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 副本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120182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授课对象:劳动与社会保障 开课学期:第1学期 学 分:3学分 主讲教师:赵瑞红
教学目的:社会调查是人们的一种自觉认识活动;研究社会调查的学问——社会调查学,则是一门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即是关于人们自觉认识社会的理论、方法和过程的科学,是一门具有方法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的科学。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其一,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调查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社会调查知识;其二,使学生能够独立针对一些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开展自选题、设计等准备事项,至实施、整理、分析等各环节的工作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调查技能,学会防止和克服社会调查过程中各种可能出现的误差;其三,通过学习,能提高学生社会调查的自觉性,从而有利于学生提高主动学习钻研、调查研究的能力。
第一章 绪论
课时: 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及社会调查
一、社会的定义和要素
二、人群共同体
三、社会结构
四、社会调查 第二节 社会调查学
一、社会调查学的概念
二、社会调查学的特点
三、社会调查学的研究对象 思考题:
1.简述社会的定义和社会的要素。2.简述人群共同体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3.什么是社会结构?
4.什么是社会调查?其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5.什么是社会调查学?它有什么特点?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第二章 社会调查的历史发展
课时: 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代的社会调查
一、古代社会调查的产生
二、古代社会调查的社会意义
三、古代社会调查的特点
第二节近代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会调查
一、近代社会调查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近代社会调查的类型
三、近代社会调查的特点
四、社会调查学形成的主要标志
五、现代社会调查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调查
一、马克思、恩格斯与社会调查
二、列宁与社会调查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的特点 第四节 20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调查
一、解放前中国的社会调查
二、解放至1978年中国的社调查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调查及特点 思考题:
1.古代的社会调查有什么特点? 2.简述近代社会调查产生的背景? 3.近代社会调查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4.简述近代社会调查的特点。
5.社会调查学产生的主要标志有哪些? 6.现代社会调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调查主要有哪些特点?
第三章 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
课时: 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调查的方法体系
一、最高层次--方法论
二、中间层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三、最低层次—社会调查的具体技术及工具 第二节 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
一、准备阶段
(一)主要任务
(二)调查课题
(三)初步探索、研究假设
(四)组建调查队伍
二、调查阶段
三、研究阶段
四、总结阶段 思考题:
1.简述社会调查的方法体系。2.社会调查的程序包括哪些环节? 3.简述调查课题的类型。
4.选择分组标志应遵循哪些原则? 5.组建调查队伍应考虑哪些结构? 第四章 社会指标和社会测量
课时: 2周,共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指标
一、社会指标的概念
二、社会指标的特点
三、社会指标的类型
四、社会指标体系的概念
五、社会指标体系的类型 第二节 社会测量
一、社会测量的概念
二、社会测量和自然科学测量的区别
三、社会测量的层次
四、主观社会指标的层次和测量 第三节 调查指标及调查方案
一、调查指标
二、社会指标和调查指标的区别、联系
三、调查指标的设计过程
四、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和设计原则 思考题:
1.简述社会指标的概念和特点。
2.简述社会指标和调查指标的区别与联系。3.简述平均指标的常见类型及各自的特点。4.简述社会指标的常见类型。
5.简述社会指标体系的概念和类型。6.简述社会测量的概念。
7.举例说明社会测量包括哪些层次? 8.简述主观社会指标包括哪些层次? 9.业务处理练习:使用总加量表。
10.简述调查指标的概念,并说明它与社会指标的区别和联系。11.简述调查指标的设计过程。
12.简述调查方案的概念和设计原则。
第五章 社会调查的主要类型
课时: 2周,共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调查分类
一、广义的社会调查和狭义的社会调查
二、社会调查的各种分类 第二节 普查
一、普查的概念和意义
二、普查应注意的问题
三、对普查的评价
第三节 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
一、重点调查
二、典型调查
三、个案调查 第四节 抽样调查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
二、抽样调查的分类
三、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和具体方法
思考题:
1.简述社会调查的各种分类。
2.简述普查的概念、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3.简述重点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的概念、特点和适用场合。4.简述抽样调查的概念。
5.抽样推断有哪些组织形式?每种组织形式各适用于什么场合?各有哪些具体的操作方法?
第六章 文献调查法
课时: 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献
一、文献的概念
二、文献的分类
三、文献的检索 第二节 文献调查法
一、文献调查的概念和意义
二、文献调查的特点
三、文献分析 思考题:
1.简述文献的概念和分类。2.简述文献检索的途径和方法。
3.简述文献调查法的概念、特点和意义。4.简述文献分析的方法。
第七章 访谈法
课时: 3周,共9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访问调查法的概念和类型
一、访问调查法的概念
二、访问调查法的特点
三、访问调查法的类型
四、访员的条件
第二节 口头访问的过程和技巧
一、访前准备
(一)主持机构
(二)访员:
二、预备性谈话
三、正式提问(技巧和具体提问方法)
四、访问结束
五、对访谈法的评价 第三节 电话访谈法
一、电话访谈法产生的背景
二、电话访谈的特点
三、电话访谈的选样方法 第四节 集体访谈法
一、集体访谈法的概念
二、集体访谈的种类
三、集体访谈的几种具体方法
四、对集体访谈的评价
思考题:
1.简述访问调查法的概念、特点和类型。2.简述口头访谈的过程。
3.口头访谈有哪些具体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形? 4.电话访谈有哪些特点?
5.电话访谈有哪些选样方法?
6.什么是集体访谈?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7.简述集体访谈的具体方法。8.对口头访谈作简要评价。9.对集体访谈作简要评价。
第八章 实地观察法
课时: 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地观察法的概念和种类
一、实地观察法的概念
二、实地观察法的特点
三、实地观察法的种类
四、对实地观察法的简要评价 第二节 实地观察法的实施
一、实地观察法实施的一般原则
二、实地观察法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实地观察法实施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和控制 思考题:
1.简述实地观察法的概念、特点。2.简述实地观察法的类型。
3.实地观察法实施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4.实地观察法实施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九章 问卷法
课时: 2周,共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问卷法的概念和种类
一、问卷法的概念
二、问卷法的特点
三、问卷法的种类
四、对问卷法的评价 第二节 问卷的设计
一、问卷的一般结构
二、问卷中的前言、指导语、结语
三、问卷中问题的种类和表述原则
四、问卷中问题的回答方式
五、问卷中问题答案的编码和登录 思考题:
1.简述问卷法的概念、特点和类型。2.问卷一般包括哪些构成部分? 3.问卷中的问题可分为哪些类型?
4.问卷中问题的表述应遵循哪些原则? 5.举例说明问卷中问题的回答方式有哪些?
6.业务处理练习:问卷中问题答案的编码和登录。
第十章 实验调查法
课时: 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验调查法的概念和种类
一、实验调查法的概念
二、实验调查法的特点
三、实验调查法的种类
四、对实验调查法的简要评价 第二节 实验调查法的设计
一、实验调查法的基本程序
二、实验调查的不同设计 思考题:
1.简述实验调查法的概念、特点。2.简述实验调查法的类型。
3.实验调查法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第十一章 思维加工
课时: 1周,共3课时 本节不分节讲述。教学内容
一、思维加工的概念
二、比较法和分类法
三、分析法和综合法
四、抽象和具体
五、证明和反驳
六、矛盾分析法
七、质量分析法
八、因果分析法
九、系统分析法
十、结构—功能分析法
思考题:
1.简述思维加工的概念。2.简述比较法和分类法。3.简述抽象和具体。4.简述证明和反驳。5.简述矛盾分析法。6.简述质量分析法。7.简述因果分析法。8.简述系统分析法。
9.简述结构—功能分析法。
第十二章 社会调查报告与工作总结
课时: 1周,共3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调查报告的概念和类型
一、社会调查报告的概念
二、社会调查报告的特点
三、社会调查报告的类型
第二节 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一、标题
二、前言
三、主体
四、结论与讨论
五、简介
六、后记
七、附录部分
八、社会调查报告的结构安排 第三节 社会调查的工作总结
一、评估社会调查报告的意义和原则
二、评估社会调查报告的主要方法
三、社会调查工作的总结 思考题:
1.简述社会调查报告的概念、特点和类型。2.社会调查报告一般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3.社会调查报告的结构通常可以怎样安排? 4.简述社会调查工作的总结。参考书目
[1] 水延凯 等编著,《社会调查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3版。[2] 水延凯 等编著,《专题调查及实例评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3] 袁方 主编,《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第2版 [4] 程建平,韩文甫,薛峰 主编,《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同步配套题解》,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5] 徐经泽 主编,《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10次印刷 [6] 风笑天 著,《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2版
[7] 风笑天 著,《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 [8] 宋林飞 著,《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第11次印刷 [9] 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 主编,《现代社会调查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版
[10] 彭发祥,刘守恒 主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3月第2次印刷
[11] 马文峰 主编,《社科文献检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2版 [12] 朱建亮,毛润政 编著,《文科文献检索》(第三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3版 [13] 风笑天 著,《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2版 [14](美)阿琳.芬克(Ariene Fink)著,邢晓辉,李永光 译,《调查手册》(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美)阿琳.芬克(Ariene Fink)著,李大伟 译,《如何设计调查研究》(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美)阿琳.芬克(Ariene Fink)著,黄卫斌 译,《如何设计调查问题》(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美)阿琳.芬克(Ariene Fink)著,黄卫斌 译,《如何抽样》(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美)阿琳.芬克(Ariene Fink)著,杨晓泉 译,《如何管理、分析和解读调查数据》(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美)阿琳.芬克(Ariene Fink)著,黄清 译,《如何报告调查结果》(第二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15](美)马克.S.利维特(Mark S.Litwin)著,周佳,高鹏 译,《问卷调查心理测验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16](美)琳达.B.鲍克(Linda B.Bourque), 伊夫.P.菲尔德(Eve P.Fieder)著,郭江山 译,《如何实施电话调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美)琳达.B.鲍克(Linda B.Bourque), 伊夫.P.菲尔德(Eve P.Fieder)著,李大伟 译,《自填问卷调查和邮寄问卷调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7](美)萨拜因.黙腾斯.奥伊什(Sabine Metens Oish)著,张仪 译,《如何实施面访调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18] 王建平主编,《幽黙与逻辑智慧》,三联书店出版,1992年第1版 [19] 李裕德 主编,《趣味逻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20] 张巨青,刘文君 主编,《逻辑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
执笔人:赵瑞红 2009年9月
第二篇: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5022010学时(周):1学分:1课程英文名称: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Method课程类别:专业课
开出学期:第六学期开出单位(系):公共管理系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制定人:张昭俊,副教授
一、制定依据
指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事业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内蒙古工业大学2006版培养方案、《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大纲等制订本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二、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公共管理理论基础,善于将公共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独立承担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专业理论的专门人才。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类学生第六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社会调查方法》是一门以专门调查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学科,是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基本工具。
社会调查方法的课程设计,在培养学生的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分析工具以及能够独立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社会调查功能、作用和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基本内容和安排
(一)本课程设计的题目
1.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
2.某一社会阶层或团体的生活状况调查
3.某一社会问题调查
4.自选题
(二)设计要求
1、采用明确化的方法确定调查题目
2、利用卡片法和框图法拟订调查问卷:要求描述现状和解释原因
3、采用抽样或非抽样等方法确定调查对象
4、进行调查:访谈法。每人至少调查5个调查对象
5、问卷的审核、录入:问卷采用分组录入,编码按问卷的顺序进行;
问卷编号按组编号,如第七组7个调查对象的调查问卷的问卷编号711-7176、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利用SPSS或EXCEL进行分析
7、撰写调研报告:至少包括标题、导言、主体、结尾;
要求交叉分类、检验、强度分析。
8、每位同学把个调查对象的联系方式,按编号、姓名(可选)、电话号码排列,小组汇总,作为抽查复核之用。如:711,刘洋,***
(三)工作进度安排
1.设计工作从课程设计周开始,累计一周,学时数为20学时。
2.上机时间:按照课程设计安排的时间。
四、组织及指导方式
(一)分组
原则上5-7人一组,其中一人为组长,负责总控和联调,在最终成绩评定时给予一定加分。问卷制定可以采用分组也可以共同制定,调查访谈采用分组调查、数据录入采用分组,数据处理、调研报告撰写要求每个人单独进行。
(二)辅导方式及指导教师配备
指导教师由本课程授课教师和一名助教组成,辅导方式采取学生上机和教师集中答疑的形式进行,上机和答疑地点:国际商学院机房。
五、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课程设计结束时,要求每位学生提交相应的调研报告、调查问卷;课程设计成绩中课程设计报告占60%,问卷调查设计、质量占40%。
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 《社会研究方法》.[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2]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SPSS统计分析教程》.张文彤著.北京新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年
七、其它说明
严禁问卷调查中的弄虚作假和调研报告的抄袭
第三篇:社会调查方法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涵义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原则=方式、方法的科学,或者说是如何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一门科学。作为一个体系,它包括选择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解释调查结果际检验调查结论等。作为一门科学,它包括三个层次的知识:它是一种专门的科学理论;它是一种哲学观点,表达了一种价值观念;它包括了独特的方法、工具和技巧。
2.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
(1)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它包括:课题的确定及其方法;调查研究的目的;研究类型;研究范式;分析单位;研究程序;研究方案设计;研究假设;研究的理论结构;社会测量;概念的操作等。
(2)资料收集的方法。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诸如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二是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诸如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试点法、会议法等。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3)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它包括: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
3.当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特点
当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与传统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相比较,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主要有:第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理论研究更加广泛、深刻;第二、许多新兴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社会调查研究中,使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更加完备和科学;第三、各种方法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使调查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第四、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使社会现象的认识更符合客观实际;第五、现代科学技术工具的运用,使社会调查研究的效率得到空前的提高。
4.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目的揭示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5.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指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及得出结论都不掺杂研究者的主观因素。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有:第一、要从具体情况出发;第二、认识事物的差别和变化,把握事物所处的具体时间、空间和其他条件;第三、充分占有客观材料,分析它的发展形式和过程,探寻事物的发展规律;第四、在研究和认识社会现象特殊性基础上,采取不同的形式解决不同的问题。
科学性原则,是指调查研究必须借助各门学科研究的有关成果而建立起来的有自我规律的体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有:第一、研究成果要用数据、资料说话,观点、意见、建议不能凭空臆造;第二、调查的资料必须有效地说明调查者所要说明的观点;第三、调查结论于调查资料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系统性原则,指社会调查研究要把调查对象放在一个系统中去分析了解其内在规律和本质。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有:第一、要注重调查对象的整体性;第二、界定系统的界限应明确清晰;第三、注意系统的内在结构于外在的联系;第四、要注意全过程的层次性和顺序性;第五、要注意系统的自我调节以及于外部环境的平衡适应功能。
社会研究方法
指对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加以解释和预测的科学方式和手段。社会研究方法具
体分为方法论、基本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3个层次。
方法论 居于最高层,是进行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方法论决定研究者如何提出假设,如何解释资料和得出结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论。在西方社会学研究中,还有其他不同取向的方法论。在认识的起源上,有强调建立演绎式的社会理论体系的唯理论与强调实地研究的经验论;在认识的范围方面,有将解释自然现象的观点和方法用于解释人类社会的实证主义与反对将社会与自然等同起来,强调对人类行为加以主观理解的反实证主义;在思维方法上,有演绎法与归纳法;等等。凡此种种方法论对社会研究的影响,因时间、问题不同而深浅各异。一般来说,在社会研究中,趋势是倾向经验论、实证主义和归纳法。
基本方式 有实验研究、统计调查、实地研究和比较研究。
①实验研究。在实验室对相关变量进行控制和操纵的条件下,对假设进行检验的方法。实验法主要有标准实验与准实验、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标准实验是通过人为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精确观测某些社会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准实验即非标准实验,设计与控制不十分严格,且多为自然实验。自然实验不施以人为控制,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某一因素对不同组别所起的不同作用,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实验法常用于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
②统计调查。指按照统计学的原则,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现象的数量资料,概括大量社会现象的共性和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现代社会研究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统计调查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定量调查与分析。
③实地研究。对生活在特定地理、文化或行政区域的人们的行为、态度、感情等情况进行系统考察的方法,常用于搜集定性材料。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也称为社会调查研究。社会调查法是社会研究中运用最广泛的方式。社会调查可分为普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等类型。
④比较研究。指对一个或多个社会的某些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探求其异同的方法。历史比较、跨文化比较、类型比较、实验法、共变法等都应用比较的思维方式。在社会学研究中,比较研究通常指对已知的社会事实的分析,有人在此基础上将比较法分为历史法、构造类型法和个案法 3种类型。历史法是利用历史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构造类型法是以思辨的方法选择、取舍现存资料,建立抽象的类型或模式,用以与经验现象相比较。个案法是对少数单位(个人、群体、社区或事件等)的各种特征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与比较,了解其本质特征和发展过程的方法。这些研究方式各有特点:比较研究在于博览、约取、分析、综合、定其异同、塑造典型;实地研究侧重主观理解、洞察,揭示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统计调查着重定量分析,精确了解社会整体的一般状况和各种类型的分布情况;实验研究主要考察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方法与技术 分为搜集资料的技术和分析资料的技术。依照资料的来源不同,搜集资料的技术有直接观察、询问和文献法 3种类型。直接观察又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询问是由研究者提出问题,请研究对象予以回答的技术。这种技术包括心理测验中的自由联想法、态度量表法、深入访谈法、半结构和结构式访问法等,其中结构式访问已发展成广泛应用的问卷法。文献法是对现存的有关文献进行查阅的方法。分析资料的技术主要以定量的统计分析为主。统计分析除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外,更重要的方法是多变量分析和非参数统计。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统计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在社会研究中采用了模拟技术。这种技术兼有实验与分析的作用。其他的分析技术因所研究的问题、搜集资料的技术和应用的工具不同而有区别,诸如内容分析、民俗学方法论与现象学方法、语义分析、结构—功能分析等。
与调查的技术相适应,测量的工具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有观察记录卡片、访问表、问卷、调查表,以及各种测验试卷等等。有效的分析基于适当的研究设计,而适当的研究设计侧重于定量的测量。从广义上说,测量是按数学运算规则把数字、符号指定给所要量度的对象,用以确定对象的性质、等级或数量。测量工具要具有效度和信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是由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各种具体方法以及研究技术三个层次构成的。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是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逻辑方法论和学科方法论三个方面组成。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中间层次是具体方法。这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有社会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统计法。其中社会调查法包括普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等方式,另外还有观察法、访问法、问卷法等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有较大的针对性,实用性强,对所研究的对象深入具体。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最低层次是各种专门技术和工具。专门技术包括观察、访问、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等方面。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则:
(1)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实事求是原则;
(3)科学化原则。
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1)定量化。定量化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数学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数学分析的科学分析方法。
(2)整体性。社会学研究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以社会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而区别只在于其他社会科学都是以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社会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社会学则是以整个社会为对象,把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作为一个整体,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研究。
(3)技术性。运用一套特有的、科学的研究技术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这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又一重要特点。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选题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中最常用的有观察法、个案法、抽样法和问卷法。各种方法经常是互相交叉使用。
观察法:是指观察者根据研究课题,有目的地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直接或间接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以取得有关资料的方法。
个案法:是指对某个特定的社会单位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一种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的原则,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分析,以达到对全部研究对象的认识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抽样调查又可以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问卷法:是调查者根据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案,通过设计一套要求被调查者回答的问题表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社会学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统计分组;统计分析等具体的分析方法。
二.涂尔干,韦伯的基本观点
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和特殊的决定因素。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是先行的社会事实造成的。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了人们的意识。这种“强制”既指人们无法摆脱其熏陶和影响,又指对于某些社会规则拒不遵从将受到惩罚。涂尔干认为,一切社会的观念都具有这种强制力;人类大多数的意向不是个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导、熏陶和压迫下形成的。社会高于个人,社会事实无法用生理学、个体心理学以及其他研究个体的方法来解释,而必须用社会学的方法、观点解释。他说,宗教、道德、法律、社团、协会、语言,以及服装样式均属社会现象,都是社会学特定的研究对象。他还把社会事实分为“运动的状态”和“存在的状态”,前者指与思想意识相关的现象,亦称“团体意识”;后者是社会上一切组织和有形设置。涂尔干注重研究前者。
劳动分工论 社会秩序是涂尔干一生学术研究的主题。他认为,传统力量统治的社会靠“机械的团结”来维系。特别是在文明程度较低的社会中,同一团体的成员们采取同样的谋生手段,保持同样的习俗,信奉同一图腾,这种共同性使他们意识到大家同属一个集体,而不会离心。在近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在意识、信仰上的差异也日益增大。但是社会没有瓦解,人们也没有分离,这是因为古代维系团体的共同意识逐渐被分工制取代,社会分工使每个人在消费上依赖于其他人。分工使社会像有机体一样,每个成员都为社会整体服务,同时又不能脱离整体。分工就像社会的纽带,故谓之“有机团结”。民族越进化,其成员间的差异越大。这种趋势甚至反映在体质上。从大脑容量上看,同一种动物的脑量相互差别小,而人与人的脑量差别大;就人类而言,土人与土人相比,其脑量较之文明人更为接近。文明人在其他方面(如服装、思想)的内部差异也很显著。因此,近代社会是差异的社会,又是有机团结的社会。
涂尔干否认社会分工的产生是为了创造更多财富的观点。他强调,一个事物的功能,并不是产生出这一事物的原因,原因在功能之前。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增加财富,但这要在分工出现后与分工前的对比中才能显示出来。他认为造成分工制的原因是人口密度过大。人口的增加最初迫使一些人迁徙到其他地方,当无路可退时,他们被迫改换行业,分工制也就随之出现。他重视研究社会事实的功能,是功能理论的先驱之
一。同时在方法论上,强调区分功能与原因,这对功能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自杀论 在《自杀论》一书中,涂尔干试图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解释自杀的原因。他把自杀划分为 4种类型,即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
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涂尔干宗教研究的对象是澳大利亚原始部落中的图腾崇
拜,他的研究目的却是为了“理解现今的人”,为了说明宗教的社会功能,说明一种共同意识对于社会秩序建立的必要性。
涂尔干批判了早期人类学家对宗教起源的两种解释:万物有灵论和自然崇拜论。他说,这种解释说明不了为什么在对于自然、生理现象的误解露出破绽后,宗教还能持续下去,直到今天。他认为,宗教不是要给人们一种对于物质世界的描述,而是服务于社会。他认为宗教的神圣来自社会,它不过是被实体化、人格化了的团体力量,即道德力量。社会力量以一种心理方式作用于个人,迫使人们服从它,甚至违背人们的自然倾向。人们感到了身外存在的这种力量既是强制的,又是需要依赖的。他们对之敬畏,又不能充分理解其性质和来源,便萌发了某些观念来象征这些力量,这些观念就是宗教。这些神圣象征物(即宗教)的功能不仅在于帮助人们感到社会实体的存在,更在于维系社会,促进其整合。在解释宗教起源时,迪尔凯姆同时建立起他的知识
社会学的思想。“团体意识”和“团体表象”既是他解释宗教起源的钥匙,也是他的知识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他认为,一切感受来自个体经验,一切理性并非与生俱来的、超验的,而是属于“团体表象”,来自“团体意识”,产生于团体生活之中。理性又分思维中的概念、范畴,伦理中的道德、宗教。这些均产生于团体生活,不是源于个人的心理机制。
学术贡献 涂尔干提出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阐述了社会事实之间存在的结构、功能和因果的关系,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规则,充实了由孔德开启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构想,使社会学方法论具有实质性的内容。他运用统计方法对自杀现象的研究,用人类学资料对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宗教研究,是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范例,从而结束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
韦伯的基本观点:
1.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韦伯的原意是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要使行政组织发挥作用,管理应以知识为依据进行控制,管理者应有胜任工作的能力,应该依据客观事实而不是凭主观意志来领导,因而这是一个有关集体活动理性化的社会学概念。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结构可分为三层,其中最高领导层相当于组织的高级管理阶层,行政官员相当于中级管理阶层,一般工作人员相当于基层管理阶层。企业无论采用何种组织结构,都具有这三层基本的原始框架。
韦伯指出,现代的行政组织存在着一种正式的管辖范围的原则,这种管辖范围一般是由规则(即法律或行政规定)来确定的。
2.权力的分类
韦伯指出,任何一种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才能实现其目标,只有权力才能变混乱为有序。如果没有这种形式的权力,其组织的生存都是非常危险的,就更谈不上实现组织的目标了,权力可以消除组织的混乱,使得组织的运行有秩序地进行。
韦伯把这种权力划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是理性的、法定的权力。指的是依法任命,并赋予行政命令的权力,对这种权力的服从是依法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这是对确认职务或职位的权力的服从。第二种是传统的权力。它是以古老的、传统的、不可侵犯的和执行这种权力的人的地位的正统性为依据的。第三种是超凡的权力。它是指这种权力是建立在对个人的崇拜和迷信的基础上的。
3.理想的行政组织的管理制度
韦伯认为,管理就意味着以知识和事实为依据来进行控制。“领导者应在能力上胜任,应该依据事实而不是随意地来领导。”他指出:最纯粹的应用法定权力的形态是应用于一个行政组织管理机构的。只有这个组织的最高领导由于占有、被选或被指定而接任权力职位,才能真正发挥其领导作用,每一个官员都应按下列准则被任命和行使职能,
第四篇:社会调查方法
符蓉:主题
一、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研究(学业倦怠是大学生不能顺利应对压力时对学业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表现为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等三个方面的症状。)
主题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相处(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必然碰到、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之一。有报告显示:“沟通能力及“适应能力”是仅次于“专业水平“,大学生人际交往差异性的研究是当代大学生们自身发展的要求。)
顾威威:新公民父母的子女教育问题
董亚亚:大学生自主创业
严浩:中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周全:农村留守儿童心里健康问题的调查
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其与压力、心理健康的关系许多研究发现,相同的压力情境对不同的个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些受到较高心理或物质支持的人,比那些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健康[1]。由于离开家庭,面临新的校园生活,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以及学习等方面都需要适应,其社会支持系统的量与质也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如果应对不当,极易引发心理问题,甚至心理危机的发生。在大学生压力问题上,社会支持在压力—健康关系中的作用如何,值得探讨。
二、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450名中山大学医科、理科和文史科学生,200名广东教育学院理科和文史科学生,目前无重大身体疾病,无严重认知障碍。经整理,删除不符合条件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516份。(二)研究方法。采用以班为单位的团体测试,统一主试和指导语。测试前由主试介绍施测目的,鼓励真实作答,当场收回问卷。问卷不记名。(三)研究工具。1.《大学生压力评定量表》
[2]。此量表为自评量表,由60项可能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反应的生活事件构成,包括家庭及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学习压力、生活适应压力、就业和前景压力5个维度,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五级评定,即无影响
新市民子弟小学现状及解决方法。
中国人消费心理及消费观
第五篇:2008级社会学专业《社会调查方法》教学大纲090516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2008级北京(石景山、化工)班、农业部班
社会学专业
《社会调查方法》教学大纲
课程主持人
青连斌
(以下加※※的内容为重点掌握。)
第一讲
社会调查的内涵及其一般程序
一、社会调查及其任务
(一)社会现象的特点
(二)社会调查的定义※※
(三)社会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二、社会调查的社会功能
三、社会调查学是一门方法性学科
(一)社会调查学的研究对象和知识体系
(二)社会调查学的主要特点
(三)学习社会调查学的目的
四、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五、调查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和注意事项
(一)选择调查课题※※
(二)进行初步探索
(三)提出研究假设※※
(四)组建调查队伍
思考题:
1、怎么样理解社会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2、社会调查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怎么样才能形成科学的研究假设?
第二讲
社会调查的主要类型
一、社会调查的分类
(一)社会调查的两种基本类型
(二)社会调查(狭义)的主要分类
二、普遍调查
(一)普查的概念和意义
(二)普查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普查的优点和局限性
三、典型调查
(一)典型调查的概念和意义
(二)典型调查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典型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
四、重点调查和个案调查
(一)重点调查的涵义
(二)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区别※※
(三)个案调查及其与典型调查的区别※※
五、抽样调查
(一)抽样调查的概念和程序
(二)随机抽样的具体方法※※
(三)非随机抽样的具体方法
(四)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
思考题:
1、要提高典型调查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应注意哪些问题?
2、重点调查、个案调查与典型调查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随机抽样有哪些具体方法?各有何特点?
4、抽样调查有哪些优点和局限性?
第三讲
问卷的设计和问卷调查的实施
一、问卷调查法的概念和种类
(一)问卷法(问卷调查法)的涵义
(二)问卷法同访谈法的异同
(三)问卷法的种类※※
二、问卷的设计
(一)问卷的一般结构
(三)问题的种类
(三)问题的结构
(四)设计问题的原则※※
(五)问题的表述※※
(六)回答的类型和方式
(七)设计答案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问卷调查的实施
(一)问卷调查的一般程序
(二)努力提高问卷的回复率※※
(三)无回答和无效回答
四、对问卷调查法的评价※※ 思考题:
1、问卷调查有哪些种类?它们各有什么利弊?
2、设计问题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3、表述问题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4、设计答案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5、怎么样才能提高问卷的回复率?
6、问卷调查法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第四讲
文献调查和文献研究
一、文献调查法的概念
(一)文献和文献的基本要素
(二)文献调查法及其特点※※
(三)文献调查法的作用
二、文献的种类和发展趋势
三、文献的搜集
(一)搜集文献的基本要求
(二)查找文献的具体方法
(三)搜集文献的主要途径
四、信息的摘取
五、内容分析法
(一)内容分析法的涵义※※
(二)内容分析法的特点
(三)内容分析法的种类※※
(四)内容分析法的一般程序
六、对文献调查法的评价
思考题:
1、什么是文献调查法?它有哪些特点?
2、什么是内容分析法?它有哪些类型?
第五讲
实地观察法
一、实地观察法的概念和种类
(一)什么是实地观察法※※
(二)实地观察法的种类※※
二、实地观察的实施
(一)实地观察的一般原则
(二)实地观察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努力减少观察误差
(一)产生观察误差的原因
(二)减少观察误差的途径和方法※※
四、对实地观察法的评价※※
思考题:
1、什么是实地观察法?它有什么特点?
2、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完全参与观察和不完全参与观察各有什么特点和用途?
3、怎么样才能减少观察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4、你认为实地观察法的最大优点和最大缺点是什么?
第六讲
访谈法
一、访谈法的概念和种类
(一)什么是访谈法※※
(二)访谈法的种类※※
二、访谈过程及其技巧
三、访问调查的实施
(一)做好访问前的准备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重视访谈过程中的非语言信息
(四)做好访问记录
(五)对无回答的处置
(六)关于电话访问的几个问题※※
四、集体访谈法
(一)什么是集体访谈法※※
(二)集体访谈法的实施
(三)头脑风暴法※※
(四)德尔菲法※※
五、对访谈法的评价※※
思考题:
1、访谈法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电话访问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头脑风暴法和反向头脑风暴法有什么异同?
4、如何评价德尔菲法和派生德尔菲法?
5、如何评价访谈法在各种社会调查方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七讲
民意调查和市场调查
一、民意调查
(一)民意调查的由来和发展
(二)民意调查的主要特点
(三)对民意调查的评价
二、市场调查
(一)市场调查的概念和意义
(二)市场调查的主要内容
(三)市场调查的类型及其主要方法
第八讲
调查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分析
一、调查资料的整理
(一)整理资料的意义和原则※※
(二)文字资料的整理
(三)数字资料的整理※※
(四)问卷资料的整理
二、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
(一)统计分析概述※※
(二)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
(三)单变量统计分析
(四)双变量统计分析
(五)多变量统计分析
(六)统计软件
思考题:
1、什么是整理资料?它有什么重要意义?
2、整理资料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3、如何认识统计分析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4、怎么样理解统计分析的目的?
5、如何认识统计分析中的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和效用最大化原则?
第九讲
思维加工
一、比较法和分类法
(一)比较法※※
(二)分类法※※
二、分析法和综合法
(一)分析法
(二)综合法
三、矛盾分析法
四、因果分析法※※
(一)形式逻辑的因果分析法
(二)唯物辩证法的因果分析法
五、系统分析法
六、结构—功能分析法
(一)结构分析法和功能分析法
(二)黑箱方法、灰箱方法和白箱方法
思考题:
1、什么是比较法?运用比较法认识客观事物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什么是分类法?科学分类应该遵循哪些逻辑规则?
3、形式逻辑探求因果关系有哪些方法?为什么它们的结论都只具有或然性?
4、什么是矛盾分析法?它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5、什么是结构分析法?什么是功能分析法?
第十讲
调查报告的撰写
一、调查报告的特点和类型
(一)调查报告的特点※※
(二)调查报告的类型※※
二、调查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一)标题
(二)前言
(三)主体
(四)结束语
(五)调查报告简介
三、调查报告的构成要素和撰写程序※※
(一)提炼报告主题※※
(二)拟定写作提纲
(三)精选调查材料
(四)推敲书面语言
思考题:
1、调查报告有哪些特点?
2、调查报告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3、撰写调查报告的标题有哪些方式?
4、如何提炼调查报告的主题?
5、如何认识调查报告的主题、结构、材料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阅读书目:
1、水延凯等编著,《社会调查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版。
2、风笑天著,《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版。
3、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风笑天著,《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美]D·K·贝利著,《社会研究的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美]艾尔·巴比著,《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7、郭星华等著,《问卷调查技术与实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戴建中著,《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侯亚非主编,《社会调查研究原理与方法》,华文出版社1998年版。
10、严家明著,《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1、苏驼主编,《社会调查基础知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