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的历史争论——体验与表现

时间:2019-05-12 11:4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表演艺术的历史争论——体验与表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表演艺术的历史争论——体验与表现》。

第一篇:表演艺术的历史争论——体验与表现

表演艺术的历史争论——体验与表现.txt爱空空情空空,自己流浪在街中;人空空钱空空,单身苦命在打工;事空空业空空,想来想去就发疯;碗空空盆空空,生活所迫不轻松。总之,四大皆空!表演艺术的历史争论——体验与表现

关于表演艺术的创作方法,欧洲曾有过体验派与表现派的争论,两大派争论了二百多年,我国戏剧界1961年也曾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持有表现派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法国十八世纪哲学家狄德罗、法国演员格哥兰(1841-1909)等;体验派的代表人物有英国演员亨利,欧文(1839一1905)、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1829-1916)、以及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两派争论的焦点是演员在表演中是否要真的动感情。“一个演员到底应该主动地去感受他所表演的情绪并为之感动呢?还是应当完全无动于衷,使自己的情绪跟角色的情绪仿佛总有一段距离,仅仅使观众以为他是被感动了而已呢?”

表现派认为表演重要的是找到足以深刻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外部形式,并有能力在每次演出中准确地再现这个形式,达到感动观众的效果,而不是演员自己感动。演员表演要十分冷静和理智地控制自己,不能听凭感情的驱使。狄德罗说:“演员的全部才能,不像你假设的那样,只是感受,而是仔细用心表现那些骗你的感情的外在记号。他的痛苦的呼喊是在他的耳朵里谱出来。他的绝望的手势是靠记忆来的,早在镜子前面准备好了。他知道准确的时间取手绢、流眼泪;你等着看吧,不迟还早,说到这句话、这个字,眼泪正好流出来。声音这样颤以及晕倒与狂怒;完全是模仿哭,是事前温习熟的功课,是激动人心的愁眉苦脸,是绝妙的依样画葫芦。” 他举例论证说:“勒.刊扮演尼尼阿斯,在父亲的坟里,捏死他的母亲,出来的时候,一手血,他恐怖万分,四肢抖动,眼睛发花,头发好象一根根直立起来。你感到恐怖,觉得自己也在颤索,像他一样激动。可是勒.刊一边演戏,一边看见一位演员掸子一只金钢钻耳环,就拿脚把它踢到后台去丁。这位演员 进入角色了吧?不可能。你说他是坏演员吗?我决不信。又说:“盖利克在两扇门当中,露出他的头来,脸从狂喜变到小喜,从小喜变到平静,从平静变到诧异,从诧异变到惊奇,从惊奇变到忧郁,从忧郁变到消沉,从消沉变到畏惧,从畏变到恐怖,从恐怖变到绝望,又从这末一种变化回升从前一种变化,一路变下来,也就是四秒钟到五秒钟的时间。难道他的灵魂能感受这一切感受,配合他的面孔,形成这种音阶似的变化?我不相信。

体验派演员持有相反的看法,萨尔维尼说,“我力求生活于我的角色,然后按照我对他的想象来表演他。” “我相信每一个伟大的演员应当是,而实际也是被他所表演的情绪所感动的;他不仅容一温两遍地感受到这情绪,或者在他背诵台词时感受到它,而且他必须在每次演这个角色时,不管一次或一千次,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情绪。他能感动观众到什么程度,也正决定于他自己曾感动到什么程度。” 罗西说:“我研究了我的角色,我分析了它,我留心地倾听了作者给它的语言,细致地观察了他的性格,于是进入了他的生活,仿佛这是我自己的生活一样,我好像亲身体验了他的一切感情和热情„„” 亨利.欧文说:“我对狄德罗所主张的那种理论不能不予以斥责,他说什么演员不应该体验他所扮演的角色的感情。„„由于演员的敏感性,表演上的不匀衡现像是不可避免的。他表演的好坏是由情绪的好坏而定。但是,一个演员如果拥有巨大的主观力量,而又精通自己的全部艺术手段,那么他给观众的影响,必然要比一个表演自己所没有的情感的演员大的多。” 过两种观点的争论对于促进表演艺术理论发展大有助益,它探讨了表演艺术最本质的问题:表演要不要有充实的内在感情,以及怎样准确、鲜明地把感情表现出来传达给观众。我们的看法是:

1.体验派和表现派对表演艺术各自有其正确的观点和精辟见解,也各自有其偏执一面,趋于极端的问题,不过,在争论的基本点上,体验派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演员不能仅凭自己的形体、声音去表演,他必须要投入自己的思想、心灵和感情。一个冷漠的、缺乏热情的人不会成为一个好演员。正如俄国演员什迁普金说的:“假如凑巧给你两个演员:一个是年青、聪明、很会做戏,另外一个有一付火热的灵魂„„假如他们同样热情地献身于艺术--那时候你就会看到真挚的情感和伪装之间有多么大的距离。” 被狄德罗所称道的英国十八世纪著名喜剧演员盖利克也说:“只有‘富于情感的‘演员才能抓住观众。亨利.欧文讲过一个例子:“麦克雷蒂承认,他在埋葬了他的爱女以后再上台演出《维琴尼厄斯》时,他的实际经验使他把这出戏里某些最悲伤的场面演得更加真挚有力了。” 这正是因为演员表演时内心激起了自己曾经深切感受过的感情。《创业》“我不趴下” 一场戏里,华程驳斥冯超利用土豆问题对周挺杉的攻击,热情赞扬工人克服困难的精神,说到“他们要出力气啊,要提一百多斤的卡瓦啊,同志们,” 他眼里闪动着激动的沼花,强烈的感情冲击着华程,也冲击着群众。当他讲到秦发愤,说:“老周啊?散会以后你把我的椅子搬走,给秦发愤同志放在柴油机旁边,有空让他坐一坐。” 在这普通的话语是倾注着多么深厚的阶级感情。演员李仁堂说,正是由于他 在大庆同工人们一起劳动,自己拿起大吊钳干过,看到过工人是怎样冒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穿着背心裤权奋不顾身地抢救井喷的动人情景,深深被这些优秀人物的思想品质所感动。亲身地感受使他在说这些话时有着充实的内在基础,能够抒发出真挚的感情。对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生活的磨炼,一个饱经沧桑,生活阅历很深的,经受过生活中酸甜苫辣、喜怒哀乐种种滋味的演员,他的实际生活感受是他表演的巨大财富。在我们经历了敬爱的周总理逝世时那沉重、悲痛的日日夜夜之后,今天演《丹心谱》这样的戏,立即能唤起内心抑止不住的激烈的感情。

2.演员既要生活于剧作的规定情境之中,具有角色应的充实的内容活动和.真挚的感情,同时又要有高度的控制力。萨尔维尼说:“他(演员)必须勤于感受,但他也必须像一个熟练的骑师驾驭烈马似地引导和控制他的感受,因为他要完成双重的任务;仅仅自已有所感受是不够的,他必须使别人有所感受,而如果他不运用抑制,就办不到这一点。“我特别希望读者相信这一点,就是在我表演的时候,我过的是双生活。一方面我在哭或笑,而同时我也在分析我的笑声和眼泪,以便使它更有力地影响我想要感动的那些人的心。” 亨利.欧文也认为:“他必须具有一种可以说是双重的意识:在充分表露一切适合时宜的感情的同时,还自始至终十分注意的方法的每个细节。” 表演是在演员意识控制下进行的,这点上体验派与表现派两者的意见是相近的。

许多演员谈到,如果演员到了完全“忘我;的境地,他在物五内俱摧,悲痛已极的时候,竟然失掉控制,嚎陶大哭不自主,鼻涕挂成冰柱,声音嘶哑,哽咽堵塞,话都说不出来,也就被破坏,难以演下去了。表演一个垂危的病人或一个熟者,演员也不可能真的像病人那样痛苦或者真的呼呼大睡起来。

有个例子可以说明演员表演时的“双重意识” :“苟慧生某次演《红娘》时,不慎将一只鞋掉在台口,作为红娘的苟慧立刻非常敏捷地将脚藏在裙下,眼珠一转,嗔娇地说:‘张相给我把鞋拾来‘来。这场戏正是张生急需红娘将他带到花园与莺莺相会,有求于红娘,不得不听她使唤,所以那位演员马上适应了,将鞋拾来。红娘--苟慧生背过身来又说:‘张公,给我穿上‘。这场戏演的非常生动,就好像戏中原来就有置一段揭示人物性格与人物关系的细节,观众感到非常有趣。” 演员能把舞台上的意外事故变为剧中有趣细节,正是由于他充分把握住人物,能够生活于角色之中,敏于感受,才能即兴地产生合乎角色思想逻辑和角色性格的行动。也由于演员善于控制,才不会张惶失措,能机敏地当场采取这样巧妙的适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体验的最高境界说成是:“演员会不由自主地生活于角色之中,既不去注意他怎样感受,也不考虑他在做什么,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下意识地做出来的。” “在演员的这种表演中,舞台上的创作生活只有十分之一是有意识的,十分之九都是无意识的或超意识的。” 这类玄秘的说教把体验强调到极端就变成谬误,不符合演员创作的实际,也把表演理论引向了唯心主义、神密主义的歧途。我国戏曲表演经验所说表演要“(情)动于衷而形于外”,演戏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是真是假,真假难分”,“演员一身艺,千古一剧情,即是剧外人,又是剧中人,剧外和剧中,真假一个人” 这些精辟的论述道出了表演艺术的实质。

3.体验不是目的,不能为体验而体验。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是为了达到表演的充实、真实、有强烈的感染力,人物的内心活动最终要准确、鲜明、细致地表达出来使观众感受到。表演反对内心空虚,反对没有充实的内在感受去装腔作势地表情,这被称作“表演情绪”,但不能错误地认为只要去体验的思想感情,就行了,不用注重它的表现。客观实践是检理的标准,一个演员自认为他有了充实的内在体验,但是并没有感受到,演员的表演感染不了观众,这表明或者演没有真实的体验,或者是他还缺乏训练,不能自如地以鲜明的外在形式表达充沛的内在情感。

人的思想感情的活动总是要通过相应的表情、动作表现出来。盖叫天讲:“表演起来,就要真演戏,发于内,形于外,出于自然,形成自然的身段,任其自然,不可矫揉造作,但也要靠脸部有深厚的基础功夫,才能把复杂的内心活动通过眼神眉宇之间,如实地、有层次地表达出来。” 这个道理对于电影、话剧演员同样是适用的。虽然电影、话剧的表演同戏曲的表演不同,它不能使用舞蹈化、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但这仅止是艺术 形式上的不同,其实质是相通的,都要求“情动于衷而形于外”。从某种意义来讲,电影表演更困难些,因为它没有一定的程式可遵循,电影要求演员的表演既要非常真实、非常生动、是演戏又不能露出演戏的痕迹,同时表演又应当是准确、鲜明、生动、典型的。这只能靠演员从生活中苦心观察、揣摩,从中提炼和精心设计能够最好地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动作,探索最能鲜明体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符合人物性格的形体动作和表情动作。狄德认演员的每个动作、每个细节都应是事先安排好的,是经过反复研究用排练确定下来的,这个看法是正确的。我们同样反对那种只凭“灵感”、凭一时热情冲动就能演好戏的主张,反对忽视排练,“台上见” 的轻率创作态度。

张瑞芳在《扮演李双双的几点体会》一文中就喜旺第二次回家,双双推开大门看见喜旺这段戏,相当细致地谈到演员在创作过程中对人物的每个动作是怎样精心研究,反复推敲的。文学剧本里写了动作提示:“她无力地将右手扶着门框,又把头倚在手上。” 瑞芳同志说:“(剧本的)描写十分迷人。但是‘将右手扶着门框‘这一细节,在表演上却费了不少周折。第一次拍摄的时候是这样处理的:我半信半疑,又惊又喜,到了家的门口,猛听到院子里一阵清脆的劈柴的声音。我被这种声音所吸引,脚步反而放慢下来。但当我意识到喜旺真的回来了,我又控制不住自己.向着大门冲去。我把门推开,一只脚随之自然地跨进门去,喜旺正抡着斧子劈柴,对着这种情境,我呆住了。我按着剧本的提示,用手扶着门框,头又靠在手上„„。作为一个单独的静止头.为了表现双双这时复杂、激荡的感情,这只手扶着门的姿态的确很美。但是,作为一个连续的动作来处理,我要把猛劲推门的手缩回来,将跨进门槛的脚抽回来,然后才能扶着门框,将头靠在于上。

我演了几次,颇有‘缩不回去‘之感。外在的动作要用内心的感情来推动,在这种情境和心情之下,这个动作幅度显得很大,我感到缺乏一种内在推动的因素。因为喜旺夫妇的别离不是三年五载,喜旺离家之后,他的必将回家,也在双双意料之中。她见到喜旺,自然很激动,但不可能做出好像跑到外边去哭一场,或做出其它强烈的动作。这个镜头直到第三次拍摄,我们才忍痛将剧本中提供的动作改掉。改为我用力推开大门,猛然见到喜旺,事情来得 这么突然,我愣住了,我抑制不住惊喜和激动,但是马上又有点心酸,看看喜旺那身又破又脏的衣服,看着那股显然在发泄着内心复杂感情的劈柴的劲头,我的眼睛有点模糊了,我的全身顿然不能自持,就势地无力将头靠在门上„„现在看来,这样处理这个细节,还是比较真实顺畅的。”

排练中需要逐渐把人物的地位调度、动作手势、表情变化;语气声调处理等等都确定下来,演员是“知道准确的时间取手绢、流眼泪”,不过演员并不是冷漠地、机械地、无动于衷地去重复表现这些准确规定的动作,而是“外在的运用要用内心的感情来推动”,他应当每一次演出都具有“新鲜感”,要像第一次感受那样去感受。激起真挚、充实的内心情感进行表演。另外,人物动作的确定和相互间准确细致的配合,并不排斥一定的即兴表演,往往感受所至,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很有光彩的即兴表演。

我们说内在情感要通过外部动作表露出来,外部动作又总是有其内心活动的依据,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紧密关联的,这还表现在不仅内在情感能激发产生相应的外部动作,而外部动作也能反过来激发产生相应的内在情感。例如:激怒的情绪使你大声争吵,拍桌子,甚至摔东西,而猛地一下拍桌子、摔东西,这些外部动作也会刺激情感,帮助你内心产生相应的激怒情绪。这种生理上相互刺激、相互作用的关系,对表演很重要。尤其在表演强烈激情的场面时,演员千万切记不能为了求得真实的内心感受而去‘挤‘感情,越想‘挤‘出内心的激动,越会把感情吓跑。这可以通过外部动作帮助自己,准确的动作以及与对手真实的交流,认真的感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诱导、唤发情感的作用。

总之,体验和表现是不可分割的同样重要的两个方面,不能只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从这点来说“体现人物” 这个词比较准确,它反映了表演艺术是体验和表现的结合统一。最后我们引用吴雪的一段论述归纳《体验与表现》这一节的内容,“表演全靠理智,排斥感情,行不通;相反完全靠感情,排斥理智也是不行的。实际上艺术创造过程就是感情与理智,体验与表现的矛盾统一过程。真正好的表演,是演员每时每刻都在人物的感情之中,我们叫它真实感,同时又经常在演员的理智控制之下,我们叫它表现力。„„我们是主张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的内与外,生活与技巧,感情与理智,体验与体现 的结合论者。”

第二篇:表演艺术的历史争论——体验与表现

表演艺术的历史争论——体验与表现

关于表演艺术的创作方法,欧洲曾有过体验派与表现派的争论,两大派争论了二百多年,我国戏剧界1961年也曾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持有表现派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法国十八世纪哲学家狄德罗、法国演员格哥兰(1841-1909)等;体验派的代表人物有英国演员亨利,欧文(1839一1905)、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1829-1916)、以及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两派争论的焦点是演员在表演中是否要真的动感情。“一个演员到底应该主动地去感受他所表演的情绪并为之感动呢?还是应当完全无动于衷,使自己的情绪跟角色的情绪仿佛总有一段距离,仅仅使观众以为他是被感动了而已呢?”

表现派认为表演重要的是找到足以深刻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外部形式,并有能力在每次演出中准确地再现这个形式,达到感动观众的效果,而不是演员自己感动。演员表演要十分冷静和理智地控制自己,不能听凭感情的驱使。狄德罗说:“演员的全部才能,不像你假设的那样,只是感受,而是仔细用心表现那些骗你的感情的外在记号。他的痛苦的呼喊是在他的耳朵里谱出来。他的绝望的手势是靠记忆来的,早在镜子前面准备好了。他知道准确的时间取手绢、流眼泪;你等着看吧,不迟还早,说到这句话、这个字,眼泪正好流出来。声音这样颤以及晕倒与狂怒;完全是模仿哭,是事前温习熟的功课,是激动人心的愁眉苦脸,是绝妙的依样画葫芦。” 他举例论证说:“勒.刊扮演尼尼阿斯,在父亲的坟里,捏死他的母亲,出来的时候,一手血,他恐怖万分,四肢抖动,眼睛发花,头发好象一根根直立起来。你感到恐怖,觉得自己也在颤索,像他一样激动。可是勒.刊一边演戏,一边看见一位演员掸子一只金钢钻耳环,就拿脚把它踢到后台去丁。这位演员 进入角色了吧?不可能。你说他是坏演员吗?我决不信。又说:“盖利克在两扇门当中,露出他的头来,脸从狂喜变到小喜,从小喜变到平静,从平静变到诧异,从诧异变到惊奇,从惊奇变到忧郁,从忧郁变到消沉,从消沉变到畏惧,从畏变到恐怖,从恐怖变到绝望,又从这末一种变化回升从前一种变化,一路变下来,也就是四秒钟到五秒钟的时间。难道他的灵魂能感受这一切感受,配合他的面孔,形成这种音阶似的变化?我不相信。

体验派演员持有相反的看法,萨尔维尼说,“我力求生活于我的角色,然后按照我对他的想象来表演他。” “我相信每一个伟大的演员应当是,而实际也是被他所表演的情绪所感动的;他不仅容一温两遍地感受到这情绪,或者在他背诵台词时感受到它,而且他必须在每次演这个角色时,不管一次或一千次,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情绪。他能感动观众到什么程度,也正决定于他自己曾感动到什么程度。” 罗西说:“我研究了我的角色,我分析了它,我留心地倾听了作者给它的语言,细致地观察了他的性格,于是进入了他的生活,仿佛这是我自己的生活一样,我好像亲身体验了他的一切感情和热情„„”

亨利.欧文说:“我对狄德罗所主张的那种理论不能不予以斥责,他说什么演员不应该体验他所扮演的角色的感情。„„由于演员的敏感性,表演上的不匀衡现像是不可避免的。他表演的好坏是由情绪的好坏而定。但是,一个演员如果拥有巨大的主观力量,而又精通自己的全部艺术手段,那么他给观众的影响,必然要比一个表演自己所没有的情感的演员大的多。” 过两种观点的争论对于促进表演艺术理论发展大有助益,它探讨了表演艺术最本质的问题:表演要不要有充实的内在感情,以及怎样准确、鲜明地把感情表现出来传达给观众。我们的看法是:

1.体验派和表现派对表演艺术各自有其正确的观点和精辟见解,也各自有其偏执一面,趋于极端的问题,不过,在争论的基本点上,体验派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演员不能仅凭自己的形体、声音去表演,他必须要投入自己的思想、心灵和感情。一个冷漠的、缺乏热情的人不会成为一个好演员。正如俄国演员什迁普金说的:“假如凑巧给你两个演员:一个是年青、聪明、很会做戏,另外一个有一付火热的灵魂„„假如他们同样热情地献身于艺术--那时候你就会看到真挚的情感和伪装之间有多么大的距离。” 被狄德罗所称道的英国十八世纪著名喜剧演员盖利克也说:“只有‘富于情感的‘演员才能抓住观众。亨利.欧文讲过一个例子:“麦克雷蒂承认,他在埋葬了他的爱女以后再上台演出《维琴尼厄斯》时,他的实际经验使他把这出戏里某些最悲伤的场面演得更加真挚有力了。” 这正是因为演员表演时内心激起了自己曾经深切感受过的感情。

《创业》“我不趴下” 一场戏里,华程驳斥冯超利用土豆问题对周挺杉的攻击,热情赞扬工人克服困难的精神,说到“他们要出力气啊,要提一百多斤的卡瓦啊,同志们,” 他眼里闪动着激动的沼花,强烈的感情冲击着华程,也冲击着群众。当他讲到秦发愤,说:“老周啊?散会以后你把我的椅子搬走,给秦发愤同志放在柴油机旁边,有空让他坐一坐。” 在这普通的话语是倾注着多么深厚的阶级感情。演员李仁堂说,正是由于他 在大庆同工人们一起劳动,自己拿起大吊钳干过,看到过工人是怎样冒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穿着背心裤权奋不顾身地抢救井喷的动人情景,深深被这些优秀人物的思想品质所感动。亲身地感受使他在说这些话时有着充实的内在基础,能够抒发出真挚的感情。对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生活的磨炼,一个饱经沧桑,生活阅历很深的,经受过生活中酸甜苫辣、喜怒哀乐种种滋味的演员,他的实际生活感受是他表演的巨大财富。在我们经历了敬爱的周总理逝世时那沉重、悲痛的日日夜夜之后,今天演《丹心谱》这样的戏,立即能唤起内心抑止不住的激烈的感情。

2.演员既要生活于剧作的规定情境之中,具有角色应的充实的内容活动和.真挚的感情,同时又要有高度的控制力。萨尔维尼说:“他(演员)必须勤于感受,但他也必须像一个熟练的骑师驾驭烈马似地引导和控制他的感受,因为他要完成双重的任务;仅仅自已有所感受是不够的,他必须使别人有所感受,而如果他不运用抑制,就办不到这一点。“我特别希望读者相信这一点,就是在我表演的时候,我过的是双生活。一方面我在哭或笑,而同时我也在分析我的笑声和眼泪,以便使它更有力地影响我想要感动的那些人的心。” 亨利.欧文也认为:“他必须具有一种可以说是双重的意识:在充分表露一切适合时宜的感情的同时,还自始至终十分注意的方法的每个细节。” 表演是在演员意识控制下进行的,这点上体验派与表现派两者的意见是相近的。

许多演员谈到,如果演员到了完全“忘我;的境地,他在物五内俱摧,悲痛已极的时候,竟然失掉控制,嚎陶大哭不自主,鼻涕挂成冰柱,声音嘶哑,哽咽堵塞,话都说不出来,也就被破坏,难以演下去了。表演一个垂危的病人或一个熟者,演员也不可能真的像病人那样痛苦或者真的呼呼大睡起来。

有个例子可以说明演员表演时的“双重意识” :“苟慧生某次演《红娘》时,不慎将一只鞋掉在台口,作为红娘的苟慧立刻非常敏捷地将脚藏在裙下,眼珠一转,嗔娇地说:‘张相给我把鞋拾来‘来。这场戏正是张生急需红娘将他带到花园与莺莺相会,有求于红娘,不得不听她使唤,所以那位演员马上适应了,将鞋拾来。红娘--苟慧生背过身来又说:‘张公,给我穿上‘。这场戏演的非常生动,就好像戏中原来就有置一段揭示人物性格与人物关系的细节,观众感到非常有趣。” 演员能把舞台上的意外事故变为剧中有趣细节,正是由于他充分把握住人物,能够生活于角色之中,敏于感受,才能即兴地产生合乎角色思想逻辑和角色性格的行动。也由于演员善于控制,才不会张惶失措,能机敏地当场采取这样巧妙的适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体验的最高境界说成是:“演员会不由自主地生活于角色之中,既不去注意他怎样感受,也不考虑他在做什么,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下意识地做出来的。” “在演员的这种表演中,舞台上的创作生活只有十分之一是有意识的,十分之九都是无意识的或超意识的。” 这类玄秘的说教把体验强调到极端就变成谬误,不符合演员创作的实际,也把表演理论引向了唯心主义、神密主义的歧途。

我国戏曲表演经验所说表演要“(情)动于衷而形于外”,演戏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是真是假,真假难分”,“演员一身艺,千古一剧情,即是剧外人,又是剧中人,剧外和剧中,真假一个人” 这些精辟的论述道出了表演艺术的实质。

3.体验不是目的,不能为体验而体验。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是为了达到表演的充实、真实、有强烈的感染力,人物的内心活动最终要准确、鲜明、细致地表达出来使观众感受到。表演反对内心空虚,反对没有充实的内在感受去装腔作势地表情,这被称作“表演情绪”,但不能错误地认为只要去体验的思想感情,就行了,不用注重它的表现。客观实践是检理的标准,一个演员自认为他有了充实的内在体验,但是并没有感受到,演员的表演感染不了观众,这表明或者演没有真实的体验,或者是他还缺乏训练,不能自如地以鲜明的外在形式表达充沛的内在情感。

人的思想感情的活动总是要通过相应的表情、动作表现出来。盖叫天讲:“表演起来,就要真演戏,发于内,形于外,出于自然,形成自然的身段,任其自然,不可矫揉造作,但也要靠脸部有深厚的基础功夫,才能把复杂的内心活动通过眼神眉宇之间,如实地、有层次地表达出来。” 这个道理对于电影、话剧演员同样是适用的。虽然电影、话剧的表演同戏曲的表演不同,它不能使用舞蹈化、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但这仅止是艺术 形式上的不同,其实质是相通的,都要求“情动于衷而形于外”。从某种意义来讲,电影表演更困难些,因为它没有一定的程式可遵循,电影要求演员的表演既要非常真实、非常生动、是演戏又不能露出演戏的痕迹,同时表演又应当是准确、鲜明、生动、典型的。这只能靠演员从生活中苦心观察、揣摩,从中提炼和精心设计能够最好地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动作,探索最能鲜明体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符合人物性格的形体动作和表情动作。狄德认演员的每个动作、每个细节都应是事先安排好的,是经过反复研究用排练确定下来的,这个看法是正确的。我们同样反对那种只凭“灵感”、凭一时热情冲动就能演好戏的主张,反对忽视排练,“台上见” 的轻率创作态度。

张瑞芳在《扮演李双双的几点体会》一文中就喜旺第二次回家,双双推开大门看见喜旺这段戏,相当细致地谈到演员在创作过程中对人物的每个动作是怎样精心研究,反复推敲的。文学剧本里写了动作提示:“她无力地将右手扶着门框,又把头倚在手上。” 瑞芳同志说:“(剧本的)描写十分迷人。但是‘将右手扶着门框‘这一细节,在表演上却费了不少周折。第一次拍摄的时候是这样处理的:我半信半疑,又惊又喜,到了家的门口,猛听到院子里一阵清脆的劈柴的声音。我被这种声音所吸引,脚步反而放慢下来。但当我意识到喜旺真的回来了,我又控制不住自己.向着大门冲去。我把门推开,一只脚随之自然地跨进门去,喜旺正抡着斧子劈柴,对着这种情境,我呆住了。我按着剧本的提示,用手扶着门框,头又靠在手上„„。作为一个单独的静止头.为了表现双双这时复杂、激荡的感情,这只手扶着门的姿态的确很美。但是,作为一个连续的动作来处理,我要把猛劲推门的手缩回来,将跨进门槛的脚抽回来,然后才能扶着门框,将头靠在于上。

我演了几次,颇有‘缩不回去‘之感。外在的动作要用内心的感情来推动,在这种情境和心情之下,这个动作幅度显得很大,我感到缺乏一种内在推动的因素。因为喜旺夫妇的别离不是三年五载,喜旺离家之后,他的必将回家,也在双双意料之中。她见到喜旺,自然很激动,但不可能做出好像跑到外边去哭一场,或做出其它强烈的动作。这个镜头直到第三次拍摄,我们才忍痛将剧本中提供的动作改掉。改为我用力推开大门,猛然见到喜旺,事情来得 这么突然,我愣住了,我抑制不住惊喜和激动,但是马上又有点心酸,看看喜旺那身又破又脏的衣服,看着那股显然在发泄着内心复杂感情的劈柴的劲头,我的眼睛有点模糊了,我的全身顿然不能自持,就势地无力将头靠在门上„„现在看来,这样处理这个细节,还是比较真实顺畅的。” 排练中需要逐渐把人物的地位调度、动作手势、表情变化;语气声调处理等等都确定下来,演员是“知道准确的时间取手绢、流眼泪”,不过演员并不是冷漠地、机械地、无动于衷地去重复表现这些准确规定的动作,而是“外在的运用要用内心的感情来推动”,他应当每一次演出都具有“新鲜感”,要像第一次感受那样去感受。激起真挚、充实的内心情感进行表演。另外,人物动作的确定和相互间准确细致的配合,并不排斥一定的即兴表演,往往感受所至,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很有光彩的即兴表演。

我们说内在情感要通过外部动作表露出来,外部动作又总是有其内心活动的依据,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紧密关联的,这还表现在不仅内在情感能激发产生相应的外部动作,而外部动作也能反过来激发产生相应的内在情感。例如:激怒的情绪使你大声争吵,拍桌子,甚至摔东西,而猛地一下拍桌子、摔东西,这些外部动作也会刺激情感,帮助你内心产生相应的激怒情绪。这种生理上相互刺激、相互作用的关系,对表演很重要。尤其在表演强烈激情的场面时,演员千万切记不能为了求得真实的内心感受而去‘挤‘感情,越想‘挤‘出内心的激动,越会把感情吓跑。这可以通过外部动作帮助自己,准确的动作以及与对手真实的交流,认真的感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诱导、唤发情感的作用。

总之,体验和表现是不可分割的同样重要的两个方面,不能只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从这点来说“体现人物” 这个词比较准确,它反映了表演艺术是体验和表现的结合统一。最后我们引用吴雪的一段论述归纳《体验与表现》这一节的内容,“表演全靠理智,排斥感情,行不通;相反完全靠感情,排斥理智也是不行的。实际上艺术创造过程就是感情与理智,体验与表现的矛盾统一过程。真正好的表演,是演员每时每刻都在人物的感情之中,我们叫它真实感,同时又经常在演员的理智控制之下,我们叫它表现力。„„我们是主张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的内与外,生活与技巧,感情与理智,体验与体现 的结合论者。”

第三篇:初探“表现派”表演艺术[范文]

初探“表现派”表演艺术

【摘 要】众所周知,在表演艺术领域中一直有三大表演派别的说法,该说法最早是由俄国杰出的戏剧教育家、导演、表演艺术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下文简称斯坦尼或斯氏)提出的,三大表演派别分别是“体验派”“表现派”以及“匠艺派”。斯坦尼形象地用几个数学公式概括了三个流派的特点:“体验艺术=真实+美”,“表现艺术=真实+程式化的美”,“匠艺=不真实+程式化的美”。建国初期,受苏联的影响,中国各大戏剧院校都独尊“斯氏”表、导演教学体系,以至于后来慢慢兴起的剧团和艺术院校都自然而然地全方位教授、学习和运用斯氏体系。虽然中间有三次掀起过“布莱希特”热,“表现派”这个词在国内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理论,但是大多数人仅限于了解到一些皮毛,或者少数的剧团在排练一些表现主义戏剧时才会用到表现艺术的理论。笔者在本科四年的表演专业学习中都是以体验为主进行表演,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希望能够在表演上探索新的道路。

【关键词】表现派;理想的范本;镜子;外在标志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010-03

一、何为“表现派”

“表现派”是表演学科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名词,同“体验派”一样,“表现派”也是表演艺术领域中的一个学术流派。历史上,国内外对于“表现派”和“体验派”谁好谁坏的争论从未停止过。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很长一段时间在评价一位演员优劣的时候就会以是否是“体验派”来衡量,只要一提到“表现派”,似乎就意味着这个演员的表演过火、虚假,或者“不走心”,更有甚者把“表现派”斥为“形式主义”。那么,到底什么是“表现派”呢?《辞海》的解释为:表现派,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19世纪末,法国名演员科克兰在关于表演方法问题的论战中,主张表演艺术“不是合一,而是表现”,认为演员“在竭尽全力、异常逼真地表现情感的同时,应当始终保持冷静,不为所动”。20世纪初,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阐述自称为“体验艺术”的表演理论时,将这一论点称为“表现艺术”,后通称“表现派”[1]。

从《辞海》对这一名词的解释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简单的的结论:(1)“表现派”是戏剧表演学术流派之一;(2)这一名称是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拟定的;(3)“表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国著名演员科克兰,他主张表演艺术“不是合一,而是表现”,演员在表演的过程当中应该“始终保持冷静,不为角色感情所动”。科克兰最为著名的关于表演的观点还有“演员的双重人格”:“演员就必须有一个双重人格。他的第一自我是扮演者,他的第二自我就是工具……在演员身上,第一自我对第二自我进行加工和处理,直到它变形,从而逐步形成一个理想的人物形象时为止――一句话,直到它利用自身完成它的艺术品时为止。”[2]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理解到“第一自我”是主动的,它作用于“第二自我”,“第一自我”作为加工者会对“第二自我”进行一些变形,直到与角色相符合为止。“表现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狄德罗,他提出了演员在演出中冷静的实质就是按“理想的范本”来进行。(1)这个范本来源于表演者对剧本和人物的分析,在分析透彻之后就要开始思考如何表演这个人物、通过什么表现方式来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表演者必须在心中塑造好人物形象,这样演员心里就有了一个“理想的范本”。(2)有了“理想的范本”之后,就要通过排练把它练得滚瓜烂熟,在实际演出中就要把这个已经塑造好并且练习熟练的范本,像镜子一样地复现出来。(3)这样就要求演员必须要有冷静的头脑,因为每种感情都有它所特定的“外在标志”,就是“表情”,演员只需要找出这些特定的“外在标志”,一一揣摩并且练习好,使之成为固定的“理想的范本”就好了。

二、《心灵游戏》中的表现艺术

话剧《心灵游戏》是毕淑敏根据自己的小说《心灵游戏》改编的,不同于很多现实主义题材的话剧,《心灵游戏》几乎没有舞台提示,没有对舞台背景的设置,也没有演员的调度,有的是大段的人物独白和人物交流,这部戏几乎是用台词来说明一切,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纳为“表现性话剧”。徐晓忠导演在谈到“表现艺术”的时候总结道:“‘表现’的原则追求用非写实的或远离生活形态的形式,直接外化形象的心理潜意识及创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理念,而且往往不理睬戏剧冲突,情节表层的写实的逻辑。”[3]《心灵游戏》正如徐晓忠先生所说的,不是通过紧张的戏剧节奏和精彩的情节去吸引观众,而是通过演员充当叙述者这样一个方式来平铺直叙地向观众说明一切。“‘表现主义’戏剧的目的在于对人的最隐秘、最深层的心理内容的揭示。”[4]而这部剧就是通过独白来对每个人物角色进行最深层次的心理剖析。在这部话剧中,出场人物只有五个,没有场次之分,五位演员的表演就像电影中的长镜头一样“一镜到底”,从开头到结尾,演员必须在台上连续表演一个半小时。这样的剧本对于导演和演员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舞台提示少必然会增加导演和演员在排练初期的难度,导演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去丰富舞美或者说通过舞台造型来表达导演的意图,演员则要结合剧本中的人物关系和台词发挥自己的想象,使角色变得丰满和立体。导演贺祝平老师在经过仔细的斟酌后,做出了这样的决定:舞台的大背景就是一块长方形的黑色大绒布,舞台上除了五张灰色的椅子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样的舞台布置笔者认为是一种“走极端的”表现形式,为的是让观众在简易的舞台环境中把焦点聚焦在演员的表演上,而非舞台的布景上。暗色的色调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严肃感,虽然剧中不缺乏插科打诨的瞬间,但是总的基调应该是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严肃地思考剧中的问题。导演对于灯光的运用也可谓是花尽了心思,在个人独白的时候,导演会制定不同颜色、不同角度的光来表现角色的内心,大部分的独白都是在小范围的光圈之内,而一旦表演者说完台词,全部灯光便迅速推亮,这样做是为了将观众迅速从演员的表演中抽离,在观看中时刻保持一种旁观者的姿态,从而去思考剧中的问题,这一点充分地体现了导演运用布莱希特的“间离”手法去破除观众代入式的“幻觉”,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思考”。在导演意图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演员所有需要用到实物的地方都统统用无实物表演替代,一方面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观众演员在演戏,加强了“间离”效果。

三、“表现派”表演的实践

对于这样一部表现形式很强的戏剧作品,笔者一开始就尝试着用“表现派”的方法进行案头工作的分析。笔者饰演的是剧中患有重度抑郁症的CEO温长青,通过案头工作的分析结果得出角色人物的几个典型性格特征和社会关系:(1)温长青是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但却患有重度的抑郁症,原因之一是巨大的工作压力。(2)温长青是一个向往“纯真”爱情的男人,这里的“纯真”带有很大的贬义色彩,因为他骨子里极其封建落后的“处女”情结,导致爱情中的两个人都受到了深深的伤害。(3)温长青有一种骨子里的大男子主义气息,在得知自己最爱的人不是处女后,不问原由就离开。(4)对感情非常专一的男人,唯一的解药就是真诚,而这份真诚来自于自己深爱的女人唐果。按照“表现派”代表人物之一狄德罗的观点,笔者已经提炼出了“理想的范本”,值得一提的是这“理想的范本”与“体验派”所提出的案头分析“找到典型人物中的典型性格”[5]并无实质意义上的差别,主要的目的是找到人物感觉,将角色的方方面面都了解充分并且触摸到位。在做案头工作的过程中,“体验派”和“表现派”都要求演员要体验角色,根据剧中所提供的规定情境用“假定形式”充分发挥演员的想象。

接下来是反复练习,在排练中把“理想的范本”固定下来。这是一个漫长的时期,案头工作中拟定的“理想的范本”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通过检验来剔除多余的部分,提炼出最能表现演员情感的外部动作。“表现派”在排练时是允许演员通过“体验”来校正人物的,其目的是为了在正式演出的过程中不再去体验。在“表现派”的理论中,演员在有观众影响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进行体验的,即使能够体验角色情感,对表演也是有害的。笔者对于“演员在表演中进行体验是有害的”这一说法不赞同,但并不妨碍笔者运用“表现派”的其它理论来指导表演实践。在多次的排练中,笔者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体验当中,通过一次次的打磨(包括演出后的自我感觉,询问舞台上其他演员的意见以及听取导演的建议)后,温长青的人物形象在脑海里逐渐变得立体,而且大部分的调度以及人物的外部形体动作都基本固定了下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像狄德罗所说的那样,在演出时表演要“像镜子一样复现出来”。由于硕士研究生阶段很多同学主攻的方向不一样,加上有的同学在本科并没有接触过表演训练,所以五个演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演员在舞台上缺乏交流,行话称之为“搭不上戏”,有的演员在慷慨陈词时,旁边的演员会出现不相称的冷静甚至冷漠。演员之中有一位是“体验派”的忠实追随者,她在每一次排练中都努力地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想通过体验再体现的方式来展示人物,但是就如上文提到的,演员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时候当她准备通过层层感情递进达到爆发的时候,其他演员的一些小动作影响了她的“信念感”和“真实感”,“体验派”失去了真实也就无从谈起了,进而导致演出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体验派”和“表现派”最大的分歧就在于正式演出当中演员应不应当“体验”,“体验派”要求演员自始至终都必须“体验”角色情感,“表现派”则反之。

在正式演出的那天晚上,笔者的经历进一步证实了“表现派”表演方法对于演员的益处。演出当晚气温在零度左右,南方的冬天湿冷入骨,剧场里没有暖气,这对台上的演员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因为规定情境设置的是夏天,演员不得不穿着衬衫或者裙子进行表演,一个半小时的演出让笔者倍感煎熬,因为太冷,笔者在开始的20分钟内一直不能够进入(体验)角色,后来感觉体验无望,便索性放弃追求体验所带来的“即兴发挥”的火花,转而追求“像镜子一样”把排练时候的人物感觉“复现”出来,整场表演中“第一自我”一直处在非常冷静的状态下观察并监督着“第二自我”,尽量不让“第二自我”偏离排练时的演出轨迹。通过后来观众对笔者表演的反应得知,观众都以为笔者入戏很深,是在体验角色,实则笔者心里清楚,这一切都是“假象”,这正好印证了狄德罗的又一个观点“……他(演员)的全部才能并不如你想象的那样在于易动感情,而在于毫厘不爽地表现感情的外在标志,使你信以为真。至于他们是否动了感情,与我们本不想干,只要我们不去计较它。”[5]当然,笔者并不认为自己毫厘不爽地表现了“感情的外在标志”,但是至少使观众产生了剧场幻觉。

四、总结

笔者认为,“表现派”的表演技巧对于演员的帮助亦是很大的,在《心灵游戏》这部剧中笔者初步探讨了如何将“表现派”的表演理论运用在实践中,虽然只是触及了皮毛,但是笔者也受益匪浅。国内的戏剧表演教学依然是以“体验派”为主,如果再加以“表现派”方法来进行教学,或许对很多演员会有更大的帮助,也让演员可以根据剧本风格体裁的不同来选择自己得心应手的表演方法。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220.[2]科克兰.演员的双重人格[M].盛葵阳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271.[3]徐晓忠.在兼容与结合中嬗变――话剧《桑树坪纪事》实践报告[J].戏剧报,1988(04).[4]张启生.《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文集》第一辑硕士卷――戏剧文学[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327.[5][法]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作者简介:

谢奇吾(1993-),湖南长沙人,汉族,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

第四篇:体验与表现

新社员必看——体验与表现

关于表演艺术的创作方法,欧洲曾有过体验派与表现派的争论,两大派争论了二百多年,我国戏剧界1961年也曾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持有表现派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法国十八世纪哲学家狄德罗、法国演员格哥兰(1841-1909)等;体验派的代表人物有英国演员亨利,欧文(1839一1905)、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1829-1916)、以及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两派争论的焦点是演员在表演中是否要真的动感情。“一个演员到底应该主动地去感受他所表演的情绪并为之感动呢?还是应当完全无动于衷,使自己的情绪跟角色的情绪仿佛总有一段距离,仅仅使观众以为他是被感动了而已呢?”

表现派认为表演重要的是找到足以深刻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外部形式,并有能力在每次演出中准确地再现这个形式,达到感动观众的效果,而不是演员自己感动。演员表演要十分冷静和理智地控制自己,不能听凭感情的驱使。狄德罗说:“演员的全部才能,不像你假设的那样,只是感受,而是仔细用心表现那些骗你的感情的外在记号。他的痛苦的呼喊是在他的耳朵里谱出来。他的绝望的手势是靠记忆来的,早在镜子前面准备好了。他知道准确的时间取手绢、流眼泪;你等着看吧,不迟还早,说到这句话、这个字,眼泪正好流出来。声音这样颤以及晕倒与狂怒;完全是模仿哭,是事前温习熟的功课,是激动人心的愁眉苦脸,是绝妙的依样画葫芦。”

他举例论证说:“勒·刊扮演尼尼阿斯,在父亲的坟里,捏死他的母亲,出来的时候,一手血,他恐怖万分,四肢抖动,眼睛发花,头发好象一根根直立起来。你感到恐怖,觉得自己也在颤索,像他一样激动。可是勒·刊一边演戏,一边看见一位演员掸子一只金钢钻耳环,就拿脚把它踢到后台去丁。这位演员进入角色了吧?不可能。你说他是坏演员吗?我决不信。又说:“盖利克在两扇门当中,露出他的头来,脸从狂喜变到小喜,从小喜变到平静,从平静变到诧异,从诧异变到惊奇,从惊奇变到忧郁,从忧郁变到消沉,从消沉变到畏惧,从畏变到恐怖,从恐怖变到绝望,又从这末一种变化回升从前一种变化,一路变下来,也就是四秒钟到五秒钟的时间。难道他的灵魂能感受这一切感受,配合他的面孔,形成这种音阶似的变化?我不相信。

体验派演员持有相反的看法,萨尔维尼说,“我力求生活于我的角色,然后按照我对他的想象来表演他。”“我相信每一个伟大的演员应当是,而实际也是被他所表演的情绪所感动的;他不仅容一温两遍地感受到这情绪,或者在他背诵台词时感受到它,而且他必须在每次演这个角色时,不管一次或一千次,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情绪。他能感动观众到什么程度,也正决定于他自己曾感动到什么程度。” 罗西说:“我研究了我的角色,我分析了它,我留心地倾听了作者给它的语言,细致地观察了他的性格,于是进入了他的生活,仿佛这是我自己的生活一样,我好像亲身体验了他的一切感情和热情……” 1.体验派和表现派对表演艺术各自有其正确的观点和精辟见解,也各自有其偏执一面,趋于极端的问题,不过,在争论的基本点上,体验派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演员不能仅凭自己的形体、声音去表演,他必须要投入自己的思想、心灵和感情。一个冷漠的、缺乏热情的人不会成为一个好演员。正如俄国演员什迁普金说的:“假如凑巧给你两个演员:一个是年青、聪明、很会做戏,另外一个有一付火热的灵魂……假如他们同样热情地献身于艺术--那时候你就会看到真挚的情感和伪装之间有多么大的距离。”被狄德罗所称道的英国十八世纪著名喜剧演员盖利克也说:“只有„富于情感的‟演员才能抓住观众。„当演员毫无感情的时候,不管他怎么装模作样,我们也看得出他是毫无情感的。”我国戏曲表演十分注重表演的外在形式,锤炼出各种细腻,优美的表演程式,这一点肯定是表现派所赞赏的,但是戏曲表演恰恰主张既要“形似”又要“神似”,认为“形似非神似,神似才为真”,“形似者为下品,神似者为上品。”“神似”就是要把人物的精神气质、内心情感体现出来,这只靠模仿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不到的。川剧名演员周慕莲总结为:“演员表演,无论唱、做、念、打,都必须记住两个字:一是神,一是容。神是„内在‟,容是„外表‟。神贯于容,神不贯则容不动;神到容随,神贯而容动。”用盖叫天的话来说更为通俗明白:“心里有了,脸上才有,”即所谓“情动于衷而形于外。”

亨利·欧文讲过一个例子:“麦克雷蒂承认,他在埋葬了他的爱女以后再上台演出《维琴尼厄斯》时,他的实际经验使他把这出戏里某些最悲伤的场面演得更加真挚有力了。”这正是因为演员表演时内心激起了自己曾经深切感受过的感情。

《创业》“我不趴下”一场戏里,华程驳斥冯超利用土豆问题对周挺杉的攻击,热情赞扬工人克服困难的精神,说到“他们要出力气啊,要提一百多斤的卡瓦啊,同志们,”他眼里闪动着激动的沼花,强烈的感情冲击着华程,也冲击着群众。当他讲到秦发愤,说:“老周啊?散会以后你把我的椅子搬走,给秦发愤同志放在柴油机旁边,有空让他坐一坐。”在这普通的话语是倾注着多么深厚的阶级感情。演员李仁堂说,正是由于他 在大庆同工人们一起劳动,自己拿起大吊钳干过,看到过工人是怎样冒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穿着背心裤权奋不顾身地抢救井喷的动人情景,深深被这些优秀人物的思想品质所感动。亲身地感受使他在说这些话时有着充实的内在基础,能够抒发出真挚的感情。对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生活的磨炼,一个饱经沧桑,生活阅历很深的,经受过生活中酸甜苫辣、喜怒哀乐种种滋味的演员,他的实际生活感受是他表演的巨大财富。在我们经历了敬爱的周总理逝世时那沉重、悲痛的日日夜夜之后,今天演《丹心谱》这样的戏,立即能唤起内心抑止不住的激烈的感情。2.演员既要生活于剧作的规定情境之中,具有角色应的充实的内容活动和.真挚的感情,同时又要有高度的控制力。

萨尔维尼说:“他(演员)必须勤于感受,但他也必须像一个熟练的骑师驾驭烈马似地引导和控制他的感受,因为他要完成双重的任务;仅仅自已有所感受是不够的,他必须使别人有所感受,而如果他不运用抑制,就办不到这一点。“我特别希望读者相信这一点,就是在我表演的时候,我过的是双生活。一方面我在哭或笑,而同时我也在分析我的笑声和眼泪,以便使它更有力地影响我想要感动的那些人的心。”亨利·欧文也认为:“他必须具有一种可以说是双重的意识:在充分表露一切适合时宜的感情的同时,还自始至终十分注意的方法的每个细节。”表演是在演员意识控制下进行的,这点上体验派与表现派两者的意见是相近的。

许多演员谈到,如果演员到了完全“忘我;的境地,他在物五内俱摧,悲痛已极的时候,竟然失掉控制,嚎陶大哭不自主,鼻涕挂成冰柱,声音嘶哑,哽咽堵塞,话都说不出来,也就被破坏,难以演下去了。表演一个垂危的病人或一个熟者,演员也不可能真的像病人那样痛苦或者真的呼呼大睡起来。

有个例子可以说明演员表演时的“双重意识”:“苟慧生某次演《红娘》时,不慎将一只鞋掉在台口,作为红娘的苟慧立刻非常敏捷地将脚藏在裙下,眼珠一转,嗔娇地说:„张相给我把鞋拾来‟来。这场戏正是张生急需红娘将他带到花园与莺莺相会,有求于红娘,不得不听她使唤,所以那位演员马上适应了,将鞋拾来。红娘--苟慧生背过身来又说:„张公,给我穿上‟。这场戏演的非常生动,就好像戏中原来就有置一段揭示人物性格与人物关系的细节,观众感到非常有趣。”演员能把舞台上的意外事故变为剧中有趣细节,正是由于他充分把握住人物,能够生活于角色之中,敏于感受,才能即兴地产生合乎角色思想逻辑和角色性格的行动。也由于演员善于控制,才不会张惶失措,能机敏地当场采取这样巧妙的适应。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把体验的最高境界说成是:“演员会不由自主地生活于角色之中,既不去注意他怎样感受,也不考虑他在做什么,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下意识地做出来的。”“在演员的这种表演中,舞台上的创作生活只有十分之一是有意识的,十分之九都是无意识的或超意识的。”这类玄秘的说教把体验强调到极端就变成谬误,不符合演员创作的实际,也把表演理论引向了唯心主义、神密主义的歧途。

我国戏曲表演经验所说表演要“(情)动于衷而形于外”,演戏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是真是假,真假难分”,“演员一身艺,千古一剧情,即是剧外人,又是剧中人,剧外和剧中,真假一个人”这些精辟的论述道出了表演艺术的实质。

3.体验不是目的,不能为体验而体验。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是为了达到表演的充实、真实、有强烈的感染力,人物的内心活动最终要准确、鲜明、细致地表达出来使观众感受到。表演反对内心空虚,反对没有充实的内在感受去装腔作势地表情,这被称作“表演情绪”,但不能错误地认为只要去体验的思想感情,就行了,不用注重它的表现。客观实践是检理的标准,一个演员自认为他有了充实的内在体验,但是并没有感受到,演员的表演感染不了观众,这表明或者演没有真实的体验,或者是他还缺乏训练,不能自如地以鲜明的外在形式表达充沛的内在情感。

人的思想感情的活动总是要通过相应的表情、动作表现出来。盖叫天讲:“表演起来,就要真演戏,发于内,形于外,出于自然,形成自然的身段,任其自然,不可矫揉造作,但也要靠脸部有深厚的基础功夫,才能把复杂的内心活动通过眼神眉宇之间,如实地、有层次地表达出来。”这个道理对于电影、话剧演员同样是适用的。虽然电影、话剧的表演同戏曲的表演不同,它不能使用舞蹈化、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但这仅止是艺术形式上的不同,其实质是相通的,都要求“情动于衷而形于外”。从某种意义来讲,电影表演更困难些,因为它没有一定的程式可遵循,电影要求演员的表演既要非常真实、非常生动、是演戏又不能露出演戏的痕迹,同时表演又应当是准确、鲜明、生动、典型的。这只能靠演员从生活中苦心观察、揣摩,从中提炼和精心设计能够最好地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外部动作,探索最能鲜明体现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符合人物性格的形体动作和表情动作。狄德认演员的每个动作、每个细节都应是事先安排好的,是经过反复研究用排练确定下来的,这个看法是正确的。我们同样反对那种只凭“灵感”、凭一时热情冲动就能演好戏的主张,反对忽视排练,“台上见”的轻率创作态度。

张瑞芳在《扮演李双双的几点体会》一文中就喜旺第二次回家,双双推开大门看见喜旺这段戏,相当细致地谈到演员在创作过程中对人物的每个动作是怎样精心研究,反复推敲的。文学剧本里写了动作提示:“她无力地将右手扶着门框,又把头倚在手上。”瑞芳同志说:“(剧本的)描写十分迷人。但是„将右手扶着门框‟这一细节,在表演上却费了不少周折。第一次拍摄的时候是这样处理的:我半信半疑,又惊又喜,到了家的门口,猛听到院子里一阵清脆的劈柴的声音。我被这种声音所吸引,脚步反而放慢下来。但当我意识到喜旺真的回来了,我又控制不住自己.向着大门冲去。我把门推开,一只脚随之自然地跨进门去,喜旺正抡着斧子劈柴,对着这种情境,我呆住了。我按着剧本的提示,用手扶着门框,头又靠在手上……。作为一个单独的静止头.为了表现双双这时复杂、激荡的感情,这只手扶着门的姿态的确很美。但是,作为一个连续的动作来处理,我要把猛劲推门的手缩回来,将跨进门槛的脚抽回来,然后才能扶着门框,将头靠在于上。

我演了几次,颇有„缩不回去‟之感。外在的动作要用内心的感情来推动,在这种情境和心情之下,这个动作幅度显得很大,我感到缺乏一种内在推动的因素。因为喜旺夫妇的别离不是三年五载,喜旺离家之后,他的必将回家,也在双双意料之中。她见到喜旺,自然很激动,但不可能做出好像跑到外边去哭一场,或做出其它强烈的动作。这个镜头直到第三次拍摄,我们才忍痛将剧本中提供的动作改掉。改为我用力推开大门,猛然见到喜旺,事情来得这么突然,我愣住了,我抑制不住惊喜和激动,但是马上又有点心酸,看看喜旺那身又破又脏的衣服,看着那股显然在发泄着内心复杂感情的劈柴的劲头,我的眼睛有点模糊了,我的全身顿然不能自持,就势地无力将头靠在门上……现在看来,这样处理这个细节,还是比较真实顺畅的。”

排练中需要逐渐把人物的地位调度、动作手势、表情变化;语气声调处理等等都确定下来,演员是“知道准确的时间取手绢、流眼泪”,不过演员并不是冷漠地、机械地、无动于衷地去重复表现这些准确规定的动作,而是“外在的运用要用内心的感情来推动”,他应当每一次演出都具有“新鲜感”,要像第一次感受那样去感受。激起真挚、充实的内心情感进行表演。另外,人物动作的确定和相互间准确细致的配合,并不排斥一定的即兴表演,往往感受所至,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很有光彩的即兴表演。

我们说内在情感要通过外部动作表露出来,外部动作又总是有其内心活动的依据,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紧密关联的,这还表现在不仅内在情感能激发产生相应的外部动作,而外部动作也能反过来激发产生相应的内在情感。例如:激怒的情绪使你大声争吵,拍桌子,甚至摔东西,而猛地一下拍桌子、摔东西,这些外部动作也会刺激情感,帮助你内心产生相应的激怒情绪。这种生理上相互刺激、相互作用的关系,对表演很重要。尤其在表演强烈激情的场面时,演员千万切记不能为了求得真实的内心感受而去„挤‟感情,越想„挤‟出内心的激动,越会把感情吓跑。这可以通过外部动作帮助自己,准确的动作以及与对手真实的交流,认真的感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诱导、唤发情感的作用。

总之,体验和表现是不可分割的同样重要的两个方面,不能只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从这点来说“体现人物”这个词比较准确,它反映了表演艺术是体验和表现的结合统一。

最后我们引用吴雪的一段论述归纳《体验与表现》这一节的内容,“表演全靠理智,排斥感情,行不通;相反完全靠感情,排斥理智也是不行的。实际上艺术创造过程就是感情与理智,体验与表现的矛盾统一过程。真正好的表演,是演员每时每刻都在人物的感情之中,我们叫它真实感,同时又经常在演员的理智控制之下,我们叫它表现力。……我们是主张在正确的世界观指导下的内与外,生活与技巧,感情与理智,体验与体现的结合论者。”

五、台词与潜台词

这一节谈谈表演中的语言问题。语言和动作是表演的两大支柱。在话剧舞台和有声片时代,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是演员表演中的主要因素。语言较之于动作,能够传达更复杂、更深刻、更强烈、更丰富的思想和感情。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事实,思想的实际表达为语言。”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中指出:“无论人的头脑中产生什么样的思想,它们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工具。”即使在无声片时代也要借助于字幕来表达人物的对白和较复杂的思想内容。在戏剧艺术里,语言具有极大的作用,思想、主旨、意向、冲突、所有这一切在戏剧作品里都是用语言表达的。就其表达思想的力量而言,语言是无可代替的,无论手势、表情,无论舞台调度,都不足以望其项背。观看舞台或舞剧很难使我们感动落泪或纵情哈哈大笑,我们更多是欣赏它的优美与和谐,但是仅靠语言的广播就能让人或黯然神伤、泪流满面,或心弦紧扣、紧张异常,或怀开意爽,捧腹大笑。语言具有如此的魅力,它可以把我们带到广阔无根的天涯海角,也可以引入人们心灵隐蔽的深处。

剧中人物的语言(台词)是剧本严格规定好的,演员要把剧作者用文字写出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语言,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虽然我们都会说话,但是要说好台词决非轻而易举可以做到的。表演中,台词说的好坏优劣可能有天地之别,悬殊极大,所以戏曲里用“千斤白,四两唱”来形容道白之难。清朝戏曲家李渔说:“唱曲难而易,说白易而难。盖词曲中之高低、抑扬、缓急、顿挫,皆有一定不移之格,谱载分明,师传严切,习之既惯,自然不出范围。至宾白中之高低、抑扬、缓急、顿挫,则无腔板可按、谱籍可查,……吾观梨园之中,善唱曲者,十中必有二三,工说白者,百中仅可一二。”

演员台词说的不好,其问题多种多样,就寻常可见的毛病大体有这样一些:

1、语言规范不好,字音不正,发声不准;

2、用气不好,吐词不清,或有声无字,或有字无声,传之不远,含混不明;

3、声音不亮,音色不美,呕哑嘲晰,晦涩干瘪;

4、语言俟板,平淡寡味,语言无轻重,语调无高低,节奏无急缓,念句无顿挫;

5、台词断断碎碎,不能一贯到底,该停不停,不该顿老顿;

6、机械地背诵台词,一切都固定在“舌尖的肌肉”上了,语言没有动作性,没有内在思想感情的基础,不是在与对手交流中产生的活泼反应,只是抓住对手台词尾白做为应对的机械信号;

7、语言本色,缺乏性格化的鲜明色彩;

8、没有潜台词,传达不出台词微妙的、内含的、潜在的真正含意;

9、台词不自然、不生活,拿腔拿调,矫柔造作,有舞台腔;

10、台词和动作不能有机、利落地配合,说话时不会动作,动作中不会说话。演员说好台词,先决条件是练好语言基本功。语言基本功包括正音、吐字、发声、用气、练声几个方面。包括正音、吐字、发声、用气、练声几个方面。正音:我国地域辽阔,口音各异,电影、话剧中的语言以晋通话为标准,所以说好标准的普通话,是演员念好台词的第一步工作。语音不规范,常见的是n、1不分,Z、C、Zh不分,en、eng不分。,n、I不分,如:老与脑、刘与牛、兰与南、拉与那等字读音不清,容易念混,Z、C、S与Zh、Ch、Sh不分,如:春与村、三与山,常与藏,砖与钻等字,以及十四念成“时事”,四十念成“事实”,亲近念成“清静”,商业念成“桑叶”,知道念成“迟到”等。en、eng不分,如:盆与棚,藤与铜,通信与同姓等。

第五篇:表演艺术中的「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分别指的是什么?

表演艺术中的「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分别指的是

什么?

【苏杨的回答(57票)】:先说一下表现派。表现派很容易懂,就是通过一些外在表现形式突显人物个性,包括道具,特定的表情,标签式的动作等等,特别走外的。表现派比较好区分,所以下面就不提了,感兴趣的可以参考汤唯《西雅图》前半段表演。重点说一下体验派和方法派的区别。同一个演员在不同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可能各不相同,先举几个例子,大家感受一下。体验派表演例子:《色戒》中的汤唯,《无间道》中的梁朝伟,《赵氏孤儿》中的吴秀波方法派表演例子:《北京遇上西雅图》后半段中的汤唯,《阿飞正传》中的梁朝伟,《黎明之前》中的吴秀波等。首先要明确,方法派是体验派的延续和补充,其核心思想还是体验派的核心。简单来说,体验派认为:演员应该在舞台上想人物所想,思人物所思,努力去进入人物,然后表现出人物的情感。而方法派则认为:重要的是演员在舞台上真正的去想,情感是通过触发自身经历而爆发出来的,而不是努力的让自己的思想与角色保持一致。比如说吴秀波在拍《赵氏孤儿》摔孩子那场戏的时候,他是努力让自己进入到程婴角色里去,感受自己就是程婴,眼前的一切斗争,自己手中的孩子,都是真真实实的存在,抱起孩子摔下的一刻,他觉得他在摔的就是自己的孩子,悲从中来,完美演绎。而像《黎明之前》的吴秀波,其中有一场戏是要拍他心情沉痛,趴在车里,情绪悲愤至极,用尽全身的力气不停的敲打方向盘以发泄悲愤。据他自己事后描述,他当时在拍的时候,是通过调用自身情感经历,联想生活中的压抑和不满,将自身真实内心爆发出的情感带回人物,从而表现戏中人物的悲愤情绪。他并不是直接让自己进入人物去揣摩人物应有的心情,而是通过调用自身的内在情感表现爆发带回到人物,不局限在人物的机械化演绎上,由自身情感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一系列极具创造力的表现,这就是方法派的厉害之处。两个派别在理论与认知基础上实际上保持的目的性都是一致的,只是很多表达和体现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我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我们要演一个接到一则噩耗的电话,在没有任何台词的情况下,演员应该如何在那一瞬间给观众传达准确的信息。在体验派的理论指导下,我们肯定首先要做的就是用全身心去感受听到的坏消息,如果听到的是亲人去世的消息,我们就要在那一瞬间去幻想或者去回忆最亲的人离开我们时我们的那种悲痛的情绪,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情绪借鉴”和“情绪记忆”,这样用心去感受,才能真实的表达。而方法派则在这个基础上创造了情绪的“代替法”。也就是说演员同样在表达这一听到噩耗的信息时,可以不用去感同身受自己失去亲人的感觉,而是可以用相似的情绪去代替。比如早晨出门时钥匙丢在楼梯上,此时一想,小偷有可能已经把家里的万贯家产洗劫一空了,再想到这些场景和幻想出画面时,演员脸上所呈现的表情也会很真实自然,演员的表演状态甚至会比真正的去想象噩耗的状态更加令人信服。每一种派别,都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对表演观念有了更广更深的了解。表演学习不能走固定的路线,因为演员的个体差异是实际存在的。适应时代发展更好的方法,才能更好的表现出好作品,在接纳新的知识和方法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去理解和体会它给我们带来的感觉和精神上的共鸣。方法派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为表演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体验派留给我们的精髓也更加值得我们珍藏。【yolfilm的回答(35票)】:-这问题,问的不是很好。(所以,影响了全部的答案,都被带偏了。)简单起说,表演无非是两种训练方法。(至於问题提的这些名词,我真心搞不明白。)

一、强调肢体的训练,要将各式各样的表演符号,种植在你的身体里。比如,演老人,就是上身前倾,後背僵直,危危颤颤。比如演小孩,就是蹦蹦跳跳,左顾右盼。比如演女人,就是脚尖走路,膝盖互撞。传统的表演,不管你是舞台,还是电影,还是传统戏曲,大体不出这种训练方法。这一套方法,放宽了说,比如演员去学跳舞,学乐器,学武打,学唱歌,学相声„„,本质都是样样的,都是「学会了一样技术,而後,可以拿来使用。」别小看这玩意,作的好来,难如登天。这一派最伟大的大师,都可以演「默剧」。不用台词,只凭动作,就能看到你动情。比如卓别林,比如马歇·马叟。

二、强调心理的渗透,让你吃透角色的世界。这派,是当代的表演训练主流。比如,你今天演小燕子(还珠格格),琼瑶的剧本放在那里,光是剧本展现的那世界绝对不够。我若是这派表演论的导演,我会把赵薇找来,要她写根据剧本中的形象,写小燕子的「传记」。你小时候住哪?你家的房子是什么格局?你睡的是两种床?盖的被子,是什么颜色?你最喜欢吹的零食是啥?你家养狗了没?那狗叫啥?狗死了没?现在还活著吗?表面上看来没有意义,其实,这派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员表演的可信度,全靠这些东西建立。换言之,就是要逼演员去「完完全全」建构一个叫作「小燕子」的人的世界。建构的方法,可以调查,可以访问,可以援引小说,可以自己想像。演员,要打从心底,认定自己是小燕子,说起小燕子来,各种细节可以信手捻来。这一派的表演理论认定了,只要你能作到(不管用什么方法),你的心理是谁,就能演谁像谁。

三、其实,所有的表演训练方法,都有用,也都没有用。表演一事,可以找师父,手把手模仿,一点一点训练来,学会各种形体展现的技术。也可以用盖房子的方式,自己一点一滴打造来,把自己从心理最底层,变成剧中人物。但,说实话,不管用哪一种方法,都只是「後天」的加分。不信,我来举个例子:成龙打了一辈子,再打,看来还是个京剧演员。李连杰也打了一辈子,再花俏,看来还是个国家级的武术冠军。都是训练了一辈子,每天练功,全身筋肉,但,有些奇妙的基因,它就是无法改变。以影视行业的从业人员立场来说,你不是开的训练班,拍戏是烧钱的行当,谁给你时间训练演员?找适当的演员,比跟演员讲啥劳什仔表演理论,来的更切实际。比较健全的演艺圈,比如日本,比如美国,演员的训练,有剧团,有经纪公司去长期为之,对於专业行当的一线作战人员来说,谁也没有闲功夫,去搞所谓的「演员训练」。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是,说实话,在我们的心目中,演员,是训练不出来的。

四、训练无用论。那根本的天份、外貌长相,声音,形体,家世家教,学校教育,成长环境„„,人生,有太多东西,是不可能被教导的。或至少我们这样说,是很难被教导的。你得有那个材料,才能达到那个「莫名其妙」的高度。那个高度,就叫「明星」,到不了那高度,就是「不入流演员」,中间没有其它阶层。只有「明星」,和「不入流的演员」,只有两种成色,再无其它。这也是演艺圈最恐怖的一个事实。在我眼中,任何的表演方法,都比不上「老天爷赏饭吃」六个字。-【Ray yan的回答(2票)】:体验派和方法派很多时候是有重合的,说区别形象一点同样是失恋要有流泪的镜头体验派就是自己融入角色去想这件事然后流泪方法派大概就是找个人敲他一棍子,疼到流泪然后把台词加进去就好至于表现派,只需要说三个字:马景涛【黑色菠萝的回答(6票)】:简单地说:方法派是指演员变成角色本身,不管有没有在表演状态;表现派就是演员充分利用表演的形式把角色的动作、情感等表现出来即可;体验派和方法派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对角色深入诠释的程度。两者都是不疯魔不成活,体验派更甚。打个相当不恰当的比方:一个男人很想变成女人,通过化妆、穿女性服装、剃毛等等,可以让他外边看上去以假乱真,这是表现派;可一旦他跑去动刀子变性,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女人,这就是方法派;而如果他执着于此,甚至想自己真正当个女人生孩子,于是借助各种科技手段,把子宫胚胎搬到自己肚子里。这个就是体验派了。至于题主举例的几个人物。丹尼尔戴刘易斯是目前方法派的代表。其余几人风格不晓,望大牛指点。【寺牧的回答(3票)】:这三个流派似乎很少看到并举,在实质上也没有太大的可比性,一定要进行区别,似乎比较困难。暂时简单的说说方法派,这个起源似乎与斯坦尼体系有关,一般在五六十年代指称那些受过专业演技训练且拥有卓越成就的演员群体。比如说马龙·白兰度和达斯汀·霍夫曼都是典型的方法派。如果按照之前的区别的话,备受爱戴的奥黛丽·赫本则是一个地道的表现派,而演技饱受争议的玛丽莲·梦露其实也是一个方法派实践者,只是太美了让人只看到了她而看不见角色。丹尼尔·戴-刘皇叔一般也认为是方法派的传承者。往往是在一个角色中淹没自己,但却又能让这个角色沾染上自己的影子,这种微妙的区别就是让人叫好的地方。所以刘皇叔在奥斯卡颁奖礼上称,自己应该和梅丽尔·斯特里普换一个角色来演,这样才有挑战性。鄙牧觉得,诚如皇叔所言,换一个,您二位还是能横扫颁奖季。约翰尼·德普和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演技比较受到争议,两人都比较擅长饰演处于精神出格边缘的人物,例如前者和蒂姆·伯顿合作的八部作品,尤其以《艾德·伍德》为代表,一个几乎处于幻想之中而又以制造幻想为生的电影导演作品拍摄过程,其表演本身便不具有任何经验的借鉴与人物印象的回溯,可信度完全在于观众和演员的一霎之间。后者年年提名,年年抗战,几乎所有提名都不是传统上意义上的女性形象,试验了大量的疯婆子,自我怀疑者,反人类与反道德(梅姨原谅我,我爱你„„)之类的角色。梅丽尔·斯特里普有时候对于角色的情绪渲染过于积极,有时导致角色的主观因素强烈,而伤害了其他角色的分量,所以大家大都会夸赞她的演技,而较少夸赞她的影片。詹妮弗·劳伦斯,还太嫩,值得称道的电影只有《燃烧的平原》《乌云背后的幸福线》《饥饿游戏》等三部。史上第二年轻的影后,第一年轻的早已因为自身条件而无奈退役,需要在一个比较长,比较多产,且有丰富资源累积的电影成果中,才能看到一个演员的演技归属,否则只能说,詹妮弗·劳伦斯的演技较为接近梅丽尔·斯特里普的癫狂作派„„好莱坞真正的好演员越来越少,从来不乏努力的演员,但如马龙·白兰度,达斯汀·霍夫曼,杰夫·尼克尔森,费雯丽,凯瑟琳·赫本,贝蒂·戴维斯这种如流星般耀眼,消失就消失了,他们的努力也是即使爆肥暴瘦也很难赶上的天才。【董舒的回答(2票)】:其实这派那派的都是浮云,说下表演的实质吧:表演,归根结底还是“表”,“演”是技巧,“表”才是结果,你“演”出来的“表”到了观众那里,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这是关键。观众都是看“表”——现象来推测结果的,所以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达成这种现象,但往往某个结果——特别是人物是由多个现象维度呈现的,那么就看你能用多少个结果维度的现象来体现了,比如让你演个老头子,你可以弯腰驼背走路蹒跚再来几声咳嗽,观众看了也能反应过来是个老头子;但是你要是说话声音中带着一种很固执的口吻,吃牛排嘴巴用力的时候手就会抖,那你就是丹尼尔-戴-刘易斯了,尽管大家演的都是老头子,但是他能表现的维度比那些只会弯腰咳嗽的人来得多,那就是牛逼。那么,怎样去表现这些现象维度呢?你可以去学表现派,有多少你学多少,比如你学了10000个老头子应该有的特征而且你学得惟妙惟肖,那你绝对可以把刘易斯踩在脚下虐一万遍;但问题就在外在的东西能归纳总结的样本毕竟是相对少数的,于是体验派就出来了,反正我不可能把老头子的每招都给学了,那么我就把自己的体力和心态调整成老头子的状态,从“内在”去激发出“外在”的现象,“象由心生”,所以丹尼尔·戴-刘易斯可能就是让自己体能削弱到很低,然后不停地揣摩固执老头子的思想来说话做事,那么就出来了上面的那些效果;不过有时候你轻易达到不了那种状态,你一个家庭和睦的人让你体会一个死爹死娘的人的痛苦心理很难到位,但这时候要你演这个人哭了,而你能学的那种心理的动作和表情又很少,咋办?那你就想象你失恋时候的状态然后哭了,观众反正看到的都是哭,管你是因为死爹哭的还是失恋哭的,他看到哭,看到其他情节信息知道你死亲人了就OK了,这就是方法派。所以结论就是:为了那个给观众看到的结果,无论你用啥派,观众能够通过这个结果能感受到对应的信息和情绪的,就是好表演。这里有天生的成分,比如你就是纯情玉女,那你咋只要在摄影机前不要行为失常,咋演观众都能体会到;如果你不是,你同样可以通过模仿、体会、情感错位来让观众体会到;实在你演技差点,导演还有场面调度和蒙太奇呢,库里肖夫能让一张死鱼脸产生多种意义,用的就是这招。那么评价一个演员好不好就得看他演的角色面够不够广,然后每个面够不够深,比如赫本演了一辈子玉女因为她本身就是玉女你就说她是个伟大的演员,的确这话没错,但没准赫本除了玉女其他都演得一坨屎一样;所以帕西诺、刘易斯和梅姨的伟大性就出来了,无论我演啥,我都能表现出那种能唤起观众特定反应和认可的现象,那就是我牛逼,而且目测这几个人都是表现派、体验派、方法派混用的,因为角色面广,所以方法派是最经济实惠的一种,因为前期投入不需要很大,只要我的联想能力和我的情绪控制能力和表情表现能力到位即可。不过这仨人再牛逼也牛逼不过约翰·凯泽尔(John Cazale)这样的,这货的实力想必多数认识的人都会形成共识,他也是以方法派为主的三派混合流,但是大家知道,演戏除了独角戏多数情况下还是群戏对手戏3P戏居多,这时候如果你产生的现象激发了其他人产生了自然的反应,那你就是能把自己的光环效果罩到别人身上的大内高手,举个例子:在DOG DAY AFTERNOON里,帕西诺使了一招也不知道是方法派还是表现派还是体验派的方式来让自己表现出很犹豫焦躁的神情,然后问凯泽尔他们要逃出国,问他想去哪个国家。然后凯泽尔用方法派回敬了一个大绝招,他说:怀俄明。这时候,帕西诺,这个肯定对自己的表演自信满满的家伙,呆住了,他吞了口口水,然后顿了下,和凯泽尔说:怀俄明不是外国。诚然,帕西诺使出一招混合流也能表达出这种效果的结果,但是,这种尼玛一下子被惊到六神无主的脑子空白的状态是方法派练10000年瑜伽也练不出来的,而凯泽尔做到了。还有在《猎鹿人》里,大家开赴前线前手挽手跳舞,这货转身的时候抽出一只手拉了下自己的裤腰带,随后德尼罗和其他人因为队形被打乱了就看了他一眼然后马上回复镇定,可就这样一个小动作,人物就活了,非但自己活了,还带动周围一片,因为高手之间你用情绪去感染对方是很难的,但是凯泽尔却可以用方法派来边演边调教其他方法派,那就不是前面仨人可以比的了。【匿名用户的回答(1票)】:日本电影素人系列是体验派,方法派见李天一强奸案,欧美黑人系列是表现派,【王子旷的回答(1票)】:第一、说 体验派的时候 别忘了把体验之后的表现说出来!那样只会让别人觉得 体验派 只是一味的去体验!第二、这三派是相通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的是表现派„ 说简单点就是找了个壳 参看斯氏晚年谈他年轻时演的「人民公敌」中的男主。斯氏找到了自己训练演员的方法之后,米·契诃夫把他带到了欧美,有了方法派。所以这三派的区别重要吗表演是用自己的身体创作,无法与其他用非自身的事物进行创作的艺术相比较。第三、支持那句 祖师爷赏饭。不过对于一个产业来说,只有赏饭的还不行,得有"四梁八柱"。那这些人怎么办呢?热爱、用心、坚持。第四、"演就是了"我最坚信这句话。【steventiger的回答(0票)】:@yolfilm 的答案除了举成龙李连杰的例子我觉得不是很恰当以外,剩下的我都同意。我再补充点,想到哪说哪。体验派的代表人物是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现派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布莱希特。无论体验还是表现,他们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在舞台上塑造真实的角色。先说体验派。体验派追求的是化身为角色。在塑造角色的时候,从角色的内心出发,和角色的所思所想靠的越近越好。说白了就是最好找到"你就是角色"的感觉。想直观的了解体验派,看人艺的戏。再说表现派,表现派追求演员要"演"戏。表演时甚至可以给观众一种我就是在演的感觉。演员塑造角色时更注重对角色外在的形体、语言、神态等的表现。演员表演的过程中内心是与角色分离的。要找到一种内心凌驾于角色之上的感觉。布莱希特管这叫"间离效果"。《两只狗的生活意见》我感觉就用了很多布莱希特的方法。【林曦的回答(0票)】:表现派:用外在的表情、肢体、语言、音调的控制表现来体现塑造人物体验派:找内在的体验、寻找并借助人物的心理依据,从内到外地表现塑造人物方法派:脱胎于体验派,强调台前幕后都保持与角色一样的心理状态,从内到外地变成“那一个”原文地址:http://www.xiexiebang.com/question/21125867

下载表演艺术的历史争论——体验与表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表演艺术的历史争论——体验与表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领导者与管理者的争论

    关于领导者与管理者的争论由来已久,一直以来在工作中二者常常被混淆。以下我们从几个方面去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一、概念:领导者:领导者是一种社会角色,特指领导活动的行为主体,即......

    音乐剧与其他舞台表演艺术的异同

    音乐剧与其他舞台表演艺术的异同音乐剧与其他舞台表演艺术一样都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怀宁县马庙镇中心学校 彭小兵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

    认知与表现

    认知与表现 一、创造性思维 什么叫创新呢?创新是对当今世界,在我们国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每个人都念念有词,同时,创新它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在英文中,这个创新Innovation......

    广告创意与表现

    是使广告达到广告目的的创造性的想法意念,在商业广告中能使广告达到促销目的独特主意。它是决定广告设计水准高低的关键环节。1、从广告战略、策略上理解的广告创意:当前广告......

    建筑设计与表现

    AAA数字艺术教育建筑设计与表现专业 跨入年薪20万阶层AAA数字艺术教育——中国就业最好的高端数字艺术教育品牌,主要从事动漫IT相关社会紧缺人才的培养.至今,已累计帮助上万......

    审美与表现(定稿)

    在新的学期,新的环境下我们要重新开始,无论过去是失败还是成功。忘记以前的成功与失败,我们只需要把经验和教训铭刻于心。面对失败,让我们铭记一位老者的话:一个人如果失败了,并......

    安乐死问题的争论与进展

    安乐死问题的争论与进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作翔 ------------------- - 问题的起因:英高等法院首判支持“求死权”所引发的问题 据《法制日报》报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