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课堂的新开展:“哲学与人生的意义”课程建设

时间:2019-05-12 11:24: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文课堂的新开展:“哲学与人生的意义”课程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文课堂的新开展:“哲学与人生的意义”课程建设》。

第一篇:人文课堂的新开展:“哲学与人生的意义”课程建设

人文课堂的新开展:“哲学与人生的意义”课程建设

摘 要:为克服分科式人文课堂的缺陷,文章致力于“哲学与人生的意义”课程建设。课程并非只是分列杂陈地呈现中西思想对人生意义问题的观照,而是使所授内容共同指向“终极之境”,以求在根本上回答人生意义问题。作为人文课堂的新开展,课堂以构造“终极之境”为呈现形式。讲者通过知识传授、思想传达、境域构建三个阶段的讲授,引导听者作出从知识到思想、从思想到境域的两次跃升,抵达并体验“终极之境”。经验表明,课堂效果取决于听者对人文课堂特质的理解和领悟。

关键词:人文课堂;构境;人生的意义;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7-0033-03

一、缘起:我们需要何?N人文课堂

人文课堂系区别于科学课堂而言。我们把讲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程的课堂称作科学课堂,讲授内容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以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把讲授人文学科课程的课堂称作人文课堂,讲授内容包括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科学课堂旨在传播知识,人文课堂旨在开启人的境界。在人文课堂上,作为主导的讲者,应该首先构造一种不同于知识传授的人文之“境”,让听众浸入“境”中,感受和体验人文的境界,是为“构境”[1]。

目前,人文课堂以“分科”为主要呈现形式。分科指分学科。人文学科主要包含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四大学科门类,人文课堂就有哲学课堂、历史学课堂、文学课堂、艺术学课堂四种主要形式。还可再作细分,比如哲学课堂分作伦理学课堂、美学课堂等,历史学课堂分作中国史课堂、世界史课堂等,文学课堂分作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中国近现代文学课堂等,艺术学课堂分作美术学课堂、音乐学课堂等。

分科式人文课堂具有比较明显的优点,可以分门别类地呈现不同的境域或境界。哲学课堂呈现哲学之境,历史学课堂呈现历史之境,文学课堂呈现文学之境,艺术学课堂呈现艺术之境。甚至四大学科门类中的每个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甚至研究方向都能相对独立地呈现其特有的境域,比如美学课堂呈现美学之境,音乐学课堂呈现音乐之境。

如此虽能面面俱到,缺点却不容忽视。不仅境域呈现比较零碎,听众往往难以整合一处,不能凝成对人文之境的宏观领会。而且各种具体境域的特点被分别突出,容易滋生听众的比较倾向,突出学科境域之异而忘人文境域之同。更重要的是,被肢解的人文学科、人文课堂,极易导致遗忘人文学科的根本问题、人文课堂的根本宗旨,在相当程度上带来人文性的遮蔽。

人文的根本是关注人,不同于科学更多关注物。关注人并非关注现成的人,而是关注可能的人。现成的人是生物人、社会人,可能的人是鲜活的人生。人文的宗旨是关注人生。梁漱溟先生将其凝成问题提出,是为“人生问题”[2]。在我们生活的时代,随着经济理性的横行无忌和崇高价值的沦落殆尽,意义问题受到特别关注。所以,人生问题发展为“人生意义问题”,成为人文的根本问题。

为了克服分科式人文课堂的局限,直接面向人文的根本问题,我们建设了“哲学与人生的意义”课程,努力开展一种新型的人文课堂“哲学与人生的意义”课堂。

二、课程设计及主要内容

之所以在课程名称中体现“哲学”,是为了方便教学管理部门划分课程性质,进而进行课程管理。事实上,如前所述,本课程已经打破分科局限,并不属于传统分科式哲学课程的范围――传统分科式哲学课程主要以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逻辑学等分科形式开展。

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向全校本科生开放。课程总计20学时,每次课2学时,分十次讲授。十次讲授的主题分别为:“老子说人生意义”“庄子说人生意义”“孔子说人生意义”“儒者的人生意义”“慧能说人生意义”“亚里士多德说人生意义”“费希特说人生意义”“叔本华说人生意义”“奥伊肯说人生意义”“海德格尔说人生意义”。

基本结论分别是:老子认为人生意义是求道、体道,做得道之人;庄子认为人生意义是无所待,作逍遥游;孔子认为人生意义是求仁,做仁人;儒者的人生意义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具家国情怀;慧能认为人生意义是求自性、真如本性,以达禅境;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意义是具美德、求至善,过沉思的生活;费希特认为人生意义是自相同一,求纯粹自我;叔本华认为人生意义来源于内在,在精神创造;奥伊肯认为人生意义是领会并接近“大全”;海德格尔认为人生意义是领会“存在”,作“诗意栖居”。

十次课程的内容设置并非出于随机或任意,而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将讲授内容按地域划分,东方以古代中国为代表,设置五次课;西方以古代希腊、近现代欧洲为代表,设置五次课。如此东西方分庭抗礼,呈均衡之势,既摆脱了流行的西方中心论,又避免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可比较全面地呈现人类哲理智慧对人生意义问题的观照。东方五讲以中国传统思想核心的儒道释三家为内容,其中又以本土孕育的儒道二家为主,各设置两讲,以域外传入的佛家为次,设置一讲。道家讲老、庄,儒家讲孔子及后世儒者情怀,佛家讲作为中国佛学的代表禅

宗,这些是讲授中国思想的优先选择。西方五讲突出了时代性,希腊时代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近代以费希特为代表,现代(及后现代)以海德格尔为代表,而叔本华和奥伊肯,则身处近代与现代之间。思想往往携带时代烙印,五位哲人的论说,是西方思想对人生意义问题具有时代差异的表达。西方思想家多如星辰,代不乏人,之所以选取这五位而非其他,是因为他们对人生意义问题有相对直接的观照,相关文本又比较“平易近人”。

要强调的是,课程设置中有意剥离了宗教因素。众所周知,无论是原始宗教如吠陀教,还是轴心时代以来的宗教如拜火教,无论是民族性宗教如犹太教、印度教,还是世界性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都对人生意义有直接关注和明确表达。但因我国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教育政策,本课程作为本科生选修课,不便引入宗教因素。课程名称强调“哲学”,也有基于这方面的考虑。讲老庄,完全从道家角度切入,不涉及道教。讲惠能,重点不在佛教而在佛学,不在一般的佛学而在佛学中国化的代表禅宗,不在禅宗的出世间维度而在其世间维度,特别突出禅的境界。

十讲内容绝非机械并列,而是共同指向“终极之境”。表面上看,十讲内容是十个独立的单元,彼此无关,所得结论诸如体道、求仁、自相同

一、领会存在更是风马牛不相及。实际却并非如此。我们的基本观点是,人生意义问题并无现成的知识性答案,现成的知识性答案如金钱、权力、事业、荣誉等,不构成对人生意义问题的终极解答。从根本上讲,人生意义来源于“终极之境”,或说人生的意义是从终极处流露出来,故人生的意义在于接近和体验“终极之境”。古往今来的哲人们,都窥见甚至抵达了“终极之境”,但在表达中却使用了不同的概念,比如老子用“道”,庄子用“逍遥”,孔子用“仁”,慧能用“真如”,亚里士多德用“至善”,费希特用“自相同一”,奥伊肯用“大全”,海德格尔用“存在”。十讲内容要凭借这些概念解析这些概念,但目标却是“得鱼忘筌”,超越这些概念。十讲内容最终是沿着哲人们的不同路径朝向同一个终点――“终极之境”。

三、作?槿宋目翁玫目翁贸氏?

本课程的课堂呈现应遵循人文课堂的基本特征。人文课堂之本是构境。人文课堂区别于以知识传播为特征的科学课堂,其基本特征是境域构建。所以,本课程课堂作为人文课堂,当然也以构境为主。

更进一步,作为人文课堂的新开展,本课程课堂以构造“终极之境”为呈现形式。课程旨在解决人生意义问题,十讲内容共同指向“终极之境”,此其区别于一般人文课堂之所在。所以,每堂课都呈现为构造“终极之境”的过程。当然有知识传授,要讲人物的生平经历、思想的历史背景、文本的概况流变,但都作为构造这位哲人专属的“终极之境”之准备。也有思想传达,解读文本的概念、语句、观念、思想,但都服务于“终极之境”的构建。知识传授和思想传达都是手段,通过这些手段,努力在课堂上造境,使境域包裹听众,让听众寓于境中,短暂地体验“终极”。

听众是通过两次跃升,逐渐进入状态的。其他课堂特别是科学课堂,以传播知识为主要形式;听众的生活也由知识建构而成。所以,作为“缺省配置”,听众上课伊始,多数抱着接收知识的准备。讲者需要与听众“对接”,否则听众无法进入课堂节奏。对接的方式是相关知识传授。讲者通过知识传授与听众成功对接后,随即进入思想传达阶段。听众如能紧随讲者导引,就实现从接收知识到进入“思想之境”的跃升。但这并非终点,“思想之境”也是桥梁。随着将表达思想的概念解读成无形、引其入终极,在事实上,讲者已经凭借“思想之境”成功构造了“终极之境”。听众如能紧随课堂节奏,就能实现第二次跃升,即超越具体的思想和思想的具体,接近抽象的终极和终极的抽象。思想的具体即超越具体的思想之后的“思想之境”,终极的抽象即超越“思想之境”后的“终极之境”,而抽象的终极则是“思想之境”与“终极之境”的中间状态。课堂在迎来高潮和临近结束时,被“终极之境”盈满。

比如在“庄子说人生意义”一讲中,课堂讲授从介绍庄子及其文本开始。通过讲述庄子系春秋战国时人、留下的文字以《庄子?内篇》最能代表其思想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等知识,与听众对接。然后带领听众阅读《庄子?逍遥游》原文,解读出诸如“大鹏鸟、列子犹有所待”“惠子拙用大,大樗无所用”等具体的思想,将听众带入思想的具体,助其跃升至思想状态。再通过对这些思想的进一步阐释,提炼出庄子意义上的人生意义:“无所待,作逍遥游”,使听众脱离思想的具体,步入抽象的终极;并通过“境”概念完成终极的抽象,最终实现从“思想之境”到“终极之境”的跃升。

再如在“费希特说人生意义”一讲中,课堂讲授从介绍费希特极其活跃的时代开始。通过讲述费希特系近代德国人,其哲学作为近代精神的反映,与康德、谢林、黑格尔共同构成思辨特征明显的德国古典哲学等知识,与听众对接。然后带领听众阅读《论自在的人的使命》原文,解读出诸如“理性与感性”“本身与异己”“文化是达到人的终极目的的手段”等具体的思想[3],将听众带入思想的具体,助其跃升至“思辨之境”。再通过对这些概念与思想的消化,凝结出费希特意义上的人生意义:“自相同一,纯粹自我”,使听众步入抽象的终极;并通过“境”概念完成终极的抽象,使听众完成从“思辨之境”至“终极之境”的跃升。

课程考核方式也服务于作为人文课堂的课堂呈现。不以考试,而以考查作为考核形式。考试式考核适用于科学课堂,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能考核出科学课堂上听众的知识接受效果;但不适用于人文课堂,考试不能重建人文课堂的境域,不能检验出听众的境域体验。对人文课堂作考试式考核,只能检验不必要的知识,终将使人文课堂堕落为科学课堂。考查式考核以“期末论文”为主要形式和给分依据。说“论文”,只是权宜的说法,并非要求写作学术论文。要求是:主题与人生意义相关,说真话,谈真感受,形式不拘。评阅时不重形式,不重知识,而看体会,看听众对“终极之境”的领悟程度。给分要严肃,根据入境程度对听众的学习程度作相对区分;但不能苛刻,给分环节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是应在大学开设课程的管理要求,却终究不能以分数多寡衡量人生意义的深浅高低。

四、经验与反思

从近三年选课情况看,学生比较积极踊跃。本课程选课人数较学校同期公共选修课课均人数多。有时因开课班级规模和数量限制,大量学生不能中签。然而,课堂经常出现未选课或未中签学生甘愿旁听的情形。

分析原因,这与学生受课程主题吸引密切相关。课程设计与课堂呈现已经打破学科界限,直面人生的根本问题。所授内容与通行的哲学课堂存在差别。通行的哲学课堂系分科式、分领域式开展,并不直接面向问题。本课堂不仅直接面向问题,而且面向作为人生根本的人生意义问题。而人生意义问题正是处于人生转折点上的大量青年学生特别关心的问题。本科生在本科期间要修习具体专业知识,更要完成人生规划,而人生规划的内在前提是人生意义的寻求和捕捉。青年学生寻求“而立”

“知止”,开启有价值的人生,无法逾越人生意义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人文课堂的新开展,“哲学与人生的意义”课程建设与课堂开展是积极的、有益的。

根据近三年课堂情况分析,约1/3的学生有强烈的积极反响,约1/3的学生尝试进入境域体验,约1/3的学生难以进入理想状态。有强烈的积极反响的学生多数是对人生意义问题苦思已久,而在课堂上获得了一种可能的解答,并表现出认同。坦率地说,受知识传播和分科教学的影响,这种认同的时间持续性难以保证,课后很容易从“终极之境”中淡出。难以进入理想状态的学生,除极少数厌学的和入学前已被世俗功利洪流塑造成低俗灵魂的学生外,多数是难以完成从以知识传播为主的科学课堂到以境域构建为主的人文课堂的转变的。他们囿于“上课要学知识”这种观念,难以抵达“思想之境”“思辨之境”,更遑论“终极之境”了。居于二者之中的尝试进入境域体验的学生,多是被问题吸引,希望获得答案。但课堂效果的好坏,仍然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够走出科学课堂,真正进入人文课堂,寓于境中。

因此,可以认为,课程主题为相当数量的青年学生所关心,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而课堂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听众对人文课堂特质的理解和领悟。进而,破除课堂只是传播知识的唯科学课堂论,既是人文课堂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人文课堂发挥作用的归宿。

参考文献:

[1]齐文涛.人文课堂之本:构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4).[2]梁漱溟.人心与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3][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M].梁志学,沈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5-13.

第二篇:课程、新理念、新课堂

课程、新理念、新课堂

——简介学校新课程师资通识培训的情况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一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行,今后几年,将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其中。此次课改,是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2001年9月,全国有38个国家级实验区率先进行新课程的实验。到2003年9月,我省有50个实验区,全面启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新教材。根据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统一步骤,我县从今年秋季开始,也将在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使用新课程。老师们,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直接关系到能否赋予基础教育乃至中国教育的应有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所以新课程的实施,将赋予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校更多更高的权力和责任,这就意味着新课程的实施将为每一位教师、每一所学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具有雄厚的师资水平是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更是保障一所学校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内动力所在。于是,努力打造一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成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每一所学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要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站稳脚跟,加强师资培训可以说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能严格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密切联系学校的实际,紧紧围绕“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的培训思路,扎扎实实地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并将培训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过程。现摄取几个主要方面跟大家作一交流与探讨。

一、解读新课改,走近新课程

从2001年9月起,全国已有38个国家级实验区率先进入了新课程实验,报刊、杂志等媒体纷纷报道新课改的情况。我们的老师虽然有所获悉,但并没感到太多的压力与紧迫,因为毕竟离我们的教育还有一段距离。惟独这一次,得知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也将进入新课程实验,许多教师特别是我们的中老年教师一下子感到了沉重的压力,常听他们叹息:新课程、新理念,我们都教了几十年了,早已成定势,还能新到哪里去,还是早退休算了。这是事实。这一切,学校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几经研究,确定了培训的首要任务是:指导教师解读新课改,让新课程走进每位教师的心里,以解除老师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谋求共同发展之路。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有人说:一个校长,一所学校。我说:一个班子,也是一所学校。所以,我们认为师资培训能否取得显著成效,首先是学校班子成员能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此,早在上学期,我们班子成员就新课改培训问题多次展开讨论,并分析了学校师资状况,最后一致认为:关于师资培训,我们要早作准备,找准切入点。于是,在上学期,我们就利用各种集会向教师宣传新课改,奏响了师资培训工作的序曲。本学期,在开学第一天的教师大会上,我们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就在气氛热烈的新课程实验教师动员大会上拉开了帷幕。在会上,校长、教导主任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通过动员会,使老师们对新课程实验满怀热情,充满信心。这可以从以后的培训中参训率高,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认真做笔记,积极讨论交流等方面得以证明。

2、学习到位,层层落实。

组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是师资培训的主要形式。虽说学习很枯燥,但我们能坚持“学习到位,层层落实”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到目前为止,我们学校已构建了多层次的学习网络,就培训层次来讲有校长参加的国家级学习培训、校长和起始年级学科教师参加的省级培训、中层领导和学科教师参加的县级培训、有全体教师参加的镇级培训、学科组成员参加的组内学习、各室成员参加的室内培训,还有教师的个体学习;就学习组织形式来讲有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就培训专题来讲,有课题研究、班队工作、学科教学等。在培训工作中如何来体现学习到位,层层落实呢?那就是坚持几个制度:考勤制、主讲制、汇报制、互动制、检查制。例:校长前不久参加了由局组织的义务考察活动,回来后他就整理了考察笔记,撰写了考察体会,并利用教师大会向全镇教师进行汇报,还要求老师们谈体会。(举例略)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学习活动,现在说起新课程,从领导到教师,从年轻教师到年老教师,已达成了共识:国家实施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新课程的实施。

二、转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

如果说通过学习培训是帮助教师从理性的角度了解了新课程,那么转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则是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帮助教师感受新课程,从而有意识地转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为此,我们在培训工作中着重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活动。

1、加强调研,剖析现状。

要让教师将学到的新课程理论化为教师的教育新理念,还需有一个内化的心理过程。如何来促进教师的内化过程,我们认为:当教师意识到现有的教育观念将阻碍自身的发展必须由新观念替代旧观念时,是实现内化的好时机。所以,我们就从教学调研开始,帮助教师剖析各种教学现象,对照新课程理念,激发其转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的迫切感。当然,这中间,我们也能依据不同对象,做到区别对待。在调研中,对于新教师、年轻教师,我们就要求其找一找自身的哪些教学行为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该怎样改进;对于老教师,我们则首先肯定其优点,然后对照新理念提出探讨的地方。调研的形式有:随堂听课、检查备课笔记、参加各级教研活动、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总之作为领导能加强调研意识,深入到教师、学生中间。通过调研,我们掌握了反映教学现状有关资料,提出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并把各种调研信息作为培训的案例拿出来让大家讨论,使教师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感到旧观念非改不可,否则就要落伍。

2、以点带面,营造氛围。

树立新理念也需要一定的氛围。所以,我们也注重营造氛围,我们采取的策略是让一部分教师先行。这部分教师包括教研组长、课题组长、学科教学骨干、新教师、教导处成员等。充分发挥这些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上课、说课、评课、做讲座、写论文、做课题等形式来带领其他教师一起参与新课程的学习与研究。

3、展开竞赛,促使转变。

激烈的竞争更能激发人的进取心。为此,我们组织开展了35周岁青年教师的新课标学习竞赛活动、全镇教师的学习新课程心得体会交流评比、镇教坛新秀的评比等活动。通过竞赛,使大家进一步转变了旧观念,树立了新理念。

三、实践新课标,体验新课堂

学习新课程、树立新观念,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而教育行为的转变需在不断的实践与改进中得以实现。所以,让教师实践新课标,体验新课堂是我们培训的最终目的。

1、欣赏优秀课例,感受新课堂。新课堂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是老师们谈论的热点话题。于是,我们就千方百计寻找资源,努力为教师提供新课堂的优秀案例,让老师们能真切感受新课堂的新氛围、新理念。例本学期,我们在四年级段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如何实施课堂教学,老师们感到很为难,于是教导处就组织教师观看了优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实录,并展开讨论,通过观看讨论,使教师初步感受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操作过程,同时我们又鼓励教师从模仿开始大胆实践。又如县、市组织的听课活动,尽管学校的教育经费紧张,但我们总尽量派教师积极参与,并要求每次外出听课的教师回来后需向教导处提供听课资料,汇报听课的新感受,以便教导处把有关新课堂的信息及时向广大教师传达,与大家交流。另外,教导处还发动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各种优秀课例,放在校园网上,供教师学习讨论。

2、实践体验,探索新课堂。

有了感受还不行,还得让每位教师勇于实践体验,积极参与新课堂的探索,这样才能让教师在探索中求得驾驭新课堂的能力,这是关键。因此,本学期我们紧紧围绕“实践体验,探索新课堂”的主旋律开展教研、科研活动。让老师们树立老教材新理念的课堂教学观,这样为下半年新课程的实施奠定良好的课堂基础。开展的活动主要有:(1)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讨周活动。(2)新理念下的队课展示周活动。(3)新理念下的优秀课例设计评比活动。希望能通过多种形式的研讨交流活动,让大家都来参与新课堂的实践,共同体验新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并能从中得到启发,从而牢固树立新课程实验的信心。

3、加强反思,创造新课堂。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反思是取得进步的动力,是创造成功的关键。因此,创造新课堂同样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为了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为了教师能在反思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新课堂,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反思活动。写反思型的教案、教后感、学习心得体会,上反思型的课,开展反思型的教研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反思能力,同时也涌现出一定的优秀课。

老师们,新一轮课程改革将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必将会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我们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就让我们从抓好师资培训工作开始,引领我们的教师以积极的姿态、全面的素质勇敢地投身于新课程改革!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哲学》读后感

《课程与教学哲学》读后感

《课程与教学哲学》是我最近很欣赏的一本书,它在研究教学会不会走向哲学。学生在寝室里呆久了,会生出寝室文化。喝茶的人会生出茶文化,那么教学的人会产出教学文化—教学哲学是一样的道理。恩格斯说:“一个名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在说此话的时候,他的祖国已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可是,恩格斯看得更深更远。德国不仅拥有众多的世界级的科学家,而且拥有众多世界级的哲学家。这两者之间绝非偶然的联系。有人说,教学论如果只做抽象的,思辨性的研究,就会走入死胡同。其实,也可以说,教学论如果只做工艺性的,技术性的工作,亦不会有宽阔的前途。教学是教育的一个特定的领域,也是一个特殊重要的领域,如果说还有许多宝藏待开发的话,那么最丰富多彩的待开发项目应当就在这里。

张楚延先生在前言中曾这么总结自己: “前一个二十年,我操练着、欣赏着教学, 后一个二十年, 我琢磨着、探索着教学。近年来, 则情不自禁地走到了教学哲学。”这一表达, 正体现了他对教学美好的追求。操练, 是一种具体实践, 而欣赏则是一种对教学美好的体验, 带欣赏地操练着教学, 这正是一种美好教学实践状态的描绘。一个真正的学者, 一个有责任感的学者, 当然不会止于操作层面的追求, 也不会止于己身对教学美好的体验, 必然会在方法、原则、规律上为教学寻找普遍价值, 进而上升到对教学观念、价值、思想等教学真谛的追寻, 这就是先生会深入到对教学的琢磨、探索, 直到走到教学哲学的必然。先生的教育思想, 不仅用其深厚、宽广的学术理论来阐述表达,也往往体现在这样一些对自己教育教学生活的朴素描绘。他开创的教学哲学, 则是在理论上对教学美好的深刻回答。我们看到, 先生对教学的哲学观照, 实在不是一种对普通教学的观照, 而总是在内心中设置了一个前提: “人”的生命成长, “人”的美好发展。这个前提, 总让他的思想走得更远、更深、更高, 那就是“好教学”、“美好教学”的真谛, 这也正是教学哲学的根本价值所在。不论怎样的教学, 好的, 不好的, 现代的, 后现代的, 以社本观指导的, 以科学观指导的, 以人本观指导的, 都是一种教学存在, 重要的是, 这种存在, 对于“人”的生命成长有多少合理性。我们说教学具有意向性、双边性、中介性和伦理性, 怎样的意向、怎样的双边、怎样的中介、怎样的伦理下的教学才合于“人”的生命成长和美好发展之理, 只有所有教学特征都体现出美好, 才能达到教学的美好。这也正是先生教学哲学思想所居的高度。致

力于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好教学, 这种走到哲学的“情不自禁”实际上就是他对美好教学追求的一种“情不自禁”。“主义”就是主张, 没有主张,走近不了哲学, 先生用一个“人文引领主义”来表达自己课程哲学观的特征, 也就表达了人文引领主义的教学乃至教育观, 因为人文引领的和谐课程观必然引领着与之相一的教学观, 必然引领教学的人文与和谐,亦即引领教学的美好。

事实上,如若我们举目四望今日之世界,便可看到,当产业越来越发达,尤其当第三产业充分发达之时,主要依靠体力进行的劳动和主要依靠脑力进行的劳动之间的差异日渐减小,亦即蓝领和白领的界限日渐模糊化,并且劳动的转换加快,“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每个人一生要换七次工作”。多次的转换促进人多种的发展,促进人向全面的靠近。一方面是生产门类的极度增多和加快的情势面前转换的可能性。在“自己的爱好”与“社会的需要”之间,资本主义早期的那种对抗事实上也在改变着,人民选择的自由正在扩大。然而,两者之间的某种制衡关系未必会完全消失,但是人类追究自身更为完善的发展的愿望永不会终结,而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料的那种“历史过程”则正在并将继续展开。“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的”达到这种从心所欲的境界的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被人类创造着,创造着的人们也就走在那个历史进程之中。

不少人也曾经立足于人, 对好教育提出各自的主张。先生从来就看重这样一些思想家、哲学家的思想:孔子“全人生的学习教育过程”的主张, 把教育作为追求人生的方法;亚里士多德所持有的教育目标要“顾及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思想;席勒“教育的目的在于, 培养我们感性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人;以及王国维以“使人成完全之人物”为教育之宗旨的完全教育思想;陈鹤琴先生培养“健全的人格”的教育思想, 等等。爱因斯坦也说过: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 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 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不难看出, 教育目标的美好是教育美好的核心, 而只有以人的美好为目标才能引导着教育走向美好。

作为像我们这些师范生,学习教育就是为了追求人的美好发展, 这应该是作者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教育管理的根本理念。他站在哲学上思考课程与教学问题, 也是力求从应有的高度在教育最基础的环节去观照和把握这样一种理念, 乃至推动、实现这一理念的意义和价值。作者对一切课程“主义”的批评都是以“人”为尺度,把是否真正有利于人的美好发展作为根本标准, 主张教育“应当考虑人的本性”。当然, 还不仅仅止于“人”的自然意义, 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意义。在他的教育思想之中, 人文总是如此地闪耀光芒。因为“人文追求善与美”、“人文也追求真”, 他所追求的人的发展不是一般性的发展, 而是美好发展。人怎样的发展才可以说是美好? 柏拉图有具体的期待。他在《理想国》中这样憧憬着美好的人认为这种“兼美者”是最美的、最可爱的。他追求的正是精神与形体的和谐发展。事实上, 柏拉图所指的“精神状态的美”更倾向于“美德”, 他的视域还是不够宽阔的。卢梭对他的爱弥尔的形象描绘也是体现了他对美好的人的期待, 他的描绘, 让我们感知到了他对生命意义下孩子的美好情形, 然而他似乎更基于对人的自然性观照。先生用全面、自由、个性、和谐等语词来表达人的美好发展的基本意义, 其中就包含了精神、品格、人格、个性、心理等所有非物质形态的美好, 是一种宽视域的定位。其中“和谐”是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或者也可以说是最高的概念, 包括了身心诸要素在内涵和状态上的和谐, 统领着美好的方方面面。因为和谐引导着美好, “和谐是美感的主要源泉”。当然, 我们可以理解到, 先生更深刻地关注的是人的内心、灵魂、精神的美好, 一种高层次的生命美好。人的美好发展思想基于人类的一种永恒的追求。他认识到, 一切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无不特别看重人的发展, 尤其倾注着对人的完整、全面、完全、和谐发展的无限珍爱, 他们对社会的美好憧憬无不基于对人的发展的美好愿望。“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成了自古至今连绵不绝的论题, 永恒的论题。”在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席勒等人那里, 都鲜明地体现着这样一种思想。教育为着人的美好发展的思想, 还与康德的教育的目的“使每个人都得到他所能达到的充分完善”思想是一致的, 更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发展理论是相一致的。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可谓是真正的知之懂之、尊之用之。他从恩格斯盛赞欧文“按照人的需要”来设置社会中, 也就看到了教育的基础目标也是在于“人的需要, 人的生活需要, 人对尊严的需要”, 而不是社会需要;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方式让人畸形发展的社会需要的批判中, 也就理解到马克思的教育理想是与其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相一致的, “其核心在人的解放, 人的充分自由发展”。

科学哲学当然是哲学的一部分,与哲学的许多特定领域一样,仍然是一类特定对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那样及时地走到了这个特定领域。课程改革在今日之中中国空前被重视是可以想见的,充分探讨课程研究可能的发展的趋势,其意义也是可以想见的。我们思考得越是深刻,就越有可能站在伟大变革时代的前沿,站在课程变革的最前沿。

我们是经历着课程变革成长的一代,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变革中将课程改革的重点把握住,把握准确。不能束缚自己的思想,要有科学的理念。科学的哲学渗透在我们的学科中,也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合理的把握科学哲学,把教育作为追求人生的方法。这篇文章中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话语也很多,给人带来很多哲理性思维。我在读了最后一章基本内容之后又回首看了倒数第二章,从中又有很多新的感受,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值得回味的书。

第四篇:护理与人文新论文

陈伟鸿

2010191010

口腔1班

浅谈如何在护理中做到人文关怀

摘 要 护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其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把对病人的关怀作为一切护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文关怀是护理工作、护理文化的核心内容,推行护理人文关怀对临床护理质量的提高和整体护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人文关怀 整体护理 护理质量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们承受着不仅是各种病痛,更承受着越来越多的精神压力。现实中,人与人的疏远及人与自然的隔阂一步步加深了人的孤独感、压抑感,人的健康需要情感的输导和和宣泄。医院作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场所,要做到的不仅仅是治好病人肉体上的痛苦,更应从思想和情感的层面体现出真诚的人文关怀,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服务观念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关怀不仅是医院谋求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认为要构建护理人文关怀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1.深化“人文意识”,树牢 “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1.1要广泛开展 “学习人文精神,深化整体护理”的学习活动。要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把握人文关怀的内涵,努力形成“关心患者、尊重患者、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环境和氛围。

1.2要深化“人文关怀”的精神实质。这就需要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四心”,即:同情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这“四心”是护理人员应必备的优良品质,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时时处处体现出对患者的关心、体贴和爱护,做一个让患者真正信赖的守护神。

1.3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健康权是护士的天职,以人为本、尊重患者是护理服务理念的最高境界。在实际工作中应平等待人,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把一切尊重患者的言行自觉融于日常护理工作中,真正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关系。

2.努力加强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2.1要加强业务学习,把学习推向多元化。护理人员不但要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法学、美学、伦理学以及预防、保健知识;不但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加强实践学习;不但要进行个人自学,还要积极进行沟通交流,增强学习的互动性。

2.2要积极进行实践,努力增强工作的针对性。积极进行换位思考,定期举行诸如“假如我是病人”此类活动,充分体现护理工作者作为一名患者所产生的一系列需求,目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和推行临床整体护理,无疑是对护理人文关怀的最好诠释和忠实践行,其倡导的“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患者的需求”等主题对加强医院人文建设,提升医院内涵服务无疑是非常重要和及时的;要不断进行总结,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做到独善其身;要加强对护理中的难点、疑点问题的攻关,做到有突破、有创新,努力把我们的感情及智慧融入到护理工作中。

2.3激发工作热情,不断增强爱岗敬业的自觉性。积极引导护理人员树立“以院为家”的思想,真正把工作当成事业干,努力增强护理人员的事业心;建立健全赏罚制度,对工作标准高,责任心、事业心强的人员应予以奖励,对工作消极懈怠的应予以处罚,真正形成“让不干事的想干事,让想干事的干成事”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奉献爱心,争当模范”活动,每月进行评选一次,对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努力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励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3.创建优良环境,努力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3.1努力创建整洁的住宿环境。一方面要在硬件设施上下功夫,使住宿环境上让病人感到家的温暖。尽一切努力使患者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精心周到的照顾,这要求门诊及病区环境干净、舒适、安静,标志清晰,设施方便、安全,环境布置美化。如上海,不少医院的病床上不再是刺眼的白色,而是绿白小格相间的花床单、花被罩,颜色柔和,款式时尚,加上柔和的墙壁和灯光,透出几分家的温馨。有的医院还特别注重病人“观景养眼”的习惯,在病房的合适位置,摆放特意制作、外形精巧的浅蓝色小沙发,中间的茶几上,一束小花显得盎然生机。另一方面在护理人员的礼仪上做文章,让患者有让患者有宾至如归之感。护理人员着装整洁、仪表端庄、态度主动热情、语言文明礼貌、人人注重礼仪,主动帮助患者,这方面应向星级宾馆学习。“绿色医疗环境”是2004年创全国“百姓放心医院”的基石是高新技术和人文关怀,创建的关键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是要不断强化医院环境的综合治理,为病人提供一个优美、洁净、舒适的住院环境。如:在北京的一些医院里的“导医小姐”穿的是绿色裙子,头上戴的是礼帽,急救中心和建工医院的大门口,都有了“门童”,病人来的时候,他们会主动把门拉开,道声“您好”,遇到急救病人,马上帮助推车、搀扶甚至抬送。另外,还会免费陪同无助的患者看病。如此种种,时时处处体现了一切为病人着想的人文服务理念。

3.2努力创建温馨的亲情环境。首先要把患者当作亲人来看待,除关心和解决他们的生活需要外,要着重在一切护理服务中体现对患者的尊重,即尊重患者的隐私和其他权利。要学会理解患者,并不断地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要关爱患者,主动帮助患者解决困难,为患者建立家庭与社会的支持,要求护士学会换位思考,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给患者以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之感。其次要把患者看成正常人来看,有人际交往,获得信息的需求,除了合理地安排患者会客、娱乐外,护理人员有责任回答患者对用药、治疗、费用各个方面的提问。解除患者疑虑,特别要保质保量的做好护理健康指导,为患者提供专业预防保健知识,改变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使患者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正确对待疾病和健康问题。

3.3创建热情的服务环境。一方面要积极想患者之想,做到细致入微的关心患者。护理服务最理想的状态是应敏锐地察觉出各种患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并予以满足。除了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民族信仰、生活习惯、需求层次因人施护外,还应认真评估判断出每位患者心、身护理问题,制订出个体化护理方案,认真实施,真正把整体护理落到实处,使每位患者处于心身的最佳康复状态。另一方面要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确保护理安全。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规范护士各种操作规程,努力提高护士业务素质。在病情观察上要唤起护士责任意识,培养其有意注意的品质,以形成护士敏锐的观察能力。鼓励和倡导护士团队协作精神,弥补和防范护理缺陷。强调护理的预见性,积极预防和解决患者潜在的和现存的护理问题,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安全。

总之,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实践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工作中,用爱心和责任心去关爱我们的每一位患者,实行人道的、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不断推进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做护理工作看似简单,服药、打针、换床单。但如何做好护理工作,至今仍是大家探讨的课题;护理工作是集知识、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门学科的综合表现,怎样做好护理工作,是看我们如何将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的相结合,从而发挥睿智护理的履带作用,实践告诉我们,做好护理工作,必须具备三方面工作能力,缺一不可。重视症状与体征的变化

严密的病情观察,是做好护理工作的首要条件,在复杂的疾病诊断治疗过程中,护士与病人接触时间长,对病情的观察有连续性,病人所表现的行为与其生命相连,不容忽视,许多疾病本身存在内部联系,相互影响,护士应起透视窗口的作用。

护士是大夫的耳目,病人的卫士。所以认真注意病人的症状与体征变化,不仅能当好医生诊断疾病的助手和参谋,也能为千变万化的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线索和依据,更能真正架起医患之间的健康桥梁,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努力做到各项操作技术过硬

对于护理,每位护士都能胜任基本技术操作,但做好护理,只能胜任工作不行,还必须具备过硬的技术。工作中,笔者用“准”“快”“巧”三个字来体现技术过硬。准:即准确无误,如静脉注射达到“一针准”,要从病人及患儿家属的面部看到轻松表情。

快:即简捷快速,当抢救危重病人时,需要吸氧,吸痰或心内注射等技术操作时,必须达到快而不慌,忙而不乱的标准,用最短时间,取得最佳效果,要从家属的脸上发现信任与佩服的目光。

巧:通过运用巧妙手法,减少病人痛苦,如各种注射时,根据年龄、皮肤个体差异,采取不同进针手法,降低疼痛,要从患者面部见到赞扬的表情。总之,护理的每项操作技术都离不开“准”“快”“巧”三字,要想将自己的技术熟练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就必须刻苦学习,加强练习,迅速提高个人悟性,许多疾病的处理都与时间息息相关,在危急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如急性中毒病人,若能在短时间内,用“准”“快”“巧”的操作技术实施抢救,将为病人赢得治疗时间,从而挽救生命。3 用责任心加爱心做护理

护理工作的范围无处不体现责任心问题,时刻都展示着我们的关心与爱心,病人就是自己的亲人,他们的痛苦与护理息息相关。如长期卧床的危重病人,要给予一系列护理措施:定期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等,不能让其有并发症发生。这项工作需要护士从思想感情上真正接近病人,服务病人。对轻病人也不疏于护理。随时掌握疾病信息及早处理,促使早日康复出院。

综上所述,做好护理工作,没有统一衡量标准,只能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提高个人知识水平,不断完善自我,增强素质修养,端正思想作风,全面掌握知识,提高随机应变能力,做到在任何错综复杂情况下,都能头脑清醒,观察病情细心,操作技术过硬,处处体现爱心与责任,让病人、医生、自己三者对护理工作都放心,从而做好护理工作。

第五篇:哲学与人生课程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哲学与人生课》教学工作。本学期即将结束,现将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正视政治管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学习。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胡景涛提出的“四好青年”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结合本校素质教育,把理论与本校的实践相结合。

二、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认真研究教材,备好课,尽量在有限的课堂教授教养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授教养效果。《哲学与人生》的教材我也是第一次接触,所以我也是认真钻研教材,并阅读了大量与教材有关的资料,还与同事们积极讨论。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预备,课后总结得失。

三、正确掌握学情,激发学习爱好。

要上好一堂课,除了认真钻研教材和备课外,还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取得课堂教授教养的有效性。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基础差,良多人都以为读职高就是学技能,其他课可以不用当真上。因此在教授教养中,留意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学生的思维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课堂上,引用鲜活的材料,身边的新闻,学生关心的社会热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精心设计功课,认真组织考查。

在教授教养中,按照学校的教授教养工作的要求,有创造性的设计功课。布置一些简朴的功课,或是回答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或是写小论文,考查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及运用。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留意分层教授教养。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维的辅导,课余时间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思维动向及成绩落后的原因,帮助他们改正学习习惯,进步后进生的成绩,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通过努力,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所进步,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并认真向其他同事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成。

下载人文课堂的新开展:“哲学与人生的意义”课程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文课堂的新开展:“哲学与人生的意义”课程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勇当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排头兵

    勇当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排头兵2014年3月13日星期四下午5点,忙碌了一天教学工作的莘庄镇小学青年科研骨干教师20余人聚集在北校中会议室,召开新学期首次会议。 莘庄镇小学......

    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 心得体会(优秀范文5篇)

    “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两课”培训学习,我对于新课程的主要模块和其选择性、时代性等有了初步的了解,终于我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实行课改,我真正改变了我对......

    “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培训心得体会(精选五篇)

    “课程建设与课堂改革”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本人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体会到新课程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课改是一次对传......

    三年人文与社会新教案

    课 题:第一单元、欢天喜地的节日 1、过大年 教学目标 1、了解春节的历史和年俗。 2、了解传统年和现在年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学重点: 1、了解春节的历史和年俗。 2、了解传统......

    情感哲学与情感教育_期末考试(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大易不卜”出自。 1.0 分 A、 《论语》B、 《中庸》C、 《孟子》D、 《周易》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下列哪一项不是君子三畏的对象。 1.0......

    《哲学与人生》课程期末教学总结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总结 陆玉匀 本学期,本人承担1116,1117,1120,1121,1122,1123,1124,1125共8个班的《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工作。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

    《哲学与人生》第七课活动课堂设计方案

    《哲学与人生》活动课堂设计方案 第七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知行统一。 2.情感:增强对知行统一......

    《哲学与人生》第九课活动课堂设计方案

    《哲学与人生》活动课堂设计方案 第九课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主题】 创新——我能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创新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创新,学习中的创新,工作中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