哺乳期直接导致了其职业生涯的中断。这些对女性来说,都是无法逾越、不可避免的难题。易情绪化
女性在直觉性反应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但情绪控制能力也相对较弱,而且情绪易外露,这会导致情绪化反应和无依据评断等现象,碰到问题时往往不够冷静和理智,显得慌乱,急于解决,而很少从问题的本源出发做出理性思考和科学决策。创新不足
女性思维比较感性、单一,往往较难上升到理性思维的层面。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由于害怕承担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和后果,往往墨守成规或徘徊观望,不能采取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来解决。调查表明,整体而言女性创新能力无论在哪个年龄段都不如男性;且男性领导者的年龄通常不会影响到其创新能力,而女性领导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创新能力会有一个很显著的下降。斤斤计较
女性虽然比较注重细节,但有时候却计较得过多,对一些小事情往往抓住不放,缺乏包容和大度的风范。比如对待员工迟到,女性领导往往表现出不能容忍的态度,甚至小题大做,没完没了。目光短浅
女性容易满足于现状,对未来的预测能力相对较差,缺少长远的眼光,从而制约其职业发展。为了大局和长远目标,而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做
出一些妥协,但女性领导会较多顾及眼前利益,而很少做出战略性的让步。提升女性领导力的六个关键上述劣势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女性事业发展的瓶颈。女性领导者若想在充满竞争的职业环境中少走弯路,获得成功,就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改进,克服劣势,发挥优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人却走进了这样的误区:一是过分强化男性化特征,一心想做“女强人”;二是过于强调女性化特征,主张回归家庭;第三是没有把工作与生活分开,最不明智的是用管老公的方法来管自己的员工,或者把生活中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这些显然都是不对的。笔者认为,女性应从以下几点出发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增强自信
研究表明,目前在高层管理者中女性的比例之所以较低,更多的是因为女性信心不足或者社会压力,而不是因为女性在实际能力程度上与男性有多大差距。因此,只有自信,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而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客观评价自我是提高自信的基础,也是成功的关键。具体来说,一要恰当地认同自己,而不是苛求自己;二要正确地对待成功和失败,经得起挫折的考验;三要正视自己的短处,既努力扬长,更注意补短;四要收起自己的柔弱,克服心理弱点,树立自立自强观念,培养积极的心态,激发自身潜能,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
培养独立
对于女性领导来说,要重点培养主体意识,增强管理活动中的独立性,减少依附性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摒除眼界窄、依赖心强、小女人心理、胸襟不开阔、斤斤计较等弱点,做到有主见、有魄力、有胆识、有理智、敢决策、包容大度、不慕虚荣。控制情绪
情感对人的思想行为、工作积极性、身心健康等都有着重要影响,任何事物都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若能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就会使人增强信心,振奋斗志,产生乐观、积极的情绪;反之,从消极的角度看问题,就会使人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女性领导者应该培养积极的情感,克服消极的情感,增加情绪体验。刚柔并济
女性领导在事业上要想有所成就,在具备女性的温柔、细腻、富于情感等优势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改变以往优柔寡断、处事不决的形象,学习男性领导的刚强、果断、意志坚定等优秀品质,将女性的魅力和智慧与男性的意志和魄力融于一身,达到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的效果。持续学习
知识是解决问题的武器。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寻找到领导能力提升的突破点。女性领导要努力学习现代管理知识,并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管理经验,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提升气质
良好的气质能感染和激发下属的潜能以唤起他们对工作的热忱,营造充满活力和人情味的工作氛围。女性领导应根据自己的工作环境、个人特点,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注重培养情趣,使自己的内在气质和外在仪表融为一体,尽显女性领导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总而言之,女性领导者首先是一个女人,然后才是一个领导者。女性拥有的特殊的细腻、温柔的气质特点,应该是女性在领导活动中能展现自己长处的重要品质。同时还应该学习男性独立、自信和大度的作风,使职业生涯更加完美。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领导岗位闪烁着女性的
第三篇:提升校长领导能力
提升校长领导能力,办人民满意学校
——浅谈校长专业领导能力的几点体会
这次远程培训,我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方向,理清了办学思路,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校长要注重自身学习,努力提升专业领导能力,才能创办人民满意教育。现就这次培训谈谈校长专业领导能力几点体会。
一、提升校长专业领导能力的重要意义
常言道“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灵魂”。的确是这样,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往往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走向。作为一校之长,务必做到:转变在观念上,落实在管理中,努力提升专业领导能力,才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真正提高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二、校长专业领导能力的主要内容
1、办学思想的领导力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办学思想的领导。校长对办学思想的领导力应该是校长领导力的起源和根本。它包括办学方向的领导、办学目标的领导、办学品位的领导、办学风格的领导等。
2、课程实施的领导力
课程是学校的办学基础,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是学校的生命所在。校长要坚定地执行国家课程、充满智慧地构建课程、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才能真正从意义上领导学校。
3、校园文化的领导力
校园文化是一种“行为潜规则”,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与管理机制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心里环境建设、文化活动建设。校长要正确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努力打造体现优秀学校文化特点的学校管理平台,从而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4、师生发展的领导力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最终要落实到促进师生的发展上来,只有师生得到发展,这所学校才能真正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有意义。因此,在校长的领导下,学校的师生是否得到健康、和谐和全面发展,是检验校长领导力强弱的重要标准。
三、校长专业领导能力的完善
校长及其所领导的团队关系着一所学校的发展和特色的形成。可以说,一所学校的校长,就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校长领导力要求校长具有综合素质和管理才能,要求校长不仅要有管理的思想和艺术,还要用心去推进全面的管理工作。所谓用心,即就是对事业的思索与探究,对工作标准及其细节的把握,对学校整体发展的渴望,对学校的责任与情感,以及对师生的理解、体谅和耐心等。有力用心办学的校长,学校的整体发展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校长的领导力可以被形容为一系列行为能力的组合,它又可分解为思维力与洞察力、决策力与执行力、感召力与沟通力、学习力与创新力,它是做好学校工作的核心要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校长的领导力主要体现在校长的人格魅力上。因为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如何,能否成为一流的学校,最重要的是唤起教师的进取意识与创新精神,营造教师队伍的凝聚力,而校长的人格魅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校长,必须掌握校长人格魅力的内涵及特征,培养和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校管理中体现自己的人格魅力。一个优秀的校长,应该具有优良的品质、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完善的性格。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使自己成为有品格、有学识、有思想、有威信、有亲和力、有任用力和有形象力的校长,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去不断完善自我:
1、做一个有品格魅力的校长
有品格魅力的校长要有坚定的信念,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要有执着的追求和坚忍不拔的敬业精神;要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2、做一个有学识魅力的校长
渊博的学识是校长成功的基石,优秀的校长都是学识渊博的人,他们除了要有合理的知
识储备、具备一定的教学专业素养外,还应该具有勤于学习的习惯并追求有效学习,精通管
理理论。校长在提升自身学识魅力上,要始终追求渊博与深刻并行。
3、做一个有思想魅力的校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
导。”思想的领导是校长最重要、最有力的领导手段。校长的思想魅力无疑是重要的,那么
如何提升自己的思想魅力呢?有学者认为,躬身体察、归类分析、理论推敲、学习借鉴、升
华提炼、个性融合、信念确立、文思表述、实践检验、认识创新,是汲取、形成成熟思想力的涌动过程,也是修养思想魅力的逻辑顺序。
4、做一个有亲和魅力的校长
校长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既要得到上级的支持,又要得到师生的拥戴,两者缺一不可。
从某种意义上讲,师生的拥戴甚至比上级的支持更重要。校长只有加强自身修养,做到以德
感人、以才服人、以情赢人、宽以待人、公正廉洁、勤于务实、知人善任并不断创造实绩,才能赢得师生的拥戴,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有效地组织学校管理。
5、做一个有形象魅力的校长
什么是校长的形象魅力?简而言之,就是因校长的“形象”而产生的威望和信誉,是使师
生由衷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那么,怎样的校长形象才具有无穷的魅力呢?一要具有
高风亮节的角色形象,二要具有高尚品德的师表形象,三要具有良好心里的健康形象,四要
具有过硬业务本领的学者形象,五要具有很强工作能力的管理者形象,六要具有现代人才策
略的伯乐形象,七要具有锐意进取的开拓者形象。
作为现代校长,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掌握前卫的教学理念,拥有高超的管理艺术和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精神。要把学校的工作抓好,把学生教育好,提高教育教学质
量,首先是校长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校长要有前卫的教育教学理念,校长要有高超灵活的管理手段,校长要有高尚的灵魂……校长要有不断学习进取的习惯,有渊博的知识,独到的制校方略。校长应该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思维和发展的引领者。
校长必须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以情促教。认真学习和领会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认真组织并开展好本学校的政风、行风评议工作,接受支部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做到
党政协调,共谋发展,牢牢把握党建工作和教学工作的结合,努力打造一支创新的团队,做
到依法治校,科学管理,从而达到环境优美、管理优化、欢快和谐,质量优良的办学目标。
同时,要做好表率,关心师生的生活,增强凝聚力量。
通过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只有立足于教师,立足于学生,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校本,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才能建设新型优秀学校。作为教育管理者要实现教育的最佳境界,实现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总之,通过此次培训,使我进一步明确了“一个好的校长是成就一所好的学校的关键。”的深刻内涵。在今后的学校管理中,我要进一步完善自身人格魅力,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加强学习,不断提升领导能力,竭力推进学校的大发展、快发展、全面发展,为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而加倍努力!
第四篇:提升领导能力之我见
提升领导能力之我见
清华网络学习心得体会哈那提哈巴斯
素质决定水平,水平决定能力,能力决定成效,成效决定发展。因此,提升领导干部的素质尤为重要。本人结合清华网络学习及自身工作体会,就提升领导干部素质问题作一粗浅思考。
一、优化三种作风
作风是保障发展的基础,优良的作风是实现稳步发展的要求所在。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优化良好的思想作风、优化朴实的学习作风、优化高效的工作作风,只有不断倡导和弘扬这“三种作风”,才能有效提升推动发展的能力。
优化良好思想作风。一是要树立惠民的思想,把百姓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百姓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百姓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把利民、便民、惠民作为一切行动的宗旨和指南;二是要树立服务的思想,积极转变职能,强化公仆意识,不树官威、不摆官谱,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全心全意投身服务,一心一意做好服务,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三是要树立廉洁的思想,严肃纪律性,把好金钱关;注重规范性,把好权力关;保持廉洁性,把好节日关;坚持原则性,把好人情关;加强约束性,把好责任关;切实架起纪律的高压线,筑牢自律的防火墙。
优化朴实学习作风。一是要学以修德,把政治学习、理论学习、素养学习作为必尽的社会责任和必备的精神追求,切实塑造和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二是要学以正心,通过学习可以树立正确的观念,可以确立准确的观点,有效增强明辨是非、判断曲直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三是要学以解惑,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用所学的知识破解难题;四是要学以增智,通过勤学、苦学、常学,拓展思维、扩充知识、开阔视野;五是要学以致用,依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工作的才干、转化为服务的本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的发展建设。
优化高效工作作风。一是应在“短”字上下功夫,带头开短会,带头写短文、带头讲短话。把文山会海占用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全面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效能;二是应在“快”字上下功夫,该办理的事情,马上办理,坚决不推。能解决的事情,立即解决,坚决不等。难处理的事情,想法处理,坚决不拖;三是应在“勤”字上下功夫,勤下基层、勤搞调研、勤解民情,以勤政为民的实际行动,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四是应在“高”字上下功夫,提高决策水平,增强决策的预见性和科学性。提高领导水平,增强领导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工作水平,推进工作的效能化和程序化。提高落实水平,增强落实的高效性和长效性。
二、深化三种理念
理念是促进发展的主导,先进的理念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所在。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深化科学的理念、深化民生的理念、深化务实的理念,只有不断树立和深化这“三种理念”,才能有效提升推动发展的内驱力。
深化科学的理念。一是要科学定位,对本地区的现实状况应有科学的认识,对本地区的发展形势应有科学的理解,对本地区的发展思路应有科学的分析。二是要科学谋划,按照总体目标,谋划措施、谋划方式、谋划布局、谋划长远发展;三是要科学决策,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坚持保护生态、协调发展。深化民生的理念。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多体现民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推动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着力把人民群众参与开发建设的行为引导好、组织好。二是在工作部署上多体现民意,以群众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根本利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三是在工作方式上多体现民主,通过民主评议、走访调研、座谈纳谏等多种载体、多种方式广纳意见、广听呼声。四是在协调发展上多体现民生,把改善民生摆在优先位置,把服务民生作为第一要务,切实为民办大事、办实事、谋福祉,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幸福指数。
深化务实的理念。一是工作要扎实。工作中应戒“虚”,戒“浮”,戒“空”,从大处着眼,从细节入手,认真抓好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具体工作,切实形成“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工作风气。二是服务要踏实,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多听民言、多知民情,多解民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踏踏实实做人民的公仆。三是对民要诚实,切实履行和兑现对人民群众的每一项承诺,积极打造诚信机关、诚信政府、诚信社会。四是政策要落实,对于政策和安排不能停在笔上,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应杜绝只说不练,只做表面文章,只打雷
不下雨的现象。通过不断完善督办机制、检查机制、考核机制,促进各项政策得以落实。五是政绩要真实,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杜绝成绩浮夸和数字水分。无论是汇报还是总结,要真实反映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用实际行动、实际水平创造实际成效。
三、强化三种能力
能力是加快发展的支撑,突出的能力是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强化分析研究的能力、强化破解难题的能力、强化调配关系的能力,只有不断提高和增强这“三种能力”,我们才能有效提升推动发展的执行力。
强化分析研究的能力。一是要勤于思考,结合实际工作、实际情况,勤动脑筋、勤加思索。二是要善于分析,对于所遇见的实际问题和实际矛盾,要从宏观上、微观上、主观上、客观上等多种角度分析根源、分析本质、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办法。三是要精于研究,对发展中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自身的工作领域,要主动研究、不断研究、深入研究,用研究出的方法、研究出的经验、研究出的成果有效提升发展水平。
强化破解难题的能力,切实增强发展的持续性。一是要破解障碍问题,通过有效方式着力破解观念上的障碍、思想上的障碍、习惯上的障碍、机制上的障碍、落实上的障碍。只有破解了发展中的诸多障碍,思想才能得以开放、政令才能得以畅通、效能才能得以提升、发展才能得以提速。二是要破解瓶颈问题,采取有效手段努力破解技术瓶颈、人才瓶颈、资金瓶颈、管理瓶颈。三是要破解制约问题,利用
有效途径全力破解知识制约、交通制约、条件制约、气候制约等制约发展的问题。
强化调配关系的能力。一是调配好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做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促进、相带动、相同步、相协调。二是调配好城区与农牧区的关系,做到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切实加大支农、惠农、利农、富农等各项工作的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大力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三是调配好产业与环保的关系,正确认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以及环保法规,禁止建立在破坏生态基础上发展,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的实际行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五篇:领导能力的提升
关于领导能力的提升
一、领导与领导能力
什么是领导?
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群体内,为实现组织目标,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
领导行为的类型:
独裁型的领导----是自上而下的信息与影响流动。
家长型的领导----是相互作用的信息与影响流动。
员工参与型的领导----也是相互作用的信息与影响流动。(三种类型比较,各有特点)领导者要善于在不同的组织文化范围中运用不同的领导风格来提升个人领导能力。什么是领导力?
一种有关前瞻与规划,沟通与协调,真诚与均衡的艺术。
作用:领导决定了团队的一切
领导风格决定团队风格;领导思维决定团队思维;领导进步则团队进步;领导改变则团队改变。
三种能力说:
工作能力:真诚信任,团结合作,建设运作高效的团队。
人格魅力:坚持学习,以身作则,吸引下属主动跟随你。
修炼能力:重视健康,调适心理,保持自己身心的健康。
八种能力说:
1、计划能力。善于把各项任务按照轻、重、缓、急列出计划,分配部属来承担,把眼光放在组织未来的发展上,不断理清下一步工作计划。
2、指挥能力。知人善任,善于分配工作和检测部属与工作的对应关系,注意指挥的方式、方法,善于激发部属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控制能力。善于监督检查,跟踪考核,确保目标实现、计划落实。
4、协调能力。有亲和力,能说会道,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协调上下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共赢。
5、授权能力。领导者不能象具体业务人员那样事事亲历亲为,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就是培养下属共同成长,给自己机会,更要为下属的成长创造机会,要赋予下属责、权、利,大胆授权,抓大放小,敢于授权。
6、判断能力。领导活动错综复杂,要求善于分析判断,洞察先机,从而找到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
7、调研能力。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集中群众智慧,及时总结经验,研究做好工作、解决难点问题的方式方法,并要会写文章。
8、创新能力。创新是衡量一个人、一个组织是否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领导要有创新意识,不断创新,多出亮点工作和特色工作。
领导能力的三个层次
1、行为层次是指领导者日常的行为举止对部属产生的影响。
2、管理层次是企业领导的基本功。基本原则:⑴让部属知道公司对他的期望。⑵让部属知道公司对他的看法。⑶让部属对组织有归属感。⑷让部属的努力得到应有的回报。⑸让部属得到启发。当一个领导者,必须想方设法建立以上的环境与机制,才能使部属在大环境中得到滋润以增进其向心力与工作技能。[让他感到在公司有盼头]13、战略层次是领导者能力的最高层次。需要掌握几个要点,一是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文化对部属的感染力是长期的、深远的,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杰出领导者最重要的一环。二是战略规划,“将帅无能,累死三军”。有效可行的战略,可以使部属对领导产生高度的信赖,进而产生乐意跟随的意愿,三是设计合理的组织架构与制度,部属对于不合理的组织架构与制度,是最感深恶痛绝但又无能为力的,所以高层主管不应忽略此项工作,才能确保部属的士气。
二、领导的思维方式
影响人思维的三个因素
A态度决定成功
今天的态度可能决定不了今天的结果,但今天的态度将决定明天的结果。
B看法影响成败
事物本身不会影响我们,影响我们的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
改变不了过去,就改变现在;
改变不了事情,就改变心情。
训练成功思维的常用方式:
面向未来,生活态度是向前看
瞄准目标,不断思考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追求卓越,精益求精,永远追求卓越
注重效果,牢记人们期望他取得的成果
解决问题,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思考立即做些什么弥补或解决而不是关心出什么事和抱怨
学无止境,要有发展的眼光,有预见性
说干就干,要有一种紧迫感立即执行
C习惯影响一生
1、人 95% 的行为都是因为习惯产生
2、改变习惯是一个非常不舒服的过程
3、习惯是可以改变的条件:不断重复
3周重塑习惯:0---7天不自然;7— 21天不自然;21—90天自然
三、领导的管理方式
(一)修路原则。
如果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摔了两跤或者两个人在同一个地方都摔跤,第一个反应就是:路有问题!管理者的核心职责:是修路而不是修人!
(二)人性管理。
如何做到人性化管理?
1、告诉他应该做什么
2、告诉他好的标准是什么
3、训练他怎样能做好
4、放手让他去做
5、反复教练,直到你可以离场
6、离场之后,你可以去做更应该做的事情
7、让他学会离场测试,重复1—7步骤
(三)猴子管理
平庸的管理者:自己忙得睡不着觉,下属却在呼呼大睡。
优秀的管理者:下属忙得睡不着觉,自己可以呼呼大睡!
猴拳秘诀:面带笑容;频频点头;念念有词;判断对错
每天改变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四、领导能力的提升
管理者现状:上班是工作,下班路上是工作延续,回到家里是工作的深入,甚至不惜剥夺睡眠,漠视健康,放弃亲情和友情……
国际新闻:伊拉克战争打响,总统布什在打高尔夫球
美国城市被淹,大量人员被紧急疏散,布什总统在自己的农庄放水
发达国家的职业经理(权威机构调查)
休闲时间是国内的3—7倍
收入是国内的8—30倍
时间效率高出8—10倍
(一)区分轻重缓急 [经理人的工作四象限]
第一象限:重要、紧急。首先完成的工作减少出现概率。
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但要花主要精力和时间去做。
第三象限:不重要,紧急。通过做好的工作计划和授权,确定时间和游戏规则,尽量减少该象限的工作时间。
第四象限:不重要,不紧急。原则上不做。
优先顺序法(ABC工作法则)
A代表最重要的工作,自己做,不能授权给他人
B代表次重要的工作,可以(或部分)授权他人
C代表价值低的工作,但在工作中所占份额最大(日常工作)
每天3个10分钟
早上一个10分钟:工作任务,优先排序
中午一个10分钟:检查、调整、落实
下班前的10分钟:检查、总结、补缺
(二)提高执行力
为什么雄心勃勃的计划总是一败涂地?执行力不足!
为什么好的决策会付之东流?执行力不强!
外电评论:
中国人对执行力的态度: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别人也都是这么做的。 西点军校的信条:没有任何借口,只管执行!
近200年来,有3位总统,5位上将,37位将军来自西点军校。在全球500强企业
里,有1000多名董事长、2000多名副董事长和总经理来自西点军校。
细节决定成败
任何目标都不会自动实现
目标要量化在每一个月每一周和每个过程
目标要从细节上寻求方法
外国人普遍认为:
人是有感情的;管理是无情的;制度是绝情的!怎样做到有情、无情和绝情? 小结:提升领导能力最根本的是两条:一是学习,二是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