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琵琶音乐赏析有感

时间:2019-05-12 13:3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琵琶音乐赏析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琵琶音乐赏析有感》。

第一篇:中国琵琶音乐赏析有感

中国琵琶音乐赏析有感

这学期我选修了中国琵琶音乐赏析,目前课程已经进入了尾声,感觉老师每天就像一位艺术家在给我们上课。上中国琵琶音乐赏析这门选修课后让我了解到琵琶是一种令人震撼的艺术。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伴随我们,音乐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很难想象没有音乐的日子是什么样的。绝大多数人偏爱于流行音乐,它时尚,动感,充满现代的活力与气息。但是提到古典音乐,大多数人认为离我的时代好遥远。以前我只关注流行音乐,偶尔在电视上看到交响音乐会,只是觉得气势磅礴,场面壮观而已,对古典音乐只是些感性认识,比较肤浅。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通过选修音乐鉴赏,我开始真正接触到古典音乐。我发现古典音乐是完美,优秀,经典的。要真正听懂古典,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西方历史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组织和美化同时还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听力上的艺术。别看它只是几根琴弦的变化,可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着弹奏者拨动着的琴弦,是那么的陶醉,仿佛自己都身临其境了,自己也真想去学一学琵琶,想自身也能够亲身弹奏一下那神圣的乐器。但看到能成功演奏琵琶的艺术家,要求是多么的严格,是背后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所以我只有欣赏琵琶的份了,不过欣赏琵琶也是一门学问,琵琶演奏者不只是在弹琵琶,更多的时候还表达了一种情感,其中的情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艺术表现,从古典音乐中寻找精神寄托。我一直觉得音乐的世界是一种虚拟中的征服,它用不同的方式征服着不同种类的人的心情。再普通的人,不管他的知识层面如何,不管他的地域文化所带来的差异如何,他都具有一样与生俱来的能力,那就是音乐鉴赏的能力。音乐对于喜欢他的人来说只限于欣赏的品位和能力。对他的了解并不仅仅限于听上,要从各方全面了解。具有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情感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所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分辨出来的。音乐鉴赏是我们在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我们的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和熏陶出来的。我对音乐没有很深入的了解,只是喜欢而已。以前我一直在追求能够听懂音乐。直到有一天,从音乐鉴赏这门课中明白到,音乐是没有人可以听懂的,听的只是一种感受。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课上,老师不仅给我们观看了《十面埋伏》琵琶赏析片段,而且老师还亲自在课堂上给我们进行了演奏,同时老师还让她的学生给我们大家进行了演奏,让我们对琵琶一窍不通的我见识到了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十面埋伏》在反映古代重大历史题材时,抓住了典型时间、典型环境,在描写楚汉相争这一历史特定背景时,选择了最有代表意义的垓下决战的场面,在表现垓下大战中又突出了呐喊,形成全曲高潮,完成了对汉军这一进攻者、追击者、胜利者生龙活虎的形象塑造,成功地展现出古代战场上激烈壮观的场景。总体而言,乐曲内容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全曲可歌可泣,起承转合,跌宕起伏。在琵琶弹奏的同时,聆听者的心境随着曲声的变化而变化,从激昂宏伟到紧张急促再到悲壮自刎,最后的哀怨断尾,我们的心跳也随之起伏。只有听过才能感悟到其中的气势,才会觉得它是对得起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的称号。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德海大师。他的演奏发音纯净,音色优美,技巧娴熟,精致委婉。他在“浦东派”演奏技艺的基础上广采博纳,采各家之长,兼收并蓄,大大发展了琵琶演奏的基本功,并具备了深厚的传统音乐修养。艺术处理也有独特之处,其演奏的文曲细腻动人,武曲则激情四溢,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听众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经过上音乐鉴赏选修课,多多少少使我了解了一些音乐乐理的知识,也使我领略了中外闻名的音乐乐曲,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在还没有上课之前,因为对音乐没有太多的了解,思想中总以为上音乐鉴赏的选修课是一种比较枯燥无味的过程。也许是我不太了解音乐的缘故在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这样惧怕,而且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选修课程都是一些诸如音乐美术影视等等一类的课程。在我记忆中,从高中开始就没有音乐美术等课程,久而久之也就将它们淡忘了。而如今,感觉又回到小时候上音乐课,因为唱歌的时候总跑调,我因此一度对音乐灰心丧气。但是在看电视搜台的时候听到有好听的歌曲总要停下来去听,也许是对音乐的“另类”喜欢,我选择了音乐鉴赏作为我的选修科目。在学习乐理知识的同时,也非常荣幸能够听到各种各样乐器演奏的中外名曲。这也使得我在课程结束以后觉得受益匪浅。下面就让我来谈一下这学期所听音乐给我的一点感受。

通过上的这几节中国琵琶音乐赏析这门选修课,让我学习到了许多有关于琵琶音乐方面的知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选上这门选修课,能让自己在大学期间除了上自己的专业课外后,还能够欣赏到这么有中国色彩的乐器,品味到这么优雅令人震撼的乐曲。音乐鉴赏这门课程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音乐本身,更加包括如何以一个绅士的姿态面对音乐、面对艺术,真正的静下心来感知和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激情与安慰。古典音乐艺术领域中有着无数的伟大作家,他们同样用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为我们诠释艺术的真谛同样的旋律,演唱者的身份发生的变化、调式调性的转换,力度的对比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音乐的魅力,需要用心去体会。,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心血集成,都是他们在挖掘内心,挖掘社会,挖掘时代后的结晶。听古典音乐,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好像是在你的心头跳动,每一个旋律都像是能踏入我们的内心深处,让我们的心境与思绪也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我想这就是古典音乐永远能带给我们奇妙的感受,也是古典音乐亘古不衰的道理所在。

第二篇:琵琶语 民乐赏析

琵琶语赏析

这首曲子,有意无意的,听了很多年。首次是于高二时赶往学校的路上。蹬着自行车一路狂飙时隐约听见路边的茶楼飘出零星片段。当时不知曲名,只是感觉挺可惜。听着像是清澈宁静的曲子,被进出的人声已经马路上的车流搅得零零碎碎的。

其后是在校园。中午放课后尚有课业未完,待到起身时教室已经空了。整个校园里亦仅有寥寥数人。听出广播里的旋律是之前偶遇的片段。感觉空气中流淌着亲切,以及惊喜。那是一档音乐赏析节目,从中得知,曲名是《琵琶语》。

托人下载来听。初次细闻《琵琶语》,从听到的那一刻起,该曲就把我带入到一种凄清婉转的情绪里,流连忘返,乐不思蜀。起初当是古筝。后经他人指点及反复对比,发现声音虽然像,但还是会有区别的,琵琶声音那么清脆,古筝声音比较醇厚。可能是与共鸣箱的大小有关吧。那绝美的声音,让我想到了易逝的情感。无论曾经的海誓山盟是怎样的真诚,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终究曲终人散。配白居易的琵琶行不太合适,但是叫琵琶语还是很贴切的,可能真是商人重利轻别离,不管你如何挽救你们的感情但终是镜中花水中月。在琵琶声响起时,我看到桌子上的玻璃茶杯中两片茶叶相连飘动,好像两人牵着手,时而分离,时而相拥,起起伏伏,跌跌荡荡,终沉于杯底„„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起孔雀东南飞的悲伤。

后来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发现是电影插曲,果然是离散的曲调呢。好神奇的曲子,无处不在么„„不过还是觉得单纯作为一个独立的曲子来欣赏比较好。意境很好,自己写日记的时候会听,很有回忆感。琴声如诉依然是一曲《琵琶语》使人消魂。能活在这样一种单纯美妙的音乐和这一片秦砖汉瓦遗风的蓝印世界,只有心的震颤和宁静,我沉迷于这种奢侈。宛如看见于千年古镇之上,巨幅的蓝印花布悬天而挂,迎风摆着。若窈窕古韵美女,洗尽铅华般素然站立在时光的展窗。素洁的白色小花印入古朴的蓝,在光的投射下,亮而不艳,实而不华。简单朴素的心被那些蓝印花布包裹起来,竟突然的生出很多的感动来。不为人,不为事,只为这漾在眼波里的素寂的美。心素如简,人淡如菊。

轻柔的弦乐,引出了琵琶那别有忧愁暗恨生的凄美声响。琵琶在第一段是绝对的主角。进入了第二段,在加进钢琴,笛子,萧和人声等多重元素的阵容里,直至结尾,琵琶的扛鼎之位依旧无可取代。

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也说尽了心中的无限事。素手弄琵琶,琵琶清脆响叮咚叮咚。我在第一时间想起纳兰容若的词句:“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技花样画罗裙。”

不知为什么,觉得这词这曲是如此的和谐相配。满怀心事被琵琶弦缓缓带出,顺着思绪,袅袅直上寒夜碧空,如泣如诉,如醉如痴,怎样形容都不过分。听者的感官如吸了迷香一般柔肠寸断,却不知耳边旋律早已渐行渐远。

神奇的曲子,越听越是感觉丰富。于是心怀敬仰地百度了。

《琵琶语》出自二零零三年的专辑《琵琶相》,某年林海和朋友相约至江南,流连其间而忘返。他们在水乡茶馆中听评弹,那是第一次,他被琵琶的单色打动,开始有了做琵琶音乐的一种冲动。平时我们听到的琵琶曲,以表现“武”为主,如十面埋伏,而林海想表现的,是一种能动人的“文曲”。于是有了《琵琶相》。而《琵琶语》就是其中12首代表作。

琵琶是东方文化中的传统弦乐,因清亮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被称之为“金石之声”。先多为宫廷乐器后流传于民间,坊间演奏逐从伴奏演化成独奏。当年我国琵琶大师刘德海一曲演奏,让世界音乐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大为赞叹。而林海与女琵琶演奏家蒋彦联袂合作的《琵琶相》,却几乎颠覆了传统琵琶乐坛的表现手法和沿袭的循规蹈矩,12首现代琵琶曲子精致创作很具划时代意义,是土洋结合的范本。

在创作时,林海专门让蒋彦弹奏琵琶发出的各类音色,并运用了各种可能的方式来表现琵琶,他以世界音乐、古典音乐、jazz、fusion等作曲编配手法,将piano、guitar、bass、drums、harmonica、strings等西洋乐器,混合竹笛、洞箫、二胡、三弦等中国传统丝竹乐器,加上纯民族人声唱腔,“把最早的周庄水乡到后来的青藏高原、蒙古草原、非洲部落、江南花月夜„„甚至维也纳教堂的童声合唱都放到一张专辑里”,更好的展现了琵琶那“风情万种”的千古特色,使我们听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琵琶。

林海事后这样回忆自己的创作:“把这么多的东西融合在一起,又不能听上去不伦不类,这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一步步、一首首尝试着创作过程中,着实遇到了不少问题与麻烦,有时困惑、彷徨,一连几天没有什么想法;有时多种尝试都不够理想,反而不经意间跟朋友喝喝酒、聊聊天突然来了灵感,几分钟就搞定一切„„”。或许,他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反传统”冲动,真真成就了他的民族音乐的地位吧。

静听林海、蒋彦合作的《琵琶语》,如同聆听马丁、陈悦合作的钢琴与洞箫的《绿野仙踪》,那种东西结合的艺术魅力完美结合、新颖独特风格令人为之耳目一新。《琵琶语》的“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让林海心目中的周庄水上琵琶声搭配上钢琴声,的确撩拨人们无尽心上事,起到极大的煽情作用。

琵琶演奏家蒋彦是位年轻美丽的大眼姑娘,是山东济南人。她5岁起随方锦龙、葛羽环先生学琵琶,199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事李光华教授,在校期间担任了两年中国青年民族管弦乐团琵琶首席,2001年获学校选拔赴日代表中国参加日本国际室内乐比赛,并荣获特别优秀奖。这位已步入“三十而立”、如陈悦等其他几乎同龄年轻女民族演奏家一样,被誉为“音乐美女”受人注目。

单就《琵琶语》演奏,我发现她弹奏很有特点。因林海对他创作的琵琶曲子要求很严,决不允许出现琵琶固有标志的“轮指”技法破坏他的创新,所以摈弃了这个琵琶的特色,但无损琵琶其它方面的表现力。据林海“自我检讨”说,“可怜蒋彦被我折磨的够呛。你们知道对于专业的演奏家要让他们改变十几甚至几十年形成的演奏习惯难度有多大。作孽啊”。所以《琵琶语》不像《十面埋伏》、《月儿高》、《春江花月夜》某些乐章那样“大弦嘈嘈如急雨”,但“小弦切切如私语”却能与钢琴清脆旋律烘托令人陶醉。这种较缓的节奏拖拍空挡,蒋彦优雅仕女般曳动着很有韵味的手臂,让整个氛围显得那样美奂美轮,犹如一幅动人的东方琵琶仕女肖像画。乐曲开始的反复前奏,先把人带入一种缠绵悱恻、欲说却罢的迷境,琴键彷佛溢出淡淡的忧伤,在琵琶丝丝入扣的细语里,像一对情人“泣泣私语诉衷肠”。乐曲几乎没有当年白司马笔下得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急切拨动,更多了一份柔情和悲情。

随之人们的情感就这样一步一步随曲子魔力下意识被牵动,最终让人沉溺在音乐意境里欲罢不能难以自己。其间弦乐和钢琴、洞箫时隐时现,很好地完成了和声的烘托氛围。既突出了琵琶如歌如泣特点,又丰富了曲目的思想感情表现力。

而《琵琶语》最精彩、最令人感到新奇的,莫过于曲子中间那段沧茫女声幽幽吟唱的天籁声“啊„„”,亲昵婀娜的美态音乐像倾心夜话令人遐想无限,让我不禁想起国外许多乐曲如莎拉、恩雅和“神秘园”等大师和乐队的惯用表现手法,及国内风靡的卡洛儿那虚无缥缈一尘不染的无歌词吟唱。这种表现手法让林海运用的恰到好处。此刻曲子钢琴突然变为主奏而琵琶成了配角,相互烘衬高潮迭起互显水乳之交,在琵琶泣泣嘤嘤之声下,将欲现之情发挥的淋漓尽致。曲终前,再度重复开始那熟悉的旋律,悠悠的琵琶语过后,喃喃喁语的夜幕随着水乡的日落诗意般隐去,情感宣泄后终于得到了伤感却完美的归宿。

有人认为蒋彦的《琵琶语》演奏生硬不入流,而我恰恰相反,认为她的独特演奏很好表达了林海那种“反传统”乐曲的内涵精神,所以这首优美深沉的《琵琶语》,是我喜爱的诸多琵琶曲子中的情有独钟。就像在茨威格脍炙人口的心理分析小说那样,林海的《琵琶语》从某种意义上说成就了平平的老徐改版的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声望。“正是这样的尝试,达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林海语)。《琵琶语》初听到时我就被它的旋律和所营造的氛围吸引;再后来重用心去听去理解时,感受大不一样,那种莫名的心理悲伤和孤独不断碰撞内心深处。看来一首好曲子既可让人咋味道又能很沧桑憾人心。电影如此音乐亦然,这——大约是许多人对《琵琶语》百听不厌喜爱有加的缘故吧!

第三篇:中国古典音乐赏析有感

中国古典音乐赏析有感

中国音乐史,源远流长,中国古典音乐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其中有古筝、古琴、笛子、箫、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当音乐自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山、是水、是叶落、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是你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古典音乐的真正精品则如秀外慧中的成熟女性,给人的不仅是单纯的外貌之美,更是一种综合了外在、内在美的更深层次的美感。欣赏古典音乐的人大都属于内向型,内心世界丰富敏感,情感细腻。原因很简单:古典音乐的美是那么微妙含蓄、意境深远,没有敏感的内心和非凡的感知力又怎能体会到它蕴含的宁静致远、冲淡平和的意境。当你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梁祝,便会在脑海中演绎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以及那凄婉的一幕幕。

古典音乐用纯净、朴素洗去这世界的纷繁复杂,用严格秩序、完美和谐去淡化了这个世界的混乱,使我们的生活张弛有度,动静平衡。只是,这个世界无可奈何地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喧嚣,艺术越来越紧密地与金钱联姻,滋生出那么多商业化的艺术和伪艺术。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古典音乐,更需要寻找一种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太虚幻境,让终日竞争奔忙、身心疲惫焦虑的我们有了一丝宁静,寻求那遗落在人世间滚滚红尘中的“真我”!此时此刻更需要高山流水,碧海潮生为我们洗尽铅华,理清生命的脉络。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在这人世间都如恒河流沙一般,我们的生命在时间长河里不过是一瞬,很多事物最终都要湮没在河水中。但经典就有如沧海一粟那绿中几点红,是那么的鲜艳,那么炫目,使得它们的生命在时间长河中可以随波逐流,永不凋零;而古典音乐便是如此,改朝换代,沧海桑田,它们却始终不变的被留下来,依然如“初生”那般,似乎岁月不会再它们身上留下任何痕迹。这本会永远被流传的新鲜的美丽;在此时我们却对它们冠以“古典”二字,想来却也可悲,现今社会的物欲使我们将不老的经典变成历史,历史最终演变成传说,传说成为神话,我们只能在想象中感受那远去的经典,这便是经典之殇。

古典音乐讲求知音,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古人有: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只有有心者用心去作曲,聆听者用心去聆听,才可造就经典;然自古世间琴师难觅知音人,故常有曲高和寡之悲情。古典音乐不同今时追求这许多,故凡有曲成必是为知音人所作;也正应了那句: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然而留下的经典,你们的知音在哪儿?若社会如此发展,你们最终也会成为传说,神话最后彻底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最终在那波浪中谱写一曲《经典之殇》。

第四篇:读《琵琶记》有感

读《琵琶记》有感

杨启慧

《琵琶记》中塑造了“全忠全孝”的主人公蔡伯喈,当蔡伯喈依据伦理纲常准则去践行孝道时,却在践行过程中遭遇窘境——蔡家父母最终冻馁而死。面对“不孝”的现实,他恰恰又成为皇帝旌表孝义的典范,获得“一门旌表”的大团圆结局。可见,封建统治阶级标榜的“忠孝节义”其实是自相矛盾的,最终这种尽忠行为的实现,是以牺牲尽孝为沉重代价的。愧悔与怨苦交集,便是这种充满尽孝之心却未能实现尽孝之事的孝子心情的写照。

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的故事情节:蔡二郎应举考中了状元。他贪恋功名利禄,抛弃双亲和妻子,入赘相府。其妻赵贞女在饥荒之年,独立支撑门户,赡养公婆,竭尽孝道。公婆死后,她以罗裙包土,修筑坟墓,然后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可是蔡二郎不仅不肯相认,竟还放马踩踹,最后,蔡二郎被暴雷劈死。高明的《琵琶记》以同情的态度刻画了蔡伯喈的形象,删除了马踏五娘、雷劈蔡伯喈的情节,而代之以“三不从”.这样,男主人公“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的“三不孝”罪名,被彻底开脱,从一个背亲弃妇的势利小人变成一个全忠全孝的君子。思及此,封建统治阶级标榜的“忠孝节义”其实是自相矛盾的,这个在忠孝观念夹缝中痛苦呻吟的蔡伯喈,他思想苦闷、情感压抑、精神颓废,软弱而又怯懦。

在儒家正统思想的伦理关系中,君臣、父子是宗法等级社会最重要的两伦。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社会结构是家国同构。对亲人的孝是家庭和家族内部最根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要求,延伸至国家,它就是对君主的忠。因此,忠君和孝亲是内在统一的,忠君就是孝亲的扩充。但是,在君权至上的中国古代社会中,君是万民之主,国为一君之国,对君主的忠诚为无条件的服从。在这种情形下,忠大于、高于孝是必然结果,是为“始于孝亲,忠于事君”,因此就有了“忠臣孝子”“忠孝自古难两全”的历史之叹。《琵琶记》蔡伯喈的矛盾,就其深层意义而言,正是封建伦理纲常中的“忠”与“孝”的矛盾。无可否认,《琵琶记》中的蔡伯喈,从各方面看都是难得的孝子、忠臣。偏偏,正是以“忠”“孝”为核心的伦理观念造就了二老冻馁而死,五娘孤苦的悲惨局面,也造成了主人公的根本痛苦。倘使蔡公不逼试,蔡伯喈就不会去应举,也中不了状元,更谈不上逼官和逼婚了。蔡公把儿子送上应举之路,就是孝的伦理。身仕宦,显父母耀门闾,是大孝,而守贫事亲是没出息、没志气,只能算作小孝,功名当然的要强过孝名,从一个村野之夫口中说出这种话来,已足见功名利禄思想的影响之深。不幸的是,他满心盼着富贵,结果却大违其愿。儿子一去竟然不归,心愿不成,反遭天灾人祸。在临终之时,这位热心功名、大讲孝道的贫苦老人终于彻底悔悟,许下几桩心愿:一是自己死后不要葬,“留与旁人,道伯喈不葬亲父”;二是劝媳妇改嫁,不必为蔡伯喈守节;三是留下柱杖给张大公,待那“忤逆不孝子蔡邕”回来,打他个“三不孝”.所谓“三不孝”,即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可以说,这是以蔡公之口对所谓大孝进行的热嘲冷讽。这也是控诉了封建君主笼络和利用读书人的科举制度和功名利禄的根深缔固的封建伦理观念。纵有高官厚禄,琼林玉宴,却顾不得清贫双亲,不能养、不能葬、不能祭,何谈人子之孝?

在《琵琶记》中,“忠”同时也与婚姻形成了矛盾,换言之,也便是国与家构成了冲突。蔡伯喈成为了状元,当即被牛丞相看中,执意要招其为婿。这在一般人看来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对蔡伯喈而言却是天降横祸,“好似合针吞却线,刺人肠肚系人心”.虽然他敢于逆丞相之意,却终于抵不过圣上之旨:“可曲从师相之请,以成桃夭之化”.只能被逼着同牛小姐“结鸾凰”,又再一次地在心灵上背上了沉重的枷锁。可见,这种悲剧冲突已然触碰到了封建伦理观念的内在矛盾,也必然是对这种礼教伦常本身的批判与否定。

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蔡伯喈打算力行孝道,因而放弃了科考。他说:“教孩儿出去,把爹爹妈妈独自在家,万一有些差池,一来别人道孩儿不孝,撇了爹娘去取功名;二来道爹娘所见不达,只有一子,教他远离;以此上不相从。”但蔡公认为:“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甚至再三劝服蔡伯喈:“你若衣锦归故里,我便死呵,一灵儿都是喜。”深受封建思想熏陶的蔡伯喈,既不能违背孝道伦理原则又不能违抗父命,在无可奈何之下,踏上应试之路,这是蔡伯喈悲剧命运的开端。其次,蔡伯喈中了状元后,他一方面惦记父母,另一方面又有结发妻子在家等待,他选择辞官和辞婚。但君命难违,蔡伯喈又一次在“忠君”的道德观念中选择了屈服,他入赘牛府。同时,父母在灾荒之年,家破人亡。这样一个起初“孝父”后来“忠君”,在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下,一步步妥协退让,从而成为一个在忠孝边缘苟延残喘的牺牲品。因而,剧中的蔡伯喈既可是说是全忠全孝的典型,也可以说是不忠不孝的典范。这体现在对父母的饿死视为“不孝”;对丞相和皇帝的辞婚辞官、对赵五娘的有妻再娶视为“不忠”.由此看出,作者一面在标榜“子孝与妻贤”传统伦理道德,一面又在通过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展示了“子孝是双亲的饿死及一夫二妻的”无礼行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全忠全孝“通常被当做一个理想的价值目标,但二者往往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所谓”忠孝难以两全“.如果说蔡伯喈在不能尽孝的前提下,为朝廷尽忠,为封建国家全心效力,进而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倒也可以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理想人格典范。偏偏他又无意于仕途,对唾手可得的高官厚禄不屑,整日里在牛府中思亲念妇,长吁短叹,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国家栋梁“.事实上,号称”全忠全孝“的蔡伯喈,一方面无力尽孝,另一方面又无心尽忠,偏偏造成”不忠不孝“的悲剧现实,这是一个残酷的讽刺。如果说,”强婚“只是让蔡伯喈背负了良心的自责和道义的重压,那么”强官“造成的直接后果却是蔡伯喈内心”忠“和”孝“之间的尖锐矛盾。最终这种尽忠行为的实现,是以牺牲尽孝为沉重代价的。愧悔与怨苦交集,便是这种充满尽孝之心却未能实现尽孝之事的孝子心情的写照,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个在忠孝观念夹缝中痛苦呻吟的蔡伯喈,他思想苦闷、情感压抑、精神颓废,软弱而又怯懦。到了这一步,理想社会应有的家庭的淳厚亲情,功名富贵的荣耀,传统伦理道德、伦理政治的理念也被现实无情地击碎。

蔡伯喈自始至终都被动地处在忠和孝的夹缝中,处于一种有真情又不敢大胆表现,既对传统礼教的束缚心存不满却又无力反抗,只好听任命运摆布的尴尬境地之中。他的”三不从“和”三不孝“既是顺承的紧密联系,又是因果的必然关系。”孝“这一原本基于家庭血缘关系的基本伦理观念,在现实中由于濡染上功利性的欲求而被扭曲,也被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加进许多符合其阶级利益的道德内容和伦理规范,因此所谓的”孝“都要和”衷“归结在一起。可见,封建统治阶级标榜的”忠孝节义"是自相矛盾的,最终这种尽忠行为的实现,必然是以牺牲尽孝为沉重代价的。

第五篇:音乐《春雨弹琵琶》

音乐《春雨弹琵琶》 活动目标:

1.能用自然的声音学唱有象声词的歌曲,唱准象声词的部分。2.体验歌曲旋律的轻快、优美。

3.愿意用简单的动作表现歌曲体现的内容和情感。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观察雨的经验。活动过程: 1.引入活动

请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下春雨的样子。2.发声练习。

春雨怎样下?沙沙沙沙、、、、、、小结:春雨的声音真好听,就像是在弹琵琶的。让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吧。3.了解歌曲内容。

播放歌曲《春雨弹琵琶》,幼儿完整欣赏。

提问: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春雨是怎样弹琵琶的?谁来学一学? 引导幼儿再次欣赏,鼓励幼儿跟着哼唱。

用放言接龙的游戏帮助幼儿记歌词,如:老师说:“弹绿、、、、、”幼儿要答:“柳枝枝”;老师说:“弹红、、、”幼儿要答:“桃花花”;老师说:“弹笑、、、、”幼儿要答:“阿爸脸”。待幼儿较熟悉,可用整句接龙的形„„ 4.学唱歌曲。

要求幼儿唱准节奏和音调,提醒幼儿掌握歌唱技巧。5.创编动作。

鼓励幼儿边听音乐边自己创编动作,并随音乐自由表演。

下载中国琵琶音乐赏析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琵琶音乐赏析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音乐赏析

    古典主义音乐(18世纪中下期):18世纪70年代进入盛期。成熟的古典主义以海顿,莫扎特的中晚期,贝多芬的早中晚风格为代表。 1. 古典主义音乐特点:所谓古典,原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艺作......

    音乐赏析[模版]

    100首古典音乐赏析 耳熟不能详 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总时刻伴随着我们的左右,不管你是不是爱乐之人,总免不了或 多或少地接触到它。歌曲、电视节目、广告、广播、互联网、游戏、演......

    音乐赏析

    流行与经典音乐赏析今年我选择了“流行与经典音乐会集锦”这门课,我很喜欢。一方面由于我本身就很喜欢音乐,另一方面由于在这门课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的老师很优秀,每次都......

    音乐赏析

    《白毛女》是上海芭蕾剧团里的经典剧目,“喜儿”这实在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人物角色了。全剧从喜儿到白毛女,贯穿出现了四位饰演者,但表演最精彩的莫过于首尾两位,代表了当前上芭......

    音乐赏析

    音乐赏析 今天在课堂上观看了《功夫熊猫》,这部电影是在2008年上映的。之前我没有完整的观看过这部电影,今天算是把他看完整了。 我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有了一些观后感。 一是相......

    音乐赏析

    2010-12-27 12:16 黄河大合唱,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

    音乐赏析范文大全

    音乐与诗歌 ----《春晓》教学课例与评析 摘自:《岳阳教育教学网》 教学课例: 年级:2010级音乐学2班 课时:一课时 地点:教九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艺术歌曲《春晓》的欣赏,感受音乐......

    中国琵琶国际化之路探析(最终五篇)

    中国琵琶国际化之路探析 内容摘要:本文拟从中国琵琶的历史发展说起,在对中国琵琶与西洋乐器的比较基础上,继而分析享有“中华民族弹拨乐之王”美誉的中国琵琶在当今国际乐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