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高中物理考试说明及大纲的心得体会
2016年高中物理考试说明及大纲的心得体会
南川三中 熊常彬
通过详细阅读2016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和2016年《考试说明》理科综合中的物理部分及与2015年相比究竟有哪些变化,当然,这其中是有一些变化的,对这些变化我们该怎样应对呢?下面谈谈个人体会。变化如下 增加:
1.机械能包括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2.包括计算第一宇宙速度;
3.电池组的计算只限于相同电池串联;
4.(1)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只限于l垂直于B、v的情况;
(2)在电磁感应现象里,不要求判断内电路中各点电势的高低;
(3)不要求用自感系数计算自感电动势。
5.(1)不要求讨论交变电流的相位和相位差的问题;(2)只限于单相理想变压器。应对策略
一、注意《考试说明》的变化,把握复习方向。今年的《考试说明》增加七点限制性说明,实际上是减少了考试内容。我通过把近几年的 卷进行对比,发现在 高考题中从没超过《考试说明》要求,因此我们更应以《考试说明》为准,所以在复习时一定要把握好方向。
二、重视实验,尤其实验操作。有很多老师实验基本上不做,完全在黑板上讲,为此高考将注重对实验操作的考查。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考对实验考核的力度逐年加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复习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实验,还要重视演示实验。近年来物理试卷对实验的考查已从考查原理和简单的实验知识扩展到考查实验的思想、方法以及开放性的设计型实验。
三、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强表述、计算能力的训练。答题的规范也是一种能力,它要靠长期的磨练养成。平时在练习中,多分析一些高考题的标准答案,有助于提高自己答题的规范性。答卷中要有一些必要的文字说明,要书写基本公式,不要直接使用导出公式或者某些题的结论。对于会做的题要细心,不要犯计算出错的低级错误。答卷中要合理安排整份试题的答题顺序和方法,提高答题效率。答题尽量按顺序进行,因为高考的命题总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要用最清醒的头脑做最简单的题。
四、注意提高数学解题技巧和运算能力。从近年高考题可以看出,全国卷对运算能力的考查尤其要求很高,今年又是过渡之年,而全国卷对数学解题技巧(估算、余弦定理、取整等)要求高,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能力是五大能力中的考查重点,因此平时要加强数字运算和字母运算的训练,训练准确程度和速度,还要提高数学解题技巧。
五、要注重过手。高考物理题老师一般反映都不难,为什么一些考生做得很差,为什么老师经常抱怨讲过多次的题学生还是不会做?这些老师的共同特点是:教师只管讲,不管学生是否懂,懂了后是否会做,变了后学生是否会做。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过手。
六、“提速”是取胜的关键。高考物理题的特点是:知识覆盖面特别大,选择题考多节或多章,实验题考组合实验,计算题考大综合,因此题量就很大,学生普遍感到时间不够,因此提高解题速度势在必行。那怎样提高解题速度呢?我们可以从提高知识的熟练程度,记住有用的结论,提高思维速度,提高答题技巧等来实现。
七、要善于总结。在高三复习阶段,由于复习的内容是原先就学过了的,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例题—练习—测试”这样一个循环机械重复,很快就会生厌,没有新鲜感,老师讲过的内容记不住、记不牢,有“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说法,这种复习方法也不符合新的高考形势的要求,其结果是复习效率低。同学们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形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己每前进一步,都觉得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因而始终充满了乐趣。
八、将“似是而非的问题”转变为“准确无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通常表现为:第一遍作对了,一改反而错了;平时做对了,考试反而错了;原来做对了,隔一段时间反而错了。这类问题是属自己记忆不牢、理解不深、运用不活。高考前夕,各地的“模拟卷”“押宝题”“临门一脚”等琳琅满目,鱼龙混杂,这时没有必要盲目做这些题,复习的重点是弄清实质,彻底攻克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
九、特别注重物理思维和方法的提升。
因为今年是过渡之年,考生要特别注意注重全国高考题注重考查物理的基本方法,比如整体法、隔离法、估算法、对称法、极限法、微元法等,注重考查物理思维,比如知识迁移的思维、分析复杂过程的思维等,所以平时要重点提升物理思维。
总之,要搞好高三物理复习,首先自己要转变观念,其次是有周密的计划、科学的方法、得力的措施。要合理标高,不要脱离实际;要扎牢基础,不要好高骛远;要明确考点,不要无的放失;要重视教材,不要只做资料;要掌握范例,不要题海战术;要认真练习,不要眼高手低;要重视过程,不要急于求成;要培养能力,不要死记硬背。才会最终取得高考的胜利。
第二篇:高中物理考试说明及大纲的心得体会(2016年)(精选)
高中物理考试说明及大纲的心得体会(2016年)
南川三中 熊常彬
通过详细阅读2016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和2016年《考试说明》理科综合中的物理部分及与2015年相比究竟有哪些变化,当然,这其中是有一些变化的,对这些变化我们该怎样应对呢?下面谈谈个人体会。变化如下 增加:
1.机械能包括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2.包括计算第一宇宙速度;
3.电池组的计算只限于相同电池串联;
4.(1)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只限于l垂直于B、v的情况;
(2)在电磁感应现象里,不要求判断内电路中各点电势的高低;
(3)不要求用自感系数计算自感电动势。
5.(1)不要求讨论交变电流的相位和相位差的问题;(2)只限于单相理想变压器。应对策略
一、注意《考试说明》的变化,把握复习方向。今年的《考试说明》增加七点限制性说明,实际上是减少了考试内容。我通过把近几年的 卷进行对比,发现在 高考题中从没超过《考试说明》要求,因此我们更应以《考试说明》为准,所以在复习时一定要把握好方向。
二、重视实验,尤其实验操作。有很多老师实验基本上不做,完全在黑板上讲,为此高考将注重对实验操作的考查。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考对实验考核的力度逐年加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复习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实验,还要重视演示实验。近年来物理试卷对实验的考查已从考查原理和简单的实验知识扩展到考查实验的思想、方法以及开放性的设计型实验。
三、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强表述、计算能力的训练。答题的规范也是一种能力,它要靠长期的磨练养成。平时在练习中,多分析一些高考题的标准答案,有助于提高自己答题的规范性。答卷中要有一些必要的文字说明,要书写基本公式,不要直接使用导出公式或者某些题的结论。对于会做的题要细心,不要犯计算出错的低级错误。答卷中要合理安排整份试题的答题顺序和方法,提高答题效率。答题尽量按顺序进行,因为高考的命题总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要用最清醒的头脑做最简单的题。
四、注意提高数学解题技巧和运算能力。从近年高考题可以看出,全国卷对运算能力的考查尤其要求很高,今年又是过渡之年,而全国卷对数学解题技巧(估算、余弦定理、取整等)要求高,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能力是五大能力中的考查重点,因此平时要加强数字运算和字母运算的训练,训练准确程度和速度,还要提高数学解题技巧。
五、要注重过手。高考物理题老师一般反映都不难,为什么一些考生做得很差,为什么老师经常抱怨讲过多次的题学生还是不会做?这些老师的共同特点是:教师只管讲,不管学生是否懂,懂了后是否会做,变了后学生是否会做。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过手。
六、“提速”是取胜的关键。高考物理题的特点是:知识覆盖面特别大,选择题考多节或多章,实验题考组合实验,计算题考大综合,因此题量就很大,学生普遍感到时间不够,因此提高解题速度势在必行。那怎样提高解题速度呢?我们可以从提高知识的熟练程度,记住有用的结论,提高思维速度,提高答题技巧等来实现。
七、要善于总结。在高三复习阶段,由于复习的内容是原先就学过了的,如果只是简单地按照“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例题—练习—测试”这样一个循环机械重复,很快就会生厌,没有新鲜感,老师讲过的内容记不住、记不牢,有“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说法,这种复习方法也不符合新的高考形势的要求,其结果是复习效率低。同学们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形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己每前进一步,都觉得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的境界,因而始终充满了乐趣。
八、将“似是而非的问题”转变为“准确无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通常表现为:第一遍作对了,一改反而错了;平时做对了,考试反而错了;原来做对了,隔一段时间反而错了。这类问题是属自己记忆不牢、理解不深、运用不活。高考前夕,各地的“模拟卷”“押宝题”“临门一脚”等琳琅满目,鱼龙混杂,这时没有必要盲目做这些题,复习的重点是弄清实质,彻底攻克这些“似是而非”的问题。
九、特别注重物理思维和方法的提升。
因为今年是过渡之年,考生要特别注意注重全国高考题注重考查物理的基本方法,比如整体法、隔离法、估算法、对称法、极限法、微元法等,注重考查物理思维,比如知识迁移的思维、分析复杂过程的思维等,所以平时要重点提升物理思维。
总之,要搞好高三物理复习,首先自己要转变观念,其次是有周密的计划、科学的方法、得力的措施。要合理标高,不要脱离实际;要扎牢基础,不要好高骛远;要明确考点,不要无的放失;要重视教材,不要只做资料;要掌握范例,不要题海战术;要认真练习,不要眼高手低;要重视过程,不要急于求成;要培养能力,不要死记硬背。才会最终取得高考的胜利。
第三篇: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解读
研读考纲明方向
科学精准要成绩
----2018年思想政治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解读
刘开良
2018年4月26日
从源头上科学精准备考必须研读高考考试大纲及其说明,必须研读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及其答案。
一、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
地位: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和学科教学的主要依据(用教材不是教教材)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规定了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是考试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标志。
考试说明:考试大纲的具体细化,是对考核目标、知识内容要求、题型功能、试卷结构等具体解释。
考试大纲及其说明:命题标准和依据,人才选拔的标准,复习备考的依据,试题评价的依据。考试大纲及其说明与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及其说明是命题测试的依据,面向考生(部分学生),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3到5年(2017年修改,并且发布比较早);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教材、学业评价的依据,面向全体学生,规定基本要求,具有较长稳定性,一般10年或更长时间(今年秋季开始使用新课标、新教材,相应地2021年高考使用新考纲及其说明,搞好三年后的高考,现在必须开始学习上述内容,相应地还有新思想新理念新方式等等)。
2018年思想政治考试大纲与2017年相比没有变化和调整,考试说明的例题有调整,主要是把认为比较好2017年高考题加进去了。以下解读的实际上是2017年考试大纲。
二、思想政治考试大纲没有变化的部分(稳定的部分)
1、考试内容不变(经济81政治50文化41哲学118时事政治2,共292个知识点),仍然没有选考内容
2、试卷结构不变:题型、题量保持稳定,各模块试题分值比例不变,文字阅读量、设问数量、答案书写量、思维强度保持稳定。在材料分析题中根据需要搭配模块内容(不固化)。
3、试题内容:(1)突出一点四面的考查,坚持立德树人,强化高考育人功能;凸显学科育人优势,加强试题整体设计,实现润物无声;(2)着重考查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关注罗辑思维能力、注重基于证据进行推理、强调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践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坚持和领会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提升高考人才选拔功能;(3)注重试题素材选取,科学设计情景化试题(取材社会生活实际、扩大试题素材来源、丰富材料呈现形式);(4)加强试题创新设计,适度增强试题开放性(材料、设问、评分的开放性)。
4、其他:计算题、曲线题还会出现,重在考查正反向、因果关系、传导关系(第12题);当代最新科技成果仍然会在选择题中考哲学知识的运用;较大知识范围的设问基本不会出现知识范围明确(小切口),考什么一定是非常清楚的;四项能力考查每年会有所侧重,不一定集中在一份试卷中;试题答案给出参考标准,阅卷细则可根据考生做答情况调整。
但是要注意:(1)教材没有但考纲有的几个概念:如均衡价格、融资、负税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2)新教材已删但考纲仍有的考点:税收的作用、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3)考纲涉及的几个综合探究要引起重视:政府 的权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四个自信)、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理想信念。简单地说,要比较考纲与教材,考纲是命题的依据,考纲上有但教材上没有的要重点关注。
三、2017年开始,思想政治考试大纲修订构建基于高考立场的评价体系(“一体四层四翼”): “把提升《考试大纲》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作为修订工作的核心,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考试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四层”: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第一圈层“必备知识” 强调考查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知识,是学生今后进入大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所必须掌握的。
第二圈层“关键能力” 重点考查学生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学生适应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社会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第三圈层“学科素养”
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政治认同(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理性精神(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法治意识(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公共参与(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
第四圈层“核心价值”
要求学生能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这也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即一点四面)。
“四翼”通过明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基础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综合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性强调模块内、模块间知识的综合和交叉。
“应用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从中得到价值观的提升
“创新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式。主要强调情境引入的形式新、知识考查的角度新、问题设置的方式新等。
三、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 姜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对2018年高考命题工作的要求
1.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高考命题工作
总书记强调——四个坚持·四个服务·四个认识
教育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
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2.围绕高考核心功能,全面深化考试内容改革 1)聚焦“立德树人”,上好“一课堂”,着力凸显价值引领 在高考命题工作中要把“四个坚持”“四个服务”作为基本遵循,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实现“四个正确认识”,进一步强化、凸显高考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认识:(1)试题的背景材料,将更加侧重从优秀文学作品和历史、现实积淀中,精心选粹饱含人文精神与时代气息的素材,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文明,感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内涵。
(2)高考命题将不拘泥于“固定”的教材,而是从历史到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思想政治学科选取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重要论述为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领悟背后深刻的哲学方法论和价值取向;充分反映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如防范化解风险、脱贫攻坚、污染防治、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从国际到国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2018年中国的四场主场外交、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从社会到个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提升素质积极参与,正确认识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对社会的责任担当与奉献);从理想到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理想转化为现实的主客观条件,引导学生把视线投向社会需要、国家发展,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实现人生抱负)。2)注重“服务选才”,做精“一把尺”,全面提升选拔效能
第一,高考命题要增强基础性,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 第二,高考命题要增强综合性,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 第三,高考命题要加强应用性,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第四,高考命题要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认识: 高考试题必须保持一定的难度!3)积极“引导教学”,树好“一面旗”,大力助推素质教育
2017年高考命题在命题理念、考试内容、试题设计等方面都有所改变,对教学有着鲜明地引导作用。对于文科综合而言,学科素养不是一句空话。2018年会延续这一引导作用。认识:思想政治学科将精心选择能够更好地承载学科知识、反映学科特色的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更好地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认识:必须重点研读2017年高考试题及其答案(尤其是考试说明上的例题),体会其主题思想、选材、主干重点知识、设问、答题方式等等;必须认真仔细研读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这篇文章,领会其精神实质;必须仔细研读教育部考试中心对2017年高考试题解读,把研读的成果运用到选题、编题、拟定答案及其评分细则中去,科学备考显得特别重要(信息的重要来源)。
1.全国卷1考查的重点不是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重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重点主干知识分析说明解决问题的能力。
2.高考命题立意深化还会不断推进:知识—能力(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究问题)—素养;稳中求新稳中求变,考查核心素养会落在实处。
3.2018年高考试题,在38、39题组合调整后,会根据需要调整模块搭配,文字材料可能会更加简洁;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会成为选材的主要依据;试题难度稳定,稳中求变,科学规范,我校学生的考分高于平时。
4.必须重视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们是命题的主题思想(尤其是核心素养),高考试题围绕这一主题选材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起来)党的领导、宪法修改、主要矛盾的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速增长到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顺应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创新型国家与自主创新能力、乡村振兴战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我国的国际担当与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等等。
5.树立“考基本分考选择题、考高分靠主观题”的思想,增分的潜力主要在大题,最后阶段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和试题回扣,将主观题训练进行到底。
第四篇:新大纲高中物理教学心得体会(推荐)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物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心得体会
南充十二中物理教研组 苟 泓
针对目前高中学生物理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心得体会,同时举例说明高中物理教学的方式,给我一定的启示。
高中物理是学生望而生畏的学科,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它更是“老大难”。作为一名普通校的高中教师,更感教学中困难重重。有来自教学条件方面的,更多的是来自学生自身素质方面的。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已提升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多年来的教学发现:一些创新意识比较强的学生,并非学习的佼佼者,他们往往对作业不够认真,却很喜欢看一些课外杂志;而一些学习很努力的学生,思维却并不活跃,遇到实验中的一些小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到处找参考资料,天天闷头解题;还有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差,动手能力差,主动学习性差,基于这些原因,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得很慢。
转变物理教学的观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在新课程背景下, 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 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4 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 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 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 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 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丰富物理专业学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 那么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 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可以提高专业素质。
在力学与电学中的教学实践经验 巧设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恰当地设计实验或演示实验,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又使他们懂得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高中学生对感性知识接受较快,印象深、记忆牢固。所以,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内容铭刻在心。
设计实验,要有针对性,既要可观,又要效果或现象明显,更不能让实验失败。这就需要在演示前进行反复调试和修改,做到万无一失。否则,不但把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让学生去考虑这个实验,结果把一个问题变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形象对比
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既省时、省力,也达到了教学目的,也使学生对物理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高中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而仅凭课本中的定义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去理解,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兴趣不高。同时也造成概念不清,给物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教师抓住学生类比、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举出形象、生动、有趣的事例让学生去理解和想象,既达到了物理教学的目的,又实现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形象类比,首先要形象,既形象又恰当,否则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把学生引入歧途。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中备好类比事例,做到类比通俗易懂、形象逼真,且符合实际,这样才能真正突破教学难点。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难点是一个一个困难和障碍,每克服一个困难,排除一个障碍,往往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动力,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产生,物理学习成绩就会不断提高。当然,关于难点的突破,可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去突破。以上只是自己教学中的体会,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试着运用于教学,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011-12-26
第五篇:新大纲高中物理教学心得体会
新大纲高中物理教学心得体会
一、高中物理教学概述
高中物理是学生望而生畏的学科,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它更是“老大难”。作为一名普通校的高中教师,更感教学中困难重重。有来自教学条件方面的,更多的是来自学生自身素质方面的。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的精神,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2002年版)中明确指出:“学生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学到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这对于他们提高科学素养、适应现代生活、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可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已提升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多年来的教学发现:一些创新意识比较强的学生,并非学习的佼佼者,他们往往对作业不够认真,却很喜欢看一些课外杂志;而一些学习很努力的学生,思维却并不活跃,遇到实验中的一些小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他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到处找参考资料,天天闷头解题;还有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差,动手能力差,主动学习性差,基于这些原因,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得很慢。我们既要面对学生素质较差的现实,又要积极挖掘学生的潜能,唤醒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尽可能亲自体验、亲自感受所学的内容,通过连续不断地消化新知识,实现学习的内化,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自觉地向外延伸,去解决一些尚未认知的新事物,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传统物理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偏差,往往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对学生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重教师而不重学生,如讲细讲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学表演,往往就被认为是一好课;重管教而不重自觉,如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自我调控、独立判断;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如学生几乎没有可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规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学要求强求千篇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如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重继承而不重创新;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重考试成绩而不重全面发展。这一切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体性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也必将影响到社会发展。
三、物理教学探讨
3.1 转变物理教学的观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在新课程背景下, 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 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4 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 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 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 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 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丰富物理专业学识。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 那么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 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可以提高专业素质。
3.2在力学与电学中的教学实践经验 3.2.1 巧设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恰当地设计实验或演示实验,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又使他们懂得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高中学生对感性知识接受较快,印象深、记忆牢固。所以,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内容铭刻在心。物理学中的某些结论学生难以接受,即使记下来,也不能理解,很快就会忘记。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学中,当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一定时,随着F1和F2之间夹角的增大,F1和F2将不断增大,F1和F2之间的夹角不可能等于180。学生难以理解,在进行这里的教学时,我问全班同学:“咱们班里谁的力气最大?”很快就有不少同学举手或推荐“力士”。于是我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绳子和重物,把重物挂在绳子中间,问学生:“谁能把这根绳子拉直?”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认为自己可以,想来试一试,结果无论谁都不能绳子拉直。由此对问题展开分析,使学生既有兴趣去了解它的原理,又能把原理记下来。
又如在圆周运动的教学中,用绳子栓住的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在最高点时,做圆周运动的最小速度。推导得出这一结论,学生很难理解。为了解释这个问题,可像“水流星”杂技演员一样,在教室里做一下这一演示实验,很快使学生看到了结果,结论也就自然记下来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像惯性定律的教学,可这样演示:把放在杯子上的木板从杯子上撞掉,而在木板上的鸡蛋却不会飞出去,掉在了杯子里。等等。通过演示实验来说明,既直观,又有趣,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设计实验,要有针对性,既要可观,又要效果或现象明显,更不能让实验失败。这就需要在演示前进行反复调试和修改,做到万无一失。否则,不但把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又让学生去考虑这个实验,结果把一个问题变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
3.2.2形象对比
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既省时、省力,也达到了教学目的,也使学生对物理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高中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而仅凭课本中的定义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去理解,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兴趣不高。同时也造成概念不清,给物理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教师抓住学生类比、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举出形象、生动、有趣的事例让学生去理解和想象,既达到了物理教学的目的,又实现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高中物理中,有相当一部分物理概念很抽象,表述不具体,使学生难以理解。如电动势的概念,必修本的定义是:“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这种表述,没有说明电动势的实质———电动势是电源把其它形式能转化成电能的本领,也没有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只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动势的大小。当电源接入电路时,随着外电路电阻的变化,电动势的大小保持不变,课本中整整用了一个课时,通过实验来说明电源的电动势不变,而此实验要用稀硫酸去做,不但有一定的危险,而且实验效果难以保证。自己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类比和说明。电动势是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的本领,就像木匠能把木材做成家俱,缝衣师傅把布料做成衣服一样,都具有一种本领。木匠的这种本领已经具备,做家俱以后就把这种本领表现出来,就像电源接入电路时,把电动势———电源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的本领表现出来一样,未接入电路的电源,这种本领未表现出来,大小保持不变。再加上实验,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电动势的概念。
又如在讲电场的概念时,为了得到某点电场的强弱,放入一个检验电荷,某一点电场的强弱与检验电荷电量的大小无关,这一点学生很难接受。在讲到此题时,,我问学生:“同学们,外面有没有风?”大家急切地向外看,齐声回答:“有”。我再问他们:“你们看到的是风吗?”同学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很快回答说:“不是,是树叶在摆动”。“对。树叶是用来检验有无风及风向的物体。风的大小与有无树叶及树叶的大小无关”。这样使学生尽快明确了电荷是用来检验电场的,电场的强弱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与电荷的电量无关。
类比使许多难点得到突破,如用高度差类比电势差。用小石头与沙子类比单晶体与多晶体等。
形象类比,首先要形象,既形象又恰当,否则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把学生引入歧途。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中备好类比事例,做到类比通俗易懂、形象逼真,且符合实际,这样才能真正突破教学难点。
四、总结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难点是一个一个困难和障碍,每克服一个困难,排除一个障碍,往往给学生一个学习的动力,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产生,物理学习成绩就会不断提高。当然,关于难点的突破,可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去突破。以上只是自己教学中的体会,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试着运用于教学,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