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古诗文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整合(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12:4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古诗文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整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古诗文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整合》。

第一篇:中学古诗文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整合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整合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教学的现状与时代所需求的创造型人才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特别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创新教育很好地适应了当前素质教育关于“人本教育”的要求,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学生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一)古代诗文经典是进行整合的物质载体

中华民族有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从孔子到《史记》,从庄子到陶渊明,从竹林七贤到李杜欧苏,从元曲到《红楼梦》„„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心灵。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可喜的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的古代诗文经典篇章,这对了解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探究民族心理、滋养民族的灵魂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中学古诗文教学和学生创造力整合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二)坚持“双主体”模式,提倡师生共同发问

创造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教学,实施“双主体”教学模式,最终达到“师生双赢”的目的。这种模式要求问题的提出者不仅仅是教师,而应该是教师和学生这个双主体。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自己将要提出的问题,而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大胆发问。

1、教师提问应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提问方式和内容应改变以往单纯的“是不是”、“对不对”这种简单的、可有可无的提问,而应该是考虑怎样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失街亭》一课,教师在学生初步了解情节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街亭失守谁之过?”学生各抒己见,有说责任在马谡的,有说责任在诸葛亮的,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马谡的“三笑”与诸葛亮的“三哭”理解分析,课堂教学容量很大,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也比较全面深刻。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的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的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

譬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学生针对教材提出了三点疑问:一是项伯私下夜走霸上见张良、刘邦,回去竟“报项王”,替刘邦开脱,难道项羽既不查其动机,也不追问原委,更无半点怀疑?二是沛公是抄小路回霸上的,二十里小路,连走带跑也得一两个小时,那么这一两个小时项王岂能在席间干等刘邦而不追问?张良这一两个小时如何打发?三是刘邦逃宴,借口是“入厕”,而张良“谢项王”的解释,先是“沛公不胜杯圴”,接着又说是“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这是否能自圆其说?

三点质疑实际上指出了《鸿门宴》的三处漏洞,言之凿凿,切中肯綮。一个中学生如果对课文没有深刻透彻的钻研,没有不迷信权威的批判意识,对作品能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吗?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编演课本剧,文本和形象融合

古诗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使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并获得真切的体验,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有很多适宜编演课本剧的文本。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鸿门宴》、《邶风·静女》等。下面我们来看我们的演员们为《鸿门宴》编写的一段台词:

沛公:大哥有几位令郎?

项伯:只幸有一犬子。

沛公:那好,小弟正有一女,如蒙不弃,愿与兄长结为秦晋之好,如何?

项伯:犬子承蒙厚爱,真是三生有幸。

沛公:那太好了,既然如此,我们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了。

沛公用“秦晋之好”代替“婚姻之约”,说的多么文雅体面,接着又用“一家人不说两家话”顺水推舟切入正题,前后语境的衔接天衣无缝。改编既准确地理解了原文的词语含义,又动态地刻画了人物内心的情态,显示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从中又可以看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将多种视听材料引入课堂,引学生“入境”

在教学中,可适当运用挂图、插图等辅助资料以及幻灯图片、相关录像、朗读录音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通过画面、音响来塑造直观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形象。比如教《烛之武退秦师》时就可以将战国时秦晋郑的具体的地理位置用挂图来直观地显示;在教《勾践灭吴》时也可以将吴越的地理位置用挂图来表示;《诗经》、《离骚》等就可以在教学时应用朗读录音,让学生对诗词的节奏、韵律、重音等有一个初步的具体可感的印象;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适时播放《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的录像片段,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可以将《梁祝》的小提琴协奏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在古典乐曲所营造的抒情氛围里,情感得到熏陶,心智得到净化。在图画、动画及音乐等渲染下,生动地再现课文,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引导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探索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四)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因此,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教学将由单一转向多元,课堂将由封闭变为开放,学生的学习也将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

古诗文课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具体操作模式为:(1)师生共同协商,确定探究的方式和内容。(2)自由阅读,通过翻查工具书,深入理解所学内容。(3)自由组合,自主确定交流的内容和方式。(4)讨论交流,由学生主持人充当教师的角色,引导其他各组学习这一内容,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5)教师点拨,补充学生的缺漏,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偏差,抓出疑问,激活学生思维,适时总结。

比如在学习《氓》时,我将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该诗第一段的翻译投影出来,要求学生仿照余老的翻译尝试把余下的五段译成通顺的白话文,内容上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形式上可以不作过分的讲究,句式可长可短,但最好音韵和谐,或一韵到底,或两句一韵,我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自己单独作为一组。四组学生各选一段,剩下的一段留给自己,师生同堂翻译,当堂完成。待学生基本完成以后,安排学生每四人结成一组相互传阅、讨论、评选,同学们彼此交流和切搓,兴致极高,然后学生推举翻译的比较典型的例文全班交流,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活跃,时时闪耀着创造的火花。如:

张建同学第五段译文为:

做你老婆许多年,又苦又累从不嫌。睡得晚来起得早,无时无刻不操劳。你的欲望渐得逞,对我无情又专横。兄弟姐妹不知情,笑我当初缺脑筋。静下心来细思考,独自伤心把泪掉。

赵红同学的第六段译文为:

本想和你白头偕老,如此必会怨恨气恼。淇水再宽岸能看到,洼地再大边能找着。我们从前一起欢聚,嘻嘻哈哈欢欢笑笑。本以为海誓山盟有个依靠,不料已家花不闻野花乱找。你见异思迁不念旧好,我下定决心和你拉倒!

学生的翻译如此精彩,这不得不让我刮目相看,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创造力。

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师控制课堂的霸主地位被颠覆了,学生由过去的听众甚至看客的角色一跃而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以滔滔不绝的讲解剥夺学生的思考和实践,取而代之是学生对语言的真切触摸和实践。更为可喜的是,在这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创造欲被激发,在心灵深处产生了亲近《诗经》的欲望,参与阅读的热情浓厚了。“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寻求精神的家园。

综上所述,中学古诗文教学与创造心理学的整合势在必行。我们感觉到,语文教师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实践,才能真正地开展“以人为本”的教学,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具有生命力;我们也同样感觉到,“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但是我们同样相信,只要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并不断地结合实践,必将找到一条适应当前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肯定会有所发现和不断创造。

第二篇: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摘要:古诗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蕴含着诸多传统文化。同时,古诗文教学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以《将进酒》为教学案例,具体分析了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以及其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关键词: 古诗文 教学 传统文化

一、引言

1.1 中学古诗文教学概况

中国古诗文以其灿烂绚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并流传了千百年。传承和发扬优美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责任。广大老师也应该为传承古诗文做出自己的努力,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古诗文教学,并积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文,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新课改以后,古诗文占据的比例增大,这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语文老师也应更加重视古诗文教学。目前我国的古诗文教学主要还停留在表面阶段,老师在古诗文教学,重视的是古诗文单个词句的意思,对学生的要求也主要是背诵和记忆,没有深入古诗文的背景意义中,更没有重视古诗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中学语文老师应该有更大压力,应正视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应积极改革传统古诗文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文,领略古诗文的美丽和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1.2 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审美情趣、传统文化。中国古诗文文风婉约,辞藻华丽,具有显著的文学特色,具有现代白话文所无法取代的文学地位。古诗文精美、含蓄,流传了千百年,并将一直流传下去。古诗文不仅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反映当时宏观的社会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且优秀的古诗文蕴藏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学习古诗文,并不仅仅是领略古诗文的美丽,更重要是领会古诗文中所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古诗文的意境常常引人深思,融合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环境。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的千年绝句,激励我们乐观看待分离,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豁达与开朗;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可歌可泣的诗句,表现出作者的英雄气概。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领悟。

二、结合案例,具体分析

本文以高中的《将进酒》为教学案例,具体分析古诗文的教学,以及古诗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下为《将进酒》教学设计,主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更多注重古诗文的立意,并学习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韵律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且能够在一定程度掌握文章的立意。(2)能够较好地理解文中有深意的句子,体会作者写本文时的感情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学习作者洒脱豁朗的精神和不为权贵所屈的贞节。(3)领悟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课文中充斥的浪漫主义色彩。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课文有自己的见解,不拘泥于老师的解读。2.1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在理解课文基本含义的基础上,理解诗文中出现的意象以及品味诗文的意境。古诗文重在立意。

(2)领悟诗人书写时多变的情感,读懂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的缩影。2.3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关于古诗文朗诵的节奏,并给学生做出示范,带领学生多朗诵课文,初步体会文章含义。

(2)讨论法。给出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并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鉴赏古诗文的知识来进行解答。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学生给出自己的看法,不必拘泥于老师的讲解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4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安排学生熟读课文,并逐一理解词句的含义。了解作者李白的生平和《将进酒》的背景知识。

(2)新课导入。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与杜甫齐名,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的诗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个人特色浓重,诗风飘逸豪放,创造了继屈原之后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顶峰。李白还有一个美名,即酒仙,他的诗歌将诗与酒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蕴含着丰富的酒文化。

诗歌背景:《将进酒》是汉乐府的旧题,题义即为劝酒歌,虽然李白这首诗用了旧题,但是并不妨碍李白的惊人才华,一首将进酒可歌可泣,把饮酒与现实结合起来。这首诗约作于天宝十一年,此时距离李白离开长安已有八年之久。期间,李白继续过着游历山水的生活,而此时的唐朝,官员腐败,百姓怨声载道,唐玄宗沉迷于女色,社会一片混乱黑暗。李白对此社会现状深有不满,无奈自己无法改变社会,颇多踌躇。这时候,有好友相邀李白,李白借此登高饮酒之际,作出这首流传千古的《将进酒》,一吐胸中豪情与积郁。

(3)初步朗诵课文。

a、首先,教师师范朗读,并指出朗诵的韵律和转折点。

b、学生朗诵。应初步掌握文意;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和喜欢的原因;在熟知课文后,归纳课文主旨,划分层次。

提示:在朗诵本文的过程中,应重视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根据诗人感情来把握朗读韵律和节奏变化,不能我行我素,根据个人喜好来朗诵诗歌。c、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作出相关解答。

阐述文中的名句。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体会诗人在这两句诗句中使用的夸张手法,以及诗人此时悲愤的心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达出诗人感叹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的看法,领悟诗人的无奈之意。

引导学生探索诗人的感情变化。从开头的伤感之情,到欢乐之情,再到愤懑之情,到最后的狂放之情。从文中诗句发掘诗人的对应感情,并遵循诗人的感情变化来感知诗人的心境变化。掌握诗人写作本文时的复杂情感。

(4)深入探讨课文。

本文名为将进酒,即为劝酒歌,那么是谁劝谁喝酒呢?诗人李白是客,理应是主人劝李白喝酒,但结果反而是李白劝主人喝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劝诫大家及时行乐,不要辜负了金樽美酒,因为朋友相聚是人生一大乐事,李白认为大家应该高高兴兴喝酒,此时的李白已经不再沉湎于官场失意的愁绪中。

2.5 教学赏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新课改对语文的基本要求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而古诗文教学对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尤为重要。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也应当重视其中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而不是停留在古诗文的字面意义上。

本文是古代诗歌的一篇优秀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将进酒》,即为劝酒歌,表现出中国古代的酒文化,以及诗人与朋友之间的友情,诗人豁达开朗的精神。其中的酒文化值得我们注意,中国古代诗人似乎都格外钟情于酒,并与酒结下了良缘,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都与酒有关。时至今日,朋友相聚,逢年过节,我们生活中也缺不了酒,酒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酒往往还与朋友相关,一个人是喝闷酒,而朋友之间喝酒,才显出酒的意义与价值。《将进酒》还表现出诗人李白豁达开朗的人格精神,这都值得我们学习,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这并不是消极的人生观,而是诗人在当时无奈的社会环境下的自我开解,表达出诗人的乐观精神。

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传承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三、结语

绚丽灿烂的古诗文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同时,古诗文也与我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应重视中学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改革传统古诗文教学模式,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古诗文,重在古诗文的立意,并学习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从我国中学的古诗文教学概况和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出发,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将进酒》为教学案例,具体阐述了古诗文的教学过程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参考文献

[1]张媛,宋兴斌.探究式教学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3(08):134-137.[2]唐瑛.百年来古典诗文今译的回顾与反思[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2(05):238-232.[3]滕世群.文人生命与历史使命的冲撞—高中选修《将进酒》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10(03):322-325.

第三篇:中学古诗文教学探讨

中学古诗文教学探讨

姜山镇中学 王芳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多少代中国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是从我国浩瀚的文学宝库中精选出来的典范之作,文质兼美。阅读这些情文并茂的作品,不仅有助于现代文的阅读,也有助于写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为将来进一步阅读古籍,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古诗文教学向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1.“总目标”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2.“阶段目标之第四学段(7 ~ 年级)”,“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3.“实施建议之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语文课程标准来看,古诗文的教学既要落实字词,为读懂浅易的文言文积累好字词基础;又要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为背诵打好基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好处,指导自己的现代文写作。言与文两者必须是有机的结合,而且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但是我们平时的古诗文教学基本上把重点放在字词的落实和积累上,教师只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把客观世界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传统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主要是被动地听记和机械地做题。诗的感觉美、意象美、语言美以及教育任务则被置于脑后,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被抽象化、理性化了,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精粹、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被异化为通过考试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在几乎要全面推行“幸福课堂”的今天,这样的教学模式无疑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法,新形势下必须重新探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从枯燥乏味的“一味的背诵”中解脱出来,在学习古诗词时也能感觉到“幸福”。

一、反复吟咏,享受古诗词语言之美、意境之美的幸福。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咏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当然诗歌的朗读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一开始的初读只要求读准字音、停顿、基本把握感情基调即可,切不可操之过急、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因为学生还没有理解内容,无法恰当的读出诗人的情感,一味强求只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反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热情。就像《行路难》一开始就强调了抑扬顿挫,给学生划定了一个框框,但是不是一定要这样读呢?就像吴老师所说只要学生把握了情感,至于怎么读,就可以尊重学生的不同的个体感受,说不定还会有意外的惊喜。

读书百变其义自现,读的形式也可以千变万化,但形式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比如初读时,最好是个别朗读,而且应该挑选学生中程度中下的同学来读,这样容易发现学生不懂的字词可以及时纠正;精读时,让学生揣摩这句话的情感、这个词的作用,就可以让大家反复读,在读书中感受、在读书中想象,有难度的地方不妨多读几遍以后再挑选程度中上的学生个别读,以读促悟;最后分析完全篇文章之后,还应该对整篇诗文做一个整体的朗读,因为刚才的分析是零散的、局部的,最后可以通过朗读来对这篇诗文进行一下回顾和把握,把之前零散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这时可以是齐读,也可以是个别读、小组读,如果这篇诗文的情感较为强烈,则个读比较适合,而且应该挑选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来读,可以更好地激发其他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

首先,古诗文教学必须遵循文、言结合,相辅相成的原则。只是一味地教授字词,好好的文章会上得味同嚼蜡;只是一味地理解内容,则无法完成字词的积累,导致学生无法举一反三,最终造成文言文阅读的障碍。正如吴老师所说,初中阶段古诗文的教学必须遵循“从文字到文章到文化”的顺序,在字词理解的重点之上,稍带内容的理解和章法的鉴赏,然后再加一点文化的熏陶和渗透。

平时我们对于字词的积累比较重视,而忽视了内容的赏析,从这次的优质课评比来看,每位老师都遵循了文言结合的原则,并用尽种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好处,反而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内容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湖心亭看雪》一课中分析环境时的换字法、减字法,《行路难》一课中加字法、换字法的运用,无一不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当时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因此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字词,对于内容的分析实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还是应该像现代文教学一样,抓住“重点词语”去赏析。特别是古诗,由于跳跃性很大,就更应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把诗歌串起来,理清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就像《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课中就抓住了一个“望”和“怀”字把整首词串了起来,条理清晰。而《行路难》中则通过分析诗人的动作,体会诗人的心理,以诗人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串起整首诗,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再次,课外内容的补充要适当,不能让整堂课太满。记得有一位老师上《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时,用了很多的ppt,对于诗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了补充,一堂课的容量很大,感觉像“百家讲坛”一般。但是这样却忽略了上课的受众仅仅只是初二的学生这一学情,他们对于南宋朝廷的认识不多,对于补充的很多内容无法消化,反而阻碍了对诗歌的理解。因此,对于课外补充的内容必须精挑细选,学会取舍和整合,更重要的是必须符合学情,否则过犹不及。而且一堂课应该有张有弛,不能过满,节奏必须有所把握。

再次,板书的设计应该有一个从散到合的过程。对于这一点我以前是比较困惑的:到底怎样的板书才能称为好的板书?是在黑板上用关键词语勾画出一副素描、一个汉字抑或是一颗心,还是对文章内容纲领性的概括?听了这次的优质课,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板书不在于如何花哨,关键在于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当他上完这堂课,看到你的板书,能够把整篇文章串起来,这样的板书才是好的。就像《逍遥游》中,正是庄子无法在现实生活中逍遥游,所以借鲲鹏的雄奇壮阔的形象,反映出自己的精神追求,就是对逍遥游的向往,到最后老师的板书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不谋而合,形成了一个从散到合的过程,这样的板书才是真正为内容的理解服务的,才是好的。

以前自己教授古诗文时,特别是古诗时总是比较随意,有时间了多讲几句,没时间索性只划一划重点句子;讲也是自己讲得多,学生自己思考的少。究其深层原因,还是因为自己不知道怎样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所以只能自己一言堂。听了这几堂优质课,我深受启发,相信这些东西会对我以后的古诗文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新课改下的古诗词教学策略

作者:茂名市第十六中学 林茂彪 时间:2006-8-22 8:51: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5655

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可是,当代中学生感到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当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古典诗词从广大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逝去时,这是何等可怕可悲的事情。我想,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我们中学的诗词教学中,行为主义教学仍很有市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把学习者看做是对外部刺激作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它认为知识是客观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只是对现实暂时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这些充当“知识”的假设总是不断被否定,或被不断出现的新假设所代替。建构主义强调认识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信息加工的主体;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积极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崭新的诗词教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对重个体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的行为主义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以“立人”为中心,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让学生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一、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搭建手脚架,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意义是经验的生成。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1、从课内向课外扩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涵咏中感悟陶冶。

2、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探索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象与情感、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

3、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书刊,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名家大师,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

4、指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研究一些作家的传记(评传),走进历史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从而深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和宇宙哲理。

生命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手脚架搭建的高度。搭好手脚架,重在让学生积累文化,掌握方法,使其知识和能力相生相长。

四、拓展学习空间,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1、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

2、定期(周末或周日)开设诗词讲座,主要是专题学习的讲座,如“唐朝边塞诗与盛唐气象”“诗人笔下的梅、松、菊、竹”等,主讲者先是教师,然后培养学生成为主讲或主持,强调师生互动、自由活跃,突出自主、合作、对话、情感与理性结合、具体与抽象结合。

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

4、引导学生指物诵诗、感怀吟诗、即景背诗。

5、开展总题为《生活因诗而精彩》的系列写作活动。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

建构主义强调合作和对话教育。以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的建构,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对同一言语事实,选取的理解角度及理解的广度、深度会不尽相同。这些来自不同个性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又补充了个体经验的局限,把个体建构推向合理与完善,个体建构因此取得了开放的胸襟。而且,学习主体对合作探索有着天然的要求和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时,教师主要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一是帮助学生选择探究主题。如“意象特征与情感主旨”“诗词中的联想和想象”“诗人与诗词的主题、风格”“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等。这些专题还可分为更具体更小的主题,不求高、大、全,这才适合实际。二是从资料的来源、搜集、取舍和研究的方向、态度、方法等上给予指导。比如对书刊、网页的泛读和精读。三是指导学生把探究形成结果并进行交流。多肯定多激励不苛求。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强调经验建构、探索、合作和对话,要求教师“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集中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这个学期我们语文组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古诗打磨教研活动,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我们语文老师才能品尝到,有苦就有甜,在这次活动中,我受益匪浅,下面是我对古诗的新的解读: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古诗词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古诗词教学的主要目标一般都为背诵古诗、理解诗意及诗的意境等。而理解诗的意境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围绕新课程目标,在古诗词教学打磨中,我对古诗词有了更进一层的解读:

第四篇: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编者的话:据《光明日报》网络版日前报道,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青少年时期,创造力更多地体现为想象力。创造力的匮乏,源于想象力的匮乏。那么,究竟是什么束缚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影响了创造力的培养呢?时下,作为一线教师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请各位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能盲目依靠教师的“想象”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是新课程的一大理念,但在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时我们不能盲目地靠教师的“想象”,更不能走极端。

有一名教师在讲解成语“滥竽充数”故事时,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便告诉学生,根据思维定势,人们总是一味地批判南郭先生,你们觉得这样合理吗?请讲出你的理由。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答案多了起来:“南郭先生也有长处,因为他有自知之明,这说明他是一个敢于发现自己缺点的人。”“滥竽充数不是南郭先生的错,而是这一制度的错,如果不齐奏,就不会有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南郭先生的同伴应最早了解他的技艺,但他们从未好言相劝过南郭先生,这种人最应该受到批判。”„„

一个好端端的育人故事,硬是被赋予了这么多的丰富的“情节”和“续集”,这真可谓是该教师的“大手笔”。但偏离了教育主题的这种“想象”对学生的成长有何益处?教师如果在讲解完成语以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下身边有哪些“滥竽充数”的例子,“滥竽充数”有哪些危害,那样岂不更精彩?

真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如下是一位老师教《草》的课堂纪实:有个学生把春风画成了黄色,老师问其原因,他说:“当春风裹着黄沙时,它是黄色的。”老师说很好。一个学生不同意,说:“春风应该是绿色的,是大自然染绿了春风。”老师对他的说法大加赞赏。又有一个学生说:“他们都不对,春风是无色的。”老师又马上肯定了他的想法。所有这些学生的想法和说法都是现实的、正确的和美丽的,都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老师巧夺天工,将他们的各种思想汇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春风图。

想象是灵魂飞翔的翅膀,培养想象力要追求思维品质,要根据文本特点,体现教育价值,要追求一种水到渠成的境界,切不可主观臆断,为想象而“想象”。

教师需过“权威关”

浙江省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 谭学武

是什么导致了中国学生的想象力低下?在8月14日举行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多位专家指出,应试教育是罪魁祸首。循规蹈矩,唯“标准答案”是从,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探索未来的兴趣,使他们变成没有个性、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考试机器。而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也不容低估,鼓励顺从、听话,不鼓励独特见解;鼓励中庸、随大流,不鼓励竞争、冒尖;鼓励稳妥、可靠,不鼓励异想天开„„这些也都严重束缚了儿童想象力的形成。基于此,教师如何才能开启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笔者认为,开启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需要过“权威关”。

“师道尊严”是传统教育体制下的痼疾,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实施,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得以确立,但学生真的就摇身一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吗?我看未必。一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离不开以教师的讲解灌输为主,知识内容不能跨跃,思想行为不能跨跃,学生只有亦步亦趋的份儿。二是对知识的运用,老师手中拥有一份标准答案,而学生却只有一本练习用书,应该说这很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但面对五花八门的答案,老师总要把它们纠正过来,唯“标准答案”是从,可以说这也是教师唯自己是从。三是对问题情景的设置,预先总要加一道框框,按照这个设定,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做。为什么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学生头脑中挖掘资源呢?当前,在教师群体中把自己当成权威的人还有很多,即使学生有什么想法也都被视为“异端”而被纠正。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懒于思考,等着教师对标准答案。这无疑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最终使学生失去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学生的创造力又如何才能得到培养呢?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从权威神坛上走下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探究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有生发的土壤。

教育当保护好学生的天性

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 沙庆仁

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教育,首要的原则是保护学生的天性。

下面是我班生活老师的日记片段:

我推门进去,问:“都打过铃了,你怎么还不睡觉?” “老师,您听我讲一个故事,我讲完了就睡觉。” “你快说说吧!”

“今天我给两个玩具办理了离婚手续。” “什么?”我疑惑地望着她。

看我来了兴趣,她更起劲了:“因为福娃说:老鼠,我是小主人花128块钱买的,你才值20几块钱,我怎么能和你一起过日子呢。”

“哦,那老鼠怎么说呢?”

“小老鼠说:我才不要娶你这样的娇小姐呢,我在想念我那下水道里的娘子。”

„„

真是庆幸,学生遇上了这样的老师。她没有训斥学生违反作息纪律,没有耻笑学生“荒唐可笑”,而是耐心地听完了故事,保护了学生爱想象、爱表达的天性,从而保护了学生的灵性和创造力。

一个顽皮的学生在摇晃小树苗,老师没有严厉制止,大声呵斥。老师轻轻走到树边,把耳朵贴在树干上,脸上露出了伤心的表情。学生问:“老师,您在听什么?”老师把学生抱起来,让他也贴近树干,说:“你听听。”学生说:“我没有听见什么呀!”老师说:“那是你没有用心。现在你把自己的心放到小树的心里,它被小朋友摇得很痛了,它会说什么?”学生又听了听,说:“小树说,不要摇我,不要摇我!我很疼!”老师笑了,学生羞愧地低下了头。

这是一幅多美好的画面啊!

孩子们来到人间的时候,心里还有一扇窗户开着。这扇窗户就叫天性,只要它开着,孩子就有灵性,就有想象力与创造力。教育,就是要保持这扇窗户敞开,并尽可能送进更多的灵性之光。

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实验幼儿园 栾昊洋

相信大家都知道这场著名的官司: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

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薇拉小姐教的。”这位母亲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案件最终以幼儿园败诉而结束。它留给我们的思索至今仍令人回味。

课堂是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提供给学生多样的活动;多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等。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允许他们犯错误,猜测其他人的观点,为学生创设探索的环境;不给学生布置太多的作业,运用合作学习策略和自由学习时间,提供给学生多种选择,给学生一个足够大的空间;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做,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自信。

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个支点

江苏省赣榆县青口镇第三中心小学 王晓红

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但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来促进创造力的形成。一是营造富有想象力的班级文化。二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三是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教学活动。如语文课《狼和小羊》一课的最后,有不少教师就让学生想象:狼扑向小羊以后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学生的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答案五花八门。再如作文训练《20年后的我》,学生要展开自己的想象,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塑造20年后的我是什么样。四是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五是以评价促发展,对于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从而使学生敢于想象、乐于想象。六是每日一题,持续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中国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唤醒 山东省邹城市太平中学 王洪生

中国大陆的学生基础扎实,并不缺乏创造力,无需放弃基础而去特地培养创造力。我的理由是:美国的“英特尔科学奖”(从前是西屋科学奖)从前基本是来自台湾的移民学生获奖。最近几年,随着大陆移民的增加,大陆移民学生获奖者越来越多。

看来,拥有非常扎实基本功的中国学生并不乏创造力,只是由于缺乏适当的环境,他们这种非凡的创造力被我们无情遮蔽甚至扼杀了。中国学生的创造力需

要的是唤醒,而不仅仅是培养。首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释放创造力的宽松环境,真正解放学生的思想。其次,要真正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积极引导他们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第三,应多开展诸如美国“英特尔科学奖”的活动,为中国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提供舞台。

第五篇:音乐创新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创新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聆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富有创意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求异、求新,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勤于创新的思维和善于创新的能力。

什么是创新、创造力?首先,创造是提供新的、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而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从广义上讲创造性地完成工作,或在具有独创性的工作中注入个人的创新成分,都被称为创造。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也取得出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音乐创造力方面却令人堪忧。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小学生会简单作曲的只占18%,不会的占82%;可见创作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最薄弱环节。我国少年儿童能在国际大赛上获奖而成却很难获奖,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从小在学校总是依照教育传达的指令被动完成任务,而教师没有帮助学生发展理解、鉴赏、创造音乐的兴趣和潜力,所以阻碍了学生探求音乐内涵、再创造音乐的能力。

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启发想象,唤发创新精神唤起创造能力

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的源泉。” 2主体参与,激励创新创造能力。

现代课堂教学论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儿童观的真缔所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例如:在演唱歌曲《划船曲》的过程中,教师先提问:“用什么表现方式能使歌曲听起来更热闹?”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可以一部分学生唱歌,一部分学生当“啦啦队”,全带韵律地喊“加油、加油”,一部分学生表演划船。学生很来劲,个个跃跃欲试,教师顺势将学生分成三组,一齐来感受这种表现形式的实际效果,歌曲听起来层次感丰富了,也热闹了许多。接着教师又激励学生畅想:“赛船的场面可激烈了,大家争先恐后,一会儿你快,一会儿我快,同学们能不能试着改变它演唱形式来表现激烈的比赛场面?”有的学生说可以用轮唱的方法,还有的认为边唱边做划般的运用更好。教师请全体学生分别尝试两种方法,果然赛舯情景更激烈更热闹了。教师适时肯定了学生的创意,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创新活动充满信心和热情。这时,教师提议:“中国民间习俗常用锣鼓等打击乐器来表现喜庆与比赛的热闹场面,这首歌可以加入怎样的锣鼓节奏型来演奏?”学生极有兴致尝试,教师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创编,有疑难处请教师帮助。在自由、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无拘无束,灵感激发,编出了许多节奏,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最佳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最后教师综合所有具有创意的表现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喜好:或唱歌、或担任“啦啦队”、或表演、或打击乐器。人人参与,尽情尽兴地表现歌曲。这时,教师无须解说,学生在游戏般的音乐活动中感受到了赛般激烈欢腾的场景,也在愉快自由的集体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2捕捉时机,诱导创新创造能力

在歌曲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但创新的时机并不是处处都存在的,往往是稍纵即逝的。如果教师不能做有心人,不能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或不注意音乐与其它学科之间内在的联系,就不能捕捉住这种机会,学生也就会丧失一次创新的实践。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因势利导,诱导学生创新。如教学《云》时,结合这首歌曲中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适宜引导学生创新。教师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先运用直观、感性的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展现“水在大自然中循环”的动感画面,随着轻轻的背景音乐,教师如解说员般描述:“地上的小水珠受到太阳的照射以后变成水蒸汽冉冉地上升,它们越积越多,变成了云,云在空中飘呀飘呀,遇冷后化作小雨点落下来。”接着,教师问:“小雨点落下来除了能浇麦田,还能浇什么?”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蔬菜、瓜果、树木„„然后,一段极富动感的前奏音乐又一次打开了学生的想象大门,学生仔细倾听这段音乐后,教师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转化成动作表现出来。学生们感到音乐在“上升”,创编了许多优美、新颖的动作表现音乐:“花朵在绽放”,“小树在长高”,“水蒸汽在上升”„„在创编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懂得了雨点来自云这一科学道理,还在自然状态下得到了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3设置情景,引发创新创造能力

音乐作为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如讲故事、观看绘画和音像资料、即兴表演、运用电脑多媒体等,只要灵活运用,定能营造美好的创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例如,在学习《下雨真好》这一课时,教师先请学生闭眼听一段描绘雨声的录音,淅淅沥沥的雨声一下了把学生融入大自然。教师问道:“同学们,你愿意告诉我你雨中的心情,并让我知道你雨中的故事吗?”有学生说:“我最喜欢下雨了,因为下了雨我可以在水塘里玩水,可有趣了。”还有的学生讲了雨天发生的故事„„接着,教师运用多媒体电脑显示一幅幅极富诗意又带生活气息的连续画面:“池塘里的小雨点”,“戴斗笠的男孩”,“打荷伞的女娃”„„伴随着歌曲的旋律、小雨的“唰唰声”,教师又问:“如果这是首歌曲,你能给它起个什么歌名?”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各不相同,所以他们的回答也是各具特点:“雨中小唱”、“童年的雨天”、“下雨真好”„„学生的思绪在雨景中延伸、想象在雨景中扩展、创造在雨景中体现。就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旋律节奏的特点,联系自己的经历,为歌曲编配歌词,可以独立创编,也可以多人合作完成。在填词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很兴奋,也很投入,创编的歌词富有个性色彩,真实现时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创造力。最后师生共同参与比较、分析、评价,并试唱体验。在教师设置的富有情感的意境中学生用心去唱自己编的歌,再次感受到创新的愉悦。

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从传统的主导者变为指导者、合作伙伴,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独立思考和不同理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建立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敢于创新。

5、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实施计划

对于低年级孩子的创新潜能开发可以从动作,简单的歌词创编入手,低年级的孩子都比较活泼好动,可以结合歌曲,让学生动动脑筋运用身体根据歌词的内容,创编出动作律动表现出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开发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试着创编简单的歌词,由于他们对具体的形象记忆更深刻,所以创编的都是动物的形象叫声,和身边的事物。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所以创新的范围可以更广泛,难度也可以加大。可以有节奏、旋律、歌词、舞蹈动作、课本音乐短剧的创编,歌词的创编不应该只是具体的形象可以有一些抽象的情感表达。也可以鼓励学生创造出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演唱歌曲和演奏乐器的形式,通过“音乐会”“特长展示表演”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根据学生个人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培养和发挥他们具有个人特点的创作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即兴发挥,活跃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6、鼓励与评价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表现都会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师评、生评和自评。,以使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对自己音乐学习活动的不断反思,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在以后的创造活动中更轻松,能力得到进步。应该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小小的想法、灵感和创造。让他们尽情发挥想象。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因此,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创设出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不断鼓励学生去发现、去认识、去创造,让学生有展现自己才华和表现自己想法的机会,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为新世纪培养出新型人才。

下载中学古诗文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整合(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古诗文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整合(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学校文化与学生创造力培养(合集)

    学校文化与学生创造力培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秦虹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张武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培养学生创造力,学校文化扮演着......

    古诗文优秀教学设计

    古诗文优秀教学设计《清平乐 村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等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乡村人家平静而不乏情趣的生活。 3体会诗......

    [中学教育]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实验 培养学生创造力

    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实验 培养学生创造力 摘要: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己经被广泛应用到物理教学当中。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其直观性、趣味性、大容量等......

    浅谈简笔画与古诗文教学

    简笔画论文 浅谈简笔画与古诗文教学 二街中心小学 飞有明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美学教育,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如何通过语文教学的优势开发美育资源,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21世纪里,经济的全球化、科技创新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在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迎......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范文)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个杯子可以有什么用途?”在教育专家调查问卷中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小学生的回答中出现的答案比较类似,其中最多被提及,排在前四位的是“喝水、喝......

    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文之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文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文整合的背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

    教学幽默与中学生创造力培养

    教学幽默与中学生创造力培养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身上有着艰巨的任务,幽默式的教育方式是现在普遍提倡的教育方法,是21世纪老师必备的一种美丽的品质。而对于可塑性做好、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