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资本论的三点体会
学习“资本论对现代企业的启迪”的三点体会
以前读本科的时候,没有学习过资本论,只知道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知识是资本论中的理论。学习了梅教授的“资本论对现代企业的启迪”后,使我对资本论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十九世纪中期的经济学著作,那时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中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许多弊端,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完成了他的《资本论》,他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并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将被新的经济体制取代。与马克思在世的时候相比,当今时代已经有了许多重大变化,有许多变化是马克思所未曾料到的。1880年6月27日马克思致纽文胡斯的信中曾明确地说:“在目前的条件下,《资本论》的第二册在德国不可能出版,这一点我很高兴,因为恰恰是在目前某些经济现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因而需要重新加以研究。”因而想在《资本论》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肯定是行不通的。学习《资本论》要注意学出新意。第一,要注意学出新的思维方式。学习《资本论》并不是让我们去死抠书本,把活的灵魂读僵了,而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符合逻辑规律的方式和方法。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先例可循,《资本论》为研究市场经济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有关经济规律运动的知识。下面就浅谈一下我学习梅教授的“资本论对现代企业的启迪”的三点体会:
1、资本论明确了企业领导者的职能:企业领导层应该把握企业生产经营战略大局,紧跟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生产方式。
《资本论》原文: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这首先涉及因社会分工而孤立起来以致各自生产独立的商品,但又作为一个总过程的各阶段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些工业部门。
从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体会: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并发展下去,企业的经营方向与经营目标要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适时调整。现代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需要拥有具备战略思维的领导层,由企业的领导层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把握市场发展状况,以市场为导向,生产能够获取利润的商品。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竞争者的技术革新情况,不断创新,降低产品成本,以期最大限度的盈利。
领导层的职责要从大局出发,抓大放小,任人唯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做一个有信誉、有魅力的管理者。领导有信誉、有魅力就会让员工对他们充满信任,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从而愿意在企业长期工作。可信赖的领导除了表现出富有才干,办事高效外,领导者个人的品质和诚实是必不可少的,即领导者要有言必行,行必果的信誉,以个人的品德魅力吸引人才;领导者要树立服务的意识,改变指挥、控制和利用人才的思维和行为,对所领导的人才尽可能地授权,给予必要的自主性,给予足够的信任,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才能。
2、资本论对现代企业聘用劳动者的要求: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有四历的劳动者并给其以相关的激励,才能使企业的货币更好地转化为资本,并保持资本的稳定性,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资本论》原文:要从商品的消费中取得价值,我们的货币占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消费本身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货币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样一种独特的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
从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体会:要从商品的消费中取得价值,离不开劳动力的劳动耗费,只有通过劳动力的劳动,才能有效地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也是如此,现代企业中的劳动力可以分为不同层面,如: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从事管理劳动者的中层劳动者,从事研发的劳动者,从事销售的劳动者等等。不管是哪个层面的劳动者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与能力,胜任本职工作,才能使现代企业的货币更好地转化为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企业不仅仅需要有体力的劳动者,更需要有体力的劳动者能够有知识、有智力、有智慧,这样的劳动者可以称为现代企业急需的人力资本,或者说人才。拥有了这样的企业人才,才能在领导层正确的战略决策下最大限度的使企业的货币更好地转化为资本,并保持资本的稳定性,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资本论揭示了商品经营的实质:重视商品经营活动,创建自已的品牌而非品名,实现资本经营目的。
《资本论》原文:在商品生产中,使用价值绝不是本身受人喜爱的东西。在这里,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基质,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我们的资本家关注下述两点„„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从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体会:企业所有者追求的并非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通过商品使用价值交换得来的增值货币,或者说利润。要实现资本价值增值,获得利润,首先:要重视商品的经营活动,要生产出符合商品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或特殊属性的可用于交换的合格产品,配合现代企业有力的销售方式,使商品能在市场上得以销售并获利。其次:现代企业要注重商品的品牌建设,品牌的意义在于企业的骄傲与优势,当公司成立后,品牌力就因为服务或品质,形成无形的商业定位。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品牌的作用及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品牌是以产品为龙头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占有市场,获取最佳效益和良好信誉的有力保证与象征。企业只有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才能在竞争市场上不败之地,实现商品经营的实质:利润最大化。
目前,我国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就要搞好现代企业建设,《资本论》揭示的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值得现代企业有选择地借鉴。
第二篇:学习新党章的三点体会
学习新党章的三点体会
这几天,通过认真学习新修订的党章,思想上受到一次教育和洗礼,党性上得到一次锻练和提高。下面结合个人思考和感受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主要是把自己在学习中看到、悟到、想到的一些体会,也包括很多想到但还没有做到的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
一要常学,及时扫除思想上的灰尘。老实讲,已经有一段时间没系统研读过党章了,鲜红的封面飘落了些许灰尘。扫除封面上的灰尘,重新翻开党章,同时也是扫除思想上的灰尘,重新叩问初心。总书记曾指出,“思想认识问题一时解决了,不等于永远解决。就像房间需要经常打扫一样,思想上的灰尘也要经常打扫,镜子要经常照,衣冠要随时正,有灰尘就要洗洗澡,出毛病就要治治病。”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有的人却精神空虚,信仰出现了危机。这恰恰是由于这些人没能勤拂思想灰尘,以致污垢越积越厚,最终失去本色。而党章就是我们最好的除尘剂,经常对照党章反躬自醒、扪心自问,思想上的灰尘就没了,霉变的根子也就断了。这启示我们,学习贯彻党章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集中学习这一阵子,而是需要我们每名党员付出毕生的精力,用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用反复学、学反复的劲头,自觉当成内在需要和终身课题。只有我们经常用党章扫掉思想上的灰尘,才能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让党性生辉,让修养升华。
二要深学,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每次党章修改,都会及时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纳入其中,这是我们学习党章的重中之重,必须倾注更多的精力、进行更深的思考、获得更多的感悟。这次党的十九大对党章做了重要修改,要把学习重点放在这些新思想、新论断、新概念上。我理解,要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求深化,切实作为党的行动指南来深化理解,真正统一思想和行动;要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上求深化,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坚定“四个自信”;要在学习“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上求深化,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部署要求,领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要在学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上求深化,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更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要在学习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上求深化,明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自身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新要求。只有做到了这“五个求深化”,才能真正把握新要求,清醒迈入新时代。
三要践学,用实际行动诠释党章要求。理想壮志凌云,事业脚踏实地。学习贯彻党章不是空洞抽象的,最根本的还是要紧贴本职工作,反复学习领悟,付诸工作实践,在履职尽责中当好党章的坚定实践者和维护者,这才是对党章要求的最佳阐释,才是对党的最好回报。我们作为党的一份子,在平时工作生活中,要勇担当,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敢于较真的精神、坚持原则的精神,面对挑战主动作为,遇有风险迎难而上,切实在本职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要练本领,不仅要精通本职业务,更要积极学习各方面知识,全方位提高素质,努力增强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确保与岗位职责相适应,以良好的能力素质支撑职责使命的实现。要树形象,凡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思想境界,强化道德法纪观念,努力成为思想纯洁、品行端正的示范者,明礼诚信、遵章守纪的先行者,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引领者,以实际行动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第三篇:资本论收获体会
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 笃信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
第一次学习《资本论》的有关知识是在1993年刚入大学时,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完后,十几岁懵懂少年,记得最深的是剩余价值理论,但是对我们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和美国、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们是社会主义,人家是资本主义并不是那么清楚。按照同学们的话说,老师要我们相信我们就相信,是一种纯粹的听话式的“迷信”。时隔20年,在世界观、价值观得逐渐形成,思维方法、理解能力不断成熟的今天,来到省委党校再学《资本论》导读,得到了全新的洗礼,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充满了崇敬,也真正地理解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客观规律”。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充分体现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在批判继承中,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自己的三个重要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哲学是基础,是人类的智慧之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资本论》三大崭新的因素是:剩余价值、劳动二重说、工资的本质。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得到了集中的表现。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作了深刻分析,使政治经济学实现了
根本的革命,并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展示了马克思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的信念和信仰。《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为了说明自己的方法,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摘引了俄国经济学家考夫曼对《资本论》方法论的评论,《资本论》的根本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资本论》之所以能够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就在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的运用。《资本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客观逻辑(关于客观对象自身发展辩证法的思想形式)和主观逻辑(关于思维自身的辩证法的思想形式)的统一,马克思将辩证法作为其逻辑和认识论的灵魂,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对一种具体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和一门具体科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仅使辩证法哲学得到充分而严格的验证,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内容。
二、《资本论》是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教科书 《资本论》中没有商品经济概念,但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概念;《资本论》中没有市场经济的概念,但有交换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的概念。我感叹马克思的前瞻性,在140多年前,他已经看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和规律,他用最简单的叙述方法“使最枯燥无味的经济问题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至今他提出的十大基本理论仍然对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科学先进的指导作用。《资本论》一个提出了十大基本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信用理论、地租理论和收入理论。时隔140年后的今天,《资本论》在理论上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仍然熠熠生辉。《资本论》虽然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规律的研究,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殊规律,但同时又阐明了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诸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价格运动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等,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论》蕴涵的关于金融、管理、财政、贸易、产权等方面的思想观点是当今发展马克思主义应用经济学的基础和出发点。《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交换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及其阶级利益关系的分析当中蕴含的利益关系学说,对于我们今天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关系状况、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性发展和完善都具有重大借鉴价值。这部倾注着马克思40年心血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不仅在思想理论上,而且在社会实践上,对全世界都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三、《资本论》揭示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客观规律 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包含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至第六篇中,中心是阐明剩余价值的来源,资本的本质和剩余价值规律,构成了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的核心和基石。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页)。这是这个绝对规律,必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繁殖,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因为也就是资本家尽可能
多地剥削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对剩余价值的追逐是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在剩余价值的追逐和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作用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化,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必将灭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稿中曾把人类社会形式划分为三大历史时期,并给予第二时期即商品经济社会以很高的评价,第二个阶段是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建立在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也就是说当前的社会正是商品经济社会,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的物质生产的一般规律、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区别,不在于价值是否增值,而在于这种价值增值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价值增值意味着以更少的劳动为人民生产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资本主义的价值增值意味着资本家更多地剥夺人民生产的财富据为己有。而社会发展历程中,资本主义社会中由资本家直接剥夺的财富在逐渐减少,反馈为人民生产的社会财富在逐渐增加。社会主义社会则正在充分发挥第二时期物质财务积累的作用,以期更好地实现价值快速增值反哺人民生产。因为,社会的发展正在向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共同靠近,这样的融合和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篇二:《资本论》学习心得
《资本论》绝对剩余价值理论学习心得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是马克思耗费毕生心血所完成的鸿篇巨著。书中马克思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严谨的数学分析为手段,结合大量历史和现实数据与材料,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书中对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地位。因而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之作。自其问世两百多年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已大大深化。但是《资本论》对于资本主义运行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论断时至今日依旧闪耀着光辉。马克思是一位具有崇高历史使命感和深厚人文关怀的思想家,他出身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亲眼目睹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下所过的悲惨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同情,他受教育的经历以及自身努力勤奋的性格又赋予了他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厚实的学术积累。因此,纵观马克思整个学术研究生涯,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这两个核心。《资本论》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鸿篇巨著,同样如此。马克思在完成唯物史观的探索之后,为进一步寻找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在“劳动的火焰”中萃取武器。他得到的武器就是剩余价值学说。本书的第三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书非常重要的一章,在本章中马克思阐发了剩余价值的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剩余价值研究的理论前提 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研究的理论前提,这一思想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他认为,是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既构成了财富的物质内容,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随后亚当.斯密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采用了这种观点并对它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发,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相当完备的价格理论。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从分工引出交换,再从交换引出价值并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亚当.斯密认为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是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又是二元的。一方面,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商品的价值决定于“获得它的辛苦与麻烦”;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商品价值“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或等于它所能购买到的“劳动的价值”。马克思继承了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思想中的科学成分并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他强调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具有巨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认为劳动在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中具有无可争辩的地位,揭示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与条件。他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他看来,形成 价值的人类劳动不是一般的劳动,而是经过市场的选择被证明是社会所需要的、必要的劳动。因此,是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这种理论解释了商品生产过程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关系,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具备上述的前提,就可以考察工人劳动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同时,商品中包含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意味着商品的价值量可以根据它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进行计算。这就为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提供了手段。
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全章脉络
马克思在全章的写作中遵循了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维方法,在探讨资本主义生产之前,首先着眼于一般性的人类劳动。“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然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需要三大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首先,人类劳动不同于蜜蜂采蜜或者蚂蚁搬家等动物的本能活动。它受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控制,被意志驱使,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类活动。“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时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成了房子。”劳动的第二个要素是劳动对象,马克思将劳动对象区分为天然形成的和后天改造的两种,那些“未经人的协助,就作为人类劳动的一般对象而存在。所有那些通过劳动只是同土地脱离直接联系的东西都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比如土地,水等。另一种是已经经过人类劳动改造过了的劳动对象,马克思称之为原料。比如矿山中开采出来的矿石或者山林中砍伐的木材,这些都属于原料的范围。劳动对象的第三个要素是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
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到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资料是劳动者身体的延伸,与整个生产过程紧密相连,它的改造和进步是生产力发展最直接的标志。“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生产资料生产。”同时生产资料还反映了生产背后的社会关系,是“劳动借之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综合劳动的三大要素,劳动过程就可以抽象为人以一定的目的和意识为出发点,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产生使用价值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马克思重点论述了原料和产品在多个劳动循环中的发展变化,为随后不变资本的研究埋下了伏笔。马克思认为在多个前后相连的劳动过程中,使用价值的角色是变化的。当一个使用价值作为产品推出劳动过程的时候,另一些使用价值,以前的劳动过程的产品(比如原料),则作为生产资料进入劳动过程。同一个使用价值,既是这种劳动的产品,又是那种劳动的生产资料。比如车床是车床制造这个劳动过程的产品,同时又是制造其他机械的劳动资料。“所以,产品不仅是劳动过程的结果,同时还是劳动过程的条件。”“一个使用价值究竟表现为原料、劳动资料还是产品,完全取决于它在劳动过程中所起的特定的作用。”在新的劳动过程中,旧的劳动产品作为使用价值消失了,作为新的使用价值的新产品被消费掉了,但是它并不是完全消失,而是作为新的使用价值的一部分被保存下来。用一般劳动的要素来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会发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具备合目的性的特征,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生产,整个生产过程是资
本家意志的体现。资本家将他购买的生产资料加到同样是他付给工资的工人的劳动力上,并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归为己有,因此在资本家看来,“劳动过程只是在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商品。”“劳动过程是资本家购买的各种物之间的过程,是归他所有的各种物之间的过程。” 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生产使用价值,而是要获得商品的交换价值。他要生产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还要保证这种商品的交换价值要大于他为生产这种商品所付出的用于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货币。因此,“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把货币转化为商品,把劳动力与生产要素结合到一起时,就把价值转化为资本,转化为可以增值的价值。马克思以棉花生产为例,通过大量计算,发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并不单纯是生产过程,它同时也是价值增值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这个伴随着价值增值过程的生产过程主要是由工人来完成的,工人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不但有目的的把生产资料不断转移到新的使用价值上并保存下来,还时刻不断的在创造着新价值。“把新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和把旧价值保存在产品中,是工人在同一时间达到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从保存旧价值的角度上来说,工人通过劳动将制造旧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加入到新的产品当中去,“他通过自己的劳动加进价值??而是由于他的劳动是一般的抽象的社篇三:学习资本论的三点体会
学习“资本论对现代企业的启迪”的三点体会
以前读本科的时候,没有学习过资本论,只知道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知识是资本论中的理论。学习了梅教授的“资本论对现代企业的启迪”后,使我对资本论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十九世纪中期的经济学著作,那时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中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许多弊端,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完成了他的《资本论》,他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并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将被新的经济体制取代。与马克思在世的时候相比,当今时代已经有了许多重大变化,有许多变化是马克思所未曾料到的。1880年6月27日马克思致纽文胡斯的信中曾明确地说:“在目前的条件下,《资本论》的第二册在德国不可能出版,这一点我很高兴,因为恰恰是在目前某些经济现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因而需要重新加以研究。”因而想在《资本论》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肯定是行不通的。学习《资本论》要注意学出新意。第一,要注意学出新的思维方式。学习《资本论》并不是让我们去死抠书本,把活的灵魂读僵了,而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符合逻辑规律的方式和方法。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先例可循,《资本论》为研究市场经济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有关经济规律运动的知识。下面就浅谈一下我学习梅教授的“资本论对现代企业的启迪”的三点体会:
1、资本论明确了企业领导者的职能:企业领导层应该把握企业生产经营战略大局,紧跟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生产方式。《资本论》原文: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这首先涉及因社会分工而孤立起来以致各自生产独立的商品,但又作为一个总过程的各阶段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些工业部门。
从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体会: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并发展下去,企业的经营方向与经营目标要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适时调整。现代企业要适应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需要拥有具备战略思维的领导层,由企业的领导层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把握市场发展状况,以市场为导向,生产能够获取利润的商品。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竞争者的技术革新情况,不断创新,降低产品成本,以期最大限度的盈利。
领导层的职责要从大局出发,抓大放小,任人唯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做一个有信誉、有魅力的管理者。领导有信誉、有魅力就会让员工对他们充满信任,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从而愿意在企业长期工作。可信赖的领导除了表现出富有才干,办事高效外,领导者个人的品质和诚实是必不可少的,即领导者要有言必行,行必果的信誉,以个人的品德魅力吸引人才;领导者要树立服务的意识,改变指挥、控制和利用人才的思维和行为,对所领导的人才尽可能地授权,给予必要的自主性,给予足够的信任,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才能。
2、资本论对现代企业聘用劳动者的要求: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有四历的劳动者并给其以相关的激励,才能使企业的货币更好地转化为资本,并保持资本的稳定性,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资本论》原文:要从商品的消费中取得价值,我们的货币占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消费本身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货币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样一种独特的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从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体会:要从商品的消费中取得价值,离不开劳动力的劳动耗费,只有通过劳动力的劳动,才能有效地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也是如此,现代企业中的劳动力可以分为不同层面,如: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从事管理劳动者的中层劳动者,从事研发的劳动者,从事销售的劳动者等等。不管是哪个层面的劳动者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与能力,胜任本职工作,才能使现代企业的货币更好地转化为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企业不仅仅需要有体力的劳动者,更需要有体力的劳动者能够有知识、有智力、有智慧,这样的劳动者可以称为现代企业急需的人力资本,或者说人才。拥有了
这样的企业人才,才能在领导层正确的战略决策下最大限度的使企业的货币更好地转化为资本,并保持资本的稳定性,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资本论揭示了商品经营的实质:重视商品经营活动,创建自已的品牌而非品名,实现资本经营目的。《资本论》原文:在商品生产中,使用价值绝不是本身受人喜爱的东西。在这里,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基质,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我们的资本家关注下述两点??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从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体会:企业所有者追求的并非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通过商品使用价值交换得来的增值货币,或者说利润。要实现资本价值增值,获得利润,首先:要重视商品的经营活动,要生产出符合商品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或特殊属性的可用于交换的合格产品,配合现代企业有力的销售方式,使商品能在市场上得以销售并获利。其次:现代企业要注重商品的品牌建设,品牌的意义在于企业的骄傲与优势,当公司成立后,品牌力就因为服务或品质,形成无形的商业定位。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品牌的作用及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品牌是以产品为龙头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占有市场,获取最佳效益和良好信誉的有力保证与象征。企业只有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才能在竞争市场上不败之地,实现商品经营的实质:利润最大化。
目前,我国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就要搞好现代企业建设,《资本论》揭示的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值得现代企业有选择地借鉴。篇四:资本论感想、收获
学习《资本论》的收获
《资本论》作为人类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从唯物史观出发,把人类通史涉及的世界,统一在自然物质之中;把人类生活的物质世界,统一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之中;把人类的经济活动,统一在以人为主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之中;把社会的生产方式,统一在历史进程的不同利益阶层之中;把与人们主观世界相对应的客观物质、社会形态、生产方式以及作为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的人类自身,统一在时间和空间的运动变化之中。《资本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统一在一起,从而把马克思观察世界的方法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统一在一起。《资本论》作为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为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平台。《资本论》作为论资的经济学著作,深刻地提示了资本经营活动规律,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运营资本提供了有效武器。《资本论》作为坚持在发展中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方法体系,还为我们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有资本理论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1、关于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和求学精神。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是使人们发现新的知识,通向成功之路不可缺少的桥梁。《资本论》的学习告诉我们,要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学习和科研;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充分把握历史的、逻辑的统一。记得老师在一次考试中,发现了试卷中的某一道题值得商榷,便在题目上划了记号,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这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表现,这是不维书、不维上的表现,这是在通过自主学习,大胆提出独创性见解的表现。有的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书本上的知识,使大脑成为知识的仓库,而根本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固然,对知识的记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对学和思的关系所做的极为精辟的论述。因此,对于我来说,《资本论》的学习最重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也不应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应是一种思维的方式,一种学习的习惯和态度,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就是在学习一切有用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求学精神。
2、关于劳动创造价值。在《资本论》的学习期间,其中一个具有讨论意义的是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学说。我们知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属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存在差别和矛盾。因此,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物质财富的生产的源泉是多元的;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的过程中具有贡献;需要保护和补偿使用价值的源泉,社会再生产应以使用价值源泉的再生产为前提。由于劳动的二重性,因此导致了商品的二重性,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我们所说的由劳动创造的价值是指的商品的价值;商品有两重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仅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并不是商品,比如说空气,我们每天都在呼吸,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并没有人愿意为呼吸的空气支付货币。要成为商品,必须通过人们的劳动去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人类的劳动逐渐凝结到物品当中,逐渐具有了价值,也就成为了商品,所以说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至于怎样创造的,我们可以看看这个简单的例子:存在自然中的空气还没有加工成氧气之前是不具有价值的(你如果在危急的时候救治病人不会购买空气,而是会购买氧气),通过劳动者收取,加工等一系列过程,最终生成氧气,使其具备了价值,劳动者的劳动也就在这一个过程中凝结进去了。
关于剩余价值。在《资本论》的学习期间,其中一个重要理论就是剩余价值理论。牢牢把握好剩余价值的前提、过程、性质和方法,是学习好《资本论》思想精华的重要一环。我们知道,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繁荣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可见,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以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剩余价值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指通过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还要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经过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剩余的一部分转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资本家也分成三个集团: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除此以外,资本主义社会还有存在着大土地所有者,这几个剥削集团都是以剩余价值作为生存的基础的。剩余价值分配为产业资本家取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取得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取得利息,大土地所有者取得地租,这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可见,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发现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规律,为我们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支持。
关于资本家也劳动。在《资本论》的学习期间,老师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关于资本家是否也劳动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具有很高的讨论价值,也是我们学习好、理解好和领会好《资本论》的关键。马克思在谈到利息所反映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时,进一步阐述了生产劳动概念的扩大。他说:“生产过程同资本相分离,就是一般的劳动过程。因此,同资本所有者相区别的产业资本家,就不是表现为执行职能的资本,而是表现为甚至与资本无关的管理人员,表现为一般劳动过程的简单承担者,表现为劳动者,而是表现为雇佣劳动者。他创造剩余价值,不是因为他作为资本家进行劳动,而是因为除了他作为资本家的性质之外,他也进行劳动。”从马克思的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本家在剥削工人的同
时,本身也作为一个劳动者参与劳动。对于这一观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首先,资本家具有监工劳动。监督和指挥的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劳动也是直接地和不可分离地同由一切结合的社会劳动交给单个人作为特殊劳动去完成的生产职能。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其次,资本家在雇佣职业经理人后也劳动。投资人即资本家对企业发展方向前瞻性的决策,对企业资源整合的战略性的决策,对上层管理人员聘任和调整的决策等,是职业经理人不可代替,也不能代替的。所以在雇用了职业经理之后,资本家还是需要进行劳动的。最后,资本家在企业生产运作的过程中,他不仅投入了直接的具体活劳动,而且还投入了承载直接具体活劳动的生命量。其劳动构成包括:
资本家的直接具体活劳动;直接消耗占用的他人劳动;直接消耗占用的全民所有的物质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劳动;投入者直接消耗的劳动生命能量。读《资本论》心得体会
——有感于劳动价值论与和谐社会 摘 要: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是宣扬劳动创造财富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代表了公平公正,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谐社会;
通过一段时间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列经典名著之一《资本论》,我从中获益匪浅。《资本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宏篇。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等论著中,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精辟的阐述。要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必须认真攻读《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指出,劳动要成为价值实体,必须是有效劳动。“商品要成为价值,首先必须是效用;同样,劳动要被看作是抽象意义上人的力量、人类劳动的消耗,首先必须是有用劳动。”(《马恩全集》第23卷54页,7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劳动的有用性,一要体现在使用价值上,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要体现在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上,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使用价值是为社会和他人生产的,只有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有可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转化为社会劳动;三要体现在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在量上与社会需要相吻合上,如果生产的使用价值超过社会需要,就会出现生产过剩。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过剩商品其使用价值对社会来说是多余的,因此付出的劳动自然也是无效劳动。无效劳动不形成价值。在谈到商品价值时,马克思总是强调它是商品所包含(凝结)的抽象劳动,而不涉及生产商品时的具体活劳动耗费。马克思说了:“作为价值的上衣和麻布,不过是同种劳动的凝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8页。)“商品作为价值只是人类劳动的凝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页。)“这个价值本身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8页。)“当我们把商品看作价值时,我们是只把它们看作体现了的、凝固了的或所谓结晶了的社会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136页。)马克思在分析价值形成与价值增值过程时,从未只强调劳动一个因素。他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 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作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也是转移不变资本(即物质生产要素)价值的过程,没有不变资本,具体劳动无法进行;作为价值增值过程,是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没有可变资本(活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也无以形成。物质生产要素虽然不是价值的源泉,但它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物质生产要素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没有它,劳动者就不能创造价值。劳动只有与物质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进行现实的生产,才能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否则,什么都生产不出来。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马恩全集》第42卷92页人民出版社)由此可见,物质生产要素是将活劳动转化为物化劳动的物质媒介,没有它,抽象劳动无法凝结成价值。所以说,物质生产要素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二,物质生产要素本身的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物质生产要素不是价值源泉,但它本身是商品,有价值。它的价值通过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新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第三,不同的物质生产要素对劳动创造价值所起的作用不同。同样的劳动者,如果他们使用的劳动工具不同,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不同,创造的价值也不同。物质生产要素的先进程度要与劳动者的素质相适应,不是越先进越好。
第四,物质生产要素的优劣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从而影响企业利润或剩余价值。马克思指出:“固定资本的使用价值恰恰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必要劳动,增加相对剩余劳动,从而提高剩余价值。”(《马恩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80年版288 页)在劳动量不变或略有增加的情况下,使用机器可以比手工工具多创造出10倍、100倍、甚至千倍的物质产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列举了许多这样的实例,如走锭精纺机比手工工具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80倍,机器印制花布比手工印制的生产效率提高了200倍,等等。(《马恩全集》第23卷429页,7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得到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可以得到相对剩余价值。而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就其源泉来说,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二、和谐社会对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样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论也包括基本内容和展开内容,也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系统。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向前发展。一方面,和谐社会关于人与经济的全面和谐,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和谐 社会的建设,也要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理论指导并不断发展与丰富其理论体系,二者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
(一)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以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含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首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所包含的价值决定和价值“转形”的辩证统一思想,要求我国现实经济中在个人收入分配上贯彻两个原则,即坚持和贯彻按照社会主体即劳动者的权益进行分配的原则和按照客体即资本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的原则,并且是前者制约后者。具体而言,劳动价值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便会产生了新的要求,即新价值是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创造的;作为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的物质资本,其价值是劳动者在以前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包括新、旧价值在内的社会价值是由广大社会劳动者创造的,他们是一切价值的唯一源泉和社会财富生产的主体。因而,从这一理论规定性中产生出的社会要求是:为了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能够保障和不断增进全体劳动群众而不只是以部分人的权益为根本,不能够使城乡普通劳动者只承担改革和发展的成本而难以分享改革和发展的利益,这样所构建起来的社会才能是和谐的。其次,劳动价值论是宣扬“以人为本”的理论。因此,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体现在我国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上,就要求改变一些地方单纯追求增长率的指导思想,而形成以“富民”为根本特征的新型战略指导思想。为此,要树立能够获得富民绩效的科学理念;要及时进行各种制度和机制的建设,加速推进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建立起新型的“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实现共同发展”的城乡发展新体制;要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增加就业,搞好广泛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不断改善和提升劳动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二)坚持发展和辩证地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市场经济,并实行多要素参加收入分配的制度,这的确是马克思没有想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包括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私营经济的积极性,承认和保护资本等非活劳动要素的合法收入。但收入的合法性与收入的来源和性质不是一回事。私营企业主凭借资本所有权获取的利润,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具有剥削性质,这是一切以资本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私有制经济的共性。不能说西方的或历史上的资本雇佣劳动关系有剥削,我国现阶段的资本雇佣劳动关系没有剥削,这是讲不通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只要商品经济存在,其基本理论就仍然适用,而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是商品经济下资本生产方式的实质。现阶段我国农民工总数已逾1.5亿。这1.5亿农民工所在企业,基本上是私营和外资企业。在这些企业中,企业主与雇工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雇佣劳动关系,体现在利益分配上,必然是企业主无偿占有雇工所生产的剩余产品,雇工所获取的只是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下,我们要坚持发展和辩证地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三)维护劳动力价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下,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维护劳动力价值,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具体而言,表现为如下方面: 第一、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必须从包括劳动(劳资)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内部而不是外部去寻求答案。劳资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也是最大的和谐,我国现今的“劳资”关系不能再以“谁战胜谁”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但也必须正视。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部分采用的是资本生产方式,雇佣劳动恰恰包含着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那么剩余价值就一定是属于资本的,但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公有制基本制度来调整劳资关系。
第二、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建立保障机制的过程中,要保证劳资关系的正常发展,使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在劳资关系调整中,政府应当承担责任。政府的干预,不是行政式的,而是政策式的,即主要通过因势利导,培养企业主关注劳动力再生产的意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维护劳动者经济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第三、要维护和实现收入分配权利的公平正义,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收入分配是生产关系中最核心的权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除了获得生活必需品之外,还要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及其家庭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并将逐渐拥有财产,摆脱“无产”状态。
三、结束语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劳动价值论是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中国市场经济理论基石和支柱。根基于劳动价值理论的价值规律是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理论,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是配置生产要素分配比例的基础,它作用于经济运动的全部过程,既作用于微观,又作用于宏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与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深层次的理论支撑,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篇:学习十九大精神的三点体会
学习十九大精神的三点体会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我和大家一样,身在会场之外,心在会场之中,时时关注着来自北京的声音,沉浸在十九大的浓浓氛围中。会议刚一闭幕,我们单位就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组织学习交流,统一的是思想、领会的是要求、明晰的是思路、凝聚的是动力、推动的是建设。
我的第一点感悟是:报告通篇高扬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举旗意识,始终坚定信念。一是要筑牢理论根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经典理论学习,做到源流结合、融会贯通,以理论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坚定。二是要保持思想敏锐。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政治观点;在敏感问题面前不迷惑,防止被敌对势力的蛊惑所蒙蔽;在复杂环境面前不麻痹,确保个人不犯政治性错误、不出政治性问题。三是要始终保持一致。对党忠诚是具体的、有实质内容的,不能表起态来调门挺亮,较起真来变形走样。要体现在坚决贯彻中央决策、模范落实中央部署、正确对待利益得失的点滴养成中,以具体行动践行对党忠诚,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我的第二点感悟是:讲话通篇彰显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使命意识,始终恪尽职守。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复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联系我们的工作实际,就是要做好以下三点:一个是,振奋一心干事业的精神状态。把个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文化品格融入到建设和工作之中,多想事业、多想群众,心无旁骛、恪尽职守。当前就是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多研究解决事关建设发展的重大问题,多研究解决改进本职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多研究解决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真正把大项工作研究好,棘手问题处理好,确保今年工作收好尾,明年工作开好头。另一个是,增强勇于负责任的工作魄力。强化职责就是使命、权力就是责任的意识,时刻牢记组织重托,时刻牢记岗位责任,时刻牢记群众信任,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做到差距面前不推诿,矛盾面前不回避,风险面前敢担当。力争做负责任的人、干负责任的事,在主动担责中对岗位负责,为领导分忧。再一个是,保持创新谋发展的工作状态。把打造精品、追求卓越作为职业操守,把瞄准一流、创先争优变成行为习惯,把精雕细刻、追求完美当成工作理念,始终坚持工作标准,确保负责的每项工作都力争成为精品,组织的每个活动都力争不留遗憾,担负的每次任务都力争精彩圆满,以奋发有为的激情和干劲,圆满完成组织赋予的各项任务。
我的第三点感悟是:讲话通篇贯穿着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清醒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化党性意识,始终不忘初心。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深刻指出了当前我们面对的“两个复杂”“三个不纯”“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等严峻挑战和形势,鲜明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此,作为党的一份子,必须以强烈的党性意识带头践行要求,努力做出新气象新作为。一是在落实制度上做好表率。既要自觉依靠制度筹划、指导和开展工作,又要自觉接受组织、群众、纪律的监督,做到行动先于群众和一般干部,标准高于群众和一般干部,要求严于群众和一般干部,防止和杜绝学习上的“双重态度”、言行上的“双重标准”、落实上的“双重规则”,增强制度执行的示范力。二是在坚持原则上做好表率。特别是要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做到有“四气”:一个是有勇气,坚持真理,敢于讲真话讲实话报实情;第二个是有正气,心底无私天地宽,不贪不占,不搞歪门邪道;第三个是有硬气,敢于较真碰硬,解决难点棘手问题;第四个是有底气,做人讲原则,遇事有主见,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三是在清正廉洁上做好表率。坚决落实《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度的要求,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切实做到金钱面前不伸手、利益面前不攀比、权力面前不放纵,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以上是我这段时间学习报告的几点粗浅体会,悟得不深不透,敬请批评指正。
第五篇:学习“三点共识”和“三个重中之重”的体会
学习“三点共识”和“三个重中之重”的体会
通过学习盛部长提出的“三点共识”和“三个重中之重”的精神,“三点共识”即:确立安全工作无小事的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影响安全的问题必须立即解决的工作要求。“三个重中之重” 即:把客车安全作为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强安全管理作为安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抓落实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深深的体会到只有人人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才能确保安全持续稳定。
我们从事的铁路工作,大都是一些简单琐碎循环作业的重复,久而久之,有人就会侥幸认为事故离他还远。作业标准就会降低,孰不知作业标准的不到位,随时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只有做好每个细节,安全才有保障,对一个敬业者来说,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安全工作无小事,我们只有把每件小事做细做实,我们的安全才有保障。记得几年前,我在皖赣线上班时,由于班组人员执标不到位,对货物线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区段未落实确认制度,后来调车作业时,调车组人员检查车辆时发现货物线停留车辆已经越过警冲标,及时汇报处理,避免了可能发生的调车侧面冲突和人身伤害事故,这件事对我触动非常大,我深深的体会到安全工作无小事,哪怕一点点的失误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铁路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铁路事业发展,铁路安全已经不再是一个一般性的生产问题,而是一个事关工作大局的严肃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铁路安全工作是铁路工作的根本。
安全是铁路永恒的主题,做任何工作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考虑,我们常常说“没有效益揭不开锅,没有安全就是砸锅”,这一点已经很清楚的反映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安全是一票否决制,安全不稳,段无宁日,站无宁日,当然,我们每位铁路人都希望铁路安全持续稳定,但现实证明,我们工作中不时还会出现安全不稳定的因素,个别作业人员“安全第一”的思想还不牢固,这就需要不断强化安全教育,提高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安全工作不是口号,需要作业人员从思想上重视安全,行动上落实安全措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为安全”的安全合力,只要我们职工队伍安全第一的整体意识提高了,其他各项工作就有了可靠的安全保证。
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国民经济大动脉、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具有高度集中特点,铁路是部大联动机,各工作环节须紧密联系、协同配合。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这就要求我们每个环节必须抓好落实,不断强化执行力。当然,我们知道,有能力而思想上不主动去落实,工作是很难干好的,想干好工作,却没有干的能力也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有认真去“抓”的主观思想,只有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才能转变工作作风,才能按照要求去完成好各项工作。其次,我们是要具备“落实”工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现场处置能力,只有职工队伍整体业务水平提高了,才能有效落实日常各项工作,才能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衔接。
当前,铁路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抓好安全工作,面临很大考验。我们要吃透“三点共识”和“三个重中之重”精神,把握实质,牢固树立起正确的安全理念。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