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茶花女》的女权主义思想

时间:2019-05-12 12:2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茶花女》的女权主义思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茶花女》的女权主义思想》。

第一篇:论《茶花女》的女权主义思想

论《茶花女》的女权主义思想

摘 要:小说《茶花女》是法国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一部的爱情小说,讲述了妓女玛格丽特与贵族男子阿尔芒斯的故事,小说通过玛格丽特传达的所表达的女权主义思想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论文以女权主义理论为支撑,以女性形象为研究核心,从女权主义的视角分析女主人公的命运轨迹,探究在不同阶段的女主人公为争取女性权利而进行的抗争。

关键词:小仲马;《茶花女》;玛格丽特;女权主义

《茶花女》是小仲马的重要作品,它创作于1848 年。这部作品讲述了一名妓女的爱情悲剧。作品主人公玛格丽特沉醉于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不仅让她养成了挥霍钱财的恶习,同时也使她的精神世界变得无比的寂寞和匮乏。直到她遇到阿尔芒后,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让两人坠入了爱河并一起度过了一段美满幸福的时光。在寻求真爱的过程中,玛格丽特重新获得了生活的希望,于是她开始展开了极力的反抗并经历了种种牺牲以求能够将自身的恶习改掉,并挣脱加诸于其身的众多枷锁,决心与阿尔芒厮守终身。但是阿尔芒父亲对两人百般阻挠,玛格丽特被迫离开阿尔芒,重返交际圈。而阿尔芒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对她进行了种种的伤害和侮辱。最终,玛格丽特因不堪病痛及爱人的误解与世长辞。

《茶花女》表现了玛格丽特从臣服于男权到女权意识的觉醒、对男权的反抗和挣扎,以及最终迷失的悲凉经历。小说以爱情与命运的矛盾、等级制度与平等自由为主线,以女权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凸显了玛格丽特在追求自由纯洁爱情中的女性意识。主人公玛格丽特身上所呈现的女权主义思想,既体现了作者小仲马对女性的人文关怀,也从侧面反映了女性渴望平等的呼声。

一、蒙昧与迷失

“女权主义”泛指女性争取与男性相同社会权力的主张。西方女权主义的思潮带有多元化色彩,不同阶段也有各自的理论主张,然而无论是何种理论流派,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女性是一个遭受压迫等级。女权主义的各个流派都以此为立足点,探讨性别问题,并为女性所面临的不公正待遇进行抗争。女权主义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的非暴力社会运动, 以消除性别歧视,结束对妇女压迫为政治目标。小说《茶花女》的创作背景是法国奥尔良王朝末期。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动荡,法国社会矛盾重重,上层阶级过着灯红酒绿的享乐生活,而下层人民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农村经济的破产,许多出身底层、本性善良的妇女为求生计被迫卖淫。玛格丽特便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男权主义的思想色彩浓厚,女人作为“第二性”只能依附于男人生活。而对于比普通女人更低一等的妓女来说,更是处于绝对的无权地位,她们更是男人随意践踏的对象。在男权的压迫下,女性并没有绝对屈从于男权,而是追求平等、自由,在内心深处仍然向往纯洁的爱情,希望重塑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改变女性处于边缘地位的社会传统。

(一)男权文化的压迫

“男权制在西方学术话语中被称为父权制(patriarchy),表示一种男性占据统治

【】地位的两性不平等的制度。”1在男权制社会中,无论在政治、宗教、经济等公共领域,还是家庭这种私人领域中,所有主导地位都保留给男性,这样一来就确定了男性的统治地位,男性和女性在阶级地位上不对等了,女性在社会中只得处于从属依附地位。男权制的核心是建立系统的、结构化的制度将男性权利合理化甚至合法化,借用制度将女性束缚在男权所认同的范围内,削弱女性的力量,进而巩固男性的主导地位。在男权制社会里,普通女性没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生活在底层的妓女的处境更为艰难。妓女是私有制条件下建立在男性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的男权社会的必然产物。由于法国连续几年农业歉收,农村经济的破产,有些妇女无以为生,商品交换原则使得她们不得不以肉体来换取金钱。茶花女凭借自己的符合男性审美的美貌成为炙手可热名妓,成为整个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商品和男性的玩物。正如玛格丽特所言:“我们已经身不由己了,我们不再是人,而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我们这种人,一天换不到情人们的欢笑,一天满足不了他们的虚荣心,他们就会抛弃我们。”【2】虽然她过上了奢华的生活,可是她的地位和境况仍旧没有改变,她必须靠男性提供的物质来维持生计,为此她不得不跑遍巴黎各大剧院和交际场所,以便满足达官显贵的欲望。在男权制统治的资产阶级社会中,女性和男性不是对等的阶级,女性是没有独立的人格和经济权利的,靠卖笑营生的妓女在他们眼中就只是商品而已,连基本的人权都没有。男权制社会认为男性的生活模式才是正式和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女人的生活模式要围绕男性这个中心点来展开,以满足男性为第一要义。所以即使由于纵欲过度而引起肺病恶化,玛格丽特还是不能休息,还要强颜欢笑满足男性的需要。

从玛格丽特的经历可见,男权文化是以扼杀女性、践踏女性尊严从而满足自我需要为根本。玛格丽特越是美丽,越是引起街谈巷议,就越会让浮华虚荣的男性残酷地控制和奴役她,因为拥有她这种标价极高的商品越会让他人羡慕,以此满足男性的虚荣心。她的结局不言而喻:“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毁灭了别人又毁灭了自

【2】己以后,像一条狗似的死去。” 当玛格丽特病重的时候,不再是光鲜的,不能满足男性的虚荣心时,她被无情地抛弃了,没有经济来源的她孤苦离世。玛格丽特生前受到贵族男性的追捧,为了她的美貌纷纷投入巨资,但是这些付出都只是纯粹的欲望交易,没有人对玛格丽特有任何真实的感情,玛格丽特的美貌也只是上层贵族男性间互相攀比的砝码,利用的工具,当玛格丽特香消玉殒之后,那些人即刻拍卖她的物品,玛格丽特就是一件物品,活着的时候身体被利用,死后财产也被拍卖,她的命运简直可以用“物尽其用”来形容。“那些在这个女人的卖笑生涯上搞过投机,在她身上大赚了一笔,在她临终时刻拿了贴着印花的借据来纠缠不休„„真是谦谦君子啊!”【2】这些就是饱经压迫的妓女残酷而真实的日常生活的再现。

(二)自我意识缺失

由于玛格丽特随身一束茶花,且从来没有人看见过她还带过别的花,于是她获得了“茶花女”的称谓。从文中我们得知玛格丽特“一个月里有二十五天玛格丽特带的茶花是白的,而另外五天她带的茶花却是红的。”【2】由茶花颜色变化的时间和女性生理周期我们可以推断出,茶花女借用茶花颜色的改变来作为对客人的暗示:红色表示不方便接待;白色则意味欢迎来访。用花朵来做信号主动向客人传递是否接待的信息,玛格丽特已经把自己也当做待价而沽的商品,随时向客人提供商品信息。这时纯洁的茶花成为肉体交易的信息中介。而对于玛格丽特而言,大家为何称自己为“茶花女”她并不在乎,她要的是一件商品利润的最大化,她寻求的是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可见,玛格丽特已经不是作为社会独立个体的人而存在,而是一件可以买卖的商品。

玛格丽特是个绝色的女子,在《茶花女》中,小仲马对玛格丽特的外貌通过睫毛、脸颊、鼻子、嘴巴、皮肤做出了细致的刻画,鹅蛋脸、鼻子细巧而挺秀···玛格丽特无法挑剔的形象正好符合男性对女性外表美的要求,小仲马通过这种形象的塑造也在预示着玛格丽特将会完全臣服于男性思维和男权文化。作为一名生活在底层的女性,玛格丽特自我意识受到了男权主义的强烈影响,乃至放弃了对男权统治抵抗。这个阶段中的玛格丽特认为自己的命运早就已经注定,只有靠自身的美貌来获得男人的喜爱才能够生存下去。玛格丽特利用自己的美貌加之以修饰打扮,成功获得上层贵族男性的青睐,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件价值不菲的商品,受到男性的追捧,也获得了奢华富贵的生活,然而却失去了自我。

玛格丽特的美貌让她成为众多有钱人包养的对象,而这样的生活使玛格丽特开始变得奢侈和无度,在物质上更加依靠男性,经济无法独立。她一方面要用大量的金钱与物质将自己打扮得更加符合男性的审美,获得他们的认同,另一方面长期的奢靡生活也逼迫这个靠别人包养的女子更加渴望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在小说的开头我们看到玛格丽特的住宅让前来参加拍卖的人都深感震惊,吃穿用度都穷尽奢华上流贵妇们都羡慕不已,这些人的反应从侧面上体现出玛格丽特的豪侈。“这上千件小玩意儿对于我们来参观的这家女主人来说,是梳妆打扮的必备之物,而且没有一件不是用黄金或者白银制成的。然而这一大堆物品只能是逐件逐件收罗起来的,而且也不可能是某个情夫一人所能办齐的。”【2】光是梳妆打扮的物件竟有上千数,而且质地贵重,玛格丽特对金钱物质的狂热令人惊讶。如此贵重大量的物件不是由某一情夫能办齐,可以看出玛格丽特的生活腐化而堕落。在所有包养玛格丽特的人中,有一位老公爵是包养她时间最长的。老公爵第一眼看到玛格丽特就拉住她的手求她允许他去探望她,玛格丽特几乎没有犹豫就同意了公爵的请求,这时的她被长期的交际生活所影响和腐蚀,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何不妥,并且当老公爵用金钱作为条件要求她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时,玛格丽特也欣然接受。

玛格丽特已被男权消融,而使她无法找到进行反抗的动机,同时,社会现实也不断地在提醒她,只有依附于男性才能够生存下来。在社会现实等多方面的压迫下,玛格丽特在心理上也接受了这样现实,她的女权意识在依附意识的作用下被消解,而成为了男权社会中的牺牲品。

(三)社会现实的束缚

茶花女所处的时代是法国七月王朝时期,虽然经历了法国大革命,法国也由君主专制国家转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法国的宪法在名义上规定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但“平等”的法国公民实际上仍然受等级观念的禁锢。当时的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教士是第一等级,贵族是第二等级,中产阶级、工人、农民则位于第三等级,加之19世纪法国文化也是一种男性主导的文化,女性在男性的绝对控制之下,女性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地位。普通的家庭妇女都必须服从于丈夫的绝对权威,毫无平等可言,更别说身份特殊的妓女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妓女,社会用失业、饥饿而使她们“自愿”接受贵族资产阶级的蹂躏,又用虚伪的道德对她们进行指责、刁难,使她们更加自觉钻进男性为女性的编织的牢笼中。迪瓦尔的言行就体现了当时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阿尔芒的父亲迪瓦尔先生是一个实利主义者,他遵守现实社会的丛林法则,并在此限度内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他的身份是税务总长,当他得知儿子与妓女在一起了,便认为儿子是走入了歧途,认为儿子的行为已直接影响到家族的声誉,使自己的女儿难以嫁入一个体面的家庭。由此可见,社会的实利风气深入其骨髓。因此,他绝对不能容忍自己的儿子与一个为社会道德所批判的女人在一起。

此外,迪瓦尔先生认为妓女是不顾情感,毫无理智可言的人,甚至不是人,只是一种榨钱机器。他认为二人的婚姻不可能幸福,因为“这种婚姻,既没有贞洁做基础,也没有宗教可依靠,也没有家庭可以当作归宿”【5】。玛格丽特在这番话中看到了二人未来道路上的重重阻碍,也深知自己无法越过这些阻碍,因此,她决心牺牲自己的爱情来成全一位素未谋面女子的幸福,维护所爱之人的名声。在玛格丽特的爱情道路上,潜伏着无数的破坏力量,其中一种就是以迪瓦尔先生为代表的社会道德的评判体系。为了家族的名誉,迪瓦尔先生利用茶花女的朴实善良、委曲求全来干涉茶花女的幸福,剥夺她的意志。这种以所谓的正统道德观念为标准的道德体系,实质上是靠牺牲某些下层阶级的利益来维护上层阶级的利益,从社会的角度看,迪杜瓦先生是利用正统道德、宗教、舆论等各种手段,向玛格丽特施压,正是杜瓦尔和社会上形形色色老公爵、N伯爵合在一起构成的男权社会,他们用男权文化构建的道德原则和等级观念,扼杀了茶花女梦想,束缚住她追逐新生的道路,毁灭了她的一生。这个社会与玛格丽特构成了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冲突,残酷地扼杀了茶花女的女性人格尊严,也使她迷失了自我。

二、觉醒与挣扎

(一)对话语权的争取

七月王朝统治下的法国,出身、性别、财富等因素决定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社会地位越高,你所拥有的社会话语权就越有分量。社在父权制社会里,女性由于自己第二性的地位,几乎没有参与社会话语的权力。作为妓女的玛格丽特身份低劣,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更是没有话语权,处于监禁和压制的境地。尽管处于话语权的边缘地带,玛格丽特却没有放弃朝话语中心靠近的任何可能,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说粗话、大声喧哗等争取话语权。因此,在包厢里玛格丽特哈哈大笑,大声喧哗,并且与旁边的女人取笑阿尔芒、戏弄初次见面的人。阿尔芒第一次参加玛格丽特的聚会时,他看到玛格丽特在听到脏话后还为之喝彩叫好,说话粗鄙不堪,犹如脚夫一般。“别人越是讲的不堪入耳,她就越是开怀大笑。”【2】玛格丽特和加斯东在宴会上还唱着下流的曲子来助兴,阿尔芒面对长相美丽却举止如此粗鲁的玛格丽特,用恳求的语气让她不要唱,然而玛格丽特却不以为然,还调侃阿尔芒,说他纯洁无暇。

从表面上看,说粗话、大声喧哗有失女性的优雅和风度,但是,这是处于无权地位的女性对话语平等权利的追求。玛格丽特讲着下流的话语,伴着狂笑,这样的她无疑成为男性所厌恶和恐惧的,她用粗鄙的话语让自己发声,从而试图构建女性话语权。

(二)对男权藩篱的冲撞

玛格丽特对自己的命运甚是清楚,自己只是一件可行动的商品,只能等着别人挑选、买卖。尽管如此,在内心深处,玛格丽特仍然保留有一丝女性的自尊。面对众多想将她据为己有的公爵伯爵,她依旧保有部分自我。她背负债务,需要有衣服、钻石、马车的虚荣心,但是对于受过良好教育,又很有涵养的阔少爷N伯爵却毫不留情的拒绝。因为她很讨厌这位伯爵。“这位伯爵自以为只要在晚上十一点时去拜访她,她要多少首饰就给她多少首饰,这样就可以慢慢地得到她的好感。

【2】但是她看见他就讨厌。”世人都认为妓女只认钱而不顾情的榨钱机器,可是玛格丽特在对物质生活进行追求时还能遵从自己的内心,不是对所有给予她经济支持的人都一个态度。阿尔芒从玛格丽特对N伯爵的毫不势利的表现看出了她的单纯。经济的窘迫和男权文化的压迫让玛格丽特无法拒绝妓女的角色,为了弥补自我的缺憾,玛格丽特对真正爱情生活充满向往。所以,当她得知阿尔芒就是在她生病期间常常关心却不留名的人时,她内心对爱情的追求瞬间被唤醒,果敢地投入到恋爱中。

在与阿尔芒相爱后,她毅然决定脱离从前的堕落生活,去宁静淳朴的乡下生活,并努力改掉自身的坏习惯。在这一阶段,玛格丽特对男权社会的挣扎和反抗达到了高潮。在与阿尔芒共同生活的期间,乡下的青草和空气以及阿尔芒本人都填补了玛格丽特以前心灵上的空虚,使她感到了很大的满足,此时的玛格丽特已经不再是那个依附权贵和依附男性的妓女。她不再贪图富贵,而是独立筹钱并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曾经给与她奢侈生活的公爵。她认识到了女性应该得到与男性同等的人权,女性应当去努力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玛格丽特在公爵已经知道阿尔芒与自己同居的事实后,她认为自己没有必要隐瞒这个事实。玛格丽特说:“我也活不了多久,不愿意再自找苦吃,去服从一个老头子的意志。”【2】可见,玛格丽特以坚定、执着和信心对男权社会传统道德观进行了一定的颠覆。

三、再次迷失

(一)内在性的束缚

“《第二性》对女性处境的分析中,波伏娃使用了黑格尔的术语———超越性和内在性来描述个体自由。”【3】“超越性”描述的是个体自由地从事一项筹划从而能以一种重要的方式在世界上行动的能力。“内在性”描述的是一种没完没了地重复着对历史不会产生影响的工作的处境。女性的处境使得女性处在封闭、被动、停滞、止于空想而无所作为的生存状态, 而男性则可以不断超越既定现实, 根据自己的意志去拓展外部世界的主体性生存状态。与男性的主体地位相比,女性只是客体,男性利用个体自由与外部世界进行自主交流、深入探索,而女性沉溺在内在性塑造的封闭空间内,既无法拓展生存空间,更无力创造更新,“惟有依

【4】靠男性慈悲的“赐予”才被动地得以实现。”

妓女生涯虽然让玛格丽特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这一切都是垂涎于她美色的男性给予的,一旦男性停止对她的“恩赐”,她便再次陷入窘迫的境地。当公爵不再承担她的生活费用,债权人都上门来要债,她不得不变卖首饰、马车等来维持生计。拥有经济话语权力的公爵可以随时让玛格丽特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让她失去生活的依据。面对这种境况,没有经济独立权的玛格丽特无力反抗,只能被动承受因经济困窘带来的压力和打击。没有了经济来源且债务缠身的玛格丽特靠卖掉马匹和披巾,典当首饰来偿还债务,可是这对她来说是杯水车薪,面对经济的窘迫,她十分忧愁。“普律当丝难得来一趟,可是她写了几封信,虽然这些信每一次都使玛格丽特心事重重。”

所以相对于男性的主体地位而言,女性只是客体、他者和劣等的“第二性”。男性把女性的“内在性”化身为“永恒的女性气质”,以此论证女性是先天必然处于劣等的地位。在这种权威文化的不断渲染下,女人也自觉地接受这种观念,接受了自己作为客体的命运,建立了关于自己的劣等性的观念。因此,为了博得男性的赞许,她们放弃了超越性,以各种妖艳、高贵、端庄、淑女的姿态模仿内在性。于是当男权文化的代表人物迪瓦尔先生出场时,以男权的名义指控玛格丽特的种种劣迹时,玛格丽特便深深陷入内在性的束缚之中,没有反抗的力量。

(二)话语权的迷失

玛格丽特生活的社会是男性话语霸权的男权社会,整个社会话语是以男性中心,女性话语注定要遭到男权的消解,被琐碎化,或者根本就不被呈现。

在男权制度统治的社会中,具“超越性”的男性占据权威统治地位,位于从属地位的女性成为男性目光中的审美对象、观赏对象,甚至成为男性欲望的投射对象,活在男性文化所主宰的审美活动中。由于经济无法独立,生活来源依附于男性,玛格丽特无法向掌握自己命运的男权抗衡,因为一旦她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恰好这些话语不是男性所乐于听到时,男性霸权便会对反抗自己的话语权人进行惩罚。当她让普律当丝向公爵转达她不愿离开阿尔芒的话语后,公爵断绝了对她经济上的支持,使她陷入窘迫;迪瓦尔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男性的审美观批判玛格丽特妓女的身份,让她无言。男权文化的长期浸润,让玛格丽特接受了自己是劣等的观念,并建立起关于劣等的框架将自己束缚在其中。她也认为自己是不符合男性审美标准的。于是玛格丽特在面对迪瓦尔先生的侮辱、曲解时根本不能辩白,在迪瓦尔的男性话语逼迫下,玛格丽特牺牲了自己,重新回到那非人般的生活中。善良的玛格丽特为了减轻阿尔芒失去爱情的痛苦,失掉话语权的她隐瞒了离开的真相还违心地做出种种假象,好让阿尔芒尽快忘掉自己。阿尔芒曾经说自己是玛格丽特的奴隶,可是当他被玛格丽特“抛弃”之后,他的男权意识瞬间爆发,利用其它女性对玛格丽特进行当众羞辱、残忍报复,长期受到男权文化浸润,没有独立人格和经济权利的玛格丽特无法发出辩解的声音。当时的文化是性别不平等的文化,女性在这种文化下成长起来,根本没有真正的女性话语。倍受屈辱的玛格丽特在男权文化的压迫下频频失语,明明为了他人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却得不到赞扬,反而在男性话语的打击压迫下,渐渐凋零,难逃悲剧命运。

结语

在男权文化的压迫和奴役下,茶花女被推到了社会的边缘,被“他者化”,成为没有话语权的他者。虽然她也在萌发的女性意识的驱使下向男权进行反抗,然而在男权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她自主将自己塑造为“他者”,并建立起一系列作为“他者”不能触碰的禁区和真理。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让她勇敢为女权进行抗争,而自身的男权“毒素”又让她在关键时刻退缩。女权推动茶花女向前进,男权则是束缚了她的脚步,两种刚好相反的力量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茶花女,于是她变成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在进退中犹豫徘徊,然而外部力量的压迫和自身的软弱还是击败了她。

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权意识的萌发和树立,女权运动为女性在公共领域争取到了越来越多的权利。然而,在微观领域仍旧存在着女性权利的窘境,因此我们不能停止发出诉求的声音,不能收回跨出去的脚步,否则不仅会停滞不前,还会出现不平等现象的死灰复燃,就如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一般,又被推向社会边缘,成为他者,甚至迷失自我,成为可悲的牺牲品。

第二篇:解读《茶花女》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解读《茶花女》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摘 要:在对《茶花女》中女权思想的解读过程中,从时代背景入手,紧抓主题思想,以女权主义思想为主线,探讨作品本身的女性思想,分析女性代表玛格丽特的女权主义,一级作者小仲马眼中的女权主义思想。在深刻分析作品中的女权思想的同时,与其他女权作品相联系,分析不同之处,深化对《茶花女》中的女权思想的理解。

小说《茶花女》不仅在文学上有巨大作用,在思想领域的贡献也是不可否认的。小仲马能从一个男人的视角,毫不犹豫的赞美了一位勇敢、真诚而思想高贵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小仲马;茶花女;女权主义;玛格丽特

Reading the feminist in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Abstract: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cess of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feminist thoughts, 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grasp the theme, the feminist ideology as the main line,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work itself female female representative of feminism, Margaret, and the author Alexander Dumas and feminist thought.Feminism in the profound analysis in the work at the same time, associated with other feminist works,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deepen the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feminist thought understanding.The novel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 not only have great role in literature,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contribution is undeniable.He is from a man's perspective, not hesitate to praise a brave, honest and noble thinking the female image.Key words: Dumas;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Feminism;Margaret

目 录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Ⅰ 引 言„„„„„„„„„„„„„„„„„„„„„„„„„„„„„„„„„ 1

一、小说《茶花女》中的女权主义„„„„„„„„„„„„„„„„„„„„„„ 2

(一)作品中的主题表现女权主义思想„„„„„„„„„„„„„„„„„„„ 2

(二)主人公玛格丽特表现女权主义思想„„„„„„„„„„„„„„„„„„„ 4

(三)作者小仲马在女权主义上的立场„„„„„„„„„„„„„„„„„„„„ 7

二、在表现女权主义的手法上,《茶花女》与其他作品之异同„„„„„„„„„„„ 9

(一)人物身份的不同„„„„„„„„„„„„„„„„„„„„„„„„„„„9

(二)直接表现与间接表现„„„„„„„„„„„„„„„„„„„„„„„„„10

(三)理性与感性的反抗„„„„„„„„„„„„„„„„„„„„„„„„„ 11

三、《茶花女》对女权主义思想的贡献„„„„„„„„„„„„„„„„„„„„„ 13 结 语 „„„„„„„„„„„„„„„„„„„„„„„„„„„„„„„„ 15 参考文献 „„„„„„„„„„„„„„„„„„„„„„„„„„„„„„„„„16

引 言

纵观19世纪的女权主义著作,每一部都堪称经典,对于女性在当时社会的地位提升和社会变革都有巨大的贡献和意义。小说《茶花女》自1848年问世以后,在戏剧、歌剧以及电影等不同领域都有所建树。“茶花女”这一经典女性形象不断地演绎在人们面前,她身上那种勇敢的女性精神深刻的烙在我们心中。本文从原始出发,在小说原文中探求女性在权力方面的争夺,《茶花女》是一部经典的爱情悲剧故事。在十九世纪的巴黎社会圈,年轻俊美的资产阶级青年阿尔芒对患有肺结核的交际花妓女玛格丽特一见钟情,此时的玛格丽特过着奢靡无奈的生活。费尽周折,玛格丽特终于被阿尔芒的真情打动并不顾一切抛弃荣华富贵与他一起隐居乡村。阿尔法的父亲知道后极力反对两人的爱情,并以自己家庭荣誉和儿子的前程为由恳求并要求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玛格丽特答应了他的要求,从而重新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很快就在肺结核的病痛中死去。

《茶花女》中的主人公玛格丽特身上所呈现的女权主义,不仅仅代表作者小仲马对女性的敬重之情,也顺应当时女性要求平等权利的时代呼唤。全文以矛盾为主要叙述手法,爱情与命运的矛盾,等级制度与人性的矛盾,小仲马为我们展现了一场动人心弦伤痛不已的爱情故事。小说从不同方面论述了作者小仲马对于纯洁爱情的憧憬,以及对资产阶级的批判,以此为基础,以女权思想为主要线索,探索玛格丽特在追求希望向往爱情的路上所体现的女性意识。

一、小说《茶花女》中的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又称女权运动,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1]一种文学理论的产生,不仅仅与当时的思想文化精神状况相适应,而且也有其理论自身的影响因素。女权主义最早出现在法国,主要探讨的是男女平等问题。他们追求地位平等,强调妇女解放,并逐渐开始意识到性别关系和性别权利的问题的存在。此后,女权主义运动开始分析和批判男女不平等的原因和男女的权力结构,并且强调性别分析。处在第一阶段的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的女权运动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主要围绕女性在教育和经济上的权力,至此还没有以理论为基础,而是从事一些实践活动来呼吁。

与其他阶级斗争不同的是,女权主义具有非暴力的特征,它以提高妇女对自身地位和潜力的认识为最终目的,在此过程中极易导向为一种文化批判,通过分析女人所属地位的形成原因,进而提高女性对自身的认识和对现实的理解,推进她们从男权制度中解放思想和对精神的奴役。1970年,凯特·米勒特的《性政治》论文发表,成为了女权主义理论形成的文学标志,女权主义文学理论逐渐成为了20世纪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形式。

小说《茶花女》创作于1847年,正直七月王朝末期,一方面,弱肉强食的资本社会主义到处充满着虚伪和冷酷,敲诈以及漠视,此时的小仲马对这个社会已经深有体会:上层阶级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人民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许多出身底层、本性善良的妇女,被迫卖淫为生,在杯酒中卖笑。玛格丽特原是一个纯真无暇的乡村姑娘,因贫穷所迫走向了卖笑求生的道路,成为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玩物。

另一方面,男权主义的色彩浓厚,女人作为“第二性”只能依附于男人生活,对于比女人更低一等的妓女来说,男人就是生命,在男权的压迫下,女权思想悄然出现,她们追求平等,自由,崇尚纯洁的爱情,重塑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改变女性立于边缘的传统。小说《茶花女》在女权方面上有着不同方面的表现,所表现的方式也不同。

(一)作品主题表现的女权主义思想;

女权主义在小说中的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作者寄予在女性角色身上的性格特征体现的。小说《茶花女》讲述的是发生在妓女身上的故事,以及女为主要描述对象,小仲马对 [1] 玛丽· 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妓女的塑造有好有坏,有善良有邪恶,有羡慕有嫉妒,其中的奥兰普是一个典型的妓女,她势力、虚荣、自以为是,希望通过羞辱玛格丽特能取悦阿尔芒,在作者眼中,这种没头脑的女人与善良有追求的玛格丽特来说,具有映衬作用,而作为阿尔芒的另一个情人,与玛格丽特的身份地位截然相同的一个女人,其内心的丑陋又与玛格丽特善良形成鲜明对比,她自身从没有意识到女性与男性在平等上的问题,这种无知对于女性解放与女权的发展的作用是负面的。

而作为主人公的玛格丽特,在七月王朝的大背景下,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她几乎生活不下去,最终成为妓女。在最开始,她作为一个破产的乡村贫民,被迫流入大城市,以一个店员微薄的薪水谋生。此时的她有追求有希望,靠自己自食其力,有基本的生存权利,同时保持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小说的最初阶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上高贵的纯洁女性,这也正是当时社会需要的美好形象,进一步说,此时的玛格丽特身上带有女权主义有思想有精神的当代女性。

女权主义在《茶花女》中是以男性的视角来展现的。在《茶花女》中,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而这个“我”就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男性。从男性的角度来观察女性对权力的追求及向往,所依附的感情是对女性的尊重和感激。“我”,阿尔芒,在遇到玛格丽特之前,凭着祖产生活,包养妓女,花天酒地,在偶然的相遇中,一见钟情于巴黎的高级名妓玛格丽特,并展开猛烈的追求。这种追求是真诚的,在阿尔芒的眼中,逐渐显现在他面前的是,尽管深陷囹圄,每天被看成是物品的女人,其内心与精神却没有被污染,玛格丽特的高雅气质和美貌令阿尔芒折服,为了自己,玛格丽特远离名利场,与自己过上了平凡人的日子,不再拥有荣华富贵,玛格丽特并没有因此埋怨自己,这是阿尔芒在玛格丽特身上看到的能为爱牺牲的勇气。同样,面对阿尔芒的父亲,杜瓦尔,自私伪善,满腹偏见,他用谎言强迫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使玛格丽特的生活理想彻底破灭,玛格丽特用自己的牺牲延续了对阿尔芒的爱意。小仲马通过阿尔芒也感叹到:“她像最高尚的女人一样冰清玉洁。别人有多么贪婪,她就有多么无私。”[1]最终在面对玛格丽特的死亡之后,阿尔芒再也无法掩饰对她的爱,我想,这也许是男性为女权所让出的爱的一步。

追求平等并为爱牺牲的女权思想,让男性看到女性在权力面前所表现的无畏,从男性的眼中看出女性在“第二性”的位置所处的感受及反抗精神是令人折服的。

小说《茶花女》中,妓女同样可以拥有对平等的追求。妓女这个名词在现在也被当做是贞女的反义词来对待。在男权统治下的资产阶层,造就了“荡妇”和“贞女”这两个极端女性代表,也透露出男性绝对的道德价值评判权。虽然出身贫寒,却与“荡妇”毫无关 [1]小仲马:《茶花女》,郑克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系;尽管无耐的进入到污秽的上层世界,但在爱人阿尔芒的眼中,玛格丽特是个善良、情操高尚的令自己爱慕的女子,这种外表上的妓女其实内心充满了对女权的渴望。她们被看成是男人的玩物,对于选择权她们没有资格拥有,钱财荣誉仅仅满足内心上以及精神上的空虚,在这种被轻视的情形下,这些妓女想要突破枷锁,在权力方面寻求突破所拥有的勇气,对女权的解放是弥足珍贵的。

实质上,《茶花女》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著作,小仲马仅凭借亲身经历和对爱人的回忆造就了一位特殊的妓女形象,将西方女性形象昭示在当时性别差异极大地男权社会中,树立了女性新形象,并推动了社会性别观念的变革,这也许并不是作者的本意,他对女性意识保持一种模糊的状态,小说本身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场伟大勇敢的爱情1故事,更有对女性形象的思考与发展。

(二)主人公玛格丽特表现的女权主义;

主人公玛格丽特在《茶花女》中算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她作为主人公,充分展现了在她体内作为一名女性所具有的勇敢精神。从始至终她都生活在制度的压迫下,是个没有话语权的最底层的女性,当她在面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时,已由原来的主动争取的革命热情逐渐变成被动提升的心理满足,这种心理的变化也带动了她对爱情的看法,与阿尔芒的爱情最终也以悲剧结束。

首先,玛格丽特的性格决定了她有一颗独立勇敢不屈反抗的心。玛格丽特始终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被生活所迫从农村来到城市,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从失业到再失业,她顽强的活着。被逼无奈步入风尘世界,她始终是那独一无二的茶花女,独立高雅的活在命运的捉弄下。她的纯真让她相信爱情的真诚。与爱人在一起又勇敢的抛开荣华富贵,享受爱情的甜蜜。面对阿尔芒父亲的乞求,为了爱人的前途,义无反顾的牺牲,成全了阿尔芒自己以及阿尔芒家族的荣誉与前途。直到最后,玛格丽特在弥留之际的那封信中,声声的哀怨,每一个字都能感受到她的万般无奈,勇敢坚强到最后。她没有干净的身体却有着一颗干净的心,她的善良是当时社会中底层市民无力反抗的无奈叙述,让读者心痛怜悯。而她的善良也是依附在她倔强的性格之上的。她生性倔强,强硬追求着她想要的东西,这种简单地需求并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更被批判为一种背叛。“茶花女”作为一个被腐朽阶级玩弄的风尘女子,她要像其他社会女性一样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她倔强的以为她能得到,并在她一生中付诸行动,这种背叛的倔强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

玛格丽特的坚韧性格与自己身体的虚弱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正是女权思想对一个女性的思想以及精神上的支持力量,也许她自己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种身体上的虚弱与娇弱表面上强调了女性的性别角色与身份,表示了与男性不同的异质,实质则代表了在男人眼中作为玩物的女性的地位,而在玛格丽特的身上,是具有这女性反抗精神的男人眼中的“玩物”,也就是说,她无法从妓女的身份中解脱出来,但她身上有超越妓女思想的反抗精神。

虽然身为妓女,但是她的精神是高贵的,她的生活是有追求的,她喜爱自然纯洁,喜爱一切素雅洁白的东西,她钟爱茶花,房间里摆满了洁白的茶花,因而得名“茶花女”,连出行都以茶花为伴。也正因如此,她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虽是风尘女子,但其在精神上、价值观上甚至本性上并未改变,她从不贪图名利,她痛恨给她荣华富贵的腐朽阶级,但又无法摆脱,她无比向往美好光明,她渴求纯洁,她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生活以及爱情,却对一年十万法郎豪华包厢以及昂贵的马车熟视无睹。在她的心中,那种平静不被打扰的生活已经成奢望,一方面她不希望贫困,另一方面,她又厌恶奢靡放荡的生活,她对社会丑陋面貌的反抗与不满正是源于她的悲剧命运,我们也是从她的悲剧中感受到了玛格丽特的女权主义思想意识。

也正因为玛格丽特悲惨的命运,造就了她坚韧顽强的人生。就像玛格丽特她自己说的一样,“如果我自我保重,我就得死,支撑我活下来的就是我现在这种狂热的生活。”

[1]沦入轻浮、放荡的妓女世界,享受荣华的同时无度挥霍,日日骄奢淫逸,背后却是无尽寂寞与无奈,她深知自己命运的悲惨却仍能生生不息的生活下去,在此过程中受过的侮辱受过的痛苦又给她的命运增添了悲剧色彩。玛格丽特自嘲说,“我们不再属于我们自己,我们不再是人,我们成了物品。在他们的自尊心中,我们站在第一位;而在他们所尊重的人之中,我们排在最末一位。”[1]玛格丽特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玩物”的地位,在这种钱色交易之下她对此理解得也更为透彻。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女人只能依附男人生活,而妓女只是供腐朽阶层的人当做玩物罢了,他们的命运注定悲惨,只能遭到腐朽阶层的侮辱与玩弄,在这群可怜人当中,茶花女玛格丽特是特殊的,身处污秽的环境中,却保持着一种心灵上的纯洁,她向往美好的生活和真诚的爱情,也许这就是支撑她走完她悲惨一生的精神支柱。她是一位不甘堕落的风尘女子,在那个时代,风尘女子是绝无纯洁可言的,她们没有纯洁而真正的爱情,她们没有生活目标,而茶花女玛格丽特不同,她向往所有这一切,[1] 小仲马:《茶花女》,郑克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也由此将自己逼上了另一条绝路。她拼命的挣扎,她不想在最后悲惨地死去,她想追求一个人基本的权利,她为了自己的爱情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茶花女的悲剧更能让读者清楚地认识到女权主义的存在性。

从纯洁无瑕少女瞬间沦为卖身为生的妓女,这种人生转变注定她的悲剧,结束高级妓女的生涯重新回到现实生活,悲剧的命运并没有至此而终,爱情的消逝也带走了她的生命。雨果曾经在《悲惨世界》里提到社会的三大问题,鲜明的反映了茶花女生活的那个时代中社会底层民众艰难生活的状态:“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如果不是生活极度困窘,她也不会1被逼上绝路的,是污浊、不公平的社会硬生生的使她放弃了一部分的纯洁,她成为了一个妓女,一个个性鲜明又独立的妓女。以她个人来看,这一点点的女权主义似乎微乎其微,但这也证明了,女权主义的存在也可以有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能量。

最后,我们从玛格丽特的爱情上,体会到了女性为爱情无私奉献的无畏精神。小说《茶花女》中的阿尔芒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年轻人,他对玛格丽特的爱是真诚的,这份真挚的爱情成为了玛格丽特强烈的追求纯洁自由的爱情的驱动力。他成了玛格丽特的希望,作为一个不谙世事的资产阶级年轻人来说,他做不了什么,他在强大的社会制度的压迫下无能为力、无所适从。而相反的是,茶花女玛格丽特因为阿尔芒在她生病时关怀备至,体贴入微的照顾,不以身份看低她,她也从这份认同感中获得了力量与勇气,她尽心尽力的做好每一件事,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她崇尚纯洁、美好的爱情,将爱情高度理想化,她愿意为了爱情放弃一切,在她的心中,爱情是世界上最宝贵最值得追求的美好事物。她拼尽全力为爱改变,抛弃了曾经赖以生存的马车豪宅以及社交圈,到2最后甚至连自己的生命也放弃了,以求将自己仅能留下的最纯洁的爱情留给爱人。为了能最好的吟唱自己过去的经历,甘愿与爱人隐居乡下,过着清贫的生活。她拒绝过公爵的金钱援助,将自己所有的首饰卖掉替爱人还债,她默默地为爱人做着她能做的所有的一切,然而当爱人阿尔芒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家族面前动摇的时候,茶花女玛格丽特不惜舍弃自己,放弃爱情,她不想让爱人为难,不想阻挡他的前途,忍痛与爱人分离,加之恋人最后对她的的质疑,这种种的痛苦与伤害,最终将她逼上绝路。她就如她喜欢的茶花一样,在爱情面前洁白的耀眼,她一生所追求的东西,无关金钱,只是人生中最淳朴的人性,“生命在我面前逃去,我可要把它抓住”,在极度矛盾与痛苦的同时,她仍紧紧追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试图摆脱风尘之后,她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小仲马:《茶花女》,郑克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三)作者小仲马女权主义倾向;

《茶花女》是小仲马结合自身的经历写出的一部爱情故事,将茶花女的形象刻画的极为形象、深刻,使每一位读者无不为这样以为女人所打动。更可贵的是,作为一名男性作家,突破了性别以及等级的限制,体现一名妓女的爱情与反抗,以男性的角度诠释了女权主义,推动了女性形象的传播和社会性别观念的变革,而这一点可能作者是没有想到过的。

小说《茶花女》的作者小仲马虽出生在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但父亲大仲马一开始并没有承认这个私生子,小仲马从小就体尝到了社会中的不公与等级制度的压迫,他将自己对资产阶级的不满通过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正像茶花女所表现的那样,小仲马极力摒弃腐朽阶级的恶习,他可以让玛格丽特在与阿尔芒的爱情中重获生机,但在社会等级观念的资产阶级社会下,玛格丽特的爱情生活理所当然的要被迫害致泯灭。小仲马将自己的全部精力与爱心都倾注在玛格丽特的身上,把满腔的怜悯之心与由衷的赞美用于精心打造玛格丽特这样一个人物。而玛格丽特也不负重望,不管是对生活还是爱情,她都一向充满希望有勇气,坚强的反抗着资产阶级上层社会的逼压。

小仲马通过自己的笔锋批判了社会的残酷,为此发出了呐喊,但他没有摆脱自己的身份,没有解决根本矛盾问题,他也无法解决阶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能为自己笔下的玛格丽特悲惨的命运掉几滴怜悯的眼泪而已罢了。另一方面,身为一个男人,实则不能真正为女性获取平等的权力,仅仅在塑造人物上为读者成功塑造了一位自己眼中美好的爱人形象,是值得惋惜爱怜的对象,更是值得尊敬的纯洁勇敢的女性形象,他对玛格丽特表现出了深深的同情,在小仲马看来,妓女也是人,也应该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爱情,拥有不可侵犯的尊严,这也直接为玛格丽特身上披上了女权思想的衣纱,在当时等级制度以及道德观念的影响下,没有人会关注一个妓女的感受,只会无止境的无视与羞辱,更没有人会为妓女考虑。龚古尔在日记中写到:“小仲马拥有出色的才华,他擅长向读者谈论缝纫工厂的女工,妓女,有劣迹阶层的男女,他是他们的诗人,他用的是他们理解的语言,把他们心中的老生常谈理想化。”1不置可否,小仲马借玛格丽特这个妓女的形象,对社会的腐朽奢靡的现象进行了讽刺以及对资产阶级制度的批判。这种以男性为主体的情况下颠覆父权体质及男性权威的做法,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轰动。无论小仲马是否有意无意将女权思想赋予在茶花女的身上,但这一场勇气可嘉的爱情故事中,我们的确看到了女性在思想方面的强大。

[1] 玛丽· 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二、在表现女权主义的手法上,《茶花女》与其他作品之异同

《圣经· 新约》中这样说女人:“你们做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因为丈夫是妻子的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教会怎样顺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样凡事顺服丈夫。”[1]在这样一个迷信体系下,出现了不符社会普遍的现象,即具有反抗精神和勇于追求不屈服于命运的女权主义。作者小仲马和夏洛蒂·勃朗特都生活在这样一个受压迫受限制的社会中,人的经历对其一生都有影响,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深知自己所面对的社会情况,面对这样一个相同的大背景,女性形象在他们眼中显得极为深刻。小仲马亲身经历了父亲抛弃母亲的悲剧,母亲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童时的小仲马对女性的看法,小仲马曾经说过:“母爱就是女人的爱国心。”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小仲马对母亲这样的女性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此时的他或多或少已经开始关注和同情底层妇女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而本身作为女性的夏洛蒂·勃朗特所遭遇的冷漠歧视也是司空见惯的。

压迫之下必有反抗,在男权和社会等级压制下,女性的反抗成为了时代所需,小说作者小仲马和夏洛蒂·勃朗特都将视线放在平凡的普通女性身上,以作者最真实的亲身经 历,造就了两位敢于无畏压迫,追求理想、平等和真挚爱情,执着并顽强的争取女性权利的全新的女性形象,体现出了强烈的权利意识,成为了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女权主义强者。

几位作者在各自作品中都不遗余力的表现着女性的女权思想意识,这种意识是卑微的,平凡的,在反抗社会压制、等级逼迫上,有着相同的斗争精神,让我们感动的同时,爱不释手,他们的人格魅力令人心动。但在作品中因塑造的女性形象不同,其女权思想也不尽相同。

(一)人物身份的不同;

在小说中显而易见的就是主人公的身份。在女权主义代表作《简爱》中,女主角简·爱是一位普通的家庭教师,虽然地位不高,但可以凭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自力更生,她是自由的。而茶花女玛格丽特却是凭借美貌以妓女身份依附于老公爵这样的资产阶级生活,[1]以弗所:《圣经· 新约》,上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印发,1980版。

没有他们提供的金钱物资,她就无法生活,同时她也受他们的摆布,满足老公爵所有的欲望。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在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女权思想也是不同的。简·爱是独立的,她不觉得她的地位低人一等,她以平等的姿态面对社会面对等级面对爱情,她无谓压力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玛格丽特在自卑中心生感激的面对爱情,她以自己的妓女身份感到耻辱,在勇敢追随爱人之后终因身份的限制阻挡在幸福之外。在这种地位的差别上赋予的女权思想,一个是幸福的生活,而另一个却是悲痛的结束生命。而在小说《小妇人》中,这种差异尤为明显,主人公乔生活在一个普通和谐的家庭,没有压迫没有等级,母亲从小对乔的教育影响她追求平等、自立自强的性格,这已经是她的本性,无需外界的压制和逼迫。

女性所处的身份直接导致了她们面对社会压迫时勇敢的程度,但女权思想在她们的思想里这是不能否定的,这种勇敢的程度又带给了女性不同的人生结局。我们会钦佩简·爱大胆的人格魅力,会羡慕乔的生活环境,而玛格丽特,我们在钦佩之余,不免会怜悯的看待她的执着。在父权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压迫下,一个是坚强到最后的胜利者,而另一个,则是命运的牺牲者。

(二)直接表现与间接表现;

小说《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将主人公简·爱成功的塑造成一个女权典范。从作者来看,夏洛蒂·勃朗特幼年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提供了创作源泉,将自己的思想意识附着在一个敢于与命运斗争的“女英雄”形象上,这种直接的思想嫁接加之作者本身女性的身份,更为直接的强烈的呐喊出了女性争取平等、自由、爱情的心理愿望。相比较《茶花女》而言,在表现女权上稍微成弱势,小仲马在塑造茶花女这个形象的时候,寄托于她身上的是与当时腐朽社会的相对比较下,从她的悲剧命运直接表达对社会和阶级的批判和讽刺,间接上表现了玛格丽特这个人物对女性权利的争取,我们可以从人物性格上感受到她的女性魅力。

从小说作者性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因为目的的不尽相同而造成的理解错误。在《茶花女》这部小说中,在探讨女权问题上应以一个女性视角去分析和理解作品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三)理性与感性的反抗;

1.徘徊于爱情与身份之间;

玛格丽特是感性的,她更依赖于感情和感觉。她追求纯洁的美好,阿尔芒真挚的感情对她而言就是希望,她是感性的,她一生中一直受自己的感情所控制。玛格丽特始终徘徊在爱情与身份之间,为了与阿尔芒的爱情她选择隐退,甩掉妓女身份,她获得了真挚的爱

情。她坚信爱情,在爱的包围中她度过了美好而平静的生活,可又因为这段不被世人看好的爱情,遭到老迪瓦尔的强烈反对。因为爱,她不顾一切抛弃所有,也因为爱,她又放弃爱情,重新回到妓女的行列,尽管爱情已经不在,她仍在不断维护着她唯一的真爱。玛格丽特的爱情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这种伤害是沉痛的,徘徊于爱情与身份之间,她感性的以为爱情是她的所有,这也是她反抗着世俗的嘲讽,呐喊着追求着理想生活的坚实力量。2.徘徊于爱情与自尊之间;

而简·爱却是一位将感情理性化的女性形象,同样在追求平等美好的爱情的时候,甘愿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毫无保留的奉献出来,但她会理性的努力克制,时刻提醒自己应该掌握自己的灵魂。面对爱人的欺骗她理智的拒绝,“我关心我自己, 越孤独, 越无依无靠,越没有人来帮助我,我就越要自重。我要遵守上帝制定的、有人认可的法律。”显然,简·爱在受过教育的前提下,她的爱体现了她的价值观,抛弃个人感情以更重要的目的为准,她认为光有爱是不够的,但从内心来说,这段爱情更伤害了简·爱的自尊心,她感到她遭到了愚弄,尽管她深爱着恋人,但她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智的决定,离开。她仅能坚持的自尊没有被爱情的包围和富裕的生活所引诱,这正是简·爱理性判断的结果。直到最后,当简·爱得知爱人为了挽救火中的妻子而双目失明身体残疾丧失基本生活能力时,她又再次投入他的怀抱,不再因尊严与爱而犹豫不决徘徊不定,至此,她所得到的要比保留的要多得多。

三、《茶花女》对女权运动的贡献;

一种文学理论思想的诞生总伴随着作品的出现,文学理论的基础就是一部能最好的表现文学思想的作品。19世纪的欧洲文坛上出现了不少女权主义著作,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就是一部代表作品,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米尔的《女性的屈服》等等,每一部作品对于女性争取权利、自由都有不可多得的贡献和意义。小说《茶花女》也为女性呐喊出响亮的反抗之声。

首先表现在对女性地位的提升;在西方文学里,《圣经》记载,上帝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助骨造了夏娃,并对女人说: “你必须恋慕你的丈夫,丈夫心须管辖你。”[1]在东方,孔子曾说: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2] 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不分国界,尽管东西文化存在的差异,但他们在对待女性地位上,却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男尊女卑,女人是男人的从属。但是,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人们对女性这一身份始终存在无视性。小仲马通过一位身份特殊的女性的悲剧命运,从她身上发出的微弱的呐喊声足以震响整个社会对女性地位的反思,妓女可以有追求自由平等追求纯洁爱情的权力,这种对等级对社会制度的反抗更加深刻反映女性对于权力的渴望,她们在社会所处的地位不再只是唯唯诺诺的生活在男权的管制下,尽管孤苦无依、地位卑微,但茶花女是一位反抗男权社会杰出的女性之一。对于当时社会中的女性,文学的力量已经渗透到生活中,女权主义理论保护了女性在社会中的权益,将男性看成是女性的对立面,男人是迫害者,女人是被迫害者,实际上,她们把现实的诉求转化为思想上的斗争,并极力追求。并且,各种表现女权主义的作品不断涌现,1868年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1936年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女性新形象不断冲击着社会传统形象,各种理论著作证明女性地位,她们像玛格丽特一样,追求与男人平等的地位,有着独立的思想意识,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仅在社会中,现在女性在政治上依然可以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次表现为对女权运动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不管作者的性别,我们单从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小说《茶花女》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其独立自主、有意识和坚持被人尊重的人格是男性社会女权主义的象征,她在爱人眼中得到了来自男性世界的认可,她大胆无畏的追求精神是女性的榜样,这样的女性形象对于女权主义的发展具有扩展作用,更突显女性权利 [1] 《圣经》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联合出版,1981年版。

[2]《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的重要性,同时有力抨击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同样,小仲马就是想通过玛格丽特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阶级观的谴责和不满,他希望社会上的任何人都能够得到平等的尊严,这样的一种寄托确确实实表现在玛格丽特身上的那种最求幸福追求自由的精神上。小说对于女权运动的促进表现在其本质上,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权主义理论应运而生,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实践,而这种实践就是小说的发表。小说实际上是理论的最好表现方式,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玛格丽特身上的那种女权风范,对于女权主义来说,玛格丽特是一个典型的女权代表,这种通过小说塑造的女权形象,对于理论的形象化更具说服性。这种形象促进了女权主义理论的完整化。

最后,在文学上发展了新领域;《茶花女》为女性文学开创了新的里程碑,成功塑造了一位坚强有理想的女权主义形象。在小仲马的笔下,一个生活在奢靡生活中的底层妓女被成功塑造成一个勇敢坚强的女权形象,在当时旧习俗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尽管茶花女并没有表现的放荡不羁,但这一角色在当时确实是不小的轰动。首先,玛格丽特是一个妓女,小仲马根据自己的回忆,将自己对爱人的感情赋予在一个妓女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有追求有希望的女性形象,这种女性是耐人寻味的。女性在文学作品中形象颇多,女性作家也层出不穷,但是这样一个身份低微受人轻视的妓女形象为文学利于开拓了视野,树立了小说新形象。同时,小说《茶花女》在戏剧以及歌剧上都有巨大贡献,以威尔第改编的歌剧最为著名。

小说《茶花女》在文学界的贡献是不置可否的,对于女权主义的贡献更是难能可贵的,它以独特的方式表现作者的主题思想,更以不可取代的地位证明了女权主义发展的必要性,它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女权运动的发展,以及女权主义理论的完善。

结语

在当今这个被称为物质世界的社会中,人们为了地位和金钱而放弃爱情,在贫穷与富贵之间选择富贵,而在爱与不爱之间放弃爱。有多少人像玛格丽特这样为了爱情为了人格而抛弃所有,无怨无悔的义无反顾呢?茶花女玛格丽特作为一名坚持自我的独立女性的经典,为自由而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她大胆无畏的防抗压迫,虽然抗争之路步履维艰,但她在追求梦想和爱情的时候没有被社会打倒,在爱情、价值、财富观念上得到了转变。这样一个形象特殊的女权主义代表得益于他的作者——小仲马。他在赞叹茶花女真挚的爱情、批判资本主义阶级和批判残酷的道德观念的同时,塑造了这样一个妓女中带有女权风范的特殊女性形象。玛格丽特对于幸福和自由的追求,对当今社会的女性而言,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冷和平:《男权文化背景下的女性生存悲剧》,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科版)2009年5月第3期。

[2]小仲马:《茶花女》,郑克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3]玛丽· 伊格尔顿:《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4]孙俊霞:《茶花女的悲剧命运》,时代文学,2009年。

[5]曾雪梅:《论<简·爱>中的女权主义》,寻求平衡,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6]葛雪:《纯洁的白茶花———<茶花女>解读》,考试周刊,2010年版。[7]《圣经》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联合出版,1981年版。[8]《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

第三篇:对《茶花女》中女权主义的解读

摘要

《茶花女》这部经久不衰的小说向我们讲述了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以及她与阿尔芒的坎坷的爱情,以女权主义思想为主线,探讨作品本身的女性思想,分析女性代表玛格丽特的女权主义的萌芽,发展直至消亡;从女权主义的角度分析了玛格丽特悲惨命运的必然性,特别是一个底层女性在那个放荡,奢靡,虚伪的男权主宰的社会极度抗争的悲剧。

关键词 :控制;社会背景;女权主义;男权主义;平等

Abstract

La dame aux camelias enduring novel tells the story of the tragic fate of the prostitutes Margaret to us, as well as her rough love with armand, feminist thought as the main line, discusses the work of women thought, analysis of the women on behalf of Margaret's feminism germination, development and die;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Margaret tragic inevitability of fate, especially an underlying female in the wild, extravagant, false extreme fight the tragedy of the male dominated society.Key words: control;The social background;Feminism;Male 2

目 录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1

正文 „„„„„„„„„„„„„„„„„„„„„„„„„„„„1

引言 „„„„„„„„„„„„„„„„„„„„„„„„„„„„1

一、压抑的女权主义 „„„„„„„„„„„„„„„„„„„„„1

二、女权主义意识的外现与男权意识的矛盾 „„„„„„„„„„„2

(一)玛格丽特对男权主义的盲从阶段 „„„„„„„„„„„„„2

(二)玛格丽特女权主义和男权主义的冲突阶段„„„„„„„„„„3

(三)玛格丽特对男权主义的反抗阶段 „„„„„„„„„„„„„4

(四)玛格丽特对男权主义的妥协阶段 „„„„„„„„„„„„„4

三、女权主义的淡薄 „„„„„„„„„„„„„„„„„„„„„6

结束语 „„„„„„„„„„„„„„„„„„„„„„„„„„„7

参考文献 „„„„„„„„„„„„„„„„„„„„„„„„„7

郑重声明 „„„„„„„„„„„„„„„„„„„„„„„„„„8

对《茶花女》中女权主义的解读

引 言

《茶花女》这篇小说主要围绕着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爱情来写,本来爱情是自由的,只要两情相悦就可以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女主人公却是一位身份非常卑微的妓女,所以这无形中就预示了他们爱情悲剧的结局。阿尔芒在小说的最后认为自己错了,并感到深深地歉意。的确,阿尔芒是错了,可是阿尔芒为什么会错呢?如果我们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人,去看待一个女人,去看待一个妓女。那结局会不会好一点呢?故事发生在法国的十九世纪,虽然宪法规定人人平等,但是在资本主义虚伪的面具下仍笼罩着明显的阶级意识。而对于生活在最底层的妇女来说,她们连正常人的生活都不配拥有,更何况是空中楼阁的真挚爱情呢?也许小仲马自己也不知道茶花女这部作品折射了当时社会在男权主义的强权控制下,女性的生存悲剧。

一、压抑的女性意识

女权主义,又称女权运动,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 运动。女权主义最早出现在法国,主要探讨的是男女平等问题。他们追求地位平等,强调妇女解放,并逐渐开始意识到性别关系和性别权利的问题的存在。

与其他阶级斗争不同的是,女权主义具有非暴力的特征,它以提高妇女对自身地位和潜力的认识为最终目的,在此过程中极易导向为一种文化批判,通过分析女人所属地位的形成原因,进而提高女性对自身的认识和对现实的理解,推进她们从男权制度中解放思想和对精神的奴役。1970年,凯特·米勒特的《性政治》论文发表,成为了女权主义理论形成的文学标志,女权主义文学理论逐渐成为了20世纪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形式。

小说《茶花女》创作于1847年,正直七月王朝末期,一方面,弱肉强食的资本社会主义到处充满着虚伪和冷酷,上层阶级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人民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许多出身底层、本性善良的妇女,被迫卖淫为生,在杯酒中卖笑。

另一方面,男权主义的色彩浓厚,女人作为“第二性”只能依附于男人生活,对于比女人更低一等的妓女来说,男人就是生命,在男权的压迫下,女权思想悄然出现,她们追求平等,自由,崇尚纯洁的爱情,重塑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改变女性立于边缘的传统。

在这个悲惨的世界里造就了这样一个悲惨的人物,玛格丽特的悲剧来源于当时社会普遍的道德观。主人公玛格丽特本来只是一个贫穷的乡下姑娘,可为了谋生来到了巴黎,却不幸沦落风尘成为妓女。染上了奢靡挥霍,寻欢作乐的恶习。但是玛格丽特仍保持着纯洁的心灵,在遇到阿尔芒后度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可就在她想要改掉恶习和阿尔芒永远在一起的时候,阿尔芒父亲的出现彻底毁灭了她的美梦。玛格丽特被迫离开了阿尔芒,回到巴黎重操旧业,最后在遭到阿尔芒不明真相的种种侮辱和伤害后,心力交瘁,在贫病交加中含恨而去。

在这部小说里处处流露着父系文化传统中男权对女权的控制。父系文化传统从各个方面向女性伸出触角,使女性的心理在长期的压抑中畸形。正像尼采所说的那样:“男性为自己创作了女性的形象,而女性则模仿了这个形象创作了自己。女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习惯于依附男人而存在,屈从于男人的意识,不但肉体上不受自己的控制,连精神一并被男人侵占。”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里,女性似乎牢牢地依附着男人而存在,在当时的社会里女权主义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烈,更谈不上女性传统观念的颠覆,男权主义占统治地位,力图把女性美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当中。女性美的唯一参照对象是男性的审美愉悦程度,所以构成了男女的歧视性审美关系。女性意识对男性意识非常依赖,甚至根深蒂固。在男权背景文化下的女性是从属的弱者,是以男子为中心而存在的依附品,茶花女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轰动,当然了充满了很多的争议。

二、女权主义的外现和男权主义的矛盾

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妇女必须顺从并规劝男人你要走向妇人们去吗?别忘了你的鞭子。这种男性的偏见,完全植根在男性经验的视野之中”,①在社会文化发展的同时,无形中阻碍了女性的独立与自主意识,充斥着对女性的歪曲和鄙视。因此女权在男权的压力下退化了,她们不知不觉中承担了抚育子女及料理家务的责任。而在《茶花女》的这部小说中我认为玛格丽特对男权意识经历了盲从、冲突、挣扎和妥协的四个阶段。

(一)玛格丽特对男权主义的盲从阶段

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打扮总是少不了一朵茶花,人称茶花女。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矿泉治疗时,疗养院里有一位贵族小姐,身材长相与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小姐的父亲摩里阿龙公爵在偶然发现玛格丽特很像自己的女儿后,便收了她为自己的干女儿。玛格丽特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公爵答应只要她能改变自己过去的生活,便负担她的全部日常生活费用。但在她的周围没有人对她付出真感情,没有人是因为为了她而爱她,她游走于富家子弟周围,却像没有灵魂的空壳一样。在这个只是外表华丽,而内心丑恶的现实里,人们彼此欺骗,用虚伪遮蔽这个世界。

在这一阶段,玛格丽特是完全盲从于这个社会的道德系统,屈从于男权意识,她认为女子的肌肤容貌之美是女性美的基础,她用奢华装扮着自己,取悦着男性。当时的男权意识当然也认为女性的美是通过男性的审美观念来决定的,就连小仲马也没有离开这个怪圈,因此他是这样塑造茶花女的:“她高挑的个头儿,身材未免苗条的过分,但是,她衣着上善于搭配,以高超的技巧稍一调解,就消除了这种疏失。她那条开司米大披巾边角一直垂到地面,两侧飘逸除丝绸衣裙宽宽的花边,还有厚厚的手笼,藏住双手,紧紧贴在胸前,四周围着十分巧妙排列的褶皱,线条那么优美,再挑剔的目光也挑不出毛病。她那张鸭蛋形的脸蛋,清秀得难以描摹,两道清纯如画的弯眉下,镶嵌着一双黑眼睛,而遮蔽眸子的长长睫毛低垂时,就在粉红的脸颊上投下阴影;那鼻子纤巧挺直,十分灵秀,鼻子微微向外张,强烈地渴望性感的生活,那张嘴也特别匀称,嘴唇曼妙的微起,便露出乳白色的牙齿;那肌肤上一层绒毛,宛若未经手触摸过的桃子。这些组合起来,便是她那张柔媚面孔的全貌了。”这完全符合男性对女性美的要求,充斥着男性对女性的所有美好的幻想。实际上,玛格丽特的美成了男性思维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男权主义在这个阶段暴露无疑,女权主义在强烈地男权主义意识的控制中,玛格丽特无心也无力反抗。在那个男权占主导地位的年代,她只能靠外表来取悦男性。

(二)玛格丽特女权主义和男权主义的冲突阶段

在这一阶段玛格丽特遇到了阿尔芒,玛格丽特生病期间,阿尔芒每天跑来打探病情,却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普律当丝向玛格丽特讲述了阿尔芒的一片痴心,她很感动。玛格丽特和她的朋友跳舞时,病情突然发作,阿尔芒非常关切地劝她不要这样残害自己,并向玛格丽特表白了自己的爱情。小说中阿尔芒这样说道:“自从我看到你以后,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是为什么,你在我生命中就占了一个位置,我曾想忘掉你,但是我做不到,你的形象始终留在我的脑海

里。我已经两年没有看到过你了,但今天,当我遇到你的时候,你在我心坎里所占的位置更加重要了。最后,你今天接待了我,我认识了你,知道了你所有的奇特遭遇,你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人,别说你不爱我。即使你不让我爱你,我也会发疯的。”他告诉茶花女,他现在还珍藏着她六个月前丢掉的纽扣。玛格丽特原来淡薄的心灵动了真情,她送给阿尔芒一朵茶花,以心相许,这朵代表自己也代表爱情的茶花向读者宣誓了向命运抗争的第一步。玛格丽特开始相信了有爱情,开始有了挣脱男权萌芽的想法。

(三)玛格丽特对男权主义的反抗阶段

玛格丽特决心摆脱百无聊赖的巴黎生活,和阿尔芒到乡下住一段时间。在这个阶段,玛格丽特的女权反抗意识达到了高潮。她独自一个人筹划了一笔钱,毅然的离开了公爵,与阿尔芒每天享受着乡下的宁静和美好。玛格丽特忘掉了萎靡奢华的贵妇生活,她不再依附那些虚情假意的贵族们,成了一个暂时独立有思想的女性,她的选择向世人昭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首先也是人!女人除了要追求平等的社会价值以外,还有自我价值的空间,还需要自我价值的体现。在小说中,当公爵知道了玛格丽特与阿尔芒同居的事情后,玛格丽特这样坚决地说道:“我决不离开阿尔芒,我也不再隐瞒我和他的同居生活。这样做可能很傻,但是我爱他。有什么办法呢?再说我也活不了多久了,不愿意再自找苦吃,去服从一个老头子的意志;只要一见他,我觉得自己也会变老。让他把钱留着吧,我不要了。”话语间无不流露着一个柔弱的女性对爱情的执着、无限的信心和坚定,当然还有对男权意识的奋力反抗,以及在为自己的命运做主。

想必读者在读到小说的这部分的时候都会对玛格丽特对传统社会道德的颠覆怀有敬佩之情。在庞大的男权制度社会里,女性被当做社会边缘公民而看待,而妓女可想而知是在社会的边缘悬崖上生存的,玛格丽特竟然有这样的勇气与社会抗争,我们无不感到震惊和钦佩。但是这种抗争到头来还是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她的抗争高潮像是加速悲剧来临的一个催化剂。

(四)玛格丽特对男权主义的妥协阶段

毕竟他们的爱情不是普通的爱情,这也意味着有很多的坎坷。不久,阿尔芒和妓女在一起的事情传到了他父亲的耳朵里,可想而知,他父亲当时的愤怒,失望,他用严厉的话语要求阿尔芒离开玛格丽特,可此时的阿尔芒已听不进任何对玛格丽特不利的语言了,在他心目中她是神圣的,他匆匆离开了父亲来到了他们乡下的家,他知道在那有个人等着他回去。

父亲知道这时的儿子已深深爱上了这位妓女,再多言语对他来说已不起任何

作用了。父亲打算去见见儿子心目中的女神,并让其离开他的儿子。父亲见到了玛格丽特,但不知怎么了,他对她有了些许的同情,但他为了家族的利益,为了女儿的幸福,他还是请求她离开他的儿子,玛格丽特看着这位父亲,她答应了。玛格丽特是无助的,更是善良的,“听到这段开场白,我浑身直打哆嗦”可见,她明白了他情人父亲的——这一个“身材高大,神态庄重,待人和气的,人人所能见到的最正直的人”所要讲的是什么了,软硬兼施的他像一个专制的君主,披着仁主的衣冠,来棒打鸳鸯了。为了成全他年轻美丽,纯洁的像一个天使的女儿走入一个体面地家庭,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有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而庄重、正直、堂而皇之地说:“小姐,你爱阿尔芒,你用你能用的唯一方式向他表明你对他的爱,为他的前途牺牲你的爱情。什么方式不能用呢?什么又是唯一的方式呢?不言而喻,那就是:小姐,请你走开吧,一个妓女的到来只会玷污我们家族高贵的姓氏”。

请看吧:“阿尔芒的妹妹要结婚了,她要嫁给她所爱的男人,她要进入一个体面的家庭,这个家庭要求我的家庭也要我的家庭里的一切都是体面的。要成为我女婿的那个人的家庭已经得知阿尔芒在巴黎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呢?不言而喻,就是与玛格丽特的爱情生活),并向我声明,如果阿尔芒继续这样生活,他们就要取消婚约,这种牺牲(指阿尔芒准备给玛格丽特六万法郎——他母亲的遗产)是不能接受的,因为人们并不了解你,他们会认为他为你作出的牺牲是出一种不正当的原因。而这种不明了的原因有可能玷污我们家族的姓氏。别人才不看阿尔芒是不是爱你,你是不是爱他,这种爱会不会促进你们的幸福,会不会给你带来尊重。人们只看到一件事,那就是阿尔芒-杜瓦尔容忍一个妓女。正因为如此,阿尔芒“正直、善良、忠厚”的父亲才不得不费尽心思使玛格丽特做出“伟大的牺牲”。

玛格丽特死了。在那个寒冷的冬季、无情的城市,就像所有美丽善良的人倍受煎熬、贫病交加一样令人怜惜。而更甚的是她心中的爱至死不渝,这对“精神与肉体均被摧残”的妓女来说,像是荷花出自污泥。可笑的是,出得不是时候,开得不是地方,注定了悲剧一场。

玛格丽特最终退却了,这足以见证在男权主义控制下的女性生存的悲剧。一直以来,男性就把女性的贞洁看的非常重要,像中国就有这样的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封建的思想观念把女性的贞洁与她个人的幸福、家族的名声、以及以后和她过完后半生人的家庭、幸福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所以这样的束缚完全相当于捆绑了玛格丽特的双手,她根本无力挣脱。就算她对爱情的勇敢和执着都再次内化,但是阿尔芒的父亲还是通过当时男性是怎么评价女性贵贱的方式来看待这本该平等的爱情。男权主义系统再次占了上风。最终,玛格丽特作为

女性的抗争失败了,小说悲剧结尾。

三、女权主义的淡薄

主人公玛格丽特从始至终她都生活在制度的压迫下,是个没有话语权的最底层的女性,当她在面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时,已由原来的主动争取的革命热情逐渐变成被动提升的心理满足,这种心理的变化也带动了她对爱情的看法,与阿尔芒的爱情最终也以悲剧结束。

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女权主义非常淡薄,人们对妓女根本就没有起码的尊重,那些资本主义的贵族阶级只是把玛格丽特作为成为自己情人的炫耀品和战利品,根本没有半点情感和真诚可言。而阿尔芒的出现却有点扭转这样的局面,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真情是显而易见的,不禁让我们读者们高歌,妓女和平常人一样,同样需要正常人所需要的东西,包括一份真挚的爱情。但是这种女权意识的稍稍苏醒,马上又被传统的男性对妓女的偏见而沉沦。阿尔芒觉得玛格丽特仍贪恋过去挥霍无度、萎靡奢华、寻欢作乐的生活而狠狠地羞辱了玛格丽特,他---阿尔芒也无法摆脱对妓女的成见。与其说他们之间的误会是由阿尔芒的父亲造成的,还不如说是整个当时法国社会造成的。小说中阿尔芒的父亲对玛格丽特说:“你的身份会玷污我们高贵的姓氏,并且为了我纯洁的女儿可以顺利成婚以及为了阿尔芒可以有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你唯一的选择就是离开阿尔芒。”为什么仅仅因为玛格丽特是妓女就让她在追求自己幸福的路上这么坎坷呢?为什么这个社会不给女性与男性同样的社会地位呢?生活在底层的妇女被生活所迫才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她们没有错了,她们只是选择了活着,虽然是“卑贱的”,但是难道她们选择活着的时候就等于放弃了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吗?就等于放弃过一般人可以有的生活吗?社会?你为什么不给女性机会呢?你总让她生活在社会的边缘。我们总是被这个世界改变着,就像玛格丽特,被这淡薄的女权主义逼的退缩了,尽管她在努力争取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可是一个柔弱的底层妓女拿什么去与强大的社会抗争呢?拿什么去与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抗争呢?所以,那个时代!注定了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特别是玛格丽特作为妓女的悲剧。

结束语

《茶花女》长盛不衰的过程之中,虽然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常常会被制作者根据需要进行改变,茶花女的形象也并非一成不变,但是其中一些基本的要求却并没有发生变化,即肉体和精神绝对分离,既是充满诱惑力的、可以欲望的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本质上是无欲的、纯洁的,最重要的是她的变化是由浪漫爱引发的,爱情使她醒悟从而内化了男权制度的要求,为了爱人的利益勇敢地牺牲了自己。客观上来说,理想的浪漫爱也包含着两性之间互相的关爱和扶助,但我们仍然对其提出批判和质疑,因为其中对女性的要求实在是太多了。茶花女有着善良美好的品质,牺牲自我,成全他人。这场哀戚凄怨的爱情悲剧是由门第等级观念和金钱势力的压迫造成的。作品的主题具有批判资产阶级的冷酷无情和男权社会下男性对女性审美的偏见。从而同样容易引起处在同样的等级观念和男性强权势力压迫下的中国女性产生强烈的同情和共鸣,激发了他们反对封建礼教和勇于追求爱情的决心,而这些决心正好体现的就是女权主义在我们的身边悄悄苏醒。小仲马在这部巨作中让读者延伸了对女性文学的想象,推动了女性形象和女性主义的传播,我想这一点小仲马肯定自己都不会想到

参考文献: [1]苏屹蜂.论《茶花女》悲剧的成因.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2]尼采.查拉斯图拉是说[M].楚图南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3]冷和平.男权文化背景下女性生存悲剧[J],苏州大学学报,2009.[4]小仲马.茶花女[M].郑克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5]张继贤.《简爱》的女权主义解读,<长城> 2011.[6]徐姗娜.花开,在不同的世界——《茶花女》四种文体之比较.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7]许荣.法国中产阶级:历史与现状.湖北社会科学.2004.[8]张莉芬.无辜的妇女 罪恶的社会——从茶花女、陈白露谈起.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

[9]徐杰.哀其不幸叹其争——杜十娘和茶花女形象之比较.文学研究,2005.[10]崔大庆.论欧洲19世纪小说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郑重声明

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毕业论文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行为,本人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并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作者:

年 月日

第四篇:简爱的女权主义思想试析

《简爱》的女权主义思想试析

内容摘要:

夏洛蒂在《简爱》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简爱,她敢爱敢恨、敢作敢当、反抗着社会的不公,追求者平等、自尊、自强,成为传统女性叛逆者的化身。简爱不幸的童年和学校寄宿生活一直被鄙视、嘲讽、毒打所包围,但是她没有被这些所吓到,反而激发起了她对这些丑陋人的嫉恨,她要反抗,要平等,要自尊。该文以结合夏洛蒂的经历及作品《简爱》的故事情节,浅析《简爱》中的女权主义思想。关键词:女权主义 爱情 男女平等 经济独立 自我价值

正文:

《简爱》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功之作,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作品。女权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在西方有着漫长的历史。艾略特·伍尔夫、西蒙·波夫瓦等都是著名的女权主义理论家。女权主义的核心是抗议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奴役,强调女性应有和男性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呼吁女性不应受制于男性社会,应有其自身的价值。颠覆男权社会的不合理性,确立和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女权主义奋斗的目标。

简爱以经济独立为基础,以自尊自爱为人生支柱,走了一条自己为自己铺就的人生道路,表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展现了女性的情感与自我。她从追求理想爱情开始,逐渐转向对男女平等地位的要求,再深入到对女性自我价值的认证与追求,彰显了强烈的女权主义思想。

一、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思想首先表现在爱情的追求上。她反对传统的婚姻观,追求理想的爱情。传统的婚姻跟爱情大都没有太多的关系,妇女把嫁人当作衣食之计和终身经营的职业。财富和社会地位成为衡量婚姻的唯一标准,因此为了利益而结合的婚姻比比皆是,许多少女人生的唯一目标就是投机经营,攀上一门有利可图的亲事。无数的功利婚姻造就一对对怨偶。夏洛蒂通过切身感受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理解,认为这是女性可悲的堕落,并对传统的婚姻给予强烈的鄙视。她提出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真正的爱情不取决于任何外在的条件,是男女双方心灵的契合和精神的交融。她把对两性之爱的理解上升到了精神追求的崇高层次,也表达了自己对心中理想爱情的渴求。

在小说中,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没有落入传统的俗套。既不是男性对女性的征服,也不是女性对男性的诱惑。它超越了年龄、姿色、财富门第的世俗层次,是精神上的平等和相互吸引。简爱没有花容月貌,她矮小、瘦弱、低微,但她却凭借着卓异的人格力量发出灼灼光华,把美丽富有的贵族小姐逐出爱情竞技场,突显了内在美不可抗拒的力量。简从不把取悦男主人作为自己跨入上流社会的阶梯。面对罗切斯特的居高临下,她不卑不亢,从容大方,谈话中直言不讳,不察言观色迎合主人的意图,也不为讨好主人而作违心的回答。她深刻的思想和优秀的品格深深吸引了罗切斯特,并与之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共鸣。早年的罗切斯特是金钱婚姻的受害者,在情感上饱受挫折,曾在流浪中寻找安宁,在放荡中寻找快乐,结果只能是更加的空虚和绝望。简像一股清新的风,拂过他伤痕累累的心灵,简巨大的精神炬火和灵魂力量点燃了他的生命之烛,崇高和纯洁的情感在他心中复活与再生。对于简爱而言,吸引她的不是罗切斯特的财富和显赫门第,而是他的真诚、友好、坦率、放弃贵族偏见的平等作风和对金钱社会世俗观念的蔑视,与简在思想认识上高度的统一。

简坚信自己与罗切斯特的精神平等和相通,所以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也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勇气。她敢于蔑视英格拉姆小姐高贵美丽外表下的浅薄与低俗,勇敢地向罗切斯特说出“你娶了一个配不上你的人,我不相信你真正爱她”。她那句经典的人格宣言打动了无数的知识女性,“你以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吗?----我们站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对爱情的追求发自内心的平等,并带有宗教般的虔诚。这虽然是她经历了痛苦的挣扎所发出的呐喊,但它的圣洁高尚足以让当时虚伪的世俗社会深深的震撼。在小说的结尾,一场大火,使得桑沧巨变,罗切斯特变得一贫如洗,又瞎又残,而此时已成为富家女的简爱却义无反顾的回到了他的身边。男女双方年龄的差距,地位的悬殊,甚至身体的缺陷,都被 高尚而深邃的感情所超越,被异乎寻常的心灵契合所升华了。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还突破了传统的艺术模式。简爱是英国小说史上第一位不借容貌赢得男性喜爱的女主人公,而罗切斯特既非英雄亦非完人,而是一位难看又有过放荡生活经历的人。在女权主义看来,出卖姿色的爱情是女性的拍卖,英雄崇拜的爱情是女性的臣服,只有精神和灵魂的两相呼应与吸引才是男女平等的真正爱情。可见夏洛蒂对爱情的见解已具有女权主义的高度。

二、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思想 又表现在反对传统的角色定位,追求男女平等上。

夏洛蒂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并未仅仅停留在爱情婚姻的基础上,而是转向更深一步的探索。

作者所处的时代是维多利亚时的英国。当时虽然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不少处于小资产阶级范畴的女性有幸受过文化教育,但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并没有改善,远远没有获得平等的权利。女性还是很少参加社会工作,过着依附于男性的封闭式家庭生活。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家庭天使”一类的女性,她们温柔、顺从、美丽、勤劳,是当时的男性作家们按照自己意愿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这些作家们普遍认为女性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良好的妇德,家庭生活才是妇女最合适的天地。他们要求女性以侍奉男人、操持家务为己任,把自己全部的身心都奉献给自己的丈夫、孩子、及亲人。生活空间的狭小,精神上的空虚与压抑,使得“家庭天使”们已成为男子的附庸、家庭的奴隶、生育的工具。夏洛蒂以其自己的切身感受和敏锐的观察力关注着当时妇女的悲剧命运,大胆地对男权社会强加给女性的卑微定位以狠狠的回击。她有意拉大简爱与“家庭天使”之间的差距,出现在读者眼前的简爱既没有美丽的外表,也没有温顺的性情,而且个性极强,对社会充满了反叛的激情。她从不刻意装饰自己,甚至“还没有使女穿戴的一半那么漂亮。”当罗切斯特要用绸缎、花边、玫瑰、珠宝把她包装起来时,她提出了强烈的抗议。罗切斯特总想照自己的意愿把简打造成世人眼中的“美人”,试图培养简温柔顺从的“天使”美德。其实男性对女性服饰装扮的关注背后无非是男权社会对女性形象千古不变的追求,而男性对女性温顺性情的标榜则更能暴露他们希望助长女性性格中卑微特征的自私。因此追求平等的简爱大声疾呼:“我不是天使,我是我自己”,表达了她对男权社会最强烈的抗议。她不再承认传统女性的“美德”,不肯再扮演传统女性的角色,认为“女人一般被认为是极其安静的,可是女人也和男人一样有感觉,她们像她们的兄弟作学问时一样,需要运用她们的才能,需要一个努力的场地;她们受到过于严峻的束缚、过于绝对的停滞会感到痛苦。”女性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家庭生活的狭小空间,安分守己的充当“家庭天使”。针对这一点,恩格斯也曾指出“只要妇女仍然被排斥在社会生产劳动之外,而且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与将来都是不可能的。”从小说对传统美的否定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内在美深刻而独道的认识。因为女性在未走出家庭之前,“花容月貌”是衡量其价值的唯一标准。只有女性走出家庭,从事社会工作,才华才能被体现,内在美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女性也只有参与社会劳动,取得相应的报酬,才能够自食其力,才不会为了生存而屈附于男性。妇女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她的社会地位,要实现男女平等的核心就是要实现经济的独立,这也恰恰是简苦苦坚守的原则。即使在她濒临死亡的时候,简也没有放弃这种意识,教师的职位一直是她经济独立的保障,桑菲尔德府是她经济独立意识体现最强烈的地方。面对成为庄园女主人后得到的丰厚物质财富,简依然坚持担任阿黛尔的家庭教师,用自己的酬劳换得自己的食宿费,自食其力得过着简朴的生活。简拒绝婚后被丈夫供养,不愿接受他对未来生活种种美好的设计。她认为心安理得的不劳而获,会使自己降至男性目光的海平面之下,失去了与丈夫平等的地位,所以任何物质的馈赠都使她烦恼。也正是因为简经济上的独立,所以她敢于向罗切斯特发出:“我们是平等的!”宣言。尽管在物质上他们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但在社会心理上他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他们经济自主,人格平等。在简爱的眼中,诚实劳动换来的面包永远要比不劳而获得来的香甜。

著名的女权主义理论家西蒙·波夫瓦在《第二性》中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她认为“在社会历史中,男性处于主导和决定地位,女性处于被主导和被决定地位,关键在于女性经济不能自立,这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女性要解放,“首先要完成女人经济地位的演变”。因为经济依附,女性只能封闭于家庭,而使女人注定成为附庸的祸根就在于她没有可能做任何事,所以摆脱低下的地位,就必须走经济独立的道路。“女性通过有报酬的职业可以极大地跨越同男性的距离,而女性要真正实现经济独立并不容易。女性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又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每一种事物都在诱惑她走容易走的道路。”如果贪图安逸,女性就会堕入“附属”的生活。简爱的辛酸历程正说明了这一点,夏洛蒂的良苦用心也正在于此。小说对经济因素决定妇女社会地位的揭示,表明了作者为妇女解放,为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地位所做出的努力。同时作者也为全天下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妇女指出了一条明确的出路,那就是:千千万万受过教育的女性只有像简爱一样自食其力,不依附他人,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热爱,也才能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从这层意义上讲,夏洛蒂无疑是女权主义者的先驱。

三、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思想还表现在自我认证与自我价值追求上。

简爱对女性作为社会人的角色认证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是在一次次地反抗中得以升华的。

小说在表现生存意义和价值取向上实际已经超出对“男女平等”的要求,而达到通过反抗来证实自我、维护自我、表现自我,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更高层次的思想境界。

简爱在幼年时代每天面对的是少爷的专横、小姐的无礼、夫人的厌恶、女仆的歧视,尽管她每天小心翼翼,循规蹈矩,但还总是无故挨打受骂。简觉得自己做为一个真真实实存在的人,却没有人顾及自己的感受,也没人为自己申张正义,为此她不顾一切的进行反击,为了要求公平合理的待遇。看似弱小的她在一次次非理性的、暴虐的、没有怜惜的威胁面前,经受了恐怖、憎恨、绝望,却依然坚强。在洛伍德学校,女学生们被强制剪掉长发,穿最粗、最丑陋的衣服,吃不饱、穿不暖,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甚至受到非人的体罚。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简没有屈服,也没有顺从,对于不公正的惩罚,表现的正气凛然、傲骨铮铮。并且,简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以无可挑剔的成绩成为该学校的一名教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简爱的自强不息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体现了生存的价值及生命的意义。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说明了她对人生真谛的探索,除了精神平等和心灵契合的爱情外,还有对崇高事业的追求和对人生价值及意义的探索。她通过一系列的超越性的行动实现了她生存的价值。正如波夫瓦所阐述的“女性的真正解放应当也必将在女性通过超越性的行动实现她的真实的存在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四、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思想还表现在她的思想局限性上。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简爱》的反传统性受到质疑,更有一些女权主义批评家们认为《简爱》不仅没有对传统观念进行冲击,还顺从了传统文化,甚至是传统制度的维护者。

“知人论世”是文学研究的一贯方法。我们应从作家的生活时代和生活经历来整体把握作品,任何极端的定论都是不正确的。夏洛蒂由于身处的时代和环境的制约,肯定有其无法逾越的束缚和障碍。作者虽有对男权统治的不满和反抗,但毕竟接受的是男权文化的教育。因此叛逆与从俗的矛盾造成了她思想的局限。

首先,简爱始终存有精神平等和物质平等间的困惑,她主张精神平等,但对建立在精神平等上的爱情始终抱有疑虑,感到不安。她反对建立在世俗物质基础上爱情,但又不能释怀,所以无法快乐而幸福的拥抱爱情。简爱拒绝接受罗切斯特一切金银珠宝的馈赠,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自己的尊严,不愿罗切斯特以“救世主”的姿态对待自己,觉得“像苏丹在充满幸福与温情的时刻赐给那些用金子和宝石抬高起来的奴隶时的微笑”。婚前的日子,她的情绪中透着不安、抵触,弥漫着淡淡的恐惧感,总怀疑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不相信这是真的,“像这样的命运会落在我的头上,那真是神话,真是幻想”。她还在不安中祈祷“要是我能有很小的一点儿独立财产,那将是一种安慰”。这些正说明了简对世俗的平等既敏感又在意。其次,简爱既坚持爱情至高无上,又屈从于传统法律条文对婚姻的定位,宁可牺牲自己的爱情,也不愿意向所谓的“法定婚姻”挑战,把名节看得比爱情更重要,暴露出其在男权文化里顺从的一面,也体现了她性格中的保守和对名份的过分重视。最后,要不是一场大火使疯女人葬身火海,为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结合扫清了障碍,那么简爱将永远无法超越心中名节观念的藩篱,与罗切斯特失之交臂,带着永远无法磨灭的痛苦,教书终其一生,至死仍念念不忘罗切斯特。这种下场,将与《廊桥遗梦》中的弗朗西斯卡有点类似。但弗朗西斯卡却有深爱自己的丈夫和一双儿女,她只是由于强烈的家庭责任而没有去寻找自己的真爱,在读者看来会觉得情有可原。人们不是批评弗朗西斯卡的传统与保守,相反的,是欣赏她崇高的家庭责任感和她身上体现的现代女性的坚强。弗朗西斯卡的故事是一曲爱情悲剧,但同时也是西方人重伦理、重家庭责任的写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值得称赞的。与弗朗西斯卡不同,简爱仅看到罗切斯特的疯太太就认定,她与罗切斯特不能相随,从而逃离的做法,则有点盲从于封建旧秩序,她在所谓的法律约束面前完全低头了。针对这点,韩敏中就对此作了批评:“这至高无上的原则其实只是英国改革离婚法之前现存的婚姻戒律,如果开始以反叛形象出现在小说中的简爱此刻成了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守法公民,岂不大大降低了小说的力度?”

最后,简爱是一个有理想的女性。她一直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她的教师生涯明显地从家庭走向了社会,具有鲜明的崇高事业追求的色彩。但她最终又回归了家庭,成了一个以侍奉残疾丈夫为职、对生活境遇心满意足的家庭妇女。她通过丈夫的存在而存在,这依然体现了她作为传统女性的精神归宿。由此看来,简爱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仍然是茫然的,最终导致她没有逃脱男权文化的世俗巢穴。

从女权主义批评的角度来看,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是不彻底的。简爱幸福的充当了“家庭天使”,并发表了著名的“天使”宣言:“我认为自己无比幸福,幸福的难以言传,我完全是我丈夫的生命,他也是我的生命„„”,她对爱情的渴求和对男性的依赖有着“小鸟依人”的非女性独立的意味。虽然她对男性超出了物质上的依赖,但在精神层面上却无法真正因为“自我”而存在。“经济因素在女性发展的演变过程中曾经是并且依旧是根本因素,但女性要想完全改变的命运,还必须摆脱爱情依附”。作者的时代局限造成了作者的目光不能够看得很远。由于夏洛蒂特殊的成长经历,她出生在牧师家庭,受到了严格的传统教育,并且所接触到的几个男性仅有父亲、兄弟和文学教师埃热,使得她对男性始终持有一种崇拜的思想。正像她自己所说:“倘若我有朝一日结婚,我对我的丈夫必须怀着崇拜的感情,且甘愿为他去死”。长期男权文化的影响,造就了她有着严重的男性崇拜,她认为女人最大的幸福源于家庭内部,女人一生似乎也只为爱情而生活,所以简爱的归宿也是作者心中的理想。从这点看,她思想的不彻底性也就不足为怪了。

夏洛蒂的女权主义思想尽管不够完善,但她所表达的对妇女解放的追求和向往,是具有积极和进步意义的,她是开女性解放浪潮的先锋人物,也为以后轰轰烈烈的女权主义运动提供了不尽的话题。

参考文献:

1、韩敏中《坐在窗台上的女人》,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1期。

2、王珂《平权与霸权》,青海社会科学报2001年第6期。

3、高文斌《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的范本》,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1期。

4、[英]夏洛蒂·勃朗特著:《简爱》,凌雯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5、《圣经》,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联合出版社1981年版。

6、[英]玛丽·伊格尔顿著:《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 陈映霞 林树明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7、[英]柯文垂·帕特摩尔著:《家里的天使》中国社科出版社1983年版。

8、[英]盖斯凯尔夫人著:《夏洛蒂·勃朗特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年第1版。

9、[法]西蒙娜·波伏瓦著:《第二性》,桑竹影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第五篇:西方激进女权主义思想剖析

西方激进女权主义思想剖析

——一种集体的暂时性“矫枉过正”诉求

王富银

(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

摘要: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中的所谓“激进”思想,主要有“非渐进式”和“反自然式”两个方面的内容。质疑、修正、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笔者看来,激进女权主义思想无非是对长期存在的不理想两性社会主导权分配的一种集体“矫枉过正”诉求,是一种集体无奈、愤懑心理的展示,是一种暂时性“起义”策略,这样可以吸引更多注意力,从而有效缩短女性在社会角色革命中痛苦斗争的时间跨度。当社会发展进步到一种理想化的两性和谐主导权状态的时候,这一策略或将被摈弃,或者到时候今天看似“激进”的某些主张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实践,再也没有了“激进”的标签。

关键词:女权主义;激进思想;集体暂时性“矫枉过正”诉求;和谐两性主导权

从18世纪90年代法国大革命时期玛丽·戈兹发表的女权宣言起,西方女性为争取自身权利和解放的思潮已有两百年的历史,从朦胧的女性意识觉醒,到自觉地思考自身第二性的处境;从顺从男权制到寻求两性平等独立;由对单一的社会政治权利的诉求,到对妇女完整

1。个人生活的追求;从两性对立到提倡两性融合○19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伴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以个人主义、自由平等为核心的启蒙思想与理性潮流的崛起,以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约翰·斯图亚特·米勒等为代表的女权运动活动家及理论家针对资本主义工业剥夺女性参与社会生产、跻身公共空间的权利,以及只向她们开放私人领域的现实,尖锐地提出了女性参政权、受教育权及就业权等基本人权问题,激起了普遍的社会反响。第二次妇女运动的浪潮源于美国,在20世纪60-70年代达到高潮,其规模涉及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而在美、英、法三国尤为引人注目。1966年,全美妇女组织在美国成立。这一组织迅速成为西方最大的妇女组织。1979年,在汹涌女权运动的推动下,第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不仅是女权主义运动自身发展的结果,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亦受到当代各种思想的影响。近年来,西方哲学思想的主流,如米歇尔·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拉康的心理分析、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以及各种新马克思主义等,帮助人们对客观的文明和文化,主观的自身和主体进行新的认识。这些被统称为“后现代主义”的当代西方思想解构了传统文化,揭示出现存的思维习惯、习俗和道德等被人们约定俗成而当成“常情”的东西其实并不具有“真理性”意义,而是“人为”的。于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女权主义逐渐和后现代主义相

2。遇、碰撞并相互渗透,催生了理论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一、激进派女权主义思想

激进派女权主义理论是由“新左派”运动中男性激进分子对待女性的傲慢无礼激发的。“先进的”激进分子的态度使得那些积极参与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女性深切意识到她们自身的真实处境。这种情况使得一部分女权主义者决心要让她们自己的“特殊”问题和新左派运动所关注的社会公正与和平问题具有同样的意义和合法性。在参与运动和理论反思中,她们逐渐认识到,大男子主义和女性的屈从地位是社会压迫的根源和原型,因此,她们主张女权主义必须成为一切真正变革的基础,否则就是舍本逐末。

激进女权主义的理论主张与实践要求主要通过一些独立的妇女、女性团体或组织的宣言和成员的文章表达出来,起初以纽约和波士顿两地的“运动妇女”为代表。其主要理论主张有:(1)个人的即政治的,男权统治渗透到女性生活的各个角落;(2)父权制、男权制或男性统治 1 而非资本主义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3)女性应当认识到她们是一个处于屈从地位的阶级或等级,并与其他女性团结起来,共同投入对她们的压迫者即男人的战斗;(4)男性和女性在本质上是有差别的,她们拥有不同的文化与风格,女性风格成为未来社会的基础,人类才有出路。

波士顿妇女运动的主要成员罗克姗娜·邓巴1968年发表的论文“女性解放是社会革命的基础”是较早阐述以上思想的文献。她坚决主张要开创独立的妇女解放运动,她认为女性的悲剧不在于“地位低下或势单力薄,而在于一个普遍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社会弊病”。她宣称:女人不同于男人,身为女人就决定了她具有“母性特征”,如擅长照料他人、韧性和协作能力;女性的仁爱本质必须成为新社会的道德基础,“毁灭当前的社会,在女权主义原则之上创建一个新社会”,那样男人就被强迫生活在一个条件完全不同于当今社会的、充满人性的社会中。

波士顿妇女运动的另一位成员登斯摩尔对性解放和妇女解放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妇女解放不等于性解放,所谓的性解放实际上是迫使妇女屈从的另一种手法;在登斯摩尔看来,性(以及爱情)被当做奇妙的体验出售,它的作用就像鸦片,使女人不再对其周围的环境进行思考;所以女性不应把性自由作为自身解放的最高目标。

纽约激进派“女权主义”团体在1969年夏天发表了系列论文,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所有压迫形式中最初的模式就是政治上令人压抑的男女角色制度。她们还认为,婚姻是迫害妇女的主要形式,因而她们要求从理论上和实际行动两方面反对婚姻制度。与此相应有一个有意思的规定:该组织中与男人共同生活的成员不得超过1/3。

纽约激进派女权主义组织的宣言“自我的政治”提出:妇女受压迫的主要根源在于心理因素,而非经济因素。她们不相信资本主义或任何别的经济制度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也不相信纯粹的经济革命会消除对女性的压迫;她们认为,男人的“男子气概”是与他以自我压倒女人的自我能力成正比的,通过对女人的征服,他还确证了其力量和自尊。这便是“自我的政治”。

早期激进派女权主义者的主张中,还有“第四世界宣言”(女性文化就是第四世界)应当提及。宣言认为全世界的女人构成了一个被男性“帝国主义”“殖民化了的”社会等级,因此,女人必须组织起来,为女性文化得到解放而组织起来,只有高举女性原则的旗帜,真正人性化3。的社会才可能出现○此外,她们还提出了具体的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女性主义认识论)。

伊夫林·福克斯·凯勒的女性主义科学哲学思想认为“性别的比喻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把这些比喻看做是好的丈夫(即科学家)在统治着母亲(自然)。”“女性与科学的分离”并非只是女性本身的问题,而更多的在于社会环境加诸其身的有形的、无形的影响力。性别隐喻和性别术语并不是一个语言的偏见,它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西方哲学传统中。她提出动态客观性的概念,她认为动态客观性是“情感与认知经验的相互作用”,不是主观与客观的断绝,而是主观经验的运用,是一种爱的形式,能够促使产生一种主体与客体合二为一的感觉。“客观性是心理自治的认知对应物”,客观性在传统上与包含着主客分离特征的男性气质相关联,这不仅使女性难以在科学界立足,而且科学本身也被歪曲了。在凯勒看来,科学及其描述性语言都不可能是价值无涉的。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之间存在着描述和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和观念叙述都根植于隐喻。这些隐喻提供了观察自然的不同框架,并导致研究领域的观念更新。因此,科学并非是完全的“自然之镜”。与此同时,凯勒也认为语言不能“构造实在”,忽视物质的、非语言的、我们称之为“自然”的那些活动的基础作用是愚蠢的。科学理论既不能理解为自然的“真实反映”,也不能理解为文化的“忠实反映”。由于这两类反映之间是相互干涉相互介入的,凯勒认为或许科学理论可理解为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形式的“足够好的反映”,以此寻求一种足以说明科学描述的功效

4。而又承认它对社会文化的依赖性的非实在论的特殊框架○女性主义这还认为,传统的以倡导价值中立为旨归的科学研究,浸泡着男性中心主义的 2 偏见,就心理学领域而言,女性主义通过大量的经验主义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主流心理学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并没有什么客观的结果,他们只是基于一个隐含的假设:男性作为规范。女性主义心理学不满足于对传统心理学研究议题进行重新解释、修修补补,女性主义心理学家希望通过方法论的变革,创建一个关于女性、由女性自己及为女性说话的全新心理科学。在女性主义心理学家看来,科学不是价值中立的,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和一种正在进行的过程,社会性别不仅仅代表一种个人的社会身份,还是一种反映社会结构的文化规范的符号,因此,必须推翻现有心理学研究传统的主流男性话语,建立“以女性为中心”的心理5。学○此外,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女权主义批评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研究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一种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清算。它声讨男性中心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写作方式。作为一种从政治性的女权运动中诞生的理论,它的政治色彩是有目共睹的。这种政治色彩在不同国家不同理论家那里呈现不同的样态。英美理论家采取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将女权主义同提高妇女觉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凯特·米勒特在《性政治》中对四位男性作家大男子主义的批判,揭露了男性作家凭借其性别意识,在他们的小说这个小天地里,再现着现实世界的性政治,重点揭露了男性中心文学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抨击传统的“阳物崇拜”,进而从父权制意识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肖瓦尔特在《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妇女小说家》中提出了女性亚文化的观点,认为:“每一代女作家在某种意义上发现没有自己的历史,不得不重新发现过去,一次又一次地唤醒他们的女性意识。”她写这本书以期“描述从勃朗特时代起到当今的英国小说正的女性文学传统,同时指出这一传统的发展如何相似于任何亚文化群,从而填平奥斯汀峰巅、勃朗特峭壁、艾略特山脉、伍尔夫丘陵这样的文学里程碑之间的空袭和断裂。”肖瓦尔特将女性文学研究的领域更加扩大了,从文化角度研究了美国妇女文学。

而法国学者则以语言的变革为目标,以对话语的权力结构的颠覆来完成女权主义者的任务。埃莱娜·西苏提出了“描写躯体”的口号,她认为写作是一种根本性的改变主体的颠覆性力量,社会变革必然是主体的变革,而语言则是控制着文化和主体思维方式的力量,要推翻父权制控制就要从语言的批判开始。露丝·伊瑞格瑞提出建立一种至今还不存在但十分必要的女性系谱,在这种女性系谱中,妇女之间的联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联系,妇女不再是对象性的存在。

二、激进女性主义思想的两种类型

回顾和审视女权主义的历史,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而诞生和发展的西方女权主义批评有着积极的一面。他对父权社会给予了全面、深刻的批判,使妇女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极大地推动了女性的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活动。它的批评、研究成果也有许多拓展和创新之处,为西方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寻求女性文学传统,使许多被历史湮没的女作家如艾米利·狄更生和赛珍珠等被重新发掘和认识。但同是女权主义有时也呈现很大的局限性,政治色彩过于浓厚和实践行为太过激烈。加之在策略和实践上的种种偏颇导致了它一度声名险恶,成了“极端主义”和“暴力”的代名词。在2001年的斯坦福大学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所的20周年学术庆典中,不少学者称激进的、不无偏颇的早期女权主义几经成了不太被社会接受的“强弩之末”。在笔者看来,种种所谓“激进女性主义思想”,大体可归为两种类型,即“非渐进式”和“反自然式”。所谓 “非渐进式过激女性主义思想”是指那些在今天的社会现实存在条件下“看似激进”,但符合理性的、通过全社会甚至全人类共同努力可实现的关于女性社会角色实在的主张,是一种“假性激进女性主义思想”。例如,向单一男权制、父权制的社会存在现实发出最大程度的挑战、进行最大程度的改革,包括从语言、社会角色、学科构成诸多 3 方面进行最为彻底地,最大可能地完善。也许这一理想社会现实的达成与实现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它是理性的、可能的,人类所需要的是集体努力和时间投入而已!之所以他们目前仍然被冠以“激进女性主义思想”的名号,是由于暂时的社会发展进步程度不够而在人类的意识中呈现出来的一种充满局限性的假意识。而“反自然式激进女性主义思想”是一种完全非理性的、违背生物进化现实存在的,永远不可达成的纯粹“激进女性主义思想”。譬如说,追求人类的“半机器人”(cyborg, 赛博格,又译电子人)身份,把“性”完全定义成一种男性对女性的迫害,全力提倡女性之间的同性恋!“反自然式激进女性主义思想”是一种“真性激进女性主义思想”,追求在所有领域建立起与现存的传统科学相对应的女性研究学科,是一种从生物学、社会学双重、甚至多重角度对两性之间存在共性现实的否定。是对两性身体现实特性差异的无视,是对社会学意义上的个体阶级、种族、性心理差异的无视。对异性恋的彻底否定必然破坏人类这一种群继续的生物学基础。

三、对“激进女性主义思想”的质疑、修正、批评之声

首先宣称女性特有一种独特的认知风格或经验模式,是有问题的。这似乎是预设了女性具有不同于男性的本质特征,而且忽视了女性之间许多重要的差异。其次过于强调女性之间的差异也是有问题的。这个态度易于在女性之中创造神秘的“她者”,因此陷入各种普遍化或“陈词滥调”之中,例如,说所有的黑人都很贫穷,所有阿富汗妇女都是受害者。此外,对于差异的强调会导致这个主张:人们只能代表自己的群体讲话,甚至一个人只能代表自己本人发表任何看法与意见。所以有人建议有效的女性主义认识论,应该承认妇女的经验并非具有特殊的或不可变更的本质。这个经验只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具有历史特殊性,而且可以改变。女性主义者的任务是确定这些活动在什么条件下变成了有性别差异的,并努力把握女人和男人所共有的人性。关于自由的观念,也应该成为女性主义视角的基础。将女性简化为她们的经验的时候,就是否认她们具有意志力和改变的能力。米兰达·佛瑞克建议为了建立女性主义认识论,有些理想条件必须得到满足:(1)自我一致。关于自我一致的理想与方法论要有开放性的结合。(2)连贯性。观念得受到现实的和理性的程序限制。(3)整体论。承认社会政治发展,即社会政治观、媒体数据和理论等对知识情境的影响。我们知道整体论为边缘群体提供了认识论的许可,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修正主流观点,虽然它的成功取决于政治气候或方法论的开放性。(4)事实与价值的辩证。承认事实和价值处于辩证的关系。理想的认识论应该承认一个体系内的所有信念都是在逻辑上互相依赖的,因为它们的合法取决于它们是否与体系的其余部分保持一致。(5)对经验主义信念的现实描述。我们明白现实是我们的信念体系的支柱,因为它为我们所相信的事物提供了真实的经验上的限制。(6)自我批评的实践。所有这些批评中的隐含的信息是:就新的认识论而言,女性主义认识论只是一种提议,而且并非是惟一的,或最理想、最佳的提议。要求女性主义和其他进步政治应当为建构认识论作贡献,既是在认识论上合法的,也是政治上必须的。也就是说,女性主义认识论是修改认识论的一种提议。事实是我们对大多数女性主义话语仍然采取“不要”而非“应该”的形式,谈论理想的形式和态度阻碍了我们获得突破。我们仍然在等待实际的改变,期待着在主流认识论

6。和科学的有力抵制之中,女性主义者能提出更现实和更有效果的认识论○女权运动面临的挑战是明显的。强调女性因其独特的生理经验而具有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因而也有着统一斗争目的观点必然会陷入本质主义的窠臼;否认了女性之间由于阶级、种族、文化和族群不同所造成的差别,也会把女性局限于一种作为女权的性别身份范围之内。但过分强调差别和多样性,也会动摇女性主义者把女性从整体上视为一个受压迫阶层的基础。女权主义因此既要认识到女性之间的差异,避免建构一种宏大叙事的企图,又要把女权主

7。义的观点置于女性的普遍经历之中,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性别歧视○在鲍德里亚看来,流行于西方60-70年代的性解放和性革命,或以反抗和解放为名的女权主义,都是建立在性的压抑和解放的基础上,建立在男女两性对立,以及女性反抗男性压迫的 4 基础之上,一句话,是建立在近代哲学两极对立思维,即主体与客体的二元论的基础之上。因此,从逻辑上看,女权主义的主张仍是男性与女性两极对立的产物,是与近代哲学主体—客体两极对立思维相一致的,而且也是与近代以来的生产逻辑相一致的。追求女性的解放与追求劳动的解放,表面看似不同,但其实二者都拥有相同的结构逻辑。女性解放理论表面上是合理的,但“对女性来说,性革命的危险性在于,她被封闭在一个结构当中,当这个结构强大的时候,女性遭到了歧视,当这个结构弱化的时候,女性则获得一种可笑的胜利”。所以,无论是从性革命意义出发,还是从女性的解放出发,只要它们所拥有的逻辑,即两性对立的逻辑及其结构相同,那么女性的解放总是一种空谈。

四、“激进女权主义思想”剖析

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中的所谓“激进”思想,主要有“非渐进式”和“反自然式”两个方面的内容。质疑、修正、批评之声不绝于耳。笔者看来,激进女权主义思想无非是对长期存在的不理想两性社会主导权分配的一种集体“矫枉过正”诉求,是一种集体无奈、愤懑心理的展示,是一种暂时性“起义”策略,它可以吸引更多注意力,从而有效缩短女性在社会角色革命中痛苦斗争的时间跨度。当社会发展进步到一种理想化的两性和谐主导权状态的时候,这一策略或将被摈弃,或者到时候今天看似“激进”的某些主张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实践,再也没有了“激进”的标签。

参考文献

[1] 徐颖果、殷茵.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多元发展[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1).[2] 杨莉馨.试论西方女权主义理论走向[J].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3] 尚晓莉.激进派女权主义的理论主张及其启示[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2).[4] 洪晓楠、姜慧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郭爱妹.“他者”的话语与价值----女性主义心理学的探索[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1).[6] 文洁华.对认识论中女性主义视角的进一步反思 [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 金莉.美国女权运动·女性文学·女权批判[J].美国研究,2009,(1).作者简介:王富银,男,1977年生,河南商丘人,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联系方式:***;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邮编:210037 E-mail: wangfuyin709@sohu.com 5

下载论《茶花女》的女权主义思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茶花女》的女权主义思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源自西方,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以现代的哲学与社会运动的观点来看,女......

    浅谈女权主义

    浅谈女权主义 摘要:女权主义是西方社会重要的政治思潮之一,是近、现代西方妇女运动的意识形态。自第一次女权运动以后,女权主义在政治领域赫然崛起,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后来......

    女权主义~

    Women throughout the ages have protested the limitations imposed on their lives by social,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institutions. In the fifth century, Hypatia......

    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批评 从两性文化的意义上说,西方的文化传统是男尊女卑的传统。女性作家和女性读者,与男性自古不同。亚里士多德声称,妇女之所以是妇女,乃因她们缺少某些品质。圣托马斯......

    女权主义流派对男女平等思想的争论

    论文作坊 【人文之光】 浅谈三大女权主义流派对男女平等思想的争论 肖莉丹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 男女两性平等,是世界性论题。不论在东方,......

    Feminism女权主义

    Feminism Good morning,ladies and gentlemen! I’m very honored to stand here and give you a short speech!To begin with.I want to ask two questions.Do you think m......

    女权主义讲稿

    法国女权主义介绍 在60~70年代,是法国一个「知识典范的转移」的时期。而「知识典范的转移」就是主流的思潮即以沙特为主的人文主义受到结构主义一个很大的冲击。结构主义的范......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摘要:本文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做了较系统的考察。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导致妇女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本原因,在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