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谎言中的民主与平等——读《美国人民的历史》有感
谎言中的民主与平等
——读《美国人民的历史》有感
美国,占世界经济总量四分之一的唯一超级大国,代表着发达、民主和文明。当然我们也会想起美国作为“世界警察”,不断宣扬要维护每个人自由的权益,打着“人权高于一切”的口号而不惜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参与的大大小小的军事行动,和每年发布的《世界人权报告》对世界各国人权情况进行批评。
美国仿佛是民主与平等的代名词。但是,美国真的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完美吗?读完霍华德津恩教授的《美国人民的历史》后,我对美国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有了更加现实的认识。
“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揭示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奴隶主和奴隶之间、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种族和性别压迫与被压迫之间尖锐的利益冲突。”所谓“美利坚合众国”,从来就不是一个代表着全体人民一致利益的共同体,而是统治阶级掌握的政府通过政治、文化手段,把人民笼络起来的一张大网。“政府的目标就是平息上层社会的争执,抑制社会底层的反叛,保持现行制度长期稳定。”[1]津恩教授的这段话说出了国家的统治阶层残酷却真实的道理,正如胡适所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许我们从历史书或是其他书本和报道上得知的,永远是当权者希望我们知道的,而真相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美国人民的历史》是一本非同寻常的历史书,它敢于讲述事实,大肆抨击美国的“伪民主”,让我看到了几百年间美国人民即原住民,黑人,奴隶和贫穷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使我感受到了另一个更加残酷也更加真实的美国。
一、人类史上的英雄?
《美国人民的历史》第一章便是《哥伦布、印第安人和人类的进步》,通读全文便知,这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题目。
书中所谓“人类的进步”[2]竟然是以哥伦布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为了满足对黄金等资本的贪婪与渴求,开始了对另一个种族的灭绝行为。这样的血腥与残暴被描述为“进步”,而且是“人类的进步”,足见作者内心对于这段历史的厌恶与愤慨。
美国历史学家在评述哥伦布时,总是把他对印第安人的屠杀一笔带过,认为那是小事,重要功绩为他发现了美洲大陆。然而,津恩教授站在印第安人受害者的立场,引用大量的例证及数据揭露了哥伦布及其远征军在马哈马群岛、希思潘尼拉岛及海地等地对印第安人的残酷暴行。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哥伦布双手沾满了印第安人的鲜血,是个地地道道的种族灭绝者。
从哥伦布踏上美洲大陆的那一刻起,欧洲人侵略美洲大陆印第安土著居民的历史就这样开始了。这本是一部征服史,一部奴役史,也是一部死亡史。但在历史教科书里,它却被美化成一次不流血的英雄冒险行动,并把它一代又一代地灌输给美国的学生。它还被冠以“哥伦布日”的美名加以庆祝。[3] [1][2]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序2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2 [3]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9 内容详细描述了英国人入侵北美,对原始部族进行残暴的屠杀和掠夺的过程。欧洲侵略者以内心的贪婪和残忍为动力,弱肉强食,以怨报德,用印第安人的鲜血换来了美利坚的诞生。这样说来,美国不是“生来自由”的,而奴隶和自由人、主子和奴仆、佃农和地主、穷人和富翁的分别刻画在它的奠基石中。
在哥伦布到达北美的时候,居住在墨西哥北部的印第安人有1000万之多,可是战争的结果,却使得这一数字目前已不足100万了。[4]1972年,根据官方的统计数字,目前生活在康涅狄格的佩科特族印第安人仅有21人。人数如此剧烈的减少可以想象这是怎样一场残忍的行动,白人像饿狼一样强迫曾给予他们食物和住处的印第安人劳动、寻找黄金;给他们带来的只是瘟疫疾病和刀枪下的恐怖。哥伦布登陆到美洲大陆的那一天,对于如今的美国人来说可能是充满光明且值得纪念的一天,而对于过着淳朴平淡生活的印第安人,一定是噩梦的开始!
除了哥伦布,在第九章《不甘屈服的奴隶,没有自由的解放》中还写出了美国南北战争和林肯的不为人知的一面。林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被视作美国人民的伟大英雄、维护人民自由和平等权益的使者,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十九世纪,奴隶的生存状况惨到了“不是亲身经历的人,根本无法形容它。”[5]但是奴隶制确实为美国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奴隶渐渐开始发起小规模的起义和叛乱。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这样的一个联邦政府,从来不赞成奴隶用起义的方式来结束奴隶制度。在它看来,只能由白人负责结束奴隶制度,并且只能是北方的商业精英在政治和经济上需要的时候才能结束奴隶制度。”[6]当最富有者的利益和黑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林肯能够巧妙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又能将这两者和当时美国正在冉冉升起的中产阶级联系起来由此看来,林肯称得上是一位极具头脑的政客,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选择抨击奴隶制的道德基础。可是纵然如此,他也并不认为黑人与白人的平等地位,他的提案始终有一个不变的核心,那就是:给奴隶以自由,将他们送回非洲。[7] 即使林肯的初衷的一部分是为了黑奴,但是他也绝不是旗帜鲜明地站出来反对奴隶制度的英雄,相较之下,他更像是一个有一些仁义道德的政客。1856年,林肯在竞选美国总统的过程中为了赢得选票,他在伊利诺斯州南北两次演讲中发表了完全相反的论调,林肯狡猾老练的政客形象的一面暴露在我们面前。
最终,南北方的矛盾在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后爆发了,美国南部几个省份要求独立而引发了内战。就是在这矛盾不可调和之时,林肯依旧发表了“充满调和色调”的演说,就像一只记录压力变化的灵敏的气压计。当激进派的压力增大时,他就倒向了左边。[8] 哥伦布和林肯也许真的如本书中一样有不为人知的行为和事件,透过谎言和伪装,我们看到了美国史上所谓英雄的真实一面。
二、先进文明的传播?
作为自由平等之邦的美国,建立道路竟是充满了杀戮和流血。印第安人、非洲黑人深受西方资本主义野蛮扩张的迫害。让我们不禁怀疑,西方文明传播的是先进还是落后,是发展和进步,还是原始和野蛮?
不仅是几百年前的近代,在现代美国发动战争的野蛮行径也让我们怀疑和深思。[4][5]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17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147 [6]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160 [7]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161 [8]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163 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不言而喻,短期内,超级强国的地位也难以撼动。但是,自认为国家制度最健全完善的美国,近年来以维护人权为名义,实则为了自身的利益入侵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掠夺而发动战争的情况却时有发生。同时,美国进行政治扩张,妄图通过扶植亲美政权把美国的制度照搬到其他国家,以巩固自己对全球的影响力。
但是从目前的结果来看,美国参与其中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似乎都事与愿违,国内外都怨声载道,内焦外困,最后给无数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美国政府不得不草草收场,“先进文明的传播”留下的只是一片废墟和数以万计的亡灵。
越南战争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中用了大量篇幅描写“胜利无望的越战”,描述了越战中美国军队的惨绝人寰的行径。
这一章揭露美军在越南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和美国国内人民的反战情绪及运动。津恩教授用一句话总结了越战:“在1964年至1972年,一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富裕、最强大的国家动用最大限度的军事力量,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一切武器,去镇压一个弱小的农业国里发生的一场民族主义革命运动,结果却失败了。”[9] 越战是一场现代技术对民众之战,结果人民赢了。但是越南人民赢得战争所付出的牺牲却是触目惊心。津恩教授怀着满腔义愤历数美军在越南的种种罪行:他引用了部分美国退伍军人的自述,把美军在越南如何奸淫妇女,割人耳朵;如何给囚犯通电折磨,剁下四肢,炸飞人体;如何往井里及储存的食品中投毒等令人毛骨悚然的罪行暴露于全世界的面前。不仅如此,越战期间,大块地区被宣布为“任意交火区”,所有的越南人,不论男女老幼都被看作是美军的敌人,可以自由进行射击。被怀疑藏匿越共的村民都要遭到搜查和消灭。达到可以拿枪打仗年龄的人统统被杀掉,他们的家都要被烧毁,女人、孩子及老人都被赶往难民营。
津恩教授重点列举了最能反映美军在越南实行种族灭绝罪行的美莱大屠杀,向全世界展现了越战中最可怕和最惨无人道的一幕。1968年2月16日,一连美军开进迈莱四村。他们把全村人包括老人及怀抱婴儿的妇女赶进一个沟里,然后残忍地用枪把他们全部射杀死。据估计大约有450—500名村民在这次大屠杀中死于美军枪口之下。
军方力图掩盖事实真相。但是一个名叫罗恩·赖德诺尔的美国兵发出的一封信传播了这则消息。罗恩听说过这次屠杀。另一个名叫罗纳德·黑伯利的随军摄影师还拍下了有关这次屠杀的照片。后来供职于东南亚一家反战新闻机构文传电讯社的西摩尔·赫什也曾报道过这次屠杀。但是,当时的美国新闻界对这件事却只字未提。后来,好几名军官因“美莱屠杀案”受到审判,但只有卡利中尉被判有罪。他被判处终身监禁,但又被两次减刊。他服了3年刑后即获假释,因为尼克松签署命令说.他应当在家里而不是正式的监狱里接受监管。数千名美国人为其声辩,其中一部分人认为,从反对“共产主义者”的必要性的角度看,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爱国主义行为;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在许许多多的同类战争暴行中,单单把他当作替罪羊是不公正的。曾经对掩盖美莱屠杀提出指控的科·奥林·亨德逊在1971年初对记者说:“每一支部队在某个地方都有它们自己的美莱”。[10]犯下如此反人类罪行的刽子手们却只收到了这么轻的惩罚,美国政府的谎言掩盖了多少血的真相。
随着战争的进行,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越来越高,反战人士从学生到工人,覆盖了社会中的各个阶层。1969年10月15日,在波士顿公共广场抗议战争的集会人群已多达10万人。当天全国各地村镇举行反战集会的群众人数达到了200万人左右,这是史无前例的。[11]而军队中的反战情绪也在迅速蔓延,大量军人宁可服苦役,上军事法庭也不愿被送往越南战场。即使是这样,美国政府在1973年秋才因为感到胜利无望而撤军,但是仍然向北越房屋和医院发动了空袭,妄图迫使其投降,丝毫不在乎又有无数平民的伤亡。[9]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398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407 [11] 【美】霍华德·津恩 著 许先春 蒲国良 张爱平译 《美国人民的历史》2000年10月 第一版 P413 [10]美国或许是民主与平等之邦,但是从历史的事实来看,有太多的压迫和剥削自始至终地存在在美国人民的历史中。谎言中的民主与平等,从美洲的发现到三角贸易的盛行,从南北战争到越南战争,其中有太多被压榨迫害的普通人民的血和泪。
霍华德·津恩教授笔下的美国给我以极大的震撼,共二十二章的内容,每一章都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多角度还原了历史,让我看到了它隐藏一面。
第二篇:读《民主与教育》有感
读《民主与教育》有感
保安中学陈丽勤
最近,我浏览了李镇西著写的《民主与教育》,这本书字里行间都体现了民主教育这个现代教育理念。读了之后,我体会颇深:
民主教育的前提是民主的教师。民主的教师要善于走进儿童的心灵。民主的教师必须具有:
(一)爱心。“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师爱是一门艺术,我们不仅要能爱,而且要善爱。“爱”要一视同仁。学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们有一样的智慧和热情,有一样被爱护的权利,我们应该用一样的心去关爱他们。“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友谊,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根本功能。
(二)虚心。教师除了要虚心请教其他教师外,还要让学生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
1、对于学生的过错,只谈眼前,不翻旧帐。学生正是处在学习做人的过程中,老师要原谅学生的过错,动不动就翻老帐,会很伤学生幼稚的心的,学生怎么会虚心接受你的批评呢?
2、指出错处,肯定优点。当老师批评学生时,也应同时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给予肯定,让学生知道他在老师的眼中也有优点,老师批评他,是希望他变得更好。
3、稍有改进,及时鼓励。让学生明白,做了错事就应该受到老师的批评,做对了同样也会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不会因为他做了错事而讨厌他,而是希望他更茁壮地成长起来。
(三)宽容。要有充满宽容的教育,最根本的是个性的宽容。
1、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不仅仅是指“因材施教”的教
学方法,更主要的是宽容学生的“与众不同”,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人的尊严、潜能与价值,反对一切非人性的教育措施,比如体罚与变相体罚。
2、宽容学生在思想和感情上的与众不同,至少我们应该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教师要懂得学生,懂得学生特有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善于发现并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应该宽容学生的与众不同,甚至应该鼓励学生和老师不一样: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评价,不一样的结论。
(四)与学生共甘苦,一起成长。民主的教育不应该是教师的居高临下与学生的俯首帖耳,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最后,让我们做一个新时代的民主教师。
2013年6月29日
第三篇:读魏书生民主与教育有感
读《魏书生民主与教育》有感
蒋仁平
在今年春季,我阅读了《魏书生民主与教育》,我们可以先看看魏书生是怎么操作差生的。当时担任主任的他,急于想调查清楚差生语文成绩差的原因,先后和很多名差生谈话,开过几十次差生座谈会,据统计,曾经和一名最差的学生同坐听过150节课,以了解差生听课的心理。调查发现,他所接触的差生形式上不愿学习,甚至厌恶学习,但其思想深处又都盼望学习好,希望自己也能成绩好。那么,使个体求知欲逐渐窒息的原因是什么?是成绩差。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习方法不当是主要原因。学习个体、学习方法、学习成绩是学习过程中互为因果关系的三个环节。优等生的学习过程是良性循环过程,即欲望强、方法得当、成绩优秀、欲望更强。差生的学习过程是恶性循环的过程,即欲望低、方法不当、成绩差、欲望更低。有的差生开始欲望不低,但由于方法不当、成绩上不去,又导致了欲望低。差生和优生的区分主要在于分数。直到今天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口头上抓素质教育,实际上还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又大多数属于这种情形。教育大师魏书生面对如此的班级是不埋怨、不等待,积极的行动起来,发动学生通过民主想办法,制定科学进步的方案、落实方案、总结提升。他的勇气和做法正是我所缺失的。
除此之外,我自己制作的单元测试试卷未能体现出学生的基础差
异,学生在多次测试失败之后,自尊心受到挫伤,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有的人甚至完全没有了学习的欲望,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再加上知识缺漏、性格懦弱、气质抑郁、智力差、自学能力低下等等因素形成了一条恶性循环链条,导致后进生心灵中的希望之火渐渐熄灭。
我一直以来相信一句话:“没有哪个学生不想把学习搞好,没有哪个教师不想把学生教好。”而现实中就有学生学习不好、就有教师教不好学生。有的学生甚至是家长的心病、老师的“眼中钉”,有个别老师是不受学生欢迎、是领导头痛的“异类”。针对以上的现象,我们只有积极的思考素质教育、新课改教育该怎样与我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与推进,魏书生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理念或许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这句话对教师来说可以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以平等的地位和学生商量教材、教法、进度、重难点等,我们宁可把一些章节内容作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基础,让学生动脑子想事情、思考问题,做到有实际效果,也比为了进度不顾学生基础要好。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尽情的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不同的学生表达碰撞出一个可以为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渐改变不动脑、不发言、不思考的习惯,逐渐的把自己置于学习的主人地位。有老师也许会担心要是那样,学生的方案可能会千奇百怪,怎么办?如果是这样不正是体现了新课改吗?这时候就是体现咱们教师水平的时候了,把学生往科学的学习上引导——学习要有计划、自我督查、反思总结等,这就是教师的责任了。
回想我参加教育工作以来,我也曾经彷徨过,教师这个职业是崇
高的,可学生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我曾经参加自考准备转行,自从参加了素质教育的培训会后,我找到了问题之所在,是我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没有转变过来。2003年进入二中让我有了一次挑战自己的机会,我试着去适应学生,放低起点要求、逐步提高,帮助学生取得成功,学生是会欢迎我们的。如果你有兴趣,你可以在工作中试一试。今天再次从魏书生的研究著作中领略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先驱的民主和科学的教育教学风格,让我收获不少。
第四篇:读《民主与教育》一书有感
读《民主与教育》一书有感
人常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朋友。比照起自己,好书给予我的不仅是闲暇时的娱乐、孤独时的解闷,更教会我如何明辨是非、为人处事,让我透过小小的方块字去感知、去了解周遭的世界。可以说,因为有好书做伴,人生之路才走得如此惬意、如此坦然。
今年暑假我又细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体会特别深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永远都是我们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最后我再次希望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坚持读书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
第五篇:读李镇西《民主与教育》有感
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读李镇西《民主与教育》有感
读一本好书,如同跟一位博学睿智的朋友谈话,的确如此。近期我细心品读了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李镇西的《民主与教育》,从中获得了许多以前不曾领悟的真谛。这本书让我明白中国需要民主教育,民主教育则需要千千万万具有民主意识的教师来推动它的进程,这本书还让我更清楚地了解到在教育岗位上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让学生、让家长、让社会满意的教师。李镇西所推崇的“民主教育”和我们今天演讲的主题“尊重学生 待生如友”的内涵是吻合的。民主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情感。与孩子平等交往,把爱的雨露公平地洒向每一朵鲜花。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应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尊重个性、追求自由、体现平等、重视法治、倡导宽容、讲究妥协、激发创造的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平等、自主合作探究、尊重个性等等理念,都是民主精神的鲜明体现。
李镇西老师所归纳的民主教育具有以上的内涵和特征。而这些内涵和特征对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帮助甚大。使我知道了要教好书,首先应该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间要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关系。要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理解学生是前提。尊重和理解首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没有平等也就没有尊重和理解。在教学工作中,许多老师对待学生表现出不平等,不管学生感受如何,也不管对错,不高兴就劈头盖脸狠狠地训斥学生,而且讽刺、谩骂甚至体罚,结果使许多学生畏惧老师,对老师敬而远之,有心事、有苦恼都讲给同学和伙伴听,而从不敢向老师倾诉。读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一方面老师要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感情、懂得善恶的人来看待,对他们以诚相见,与他们建立真正的师生感情。另一方面老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对先进生和后进生要一视同仁,绝不能对学习好的高看一眼,对学习差的就不理不睬、漠不关心,这样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使整个教育活动受到不利影响。
在平等的基础上要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但老师绝不能挖苦、训斥和打骂、体罚。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他们以充分的信任。对他们的学习成绩要客观公正地予以评价,并要珍惜学生对老师的一片真情和敬爱,充分利用其与学生加强沟通。同时不要忘记理解学生。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理解,学生最希望老师能理解他们。老师对学生只有抱以深深的理解,才能产生真正的爱生之情,才能从心灵走向心灵,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按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民主教育是倡导宽容的教育;民主本身就意味着宽容:宽容他人的个性,宽容他人的歧见,宽容他人的错误,宽容他人的与众不同……作为教师在充满宽容的课堂上,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教师更不应该以自己的观点定于一处,而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作为新教师的我必须多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更应该学会如何宽以待人。
师生间的“民主、平等”,不仅仅需要学生尊重教师,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关系。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温暖,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的融洽和谐。因此,在教育界有一句流行的名言:“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
学生取得成绩时,往往希望得到表扬肯定;犯错误时,内心感到内疚总希望得到谅解。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学生。学生的成长过程便是一个犯错误过程,在错误中成长需要教师宽容,需要一个答错的空间,无论学生由于何种原因犯错,宽容是必不可少的。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有了一些经验,使我更自信地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
总之,民主教育是尊重学生人格,学会宽容学生的教育,是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敢想、敢说、敢试,让他们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和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