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学反思
加强素质教育,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那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应用尝试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种教学理论的基本精神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与传统的化学教学相比较,它具有以下特点:
1、尝试教学法提倡让学生自主地抓住化学现象、事实,通过亲自参与探究的过程获得化学知识,有效地形成化学概念。这样,有助于克服化学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重结论、经过程的片面教学思想,从而避免了离开化学现象、事实的探究,仅仅热衷于灌输现成的结论性知识、导致学生停留在死记硬背地步上的现象的发生。
2、尝试教学理论注重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的培养。科学态度的集中体现即不断探索,而尝试正是探索的轨迹。不难看出,出尝试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试一试”,由敢于尝试到反复尝试再到善于尝试,自学课本是自我寻求答案;尝试练习是探索疑问;学生讨论是表达思维过程,将个人探索引向深入;教师的讲解则保证了探索的方向和成功的概率。教学中的反复探索精神,有助于创造态度的形成,即尝试练习→探索→创造。从而有利于培养21世纪需要的具有竟争意识、参与意识的创造性人才。
第二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21世纪里,经济的全球化、科技创新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在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人才的语言、文化知识、视野必须全球化、国际化。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面对国际竞争白热化的新形势,有关专家于1999年4月对我国青少年的创作能力进行了社会性的测试调查,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多数青少年能关注自身的创造力,但具有初步创造人格和创造能力的仅占被调查者的4.7%,可见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创作能力相当低。像这样,我国青少年怎么能在国际间市场白热化,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的今天立足呢?《路甬祥谈创造人才的培养》一文中指出:“21世纪的人才,不是做考试的机器,必须具备学习、创新和创造性应用的知识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是当今学校教育十分迫切的任务;它贯穿于课内和课外教学的全过程,而学科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主战场、主阵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首先要营造宽松的创造氛围,帮助学生冲破定势思维,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当今学生因多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心理上的因循守旧;不敢“标新立异”,不敢有超越的创造。因此,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民主、自由、和谐、开发的教育氛围和环境。要实行民主管理,给师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育人环境,鼓励师生各抒己见。一是鼓励学生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性地发挥创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不随意批评、否定学生,消除其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其次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相互讨论、质疑、争辩的乐园。三是创造教育园地,营造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校园文化环境。
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家说:“知识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生活与劳动教学的效率,不仅要立足课堂,更要面向生活,走进生活。这就是把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构成知识教学圈,把学生的课外、校外生活提高到第二课堂教学的高度来规划。组建一条由“课堂—校园—家庭—社会—课堂”构成训练能力的“驿道”,按照“课中学—课中练—生活用”的能力训练中学的系列,发挥多方面的优势,互补共存,在教学活动和生活实践中求得创新能力的发展。譬如在课外兴趣课上,我的老师曾经上过一堂以“有非典的日子”为主题的课,在课上老师先让学生讨论在有非典的日子里,大家经常做的是些什么事,(洗手、戴口罩、打扫卫生)经常看到的面画是什么(医生穿戴严实,抢救病人,环卫工人,商店阿姨、学校老师不怕辛苦到处消毒)并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大家自由探讨,可以用记忆画,想象画,宣传画及绘画日记等多种形式来真诚流淌抗击非典的心曲。这样把教育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最后回归课堂,学生的作品充满感情,情绪饱满,使学生的知识活化,培养了创新意识,实践了创造能力。
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创新教育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体验成功,引发创造力,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大课题。教师要引发学生的再度创造力,要让学生体验前一阶段创造成果的愉悦感,总结经验,还应多鼓励、多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思考,以求获得新一轮的创造。譬如,在平时的教学中,当学生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时,在同学们的赞叹声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然后教师可从另一个角度去启发他,把当前的愉悦感转化为以求再度新创造的动力,产生新的创造思维。当教师发现个别学生有独创画面时,就更要让其体验成功,可把其作品放在展览室让全体师生去观看,去观赏,去赞叹。或在学校里开展“小发明”、“小创造”评比活动,激发起新的求知欲,达成新一轮创造,以实现学生创造能力的再度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衡量新时期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对于新时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只要我们秉承创新这一宗旨,一定会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
第三篇: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培养
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我认为创造力是个体在支持的环境下结合敏锐、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特性,通过思维的过程,对于事物产生分歧性观点,赋予事物独特新颖的意义,其结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别人获得满足。支持环境,是指能接纳及容忍不同意见的环境。
目前,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一味强调读,甚至让一些无目的的读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读固然重要,然而,不加思考的读,恰恰忽视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创造力呢?我认为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系统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扩展延伸,培养思维的敏锐力:思维的敏锐力,指敏于觉察事物,具有发现缺漏、需求,不寻常及未完成部分的能力,也就是对问题的敏感度。
教材是为学生学习提供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你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
第四篇:音乐创新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创新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聆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富有创意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实践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立学生的实践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求异、求新,不断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勤于创新的思维和善于创新的能力。
什么是创新、创造力?首先,创造是提供新的、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而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从广义上讲创造性地完成工作,或在具有独创性的工作中注入个人的创新成分,都被称为创造。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也取得出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音乐创造力方面却令人堪忧。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小学生会简单作曲的只占18%,不会的占82%;可见创作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最薄弱环节。我国少年儿童能在国际大赛上获奖而成却很难获奖,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从小在学校总是依照教育传达的指令被动完成任务,而教师没有帮助学生发展理解、鉴赏、创造音乐的兴趣和潜力,所以阻碍了学生探求音乐内涵、再创造音乐的能力。
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启发想象,唤发创新精神唤起创造能力
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的源泉。” 2主体参与,激励创新创造能力。
现代课堂教学论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儿童观的真缔所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例如:在演唱歌曲《划船曲》的过程中,教师先提问:“用什么表现方式能使歌曲听起来更热闹?”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可以一部分学生唱歌,一部分学生当“啦啦队”,全带韵律地喊“加油、加油”,一部分学生表演划船。学生很来劲,个个跃跃欲试,教师顺势将学生分成三组,一齐来感受这种表现形式的实际效果,歌曲听起来层次感丰富了,也热闹了许多。接着教师又激励学生畅想:“赛船的场面可激烈了,大家争先恐后,一会儿你快,一会儿我快,同学们能不能试着改变它演唱形式来表现激烈的比赛场面?”有的学生说可以用轮唱的方法,还有的认为边唱边做划般的运用更好。教师请全体学生分别尝试两种方法,果然赛舯情景更激烈更热闹了。教师适时肯定了学生的创意,从而使学生对自己的创新活动充满信心和热情。这时,教师提议:“中国民间习俗常用锣鼓等打击乐器来表现喜庆与比赛的热闹场面,这首歌可以加入怎样的锣鼓节奏型来演奏?”学生极有兴致尝试,教师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创编,有疑难处请教师帮助。在自由、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无拘无束,灵感激发,编出了许多节奏,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情绪,选择最佳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最后教师综合所有具有创意的表现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喜好:或唱歌、或担任“啦啦队”、或表演、或打击乐器。人人参与,尽情尽兴地表现歌曲。这时,教师无须解说,学生在游戏般的音乐活动中感受到了赛般激烈欢腾的场景,也在愉快自由的集体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2捕捉时机,诱导创新创造能力
在歌曲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但创新的时机并不是处处都存在的,往往是稍纵即逝的。如果教师不能做有心人,不能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或不注意音乐与其它学科之间内在的联系,就不能捕捉住这种机会,学生也就会丧失一次创新的实践。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因势利导,诱导学生创新。如教学《云》时,结合这首歌曲中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适宜引导学生创新。教师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先运用直观、感性的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展现“水在大自然中循环”的动感画面,随着轻轻的背景音乐,教师如解说员般描述:“地上的小水珠受到太阳的照射以后变成水蒸汽冉冉地上升,它们越积越多,变成了云,云在空中飘呀飘呀,遇冷后化作小雨点落下来。”接着,教师问:“小雨点落下来除了能浇麦田,还能浇什么?”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蔬菜、瓜果、树木„„然后,一段极富动感的前奏音乐又一次打开了学生的想象大门,学生仔细倾听这段音乐后,教师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转化成动作表现出来。学生们感到音乐在“上升”,创编了许多优美、新颖的动作表现音乐:“花朵在绽放”,“小树在长高”,“水蒸汽在上升”„„在创编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懂得了雨点来自云这一科学道理,还在自然状态下得到了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3设置情景,引发创新创造能力
音乐作为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如讲故事、观看绘画和音像资料、即兴表演、运用电脑多媒体等,只要灵活运用,定能营造美好的创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例如,在学习《下雨真好》这一课时,教师先请学生闭眼听一段描绘雨声的录音,淅淅沥沥的雨声一下了把学生融入大自然。教师问道:“同学们,你愿意告诉我你雨中的心情,并让我知道你雨中的故事吗?”有学生说:“我最喜欢下雨了,因为下了雨我可以在水塘里玩水,可有趣了。”还有的学生讲了雨天发生的故事„„接着,教师运用多媒体电脑显示一幅幅极富诗意又带生活气息的连续画面:“池塘里的小雨点”,“戴斗笠的男孩”,“打荷伞的女娃”„„伴随着歌曲的旋律、小雨的“唰唰声”,教师又问:“如果这是首歌曲,你能给它起个什么歌名?”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各不相同,所以他们的回答也是各具特点:“雨中小唱”、“童年的雨天”、“下雨真好”„„学生的思绪在雨景中延伸、想象在雨景中扩展、创造在雨景中体现。就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旋律节奏的特点,联系自己的经历,为歌曲编配歌词,可以独立创编,也可以多人合作完成。在填词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很兴奋,也很投入,创编的歌词富有个性色彩,真实现时贴近生活,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创造力。最后师生共同参与比较、分析、评价,并试唱体验。在教师设置的富有情感的意境中学生用心去唱自己编的歌,再次感受到创新的愉悦。
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从传统的主导者变为指导者、合作伙伴,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独立思考和不同理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加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建立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敢于创新。
5、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实施计划
对于低年级孩子的创新潜能开发可以从动作,简单的歌词创编入手,低年级的孩子都比较活泼好动,可以结合歌曲,让学生动动脑筋运用身体根据歌词的内容,创编出动作律动表现出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开发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试着创编简单的歌词,由于他们对具体的形象记忆更深刻,所以创编的都是动物的形象叫声,和身边的事物。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所以创新的范围可以更广泛,难度也可以加大。可以有节奏、旋律、歌词、舞蹈动作、课本音乐短剧的创编,歌词的创编不应该只是具体的形象可以有一些抽象的情感表达。也可以鼓励学生创造出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演唱歌曲和演奏乐器的形式,通过“音乐会”“特长展示表演”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根据学生个人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培养和发挥他们具有个人特点的创作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即兴发挥,活跃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6、鼓励与评价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表现都会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师评、生评和自评。,以使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对自己音乐学习活动的不断反思,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在以后的创造活动中更轻松,能力得到进步。应该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小小的想法、灵感和创造。让他们尽情发挥想象。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因此,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创设出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不断鼓励学生去发现、去认识、去创造,让学生有展现自己才华和表现自己想法的机会,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为新世纪培养出新型人才。
第五篇:运用多媒体技术 培养学生创造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姓名:吴昭贤
性别: 男
职称 : 小学高级
学历 : 大专 单位:太湖县北中镇罗山小学 邮编: 246490 通讯地址:太湖县北中镇罗山小学 电话 *** 文摘:本文围绕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结合教学实际,谈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1、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多媒体,能够优化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联想。
3、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概念。
4、在教学过程中拓宽学生视野,增长见识,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把教学时讲不清道不明,只靠教学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数学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简单明了的解说,及时反馈,将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展现在学生面前。彻底地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合理使用,优化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例如在“角的认识”教学中,动态演示角的形成:先出示一个点,再引出两条射线,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角。”比较角的大小时,先出示两个角,再利用动画使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合,学生很直观地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教学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无关时,计算机上先显示一个角,动态演示两条边无限延长,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有无改变,从而使学生形象、直观而又深刻地意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这样设计,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也得到了发展。又如教学“认识、理解角的度量单位”。角的度量单位是“度”。“1°”是怎样确定的,用挂图、教具或在黑板上画图都难以讲明。如利用多媒体,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们可以制作一套复合片,为学生感知提供有利条件:(1)投影半个圆。(2)把半个圆等分180份,复合上一张图影片。(3)再复合一张,每5份所对的角就是一个5°的角。因为1°的角在黑板上很难画出来,但在投影片上画一个5°的角,让学生思考怎样由此得知1°角的大小。这样在教学中,一套三张复合片,将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充分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同时,学生的思维也随着多媒体教学中的演示画面层层递进,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优化了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联想
儿童时期是想象力最丰富、最活跃的时期,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例如在教“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这个法则时。如果在课堂中使用电教手段,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联想,效果就会不一样。具体做法如下:以3/4+1/4=?为例。在图影片画两个大小相等的圆,平均分成四份,一个圆中的一份涂成红色,另一个圆中的三分涂成黄色。前面圆中的红色部分等于1/4,后面圆中的黄色部分等于3/4,学生对此是清楚的。在教学中,教者不直接告诉学生计算法则,而是采用“移形换位法”将前一圆中的红色部分(1/4)抽到后面圆中的未着色处,与后面圆中的黄色部分(3/4)恰好组成一个圆,至此,这一法则的产生过程就完全展示出来了。教师这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分析问题,切忌急于“揭底”。待学生对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后,再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法则。如果这样,学生对这一法则产生的原因就会真正领悟,常见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错误也就不会发生了。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他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营造氛围,激活思维
人的思维总是形象思维在前,抽象思维在后,小学生更不例外,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利用图片、实物等,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去获取抽象的数学知识,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氛围。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我先在屏幕上出示红领巾、三角尺、钟、扇面实物图,除去实物中非本质的东西,抽取本质,引出角的图形。然后问:角是怎样形成的?并在计算机上演示,使学生建立起角的概念。再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课件演示,把圆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边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分成64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在拼的过程中向学生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与此同时,引导学生思考:(1)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2)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3)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4)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课件演示,很快就突破了知识难点。这样的教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概念,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四、拓宽学生视野,增长见识
让学生接触广阔的天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现代教学的需要。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屏幕上出现彩色的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的运行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周是一月,地球绕地轴转一周为一日,再配以亲切的解说和悦耳动听的音乐、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奇妙的宇宙,让他们感知年、月、日的来历。同时,也使学生对年、月、日是怎样产生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疑问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这样的演示,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扩大了数学知识面。
总之,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主体感较强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它也集中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