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教科研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在教科研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高台小学 田志广
在教科研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校长讲了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我从2009年就参加了我校(县)承担的“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作为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研究》科研项目,并于二○一一年十月获得结题证书。2014年5月我主持开展了《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县级科研课题,并荣获二等奖结题证书。2015年我又主持开展了《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科研课题,荣获三等奖结题证书。今年我也申请《新形势下小学德育队伍构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市级科研课题,正等待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
在几年科研工作中,我深深的认识到:
1、不断的学习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在,各种书籍浩如烟海,近三十年人类创造的知识总量已超过这之前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知识总量之和。走进21世纪,人们突然发现,那种靠学生时期所学知识而受用一生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终身学习已成为人自身发展的主旋律。我们应加强学习,使自己努力成为一个知识面宽泛,精通专业的人。
2、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不敢放开,为什么?知识不够,能力不强,所以才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只有多实践,多反思,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切实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取得更好的成效。
3、科研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不是蜡烛,教师要有双向成材的观念。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净化,业务水平也会得到提高,在学生成才的同时,自己也可以在岗位成才,只要你肯学习,善于学习!钱梦龙、魏书生、唐江澎(再忙也要抽时间读书),他们在教学教科研上取得的成绩众所周知,这跟他们善于学习、勤于读书有着密切的关系。钱梦龙中专毕业、魏书生初中毕业、唐江澎高中毕业,他们不学习怎么可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呢?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华东师大教育管理专业毕业,为了搞好语文教学,于老师放弃了休息时间,自学了许多有关语文教学的专著,涉猎了古今中外大量名著,与此同时她还认真钻研教育心理学,摸索了一条通往成功的路,成了语文教育界的一朵奇葩,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的任务除了教学之外,还应该使自己成为研究者、成为教育科研的主力军,利用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教育科研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通过科研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而为教育的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篇:在教育工作中
在教育工作中,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的天职。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目标”。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只有爱他们,才能怀着满腔热情,以极大的耐心、细致去探求学生的思想、情感、兴趣、性格、需要;只有爱他们,才会诚心诚意地、不屈不挠地教育他们。热爱,才会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接受教育。这正谓“亲其师而信其道也”。但是,只有爱而缺乏严格的要求,也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热爱学生并不是对学生的溺爱、迁就和放纵,而是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因此,热爱学生和严格要求的统一,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规律,爱之愈深,理应求之愈严,爱中有严,严中见爱,爱严相济,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应。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民教师使命崇高,任重道远。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让我们不断提高自身师德修养,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用爱与责任诠释人生,用爱与责任再铸辉煌!
师德演讲稿:让爱在教育事业中闪光
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您也许会惊奇地问:“那是什么呢?”我将毫不迟疑的回答您:“那就是爱!”爱,不是索取,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付出,是给予,是自我牺牲。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地培养学生,只有爱得深,才能更认真、更耐心、更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我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出自个人的恩怨,而是出自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是与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同一块土地精心耕作、无私奉献着。青年教师们把青春年华扎根于三尺讲台而无怨无悔;中年教师们将家庭搁置一旁而全身心地扑在教学工作上;老教师如老黄牛一般埋头苦干而不知疲倦。“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校长如是说,老师也跟着她这样做。教学实践使我懂得了“累”字的内涵,懂得了“爱”字的结构,懂得了该怎样去教我的学生。
当我刚踏上教育这方热土时,我觉得自己仿佛走进了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为了祖国未来无数的瓦特、牛顿、爱迪生,我将满腔的爱尽情赋予了我的学生。转瞬间在教育战线上我已快度过二十个春秋。回首这20多年无数个日日夜夜,酸甜苦辣各显其间。多少个宁静的夜晚,我安于寂寞,笔耕不辍。光阴荏苒,有时为了备好一堂课,我认真钻研教材好几遍;有时,为了准备一篇材料,我翻阅大量书籍,不断学习新知,提升教育理念;多少个晚上,当人们被精彩的电视吸引的时候,我还在灯下认真地备课、批改作文。为什么?因为我始终相信每个孩子的心灵都是一颗纯净的种子,都会在教师爱的沐浴下长成参天大树;每一双稚嫩的脚步都会在教师爱的牵引下变成我们民族巨龙的鳞爪,也正为这个,我虽累,但乐在其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辛勤耕耘的同时,自然会有收获和回报。我成了50多名孩子生活的朋友、学习的导师,不再把梦想寄托给星星,而是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我用真诚换取孩子们的信任,用爱心呵护他们的成长。“润物细无声”,孩子们一天天地进步了,一天天地长大了。听着他们从幼稚的“牙牙学语”到朗诵一首首美妙的诗歌,我深切地感悟到了当教师的光荣和自豪。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我最大的人生快乐。
去年9月10日,清晨,当我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教室时,同学们突然意志说到“老师你辛苦了,祝老师节日快乐,伴着动听的声音,班长手棒一束鲜花徐徐向我走来这是梦吗?这似乎只有在电视、电影里才能看到,但这不是梦,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都发生在我眼前。“老师,我们爱您!”同学们清脆的声音响彻教室。这是学生对老师崇敬喜爱之情的最真表达。泪水顿时涌了出来,我激动地说:“我也爱你们。”学生们全体起立鼓掌,一时间,掌声扇动着泪水,泪水浸泡着掌声„„
一代先圣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教诲我们:仁者爱人。泰戈尔也曾叹道: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每个人都需要爱”这是我的教学法老师当年教给我的一句话,多年以后,在细细地品味中,我发现这句话使我获益匪浅。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我试图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因为我知道,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教育是对生命情怀的倾诉与关注的过程,是知识的构建与生成的过程,是师生的世界彼此融合升华的过程。
除了爱心,我们还需要一颗平常心。“教”与“学”是一个无功利的过程,“师”与“生”是一种无功利的存在。教师的平常心会让一个教者的风度翩翩,仪表堂堂,充满洒脱倜傥的人格魅力。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逐渐的感受到:认真地工作着,内心才会觉得充实;站在教室里,忘
我投入与学生融为一体,那才是快乐的;和学生一起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领略其水波浩淼、气象万千,那才是幸福的。每天上班是一件快乐的事,我想,这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和几同事们相处,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很多向上的东西:备课时集思广益互相提醒,上课时尽心尽力力求完美,学生考试成绩出现问题时,不是怨天尤人推卸责任,而是能反思自我,从自身的教学工作中查找原因,争取更大的进步。也许有人会说:我们不是哲人,不是圣人,我们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不错!但是我们还是教师!教师的本分和情操可以击退私心杂念,还一个干干净净的灵魂给自己;可以抚慰受伤的心灵,还一个健健康康的灵魂给自己;可以让我们多想想别人,多想想学生,让我们学会真真实实地做人。我们是否明白一个深刻而朴素的道理:幸福只是一种感觉,即使粗茶淡饭,只要精神世界是充盈的丰厚的,那也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我们都会慢慢的老去,岁月的流失将改变我们年轻的容颜,生活的沧桑将磨灭我们年轻的梦想,但请保持一颗坚强勇敢而又柔软慈爱的心,这是永葆青春的秘密。只要心中有爱,便可以姿态优雅,淡定从容。只要心似莲花开放,便可以馨香弥漫,芬芳永远。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让我们用爱搭建一座通向未来的平台,将爱延展成一条漂满阳光和花朵的大河,使我们和学生沐浴其中,欢畅其中。
第三篇:在教科研中成长
在教科研中成长 湖师附小 童月芳
任何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漫长的,而且是充满艰辛的。在科研之路上,我一路走来,便经历了由“事不关己”—“怦然心动”—“独当一面”—“乐在其中”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事不关己
1991年8月,师范毕业的我成了一名光荣的小学老师。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一名普通的班主任,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着。期间,我收获着学生对自己的尊敬、爱戴;收获着自己的成熟、老练;更多的收获着孩子的天真、活泼和快乐。
但对于科研,我总觉得那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是专家的事,是学校领导的事。因此,对有关科研的事,我总是充耳不闻,真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后来,学校领导几次来办公室逐一询问“你们今年想不想申报课题”时,我的头总摇得像拨浪鼓。当得知作为一名名校的老师,至少要参与一个课题时,我便在同事中寻找目标。只要有人有申报的意愿或已申报了课题,我便不管是否值得参与,对自己是否有用,就加入他们的课题,还堂而皇之地告诉领导,“我有参与的课题了”。领导走后,便暗自庆幸,“总算过了一关了!”殊不知,自己又丢失了一个申报课题的机会,丢失了发展、提升自己的机会。那时的我是多么幼稚、可笑啊!现在想来,还真感到有点痛心呢!
二、怦然心动
就这样,当了几年的“教书匠”后,“科研兴校”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了。“科研”已成了一所学校能否得到发展、能否成为一所名校的“基石”。为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也专门设立了“教科室”这一管理部门。有一天,学校教科室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问我:“小童,你觉得一年级小朋友的生字,让他们写几遍,效果最好?”我想了想,凭着自己的经验说:“一般写4-6遍效果最佳!刚教后写2-3遍,回家后写2-3遍„„”“你研究过吗?你完全可以以生字教学为课题进行一番研究的嘛!”听了她的话,我一下子明白过来了:“哦,课题是这样产生的。做研究也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我怦然心动了。我希望自己能真正地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去。当时,学校正好申报了省级课题“小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我有幸成了其中的一名实验者。我暗自高兴,也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好好探究,勤学习,勤动笔,争取在科研方面取得好成绩。当时,学校申报的这一课题,得到了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有关专家的关注和重视,专家们不定期地来我校做科研讲座。他们不仅从理论上给予我指导,更从实际操作上给予我实实在在的帮助。我不再是一个“科研盲”了。我和其他几位同事负责本课题人格培养五大内容(社会责任感、开放探索、社会交往、社会容让、情绪稳定)中的社会交往一块。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等。一段时间内,我们忙得不亦乐乎。学校的这一课题,经过老师两年努力终于顺利通过省里专家的鉴定,科研成果还获得了省二等奖的好成绩呢!继而,由我们老师编制的校本教材《人格培养》(上、中、下)一书也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望着自己的名字被印成铅字在编委栏中出现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与此同时,我和学校的董校长参与了全国级课题“小学语文‘四结合’的教改试验和研究”。对于这课题,虽然我曾两次参与了省里的年会暨观摩活动,但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如何将电脑和识字、阅读、写作有效地结合起来,还没有摸索出一定的规律,就近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我只能在自己的课堂实践中慢慢摸索、探究。因此,我一边学习,一边尝试,一边总结。在这个阶段中,我曾设计制作了两个课件《松鼠的尾巴》、《动物过冬》。这两个课件分别获得了全国级三等奖和省二等奖。其中,《松鼠的尾巴》这一课件被收入总课题组课件库中。撰写的《低年级看图作文教学模式之探讨》获省一等奖。至此,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科研带给我收获的快乐!
三、独当一面
尽管在科研方面,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毕竟这些课题不是自己所承担的。我只是一个参与者、实验者。如果有什么实验成果的话,我只有几篇论文和几个课件而已。而且,没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对晋升职称不利。这时的我渴望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希望自己在科研方面能独当一面。机会终于来了。2002年5月,学校又要申报课题了。申报什么课题呢?我回忆着平时在教学中碰到的疑难问题,也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当时在教学方面的热门话题。我惊讶地发现,当时高中、初中中,对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得特别多,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小学阶段,涉足的人员不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否采用研究的方式学习呢?我思索着。何不尝试一下呢?就算失败,也可以提供给其他老师一个失败的教训呀!那时的我正好在参加本科函授。我还特意请教了我们的学科教师程民。他说:“你有这种想法很不错!小学阶段也可以对这样的课题进行研究的,只不过要吃力一点。”“吃力一点”又算什么呢?!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动态开放的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案。经当时爱山学区教科所的审核,这课题终于成了一个区级课题。于是,我认认真真地投入到我的课题研究中去。经过一年的努力,本课题于2003年的12月结题。我所撰写的结题报告还荣获了湖州市2003科研成果二等奖。期间,我所写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分别获得省、市论文评比的三等奖。这一课题的承担、完成,使我对科研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的科研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有幸成了学校的科研骨干!
四、乐在其中
几年来,我从对科研的害怕到懵懂到喜欢,可以说经历了整体意识的脱胎换骨,自己的教研意识和科研精神一次次得以蒸馏和升华。科研,让我不断地学习着;科研,让我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科研,提升了我的生命质量。
现在,我承担并进行着两个科研课题——全国级的“优秀班集体建设”和区级的“小学生个性化作文教学”。为了能踏踏实实、有质量地将这两个课题完成,在工作之余,我订阅了一些教学杂志,如,《小学语文教学》、《全国小学语文论坛》等,利用一些边角料的时间进行翻阅和学习。从这些杂志中,我不断地了解着小学语文的教改新动向,不断地感受着一位位专家、教师勤奋耕耘的点点收获„„我像小蜜蜂般似的吮吸着他们的甘露。同时,我也喜欢看一些理论书籍,《多元智论》、《课程改革学习主题的构建》、《学与教的心理学》„„这些书不仅充实了我的知识库,更提升了我的理论水平。平时,我还非常喜欢看像窦桂梅、王崧舟、盛新凤„„这些名师所编著的作品,聆听他们充满诗意的、激情飞扬的课。从他们的课堂上,我感悟到了名师的教学艺术,体会到了新课标的精神,领悟到了成为名师的艰辛与不易。他们是小学语文教学方阵的排头兵,是我国新生代语文名师的领头羊,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标。
虽然同时对两个课题进行研究感到忙碌和紧张,但我乐在其中。这期间,我收获着碰到困难后得以解决的痛快;收获着和同事合作时的真诚;收获着和学生在一起的天真、活泼;收获着自己一天天增长的才干;收获着耕耘后丰收的快乐„„ 自2000年以来,我先后有近40篇文章获奖和发表。也因为在科研方面所取得不错的成绩,我于2004年被评为吴兴区首届教学能手。
不过,我深深地知道,科研是奔向语文素质教育最高境界的康庄大道。只有走得扎实、走得稳重,才能走得有意义。2005年7月12日
【提示语:开始是参与者,后来独自承担课题,这是本文作者教科研之路的前两步。在做事务性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着,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也能提升生命质量,这是本文作者开展教科研课题研究后所获得的感受。】
第四篇:在教科研中发展
在教科研中发展
教科研工作是促进教师个人和集体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促
进全体学生全面而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基本工作方式,这一点我深
有体会。
记得初到小学任教时,沉重的教学负担使我总也摆脱不了“为了上课
而上课”的折磨,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对自己的课堂教学问题及时作出分
析与解决,每天都沉浸在机械、枯燥的上课之中,沉浸在没完没了的作业
批改之中。日复一日的上课、批改作业沦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既谈不
上有什么成就感,也谈不上有什么个人成长、进步的快乐。我有时也反
思,长此以往,我不就成了“教书匠”了吗?好在有一次我参加了一项课
题研究。从此“踏进”了教育科研之门,教育科研占去我不少时间,但是
随着对教育科研的进一步了解和实践,论文不断发表,教育理论水平逐步
提高,我对自己的工作逐渐有了一种自觉的意识和全新的认识。
2000年开始,我们英语教研组都开始了自己的课题研究,我们经常在
上课之后或利用每周的校教研活动时间对自己的教学有意识作一下反思和
总结:“我这个问题设计得很好,好就好在让学生自己找到了答案”;“在 这里,假使这般提问,对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会更有效”;“学生这么回答问
题,对我启发很大”;如此等等。这样的教学反思和总结常常给我一种成
就感,也促使我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同时由于学习的要求和个人兴趣,我经常参加听课、评课和研讨活动,留意同行们课堂教学上的创新之处,加以分析和体会,并记录在案。日积月累,我感到自己从教育科研中受益
颇多,它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策略,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找到了一条
专业成长的道路。
一、在教育科研中分享教育经验
在教研组内,我们经常组织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不仅仅是念念文
章,做做笔记,更重要的是每人谈一点学习上的心得体会,再组织大家进
行民主讨论,讨论中教师都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受这种集体氛围的感
染,最后形成统一的、比较成熟的意见,值得注意的是要选取好学习、探
讨教学理论的最佳时机。一般认为时机的选取应以各种课型的公开课之前
和之后为最佳。在一个教研组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在教研
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内每一位教师的潜力,互相融合,互相配合,正
象马卡连柯在《论共产主义教育》中所说:“假如一个学校里有这样的教
师集体,在这样的集体中的每一个教师看来,全体的成功占第一位,而他
们班上的成功占第二位,至于教师个人的成功只放在第三位,那么在这样 的集体里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工作。”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教研组以青
年教师为主力军,以中年教师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核心”,在上
课、经验总结、论文撰写等多方面都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共同参与,分
享研究收获与喜悦。以一节课研究为例,有三种做法:
1.一个人上,大家评课、探讨。
2.大家都上同样的一节课,组内成员之间互相听课,互相比较。
3.每人根据自己的特长,只上一个教学片段,经大家互相评议,集众
家之长,组成一节完整的课。
这样做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使所上课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内
容更加详实,教学要求更加浅显,教学方法更能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效果
更加突出。
二、在教育科研中更新教育观念
在通过教育科研探索“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我
发现了教育观念更新与教学策略探索之间存在着一种良性互动。起初,“以学生发展为本”只是我们一种朦胧的教育信念,促进学生“全体发
展”、“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是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致方向,随着
探索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对众多教例分析报告进行归纳和总结后,我的
教育信念逐渐清晰,课堂改革方向变得越来越坚定。例如,作为教师一般
明白课堂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但是过去我们一直觉得班级学生人数众
多,发展水平不一,课堂中的集体教学顶多能做到面向多数学生,难以真
正面向全体学生,那些课堂上没有充分照顾到的学生,只好在课外给予额
外的帮助和辅导。通过对教例的归纳、总结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
学习,在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策略其实相当多。如:尽可能开展人
人都能参与的课堂活动;通过压缩集体授课时间,增加个别辅导时间来加
强课内个别辅导;以多样化的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
需要等。通过研究,我们意识到,在当前的课堂实践中,面对全体学生的
关键在于关怀和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相应的教学策略也有很多。如降低教
学重心,营造支持性课堂气氛,直观展示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指导学
生借助外部动作和有声言语掌握、运用抽象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
略意识,把有难度的学习任务分解成学生可以胜任的更小的学习步骤。我
们一旦掌握了这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就会真正转变教学观念,使
“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成为实际的行动,而不仅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
三、在教育科研中感受教育工作的快乐
教育科研给教师带来的快乐,还在于它使教师与研究者合二为一,成
为教育专业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有时会遭到学生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
毫无节制的批评,仿佛是一种人人都会做,人人都有同等资格评论的简单
劳动。我时常在想,自己的工作为什么不能像医疗工作那样,容不得外行
在一旁指手画脚呢?其重要原因之一也许就在于我们的工作还不够“专
业”,如果教师像医师一边提供医疗服务一边从事病例研究那样,一面提
供教学服务一面从事教例及课题研究,如果教学工作像所有专业工作那样 建立在研究基础上,教师的教学工作就会逐渐赢得专业的声誉和地位。当
我们真正兼有教师和研究者双重角色时,当我们的工作变得越来越专业化
时,我们就不再是自己和别人心目中的“教书匠”了,学生将因此受到专
业的对待,教师也将因此获得专业工作者的社会待遇,教师在工作中享有
身为专业人员的尊严,同时将感受到专业成长的欢乐和幸福。
教育要面向21世纪,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营造浓厚的
教育科研氛围,在教育科研中真正走一条创新之路,争取早日实现我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浅谈教育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延展性作用
在中国现代教育的领域里,科研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所呈现的
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有效地推进了教育的改革和教育品位的提升。科研
过程的学习性特征及其成果的创新性特质,体现了时代大视界的发展精
神。很显然,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导向
和促进作用。没有研究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教育科研对教
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此,我们就教育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的延展性作用作一探讨。
这里所提出的延展性作用,是相对于教育教育研究对教育的直接性作
用而言的,是相对于教育教育研究对教育显形性作用而言的。众多理论著
作对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作用都有较明确的表述。教育科研是针对教育教学
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活动,它为改革教育制度
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为建立正常而科学的教育教学秩序寻找有效的途
径,为调控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行为提供策略上的支持,为加强教师队伍
建设、调节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把握正确的方向。从小的角度讲,开展教育
科研(特别是教学方面的教育研究)是革除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弊
端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大面积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教研成果的应用,其作
用和意义是巨大的,也是人们最容易感知和认知的,但教研过程本身,具
体运作中所呈现的作用与意义很难让人引起重视。教育教育研究具体运作
过程中所呈现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笔者所提出的教育教育研
究的延展性作用。
教育研究的延展性作用,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人际关系中的融合性作用
歌德在逝世前一个月的一次演讲中,发表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他
说伟大人物的成就不应简单的归功于他个人所谓的天才,而应归功于当时
社会状况和他接触到的前辈和同辈的教益。歌德实质上告诉我们的,就是
一个人不管把自己摆在什么地位,他都应该是集体性的人物。随着社会的
发展,人们所依附的集体性越来越退后。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主义不断 膨胀,随着工业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其负面效应明显暴露。
各国政府在寻求应和21世纪的教育对策中,力图强化本国公民的集体观念
和个人独立精神,将二者能有机融合统一起来。当显形的利益驱动主宰人 的价值选择成为一种普遍趋势,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必然成为教育对策中 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被各国共识为受教育者适应21世纪需要的一项重要能
力指标。学会共处、学会合作,甚至于学会生存、学会求知,从某种意义
上来说,就是要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利用人际关系,将个人价值 的实现与集体价值的实现和谐的统一起来。
人的实践活动避开物的因素,就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互动。教育教育研
究最明显的人际关系特征就是其合作性,而合作的绩效在某种程度上又影
响着教育研究的绩效。影响合作绩效的因素很多,其中人际关系就是很重
要的一个因素。人的活动,人的价值体现离不开集体,离不开社会,人际
关系的和谐程度影响着人的活动绩效,影响着入的价值功能的发挥。可
见,人际关系的和谐处理有着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又有着其直接的现实实
践意义。
在教育领域,在教育者这个层面,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要谋求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教育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以期最大限度的形成
教育合力,而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必须通过物化活动方式来实现,教育教
育研究就是一个重要途径。
马斯洛的层次学说,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需要最高层次就是自我价值的
实现。但是人的个性又是多样的,从人际关系的倾向这个角度可以把人分
为指导型、社会活动型、亲善型和智觉型等四类(源自《新领导力全 书》)。如何发挥这四种类型的人的长处,回避其短处,使他们都能实现自
我价值,得到成功的体验,又能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优化,并兼具其他类型
人的合理个性因子,只有通过人际关系的互动来实现。
教育研究在开题之前要周密论证,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寻求支撑
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在实验过程之中要协调管理,利用各种
途径获取信息,采用科学方法,对获取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整理。在揭题
之前须要逻辑推理,对研究成果进行数理分析,形成研究报告。研究成果
验收之后,还得积极加以推广应用。在整个教育研究过程中,人员的选择
和工作的分配问题,就是对人力资源的如何配置问题,人尽其才,成为人
员选择和工作分配中所遵循的必然原则。
教育研究有明确的目标目的,有科学的步骤计划,有相应的方式方
法,研究者的研究行为就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人际关系的互动相应就具有
强烈的意识性。让指导型的人员去做管理工作,让活动型的人员去做调查
工作,让亲善型的人员去做协调工作,让智觉型的人员去做理论工作,这
样每个人都能各施其长,各得其所。但教育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
性,不可能让每项工作有明确的界限,教育研究对每个成员的工作也不可
能是单一的,不管是哪一项工作对研究者的要求也是融合的。在整个研究
过程中,研究人员可能要扮演多重角色,在某一场合,他可能是一个专
家,也可能是一个顾问或是一个助手;在某一场合,他可能是一个导师,也可能是一个谋略师或是一个设计师;在某一场合,他可能是一个领导
者,也可能是一个协调者或是一个服务者。多种角色的置换回应不同的人
际关系,在人际关系的互动过程中,为完成工作而不断调整自己,以追求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研究人员的首选目标。通过自我有意识、潜意识地努
力,人的个性品格就会发生显著或不显著的变化。也许一个社会型的人就
会变成一个社会型的亲善者或是社会型的智觉者,一个指导型的人就会变
成一个指导型的社会活动者或是指导型的亲善者,一个智觉型的人就会变
成一个智觉型的社会活动者或是智觉型的亲善者,等等。
实质上,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有人际关系的融合性作用,只不过作为教
育研究,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充分发挥人的意识能动性作用,在研
究过程中人际关系的互动,有更强的目的指向,融合性的效果自然就更加
明显。
二、在教育行为中的意识性作用
教育科研本身就是服务于教育行为的,其研究成果(理论价和实践价
值)直接指导教育行为。就教育过程而言,人的意识具有双重作用:一是
意识对教育研究本身具有能动性作用;二是意识对教育研究以外的教育行
为的能动性作用,这种意识源于对教育研究的感悟和认知。哲学解释,意
识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意识的起源说明意识是实践的经验的,而
不是概念的逻辑的。意识的反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教育研究的前提
就是要有可靠的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研究方法也是科学的、严谨 的,那么,在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认知必然有较多的合乎规律的因子。因
此,这种意识对事物反作用的积极一面应该大于消极的一面。
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从理论上说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并且具有鲜明的
教育目的,有规范的教育程序。但事实上,很多的教育者在教育行为中,带有较多的盲目性,没有一个完整思维体系,对教育过程的把握缺失目的 性的控制。教育研究对研究者有着更多更高更严的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寻求利用教育规律是教育研究的起点和归宿。人的活动都是自觉的有意识 的活动,但不能就此否认人的活动没有盲目性。当这种自觉与意识,不是
建立在对规律的认知和把握的基础上,入的活动难免会走向盲目性的
误区。
教育研究对教育行为的意识性作用,有着矫正应证教育行为是否遵循
教育规律的功效。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对自己的研究作为不断进行反
思,对研究中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不断地调整完善自已的认知结构,并将在研究中所得到的启示实施到教育实践中,加以验证再消化。
教育研究在教育行为中的意识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将研究中认知的规
律迁移应用到平时的教育行为实践中去,体现在研究者将研究中所形成自
觉性、意识性品质迁移应用到平时的教育行为实践中去。每个人在特定的
工作都会有自己的思维定势和思维习惯。思维定势和思维习惯都是经验性
形成的,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形成或是被验证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合乎
逻辑较为科学的。迁移应用的范围和内容都是极其广泛的,研究者可能会
把研究的方法(如调查观察、分析综合及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如概
念、判断或推理等),零碎的研究体会应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也可能会把其他的内容迁移应用到其他的领域中去。
迁移应用内涵更多的是理性思考成分。理性思考不断增强教育者教育
行为的自觉性,教育者会自觉地将研究成果投入到教育实践,在教育行为
中自觉地遵循利用教育规律。理性思考不断增强教育者教育行为的意志
性,教育者会在教育行为中自觉地通过意志力调控自己的教育行为,激发
动机,规范程序,增强目的,注重效益。这种理性思考及其带来的教育者
在教育行为中的自觉性和意志性,很大程度上,应归属于教育研究过程转
移而来的能动的意识性作用。
三、在人文环境建设中的皈依性作用
现代企业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评价指标,那就是人气指数。所谓人
气,不仅仅是指人数依附的多少,更多的是指人心的归向、人际的融合、人力结构功能。一个单位人气指数的高与低,取决于这个单位的人文环境
建设。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人没有了精神支柱,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一个单位没有了属于自己的集体精神,是不可能求
得发展的;一个民族没有了民族精神,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精神的凝聚程度,作用的大小依赖于人文环境的建设。人们在提出向管理
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同时,依据人本主义管理理念,不断挖掘潜在的
人的动力资源,丰富管理内涵。明智的管理者无不将人文环境建设放在重
要的议事日程上。教育直接体现人与人关系的互动,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最
关键的东西,学校人文环境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人文环境建设不是虚的,在管理上,它体现在一个单位的导向性机制
建设中,体现在一个单位的动力性机制建设中,体现在一个单位的制约性
机制建设中。这些机制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积极性
和创造性。在被管理上,它体现在对人个性的尊重,体现在对人需要的满
足。人文环境的价值评判标准,主要是看人文环境建设是否符合时代特
征,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一
样,个人需要的层次也不相一致,每个人对同一层次需要的满足程度期望
值也不尽相同,社会需要往往与个人需要发生冲突。这就要求在人文环境
建设中,主导观念(因素)借助媒介诱导其他观念(因素)皈依。这里的
媒介,就是让其他因素皈依主导因素的途径和渠道,途径有直接的也有间
接的。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中,教育研究就是一个倡导科学教育价值观念 的重要途径。
教育研究站在时代的最前沿,融合了现代的进取拼搏精神、开拓创新
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科学钻研精神、敬业协作精神,并在研究实践中得
到具体体现,这些精神的散发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成为校园
人文环境建设的主导因素,成为人们价值观念的衡量标尺。我国早已提出
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学校管理者必然站在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
向现代化的高度,走科研兴校的之路。在管理上必然向教育科研倾斜,目
标导向重视教育科研,诱导非研究者意识上皈依;考核评价激励教育科
研,诱导非研究者需要上的皈依;教育效果促进教育教学,诱导非研究者
行为上的皈依;教育研究人际关系的互动,诱导非研究者情感上的皈依。
上面的具体表述,仅涉及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一个层面,人文环境建
设是全方位的,内容也是极其宽泛的,途径也是多样的,对人文环境的认
知也是多元的。这里仅就教育研究过程所呈现的,对人文环境建设所产生 的积极影响力而作的浅述。
总之,教育科研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研究活动,这种创造性的研究,客观上就要求教育科研的活动组织实施要具科学性和严谨性。在具体的运
作过程中,却要体现人性化,在讲究策略和方法同时,让教育教学研究的
延展性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
靳玉文主编,教育研究大视界下篇:教育研究实践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6,第244页
第五篇:我在教科研中成长
我在教科研中成长 德清三中
魏晓军
教育科研是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把利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科研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自我发展的需要。要成为一个专家型或者说是研究型教师,教育科研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能对教育科研有今天这样的认识,我是经过了漫长、曲折的认识过程。
刚参加工作时,不知道什么是教育科研。一提到科研,立刻就想到那是专家、教授所做的事情,与我们普通教师没有关系。一天,校长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谈到:政治教研组的一个科研课题在市里得了个二等奖,是我校当时在教育科研方面所取得的最高奖项。为鼓励更多教师加入科研队伍,学校奖给这个课题组四百元以资鼓励。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普通教师也可以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但怎么去做呢?当时我们学校还没有教科室,我就找政治组参与课题的老师问了一下,得到的答案却是这样的:课题很简单,就是我们组的一个老教师写一个课题申请报告,问我是否参加,然后就将我的名字写上,等到上面批准立项后,就是他一个人搞,我就是帮他打打字而已。我同时还了解到:在以后的职称评定中,课题组的每个人都可以加分。课题真是太好了,真是名利双收。要是我们物理组也有人做课题就好了。这就是我开始对教育科研的认识。
在2002年的9月,我们组的胡老师也拿到一个省级课题《问题性教学法》,我有机会参与了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对于课题研究有了新的认识。
为什么选这样一个课题,我问过胡老师,他是这样说的:近年来,来向老师问问题的学生少多了;课堂成了事实上的一言堂。我想了想的确是这么回事,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喜欢问问题,不会问问题,更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再仔细思索:在课堂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造“提问题”的气氛?我们在教学中,是以问题解答的完整、全面为教学的最高境界。而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有意义(爱因斯坦语)。素质教育恰恰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出富有创意的新问题,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我又了解到,著名的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杨谰在一本书上写到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外国教授在她上的最后一节课时问中国的大学生:谁能就他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个问题,全班四十多个同学面面相觑,竟没有一个学生提问题。最后,那个外国教授拿出一美元,说谁提出一个问题,就将这一美元奖给他。还看到这样一则报道:有一个外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某中学,学校专门找了一个市级优秀教师上一节公开课,教师的讲解绘声绘色,由表及里,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在这节课结束时,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圆满解决,我们的老师都认为这是一节很成功的公开课。没有想到,在问及外国人对这节课的看法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在课堂上,将学生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学生提不出新的问题,这节课就不好。
从选题来看,就是来自于在教学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而且这种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关注学生、关注教材、关注教育改革,就不难发现适合自己的科研课题。选题是为课题研究确定了方向,是课题研究的开始。接着要评估课题研究的价值,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方向、方法和步骤,预期的成果以及经费的来源和使用等。要将这些写进课题申请报告中。可以说这是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阶段。
其实,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研究过程。在这个阶段,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问题性教学法”这个课题当时我们是想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教师在课前编好课前导学,设计相关问题,组织反馈网络。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自问自答。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二阶段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较大的发展。第三阶段是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与方向,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并具有一定的提出问题的能力与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碰到第一个的问题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已经习惯于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虽然课前想好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但不自觉的又走回了老路。对于学生而言,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要让学生提出问题来,学生感到很不习惯,并没有多大的热情。面对这种情况,课题组成员讨论了整个下午,最终决定,从两方面加以解决,对老师而言,在课堂上创造“问题”水平要提高、提高再提高;对学生“提问题”是鼓励、鼓励再鼓励。经过一周多时间,情况明显好转,虽然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多,但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学生以能提出问题为荣。后来,更出人意料,即使下午上物理课,课堂气氛都很热烈。师生的热情均大为高涨,教学成绩明显提高。而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有所下降。最后,组长要求我们将各自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将这些材料均放在结题报告的附件部分。
这个课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顺利结题。我们这个课题,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有明显的效果。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问题性教学法,显然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这个课题在省里获得了个三等奖,并被推荐推广。但是我们的工作,还刚刚起步,研究还不深入,实践性的东西较多,还很少进入理论性的层面。所以,通过这个课题的参与,我真实感受到一个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我自己真正做课题是从“在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开始的。我在教学中发现,有部分老师在物理教学中只重视概念、规律等物理知识的教育,忽视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这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不浓,对物理学知识不会灵活运用,而高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学习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物理学知识能够运用,我提出了“在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这样一个课题,也就是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积累过程转变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
为了做好这个课题,我先找到与这个课题有关的资料,发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国外教育界很早就注意到了,并将这个问题彻底解决。原因是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我们有所不同,他们的学生高考的压力要比我们的学生小得多。我国也有许多学校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不同层次的研究成果。看了以后,我很失望,他们做的比我想要做好的还要好。但仔细想了想,就将他们的成果在我校加以推广,对我们的教学有所帮助不是更好的吗?
就在我将他们介绍的方法用在教学中的过程中,发现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的老师教育观念很难更新,在上公开课时有作秀之嫌,还有教师的知识面太窄,对物理学中很好的素材不了解,不能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发挥,对现代教育理念认识不够。还有,课堂节奏控制不好,不能及时完成教学目标。没有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而将每次的考试成绩过分关注等等。这些与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能力等相关。所以,就将重点放在教师这一方面。我将本组的教师组织起来,要求和我一起做“在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这个课题。针对教师“对物理学中很好的素材不了解”这一点,第一阶段,要求每个成员将物理教材中的每位科学家的传记整理出来,每人写出几个来。着重点是与中学物理教学有关的方面。第二阶段,将现代科技中所运用的物理学知识找出来,并将这些汇集成册。这样,教师的素材便极为丰富。由于自己参加了整理工作,这样,在课堂上就有“物”可谈。对于学生,我也要求学生写一些科学小论文,就是写物理知识在自己生活中的应用。这样,“在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在我校才有所应用和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育教学而言,教育科研就是那块“不误砍柴功”的磨刀石。
2005年7月12日
【提示语:本文作者通过课题研究的参与到独立主持,对研究的选题和研究的过程等作了具体的叙述,显得真切而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