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展示设计的课程总结
展示设计课程小结
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展示设计’这门新的课程,展示设计是一门多维空间的一种综合艺术设计。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期,我了解并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对以前所知道的一些知识也做了一些总结和归纳。
伴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阶段性发展,展示设计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得地位也是越来越重要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大的空间范围方面例如:展览会、博物馆、商业空间、旅游景点等还可以美化空间环境与场所。使人们在这个空间环境中受到一定的教育和启迪,从中感受艺术的熏陶和享受。
小的空间方面可以到一家店面、一个橱窗、一个展柜、这些道具的布局分布,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展示设计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一种十分实用的设计。
展示设计的分类我认为大概有一下几种:
1、各类展览会的设计。
2、博物馆陈列的设计。
3、橱窗布置的设计。
4、商业空间环境与设施的设计。
5、演示空间环境与设施的设
计。
6、庆典环境及设施的设计。
7、旅游景区环境及服务设施的设计。
8、各类广告的设计。
9、企业形象的设计。
通过这四周的学习,我认识到展示设计的重要性,通过做作业以及实地的考察和调研加深了我对人体工程学上的尺寸的了解,也知道了在展示设计中合理的尺寸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在设计我心中的教室的作业中,我也学习了一些设计的流程以及策划书的写作方法和格式,要从多个方面去表现,例如:平面的布置图、施工图、效果图以及文字上面的设计说明、创意上的想法等。
老师把八个模块的展示设计课程的方面,让我们自己来讲课的方式自己学习并把学到的教与别人,这样使我们每个人都受益匪浅,利用这难得的机会从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从而学到了比老师教的更加深刻的知识。我认为这种学习的方法是非常有价值的。
大作业的制作也使我知道了,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与人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个大的工程一个大的项目需要很多人共同的完成,对与个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有限的。所以,在做大作业的时候,也促进了我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在大模型的制作过程中,团队的合作
显得尤其的重要,人个人做很久的模型,四个人就可以用快之几倍的速度完成,而且,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从而使得我们的设计更加的合理。
所以,在展示设计的这门课程的这四周的时间,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明白了展示设计的重要性。我相信,我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的利用我所学的,了解我所不知的来丰富我的设计,丰富我的人生。
课题名称:展示设计
学
号:1008012010
姓
名:汤子翔
班
级:12工设2班
第二篇:展示设计课程学习总结
展示设计课程学习总结
展示设计是一门多位空间的综合艺术设计,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它囊括的内容更加了解,它的定义是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运用艺术设计语言,通过对空间与平面的精心创造,使其产生独特的空间效果,不仅含有解释展品宣传主题的意图,并使观众能参与其中,达到完美沟通的目的,这样的空间形式,我们一般称之为展示空间。
展示设计的内容很多,包括空间的规划,光影声色效果等等,通过这个课程也理解之前我们学习了很多基础课如二维三维练习都是这个课程的基础,通过展示设计课程老师的讲解以及一些案例的分析介绍,使我更加了解这个专业的方向,也了解到专业方向的多样性,同时学习到很多与会展业相关的知识。简单的理解,展示设计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如展览会,博物馆,商业空间等都是一种需要展示的空间,分析一个空间,了解产品的特性,才能做出最合适的设计,通过造型,材质,光影的效果营造出一个与品牌展品符合的展示空间,能更好的把参展人的眼球吸引过来,即使产品可能不出名。
现在展示空间的手法各异,展示形式也是不定化的,通过学习,我想我们应该在固定的基础上应该再做出一些创新,如利用新型的材料,或者是新型的排列手法,只要我们用心去设计其实都可以推陈出新的。同时在这个课程里,我也了解到在当代设计更应该注意到环保以及节约成本的问题,展示空间一般都是流动性强持续时间短的设计,不像是室内设计一样是一个长时间使用的空间,所以我们更应该采用轻便可重复利用的材料,注重环保节省人力物力,作为设计师以后还可以才材料上的使用多做创新。
老师在展示设计课程方面,让我们对很多问题做出了分析,借此机会也浅略的了解了中外会展设计的差别,知道了我国目前的会展业现状以及国外会展业的一些优点以及发展历史,通过这些练习也有了自己的对展示设计这个专业的思考以及感悟,我相信每个人都是受益匪浅的,这次课程丰富了专业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设计的理念,对未来设计方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许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的设计理念会被商业化,但是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风格,并且会在未来的设计有机会中展现出来自己想要的设计效果,这样就足够体现了这门课带给我们的价值了。
最后这个作业的制作其实我也是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在一个有限的长条形的空间内,设计的思路总是有些受到限制,设计的方案更改过很多次,思路经过长时间的混乱才确定出最后的方案,还有在材质的配置上,很难预想到整体效果,所以花了较多的时间调整材质,在这次作业的过程中也能感觉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在课程结束后继续学习。
总的来说通过这个课程,对展示设计确实有了比之前更加深刻的了解,并且也会对以后的设计生涯也有了潜移默化的帮助,给自己更多的信心,希望未来能够在展示设计方面做出好的作品。
第三篇:《展示设计》课程教学设计
《展示设计》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室内设计专业入门指导课程。旨在介绍建筑方面相关知识,并能独立进行建筑物的速写。
二、课程目标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地位:平面与立体构成是本专业一门基础课程,作用:平面与立体构成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基本功
三、学情分析 理论与实训相结合。
四、教材分析
展示设计课程是目前国内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一门主干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设计课程,国外这一专业的教学体系已相当完善,从展示的策划,设计到展示技术,材料御用,施工工艺,每个环节的教学与市场运用体系衔接的都很紧密。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从业教师,完善而规范的实际市场体系,为其专业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良性的设计市场课堂,相比之下,国内本专业的教学仍处于一种脱离市场,缺乏时间的“纸上谈兵”状况。
五、课程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难点:准确表达感受的艺术技能。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1、理论讲授
2、教师示范
3、学生实训
七、过程设计(重点之处)第一章 概论
第一单元 展现原理(5分钟)
展现原理是展示`设计的原理之一。通过本单元学习和体察课题的展开去认识、体会和解析展现的行为和动机,从人类各种活动中领悟展现所体现的广泛含义,把握展示艺术形成的条件的规律。一.展现行为的来源
展现行为的根源是满足人类社会交往和沟通的欲望,而展示的本质就是展示行为的更加意图化。二举例说明——天坛(10分钟)
五百多年来天坛是中国历代统治阶层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和其他仪式的重要场所。长期以来人类为了获得某种精神是的满足,筑起神坛,设置神像,祭祀鬼神。这是人类社会展现 其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也是人类最古老的展示行为。三.展现的行为(10分钟)
生活是许多围观现象细细分析颇有启发:首先诱发围观的原因多半是突发事件或是奇观的现象,其次随着事件结束和好奇心的满足而散去。从围观现像中我们看出事件,物象是围观的诱因和前提,而围观的人对事物和主动反应和参与导致围观的形成结果
四.打开的艺术(10分钟)
中国传统书面的装裱与收藏有着极其独特的方式:收藏时卷起。观看时再展开挂上。这一卷一开从本质上体现了展现的动作壮态。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用具如包装盒,工具箱等都是展现动作原理的最佳运用。
五.广义的展现(15分钟)
行为艺术是当代颇受欢迎的一种形。行为艺术家喜爱用物体装置作品,强调作品的场所,80年代曾流行一时的“大地红伞艺术”不仅展现了行为的魅力而且使行为艺术更加贴进百姓民从。透过变个现象,我们看到“展现”显出的宽泛含义,欣赏到人类基于不同的意图而选择展现行为方式所体现的价值。第二单元 空间原理(2 学时)
空间是构成展示设计的基础原理之二。通过对空间原理和分解练习把握构成空间的基本规律,掌握组织空间、分隔空间的的基本方法,增强意识,提高对展示空间艺术的认识。(5分钟)一.展示空间形成的条件
展示活动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具备展示其事物和观看所需的特定场所,即:空间 二.辩证空间
形形色色的空间概念都可归结到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那段富有辩证哲理的话:捏土造器,其器的本质不再是土,面是当中产生的空间,反之其器破碎,空间消失,其碎片又返原为土的本质。(5分钟)
三.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
情侣打着雨伞走雨中,伞下形成了无雨的空间,收起雨伞,这个有限的空间瞬间消失,溶化在无限的自然空间里,就得无影无踪。同样,当茫茫在海里漂泊的孤舟找到渴望已久的绿洲,心理充满了依靠之感,空间的积极性就在于此。四.功能空间与结构空间
从广义的角度看,所有的建筑空间都是一种容器,它不仅容纳物和人,而且为人的活动提供了必须的空间。不同的物需要不同的容器来盛放,不同的功能要求不同的空间尺度、形状和结构,反之,不同的空间结构和组织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大自然中许多物质的结构启发我们对空间形式的创造,蜂巢就是一个非常完善、合理的空间结构形式。展示专项设计(讲授2学时,上机2学时)道具原理
道具原理是展示艺术重要的物化原理。通过对构成展示道具的基本形。态元素进行分解练习,从功能和艺术两个方面把握道具设计的基本规律和艺术道具的创作手法,为展示艺术设计的深化奠定基础。一.道具的原理 1. 承载道具
茶器上放着托盘,托盘里盛着水果;菜农将箩筐反扣在地,筐底朝上摆着买品,小贩在地上铺块“蛇皮袋”再放上物品,不停的吆喝。这里的托盘,箩筐和“蛇皮袋”都是置放物品的“台”。2. 贮藏道具
日常生活中贮藏用的箱子大多是封闭而看不见的内的,展示用的箱子和匣子必须是透明的,其目的很简单,不仅要将展品封闭、保护,而且要看得见,称之为展柜。展柜根据不同用途分为桌柜、立柜、壁柜等,贮藏性道具多用于博物馆展示和商店陈列。3. 陈述道具
同其他展示道具不同,陈述道具是由展示物自身的形象来表达并进一步的说解。通常采用模型的方式来表现实物不宜表示的信息。例如透明外壳的汽车模型和采用剖示方式 展示的动植物模型等。陈述性道具是实物展示的一种补充方式,是展示内容深度传达的途径之一。4. 表现道具
中国传统艺术相声以其“说、学、逗、唱”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双人相声中分为“逗哏”和“捧哏”,所谓“捧哏”不是简单的配角,“逗哏”的表演好坏与其“捧哏”的发挥和烘托分不开,两者如红花与绿叶,骏马与好鞍。生活中还有“托儿”一说,如果褒意的理解也应该是特殊的“角儿”,其价值在于它的艺术性的发挥。我们讲表现性道具,可理解为烘托性的艺术道具,它与其他功能性道具的区别在于它的艺术性表现。例如,采用比喻、夸张、象征、解构和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来进行道具的设计和表现。
展示专题设计(讲授1学时,实验3学时)展现的艺术
展示的艺术手法是展示设计总体效果的重要体现,出是展示创作的精髓所在,通过学习和主题性课题的创作练习,从内容到形式,从故事
文本到模型化的体现,全面的展现的艺术 1. 传达的艺术
展示活动的内容非常广泛,无所不容,但无论何种内容,无论内容多和少,都有各自的主题和信息构架,其目的也只有一个,即:通过展示活动去传播自己想传播出去的东西。而所谓系统化,就是明确目的的前提上,通过对资讯的分析,确定主题并对信息重新疏理、组织和进行系统化的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空间和道具的设计。就像表演的剧本,从故事到分镜头,从人物到场景等等,我们称之谓“展示文本”。从传播学的理论出发,我们可以将这一过程理解为对信号(展示内容)的重新过滤和重新编码,并通过对编码后的信号过行放大再传递出去。这种信息的传播过程就是一个系统化的处理和设计过程。2. 包装的艺术
包装的艺术狭义是指为商品销售做推广,其作用是强化信息,提升商品形象。把商品包装的艺术手段引入展示设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展示内容有目的的进行单元化信息整合,也可以理解为对系统框架下的子系统进行组合,作为一个单元来设计;另一层的意思是空间、道具和图文等到造型要素进行集合化设计,突出重点,强化视觉传达效果。集合化的展示设计就是一组统合的展示装置,内容完整,造型统一。3. 广告的艺术
“广告是推销术”、“广告是一种市场策略”、“广告是信号放大器”、„„不同的广告定义,从对商品角阐明了广告艺术的功能。广告作为商品
(或服务)的一种重要的宣传手段,对商品信息传达和商品(或服务)形象的传播有着积极的作用。展示活动中,尤其是商业目的展示会、博览会、其商业信息和品牌形象的传播尤为重要。另外,一些大型会展台众多,又是一些开放式的空间,展台设计院必须强化形象,加大视觉冲击力。
展示设计实例方案讲评(讲授2学时,实验2学时)好的展示
1、完整性标准
整合而统一,是展示艺术的首要标准。形态统一、色彩统一、工艺统一、格调统一。总之,好的设计在艺术形式的秩序方面,都是十分明确的。
2、创造性标准
任何艺术活动的终目的都在于创造。创造是新世纪的主要特征。展示设计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创意的新颖和艺术形象的独创性。
这个独特的形象给人以冲击、给人以震撼、给人以刺激,令人过目不忘,发挥最有效的市场作为,实现最有效的形象传播。这种创造涉及到形式的定位、空间的想象、材料的选择、构造的奇特、色彩的处理、方式的新颖„„。
3、时代性标准
也可称为观念性标准。时代的观念浸润着展示艺术设计的每一个细胞。在当代,展示设计应体现如下几种观点:新的综全观念、人本观念、时空观念、生态观念、系统观念、信息观念、高科技观念等。
具体地讲,应注意下述五个方面貌一新: A、空间环境的开放性,通透流动性、可塑性和有机性。给人以自由,给人以亲切,让人可感、可知、可以自由进出入,参观和交流。
B、实现展品信息的精典性原则。严格落实少而精的要求。
C、实现固有色的“交互混响”的统合色彩效果,重视对无色彩系列的运用。
D、尽量采用新产品、新材料、新构造、新技术和新工艺。积极运用现代光电传输技术、现代屏幕映像技术、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等高技现实的成果。
E、重视对软体材料的自由曲线、自由曲面的运用,追求展示环境的有机化效果。
4、行业性标准
也可称之为功能性标准。主要是讲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性问题。“冶金”业的展台设计与“日化”业的展台设计不可能是一样的。
5、文化性标准
设计要有突显的风格和品味,其中地域和民族性的文化传统应当有自然而然的表现。体现出历史继承下发展的有根的特征。
6、环境性标准
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是任何一个美的客观存在都是在特定环境中实南的,好的设计必然是在充分研究“街坊四邻”、四周环境后的产物,必须与环境在形式上达到“相益得彰”:其次是任何一个好的设计都不会造成环境污染,都得符合“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的要
求。
八、教学建议
1、多动手训练
2、多阅读相关书籍
九、考核方法与手段
1、平时成绩(作业)占30%
2、期中考试成绩占30%
3、期末考试成绩占40%
4、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0.3+期中考试成绩*0.3+期末考试成绩*0.4 考试题型
制作一幅展示设计作品
第四篇: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技师学院展示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教师 王强
摘要: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高级技校生自身的学习特点以及我院展示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的探讨,提出适合民办高级技工学校展示设计专业教学方式,即市场导向教育观。并结合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学生实际提出了市场导向教育的具体做法,分析了贯彻市场导向教育观的课堂教学方式两年多来所取得效果,旨在探寻一条不同以往教学方式的有特色的民办院校人才培养路子。
关键词:教学方式;市场导向教育;民办高级技校;展示设计
教学方式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谈话式、讲授式、实践活动式等)。对于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一直是许多教育工作者长期关注的焦点,作为民办院校的一名一线教师,我对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展示设计专业人才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课堂教学方式研究的意义
首先,传统教育长期形成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大脑机械记忆的活动。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相互竞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缺乏群体的合作性,学习无兴趣、无动力,互不关心,不会交往,自我封闭等等,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民办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改变这一现状,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式,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其次,进入学校之后,高级技校学生学习有自身的特点。(1)广博性。进入学校后,技校学生普遍觉得知识浩瀚如海,他们渴望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2)专精性。技校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社会活动,围绕着如何使大学生尽快成为高级专门人才而进行。(3)自主性。技校生的学习虽然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但是不像中学生那样绝大部分时间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是有相当大的自主性。校校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这就决定了技校生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学习计划能力。(4)创新性。创新性是指技校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书本结论之外新观点的寻求和钻研。高级技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重视培养学生具备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 1 ] 最后,展示设计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专业技术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展示设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计算机软件绘图能力、设计工程业务能力与设计方案创新能力,毕业后能在会展设计公司、广告策划公司及各类企业的相关部门,从事广告展示设计创意策划、设计方案效果图施工图绘制、会展现场施工管理和营销推广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今后的工作环境除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与人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任何一个展示设计工程都需要一个团队去共同完成。
二、市场导向教育的方法
鉴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弊端、技校生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展示设计专业的应具备较强的与人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及设计方案的实际绘图能力,我们提出了市场导向教育观。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好具体环节,把教转化为学,把学转化为以实际设计公司展示设计方案具体工作为内容,以实际企业招聘需求定教,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及市场实际需求性。
(一)以实践为主心,以市场为导向
此法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预学、尝试练习等途径,对展示设计企业公司的具体工作模式及所以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产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地认识或疑惑,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达到对知识技能感悟深刻、易于内化、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思维。如“3Dsmax软件绘图”课的教学,在课前先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及展示一些成品设计效果图方案,让学生在课下准备。在课堂上采取让学生以回答问题的方式先思索这门课程和展示设计专业有什么关系?这门课程与以后自己在展示设计公司求职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就清楚的意识到学好这门课与自己将来毕业求职之间存在的关系。例如,在讲到3Dsmax中Vray插件渲染时,利用多媒体投影先给学生展示一些设计方案的效果图成品。其中一部分是利用普通默认渲染器渲染的普通效果图,另一部分是利用Vray插件渲染的设计效果图,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认识制作效果好的那部分图。以及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一部同学扮演企业招聘管理者,另一部分同学分别持普通效果图和利用Vray插件渲染的效果图进行模拟面试。让学生深刻的了解一个最浅显的道理,这门课程学好了就能找到好工作,学不好就会被招聘企业拒之门外。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给学生做出设计方案效果图陈述的示范。这样,在课堂上体现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多,学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其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尝试解决—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小结。又如“设计制图”课的教学,教师利用模拟展示设计工程实际施工图绘制任务,给学生在课堂上布置作业,讲解制图标准。让学生把作业在课堂上展示,大家同共给他提出其图纸绘制的不标准的地方。根据经验,设计制图的专业的绘制,必需要掌握专业的制图标准,和仔细细心的绘制。多半学生刚开始学习这门课所绘制出来的图纸,几乎没有一张标准的,很可能没有一根线是标准的。[ 2 ]
学生通过自己多动手画,相互之间进行作业评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当场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真正掌握了展示设计工程设计施工图标准绘制的技能,为成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加强实践性教学,实际企业任务化教学比如:在教授“设计概论”、“展示设计综合”课程时,授课教师与众多会展设计公司联系,安排学生去公司观摩,并邀请公司设计师企业专家就展示设计行业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基本素质等知识进行专题辅导。活动过后让学生对此次活动进行小结,并就学生认为的实践和理论脱节的部分进行讨论,以增强 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创设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小组项目方案设计制作竞赛等方式,各组之间互相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设计创意图,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决问题。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个人解决;学生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合作解决。教师起着启发、引导、帮助的作用,学生自主、主动学习,思维互启,创新灵感增强。
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在制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完成设计案例图纸及方案。让学生意识到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是与今后的工作环境与模式接轨的。[ 3 ](三)以学习方法为中心,以学习技能为目标
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自学得到的知识是无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确定学习目标、科学安排时间。(2)指导学生学会学习。(3)组织课外学生学习互助组, 如“一帮一”等。
让学生把课外这一部分较长的时间用到学习上来,用来思考学习上来。整个围绕学习方法传授的教学思路来展开教学。以学习具体技能的增长和任务的完成,来检验这门课程是否成功,学生是否学到知识。
三、结果分析
开展“市场导向教育方式研究”两年余,体会如下:
(一)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实践表明: 市场导向教育下的学生普遍要求老师继续举行市场导向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多布置任务。多讲解企业实际的工作模式及工作任务。
(二)学生从苦学转变到乐学
传统的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睡觉也多。由于市场导向教育体现了以企业就业为本,以学生为本而设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学生在学习上自主,所以,他们学习的热情高、主动性强,创新意识强,维特别活跃,学习效率高。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乐于学习。他们欢迎新的教
学方法,例如企业实际设计方案制作任务在教学中的使用。
(三)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个性发展
传统教育以教为主,强调学生接受知识,视学生为容器,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记忆,忽视创新。市场导向教育不是教师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运用源流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知识去探究、去品味、去熏陶、去感悟,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市场导向教育尊重了学习的目的与结果,尊重了学生、尊重了学习天性,创设了自由空间,学生创新灵感较强。
市场导向理念下的教育,回归了技能目标化的本体,把教育和人的工作求职发展联系起来, 教育尊重了学习的真实具体化目标,尊重了学生的天性,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实践证明: 市场导向教育理念下的学生,普遍达到我要学的境界。市场导向教育树立了“要找好工作,就要好学习”的理念,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理解知识层次深、感悟大,学习成绩普遍得到提高,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从而培养了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 1 ]王 佩.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 R ].西安: ,西安欧亚学院国贸教研室, 2008.[ 2 ]尹书倩.《展示设计》,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6.7 [ 3 ]毛军权.《会展文案》,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7
第五篇:博物馆,展览馆展示设计课程阅读材料(2010)
阅读与思考
博物馆、展览馆展示设计课程阅读材料
readings on exhibition design
目录
想像力:大学存在的理由 ................................作为视觉空间的博物馆 .................................博物馆何以成为“无趣馆” ..............................陈列设计中的“人”与“物”..............................美国博物馆的儿童教育 ..................................陈列艺术设计创新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陈列理念、陈列语言的重新定位.........公共关系在博物馆中的运用原则及相关问题 ................正确处理陈列中的形式与内容关系 .......................9 16 19 23 27 33 35 40
想像力:大学存在的理由
怀特海Whitehead, Alfred North(1861—1947)英国哲学家
大学是教育机构,也是研究机构,但大学存在的主要原因既不能从它向学生传授纯粹知识方面,也不能从它为院系成员提供纯粹研究机会方面去寻找。
因为,这两种职能也可以在花费巨额开支的学校之外的地方,以较低的费用得以实行。书本的费用不高,学徒制也为人熟知。就传授纯粹的知识而言,由于15世纪印刷术的普及,大学已不再有存在的理由了。然而,建立大学的主要推动力却正是自那以后产生的,而近来这种推动力还更为增强了。
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像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大学传授知识,但它是富有想像力地传授知识。至少,这就是大学对社会应履行的职责。一所大学若做不到这一点,它就没有理由存在下去。充满活力的气氛产生于富有想像的思考和知识的改造。在此,一件事实将不再是纯粹的事实,因为它被赋予了全部的可能性。记忆不再是一种负担,因为它如同我们梦境中的诗人和我们的目标设计师一样富有生机。想像与事实不能分离。想像是探明事实的一种方式,它的作用在于,引出适应于事实的一般原则(正如事实的存在一样),并对符合这些原则的各种可能性进行理智考察。它能使人建构一种新世界的理智的远见,并以提出令人满意的目标来永葆生活的热情。
青年人是富于想像的,如果通过训练使想像力得到增强,这种想像的活力大都能保持终生。世界的悲剧在于,那些富于想像力的人经验不足,而那些富有经验的人又贫于想像。蠢人们凭想像行事而缺乏知识,学究们又凭知识行事而缺乏想像。大学的任务就是要将想像力和经验融为一体。
在想像充满青春活力的时期,对想像力的最初训练无须考虑当前行为的后果。不偏不倚的思维习惯,是不可能在细致而微、因循守旧的日常工作中获得的,而正是靠这种习惯,我们得以从一般原则的派生物中看到各种范例性观念的变化。不管是对,还是错,你尽可能自由思考,自由地去欣赏大自然的千姿百态,而不必害怕冒险。
大学造就我们文明的知识先驱:牧师、律师、政治家、医生、科学家和文人学者。大学一直是引导人们面对他们时代的混乱的思想之家。清教徒的先辈离开英格兰,按其宗教信念建立了一个社会:他们较早的行动之一就是在以其母国观念命名的坎布里奇建立了哈佛大学,很多清教徒都在这所大学得到了培养。今天的商业活动正如以往其他职业的活动所有过的那样,需要同样的富有理智的想像力。大学就是这种曾为欧洲民族的进步提供这种智慧的机构。
在中世纪早期,大学的起源是不清楚的,几乎不引人注目。它们 是逐渐而自然地发展起来的。但大学的存在是欧洲人在许多活动领域的生活持续、飞速发展的原因。由于大学的作用,行动的探险与思想的探险得以统一。我们不可能预测这种机构必然会取得成功。即使现在,有时,对它们是如何在令人困惑的人类一切事务中成功地发挥作用的,仍感到难以理解。当然,大学的工作也有许多失败,但是,如果以一种深远的历史观点来看,大学的成就是明显的,而且几乎是一贯的。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苏格兰、英格兰和美国的文化史都证明了大学的这种影响。“文化史”一词,我主要不是用来指学者们的生活,我是以此来显示那些给法国、德国和其他国家带来了各种类型的人类成就的那些人的生命活力,这种成就加上他们对生活的激情,构成了我们爱国主义的基础。我们是乐意成为这种社会的一个成员的。
人类更深入一步的各种努力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这一困境,在现时代,恶化的可能性已大为增加。在一个大机构中,作为新手的年轻人,必须服从命令,照章行事„„这样的工作就是一种强化训练,它传授知识,造就忍耐的性格,并且,这是处于新手阶段的年轻人仅有的工作„„
其结果是职业后期所需的重要素质很容易在早期被践踏。这仅是更多的一般事实的一个事例,即所需的良好技术只能通过那些易于摧残心智活力的训练去获得,而这种心智活动本应是要指导技术性技能的。这是教育中重要的事实,也是大多数困难的症结所在。
大学为诸如现代商业或传统一类的智力化职业做准备的方式在 于增进对作为职业基础的各种一般原则的富于想像的思考。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他们在将具体事务与一般原则相联系的过程中已经践行过的想像,进入其技术学徒制阶段。具体事务也就获得了意义,并例证了被赋予的那种意义的原则。因此,一个人要受到适当的训练,应期望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必需的习惯去获得想像的训练,而不是单凭经验去做苦工。
为此,一所大学的特有功能就是运用想像力去获得知识。若不是为了这种重要的想像力,也就没有理由说为什么商业人员和其他职业的人不应该随心所欲地一点一滴地收集事实。大学是富有想像力的,否则就不是大学(至少毫无用处)。
想像力是一种“传染病”。它不可能用尺量,用秤称,然后,再由大学教师分发给学生。它只有通过其成员自身也具有丰富想像力的大学进行交流传递。讲到这一点,我无非在重复一个最古老的观点。两千多年前,古人就用一枝代代相传的火炬来象征学问。这个燃烧的火炬就是我所讲的想像力。组织大学的全部艺术在于提供教育的是由其学问闪耀着想像力的大学教师,这是大学教育的问题之一;除非我们小心谨慎,否则,我们如此引以为豪的大学近来在学生数量和活动的多样化方面的巨大发展,都将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错误处置而未能产生正确的结果。
想像力和学问的结合需要悠闲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气氛,需要多种多样的经验,需要同那些在观点上和智力训练上不相同的心智相互激发。还需要在促进知识的发展时,为周围社会的成就而自豪 的兴奋和自信。想像力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得,然后永远保存在冰柜里让其以固定的数量定期增长。学习和富有想像的生活是一种生存方式,而不是一件商品。
你要教师有想像力吗?那么让他们对正处在一生中最有朝气、最富有想像力时期的青年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此时理智正进入这些青年人成熟的训练中。让研究人员在可塑、开放、富有活力的心智面前展示自己,让青年学生在与充满智力探险的心智的接触中,圆满地通过他们的理智获取阶段。教育是对生活的探险的训练,研究就是智力的探险,而大学应该成为年轻人和年长者共同进行探险的故乡。成功的教育在其所传授的知识中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要么知识本身是新的,要么具有某些适用于新时代新世界的新颖性。知识并不比活鱼更好保存。你可以讲古老的真理、传授古老的知识,但你必须设法使知识(如它本来的那样),像刚从海里抓上来的鲜鱼,带着它即时的新鲜,呈现给学生。
学者的职责是唤醒智慧和美的生活,这种生活若不是学者们的苦心孤诣,在过去就丧失了。一个进步的社会有赖于三个群体:学者、发现者和发明者。社会的进步也基于以下的事实:受过教育的人是由每一个都略有学问、略有发现和略有发明的人构成。我这里所用的“发现”一词,是指有关高度概括之真理这一类知识的增长;“发明”一词指有关一般真理按即时需要以特定方式加以运用而形成的这一类知识的增长。很明显,这三个群体是融为一体的,那些从事实际事务的人,就他们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而言也可以称为发明者。不过,任何人都有其自身职能和自身特定需要的局限性。对一个国家来说,重要的是各种进步因素要紧密联合在一起。这种联合可以使学习影响市场,而市场又可调整学习。大学是将各种进步因素融合起来以形成有效发展之工具的主要机构,当然,它并不是惟一的机构。不过,今天进步快的国家都是那些大学兴旺发达的国家,这是事实。
选自《现代西万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作为视觉空间的博物馆
作 者:文/拉弟斯拉夫·凯思纳(Ladislav Kesner)译/王 岚
当我们谈论博物馆时,我们通常指的是这三个事物里的某一件——一定的藏品或艺术品;一个公共机构或组织机构;一座特殊的建筑物。但任何一座博物馆都是一种将曾经存在并有一定功能的事物转化成视觉感受和思考的媒介。因此博物馆可以被看成是练习视觉活动的空间,是属于视觉的空间,是为了视觉的空间。这种对博物馆的见解或看法对下面我的讨论十分重要。
在很多方面,博物馆是一种特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因而有关博物馆未来的思考和预测必须围绕这个公共机构的性质和它最直接的社会背景——这些东西在台北、伦敦、布拉格都是不同的。尽管存在这些不同,但我相信所有博物馆专业人员都将面临着一些基本的问题和博物馆在新千年(即二十一世纪)的角色与身份窘境。在我看来,其中心问题就是:一方面,几乎所有博物馆都有吸引更多游客、拥有更多观众,并成为休闲市场上有吸引力的选择等这样的目标。为达到这一目的,它们利用了各种市场、广告宣传和公共关系策划手段。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大众对文化和艺术支持衰减的大气候下,吸引更多观众和他们资金的这一目标成为公共博物馆经济上的必须之举。我们日益需要依靠自己的资源来获得更高收益,同时,其背后也有重要的道德 理论基础:很多人认为,博物馆(特别是以公众资源为基础建立的博物馆)绝对有必要让社会所有成员受欢迎地、民主地接近藏品。
在经济和道德两个实际情况方面,博物馆努力巩固观众基础、增加观众支持都是正确的。但困境是:博物馆提供通向艺术的、民主的接触方式,面向社会各阶层友好地开放,而不平庸化,不失去自己身份,不成为另一种大众娱乐的形式,这可能吗?一方面,这种矛盾并不新,在19世纪30年代有关博物馆的讨论中已经提出,有时也在这样的标语中提出:“博物馆:象牙塔还是迪斯科舞厅?”曾经还有这样的说法:作为严肃艺术的圣殿,另一方面也作为大众教育与娱乐的流行方式,艺术博物馆从一开始就患有精神分裂症(Nochin 1971)。博物馆——至少是一个较重要的、由大众出资建造的博物馆必须满足这两种角色。引用一句贴切的短语,它必须试图达到不可能的目标,即“为每个人提供最美好的享受”(Zolberg 1994)。它应该力求吸引最广泛的潜在观众,但观众的绝对数量将不应该变得比他们的参观质量更引人关注。这种困境的后果是令人担忧的。
好的博物馆常提供给观众很多活动去做,而不仅仅是看看收藏品和艺术品。事实上,当我们建咖啡馆、饭店、商店、准备特别活动项目时,我们积极鼓励游客在博物馆里做其他事。Philipe de Montebello——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最近说:“当人们说‘我们走’,他们并不是指‘我们去看看艺术品’”。
如果游客参与了多种活动,其中很多也许跟博物馆的主要目标没有什么关系,这也是很正常的。与此同时,博物馆也不必放弃它的基 本目标——提供参观收藏品和艺术品的最特别享受。在博物馆里无论是随意观看或是认真学习,有关二者的调查都表明其对藏品和艺术品深入持久的观感和富有意义的对话都不常见(Wright 1990)。观众都表示他们只是走过美术馆,穿过展览艺术品,浏览过这些展览,而不能产生一种有意义的感受。他们与艺术品的相遇太短暂、太表面因而不能得到一种真正的收获。我想在台北、纽约、布拉格或任何地方的博物馆观众中,恐怕他们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逛街购物要比会导致深刻感受的聚精会神的参观更常见。
观众体验的质量决定于很多因素,但都与视觉活动有关。在我看来,博物馆必须完全掌握这个事实: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观众不能够进行这种有意义的参观,尽管参观和欣赏能带给我们惊喜、快乐和高兴。博物馆面临电子和数字媒介的蔓延以及它们对感官冲击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人们被日常的视觉文化影响很严重,动画形象和电子媒介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视觉模式和形象理解,并进一步分散其注意力。注意力不够和不能集中视觉方面注意力正是一种灾难。
不只是博物馆外的当代视觉文化冲击,这些数字媒介也以加速度进入博物馆内,因为它能提供一种很有价值的服务。
大多数博物馆专业人士都会同意使展品直接和大众接触以及构建藏品和观众之间的桥梁是博物馆的职责。数字媒体比传统的解读方法有很多优势,例如众多的标识符号,建筑结构的支撑物,声音记录。它们能避免参观原物时直接干扰,能为艺术品赏析增加全新的角度。这些媒介还提供了通向复杂的信息网络途径,这些信息是有关收藏品视觉等方面的大量资料数据。我能想像,人们在布拉格参观有关中国墓葬形象博物馆时,被两个西汉的华美图版吸引,便上网查找资料,在那他可以比较来自其他博物馆和发掘现场的展品,重新翻译明清和汉朝的文字,或者亲身感受用三维虚拟重建的中国墓葬。就是对一个保守派学者,这种感受也会帮助其研究和教学,通过以上也可以更好地帮助观众对展品进行理解。
到目前,这些数码形象介绍提高和改善了人们对真实展品的感受,但决不会代替参观。由在华盛顿和伦敦国家博物馆里的小型展馆所进行的严谨调查表明博物馆使用这种系统可以引导人们反复参观并深入了解展品。
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会就此止步。通过形象的传输、互联网文字和新技术的发展,一个崭新的视角度将会打开在人们面前,包括个人展示或者自动立体三维讲述。博物馆间共享展品的计划将会变为现实。在2005年,教授和学生,馆长和孩童,你和我都可以搜寻这巨大的网络空间,就像所有的文化展品和文字信息都放在一个巨大的信息博物馆(Fink 1997)。一些作者认为把所有藏品数字化以便能上网查找是博物馆的责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他们向最广大的民众开放展品参观途径的职责(Smith 1998)。改善参观经历感受,使观众有更满意的审美和享受的新技术很有可能成为现实。
现在珍藏在图书馆、博物馆的艺术品和文学资源是值得观赏的。中国艺术提供了最有力的例子。现在很少有人能和古代文人在赏画艺 术上比拼,古代文人知道每幅画需要怎样的恰如其分的观赏。“作品在那些不懂珍惜和享受的人手里,每一次的动和看都是一种侮辱。”我们被13世纪的文人这样警告着。收藏者、馆长和学者至少知道用肉眼看的困难、复杂和惊喜。其中一些人知道看铜绿包浆,用肉眼跟随旧容器表面缠绕的纹理装饰,慢慢展开、细细品读画卷的技巧与享受。有时他们会相互比赛鉴赏能力,有人还会为不好的眼力而交点“学费”。在不会用眼观赏,不能欣赏艺术品,不会从珍宝中得到有意义的感受的芸芸众生之中,他们只是少部分。
有关神经科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于曝露于动画和视觉技术的消费中,年轻一代的认识结构在发生变化,并且与这种媒体的长时间接触会导致认识的神经心理基础的重新改写,也会改变推理模式和对事物的分析理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将有可能不会拥有这种视觉能力去感受博物馆中的艺术品。
博物馆专业人士安慰自己说虽然信息能够通过电子方式进行传递,但持久的艺术感受却不能(Mintz 1998)。这是正确的。但危害还是存在的。习惯于数字技术的人们把在屏幕上的雕塑或者画卷的感受当作是对真正艺术品的感受。
博物馆的未来,究竟意味着什么?你可试想下面的情景:20年之后,已经稀有的公众和民间资源将变得更为少有,博物馆必须和其他方面展开激烈竞争来获得它们。确立这些资源的决定必须由新一代的精英,商业和政治领导人来做,而他们面对的是新的视觉和电子系统。他们的世界观、感受认知模式和审美取向已经被数字化媒介重新塑 造。他们对博物馆的态度又会如何?没必要去担心,新的一代会呆板、会是一维思维,对网络游戏十分满意而对艺术毫无兴趣。相反,他们会有良好的教育,对艺术十分热爱。但是他们已经习惯于一定形式的视觉经验,他们倾向于坚持这种观念。既然电子媒介提供了一条如此方便、快捷、无差错的通向艺术和艺术感受的通路,又为什么要浪费可贵资源来维护博物馆,重修美术馆,搭建展览而不把所有藏品都放到储藏室去呢?更糟的是,他们之中的聪明人又会争辩说:毕竟,博物馆只是一种媒介,而这种媒介的大环境和形势已经一去不返。所以他们会坚持用新的媒介来代替。
又有多少有权威、有影响的人会提醒他们用肉眼欣赏原作的惊喜?他们又是否能够理解对艺术品的部分感受就像旅行,它也许会不舒服、疲劳、陌生甚至遇到一些不速之客,但现场感受和网上体会却是完全不同的。
做任何简略的预测都是困难的。一些学者认为随着藏品和博物馆的数字化,对原始物品的需求将会增加。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说当人们能够在舒适的家中观看数字影像时他们就失去了到博物馆参观的动力。你不必猜想博物馆会被废弃,但有这样的真正危险:即当持久深入、注意力集中的参观感受变得稀少和分散时,博物馆会成为观众接待数量不断增加的空间,会成为很多具有竞争力的快速娱乐方式之一。
如果我们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对于那些对博物馆十分负责的人来说参观质量就变成重中之重。由于观众对新形式的大众娱乐需求的 增加,博物馆必然无法阻止新媒介和视觉技术的增加速度。他们应该认真思考的是怎样最好地利用数字技术,怎样利用它们来服务参观和理解艺术。为了维护和提高它们在当代社会的角色和地位,博物馆必须让足够多的人知道没有电子数字媒介能够代替用肉眼参观的吸引力、快乐和回馈。确实,我相信为了在新千年取胜,博物馆需要形成一个新的身份:除了是原始物品和手工品的仓库,它们还要成为占优势的、有吸引力的参观空间,在那里人们能重新发现,重新学习参观展品的快乐。
拉弟斯拉夫·凯思纳(Ladislav Kesner),捷克国家美术馆副馆长。著作有《博物馆作为视觉空间——数码时代下的影像观赏和艺术体验》。2006.12.22第六版
博物馆何以成为“无趣馆”
龚明俊
北京的博物馆拥有量居世界各国首都第二位,仅正式注册的就有121家。然而与这个名次极不相称的是,绝大多数博物馆门可罗雀,观众寥寥。建馆热与观众冷的对比,确实尴尬。专家们对此提出了各种看法,认为博物馆建设理念太落后,是挂在墙上板着“教官”脸的教科书,是天书。
为什么专家对博物馆的看法如此成熟,而博物馆建设理念如此落后?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使博物馆中的“死物”活起来,首都就有许多军师,能出许多好主意;而博物馆建设过程中,专家们似乎被冷落到一旁,只能事后找找原因。
说博物馆让专家走开当然不妥,肯定有专家参与博物馆建设,但先进理念没能融进建设中,却是事实。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专家是以“顾问”的形式参与,有参与权而没有决定权;二是专家自己没将先进的理念运用到建设中,或者说他们的知识已经老化。不管怎样,博物馆建设都与先进理念构成了两张皮,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建设整体。
博物馆保存的是历史,要生存却得看到现实——观众的现实需要。参观者想获得情趣,就是个人思想情感与文物古迹联结起来的那种特有的情趣。对于并不想成为历史专家的绝大多数观众来说,在兴趣中学习是最快乐的。有专家认为,博物馆要以“大、特、奇”吸引人,就是把兴趣当做核心。具有新观念的专家不能成为博物馆建设的主导,观众也就难以成为博物馆的主人。
让历史生动起来,已成为中小学历史教材的编纂思想之一,直接接纳千万游客的博物馆更应如此。你想摆出一副系统化的“教化脸”,观众需要的却“情趣化”,双方难得情投意合,博物馆当然会变成“无趣馆”。
首都诸多博物馆的冷清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过于重视硬件建设,而有意无意忽视了“软件”建设,特别是新理念。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重形式轻内容。结果造成资源浪费,低效运转,真正的专家不能说话,服务对象的需要也没得到充分重视。
选自《中国青年报》
陈列设计中的“人”与“物”
李寅寅
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处于转型期的博物馆暴露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弱点。其中有思想认识观念方面的问题,也有方式方法业务途径方面的问题,还有价值标准最终效益方面的问题等等。
一、不同的观念产生于对问题的不同认识,或者说不同阶段的认识,这呈现了博物馆认识的阶段性发展。
博物馆首先是个收藏机构,做好物的征集保管是博物馆赖以存在的基础,对“物”的事实性考证和技术结构特征的分析是博物馆的职责,因此对博物馆来说,藏品是至关重要的,是核心,是赖以存在的理由,管理研究藏品的学术水平也是重要的,这是文化机构的标志,而观众则是可有可无的,且必须服从于“我”,我摆什么你看什么,不看也不影响我的生存。于是形成一整套围绕着“物”而展开的收藏、陈列、教育的行为模式,以“物为中心”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原则。
在原有的博物馆观念和行为模式越来越显示出迟滞、僵化、毫无生机而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在必须面对的博物馆与公众、与市场、与社会、与金钱等等问题的思考中,对以“物为中心”的模式提出质疑。于是一种新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突破原有模式应运而生。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决定自身的规划和策略,以观众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在自身与市场需求的契合中生产文化产品,通过对“物”的 利用来实现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我们暂也把它称为“以人为中心”的办馆思路。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究竟怎样来认识博物馆的性质和任务呢?在我看来,至少强调以下三点:
1、更有效地全方位地为观众服务
从市场营销学角度看,社会的需要程度决定着博物馆的前景。一个博物馆能否发展,决定的因素还是一个“钱”字。而钱归根结底来源于观众。博物馆只有树立千方百计为观众服务的宗旨,以“人”为导向决策自身的一切工作,才能在社会服务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2、坚持博物馆的人本主义使命
从博物馆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肩负着反映人类及其环境的职责,促进人类进一步了解自己。而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在《与博物馆观众交流》一书中干脆说:“博物馆的目标是使人类进一步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及这个世界。”这至少道出了博物馆文化的人文主义使命。很难想象,任何一项科学研究和文化现象脱离了“人”这个主题还有什么意义。
3、正确处理“人”与“物”的关系
强调以人为中心决非轻视“物” 的重要性,而是为了明确博物馆研究“物”,最终是为了研究“人”,博物馆是通过对“物”的利用来实现为“人”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这个社会职能的。
总之一句话,以“人”为中心就是博物馆的一切都围绕着“人”这个主题展开,以观众为中心,以社会发展为中心。
二、在陈列设计中怎样处理好“人”与“物”及其关系,怎样利用好“物”的价值为“人”服务呢?
陈列是博物馆整体形象和素质水平的终极代表。不同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陈列设计的观念和方式,决定博物馆的传播效能。
以“人”为中心的办馆思路,则使博物馆陈列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注重社会服务功能和人文精神的宗旨和姿态初露头角就显示出勃勃生机,为区别于“器物性”模式,我们暂称为“人文型”陈列,并在二者比较中分析它的特征和优势。
陈列者与观众是平等的。“器物性”陈列中观众完全被置于一种强制的被动的状态机械地接受灌输式说教。而“人文型”陈列让观众在一种开阔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环境中去解读文物的内涵,感受人类历史;它信任观众,相信观众有自己的眼睛头脑和理论能力,它只是用启迪、隐喻、诱导的陈列手段吸引观众,调动观众的情感思维,让观众自己对作品作出评价和结论,而不是从外部强加于什么。
陈列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观众。“人文型”陈列充分强调根据观众参观心理设计陈列。用动态化生活化戏剧化等可能的手法激发观众能动的理解、联想和审美创造,以实现观众参观效益。在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告诉观众文物的价值,而在于告知的方式。告知方式决定观者的感知方式和接受效果。
挖掘文物的人文内涵。“人文型”陈列恰恰注重文物的人文内涵,通过文物及其历史变化来提示人与环境的关系,使物与人建立起某种联系,让沉淀于深处的抽象的内涵表象化,以此来吸引观众。关键是 怎样才能提供一种便于解读的境遇,激励观众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审美经验、知识含量甚至生命的态度构筑起思想的翅膀,在无垠的时空中去撩开文化艺术、文物内涵本身魅力的那层幕布。
陈列者有明确的主旨。一个陈列首先要解决的选题,它决定陈列材料的取舍范围和方向,因此也决定了陈列的社会价值。一个陈列有了好的选题首先就成功了一半。主旨之一,首先确立一个有价值的吸引人的选题。主旨之二,以上选题实际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现代人的视角去发现文化载体的新的意义,从更高的层次去挖掘历史或人物的精神,就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主旨之三是主题确定后,怎样来表现主题。一件器物为什么启用它?为什么摆在这里?几件文物的组合又表示什么意思?如一件景德镇元代戏曲人物堆塑瓷枕,在《曲艺史》中用它是为了展示元代古戏台的型制和戏剧发展状况。在《陶瓷展》中又是为了反映元代的物质生产状况和景德镇陶瓷特征。正是这一件件文物,一个个组合,一块块局部因其内在联系的有意识的结合,才从整体上表现了我们的主题。主旨之四是明确传递的途径。所谓陈列就是依一个主题以一定的形式把文物及其相关的历史展示给观众,为观众提供一个便于解读的阶梯。博物馆是通过文物来传递情感与信息。在一种没有外来解释的状态下观众纯粹通过实物展品的观赏解读就能理解陈列者的意图,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陈列。
三、不同的陈列观念和陈列方式必然产生不同的陈列效果。什么叫陈列的效果?我很同意“观众参观效益”的观点。现代博物馆只有获得公众的信任,才能维持自身的永久性权威性,立于不败 之地。“让观众走出来时的感觉比走进去时好得多”。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观众才会经常或反复地参观博物馆。真正的博物馆效益衡量标准应是观众的回头率,观众博物馆的信任度。
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型陈列思路在经历了“器物性”模式的初级阶段后,更注重于“人”的因素,强调一切为人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预示着博物馆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国内外博物馆已作了许多成功的尝试,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讨摸索完善,在此我所以不愿再用“模式”这两个字是因为对任何一种艺术,没有模式才是真谛。“人文型”陈列是根椐文物特征、时代审美需求和设计者的认识感悟而创作出活的灵动的艺术作品,惟有不断进步,尽善尽美,才是它“无招胜有招”的最高境界。
迭自《中国博物馆建筑与文化》
美国博物馆的儿童教育
段 勇
美国博物馆的教育可以说是真正“从娃娃抓起”,各种类型的博物馆无不将儿童视为重要的服务对象,争相推出各种适合儿童的活动。早在十九世纪末,从史密森尼研究院开始,许多博物馆都相继为儿童设立了专门的活动室或学习间,小观众们在那儿可以自由玩耍、扮演角色、体验自然、尝试挖宝、模拟驾车等等。有的博物馆内部还设有儿童博物馆或儿童艺术馆,如芝加哥艺术学院、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等,成为“馆中之馆”。
更重要的是,美国还有许多独立的、专门面向儿童的儿童博物馆。世界上第一家这样的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于1899年12月中旬诞生在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其创始人安娜·比林斯·盖洛普女士最早将儿童作为博物馆的中心,使博物馆的一切陈列、活动均围绕儿童的特点进行构思和设计。后来她还参与创立了美国博物馆协会,因此儿童博物馆从一开始就是美国博物馆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的影响下(有的甚至是在安娜·比林斯·盖洛普的亲自帮助下),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等一大批儿童博物馆相继在美国及世界各地诞生。由于妇女与儿童的天然联系,这些儿童博物馆的创始人通常都是女性,而各地的妇女协会和教师协会也成为儿童博物馆的主要支持者和赞助者。
建立于1925年1月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后来居上,在1971年接待了18.4万名参观者,而且由于缺乏足够的接待场地不 得不谢绝了若干所学校的参观要求,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最终得到利利基金会的赞助,在1976年将馆舍面积扩展到22.5万平方英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儿童博物馆。
当代美国许多大、中城市都有儿童博物馆,有的城市还有不止一家,例如纽约市有三家儿童博物馆,首都华盛顿有两家儿童博物馆。它们均以寓教于乐为主旨,有的纯粹是让孩子们自由玩耍,有的则安排不同的知识启蒙游戏。史密森尼研究院的国立非洲艺术馆全年举办“非洲儿童艺术”(Afikid Art)节目,表演非洲音乐、手工制作和讲述故事。儿童们还可以在赫希洪博物馆和雕塑园的员工指导下学习表演节目、创作艺术品。
为了缩短与儿童的心理距离,一些儿童博物馆还聘用青少年学生作为义工,在展厅担任讲解或其他服务工作。这些青少年学生也可通过在博物馆作义工获取一定的学分。
儿童博物馆的一大特点是鼓励观众直接与展品接触,通过观察、触摸、使用和实验等手段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启发他们的灵感、培养创造性思维。1964年在波士顿儿童博物馆举办了首次“互动展览”(Interactive Exhibition),1969年在旧金山建立了一家“探险宫”,全面引入互动展览,1976年还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诞生了一家名为“请触摸”的博物馆(Please Touch Museum)。这些新型展览和博物馆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参观者在传统博物馆内的被动接受角色,成为主动参与者。虽然这些新生事物在当时的博物馆界曾引起轩然大波,受到许多传统的博物馆学家质疑,但是,今天,“上手”(Hands-on)这 一源于儿童心理学理论并最早在儿童中实践的教育方法已被奉为当代美国博物馆尤其是科学类博物馆行动的圭臬。5-12岁的儿童可以在史密森尼研究院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的“上手历史屋”(Hands-on History Room)学习发电报,在“上手科学中心”(Hands-on Science Center)可以测试液体的酸碱度。笔者在参观南加利福尼亚科学馆时,碰到一名青年义工热情地邀请笔者和其他参观者摸一摸他双手捧着的一块化石:“你知道吗?它已经有一亿多岁了,多么奇妙啊!”主要面向儿童和学生的各种“实验室”也成为科学类博物馆中必不可少、深受欢迎的场所。
正如布雷顿女士所说的:“尽管各儿童博物馆的组织与活动互不相同,但是通过利用博物馆藏品、展览和自我表达的机会来发展儿童的审美、智力和社会生活能力始终被视为儿童博物馆全部工作的基础。”其中,容易被忽视的“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在一些儿童博物馆中得到了足够的重视,笔者在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内就见到了一间原大、逼真的超级市场模型,不少家长纷纷带着孩子穿行其间。史密森尼研究院的国家动物园每个周末开展“你在动物园怎么做?”(How Do You Zoo?)活动,让孩子们亲自扮演动物园员工,体验如何饲养、驯养动物。
正是由于对儿童的重视,美国博物馆被视为“儿童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和最值得信赖的器物信息资源之一”。
美国博物馆对儿童的重视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教育思想,从小培养了国民的创新意识,而且许多博物馆 的捐赠者都是从小经常去博物馆并对博物馆拥有美好回忆的人。笔者在研修期间就不止一次听到博物馆的会员、朋友或义工充满感情地回忆博物馆给自己的童年留下的美好记忆。
选自《当代美国博物馆》
陈列形式设计创新
吴望文
陈列形式设计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现在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能标新立异的就是好东西。究竟如何才是创新?创新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笔者在长期实践中渐渐体会到,创新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创新与个性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美存在于个性之中。”概念化的美是不存在的,美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气质。笔者在对陈云故居暨纪念馆序厅进行设计时,就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选用什么色调?按照常规习惯,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平的展览,采用暖色调是不会出错的,属于相当保险的做法。但是在分析了陈云光辉的革命业绩后,感到采用暖色调并不妥当,比较概念化。因为陈云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等领导同志在性格和具体革命经历等方面都不一样。比如,彭德怀像是“一团火”,在庐山会议上直率发言,秉笔上书;而陈云性格内向,做事谨慎,考虑问题周密,言语不多但一字千金,是党内极为稳重的经济学家,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央有关部门领导确认陈云生平业绩陈列的主题词是“朴实”,陈云故居暨纪念馆筹建办领导指示该陈列的色调宜为“中性偏冷”,笔者认为非常精确。于是在设计中,迎面含笑 走来、“目光中透出深邃”的陈云和竹子、竹笋背景图案以大块汉白玉打造,雕像前面绿地种植两大簇翠竹,象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配以墨绿色花岗石地坪,一个清新洒脱、与众不同的序厅由此诞生!对于陈云故居暨纪念馆序厅的设计,前来验收的中央有关部门予以认同,陈云家属亦非常满意。
笔者曾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的设计。在进行总体设计定位时,关于该馆个性的结论是“文学性”。左联的成立初衷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去领导发展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加紧思想的斗争,透过文学艺术,实行宣传与鼓动而争取广大群众走向无产阶级斗争的营垒”。为了体现这一特点,遂艺形式运用20世纪30年代的书籍装帧风格,包括以当年左联作家书刊的封面作为背景,把20世纪30年代的木刻作为装饰,用打开的“大书”衬托、反映左联筹备历史的主题浮雕“公啡咖啡馆”。在尾厅的陈列中,左联作家的群像也以“大书”来衬托。对于左联会址纪念馆陈展的艺术效果,一位左联老同志给予了如此的评价:“回到左联,再现左联”。寥寥数语,却体现了对陈列设计的高度肯定和赞誉。笔者从而深深体会从内容的个性出发,走一条前人没有踏过的路,也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二、创新与建筑空间
对于“创新与建筑空间”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有两方面的体会和认识。其
一、现代设计理念非常强调整体空间气氛,主体化、三维化地做足设计文章,力求在整体空间中通过造型、灯光 及其他各种手法把气氛浓郁地烘托出来。最近,笔者在参观日本大阪历史博物馆时大受启发。一进博物馆,即是一个气势雄伟的序厅“太极殿”,古代宫殿建筑的恢弘、磅礴给人的视觉带来巨大的冲击感,大阪历史的辉煌气度一下子“镇”住了参观者。真人大小、栩栩如生的宫女蜡像,端立于走道双侧,触手可及,一霎时好似时光倒流,亲临其境步入了奈良时代的大阪„„就我国博物馆的陈展设计而言,近两年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可喜的尝试,如上海公安博物馆中的消防馆,色调上运用了消防的代表色——大红色,形象上则以消防车符号、消防管主体构成组织空间,从而产生了很好的空间效果。其二,陈列设计是在特定的建筑空间内展开的,它受到建筑空间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因而设计者要开动脑筋,用“足”空间,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可以说,目前设计界对展厅立柱进行包装已经驾轻就熟,但对展厅高度不够造成的症结却难以突破。但对于高度低、空间小的展厅来说,如果空间的设计发挥得好,反而可以创造出一些新颖的形式。如澳大利亚堪培拉军事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高度不高,目测2.8米左右,在其间要表现历史上一幕幕宏大的战役谈何容易?设计师另辟蹊径,成功运用了小中见大的微型半景画技术,解决了这一陈列艺术的表现问题。现在国内的半景画,观众到画布要求有14米以上的视距;而澳大利亚军事历史博物馆的微型半景画视距只有2米左右,人物塑像只有30多厘米高,感觉也很立体化,颇有气势,真正做到了以小空间表现大场面。依照这个理念,笔者在陈云故居暨纪念馆第一展厅的设计中制作了“四保临江”微型半景画。为了增添气氛,还在澳大利亚 军事历史博物馆展厅微型半景画的基础上,增设了舞台特技光和音响。此举为陈云故居暨纪念馆设置了一处令观众喜闻乐见的视觉亮点。
三、创新与主题
创新必须紧扣主题,只有深刻体现主题文化内涵和事物本质的才是好创意,否则往往流于形式。2001年笔者有幸参加了上海科技馆“地壳探秘”陈列设计的后期调整工作(原设计者为美国强生公司)。其中的“地壳运动”展厅,内容主题为地球的板块运动。根据这一主题,笔者形式设计以地球的球体和板块的不规则锯齿为主题符号,具体根据内容加以变化和组合。如中心展台上半部为小半个地球外壳,下半部是虚拟的地球经纬;地球内部岩浆对流运动用剖面的地球来表现;图文版是图案化、程式化的板块。创意和画稿形成后,甲方内容负责人认为该设计的主题清晰,形式贴切,很快便予以认同。
笔者感到,要使设计有深度,首先得对内容及主题有一个较深刻的理解,光凭一知半解就急于上马,出不了有深度、有内涵的设计。
四、创新与深入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第一源泉”,这句话应用于陈列设计上也是千真万确的。不深入生活去提炼主题符号,很难创作出有新意、有深度、经得起内行和观众推敲的作品。在设计陈云故居暨纪念馆基本陈列时,设计总风格定位为“江南水乡 十 现代化”。为了寻找江南水乡的 特定符号,笔者在陈云家乡练塘镇上反反复复深入旧居老宅,拍摄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后决定把青水乡家内的木加扁横梁的构架作为主要构成,把带斜菱凹角的粉墙作为板面的装饰要素,局部再加江南木格窗的图案。通过反复设计和修改,一个朴实、清新,带有浓郁江南气息,但又简洁明快的陈列展厅出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在验收陈云故居暨纪念馆陈列时说:“室内陈列、建筑风格,与江南水乡风格和谐一致,挺好。”现在有些设计师不愿在体验生活、提练符号上下苦功夫,总希望多省力、走捷径,这样无疑会影响创作的质量和深度,端出与他人雷同、没有新意的东西。笔者认为,模仿和搬抄,永远也代替不了创造,只有深入生活且经过千锤百炼的作品才是百看不厌的。由生活中来、经过反复提炼后的设计,哪怕只剩最后一根线,也会站得住脚跟。
五、创新与经济实力
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大馆可以布置大场景,可以设置高科技多媒体演示,乃至添加场景复原和蜡像,这样大手笔出来的展示效果当然好。但经济实力薄弱的中小馆是不是就无法产生亮点?是不是就同高科技无缘了呢?笔者觉得未必。问题是针对广大的中小馆,陈展的设计者能不能开发一些造价不高、技术相对简单但也生动活泼的小型多媒体展示项目?笔者在国外看过一些结构不太复杂、效果却生动的类似项目。采用局部小场景也是适合中小馆的一种做法和手段。笔者感到,在这方面发展的空间很大,很值得设计师和科技工作者们好好探索一
番。再进一步来看,如果中小馆连布置多媒体小场景的经费也比较吃紧,只有能力做些照片等项目,还能不能搞创新?答案是肯定的。譬如,南京总统府五院文物史料陈列只有照片文物,但在照片里也翻了许多的花样,如照片加大型浮雕模型场景式处理,照片立体处理,照片剪影处理,照片残缺处理,照片多层次处理„„也具有一定的可看性,让传统的照片展示亦变得活跃、别致,效果自然新颖。因此,笔者认为,只要有创新的理念,从实际出发,开动脑筋,陈列设计中处处有创新的可能和创新实践的广阔天地!
选自《中国博物馆建筑与文化》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陈列理念、陈列语言的重新定位
赵大明 刘新阳
新世纪的陈列不仅是文物以现有状态排列出的展品群体陈列形式,也不能只是文物及相关图片、照片、说明的简单罗列。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只欣赏美妙绝伦的展品,而更多的是想探求藏品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历史内涵,即展品背后的故事。人们欣赏藏品的同时,也是品味展览内涵的过程。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为表达陈列意图提供了无穷的遐想空间,如:武汉历史博物馆在展示武汉城市发源——盘龙城遗址时就通过高科技手段,用电脑三维模拟技术再现盘龙城地理方位,规模与状况,从城外到城里,以虚拟动画方式表现遗址原貌,结合巨幅原址场景照片、实物模型、出土文物,全方位展示了盘龙城的过去及现状,效果很好,吸引了不少眼球;在表现高山流水——俞伯牙巧遇钟子期这段千古流传的著名典故时,设计师采用现代数码合成技术以传统皮影戏的表现手法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以观众从未体验的感受讲述这段知音故事,叫人过目难忘,表达效果新颖独特。这里辅助展品与实物陈列融为一体,设计不再争论以实物陈列为主,还是以辅助展示为主,而是以展示效果,以吸引观众,达到展览目的为终级目标。鉴于新世纪观众(或者说消费者)知识水平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和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和需求,博物馆陈列设计理念和陈列语言也应有所变化,需重新定位。
以数字化技术武装的声、光、电技术和电脑设计技术,极大拓展
了陈列设计思路,丰富了陈列设计语言,使博物馆陈列中有心展现、无形再现成为现实。为达到满足受众需求,实现设计意图,实现展览目标提供了有力的实施手段。
另一方面原有的陈列语言也开始发生变化,以适应现代人口味与欣赏习惯,增强了可读、可视性特点,尽量采用非自然语言(图形、音像光影动态等)来表述陈列和展览主题,让观众看了明白,看得舒服。展览注重传阅过程的愉悦,传阅手段的愉悦,主题表达不仅讲究目的,更讲究过程,挖掘更深的文化内涵。这样一来,陈列中实物开始做减法:照片开始改变原有属性;辅助品开始改变地位;图解开始出现多视角和动态解说;陈列道具开始出现示意图的主体化、抽象化;模型趋于艺术化追求,再现人们不易看到的场景;灯具照明开始有了非实用意义的作用;色彩也赋有了更多的内涵,赋有文化背景。传统的声光灯因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可以任凭设计者想象驰骋;陈列展柜也不再仅是保护文物、展示文物,而是传递设计信息的载体;参与式展示,让人身临其境有投入感„„在新世纪,陈列语言正在突破传统的时空模式,陈列设计也趋向新的发展与变化,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
选自武汉市博物馆
公共关系在博物馆中的运用原则及相关问题
宋 华
公共关系作为一门管理科学产生于20世纪初美国的企业中,它通过传播活动形成信息的双向交流,促成组织与公众之间建立良好的信赖合作关系,在满足公众利益的基础上求得组织自身的发展。它之所以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愈显重要是因为它的科学性、权威性,近一个世纪以来已经为企业创造了无数个成功案例。本文作者试图从公共关系的运用原则出发,结合博物馆宣教工作的一些特点,谈点自己的看法。
博物馆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大致分为三点。
首先,我国博物馆公共关系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公关管理机构的设置,要以本馆实际为前提,不能脱离本馆的实际运行规律,要与各项政策紧密结合,努力寻找公共关系理论和博物馆传统管理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以充分保持博物馆日常业务管理的稳定与协调,逐步完成博物馆公共关系管理工作的转型任务。中小型博物馆可以成立公关组、办公室下属的公关科等等,就各自特殊情况针对性地、务实地制定各项工作目标。可以从新闻、特殊人群、社区、酒店、旅行社等不同方面下手,先就一项进行工作,一旦运作成熟,再加入其他工作内容。要确保开展一项,这项就要做成精品。
公共关系在博物馆运作过程中很多时候可能会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它是由博物馆的公益性决定的。公关人员不妨运用现有资源,35 大胆实施“草船借箭”的策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利用博物馆自身的文化优势加强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的支持。在不投资或少投资的情况下开展全方位的广告宣传。2001年他们举办“玛雅文物展”,为了解决宣传经费问题,他们通过与深圳欢乐谷合作筹集了部分资金,印制了5000分招贴广告,张贴在广州各学校和大街小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个月的展览迎来了14万观众。2003年4月,他们又通过与交易会、旅行社合作将广告送进了有“中国第一会”之称的广交会,开了博物馆广告进入广交会之先河。而且他们还和广州市地铁公司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公益广告,以少量的投资,迅速占领了广州交通枢纽的宣传阵地。
第二,遵循“社会效益为目的”这一原则,使博物馆与观众相互了解与适应。这种“了解与适应”的最佳共同基础就是社会效益,所以公共关系只有以此为依据,方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2004年1月1日浙江博物馆率先举办了常年免费开放仪式,这是对公众的承诺,对社会的回报。据统计,2003年1月1日至7日,浙博的观众为3497人次,自免费开放后,2004年同期,观众参观人数为16305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5倍。这一举措不仅更好地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良好的社会公益形象,并且推动各类文化产品的市场化进程,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服务。
第三,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金字塔式的需求层面,尊重需要为次高层。这就要求博物馆公关人员在实施每一项策划方案前后都能设身处地地为观众着想,尊重观众自
己的选择和习惯,这样必将获得观众的赞赏。
这几年来,许多博物馆针对常年喜爱参观博物馆的人群推出了“年票”;为中小学生实施了学生票;为残疾人、军人、老人等一系列特殊人群实行了针对性的购票方案。有的馆针对观众层次编写讲解词,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针对当前的教育教学实际,编写中小学生讲解词。这些人文的关怀把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逐渐拉近。尊重观众的心理需求,就可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博物馆“门槛”的降低并不意味着能够常年锁定观众群体,由于我们的博物馆还有许多工作长时间与观众脱节,其虽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却无法刺激普通观众的兴趣点。据调查,在一般观众的心目中博物馆通常被认为是枯燥无味、展览陈旧、内容单调,至于博物馆新近引进的展览很多人更是不得而知。这就要求博物馆的公关人员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有步骤的调研、策划、实施工作。
2004年禽流感爆发,许多群众草木皆兵,上海科技馆适时推出了图文并茂的禽流感科普展览。这次展览通过三十多块三色展板详细地介绍什么是禽流感,禽流感将造成什么危害,禽流感与非典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及防治禽流感的措施等基本知识,以帮助人们了解禽流感,战胜禽流感。这次展览满足了观众迫切希望了解禽流感知识的需求。观众不仅在博物馆获取了有关禽流感正确的信息,而且对社会安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以上是三点基本原则,下面谈一下博物馆公共关系运用中的几个
有效策略。
第一,以全员公关为动力。博物馆公关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全方位的,不能脱离博物馆其他工作而单独存在,而要渗透到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中去。因为同各类公众直接接触的除公关人员外,更多的是博物馆其他部门的人员。公关人员只有借助于博物馆其他部门员工的帮助,或者说只有博物馆全体人员都具有公关意识,博物馆的公共关系工作才会有效,公共关系才会协调。这就要求全体员工建立团队精神的理念。作为博物馆公共关系人员要积极宣传团队精神:让每一名员工都能懂得自己作为博物馆的代表在与公众接触和沟通,能自觉地把自己同博物馆的整体形象结合起来。每个博物馆都需要提出宗旨,创建本馆独具特色的文化,出台一定的激励措施。
第二,以双向沟通为手段。强调双向沟通的原则是为了避免只把博物馆公共关系工作视为对公众的单向宣传。单向的宣传,因为不了解公众的心态特点使宣传流于形式,最根本处还在于,单向宣传背离了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的原则,不顾公众的愿望和需求,把博物馆的意志强加于公众。博物馆常年门可罗雀,透过现象我们会发现,我们并不了解公众的需求,在工作当中缺乏系统的调研,我们所推出的展览、我们的设施、我们的陈列、我们的策划可能并不符合他们的口味。伴随着现代化博物馆日新月异的发展,双向沟通的手段越来越被诸多博物馆重视并运用。河南博物院2004年春节期间进行了征集合理化建议的活动,各方人士踊跃参加,这次活动使河南博物院与观众之间的有效沟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取得了发展的最佳外界动力,38 更加充满了社会张力。
注重沟通协调,还应灵活运用传播媒介作为公关工作的载体。作为博物馆的公关人员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同新闻公众沟通,对于电视、广播、报纸以及互联网的建构特征、宣传方式都应该熟知,有助于游刃有余地选择适当的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教育。
第三,以经常联络为保证。博物馆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机构,不是一座孤立的“象牙塔”,双向信息沟通经常化、制度化在日常公关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很快,影响到公众的需求心态也经常会有变化,及时的信息沟通能够使博物馆的公关人员更加容易地把握公众动向的脉搏;另一方面经常性的双向信息沟通,能够使博物馆与公众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增强相互信任感,进而促进信息沟通的效力。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反馈观众所提出的问题,无论对错、幼稚还是深刻,作为博物馆的公关人员都要认真对待,这是留住公众的一项简单而有效的做法。
正确处理陈列中的形式与内容关系
——20世纪末期出现的一些博物馆现象及其原因
肖贵洞
20世纪末期,我国博物馆简朴、直观、形象的传统设计形式受到冲击,装满包装、商场饭店、园林建筑、舞台歌厅、旅游景点等设计手法闯了进来。于是乎人造景观和场景等多了起来,各种现象迭出。
文物、标本等主要展示物,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附属物,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弊端层出不穷。
一是放着真墙不用,却要顺着直墙用木板造一道假墙,真墙与假墙之间还留出近一米的空间距离,展线必然缩短,于是又增设横向假墙,真墙完全可以挂放照片、图表,摆设橱柜、沙盘,假墙一般用可燃木材,(三合板)钉制而成,消耗了大量木材,并增加了火灾隐患。
二是有充足的自然光不用,偏要人工采光。不具备采用自然光的条件,没有办法,就得用人工采光。有的窗户宽敞明亮,自然光充足,却全部封闭起业,采用人工采光,大量灯泡照射。耗费电能,又造成自然通风不良,空气混浊,观看文物也不真实。
三是室外内架屋、床上加床,封闭小房间。本来宽阔、顺畅的陈列室,变成众多的、非必要的人造小开间、小场景,七拐八折,进了迷宫,就像进了大观园。“曲径通幽”,给消防及疏散观众带来了不少麻烦。
四是声光电齐发,超过了一定限度。陈列室光线不足,采用人造光源,无可厚非,讲解声音低,也可用扩音设备;但超过一定限度,就适得其反了。有的陈列室内,光芒四射,声音嘈杂,闪闪夺目。一般商品展销是可以的,而作为博物馆陈列,就难以达到陈列效果了。
五是整个陈列室都是彩色灯光片,色彩斑斓,灯红耀眼。为吸引观众,把陈列室布置的五光十色,观众如同进了龙宫,目不暇接。或
与此相反,布置得低矮阴暗,在陈列室中间增添方格型黑框架,给人一种压抑,黑暗之感。
六是玻璃围屏过多过大。玻璃是陈列室必用材料,但不能用得过多过大过烂。现在盛行用超厚(15mm)、超大(2m2)玻璃做围屏、隔档,造成重量过大、移动困难、反射声音、易碎易脏。
七是人造景观需要用大量的木材、油漆和石材金属等物,其中表面涂料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苯、甲苯、丙酮等,木材中的甲醛超标,石料中有氡射线,化纤地毯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有时会散发一些刺鼻味道。观众是看不到这些的。
八是多媒体、大屏幕电视用得过多过烂。不可否认,为增加动感、营造陈列氛围,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和大屏幕电视,问题是有的陈列用得过多,让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喧宾夺主,观众进来不知看什么、干什么。
九是完全与内容无关的艺术造型搭配,有些造型非常抽象,百猜不解其意,让观众莫名其妙,例如九连环圈罩在烈士头顶上。
十是人造景观与人造场景占据了主要位置。毋庸置疑,有些展览就是人造景观组合,例如“神州风采——世界文化遗产”,就是场景模型加沙盘,但作为博物馆基本陈列,就不应当有那么多的人造场景和景观,太多势必影响陈列效果。
以上诸多现象,其中有创新的成分,但陈列效果并不佳,造成浪费及带来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外行设计,设计者并不了解博物馆的规律及其特点,懂一点造型艺术,凭想象就设计。二是外行领导,认为过去形式单调,不吸引观众,花里胡哨才能招揽观众。三是没有正确认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选自《中国博物馆建筑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