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英学习培训总结
走进英国 感受异域风情 学习先进文化 ―――-赴英国学习培训总结
从英国回来转眼已两周了,看着在英国的学习旅游的照片,回想起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回忆起曾经跟同学老师们一起在Bognor Regis度过的21天美好时光,心里无比的眷恋。虽然仅仅只是短暂的三周时间,英国,这个古老美丽的国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英学习培训期间,与老师和同学们建立起的深厚的友情让我终生难忘。
一、英国的景
在飞机上熬了十几个小时,我们暑期大学英语教师赴英学习培训团一行四十余人于当地时 间8月11日晚八点半左右抵达英国伦敦希斯罗机场,下飞机后坐上奇切斯特大学大巴车直奔奇切斯特大学Bognor Regis校区。在约两个小时的行程中,虽然我们很困,很累,但依然抑制不住兴奋的情绪,一直看着窗外,想找出英国的夜景有啥独特之处。可是,除了发现在路上跑来跑去的英国的汽车大多都很迷你之外,眼见之处就是黑幽幽的房子,阴森森的树,没有喧嚣的人群,没有耀眼的霓虹灯,不免有点小小的失望。
迷迷糊糊地睡了个倒时差的觉,睁开眼,打开窗,才发现满眼的绿,满地满枝的花,还有那湛蓝的天空上不轻意地漂浮着朵朵白云,就象挂在不远处的一副淡雅的风景画,让我心中不由得一阵惊喜,这就是英国啊,真美!
这种美,这种惊喜,从到英国的第一个早晨一直陪伴着我们直到踏上回国的飞机。任何时间走在小镇的大街小巷,我都会感觉到清新、清静、清爽,路边各色灿烂绽放的小花,风格各异的民居,芳香漫溢的庭院,还有时不时会跳到脚边的小松鼠,都让我感觉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美丽和谐,心情无比的轻松愉快。
当我们在周末闲暇之际,体验英伦风情,游历英国首都伦敦时,感受到的又是另一种氛围,一种国际大都市的繁华和包容,从世界各地聚集到这里的人群,各种古老建筑展示出的历史的沉甸,白金汉宫,大本钟,国会大厦,首相府邸,伦敦塔桥,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伦敦眼,大英博物馆„„让人留恋忘返,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伦敦市中心的大道中矗立着的座座富有纪念意义的各式雕塑,成为独特的伦敦一景。
都说英国人有城堡情节,在英国,城堡无处不在,这些城堡庄重古朴、历史悠久、气势恢弘,我们在游览了温莎城堡和爱丁堡城堡之后深有体会。每一座高高的城墙后面都隐藏着一串串精彩动人的故事,给每个城堡都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二、英国的人
英国人严谨,随和,热情,有修养,有耐心,有绅士风度,这些都是我们的亲身体会。英国人做事一丝不苟,循规蹈矩,例如,早餐规定只能选吃五种食物,那么哪怕是多喝一杯饮料也是不被许可的,除非付费饮用。英国人对人都很热情,乐于助人,我们出行在外,由于人生地不熟,所以经常找人问路,每一个人都很热情地为我们指点,如果顺路的话,甚至还会带我们走一程,因此,我们从来不担心在外面会迷路。在英国,我们随时可以感受到“顾客至上”,例如在邮局买电话卡,工作人员会很负责地教我们使用,很认真地回答每一个问题,而后面的顾客会很耐心地等候,静静地排队,没有任何的抱怨和不满的情绪。过马路时,行人可以按下路边的信号灯按钮,等待绿色灯亮再过马路;如果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司机们往往会自觉停下车来,挥手示意让行人先行,这时候,我们往往都会对司机报以感激的微笑,心里暖暖的。在车站,在公共汽车上,在地铁里,在火车上,我们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以人为本”的公共设施和贴心的服务,公汽,地铁,火车上都有专门的停放小孩推车和残障人士轮椅的区域,完全不用担心出行带推车不方便。英国人不喜欢大声喧哗,在汽车上,火车上几乎听不到喧闹的声音,大多数人都是静静地看书,或是听音乐,如果与友人交谈也是很注意说话的音量,尽量避免影响别人。英国人讲究仪表整洁,注重形象及风度,哪怕是一名公交车司机,也是穿戴整齐,很注重职业形象。
三、英国的饮食文化
出发之前有不少先行者告诉我们,英国的东西很难吃,没有味道,一定不要忘记带上榨菜,豆腐乳,老干妈。于是,果然几乎人人都带上了这几样,而在英国吃饭时,的确餐餐都少不了这几样,因为英式西餐虽然有色,却不香也几乎没味。蔬菜,萝卜,土豆,蘑菇,都是清水煮熟后不加油盐酱醋直接端上桌,这对于吃惯了中餐的我们来说实在是很艰巨的考验。不过,本着“入乡随俗”的原则,我们除了在吃饭时加点中国带去的调味品之外,尽量让自己吃西餐,时间一长,还真慢慢习惯了西餐那健康的淡淡的口味。
要“入乡随俗”,体验英国的饮食文化,酒吧是必去之地。酒吧是英伦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每个英国人必去的地方,而喝啤酒则是英国人的传统习惯之一,街头巷尾到处可以找到酒吧。英国人常在工作之余去酒吧,喝几杯,聊聊天,谈点轻松的事、交换一下信息、一天快节奏的工作的疲劳和烦恼也就在暖融的气氛中消散了。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也去当地的一家小酒巴体验了一回,一品脱啤酒,可以海阔天空地聊一两个小时,如果不到酒吧,还真难理解为什么英国人对啤酒独有情钟。
四、英国的教育
我们此次英国之行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学习体验英国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英国的教育主要有四大理念:
第一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英国的学校都采取小班制,其班级规模小得出乎我们的意料,一个班大约才五、十个学生,最多也不超过二十来个,简直比我国大学的研究生班还少。我们四十几个人被分成了三个学习小班,每班十四、五个人。这样老师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是“团队精神”。在英国培训学习期间,让我们感受颇深的就是英国教育所强调的“团队精神”。每个班的同学都被分成几个小组,每一组的人数依具体教学任务的不同而经常变化,有时二三人一组,有时四五人一组。每一次上课时在老师讲了一些概念性或理论性的东西后,接着就会要求同学们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小组讨论中,每个小组成员都要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达成一致形成小组的共同观点。在总结的时候,每个小组还要派出代表发言。这就要求各小组成员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小组讨论或争论是最普遍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优点不仅仅是让每个学员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更重要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相互配合、齐心协力的合作精神。
第三是师生平等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我们求学期间,一点也感受不到所谓的“师道尊严”,老师和学生是一种绝对平等的关系。学生可以对老师直呼其名,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也无需起立,必要时举手发言。老师很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很少进行个别提问,怕学生回答不上来,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在学生小组讨论时,老师会在桌子旁蹲下身来,认真听取学生们的讨论结果,或给予适当的指导,没有半点架子。这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极大的提高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是“创新”的理念。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自主学习,发展创新思维。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口述,可以画画,还可以表演。尤其在课程即将结束,做最后的presentation时,老师更是鼓励学生们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表达规定的内容。例如我们最后在做“教学法”课程的presentation时,四组成员各显神通。有的通过角色扮演来表现备课及课前热身活动的重要性;有的通过实际讲一课,来展现在讲课过程中运用到的情景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有的更是别出心裁,通过唱歌来教授英语课程。我们的出色表现都得到了老师们的赞许。
五、学习感悟
此次英国学习期间,让我们感受最深的还是英国国民的普遍的高素质。英国人与人交往的温而不冷,谦而不卑,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英国人讲究诚信,尽守其职,合作而非干涉的处世态度都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他们教育的结果。这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国内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的核心,首先应该是育人,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义务,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要学会做一个有礼有德有素养的人。
其次,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当然要学习英国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并根据国内大学英语教育的客观实际加以改革应用。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掌握语言本身,还要通过语言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与人交往合作的精神。我们应该把教学的“舞台”让给学生,促使学生把握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增加英语知识的吸收,提高英语学习的技能,最终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短暂的英国之行,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得到了提升,虽然国内的教育与国外的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我们可以尽量偿试把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合理、有效地运用到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去,以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
第二篇:赴英总结
赴英学习总结与反思
十堰市竹山07届资教生 张虹桥
为提高湖北省的教学水平与整体素质,了解国外教学的先进手段和科学方法,体验异国他乡的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促进湖北省教学改革,在湖北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资教老师培训团于2013年11月2日启程赴英国进行了短期考察培训,这次出访让团员们大开眼界,感触颇多,所到之处给团员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而我有幸作为其中一员参加了此次赴英培训,在英国进行了为期20天的学习、考察。此次英国之行,除了英国优美的自然景观、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外,更主要的是通过学习、培训和考察,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后工作中可资借鉴的新东西。为了学习、借鉴英国在教育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经验,现将在学习考察中了解的情况和感受作一报告。
众所周知,英国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教育变革始终走在前列。无论是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还是教育管理理念、手段和教育设施均引领目前世界教育潮流。另外,英国人也特别重视实干,他们的教育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做好每一件事入手。这些,确实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这次来英国我们有幸参观了7所学校。这7所学校在很多方面是我们资教学校所不能比的,学校有自己的室内体育馆他们几乎每个学生都有笔记本电脑,教室都有投影仪多媒体,墙壁有各种各样的精美宣传栏,内容新鲜丰富,地面都是地毯,教室都有监控设备,桌椅摆放不拘谨,不存在第一排座位和最后一排座位的说法,每个教室差不多是30人左右,每节课除了一个老师上课外,还有一到两个助教,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学科和专业特色,每个学校都与其他国家的学校建立友好学校或姊妹学校,学校每年大胆精心组织学生出国夏令营和大学游等等,实在让人羡慕不已,自己也在心底为中国农村教育加油。
别人都说英国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比中国学生强,这一点我一直都不以为然,现在才知道原来他们从幼儿园就开始抓起。在幼儿园里,我看到小朋友在从事各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游戏,如:洗头,做饭,给娃娃穿衣服,捏泥人等等。学生进入初中就开始接受各种各样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如技工,烹饪,缝纫,体育(如橄榄球,篮球,足球等),艺术,舞蹈,音乐(许多学生精通多种乐器能在电脑创作音乐),图片设计,服装设计,陶瓷制作,戏剧(难怪中国曾经有人建议把国粹京剧搬入课堂),多媒体电视制作播音主持等等,另外学生每天学习时间也较短从上午8:30到下午3点,没有晚自习,适量的家庭作业,双休日例假,难怪学生不厌学。我个人认为中英两国中学学校的办学现象也不一样,在英国,学校通过各种教学设备仪器和教学方法量体裁衣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各行各业有用的人;而在我们农村中学,学校狠抓的升学率,上重点率,老师每天忙于考试讲卷。唯有上大学才是唯一出路。学生每天从早上6点学到晚上9点,除了教室外,就是厕所和饭堂,学生有时就在教室吃饭。学的内容除了语数外就是政史地另外就是物理和化学,能否上大学,高考一锤定音干脆利落。而英国学生的上课时间是早9点到下午3点,能否上大学,高考只是其中一个指标。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我还发现一点不同,作为老外的我们去他们学校考察,带领我们参观校园介绍校园的不是校长,也不是老师,而是学生。学生们见到作为老外的我们也没有大惊小怪。在学校管理方面,我认为也是值得中国学校借鉴的,他们成立校董会,校董会不仅有老师,还有学校办学赞助商(企业),社区领导代表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而我们农村中学都是关着门搞学生考试成绩。英国中学很注重图书馆建设,本来就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学生同时还以博览群书,而农村中学老师和家长非常反对学生玩电脑,学校图书馆也形同虚设,上级也很少来检查。英国政府每3年根据学校的各项表现来决定是否终止这所学校办学,而中国农村中学很少这样实质地评估和检查。英国的校长自主支配和开展工作的权力比中国校长多,英国校长根据各项考核和调查决定老师的去留,教师不存在编制说法。而中国农村老师拼命地弄编制,搞到编制后就悠闲自在,不需担心后半身了,英国农村教师的工资和收入不低于城市老师,国家对农村学校经费投入不低于城市,而中国在这方面也在努力。再穷不能穷教育,在农村每个教室都是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室里有助教的年代还需等几年?
在英国,各级学校很注重学生的适应性,比如即将升入初中的小学生会到初中去上一天课,到初中去参观校园,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中生学校也会组织他们去剑桥等大学参观。在英国我发现学校很注重对学生的跟踪管理,每个老师管理多少个学生,每两周把学生的在在校表现告知学生并反馈给家长,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让家长也积极参与到教育中来;此外学校经常也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来表扬学生。
在英国,你还会看到这样一种不可思议的环境,一个学校会有来自50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各种肤色,各种宗教信仰,各种语言聚在一起却是这样的和谐。
英国之旅,我们利用周末有幸参观了世界著名大学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重温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牛津和剑桥,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顶级学术殿堂,象牙塔的塔尖。阔别大学校园已经有好几年,走在剑桥的街道上,进出小巧精致的书店,徜徉于震撼人心的学府殿堂,身边不时有骑着自行车擦身而过的剑桥学子,仿佛觉得回到了自己上大学的时候,那一时刻顿时心生对大学生活的留恋和想念。。。此外我们还参观了中国驻英大使馆、大英博物馆、唐人街、2012年奥运会建筑场地等其他一些著名旅游景点。留给我的是文化震撼。
在英国,我还发现路标和各式提示牌尽可能用文字做清晰地描述,而不是用图标代替;大部分人的手袋里都会有一本闲暇时候可以读的书;早上公交车里会提供免费的报纸;上点年纪的英国人总是会抱怨年轻人读书不够多„„这一切向我们暗示了英国教育的成果:英国人自觉进行终身学习,阅读已经成为了一种日常行为习惯,真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短暂的二十天培训、访问和考察,团员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英国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认识,认为其教育理念、教学设施和英语教学手段与方法等都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在对教师的评估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我的收获和体会总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英国的教育体系
英国教育最早起源于教会学校,之后出现的是私立学校,当时只有10%的有钱人可以享有受教育的机会。现在,英国非常重视教育,所有的人在五岁到十六岁期间都要接受义务教育,这是学生上学的最低底限。目前,绝大数的儿童在三、四岁时都要上幼儿园,而年满十六岁的青少年继续接受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为了满足大众的需求,教育机构的数目也随之骤增。
大部分英国儿童三到四岁进入幼儿园(kindergarten),五岁进入幼儿学校(Infant school)学习,七岁时升入初级学校(Junior School)。幼儿学校和初级学校的低年级合并称为小学(Primary School),供五到十一岁儿童就读。十一岁时学生一般参加11Plus考试,内容包括英语、数学和智力。通过者可以进入文法学校,并能进入大学深造;落榜者只能进入技工学校或一般中学学习,不能进入大学深造。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呼吁给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更多的选择,因此,90%的学生都能进入综合性中学,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再依具体情况决定自己的选择。
学生在中学接受中等教育,到十六岁时参加GCSE(General Certificate for Secondary Education)考试,获取普通中学教育证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或参加GNVQ(General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考试,获得全国通用职业资格证书。法律规律年满十六周岁的学生可以离开学校开始工作。
二、整体教育观念
在中国,我们习惯了看到五十多名学生规规矩矩,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课,习惯了将学校和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及场所,习惯了用一个标准答案去判断学生所回答老师的提问,习惯了用考试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优劣,习惯了把成功当作对学生的最终期待。但如果你到了英国,如果你深入英国的学校,如果你走进英国的课堂,你就会发现英国的学校简直像一个五花八门的大工厂,你就会诧异于英国的课堂热闹,随便得不像课堂,你就会感慨于英国的学生学得是如此的快乐和轻松,你就会深刻地思考中英两国对教育的理解,对人才的理解为何会如此不同。
在英国,教育的重点不是传授死的知识,而是为活人服务,即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培养有个性的人,培养有专门知识和实用技能的人。这是学校一切制度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衡量标准。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基础,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就必定能够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些仅获得了知识细节的人来说,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因此,在英国的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多是一些开放式问题。他们鼓励学生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对英国的教师而言,思考过程的意义和价值远远大于思考的结果,我在英国听到这样一种观点,有人说,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教学生成为像计算机和计算器那样准确计算的工具,而是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计算机和计算器去为其他的工作服务,这或许可以非常形象地反映英国的这一教育理念吧。
英国的教育工作者认为,人的培养和性格的塑造绝不是靠所听到的和说所出来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因此,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英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写论文。在物理课上学习各种电路的连接;在科技课上学习使用微机上互联网查资料,发邮件;在劳动课上制作陶器和木器;在美术课上制作雕塑或满手涂了颜料绘制自己的抽象画。难怪我们总在感慨;英国人各个都是音乐家,各个都能画一手好画,各个都是DIY(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做的,)高手。这样素质全面的人才的培养是和英国注重实践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在发展学生技能的同时,英国的教育工作者们还注意培养学生健全、和谐的人格。英国初等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了解自己,了解自己与他人及周围世界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指导他们有益地运用自己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等教育阶段必需的一些个人素质和态度,为下一阶段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他们很少将成功作为人生目标向学生们宣传,也不鼓励学生太强的个人好胜心,而是教会孩子们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在工作中发展和大家的协作关系,并认识这些工作的社会价值。在他们看来,工作是为了培养自己有效的活动能力和得到人们的谢意,而不是为了出人头地,老师们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团队意识,给学生提供空间和时间展示自己的才能。学生在一种没有压力、没有心理
三、家庭教育
英国的家庭教育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平等”和“宽松”。
英国的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远没有中国家长那么严格。他们从不把孩子看作是自己附属品,而是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他们尊重孩子的性格、爱好、意志和隐私。他们不会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也不会违背孩子的意志让他们去做这做那。有一次我问我的一位老师周末做些什么,他幽默地回答:“做我孩子们的司机,把他们送到他们想去的地方。”
英国的父母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们独立的品质,他们很少宠孩子。在英国,我很少见到年轻的父母抱孩子。他们或用童车推着孩子,或让孩子跟在自己身边踉踉跄跄的走,他们也不会把孩子严严实实的裹起来。我们在英国的各种快餐店里很少看到小孩子们的身影,一家人逛公园或出去玩时也是父母在一起交谈,几个孩子自己玩耍。
英国父母很少像中国父母那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在家庭中给孩子们创造了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发展。孩子们在周末可以去踢足球、打棒球、和同学聚会,也可以呆在家里看书、上网、玩游戏,而不会被家长逼着去参加这样那样的学习班。
通过在英国的短期培训、考察,团员们学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亲身体验了英国的社会文化和思维方式,获益非浅,更深刻地认识了教师的作用: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引导者、合作者和解难者。也感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担负的重任:不仅教书,还要育人。
短暂的英国之旅,我在两国教育方面其实也很难看出谁是谁非,关键在于是否合乎国情。我也对农村教育充满了期待,因为国家对农村教育越来越关注,也因为农村的孩子骨子里的纯朴和勤奋,还因为我们这些农村的老师在英国学习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回国后,我将会把英国特色的教育向学校老师进行介绍交流和探讨。在自己的英语教学工作方面教出特色,办文学社,建图书室。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积极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以主人翁的角色为学校发展创造新的篇章。我们定会整装待发,满载而归,以饱满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投身到神圣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来;我们定会充分把握大好机遇,自我学习,精诚合作,总结经验为中国农村教育奉献我们的光和热。
第三篇:教师赴英国学习总结
英国培训学习总结
为了提高湖北省农村资教留任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促进国内农村教学改革,由湖北省教育厅组织了这次为期21天的赴英参观学习。在丹江口市教育局领导的信任与支持下,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倍感珍惜,每天都在满满的收获中度过,虽然时间不算长,但已足以让我开阔眼界,了解到了国外基础教育的情况,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现从中英基础教育中学习环境创设的不同之处报告如下:
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狭义地讲,就学生的学习环境可分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学校学习环境是指学校的校舍、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校风、学风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家庭学习环境是指家庭为学生学习而提供的物质条件,如安静舒适的房间,和睦的家庭关系,能够辅导学生学习的家庭成员。社会学习环境是指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学习目的的社会氛围。这里主要指学校学习环境的创设。
一、教室环境的布置:
英国的教室环境非常的舒适:(1)教室装有大面积的窗户和非常方便的拉升式的窗帘,英国的阳光很温暖,大的窗户可以在教室里享受到阳光,但又阻隔了屋外的寒冷。教室内都铺了地毯,别担心,这里的学生已经养成了很好的习惯,地毯上非常整洁,学生坐了地上讨论或是跪在地上演板是常有的事。这些和国内坑坑洼洼的水泥地面,一扫灰尘四起,墙角一个无盖特大号垃圾桶的环境是天壤之别的。(2)在英国学生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室,而老师的上课地点是固定的。比如101教室是科学教室,102是数学教室,当上完科学课后学生就会从101出来前往下节课的上课地点。这样做的好处是:每间教室由专门的任课老师负责,教师会根据当周要讲课程内容来布置教室,教室中也会保留之前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在这里没有长得一样的教室,每间教室都有自己的风采。当你走进一间数学教室的时候,你会看到铺天盖地的有关本周要讲知识的有关信息,也会看到自己制作的模型,绘制的图画,如同一个小的展览馆。沉浸其中既能学到点滴知识,又能重温完成作品时的激动心情。而且教室的风格还会随授课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再者,当学生从一间教室完成紧张有趣的学习任务后再步行到另一间教室,如同从一个展区走向另一个展区,这样可以一直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避免了一天呆在一个固定地点容易产生乏味感。而且这里的书桌上也没有堆得小山高的课本,让人很压抑。
图1 小学的科学教室
图2 教室里隔出的阅读区
二、课堂氛围的营造:
英国的课堂氛围是很宽松的:(1)在一次讲座中放了一段教学视频,教师“any one,any one”问几遍都没人应声,学生有眼神呆滞的,有嚼口香糖的,有睡觉的,即使在听讲的在教师提问时也都低下了头,没有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但在英国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踊跃,包括我们眼里的差生。在这里学生的每个回答都不会被否定,没有对与错之分,敢站起来就是勇气。这里很多作业都写在白板上,一擦即掉的那种,他们认为写在纸上不能更改,学生会有一种不敢动笔的情绪,但在白板上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宽容”、“允许犯错误”是英国课堂的一大特色,他们觉得犯错误也是一种创造,当然第二次犯错是不允许的。(2)这里记一段他们的英语课,相当于国内的语文课。开始教师和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接着合上课本,回忆课文内容(教师发了一张印有课文重点内容的卡片,学生找错并画重难点)。在这一段大家都很自觉,没有谁是翻开课本对着看的,这里课堂的纪律是很明确的,大家似乎已成习惯。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了段落大意。精彩开始了,教师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主人公的演讲是如何有劝服力的。写完后教师并没点评也没让讨论,直接给了一个问题:假设你的教师是一个行骗者,请写一份演讲,召集你的同学去反抗教师。同学们都很积极的投入到写作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来回巡视一下,提醒一下时间,给予个别的帮助。写作时间到后,教师安排小组讨论,为了使学生能更方便的、更投入的参与讨论,有两个小组就在走廊上围成一圈席地而坐,先分别朗诵再集体修改。讨论时间到后,教师组织学生上台表演,教师会给适当的点评,多是激励性的点评。在整个过程中(每节课一小时),教师的角色就是一名组织者:组织全班的学生(约30人)进行有序的活动。有时你会认为课堂上学生讨论、学生得结论,老师做了什么?教师的角色就是一名激励者,以各种方式,夸张的表情、搞笑的动作、幽默的语言或是小游戏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请不要诧异,在这里,或许这就是未来教育面临的问题,你必须将学生的注意力、对学习的兴趣,从这越来越纷繁的世界中吸引过来)。教师还是一名情境的创设者,课件是教师事前准备好的,你设置的问题要让学生乐于参与,要以所学的课本知识为载体,发展学生的能力。比如这里学生对这个问题就很感兴趣,发言非常踊跃。这里常提到这样一句话“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Show me and i may not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will understand.”连我们每次听讲座,都是这种小游戏、提问、小组讨论、展示的风格。(3)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也是英国教学的一大特色。他们认为不同的人掌握知识的方式不同,有靠视觉也就是理论学习,有靠触觉也就是动手操作学习。这里再介绍一位小所小学老师所做的项目——“每一幅画都有一个故事”,听完该用惊叹来形容了。项目是这样的:先是由副校长和教文学老师提出大纲,细节由各班老师去完成。周一带学生去参观英国皇家海军学院的大幅壁画,只要求他们仔细观察,并思考“在画中看到什么?”“人物间的关系是什么”。周二在课堂上讨论,对画作整体的介绍,仔细分析人物的表情,并初步让学生找出一些词汇来描述被关押的国王的妻子的心态。周三会让学生扮演画中人物,教师会问他们对缺席的国王的妻子、孩子的妈妈的感受。周四假设自己是被国王关起来的妻子,要给国王些一封信,恳求国王把她放出来。这时老师会教授学生肯请信的写法,怎样安排文章更有说服力。(这里老师会关掉灯点上蜡烛,并放点背景音乐哦。是不是很feeling)。周五将全校学生的信件展出,为了使信纸看起来是旧的,学生们想出了用茶叶水浸泡的办法,并让美术学得好的孩子画画,准备了一场盛大的舞台剧,并邀请家长参加。有的家庭有几个孩子同时在这个学校,所以他们回家也回叽叽喳喳的讨论个不停,也会带家长同去参观,给家长做解说员。我想,学生在这个项目中的收获不言而喻。多希望国内农村的孩子也有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4)前面讲的都是很好的课堂,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参观中也有遇到爱捣蛋的“坏学生”,英国学校的做法是:会提醒两次,如果继续扰乱课堂纪律,则要求出教室外“清醒安静一会”,但时间不长,否则校长大概要进教室询问情况了。多次捣乱者,教师会在课下找你谈话,也会通知家长,更甚者会让你单独在“训诫室”里写作业,或是被安排到下一个课堂,这里的课堂都是按能力划分的,有点像国内的快慢班。但在课堂上,教师会很耐心,决不在课堂上发脾气,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会影响到课堂进度。我认为,一套严明的规章制度是课堂松而不乱的前提。另一方面,英国都是小班教学,一位教师只负责二三十个学生,而且对于学业落后的学生在放学后会有一对一的辅导,有的困难的课程比如外语还会有一名助教。这些也是课堂氛围宽松的原因,因为教师可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当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就不会有时间做坏事了。
图3 数学课堂上小组展示
图4 发挥你的想象力
三、校园环境的创设
校园环境是由校园的方针政策决定的,在英国校长具有较大的权利,可以决定学校的课程设置,对财政也有较大的支配权,也就是说校长决定了整个学校的发展方向。我认为英国学校的最大特色就是:一切以学生的需求出发。(1)学校开设的课程丰富多彩,我们见过商业、法律、戏剧、烹饪课、缝纫课、手工制作、美发、体育保健等,每门课都开展的扎扎实实。或许你会认为,这不就是国内的职校或是大学的校园嘛。是的,在英国的中学,开设了很多在职校才开设的课程,他们的体育也是必须课,这些被他们称为生活技能课。他们在16岁参加了GCSE考试之后,才会分继续复习两年参加高考进大学或继续加强专项技能学习等18岁参加工作。我认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这里学生的童年很快乐。在这里,学生很少有戴眼镜的,在看看中国的学生,时常觉得很同情他们,也很怀疑自己的职业,我们在抹杀他们的创造力。(2)在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里,基本上都是学生接待,甚至还有刚入中学的七年级的小学生。学校的考虑有两方面:一是,这是他们一贯行使的政策,学生会有很大的权力,这里的学生会甚至参与学校校舍的建设,更改校服的颜色。校方的介绍是说,他们对学生有信心。另一方面,学校也希望学生可以和中国人交流,开拓他们的视野。很多时候,我们当教师的、当领导的不敢放手,结果在下位的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在上位的也很累。我认为这跟领导者的领导力有关,你是过程控制型还是民主型?领导力的类型有很多种,在不同的情况下应采用不同的方式。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未来的人才,不放手让他做,他永远也不会。而且我们认为好的并不见得是学生认为好的。记得一位游览过各国学校的校长说,其实各国学生的需求都是一样的。但中英两国的教育体制却有如此大的差别,我不禁想问,我们做的真的是学生所需求的吗?(3)英国学校有个特殊的部门——国际关系部,实际上就是学校的对外公关部。在参观访问中,我了解到这个部门有这样的两个职能:第一,有个学校的部门负责人是学商出身,她会经常关注企业对于新进员工的技能要求,也会请一些专家到校做讲座,以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前景。第二,有好几所学校都提到“国际化人才”这个概念,他们不再局限于国内的旅游,他们组织学生出国访问,鼓励学生和异国的合作学校的学生写e-mail、视频聊天。在访问中了解到英国有些学生由于现在英国大学学费升高,有考虑到中国读大学的。反观国内,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都还持学习无用论,更不用说努力成为国际化的人才了。
图5
烹饪课
图6 和英国学生一起上中文课
四、家、校、社区联系紧密
在国内农村,学校是孤立无援的,社会认为读书时无用的,家长把老师看成孩子的保姆,教师是弱势群体。但在这里“我们(学校、家长、社区、教会)都是一体”。(1)家长每学期会受到学生的一份评估报告,这里并不是成绩单,还包括学生在校的各种表现。如果落后了,学校会联系家长,提供相应的网络学习和资料,要求家长共同监督在家的补习。英国没有家访,因为他们认为教师一个人单独家访是很危险的。他们会通过电话联系,也有很强的网络体系,如果有家长不会上网的,学校会对家长义务培训。英国七年级入学时会有一个“Family Learning”项目,即要求家长周末带孩子去一趟博物馆,并要求学生交一份报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作品中发现家庭的支持性。家长可以说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家长参与教育至关重要,毕竟教师面临的是一群学生,而家长面对是一个孩子。但家长参与教育并非像中国那样盯着小孩写作业,而是和学校一起相互交流小孩每一阶段的细微变化,在小孩行为习惯的养成上给以及时的帮助。(2)社区要对学校的活动给予支持,比如参加博物馆,比如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会得到社区心理医生的免费帮助。同时,学生也会参与社区的各种活动,促进社区的文化建设。这里的小孩子很有经济头脑。有位小学生认为学了数学,就可以更好的分配自己的零花钱了。学校组织学生出国旅行的费用中只学校只出部分,剩下的要靠学生打工赚取,而学校只能提供有限的职位,其它的学生只能到社区去服务。这部分表现也是大学申请考查的一部分,如果大学申请人的A-Level成绩都很好,在面试环节就会看你的综合素质。所以,学生在社区也会学到很多知识。试想,如此庞大的队伍都在关注教育,4:1的比例还怕教育做不好吗?
图7 学生网络档案
图8 校园一角 关于英国的教育我向大家介绍了许多,似乎都在讲英国教育的好,但并非崇洋媚外,只是“他山之石,可以功玉”,我希望通过这次英国的培训学习,能够发现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此次英国之行,我的确非常喜欢英国的学校,孩子们在学校里是快乐的,老师总是在表扬、在鼓励,环境也非常优越,家长甚至不用为孩子准备书、铅笔、学具等等这些事。但这样不等于说,英国的教育就没有问题,事实上,他们也有自己的问题。他们也希望在国际上的各种测试中拿高分,他们也会去中国学如何在考试中得高分,他们也会认为中国的孩子学习很刻苦,很爱学习。有时,自己也会想,如果我的学生能有这样丰富的学习环境,他们肯定也会各有所长,绽放光彩。不是有项调查说亚洲人是智商很高的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人文精神的成长环境,如何调动各方力量关注教育?如何在有限的资金下办最好的教育?这些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总之,短暂的英国之行,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得到了提升,虽然国外的教育与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适当变通,把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合理、有效地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最后,再次感谢省教育厅、丹江教育局给了我这次难得的机会。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力争将学到的知识与中国农村课堂现状相结合,为祖国的农村教育贡献力量。
第四篇:赴英学习考察学习小结
赴英学习考察学习小结
赴英学习考察活动即将结束,在这短暂的21天里,可以说是紧张忙碌而又收获多多,我们第二组全体学员在这次学习中,每个人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交流中来,人人都表示在这次学习中收获颇丰,感谢教育厅给我们提供了这次机会。现就此次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小结。
1、看。我们每访问一个学校,首先第一件事是先看,先从表面看学校的环境布置,看老师的工作方式,看学生的学习状态、行为习惯。
2、听。当我们对学校整体上有一个初步印象后,再用耳朵认真的听,一是听学校负责人介绍学校的具体情况,二是听他们的课堂教学。同时我们所有老师都认真的做好笔记。
3、思。在第一、二两个环节结束后,我们每个人就会进行认真的思考,想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与我们国内的情况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对于相同点,那么与人家还有什么差距,对于不同点,如果认为他们做得好,又好在什么地方,他们又是怎么做的。
4、问。我们到的每个学校都有交流活动,一是与管理层,二是与老师,三是与学生。那么我们在交流互动的时候,我们每位学员都没有闲着,都在抢着提问。通过前三个环节,每个人都有不少的问题,不管是学校管理方面的,还是老师的工作方法、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等都在提问,只要是我们不清楚的,不懂的都在问。
5、写。每天访问结束后,回到宾馆第一件事就是写学习心得,在第一时间内把这一天看到的、听到的、问到的详细的整理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6、议。每天晚上吃了晚饭,那就到了小组讨论交流的时候了,小组内每个人各抒己见,各自谈各自的体会与感受,偶尔发生争论也是常见的,由于没有地方,只能是小组内先讨论,然后汇总在小组长那里,由几个小组长再在一起讨论,最后再由小组长把其他组的意见传达给小组成员。
总之,这次到英国考察学习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我们所有学员都有很大的收获,都决定回去后会把这次学习到的好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在我们所在的学校、乡镇乃至全县进行交流和推广。
第五篇:赴英国教育学习与培训的心得体会
赴英国教育学习与培训的心得体会
2013年10月8日,在省教育厅的组织与安排下,我们有幸参加了赴英国学习交流会,在为期21天的参观、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两国教育的差距与不同,当然很多是由于两国的教育体制与国情决定的,但我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去观摩与体会时,却也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
一、对比与发现
首先,两国的教育目标不同,英国教育不以“应试”为目的。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它评价一个学校不是看最后的升学成绩,而是主要看学生在这个学校提高的幅度。
英国的基础教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因为英式教育相当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的喜好,支持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独立成长。他们让所有的孩子感受学习中的快乐,他们给予学生多方面展示自己的平台,并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
英国教育更注重培养在校学生的责任心,并以实践为主,保证个人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而中国则在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由于中国的教育目标过高,因此很少有学生能够达到。
其次,两国教育理念不同。英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孩子的独立完整性,重视学生投入参与,体验与进步的过程,他们的情感教学体现地很成熟,在课堂中,英国的老师从来不对学生说You are wrong(你错了),他们特别擅长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问why或how,在教育评价过程中更注重表扬进步,鼓励进步,大胆与创新。在生活中老师会更多了解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喜好,支持他们自己做出的选择,鼓励他们独立成长,给予他们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英国中小学,教室里,走廊墙壁上贴满了学生五花八门的作品。有画画,写作,信件,建议„„有时看起来甚至有点乱,但师生们都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很得意看到自己的杰作。对比之下,我们的教育似乎更重视结果,得了多少分,考了什么大学。重视传授学生知识和考试技能,更多的只在乎关于what的答案。值得我们注意以及需要改进的是,有时我们总想用标准答案限制学生,捆绑学生,这样恰恰限制了学生能力与思维发展。我们需要更新一种观念,那就是,没有差生,只有暂时的学习速度快慢的差异,只有不同年龄阶段兴趣发展不同的差异。
再次,两国的教材和课堂教育有所不同。大多数英国学校无全国统一教材,只有教学大纲的老师会在教学中及时更新知识信息。在授课方式上,英国采用小班型授课与个人辅导式,他们一个班最多学生数不会超过24人,少的只有4名学生,老师可以充分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他们非常尊重学生,认为每个学生都重要。即使是那些身体或智力等有残疾的孩子,一样都在普通的学校与其他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英国政府花巨资为每个班级都配备专门的辅助教师,这些老师在课余时间辅导一些需要特殊照顾的学生。对于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成长而言,个人辅导显得益处多多。
而在教学上,他们习惯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发挥团队精神的小组作业或团队作业,也就是小组的每一个成员分别承担其中的一部分工作来合作完成一个项目。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和力量,强化了成员个体对小组整体负责的责任感,又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每一个成员的合作意识,并且为每个成员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组一般由四个人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合,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讨论话题和各种辅助教学的课堂活动,然后让讨论成熟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和小组给予补充说明。这种教学法,不仅能使每位学员都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意见,还培养了他们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学、分析、判断、及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组织者,在活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另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与中国教育相
比,在具有更强互动性同时,师生关系相对更为轻松愉悦。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更为强调的主动性,在课余时间师生更近于一种朋友关系。
而我们的教材是全国统一的或是全省统一的,课堂更像是在教师管理下导演的,学生跟着固定模式的思维进行的一种作业流程。我们的班级容量大,但老师只有一位,或许老师的权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形成,谁挑战了权威,谁就有可能成为老师心目中课堂的破坏者。插嘴或打断老师的话提出疑问在英国课堂时刻发生,而这种情况在我们的课堂中不多见,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室里的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学生更习惯于只听老师讲授,听从老师的安排。我们总是讲得多,让学生记忆背诵多,给出标准答案多。因此在很多时候,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及在后来的生活中的大家,总是想等待权威给出的标准答案,因为我们已经很习惯于依赖标准答案来加以判断,而取代更进一步的独立思考,求异。我们在课标要求下努力让学生达到应有的知识水平,这一点被体现在考试的成绩当中。这些成绩显示,我们的基础教育非常扎实,经常能有学生在各种国际竞赛中轻易获得奖项,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但想想一些高科技发明创造为什么没有发芽在中国,就可知谁的教育效应更长远,更能为科技强国扮演其重要角色了。
最后是考试和评价体系不同。英国注重考试能力和操作能力,没有全国统一的高考,每个学校会根据学生条件进行自主招生,而学生可以选择不错的学校(牛津、剑桥、LSE、IC等名校在此外),但有一定考核标准。英国的检测方式,考查内容,考试题目更加灵活,更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比如阅读了一篇课文,考试题目往往不会是提炼中心思想,而是问问学生的感受。他们不以考试打多少分来衡量一个学生的能力以及是否聪明,因此,他们的学生不仅作业少,而且时间充裕,所以在英国有很多孩子5岁就会使用电脑搜集信息,11岁的孩子就会制作网页。而中国则是高考分数决定学生的命运,学生都在为考试而学习。
二、思考与学习
首先,我们的定位要面向国际,面向未来
在参观的学校中,有很多学校的校长在向我们介绍时提到办学的宗旨就是定位于把学生培养成全球性的世纪人才,能面对多种挑战,担当多种角色,这让我不得不回顾一段历史:1476年,哥伦布深入研究了航海学和数学,掌握了航海工具和阅读了《马可波罗游记》后,对东方的富饶遐想和西班牙王室一样,出于对黄金的共同追求,在1492年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西航,至1502年,他进行了四次远航。而在1405—1433年的28年期间,明朝的郑和7次下西洋,传播文化,扩大贸易,船只吨位之大,航海人员之众,组织配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都是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活动所望尘莫及的。可以说我们在航海领域领先了西方半个多世纪,而郑和下西洋与西方人开辟新航路的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郑和下西洋只是作为国家的政治任务,对于中国的经济刺激作用微乎其微;而在西方,东方的商品和航海贸易的利润直接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这对西方国家的迅速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他们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段历史使我们感悟到:教师作为培育下一代的灵魂工程师,必须具有超前的眼光,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必须具有创新的理念,那就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潮中,我们要勇立头,要面向世界,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世界公民,让他们在世界一体化的大潮中有立足之地。
其次,追求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的教育理念
在参观The North School及其他学校时发现,英国学校都有自己的实验地和农场,那都是供学生平时实践用的,他们的活动课堂就像工厂一样,学生都能自己动手,从实践中体会学习,从具体的活动中懂得生活知识及价值观。其实学习论和心理学的发展早已经进入新的时期,从早先的刺激反应原理,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再到构建主义,教与学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如今,现代的学习论认为:学生的真正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个体在自身情感、态度支配下通过各项活动学习得到和主动构建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与信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知识、掌握技能。从参观交流中,我们知道英国的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的现代教学理念。不可否认,由于教育体制的限制以及沉重的课程负担,我们灌输式的课堂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但我们对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重视不够,而我们现在所要求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我们能适当减少学生的负担,更多的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我想我们的学生将会是世界一流的。
最后,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如何去培养孩子那种健全、积极的独立意识,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独立地去生活和工作,而不是总是依赖父母或其他人,教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懂得健康快乐的生活!
总之,此次英国之行将会成为我教育生涯新的起点,感谢湖北省教育厅给我这次难能可贵的机会,我会在今后的教育战线上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大胆尝试,努力地当好一名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