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调查方法
第一章社会调查概述
一、概念
1.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实地研究中最主要的资料收集方法是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问。
2.参与观察:是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非结构性的观察。
3.无结构访问:指的是研究者就他所关注的问题与研究背景中的人们自然地、深入地进行交谈和询问,了解和收集详细的资料。
第二章选择调查课题
一、概念
课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调查课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将最初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调查主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
二、选题的标准
1.重要性:即是指调查课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2.创造性:也可以称作创新性或独特性,它指的是调查课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3.可行性:指的是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调查课题的主、客观条件。4.合适性:指的是所选择的调查课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三、为什么说课题的选择能体现调查的水平?
这主要是因为,在选择和确定调查课题的过程中,既需要用到研究者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调查研究方法知识和各种操作技术,又需要研究者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比较敏锐的洞察力、比较强的判断能力,同时,还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一项具体调查课题从开始选择到最终确立,正式上述几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研究者在上述任何一个方面的欠缺或不足,都会在所选择的课题上留下“痕迹”,都会直接影响到所选课题的水平和质量。
四、文献查阅的作用:
1.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2.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阅读文献时,应对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特别注意:
1.每项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它们是从哪一点出发的,它们各自的目标是什么; 2.该研究的方法,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抽样设计、样本特征、资料分析方法等; 3.该研究的主要结果,包括它在讨论部分所提出的观点、所做的推论等。
第三章调查设计
一、概念
1.分析单位:一项社会调查中所研究的对象(注意,并非调查对象,也不是研究内容或研究主题),我们称之为分析单位。
2.层次谬误:又称区群谬误、生态谬误或体系错误,指的是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用一种比较大的集群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另一种比较小的或非集群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
3.研究计划书:它是以文字的形式将调查研究设计的各种考虑和细节安排有条理地总结出来。
二、调查对象、研究对象和抽样对象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研究对象:就是分析单位,它是我们在社会调查中所要描述和分析的对象。2.调查对象:即回答者,指的是我们在调查中(通过自填问卷或结构访问的方式)所询问的对象。
3.抽样对象:也称为抽样单位,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所采用的对象或单位。4.一般情况下,研究对象往往是与我们的调查所要探索和回答的问题有关,调查对象只与我们所询问的人有关,抽样对象仅仅只与样本抽取过程以及构成总体的元素有关。但大多数情况下最终的抽样对象往往与调查对象相一致。
5.所有社会的调查对象都是且只能是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个人。而抽样对象与研究对象类似,抽样单位既可能是社会中的个人,比如大学生、老人、农民工等等,也可能是其他对象,比如家庭、居委会、街道、学校、工厂等等。
第四章抽样
一、概念
1.抽样:指的是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取一部分元素(总体的一个子集)的过程,或者说,抽样时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选择或抽取样本的过程。
2.抽样单位:就是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
3.抽样框:又称作抽样范围,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元素的名单。
4.抽样分布:是根据概率的原则而成立的理论分布,它显示出:从一个总体中不断抽取样本时,各种可能出现的样本统计值的分布情况。
5.抽样误差:就是样本的统计值与总体的参数值之间的误差。它是由于抽样本身的随机性所引起的误差。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抽样方式,这种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另一方面,抽样误差的大小是可以在样本设计中事先确定的。
6.度量误差:也称为非抽样误差,它是指在调查、记录、填答、汇总等工作中所出现的误差。它是主观的,是可以避免的。
二、参数值和统计值的区别
1.参数值是确定不变的、唯一的,并且通常是未知的;
2.而统计值则是变化的,即对于同一个总体来说,不同样本所得的统计值是有差别的; 3.同时,对于任一特定的样本来说,统计值是已知的,或者说是可以通过计算得到的。4.从样本的统计值推论总体的参数值,正是社会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置信区间和置信水平的关系
置信水平反映的是抽样的可靠性程度,置信区间反映的是抽样的精确性程度。置信区间越大,即误差范围越大,抽样的精确性程度就越低,置信水平越高;反之,置信区间越小,即误差范围越小,抽样的精确性程度就越高,置信水平越低。
四、偶遇抽样与随机抽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偶遇抽样又称作方便抽样或自然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现实情况,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作为调查对象,或者仅仅选择那些离得最近的、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调查对象。2.这种碰到谁就选谁的简单方法往往被有些人误认为就是随机抽样,仅从表面上看,二者的确有些相似,都排除了主观因素的影响,纯粹依靠客观机遇来抽取对象。但二者有一个根本的差别,这就是偶遇抽样没有保证使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同等的被抽中的概率。那些最先被碰到的、最容易见到的、最方便找到的对象具有比其他对象大得多的机会被抽中。正是这一点使我们不能依赖偶遇抽样得到的样本来推论总体。
五、定额抽样与分层抽样的区别与联系。
表面上看来,定额抽样与分层抽样十分相似,实际上,二者却有本质上的差别。二者虽然都根据某些特征对总体进行分层或分类,但抽样方法不同。定额抽样是通过主观的分析或依据方便性来确定和选择组成这种模拟物的成员。也就是说,定额抽样注重的是样本与总体在结构比例上的表面一致性。而分层抽样的方法则是完全依据概率原则,排除主观因素,客观地、等概率地在各层中进行抽样,这与定额抽样中那种“按事先规定的条件,采用偶遇方
式和主观判断方式来寻找”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第五章测量
一、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或者说,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时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注意:老师要求自己能够进行操作化!认真学习106P的三个操作化例子!)
二、1.信度:即可靠性,它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换句话说,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
2.测量的效度也称做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
3.测量的效度与信度都是一种相对量,而不是一种绝对量,即它们都是一种“程度事物”。4.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一个测量工具要有效度必须有信度,没有信度就没有效度;但是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
信度低,效度不可能高。因为如果测量的数据不准确,也并不能有效地说明所研究的对象。
信度高,效度未必高。例如,如果我们准确地测量出某人的经济收入,也未必能够说明他的消费水平。
效度低,信度很可能高。例如,即是一项研究未能说明社会流动的原因,但它很有可能很精确很可靠地调查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人的流动数量。效度高,信度也必然高。
第六章问卷设计
一、封面信:即一封致被调查者的短信,它的作用在于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目的、调查单位或调查者的身份、调查的大概内容、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结果保密的措施等。
封面信内容包括:
1.要说明调查者的身份,即说明“我是谁”; 2.要说明调查的大致内容,即“调查什么”; 3.要说明调查的主要目的,即“为什么调查”;
4.要说明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调查结果保密的措施; 5.在新的结尾处,一定要真诚地感谢被调查者的合作与帮助。
二、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 1.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 2.问题的陈述要尽可能简短; 3.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 4.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 5.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 6.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 7.不要直接询问敏感性问题。
三、问题的顺序
1.把简单易答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复杂难答的问题放在后面;
2.把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容易引起他们紧张或产生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
3.把被调查者熟悉的问题放在前面,把他们感到生疏的问题放在后面; 4.一般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意见、看法方面的问题; 5.个人背景资料一般放在结尾,但有时也可以放在开头; 6.若有开放式的问题,则应放在问卷的最后面。
第七章资料收集
一、结构式访问:又称为标准化访问,即按照事先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访问问卷进行的访问,是一种高度控制的访问方法。
二、回收率与样本代表性的关系
优于回收率所代表的样本才是真正的样本,或者说,才是得出调查结果时实际用到的样本,因此,即使在抽样样本具有很好代表性的情况下,调查回收率的高低仍然可以影响到调查结果的代表性程度。正式这种由回收率所代表的调查样本的大小,成为衡量一项调查的结果所具有的代表性的最终指标。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调查的回收率越高越好。
第八章资料处理
一、数据清理 1.有效范围清理 2.逻辑一致性清理 3.数据质量抽查
二、统计表的构成与制作(操作化的要求)
第九章单变量分析
一、概念
1.集中趋势分析:指的是用一个典型值或代表值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或者说反映这组数据向这个典型值集中的情况。
2.离散趋势分析:指的是用一个特别的数值来反映一组数据相互之间的离散程度。
二、众数、中位数与均值的关系
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都是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都可用来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都可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2.众数适用于数据量较多时使用,定类、定序、定距测量,不受极端值影响,具有不唯一性,数据分布偏斜程度较大时使用
3.中位数所描述的是定序变量以上层次的变量,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4.左偏分布中,从左到右依次为均值、中位数、众数;对称分布中,三数合一;右偏分布中从左至右,依次为众数、中位数、均值。
三、假设检验的步骤
1.建立虚无假设和研究假设,通常是将原假设作为虚无假设;
2.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显著性水平a(即小概率的大小),通常有a=0.05,a=0.01等; 3.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出统计值Z,并根据显著性水平查出对应的临界值Za; 4.将临界值与统计值进行比较,以判定是接受虚无假设,还是接受研究假设。第十章双变量分析
一、交互分类:简单地说,就是将调查所得的一组数据按照两个不同的变量进行综合的分类。
第十二章撰写调查报告
一、如何选择材料
1.一项调查所得资料与调查报告所用的材料并不是一回事。调查资料往往都与调查主题有关,但不一定都与调查报告的主题紧密相连。或者说,并非所有的调查资料都能成为撰写调查报告时所用的材料。因此,在写调查报告前,必须对所用的材料进行选择。
2.这种选择应以写作提纲的范围和要求为依据,即应按照调查报告的“骨架”来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所选取的材料与调查报告的主题密切相关。其次还要坚持精练、典型、全面的原则,做到既不漏掉一些重要的材料,又使所用的材料具有最大的代表性和最强的说服力。
3.调查报告所用的材料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从调查中得到的各种数据、表格、事例等客观材料,另一种是在这些客观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所形成的观点、认识、建议等主观材料。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构成填充调查报告“骨架”的“血肉”。
二、学术性调查报告在结构上通常包括下述内容: 1.导言,即说明所研究的问题及其研究的意义; 2.方法,即说明调查所采用的方法、程序和工具; 3.结果,即说明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什么;
4.讨论,即说明所发现的结果具有哪些意义,从这一结果出发,还能得到什么或还能继续做什么;
5.小结,即对上述四个方面的简要总结;
6.参考文献,即研究报告中所涉及的书籍和文章目录;
7.附录,即调查研究过程中所用的问卷、量表及某些计算公式的推导、数据计算方法等。
三、如何在调查研究报告中对已有的研究进行综合评论呢?
评论文献的方法是既要介绍,又要评论,即既要简要地、重点地介绍每一文献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又要对这些结果和结论的优劣长短作出自己的评价。评论和介绍的重点要集中在与自己的研究有关的内容上,其他无关的内容则完全略去。文献评论的目的与作用,在于帮助读者了解这一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同时,也为他们阅读和评价自己的研究打下基础。
四、如何介绍自己的研究?
在导言部分的最后,通常需要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研究。这种介绍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讨论调查研究内容的细节,而是介绍自己的研究的起点及基本框架。比如,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准备检验的假设是什么,主要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等等。在这种介绍中,要突出说明自己的研究与已有的研究所不同的地方,说明自己研究的特殊意义。
五、大多数研究报告的方法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关调查方式的介绍; 2.有关被调查对象的介绍; 3.对研究的主要变量的说明; 4.对资料收集过程的说明; 5.对资料分析方法的说明。
六、撰写调查报告应注意问题
行文要则:
1.用简单平实的语言写作;
2.陈述事实力求客观,避免使用主观或感情色彩较浓的语句;
3.行文时,应以一种向读者报告的口气撰写,而不要表现出力图说服读者同意某种观点或看法的倾向,更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七、如何理解写作过程的创造性和反思性?(发挥题)
八、在撰写调查报告时,为什么要回到图书馆?(发挥题}
第二篇:社会调查方法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涵义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原则=方式、方法的科学,或者说是如何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一门科学。作为一个体系,它包括选择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解释调查结果际检验调查结论等。作为一门科学,它包括三个层次的知识:它是一种专门的科学理论;它是一种哲学观点,表达了一种价值观念;它包括了独特的方法、工具和技巧。
2.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
(1)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它包括:课题的确定及其方法;调查研究的目的;研究类型;研究范式;分析单位;研究程序;研究方案设计;研究假设;研究的理论结构;社会测量;概念的操作等。
(2)资料收集的方法。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诸如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二是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诸如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试点法、会议法等。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3)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它包括: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
3.当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特点
当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与传统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相比较,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主要有:第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理论研究更加广泛、深刻;第二、许多新兴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社会调查研究中,使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更加完备和科学;第三、各种方法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使调查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第四、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使社会现象的认识更符合客观实际;第五、现代科学技术工具的运用,使社会调查研究的效率得到空前的提高。
4.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目的揭示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5.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指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及得出结论都不掺杂研究者的主观因素。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有:第一、要从具体情况出发;第二、认识事物的差别和变化,把握事物所处的具体时间、空间和其他条件;第三、充分占有客观材料,分析它的发展形式和过程,探寻事物的发展规律;第四、在研究和认识社会现象特殊性基础上,采取不同的形式解决不同的问题。
科学性原则,是指调查研究必须借助各门学科研究的有关成果而建立起来的有自我规律的体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有:第一、研究成果要用数据、资料说话,观点、意见、建议不能凭空臆造;第二、调查的资料必须有效地说明调查者所要说明的观点;第三、调查结论于调查资料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系统性原则,指社会调查研究要把调查对象放在一个系统中去分析了解其内在规律和本质。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有:第一、要注重调查对象的整体性;第二、界定系统的界限应明确清晰;第三、注意系统的内在结构于外在的联系;第四、要注意全过程的层次性和顺序性;第五、要注意系统的自我调节以及于外部环境的平衡适应功能。
社会研究方法
指对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加以解释和预测的科学方式和手段。社会研究方法具
体分为方法论、基本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3个层次。
方法论 居于最高层,是进行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方法论决定研究者如何提出假设,如何解释资料和得出结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论。在西方社会学研究中,还有其他不同取向的方法论。在认识的起源上,有强调建立演绎式的社会理论体系的唯理论与强调实地研究的经验论;在认识的范围方面,有将解释自然现象的观点和方法用于解释人类社会的实证主义与反对将社会与自然等同起来,强调对人类行为加以主观理解的反实证主义;在思维方法上,有演绎法与归纳法;等等。凡此种种方法论对社会研究的影响,因时间、问题不同而深浅各异。一般来说,在社会研究中,趋势是倾向经验论、实证主义和归纳法。
基本方式 有实验研究、统计调查、实地研究和比较研究。
①实验研究。在实验室对相关变量进行控制和操纵的条件下,对假设进行检验的方法。实验法主要有标准实验与准实验、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标准实验是通过人为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精确观测某些社会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准实验即非标准实验,设计与控制不十分严格,且多为自然实验。自然实验不施以人为控制,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某一因素对不同组别所起的不同作用,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实验法常用于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
②统计调查。指按照统计学的原则,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现象的数量资料,概括大量社会现象的共性和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现代社会研究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统计调查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定量调查与分析。
③实地研究。对生活在特定地理、文化或行政区域的人们的行为、态度、感情等情况进行系统考察的方法,常用于搜集定性材料。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也称为社会调查研究。社会调查法是社会研究中运用最广泛的方式。社会调查可分为普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等类型。
④比较研究。指对一个或多个社会的某些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探求其异同的方法。历史比较、跨文化比较、类型比较、实验法、共变法等都应用比较的思维方式。在社会学研究中,比较研究通常指对已知的社会事实的分析,有人在此基础上将比较法分为历史法、构造类型法和个案法 3种类型。历史法是利用历史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构造类型法是以思辨的方法选择、取舍现存资料,建立抽象的类型或模式,用以与经验现象相比较。个案法是对少数单位(个人、群体、社区或事件等)的各种特征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与比较,了解其本质特征和发展过程的方法。这些研究方式各有特点:比较研究在于博览、约取、分析、综合、定其异同、塑造典型;实地研究侧重主观理解、洞察,揭示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统计调查着重定量分析,精确了解社会整体的一般状况和各种类型的分布情况;实验研究主要考察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方法与技术 分为搜集资料的技术和分析资料的技术。依照资料的来源不同,搜集资料的技术有直接观察、询问和文献法 3种类型。直接观察又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询问是由研究者提出问题,请研究对象予以回答的技术。这种技术包括心理测验中的自由联想法、态度量表法、深入访谈法、半结构和结构式访问法等,其中结构式访问已发展成广泛应用的问卷法。文献法是对现存的有关文献进行查阅的方法。分析资料的技术主要以定量的统计分析为主。统计分析除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外,更重要的方法是多变量分析和非参数统计。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统计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在社会研究中采用了模拟技术。这种技术兼有实验与分析的作用。其他的分析技术因所研究的问题、搜集资料的技术和应用的工具不同而有区别,诸如内容分析、民俗学方法论与现象学方法、语义分析、结构—功能分析等。
与调查的技术相适应,测量的工具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有观察记录卡片、访问表、问卷、调查表,以及各种测验试卷等等。有效的分析基于适当的研究设计,而适当的研究设计侧重于定量的测量。从广义上说,测量是按数学运算规则把数字、符号指定给所要量度的对象,用以确定对象的性质、等级或数量。测量工具要具有效度和信度。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体系是由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各种具体方法以及研究技术三个层次构成的。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是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逻辑方法论和学科方法论三个方面组成。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中间层次是具体方法。这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有社会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统计法。其中社会调查法包括普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等方式,另外还有观察法、访问法、问卷法等方法。这些方法的特点是有较大的针对性,实用性强,对所研究的对象深入具体。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最低层次是各种专门技术和工具。专门技术包括观察、访问、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等方面。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则:
(1)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实事求是原则;
(3)科学化原则。
现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1)定量化。定量化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数学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数学分析的科学分析方法。
(2)整体性。社会学研究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以社会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而区别只在于其他社会科学都是以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社会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社会学则是以整个社会为对象,把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作为一个整体,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研究。
(3)技术性。运用一套特有的、科学的研究技术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这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又一重要特点。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选题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中最常用的有观察法、个案法、抽样法和问卷法。各种方法经常是互相交叉使用。
观察法:是指观察者根据研究课题,有目的地用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直接或间接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以取得有关资料的方法。
个案法:是指对某个特定的社会单位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一种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是按照随机的原则,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分析,以达到对全部研究对象的认识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抽样调查又可以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问卷法:是调查者根据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案,通过设计一套要求被调查者回答的问题表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社会学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统计分组;统计分析等具体的分析方法。
二.涂尔干,韦伯的基本观点
涂尔干认为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和特殊的决定因素。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是先行的社会事实造成的。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了人们的意识。这种“强制”既指人们无法摆脱其熏陶和影响,又指对于某些社会规则拒不遵从将受到惩罚。涂尔干认为,一切社会的观念都具有这种强制力;人类大多数的意向不是个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导、熏陶和压迫下形成的。社会高于个人,社会事实无法用生理学、个体心理学以及其他研究个体的方法来解释,而必须用社会学的方法、观点解释。他说,宗教、道德、法律、社团、协会、语言,以及服装样式均属社会现象,都是社会学特定的研究对象。他还把社会事实分为“运动的状态”和“存在的状态”,前者指与思想意识相关的现象,亦称“团体意识”;后者是社会上一切组织和有形设置。涂尔干注重研究前者。
劳动分工论 社会秩序是涂尔干一生学术研究的主题。他认为,传统力量统治的社会靠“机械的团结”来维系。特别是在文明程度较低的社会中,同一团体的成员们采取同样的谋生手段,保持同样的习俗,信奉同一图腾,这种共同性使他们意识到大家同属一个集体,而不会离心。在近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在意识、信仰上的差异也日益增大。但是社会没有瓦解,人们也没有分离,这是因为古代维系团体的共同意识逐渐被分工制取代,社会分工使每个人在消费上依赖于其他人。分工使社会像有机体一样,每个成员都为社会整体服务,同时又不能脱离整体。分工就像社会的纽带,故谓之“有机团结”。民族越进化,其成员间的差异越大。这种趋势甚至反映在体质上。从大脑容量上看,同一种动物的脑量相互差别小,而人与人的脑量差别大;就人类而言,土人与土人相比,其脑量较之文明人更为接近。文明人在其他方面(如服装、思想)的内部差异也很显著。因此,近代社会是差异的社会,又是有机团结的社会。
涂尔干否认社会分工的产生是为了创造更多财富的观点。他强调,一个事物的功能,并不是产生出这一事物的原因,原因在功能之前。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增加财富,但这要在分工出现后与分工前的对比中才能显示出来。他认为造成分工制的原因是人口密度过大。人口的增加最初迫使一些人迁徙到其他地方,当无路可退时,他们被迫改换行业,分工制也就随之出现。他重视研究社会事实的功能,是功能理论的先驱之
一。同时在方法论上,强调区分功能与原因,这对功能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自杀论 在《自杀论》一书中,涂尔干试图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解释自杀的原因。他把自杀划分为 4种类型,即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
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涂尔干宗教研究的对象是澳大利亚原始部落中的图腾崇
拜,他的研究目的却是为了“理解现今的人”,为了说明宗教的社会功能,说明一种共同意识对于社会秩序建立的必要性。
涂尔干批判了早期人类学家对宗教起源的两种解释:万物有灵论和自然崇拜论。他说,这种解释说明不了为什么在对于自然、生理现象的误解露出破绽后,宗教还能持续下去,直到今天。他认为,宗教不是要给人们一种对于物质世界的描述,而是服务于社会。他认为宗教的神圣来自社会,它不过是被实体化、人格化了的团体力量,即道德力量。社会力量以一种心理方式作用于个人,迫使人们服从它,甚至违背人们的自然倾向。人们感到了身外存在的这种力量既是强制的,又是需要依赖的。他们对之敬畏,又不能充分理解其性质和来源,便萌发了某些观念来象征这些力量,这些观念就是宗教。这些神圣象征物(即宗教)的功能不仅在于帮助人们感到社会实体的存在,更在于维系社会,促进其整合。在解释宗教起源时,迪尔凯姆同时建立起他的知识
社会学的思想。“团体意识”和“团体表象”既是他解释宗教起源的钥匙,也是他的知识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他认为,一切感受来自个体经验,一切理性并非与生俱来的、超验的,而是属于“团体表象”,来自“团体意识”,产生于团体生活之中。理性又分思维中的概念、范畴,伦理中的道德、宗教。这些均产生于团体生活,不是源于个人的心理机制。
学术贡献 涂尔干提出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阐述了社会事实之间存在的结构、功能和因果的关系,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规则,充实了由孔德开启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构想,使社会学方法论具有实质性的内容。他运用统计方法对自杀现象的研究,用人类学资料对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宗教研究,是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范例,从而结束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
韦伯的基本观点:
1.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韦伯的原意是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要使行政组织发挥作用,管理应以知识为依据进行控制,管理者应有胜任工作的能力,应该依据客观事实而不是凭主观意志来领导,因而这是一个有关集体活动理性化的社会学概念。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结构可分为三层,其中最高领导层相当于组织的高级管理阶层,行政官员相当于中级管理阶层,一般工作人员相当于基层管理阶层。企业无论采用何种组织结构,都具有这三层基本的原始框架。
韦伯指出,现代的行政组织存在着一种正式的管辖范围的原则,这种管辖范围一般是由规则(即法律或行政规定)来确定的。
2.权力的分类
韦伯指出,任何一种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才能实现其目标,只有权力才能变混乱为有序。如果没有这种形式的权力,其组织的生存都是非常危险的,就更谈不上实现组织的目标了,权力可以消除组织的混乱,使得组织的运行有秩序地进行。
韦伯把这种权力划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是理性的、法定的权力。指的是依法任命,并赋予行政命令的权力,对这种权力的服从是依法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这是对确认职务或职位的权力的服从。第二种是传统的权力。它是以古老的、传统的、不可侵犯的和执行这种权力的人的地位的正统性为依据的。第三种是超凡的权力。它是指这种权力是建立在对个人的崇拜和迷信的基础上的。
3.理想的行政组织的管理制度
韦伯认为,管理就意味着以知识和事实为依据来进行控制。“领导者应在能力上胜任,应该依据事实而不是随意地来领导。”他指出:最纯粹的应用法定权力的形态是应用于一个行政组织管理机构的。只有这个组织的最高领导由于占有、被选或被指定而接任权力职位,才能真正发挥其领导作用,每一个官员都应按下列准则被任命和行使职能,
第三篇:社会调查方法
符蓉:主题
一、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研究(学业倦怠是大学生不能顺利应对压力时对学业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表现为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等三个方面的症状。)
主题
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相处(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必然碰到、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之一。有报告显示:“沟通能力及“适应能力”是仅次于“专业水平“,大学生人际交往差异性的研究是当代大学生们自身发展的要求。)
顾威威:新公民父母的子女教育问题
董亚亚:大学生自主创业
严浩:中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周全:农村留守儿童心里健康问题的调查
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其与压力、心理健康的关系许多研究发现,相同的压力情境对不同的个体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些受到较高心理或物质支持的人,比那些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健康[1]。由于离开家庭,面临新的校园生活,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以及学习等方面都需要适应,其社会支持系统的量与质也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如果应对不当,极易引发心理问题,甚至心理危机的发生。在大学生压力问题上,社会支持在压力—健康关系中的作用如何,值得探讨。
二、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450名中山大学医科、理科和文史科学生,200名广东教育学院理科和文史科学生,目前无重大身体疾病,无严重认知障碍。经整理,删除不符合条件的问卷,剩余有效问卷516份。(二)研究方法。采用以班为单位的团体测试,统一主试和指导语。测试前由主试介绍施测目的,鼓励真实作答,当场收回问卷。问卷不记名。(三)研究工具。1.《大学生压力评定量表》
[2]。此量表为自评量表,由60项可能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反应的生活事件构成,包括家庭及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学习压力、生活适应压力、就业和前景压力5个维度,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五级评定,即无影响
新市民子弟小学现状及解决方法。
中国人消费心理及消费观
第四篇:社会调查方法论文
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收集充分的一手数据以解决研究的问题。研究
社会调查法
方法服从和服务于理论研究,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应该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方法体系包括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它们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但有时候由于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则很可能同时结合这两种方法进行研究,比如在资源与能力理论中(resource.based view,RBV),由于资源、能力、知识、惯例等关键性变量的难以测量性,而同时又要检验理论假设,这就迫使一些学者综合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研究。这种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近来得到了一些管理学者的采纳,如Man对中小企业的企业家能力与竞争力所进行的研究就是如此¨。一个完整的社会调查方法体系大致可以通过以下框架来概括社会调查法是研究性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1、是什么?弄清社会问题。
2、为什么?寻找问题原因。
3、怎么办?寻找解决方法。
1、为研究人员提供研究专题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揭露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暴露矛盾,通过不断解决各种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
2、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规划、改革提供事实依据,为实现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管理和预测服务。
3、明了社会现状,发现新的研究专题、先进的经验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见解、新理论,从而推进该领域工作的科学化。
1、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四要素
(1)调查什么?
(2)谁去调查?
(3)向谁调查?
(4)怎样调查?
2、明确社会调查研究专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1)发现、提出社会问题,确定社会调查研究专题。
(2)确定谁去调查?向谁调查?调查什么?
(3)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方案的具体设计,解决怎样调查的问题。
(4)收集资料。
(5)分析资料。
(6)结论与建议。
(7)理论思考与讨论。
社会调查法主要方法有:
现场调查法
调查表法
直接面谈法
定点统计调查法。
社会调查在战略管理研究中除了对理论推导的相关假设进行验证或修正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构建关键变量的测量量表,“如何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进行量化,把相关的概念和机制操作化,加以测量,最终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项主要工作”。但要确保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和可信性,及假设检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则务必在定性研究过程中遵守科学的研究精神并采用科学的资料收集与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假设和研究的主题或观点,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性环节,这也是构成访谈问卷的理论基础。
2.构建社会调查的访谈问卷,这是社会调查法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战略管理理论的不少学者以为访谈问卷的设计是一项随意性的工作,其实由于这一环节直接影响到所收集的数据的质量,也就自然地影响到后续研究的所有环节。一份完善的访谈问卷,应该满足科学性的原则,即访谈问卷与研究的主题紧密相关,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的;应该满足简洁性原则,受被访谈者时间资源的限制,过于冗长的调查问卷往往使研究的问题无法深化,只能浅谈则止。所以在进入企业进行社会调查之前,一般应该尽可能地参考被访谈者的意见、专家的建议、并参考相关文献的研究。
3.进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这时应注意访谈方法的权变性。根据研究主题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结构性访谈、半结构性访谈,以及开放性访谈,其实由于被访谈者个体特征的差异性(如口头表达能力等),在具体的访谈过程中也应该适当地调整原先所设定的方法,并且由于原先设计过程中的遗漏和失误,还有可能要对访谈问卷进行修改。
4.整理访谈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并在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提出测量的工具,或对原先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或修改。如果调查资料不够完善、充分,此时还可以通过采取收集二手资料的方式进行补充。
(一)、应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合作学习
社会调查法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以教师引导学生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了解学生在社会调查的进度和变化情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不断完善学生课外调查实施方案。
(二)、社会调查法是教育创新的需要和体现
要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调查法,其价值取向,就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基础。学生在调查研究中的体验、收获,即社会调查研究的全过程每阶段均纳入教师教育教学评价的范畴之内。社会学科开展社会调查法,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注重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最后写出调查报告。
(三)、社会调查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社会学科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初步具备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调查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开阔了学生眼界,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学会了分享和合作,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一)、社会调查法理论的学习
1、学生的自我调查能力素养的学习与提高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调查,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一方面学生认识到社会调查的意义,尽而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并辅助以具体调查方法的介绍。学生课外实施社会调查的实践和研究,学生自行组织社会调查,调查中可以相互观摩、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彼此帮助。关于学生自行组织的社会调查,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社会调查以此研究和个人独立研究。成员相互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2、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影响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结合度
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理论课中教师应以通俗易懂的言语,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学生理论掌握的程度如何,最终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所以应在平时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中对所传授的理论加以运用,一则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另外还可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社会教材内容与社会调查的关联教材内容作为开展社会调查的基本依据,要具备一定从社会学科教学中获得知识,开展社会调查。
第五篇: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1.2.3.4.调查课题的类型:理论性课题与应用性课题,自选和委派 选题的重要性:决定调查方向 体现调查水平制约调查过程 影响调查质量 选题的标准:重要性 创造性 可行性 合适性 调查设计的步骤:明确调查目的(描述性,解释性)确定分析单位(个人,群体,组织,社区,层次谬误)设计抽样方案(确定调查研究抽样对象,抽样设计)制定实施方案(说明调查课题的目的和意义,调查的内容,调查范围 对象 分析单位,调查的理论假设,调查方案,调查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确定调查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
5.抽样一般程序:界定总体,制定抽样框,决定抽样方案,实际抽取样本,评估样本质量
6.抽样方法:概率抽样方法(简单随机,系统,分层,整群,多段PPS 户内)非概率抽样
方法(偶遇,判断,定额,雪球)
7.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总体的规模,估计的把握性与精确性,总体的异质性程度,调查
者拥有的经费人力时间
8.测量的四要素:测量客体,内容,法则,数字和符号
9.测量层次包括:定类测量,定序,定距,定比
10.操作化的方法: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决定一个定义,列出概念的维度,确定发展指标
11.信度的类型: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
12.效度的类型:表面效度,准则,构造
13.问卷的一半结构:封面信(调查者身份,调查内容,调查目的,对调查结果的保密措施)
指导语 问题及答案 编码及其他资料
14.问卷设计的原则: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障碍(主客观)明确与
问卷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调查目的,内容,样本性质,问卷使用方式)
15.问卷设计的步骤:前期探索性工作 设计问卷初稿,试用,修改定稿并印制
16.问题的种类:背景性问题,客观性,主观性,检验性
17.问题的结构:同类集中,先易后难,先次后主,先一半后特殊,先封闭后开放,先客观
后主观
18.问卷设计中常见错误:概念抽象,问题含糊,问题带倾向性,问题提法不妥,问题有多
重含义,问题与答案不协调
19.资料收集方法:自填问卷法(个别发送,集中填答,邮寄调查,网络调查)结构访问法
(当面访问,电话)
20.自填问卷法优点:节省时间经费人力,很好的匿名性,避免某些人为误差缺点:问
卷回收率难以保证,对被调查者文化水平有一定要求,调查质量得不到保证
21.结构性访问优点:调查的回答率较高,调查资料的质量较好,调查对象适用范围广
缺点:调查员与被调查者之间互动影响调查结果,匿名性较差,费用高代价大,对调查员要求高
22.资料收集注意:理解被调查者心理,第一印象,进门和开场白,接触被调查者之前的准
备,提问
23.资料处理:原始资料的审核与复查,资料转换与录入,数据清理(有效范围清理,逻辑
一致性清理,数据质量抽查),统计表与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