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语文《迟到》教案设计
五年级语文《迟到》教案设计
迟到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 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3、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错误,面对错误,并积极的改正。
教学重难点:1,理解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
2,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 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时设计: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上学有没有迟到过?有迟到过的同学请举手,有赖过床的同学请举手,有逃过学的同学请举手。现在改正过来了吗?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七单元面对错误这一主题的《迟到》。二,出示学习目标
1、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错误,面对错误,并积极的改正。三,回顾旧知
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很严
很疼 四,出示自学指导一
1.自由读课文6-13段,哪些地方具体写父亲管教我很严?边读边画,描写父亲语言的词句用直线,动作用曲线,神态用括号标出。(小组合作)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汇报总结 4.师总结
5.再读课文,感受父亲的严厉。五,角色转换
孩子们,请你们闭上眼睛,现在你就是文中刚才那个挨打的小女孩,爸爸早上狠狠的打了你一顿,现在你像一只狼狈的小狗一样,来到学校。老师要求孩子们:坐直身子,手背到后面,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和老师的话?昨天留的功课有没有做完?早晨跟爸妈有礼貌的告别了吗?听了老师的话,你想到了什么,心情怎们样? 1,2,指名回答。总结交流。
六,妙笔生花
穿上爸爸送来的花夹袄,握着爸爸递给我的两枚铜钱,我真想对爸爸说:“„„。” 写下对父亲的话。1,2,指名回答。总结交流。
七,出示自学指导二
齐读课文第19自然段,思考以下题:
1、“我”有了哪些变化?
2、变化后的“我”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a,指名回答。b总结交流。
八,欣赏图片,感受父亲的爱。
有人说,父亲的爱是,关切的眼神和无声的叮咛.有人说,父亲的爱是,温暖的大手,牵着我走好人生之路。有人说,父亲的爱是,宽厚的肩膀,承载我的一生。
九,当堂检测
通过你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师总结。十,作业:
1、晚上回家做为爸妈做一件事情。
2、作文:围绕“面对错误”自拟题 目写一篇作文。十一,板书设计
迟到
林海音
严
疼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父爱
动作描写
迟到—早到
十二,课后反思
每个人都会有犯错误的经历,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既要有主观的努力,也离不开客观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与帮助。本文中的父亲对作者认识和改正错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感悟出作者如何在父亲的严厉与慈爱中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这一中心,我采用了直接插入重点部分,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教学,使学生在对比的体验中理解文章的中心,正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明确要求的,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视学生阅读的体验和感受”。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注意发挥主导作用,充分的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大胆放手,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次读文、勾画重点、做好批注、交流讨论等方式自读自悟,品味文本的内涵,获得思想启迪。同时还注意把“语文天地”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到了课文的教学中。此外,北师大版教材图文并茂,我充分的运用了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进行图文对照,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唤醒了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迟到》教案设计
潦河镇辛店小学
王沙
第二篇:小学语文《迟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写结合,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转换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父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通过学习,学生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父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1、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词句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对比“打”与“送”,升华父爱。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角度切换,建立父亲形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迟到》,还记得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吗?不急,老师有个建议,看大屏幕(出示要求),任选一个角度来概括。
“我”上学迟到了,父亲打了我,帮助我改正了错误。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直到70多岁时仍然记忆犹新。(出示课件)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能影响作者一生的,究竟是怎样一位父亲。同学们,你们能说说吗?(严厉、关心女儿、疼爱女儿、慈祥……)
二、感情诵读,品析“严慈并济”的父亲形象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哪些自然段分别写出了父亲的严和慈。
感受“严”
1、说话要有根有据,自由读课文6—13自然段,找找哪些语句具体写出了父亲的严厉,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勾画下来,还可以简单批注。比如一个词语、短语或者简单的一句话。3分钟以后交流行吗?
2、全班交流
A、“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感叹号不仅可以表示赞叹还可以表示气愤,三个叹号足以说明父亲气极了。从语气上我们感受到父亲的严厉。(分角色朗读对话)
B、“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我挨打了!”
怎样才能读出严厉呢?自己试试。(指名)
我仿佛看到了高举的鸡毛掸子,听到了令人胆寒的咻咻声。“拖、抄、抡”这些动作直接写出了父亲的严厉。能从其它句子中有所感受吗?
C、“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尾,外面的雨声……被宋妈抱上了洋车。”
外面的雨声有多大,我的哭号就有多响,外面的雨水有多少,我挨的打就有多少。
D、“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
父亲下手狠,鞭痕让人有钻心的疼痛,怎么不严厉呢!
3、一次迟到,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呢?他是怎么想的?
指名交流时,教师点拨学生注意联系前文。
小结过渡:
父亲恨铁不成钢,怕我养成坏习惯,所以才会这样狠狠地打我。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同学们还读出了他的慈祥。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品味“慈”
出示18自然段:
“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给我。”
1、指名回答。
2、送来的仅仅是夹袄和铜钱吗?送来的还是什么?同学们,这简单的两句话背后究竟蕴藏着什么?请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3、全班交流
A、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点拨。
(虽然打在我身上,却痛在父亲心里,他懊悔不已。父爱是深沉的,不善言表的,只好通过行动来表现。此时无声胜有声!)
B、每一动作后都承载着父亲沉甸甸的爱。同学们,用心用情去读去感受吧。
指名——示范——再读——指名(朗读中注意方法点拨,情感渲染)
教师小结:我们看不见父亲的脸,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关爱的眼神,触摸到父亲那份厚重的爱!
三、入情入境,体味“我”的内心世界
父亲打了我,又送东西给我,作为女儿,“我”前后的心情和想法有什么变化?结合具体语句说说。
挨打时的心情:
指名回答,教师点拨。(伤心、不解、难过、委屈……)
送东西时的心情:
小结过渡:
(感动、感激、后悔……)
我挨打了,我委屈,我生气,我不解甚至怨恨,因为那时我不懂父亲的良苦用心,可是看到父亲追到学校送东西给我,看着他关爱的眼神,“我”的内心涌上一股暖流。同学们看啊,“我”在接过父亲送夹袄和铜钱时,眼里分明闪着泪光。
爱之深,责之切。听着我惨烈的哭喊,看着我狼狈的样子,想起我红肿的伤痕,父亲哪里放得下心呢?于是他来了,带着夹袄和铜板来了,可见到我了,却什么也没说。父亲的爱就是这样,有时是打的严厉,有时又是爱的深沉。
四、对比中升华父爱的高度
1、现在你觉得“打”和“送”,哪个给我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为什么?可以和伙伴小声讨论。
2、指名回答。
补充资料:
其实《迟到》这篇课文选自她的代表作《城南旧事》。她在写这篇文章时,父亲早已经去世了。她是带着对父亲的怀念来完成这本书的。读书时,我们在乎的不是文字的多少,而是它带给我们内心深处的震撼有多大。
挨打时的皮肉之苦是短暂的,就像过眼烟云,一吹就散了;而送东西时的感动却是永久的,就如一块磐石,深嵌在我心中。多年以后,我记得的已不是挨打的疼痛,而是暖暖的、浓浓的父爱!
3、严而有情的父爱有效果吗?读课文19自然段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是的,因为有了父亲这份厚重的爱,也因为我读懂了,理解了父亲的爱,所以我才会有了从迟到到早到,甚至来不及吃饭也要赶到学校的变化,这样父亲足以影响我一生!可是父亲早已去世,要是时光能倒流,要是父亲此刻就站在我面前,“我”该有多少话想对父亲说呀!拿起你的笔代替女儿把心里最想对父亲说的2、3 句话写下来。3分钟够吗?
5、指名交流。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真切体会到作者的情感,那是因为你已经把自己当成了林海音。让我们再一次回味她70多岁时所说的话。生齐读。
林海音的故事影响了我,要是这个故事也能影响同学们那该多好啊!
第三篇: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25、《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准备】
课文片断投影、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导入:认识一个人,往往是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加深体会的。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近王冕,在感受他努力走向成功的同时,进一步认识他。
二、精读课文
(一)精读第二段
1、品读课文第二节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在母亲和王冕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出示母亲的话,指名读。
(3)评价,再指名读。
(4)交流:从母亲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5)相机点出:“不是我要耽误你”、“年成不好”、“针线活”“实在供不起你读书”——家境不好,母亲实在无可奈何。
(6)指名读王冕的话,思考:王冕真的觉得在学堂“也闷得慌”,放牛“倒快活些”吗?
(7)练习分角色朗读。
(8)教师小结:这段文字通过母亲和王冕的对话,让我们初步了解了家境贫寒,母亲无可奈何,让王冕弃学替人放牛,王冕从小懂事,体谅母亲。
2、品读课文第三、四节
(1)默读课文,思考: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对人物又有什么了解?
(2)交流:
①秦老对王冕的同情、关心和爱护
②母亲对王冕的关怀、疼爱之情和心里的无奈
③王冕孝母亲、不忘学习
(3)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3、品读课文第五、六节
(1)教师过渡: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王冕读了不少书,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幅景象,让他感觉自己是“人在画图中”,这是为什么呢?自由读课文第五节,用“~~”画出描写这副景象的句子,体会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2)交流:圈划描写景色美丽的词语,加强品析。
(3)体会朗读。
(4)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5)引导体会:王冕是因为读了不少书,明白了不少道理,才会发现这么美的景象,才会励志学画。
(追问:从这节中,你发现王冕懂得了什么道理?
懂得大自然的美丽,要学会观察和欣赏大自然的美;
懂得人要有自信心;)
(6)引导背诵。
(7)指读第六节,思考:通过这些文字,你对王冕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8)交流:王冕坚持学画,是个有毅力的孩子。
4、引读最后一节,引发体会:读到这里,你想对王冕说些什么?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简要小结写作顺序和写作特色。
2、完成书后练习。
四、布置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
2、摘录课文中描写雨后美景的句子。
3、课后阅读《儒林外史》部分,做一些文字摘抄。
【板书】
少年王冕
十岁时
放牛读书
十三四岁 励志学画
十七八岁 日益成才
勤奋好学、孝敬长辈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迟到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迟到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迟到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迟到》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第8课。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叙事散文。文章以倒叙方式,回忆和描述了“我”童年上学因赖床而挨打的往事,写出父亲对“我”管教很严厉又很疼爱,表达出“我”对深沉父爱的理解和感受。
课文共16自然段,可分五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领全文,交代父亲既疼“我”,又对“我”管教很严。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我”有赖床、上学常迟到的坏习惯,为下文发生的事情作了铺垫。第三部分(3至12自然段)详细叙述“我”赖床不想上学而遭到父亲痛打一事。第四部分(13至15自然段)写父亲在“我”挨打后来到学校看“我”,为“我”送衣服,并给“我”两块钱。第五部分(16自然段)写“我”从此改掉了迟到的坏习惯,变成一个早起、勤奋的学生。
文中的第三、四部分值得品味,重点写了两件事:一是父亲发怒打了“我”;二是父亲到学校给“我”送衣服、送钱。这两件事很鲜明地刻画了一个严厉又慈爱的父亲形象。因为父亲的爱,也因为作者对这份爱的理解,所以才会改掉迟到的习惯,才会有了将来的所为。
根据上述课文特点,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3、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
2、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明白作者对严厉的父爱的理解和思想上的转变过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二、说设计思想:
(一)注重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有机结合。
《迟到》是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导读明确指出:“学习本单元课文,认真品味有关词句,体会文章中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我紧扣这一目标,适时引导学生品读体现父亲严爱与疼爱的词句,从中体会父亲深沉的爱,了解爱的真谛,引导学生品读心理活动的语句,从中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a)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供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而质疑是“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前提条件。年段目标提出“继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年段目标以及高语组的小课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策略研究”,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1、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质疑问难。如第1自然段总领全文,是本文的中心句。通过品读这一句,学生感悟到这是一个既疼“我”又对“我”管教很严的父亲。我因势利导,问:“读了这句话,你想知道什么?”我相信我的这一“石”定会激起“千层浪”,学生围绕这句话一定问:“父亲是怎么疼我的?”“父亲是怎样严厉管教我的?”“父亲为什么对我这么严?”“父亲到底有多严?”等等。
2、引导学生抓住难点质疑问难。通过对第三部分的`学习,学生都明白“我”被父亲狠狠地打了一顿,可到第五部分时,父亲又到学校给“我”送衣服送钱,爸爸的这一举动肯定会在学生心中打下大大的问号。针对这点,我引导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不解。
(三)透过重点词句品味,引导学生读进去,体会情感。
抓住重点词句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在设计中,紧抓表现父亲生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方面的字眼,还有“竟”和“居然”两处句子和相关段落进行品味,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
(1)联系上下文。
(2)抓住重点词。帮助学生逐步感受父亲的严厉,为后面体会“严中有爱”作铺垫。
(四)注重朗读指导,体现语文特色。
以读为本为学生真实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在设计中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读,而且每一次的读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如突破难点的细读,升华情感的引读,以读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到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有声有色的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的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体,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五)阅读中要注重评价。
阅读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独特个性体验的评价,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评价的方式要多样。不仅要有语言性的评价,还要有非语言性的评价。因而在设计中我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相关的预设评价,不仅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而且想以此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六)注重课堂的预设和生成。
学生是充满情感、富于想象、极具个性的生命体。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不是框定一个僵化的路线,而是以人为本,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进行穿插变化。这集中体现在研读课文的第3至10自然段中具体体现父亲严厉那几句话的教学设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