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绍兴)《彝族学生学习汉语困难与对策》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3:5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周绍兴)《彝族学生学习汉语困难与对策》课题研究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周绍兴)《彝族学生学习汉语困难与对策》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第一篇:(周绍兴)《彝族学生学习汉语困难与对策》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彝族学生学习汉语困难与对策》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姚安县前场中学:周绍兴

我参与了我校《彝族学生学习汉语困难与对策》课题的研究。我是语文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我负责的工作主要有:参与课题研究、教学实践等工作。

在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于我来说,感受良多。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做课题这个过程中的体会:

一、在课题研究中提高了科研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这次课题研究,填补了我科研活动零的空白。课题研究,不能只是根据个人的喜好而制定出来的,它需要科学理论做依据,有实践经验做支撑,这就迫使自己认真地去学习,研究。在课题研究前期,我们在课题主持人的组织下,通过听讲座,了解模式的框架;在教研组活动上,学习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案例。自己也查阅了专家的学术著作,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量,提高了自身素质。

随着理论素养的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也不断增强。尤其体现在文本解读的深度和教学设计的效度上。课堂上,我努力实践有效教学,突出年段教学特点,引导学生初读感知、熟读感悟、美读抒情、读后延伸,提高阅读教学效益,与学生共享成长。

二、课题研究需要好的研究氛围。

我庆幸,能成为课题组研究成员之一,能参与到这支高素质的团队中来。就拿调查问卷、论文等内容的修改到敲定,都经过多次修改。这需要我们课题组通过反复地进行讨论、分析。我们正是靠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中不断地修正观点与思路,不断地产生碰撞与求索,研究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有了这次课题研究的经验,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支科研能力较强的队伍,我们一定会勇于接受更多的挑战,为我们共同的教学事业而努力。

第二篇: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

《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的研究设计 摘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已经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在人类历史上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体之间语言的接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双语问题已成为国际热点问题,已成为各国教育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化是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所以,要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也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素质。经验证明,治贫先治愚,对非汉语母语的少数民族实施民汉双语教育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发展民族经济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学习汉语言文字和文化的优良传统。目前,东乡族小学的汉语文学习也采用东乡语——汉语的“双语教学”。东乡语是东乡族的民族语、儿童的第一语言和民族社区交际的主要用语。在我们的教育调查中,了解到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非常困难,也就是东乡族小学生的第二语言学习困难。对这一学习困难的深入研究和努力解决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首先运用文献法,查阅了大量的有关东乡族基础教育研究和东乡语研究专著和论文,并结合国内外的双语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对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实质获得了一个比较明晰和准确的概念,为进一步研究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采用自拟问卷、访谈、座谈和个案等方法,深入到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活动中,对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在统计、归类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料库,得出了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的规律性表现特点。

同时参与到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活动中,采用听课、查看教师教案、学生作业,对汉语文教师和学习困难学生的个案追踪调查,教研组经验交流,进一步检验了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表现特点的效度和信度。

再次我们从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表现特点入手,深入地剖析了促成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的成因与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学前教育、教师教学、教材、汉语言环境、民族传统文化、语言人的母语情结、东乡语等方面的原因,澄清了困难原因之所在。最后结合通过教研组交流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对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优化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民族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已很多。但这些研究,绝大多数属于宏观、整体层次上的研究,针对于某一少数民族特定阶段的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较少。所以,本论文在借鉴这些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到具体学科的课堂学习中进行调查研究,以解决民族地区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既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也体现了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语言交际已变得越来越频繁,人们对于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入,有关语言学习困难的研究已成为教育学界和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很丰富的语言研究资源。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西部的少数民族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对西部的少数民族东乡族小学生的双语教育教学研究也是一个热点。东乡族是人口相对较少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历史上,东乡族人民只有少数人认识和使用汉文,也有人借用阿拉伯字母拼写使用小经文字,但不普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学习汉语语言文字的自觉性日益提高,人数在逐步增多。学校是传播汉语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的主要场所,在推广 1

使用汉语语言文字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实践来看,东乡族人民学习、使用汉语语言文字,有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有助于同各兄弟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但由于东乡族人民中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较大,尤其是东乡族的民族语言本身的限制,东乡族人民直接学习、使用汉语语言文字、在实际运用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教育调查中,我们发现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现象异常突出,且较普遍,所以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努力解决也是民族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选择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并用所学的语言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去进行研究,以期突破传统的双语教育研究方法,即不只从心理学的角度做智力因素的量化分析,而主要从影响语言学习的各个教学要素入手,运用观察法等方法进行质的研究。

(二)研究的意义

1.实践意义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已经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在人类历史上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体之间语言的接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双语问题已成为国际热点问题,已成为各国教育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化是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所以,要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素质。经验证明,治贫先治愚,对非汉语母语的少数民族实施民汉双语教育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发展民族经济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聚居于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自然条件恶劣,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少数民族之末。东乡语是东乡族的母语、民族语和儿童的第一语言,是一种只有口头语而没有书面语的特殊的民族语。在东乡族自治县,民族成员之间多用东乡语进行交流。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与外界交流不频繁,文化发展相对封闭和落后,现在是国家级贫困县。今天,西部大开发为东乡族的教育、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所以,深入研究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为优化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提供借鉴就具有深远的意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是实现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和基本保证。民族教育教学改革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深入到学校课堂教学中,唤起教师教学意识的觉醒,引起教师教

材教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良和创新。本论文选择东乡族小学教学活动中的突出现象——汉语文学习困难进行研究,通过深入到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剖析促使困难产生的各种教学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对策,以期为广大一线汉语文教师优化教学效果提供实践指导。

2.理论价值

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双语学习困难。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广大民族地区教育教学中,双语教学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自从 1979 年我国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双语讨论会后,有关双语及双语教学研究的成果已经很多,有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理论探索等。总之,双语教学理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在教育调查中获悉,虽然东乡族乡语——汉语的双语教学,但因东乡语是一种特殊的民族语,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并不理想。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到的数据表明,除县城中心小学外的偏远山区,98.7%的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非常困难。所以,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剖析东乡族这种特殊的双语教学实质和促成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现象的教育学和语言学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并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开展教师对自我教学实践的反思活动,对优化东乡族民族地区汉语文教学效果,丰富双语教学理论,探索适合民族地区学生特点的双语教学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1.少数民族教育研究

有关少数民族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几乎所有教育学理论著作中都有专门的章节对民族教育进行论述,民族教育教学的专著也很多,如哈经雄、滕星编著的《民族教育学通论》、孙若穷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的《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论集》等。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对有关民族教育教学的研究论述都较为宽泛,可以说属于宏观层次的研究。对民族教育工作的开展普遍认为:(1)少数民族教育综合指数偏低,据 1982年统计,全国教育综合指数为 45.4,而少数民族教育综合指数为 28.7,差距很大;(2)少数民族人口中在校生比例偏低;(3)少数民族人口中的文盲率高,有的地区新文盲有所增加;(4)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5)师资奇缺且素质较差,部分民族地区的教师合格率低于全国水平很多;(6)民族教育的体制、结构和教学内容亟待调整,而且上述问题导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与内地的差距越来越大,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缺乏,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低,不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1]相对而言,比较具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青少年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学研究,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表明,从智力发展总体上看,少数民族儿童与汉族儿童,偏远地区儿童与城镇儿童智力发展总体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在教育比较落后的一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在智力的发展水平上存在着所谓的“滞后现象”,这种“滞后现象”表现在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当然,大量的研究也说明,部分教育落后地区民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上的“滞后现象”,并不是先天造成的,而是后天的环境因素造成的,在合理的教育条件下,这种差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民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特点主要有:(1)学习动机水平低下,民族学生多数认为,学习是为了满足教师和家长的要求,成绩不好的原因是自己能力太差,成绩好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得好等等。他们的学习态度比较被动,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较小;(2)在学生的价值取向中,存在着读书无用的思想。由于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高考升学率比较低的地区,人们把读书受教育看作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事情。有些家长甚至把读书的学生看成“废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存在着读书无用的思想,他们不知道学习对自己和社会的价值,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不高。(3)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当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冲突时,初入校园的民族学生由于不适应文化差异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或盲从心理。另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学生,在与其他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自我贬低,甚至自我封闭、拒绝与外界交往的心理。针对上述问题和特点,提出的教学对策主要有:(1)教育工作者应注意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2)教育工作者应注意针对学生实际状况,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3)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教育与生产和生活相结合;(4)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其中包括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适当的表扬,让学生多多地体验成功;(5)注意校园文化建设。当然,民族地区教育和民族学生的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当中,深入到民族学生具体学科课堂学习中进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研究却较少,但这些研究对于本论文的研究仍然起着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2.东乡族教育及东乡语研究

对东乡族的民族教育研究及东乡语的研究工作自二十世纪 50 年代以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先后在《中国语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民族教育研究》、《甘肃民族研究》、《西北民族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许多的论文,并出版了如《东乡语简志》(刘照雄著,民族出版社出版)、《东乡语与蒙古语》(布和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东乡语词汇》(布和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东乡语调查报告》(布和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东乡语论集》(郝苏民主编,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等专著。此外,国际语言学界对东乡语的研究也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前苏联蒙古学者达叶娃女士 50 年代曾在东乡县调查东乡语,并于 60 年代在莫斯科出版了《东乡语》一书。美国学者 Kenth Field 从1992 年起经过数年的考察,于 1998 年完成其博士论文。韩国青年学者金瑞卿先生也于 1998年完成了其博士论

文《东乡语研究》并在中央民族学院通过答辩。这些论文和专著,对东乡族民族、民族基础教育教学、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宗教经堂教育、妇女教育和东乡语语源等从不同侧面做了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些研究成果,绝大多数仍局限于东乡族的宏观教育调查研究,或者中观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研究,也有微观的具体性研究,但主要集中于民族心理分析和跨文化的对照研究。对于东乡语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但这些研究多从纯语言学视野进行研究,而未从语言教学视角对东乡族儿童的课堂汉语文学习进行具体实证研究,尤其对于东乡族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突出困难 — —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没有从教育学和应用语言学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当然,对东乡族的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实质。

3.双语与第二语言学习研究

国内外有关双语教学研究的成果已是硕果累累。例如: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牛津应用语言学丛书《语言与理解》(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第二语言习得概论》(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研究》(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策略》(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语言教学面面观》(Aspects of languageteaching)、《语言教学交际法》(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和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学论丛书《英语学习论》、《英语测试论》以及宋其蕤著的《教学言语学》、邢福义主编的《文化语言学》、王尚文著的《语感论》、李维鼎著的《语文言意论》及双语教育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的许多研究论文,无论是理论的探索、建构,还是实验的总结,成果都非常多。但遗憾的是,这些双语教学理论却无法移植于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中,原因在于,东乡族小学生的母语——东乡语的特殊性,只有口头语而无书面语形式,也就是说,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双语教学,它的教学机制与汉语——英语的双语教学机制不同,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双语教学辅助方法,是一种“准双语教学”。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心理机制,语言转换特点,社会环境影响因素,也异于其他双语教学模式。所以,本论文借鉴已有的双语教学理论成果,深入到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中,剖析促成汉语文学习困难的各种教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的教学对策与建议。

4.学习困难的概念

本论文的题目是《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其中一个概念就是“学习困难”,在国外著作中,一般将“学习困难”称为 learning dilemma,或 learning disable,有时也称为“特殊学习障碍”,即在理解、运用语言的基本心理教学、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宗教经堂教过程中有一种或多种障碍,具体表现为:缺乏听、想、说、读、写、拼字或算术等方面的能力。这些异常包括知觉障碍,脑伤、轻微脑功能失调,诵读困难及发展性失语症等,但不包括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障碍、智力落后、情绪紊乱或由文化、环境、经济、地位不利等引起的学习困难。这一释义最早由美国教育署全国残疾儿童问题咨询委员会于 1968 年提出。我国教育学界一般将学习障碍定义为由于身体和心理损伤而导致的学习上的障碍。主要分为三类:(1)阅读障碍或称诵读困难,其表现是不能认出某些单词的结构或逆方向阅读单词;(2)在阅读和书写上不能区别某些语声;(3)在概念和抽象的意义方面不懂得如何分类,前后次序紊乱,有的不能掌握时间和空间的概念。[2]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吴增强教授著的《学习心理辅导》,他专题性地研究了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社会心理因素,甚至脑科学、信息技术方面的障碍或缺陷造成的学习困难,侧重于智力因素控制的实验性量化研究。在双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学习影响因素不仅仅是智力因素,各个教学要素、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语言学习的效果。本论文的研究,是在“民族学生智力相对滞后”的前提下,从语言教学要素入手,研究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即依据目前东乡族小学双语教学模式,探悉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过程困难,学习效

果低效,无法保证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等表现原因。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方法

(1)运用文献法,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东乡族民族语言和东乡族双语教育的研究成果,对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实质获得一个较准确和明晰的概念,为进一步研究东乡族小学汉语文学习困难奠定理论基础。

(2)采用问卷(自拟)、访谈、座谈和个案等方法,深入到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活动中,调查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在统计、归类的基础上,建立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料库,找出学习困难现象背后的规律和特点;

(3)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采用听课,查看教师教案、学生作业,教师和学生的个案追踪调查,教研组经验交流,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过程叙述等方法,进一步检验已经获得的学习困难表现特点效度和信度;

(4)从学习困难表现出发,深入剖析学习困难的成因与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学前教育,双语师资、教材与教法、汉语文学习环境,民族传统文化,语言人的母语情结,东乡语等,发掘并澄清学(5)结合通过教研组交流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优化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效果、提高汉语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2.研究过程

首先,自拟问卷——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教材学习困难语言点统计表(学生)、(教师)[见附表],请长期从事心理与教育测量研究的西北师范大学著名教授修订改善后,并于 2000 年 10 月赴东乡族自治县沿岭学区中报希望学校进行了试测,听取被测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对调查表中的项目进行了调整和改善,同时也取得了问卷的专家效度和信度;

其次,2001年 4 月再赴东乡族自治县,用修订的问卷详细统计小学生及教师自我认为小学生在学习全国通编教材过程中,反应在语音语义及逻辑等方面具体困难语言点。选取的调查对象是东乡族自治县中等水平的八所小学(其中两个教学点):东乡师范附属小学、马场恩溢小学、瓦子岭小学(教学点)、那勒寺小学、百合乡小学、唐汪回民小学、中报希望学校、大沿村学(教学点)。共发放学生问卷 740份,其中,一年级 117份(男生 69 份),二年级 214 份(男生 170 份),三年级 198份(男生 169 份),四年级 104 份(男生 95 份),五年级 89 份(男生 80 份),六年级 18 份(男生 15 份),回收问卷 693 份,有效回收率 92.3%;发放教师问卷 92 份(男教师 45 份),回收有效问卷 80 份(男教师 41 份),有效回收率 86.9%。

再次,家访 9 户群众,上沿村 4 户(其中 1 户有学龄儿童),茅寨子村 1 户(宗教教主,有学龄儿童),下沿村 1 户(阿訇,有学龄儿童),折舍村 3 户(两户有学龄儿童),主要了解小学生的汉语文家教情况、家庭语言使用情况,以及对儿童学习汉语文的态度等。为了解决语言障碍,邀请了中报希望学校的两位老师做翻译和向导,并且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录音,通过分析录音材料,深入地了解了影响小学生汉语文学习的传统文化风俗等;邀请了中报希望学校的语文教研组老师和东乡师范附属小学的语文教研组老师进行座谈,了解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表现;访谈了五位语文教师(学前一名,一年级两名,四、五年级各一名)。

最后,2001年 6 月第三次赴东乡族自治县,将初步统计的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反馈于被测学校的师生,同时,查阅任课教师的教案难点和重点注释及学生的作业,有选择地重点听了 1 到 5 年级的语文课 16 节,通过这些活动,纠正了统计中的笔误,使得通过结合文献获得的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并确定了这些汉语文学习困难点与东乡族小学双语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呈显著相关,从而建立了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语料库。

第三篇: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

《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的研究设计

摘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已经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在人类历史上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体之间语言的接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双语问题已成为国际热点问题,已成为各国教育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化是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所以,要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也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素质。经验证明,治贫先治愚,对非汉语母语的少数民族实施民汉双语教育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发展民族经济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学习汉语言文字和文化的优良传统。目前,东乡族小学的汉语文学习也采用东乡语——汉语的“双语教学”。东乡语是东乡族的民族语、儿童的第一语言和民族社区交际的主要用语。在我们的教育调查中,了解到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非常困难,也就是东乡族小学生的第二语言学习困难。对这一学习困难的深入研究和努力解决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首先运用文献法,查阅了大量的有关东乡族基础教育研究和东乡语研究专著和论文,并结合国内外的双语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对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实质获得了一个比较明晰和准确的概念,为进一步研究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次采用自拟问卷、访谈、座谈和个案等方法,深入到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活动中,对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在统计、归类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料库,得出了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的规律性表现特点。

同时参与到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活动中,采用听课、查看教师教案、学生作业,对汉语文教师和学习困难学生的个案追踪调查,教研组经验交流,进一步检验了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表现特点的效度和信度。

再次我们从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表现特点入手,深入地剖析了促成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的成因与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学前教育、教师教学、教材、汉语言环境、民族传统文化、语言人的母语情结、东乡语等方面的原因,澄清了困难原因之所在。最后结合通过教研组交流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对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优化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东乡族 小学生 汉语文 学习困难(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民族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已很多。但这些研究,绝大多数属于宏观、整体层次上的研究,针对于某一少数民族特定阶段的学科教育教学研究较少。所以,本论文在借鉴这些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到具体学科的课堂学习中进行调查研究,以解决民族地区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既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也体现了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语言交际已变得越来越频繁,人们对于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已越来越深入,有关语言学习困难的研究已成为教育学界和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很丰富的语言研究资源。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西部的少数民族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对西部的少数民族东乡族小学生的双语教育教学研究也是一个热点。东乡族是人口相对较少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有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历史上,东乡族人民只有少数人认识和使用汉文,也有人借用阿拉伯字母拼写使用小经文字,但不普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学习汉语语言文字的自觉性日益提高,人数在逐步增多。学校是传播汉语语言文字及其文化的主要场所,在推广

使用汉语语言文字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实践来看,东乡族人民学习、使用汉语语言文字,有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有助于同各兄弟民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但由于东乡族人民中文盲、半文盲所占比例较大,尤其是东乡族的民族语言本身的限制,东乡族人民直接学习、使用汉语语言文字、在实际运用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教育调查中,我们发现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现象异常突出,且较普遍,所以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努力解决也是民族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选择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并用所学的语言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去进行研究,以期突破传统的双语教育研究方法,即不只从心理学的角度做智力因素的量化分析,而主要从影响语言学习的各个教学要素入手,运用观察法等方法进行质的研究。(二)研究的意义 1.实践意义

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存、生活和发展已经突破了地域的界限,在人类历史上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体之间语言的接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频繁。双语问题已成为国际热点问题,已成为各国教育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化是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所以,要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素质。经验证明,治贫先治愚,对非汉语母语的少数民族实施民汉双语教育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发展民族经济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而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聚居于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自然条件恶劣,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少数民族之末。东乡语是东乡族的母语、民族语和儿童的第一语言,是一种只有口头语而没有书面语的特殊的民族语。在东乡族自治县,民族成员之间多用东乡语进行交流。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与外界交流不频繁,文化发展相对封闭和落后,现在是国家级贫困县。今天,西部大开发为东乡族的教育、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所以,深入研究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为优化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提供借鉴就具有深远的意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是实现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和基本保证。民族教育教学改革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深入到学校课堂教学中,唤起教师教学意识的觉醒,引起教师教

材教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良和创新。本论文选择东乡族小学教学活动中的突出现象——汉语文学习困难进行研究,通过深入到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剖析促使困难产生的各种教学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对策,以期为广大一线汉语文教师优化教学效果提供实践指导。2.理论价值

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双语学习困难。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广大民族地区教育教学中,双语教学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自从 1979 年我国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双语讨论会后,有关双语及双语教学研究的成果已经很多,有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理论探索等。总之,双语教学理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在教育调查中获悉,虽然东乡族乡语——汉语的双语教学,但因东乡语是一种特殊的民族语,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并不理想。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到的数据表明,除县城中心小学外的偏远山区,98.7%的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非常困难。所以,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剖析东乡族这种特殊的双语教学实质和促成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现象的教育学和语言学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并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开展教师对自我教学实践的反思活动,对优化东乡族民族地区汉语文教学效果,丰富双语教学理论,探索适合民族地区学生特点的双语教学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三)相关研究综述 1.少数民族教育研究

有关少数民族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几乎所有教育学理论著作中都有专门的章节对民族教育进行论述,民族教育教学的专著也很多,如哈经雄、滕星编著的《民族教育学通论》、孙若穷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的《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论集》等。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对有关民族教育教学的研究论述都较为宽泛,可以说属于宏观层次的研究。对民族教育工作的开展普遍认为:(1)少数民族教育综合指数偏低,据 1982年统计,全国教育综合指数为 45.4,而少数民族教育综合指数为 28.7,差距很大;(2)少数民族人口中在校生比例偏低;(3)少数民族人口中的文盲率高,有的地区新文盲有所增加;(4)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5)师资奇缺且素质较差,部分民族地区的教师合格率低于全国水平很多;(6)民族教育的体制、结构和教学内容亟待调整,而且上述问题导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与内地的差距越来越大,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缺乏,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低,不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1]相对而言,比较具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青少年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学研究,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研究表明,从智力发展总体上看,少数民族儿童与汉族儿童,偏远地区儿童与城镇儿童智力发展总体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在教育比较落后的一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在智力的发展水平上存在着所谓的“滞后现象”,这种“滞后现象”表现在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当然,大量的研究也说明,部分教育落后地区民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上的“滞后现象”,并不是先天造成的,而是后天的环境因素造成的,在合理的教育条件下,这种差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民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特点主要有:(1)学习动机水平低下,民族学生多数认为,学习是为了满足教师和家长的要求,成绩不好的原因是自己能力太差,成绩好的原因在于教师教得好等等。他们的学习态度比较被动,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决心较小;(2)在学生的价值取向中,存在着读书无用的思想。由于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高考升学率比较低的地区,人们把读书受教育看作是一种迫不得已的事情。有些家长甚至把读书的学生看成“废才”。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存在着读书无用的思想,他们不知道学习对自己和社会的价值,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不高。(3)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当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冲突时,初入校园的民族学生由于不适应文化差异的影响,容易产生自卑或盲从心理。另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学生,在与其他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自我贬低,甚至自我封闭、拒绝与外界交往的心理。针对上述问题和特点,提出的教学对策主要有:(1)教育工作者应注意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调整自己的教学实践;(2)教育工作者应注意针对学生实际状况,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3)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加强教育与生产和生活相结合;(4)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其中包括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适当的表扬,让学生多多地体验成功;(5)注意校园文化建设。当然,民族地区教育和民族学生的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当中,深入到民族学生具体学科课堂学习中进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研究却较少,但这些研究对于本论文的研究仍然起着方法论的指导意义。2.东乡族教育及东乡语研究

对东乡族的民族教育研究及东乡语的研究工作自二十世纪 50 年代以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先后在《中国语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民族教育研究》、《甘肃民族研究》、《西北民族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许多的论文,并出版了如《东乡语简志》(刘照雄著,民族出版社出版)、《东乡语与蒙古语》(布和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东乡语词汇》(布和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东乡语调查报告》(布和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东乡语论集》(郝苏民主编,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等专著。此外,国际语言学界对东乡语的研究也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前苏联蒙古学者达叶娃女士 50 年代曾在东乡县调查东乡语,并于 60 年代在莫斯科出版了《东乡语》一书。美国学者 Kenth Field 从1992 年起经过数年的考察,于 1998 年完成其博士论文。韩国青年学者金瑞卿先生也于 1998年完成了其博士论 3

文《东乡语研究》并在中央民族学院通过答辩。这些论文和专著,对东乡族民族、民族基础教育教学、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宗教经堂教育、妇女教育和东乡语语源等从不同侧面做了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些研究成果,绝大多数仍局限于东乡族的宏观教育调查研究,或者中观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研究,也有微观的具体性研究,但主要集中于民族心理分析和跨文化的对照研究。对于东乡语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但这些研究多从纯语言学视野进行研究,而未从语言教学视角对东乡族儿童的课堂汉语文学习进行具体实证研究,尤其对于东乡族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突出困难 — —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没有从教育学和应用语言学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当然,对东乡族的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实质。3.双语与第二语言学习研究

国内外有关双语教学研究的成果已是硕果累累。例如: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牛津应用语言学丛书《语言与理解》(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第二语言习得概论》(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研究》(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策略》(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语言教学面面观》(Aspects of languageteaching)、《语言教学交际法》(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和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学论丛书《英语学习论》、《英语测试论》以及宋其蕤著的《教学言语学》、邢福义主编的《文化语言学》、王尚文著的《语感论》、李维鼎著的《语文言意论》及双语教育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的许多研究论文,无论是理论的探索、建构,还是实验的总结,成果都非常多。但遗憾的是,这些双语教学理论却无法移植于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中,原因在于,东乡族小学生的母语——东乡语的特殊性,只有口头语而无书面语形式,也就是说,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双语教学,它的教学机制与汉语——英语的双语教学机制不同,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双语教学辅助方法,是一种“准双语教学”。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心理机制,语言转换特点,社会环境影响因素,也异于其他双语教学模式。所以,本论文借鉴已有的双语教学理论成果,深入到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中,剖析促成汉语文学习困难的各种教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的教学对策与建议。4.学习困难的概念

本论文的题目是《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其中一个概念就是“学习困难”,在国外著作中,一般将“学习困难”称为 learning dilemma,或 learning disable,有时也称为“特殊学习障碍”,即在理解、运用语言的基本心理教学、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宗教经堂教过程中有一种或多种障碍,具体表现为:缺乏听、想、说、读、写、拼字或算术等方面的能力。这些异常包括知觉障碍,脑伤、轻微脑功能失调,诵读困难及发展性失语症等,但不包括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肢体障碍、智力落后、情绪紊乱或由文化、环境、经济、地位不利等引起的学习困难。这一释义最早由美国教育署全国残疾儿童问题咨询委员会于 1968 年提出。我国教育学界一般将学习障碍定义为由于身体和心理损伤而导致的学习上的障碍。主要分为三类:(1)阅读障碍或称诵读困难,其表现是不能认出某些单词的结构或逆方向阅读单词;(2)在阅读和书写上不能区别某些语声;(3)在概念和抽象的意义方面不懂得如何分类,前后次序紊乱,有的不能掌握时间和空间的概念。[2]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吴增强教授著的《学习心理辅导》,他专题性地研究了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社会心理因素,甚至脑科学、信息技术方面的障碍或缺陷造成的学习困难,侧重于智力因素控制的实验性量化研究。在双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学习影响因素不仅仅是智力因素,各个教学要素、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机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语言学习的效果。本论文的研究,是在“民族学生智力相对滞后”的前提下,从语言教学要素入手,研究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即依据目前东乡族小学双语教学模式,探悉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过程困难,学习效 4

果低效,无法保证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等表现原因。(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1.研究方法

(1)运用文献法,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东乡族民族语言和东乡族双语教育的研究成果,对东乡族小学的双语教学实质获得一个较准确和明晰的概念,为进一步研究东乡族小学汉语文学习困难奠定理论基础。

(2)采用问卷(自拟)、访谈、座谈和个案等方法,深入到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活动中,调查东乡族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在统计、归类的基础上,建立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料库,找出学习困难现象背后的规律和特点;

(3)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采用听课,查看教师教案、学生作业,教师和学生的个案追踪调查,教研组经验交流,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过程叙述等方法,进一步检验已经获得的学习困难表现特点效度和信度;

(4)从学习困难表现出发,深入剖析学习困难的成因与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学前教育,双语师资、教材与教法、汉语文学习环境,民族传统文化,语言人的母语情结,东乡语等,发掘并澄清学(5)结合通过教研组交流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优化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效果、提高汉语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2.研究过程

首先,自拟问卷——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教材学习困难语言点统计表(学生)、(教师)[见附表],请长期从事心理与教育测量研究的西北师范大学著名教授修订改善后,并于 2000 年 10 月赴东乡族自治县沿岭学区中报希望学校进行了试测,听取被测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对调查表中的项目进行了调整和改善,同时也取得了问卷的专家效度和信度;

其次,2001年 4 月再赴东乡族自治县,用修订的问卷详细统计小学生及教师自我认为小学生在学习全国通编教材过程中,反应在语音语义及逻辑等方面具体困难语言点。选取的调查对象是东乡族自治县中等水平的八所小学(其中两个教学点):东乡师范附属小学、马场恩溢小学、瓦子岭小学(教学点)、那勒寺小学、百合乡小学、唐汪回民小学、中报希望学校、大沿村学(教学点)。共发放学生问卷 740份,其中,一年级 117份(男生 69 份),二年级 214 份(男生 170 份),三年级 198份(男生 169 份),四年级 104 份(男生 95 份),五年级 89 份(男生 80 份),六年级 18 份(男生 15 份),回收问卷 693 份,有效回收率 92.3%;发放教师问卷 92 份(男教师 45 份),回收有效问卷 80 份(男教师 41 份),有效回收率 86.9%。

再次,家访 9 户群众,上沿村 4 户(其中 1 户有学龄儿童),茅寨子村 1 户(宗教教主,有学龄儿童),下沿村 1 户(阿訇,有学龄儿童),折舍村 3 户(两户有学龄儿童),主要了解小学生的汉语文家教情况、家庭语言使用情况,以及对儿童学习汉语文的态度等。为了解决语言障碍,邀请了中报希望学校的两位老师做翻译和向导,并且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录音,通过分析录音材料,深入地了解了影响小学生汉语文学习的传统文化风俗等;邀请了中报希望学校的语文教研组老师和东乡师范附属小学的语文教研组老师进行座谈,了解小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困难表现;访谈了五位语文教师(学前一名,一年级两名,四、五年级各一名)。

最后,2001年 6 月第三次赴东乡族自治县,将初步统计的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反馈于被测学校的师生,同时,查阅任课教师的教案难点和重点注释及学生的作业,有选择地重点听了 1 到 5 年级的语文课 16 节,通过这些活动,纠正了统计中的笔误,使得通过结合文献获得的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并确定了这些汉语文学习困难点与东乡族小学双语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呈显著相关,从而建立了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语言点语料库。

第四篇: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和类型

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智力属正常范围,但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最终导致“学业不良”或“学力不振”。这种“不振”或“不良”是可逆的或基本可逆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从能力和动力两个维度可以将学习困难学生划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即暂时性困难学生、能力型困难学生、动力型困难学生和整体性困难学生。

暂时性困难学生,这类学生的学习潜能与现实学业水平差距甚大,他们中的有些人在参加课堂活动时缺乏积极、紧张的思考,缺乏主动、兴奋的情感投入。有些学生因一时没有掌握某些章节的知识内容造成阶段性的学习困难。有些学生则因受到外界突发事件影响而情绪受到严重干扰,学习分心等等。

能力型困难学生,这类学生所占比例最少,能力较差是他们学习上的主要障碍,而他们的动机、意志水平不低,这是他们身上十分宝贵的尚未开发的动力资源。

动力型困难学生,这是占比例最多的一类。他们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他们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动机不足所抑制。

整体型困难学生,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低,大多是由于持续的学习困难、知识障碍积累、基本学习技能匮乏造成的。同时长期的学业失败使他们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否定评价,使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缺乏自信,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二、学习困难学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学困生的教育首先要探究致“困”的成因,其次要找到脱“困”的途径和方法,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小学学困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心身发展尚未成熟,对变革中的社会认识比较肤浅,是非分辩能力比较弱,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也比较弱,容易上当受骗。目前,网吧、游戏厅盛行,有的学生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

(二)家庭的因素

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有些家长忙着赚钱,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或者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宽严失度;还有一部分家长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忽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和学习生活进行关心、教育和指导,最终导致孩子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与不学都无所谓,久而久之就使孩子思想认识产生偏差,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沦为学困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出务工经商的父母越来越多,大量的留守子女也成为了学困生。

(三)学校的因素

1、学校环境的因素:学校在“应试指针”的指挥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忽视德育,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品德的形成和教育过程,再加上班级环境中不良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的品行发展滞后,思想观念偏差,养成不良行为习惯,成为学困生。

2、教师的因素:个别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理论修养不够,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没能较好地把握教育时机,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不尊重体谅。调查显示,18.8%学习困难生认为自己不太喜欢某门功课的原因是不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31.1%的学习困难生认为班主任会责骂自己。以上调查说明,对学习困难生尊重不够、关心不够、爱护不够,教育手段简单、生硬、不科学,是导致学困生产生的重要原因。

(四)自身的因素

1、认知因素的原因:

一是基础知识差。由于基础知识差,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差,上课听不懂,笔记记不上,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成绩自然上不去。二是相关的知识不足或知识 结构不合理。这类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扩充知识的需求,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的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而大多靠死记硬背。三是不会学习,出现学习方法障碍。表现为不会学和不能了解、掌握与调节自我的学习策略,即元认知能力缺陷。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检查和自我督促的良好习惯,同时,他们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策略缺少自我感受的意识和有效的监控技巧,这也是造成其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

2、非认知因素 :

学生在学习上出现困难或障碍的主要原因还来自于非认知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消极的自我效能感,缺乏成就动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往往认为学习任务是难以完成的,自己没有完成任务的相应能力。二是消极的情绪体验,产生对老师、学习的逆反、对抗心理。学习困难学生由于经常得到教师过低的评价或态度不良,因而心情抑郁,大脑很难形成学习上的优势兴奋中心。久而久之,对学习丧失信心,成绩下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专门与老师作对。三是意志薄弱,懒于学习。表现为认识不到学习的价值,觉得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知难而退,缺乏坚持学习的毅力,学习被动,作业应付,不会的就抄别人,很少独立思考和钻研。

三、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困生的转化也肯定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作为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面对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不要奢望几次的谈话就能奏效,也不要奢望短时间内能 “立竿见影”。如何教育转化学困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一)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无所不在,时刻对学生产生影响。怎样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环境积极的一面,消除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呢?

1、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学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离。我们只有想办法帮助 他们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强其免疫能力。如经常利用班会举办普及法制教育、社会公德知识讲座、理想道德教育等。

2、开展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

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多给提供这些孩子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如每学期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发挥学困生的特长为老人表演一个个自编自导的节目,义务为孤寡老人打扫,在活动中让学困生的心灵得到净化;走出学校,走入社区,组织学生为社区服务,开展“社区是我家,爱护靠大家”的活动,让学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等。在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必会融入社会,得到道德的体验,得到劳动的体验,得到情感的体验。

(二)家校携手,充分发挥教育合力

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面对这一问题,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为防止学困生的产生和学困生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

1、开好家长会或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或家长学校传授家长一些科学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性,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现状,让家长对孩子表达心中的关爱,不是一味地责备、加压,或迁就、溺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打消孩子心中焦虑、恐惧的情绪,改掉任性、贪玩的不良习惯,培养正常的心理。

2、平时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教师要及时向家长汇报子女有校的学生情况,要求家长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协调好学困生与家长的关系。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家庭、学校相互合作,促进父母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构建学困生全方位、全天候、和谐的健康的成长环境。

(三)以爱浇灌,建立师生沟通的桥梁

1、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善用赏识,走近学困生。

教育者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关注学困生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儿童健全的、完整的生命成长。我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得摒弃掉“学困生难以救药”的想法,作为教师不能把学困生当作累赘,认为拖了班级的后腿,影响自己出成绩,应树立崭新的时代教育观,转变教育观念。

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学习困难儿童尤其是如此。一句鼓励的话语有可能让一个孩子的一天阳光灿烂,也有可能从此就使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样的语言对孩子们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教师要用放大镜去看待学困生的每一个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从而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用爱心激起学生自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爱是育人的根本。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学生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热情的关注而不是冷漠的监视。学困生也是如此,他们时时翘首以待,有的甚至不惜做出各种违反课堂常规的举动来引起教师的关注。

我们教师要主动关爱学困生,去了解他们的心理,解决他们的困难,宽容他们的错误,尊重他们的人格。课堂上、生活中,给他们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温暖的抚摸,一句表扬的话语,一次耐心的等待,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以及殷切的期望,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带动其他学也来关心、帮助学困生,使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成为促进他们学习的助推器。

(四)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关键

学困生通常表现出对学习缺乏热情,对知识不感兴趣,在困难面前没有信心,没有顽强的学习毅力,这正是他们非智力素质差的表现。因此,我们对学困生因材施教时,就要特别注重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激发学习动机,发挥自我监控的作用。

首先,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习困难者常常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运气差、任务困难等等。这些消极的归因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自我认定。要引导学习困难学生作出正确、恰当的归因,尽量将学习上任何一点进步都归因于努力,培养自信心,提高个人能力有效感。激发起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动机。5 其次,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正如美国的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让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感,就成为激励学习困难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第三,激发好奇心,引发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在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先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为学习困难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有启发性,并有适当的难度。

2、加强学困生意志的培养,保持学习的愿望持久性。

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经调查研究,学困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理想,其原因之一就是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制力差。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不断的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引导他们控制和约束思想和行为,集中精力搞好自己的学习。也可以结合具体问题指导学困生体会知识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学困生的学习目的,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专心听课,勤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引导学困生在克服学习困难中锻炼意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使学困生“跳一跳,够得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精心设计具有一定层次和趣味性的题目,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获得成功,在克服困难中锻炼他们的意志。

(五)帮助学困生学会学习是学困生转化的根本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困生的最大困难是不知道如何学习。因此,掌握科学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是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的重要内容。

1、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应结合学科教学,在指导学困生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预习、怎样阅读、如何听课、如何做笔记、怎样复习和做练习、如何掌握记忆的技巧、知识的组织以及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实践运用等方面下功夫,帮助学困生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了解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一旦他们发现自己近来的学业成功得益于学习方法的运用,就会增强学习动机,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2、强化学习技能训练。帮助学困生学会如何学习的关键是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一种应用性知识,也是一项心智技能的培养。只有通过训练,将学习方法转化为习惯或能力,才能体现它的真正价值。由此,对学习技能和习惯欠缺的学困生,教师应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技能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多次在教师或家长的直接帮助和监督下进行学习,甚至需要手把手地示范、陪读、检查或另加作业项目等,以使受到训练的学生获得学习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这种训练需要教师或家长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学习方法更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应用,及时总结学习的经验教训,思考哪些方法对自己有效,哪些方法对自己不适宜,逐渐“自悟”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六)运用评价策略,促进学困生发展

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如果他上次测试得了53分,这次得了58分,就应该加以鼓励,让他知道这5分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教师评价的尺度,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针对学困生自我认识能力低的特点,以学生的优点为支撑点,对学困生进行鼓励性评价,使他们对自己充满希望,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

四、结论

总而言之,学困生的转化是学校工作的永恒话题,既要注意方法,又要倾注耐心。通常,短期的教育会使他们有所转变、有所进步,但由于其心理问题的消除、学业基础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渐进过程,所以,疾风骤雨式的批评教育往往欲速而不达。而且,在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常常会由于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和心理情绪波动而出现反复,此时,老师切忌浅尝辄止、心灰意冷,而要保持耐心、注意反复抓、抓反复。一句话,只有讲究方法、对症下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才会取得持久的实效。

第五篇: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法的困难和对策

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法的困难和对策

【摘要】:近年来韩国外语教学都以交际能力为中心展开,原因是人们发现之前以语法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外语教学并不成功,于是开始对语法教学产生质疑,并认为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没有必要,而且认为语法教学是无趣而陈旧的教学方式,对于交际能力的提高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最近随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语教学在韩国的升温,很多学习者都要求只学口语,不学语法,可见不仅是学术界,国内的很多学习者也认为语法学习没有必要。本论文认为,虽然不能说在实际交际中语法正确必不可少,但如果能了解并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语法规则,那一定会对实际的语言交流大有帮助。尤其对学汉语的韩国人来说,韩、汉两种语言语法体系有很大不同,那些汉语独有或固有的语法项目对于韩国汉语学习者而言是非学不可的内容,对韩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必不可少。随着韩国汉语学习热潮的兴起,有关对韩汉语教学的研究也在多方面的进行着,但在目前的研究结果中,研究者对于汉语、特别是对于汉语语法教学的研究却不多见,即便有,多数也仅限于简单的韩、汉语言对比。另外还有一些有关汉语语法偏误的研究,但是如何针对出现的偏误进行切实有效的语法教学?这方面的研究还是相当的少。可以说,相对于韩国国内掀起的汉语学习热潮和学习者的迫切需求,具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还是远远不够的。有鉴于此,本论文以“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语法的困难和对策”为题,调查、分析韩国人在学习汉语时遇到的语法难点有哪些,并且将它们按难易程度进行排序,然后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汉语初级阶段的语法强化教学方案并应用到实际授课中去,再通过调查,检验语法教学的效果。本论文的目的在于:让人们认识到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对汉语和韩语语序的对比,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汉语的语序及语法,了解汉语语法的相关知识并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学好各种语法项目;为教师提供语法强化训练方案,为其进行积极、有效的汉语教学提供借鉴。论文共由六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说明本论文研究的动机、目的、必要性、研究对象以及论文组成。第二章对二语习得理论中与本研究有关的理论进行归纳和整理。首先阐述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其中特别介绍、分析了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有关的对比分析理论、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然后回顾并整理自2000年到2008年间的相关研究,总结已有的成果和不足,所搜集资料包括上海和北京地区各大院校韩国硕士毕业生的论文以及《汉语学习》、《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四个核心期刊上刊登的有关韩、汉语言研究的文章。第三章围绕本论文的主题“语法(语序)”展开,通过对韩国语和汉语语法特征的简单对比来预测韩国人认为有难点的语法项目(特别是语序部分)。本章对韩汉语语法特征进行简要回顾,然后重点比较了韩、汉语的语序特征,预测了韩国汉语学习者可能遇到的语法(语序)难点,指出在汉语学习中进行语法教学的意义和必要性,确定了需要教的语法内容和教学注意事项。第四章为本论文的核心调查部分,即三次问卷调查的内容及结果。调查对象为上海地区的韩国人,不考虑其发音和声调的准确性,完全以

汉语语法项目为中心进行了调查。三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大多数在上海平均生活了三年以上,而且汉语学习时间平均在一年半以上,大多数为大学生,此外还有初、高中生和家庭主妇上班族等多种年龄段和职业的人。调查方法为,用韩语给出要表达的意思,要求被调查者使用所给的汉语单词进行排序,组合出合乎所给意义的汉语句子。三次调查中,第一次调查了对外汉语语法中36个重要的语法项目,每个语法项目出两道题,共72题;第二次调查从第一次调查结果中,选出学习者偏误率最高的18个语法项目,每个语法项目出四道题,共72题;第三次调查从第二次调查结果中再选出10个语法项目,每个项目出四道题,共40题。三次调查的结果如下:学习者的汉语语法难点依次为趋向补语、可能补语、连动句、状语、定语、动量补语程度补语、被字句、把字句、‘有点儿/一点儿’句。从三次问卷调查可以看出,韩国汉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母语韩语的影响,其中补语、连动句等语法点因在韩语语法里没有对应的项目,所以韩国学生需要通过专门学习方可充分理解并掌握。第五章论述如何教好和学好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语法难点。本章首先以韩国学生最大的学习难点“趋向补语”、“可能补语”和“连动句”为例,从教师、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提示了相应的语法强化教学方案,然后对该方案实施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调查。调查对象为2008年3月到2009年在中国学习了6-8个月汉语的初级班学生,对比的对象为在笔者任教的汉语学校学习的学生(接受过语法强化训练)和其他汉语教学机构的学生(未经语法强化训练)。调查结果是:未经语法强化训练的学生的语法偏误

率偏高,平均为60.9%,经过语法强化训练的学生的语法偏误率比前者低36.5%。所以在学习期限相同的情况下,学习语法(语序)的方法应该更有效。第六章提出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和不足。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流利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是必备的素质之一。目前学校的外语教学也从以前的重视阅读理解和语法知识习得为主的模式中摆脱出来,现在的外语教学以提高外语的交际能力为目标。但是人们对“交际能力”这个概念的认识存在误区,不少人以为提高交际能力的外语教学不需要进行语法教学。其实,对于目标语的掌握,听、说、读和写四个方面的能力都很重要,相互之间关系密切。掌握了目标语的语法知识,必然有助于正确的理解和表达。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可以让教师认识到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欢迎他们参考、借鉴本论文提出的语法教学方案并付诸实践,相信他们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也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可以让希望拥有良好汉语交际能力的韩国学习者重新认识到语法学习的必要性,并在教师带领下,通过科学、有效的练习,建立系统的汉语语法(语序)概念,并学会在实际交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高质量的语言交流。最后,也希望本论文的研究,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对其他有志于对韩汉语教学研究的学者有所启发,在本论文的基础上,作出更高水平的研究。【关键词】:语法项目训练语法难点语序对比偏误对韩汉语教学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H195 【目录】:论文摘要7-10ABSTRACT10-17第一章绪论17-231.1研究动机17-191.2研究目的与必要性19-211.3研究对象及方法21-23第二章研究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23-422.1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考察23-342.1.1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过程23-262.1.2对比分析、中介语和偏误分析理论26-342.2韩汉语研究现状34-42第三章韩汉语法特征与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42-863.1韩语与汉语语法的特征42-733.1.1什么是语法42-433.1.2韩语语法特征43-493.1.3汉语语法特征49-533.1.4韩汉语语序特征比较53-733.2.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73-863.2.1语法教学的意义73-753.2.2汉语语法教学的内容75-803.2.3语法教学的方法80-823.2.4语法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82-86第四章在沪韩国人汉语学习者语法掌握情况调查86-974.1第一次问卷调查88-914.1.1第一次问卷调查的内容894.1.2第一次问卷调查的结果89-914.2第二次问卷调查91-934.2.1第二次问卷调查的内容924.2.2第二次问卷调查的结果92-934.3第三次问卷调查93-954.3.1第三次问卷调查的内容944.3.2第三次问卷调查的结果94-954.4问卷调查的结果95-97第五章针对韩国学生的汉语语法能力强化教学对策97-1725.1针对韩国学生的汉语语法教学对策97-1175.1.1教师97-1005.1.2教学内容100-1015.1.3教材1015.1.4教学方法101-1175.2韩国学生汉语语法能力强化教学与学习的设计和实践117-1725.2.1教学软件资源的前期准备117-1365.2.2课上语法(语序)强化教学方法136-1605.2.3经过语法强化教学训练的韩国学生语法掌握情况调查

160-172第六章结论172-1786.1本文的主要结论172-1756.2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175-1766.3论文不足之处1766.4论文可能产生的作用176-178附录1第一次问卷调查178-186附录2第二次问卷调查186-193附录3第三次问卷调查193-198附录4经过语法强化教学训练的韩国学生语法掌握情况问卷调查内容198-201附录5未经语法强化训练的初级班学生的调查分项偏误分析201-216附录6经过语法强化训练的初级班学生的调查分项偏误分析216-227主要参考文献227-233后记233-23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下载(周绍兴)《彝族学生学习汉语困难与对策》课题研究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周绍兴)《彝族学生学习汉语困难与对策》课题研究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学生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张艳 我们研究的课题是中学生的营养与健康,因此,我们对于周围的朋友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到了现在中学生的营养与健康不甚理想。我对营养学进行了调查......

    凉山彝族“9+3”学生学英语的困难因素及改进对策

    凉山彝族“9+3”学生学英语的困难因素及改进对策 【摘 要】: 彝族“9+3”的英语教学,其教学水平和质量处在不太理想的层面上,一定程度上落后于 其它一般地区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更......

    学习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课题培训》心得体会 滑县产业集聚区英民中学 李爱兰 2016年5月22日在英民中学有幸听取了专家的《课题培训》报告,感觉收获很大。深感作为一名教师,要有终生学习的态度,才......

    学习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学习《中小学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2013年10月24日在新城四中有幸听取了渭南教育局王主任的《中小学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报告,感觉收获很大。深感作为一名教师,要有......

    小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但在我校由于生源素质的差异或学生入......

    学习课题研究理论知识心得体会

    学习课题研究理论知识心得体会通过学习课题研究相关理论知识,我真正懂得了课题研究的过程和好处,一个教师要作好课题研究会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有价值、有......

    学习课题研究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课题研究理论心得体会 ***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的要求不仅仅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的是 获取信息的能力。显然,数学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

    2017小课题学习研究心得体会

    2017小课题研究 培训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这样过一段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