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物流配送知识点总结
一、怎样理解配送的内涵
定义: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二、配送的作用
有利于物流运动实现合理化;完善了运输和整个物流系统;提高了末端物流的效益;有利于实现低库存和零库存;提高了服务水平;提高了保证程度;支撑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物流技术的进步;实现了物商分离。
三、配送管理的内涵
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物流配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以达到用户所的服务水平以及降低配送成本的目的。
四、配送管理的目标
(一)配送合理化目标
(二)库存管理目标
(三)资源节约目标
(四)资金管理目标
(五)供应保障目标
五、配送管理的困难?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这些困难?
时间管理的困难;
客户管理的困难;
计划制定上的困难;
作业管理上的困难。
一、配送的类型及其特点
a.按配送主体(组织者)不同分类
a)
配送中心
i.专业性强,和客户有固定的配送关系;
ii.大规模的配送形式,投资高、配送规模大。b)商店配送—组织者是商业门市网点
i.兼营配送形式
ii.专营配送形式 c)仓库配送
d)生产企业配送(一般可归纳到送货)b、按配送的 时间、数量不同分类
定时配送 定量配送 定时定量配送 定时定路线配送 即时配送
c、按配送商品种类及数量不同分类
少品种、大批量配送 多品种、小批量配送 配套(成套)配送
d、按加工程度不同分类
加工配送– 经过流通加工的配送方式
集疏配送—与干线运输相结合,只改变产品数量的组成形态的配送方式。
e、按配送企业专业化程度
综合配送 专业配送
f、按经营形式不同分类
销售配送 供给配送
供销一体化配送
代存代供配送(商品不发生所有权转移) 代理配送
越库配送
二、企业对企业的分销配送和企业对消费者的分销配送有何区别?
三、共同配送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配送业务的企业相互合作对多个用户共同开展配送活动的一种物流模式。特点:优点:可以控制各个配送企业的建设规模;实现设施共享,减少浪费;改善交通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缺点:配送货物种类繁多,分属各个主体,服务要求不一致,难于进行商品管理;运作主体多元化,管理协调方面存在困难;
多方合伙经营,在物流资源调度和收益分配方面容易出现矛盾; 参与人员多而复杂,企业的商业机密容易泄露。
四、开展共同配送对货主企业与物流企业各有什么优缺点?
五、如何有效地实施共同配送?
六、比较自营配送模式和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的优缺点?
一、配送作业的基本环节
配送作业是按照用户的要求,将货物分拣出来,按时按量发送到指定地点的过程。
备货
理货
送货
二、画图并简述配送作业的基本流程
三、比较生产资料产品配送流程和生活资料产品配送流程
四、进货作业管理的要点
五、补货作业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
六、配送加工作用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如何促进配送加工作用的合理化?
七、配送中心的退货原则
一、分拣作业的基本过程二、三、四、五、分拣作业合理化的基本原则 分拣作业系统规划的程序 如何进行分拣作业效率评价 分拣信息的处理过程
第二篇:现代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0.1教育学学科形成标志,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论述教育目的以实践哲学为理论基础,论述教育途径方法途径以心理学);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课堂课本,杜威教育思想:生活活动学生三中心)《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绅士 洛克《教育漫话》。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范式”,库恩《必要的张力》。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专著。培根《论科学价值和发展》教育的艺术独立领域。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开端。
0.2教育学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已经意识到的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教育学的价值: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配置坚定的教育信念;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能力;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教育学历史发展三阶段:前教育学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教育学多样化发展。前教育学的基本特征: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学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0.3实验教育学反对以赫尔巴特强调的概念思辨,认为其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再进行实验、将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认为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的区别在与心理实验在心理实验室进行,教育实验则在真正的学校环境中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主张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它强调的定景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0.4实用教育学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和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某种生活做准备;教育及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在于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增长自己的经验,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是生活,是个人经验的增长过程,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学生的学校学习就是一个社会成长的过程;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的,打破了原先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在教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
1.1教育起源的认识:神话起源论(第一个正式提出);生物(西方第一个代表性),归结于动物本能行为,归结于天生生物行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教授活动,法国利托尔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动物之教育》,英国沛西·能《人民的教育》;心理,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美国孟禄《教育史教科书》,把全部教育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走向极端了;劳动;生活,杜威认为,教育没有目的或是外在目的
1.2叶澜 教育交往起源论。苏格拉底,“什么是教育,美德是否可教”。教育的“生产力说”认为教育即生产力,还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我国奴隶社会教《四书五经》。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菲尔。
1.3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教育的本质:教育基于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通过“育人”这种活动方式而展开,教育正是通过此矛盾的解决,培养自然性与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然后再作用于社会的。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育人,其育人的支撑点是教育者的主观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客观水平的矛盾、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教育概念界定的说明: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它抓住了教育的基本矛盾(特殊范畴说);凸现了教育的目的;展现了教育的过程;解释了教育活动的诸多属性;涵括广义与狭义教育的多个层次。教育自觉是指自觉地把握学生的精神状态,并采取适当的方法促使其健康成长。教育态度是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的永恒性;生产性;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一方面教育自身要受当时特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和法律道德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体现出教育自身的规律性,特别是在关于客观事物的教育内容、教育的方法手段、教学过程的认识规律等方面,教育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此外,独立性还表现在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起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长期性;民族性。教育功能:作用对象(个体、社会)呈现方式(显性隐性)作用方向(正负)。教育的个体功能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称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教育的基本功能,影响人的发展;扩展功能,影响社会发展。
1.4教育的发展:原始教育(无阶级性)、古代~(教育和生产劳动完全分离)、现代~。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古代社会:出现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目标比较狭窄,学为仕官、学为僧侣;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比较封闭;教育方法比较呆板、机械,主要是单纯知识传授,强迫性的道德灌输,允许教育中的体罚手段,东方孔子“启发式教学”、马融的小先生教学制、苏格拉底问答术(产婆术);积累了丰富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并重,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为普及教育的程度;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科教兴国;在以人为本思想下,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提倡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1.5现代化教育: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日趋紧密;普及性与专门性日趋结合;形式更加多样化;有商品性;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发展性;民主性;主体性;民族性与国际性日益结合;生态意识在增强。
1.6学校产生的条件:生产力发展使脑体分工成为可能;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日益复杂,使原来那种融于劳动之中的,以口耳相授为主要方式的,自发的教育不能满足人类人会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需要;文字的出现;阶级的出现以及统治阶级培养其子弟的需要
2.1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特点:宏观性;预期性;强制性;时代性。是客观性的主观表达,兼具主观与客观的特征。结构: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逐层向下)。确定依据:客观依据,生产力的影响;生产关系的影响;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教育目的的确定也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不同时期和背景下,人们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不同,因此产生不同的观点和取舍。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观、新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完满生活的教育目的观、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功能:激励功能;指导功能;评价功能。现代教育目的应体现人发展的多方面要求。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总与分的关系。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个人本位(人的需要,卢梭、裴斯泰洛克、康德、马斯洛、萨特)社会本位(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2.2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智育(授予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它是各育的知性基础);体育(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与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体质);美育(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它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正确认识五育之间的关系:“五育”之间不能替代,各育之间是相对独立的,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内涵、任务和功能,对学生发展起不同作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应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防止重此轻彼的现象。马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3素质教育的理解: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造就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目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以个体素质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人的现代化,即在发展个性的基础上,促进人的现代化,以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改造社会的创造能力。性质:它是现代教育;它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特别关注个别差异;它充分发展每个人的潜能。特点:以人为本、突出主体精神、面向全体、关注终身发展(教育是一声不断重复的概念体现终身教育);具有:全民性、整体性、主体性、合作性、活动性。素质与应试:教育价值观不同;教育内容不同;教育方法不同;教育评价不同。
2.4应试教育的存在基础:应试教育受到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影响,有文化传统影响;应试教育是当前生产力不发达、就业岗位有限的产物;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机会竞争的激烈是其重要原因;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偏差的产物。因此批而不亡。
3.1发展特点:一维性;均衡性;活动性。人的发展,身体和心理。制约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个性发展是在人的共同性基础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3.2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人自从来到人世就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环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境影响具有偶然性,即环境影响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个体接触到它时才可能受其影响;人对环境影响具有选择性,即个体对环境影响存在适应与对抗等多种选择。遗传影响人的发展:生理结构与机能是由其父母的遗传物质(DNA)决定的;遗传素质是非获得性素质,是一种基因的本能遗传现象;遗传成熟机制制约着个体发展的顺序、速率。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影响着人的发展;遗传的影响仅仅是潜在的,而非现实的。即遗传因素是后代发展的生理基础,规定着后代发展的可能性方向,但非现实的影响。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教育跟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个体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为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与可能,而教育又促使心理发展的可能变为现实,从而促进个体的不断发展。教育促进发展的机理:对教育在心理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掌握和类化是教育到发展的必经过程。教育与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特别是个体的成熟度为教育提供了物质可能;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受“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的支配,通过教育,特别是个体的学习活动,可以对个体的生理成熟发生影响。教育主导人的发展:教育不仅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还是一个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及社会经验组成的系统,其中包括学生主动的接受过程,即个体自己的心理活动;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是在教师教学中通过他们过去的学习而形成的,新的需要又是在教育的需求下,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在教育工作中心理内化(就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知识内化、智力、道德)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环节。要依赖于教育提出的社会行为要求为学生所领会——学生一般只有在具有良好态度下,才会接受所领会的教育要求;这些领会了的要求为学生所接受——只有当这些行为要求在活动中得到概括化和系统化以后,它们才能成为学生的个性特性,学生才能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现代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个性发展的条件: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他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是人的个性发展的现实基础;社会结构和人与人联系的方式,社会的精神文明状况、意识形态等,构成人的个性发展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前提;人作为生物个体的遗传因素、主体的身心发育程度和活动的方式与状态,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内在条件。
3.3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
4.1教育结构就是指构成教育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这里的教育结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结构。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是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教育先行的内涵及依据:经济允许的范围内适度优先发展教育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4.2教育与经济是相互联系影响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发展又进一步影响经济,从而使两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经济对教育: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选择与传递;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发展速度;经济发展影响教育改革进程;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公平落实。现代教育对经济的影响:现代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现代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经济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产业结构制约教育专业结构和类别结构;劳动技术结构制约教育类别结构和教育程度;地区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的布局。政治对教育:政治制度制约着现代教育目的;政治制约着现代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教育对政治:促进政治民主化;有助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有助世界政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5.1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师过程的中心阶段是理解教材。
5.2教师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品德向青年一代传播人类知识财富和思想意识,并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专业人员,以教书育人为职责。教师经济待遇是指教师所得到的物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及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福利,是教师劳动的价值表现。教师政治地位指教师职业在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表现为教师的政治身份的获得、自治组织的建立、政治参与度、政治影响力等。人类灵魂工程师,加里宁。1995《教师资格条例》;1993《教师法》,教师是履行教育职责的专业人员,“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开始分工的奴隶社会。
5.3教师职业权利:一般公民权利;专业自主权:教育的权利,专业发展权,参与管理权。教师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由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情况决定,属劳动对象)和重组性、示范性、长期性和迟效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劳动量的隐含性。现代教师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理解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的期待);文化知识素质;教育能力素质;身心素质。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专业素养,是作为专门职业的教师所必须经常休息涵养的内容,是当代教师质量和教师风貌的集中体现。教师专业素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新型知识结构;相应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具体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5.4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的一种身份并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时代性和普遍性)。教师角色定位: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角色转换的必要性:终身教育的要求;网络消解教师权威;知识观的变迁;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5.5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及现实途径:现存问题(理论层面,当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大多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及个体专业发展就是将优秀和骨干教师带有经验性、典型性的“特征”传递给师范生或新任教师的过程。这种假设暗含着两个前提,及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具有普遍性,同时属于教师专业领域内的职能素质信念与能力系统都是可以言传、外显的。而实际的情况是,一部分专业素质是缄默的、隐性的,属于个人化的。机制层面,由于受当前学术研究中部分人浮躁,投机与急功近利心态的影响,一些教育行政领导和教师教育者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中表现出很强的“目标——动力”导向,过于强调发展计划对教师晋级、评优等方面的价值和影响,或依靠硬性指标、外部利益驱使教师参与各种专业进修和培训,忽视从专业本身引导教师内在的自觉意识。观念层面,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漠,对职业规范、周期及专业发展规律、价值等认识不清,影响了长远的专业发展。物质层面,由于我国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有限,加之有些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得很多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在实施时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行为流于形式。)。教师专业发展现实途径: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法国,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大致分为定向型、开放型);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我国奖惩性教师评价、英国表现管理、美国教学档案袋评价);教育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美国勒温、英国斯腾豪斯)。
5.6学生:广义泛指一切受教育的人;狭义各种教育机关受教育的人;特狭义学校中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属性:学生是三种属性的统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社会权利(公民权、学习的权利)。基本特点:学生是主体性的人;学生是发展性的人;学生是完整性的人;学生是个性化的人。学生观:学生是人;是发展中的人;是独特的人。洛克,白板说,“外塑论”学生说,我国,强调教师的权威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内发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5.7师生关系【教育关系是师生关系(社会关系、教育、心理、伦理、法律)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联系。特点:民主平等性、互利互惠性、合作对话性。类型:命令—服从型师生关系;放任—自流型师生关系;民主—参与型师生关系。主体间性,德,胡塞尔,我—你主体间性对话关系。师生关系问题原因及途径:问题,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实用与功利;对立与冲突。原因,历史文化因素;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自身主观的因素;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个别教师师德滑坡。途径,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加强师德建设,与学生携手共建师生关系,教师应胸怀满腔的教育爱、教师要善于倾听。
6.1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使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课程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和学生与作为客体的课程之间需要关系的反映。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六艺、六经、四书、欧洲七艺;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美国比彻姆。6.2课程标准,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更好的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改规范的课程目标)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2001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用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纲要中,小学综合课程(广域)主要,初中分科与综合结合,高中分科为主
6.3全人发展,强调国际意识培养,孔子“复礼”、英国斯宾塞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
6.4新课改中,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7.1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教学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教学工作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7.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
7.3教学过程的规律:双边性规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既对立又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教是为了学并决定着学,而学依据着教并影响着教。因此,教学须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间接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是以间接经验为主的;发展性教学过程要处理好知识掌握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实现知识掌握与发展智力的统一;教育性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7.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动机,引起欲望(方法:讲故事;演示直观材料;复习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指出新知识的重要性;提出问题);感知教材 构成表象(演示、试验、观察);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方法: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推理);复习教材,巩固知识(数字记忆;串联记忆;联想记忆;谐音记忆);运用知识,培养技能;检查知识,获得反馈。
7.5教学原则的体系: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不愤不启,道而弗牵);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巩固性原则;
7.6复习:学期开始时使新课能顺利进行;经常性的复习为了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阶段性为了把一个阶段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深化,弥补知识缺陷;期末使全面、系统、巩固地掌握一学期所学的知识、技能,7.7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以语言为主,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讲解,向学生系统地连贯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教学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演。要求: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系统性;讲授要有启发性;要注意语言技巧;结合教学内容,恰当配合板书)谈话法(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要求:教师要做好谈话的充分准备;要善于启发;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做好归纳小结)。法,要求:做好实验前的准备;要使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要求与做法;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做好实验小结)练习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通过反复地完成一定的操作或从事某些活动,以进一步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要求: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掌握练习的基本知识;要保持练习的效用性;要严格要求;要使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
7.8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优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缺对全体学生采用统一教材,要求用同一种方法授课,不能充分照顾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等);道尔顿式;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复式教学(我国贫困地区)
7.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上课(目的明确;内容科学;方法恰当;组织的好;积极性高;语言生动;板书工整;布置好课外作业);课后辅导;学业检查;成绩评定
10.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其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定型化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模式。现代教育制度诞生于19世纪欧洲,以国家教育制度的出现为标志。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基础教育,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与结合;高等教育多样化与综合化;成人继续教育的迅速发展;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双轨制,英法,下延型为升大学;单轨制,美国;分支型,苏联、中国(由单轨转变来)。我国现行学制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得到了确认。1986年《中~国义务教育法》我国义务教育(强迫性、普及型、免费性)制度的确立。新中国现行学制:幼儿教育、初等、中等、高等。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趋势是由相互独立的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向综合中学发展。生产、教学、科研一体化成为现代大学的特征。
10.2“癸卯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清政府于1904年颁布,宣告中国现代学制产生。1912年,“壬子癸卯学制”的实施标志我国现代学制的初步确立。1922年,“壬戌学制”,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壬寅学制”,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0.3普职之争的实质是现代中等教育中的教育分流问题,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分流和何时分流。
10.4终身教育:1965年保尔•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是“从幼儿期到死亡的不断的学校及校外教育,不存在青少年、成人之区别,与培养人格和职业生活的训练相结合。” 影响:终身教育持一种大教育观;终身教育持一种民主的教育观;终身教育是对现代教育的补正;终身教育是一种构想
第三篇:物流配送总结
第八年即将过去,经过又一年的物流管理工作,公司的物流工作已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同时自己在物流管理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一、物流费用。
物流费用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用合理的物流成本去实现高效、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物流业务是一件很难的管理工作。而我司的物流结构模型是“总部集中制”,因此控制物流费用,总部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物流规章制度。通过它来控制各分公司的物流指令下达、物流配送作业,从而控制物流费用。第八年的物流费用相对往年来说比较合理,整体费用有所上升降。表现在以下:
1、配送费用:随着公司销售量的增长,物流费用的绝对值有所增长,但是物流费用与销售比整体有所下降。
2、仓储费用:销售量的增加,仓库费用也在增加。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对原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告,进而对仓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今年的仓储费用增加,但是与销售额的比值十下降的。
二、物流配送
1、物流配送是销售物流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配送时间的及时性,货物的安全性是物流配送作业质量的直接表现。在第八年,我部门狠抓到货及时性的考核,严格按照物流流程的有关规定做到及时、准确、高质量的配送。在这种严格的要求下,我部门从上到下都紧张起来,全力做好公司的物流配送,加强配送市场的管理,实施每票货物的跟踪,并把跟踪信息及时反馈到物流经理。每月及时召开回顾会议,对上月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第八年我部门的配送准时到达率99.37%,运输数据回传及时率99.62%、回单完备率99.74%,货物损失率为0。退货时间的及时性也比XX年有提高,大部分退货商品都能在一周内返回。
2、在货物配送中也遇到一些问题:
(转载a、客户单据的签收盖章; b、配送严重超时导致客户销售损失的弥补问题;
三、仓库管理
1、第八年年各仓库库存大量增加。因为公司生产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很快,因而仓库平均库存大大增加。出入库数量也增加,如此大的业务量势必给仓库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
2、第八年仓库管理从两方面着手,即仓库日常维护管理和仓库数据信息管理。在仓库日常维护管理方面,要求保管员每日打扫库内卫生,调整仓库货物的堆码,使仓库货物整洁干净,提高仓库面积的使用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部分物品,如维修物料、小礼品、宣传单等推广使用货架管理,现在仓库已在使用货架管理,使用后反映比较好。同时,部门不定时到仓库进行检查,督促保管员加强日常的维护。在数据信息管理方面,要求仓库与统计每日核对库存帐,统计与我司指令下单人员核对每日的指令,仓库每周实物盘点。为了加强库存数据的管理,从10月份开始,每月宝供必须做库存分析。
四、信息系统管理
信息起到连接各物流环节的桥梁作用,如运输信息、配送信息、库存信息、物流市场信息等。运输信息,仅指干线运输,在八年,经常与总部及jy物流公司电话联系货源信息,并把信息反馈到分公司,让分公司掌握货物在途情况,提前安排货物的销售,更有利于销售业务。配送信息,jy物流公司每日跟踪货物的配送在途情况,及时把真实的信息反馈到经营部和我这里,这样加强配送在途的跟踪,更能掌握货物配送情况,出现问题后能加快处理速度。库存信息,保证库存的准确性是根本,因此要求jy物流公司每日核对库存,使库存实物与电脑帐、手工帐务必一致。准时给分公司发送库存日报表。物流市场信息,这是了解物流市场动态的信息之一,经常搜集有关物流信息,如运输价格、货站经营状况、物流公司状况、国家物流方面的政策法规等。有了这些信息更能使我们调整物流策略,制定物流工作计划.
第四篇: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相关问题的研究
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
摘要
物流配送是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货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现代物流是以企业物流为主体,以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为主要形式,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相结合的、涉及产品供应链全过程的现代体系。而现代商贸物流配送则是物流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是流通的一种现代组织形式,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大力和快速发展以现代商贸物流及其配送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才能实现集约化和现代化经营,提高效率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形成具有新的增长点的服务产业群,实现从生产型向服务型的战略性转变。
关键词 现代商贸 物流配送 配送体系
参考文献……………………………………………………………„„„„12 绪论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现代物流管理也正在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物流也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发展过程中,作为物流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配送体系,为了适应这每时每刻都在发展的物流管理趋势,现代物流管理的配送体系也显示出了他的优势与不足。为了更好的构建现代的物流管理配送体系,必须要从源头了解物流管理及配送体系的趋势,并对以后的发展方向作出明确的预测,这样才能使现代商贸物流的配送过程越来越完善。现代物流
2.1 什么是现代物流
现代物流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则认为:“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流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活动
2.2 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
① 系统化趋势:为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现代物流包含了整个商品流动过程,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专业化的供应链,物流系统也就成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社会系统。
② 信息化趋势:借助于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运输网络合理化和销售网络系统化的基础上,整个物流系统实现管理电子化,物流业正进入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化新阶段。
③ 专业化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企业为突出主业、提高效率,逐渐把物流配送业务交由专业的物流企业去做,形成第三
在一定期间内,为其他公司提供所有的或某些方面的物流业务服务。这种模式对物流企业的运输管理、运作经验和管理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
④ 共同配送模式,是指物流配送企业之间为了提高配送效率以及实现配送合理化所建立的一种功能互补的配送联合作。这种模式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可以促进物流行业整体的配送合理化。
3.3 物流配送的流程
配送作为物流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具备了物流中的各个要素,具有与大型物流流动相一致的地方。它与物流只有大与小的关系,两者本质是一样的。物流配送中央在运转过程中,必需努力为客户探索降低本钱的道路,在进行配送流动时,力求流程本钱的最小化。配送流程的优化不单单是企业降低本钱的需求,而且是中国整个物流工业发展的枢纽。适合中国的配送流程优化模型以及做法一旦得到突破,将对我国整个物流工业产生巨大的改进效果,同时对促进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① 备货。是配送的准备工作或基础工作,备货工作包括筹集货源、订货或购货、集货、进货及有关的质量检查、结算、交接等。配送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集中用户的需求进行一定规模的备货。备货是决定配送成败的初期工作,如果备货成本太高,会大大降低配送的效益。
② 储存。配送中的储存有储备及暂存两种形态。配送储备是按一定时期的配送经营要求,形成的对配送的资源保证。这种类型的储备数量较大,储备结构也较完善,视货源及到货情况,可以有计划地确定周转储备及保险储备结构及数量。配送的储备保证有时在配送中心附近单独设库解决。
③ 分拣及配货。是配送不同于其它物流形式的有特点的功能要素,也是配送成败的一项重要文持性工作。分拣及配货是完善送货、支持送货准备性工作,是不同配送企业在送货时进行竞争和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必然延伸,所以,也可以说是送货向高级形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了分拣及配货就会大大提高送货服务水平,所以,分拣及配货是决定整个配送系统水平的关键要素。
④ 配装。在单个用户配送数量不能达到车辆的有效载运负荷时,就存在如何集中不同用户的配送货物,进行搭配装载以充分利用运能、运力的问题,这就需要配装。
⑤ 配送运输。配送运输属于运输中的末端运输、支线运输,和一般运输形态主要区别在于:配送运输是较短距离、较小规模、额度较高的运输形式,一般使用汽车做运输工具。
⑥ 送达服务。配好的货运输到用户还不算配送工作的完结,这是因为送达货和用户接货往往还会出现不协调,使配送前功尽弃。因此,要圆满地实现运到之货的移交,并有效地、方便地处理相关手续并完成结算,还应讲究卸货地点、卸货方式等。送达服务也是配送独具的特殊性。
⑦ 配送加工。在配送中,配送加工这一功能要素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往往是有重要作用的功能要素。主要原因是通过配送加工,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配送加工是流通加工的一种,但配送加工有它不同于一般流通加工的特点,即配送加工一般只取决于用户要求,其加工的目的较为单一。
3.4 现代化的物流配送
① 信息化。作为物流管理现代化的基础,物流信息化是指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和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在发达国家,供应商、批发商和零售商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并将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定货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等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物流业,有利地促进了信息流和物流的结合,从而实现物流业高度的信息化与集成化。
② 规模化。作为一种规模经济运动,物流规模化是指物流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或者规模化经营的物流企业。随着社会化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规模经营会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实现经营集约化和产生规模效益。规模化经营是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发达国家,以统一进货、统一配货、统一管理的规模经营,不仅会降低流通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取得规模效益,提高的核心企业竞争力,而且会整合社会存量资源,充分提高社会物流效率。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从发达国家来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资产利用率,减少库存和降低存货管理成本,而且可以缩短商品的交付时间,提高对顾客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例如美国戴尔公司依靠其直销模式和高效供应链,使其物料库存降低到只相当于4天的出货量,其物料成本平均每星期下降l%。
③ 标准化。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标准化的参与和实施主体是企业,标准的直接推动者来自市场的需求。企业之间网络系统的建立和货物的高效配送,要求相关企业在编码、通信程序、数据交换格式和包装等方面实行标准化,以消除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为企业间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我国的现代物流
4.1 对现代物流的冷思考
① 不宜过高估计物流活动对GDP的贡献。大力发展物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整体而言,可以降低商品的流通费用,但不一定能提高全国的GDP.因为,物流活动是商品生产的派生物,而发展物流业,是为了降低商品的流通费用,并不能刺激物流过程中作业的增加。所以在产品数量一定时,对物流活动,即流通过程中增值服务的需求总量也是一定的。对一个城市来说,情况可能就不一样。发展物流服务,可以吸引那些经过或以这个城市为出发地和目的地的商品在这里进行物流服务,也可以用物流服务来吸引更多的商品经过这个城市,从而使物流产业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助于城市GDP的提高。这也就是目前许多城市都要建设物流中心的原因。
② 企业转型应立足企业现有资源。企业的转型就是从传统的物流企业转化为现代物流企业,这本来应该是研究的重点问题,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被忽视了。因为,没有企业的转型,发展现代物流只是一句空话。
在研究这个问题以前,首先要介绍现代物流企业的分类。现代物流企业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没有掌握任何物流服务资源,专门从事物流路线策划(含优化)以及对物流链进行整合以保证物流无缝衔接的企业。第二类是既具有物流路线策划(含优化)以及对物流链进行整合的功能,也掌握某些物流服务资源的
8流配送中的作用,必将大大提高配送效率和促进配送的发展。但是,目前物流配送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首先,物流配送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信息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到位,虽然在企业内部设立了信息技术部门,但是被当成可有可无的部门,作用无法发挥,而且对信息化技术投资不高,制约着配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其次,有些物流配送企业重视信息技术,但是过高地估计自己企业的消化水平和承受能力,引进技术存在盲目性,技术无法消化,也就无法在本企业中发挥作用。第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有的企业采取的还是比较原始的、人工的方法,降低了配送的效率。
③ 物流配送企业内外部管理问题:物流配送管理的问题,既有物流配送企业自身方面的问题,也有社会宏观大环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少完善统一的物流配送法律法规。由于配送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涉及到仓储、保管、装卸、包装、运输等作业,因此配送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表现为其它活动中涉及的法律问题的交错。而这些法律法规,多是区域性的、部门性的,缺少全国性的法律法规,直接影响到物流企业的发展规模,在出现跨区域的物流配送争议时,缺少统一的解决依据。二是物流配送企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物流配送企业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就是“小、少、弱、散”,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使物流配送企业不易联合,“各自为政”,有时迫于竞争的需要会拼命压低价格,表面上看来自己获得了经济效益,购货方也可以收益,但是却不利于配送企业的利润获取,也不利于物流配送企业的发展。三是物流企业自我管理水平不高。由于物流业在中国发展起步晚,物流配送企业发展与管理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加上缺少专门的高层次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直接影响到了物流配送的内部管理,导致物流配送企业管理水平、层次不高。四是物流配送外部管理混乱。物流配送的管理涉及到基础设施、产业政策、税收运输标准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又涉及到不同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的多头管理必然导致管理的混乱。五是物流配送企业之间缺少行业自律法规,缺少对物流配送企业发展的有效自我制约,有的物流配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不正当行为。
④ 物流配送人才方面问题:物流配送中的人才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少专业的物流配送人才,特别是缺少掌握现代经济贸易、国际贸易运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等与物流配送密切相关、物流配送特别需要的人才,这已经是物流业的共识。由于物流业在中国发展时间不长,政府机构内缺少专门的制定物流配送政策的人才,而且各类培训机构、科研机构、高校等领域也缺少科研人才和对物流配送人员的培训人才,制约着物流配送人才的培养。二是物流配送人才缺少专业性。很多从事物流配送的人都不是专业出身,有的甚至对物流配送的知识掌握不多或一窍不通,但却在从事着物流配送工作,直接影响到物流配送的利润及其发展。三是缺少对物流配送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因为缺少相应的培训机构,另一方面也与物流企业不愿意投入有关系,加剧了物流配送人才不足的境况。四是极少数的物流配送人员缺少职业道德,服务水平不高,对客户态度不好,有的甚至恶意侵吞企业的利润,给企业带来损失。
5.2 如何建立成功的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
建立符合现代物流配送模式发展趋势的现代物流配送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物流配送有关的法律法规。只有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才能促进政府有关部门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并为解决物流配送过程中的问题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强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制约,创造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竞争环境,推进现代物流的建立。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物流信息化。我国物流企业要加大对现代技术设备硬件的投入和软件开发的力度,以提高物资供应时效和降低物流成本为目标,积极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加速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物流信息化是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前提。同时,政府应该积极构建网络平台,为零售商、制造商和供应商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用做出重要贡献。
三、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尤其是熟悉现代化流通规则和技术的专业人员,会使我国物流行业尽快与国际接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设备应用的专业化,促进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第四、通过物流企业间的并购实现规模化经营。物流企业并购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两个或更多的物流企业根据特定的法律制度所规定的程序,通过签订一组市场合约的形式合并为一个新物流企业的行为。依据经济效益和规模化原则,物流企业间的并购不仅会带来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和物流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且会推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五、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现代物流的纵向集成和物流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企业加大了对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了解并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和培训,让企业的管理人员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树立供应链管理的观念。
六、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制订商品以及与商品流通有关的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规格,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各个区域内物流相关信息的采集,以完成企业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实现信息共享。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可以从制定通用的物流技术类标准、物流信息类标准、物流管理类标准和物流服务类标准开始,逐步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从而提高企业的数据连接性和供应链可视化,普遍降低现代物流社会总成本,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结论
在全球物流配送业飞速发展的情形下,我国应争取各方面的努力,不遗余力地发展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现代物流配送人才的培养、思想观念的改变亦非一朝一夕之事。当然,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机制日益完善、有关方面的不懈努力,优秀的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的最终建成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 李严锋,张丽娟.现代物流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04 [2] 赵家俊 ,于宝琴.现代物流配送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2
213-
第五篇:新编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点总结[推荐]
第一章
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
【1】企业的概念: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产品或劳务满足社会需求并获得盈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成立的经济实体,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
【2】特征:盈利性(获得盈利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目的),自主性(它是独立从事商品生产和服务的经济组织),依法成立(有一定法律形式)
【3】作用:在生产、交换、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环节发挥作用。【4】构成要素:目标,信息,人,财物。
【5】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对社会和国家应负的责任。企业要承担的社会责任:1,对所有者:对所有者承担的几本责任是保护所有者的投资并使其增值,通常表现为利润和发展。2,对顾客: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或劳务3,对债权人:对其承担按时还债的责任。4,对职工:优厚的工资待遇,良好的工作条件,职业保证,工作机会。5,对政府: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遵守国家法律,接受政府知道和管理等方面承担社会责任。如:遵纪守法,按时足额纳税,经常采取措施促进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积极参加政府号召的活动。6,对社会:提供就业,保护环境,精神文明,公益捐助等。
【6】企业的法律形式: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目前最主要的形式)。
【7】目前公司形式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2人以上50人以下投资人,股东认缴的全部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和股份有限公司。
【8】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制为企业的主要形式,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新型企业制度)特征: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9】企业组织机构基本形式: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组织结构,企业集团(股份制)的组织形式和模拟分散管理等。
【10】事业部制的优点:有利于公司领导集中精力做好重大决策和战略规划;有利于事业部之间的竞争,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适应市场变化,提高公司整体竞争力;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全面型的管理人才。缺点:职能机构重复设置,造成机构臃肿,人员较多;各个事业部容易产生本位主义,总公司对各个事业部的协调较为困难。
【11】对管理的认识:1.法约尔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2.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是同别人一起工作,或者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的更为有效的过程。3.西蒙管理就是决策。4.穆尼管理就是领导,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领导的有效性。
【12】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以有效实现目标的社会活动。
【13】管理定义的外延:1.管理的目的:为了有效的实现既定目标。2.实现目标的手段: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3.管理的本质:协调(coordinatater)。
4.管理的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
【14】企业的发展历史: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发展过程:传统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
【15】科学管理阶段: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一)泰罗的主要观点:(1)工作方法的标准化(2)工时的科学利用(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4)按标准操作方法对人工进行培训,以代替用师傅带徒弟的办法培训工人(5)管理职能和作业职能的分离(6)实行“例外原则”2.对泰罗制的认识(1)管理的根本目的——提高工作效率(2)提高效率的手段——运用科学的方法(3)科学管理的实质——劳资双方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思想,法约尔被誉为“管理过程之父”,法约尔的主要观点(1)企业有六大经营职能。(2)管理的五大基本职能。(3)管理的14条原则。
(三)韦伯的古典组织理论 韦伯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韦伯的主要观点(1)对权力的认识(2)韦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科学管理的局限:涉及的范围狭窄,忽视某些社会因素的作用,把工人看成机器,把人看作“经济人”。【16】现代管理阶段主要特点:1.突出经营决策,面对市场用户,力求提高盈利水平,提出“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的观点2.把开发新产品,提高技术水平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3.调节人际关系,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推行民主化,以“尊重人”为口号4.运用运筹学,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成果5.实行系统管理,把企业管理作为一个开放系统。
第二章: 企业战略管理
【1】战略管理的概念(定义):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设定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的资源与能力把这种谋划付诸实施,对实施过程进行合理和有效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特点: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相对稳定性,风险性,社会性,配置性。
【2】公司战略:描述公司总方向,它主要回答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我们应当从事哪些业务和业务组合?二是如何在各个业务部门之间分配资源以保证企业整体战略意图的实现?包括方向战略、组合分析。
【3】公司层战略: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经营范围和公司资源在不同经营单位之间的分配事项。公司层有如下战略方向可以选择:保持稳定,追求发展,收缩经营范围。公司层战略是战略体系的主体和基础,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
【4】公司层战略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公司战略1.稳定型战略2.发展型战略(分为多元化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这些战略可以通过投资于新产品开发在内部实现,也可以通过合并、并购、战略联盟等手段在外部实现。)3.收缩型战略(包括投资转向战略,调整战略,放弃战略,清算战略)
【5】“一体化”一词是指将独立的若干部分加在一起或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一体化的基本形式有两种: 横向一体化,又称作水平一体化,是指与同行业竞争企业之间进行的联合,目的是扩大生产规模、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强化竞争优势、增强控制市场的能力纵向一体化,又称作垂直一体化,是生产企业与原材料供应企业,或者生产企业与产品销售商联结在一起的组织形式。我们重点介绍纵向一体化战略。
【6】纵向一体化战略的优点:1.对于生产原材料的企业,纵向一体化有助于其了解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纵向一体化可以降低成本。3.纵向一体化可以加强生产过程的控制。纵向一体化战略的缺点:1.不如专业化生产效率高;2.机动性差;3.需要较多的经营资金 ;4.纵向一体化导致管理复杂化。【7】收缩战略:当公司在部分或所有产品线上的竞争地位处于劣势,导致业绩低下,销售额下降,由盈利转为亏损时,可用收缩战略。收缩是努力快速“止血”,一般是全面削减规模和成本。主要的战略有:
抽资转向战略 调整战略 放弃战略 清算战略
【8】组合战略指在同一战略时期内同时运用几种相关战略,以实现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有顺序组合和同时组合两种方式【9】经营层战略(迈克尔波特构架了经营单位战略的理论框架,提出三大基本竞争战略即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又称别具一格战略和集中化战略)
【10】特点:它以抽象概念为基础,与事业战略和职能战略相比不甚具体,此外,公司战略有很大的风险性,成本高,预期收益也大,需要时间长,要求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大量外部资源的输入。【11】成本领先战略风险:生产技术的变化或新技术的出现。新加入者通过模仿、总结前人经验或购买更先进的生产设备,从而获得更低的成本。专注于降低产品成本而忽视外部需求的变化。受通货膨胀的影响,生产投入成本升高,降低了产品成本和价格优势,从而难以与奉行其它竞争战略的企业相竞争。为降低成本而采用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和设备过于专一化,同时适应性差。【12】差异化的风险:实行差异化战略的企业,其生产成本可能很高。购买者变得更加精明,他们降低了对产品或服务差异化的要求。随着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进入成熟期,差异产品的优点很可能为竞争对手所模仿,从而削弱产品的优势。集中战略不立足于达到全行业范围内的目标,而是围绕一个特定的目标(行业内一个或一组细分市场)开展经营和服务。其着眼点或逻辑依据是: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为其狭隘的顾客群服务。集中化战略两种形式:特定目标市场上的低成本战略和特定目标市场上的差异化战略。
【13】集中化的优点:企业采取集中化战略便于企业集中力量,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或服务,更好地服务于选定的目标市场。【14】经营战略:经营战略通常发生在事业部或产品层次。它主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企业的经营领域已经确定的前提下,我们在每一项业务领域里应当如何与竞争对手进行有效竞争,获得竞争优势?特点:与公司战略决策相比,事业部战略具有较小风险性、较少的代价和不太高的预期收益;但与职能战略相比,其风险性、成本及预期收益都要超过职能战略决策。职能层战略:职能层战略则是在经营层战略指导下,按专门职能将经营层战略确定的战略目标和方针进行落实和具体化。它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从各个职能角度来支撑经营层战略。
【15】特点:它所涉及的决策问题的时间限度比较短、决策风险小,所需代价(成本)不高,所涉及的活动在企业范围内不需要很大的协调性
第三章
企业计划与决策
【1】决策的原则:满意原则。而非最优!
【2】决策的步骤: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识别目标(目标体现的是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目标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拟定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是确定所拟定的各种方案的价值或恰当性,即确定最优的方案),作出决定,选择实施战略,监督和评估。
【3】决策: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4】决策定义的理解:1,主题是管理者2,本质是过程3,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
【5】决策的依据:适量的信息。而非过量!
【6】按决策影响的时间分:长期决策(关于组织长期发展方向、全局性的决策),短期决策(为实现长期目标而进行的短期战术决策)
【7】按决策重要程度分:战略决策(解决组织目标、方向等重大、全局性问题),管理决策(贯彻战略决策而采取的战术性决策),业务决策(为日常工作提高效率而作出)。【8】按决策的起点分:初始决策,追踪决策。【9】按决策的主体分:集体决策,个人决策
【10】按决策的重复程度分:程序性决策(解决例行问题。有经验、程序可循),非程序性决策(解决例外问题而进行的决策)【11】按决策所处的条件或环境的可控程度分:确定型决策(条件可控,各方案结果确定),非确定型决策(状态未知,各状态的概率亦未知),风险型决策(状态可知,各状态的出现概率可知)
【12】经营决策方法:定性决策法,定量决策法
【13】定性决策法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电子会议法,哥顿法,淘汰法,环比法(0-l评分法)【14】定量决策法:确定性决策(线性规划法,盈亏分析法),非确定性决策方法(乐观法,悲观法,后悔值法,乐观系数法),风险型决策(单级决策,多级决策)
第四章 企业营销管理
【1】市场营销的定义: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并出售,同他人自由交换产品与价值,以获得所需的一种社会管理过程 【2】市场营销相关核心概念:1.需要、欲望和需求,2.产品,3.价值、成本、满意,4.交换与交易5.关系与网络6.市场7.营销者与预期顾客
【3】营销管理的实质是需求管理(1、负需求
2、无需求
3、潜在需求
4、下降需求
5、不规则需求
6、充分需求
7、超饱和需求
8、不健康需求)
【4】市场营销的五种竞争观念:1生产观念(表现:我们生求产什么,就卖什么。原因:生产力落后, 物资短缺,产品供不应特点:企业注意力放在产品上企业不关心消费者的需要以生产部门为主体进行管理)
2产品观念(表现:我们生产什么,就卖什么。特点:生产部门对产品的决策发挥着最大的影响)3推销观念(表现:我们卖什么,人们就买什么。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逐渐呈现生产过剩和供过于求的局面特点:以生产为中心,以产定销;开始关心消费者,但主要停留在如何吸引其购买,而未真正关心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的销售部门还处于从属地位)4市场营销观念(表现: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顾客就是上帝。原因:买方市场已经逐步形成并稳定,消费者消费欲望增强.)5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特点:把企业的发展同社会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相结合,进行可持续性发展。)市场营销环境定义:存在于企业外部并对企业营销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微观环境是指由企业本身市场营销活动所引起的与企业紧密相关、直接影响其市场营销能力的各种行为者。包括企业本身、公司供应商、营销中间商、竞争者和公众等。宏观环境是指影响微观环境的不可控制力量的各种因素和力量。包括人口统计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等
【5】主要宏观环境因素:1.人口统计环境2.经济环境分析3.自然环境4.技术环境5.政治与法律环境6.社会与文化环境 【6】微观环境五种竞争力量模型:1.同行业竞争者2.潜在的新参加竞争者3.替代产品4.顾客5.供应商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1文化因素(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2社会因素(参考群体,家庭,角色与地位)3个人因素(年龄和生命,周期阶段,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个性和自我)4心理因素(动机,知觉,归因(是一个人对某一行为做出的临时判断),学习,信念和态度)
【7】购买角色:参与购买决策过程的角色。主要有:首倡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主要步骤:1认识需要2收集信息3可供选择方案评估4购买决策5购后行为
【8】目标营销三步骤:1市场细分2目标市场选定3市场地位市场细分与常用变量:1地理变量2人文统计变量(年龄、性别、收入、职业、教育)3心理变量(个性、生活方式)4行为变量(购买时机)
【9】有效细分市场的要素 :1可衡量性 2足量性3可接近性4差异性 5可行动性
【10】目标市场的选定:1评估细分市场(1细分市场的机构吸引力2企业的目标与资源)2选择细分市场(1单一市场集中化2选择性专业化3产品专业化4市场专业化5完全进入)【11】市场营销组合:价格,促销,渠道,产品
【12】市场营销策略的起始点在于满足顾客的需求与要求产品的五个层次:1核心利益(顾客购买的基本服务与利益)2基础产品3期望产品4附加产品5潜在产品(在图中由里向外排列)【13】产品组合决策:1产品线2产品项目3产品组合(产品组合四个尺度:1产品组合宽度2产品组合的长度3产品组合深度4产品组合的相关性)
【14】品牌的定义和含义: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使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识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
【15】品牌的六个层次: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使用者
【16】价格的制定过程:1选择定价目标2测定需求3估算成本4分析竞争对手的价格成本与提供物5选择定价方法6选择最终价格
【17】价格调整:1 地理定价2价格折扣及折让3差别定价 4心理定价战略5新产品定价战略6产品组合定价战略
【18】企业价格的变动:1降价的注意点(①低质量陷阱②脆弱的市场份额陷阱③钱袋陷阱)2提价的方法(①采用产品与服务分列价目 ②减少折扣)
【19】促销组合:1广告2销售促进3公共关系4人员推销5直接营销
【20】各种促销工具评价:1广告(1公开展示2普遍性3夸张表现力4非人格化)2销售促进3公共关系与宣传(1高度可信性2消除防卫3戏剧性)4人员推销5直接营销影响促销组合的因素:1产品市场类型2推拉战略3购买者的准备阶段4产品生命周期5公司的市场排列
第五章
企业生产管理
【1】生产管理的任务:通过合理组织生产过程,有效利用生产资源,适时、适量、适价地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即企业要围绕着顾客所需要的产品数量、质量、交货期、价格等目标,合理组织生产过程。
【2】生产管理的内容:(1)生产战略决策:生产系统的结构决策,生产技术的选择(2)生产系统的设计管理:生产系统的定位,生产系统的具体设计(3)运行管理:生产计划、组织与控制(4)维护与创新管理:设备管理、生产运行机制的变化和先进生产模式的应用合理组织成产过程应满足连续性,平行性,比
例性,均衡性,柔性等要求。
第六章
企业物流管理
【1】企业物流管理物流概念:物品从供给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2】物流的分类:按照使用价值分为: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按照物流活动的空间范围分为地区物流,国内物流,国际物流。按照物流系统性质分为社会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物流。按功能和作用分类:1.供应物流2.销售物流3.生产物流4.回收物流5.废弃物物流.物流系统的
【3】五大目标:服务目标.快速及时目标.节约目标.规模化目标.库存调节目标。
【4】第三方物流概念:指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的服务的业务模式 第三方物流的特点:1.信息网络化2.关系合同化3.功能专业化4.服务个性化 现代物流管理的特征1.以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2.注重整个流通渠道3.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4.信息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