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3:4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第一篇: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温病学》学习体会

1、要明确伤寒与温病学的联系与不同: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

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2、要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

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3、明确温病学的任务以及意义: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研讨防治方法。

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二、学习温病学的几点疑惑

1、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角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

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膈、少阳、阳明、肠腑、心包、三焦、膀胱、清窍、胆经、血室、少阴、膜原、阴分等特定部位,选择性地达到辩证用药的一线贯穿。此法有别于传统的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的宏观泛指。

2、对比前后版本的教材,“具体诊断(如是风温还是春温)-证型论治”以及“诊断(如是温热类还是湿热类温病)-证型论治”的思维模式哪一个更好更适合临床,两者是否有矛盾?

3、温病学在现代传染病中的运用是否是温病学现代发展的契机或者潜力所在?

当然,温病学是以指导急性外感热病的治疗为最大目标。温病学中虽然对具有致病性强、传染性强的病型阐述不在最大篇幅,但也包括了对某些传染性疾病的研究以及治疗。结合包括温病在SARS疾病等现代新传染疾病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作用,是否可以窥见温病学在现代流行病传染病中的运用潜力呢?

二、对《温病学》教与学的几点建议

1、要重视对温病源流著述的学习

只有“崇古远志”才能做到“汲古求新”。对比伤寒与金匮,前二者教学上将条文选列并按照条文逐文解说,而温病学则先阐明温病学的病因病机治病特点辨证论治以及临床运用,将前人的总结糅合在其中,结合现代发展用现代语言来阐述,二者各有其特点。但是,个人认为从本学期温病学的学习过程来看,教学上对于温病学相关条文相关古籍的学习并不放在其重点,这一方面也间接使同学们对条文的学习有所忽略。当然,这与本专业的教学时间安排等客观因素也有关。仅建议教学上同学们也要重视学习温病源流著述,才能更好掌握温病学的内涵。

2、在课时压缩的限制下、充分发挥在同学们自主学习能力

温病学的教材不断更新,其教材内容并不多的那是温病学的内涵却很丰厚,而课时不断压缩,给教学带来很大限制。

3、补充温病学在临床各科的实践以及运用

目前同学们能了解到的或者在课堂上认识到的温病学在临床的运用都比较有限。虽然老师也竭力为大家介绍很多自己的临床经验,但是在科目或者病种上相对也比较局限。故建议在教材或者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温病学在临床各科的实践以及运用,以便同学们的学习。后话:感谢老师们对同学们的教导与付出!

第二篇: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温病学》学习体会

1、要明确伤寒与温病学的联系与不同: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

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

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

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

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

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

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2、要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

并相辅运用。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

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

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

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

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

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

确地施治。

3、明确温病学的任务以及意义: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研讨防治方法。

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

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二、学习温病学的几点疑惑

1、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角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

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

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

膈、少阳、阳明、肠腑、心包、三焦、膀胱、清窍、胆经、血室、少阴、膜原、阴分等特定部位,选择性地达到辩证用药的一线贯穿。此法有别于传统的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的宏观泛指。

2、对比前后版本的教材,“具体诊断(如是风温还是春温)-证型论治”以及“诊断(如是温热类还是湿热类温病)-证型论治”的思维模式哪一个更好更适合临床,两者是否有矛盾?

3、温病学在现代传染病中的运用是否是温病学现代发展的契机或者潜力所在?

当然,温病学是以指导急性外感热病的治疗为最大目标。温病学中虽然对具有致病性强、传染性强的病型阐述不在最大篇幅,但也包括了对某些传染性疾病的研究以及治疗。结合包括温病在SARS疾病等现代新传染疾病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作用,是否可以窥见温病学在现代流行病传染病中的运用潜力呢?

二、对《温病学》教与学的几点建议

1、要重视对温病源流著述的学习

只有“崇古远志”才能做到“汲古求新”。对比伤寒与金匮,前二者教学上将条文选列并按照条文逐文解说,而温病学则先阐明温病学的病因病机治病特点辨证论治以及临床运用,将前人的总结糅合在其中,结合现代发展用现代语言来阐述,二者各有其特点。但是,个人认为从本学期温病学的学习过程来看,教学上对于温病学相关条文相关古籍的学习并不放在其重点,这一方面也间接使同学们对条文的学习有所忽略。当然,这与本专业的教学时间安排等客观因素也有关。仅建议教学上同学们也要重视学习温病源流著述,才能更好掌握温病学的内涵。

2、在课时压缩的限制下、充分发挥在同学们自主学习能力

温病学的教材不断更新,其教材内容并不多的那是温病学的内涵却很丰厚,而课时不断压缩,给教学带来很大限制。

3、补充温病学在临床各科的实践以及运用

目前同学们能了解到的或者在课堂上认识到的温病学在临床的运用都比较有限。虽然老师也竭力为大家介绍很多自己的临床经验,但是在科目或者病种上相对也比较局限。故建议在教材或者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温病学在临床各科的实践以及运用,以便同学们的学习。

后话:感谢老师们对同学们的教导与付出!

第三篇:温病心得体会

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学习温病的心得体会

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认识温病是从大一接触《中国医学史》这门课开始的,那时候听老师讲温病四大家的故事,津津有味。事实上,温病作为四大经典的基本课程之一,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是在临床作用上都有着无可磨灭的作用。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记性外感热病。温病是在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温病有一系列相对独特的治疗方法,依据温病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的要求,清热存阴为温病的基本治疗原则。详细说来,具体治法有:解表法,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解表法有多种,其中辛凉解表,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热之邪郁表之证;疏表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伤肺之证。清气法,具有清泄气分邪热的作用,适用于温邪燔灼气分。其中轻清宣气,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气机不畅,热郁胸膈,热势不甚之证;辛寒清气,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清热泄火,适用于气分蕴热不透,郁久化火之证。化湿法,具有宣通气机、和中利水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其中宣气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湿热又郁遏于肌表之证;燥湿清热,适用于中焦湿热互结之证;分利湿邪,适用于湿热郁阻下焦之证。通下法,具有通腑泄热、荡积通瘀的作用,适用于热结胃肠、湿热结滞及血蓄下焦等证。其中通腑泄热,适用于热传阳明,燥屎结于肠腑的腑实证;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之证;通瘀破结,适用于胃肠或下焦蓄血之证。开窍法,具有促使神志清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心包或痰浊蒙闭心包。熄风法,具有平肝熄风、镇痉的作用,适用于温热内燔,肝风动越。清营凉血法,具有清营泄热、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于营血。滋阴法,具有生津养液、滋补真阴的作用,适用于温病中后期阴液耗伤。

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膈、少阳、阳明、肠腑、心包、三焦、膀胱、清窍、胆经、血室、少阴、膜原、阴分等特定部位,选择性地达到辩证用药的一线贯穿。此法有别于传统的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的。

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广东地处岭南,由于其湿热的水土和人文饮食习俗,是为温病发病的高发地区。而自西医的角度而言,尤其是那些不明原因的湿热证病症,现代医学没什么特效疗法,疗效往往不佳。往往是用上了最新最贵最高级的抗菌素,可是体温就是降不下来。发热不单单只是体温升高那么简单,高烧不退会损害人体的机能和器官,因为发热而变成傻子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相反地,中医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运用温病的理论治疗确实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第四篇:学习温病的体会

学习温病学的体会

我是一个不怎么喜欢医学的中医学生。承认着每天对着枯燥的课本的无聊,也知道所谓先死后活的道理。学习温病的体会,我想这不该是论文吧。但是话又说回来,两年多了,我自己也会发现温病学是笔记记得最多最认真的。

首先,说说温病吧。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燥化伤阴的一类外感疾病。从概念上讲,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大致的范围,包括温病的病因、症候及性质。如果单单只是把课本翻到这里,那只能说还差的很远。我在学温病学之前认为它仅仅是伤寒的一个分支,只不过区分与病因上的不同,应该没有很多症候类型,学起来会比较轻松,起码背起来会很传统化。但是当讲到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温病学不再是自己想象中那般简单了,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一点体会——从伤寒中独立出来后的温病学不仅有了完整的学术体系,而且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把中医外感热病的诊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温病有着自己的基本理论,指导其诊治。例如对四时温病与瘟疫的概念、温病与伤寒的统一、新感与伏气的争论、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辩证的关系、温病与温毒的区分等。突然想到同时所学习的伤寒。不管怎么讲,这两门学科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很简单的伤寒的阳经腑证就相当于瘟病的气分证,由此我们在区分其不同的时候还得有效的联系。这让我觉得很麻脑,不是说不喜欢联想到,必须得承认联想学习会让你更好的记住其相同和不同点,而是因为伤寒和温病两门课程在太多地方有着不一样的观点。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点体会——在学习温病的时候,请尽量忘记伤寒。

作为一门还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支撑的学科,温病在基本的辩证治疗的时候还是离不开四诊合参等中医基本程序。但是个人觉得在这半个学期的学习过程当中发现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当代温病学教材偏重于温病的各种症候讲解,而忽视了对于温病的察舌等传统诊断方法及治疗。我们的确讲到过三焦辩证及卫气营血辩证的各种症候表现、病理特点及辩证要点,但是却连戴天章在《广瘟疫论》提出积粉苔是瘟疫的重要标志这样的话只字未提:我们也的确讲到过热在胸膈时候会身热不甚,心烦懊恼,口渴,咽燥等证候,也讲到所用方药为栀子豉汤。凉膈散。但是从具体的辩证上却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用栀子豉汤,什么时候用凉膈散,该怎么用。我不得不想起仲景老先生连热粥凉粥都会在不同时候喝的文字了。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三点体会——头大脚小,这应该是现代教材编版问题吧。

大家都知道西医是很单一的,我这里的意思是治疗手段是很单一的。头痛绝对不会给你治疗肝脏。固定的模式,输液,手术。但就目前学习来看,我们所学到的温病貌似也是在一个固定的圈圈里面了。我们的热盛动血就一定是身灼热,躁扰不安,甚至昏狂谵妄,或斑色紫黑,或吐,便、尿血,舌质红绛,脉细数,相应的我们治法就是清热解毒,凉血散血,给的方药就是犀角地黄汤。可是偏偏我们同时学习的伤寒里会告诉我们脾阳虚会有4个方药证型,还会告诉我们类似“如若素体脾虚”这样的话。这就是我要讲的第四点体会——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咱牛角尖,觉得温病学在某些程度上过于死板,欠缺因人而异。

最后说说我们的温病老师吧。作为一门学科的领路人是不得不说的。激情,负责,博学,风趣,经验丰富,我想这是我对李老师的好的评价吧。课堂上你给我们梳理知识的同时还灌输着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请你再和蔼一点,不要给我们的感觉是你让我们惧怕,或者说不要给我们的感觉是你是拿着我们的平时分在让我们学习。其实一直想让老师给瞅瞅我脸上的痤疮。哈哈。

我想不管怎么样,我会努力的。

09本科中医一班083号何智强

第五篇:《温病学》学习心得

《温病学》学习心得

认识温病是从大一接触《中国医学史》这门课开始的,那时候听老师讲温病四大家的故事,津津有味。事实上,温病作为四大经典的基本课程之一,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是在临床作用上都有着无可磨灭的作用。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记性外感热病。温病是在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温病有一系列相对独特的治疗方法,依据温病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的要求,清热存阴为温病的基本治疗原则。详细说来,具体治法有:解表法,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解表法有多种,其中辛凉解表,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热之邪郁表之证;疏表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伤肺之证。清气法,具有清泄气分邪热的作用,适用于温邪燔灼气分。其中轻清宣气,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气机不畅,热郁胸膈,热势不甚之证;辛寒清气,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清热泄火,适用于气分蕴热不透,郁久化火之证。化湿法,具有宣通气机、和中利水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其中宣气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湿热又郁遏于肌表之证;燥湿清热,适用于中焦湿热互结之证;分利湿邪,适用于湿热郁阻下焦之证。通下法,具有通腑泄热、荡积通瘀的作用,适用于热结胃肠、湿热结滞及血蓄下焦等证。其中通腑泄热,适用于热传阳明,燥屎结于肠腑的腑实证;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之证;通瘀破结,适用于胃肠或下焦蓄血之证。开窍法,具有促使神志清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心包或痰浊蒙闭心包。熄风法,具有平肝熄风、镇痉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的作用,适用于温热内燔,肝风动越。清营凉血法,具有清营泄热、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于营血。滋阴法,具有生津养液、滋补真阴的作用,适用于温病中后期阴液耗伤。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膈、少阳、阳明、肠腑、心包、三焦、膀胱、清窍、胆经、血室、少阴、膜原、阴分等特定部位,选择性地达到辩证用药的一线贯穿。此法有别于传统的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的。

广东地处岭南,由于其湿热的水土和人文饮食习俗,是为温病发病的高发地区。而自西医的角度而言,尤其是那些不明原因的湿热证病症,现代医学没什么特效疗法,疗效往往不佳。往往是用上了最新最贵最高级的抗菌素,可是体温就是降不下来。发热不单单只是体温升高那么简单,高烧不退会损害人体的机能和器官,因为发热而变成傻子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相反地,中医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运用温病的理论治疗确实取得了非凡的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成就。

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下载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温病学学习心得

    温病学小论文 姓名:王寅博 学号:20165002072 通过学习,在老师的精彩讲评下,对温病学有了一定的理解。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也......

    温病学心得(合集)

    刚刚接触的时候,张仲景的《伤寒论》最为有名。学了温病学之后,才更加系统的认识了温病。 《伤寒论》并非只有伤寒,广义上也论述了温病,只是那时还是比较笼统,没有明确提出温病的......

    温病学习心得

    温病心得 很高兴在这一个学期中,开设了《温病学》这一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复习到了原来的相关学科的知识。比如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同时也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知识,......

    温病学 暑温讲稿

    暑温讲稿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暑温,本周我们刚学完了春温,春天过去,夏季来临。春天发生的温病有风温和春温,风温初起先见表证,然后由表入里。春温初起以里热为主,春天有两种,分别是风......

    温病学习体会[共五篇]

    温病学习体会通过学习温病让我知道温病有别于伤寒,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而完善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早在《难经·五十八难》就有提到温病,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

    温病读书心得5篇范文

    略论“温病”学说对于《伤寒论》的发展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顾钧青 温病学起源于《内经》时代,伤寒与温病的名称都来源于《内经》,《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

    读《温病纵横谈》有感

    读《温病纵横谈》有感董斐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纵横间通贯古今 谈笑中品味经典一、《温病纵横谈》简介2012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中华中医药学会主......

    学习陈温福心得体会

    学习陈温福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学习陈温福心得体会 陈温福是我们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带头人,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