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验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地位
体验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一般指个体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体验,指学习者通过时间来认识事物,在亲身经历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并对原有经验发生影响,是影响学习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活动。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常见的体验式学习方法有 “探究活动”、“情 景模拟”、“参观调查”、“角色扮演”(如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活动)和“实验制作”等等。
一、体验式学习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作为公民素养中一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但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尤其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对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小学《科学》课程必须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丰富生活,发 展个性,开发创造潜能,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科学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体,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它是个体与社会文化融合、再创造的结果,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对科学活动、科学生活的感受、体验并内化的复杂产物。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使他们学习的特点有别于成人甚至于青少年,儿童通过“直观”而不是通过“原理”来学习,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来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因此,体验式学习应该作为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孩子乐于尝试,乐于想象,乐于寻找缘由。知识只有由学生自己构造出来的才对他们有意义,才变得可以理解。有效的科学教育,应根据经过系统研究并认真验证和亲身体验的 学习原则进行。
随着对“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对“科学教育”理解的不断成熟,国际上科学启蒙课程大多包含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领域的内容。这三个领域的课程目标的落实与具体化,都必须通过体验式学习来实现,并且在具体的体验式学习中有机的整合:以科学知识为探究对象,以科学探究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成长的载体。以“科学探究”为例,它包含着“认识科学探究——提出问题——猜想假设预测——制定计划——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 结论——表达与交流”一系列实践与体验过程,如体验工具的有效性、体验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最突出的教育能力要求,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具体的课程内容标准,针对学生的实际,设计具体的课程,开展有利于每位学生发展的教育实践。对“课程”的理解和对“课程”的驾驭,对职前缺乏课程理论学习,长期不甚了解课程理论发展前沿动态,教学只钻研教法很少涉及课程设计的小学教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怎样解决?理解需要通过思考的参与,领悟则通过动作或行为来认识事物和原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是必要的,在此指导下的体验式教育实验、教育实践更具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优势。由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有推广应用的可能,理论经过实践检验和针对具体教育条件 的本土化、特色化,将发展得更为成熟、更具生命力。
小学课程内容应从小学生原有经验出发,选择最必要的基础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选择具有时代感和社会普遍关注的有关内容,选择具有综合性、关联性的内容,以便于学生体验、理解,有利于学生亲历科学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科学》为例,新的课程标准围绕着“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内容标准,在学习中以具体的专题综合地体现。课程目标不仅有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还增加了体验性目标,它分为经历(感受)、反映(认同)、领悟(内化),强调 “操作”、“实践”、“考察”、“调查”活动,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基础教育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二、体验式学习是小学科学课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㈠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小学科学课教师研究性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行为一般由学习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是学习需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态,它包括学生的学习意图、学习愿望(求知欲)、学习兴趣等需要成分。学习兴趣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的和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促使他们积极地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小学科学课教师针对教学实际、专业成长的在职学习,无论是自发性的,还是“政策、校规”使然,以研究性学习成效最大。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主要围绕问题(或专题、课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习活动,重视结果,更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并能使他们从新的体验中获得启迪,即具有解决问题的性质,因此深受小学教师的欢迎。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切身体验的介入,体验的深入使提出的“问题”切实教育实际、反映教育改革的前沿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突破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实效性强,进一步 激发小学科学课教师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两者相得益彰,互相辉映。
㈡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小学科学课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迁移,从而建构有 个人风格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中。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迁移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首先,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的问题解决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迁移是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一种具体表现,小学科学课教师职前学习的许多课程都需要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体验式学习进行学习迁移。其次,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未来小学教学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小学科学课教师职前学习(尤其是教育实习之前)学习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技能,在与实际教学实践结合之前,只能被称为“准教育能力”,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准教育能力”才能成为“教育经验”;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经验才得以改造,才能够概括化、系统化,使原有的经验结构更为完善、充实,不断整合为稳定的心理调节机制,从而广泛、有效地调节个体的活动,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体验式学习,尤其指教育实习和走上具体教学岗位后的教学实践,是一名小学科学课教师“准教育能力”的迁移、整合,从而建构有个人风格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教育能力走向成熟的重要环节。
㈢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小学科学课教师科学教育观的养成
情感的体验对每个人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童年时代。小学科学课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影响他们的教育实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尤其是对待自然的态度、对待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学习的态度、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态度。教师的态度影响着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每位教师的道德养成、教育观念的锤炼对社会对良知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有表及里的道德观、教育观教育是有效的;由体验、感悟、内化而形成的道德观、教育观是牢固、可靠的;由内而外的道德操守、教育行动是真实、稳定的。体验式学习以无可比拟的情感优势,成为小学科学课教 师科学教育养成的最重要方式。
三、必须在小学科学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课程中加强体验性学习
小学科学课教师职前、职后教育的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小学教师自身科学文化素养和进行小学科学教育能力。职后教育包括以提高学历、获取专业课程教师资格证书为主要目标的继续教育和为获取最新科学教育思想和优化教学模式的主题式在职学习。大多数小学教师工作繁忙,在职学习的机会少、时间有限,因此要求继续教育目的明确、针对性强。而继续教育的成效高低,取决于继续教育课程与教师们已有的经验及面临问题的相关程度。因此继续教育课程必须介入 学习者的切身体验,并能使他们从新的体验中获得启迪,即具有解决问题的性质。
无论是职前教育还是以提高学历、获取专业课程教师资格证书为主要目标的继续教育,都必须以小学教育的从业教育作为一个全新的、完整的专业,去构架这一专业的培养模式,并进而去设计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其专业课就不应该是传统教育学专业、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专业等课程的简单移植或删繁就简,而是按照高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新要求,在重新设计各门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基础上,对这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实现全新的整合,这也是成功地建立小学教育专业的真正难点之所在。如何设计切合小学教育发展、真正对小学教师有提高、借鉴、开拓视野作用的课程标准?如何编写有切实指导意义的教材?如何对这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实现全新的整合?体验式学习对研究小学教育的理论工作者、承担培养小学教师重担的师范院校、教育学院的老师们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实践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教育理 论、教育模式与真实的教育实践相结合,重视现实又不囿于现实,才能实现“用书教”转变为“用课程标准教”的转变。
科学教育课程中,预备教师和现职教师都必须上一些通过探究活动来学科学的科学课,使自己有机会像他们的学生那样来扩大自己的认识能力。①科学教育实验室的建设,不应简单照搬理科具体学科的实验设置,应体现综合性,并且成为预备教师和现职教师根据具体的科学课程内容标准而自行设计科学实验、科技活动,开发教学、实验资源,获取科学教育信息资讯的重要场所。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包括本体性知识(即普通知识)、条件性知识(即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杜威早就指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不同于科学家,需要将其“心理学化”,以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教育教学专业的知识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来整合,使其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质。高效的科学教师要具备这样一种特殊的知识,它能把教师对学习、教学、课程和学生的了解与对科学的理解结合起来,这种独特形式的知识主要通过职前和在职期间的学习体验发展起来。教育见习与实习是未来的小学科学课教师职前学习中集中、综合性的体验式学习阶段,可以有机结合专题和具体课程,“零敲散打”地使用,并提前开展,贯穿职前学习的中后阶段。学业后期可以采用“混合编队”教育实习模式,即由高师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和音乐、美术、体育、英语、计算机、电教等其他专业有志于小学教育专业并修完小学教育理论课程的学生组成一支10余人的实习队,到一所小学实习,并完全委托该校全面、全程地指导实习工作的实习模式。理论的有效迁移来自于体验。如果人才的基础不能转化为实际的应用,基础再好也没有价值。有些学校的具体课程往往以概论的方式开出,学生学过之后如蜻蜓点水,起不到学习迁移的作用。②师范教育小学教育专业中同样存在着这些痼疾,甚至于基本照搬本已驾轻就熟的学科教育的课程模式,仅对某些课程的教学内容略作删繁就简。因此,在具体的课程中,即使内容“拥挤”课时紧张,教师也要尽可能地选择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知识点加以联系实际、结合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纵深”地讲解,让学生理清内容体系,触类旁通,领会学习方法,体验课程内容的现实作用与意义。
摘自小学科学探究网
第二篇:体验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上好小学《科学》课关键是让学生体验生活
小学《科学》课是衔接初中课程的基础要素,而初中又是衔接小学和高中的一个桥梁,因此,良好的小学《科学》学习方法是掌握科学要素的重要基础。
学习,一般指个体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体验,指学习者通过时间来认识事物。生活,来自小学生的课堂教育、家庭、社会感受。想象,是小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当中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小学《科学》课必须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
科学素养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体,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是一种科学生活的亲身感受、体验并内化的复杂产物。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别于青少年和成人,儿童是以“直观”形式来学习而不是靠“原理”来表达。在课堂上,小学生总是对尝试、想象、寻找缘由、追根问底特别感兴趣。
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的,而创造来源于生活,想象也来源于生活,知识也来源于生活。五年的《小学》科学教学经验告诉我,《小学》科学课的授课必须遵循:学习(体验、生活)——想象(灵感)——结论——知识——创造的教学程序。如果以科学“原理”为主的讲授方式上课,对教科书一字不漏地照本宣读,首先学生难以理解这样抽象的知识,因此,引发了心烦意乱的头脑,不愿意听课、头脑开小差、搞小动作的现象层出不穷。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先后运用了“LED抢答器”在课堂上针对一些容易开小差的同学进行“归顺”处理,大大地提高了这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步,把教学内容集中在课堂的实验上,把要讲的知识,都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最后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这样一来,近80人的课堂简直“疯”了起来,大家都抢着回答问题,一些同学还想通过“走后门”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开小差的、打闹的、不听课的少多了。同时,我还鼓励全体同学,只要想到的就可以回答,充分发挥全体同学的想象力和积极性。回答错的同学他们不甘落后,回答对的他们更加踊跃,课堂一直保持在积极向上、团结共勉的气氛中。
因此,小学《科学》的授课,如果按部就班,一字不漏地照本宣读,带来的后果犹如蜻蜓点水,起不到学习迁移的作用。应以实验为主,从实验中引导出科学知识才有利于小学课堂教学。
第三篇:“体验式”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体验式”学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体验式” 学习是个过程,是个直接认知、欣然接受、尊重和运用当下被教导的知识及能力的过程。它特别适合处理人生中重要的事物,它在尊重之下去碰触人们深层的信念与态度,深植于内在的情绪、沉重的价值观,或相当难熬的人性课题。【关键词】
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进行反思;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和反思中获得认识和情感。
体验式学习是个过程,是个直接认知、欣然接受、尊重和运用当下被教导的知识及能力的过程。它特别适合处理人生中重要的事物,它在尊重之下去碰触人们深层的信念与态度,深植于内在的情绪、沉重的价值观,或相当难熬的人性课题。
要更了解体验式的学习,应先了解相反的学习法——传统式教学法。说教式的教学,也就是一个人以演讲或授课的方式传达资讯给其他人,学习成果仅限于学识范围的智力层面。这教学法是以“杯与壶”的学习理论为基础(Roger 1983;Hobbs 1986),简而言之,听课者就像空杯子等著授课者从知识之源,也就是“壶”,将知识注入杯子里。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针对主题内容,学生不会被要求去检视他们自己的感觉、想法和领悟情形。他们可以保持个人完全的不自觉或对于主题内容引发自己或他人的情绪反应保持缄默。
体验式学习致力于一个非常不同于说教式教学方式的学习训练。体验式学习拥有不同的品质与特质,在于它牵涉到参与者本身是否準备好在各方面来投入整个学习过程。当我们早期的学习影响被有效地重新评估时,我们在智力上、情绪上、及行为层面的整合上都会有所学习,成果将显示在我们实际的态度与行为改变上。[编辑] 体验式学习的本质
体验式学习是既令人兴奋又富有挑战性的,它包括很多不同的内容,像是针对个人或团队解决问题的行动,肢体上的挑战,游戏,模拟练习,组织练习,分享时间,有指引的冥想,及有组织的互动。在所有的活动中,学生们是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并且能够从体验中產生有意义、相关的洞见。
体验式学习的本质,有以下四个主要特质:
学习者对于正在发生的学习及过程是察觉的;
学习者是投入于省思的体验中,并且连结当下的学习到过去、现在和未来;
那些体验和内容是独具个人意义的:对当事人而言,学到了什麼和如何学到的,对个人而言有特别的重要性;
过程牵涉到完整的自己--身体、想法、感觉和行动,不是只关于心智,换句话说,学习者是整个人全然投入的。
这些原则造成以下的主张:
体验式学习关乎于个人的体验,不只是他们的参与。参与者会被要求思考及运用自己的体验作为自我了解的基础和自己的需求、资源和目标的评估。
参与者被视为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参与,并实地的练习这些具教育性的课题与方法。
透过这学习的过程,力量(控制的位置)从老师转换到学习者,另一个说法是,在传统的学习法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通常是不对称的,前者比后者拥有更多的力量,但在体验式学习中,这样的不对称减少了,学习者计画、实现及评估他们自己的学习。“专家”及学习者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不在于老师将资讯灌输于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参与者为他自己的学习负责任。专家只是个资源和架构的提供者,当学习者试著主动消化外在的知识并内化为内在的参考资源时,学习就发生了。
大卫·库伯(David kolb)(1984)有一个四步骤的循环过程,描述体验式学习的过程。
Kolb察觉到当下的体验是基于反省的观察力。藉此呈现的是概念上的分析,且可以用主动的方式来测试,这样的测试產生新的体验,所以循环就开始了。这个模式允许个人偏好之学习风格的各种可能性存在,例如:有些人偏好省思、有些人偏好行动。这个含义是一个有效能的学习者能够有空间运用广泛的学习风格。
一个有效的组织具体化所有技巧在其员工之间,并允许这些技巧在适当的时机运用在工作上。
体验式学习特别强调省思,此省思是藉由省思出来的体验提供模式及架构,并提供机会让参与者在精神上及彼此支持的氛围中去参与省思/学习的过程。[编辑] 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学习
1、主动学习:在传统上,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需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即可。而体验式学习则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体验式学习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因为没有这种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完成。
2、寓教于乐:寓教于乐一直是教育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试图攻克的难题。寓教于乐中的“乐”字应包涵两层意义:一是指教师把传授的知识融入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中去,尽量使教学过程像娱乐活动一样吸引人;二是指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掌握的过程。
体验式学习的提出为这方面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在这里“乐”的重心已有所偏移,即并非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学生学得快乐,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和真实效果。
3、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是传统教育的一个难题,原因之一是学生很少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时间和机会。因此,应该让学习者逐渐意识到学习是一个通过实践运用循序渐进的过程。
体验式学习的优势在于,它为学习者及时提供了一个运用的空间,使学习者成功地进入活生生的语言表达和思想交流之中。让学员体验到“你所拥有的超过你所意识到的!”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通过下表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体验式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区别。[编辑] 有效体验式学习的课程特质
体验式学习课程的特质是有活动的、多样化的、和有方向性的。更明确的说,有六个特质区别它和其他课程设计:
1、内容程度适中。
体验式学习课程拥有精简的课程。集中在重要的学习领域—其中的元素是未来所要建设的重要基础,当内容的水准维持在适中程度,讲师便有时间设计活动,去介绍、呈现、运用及反映出当下学员所学的。
2、在情感、行为和认知的学习上取得平衡。
体验式学习包括三个方法:培养态度;发展和练习技巧;促进对主题概念及模式的了解。有些训练课程倾向专注在某一个领域,排除其他的领域,但体验式学习的讲师要参与者不只是知道某些事,并且能够去实践它。再者,讲师会要求参与者检视他们自己和正在教导之事之间的关係,并去体察这在参与者身上是如何运作的。
3、参与团队的机会。
在任何体验式学习课程里,参与团队都有很大的益处,参与团队会将训练课程从被动的位置移为主动。团队活动促进参与者投入在学习的过程中,并让他们和讲师成为伙伴。讲授的部分减到最少,高度参与是最大特色,如游戏、角色扮演、模拟练习、和案例讨论等。
4、运用参与者的专业知识。
每个参与者在体验式课程中都带来相关的经验,有些经验可直接应用,有些可能从之前的工作状况或遭遇牵涉到类似的经验。无论是哪种情形,大多数的学习是来自于同学,可以建立自己的计划,提供很多机会让参与者彼此学习。
5、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
体验式学习著重在现实世界。课程会安排机会并让参与者运用课程内容解决其正经歷到的实际问题。运用课程内容,不只是发生在训练之后,而且是在课程进行时的主要焦点。当参与者将所学运用在解决自己的状况和案例上时,是他们学习得最好的时候。这给予直接的实用资讯,并赋予参与者在问题点上运用的能力。
6、允许重新计画。
任何训练课程的结论都会令参与者自然地问“那接下来要如何呢?”,要衡量体验式学习课程的成功与否,端看这个问题是如何被回答的。也就是说,如何将所学转换到工作或带回家。一个主动式的课程结束时,会考虑到参与者要採取的下一步行动,以及他们实行新想法和技巧时将会面对的障碍。[编辑] 相关条目
第四篇:浅谈体验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谈谈体验式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从《养蚕》谈体验式学习
作
者:香草
工作单位: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
邮
编:675500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体验式学习就是一种有效方式。体验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对学生来说,有着无穷的乐趣。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此的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体验式学习,一方面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另一方面,在价值观上,又强调人与人的理解与合作,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笔者以《养蚕》为例,简要阐述“体验式学习”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
教学
应用 正 文:
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体验式学习就是一种有效方式。所谓“体验”,就是“体会和验证”,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观感受,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这个过程,就是体验式学习的过
程。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同时,良好的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
《养蚕》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的内容。教材以蚕的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为主线构建本单元,重点让学生亲历饲养的全过程,了解怎样照顾蚕的一生的饮食起居并记录蚕一生的变化,总结归纳动物的特征。城坝区里的孩子,除了电视和书本上,从来没有亲自养过蚕,有的甚至没有见过活生生的蚕。这样的情况给这一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多不便,是简单地将蚕的生命历程告诉孩子,还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发现、去验证自己曾有的关于蚕的知识?
一、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培养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而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规定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任务就是教学的失败。这样因时间和空间的狭隘将答案迅速抛给学生,使学生不能充分体验到自己研究问题,自己寻找答案获得知识的快乐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式学习打破教学任务的旧框,以学生的充分活动为中心。以《养蚕》这一主题为例,若是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将蚕的生长过程机械地告诉学生,学生就仅仅知道了这个过程,而他们对蚕的兴趣,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的探究精神得不到培养。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设计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养蚕,做好观察记录,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了这次活动,活动中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有新发现。这样,学生实践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活动,交流的时间,学
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室是学生的“研究所”,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二、在实践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渗透科学探究精神。
体验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对学生来说,有着无穷的乐趣。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此的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如《养蚕》这一单元教学活动,我们让学生亲自喂养,亲身经历蚕一生的变化,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减少学生对科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在喂养观察的过程中,学生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与过去他们头脑里的关于蚕的一些知识相印证,在脑子里形成概念的同时,又不断引起他们的思考。例如在蚕吐丝结茧这个阶段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蚕蛾是怎样从蚕茧里出来的?”学生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有的认为是蚕蛾用嘴咬开了蚕茧,有的认为是时间到了蚕茧自然裂开„„经过十几天的观察,学生们发现,蚕蛾在快出茧时,茧的一端会变得湿湿的,原来蚕蛾会吐出一种液体溶解粘着蚕丝的丝胶,使丝分离。然后用头和足把这部分丝拨开,形成一个大孔,从孔里钻出来,进行交尾和产卵。学生又提出新的问题:“我们帮蚕蛾将蚕茧剖开,不就节省些时间吗?”“人工剖开蚕茧后出来的蚕蛾与自己钻出来的蚕蛾有什么不一样吗?”猜想,讨论,众说纷纭。于是我们进行了多次试验。试验结果告诉学生们,自己从蚕茧里钻出的蚕蛾比人工剖开钻出的蚕蛾身体健康,交尾产卵有力,人工剖开钻出的蚕蛾瘦小无力,极易死亡。有疑问,才有猜想,有了猜想,再通过实践来证明。这样既在学生头脑里形成了明确的科学概念,又将对任何问题都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科学探究思想自然而然地渗透进学生的意识里,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三、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自信,学会理解与合作。
体验式学习,一方面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另一方面,在价值观上,又强调人与人的理解与合作,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你的成就大小,往往不会超出你自信心的大小。”可见自信心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自信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自信心可使学生不怕困难,积极尝试,奋力进取,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有充分的信心去有效地使用已具有的技能技巧。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和暗示,更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自己去思考、研究、实践、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知识,建立自信。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学生在合作小组中,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信任和理解。经常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难题和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对一个人的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形成也具有奠基作用。仍以《养蚕》这一教学活动为例,每个孩子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小组,并承担了其中的一项任务,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这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共享其中的苦恼和喜悦,这尤其给那些平时因为机会少而只能旁观的学生一个充分发挥的平台,建立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
保德、科恩和沃科曾经说过:“我们发现,脱离体验谈论学习没有任何意义。体验不能被忽略;它是所有学习的核心思考点。学习建立并源自于体验:不论刺激学习的外部因素是什么---教师、材料、有趣的机会---只有当学习者进行了体验,至少某种程序上进行了体验,学习才会发生。只有通过转化学习者的体验,这些外部影响因素才能起作用。”苏教版科学教材明显增添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形成科学概念,获得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以及合作意识,发展创造力,并为其它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无论是在形式上、或实践过程中,体验式学习都是值得采用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第五篇:小学科学课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课学习心得体会
双辽市第三小学 赵燕
怀着对科学学科的热爱,我有幸在5月22日参加了四平市组织的科学教研活动,认真的听了王双月、李少锋两位教师的精彩讲课。收获颇丰,感想也很多。现谈谈我这次的感想和体会:
一、听课反思:这次活动,王双月老师讲了“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课程由短片情境导入,然后介绍了显微镜的发展演变,并用简短的精湛的解说,讲明了显微镜的使用,最后是学生观察洋葱细胞。第二节是李少锋老师讲的“液体的热胀冷缩”通过实验,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实验认识到了物体的热胀冷缩。
两位老师的课留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她们做到了以下两点对我触动很大:
1.课前充分准备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特别是教具的准备相当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责任心是强的。
2.教学过程精心设计:
从两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从导入新课、新授、到课外拓展,每一个步骤,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每位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好的获取知识,掌握教法,基本上做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通过听课我认识到: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
象
进
行
实
验
出
发,经
过
形
象
思
维
和
抽
象
思
维
形
成概
念、规 律,然
后 再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运用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两位老师的精彩讲课再次使我认识到观察实践的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做到精心组织教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科学,指导学生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学生亲近自然,感到学习科学的快乐,提高自身的科学价值观。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学习她们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不足,尽心竭力把科学教学工作做得更好一些,把孩子真的引向科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