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吴中豪教授的演讲心得体会
浅谈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夏县庙前张郭店学校:杨飞 听了上海师范大学的吴中豪教授的演讲,给人以指路明灯的感觉,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语文是学习运用语文本领的,学生的语文能力能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能不能保持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评价指标。
吴教授尖锐的指出,现在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存在于课程层面:课程形态设计不合理,内容不成体系,重点取向失当,教材编写不够合理等。现在的语文课过多地追求“剧场效应”,有的年段过早、过多、盲目地进行品读。品读的目标不清,层次不明,效率不高。难道不是吗?我们在听公开课或者优质课评选时,往往把教师本人对文本的深度解读看成是这堂课是否精彩的一项重要评价标准,事实上教师本人对文本的深度解读看似展现了教师的水平,可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多大的作用呢?每个人的阅读感悟不同,而不同年龄阶段对文本的感悟又有很大的差异。文本分析是语文老师的专业技能,教师的感悟本身又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我们的小学生很难和老师同样的感悟体会。因为语文的学习规律,遵循的是实践性和运用性,学生的语文能力要在语文实践中习得,这不是仅仅依靠老师讲就能讲懂的。这样就让语文课的方向出了问题。
那么,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在课堂上究竟该教学生什么,才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能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持续保持呢?听了吴中豪教授的讲座,我想从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学习语言
学习语言,具体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学习字词句以及段篇,这是构成语言的物质材料;其次是学习听、说、读、写等运用语言的技能,这是语文能力的具体体现;第三是学习必要的语言知识和规律。其实第一方面所说的“字词句”也属于语言知识的范畴,之所以将它们从语言知识中提取出来单独列项,目的是为了强调其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也有厘清当前对语文知识学习的模糊认识的意思。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学习,既应包括文字学知识、词汇学知识、语法学知识、文章学知识的学习,也应该包括字词句以及段篇等语言物质材料的学习。语言的物质材料是具体的,而词汇学、语法学等知识是抽象性的,是从语言现象中概括、抽象出来的,因此抽象的语言知识教学必须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大量的语言材料为基础,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积累语言
学习语言首先必须积累,这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记忆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特别是书面语言中的一些词语句子,因为平时生活中接触相对较少,而一般人,口头语言表达时有很少运用,因此,就更加依赖于记忆。对绝大部分人而言,学习书面语言时背诵必不可少。阅读文本中诸多书面语言材料,读过了,理解了,并不等于积累,而不能积累相当数量的最基本的语言材料,就不可能掌握好一门语言。没有基石,任何表达交流的高楼大厦都不能建立起来。当前我们的一些学生表达能力不能令人满意,其原因之一就是积累的书面语言太少,能运用的更少。因此不少学生在作文时或正规场合说话时经常出现词不达意、词汇贫乏等“语言痛苦”的现象。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这就是说,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接触到大量的各种语言素材,这些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蓝本,也是学习过程的起点。没有语言输入,根本谈不上语言学习。语言输入的内容、数量和方式,往往直接影响着学习的质量和速度。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必须在有足够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完成。
三、运用语言
语言输入和积累是学习语言的基础,但还不是学习语言的完整过程,学习语言的重点和难点在表达,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重视表达的训练,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积累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表达既是学语言的目标,又是学习语言过程中比不可少的环节。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输出并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运用和表现,而且也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没有语言输出,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是不可能的。”在儿童言语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积极词语,即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词,也有一些消极词语,即或者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能使用的词。吴教授说:我们语文教育的任务就是“在使消极词语不断转化为积极词语”。语言学习的起点是大量的语言输入;然后是语言输出,也就是在情境中的模仿运用。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搞好。我觉得两位先生的话是对语言学习涵义的最好诠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学生语言的学习、积累和熟练运用,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好我们的母语。
第二篇:吴中豪教授
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_____语文教师学习反思
2014年12月14日,我有幸听取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吴中豪教授的“语文本体教学与非本体教学”的报告,他的报告给我们指明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方向,那就是过去的读读谈体会,情感教育大于天的的语文教学路子已经彻底被摒弃,因为这样的教学让语文变得空虚,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能力.吴中豪教授告诉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要”从教课文到教(学)语文“从非本体(课文内容)到本体(知识技能方法)”“从理解到运用”“从学内容到学方法”“从教过到学会”转变,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吴教授还总结了“教课文”的特征是“以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以文本解读组织教学过程,语文教学内容呈碎片状态。”而“教语文”的主要特征则是“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围绕本体性教学组织,渗透情感教育。”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深刻地知道:一个孩子如果1个月,甚至2个月不上语文课,学生原来是优等生的还是优等生,原来差的还是差的。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教的不是课程内容。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一堂课中又有多少时间是花在言语实践中的,几乎是少之又少。这不由得让我们反思„„ 吴中豪教授还特别强调学生应“海量阅读”。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在15岁以前,小学生阅读量应达到2000小时,即每天阅读应达
到1.5小时。是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一句大众化名言,孩子知道,老师知道,但却很少做到。书面语言是怎么学来的?是读。语感是怎麽培养的?是读。在这方面花时间是值得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做到吴教授所说的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期盼着自己的语文课堂也有一个美丽的转身。
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
——语文教师学习反思
辉渠镇夏坡小学
雷丽燕
第三篇:听潘教授心得体会
听潘教授报告的几点体会
首先,真的很高兴能有机会听潘老师的几场报告,听了这几场报告感触最深的是第三场,也就是潘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一路走来的一些真情事故。
他在报告中主要讲了四个故事:第一个是他的一个经历,当时自己在如皋中学,认真看书、找资料但是一篇文章未发,潘老师是一个特别真诚的人,他有无穷的知识而且在学校体育领域里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一直用知识充实着自己。
第二个故事是:一个编辑帮他改题目的经历,就是把潘老师一篇文章里“请你叫出所有学生的名字”改成“你能叫出所有学生的名字吗?”其实听到这里,有两点体会:
1、在别人看起来是多么平常的事情,可是在老师眼里让他纪念一辈子。
2、这位编辑却是很有水平,一个简单的同义句可是放在这里味道决然不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老师的第三个故事是:体育箴言路编写的经历,终于在90年编写完成了几十万字的《体育箴言录》,一路艰辛终于有了回报,最后一个故事:一次苦寻引文出处的经历,引用了别人的文章,却把出处给忘掉,如果没有出处就不能发表,因此会带自己学校的资料室苦寻文章出处从一月份的报纸一直找到想要的那一篇,庆幸的是资料室的老师依然把报纸保存着,所以潘教授在最后一一感谢了一路走来帮助他的所有老师们。
在最后,老师告诉我们几句也是令我最有感想的话语:(1)永怀感恩的心(2)细节决定成败(3)认准目标,坚持到底。听完这些,我总是会想到自己的求学路,虽跟老师的没法比,但也是一路曲折。初中的我那时候在班里中游偏上点水平,那时候还没有普及高中,考个不拿钱的一中心里很没底,可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总算是以高出录取分数线几分的成绩进入了梦想的一中,在三年的高中生涯中,有喜也有悲,经过自己最后的努力考上了不怎么出名的荷泽学院,可是在那里我很高兴,结识了一生中最好的朋友们,这是我的无形资产,很幸福!在毕业的一瞬间陷入了纠结之中,是继续求学还是工作?不愿意接受现实的我最终还是继续求学,也就是现在的研究生之路,在我成为研究生之前,一位我敬爱的老师告诉过我:“无论以后怎样,一定记住把老师交给你的每一件事做好,哪怕是一件很简单很简单的事,要用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去做完”这一句话,我一直深深记在脑海里。日子很快,半年转眼间离去,在这半年里收获最大的是学到了未曾学到的知识,明确了自己奋斗的目标,知道要去主动健康等等。像潘教授讲的一样我们每一个人要坚持不懈,永怀一颗感恩的心,认真把每件事做好。
第四篇:听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听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2015年8月21日,我非常荣幸的聆听了来自佛山市教授精彩的讲座,长达三个小时的讲座,听起来毫无累感,相反,我从中受益匪浅,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通过这次学习,我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从中也领悟了一些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与技巧。以下便是使我印象最深刻的: 一,我从教授口中得知的“牛人”
“牛人”对于我的理解是不甘平庸,努力向更高更险的山峰攀登,才能欣赏到更美好的风景。正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教授向我们介绍的“牛人”也正是经历了完美的蜕变,然后才得到了应有的成绩。他从最初的英语口语老师到班主任,再到备课组长,接着到教高三,然后到教奥数班等。这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挑战不正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吗?
学无止境,每一位教师都要保持一颗终身学习的心态,然后永远不要自甘平庸,努力的踮起脚摘美味的水果。二,一生只做一件事
当教授讲到台湾那位生物教师与他的蝴蝶标本时,我除了震惊更多的是敬佩。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生物教师,但却有着滴水穿石之毅力,一生都尽心尽力的倾注于他所喜爱的蝴蝶标本,以至于最终获得了台湾最大的蝴蝶标本博物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灵魂工程师深深感染了我,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教育之路是平凡而伟大的。只要你不抛弃不放弃,努力的坚持,一定会有巨大的收获。三,关爱学生
“像关心自己的小孩一样关心学生,像教育自己的小孩一样教育学生。”这是石门第一任校长李景宗先生的言论。在此之前,我并不明白爱生如子是一种何等的心态,现在我有些明白了。每个孩子都需要归属感,记得教授讲到学期结束,所有的孩子都喝到了以为老师亲手煲的鸡汤。我感动了,感动的是这位教师竟做到了如此境界,而让我们望尘莫及。因此我学到了永远不要让教师的光环蒙蔽了你的双眼,教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他的价值体现在学生身上。一个教师是否是成功的,在于它的学生是否有所成就。我想这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吧。
教授所讲我获得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我相信事在人为,只要你想把一件事做好,并努力不懈的朝着那个目标奋斗,总有一天你会收获到意外的惊喜。因为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感情就在哪里;你的心在哪里,你的机会就在哪里。
王白雪
2015,8,21
第五篇:听吴军其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听吴军其教授讲座
心得体会
博爱县光智中学
崔大斌
2015年1月14日上午,在市实验小学树人堂聆听了华中师范大学吴军其教授的讲座,包括信息技术和课堂的整合,电子教案的准备,颠倒课堂的概念阐述„„,整个讲座妙语横生,树人堂内一片欢声笑语,听了这次讲座使我收获很多,现总结如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把人类带进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的时代。现在,教育技术和手段呈跳跃性发展和更新,已似乎到了“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地步!中国教育已面临一个重大的变革时代。信息技术已经与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教育终身化等概念密切相关,相互融合。在新的世纪里,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时空将大大拓展。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软件、远程教育、虚拟大学等将会不断涌现,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也将会大大提高。因此,学生按需求学与教师因材施教都将成为真正的“可能”,自主学习、网上学习、研究性学习将会在全球展开„„
具体来说,吴教授从这样几个方面来阐述新时代下教师的能力提升。
一、不断更新思想观念
新世纪,新的教育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将面临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教育的伟大变革,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与学的方式将面临重大突破。这些将对我们每一个教师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国际未来学会主席马哈蒂·埃尔曼杰拉主张用“创新型学习”取代现在的“维持型学习”,这是很有道理的。所谓“维持型学习”,就是向过去学习,在时间方面表现为历史上的远,在空间方面表现为现实上的远。
现在人们强调教育要培养能力,但教育不是要泛泛地培养所有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培养人们对未来的认知能力和参与能力。事实上,盖茨.安德李森以及最近的亿万富翁少年克劳斯,都是大学未毕业就匆匆参与他们预见到的未来事业中并获得成功的。这说明数字时代的为学之道,首先的也是根本的一条,就是学习未来,或者说叫“认知未来”。我们要努力缩短工业时代学习的链条,减少在死记硬背上所花的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而将更多精力用于对未来知识的学习上。
我们每个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教育理念锁定在信息时代新发展趋势上,锁定在培养和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型公民”这个远大目标上,时时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用现代教育观念、技术手段对传统教育进行不断改造,才能成为先锋,才能做到与整个“地球村”息息相通。
二、重新进行角色定位
新的教育信息化时代,要求教师重新进行角色定位。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应当做学生的引导者、服务者、帮助者和知心朋友。因此,教师认真研究新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及时对每个学生进行成才设计。这就要求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学习者的特点,预测和解决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找到他们恰当的学习起点和创造一种他们能适应的教学模式。请记住:教师应该越来越少地致力于传递和灌输知识,而更努力地为他们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要集中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活动。比如,教师可以为一个对天文感兴趣的学生找到相关的资料,甚至找到因特网上的一个网站。这样,教师的教育效益不是会呈几何级数般大大增加吗?
三、加强培训和自我修炼,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无论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是指导学生上网查资料,均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功能越来越强。可是,现在许多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摩课,教者却不是自己设计课件,课堂上遇到一点小问题,也不知所借,这怎么能行呢?因此,提高各学科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和应用水平已成为最为紧迫的问题。我们应当像过去上课使用的粉笔、课本一样,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和上网查资料,把这些信息教育的基本技术,融会于日常教学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成为“e教育”时代的“数字化教师”。关于教师应用计算机的最低要求,我想应该是: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会利用多媒体制作工具如PPT等编写适用于教学的简单课件,会使用计算机进行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我们不赞成用是否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来证明一个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一是因为现在的许多计算机证书中有“水分”,二是计算机应用水平应重在看“应用”,即实际操作应用能力,并不能用有没有证书来衡量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在进行计算机培训和自我修炼中,应当注意到一种“二八现象”,即许多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其中20%是可供80%的人(初学者和初级应用人员)使用,而其中80%的功能只是为20%的人(高级应用人员和专业人员)设计的。因此,我们主张从任务出发,如一段文本怎样进行编辑与修改,一个教学环节如何设计成一个小课件片断,要查找一个资料如何查找等。这样做体现了“急用先学,学以致用”的原则,也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等学习者有了一定使用基础之后,可根据各自兴趣领域,再逐渐加学习内容,掌握电脑信息技术中其余80%的功能。
总之,不断发展的电脑、信息技术也不断为“e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更会为“数字化教师”施展自己的教育技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我想,一个“数字化教师”遍天下的时期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