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温病纵横谈》有感

时间:2019-05-15 16:0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温病纵横谈》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温病纵横谈》有感》。

第一篇:读《温病纵横谈》有感

读《温病纵横谈》有感

董斐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

纵横间通贯古今 谈笑中品味经典

一、《温病纵横谈》简介

2012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了首届全国温病学论坛暨温病学辨治思路临床应用高级研修班,论坛邀请北京地区多位著名的温病学医家和学者,倾囊相授关于温病辨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研究成果。《温病纵横谈》一书中收录了10位专家论坛讲座的精彩内容,文字尽量不加修饰,贴近讲座原貌,生动展现了诸位中医名家宝贵的学术思想。书中收录的讲座专家,有国医名师,有知名教授,有一线临床专家,他们从经典理论研究、温病学的临床应用、临床研究进展等诸多方面详实而准确地为我们解读了温病学这门古老而年轻的经典学科无限的生命力。

二、《温病纵横谈》阅读体悟

(一)与大师对话,品经典之美

首都国医名师孔光一教授从事中医学教育及临床工作60余年,精通感染性热病的诊疗。孔老以“夏秋热病漫谈”为题展开论述,首先就“温病”的概念开题,探讨了夏秋热病的病因、病理,并举例肺系、脾胃系、肝胆系热病的治疗特点。字数虽不多,言简意赅,是多年临证经验的高度浓缩。从赵岩松老师的旁白中可以看出,孔老口音比较重,如果在讲座现场,可能听不清楚,但是语言变成了文字,就不再存在这个障碍,书籍让我们与大师的交流更加顺畅。

周耀庭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擅长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科、儿科疾患。他的讲座题目是“从临床实际看温病学原著的指导意义”,结合他的七个病例,强调了学习经典著作的意义。他指出,温病学原著不仅仅展现了温病学理论,也记录了温病学发展中很沉重的教训。在温病学发展的漫长过程中,误治经常发生,所以我们学习经典理论著作不仅受到理论的熏陶,也可以从中汲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我对周老的这个观点非常认同,我们通过对经典原著的学习,提高对理论认识的同时,也要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最终提高辨证水平、治疗水平。

孔老、周老在论述中都反复强调,在当今时代,温病学的优势是不可忽视的。用中医学治疗感染性疾病,需要下苦功,不是拿几个方子来应付就可以的,年轻人要慢慢积累知识,既要多看书,又要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进一步把温病学发扬光大。大师们的教诲让我倍受鼓舞,作为青年学子要踏实做学问,少点学术浮躁,消灭学术垃圾,真正挺起学术脊梁!

(二)进明师课堂,源经典之本

刘景源教授、宋乃光教授、谷晓红教授、陈明教授都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名师,不仅是“名师”,更是“明师”.不管他们的课堂还是讲座,都座无虚席。《温病纵横谈》带领我们进入明师课堂,书中详实记录了他们在本次温病学论坛的授课内容,再现了他们论坛上的风采。老师们毫无保留地把多年来研读理论经典的心得,结合教学、临床工作中的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讲解了经典著作中关于温病学的病机、辨治、方证等内容。

刘景源教授以银翘散为例论述了辛凉轻解法在温热病治疗中的应用,强调了辛凉轻解法并非汗法,银翘散也非发汗之剂。宋乃光教授谈的是外感发热的辨证治疗,介绍了辛凉解表开郁法、辛温解表法、辛寒清气解表法、辛香化湿祛暑法、芳开苦通法等几种临床常用的治法。

谷晓红教授讲授了薛生白对湿热病证的辨治思路及其临床应用,对湿热病证的病因、病位、病机、主症、辨治原则进行了讲解,对薛生白治疗湿热病的用药特点进行了归纳,同时推荐了历代医家有关湿热病证的论著目录,建议同学们阅读拓展。

陈明教授师从著名经方名家刘渡舟教授,精通《伤寒论》六经辨证规律、张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思想。他从《伤寒论》角度谈卫气营血方证分析及临床应用,把《伤寒论》中外邪表里转化的轨迹描画出,以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白虎汤的定位、特点及应用为例,结合具体病例,做了细致的分析。

从这几位老师的讲稿中我体会到,与一般课堂上的讲解不同,在首届温病学论坛上的授课,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知识点高度浓缩,加深了理论探讨,并不只是在教科书基础上做简单重复和概括,而是结合临床实际,归纳出很多新观点,在经典理论中找寻依据,最后形成比较系统的通贯古今的学术观点。让我们可以知道经典著作中对这些理论问题怎么认识,而在当前的临床实际中,一个个生动详实的病案,又帮助我们了解这些经典思想该如何应用。

(二)随名医侍诊,叹经典之效

温病论坛的讲座专家包括了多位在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知名教授,比如姜良铎教授、彭建中教授、刘清泉教授、王玉光教授。长期的临床实践,使他们加深了对经典理论,尤其是温病学经典的理解。诸位名医结合他们的临床实证,在书中让我们领略了温病学辨治思路在临床各科疾病中应用的价值。

彭建中教授是著名中医学家赵绍琴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在慢性肾病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重点讲授了从营血辨治慢性肾病的临床体会,结合具体病例讲解了慢性肾病的几个常用的方法,如凉血化瘀法、疏风胜湿法、疏调三焦法、分消利湿法、通腑排毒法、益气培元法。

姜良铎教授是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术带头人,他讲授的主要内容是温病学的理法方药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强调了辨舌验齿的和喉诊的重要性,举例透邪法的应用,并结合具体病案讲解了卫气营血辨证在内科应用中的灵活性。

刘清泉教授结合中医疫病学理论谈新发流感的辨证论治,长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急危重症病例的经验让他多年前重新审视温病理论在传染病、重症治疗中的意义,对于当今的传染病、重症细菌感染等,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是不容小觑的,同时西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也可以丰富中医的治疗方法,将来可能发展出一个全新的中医辨治诊疗体系。

王玉光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传染病一线工作,在书中重点对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对重症手足口病的中医证候特征、核心病机及证治的分析,最后强调了中医学关于疫病学的认识论——“受本难知,发则可辨,知发知受”.这几位临床名家的讲稿告诉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医经典理论,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借鉴现代医学流行病学的理念和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深入认识临床重症、疑难病例、新发及突发传染病,但同时还是要认识这些疾病的中医病因学特点和核心病机,探索病证结合的论治方法,学古而不泥古,对现代医学的优势也要学习,这将是发扬中医温病学说的必由之路。

三、践行所学所思

2014年5月《温病纵横谈》一书出版,这本书成为了我在温病学学习中的重要参考书籍。虽然我没有亲历首次全国温病学论坛,但这本书带我身临其境,让我近距离领略了名家教授们的风采,轻松幽默的讲解,深入浅出的案例,带领我品读经典。2014年5月底,第二次全国温病学论坛暨辨治思路临床拓展应用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圆满召开,我有幸作为组织者参与了这次会议的筹办。会议结束之后,我们又开始进行了《温病纵横谈》(第二辑)的编写,在文字转录和整理的过程中,方能体会编辑老师们的工作着实不易,从讲座录音转化成文字,还要尽最大努力保留讲座原貌,是要费不少脑筋的。从此之后,我便更加珍惜手中的这本《温病纵横谈》。

《温病纵横谈》让我们能原汁原味地获取会议内容,安静坐在书桌前便获得了与多位名师的交流。而我幸运地参与了《温病纵横谈》(第二辑)的编写,也希望可以使更多的中医学子们能跨越时空,品读诸位中医名家的精彩讲解,对中医温病学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学习中医、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应用温病学理论思想,在传承发展中医的道路上稳稳地迈出前进的每一步。

温病学是中医的优势领域,能仔细研读温病纵横谈,并从归纳总结,很有利于我们中医学习水平的提升呢。

第二篇:温病学习心得

温病心得

很高兴在这一个学期中,开设了《温病学》这一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复习到了原来的相关学科的知识。比如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同时也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更可贵的是课堂上老师时常把临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我逐渐学会把理论运用到临床上。《温病学》是奠定我们走向临床操作的基础和桥梁。

众所周知,大学的学习生活与高中大不相同,我们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教科老师不在像高中老师那样的严厉。然而走进《温病学》的课堂,我发现老师对我们非常的严格,每次上课前都会点人回答上一节课的相关问题,而且实行打分制。课堂上有的同学分数高,有的同学的分数则不是很理想。这使我们原本松弛的情绪又变得紧张起来,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在上课前抽出时间来复习功课,起初这样的生活让人觉得很压抑,也很枯燥,让人觉得像是回到高中时代。但是慢慢地,我发现老师的严厉是很有必要的,若没有老师的严格要求,我不会再课后抽时间来看书,也就不会及时的学到相关知识。此外,老师还经常在课堂上教导我们,医学时一门圣神的行业,来不得半点马虎。将来,我们是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打交道。这就要求我们用认真严谨的态度来学好每一门学科。

记得,又一次上课,老师点人回答什么是内闭外脱,由于我们的不认真,好几个同学都没有回答出来。老师在课堂上严厉的批评的我们。那时全班的同学都保持着安静。来到大学还没有一个老师发过这么大的火。如今想来,老师的当时的话语又在耳边响起,同时也让自己再一次的陷入了深思中。现在读大三的我们,三年来由于自己的不足,不知道遗漏了多少知识,将来如何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呢?想到这,自己也为自己的将来感到担忧起来,同时也为自己的不认真感到自责。往后我应该认真的对待每一门学科,学好每一门学科知识,构建牢固的知识框架,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温病学》老师,我怀疑感激之情。因为在课堂上可以看扫老师认真的教学态度。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的非常详细,重点、难点讲解的非常的有条理。此外,课堂上,老师时常拿出一些自己的病案让我们分析与思考,让我们活学活用,理清了我们的学习思路,也巩固了我们的知识。

此外,老师喜欢在课前有时也会在课堂中提出一些问题要同学们回答,大部分题目都是前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但有些题目是要联系以前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才能得到答案。通过回答老师的问题,让我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发现自己把很多功课都落下了。鉴于老师每次课前的提问,每次在课前我们都会抽时间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起初并不觉得有什么好处,如今临近期末考试才发现,《温病学》是我这一学期感觉学得最牢固的一门学科,其他的学科感觉很是模糊。每次打开《温病学》的教科书都觉得头脑很清晰,条理很清楚。真的很高兴在《温病学》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由于平常的复习预习,在临近考试的阶段,也就相对的轻松了许多。

老师在课堂上也常常例举病案让我们分析,以前对病案分析我一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通过在课堂上几次练习,如今我已渐渐地有了思路,也偶然翻阅《中医诊断》来弥补自己遗忘的知识,同时提高自己辨证论治的能力,课堂上,老师每举出一个病案都会让我们思考,让我们各抒己见,大家发表意见之后老师在予以点评,在老师的点评中,我知道病案往往从病名、病因、病机、方药等方面来思考,此外我发现了自己诊断思路的不完善。有时老师的点评让人茅塞顿开,病症中的每一个小症状都可能误导我们辩证。这也警戒我们在以后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一定要保持谨慎,清晰地头脑,一定要有严格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病情,争取做到准确无误的辩证,开出有效地方剂。

温病学在祖国医学中是一门年青的学科。然而做为一门学科来讲,则有着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了解其发展概况,可加深对本学科的认识。温病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内经》,到秦汉晋唐时期,温病皆隶属于伤寒范围。经过两宋金元时期的变革发展,温病始脱离伤寒藩篱;时至明清,才逐步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从而形成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综观中医的发展史,温病学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以下几个时期:萌芽阶段、成长阶段、形成阶段和近现代形成和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着代表性的医学人物,课堂上老师就每个代表任务及他们的著作都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们学习《温病学》要努力的学好先人们的经典著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扬我们的中医,努力把我们的中医发扬光大。

温病学时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整治理论与方法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温病学》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中包括绪论、温病的概念、温病的辩证、温病常用整法、温病的治疗和预防。各论中包括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温毒类温病以及温疫类温病。各论主要介绍各种温病的具体证治,包括了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疫疹、疟疾、霍乱等病。名著选部分介绍了清代温病学的代表性著作: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和吴鞠通《温病条辨》选总论部分是阐述四时温病的概念源流、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辩证治疗原则及各类温病的主要证治和临床运用指导,为总论内容的具体运用。总论和各论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温病学说的完整体系。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德一类急性外感外病。同时温病具有致病因数的特异性、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温病的命名主要是根据发病的季节、四时主气或病候的特点而确立的。温病的病因有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等。每一种病邪都有着他独特的治病特点。温病的辩证是以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理论为指导,将四诊所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以提示温病发生的原因、病位、病理变化、病理阶段并归纳症候的一个过程。温病常见的症状有发热、汗出异常、口渴、神志异常等。温病的主要治则使驱邪外出和扶助正气。主要治法有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和解表里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开窍熄风法。滋阴生津法。此外,这个学期我们也学了温热类和湿热类温病的证型和治法。

此外,温病是急性外感热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因此,认识和防治温病对保护人民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长期以来,温病学一直有效地指导着温病的临床治疗。此外,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对内、外、妇、儿及五官等学科的某些疾病,也具有突出的指导作用。我们学习《温病学》,也要知道温病学的任务:

1、阐明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揭示温病的本质;

2、研究温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从而有效地防治温病,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任务—— 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反映了温病的理论性)、研讨防治方法(有效防治)(反映了温病的实践性)。将来争取运用《温病学》的知识来为广大人名谋利益。

温病学是学习中医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学期快要结束了,我们《温病学》的课程也要结束了。但我知道对于温病学的学习还远远不够。而且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也就是认识和防治温病的学说,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要更加积极认真的学习,努力的完善和充实自己的知识,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努力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将谨记老师的教诲。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医生。

第三篇:读《病相报告》有感

读《病相报告》有感

一名作家,一辈子写出一部让人爱看的小说并不难;难就难在每写一部小说,都能受到热切的关注。在这个各领风骚两三年的文坛里,像贾平凹这样,每写一部小说都让编辑和记者感到胃痉挛的作家,你掰着手指头细细数过来,全国不会超过一巴掌。他的新作《病相报告》还没有正式出版,就在各个媒体上炒得火热了。

《病相报告》的故事核心很简单:胡方和江岚在延安的革命时期相爱,但是他们没有能够在一起厮守。隔了很多年之后,胡方和江岚又重新联系上了,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太,两个人的身上,燃烧起了熊熊的爱情。

小说的时间跨度很大,从延安写到“文革”之后,胡方和江岚的爱情,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淡漠起来,反而越烧越烈。最后,他们在胡方的忘年交訾林的帮助下,会到了一起,躺到了一张床上,准备用一种世俗的肉欲来给双方的爱情打上一个真实的标记。胡方要回到年轻的时代,他的心还年轻,但是他的身体不饶人了。他服了一颗伟哥,在和江岚相会的最紧要关头,脑袋血管爆炸而死。

在这样一个肉欲横流的时代,爱情早已经是一个奢侈的字眼。贾平凹写这样一段历久弥新的爱情,应该有着特别的考虑。在后记里,贾平凹说,他自己是被这样一段真实的故事给感动了。现实生活中,就有类似胡方这么一个老先生,他的爱情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贾平凹当时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写这个故事,现在,老先生去世了。过了那么多年,贾平凹终于觉得自己非把这个故事写出来不可了。实际上,在贾平凹以前的小说里,爱情一直被淡忘。贾平凹对于这个社会的那种欲望,有着很深入的认识,相信他规避爱情,有着感性的认识。然而,突然一下子,他发现自己要写一个爱情故事了。

用传统的方式来写,可能要写相当长的篇幅,贾平凹说,他在这部长篇里采取了一种对于他来说是崭新的结构形式。他试图通过小说里每个人物的叙述,把胡方和江岚的故事说出来。所有这些人物眼中的胡方的综合,就是我们读者眼中的胡方。由此可见,贾平凹在设计这个小说的时候,费了不少思量。这样的结构,当然不是贾平凹的发明。现成的例子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著名长篇《喧哗与骚动》。但是《病相报告》的人物,并不像《喧哗与骚动》那样,各具独特的人物语言和个人性的视角。《病相报告》里所有的人物,都操着一种相同的语言,一种略带着陕西方言的句式。毫无疑问,这是作家躲在人物后面的结果。作家操纵这些人物,就像一个江湖艺人在操纵着一堆脸色古板的木偶。他们的身份貌似不同,他们的经历也大相异趣,但是他们眼中看到的事情,对人物的评判,都像是克隆出来的一样。单纯从小说的结构技巧来说,《病相报告》显得有些笨拙了。这部小说的故事是连续性的,只不过被拆散成几个部分,然后拼贴到一起而已。像《喧哗与骚动》却相反,每个人的生活,无法与其他人重合。因此,小说问题的拆分,跟小说人物的命运有一致性。如果一部小说里的故事,能够通过正常的方式叙述出来,它在结构上的变化,就不是必须的,而是作家故意的设计。这样的结构跟整部小说的气氛,并不合拍,就好像一只木偶可以把自己打扮成性感的梦露一样,衣服和身体完全可以分离开来。

在小说中,作家的有意实验的极端例子,是胡方的忘年交景川找到了胡方故世后留下的一堆书信的部分。作家相当大胆地,却又是毫无理由地把景川的叙述进行了重复—— 一字不差的重复,不知道这种重复有什么深意。重复之后,引出胡方的书信。一般来说,重复第二次就相当大胆了,在《病相报告》里,贾平凹却令人吃惊地重复了四次。我对着这文字完全一致的四个段落反复看了好几次,还是看不出在这里如此烦琐地进行重复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也许,这仅仅是贾平凹的一个异想天开的文体实验而已。这样的实验,我个人相信毫无价值。如果这些重复中,每一段都跟前面部分有些微妙的差异,这倒可能具有一种有趣的效果。作者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刻意进行探索。从善意的角度,我们可以说,作家试图突破自己的原有风格的约束,倒也无可厚非。但是我相信,像我这样能够每一段都一个字一个字地加以阅读,从中寻找错别字和文法不通部分的读者,在这个世界上,肯定不会超过十个。因此,我有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这种实验相当不成功。这种不成功的重复,唯一的用处,就是微妙地掩盖了小说中致命的缺陷——胡方和江岚的爱情一开始就经不起推敲。

在周星驰经典的电影《大话西游》里,有一段人人都倒背如流的台词。在这里,我愿意冒着被大家训斥的危险,再次重复一遍:

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

同志们,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很多的文艺作品都告诉我们不需要。作为一名读者,我觉得事情是这样的:爱一个人也许不需要理由,但是深爱一个人,发誓要跟他或者跟她互相厮守一辈子,却需要充分的理由。

《病相报告》里,胡方和江岚的爱情能够跨越这么漫长的时间,越来越热烈,其基本的原因是什么,作家并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铺垫。小说既然是在描写一段跨越五十年的仍然忠贞不渝的爱情,那就应该给我们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现在我们要回过头来看看,胡方和江岚在延安时都发生了什么事情,值得他们如此热烈,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在延安,出身于富家的胡方喜欢上了擦画——大概就是画像的意思。他在擦画上有天赋,文工队队长让他给当时主政的王明画像,想拍王明马屁。后来毛泽东占了上风,文工队长又让胡方给毛泽东擦像。但是整风时期,文工队长和胡方都被揭发出来了。文工队长被派去陕南打游击,他挑选了胡方跟随,胡方本来可以拒绝,但是还是跟着去了陕南。在爱情上,胡方和江岚,拉拉手都心跳,还没有进入到什么实质性的阶段,充其量是私定终身而已。胡方把江岚托付给了他们共同的朋友韩文,让江岚等着他回来。但是胡方没有回来,陕南游击队全军覆没,传说胡方也被铡了脑袋。江岚非常伤心。后来,组织派江岚和韩文去了东北,他们在那里结成了革命的伴侣。

就这样的一个前奏,使得胡方对江岚有着疯狂般的爱情,即便后来经历种种风雨,都至死不渝。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是这样的爱情让人感到不可信。反过来,我们可以这么说。要是胡方和江岚在恋爱过程中,反复地经历了种种生死风雨,反复地相濡以沫,双方达到了真正的心心相印的地步。就在这时,被硬生生地、突然地拆开了,其中的爱情,倒是有可能深深烙在双方心中。作家在铺垫上的欠缺,使得这样一段跨越年代的爱情,变得不可信起来。即便是在解放后他们重新相见,也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相当空洞。就在这种空洞的相见中,老大不小的胡方像个小孩子一样调皮,要跟江岚在电影院里乱摸。他还像个受虐狂一样,切开自己的大腿,把江岚送的戒指缝在腿上。作家反复地通过各种手法来叙述,但是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最后,不得不剑走偏锋,让胡方死在床上。他要跟江岚拥有一次真实的床上生活,老夫聊发少年狂,吃了一粒伟哥助阵,导致血溅当场。

漫长而空洞的爱情,终于有了一次真实体验性欲的机会。爱情还是变成了肉欲。在这点上,《病相报告》远不如跟它非常相似的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做得彻底。至少在叙述的逻辑上,后者更加令人信服。

这是一场令人吁嘘的爱情,它在空中飘来飘去,找不到根据地。相信作家也找不到其中的理由,所以,整体上来说,作家虽然有着一种非常美好的、要写一个爱情的愿望,但是小说本身,让他这个愿望落空了。为了爱,所以爱,这是一首歌的歌词,也是这个时代病症的小小归纳。贾平凹在后记里归纳说,爱情是一种病。这种病的病根在哪里?我们谁也不知道。也许爱情并非病症,有病的倒是我们。

第四篇:温病学学习心得

温病学小论文

姓名:王寅博 学号:20165002072

通过学习,在老师的精彩讲评下,对温病学有了一定的理解。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也就是认识和防治温病的学说。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

温病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内经》,到秦汉晋唐时期,温病皆隶属于伤寒范围。经过两宋金元时期的变革发展,温病始脱离伤寒藩篱;时至明清,才逐步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从而形成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

温病是急性外感热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因此,认识和防治温病对保护人民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长期以来,温病学一直有效地指导着温病的临床治疗。此外,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对内、外、妇、儿及五官等学科的某些疾病,也具有突出的指导作用。因此温病学是学习中医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这条经文从宏观上论述了发病过程中正与邪的关系,强调了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就温病的发病而言,人体感受温邪后是否发病也要取决于正气与邪气双方力量的对比。

对温病的认识:

1.概念:温病是指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伤寒论》第六条明确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2.温病的分类:按病变性质分为温热温病,湿热温病。按发病类型分为新感温病,伏气温病。

3.辩证:以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为主 4.温病的病因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温病的病因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后世伏气温病病因学说的最早理论依据。联系季节性的外感病的临床特点,指的是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包括风热病邪、湿热病邪、暑热病邪、燥热病邪、温热病邪以及疠气等温邪。温病的发病除了存在温邪为主要因素之外,还要与人体体质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5.温病的症状: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在春季多见,在冬季亦可见到。风热病邪所致的温病,易犯上焦肺卫和化燥伤阴,因此,见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口渴,舌红少苔等症状。暑热病邪具有先入阳明、易闭窍动风、易伤津耗气、多挟湿邪兼寒和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发生于夏季。因此,暑热病邪所致的温病表现为痉厥、神疲、汗出、脉虚和身体倦重等症状。湿热病邪所致的温病可发生于四季,但以长夏为主。湿热病邪具有以下特点,如病势缠绵,传变较慢和困阻清阳,郁阻气机等,常表现为恶寒、身重、头重如裹、腹胀、便溏等湿温症状。燥热病邪致病具有严格的季节性,传变少,病情轻。而且燥热病邪还具有易燥伤津液和易从化火等特点,使燥热病邪所致的温病会有发热、咽干舌燥、干咳无痰、舌苔少津等表现。温热病邪所致的温病称为春温,是伏寒化温所致的疾病。温热病邪具有易伤津耗液,虚风内动等致病特点,因此,表现为身热夜甚、痉厥、脉虚、手足蠕动等症状。此外,还有疠气所致温病,多表现为强致病性和强传染性等。

三、对伤寒与瘟病的关系的认识:

伤寒与温病这两个术语均见于《黄帝内经》,尤其是《热论》中得一段著名的论断:“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早在《难经》中,对伤寒又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说明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等都属于伤寒的范围。伤寒与温病的不同之处:

1.发病季节,“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温病,后夏至日为病暑。”说明虽然温病、暑病、伤寒都属于伤寒的范围,但发病时节不同,且表现也各有其特点,如太阳伤寒是发热、恶寒、无汗,而太阳温病则是发热而渴、不恶寒反恶热。2.辨证方面,伤寒是六经辨证为主,而温病主要是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辩证。

3.治疗方面,伤寒初起时,其病在表,治法以辛温解表为主;温病初起时,温邪首先犯卫,其病亦在表,但治法以辛凉透邪为主。若伤寒入里,证属阳明,寒邪化热,治宜白虎汤、承气汤;温病顺传,证属气分热邪益炽,治法自然一致。至于伤寒邪入三阴,虚寒已见,则宜温宜补;温病热入营血,阴伤耗津,则宜清宜润。

4.发病方面,伤寒理论认为人体发病与否取决于两种因素,即正气和邪气。如《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说明正气的强弱是人体发病与否的关键,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伤寒的发生,是人体正气亏虚,导致病邪乘虚而入。在发病方面,温病理论特别注重病邪的作用。温病因感受温热性外邪所致,其整个发展过程也是邪正相争过程,其中病邪则是导致温病发生并决定其发展过程的主导因素。如明·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明确指出:“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说明特殊的邪气是发病的主导因素。

知道了这些内容,可以在临床中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问题,处理问题。

第五篇:《温病学》学习心得

《温病学》学习心得

认识温病是从大一接触《中国医学史》这门课开始的,那时候听老师讲温病四大家的故事,津津有味。事实上,温病作为四大经典的基本课程之一,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是在临床作用上都有着无可磨灭的作用。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记性外感热病。温病是在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温病有一系列相对独特的治疗方法,依据温病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的要求,清热存阴为温病的基本治疗原则。详细说来,具体治法有:解表法,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解表法有多种,其中辛凉解表,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热之邪郁表之证;疏表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伤肺之证。清气法,具有清泄气分邪热的作用,适用于温邪燔灼气分。其中轻清宣气,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气机不畅,热郁胸膈,热势不甚之证;辛寒清气,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清热泄火,适用于气分蕴热不透,郁久化火之证。化湿法,具有宣通气机、和中利水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其中宣气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湿热又郁遏于肌表之证;燥湿清热,适用于中焦湿热互结之证;分利湿邪,适用于湿热郁阻下焦之证。通下法,具有通腑泄热、荡积通瘀的作用,适用于热结胃肠、湿热结滞及血蓄下焦等证。其中通腑泄热,适用于热传阳明,燥屎结于肠腑的腑实证;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之证;通瘀破结,适用于胃肠或下焦蓄血之证。开窍法,具有促使神志清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心包或痰浊蒙闭心包。熄风法,具有平肝熄风、镇痉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的作用,适用于温热内燔,肝风动越。清营凉血法,具有清营泄热、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于营血。滋阴法,具有生津养液、滋补真阴的作用,适用于温病中后期阴液耗伤。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膈、少阳、阳明、肠腑、心包、三焦、膀胱、清窍、胆经、血室、少阴、膜原、阴分等特定部位,选择性地达到辩证用药的一线贯穿。此法有别于传统的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的。

广东地处岭南,由于其湿热的水土和人文饮食习俗,是为温病发病的高发地区。而自西医的角度而言,尤其是那些不明原因的湿热证病症,现代医学没什么特效疗法,疗效往往不佳。往往是用上了最新最贵最高级的抗菌素,可是体温就是降不下来。发热不单单只是体温升高那么简单,高烧不退会损害人体的机能和器官,因为发热而变成傻子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相反地,中医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运用温病的理论治疗确实取得了非凡的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成就。

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下载读《温病纵横谈》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温病纵横谈》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温一壶月光下酒》有感

    忆儿时——读《温一壶月光下酒》有感你,林清玄,一个让人回味的名字。一直以为你应该是一个没有经历过太多坎坷的人,或者出生在书香世家的人,直到翻开了这本书。每个人都有童年,对......

    读《病隙碎笔》有感

    读《病隙碎笔》有感 读《病隙碎笔》有感1 01信仰之神一旦变成尘世的权杖,希望的解释权一旦落到哪位强徒手中,就怕要惹祸了。所以不要埋怨神明被赋予比人高这么多的地位了,并且......

    读《病隙碎笔》有感

    读《病隙碎笔》有感 读《病隙碎笔》有感1 01信仰之神一旦变成尘世的权杖,希望的解释权一旦落到哪位强徒手中,就怕要惹祸了。所以不要埋怨神明被赋予比人高这么多的地位了,并且......

    读《百万英镑》(马克 吐温)有感

    读《百万英镑》有感马克·吐温,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为了生活成了幽默家,因为不满足于生活,其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连上帝也钟爱他,赋予他智慧,并在他心灵中描绘出一道爱与......

    温“故”而知新——读《童年》有感

    温“故”而知新——读《童年》有感 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不同的。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这本书打给我的感触很深很深。 书中形象的描绘了主人公阿......

    读林清玄《温一壶月光下酒》有感

    温柔的灵魂,拥抱大美世界——读林清玄《温一壶月光下酒》有感褚晓琴能走近林清玄,缘于多年前教材里的一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被其深深吸引,则源于林清玄、于丹两位大师的一次......

    温病学心得(合集)

    刚刚接触的时候,张仲景的《伤寒论》最为有名。学了温病学之后,才更加系统的认识了温病。 《伤寒论》并非只有伤寒,广义上也论述了温病,只是那时还是比较笼统,没有明确提出温病的......

    温病心得体会(合集五篇)

    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学习温病的心得体会 08中西医2008013036 谢海旋 认识温病是从大一接触《中国医学史》这门课开始的,那时候听老师讲温病四大家的故事,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