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习体会[共五篇]

时间:2019-05-15 12:5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温病学习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温病学习体会》。

第一篇:温病学习体会

温病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温病让我知道温病有别于伤寒,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而完善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早在《难经·五十八难》就有提到温病,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说明温病与广义的伤寒是隶属关系,温病也狭义的伤寒是外感病中性质完全不用的两类疾病,两者是并列关系经过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才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到了清代就有了对温病病因病机的阐述。治法上与伤寒也大不同一般用辛寒清热,苦寒泻心,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辨证上,温病重要用得是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针对的作用于肺经,胆经,胸膈,少阳,阳明,少阴,肠腑,心包,三焦,膀胱,清窍,血室,原膜等特定部位,选择性的达到辨证用药。

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更多的创见:致病上提出了有了季节性,病机上有容易燥化伤阴的特点,辨证重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病理传变更突出从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伤,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两大体系是古人在对温病的探讨上发展形成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它的实际是气血层次之辨,“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从卫气营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的浅深,阴阳偏衰的轻重,卫气营血需横向看;而吴鞠通的三焦辨证体系重点是揭示脏腑功能失常及实质性损伤,三焦辨证需纵看,正如《温热经纬》所说,三焦辨证是经,卫气营血是纬。对温病的辨证需要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为目,这样就可以掌握疾病的病位,发展转变,轻重缓急等等,只有两个辨证体系结合才能对温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论治。

目前虽然温病学的辨证不能对所有的热性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但也也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传染感染病有独到的见解,SARS上就得到了体现,对乙肝清热利湿,清热解毒,扶正固本的方法有良好的疗效,用中药比单用西药效果要好。这些都说明温病学在现代急性流行性传染热病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我们对温病的学习大多数都是来源书本和老师课堂上的讲说,虽然老师有极力为我们介绍临床经验,但在科目上和病种上还是相对比较局限,需要以后实习时在临床上结合临床多多学习临床运用。面对现在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威胁的感染性疾病,以及病原体耐药性的获得和增强已经超过了抗生素的研制和生产的实现,如何进一步加强温病的临床研究,规范中医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辨证、治疗的标准;挖掘针对病原体的特异性治疗;深化温病学理论的基础研究,创立心的学术理论;开发更多的疗效确切、能多途径给药的新制剂,都是温病学必要,也是温病学学习的任务。我们要做到崇古远志,才能渉古求新。

第二篇:温病学习心得

温病心得

很高兴在这一个学期中,开设了《温病学》这一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复习到了原来的相关学科的知识。比如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同时也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更可贵的是课堂上老师时常把临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我逐渐学会把理论运用到临床上。《温病学》是奠定我们走向临床操作的基础和桥梁。

众所周知,大学的学习生活与高中大不相同,我们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教科老师不在像高中老师那样的严厉。然而走进《温病学》的课堂,我发现老师对我们非常的严格,每次上课前都会点人回答上一节课的相关问题,而且实行打分制。课堂上有的同学分数高,有的同学的分数则不是很理想。这使我们原本松弛的情绪又变得紧张起来,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在上课前抽出时间来复习功课,起初这样的生活让人觉得很压抑,也很枯燥,让人觉得像是回到高中时代。但是慢慢地,我发现老师的严厉是很有必要的,若没有老师的严格要求,我不会再课后抽时间来看书,也就不会及时的学到相关知识。此外,老师还经常在课堂上教导我们,医学时一门圣神的行业,来不得半点马虎。将来,我们是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打交道。这就要求我们用认真严谨的态度来学好每一门学科。

记得,又一次上课,老师点人回答什么是内闭外脱,由于我们的不认真,好几个同学都没有回答出来。老师在课堂上严厉的批评的我们。那时全班的同学都保持着安静。来到大学还没有一个老师发过这么大的火。如今想来,老师的当时的话语又在耳边响起,同时也让自己再一次的陷入了深思中。现在读大三的我们,三年来由于自己的不足,不知道遗漏了多少知识,将来如何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呢?想到这,自己也为自己的将来感到担忧起来,同时也为自己的不认真感到自责。往后我应该认真的对待每一门学科,学好每一门学科知识,构建牢固的知识框架,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温病学》老师,我怀疑感激之情。因为在课堂上可以看扫老师认真的教学态度。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的非常详细,重点、难点讲解的非常的有条理。此外,课堂上,老师时常拿出一些自己的病案让我们分析与思考,让我们活学活用,理清了我们的学习思路,也巩固了我们的知识。

此外,老师喜欢在课前有时也会在课堂中提出一些问题要同学们回答,大部分题目都是前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但有些题目是要联系以前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才能得到答案。通过回答老师的问题,让我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发现自己把很多功课都落下了。鉴于老师每次课前的提问,每次在课前我们都会抽时间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起初并不觉得有什么好处,如今临近期末考试才发现,《温病学》是我这一学期感觉学得最牢固的一门学科,其他的学科感觉很是模糊。每次打开《温病学》的教科书都觉得头脑很清晰,条理很清楚。真的很高兴在《温病学》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由于平常的复习预习,在临近考试的阶段,也就相对的轻松了许多。

老师在课堂上也常常例举病案让我们分析,以前对病案分析我一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通过在课堂上几次练习,如今我已渐渐地有了思路,也偶然翻阅《中医诊断》来弥补自己遗忘的知识,同时提高自己辨证论治的能力,课堂上,老师每举出一个病案都会让我们思考,让我们各抒己见,大家发表意见之后老师在予以点评,在老师的点评中,我知道病案往往从病名、病因、病机、方药等方面来思考,此外我发现了自己诊断思路的不完善。有时老师的点评让人茅塞顿开,病症中的每一个小症状都可能误导我们辩证。这也警戒我们在以后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一定要保持谨慎,清晰地头脑,一定要有严格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病情,争取做到准确无误的辩证,开出有效地方剂。

温病学在祖国医学中是一门年青的学科。然而做为一门学科来讲,则有着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了解其发展概况,可加深对本学科的认识。温病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内经》,到秦汉晋唐时期,温病皆隶属于伤寒范围。经过两宋金元时期的变革发展,温病始脱离伤寒藩篱;时至明清,才逐步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从而形成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综观中医的发展史,温病学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以下几个时期:萌芽阶段、成长阶段、形成阶段和近现代形成和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着代表性的医学人物,课堂上老师就每个代表任务及他们的著作都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们学习《温病学》要努力的学好先人们的经典著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扬我们的中医,努力把我们的中医发扬光大。

温病学时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整治理论与方法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温病学》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中包括绪论、温病的概念、温病的辩证、温病常用整法、温病的治疗和预防。各论中包括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温毒类温病以及温疫类温病。各论主要介绍各种温病的具体证治,包括了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疫疹、疟疾、霍乱等病。名著选部分介绍了清代温病学的代表性著作: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和吴鞠通《温病条辨》选总论部分是阐述四时温病的概念源流、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辩证治疗原则及各类温病的主要证治和临床运用指导,为总论内容的具体运用。总论和各论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温病学说的完整体系。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德一类急性外感外病。同时温病具有致病因数的特异性、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温病的命名主要是根据发病的季节、四时主气或病候的特点而确立的。温病的病因有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等。每一种病邪都有着他独特的治病特点。温病的辩证是以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理论为指导,将四诊所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以提示温病发生的原因、病位、病理变化、病理阶段并归纳症候的一个过程。温病常见的症状有发热、汗出异常、口渴、神志异常等。温病的主要治则使驱邪外出和扶助正气。主要治法有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和解表里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开窍熄风法。滋阴生津法。此外,这个学期我们也学了温热类和湿热类温病的证型和治法。

此外,温病是急性外感热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因此,认识和防治温病对保护人民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长期以来,温病学一直有效地指导着温病的临床治疗。此外,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对内、外、妇、儿及五官等学科的某些疾病,也具有突出的指导作用。我们学习《温病学》,也要知道温病学的任务:

1、阐明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揭示温病的本质;

2、研究温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从而有效地防治温病,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任务—— 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反映了温病的理论性)、研讨防治方法(有效防治)(反映了温病的实践性)。将来争取运用《温病学》的知识来为广大人名谋利益。

温病学是学习中医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学期快要结束了,我们《温病学》的课程也要结束了。但我知道对于温病学的学习还远远不够。而且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也就是认识和防治温病的学说,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要更加积极认真的学习,努力的完善和充实自己的知识,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努力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将谨记老师的教诲。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医生。

第三篇:温病学学习心得

温病学小论文

姓名:王寅博 学号:20165002072

通过学习,在老师的精彩讲评下,对温病学有了一定的理解。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也就是认识和防治温病的学说。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

温病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内经》,到秦汉晋唐时期,温病皆隶属于伤寒范围。经过两宋金元时期的变革发展,温病始脱离伤寒藩篱;时至明清,才逐步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从而形成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

温病是急性外感热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因此,认识和防治温病对保护人民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长期以来,温病学一直有效地指导着温病的临床治疗。此外,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对内、外、妇、儿及五官等学科的某些疾病,也具有突出的指导作用。因此温病学是学习中医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这条经文从宏观上论述了发病过程中正与邪的关系,强调了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就温病的发病而言,人体感受温邪后是否发病也要取决于正气与邪气双方力量的对比。

对温病的认识:

1.概念:温病是指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伤寒论》第六条明确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2.温病的分类:按病变性质分为温热温病,湿热温病。按发病类型分为新感温病,伏气温病。

3.辩证:以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为主 4.温病的病因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温病的病因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后世伏气温病病因学说的最早理论依据。联系季节性的外感病的临床特点,指的是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包括风热病邪、湿热病邪、暑热病邪、燥热病邪、温热病邪以及疠气等温邪。温病的发病除了存在温邪为主要因素之外,还要与人体体质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5.温病的症状: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在春季多见,在冬季亦可见到。风热病邪所致的温病,易犯上焦肺卫和化燥伤阴,因此,见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口渴,舌红少苔等症状。暑热病邪具有先入阳明、易闭窍动风、易伤津耗气、多挟湿邪兼寒和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发生于夏季。因此,暑热病邪所致的温病表现为痉厥、神疲、汗出、脉虚和身体倦重等症状。湿热病邪所致的温病可发生于四季,但以长夏为主。湿热病邪具有以下特点,如病势缠绵,传变较慢和困阻清阳,郁阻气机等,常表现为恶寒、身重、头重如裹、腹胀、便溏等湿温症状。燥热病邪致病具有严格的季节性,传变少,病情轻。而且燥热病邪还具有易燥伤津液和易从化火等特点,使燥热病邪所致的温病会有发热、咽干舌燥、干咳无痰、舌苔少津等表现。温热病邪所致的温病称为春温,是伏寒化温所致的疾病。温热病邪具有易伤津耗液,虚风内动等致病特点,因此,表现为身热夜甚、痉厥、脉虚、手足蠕动等症状。此外,还有疠气所致温病,多表现为强致病性和强传染性等。

三、对伤寒与瘟病的关系的认识:

伤寒与温病这两个术语均见于《黄帝内经》,尤其是《热论》中得一段著名的论断:“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早在《难经》中,对伤寒又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说明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等都属于伤寒的范围。伤寒与温病的不同之处:

1.发病季节,“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温病,后夏至日为病暑。”说明虽然温病、暑病、伤寒都属于伤寒的范围,但发病时节不同,且表现也各有其特点,如太阳伤寒是发热、恶寒、无汗,而太阳温病则是发热而渴、不恶寒反恶热。2.辨证方面,伤寒是六经辨证为主,而温病主要是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辩证。

3.治疗方面,伤寒初起时,其病在表,治法以辛温解表为主;温病初起时,温邪首先犯卫,其病亦在表,但治法以辛凉透邪为主。若伤寒入里,证属阳明,寒邪化热,治宜白虎汤、承气汤;温病顺传,证属气分热邪益炽,治法自然一致。至于伤寒邪入三阴,虚寒已见,则宜温宜补;温病热入营血,阴伤耗津,则宜清宜润。

4.发病方面,伤寒理论认为人体发病与否取决于两种因素,即正气和邪气。如《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说明正气的强弱是人体发病与否的关键,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伤寒的发生,是人体正气亏虚,导致病邪乘虚而入。在发病方面,温病理论特别注重病邪的作用。温病因感受温热性外邪所致,其整个发展过程也是邪正相争过程,其中病邪则是导致温病发生并决定其发展过程的主导因素。如明·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明确指出:“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说明特殊的邪气是发病的主导因素。

知道了这些内容,可以在临床中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问题,处理问题。

第四篇:《温病学》学习心得

《温病学》学习心得

认识温病是从大一接触《中国医学史》这门课开始的,那时候听老师讲温病四大家的故事,津津有味。事实上,温病作为四大经典的基本课程之一,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是在临床作用上都有着无可磨灭的作用。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记性外感热病。温病是在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温病有一系列相对独特的治疗方法,依据温病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的要求,清热存阴为温病的基本治疗原则。详细说来,具体治法有:解表法,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解表法有多种,其中辛凉解表,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热之邪郁表之证;疏表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伤肺之证。清气法,具有清泄气分邪热的作用,适用于温邪燔灼气分。其中轻清宣气,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气机不畅,热郁胸膈,热势不甚之证;辛寒清气,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清热泄火,适用于气分蕴热不透,郁久化火之证。化湿法,具有宣通气机、和中利水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其中宣气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湿热又郁遏于肌表之证;燥湿清热,适用于中焦湿热互结之证;分利湿邪,适用于湿热郁阻下焦之证。通下法,具有通腑泄热、荡积通瘀的作用,适用于热结胃肠、湿热结滞及血蓄下焦等证。其中通腑泄热,适用于热传阳明,燥屎结于肠腑的腑实证;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之证;通瘀破结,适用于胃肠或下焦蓄血之证。开窍法,具有促使神志清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心包或痰浊蒙闭心包。熄风法,具有平肝熄风、镇痉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的作用,适用于温热内燔,肝风动越。清营凉血法,具有清营泄热、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于营血。滋阴法,具有生津养液、滋补真阴的作用,适用于温病中后期阴液耗伤。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膈、少阳、阳明、肠腑、心包、三焦、膀胱、清窍、胆经、血室、少阴、膜原、阴分等特定部位,选择性地达到辩证用药的一线贯穿。此法有别于传统的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的。

广东地处岭南,由于其湿热的水土和人文饮食习俗,是为温病发病的高发地区。而自西医的角度而言,尤其是那些不明原因的湿热证病症,现代医学没什么特效疗法,疗效往往不佳。往往是用上了最新最贵最高级的抗菌素,可是体温就是降不下来。发热不单单只是体温升高那么简单,高烧不退会损害人体的机能和器官,因为发热而变成傻子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相反地,中医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运用温病的理论治疗确实取得了非凡的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成就。

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第五篇:《公司病》学习体会

提升三峡枢纽管理水平确保集团公司基业长青

万启洲

我们都知道:身心健康是一切价值的前提。健康的身心如同活水之源,使我们在拼搏和奋斗的人生道路上能够获取不竭的力量,实现事业的成功,拥有幸福的生活。

同样,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要保持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必须构筑坚实的管理基础,建立持续发展的机制,勇于反思、敢于担当,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保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才能根基深厚、枝叶繁茂,成为长久不衰的“百年老店”。然而,有些业绩斐然、发展前景不错的企业,为何昙花一现、辉煌不再?究其原因,是自满和怠惰情绪在作怪,固步自封阻碍了发展的步伐,企业不能自觉或及时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竞争的变化,从而产生浮躁习气和官僚作风,或多或少地染上一些“痼疾”,如观念陈旧、缺乏创新、盲目自大、决策缓慢、体制老化、文化缺失等等,如果不能及时诊治,必将使企业停滞不前甚至走向消亡。《公司病》针贬时弊,通过剖析企业内部存在的各种“病症”,以例证说明企业在遭遇种种危机与困难时的应对策略,使人警觉、发人深省。为此,集团公司曹广晶董事长特别向集团公司干部职工推荐《公司病——企业风气改革大师的诊断与处方》并题写荐书寄语:“企业要象人一样经常体检,有病治病,无病防病。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三峡集团免除疾病困扰,永葆健 康,充满活力!”

这里,我结合《三峡枢纽管理创一流规划(2011~2015)》的编制、宣贯以及办公室的工作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三峡枢纽管理创一流规划(2011~2015)》的编制背景

当三峡工程建设逐渐接近尾声的时候,集团公司领导高屋建瓴地提出,要认真研究三峡枢纽运行管理,努力提高枢纽运行管理的水平,最大程度发挥三峡枢纽的综合效益。对此,我的理解是:

(一)三峡枢纽所处的社会地位,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崇高的使命感,具备相匹配的管理水平

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兼具防洪、抗旱、供水、航运、生态、泥沙、发电等七大功能,具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而且整个枢纽的综合效益还在不断地发挥和拓展,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必将不断提升。这样一个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民族工程,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崇高的使命感,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以确保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

(二)三峡枢纽进入运行管理阶段,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转变管理理念

长期以来,三峡工程的建设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瞩目,无数的专家学者和建设者们为了三峡工程的规划、论证、设 计、施工呕心沥血,甚至奉献出自己的生命。正是由于有一大批顽强拼搏、攻坚克难、代表中华民族勤劳和不屈精神的建设者,使一个又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被攻克,三峡工程建设才得以圆满完成。

然而,要运行管理好这个汇聚无数人心血、承载着几代人梦想的三峡枢纽,面临的是比工程建设更为复杂和艰巨的一项长期任务。工程建设的技术问题可以倾各方之力集中研讨和论证,而三峡枢纽的运行管理不仅要面对来自工程本身长期运行和管理的专业技术问题,还有来自社会各个方面不断变化着的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这就需要我们必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一流的管理水平、以更加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积极、妥善地处理新问题、克服新困难,确保枢纽稳定、安全、高效运行。

(三)三峡枢纽在集团公司的地位,要求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实现创一流的管理目标

集团公司领导多次强调,“三峡工程永远是三峡集团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效益之源,必须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建设好、运行好三峡工程,这永远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慎终如始,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好地下电站和升船机的同时,把更多精力转移到枢纽运行管理上来,加强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创新思维,励精图志,全面争创一流,不断深化对三峡枢纽和水库运行规律的认识,优化水库调度 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全面提高三峡枢纽综合效益。

我理解,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枢纽局作为三峡枢纽的管理单位,按集团公司统一安排,秉承务实、可行的原则,组织编制了《三峡枢纽管理创一流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三峡枢纽管理在角色变换后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成为三峡枢纽运行管理工作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二、《三峡枢纽管理创一流规划(2011~2015)》的总体目标与实施步骤

《规划》提出三峡枢纽管理创一流总体目标是:安全管理一流、运行管理一流、生态保护一流。

安全管理一流——坚持贯彻企业本质安全和精细化管理理念,构建以落实本质安全四要素为核心的枢纽建筑物和枢纽管理区安全管理机制,确保三峡枢纽运行安全、平稳、高效。

运行管理一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坚持贯彻洪水资源化理念,构建三峡枢纽防洪、抗旱、供水、泥沙、生态、航运、发电调度管理协调机制,完善枢纽安全、高效运行的专项保障机制,提高自主科研技术水平,充分发挥三峡枢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态保护一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保护水库环境、增殖生物资源、优化江湖关系的生态调度长效机制,打造工程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高度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枢纽管理生态保护区,充分发挥三峡枢纽的生态效益。

实施的步骤:

加强宣贯:编制宣贯手册,印发到每位员工,便于大家了解《规划》的具体内容;以组织《规划》知识竞赛答题等形式统一思想、深化认识。

稳步实施:根据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用两年的时间开展管理提升活动的精神,按照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组织全局员工立足本岗,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对管理进行创新和提升,认真实施《规划》,推进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借鉴《公司病》,增强紧迫感与危机意识,切实践行《规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研读《公司病》,我们对其作为“企业风气改革大师的诊断与处方”中,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要根除“观念陈旧”之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我们要站在三峡集团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社会、经济、政治的角度,全面、正确地面对当前条件下的社会责任、商业运作和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新变化、新问题,努力实践、积极探索,认清和把握好当前条件下三峡枢纽的运行现状,使每一位三峡枢纽运行管理人员都 能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增强紧迫感与危机意识,不断自省和反思,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免疫力,在新形势下承载和履行好更多、更广、更深刻的社会责任,为枢纽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要根除“缺乏创新”之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竞争意识。随着三峡集团的不断发展,三峡枢纽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我们必须抛弃墨守成规的旧思想,真正树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自觉意识,从新形势下三峡枢纽运行管理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加强对水库管理、机组运行规律、枢纽区管理等各方面的科研工作。以创新思维抓好研究,以科研理论指导运行管理,并结合《规划》要求,培养三峡枢纽管理人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精神,增强追求新知的活力与实力。

(三)要根除“消极惰性”之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变革意识。“庸、懒、散”现象是阻碍企业发展的“大敌”,集团公司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足以致命的管理“毒瘤”,也正是“公司病”产生的根源所在。在组织机构上,三总部构架的确立为三峡枢纽运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在面对质疑的时候,“人有难,我相助;人有言,我倾听;人误解,我淡然”的坦然应变哲理为我们提供了面对复杂局面的思想指南;在枢纽运行管理上,从岗位设臵(更能发挥个人特长与积极性)、人员分配(人力资源配臵更合理)、管理形 式(领导决策更直接)等方面,使三峡枢纽运行管理从“决策到执行”充满了活力和日臻完善。

从以上启示中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只有牢固树立志存高远、推陈出新的价值观,以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和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实践精神,从观念、实践与人性三个方面解决好、预防好“公司病”,才能不辱使命,将三峡枢纽运行好和管理好。

四、克服“公司病”,努力使办公室在实施《规划》中正确履行职责、发挥积极作用

办公室作为枢纽局的一个职能部门,承担着内外协调、上传下达、综合服务的职责。其特点是日常琐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多,同时对工作质量和精细化要求却很高。目前枢纽管理局办公室(不含挂靠单位)共有员工68人,平均年龄43岁,而承担三大主要业务工作(文秘、人力资源、接待)的员工平均年龄只有35岁,应该说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集体。本科以上学历仅占27%,七级以下员工占97%,党员比例29%。应该说办公室的人力资源结构作为一个管理部门来说不是特别理想。

在实际工作中,办公室这个“先天”略显不足的团队,我们必须在保持以前良好工作基础的同时,认真做好管理工作。一是要充分发挥党员同志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发扬年轻员工工作热情高、积极性强的优点,通过有经验员工的“传、帮、带”,不断锤炼和提升整个团队的业务能力,督促员工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做好各项日常工作。二是要不断加强管理,推进各项工作的良性发展,例如倡导员工认真思索,努力提升执行力和管理水平;编写员工岗位责任书、规范工作流程,做到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针对办公室日常事务繁琐的特点,建立办公室月报制度,明确工作重点,做好工作计划和总结,实现效率优先、质量并举的管理目标等等。三是要加强内外沟通,打造和谐团队,随着大批新员工(后方员工和新入司的大学生)的加入,企业文化的融入和认可是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以相互尊重、坦诚相见为最基本的沟通原则,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平等相处的团队价值观,努力营造和谐共进的工作氛围。内部管理中,通过QQ群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彼此的沟通,做到情况明晰、互相促进,积极关心有困难的员工,送上组织的温暖。四是要加强廉洁自律,对于采购、维修、接待等涉及权力的岗位,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倡导廉洁之风。

在办公室工作多年,我深深懂得办公室工作的难度和重要性。“三峡工程无小事”,作为三峡工程或枢纽运行综合协调的一个管理部门,同样无小事。这就要求每一名员工必须牢记职责,细致工作,在实施《规划》中克服和预防“公司病”,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和自我剖析的决心,防患于未燃,积极思考,加强自省,把员工的个人价值与企业的社会价值紧密结 合起来,才能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集团领导提出,2012年的任务是“一抓”、“两保”、“三提升”。其中“三提升”是指提升管理水平、提升队伍素质、提升文化软实力,这是集团公司增强国际竞争力、保持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基业长青的重要保障。我们将以“共同改变”的决心,借鉴《公司病》这本书中的智慧和力量,激活思路,开展“经常体检”,勇于剖析各种“病症”,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手段,使我们的管理工作与集团公司中心工作协调统一,为“使三峡集团免除疾病困扰,永葆健康,充满活力”贡献绵薄之力。(作者系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

下载温病学习体会[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温病学习体会[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温病学心得(合集)

    刚刚接触的时候,张仲景的《伤寒论》最为有名。学了温病学之后,才更加系统的认识了温病。 《伤寒论》并非只有伤寒,广义上也论述了温病,只是那时还是比较笼统,没有明确提出温病的......

    温病心得体会(合集五篇)

    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学习温病的心得体会 08中西医2008013036 谢海旋 认识温病是从大一接触《中国医学史》这门课开始的,那时候听老师讲温病四大家的故事,津津有味。......

    学习温病的体会

    学习温病学的体会 我是一个不怎么喜欢医学的中医学生。承认着每天对着枯燥的课本的无聊,也知道所谓先死后活的道理。学习温病的体会,我想这不该是论文吧。但是话又说回来,两年......

    温病学 暑温讲稿

    暑温讲稿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暑温,本周我们刚学完了春温,春天过去,夏季来临。春天发生的温病有风温和春温,风温初起先见表证,然后由表入里。春温初起以里热为主,春天有两种,分别是风......

    读《温病纵横谈》有感

    读《温病纵横谈》有感董斐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纵横间通贯古今 谈笑中品味经典一、《温病纵横谈》简介2012年5月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中华中医药学会主......

    安徽中医学院《温病学》教学大纲(共5篇)

    安徽中医学院《温病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 二00五年九月一、前言 温病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阐述外感温病的病因病机规律及其诊断和防治方法的学科。它是......

    1《温病条辩》学习心得

    《温病条辩》学习心得 温病作为四大经典的之一,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是在临床作用上都有着无可磨灭的作用。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温病学》学习体会 1、要明确伤寒与温病学的联系与不同: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 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