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阅读体会及评语

时间:2019-05-12 12:2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经阅读体会及评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经阅读体会及评语》。

第一篇:内经阅读体会及评语

读内经,感防重于治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说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已病防变。它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数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了中医学的防治实践。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指出了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生命,注重养生,做到“未病先防”。

现在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往往等到发现疾病常常为时已晚,而有的疾病西医无法通过体检有效发现,因为人体存在太多的未知,生化全套?血常规?肿瘤系列?B超?甚至PET-CT,这些就能预防所有疾病吗?那么有钱人是不是都不会生病了?非也!

我们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所谓的“天人合一”。比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即:人体天暑多汗多尿,天寒少汗多尿的自动调节功能,这是人与自然求得统一的生理活动的表现。所以养生之道应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顺四时而适寒暑。现代人由于工作繁忙,生活的多姿多彩,很难起居规律,更调整阴阳作息,古人是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今人熬夜加班应酬比比皆是,酒色伤身啊。所以这些年来才出现一个时尚的名词“亚健康状态”,这就是对不能够顺四时,法于阴阳的最好诠释。

我们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迅速增高,时常可以听到身边的某某怎么了,我自己的至亲也因肝癌过世,恶性肿瘤一旦发现基本是属难

治,所以我们是不是该未病先防呢?

这些疾病的发病率的增高现代医学研究解释中都与饮食和精神压力有关。其实,关于饮食和情致致病在《黄帝内经》中早就有阐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指出了:药物饮食纯阳者消蚀耗散人体元气,人体的元气赖以药物饮食温和者得以生化。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环境大有改善,但是饮食结构并不完善,肥甘厚味,生活中常有之,日久阴阳失衡,元气耗伤则发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明确的说明了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告诫人们要预防疾病,益寿延年,就必须内调情志。

故“未病先防”之养生之道要求我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忘劳作,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提出了“已病防变”的思想,一直指导中医的临床学发展。

首先是已病当及时治疗,防其传变。《灵枢》有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留而不去,传舍于胃肠„„”这告诉我们外感病的一般传变规律,即由表入里,由浅及深。故治疗当邪在皮毛,当以表散;在经脉当通经脉;入里,当从里泄邪。通过它我们知道了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

其次是指导我们临床、用药 “五藏相通,移皆有次”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就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如肝气郁结,除精神郁闷,胸胁苦满等症状,还常出现纳差,食减,腹胀等脾病症状,故治肝病之时,常加用健脾之法,方如逍遥散,另外还有抑木扶土的痛泻要方等等。

最后的感想是如今在主流医学是西医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发挥我们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的特色及优势,坚守我们的阵地,并将其发扬光大.评语: “治未病”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但我们在学习经典继承传统的时候,绝不可因为西医是主流医学而自我压低,读经典、做临床,就是要建立自信,自信从何而来,从临床疗效而来,临床疗效从何而来,从经典的启示,从临床的实践来。这实际上也是中医传统医学中的一种方式,即临床实践与中医经典的有机结合,即从实践来验证经典,经典来指导实践。从《内经》获取养份,在不同的时期去读,会有不同的感悟,《内经》经络传邪的理论和《伤寒论》六经传变的理论,都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疾病,都会有其特定的传变规律,只要把握好传变归律,各类疾病的治疗就会有法可特,有方可用。

第二篇:浅谈《内经》养生

浅谈《内经》养生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关于《内经》中“五谷为养”、“四时养生”、以及“动静相宜”等养生观点的见解,然而现代环境下的人们却往往忽视了这些观点,实际上《内经》中的养生观念之于现代生活仍然极具现实指导意义。关键词:“五谷为养” “四时养生” “动静相宜”

《内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成书的医学典籍,集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医疗经验和理论于一体,囊括了经络学、脏象学、养生等诸多方面,融合了先民的智慧和传统哲学思想,是传统医学的根基和源泉。时至今日,仍然在医学的海洋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辉。《内经》之中一些关于养生的篇章确实令人感到受益匪浅,其中,“五谷为养”、“四时养生”、以及“动静相宜”等养生观念给予现代养生极大的启示。

首先,我想谈谈我对“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认识。根据《灵枢·五味》中的记载,“五谷”所指的是杭米、芝麻、大豆、麦、黄黍这五种谷物,“五谷为养”是指以这些谷物供养、滋养人类;“五果”则是指枣、李、栗、杏、桃,“五果为助”说的是在养生方面应当发挥果类协助、辅助的功效;“五畜”,就是牛、犬、猪、羊、鸡,“五畜为益”,则是突出肉类增益、增加的作用;“五菜”,指葵、韭、霍、薤、葱,“五菜为充”意在传达蔬菜补充、充足的功能。其实我们的现代生活当中的细粮粗粮、蔬菜瓜果、鱼禽蛋肉当然上文提及不止五种,《内经》成书的时候农作物的种类远比现代作物少得多,“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说法可以当做举例。我们通过这些需要领会的是《内经》中注重膳食结构平衡的观点。“五谷”排在首位,起到了滋养供养的作用,应当是我们获得能量的首要而基本的来源,其余的“五果”、“五畜”、“五菜”则是发挥辅助、增益、补充的作用,最终达到“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目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的饮食结构中“五畜”的比重有逐渐加大的趋势,人们更愿意食用煎炸烤烹后香气扑鼻的肉类,这使得原本有增益效果的“五畜”过度补充,却造成了过犹不及,甚至是物极必反的效应,引发了诸如超重、【1】肥胖、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现代常见病症。这在近几年备受推崇的“地中海膳

食结构”中也得到了印证。地中海膳食结构强调每天食用富含植物性食物,包括全谷类、豆类、水果、蔬菜和坚果等,每周食用少量适量鱼、禽肉和蛋,每月只食用几次红肉,并且主要食用当季和当地产的食物,这种实践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模式已经被证明能够有效的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五畜”过度补充的同时,陆离光怪的现代社会也上演着各种过度节食减肥的闹剧。不少瘦身食谱都建议不要食用含淀粉的各种谷类,更不要食用肉类,以蔬菜水果代替,一些获得所谓“成功”的人却因为长期的不良饮食结构而患上各种疾病。试想,不食用谷类,则失去了滋养生命的源头,不食用肉类,就遏制了增益肌体的泉流,如何能获得健康的体魄?

其次,我想说说对“四时养生”的理解。提到“四时养生”,就不得不提到我国古代哲学中“天人相应”的观点。不论是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还是庄子的“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天道》),都体现了人间万物共存于世,总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状态下,人的活动都应该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只有顺应季节、昼夜、晴雨的千变万化,才能达到自身状况的调和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和谐相处。《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也明确提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内经》中的“四时养生”正是承袭了古代哲学“天人相应”的理论依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四时养生的原则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于这一原则,历史上的各代医家做出了不尽相同的解释,但他们一致认同的是:人必须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不断调节自身,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要契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长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在春季阳气发生之时顺应的补充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并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体育运动项目,经常融入自然来采集自然之气,以达到舒养肝气的目的,促进气血通畅和郁滞疏散,增强身体素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夏季正是阳气生长之际,气候炎热,常常大汗淋漓,但人体和外界都呈现外热内寒之象,切忌因为贪图凉爽而招致湿邪侵袭,可以多吃酸味的食物来起收敛的作用,以固肌表,多吃咸味的食物补充盐分,防止汗多损心气,要注意顺应蓬勃的阳气来怡养心气;秋季天气渐渐转凉,阴气渐盛,人体呈现阴气外盛而内虚,要做到早睡,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有发散功效的食品,这样做是为了顺应天地间收敛之势,此外养生的重点应该放在防燥,多吃些酸味果蔬,以达到舒养肺气、防止秋燥伤津的目的;冬季万物凋敝,应当行闭藏以养肾气,要尽量避免过汗、劳作、发泄阳气,生活起居应当早睡晚起,饮食应当多吃谷类、鸡肉、葱椒等辛味食物,促进气理的通畅、化生津液使得肾气闭藏。倘若能够把握春之温、夏之热、秋之凉、冬之寒的不同物候特点,及时调整自身,积极适应外界,对获得强健的身体和心

【2】灵必定有所裨益。

记得曾经流行过一阵究竟是“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止”的争论,当有一天看到“动静相宜”的观点时,觉得豁然开朗,不论是“动”还是“静”,都是养生所必不可少的,以动养形,以静养神,最后达到形神共养的和谐统一状态。所谓养生,诚如其中《灵枢·本神》中指出的:“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养生不仅仅是要合理平衡膳食结构,顺应四时变化,还应该注重对心性的调和。人们的精神总是易动,却难以清静,而且极易损耗,而我们所有的活动都依赖于精神的支配,所以清静养神在养生修性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唯有清心静气,才能保持神气、元气的固守和闭藏,正是“静则神藏”之道。而《内经》总是强调万事万物应当保持在一定的变动范围内,所以绝对的“静以养神”并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心神必须适度使用,开拓思维,才能达到精神内守而又旺盛的境界。否则,过度静止的心神会使人缺乏思考的灵气和生活的动力,形如死灰槁木。“动以养形”同样也是《内经》中“动静相宜”这一养生原则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就很好的表达了人们应当参与一定量的体力劳动的观念,只有参加适度的运动,才能使得机体的气理通畅,周身循环四通八达,五脏六腑的功能得到加强。同样的,《内经》从来没有忘记提醒我们反方面——过度的操劳和太少的运动都不利于形体的健康。“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视伤血”,这样过度的操劳容易损耗和消磨机体自不必说。“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得凝结气血,久则损寿”,则是说运动量太少亦会导致身体的损害,血气周游不畅,久而久之必然致使寿命折损。总之,养生必须依从形体“动”与精神“静”的特性,通过“动静相宜”的原则来调节自身的【3】活动。环顾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学习的竞争压力增大,还常常受到

忧虑、恐惧、惊喜等等各种情绪的困扰,心神难以镇静,元神难以得到固守;加之一些不良生活起居习惯,以及对合理运动的忽视,城市中长寿者鲜见。反而是一些大山深处的村落出现大量的长寿者,深山里的人们循着祖辈的足迹,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虽然有些枯燥但却很质朴,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描绘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内经》这部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奇书,可以从中汲取古典医学文化中的多个方面,穷其一生也未必能参尽,只愿尽我所能来学习。

参考文献:

[1]孙松辉.《内经》“五谷为养”与现代养生[J].中医药学刊,2005,23(5)

[2]彭锦.论《内经》四时养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1)

[3]李益生.论《内经》“动静相宜”、“因人因时制宜”的养生原则[J].江苏中医药,2003,24(5)

[1]李益生.论《内经》“动静相宜”、“因人因时制宜”的养生原则[J].江苏中医药,2003,24(5)

[1]夏清华,曹勇,程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观[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3)

[1]孙松辉.《内经》“五谷为养”与现代养生[J].中医药学刊,2005,23(5)

[1]董良泰.关于《内经》中养生益寿理论方法初探[J].中外健康文摘,2009,6(35)

[1]彭锦.论《内经》四时养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1)

[1]曹继刚.浅论《内经》形神共养观[J].中医药导报,2008,14(3)

[1]赵博.《内经》心理养生原则[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1)

[1]裴媛.论《内经》养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5)

[1]矫正强.浅谈《内经》养生防病之道[J].光明中医,2009,24(4)

[1]战佳阳,毕秀丽,赵明山.《内经》养生理论体系的构建[J].中国中医基

第三篇:皇帝内经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阴和阳组成的环境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万事万物无非就分为阴和阳这两种,诸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光明为阳黑暗为阴,白天为阳晚上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碱性为阳酸性为阴。我们的生活讲究阴阳调和,白天为阳我们就得工作运动,晚上为阴我们就得休息不要再去运动了,所以我们晚上去跑步对于养生来说是不合理的,白天睡觉,晚上上班也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的作息时间应与阴阳相结合。同样我们得食物也得阴阳搭配。

女生的生理周期,小女生换牙是在第一个周期也就是六岁左右,上学前班的时候。换牙之后牙齿饱满。二七,女生第二性征开始发育,开始来月经,正常的周期不是每隔一个月,而是上个月的几周多久来的,下一个月也是第几周。三七各气平均,以前指的是二十一岁是现在的二十岁,以前认为在母亲肚子里的十个月也算一岁。女娃娃二十一骨头长到最标准,已经到了极致了。所以女生到了二十以后还想长高是不大可能的了。各方面已发育成熟适合生小孩了,最佳生育年龄为三七到四七之间,怀孕时候穿花棉的内衣,怀孕期间每天要清洗乳头并按摩。在此期间生小孩恢复得也快。女人二十八岁以后钙开始流失,就需要补充可以吃钙片。我们应当多体谅更年期的女人,女人到了更年期体型变化,心理也会有所变化,导致脾气暴躁。

男生的生理周期,小男孩换牙最佳时间在小学1·2年级,换牙之后牙齿不好则说明需要补肾。在生长发育期间尽量少吃坚果和糖,坚果和糖吃多了会影响生理发育。二八肾气盛,男生到了十六岁肾气充足,男性的第二性征发育,喉结更加明显,开始长胡子。男生长高会长到三八也就是现在的二十三。二十三以后想长高就不大可能了。

肾气反应一个人的生育能力。肾气强生育能力就强。每天观察自己的小便、大便,反应了我们的身体健康,正常的小便是淡黄色的、透明的、清澈的,小便里面有泡泡说明蛋白质和糖过高。大便最好在早上的5:00-7:00解,大便发白说明肝出了问题,大便发黑说明肠胃出了问题,当然对便池也有要求最好使用蹲便器。

起床最佳时间,春天和秋天最6:30-7:00,夏天6:00-6:30,冬天8:00。睡觉10:00不睡不要脸,意思是晚上到了10:00不睡就会对皮肤不好,所以要想保养好皮肤就要早些睡觉。凌晨1:00不睡不要命,意思是不能经常熬夜,熬夜就是在提前结束自己生命,要想长寿的人就不要熬夜。晚上睡觉的时候用能够透过月光的窗帘两层窗帘更好。中午有睡午觉习惯的也要注意了,睡午觉时间宜为午饭后20分钟。每天早上吃一个白鸡蛋。每顿饭前喝一碗汤温暖又健康温热的效果更佳。喝水,渴了才喝,不渴不喝,喝白开水,温水或温水茶,少喝碳酸饮料,碳酸饮料伤肝而且容易增肥。喜欢喝茶的朋友也得注意,喝清茶淡一点儿更好。给爸妈买茶红茶最好。乌龙茶什么体质都可以喝。肾是最重要的排毒器官,春季适合运动减肥,3-7月就是减肥的最好时机。

不妄作劳:妄:欲望、妄想(对外界事物过度)。不能过度房事,但也不能没有,要讲究间隔时间。喝酒伤肝,少喝可以养颜,米酒最佳。男人喝醉了房事伤害很大。女生要每天洗私处,房事前也要清洁,避孕套是最好的防止措施。精神内守,口水,血液都是人身体内部的精华,我们随地吐口水是不文明的,也是浪费自己的精神。上厕所时要专注,不能玩手机,容易长痔疮。上厕所也不能蹲太久。提肛运动,可以对阴道有好处,尤其是生完孩子后。小解时控制流量和

速度对肾好,上大解时要自然10分钟最好,不要故意的蹲大号。排便时排不出来就经常揉揉肚子。

我们在买房子的时候要注意,光照、通风和设计。充足的光照和通风能够减少室内污浊之物产生。设计主要是卫生间,卫生间应当独立,卧室里面不要有,因为卫生间是阴寒之地,易产生污浊之物。晚上睡觉时各个机制都在休息,抵抗力降低,污浊之物来袭容易生病。

古时那些修道而成道的人能够活到一百多岁还能生子,古时修道的人很注重养生,说明养生的重要性,养生能够使各项器官延迟衰老,从而寿命增长,达到长寿。身体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机制,当我们生大病的时候,能够不要做手术尽量不要做,减少对身体的伤害。做手术就像一台新的电器去掉一个零件或换掉一个零件,每一个零件都有它存在的作用去掉或换掉肯定就没有之前那么好了,身体也是如此。

一学期过得很快转眼间期末即将到来,通过学习这一学期的《黄帝内经》课程,收益颇多。《黄帝内经》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课程,一学期想学完是不可能的。虽然时间很短,但是老师上课讲授的知识很广泛,生活起居,衣食住行都有涉及。我认识到了养生的重要性,当然我不能每方面都做到,但我会多注意。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更多的去很关注养生。

第四篇:《内经》读后感_修订版

《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关于这部著作的赞誉,已是不胜枚举,不再多言。《内经》论述的是医学,更是医道,它首先是审视自然,所谓“度势”,再是审视自身,所谓“内观”,教人以通过“内观”和“内炼”以达到天人合一,合于阴阳的境界,从而实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内经》博大精深,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精气学说、藏象学说和运气学说等等。但其关于养生之道的论述最为人所津津乐道,最具普世价值,也是现在人们研究学习《内经》最主要的方面。

《内经》通过阴阳五行等学说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治未病”的养生观念,即怎样不得病,怎样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保持健康的思想。而且它对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季节的养生都有比较详尽的论述。比如《内经》指出,女子的生命周期以七为一个周期,女人在考虑自己身体状况时,应该以“7”为一个标志,而男子的生命节律以八为一个周期,跟“8”这个数字有关。在一天之中,到了什么时辰,人就应该做什么,比日冬宜睡,早晨宜行。而在一年四季中,一年四时的规律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应该顺应四时的变化,有规律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即“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所以养生的重要法则即“法于阴阳”,“从四时阴阳则生,逆之则病”。除“法于阴阳”之外,《内经》还提出了“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作妄劳”等养生基本原则。它还提出了养生的两大纲领:对外要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受到六淫之邪的侵袭,即“虚贼邪风,避之有时”;对内要调养精神志意,避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化,即“精神内守”“恬恢虚无”。

养生是指修身养性、形神共养,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其中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最重要的部分。《内经》特别重视饮食调理,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并提出了“食饮有节”、“全面配伍,五谷为养”等养生观。在饮食养生中,经络学说是基础,“行气血,营阴阳”是经络的主要功能,但气血来源于饮食,经络是饮食经过肠胃消化吸收后的运行通道,为人体营养物质运行的大通道;藏象学说是核心,从生理功能上来说,五脏是人体的核心,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组成的统一体,而饮食对人体的作用是以五脏为中心,并通过五脏影响全身,正如《内经》所言:“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对食疗也具有指导意义,根据阴阳学说,凡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食物都属于寒性或凉性食物,凡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食物则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寒性食物能治疗热证,属阳的食物能治疗寒症,而在五行学说里,根据食物不同特性和作用将食物分属为金木水火土,且由于食物味道不同,又有不同的作用,《内经》云“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即五味理论。由此可以看出虽然饮食养生说的是通过饮食调理来保养正气,实质上仍离不开《内经》的系统理论学说。所以全面地学习《内经》理论知识对现代人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除了饮食养生外,《内经》还提到了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对于抗衰老的重要意义。曲黎敏教授在《名家讲坛》中提到,自然界中只有人活不到到自己的自然寿限,根本的原因是人站起来了,从而导致了呼吸方式,运动姿势以及消化功能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因此理论上说,人类可以通过调养增进现在的一般寿龄。古代养生防衰有一些基本观念,如外避虚邪、内养精神、注重真气等。我国中医养生学基本内容包括勤运动、畅神志、慎起居、节饮食、适环境、练气功、辅药物。而这些观念,大都在《内经》中有所论述,研习《内经》,对于养生抗衰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关于《内经》中养生之道的学习,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更合理的安排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比如很多学校安排夏冬时制,不仅仅是因为冬夏的昼夜长短变化,更重要的是合于四时阴阳变化,夏宜夜卧早起,冬适早卧晚起。又如饮食中不仅要注意不暴饮暴食、不

过度节食、不饥后过食等,还要注意食物的营养搭配,五味调配,阴阳相济,五行相合,配伍时禁忌相恶相反的食物配伍关系。

现代人生活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里,很多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而经常熬夜、烟酒无度、饮食无规律经常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等“现代疾病”,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内经》的意义和价值也日益凸显出来,但对于这样一部已成为“经”的著作,我们也没有完全吃透,书中的精华,还有待我们继续去提炼,去升华。

第五篇:内经选读学习心得

《内经》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医学著作,当中论及的许多医学观点是中医学的菁华所在。相信你读完内经之后获益良多。接下来就跟写写帮文库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内经选读学习心得吧!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篇1

中医这种东西实在不能让现在的年轻人感冒,但那是因为没有静下心来真正的用心去体会,真的是白白浪费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了!中国人和西方人比能胜在哪里呢?经济,政治,法律都不行,就连体质都比人差一大截;能胜过的就是前年集结的智慧而已!

关于阴阳节气,向内观止这样的东西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人愿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头上!因为向内看麻烦,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向内看还会苦恼,不如活一日过一日快活。可是人如果不向内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无法了解世界更不能为王!

可以肯定的是我现在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没有什么大病,只是时不时会头痛,肩膀痛,喉咙痛,眼睛痛等等。

但自从有了您的课程之后,每天早上赶到1105,早早的启动多媒体,是您的课,喜欢上了《内经选读》就坚持了下来,才知道:智者之养生也,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记得那个繁星点点的夜晚,我们数着啤酒罐看星星,是您,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让我从堕落中逃脱而出,记得我打游戏虚度年华的时候,是您,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世,方可长久……让我的生活从此不再虚度,记得在我病痛缠身之时,是您,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让我摆脱了疾病的困扰。

看过您与老朋友的对诗,才懂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智慧之美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听了您的课,才了解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了您的事,才知道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保持年轻的容颜……

在第18周结束您的课程之后,我独自又来到1105,教室依旧那么的宽敞明亮,那个熟悉的讲台,那个我做了15周没变的位置,依然残留着“上古之人知其道者……”的影子,相处的时间总是那么的短暂,美好的回忆总是过往的云烟,离开后才发现,那段时光是最充实的。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篇2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它所建立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理论发展与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而《内经选读》作为一门培养中医药专门人才,提高中医药文化素质的重要课程,能使学生了解中医学术的渊源及《内经》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掌握《内经》中重点的基本理论、指导原则,从而提高学生中医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秦伯未老先生曾在《内经知要概论》中讲到:“《内经》仅仅是中医的门径,问题就在如何通过这门径来窥视更渊博、更广阔的中医成就。”而《内经选读》的概论部分就强调了“诵、解、别、明、彰”等学习经典的方法,使学生明白应该如何研读《内经》。

当然,在此基础上,也应加强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查询相关文献甚至是临床资料,以加深理解和运用。比如对原文“诸痛疡疮,皆属于心”的理解,除了掌握其含义外,可以从安神、泻热等角度去查询疡疮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和应用。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与培养,因为单纯的诵解《内经》原文仅仅是“纸上谈兵”。比如可以从《素问·六节藏象论》的“四时五脏阴阳”系统来认识《黄帝内经》的整体思维和意象思维,加深对“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的认识等等。抓住一点,以点带面,拓展思路,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去观察、思考、理解,才能在临床上运用自如。

我们常说“读经典、做临床”。《内经选读》原文导读部分按《内经》理论体系择要汇集原文,并加以分类、校注、按语,而且酌情添加临床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中医思维的培养、医学源流的发展。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段原文,主要是阐明阴阳交感、互根与消长关系的,“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是其在治则上的体现。以《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大烦渴不解,脉洪大”为例,来说明津液的上承输布必赖气之激发与推动,这是阳中求阴的运用。而张锡纯治疗阴虚发热,在滋阴的基础上加入黄芪其理相同。此外张锡纯治大气下陷之升陷汤也寓有阴中求阳之义。古代医学第一人的张仲景和近代医学第一人的张锡纯将《黄帝内经》的理论阐发与运用得淋漓尽致。

我也有幸能够在当地医院中医内科见习一个月,通过临床跟诊与床边教学,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内经》的理论是如何来指导临床实践的。就拿内分泌科为例,临床上,用《内经》气化理论指导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为气化功能障碍始终贯穿着整个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气化功能障碍包括机体真元之气不足与气机运行失调两方面。前者指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致气化无力。后者指因气机运行失调,致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简言之,气化功能障碍即“气病”,指的是真气不足,气机失调,机体气化功能障碍导致气血津液代谢异常、脏腑功能失调。当地名老中医根据其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将糖尿病肾病辨证分为气阴两虚证、痰瘀互阻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进行论治,起到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

当然,以上仅是临床中很小的一个例子,其他比如“风能胜湿”理论在肾性水肿中的应用,“治未病”理论对老年性疾病的防治等等,都是《黄帝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良好体现。

《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的旷世之作,同时也是医疗实践经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通过取象比类的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黄帝内经》将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比如“中庸”思想、“天人相应”思想、“气”思想)融入医学,并直接用来解释相关内容,所以我们在学好《黄帝内经》的同时也要多读各家经典。文以载道,经典以其丰富的文化积淀与内涵,使其具有典范性及持久的魅力,给人以启迪与震撼。比如在学习《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及养生理论时,我们可以看看老子《道德经》以及《淮南子》的内容。例如,“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养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这些观点均是《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学说在养生方面的具体应用。

著名中医教育家、“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经常强调“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自然通”,我们要学习、研究《黄帝内经》,弘扬中医学,必须结合对其文化母体的审视和剖析,才能深刻领悟和掌握中医学的理论真谛,而这个是我们这辈中医人一生终将奋斗的目标。

内经选读学习心得篇3

体质

《内经》非常重视对人体质的观察。

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体质。关于这一点,许多香港人都有留意到。香港人总喜欢说:“此人属寒底、彼人属热底。寒底的人不可随便服食寒凉之物;热底的人则不可随意服食燥热之品。”

其实关于人的体质,不仅只有寒热之分。如体瘦、舌体较细的人,多属阴虚体质。故医者在治疗此类病人时应注意“阴虚往往可致火旺”这一点,要小心运用燥热伤阴之品。又如肥胖的人,或俗称“两头尖”的人(即肚子特别肥胖,而显得头足细小的人),此类人多有痰湿,运用滋阴之品时就要特别注意了。

《内经》中有许多内容是描述人的体质的,如《灵枢·阴阳二十五形人》中就从体质的角度把人分成“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类型。在临床上我们必须要随时观察病人的体质,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诊病时就相当重视这一点。

疾病的传变规律

中医认为每个疾病都有自身的传变规律,如《伤寒论》中提及的六经传变、温病学里的卫气营血及三焦传变等。我认为,疾病的传变规律,基本上是按照五行“相乘”的道理,即“木→土→水→火→金→木”此顺序。

故《金匮要略》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的正是这一点。我认为五行间的相生相克本来就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运用五行学说来解释脏腑间的关系时,不能过于盲目。

如“脾土是否为命门之火所生”呢?在中医理论里,真正属火的脏腑是“心”,故在考虑命门和脾的关系时,绝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心与脾的关系。

在此附带提出一点。在当时,《内经》已经相当重视精神环境的改变对人的影响。如《素问·疏五过论》言:“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

六淫

《内经》相当重视六淫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就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而“病机十九条”中对六淫之证也有描述。

可惜,对于《内经》中的许多内容,教科书的解释常不得要领。如“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此句话,一些教科书的解释是:“因湿邪阻碍经脉阳气,以致颈项强直。”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一般来说,引起项强的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寒气;另一则是湿邪化热所导致的阴伤。而《内经》此句话所说的,正是指后者而言。因此教科书的解释,是忽略了湿病也有传变的一面。

辨证论治

当医者一开始面对病人时往往会问:“您哪里不舒服?”也就是说,在面对疾病时,医者首先必须要辨清疾病的位置(即“病位”)。另外,医者在治病前还要辨清疾病的性质(即“病性”)。上述所说的这两个要点,正是中医所说的“病机”。

“机”,就是“关键、要害”的意思。在面对疾病时,医者必须要先看清疾病的要害在哪里,更具体地说,就是辨清中医所说的“八纲”。中医的“八纲”,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此八纲固然重要,但还有另外二纲我认为是同样重要的,就是“气”和“血”。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调理气血是很重要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此段经文是说,我们在面对疾病时,必须要先把握疾病的病机,找出哪一个脏腑出了问题,再按照疾病的性质作治疗,要“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切忌犯了“虚虚实实”之戒。

“疏其血气”这句话,有些中医书认为就是“行气活血”的意思,其实是不对的,此话除了“通”的意思以外,尚包含了“补”的意思。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中医治病,是强调“调整”的,即调节失衡之处。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使是要疏通气血,也是随着疾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也是强调这一点。

至于具体的治法,就要按病位、病性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如“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另外,《内经》反复强调医者在面对疾病时,必须要辨证论治。以“咳”为例,《素问·咳论》言:“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因此,不要一遇到咳就只知道治肺,或只是想到用“止嗽散”。我曾经看过一位医生在治疗咳嗽时,竟然有七成以上的病人都用“止嗽散”,可见其医术水平有多高了。

如“痿证”,不要因为“治痿独取阳明”一句话,就把所有痿证都从阳明论治了,要知道《内经》在讨论痿证时,可是同时论及了“痿躄、筋痿、肉痿、骨痿及脉痿”(《内经素问·痿论》)的。因此在治疗痿证时,怎么可以不先辨清病机呢?

又以“糖尿病”为例,这个病现今越来越普遍。在四十年前,内地经济条件差,得此病的人很少,但随着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得此病的比例不断上升。其实,这种情况跟经济改善,人民的饮食变得越来越丰盛很有关系。

关于这个观点,《内经》早有提及。《素问·通评虚实论》言:“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对于糖尿病,我常常从“脾胃”论治,因为现代人的饮食过于丰盛,反因此而伤了脾胃,使水谷运化失常而得此病。

作为一位医者,必须要先学好辨证。我曾经在贵州治疗一位患疟疾的病人,此人除了有寒热之外,还感觉头痛如破、身痛如被仗,非常痛苦,我用了“柴胡桂姜汤”,数剂而愈。此病若非辨证准确,恐怕难以治好。

诊法

《内经》记载了相当多的有关诊法的内容,特别是望诊和脉诊两部份。可惜这些内容如今却逐渐被医家们所遗忘了。

◎望诊

现今许多医者愈来愈忽视望诊的重要性。事实上,《内经》对于望诊的描述是相当详细和生动的,以望“颜色”为例,《素问·脉要精微论》曾说: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所谓“重漆”,就是古代用以涂棺木的漆,其色黑而光亮;而地苍之色,则有如煤炭般。

◎ 脉诊

脉诊对中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现今一些医者,姑且不谈他们对古代有关脉学的理论认识有多少,令人失望的是他们竟然连把脉的位置都搞错了。

我曾经见过上海一位很有名望的老大夫,他把脉的位置竟然在掌侧前臂桡侧中部(相当于手太阴肺经“孔最”穴附近),在这个位置上把脉可以诊断到什么疾病吗?中医如此能不灭亡吗?

《内经》对脉诊的描述非常详细,以脉学所说的“胃、神、根”为例,中医非常重视胃气,正是“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那么有胃气的脉象是如何呢?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有此描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以”字即“而”的意思,在此所谓的“滑”,是微有滑象之意,这要在临床上慢慢地用心体会。神,乃“从容和缓”之意。即《濒湖脉学》所言:“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

对于脉象,《内经》的描述更是生动。《素问·脉要精微论》言:“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就这么几句话,就把四季里平人的脉象说得淋漓尽致了。

曾有一位名为萧熙的医师,他是江西人,在当地颇有名望,病人很多。有一天,一位女士来求诊,萧医师在诊脉完毕后,问这位女士月事是否已至?这位女病人听了此话后,面露不悦之色,并说:“你这位医师,连把脉都不能够判断我月经的情况,看来你的医术也不过如此而已。”

说完后即忿然离去。萧医师听了此话以后,颇为内疚。遂辞去了工作,赴广东寻访名医,希望能潜心学习脉学,后来果然学有所成,凭脉诊就能洞悉许多人的疾病,并得了“神脉萧熙”的称号。

下载内经阅读体会及评语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经阅读体会及评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内经阅读答案参考[五篇]

    内经阅读答案参考《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先人们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生活与医疗实践中,仰观天象,俯观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结果。《内经》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

    《皇帝内经·灵枢》节选鉴赏(汇编)

    《皇帝内经·灵枢》节选鉴赏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邪客于风府,病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日作晏,此其先......

    皇帝内经学习心得(精选5篇)

    班级:经济信息管理123-2班姓名: 黄琪学号:12301020233 《皇帝内经》上册《素问》第一章 “上古天真论” ------------学习心得 时光如流水,恍然已流去。不知不觉中,这一学期的选......

    盘口内经读后感(五篇范文)

    盘口内经读后感1、 如果市场的运行趋势跟你的分析结果相反,那你应该选择止损 2、 被套牢的人们,整天愁眉苦脸,好像世界上除了空气就是叹气。 3、 多方炮--股票专业用语。“多方......

    内经学习内容第七讲

    第七讲自虎汤证 【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提要】辨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脉象与证治。 【阐释】伤寒当指广义。伤寒脉浮滑,浮为热盛于外,即“表有热......

    《皇帝内经·素问》第(推荐五篇)

    《皇帝内经·素问》第十六篇黄帝问曰:诊要何如?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

    内经Z第4次作业

    《内经Z》第4次作业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根据《素问.热论》两感于寒是指 [1分] A.表里两经先后感受寒邪 B.一经感寒后第二次又感寒邪 C.二经同时感受......

    写好作文评语的体会

    写好作文评语的体会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西堡镇中心学校付国花作文评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下面仅就几年来我对作文批改的实践,谈几点写评语的体会。一、规范书写,树立榜样。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