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时间:2019-05-13 11:1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第一篇: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运用好哲学思维,有助于科学谋划城市目标定位、问题对策和发展路径,指导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城市发展方向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来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本质特征。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丰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把群众路线作为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传家宝。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新发展成果,彰显了为人民服务、担当责任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大道之行、民为邦本”的为民情怀。

总书记强调:“城市建设一定要本着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提高城市建设水平”,“要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广州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新诠释,坚持把人作为城市的主体,把以人为核心的全面发展和幸福作为城市化的终极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关怀人、陶冶人、造福人的幸福家园。在城市发展定位上,紧紧围绕满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牢固树立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城市发展新理念,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理想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坚持以人为本,依照人的需要,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围绕居住、产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业、市政、生态等9大功能要求,打造宜居宜业的岭南生态城市。在城市发展目标上,把民生幸福作为城市发展最高追求,每年坚持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全面落实民生幸福工程60条,让市民群众共享新型城市化发展成果。在城市治理上,坚持把公众参与作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改变政府包揽一切、包打天下的做法,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通过探索建立重大民生决策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制度等多种方式,引导市民有序参与城市治理和公共决策,推动政民互动、协同善治。

用系统思维谋划城市发展战略

系统思维强调用整体的、联系的、开放的、进化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坚持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相统一,体现了系统思维与创新思维的高度统一。一是以全局视野观大势谋大事,总书记强调要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善于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特别是善于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内大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潮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市民价值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二是以整体谋划凝聚合力,做好整体工作,找准本职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增强工作合力,做到全党一盘棋、全国一盘棋。三是以系统、创新思维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

措耦合性,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广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首先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观念,自觉把工作放在服从服务于全国全省大局中进行思考和谋划,“跳出广州看广州”,自觉肩负起国家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和珠三角核心城市的使命责任,强化与珠三角城市群、粤东西北地区、泛珠三角区域以及港澳地区合作,拓展经济发展腹地,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城市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的巨型系统。广州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成为一个特大型城市,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43亿元增长到1.5万亿元,人口由475万膨胀到超1600万,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了6倍多,发展中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交织叠加,传统城市化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广州市委、市政府确立了“谋长远、打基础、解难题”的工作定位和“战略谋划、重点突破、目标管理”的工作思路,谋划实施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本质上就是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改革思维,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着力破解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等收入陷阱和“大城市病”等发展难题,以系统方法构建特大型城市科学发展的战略框架和制度体系。在政策体系方面,制定实施新型城市化发展“1+15”政策文件,涉及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并把政策内容细化为具体项目,每年制定 100项重点督办工作和100个重点工程项目,逐年滚动落实,推动城市科学发展。在规划体系方面,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对城市规划,要先布棋盘再落子”的指示精神,在继承“南拓、北优、东进、西联、中调”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实施“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城市功能布局规划,在全国副省级城市率先推进“三规合一”,编制1142条村庄规划,在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形成覆盖全市域的城乡规划体系。在平台体系方面,确立南沙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海珠生态城等16个重大发展平台,全市每个区至少都有一个重大发展平台,打造多点支撑、多级增长的城市发展新引擎。在产业体系方面,谋划推进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等十大关键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路线图,力争到2015年形成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通过系统整体的谋划,形成了有理念、有目标、有政策、有规划、有平台、有项目、有考核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确立了“大广州、新格局”战略框架。

用辩证思维破解城市发展难题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对立统一观点,是我们认识事物、改造事物的基本分析方法。其中所强调的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认识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总书记指出:“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能非此即彼,要用辩证法、要讲两点论,要找平衡点”;强调“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提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深化对改革发

展中一系列矛盾、问题的认识,用辩证思维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因势利导促使矛盾转化,实现城市科学发展。

经济发展“快”与“好”的关系。加快发展促转型,抢占发展制高点,是当前广州发展的主要矛盾,广州总量虽然超1.5万亿元,但创新能力、产业结构、核心竞争力还有很大差距。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需要有一定发展速度作支撑;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也要求保持与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的速度,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产业转型“新”与“旧”的关系。重点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既要把汽车、装备制造、专业批发市场等传统优势产业做强做大,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更要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培育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抓住金融、科技、总部经济等重点,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政府市场“放”与“收”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是把该放的放彻底,把该管的管到位,让“无形之手”充分施展,让“有形之手”更加有效,推动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广州市委、市政府打破审批“万里长征图”,大力精简行政审批,由3000多项精简到201项,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全面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真心实意地亲商、安商、扶商、富商。

区域发展“城”与“乡”的关系。城乡关系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关系,必须遵循规律、因势利导。广州还有230万农业人口,我们把占全市78.4%的农村地区发展放到大广州的格局中去谋划,通过区划调整、布局地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等措施,打破城乡分割局面,推动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要素市场、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公共服务“内”与“外”的关系。新型城市化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广州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广州实际管理人口超过1600万,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比例接近1∶1,公共服务管理压力巨大。我们根据城市的可支配财力,改革创新积分入户、子女就读、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就业培训等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体制,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城市包容能力,让在广州这座美丽城市中每一个人生活更加美好、更有尊严。

用底线思维防范城市发展风险

总书记指出,“作决策、办事情,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底线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一旦突破底线,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总书记要求我们更好地发挥底线思维的科学作用,就是要我们准确判断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以积极的态度前瞻风险、变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危中奋进,守住底线、防患未然,追求最优结果和最佳效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作为特大型城市管理者,必

须对城市安全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科学研判,守住底线,及时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维护城市安全。重点是要守住“五条”底线。

守住民生底线。民生底线是衡量执政为民的基本标准。广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近年来广州年均社会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超 75%,重点解决低收入困难家庭保障、危破房改造等事关市民群众切身利益难题,统筹抓好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工作,列出具体清单,分类分步解决,保障好“底线民生”。

守住城市运行和安全底线。保障特大型城市安全是头等大事。广州平均每天消耗大米4800吨、食用油800吨,消耗电量1.82亿度,居民用水量269万吨,产生垃圾1.8万吨,各类治安警情1万多宗,确保城市的运行秩序、社会稳定的压力巨大。广州市委、市政府在抓发展的同时必须切实抓稳定、保平安、促和谐,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加强治安防控网络体系和应急机制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守住城市运行和安全底线,建设平安广州。

守住经济发展的底线。在守住经济增长底线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严控城市金融风险,到2016年争取存量债务总额下降62%,其中政府负有偿还债务余额争取下降76%,化解债务风险。

守住生态底线。生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广州土地利用强度达22.8%,接近30%的国际宜居开发强度标准线,环境治理任务十分艰巨。广州市委、市政府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森林公园、岭南花园、人工湖、湿地公园和生态城市示范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岭南水乡的乡愁,打造宜居宜业的花城绿城水城。

守住为人做官的底线。贯彻总书记关于好干部的标准要求,始终做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守住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压线”,始终把清正廉洁、反对“四风”作为执政为民的底线要求,贯彻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等系列纪律制度,深入开展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制度+科技+文化”预防腐败新模式,在国内率先实现三级政府全面晒“三公”,推进3705项市本级行政权力网上公开、在线监督,整合建立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扎好制度的篱笆,关好权力的笼子,建设廉洁广州,努力营造好建设好维护好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第二篇: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提升

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提升

焦佩锋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这个讲题。

课程前言

习近平同志在8•19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领导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我想,这四句话其实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哲学思维,那么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哲学思维,当不了领导;没有好的哲学思维,当不好领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领导是管全局的,领导的素养、管理者的素养一定要和哲学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照顾到眼前和长远。

对于做意识形态工作而言,我们领导干部尤其是要有哲学思维,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对于新进干部、年轻干部,我们一定要抓好理论学习,这其中体现的就是马克思它是科学的真理,它所使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建立世界观、价值观很有作用和意义,这也是经过无数历史证明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哲学,在这个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所强调的这段话,意思就是说,我们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或者是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或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我们的国情,比如说我们当前的发展阶段,我们这次改革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性质和特点以及类型,更好地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势,就是目前我们党和国家要朝向,我们的趋势是什么?未来的走向是什么?还有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因为改革也不是随便改的,建设也不是随便建的,革命也不是乱革命,我们是依据,是在认识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而这种认识论又来自于哲学思维,所以我们党特别重视在思想上建党。

在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指出三条: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既然是规律性的东西,它就具有普遍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性,所以认识规律就意味着认识这个世界,意味着让我们知道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原则、什么是灵活性,它依然是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个客观规律指的是什么呢?比如说,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正作用和反作用关系,这都属于规律性的认识,这是前人的认识成果,而且这些认识成果在我们党的历史,在我们党革命时期、奋斗时期,在上一段改革时期都得到了正确的验证,所以这是我们党的思想法宝,共产党人和其他党人,或者说共产党人本身有什么不同呢?他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利益和诉求,但是共产党人特别注重运用规律性的认识来认识社会和治理社会。

所以习近平同志特别指出,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刚才我讲了,共产党人有什么特质呢?放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当年讲,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士兵、战士有什么不一样呢?共产党的战士在打仗之余手里捧的是哲学,蒋介石退回到台湾以后也讲了这个问题,打败我们的就是共产党人懂哲学、用哲学,所以尽管我们在客观条件上,在武器装备上,在力量构成上我们可能不如国民党,但是我们懂得学哲学、用哲学,不怕领导学哲学、就怕战士学哲学,就怕全民学哲学,因为哲学意味着世界观、意味着方法论,意味着对世界对现象的本质性认识,而这种本质性认识能够使我们党上下、军队上下能团结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达到政治乘胜的结果。

所以近平同志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所以重视和掌握哲学是被历史、现实和党的建设等等多次成功证明了的。既然是好的东西,有用的东西,我们就不应该放弃,所以我们把这作为党的一个好传统。学什么哲学呢?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在当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是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新的历史条件、新的历史认识、新的实践探索所得到的关于中国问题的理论回答或哲学思考。所以,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每一个党员,对领导者来说,依然不能放弃学哲学、用哲学的传统。

那么在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重视和掌握这么几个重要哲学观点:一个是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这个矛盾分析方法我们都知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也是一对矛盾。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最活跃的力量,它也是我们区别社会和社会之间差异性的一个根本问题,因为生产力解决的是穿衣吃饭的问题,解决的是人的基本需要、低层次的需要,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就没有社会的发展,一切都是空的,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生产关系是我们在生产劳动当中结成的社会性关系,这个关系从动态的角度讲,分为对于社会劳动产品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以及再生产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所以说它体现的是,它本质上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它体现的是我们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当然这个过程当中有公正有不公正,所以公平相对公正的生产关系或者社会分配关系,是我们推动生产力,保障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是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关于社会治理的基本原理。

社会经济矛盾还包括,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上层建筑,所以经济基础来自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力状况的需要,上层建筑是从思想层面,从精神文化层面对社会的制约和引导,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的上层建筑,所以我们今天这个讲题哲学思维和领导能力,其实是要求大家要从思想意识形态,从这个高度来理解社会的人、事、物要用哲学思维,所以掌握好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次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什么要发展经济、为什么要释放经济活力、为什么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呢?是因为我们要尊重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当中的生产力标准。而为什么同时我们要强调要做好顶层设计呢?要进行制度建设呢?是因为我们尊重或者我们认识到了社会治理当中经济基础或生产关系的现实化就是制度,以及我们在思想层面,思维层面的总结,我们的哲学思维、顶层设计等等诸如此类,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有序的反作用,所以第一个社会经济矛盾分析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第二条,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物质生产,特别强调生产力标准,因为它是社会变革,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推动力量,我们可以用任何一条标准给社会历史分析,来认识这个社会,观察这个社会,但在根本上能够使大家的认识共同达到一致的就是物质生产,因为根本,它解决的是,它着力于它侧重于人的穿衣吃饭问题。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当中指出,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喝住用行,这是每天每日每时所必须连续进行的历史动作,我们关于政治的观点,关于哲学的观点,关于意识的观点,关于法的观点,国家、制度等等问题都需要从这个上面进行解释而不是相反。它也使我们联想到我们当前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中国已经拥有了世界第二的经济发展规模、发展水平,但我们依然要看到,我们的经济发展有很多水分,有很多问题,我们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环境破坏程度大、资源成本高,这也是我们的特点,所以当前的发展不仅仅是发展经济,而且是科学的发展经济,已经把发展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进一步转化为科学发展是硬道理,可持续发展是硬道理这样一个问题,所以当问题的问法变了以后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发展的否定,而是我们有新的方式,新的发展方式来推动发展,这是对我们提出更高更严峻的要求。

第三条,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共产党人、领导者、领导干部并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圣人,也不是超凡脱俗的仙人,我们的所有的力量,我们所有的政策,我们的制度,包括我们的想法、我们做法、我们的经验都来自于人民群众的鲜活的社会历史经验,所以脱离了群众,就脱离了现实,因为群众是火热的社会生活的参与者,我们脱离了群众,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所以这三个重要的哲学观,第一个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它有利于我们认识到这次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什么样的关系呢?比如说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非公经济、民营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领导者个人一把手和下属之间的关系,还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要求我们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把人民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是否推动改革的标准,我们要问计于民、取信于民,这样的话,因为人民是社会力量的大多数构成者,这样力量的释放是庞大的,他的效应也是庞大的,所以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这个主体。

而回到领导本身而言,哲学素养是做好领导工作的本质要求。为什么这么说呢?习近平同志2010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能够使我们心明眼亮,能看到这个社会发展的大局,而不是片面的深刻性,我们这里的深刻是来自于对改革发展全局的掌控或把握,比如说刚才我讲到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它能使我们的思想理论水平达到这样的高度,这是领导干部应该有的素质。它能够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是第一个效果。

第二个效果是,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的理论、我们的路线、我们的纲领、我们的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都和这个指导思想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所以理解了这个指导思想,就能理解或者贯

彻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纲领、政策,所以作为领导者必须不仅看到是什么,还要看到为什么,而这个为什么来自于长期的、日积月累所形成的哲学素养。

第三条,学好哲学,有利于我们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克服和避免摇摆性、片面性、盲目性。这也是被实践多次证明的。哲学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看到事物内部的结构,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系统性和联系性,当然也包括差异性,所以学好哲学有利于我们克服,什么叫摇摆性呢?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精致的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等等,有利于我们克服片面性,就是看到什么抓什么,上面要求什么我们动什么而不是主动的积极地担负起领导责任,当然还有一点是盲目性,为什么说学好哲学能避免盲目性呢?是因为我们不仅能看到是什么,还能看到为什么?当你理解了事物的原因之后,看到事物发展态势之后,你就能够主动的而不是盲目的,清晰的明白的而不是盲目的想问题、做决策。

2013年12月3日在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时,习近平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本质性认识,方法论是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或途径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已经被我们历史和现实多次证明了,所以我们把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是宏观的,看到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局部和局部之间的排列关系,综合决策能力,是综合判断而不是片面判断,所谓的片面指的是眼前的、狭隘的、个体的,这种片面化的决策,越是片面化的决策,越是经不起历史的检验,还有驾驭全局能力,作为领导者,领导工作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驾驭全局的能力,因为你是站在全局之上看问题,所以你必须要有驾驭全局的能力,这是领导的基本要求。尽管说近平同志,中央讲的这两段话,是对党员领导干部而言,但是我想这种讲法,这种要求对各行各业领导干部都有适用性。

今天这次课,我们主要谈论两个问题,第一个,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么重要,那么它有哪些鲜明特点呢?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还有它的精神实质是什么?第二个,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升领导改革的能力。因为当前对中国社会而言,改革是最大的政治,改革是最大的现实,改革涉及到各行各业,因为我们这次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所以,如果认识改革、如何理解改革、如果领导改革,对领导者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而这个要求的达到依赖于我们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我认为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要有全局思维,同时提高统筹协调能力,第二要有过程思维,同时提高照应阶段能力,第三要有底线思维,同时提高防突处变能力。我们分别看一下。

一、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点

第一个大问题,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个小的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哪些鲜明特点呢?我认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人民性。为什么这么说呢,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纯哲学”,它和康德、黑格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这些哲学都不一样,这种哲学充满现实感,这种现实感主要体现在它有鲜明的人学立场,它总是以人的物质利益、社会权益等问题为思考重点,所以它不只是关注人,而是通过关注人的问题、人的生存现状来关注,或者说通过人的状态来关注人本身,而不是说由人道主义或者说人权这个抽象概念来关注,并且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以单个人、少数人,而是以人民群众的生存和社会解放为根本任务。所以他不仅看到人的生存状态,还要看到人的生存状态背后的社会原因、历史原因,基于这种原因的分析,他要结束这种人的被压迫、被异化、被奴役的状态,他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压抑的解除,比如说私有制,私有制是束缚人的,他里面有雇佣劳动,人是不自由的,还有政治压迫,所以无论是阶级斗争还是这种异化劳动的批判,最重要是实现人的解放,这是人民性。

第二点,现实性。始终从现实的人的需要以及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而不断展开的物质生活和交往行为出发来解释世界,是马克思主义最为鲜明的特点,这是其唯物主义立场的真正体现。一般我们都认为,哲学是远离社会生活的,它是高高在上的,远远在外的制度,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具有“入世”的特点,它不具有“出世”的特点,它不是道家哲学,它也不是儒家哲学,它是积极“入世”。这种现实性体现在物质生活和交往行为,这是人的肉体需要、人的感性需要的结果。还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关注是什么,还关注为什么,更重要的是关注怎么办,所以这种鲜明的“入世”特征,它不仅看到了经济的不平等,而且主张通过政治手段、经济手段、特定阶级的革命运动来消除这种不平等。所以马克思主义有句名言就是以往的哲学家只是在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对这三个特点,分别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作家的话进行解释。

第一个关于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哲学是问:什么是真理?而不是问:什么被看作真理?它所关心的是大家的真理,而不是某几个人的真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入世”的特点,这种现实感体现在,它关心的是大家的真理,而不是少数几个人的真理,少数部门,少数个体或者某种组织的真理。所以这也是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特点,广泛性特点。

还有,这种人民性体现在无产阶级作为大多数利益代表者的被压迫阶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他说,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它这个阶级从发生到存在,它就意味着它要代表大家的真理,它要实现大家的利益,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注意这里面有一个社会的原则,作为一个阶级它可能是尽管是代表大多数人,但是这个阶级要把自己的利益,把他的诉求,把自己的原则提升为整个社会的原则,让大家意识到什么叫大家的真理,什么叫多数人的解放,什么叫人类的解放。所以私有制最后的结果就是要被广泛的社会化的分配所取代。

第三句话,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社会关系是人在自己的物质社会生活当中,不能脱离这个生产活动来讲社会关系,处在这些社会关系当中的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就是比如说哲学,比如说艺术、宗教这些等等,在马克思看来,他一定是和特定的社会关系,特定的社会历史活动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不能脱离那个社会的背景来认识这些原理、观念、范畴,用抽象的原则来指导人们生活,这是关于人民性。

关于现实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常常要追问自己的本质是什么,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向哪里去?这个问题脱离人的社会关系,脱离人的社会活动是没有答案的,我们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我们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当中活动,我们的社会角色,我们的社会身份,我们的社会评价必然与你特定的社会关系结合在一起,脱离了这个,人的本质必然说不清楚。

第二句话,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同麻布、亚麻等一样,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麻布、亚麻、呢绒,这是看得见的物质产品,在生产这些看得见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人也在生产看不见的社会关系,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唯GDP主义,经济利益崇拜。为什么人越富,有时候表现出来的文化水平、社会行为越不那么文明呢?是因为我们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制约这种行为,所以人们对暴发户都有不好的社会评价,这意味着他不符合我们心中那种公平正义的社会关系,这提醒我们在进行社会评价的时候,既要用看得见的生产力的标准、劳动工具的标准来评价社会进步,同时也要用看不见的,一个社会是否和谐,这也是我们评价社会的标准,我们评价干部的标准,评价领导的

标准。如果一个领导使一个单位,使一个同事或者使一个地区、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这个关系理顺了、摆顺了,这也是杰出领导能力的表现,而不仅仅说我们靠量的优势,数据的东西来评价一个领导是否有所作为,所以我们在政绩观层面,在人事考核方面也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人和人的和谐也是我们评价领导艺术的一个方面。

还有关于实践性。马克思指出,要扬弃私有财产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产主义就完全够了。但是呢,要特别注意红色部分。而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好多哲学家,包括黑格尔、费尔巴哈、费吉特、康德等这些哲学家,最根本的差异是在于他特别强调思想要转化为行动,而不是说我思想上达到某种境界了,我自我思想革命完成了,这个事情就完成了。思想革命完成了,对现实中的革命一点影响都没有,在马克思看来,思想革命是现实革命的前提,所以他指出,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所以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这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必须记住。所以领导者你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首先我们要科学的解释世界,要认识社会现象,要认识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我们要有效的去改变这种世界。所以对领导能力而言,首先你要有认识能力,其次要有决策能力,最关键的是你要有落实能力,你要有推动工作的能力,你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要求。这种素养,这种要求我们是从那种所谓的休闲哲学、人生哲学当中是得不到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具有现实性,总是具有实践性。

还有马克思指出,哲学就其自身而言,她的理论就是实践。她的理论就是实践,你注意这句话,用我们共产党人的话翻译过来就是叫落实叫务实,通过务实的过程达到求真的目的,这对领导者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要求。这是第一个小的方面。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两大发现”。这两大发现不是我在这凭空定义出来的,而是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对马克思一生进行盖棺定论。

恩格斯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发展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

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即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的观念,就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吃饭、喝水、住宿、穿衣,这是人之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没有这个,人类社会是不存在的,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实的产物,比如说国家制度、法律、艺术、宗教等等认识、观念都从吃饭、穿衣当中来,所以我们必须从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是唯物主义,这是第一个发现。

第二个发现,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就是第二个发现,这个发现的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剩余价值规律。我们都知道,剩余价值规律是揭示了资本主义资本运动的产生资本利润的一个规律性的认识。

“两大发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第一个发现其实是关注普遍的人类社会,它具有普遍性、总体性,第二个发现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针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所以它具有特殊性、阶段性,这两者之间也是高度统一在一起。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有这种特征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一个简单过程。首先我们要注意到,“物质利益难题”是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基础。他在41岁的时候指出,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当年也是哲学青年,他大学首先报的专业是法律专业,后来改专业、换学校,开始在波恩大学,后来去柏林大学学哲学,所以他换了专业,换了专业以后他认为没有哲学,就不能使我前进,对哲学特别痴迷,尤其是黑格尔哲学,那种丰富性、那种感染力深深吸引了马克思,马克思读黑格尔甚至生了病,生病期间、疗养期间依然读的是黑格尔哲学,可见哲学对他影响多大,但是大学毕业以后,来到社会生活当中,没有找到工作,然后去给《莱茵报》写稿,写稿期间就碰到一个物质利益的难题,就是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这是马克思自我告白。他从一个哲学青年变成一个关心社会物质利益问题的青年马克思,但是关注利益问题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是一个纯经济学家,因为他关注的经济问题和经济学家不一样,他要在经济现象背后看到人和人中间在哲学高度的差异性。

马克思说,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法的本质是什么呢?法律的本质是什么呢?它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把它按照英国人和法国人的

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就是说18世纪的英国社会和法国社会已经发育出了资产阶级社会,资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然后黑格尔称为市民社会。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所以他批判亚当斯密等等这些,谁是亚当斯密,就是市场经济的鼻祖,他看到自由主义经济背后人的不自由。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逻辑是这样的,首先是特别重视法律关系,然后他看到国家的形式,最后推动他进入到物质生活关系当中,进入到市民社会当中,而对市民社会的研究就最后促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恩格斯对马克思这个哲学经历、思想经历也进行了佐证:“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到马克思说,正是他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河地区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粹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并从而走向社会主义。”“马克思着手研究有关物质利益的问题,„„得出这样一种见解: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应当到黑格尔所蔑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关于市民社会的科学,也就是政治经济学。”关于市民社会的科学就是政治经济学。

我们由此简单回顾马克思思想转变过程,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简表,马克思的思想经历是这样的:法学、哲学、经济学,最后是政治经济学,而政治经济学就是市民社会的科学。市民社会的科学是两大发现,主要体现在两大发现,两大发现是什么呢?唯物史观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唯物史观规律具有普遍性,对于整个人类具有适用性,而剩余价值规律是对当代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适用性。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解释“两大发现”的理论依据。或者说我们通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作用,能看到马克思所发现的第一个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物史观的规律的普遍性,还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特殊性。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中交代说: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是生产关系。然后在这个关系之上又有上层建筑。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种动态基本矛盾规律表现在什么呢?物质生产力发展了,便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了。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就是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就是实事求是的看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个辩证法,要联系发展的看问题。实事求是的看问题就是我们要看到这个问题是什么,要回到事情本身,是什么就是什么。然后用辩证法看,就是我们要看到这个是什么背后为什么。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要求。而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点是生产力标准,我们要尊重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生产力的根本作用,第二个要看到生产力背后是人的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话,人的积极性就提高了,生产力就发展快了,反之就发展慢,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方面的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呢?为什么要掌握这个东西,重要性何在呢?我认为,本质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一种哲学,但是,这种哲学不是高高在上或远远在外的某种抽象教条,而是基于人的物质生产和交往活动才可能的现实主义解释原则,这种新的哲学形式是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观的有机综合。较之于以往的西方哲学,它更具有历史感、现实感、科学性和实践性,因此,它不仅容易被理解和传播,而且也容易被转化为方法、能力和素养,进而发挥“改变世界”的效用。这就是领导干部学哲学、管理者学哲学的必要所在。

我们看看,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证明了是对的。”实践的说服力要求我们必须要重视和学习这个立场、观点和方法。

邓小平同志在92年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我们尽管社会主义起步晚、底子薄、水平低,但是我们一定要相信,我们社会主义是尊重历史唯物主义规律认识的结果,是制度的成功,它不是一种空泛的乌托邦式的意识形态。所以尽管社会主义遭受了一定挫折,遭受了曲折,但人民经受锻炼,我们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回到当代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在去年的8•19讲话中指出,党员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老老实实指的是态度,原原本本指的是回到文本,不要片面的学习马列主义。而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因为这种理想信念不是说教条,是你通过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实践当中可以得到证明的,它可以说服你。

还有我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我们不能割裂“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有句话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党员领导干部既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又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学内容,另一方面要通过这些内容看到它背后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所以这是领导干部要提升领导能力的重要要求。这是第一部分。

二、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升领导改革的能力

第二部分我特别想讲一下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升领导改革的能力。哲学思维与领导能力的关系是什么呢?哲学是“爱智”之学,追问本质、探求意义、寻求方法是其天性。我们之所以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因为这种哲学所体现出来的人学立场更真实、认识观点更科学和思想方法更深刻。因为历史和现实多次证明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认识和实践,我们总是能够取得新的更高的成绩,所以,学哲学、用哲学往往是领导人、管理者的自觉追求。

我认为,改革是当前中国社会最大的现实。为什么呢?这个现实需要我们站在思想的高度去理解。这是因为,在本质上,本轮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与整个中国的现代化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取得共识的“最大公约数”。这是态度。

第二个,改革需要方法。“要不要改”不等于“会不会改”。我们不要仅仅把思想认识停留对改革的重要性的认识上,而是说我们要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推进改革,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过快不行,过慢也不行,所以适度、有效的方法是防止改革不走样、不走偏的前提。一定要看到方法对我们推进改革的重要性,而这个东西需要你从哲学的角度去领会。哪几个方法呢?

(一)全局思维与统筹协调的能力

第一个,全局思维与统筹协调的能力。历经30多年发展,中国民众对市场化改革的正面作用已毫无疑义,当前,让市场和政府各得其所、各尽所能是社会各界的普遍吁求,与此相反,消除不公平竞争、打破利益固化、遏制权力滥用,划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是本轮改革实质而又核心的问题,因此,形成具备现代社会特征的治理体系、培养与之相应的治理能力

才会成为本轮改革的总目标。这是全局,你要看到这个全局,要有这个全局的关怀,只有看到这个全局,你才能作为领导,才能统筹协调能力。或者说你才能看到统筹协调的能力对于实现、维护这个大局的重要性。所以要将全局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邓小平曾指出: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服从全局。全局和局部只是相对而言,局部是相对于全局而言的局部,局部固然重要,但是,这种重要性必须汇聚到全局中才能发生更大的作用,如果看不到全局,局部工作就会丧失方向感,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割裂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我们在改革当中,我们都处于某个不同的部门,处在某个布局的链条当中,但是你一定要看到,你这个链条不得力、不奏效,对于全局来说是损失,所以不要觉得自己可有可无。一定要看到局部工作对于全局来说有很大的作用。怎么处理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呢?我认为主要内容就是排兵布阵、统筹协调。

本轮改革的重点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作为企业家,既要看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还要看到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更要看到本轮改革的总体目标与企业自身的定位之间的总体性关系,要避免陷入“就企业谈企业”的狭隘立场;作为政治家,必须从“两个百年目标”的高度来进行政治活动,民族的振兴、国家的现代化、制度的科学化,这是关系改革成败得失的大局。我们要用这个大局来衡量局部工作的好坏。

(二)过程思维与照应阶段的能力

第二个思维,过程思维与照应阶段的能力。过程思维是从时间的角度思考问题。因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一点决定了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主义特点。我们要从事物发展的过程角度去看问题。

事物总是在过程中表现自己的本质,也只有在过程中,事物之间才能建立起相应的联系,我们要运用过程思维来认识和解决问题,它要求我们要认识和处理好眼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

表现在第一个,既要照应阶段,又要善抓机遇。每个人、每个组织、每种制度都是按照过程、阶段而存在和发挥作用的,领导者既要看到事物的存在状态,还有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既要看到量的积累,还要注意质的飞跃,既要看到阶段性,也要看到长远性。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要有照应阶段的能力,首先要立足当前:务必脚踏实地,反对好高骛远;放眼长远,就是说我们在脚踏实地,反对好高骛远的前提下要有预见能力,要看

到当下的事物未来的发展态势,反对鼠目寸光。

第二个能力是善抓机遇的能力,体现在什么方面呢?第一个是多谋,四个字,第二个是善断。多谋是我们要常想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丰富的可能性,它有哪些可能发展的方面;第二个叫善断,善断是及时做决断,在事物出现了某种萌芽、某种苗头,我们要及时拿我们的预案进行处理和化解,而不是当事后诸葛亮,或者雨后送伞,我们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雨后送伞。

分别体现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邓小平提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左”的办法就是脱离实际的东西,在这方面我们是吃过大亏的,所以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这是社会主义领导者,当然这也被写进我们思想路线的,一个必备的素质,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很重要。

所以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脚踏实地,我们脚踏的就是这个实地。

第二点,看准机遇、抓住机遇。当年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非常激烈,邓小平说,不要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这话是从什么角度得出的呢?是从全局的角度得出的,所以大家都拥护邓小平,认为他讲的对。

所以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处在这个战略期内,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快这个发展,因为这个是和平发展的一个机遇,所以现在我们网络上、社会当中还有冷战思维、有战争思维,这个固然有作用,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它不能成为我们影响全局的思维。

领导工作的成效往往体现在能否看准并抓住事物发展的关键环节,能否预见和抓住事物发展的重要机遇。战有战机,商有商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说的都是要珍视机遇。

(三)底线思维与防突处变能力

第三个思维方法是底线思维与防突处变能力。“底线思维”是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新表述,它不仅对经济工作,而且对各行各业都有指导意义。它体现的是作为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一种“从坏处打算”的素养和防突处变的能力。事物的发展有连续性,也有非连续性,有曲折性,有复杂性,所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作为领导者,你一定要看到这个事物发展的边界,它的关键阶段,薄弱环节是什么地方。所以这种素养要和底线思维的提升结合起来。

十八大报告特别有句话我希望大家注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所以我们不能有盲目乐观的心态,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同时不要因为困难大,就丧失信心,这些都不需要,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种伟大特点体现在各个方面,有时候来自于我们党自身、自己,党内的反腐败,有时候来自于外部,党群关系,有时候来自于国际,中国和国际的关系,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矛盾,这些都是伟大的斗争,我们需要有自信,需要有底气,需要有能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这指的就是我们要有底线思维,因为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的结果。大国和小国不一样,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和几亿人口的国家那不是一个概念,一个人一件事情,汇聚到一起是多大的事情,4亿人的矛盾和十几人的矛盾,这不是一个层面的矛盾,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大国政治,大国治理在大国当中生活、发展,做企业、做领导者,这种战略能力,这种哲学思维能力何其必要。所以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所以这是他的特别交代。

所以我认为要用底线思维筑牢社会发展的堤坝。经济领域,比如说公平竞争,这个原则我们必须贯彻。政治领域:国家统一、主权独立,这是我们在政治领域不能放弃、不能松懈的原则。还有思想领域:违背公德的、混淆视听的这些东西,我们必须用底线思维进行治理。社会领域:制谣传谣、制假贩假、坑蒙拐骗、各种恐怖行为,这些我们都必须用底线思维能力,底线思维的方法来进行打击规范和惩治。还有军事领域,比如说贩卖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安全的思想和言行,我们都必须借助于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托底的行为,就是说无论任何公民或者社会组织或者任何集体,你不能脱离或者摆脱或者越出这个底线,越出这个底线意味着原则性的问题,或者根本性的颠覆性错误,我们一定要看到这个后果。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就哲学思维能力、哲学思维方法和提升领导能力进行了学习,谢谢大家的聆听,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第三篇: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手段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手段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当今时代,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发展及创新应用,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科技革命的加速推进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政府治理加快由封闭管理向开放治理转变,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准化管理转变,由运动式管理向常规性管理转变,由此实现社会治理思维的变革、社会治理手段的改进、政府决策技术的进步、风险掌控能力的提升、公共管理流程的再造、社会协同治理的进阶。

■进入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必须逐步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从重“服务覆盖”向重“服务体验”转变、从“被动提供”向“主动提供”转变。

■以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第一步,是要把传统的办公室集中办公、纸质公文在不同部门之间传递的方式改造为无纸化、网络化、虚拟化的新方式,实现政务流程信息化,并运用互联网实现政务网上运行。

■需要警醒的是,如果没有跨领域、海量性、专业化的数据开放共享,以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就是一句空话;但如果一股脑不加辨别地将所有数据全面开放,则可能带来隐私机密大泄露、经济大波动的灾难。

当今时代,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日益对全球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发展及创新应用,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大数据已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树立大数据思维,借助大数据手段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进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大数据是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全新契机

大数据不仅将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尤其是政府治理也将因之发生深刻变革。一个以大数据倒逼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态势正在形成,政用大数据已经成为大数据创新应用的大势所趋。对此,我们决不可回避。

提升政府治理能力面临艰巨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政府治理面临大量新挑战新情况。从发展现状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速推进,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较为突出,大量“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大量常住人口变成流动人口,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政府需要处理、应对的公共事务的规模和种类海量增长,复杂程度前所未有,传统的治理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从群众需求看,随着物质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广泛运用,人民群众对政务服务、民生保障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新特点,对服务的体验感、参与感、精准化提出更高要求,既有的强调标准化服务的“老办法”,也面临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新问题”。

以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是大势所趋。科技革命的加速推进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政府治理加快由封闭管理向开放治理转变,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由粗放管理向精准化管理转变,由运动式管理向常规性管理转变,由此实现社会治理思维的变革、社会治理手段的改进、政府决策技术的进步、风险掌控能力的提升、公共管理流程的再造、社会协同治理的进阶。大数据将成为加快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重要、最有力推手。在大数据思维下,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决策、精细管理、精准服务将成为常态,将大大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进步,推进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智慧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逐步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成功案例。事实证明,政府部门通过应用大数据可以大幅度提升生产力和工作效能,并有效降低管理成本。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积极推动政用大数据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比如,贵州抢抓大数据发展机遇,在大力发展大数据及其关联产业的同时,着力构建政府数据交互共享平台,推动政府数据融合共享,不断挖掘大数据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保障改善民生方面的价值,特别是创造性提出对权力运行全过程进行数据留痕、融合分析,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提升了政府行政效能和权力运行透明度。

二、以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几点思考

大数据在政府治理方面应用前景广阔、使用价值巨大,关键是要构建起一套“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全新机制。

以大数据助推权力制约无缝化。监管权力,核心在于编织权力制约的“笼子”。实现权力制约无缝化,就是要实现权力监督常态化、规范化,实现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倒逼政府自觉规范和约束权力运行。政府应借助大数据手段,对权力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全程记录、融合分析,及时发现和控制可能存在的风险,挖掘分析出各类不作为、乱作为及腐败行为发生的概率和“蛛丝马迹”,并通过实践不断使这一探索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从而形成无缝化的“数据铁笼”,完善权力监督和技术反腐体系,提升政府效能和治理能力。

以大数据助推政府决策科学化。当前,由于政府决策、施策的事项纷繁复杂,各类矛盾交织、各种变量融合的情况比比皆是。缺乏数据支撑的决策特别是凭经验做出的决策,往往“顾此失彼”,科学性、前瞻性不够。政府应借助大数据手段,利用数据关联分析、数学建模、虚拟仿真乃至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基于广泛、大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模块化分析和政策模拟,为决策提供更为系统、准确、科学的参考依据,为决策实施提供更为全面、可靠的实时跟踪,推动政府决策由过去的经验型、估计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最终实现政府决策机制再造。

以大数据助推政务管理精准化。面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社会事务,传统的管理思维往往停留在增加编制、增加人员、增加经费等层面,信息化手段运用不足,止步于粗放式管理。政府应借助大数据手段进行政务管理,通过数据的“留痕”、关联分析,对诸如市场监管、检验检疫、违法失信、消费维权、司法审判等各类数据进行交叉融合,精准掌握企业、个人等各类主体的真实状况,准确把握、及时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政府监督管理的精准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深度数据挖掘分析,对市场主体的行为动向和违规违法风险进行预测预警,促使政府在跨部门数据共享和联合行动的基础上,实时响应、处理公共事件和公众诉求,对各类违法行为实施精准打击,实现从事中干预、事后反应向事前预测、超前预判转变。

以大数据助推公共服务多样化。过去,政府公共服务往往追求一体化、广覆盖、“一刀切”,容易忽略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进入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必须逐步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从重“服务覆盖”向重“服务体验”转变、从“被动提供”向“主动提供”转变。政府应借助大数据手段,在降低公共服务成本的同时,为多样化服务开辟广阔空间,从而倒逼政府服务模式创新,使医疗、养老、扶贫、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更加精准化、人性化,使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养老等成为现实。

以大数据助推治理模式多元化。随着海量数据的聚集、融合以及大数据思维手段的广泛应用,要求政府既有治理模式加快从一元转向多元,切实提升共治力、善治力、综治力。比如,要稳步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数据开放将不仅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需要,更是推动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的基础性支撑。应加快推进从政府“一家独大”向“政府搭台、社会唱戏”转变,使共建共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逐步形成网络状、实时化、多维度的政府、社会协同治理结构和格局。需要强调的是,大数据在为政府治理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会给个人隐私、企业机密、政府公信乃至国家安全带来挑战。政府必须强化主导和主力作用,既要大力推动数据开放和共享,又要全力确保数据安全。

三、以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主要技术路径

以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是一项新生事物,必须敢想敢干敢试,用新思路、新技术开辟新路径、打开新局面,开启政用大数据发展的新征程。

夯实基础设施。以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第一步,是要把传统的办公室集中办公、纸质公文在不同部门之间传递的方式改造为无纸化、网络化、虚拟化的新方式,实现政务流程信息化,并运用互联网实现政务网上运行。需要指出的是,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化不同于以往电子政务工程,更不是简单地将政府行政过程由物理空间转移到网络空间,而是为政务流程的数据再造提供基础和平台。因此,从一开始就要始终高度关注数据的来源、安全、汇集等问题,预先做出技术和制度安排,为下一阶段工作打好基础。这一步可以称为“信息化”。

强化数据关联。大数据的价值不在于数据有多大,而在于其关联度有多高。以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第二步,是要提高数据结构化水平并通过数据留痕记录权力运用的过程,找到数据之间的关联。和信息化不同,这一步强调的是实现数据留痕、数据汇集、数据关联、数据分析和数据智能,系统提升政府效能和公信力。这就需要将数据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顶层设计入手,统一数据标准,提供数据接口,借助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数据的结构化水平和数据汇聚程度,从而能进行更快更好更强的数据融合分析,以此来改进服务,优化流程。这一步可以称为“数据化”。

推进流程自动。治理能力强弱的标准,在于能否更快速、更高效。以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第三步,是要实现计算机对数据的自动流程化管理。这包括五个环节:一是身份数据化,将人和组织数据化,实现对其身份的识别和确认,找出和问题相关的群体;二是行为数据化,把人和组织的各种行为数据化,以确定一些跟人的身份相关的行为轨迹,进而把握规律和行为缘由;三是数据关联化,对人或组织的身份和行为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挖掘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四是思维数据化,研究人或组织的行为数据背后的思维的数据化表达、记录方式,进而分析动机、目的和深层次心理反应;五是预测数据化,在汇集各类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激活,预判下一阶段的发展,找出风险点和薄弱环节。经过以上环节,不需要人为干预,实现政务服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这一步可以称为“自流程化”。

实现跨界融合。互联网思维的精髓就在于跨界与融合。以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第四步,是要运用行政倒逼、利益调整等多种手段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按需、契约、有序、安全式开放,并形成不断开闭合的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需要警醒的是,如果没有跨领域、海量性、专业化的数据开放共享,以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就是一句空话;但如果一股脑不加辨别地将所有数据全面开放,则可能带来隐私机密大泄露、经济大波动的灾难。因此,数据开放共享必须有边界、有规则、有步骤。可以探索以契约的方式对开放共享的规模、层次、展现形式、使用时限等进行事先约定,并根据相关法律和约定对开放对象数据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从而实现数据开放需求、隐私保护需求和安全保障需求之间的平衡。这一步可以称为“融合化”。

按照“信息化、数据化、自流程化、融合化”这“四步工作法”,近年来,贵阳市紧紧盯住“问题在哪里、数据在哪里、办法在哪里”三个关键问题,借助大数据手段,初步构建了有效监督权力运行、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的机制。以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任重道远。我们要广泛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理顺发展思路,共创以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美好明天。

第四篇: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基层治理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以强化党建引领为抓手,不断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要树牢系统观念。城市基层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整体推进。山东泰安市泰山区是主城区、老城区,老旧小区多设施差,人口密集流动大,居民对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城市基层治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加严峻。必须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强化战略思维,把党的建设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充分发挥区委“一线指挥部”作用,每月召开一次常委会或领导小组会,每季度牵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推动解决动体制、动权力、动资金、动利益的要害问题。全面完成街道转职能任务,取消招商引资、协税护税职能,赋予街道规划参与权、公共事务综合管理权等权力,让街道“龙头”扬起来,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开展减负增效专项整治行动,完善社区承办、协办两张“公共事务清单”,规范“属地管理”事项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让社区轻装上阵、高效运行,集中精力搞服务。

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要强化共建共治。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制度保

障,也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把分散各方的社会力量凝聚起来、资源利用起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实现互融共通、同向发力。要创新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模式,以党的组织凝聚带动资源力量整合,推动辖区各单位和各类组织党建共抓、事务共商、责任共担、成果共享。街道层面,创新建设城市基层党建联合体,吸纳辖区驻地单位、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党组织参与,使共驻共建由过去街道党工委唱“独角戏”,变为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大合唱”。社区层面,打造“红领益家”党建品牌,推行“社区吹号、多方报到”机制模式,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吸纳自治力量、下沉力量、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协商共治联席会议机制,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同时,按照“1+2+N”模式推动力量下沉网格,“1”即社区“两委”成员担任网格长;“2”即专兼职网格员,由社区工作者和公益性岗位人员担任专职网格员,物业公司服务人员担任兼职网格员;N即多方参与的社会力量,推动红色物业、红色网格融合。通过做强街道、做优社区、做实网格,将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形成上下衔接、左右联动、齐抓共管、共驻共建的工作格局。

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效能,要用活信息技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

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党建工作中,是数字时代发展、现代城市建设、智慧党建创新的必然要求。当前,泰山区12345民生热线、数字城管等各类平台同时存在、独立运行,难免出现职责交叉、多头办理。要按照“党建引领、智慧支撑、上下联动、部门协同、集成高效”的总体思路,创新设置泰山先锋慧治服务中心,探索建设一体化数字平台,推动线上网络平台和线下网格体系“双网融合”,努力构建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工作协同新型治理模式。要推动资源整合,将涉及民生服务的相关职能和平台,全部集中到慧治服务一个中心、一个平台,实现治理服务“一头进、一口出”。要变被动为主动,改变市级民生热线交办的单一模式,通过网格员直报、居民直传等多渠道,推动问题第一时间发现、基层一线解决,实现矛盾不上交,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要凝聚工作合力,坚持区委总揽、慧治中心统筹,形成握指成拳的合力,改变过去单兵作战的局面。通过问题诉求一网受理、工作力量一网调度、问题解决一网处置,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

第五篇:学习运用哲学思维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学习运用哲学思维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关于哲学,黑格尔有一个诗化的比喻:“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总是在黄昏时起飞。”所以说哲学使人长智,使人聪明。我们党的发展和党员干部的成长深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恩格斯说过:“理论思维仅仅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而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一个民族想要想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沿,就不能没有哲学的理论思维。因此哲学思维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式,具有一般性、普遍性、抽象性的特征,表现着人们对待事物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模式、处理事物的方法。哲学思维方式是思维方式的哲学形式、层次和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两次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集体学习,而且总书记结合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国家发展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且运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来分析解决治国理政中遇到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纵观全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它可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使人能够理性思考人生的价值、把握社会脉动、寻求永恒真理,对于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质效都有良好的帮助。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作为每一名年轻的党员干部,更应该学习哲学,养成运用哲学思考的习惯,运用哲学思维为群众排忧解难。

一、为什么学哲学?

哲学起源于疑惑和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基本的思想武器。今天我们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面向“文本”,更应该结合实际,学以致用。通过学习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既能够更好的掌握国情,也能够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趋势,在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进各项工作的发展。自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开始,每一届中央领导同志都在各自长期的工作经历和领导实践中,倡导并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经典著作。陈云同志曾说:“首先要学习哲学,学习正确观察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果对辩证唯物主义一窍不通,就总是要犯错误。”李瑞环同志在其出版的上下两卷《学哲学用哲学》著作中也提出“要学好哲学这门学科”。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如果没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何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由此不难看出哲学原理不仅对国家建设、上层建筑的设计有用,对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等也都有具体的指导意义。所谓指导不是用哲学原理直接解决实际问题,而是运用它和具体科学知识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伟光院长指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共产党人在政治上观察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我们党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哲学依据,是全党思想统一、行动一致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所以说学习哲学可以让我们拥有宏大的视野来洞察全局、丰富的精神支撑理想信仰、辩证的思维支配分析能力。

二、充分认识深入学习哲学的重要意义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哲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必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全面且复杂的变化。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期,哲学是指引我们前进的“北极星”,能让我们不迷失方向,坚定信仰,鼓足干劲。可见,把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是多么的重要。

1.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不仅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而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产生了复杂而尖锐的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光荣而艰巨,要完成我们的历史使命,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借助系统的哲学理论,如果缺乏相应的理论思维作支撑,在发展过程中就难以抵挡各种风险和困难,党员干部也会由于缺乏信仰而偏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从个人方面来讲,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项重要措施。人们要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必须学习哲学。只有运用哲学这把“放大镜”才能把许多事情看的真正明白;只有掌握了哲学这个“百宝箱”才能不断丰富个人思想的这座宝库。没有哲学的指引,天赋再好也只是算作是一个聪明人。哲学不是万能钥匙,它不能取代别的知识,而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同时哲学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具体科学。为人民服务,不能只是嘴上说说,打铁自身不硬何谈能够出色完成自己的职责呢?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开拓思维,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以人为本,科学决策,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当前社会发展发局。

三、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习哲学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原理内涵丰富和意蕴深广,要想磨砺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的智慧,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东西方哲学史是深入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条件和重要途径,但是由于许多原著省略了对很多思想观点的演变过程和曲折的论证环节的梳理和分析,很容易将基本原理概念化、条块化乃至一定程度地简单化。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连通、学习中加强研读与思考的结合、实践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以此来提升我们学习研究经典原著的新水平。并且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要把握哲学的完整结构,处理好文献、历史、原理及现实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同其他学科的学习相比,学习哲学更需要不断的进行思考思辨。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是不切实际的天马行空,而是对已有线索和资料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逻辑分析的过程。通过学习与思考,构建出自己的知识、思维框架,把经过反复斟酌得出的结论形成相应的文字表达出来,以便日后总结与反思。在工作中我们要自觉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决策,既要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统一,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历史经验证明,全党哲学水平的提高能够极大地推动党的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好的思想产生好的思路,好的思路决定好的道路。“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扎扎实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这把思想利器,让其真正成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工作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拓思路,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服务质量,让人民群众满意,才能加快实现“中国梦”!

下载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运用哲学思维方法提升城市治理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手段切实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手段切实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在2016大数据产业峰会主论坛上的致辞 (2016年4月27日) 陈 刚 尊敬的张峰总工程师、邬贺铨院士,各位嘉宾朋友: 今天的大会是大数......

    提升取信于民的政府治理能力[★]

    提升取信于民的政府治理能力 PX魔咒从2007 年4 月到2014 年4 月,整整7 年过去了,PX 项目被拒绝驱赶的**在中国频频上演。自厦门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开始,大连、宁波、昆明......

    快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

    快速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3A资讯】贡献(您想快速达成您的目标和梦想吗?请加QQ:785913055,【3A资讯】官方网WWW.3A-INFO.COM 每天为您提供了大量励志,经营、营销,管理等-经典文......

    幼师提升自身能力的方法

    幼师提升自身能力的方法 在新世纪,我们全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是未来社会人才的竞争。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幼儿教师......

    五种提升交际能力的方法

    五种提升交际能力的方法 Never talk over people 永远不要打断别人 This demonstrates a real lack of respect. By talking over someone what you're basically saying is......

    14个提升自己能力的方法

    1.每天读书。书是智慧的源泉。你读的书越多,你就会变得更加有智慧。都有什么书可以让你提高自己呢?博华看过的《建立你的时间资本》、《要事第一》、《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如何运用《指南》提升家长科学育儿能力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如何运用《指南》提升家长科学育儿能力 孤山镇中心幼儿园贾宇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说明”部分明确指出,制定《指......

    浅谈提高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方法

    浅谈提高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方法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必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任务,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前提和依据。教师要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