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与方法 课程总结(DOC)

时间:2019-05-12 11:31: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学批评与方法 课程总结(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学批评与方法 课程总结(DOC)》。

第一篇:文学批评与方法 课程总结(DOC)

文学批评与方法 课程总结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活动。

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

作 家:毛泽东《论鲁迅》 作 品:钟嵘《诗品》

作家作品:托尔斯泰《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文学流派:冯健男《<荷花淀作品选>序》 文学批评:韦勒克《当代欧洲文学批评概观》

文学批评的学科定位

文学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中具体作家和作品的编年史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原理、一般规律、判断标准等。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二、文学批评的性质

艺术性科学

文学批评既评价优劣,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又创造批评意境和思想美,具有科学和艺术的性质。

三、文学批评的功能

(一)文学批评的阐释功能

阐释功能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所谓阐释,是指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解释。

1、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

批评的纽带作用:作家——作品——读者 文学批评与作家:审美发现功能(朋友 诤友)

车尔尼雪夫斯基最早发现托尔斯泰作品的特色,¡°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味的却是心理过程本身,心理过程的形式,心理过程的规律,用明确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文学批评与读者:引导深入理解(平等对话)

夏志清:让历史活埋的作家重见天光

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由耶鲁大学出版。

夏志清颇为得意的是捧了四个人: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张天翼。《小说史》重新给张爱玲定位,推许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2、文学文本的意义阐释

文本释义即批评家立足文本,以解释者的身份分析、揭示作品中所展示和蕴含的意义,包括作品中所萌芽的新的倾向,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而作者本人却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

文本释义的表现:对文本内容的阐释  对形式本身的阐释

《野草》:文本内容的阐释:韧性精神的颂歌

 自我心灵的解剖  针砭社会的投枪

形式本身的阐释:独创性的散文诗

(二)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

通过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影响社会生活。

1、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 

2、文学批评中的审美价值判断 

(三)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

1、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的革新 

2、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的革命

四、中国文学批评历史(古代)

先秦时期:孟子:以意逆志;庄子:得意忘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唐宋时期: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文学批评的独特样式。中国文学批评历史(现代)

新文学运动时期的批评理论建设(周作人 鲁迅)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批评(周扬 胡风 茅盾)印象主义批评(李健吾)传记批评(李长之)

五、社会历史批评

定义: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该方法侧重研究:

1、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

3、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社会历史批评(西方)

丹纳《艺术哲学》:种族、时代、环境

代表: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

►茅盾的“作家论”批评: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前期,与“五四” 时期“表现人生指导人生” 有精神上的贯通,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滋养,形成了“ 作家论” 的批评文体。

►三要素:时代 作家 作品

►《徐志摩论》

社会历史批评评判的尺度 真实性:判断作品价值的必要条件 倾向性:作家社会立场和思想观点的体现 社会效果:衡量作品价值的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历史批评的操作方法

一、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运用一定的历史发展观念和社会价值标准,以作品的题材、语言、形象塑造等为切入点,深入洞察隐含其中的社会历史内容,揭示作品的思想意义。

二、考察作家与所处时代、环境的关系。考察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环境、艺术环境、时代精神等);作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的思想和政治倾向。

三、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强调文学的认识价值,把文学作品视为社会的写照和反映,希望通过文学更好认识社会。

六、印象批评

定义: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特点:

1、重批评家的主观感受、直觉印象

2、追求批评的诗性和美感的特征 李健吾:《咀华集》

李健吾:“一个真正的批评家,犹如一个真正的艺术家,需要外在的提示,甚至离不开实际的影响,但是最后决定一切的,却不是某部杰作或者某种利益,而是他自己的存在,一种完整无缺的精神作用。”

印象批评的理论特征

一、推崇主体的创造性与个性色彩 

二、强调批评过程中的印象和直觉 

三、突出批评的审美特征 印象批评的基本步骤

1、获取印象:以直观的方法获取对作品的切身感受和独特印象 

2、整合感受:使自己的印象由朦胧而清晰,由纷零而坚固。

3、抒情描述:用富于美感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印象和感受。

七、心理批评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本我:最原始的部分,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完美原则。

八、文本批评

感受谬误(见):

韦姆塞特与比尔兹利合写的论文《意图谬误》和《感受谬误》是新批评派的重要文献。感受谬误指文学批评与理解不能受读者的情感的影响,读者的反应不能作为文学作品的因素,评价文学作品不能以读者的主观感受为标准。

陌生化:

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理论,只有陌生化的语言才有文学性可言。陌生化(又译为奇特化)是使人感到惊异、新鲜和陌生的具有审美特征的语言。“陌生化”是与“文学性”直接相关联的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

兰色姆:《新批评》

1941年,美国学者兰色姆出版《新批评》,对艾略特、瑞恰慈等人的理论进行评述,新批评派由此书得名。兰色姆被认为是新批评的真正创始人。

含混:

英国新批评派学者燕卜荪在《含混七型》中提出的重要概念,含混就是一个语言单位包含多种涵义并引起不同理解的现象,是文学语言、语义,特别是诗歌语言语义最重要的特点。

张力:

艾伦.泰特在《诗的张力》中认为诗歌的语言和语义即一定的(外延)指称性,又具有能够引发各种联想和想象的(内涵)暗示性。文学语言和语义始终徘徊在内涵与外延、确定的指向与模糊的暗示之间,构成了一种紧张的关系即所谓的张力。张力。如《西风颂》Oh Wind,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结构主义叙事视角的三种聚焦类型

1、全知叙事:叙述者>人物。(零聚焦)

叙述者知道故事的细枝末节,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既可高高在上地鸟瞰,可以看到在其它地方同时发生的事,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

2、限制叙事:叙述者所知的和小说中的某一个人物一样多,又称内聚焦。(叙述者=人物)

作者在有限的范围内叙事,只展现事件和人物的一部分,而不展现全部。所以,又称为局部化叙事。他知道自己的一切,可以解剖自己的一切,却不能进入别人的内心世界。作品只有这一个人物可以从内部来写,作者仿佛坐在这个人物的大脑里,观察其他的人物和事件,所以,其他的人物和事件都只是从外部观察得来的结果。

3、纯客观叙事:叙述者只客观地描写,不作任何越界的评论,热奈特称此类为外聚焦。(叙述者<人物)

在这一类小说中,读者看到的只是读者能看到的人物的表演:人物的行为、动作(包括对话)等,所有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人物的行为动机、来龙去脉,作者都不会作交待,而只能由读者通过人物的外部行为去推测。

由于类似于戏剧舞台上的人物表演,因此,也被小说理论家称之为¡°戏剧式叙事观点。

九、性别批评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位蜚声世界文坛的英国女作家,由她创作的《一间自己的房间》 更是被奉为女性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闪耀着恒久的女性主义文学的创作魅力。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人的圣经。

十、神话原型批评

原型:

荣格认为神话、童话、图腾崇拜、怪诞梦境等包含着人类的心理经验中反复出现的原始意象,它们是集体潜意识的显现形式,因而被称为原型。荣格总结了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英雄原型等众多的原型。

十一、读者反应批评 期待视野:

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者姚斯提出的重要概念,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在具体阅读中的一种预先估计与潜在的审美期待。

召唤结构:

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伊瑟尔提出的理论,文学作品包含着许多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点,它是联结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它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正是空白和未定点构成了作品的基础结构,此即召唤结构。

读者反应批评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语文阅读教学长期以来形成了本文通过„„的叙述,表达了„„思想,批判(歌颂)„„的中心思想分析教学,求统一答案,教师力图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参考书对作品主题的分析,表现出过分的求同取向。

20世纪60-70年代,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者反应批评兴起。读者批评,是一种以读者为指向的批评,它侧重从读者的角度理解文学及其意义。读者反应批评主张把读者接受作为批评的主要对象,着重探索读者与作家、作品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的决定作用。从意义的角度看,意义是在阅读中产生的,读者对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标准》提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鼓励体验,建构意义。读者反应批评认为读者的参与才构成了阅读的意义。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体验自己的情感,建构起自己独特的文本意义。

2、快乐阅读。

读者反应理论认为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是不断的以学生的期待视野去识别课文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冲突并不断形成认同的过程。然而当两者达到最终的认同,阅读的幸福感也就宣告结束。

3、阅读教学的目标:培养“有知识的读者” 由于学生缺乏阅读的能力和策略,势必会出现错误解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社会公认的文化传统和背景及语言语法知识与学生交流,尽量勾起学生熟悉的场景和情感回忆,将学生引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在冲突—认同——冲突——认同的循环模式中完善策略,对文本进行阅读和意义建构,使学生向有知识的读者靠拢。

针对某个当代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文学运动、思潮、流派等),运用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进行评析。

例文1:《背影》何以成为经典?

李欧梵曾在讲学中说过:鲁迅在著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所说,¡°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五四是个反传统的年代,是个¡°弑父¡±的年代,五四文学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的;

而《背影》不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它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一下子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背影》的社会历史批评解读

一、联系写作背景,挖掘文本关键信息

《背影》写于1925年,浦口送别发生在1917年,相隔时间八年之久,为什么相隔如此之久才问世?朱自清曾说:我写《背影》,就是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是泪如泉涌。父亲从扬州发来的一封信,文中说道: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二、了解作者家庭情况,深化文本解读

1、父子见面:间隙的产生

《背影》开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朱自清年谱》:那年是1917年,¡°因祖母逝世,回扬州奔丧。父亲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淮阴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

2、父子惜别:情感的疏离 浦口送行,儿子对于父亲给予关怀的淡然。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后,回到扬州一所中学任教,他的父亲凭借关系将所有的薪水领走。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在1925年之前的几年间,矛盾并没有缓和,反而在家庭琐事中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3、和解信号

奔丧回家后,父亲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丧事,事后父子同行,暗含着父亲希望与儿子的共处来得到儿子的谅解。父亲为朱自清送行,以朱自清的年龄与能力,完全可以独立回北京。1925年收到那封信,大去之期不远矣,实际上他的父亲活到1945年。

三、探析文后故事,加深文本理解

《背影》发表后,据朱自清的弟弟记载,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至此父子矛盾冲突因为《背影》最终得到化解。

朱自清笔下的亲子之爱,是错位的,爱与被爱是有隔膜的。爱的隔膜,正是《背影》之所以不朽的原因。——孙绍振 例文2 :性别批评个案分析

性别批评视角解读《小二黑结婚》中三仙姑形象

文学史上,母亲总是和伟大联系在一起,温柔善良,勤劳简朴,吃苦忍让,富有牺牲精神。

在女性主义批评看来,贤妻良母和夫唱妇随是男权文化的中心话语。三仙姑并非贤妻良母:

装神弄鬼 :青年们到三仙姑那里去,与其说是问神,倒不如说去看圣像。老来俏 :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包办女儿婚事 :小二黑这孩子,在三仙姑看来好像鲜果,可惜多了一个小芹,就没了自己的份儿。

波伏娃:母爱不是直觉的,天生的,在任何情况下天生这两个字眼均不适用于人类。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完全决定于母亲的处境以及对此处境的反应。

第一次:30多年前,三仙姑才15岁,刚刚嫁到于家。于福是老实后生,从不多说一句话。

第二次 :30 多年后,她起先责备于福管不了家,后来说小芹跟吴先生是前世姻缘„„ 于福跪在地上哀求。

第三次 :小芹被带走,于福虽比她着急,可是自己既没有主意,又不敢叫醒她,只好自己先去做饭,饭快成的时候,三仙姑慢慢起来梳妆,她说:“ 打听她做甚啦?她的本领多大啦?” 于福也再没有敢说什么。

父系社会以来的男权中心话语在三仙姑的反叛性格中消失殆尽,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

三仙姑的形象,在美国研讨会上,几乎所有的美国女学生都认为三仙姑是一个正面人物,而那个村干部才是批判的对象。例文3: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评论家章亚昕:《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梦中的花朵。评不写她的外貌,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

(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ª¡ª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有人认为是一首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诗作。有人认为是距离产生美的诗作等。

卞之琳: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可以从多个层面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 《断章》的魅力就在于这首诗的主旨朦胧性和不确定性。(含混)

第二篇:社会调查与方法个人课程总结

个人课程总结

本学期的第一到第九周,我们班开设了社会调查这门课程,通过周均旭老师的授课,我对社会调查这门课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与学习。在与小组的成员共同完成实践调查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社会调查的乐趣与小组间团结配合的精神。

有人说:大学老师给予我们的仅是一棵鱼竿,如何钓到鱼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不错,在课堂上,老师传授给我们先进的理论知识,教给我们专业技能。但是,这些都来自课本,源于前人的研究总结。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的有太多是抽象的东西,不易去理解把握。而作为大二学生的我们,要想在走出校门、踏入社会后有所作为,那么现在就得学会求知,自觉主动去求知,敢于去探索钻研。因循守旧,得过且过,不思进取,胸无大志,注定要被时代淘汰。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点燃我们激情的人;一个鼓励我们永远进取的人;一个以人格魅力塑造我们高雅品味的人。因此我们除了要汲取课堂上老师们传授的理论知识外,许多东西还得自己去探索,要自己亲身去创造。这次周均旭老师让我们以小组的形式去亲身参加实践调查则是一次很好提升自我空间的机会。这次的小组调查,我们小组经过选题,修改选题,收集调查资料,确定调查方案,制作PPT,问卷调查的设计及发放,对同学的访谈,整理回收的问卷并分析总结调查内容等过程的实施,终于完成整个调查任务。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们了解到了我院大部分同学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有着良好的看法;从大一到大四,目标明确的比例逐渐递减,大四目标不确定的比例最高;从年级看,大一到大三的同学都比较倾向于直接出去工作和考研,出国和创业的比例比较低;国贸的同学比较倾向于去外企工作,法学和行管的去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比例比较高,社保去国有企业的比例较高;大家的预期工资大部分在3000元以上,特别是大一的同学,更是高达78%等等一系列的内容。这些结果虽然只是在我院内部展开的调查,或许没有社会上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完整与精确,但也能够反映出我院大部分学生对就业的意向。同时我们提出对我院学生要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改变就业观念。改变地域选择和单位选择的观点,还应积极主动地去创业。不要对工资要求太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树立自己就业的信心,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要有创新能力,培养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学好专业知识,并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社交能力的意见。这些意见能或多或少的帮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就业信息,正确对待自己的就业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我想,这便是调查最有意义的地方了:不仅让让我们切身去参加实践调查,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课余生活,增强了我们与人沟通的能力,也能起到帮助同学的作用。

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小组成员意见不统一,经常需要占用休息时间去集合讨论,不断修改文档,发放问卷时需要跑许多宿舍有些同学不予以配合等等问题。但是,我们全组成员都能够齐心协力,不怕困难,在调查中积极出谋划策,收集调查资料,针对老师与同学提出的意见都能虚心听取并认真修改,遇到不统一的意见时也能以大局为重,碰到对问卷有问题的同学能够耐心解答······可以说,这次的调查的完成,是全组成员团结一致不怕辛得来的成果。

诗词中写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的便是实践的现实意义,亲身实践中所得的体会和经历往往比单纯书本所学更叫刻骨铭心,社会调查让我们这些“囚禁”在象牙塔的大学生有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和训练场,在这里我们用自己的亲身体会书写下对社会百态的调查和体验,不再是从书本中别人的眼光看世界。只有更多的亲身实践才能够使我们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综合性大学,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实践中成才,学有所用,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

社保100班

201006113002

李 根 林

第三篇: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课程实训总结

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课程实训总结

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由我就本次社会实践做出总结,如有不对之处,还请大家指正!本学期由XX老师担任《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课程的授课老师。在这里,我代表全班同学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我提议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感谢梅老师这一学习辛勤的耕耘。谢谢梅老师!

现代社会调查课程是一门十分具有实践性的课程,需要我们每一个同学认真听讲、积极参与、热情投入调查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的精髓。现代社会调查课程的社会实践部分,一方面能够体现出小组成员的内部合作,尤其是能够展现出团队精神。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强化大家的课程学习,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本次调查实践,我们一共经历了选题和方案设计、问卷设计和调查实践以及数据统计和分析总结三个环节。在整个社会实践的实训过程中,每一个同学热情参与,每个小组之间都密切配合、充分交流,反应出班级内部的高效、协调、一致;同时,成员之间保持高度的默契、互相指导,保质保量的完成调查工作。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对本次实践做出总结:

首先,在思想上,各小组组长和成员高度重视本次社会调查实践,全心投个社会调查实践的各个环节。社会实践是我们专业拓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同学们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不断深化自身对课程实践的认识,把握好调查课题的深度和广度,灵活运用课程内外知识,实现调查的基本目的,达到强化专业学习的要求。

其次,在学习上,社会调查课程要求我们掌握调查问题的选择、方案设计、抽样方法、资料查找、数据统计分析和总结报告的书写等几方面的内容,检验理论是否掌握最好的方法就是付诸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依据课程理论,结合自身实际和校园生活环境选择合适课题,顺利完成调查任务,并且形成研究报告,既巩固了课程专业知识,又对深化今后的学习具有实践意义,能够进一步引导大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不人云亦云。

最后,在生活上,将社会调查课程实践的经验运用于生活,不断提高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过,在调查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日后在学习和工作上都引以为戒。第一、社会调查问题一些答案之间界限界定不清晰,存在重合和模棱两个的现象,对被访者造成一定误区;第二、调查没有完全按照设计方案规划进行,具有随意性;第三、报告文书制作不够精良,需要重视。

总的来说,本次社会调查课程实践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较为全面地考察了我班同学对现代社会调查课程的掌握情况、社会调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对总结性文书的书写、制作能力。在此,需要表扬和感谢各位组长对本小组工作任务的积极调配和高度负责,当然,也需要感谢在社会调查中的被访者的积极配合和XX的精心指导。同时希望我们本次社会调查的报告能够对我班同学的学习、生活具有指导价值,进一步深化大家对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认识。

我的总结完毕,谢谢大家!

第四篇:现代文学批评表现与影响

现代文学批评的表现与影响

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无论是在远古的口耳相传时代,还是在文字书写印刷时代,及至现在的网络电子时代,媒介一直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消费时代的到来,一直处于象牙塔顶端的文学批评却逐渐褪去了其头顶上的神圣光环,与大众文化不断接触、靠拢,出现了多样化、开放式、动态化的发展趋势。

一、文学批评泛化的原因

文学批评的泛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这里面既受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和大众传媒的渗透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是由其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所决定的。

1.社会经济历史方面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政治向全球一体化方向迈进,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兴起和介入,一方面促进了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也给文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自由竞争要求最大程度的自由空间。经济体制的转换,必然会引起文化形态的相应变革,最终导致多元价值取向的文化共存。

(2)现代传媒(技术)的兴起,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转型也催生了现代传媒技术发展,原有的传媒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报刊、电视、电影、广播等传统媒体中又加入了很多新成员,如网络、手机、电子杂志等。现代大众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网络文化的繁荣,并逐步改变了当代文化构成的空间格局,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情感、感知世界的渠道;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中的这些媒介又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不断楔入文学批评的空间,也对文学批评的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此,文学领域出现了多元的文化共生局面,随之而来,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念、生态环境和艺术面貌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2.自身的特点文学批评是对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等等进行分析和评判的一种活动。作为关于文学的审美活动,文学批评具有其自身的运行机制:首先,文学批评要以某一种理论为基本的框架,去对作家、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等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就要求文学批评要有一定的学理追求;其次,文学批评是关于“文学”的批评,其关注的主要是作家、文学作品、文学运动、文

学现象等内容。文学批评本身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其在评论时,表现出批评的形式和内容太过深奥,对专业性要求很高,学理性太强,批评话语的思辨色彩浓厚等弊端,这就使得文学批评与普通受众之间产生了一定的隔膜,普通大众以自我原有的知识体系在接受文学批评时有一种距离感,理解困难,无法引起大众的共鸣。

二、文学批评泛化的表现

(1)批评类型的扩大。进入大众传媒时代以后,随着在文学创作中对人文精神的提倡,文学批评主体意识的觉醒,文学批评逐渐冲破了原有的苑囿,开始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主流批评、专家批评(精英批评)、媒体批评、网络批评、受众批评、文化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各种文学批评类型先后登上了文学批评的舞台,从各自不同的文化体认出发,表达了各自关于文化的价值观念,重构了文学批评空间的格局。

传统的文学批评本身有许多优点,如注重对文学作品本身的整体把握,从文本的价值本身出发对文本进行审美的观照,以及对审美对象的深度挖掘等。这些优点使传统的文学批评在对文学文本的分析与评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文学批评也有一定的弊端,如过度阐释、晦涩难懂等,这就使文学批评与普通受众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文学批评类型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促

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

(2)批评关注点的扩大。传统的文学批评,如专家批评,是一种经典化的文学批评。其批评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文学经典、名人名作等方面。但是,大众传媒语境中的文学批评,则以一种开放式的视角走下了文学的圣坛,走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学批评的视野空间得到了空前的扩张,人们的审美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文本,而是向文学外部空间领域拓展,如哲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当代文学批评领域中既有关于文学经典“四大名著”、“人文精神”、余秋雨现象、明星作家、电视剧等的讨论,也有关于城市广场、电视广告、上海酒吧等文化现象的分析和解读。“一些文学教授开始从莎士比亚转向了麦当娜,从《包法利夫人》转向了侦探小说;另一些批评家放弃了诗歌和小说而兴致勃勃地进入了广告、MTV 和流行歌曲的研究,甚至考察起了香烟与垃圾的历史脉络。电视肥皂剧、街头舞蹈、服装款式的含义,电影之中的种族冲突或者观众被赋予的性别主体位置———这一切都被纳入文学批评的研究范围。”[1]可以说,人们的关注对象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文学批评的操刀手们不再仅仅将目光锁定在文学文本的分析研究中,而是将批评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文学、文化的现象和事件上。

(3)批评方式的多样化。文学批评的泛化还表现在批评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文学批评,如专家批评,主要是以文字形式为主要的表达

方式,如通过发表文章、出版专著等。但在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当代文学批评的方式有了重要的突破,出现了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如随笔、札记、报刊的专栏和书评、电视访谈节目、研讨会、网络上的帖子等等以文学艺术为对象的形式。另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媒体的炒作、“广播剧、配乐诗朗诵、电视散文,甚至包括电视剧对文学原著的改编、节目板块的设置、节目名称的命名、播出时间等等因素,都可以包括在我们所说的边缘性的批评之中。”[2]这种批评方式拉近了文学批评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是文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与大众进一步靠拢,为文学艺术的雅俗共赏提供了可能,促进了文学艺术的民主化与大众化。

第五篇:《数学思想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数学思想与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数学思想方法》是研究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的一门课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有着全局影响的数学思想方法其重要性日益凸现。鉴于数学思想方法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数学思想方法》被列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比较系统地获得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掌握实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特点,并能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员实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学习,关键在于使学员建构起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认知结构,认识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增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自觉性,提高实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2、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部分学习,帮助学员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源头、几次重要突破和现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并能正确理解数学的真理性,确立动态的、拟经验主义的数学观。

3、通过“数学思想方法例解”部分学习,使学员掌握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其应用。

4、通过“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部分学习,使学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特点,并能将所学数学思想方法初步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层次

教学要求中,有关定义、定理、性质等概念的内容按“知道、了解和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计算、解法、公式和法则等方法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本课程是以远程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各教学点应以“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教学,教学形式以“课堂辅导、自修、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

五、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本课程是师范类“专升本”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员应有专科水平的数学知识,学员在专科阶段已经学过的《高等数学》课程以及本专业《科学与技术》课程等都是本课程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本课程将着力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旨在提高小学教师素质。本课程建议安排在第4学期。

本课程为3学分。

第二部分 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学时分配

《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安排一个学期。本课程共3学分,54学时。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内

第一章 数学思想的两个源头

第二章 数学思想的几次重要突破

第三章 数学的真理性

第四章 现代数学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 抽象与概括

第六章 猜想与反驳

第七章 演绎与化归

第八章 计算与算法

第九章 应用与建模

第十章 其他方法

第十一章 数学思想方法与素质教育

第十二章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第十三章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案例

总学时

学时 2 4 4 2 4 6 6 4 4 6 3 3 6 54

媒 体 作业(次)

文字教材、电视课、IP课程

文字教材、电视课、IP课程

文字教材、电视课、IP课件

文字教材、电视课、IP课程

文字教材、电视课、IP课程

文字教材、电视课、IP课程

文字教材、电视课、IP课程

文字教材、电视课、IP课程

文字教材、电视课、IP课程

文字教材、电视课、IP课程

文字教材、电视课、IP课程

文字教材、电视课、IP课程

文字教材、电视课、IP课程 1 1 1 1 1 1 1 1 1 1 1

二、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以及学员实际,本课程的教材由文字教材、IP课件和录像教材组成,每种教材各具功能,有机配合,进行一体化综合设计,方便学员的学习需要。

三、教学环节

1、学习教学大纲以及课程实施方案,明确课程性质及教学目标。

2、在课程设计的“学习指导”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文字教材,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

3、通过学习IP课件或录像教材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学案例,加深对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解。

5、参加面授辅导,答疑解惑。

6、独立完成形成性作业,取得形成性考核成绩。

7、通过实践性教学活动,增强了解、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的能力。

8、课程学习结束进行统一考试。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上 篇 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

第一章 数学思想方法的两个源头

(一)教学内容:

《几何原本》的形成、基本内容、特点和意义。

《九章算术》的形成、基本内容、特点和意义。

(二)教学要求:

1、知道《几何原本》和《九章算术》形成的原因和基本内容。

2、理解《几何原本》和《九章算术》数学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重点:《几何原本》和《九章算术》的特点和意义。

难点:《几何原本》和《九章算术》的特点。

第二章 数学思想方法的几次重要突破

(一)教学内容:

算术的局限性与代数产生的必然性。

常量数学的局限性,变量数学的产生及其意义。

欧氏几何的局限性,非欧几何、解析几何的产生及其意义。

确定数学的局限性,随机数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意义。

(二)教学要求:

1、知道算术的局限性、常量数学的局限性、欧氏几何的局限性、确定数学的局限性。

2、了解变量数学、非欧几何、解析几何产生的过程、随机数学的发展。

3、理解变量数学产生的意义、确定数学与随机数学的区别、随机数学产生的意义。

重点:变量数学产生的过程与意义、解析几何与欧氏几何的区别、随机数学产生的意义。

难点:确定数学与随机数学的区别。

第三章 数学的真理性

(一)教学内容:

证明的由来、数学的证明、科学的证明、证明的功用。

公理化的起源、发展和意义。

康托的集合论、罗素悖论与第三次数学危机。

希尔伯特规划、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

(二)教学要求:

1、知道证明的由来、数学证明与科学证明的区别、公理化的起源、康托集合论的概括原理、希尔伯特规划。

2、了解推动公理化发展的原因、罗素悖论、第三次数学危机对数学产生的影响。

3、理解证明的功用、公理化的意义、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对数学产生的影响。

重点:证明的功用、公理化的意义、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对数学产生的影响。

难点:罗素悖论、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

第四章 现代数学的发展趋势

(一)教学内容:

数学的统一性。

自然科学的数学化、社会科学的数学化。

数学机械化、计算数学的发展、新学科的发展。

(二)教学要求:

1、知道数学的统一性。

2、知道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广泛应用。

3、知道数学机械化产生与发展及其意义、计算机促进计算数学的发展、计算机促进数学中新学科的发展。

重点:科学的数学化、数学机械化的发展。

难点:计算机促进数学中新学科的发展。

中 篇 数学思想方法例解

第五章 抽象与概括

(一)教学内容:

抽象、抽象过程、数学抽象的特征、常用的数学抽象方式。

概括、概括过程、概括与抽象的关系。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抽象、概括的含义以及概括与抽象的关系。

2、掌握抽象过程、概括过程和常用的数学抽象方式。

重点:抽象过程、概括过程和常用的数学抽象方式。

难点:抽象与概括的区别。

第六章 猜想与反驳

(一)教学内容:

归纳、归纳推理的形式、猜想、归纳猜想。

类比、类比推理的形式、类比的种类、类比猜想。

反例反驳、反例在教学中的应用、猜想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要求:

1、理解归纳、类比的含义及其推理形式。

2、掌握归纳猜想、类比猜想方法及猜想能力的培养。

3、熟练掌握反例在教学中的应用。

重点:归纳猜想、类比猜想及举反例的常用方法。

难点:类比猜想、反例反驳、猜想能力培养。

第七章 演绎与化归

(一)教学内容:

公理方法、公理体系、形式化、公理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化归方法、化归方法的基本原则、实现化归的常用途径、化归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公理方法、化归方法的含义。

2、理解公理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3、熟练掌握化归方法的基本原则和实现化归的常用途径。

重点:公理方法、化归方法及其应用。

难点:公理体系、形式化、化归方法的基本原则。

第八章 计算与算法

(一)教学内容:

计算、计算工具的发展、计算的意义。

算法、算法的特点、算法的意义。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计算、算法、算法的特点。

2、知道计算工具的发展。

3、理解计算的意义、算法的意义。

重点:计算的意义、算法的特点及其意义。

难点:算法的特点及其意义。

第九章 应用与建模

(一)教学内容:

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方法、数学建模举例、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

数学模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几个重要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方法的现代应用。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方法的含义。

2、理解数学模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3、掌握几个重要的数学模型。

4、熟练掌握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

重点:数学模型方法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几个重要的数学模型。

难点:数学模型的建立。

第十章 其他方法

(一)教学内容:

分类方法、分类的标准、现象分类和本质分类、分类方法的应用。

数形结合方法、数形结合方法的应用。

特殊化方法、特殊化方法的应用、特殊化与一般化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要求:

1、了解分类方法、数形结合方法、特殊化方法的含义。

2、理解现象分类、本质分类以及特殊化与一般化的辩证关系。

3、掌握特殊化方法的应用。

4、熟练掌握分类方法、数形结合方法。

重点:分类方法、数形结合方法、特殊化方法及其应用。

难点:特殊化方法、特殊化与一般化的辩证关系。

下 篇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第十一章 数学思想方法与素质教育

(一)教学内容:

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数学教育效益的思考、国际国内数学教育改革情况。

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关系、数学思想方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现状及其思考、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数学教育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国内外数学教育的改革情况。

2、理解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关系。

3、理解数学思想方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4、理解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重点: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关系、数学思想方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难点:数学思想方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第十二章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一)教学内容:

数学思想方法频数分布、数学思想方法频数分布的启示。

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主要阶段。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特点、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注意事项。

(二)教学要求:

1、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频数分布。

2、理解数学思想方法频数分布的启示。

3、掌握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主要阶段。

4、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重点: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特点、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主要阶段。

难点: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主要阶段、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注意事项。

第十三章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案例

(一)教学内容:

案例一(化归方法)。

案例二(数学模型方法)。

案例三(归纳猜想)。

案例四(综合)。

(二)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化归方法、数学模型方法、归纳猜想的教学案例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特点。

2、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综合应用的特点。

重点:化归方法、数学模型方法、归纳猜想的教学案例。

难点:数学思想方法的综合应用。

第四部分 面授教学建议

一、本课程是一门学科教育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学员发展为本,着眼于帮助学员建构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认知结构,认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实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从理论上阐述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提供适量的典型实例分析。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员结合自己学习数学的体会和教学实践认真领悟所学的理论,努力将学到的理论运用于课堂教学。鼓励学员认真总结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成功做法。

二、本课程以“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应重视学员的自学,以自学为主,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努力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学员要在认真自学文字教材的基础上参加面授辅导。面授辅导要从学员已有的基础(已有的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出发,采用适合“成人、在职”的特点方式,既突出重点又有针对性地,帮助学员掌握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和解决疑难问题。

三、本课程每章后均有一定数量的思考与练习题,独立完成这些习题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手段,辅导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适时提出作业要求,并对作业情况作出评价。

四、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教学,面授辅导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注意结合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理念,帮助学员理解数学的真理性,确立现代数学观,了解现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以提高学员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五、关于“数学思想方法例解”教学,面授教师应着重帮助学员掌握各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含义、操作步骤及其应用;并选择适当的素材,组织学员探究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使学员体会到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提高学员的数学素养和对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意义的认识。

六、关于“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要通过揭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使学员理解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数学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的频数分布,使学员认识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可行性;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的学习讨论,使学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特点和实施过程;指导学员设计一节实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教案,并进行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学员实施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水平和能力。

七、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鉴于学员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教学实践经验,面授教学的内容,可以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有些章节的教学内容可先让学员自学,然后组织学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体会;也可提供教学实例(名师教案、优秀课堂教学录像或研究专题等)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员以探究方式进行学习。如有条件,还可适当组织观摩教学、名师访谈等活动,以进一步增加学员的直观感受、拓宽学员的视野。

下载文学批评与方法  课程总结(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学批评与方法 课程总结(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讲座材料) 双庙子小学 讲座人:刘志刚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作为“综合实践活......

    材料研究方法研究生课程期末总结

    1.根据IUPAC定义,多孔材料是如何分类的? 多孔材料分为微孔材料、介孔材料、大孔材料。 2.N2吸附-脱附理论中,有哪些计算比表面积和孔径的理论模型,都是基于怎样的假设? Langmu......

    课程总结与反馈

    课程总结与反馈 主题一:在这几个模块学习中,您做了哪些事情? 答:在这几个模块学习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第一、认真研读了《平台操作指南》、《学员手册》、《教育技术参考手......

    课程总结与反馈(合集)

    课程总结与反馈 回复数:0 查看个人回帖 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五个模块的学习。下面请您围绕下面的三个问题发表一个主帖: 主题一:在这几个模块学习中,您做了哪些事情? 主题二:学完......

    课程总结与反馈(模版)

    模块五 课程总结与反馈、 主题一:在这几个模块学习中,您做了哪些事情?在这几个模块学习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1、我阅读了在线学习里的相关内容,认真研读《教育技术参考手......

    材料与构造课程总结

    课程小结: 初识材料与构造,感觉既陌生又好奇。经过三周的学习,如今对材料及其材料的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从我们作为学生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不断的从老师那......

    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教学单位: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学时: 学分: 学位类型: 考核方式: 授课方式: 艺术学院 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 Theory and Method of MusicologyC111002 专......

    环境艺术与设计方法课程调研报告

    环境艺术与设计方法》课程 调研报告 学 生: 专 业: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年 级: 2012级工程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 李 杰 完成时间: 2014年05月 1 《 贵州大学新校区校园环境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