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日英的《小学生守则》
美国小学生守则:
1.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3.提问时举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7.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8.考试不许作弊。
9.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地帮助你。10.任何缺勤或迟到,需要出示家长写的请假条。
11.惟一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学都违规。
12.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
英国小学生10条守则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3 生命第一,财产第二。4 小秘密要告诉妈妈。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6 不与陌生人说话。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8 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9 不保守坏人的秘密。10 坏人可以骗。
日本小学生7条守则 不迟到;进校后不随便外出。听到集合信号时,迅速在指定场所列队;进教室开门窗要轻;在走廊和楼梯上保持安静,靠右行。
上课铃一响即坐好,静等老师来;听课时姿势端正,不讲闲话,勤奋学习。
遇迟到、早退、因故未到等情况,必须向老师申明理由,有事先请假。
严格遵守规定的放学时间,延长留校时间要经老师许可。
上学放学时走规定的路线,靠右行,不要绕道和买零食。
遇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时不惊慌,按老师指示迅速行动。
第二篇:让中国小学生沉默的英美日法守则
先看我们最熟悉的中国小学生守则,共10条: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自然环境。
英国小学生守则,也是10条:
1.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2.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3.生命第一,财产第二。
4.小秘密要告诉妈妈。
5.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
6.不与陌生人说话。
7.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
8.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
9.不保守坏人的秘密。
10.坏人可以骗。
日本小学生守则,7条:
1.不迟到;进校后不随便外出。
2.听到集合信号时,迅速在指定场所列队;进教室开门窗要轻;在走廊和楼梯上保持安静,靠右行。
3.上课铃一响即坐好,静等老师来;听课时姿势端正,不讲闲话,勤奋学习。
4.遇迟到、早退、因故未到等情况,必须向老师申明理由,有事事先请假。
5.严格遵守规定的放学时间,延长留校时间要经老师许可。
6.上学放学时走规定的路线,靠右行,不要绕道和买零食。
7.遇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时不惊慌,按老师指示迅速行动。
再看美国的,12条:
1.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提问时举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
7.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8.考试不许作弊。
9.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地帮你。
10.任何缺勤或迟到,需要出示家长的请假条。
11.唯一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课都是违规。
12.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回答。
《法国小学生守则》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不应该
-取笑他人
-伤害他人
-侮辱他人
-闲言碎语
-影响他人学习
-玩学习用具
-损害自己,他人和学校学习用品
第二部分:我应该
-上课好好学习,课后认真复习
-认真听讲
-尊重师长,团结同学
-举手发言
-倾听他人讲话,轮流发言
-端正姿态
-进教室前安静放置个人物品
-正确使用的学习用具
第三部分:我有权利
-学习
-犯错并寻求帮助
-在尊重同学言论的情况下自由表达自我 -完成学习后自己支配和管理学习用品
-课间休息时自由放松
编后感:在中国的学生守则中,有不少是遵守法律法规、热爱科学、自尊自爱等比较抽象的词;英国的小学生守则更关注人性、关注生命安全;日本的小学生守则从细节上给孩子们制定了规则标准;美国的小学生守则尊重儿童的人权,培养孩子们真实,诚实的成长;法国的小学生守则直接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日常行为规范,而且还明确规定了孩子们应该享受到的权利。
第三篇:中英美日小学生守则
中国小学生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了与探究,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自然环境。
英国小学生守则
1、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2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摸。
3、生命第一,财产第二。
4、小秘密要告诉妈妈。
5、不和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
6、不与陌生人说话。
7、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
8、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
9、不保守坏人的秘密。
10、坏人可以骗。
日本小学生守则
1、不迟到,进校后不随便外出。
2、听到集合信号时,迅速在指定场所列队,进教室开门窗要轻,在走廊和楼梯上保持安静,靠右行。
3、上课铃一响即做好,静等老师来;听课时姿势端正,不讲闲话,勤奋学习。
4、遇迟到、早退、因故未到等情况,必须向老师申明理由。
5、严格遵守规定的放学时间,延长留校时间要经老师许可。
6、上学放学时走规定的路线,靠右行,不要绕道和买零食。
7、遇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时不惊慌,按老师指示迅速行动。
美小学生守则
1、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提问时举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
7、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8、考试不许作弊。
9、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地帮你。
10、任何缺勤或迟到,需要出示家长的请假条。
11、唯一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课都是违规。
12、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指定某一学生回答是,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回答。
第四篇:美日企业文化比较
求《日本企业文化特点及启示》论文~急~
日本企业文化日本企业文化的5条潜规则
世事如棋,上世纪80年代日元经济横扫全球之际,日本企业获得广泛的赞誉,终身雇佣制和集体主义成了国际企业的样板。可当日本经济陷入失落的十年之时,日本企业又因为创新匮乏和反应迟钝成为被批判的靶子。然而迄今为止,在财富500强排行榜中,日本企业比比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下几乎所有重要的行业中,都能看到著名日本企业的影子。与创新叛逆、雷厉风行的美国企业文化相比,日本企业文化有其自身的特色,这既是日本企业称雄世界的动因,也是约束日本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笔者试图在这里梳理一下日本主流企业文化中的潜规则。
潜规则一,评价员工的首要标准是对企业忠诚度。个人能力和合作意识并非不重要,但是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低于前者。中国企业界的精英们热衷于在个人简历里堆砌不同公司的经历,似乎自己炒掉的老板和公司越多,个人能力就越强。在日本白领看来,这恰是职业生涯大忌。虽然终身雇佣制名义上已经取消,但仍然有不少人选择从一而终,很多公司还将不主动裁员作为一个基本准则,如果员工实在太差,就用不加薪的方法来传递信息。跳槽不是不可以,而是不能太频繁,并且在下一次应聘时要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因为在日本企业家眼中,一个对以前公司弃若敝履的人,绝对不值得信赖。
潜规则二,要在一家企业中长期发展,稳居中游是最优策略。这条规则尤其适合于初进职场的大学毕业生。要在日本公司里长期发展,必须具有耐心。在很多日本人的潜意识中,不落后于他人是最佳状态。如果一个人过分热衷于自我表现,不但会招致同事的反感和抵制,而且上司也可能感觉受到威胁从而无情打压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中国哲理同样适用于日本企业。
潜规则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新人刚进公司,往往会做些琐碎细致的工作。很多人都觉得无聊没劲,事实上这是管理层考验员工的第一步。通过这一关后,尤其在某些中小公司,管理层往往会给员工很大的自由,让其放手去干一件重要事情,借此来考察一个员工应对压力、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一旦员工通过了这项考验,就可能被重用,否则就会被贴上不堪大用的标签。这种从每件事情成功与否,来决定下一件事情是否分配给特定员工来干的做法,看似不给犯错误的员工第二次机会,显得不合情理,实则是要求员工集中精力完成每一项任务,从而有助于提高公司效率。
潜规则四,不率先创新,但是把细节做到极致。按照经济学术语来说,日本企业家多是风险规避者,他们不愿意付出创新的高风险成本,但是日本企业令人尊敬之处,就在于实现了模仿时滞最小化。往往是欧美企业研制出新技术不久,日本企业就用巨资购买之,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化吸收之,然后用全球领先的工艺迅速地生产成品,而且其产品无论在品质还是价格上往往都优于欧美的竞争对手。推而广之,那种雄才大略但是忽视细节的精英们,在日本企业往往得不到太好的发展。原因就是上司们习惯于从细节来考察员工的绩效。正所谓魔鬼在细节中。
潜规则五,女性依然难以受到重用。在日本企业界和政界的高层,女性身影依然寥寥。大多数日本男女坚持认为,女性结婚后辞职照顾家庭,天经地义。在日
本,女强人更多地是个贬义词。据说,日本女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依然会努力寻找工作,但是目的不是为了事业和金钱,而是为了觅得金龟婿。因为一旦找到个好郎君,婚后就可以不再工作一劳永逸,不亦乐乎?
浅谈美国企业文化特点
在当前经济迅猛发展的21世纪,经济国际化的趋势也已经不可逆转。国家之间的互相对抗在和平年代也已开始由以往的军事对抗,到如今经济国力的全面综合的较量。而作为经济组成的单位——企业,其兴败衰亡,其发生发展,大到企业规模,核心竞争力,小到每个员工的文化水平,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竞争中在经济国力竞争这个显微镜放大。严格地讲,企业间竞争是全方面的。
翻开近代经济发展史,至今,国际规模的大企业,尤其在所谓500强企业行列中,美国企业几乎占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就算当今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大前提下,美国的企业还是保持着世界第一的企业竞争力。因此,研究美国企业的特点,尤其是作为其企业文化的特点,是摆在中国企业和企业家面前的一个课题。
企业文化是指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所创建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企业制度、组织机构、企业环境、企业产品、企业精神、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等。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的产生有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根源。
以美国为例,企业文化的产生与近20年来美国经济持续衰退和日本经济的迅速起飞有直接关系。
众所周知,二战后至60年代末,美国一直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工业产量、进出口贸易额、黄金外汇储备均居世界首位。可是,随着西欧、日本经
济的崛起,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的经济优势逐渐丧失。美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接连受挫,引起美国企业界、管理学界的严重关切。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美国企业在和日本的竞争中不断败北的严酷现实,更令美国人头痛和不安。首先是1980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汽车生产的头号强国。当年,美国只生产800万辆汽车,日本却生产了1100万辆。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连年亏损的情况下,日本产的节能小轿车却大量占领美国市场。美国素有汽车王国之称,可是现在这顶王冠突然被日本人夺走,震惊了美国的企业界。
其次是美国钢铁业的衰落。钢铁工业是美国工业的基础。然而,从60年代起,它保持了六七十年之久的钢铁优势在日本西欧的竞争下也逐渐丧失。1979-1982年,美国钢产量从1.36亿吨锐减至7460万吨。许多钢铁厂关门。相反,日本钢铁工业却欣欣向荣。钢铁工业是美国力量的象征,它的衰落引起美国人更大的恐慌。第三是美国某些高科技产品日益丧失优势。本来美国的许多高科技产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可是自70年代中期起,美国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的一部分市场被日本人夺走。到70年代末,美国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很大一部分市场也被日本占领。同时美国的消费电子产品也几乎被全部挤出世界市场。此外,日本的办公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高科技产品也超过美国。在微电脑、光导纤维、复印机方面美国也败下阵来。
在这种残酷的现实面前,美国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开始重新评估自我企业的特点,并且与日本企业相对比,不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更深刻地从文化层次来思考企业在竞争中失败的原因。扬长避短,开始吸收和消化国外现金企业的企业文化特点为己用,开始塑造国际性的新的企业文化特点。
美国企业文化的产生还有其社会原因。首先是美国职业队伍构成的变化。随着新技术革命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化,1956年起,白领工人首次超过蓝领工人。有史以来美国大多数工人不是制造产品而是处理信息。人们职业结构的这种变化,必须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情趣。对高技术高智能工人的管理显然要有别于从事简单劳动的蓝领人,新一代劳动力由于富裕程度和文化素质较高,经济要求已不是他们工作的唯一动力。他们需要心理
满足和自我实现的冲动。更注意人文色彩的企业文化正好适应这种要求;并且,2战后出生的一代人到了70年代已进入青壮年。这一代人受过良好教育,富有独立性和创造精神,要求民主参与的欲望较强。他们进入社会,涉足企业界,不能不对企业管理模式产生影响。企业文化强调面向人、尊重人、关心人和扩大民主参与决策等等,正好是这一代人社会要求的折射;第三,人们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企业把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当作唯一的目标,为此不择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美国学术界和有些明智的企业家、管理学家逐步认识到,企业不应把获利当作唯一目标,还要为社会做点贡献;企业不只是一个生产组织、赚钱单位,也应该是使职工生活得有意义,为社会做贡献的场所。美国一些成功的企业所以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保持活力,主要奥秘在于它们能较全面地认识企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带领职工在工作中寻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并进而使人-企业-社会构成关系密切的联结键。美国企业管理学界正是从这点出发,总结出企业文化这一崭新的管理理论。从这个角度讲,企业文化是美国优秀企业经验的总结。
美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是美国传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继续和发展。它既有鲜明的民族性,也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从发展趋势看,大致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美国著名的苹果电脑公司认为,要开发每个人的智力闪光点的资源。“人人参与”、“群言堂”的企业文化,使该公司不断开发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产品。从强力笔记本式苹果机到现在为全球所有追求时尚生活人群所追捧的IPOD产品系列,无不折射出他们的这一企业的文化特点。
美国另外的一家国际性大公司MOTOROLA公司则认为,责任和权力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职工对工作负责任,就必须尊重人、信任人,并给予实际的自主权。公司内负责新事业开
拓小组的所有组员都是自愿来参加的,他们有高度的自主权。只要小组达到公司的绩效标准便可得到好处,即使失败了,公司也保证小组成员原来的职位和待遇。异想天开、离奇的想法在MOTOROLA公司都能得到理解和宽容,科学的设想在MOTOROLA公司总能找到归宿。
提倡竞争和献身
竞争出效益,竞争出成果,竞争出人才,但竞争的目的不在于消灭对手,而在于参与竞争的各方更加努力工作。美国企业十分重视为职工提供公平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才能。
IBM公司对员工的评价是以其贡献来衡量,提倡高效率和卓越精神,鼓励所有管理人员成为电脑应用技术专家。福特汽车公司在提升干部时,凭业绩取人,严格按照其能力对应其职位的原则行事。福特公司前总裁亨利?福特说:“最高职位是不能遗传的,只能靠自己去争取。”
奖励创新
美国许多企业都用不断创新来保持自己的优势。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美国IT公司都秉承了这一传统,使美国的经济一直处于国际的前沿。而这种优势的得来,也是其企业文化长期积累和爆发的必然结果。即使在传统行业中,也不乏鲜活的例子。
杜邦公司成功的经验是发扬不停顿精神,不断开发新产品,3M公司的成功在于创新有绝招,招招都很妙。3M公司不轻易扼杀一个设想,如果一个设想在3M各部门找不到归宿,设想者可以利用15%的工作时间来证明自己的设想是正确的。3M公司还能容忍失败。“只有容忍错误,才能进行革新。过于苛求,只会扼杀人们的创造性。”这些是3M公司的座右铭。成功者受到奖励、重奖,失败者也不受罚。3M公司董事长威廉?麦克唐纳说:“企业主管是创新闯将的后台。"
利益共享
美国许多企业实行股份制。通过职工持股,使其除工资收入外还能分到红利。此外还增加了职工参与经营管理的权利,提高了他们的身分、地位和安全感。
美国最大的连锁店沃尔?马特公司、“旅店帝国”,希尔顿公司,均将一部分股份作为工资或福利分给职工。惠普公司等还通过增加职工的福利(如为子女提供助学金),让职工共享公司成果。而其他耳熟能详的美国IT公司,也都早已用期权讲企业和员工的共同的未来衔接并紧密结合起来,一步步打造完全新型的跨国性的行业巨无霸企业。
诚然,一个国家的企业文化都具有其深深的文化烙印。在不加分析,不考虑国情的前提下,盲从和全面否定都不是科学和认真的态度。如何结合本国的文化特点,本企业的发展计划,洋为中用,综合考虑,吸收其精华,扬弃其糟粕,是如今摆在所有中国企业家面前的一道具有挑战性但是迫切的课题。
第五篇:刘守英:建言土地制度改革
刘守英:建言土地制度改革
2011-1-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守英建言土地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土地权利二元性,打破政府对一级市场的垄断。
“现在光发几个严厉的文件已经效力不够了,它涉及到中国土地制度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再不改革,恐怕后果难以预料!”针对近来土地问题激化的局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守英说。
刘守英曾对北京郑各庄、高碑店,安徽芜湖,浙江,广东顺德、东莞,江苏苏州、昆山等地的农村土地改革试点进行过大量调研。
刘守英直言,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改革支撑传统增长模式的制度,“没有制度改革的深化,转变发展方式就只会成为各级政府流于口头的政治口号。”
刘守英说这番话时,各界正在呼吁《土地管理法》新的修改稿。
土地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动机
“我们对传统增长模式的批评,指向它高度依赖土地和劳动的要素投入。在要素投入中,劳动力供求形势的变化对地方产业转型正在起作用,相比之下,先发和后发地区对土地的数量需求丝毫没有降低。”
记者:由城市化引发的土地矛盾和冲突问题多发,主要根源是什么?
刘守英:土地问题不断升温是因为目前的土地问题本身不是单纯的土地问题。纯土地问题是土地的利用效率问题,现在的土地问题在于,与经济发展模式搅在一起。
中国现在的发展模式高度依靠土地。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高投资;二是高出口;三是政府主导。
高投资依托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都要用地。沿海地区出口导向的企业,也是依托于土地。中国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尽管金融危机以后有所减速,但实际上还是没有降下来,因此用地模式也还是金融危机之前的模式。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依托于资本、劳动、土地三个要素。对于中国来说,资本是稀缺的,劳动力是剩余的,土地是稀缺的。按道理来说,中国的发展不应完全压到土地上,但我们却
将最稀缺的要素采取了最不经济的利用方式。在形成世界制造工厂、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土地成了最便宜的要素,原因就是我们特殊的土地制度。
记者: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方式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刘守英:在中国,土地成为传统增长模式的发动机。
第一,中国是以低价土地支持高速工业化和出口导向的工业发展。地方政府以低价土地招商引资,以政府财力补贴工业用地的成本,降低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为工业高速推进提供便利。地方政府创办园区,以成片土地滚动开发,提供优良政策环境,满足企业用地需求。2007年,国家级开发区以不足全国千分之五的建设用地,创造了约占全国5.15%的GDP(国内生产总值),4.1%的税收,15.2%的进出口总额,吸收了23.2%的外商投资。
第二,中国以城市外延扩张来推动快速城市化。以建成区面积统计,1981年~1991年的11年间,共增加了6573平方公里,年均净增597.6平方公里;1992~1999年的8年间,共增加6565.8平方公里,年均净增820.7平方公里;2000年~2007年的8年间,共增加了13030平方公里,年均净增1629平方公里。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2007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城市人口年均增长4.7%,两者相差0.5个百分点。如果把后者统计进去的两亿农民工剔除,两者相差将更大。
第三,卖地机制成为维系传统增长模式的工具。政府预算内收入依赖与城市扩张相关的建筑业、房地产业税收的增长;土地出让成为分税制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城市建设主要依赖土地出让和土地抵押融资。2000年~2008年,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成为税收增长最快的行业;1999年~2009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从595.58亿元增加到1.59万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从9.2%提高到48.8%。城市基础设施投资70%~80%靠土地抵押融资,2009年,9.5万亿元人民币新增贷款中,投向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占新增贷款总量的近40%,土地抵押是主要手段。
总的来说,地方政府以土地作为发动机,推动高速工业化、城市化,维系高投资和高出口,保证经济持续高增长。可以看到,地方政府依托对土地的控制支撑着传统外延增长模式,它自身的运转和当地发展也变得越来越离不开土地,地方政府必须从土地出让获得收入,以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推动城市建设。这套卖地机制就像鸦片,地方政府只要一吸上,就离不开身。
记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是否也推动了土地制度的改革?
刘守英:我们对传统增长模式的批评,指向它高度依赖土地和劳动的要素投入,是以资源的高耗费来支撑高投资和高出口。转变增长方式,就是从主要依赖土地和劳动的要素投入,转向依赖技术创新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转变的方向早已明确,但是效果甚微。国民经济运行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丝毫没有减轻,经济增长对要素投入的依赖没有减低,在要素投入中,劳动力供求形势的变化对地方产业转型正在起作用,相比之下,先发和后发地区对土地的数量需求丝毫没有降低。
土地制度主要缺陷:二元性和政府垄断
“政府通过征用获得原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通过土地交易中心独家出让给用地者。一进一出的土地差价,就成为政府土地收益的篮子。于是,各级政府变成无数大小不等的‘地主’。”
记者:你刚才说中国是“特殊的土地制度”。“特殊”在哪儿?
刘守英:中国独特的土地制度结构是形成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源。以土地支撑的传统增长模式,保证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但是,在土地资源利用上付出的代价巨大。常提及的问题是:优质耕地锐减、土地质量恶化、环境污染加剧。更深层的问题是,中国作为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却以极不经济的方式向工业和城市提供土地,造成土地利用的粗放和不节约。经济发展和地方政府财政对卖地机制的高度依赖,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土地之所以在传统增长模式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关键在于现行土地制度的弊端。
中国特殊的土地制度的特点,第一就是权利二元。中国的土地权利长期维持二元结构,对待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一直存在严格区别,隶属于不同的权利体系,由不同的机构和规则来管理。宪法规定,城市土地国有、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农地受土地承包法保护,农民对土地享有受法律保护的农地农用权利。农地转非农用及城市建设用地受土地管理法约束。同样一块土地,因为所有制不同,在权利设置和利益分配上产生巨大鸿沟。一旦农地转为非农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即变为土地国有,农民的土地权利即告丧失。
为了保护耕地,中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和城市规划制度。在用途管制下,农地转为建设用地,实行用途转用审批。但是,在土地农转非过程中,除了接受用途管制,还必须接受所有制管制。当地方政府通过城市规划,扩大城市版图,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也就进入城市规划圈,也就得依法被征用为国有土地。用途管制让位于所有制准入。土地非农化的过程,就是土地国有化的过程。伴随这一进程,国有土地比重加大,集体所有土地缩小。
第二是政府垄断。按照土地管理法,“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在土地转变用途过程中,政府不仅成为农地转变为市地的唯一仲裁者,还拥有从农村获得土地转换给城市使用的排他性权力。伴随土地转变用途,政府替代农民集体成为土地的所有者,成为城市土地的经营者,造成政府对土地权利的完全垄断。
在依法获得土地的垄断性权力后,政府又成为土地的独家经营者,形成中国十分独特的土地经营格局。土地进入非农建设使用的一进一出的两个通道完全由政府控制。进,由政府通过征用获得,给原农民集体所有者按照原农业用途进行倍数补偿。出,政府将从农民手上征用的土地进入政府土地储备中心,通过政府土地交易中心,独家出让给用地者。一进一出的土地差价,就成为政府土地收益的篮子。于是,各级政府变成无数大小不等的“地主”,也变成收益多少不一的“土地经营者”。
第三是非市场配置。中国的土地资源配置处于计划配置、城乡分割、价格扭曲和灰色状态并存。地方每年占用耕地数量,须经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审批;地方政府每年进入非农建设使用的土地,由中央政府以规划指标控制;地方政府进入市场的土地以征用方式获得,不反映集体土地所有权价格;地方政府投放城市建设的土地,只有很小比例以“招拍挂”的市场方式供应,还有相当大比例土地以协议和划拨的非市场方式供应;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大量进入市场,但处于灰色状态。
政府对建设用地指标的计划控制,造成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土地供求失衡;不反映集体所有权价格的政府得地方式,造成农民土地权益受损;政府独家供地方式,使原有集体土地拥有者和最终获取土地的城市使用者之间进行交易的机制被阻断,城乡建设用地市场被人为分割;在政府主导的土地资源配置中,非市场配置的比重过高,造成土地不集约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市场缺少平等的土地权利体系支撑,使资源的稀缺程度不能通过平等的市场交易形成的价格信息得到真实反映,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的粗放、浪费;政府配置资源也容易造成制度性腐败。
作者:陈静思 来源:《东方早报》2011年01月04日
责任编辑:俞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