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子文化的一些感悟
老子文化的一些感悟
PB10001104
孙嘉蔚
老子文化这种课程,其学习是自始至终的,并不像数学分析或是量子力学,学习时间全部在极短的一段时间里。人文学科是活的,一个人必须把自己融入其中才会有很大的收获。至于论文的题目,我也很欣赏秦老师的方式,并不刻意是一片正规的学术性的论文,那样对学生的要求未免有些苛刻,毕竟都是学习理工科的。而把自己的最真实的感想很随意,很自然地发挥出来,就是最好的一种方式。而作为文章的一个题目,我想了想,还是用“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来讲述自己对道德经,对老子文化中的“道”的一些个人的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文章的开始,我还是要引用《道德经》的第一章,因为我觉得这一章不仅仅是一个开篇,而是整个老子哲学,文化思想的核心所在:凡是可以说出来的东西都不是最本质的东西,反过来,最本质的东西往往是说不出来的。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精妙之处,这些,是西方哲学里完全没有的东西。不能说出,却并不代表着随便,任意,甚至放纵,相反,老子文化这种模式恰恰代表着最自然地东西。所以,虽然说“道可道,非常道”,倒是真正的道却依然是有章可循的。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尘,以柔弱胜刚强。
学了老子文化的课程, 我被老子的智慧深深感染。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不妨运用老子的智慧和文化,这样我们就能生活的更加美好。
第二篇:感悟老子的
感悟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洋洋洒洒不过五千言,却深深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历史发展,它洗涤了不少迷惘的心灵,直至今天老子的思想仍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纽约时报更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其地位可见一斑。
之前听人说中层人士学论语,高层人士学老子。其思想的高深令许多成功者与企业的老总所推崇,而且越来越多的老外在研究老中,首当其冲就是老子。我曾上当当网查过,竟然有许多外文版本。作为中国人有打心底的那份自豪感。鲁迅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有不少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被动,柔弱不强势。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顺其自然,无私无我的治理,并非无所作为,无为是为了更好的有为。“有”所以能够给人便利是因“无”发挥它的作用,无的作用更大。老子认为无就是有,有就是无。但两者不能划等号,因为无是万事万物的根源,无创生出有。我认为就像周易阴阳哲学中的一而二,二而一。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两者并不矛盾。功夫之王李小龙习武到最后悟出武术最高境界“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其实也是源于老子的思想。例如,杯子中间的空虚才能产生盛物的作用。若杯子里已经有物体,则无法再盛物了,我们经常讲的空杯心态,就是说不要持“盈”,水太满就要溢出来,甚至是倾覆之患。
《新三国演义》中有一集讲到曹丕与曹冲的故事。曹冲一贯聪明伶俐,深受曹操喜爱。曹丕为争取世子之位,竟下毒杀害弟弟曹冲。司马懿看在眼中,他说“真正聪明的人是不表露于外的”。我们尚且不论这段历史的真实性,故事表明一般常人只追求事物的显象,求全求盈,因而引起无数的纷争,人应处柔守柔,谦下退让。老子说委屈能保全、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弄的迷惑。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你不去跟人争,别人也不会跟你争。这正是不争是争的道理。所以大智若愚,一个智者应表现愚鲁,太聪明就会招人嫉恨。
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十分崇拜老子。他带领德国队夺得大力神杯后却突然隐退,许多人不解,而后的记者采访才表明了心迹,他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身退并非隐匿行迹,引身退去,而是敛藏、不露锋芒、不占据功劳。一个人成功之后,不能得意忘形,应保持平和,淡然处之才能长久。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有完善人格的人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从来不跟大自然相争,停留在卑下人人都厌恶的地方。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有道德的人为人谦下,谦虚反而能赢得爱戴。处处为别人着想反而能成就自己的理想。“非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就是说明这个道理。我们经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最早应出于老子“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之王”。低洼才能得以充盈,你在低处高看别人,别人反而更尊重你。水能方能圆,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像
水一样,能融入任何容器当中。我认为容纳的根源在于理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就会避免自己的怨恨跟无谓的争执。
也许有人会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打工一族,老子的大道真的那么重要吗?其实不管重要与否,他已经深深影响了我们每个中国人,还有部分老子的外国“粉丝”。人的修养要靠后天培养,没人天生就很有涵养。无论你想干大事业还是只想好好为人做事,都先要修身,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上纯属个人领悟,道家思想在清朝学者纪晓岚看来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我只是理解了一些皮毛,人会因为自身人生阅历的增长而不断成长,相信终究会深入理解老子想灌输给人们的思想,从而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
第三篇:感悟《老子》
感悟《老子》
老子是一个“人”。他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五千言。他一身皓羽般麾氅,给人一种羽化登仙的猜想,也如他的睿智放射着光芒。他有着一双深潭般清澈的眼睛,似明镜、像清泉。时而灵动、时而宁静;时而谦卑、又时而敏悟。他能让你感受到“道”的奇雄瑰丽,又能让你感受到“德”的“若水”与“不争”。他有“婴儿之未孩”的纯稚无邪,又有“无”和“有”的玄妙之门。他有时云影天宇之外向我们诉说着宇宙的本源---“无名,天地之始”,有时又“处众人之所恶”讲述我们人生的终极关怀---“长生久视”、“死而不亡”,有时还云横泰岳呼吁着我们“知其雄、守其雌”的虚怀若谷、恭谦下士。孔子见老子“三日不谈”而叹其“犹见龙也”;尹喜见老子称其为“紫气东来”并甘愿弃官而随青牛杳去;雅思贝尔斯见老子赞其“人类的轴心时代”而折服;后辈的我们看《老子》有着一种无法言状的感动和虔诚无比的追随。他能让我们无中生有;能够纵横捭阖、合纵连横;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化不可能为可能。使我们智慧充满,仁爱长存。
《老子》是一本书。它用“道”、“恍惚”、“混沌”、“扑”、“无极”、“虚极”等概念向我们诉说着宇宙产生之前的状态和产生过程的原委。它用道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详说了主宰万物和谐秩序的无限变化和无尽运动。它用“无”与“有”向我们阐述了“精神”和“物质”的最早素朴唯物论,并且最有意味地将“精神”和“物质”合而为一,成活了中华智慧的最初之根。《老子》一书告诉我们,天道之所在,便是和谐冲融之所在。它高论入云,言及万物、万事。它仰观穹昊为我们探求宇宙本体的“复归于朴”;它俯察万类又为我们讲述着治世的“为”、“无为”。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容,无所不能,但有所不为。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长不见其边,短未见其形。它能告诉我们本源、本体、本质的原由;它还能告诉我们天地万物的“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和谐统一;它更告诉了我们明天道、了人道、懂商道的开启之门。
《老子》更是一种传承。《老子》八十一章,五千余言。世经王弼、河上公、抱朴子、成玄英等而越千年至此,又被任继愈、范曾集大成不衰。我们咀嚼千年,消化千年,传承千年。现今的时代我们又传承《老子》的什么呢?我们传承《老子》“道法自然”,以道御术干事业,还“万物”以生成、献“谷”“神”以“盈”“灵”、给“天”“地”以“清”“宁”。我们传承《老子》“虚极静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对时事以“常”,对生命以体验。我们传承《老子》以修身,“其德乃真”,将之化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最后,“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四篇:读《老子》的感悟
老子的《道德经》,以其精炼的八十一章,写出了世间万物的博大精深。从社会中的政治,谈到经济,有时又涉及到教育,从中又写了军事,用这些实际中的事物来体现老子的哲学思想。在优美的文字中构造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方法论的框架。
一开始我是一知半解、有些根本看不懂的,在旁边注解的帮助下才稍微明白一点,就这一点点,让我领略了他的辩证的哲学思想。
读完《道德经》,使我对这位古代贤哲提出的以提高道德修养为核心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方法有了正确的认识,自身的人文知识、个人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也有了提高。比如在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用辩证的思想阐释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又是一种情况,表面情况与实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就是体现了这一点。还有“躁胜寒,靓胜炅”则说明事物的对立面常常互相制约,特别是对立面的主导方面作用更大。
在《道德经》第七章里举了一个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的第六十三章说出了做事的原则,即“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也说出了“天下之难作于细,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从而说明在办事情是要从客观条件出发,一旦条件成熟,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也告诫我们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下手。处理问题时,要是遇到微易的事物,万不可掉以轻心,或许细微的才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老子也说出了“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垒土;百韧之高,始于足下”,说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从小到大的。我们做事情时必须有恒心一点一滴的去完成,不然就会功亏一篑,半途而废。
《道德经》的许多哲学限于我的学识,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读它真是获益匪浅。老子的《道德经》从一开始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铭刻名也,非恒名也。”到最后的“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亦责于人。故有德思介,无德思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都是告诉人们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事的哲学。如果从开始你不认真体会,你就没有办法领会到这些深刻的观点。他用一种朴素的语言,用哲学中辩证的方法写出了客观的自然规律,书中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最后我感谢老师为我们讲解老子与道德经,通过这样的读经典课程来开了一个好头,让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远古的精髓,让我们对于我们伟大的民族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使我们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不会忘记我们以前的文明,从而增加我们的文化及道德修养。我真诚希望这节课能够继续上下去。
第五篇:阅读老子 感悟智慧
感悟智慧
体味人生
——读《老子二章》有感
《老子》,一本蕴含了丰富人生哲理的智慧宝典。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今读《老子二章》,说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颇有感触。这段文字简洁清晰地表达了: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由于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两个概念互相转化,难和易两个概念互相形成,长和短两个概念互相显现,高和下两个概念互相充实,音与声两个概念互相谐和,前和后两个概念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道理。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间事物,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以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居功。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都有意无意地追求美。然而每个人对美的敏锐程度却是不同的,长期生活在优越的条件下的人往往不容易感受到美的存在。相反地,那些饱经忧患的心却能敏锐的感受到美。所以,美好的存在依赖了丑恶,那么丑恶就对美好的存在做出了贡献,于是丑恶也有美好的印记了。世间的万物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极端对立的两种事物也有很大的联系,甚至它们就是互相依存的,就像没有了美好,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丑恶了,那么就无所谓丑恶了。在亚马逊的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就有可能在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飓风,蝴蝶翅膀和飓风是有着多么奇妙的关系,就如同世间万物千丝万缕的关系。没有人能用语言来表述出万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即使表达出了,也是带有主观性的及其局限的,不能适用于广阔的宇宙,甚至极有可能根本就是错误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面对世间万物,我们是多么的渺小;面对永恒,我们又是多么的短暂。自然创造了我们,我们归属于自然。摒弃功利的心,淡泊平静生活在自然中。在自然中我们获得生命,我们成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顺应自然是一种智慧。科技发达,经济发展,我们生存的世界越来越丰富。可是高端的科技摧毁了大自然,破坏了地球生态环境,违背了自然规律。同时,大自然也给予我们以强烈的报复,地震、飓风、海啸、荒灾„„我们为了一己私利无法顺应自然,自然留给我们的也只能是血淋淋的代价。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老子留给我们的告诫是不容被忽视的。无为思想不是消极的,强调的是尊重客观规律,强调顺就物性。
老子的“无为”的思想,不是纯粹的消极待世。强调的是尊重客观规律,强调万物各有其性、物各有宜,强调顺就物性、因才而用、率性而行,反对任意作为,这自有其合理的因素,顺应自然、率性而行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主体价值活动的多元化倾向,有助于充分满足主体的能动意识和创造精神。在清华大学里,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佼佼者,所以竞争也是很强的,很多时候容易心浮气躁以及消沉。老子的无为的思想对我们是很重要的,无为不是说我们要放弃努力学习锻炼,甘于落后,而是要顺其自然,不勉强从事,不逼迫自己,以达观、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和事业,不给自己设定“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悲壮目标,即使结果不理想,不要自暴自弃,要心平气和地学会接受。
这些仅仅是我对老子思想感触的一部分。每当我手捧《老子》,读着那充满智慧的故事,探求那玄而又玄的“道”,这样的一幅画面总会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骑着青牛,悠悠的去到函谷。老人微笑着看着路边的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在一张牛皮上,老人慢慢的记录着心中不时涌出的点点思绪,只言片语„„两千年后,我们手捧《老子》,默默的读着,汲取着智慧的甘露,似乎连世界都安静了下来,慢慢的抬起头,我们也看见了那幽幽山谷,闻到了那阵阵花香„„
老子留给后人太多的想象空间,以致人们渐渐将他神话,就连他的出生于去世,都被后人描绘的那样浪漫而传奇。道教更将老子奉为道祖,尊为太上老君。种种的遐想赋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而那曾经有血有肉的老子,怕是已经永远的湮没于历史的流沙中了。也许老子真的就是仙人,信手就丢给人间一个两千多年都说不清道不明的“道”,而这个“道”能生万物,这个“道”无处不在。天地中有“道”;一草一木亦有“道”;更不用说一人一心了,那就是“道”的化身。而《老子》就像是这样的一本指南,为人们诉说着“道”,辩论着“道”,指引着人们找到“道”,拥有“道”。
其实,《老子》有时真的就像一本手册一样,并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玄而又玄。用现在的话说,《老子》有的时候很生活。所谓的大智慧,其实都是从生活的点滴中渗透出来的。朴素,单纯,却意味深远,甚至一生都难以参透。但一旦顿悟,那种豁然开朗的快感,那种破开迷雾的兴奋,是言语难以形容的。站到了更高层次上的自己,如果转身看看过去,有的怕是只有轻轻一笑吧。
阅读老子,感悟智慧,体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