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受高超的教学艺术--读《钱守旺的小学数学教学主张》有感(河滨小学 尹雪斐)
感受高超的教学艺术
——读《钱守旺的小学数学教学主张》有感
河滨小学 尹雪斐
工作室开班那天,我拿到了《钱守旺的小学数学教学主张》这本书,让我进一步走近了钱老师。钱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现在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第四版的分册主编,他始终致力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虽然每天事务缠身,但他并没有离开教学第一线,现在还担任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从书中可看出钱老师是一个很有思想,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对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教育总是看得准、分析得透,对如何构建有深度的小学数学课堂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和经验。《钱守旺的小学数学教学主张》这本书是钱老师二十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结晶,钱老师通过25个教学主张,向我们阐释了他对数学教育的理解,他的25个教学主张站位高、定位准、观念新、方法实。体现了知、情、意、行的整体性,尤其突出了教书和育人的各谐性。文中的每个教学主张都是按“观点分享——行为跟进”两方面进行阐述、分析。
在“25条教学主张”中,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以下几条:
一、观念更新,理念内化
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核心能力充分发挥的“启动器”和“方向盘”。对于教师而言,课程改革首先是一个以转变已有观念为前提的学习和适应过程。其次是一个以反思已有经验为基础的实践过程。现《课标(2011年版)》已经正式颁布了,这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老师专业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作为一线的教师,要特别注意比较、分析《课标(实验稿)》和《课标(2011年版)》,从而领悟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如由“双基”到“四基”的变化,由“两能”到“四能”的变化等,都是教师研读和研究的重点。
教育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事业,教育的智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都是实践智慧,而教育实践的主阵地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香港科技大学的孔宪铎先生有句名言:学习的最佳方法是向最棒的人学。是的,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远。我们的教师要特别关注在课程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原创经验,广泛涉猎名家的教育著作,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地的教育现状和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模仿和学习他人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要改变以往的注重“老师讲的如何”为现在注重“学生学的如何”,要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让学生做到“会学”、“学会”,使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共同享受学习及成长的快乐。
二、读懂学生,把握起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教育规划纲要》中一个很重要的精神。由于学生是思想、性格、身心发展特征等差别都很大的一个群体,因而对学生的了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而读懂学生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身价值、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做到读懂学生,真正了解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过程观察法、调查问卷法、出声思维测评法、教师访谈法、痕迹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去读懂学生的特点、基础、需要、思路、错误、情感,抓住学生心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效应,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形成精彩、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教不越位,学要到位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课标(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钱教师指出:“教不越位”就是把那些本来应该由学生本人完成的事情留给他们自己。在教学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做到:目标让学生明确;教材让学生阅读;过程让学生参与;结论让学生总结;疑问让学生讨论;错误让学生剖析。这就表明了: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因此,教师不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而是教材的选择者、处理者和开发者。教育不是把零碎的知识不分巨细地硬件塞给学生,而是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做到观察到位、操作到位、表达到位、思维到位、练习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三要:要改革陈旧的“呈现——接受”模式为“诱导
第二篇:《钱守旺的小学数学教学主张》读后感
《钱守旺的小学数学教学主张》读后感--------学要到位
孙丽萍
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苏霍姆林斯基
学要到位,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的根本。一堂真正的好课不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而是看学生学的怎么样。即使是最有魅力的教师,都无法与学生在探索知识时教室里兴奋的呼声相比。只有让儿童有充分的自主,他们身上的自然力量和生命潜能才能被调动起来。
不同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是这样的:讲课——5%、读课本——10%、试听课——20%、展示——30%、小组讨论——50%、练习——75%、教别的同学学以致用——90%。
1、优化“看”的过程,观察到位。观察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的一个主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观察来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进一步思维发展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平时尽可能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有计划、多角度地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2、优化“做”的过程,操作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的多种感官与知识的探究发现,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理解的更深刻,有助于发展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与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摸、数数,让孩子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
3、优化“听”与“说”的过程,表达到位。
数学交流是以数学语言为载体和工具的。如果我们把语言看成一个文化参数,那么这个参数影响着学校教学的教与学。要很好的进行数学交流,必须善于使用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相比,数学语言更具有一般、简洁、精确和抽象等特点。掌握数学语言,其实也是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数学语言可以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类。建立起各种形式的语言之间的互译关系,在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授课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听后学说,个别说,集体说,同桌说,邻座小议论等,通过交流,达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
4、优化“想”的过程,思维到位。数学教学的理想状态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走进数学本质,进而学会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数学教学是数学过程的教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反映数学活动的结果,而且要反映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主探索,提高探究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去发现规律,研究问题。
5、优化“练”的过程,训练到位。练习是学生形成完整认识结构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课堂上应保证练习的时间,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的练习,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知识、掌握规律、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优化练习,演练到位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练习要及时。
2、注意练习的层次。
3、要注意练习设计的灵活性。
4、练习方式要多样。
5、要面向全体,兼顾差异。教不越位,学要到位,且教且思考。
第三篇:钱守旺的徐小学数学教学主张读后感四 孙丽萍
钱守旺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学主张读后感
(四)孙丽萍
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的知识,是人们在活动中悟出的道理,是对活动过程的直观把握。
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以细化分为四种:直接的活动经验、间接的活动经验、设计的活动经验和思考的活动经验。直接的活动经验是在与学生日常生活直接联系的数学活动中所获的经验。间接的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建构的模型中所获得的数学经验。设计的活动经验是学生从教师特意设计的数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思考活动经验是通过分析、归纳等思考获得的数学经验。
数学学习中的很多经验是不可传递的,需要靠亲身经历,所以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我们现在的教材设计也很注重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也是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化的过程。比如我们在学习除法时,让学生先将实物进行分一分,再把实物抽象成图形来分一分,最后才数学化,抽象数去分一分,都是让孩子们有直接的体验。
在操作中思考,积累有效活动经验。在本学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我们让孩子们准备好不同的三角形,然后让孩子自己动手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孩子们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实际操作,以及对结果的观察,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度。然后又进行验证。孩子们通过折的方法,和拼的方法得出结论。把三个角折到 一起,正好拼成一个平角,有的孩子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平角,整节课孩子们都是自己针对问题,提出猜想,努力的想方法去验证,甚至去想不同的方法去验证,这样得出了结论。那么通过这次的操作活动,孩子们得到的经验是可以用于探索四边形内角和,五边形内角和……
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课前布置孩子们准备不同长度的小棒,课堂上让孩子们用不同长度的小棒来摆三角形,有时摆不成,有时可以摆成,然后孩子们根据能摆成的数据进行观察,思考,得出怎样的三根小棒才能摆成三角形,孩子们需要充分的经历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以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
第四篇:《钱守望的小学数学教学主张》原创读书笔记(推荐)
教不越位 但要到位
——读《钱守望的小学数学教学主张》有感
邗江区运西小学数学组 赵飞
阅读这本书正值巴西世界杯激战正酣之际。球场上,比赛双方激励角逐,同伴精准的妙传,恰到好处,前锋拔脚劲射,皮球应声入网。但是,也常常因“越位”而徒劳无功。
由此,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一方面,为了追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让学生听懂、作业少犯错误,老师们常常忘我地喋喋不休。似乎自己多讲一点,学生就会多掌握一些。另一方面,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产生了众多的教学流派,其中不泛有“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坚决不教”之主张,好像教了简单的知识就是违背了新课改精神,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造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认为,任何教学模式不要看显性的形式,要看实质。可见,上述两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问题。试想,永远抱在妈妈怀里的孩子能学会走路吗?答案是否定的。再想,让孩子跳一跳摘到苹果,如果距离太高,孩子借木棒得到了苹果还有意义吗?答案又是否定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教”要到位,但是不能“越位”。“不越位”,就是把那些本来应该由学生本人完成的事情留给他们自己。真正高明的老师是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本领,让学生没有了教师也能学得好。教不越位,是实现课堂自主学习的关键。课堂上,教师应站在学生身前为学生导航,做知识的引导者;课堂上,教师应站在学生身边为学生服务,做学习的合作者;课堂上,教师应站在学生身后为学生助推,做课堂的组织者。即使在学习过程中有波折,也要让学生经历。因为,学生在经历波折以后产生顿悟,方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记忆。“教要到位”,就是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基础,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手段,让学生愉快的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感悟数学的独特之美。教要到位,是实现课堂自主建构的基础。教要到位是对成尚荣先生“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的实践应用。学生在学习之时,已经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这是他们通往更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的一条条路径。有的学生能摸索到达,而有的却早已“迷路”。这时,我们何不学学赛场上的球员,把皮球到位地传到学生的脚前,让他去独自完成最后最精彩的那一刻。
“教要到位”“与“教不越位”不是矛盾的两面,而是相辅相成的。教不越位,是实现课堂自主学习的关键;教要到位,是实现课堂自主建构的基础。让我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革新理念,革新课堂,努力朝“教不越位,但要到位”的方向转变。
第五篇: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让我们的数学课更常态、更有效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刘可钦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影响。
在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也曾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暴,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的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此沾沾自喜。但浮躁过后,待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受。比如刘老师把“某某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换成“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感受。人生得意,读了书,你不至于忘形;人生失意,读了书,你不至于沉沦。
应该说是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标题吸引了我。说实话,一直来,我对“演戏”似的公开课心里比较抗拒,即便有时学着人家做了,也很别扭。带着疑虑,细读起来。不知不觉中,才让我认识到原来刘可钦老师的课堂,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课堂--全堂火爆,师生热情洋溢,激情似火-------课前也没有设计得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再细品她的典型课例时,我还发现: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由此我想,我们的课堂又该是怎样的呢?那些看似精彩的画面在课堂上是否真正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是不是一定要用上精美课件的数学课才算一堂好课?我们应该追求“看上去很美”,还是回到教学本身?要答案,就要走近刘可钦。于是,我找了更多关于刘老师的专着,边看边想。下面便是我阅读刘可钦时的一些零星思考。
1、如何对待常态教学?常态课如何上才好?
刘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一节热热闹闹的课,看似激情四射,可是给学生留下的影响并不持久。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刘老师追求一种自然的、弥漫着生活气息的课堂情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同伴间的合作交流。为了给学生多一些探索、猜测、思考的空间,她总是有意识地淡化自己“教”的角色,巧妙地把学生推向前台,智慧地藏在幕后。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课堂景观:学生与教师共同围绕一个生活问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对学习投入了那么多的热情和兴趣,学习对于他们而言变得如此诱人,课堂,成为师生共赴的心灵之约。无论是上课还是评课,刘老师关注的都是: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机会和空间?她凭借“朴实无华的教学”将主体教育的核心诠释得淋漓尽致。
刘老师举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教师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她说:“就拿常见的课堂提问来说吧。如果学生叫起来不会,就有好几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第一种:怎么不注意听呢,站一会儿,听别人怎么说。第二种:谁来帮帮他呀,这回会了吗?会了,坐下吧,以后要好好思考。第三种,如果不会,就对老师说:'对不起,我忘了'或'对不起,我还没想好。'坐下去就是了,也不用谁来帮。第四种:如果站起来说错了,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发课堂辩论,让这个同学和其他人充分发表意见,问题弄清之后,老师说,是谁引发了我们精彩的讨论呀,噢,是他,来,我们谢谢他。试想,这个学生的心态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留给他的将是终身受用的习惯。”她还说:“在课堂上,学生无论说对说错,都是他对课堂的贡献,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从小培养民主讨论的习惯。”多么充满智慧的话语!读着此书,感受着名师们精湛的数学教学艺术和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豁然发现名师们的数学课堂,追求的是“在朴实中彰显智慧、在无华中寻求发展”。生命课堂、和谐课堂、魅力课堂、理想课堂其实都一样,返璞归真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真实的课堂。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还学生以真实的课堂,让我们的数学课更常态、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