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病学 暑温讲稿
暑温讲稿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暑温,本周我们刚学完了春温,春天过去,夏季来临。春天发生的温病有风温和春温,风温初起先见表证,然后由表入里。春温初起以里热为主,春天有两种,分别是风温与春温,是温热病的两个代表。风温是新感温病的代表,因为它包括冬温,春温是伏气温病的代表,春天过去,就是夏天,夏天暑热盛,可以见各种暑病,暑温是其中一种,这个概念大家要明确,夏天的温病不都叫暑温,暑温是个独立的病种,而且是最大的病,在暑病里面可以说是最严重的,除了暑温之外,冒暑、冒咳、中暑、暑秽等等,还有其他的暑病你夏天的感冒,和乙型脑炎是一个病吗,夏天的感冒叫冒暑,乙型脑炎叫暑温,大家要把概念分清楚。不是说夏天所有的病都叫暑温,应该说都叫暑病,暑病包括暑温。那我们来看下暑温是什么病呢? 一:概述
(1)暑温是感受暑热病邪引起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
本病初以阳明气分热盛为特征,即初起高热,大汗,渴欲冷饮,脉洪大等临床表现。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化火闭窍动风之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于夏暑当令之时。明显的季节性:在《素问·热论》有这样一句话“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按这说法,夏至的前一天发病是春温,过了夏至就是暑温。那么具体指什么季节?在雷少逸《时病论》有这样一句话“夏伤于暑者,谓季夏小暑大暑之令,伤于暑也,其时天暑地热,人在其中,感之皆称暑病。现在发病季节:从六月下旬夏至开始,到九月上旬处暑。我们了解完上的暑温的一些特点,我们总结它的定义为:由暑热病邪引起的,以病初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特征,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闭窍动风之变的急性外感热病,发于夏季。
(2)沿革:最早在《内经》中有病暑之名:“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而后叶天士明确提出了“夏暑发自阳明”及“暑必兼湿”的见解,突出了暑病的病理特点。吴鞠通《温病条辨》首创暑温之名, 认为是“暑病之偏于热者”。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它的类型有哪些,类型分为了暑温本病、暑温兼证、暑温类证三类。暑温兼证:包括了暑温兼湿、暑湿兼外寒。暑温类证:包括了暑厥、暑秽、冒暑、暑风、暑瘵。暑温分类的认识有1:元代戴思恭奖之分为中暑、伤暑、冒暑三类;2:张元素将之分为阴暑、阳暑两类。暑温在现代病名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流感、钩端螺旋体病、热射病等。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是由有致病力的钩端螺旋体所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其流行几乎遍及全世界,在东南亚地区尤为严重。我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有本病的存在和流行。钩端螺旋体病是全身性感染疾病,病程常呈自限性,由于个体免疫水平上的差别以及菌株的不同,临床表现可以轻重不一。轻者可为轻微的自限性发热;重者可出现急性炎症性肝损伤、肾损伤的症状如黄疸、出血、尿毒症等,也可出现脑膜的炎性症状如神志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等;严重病人可出现肝、肾功能衰竭、肺大出血甚至死亡。二:病因病机
暑温的病因是:暑热病邪,暑热病邪多发生于盛夏,盛夏天暑下逼,地湿上蒸,加之夏季雨水较多,故而湿邪多,挟湿 ——暑湿病邪。
暑湿的发病条件分为了元气素虚、素体湿盛两类。元气素虚是由于素体虚弱、劳作过度、饮食失节造成的。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它的病机演变,见表。暑温的诊断要点有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
我们先来看一下诊断依据:①发病季节——暑季(夏至到处暑)②典型症状——初起即见阳明热盛见证,病变过程中变化多、传变快,易有津气外脱、内闭、动风、动血等危重证候。后期多表现气阴亏虚、正虚邪恋的证候;部分病程中闭窍、动风持续时间较长者,常有痰、热、瘀留滞的后遗症。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鉴别诊断:①湿温:暑温兼湿与湿温颇为相似。系感受湿热病邪所致,起病较缓,病程初起多表现为湿邪偏盛,病变以脾胃为中心;暑温兼湿则起病急骤,初起即以暑热炽盛证候为主,虽兼挟湿邪,但暑热偏盛的症状表现较为突出。②疟疾:疟疾中的暑疟、瘴疟发于夏季或夏秋之交,严重时,亦有高热、神昏、抽搐等症状,易与暑温混淆。暑疟和瘴疟多具反复发作、高热、烦渴随汗出而退的特点,外周血及骨髓涂片可发现疟原虫,可与暑温鉴别。③疫毒痢:疫毒痢与暑温发病季节相似,其起病突然,多见于小儿,可发生热盛动风、内陷心包,甚则发生阳气外脱等证,与暑温往往不易鉴别。疫毒痢除厥脱证候出现比暑温更早之外,主要靠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检查,盐水灌肠或肛门拭取大便检查,方能作出鉴别。
“治暑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张凤逵
指初起用辛寒请清气,辛凉重剂白虎汤,第二,继用甘寒,用甘寒养阴、生津、清热。最后,暑邪已去,津气大伤,用酸味的药配合甘、苦“酸泄酸敛”,酸苦泄热,酸甘养阴,因为暑邪很少出现腑实证,所以不必用下。
原话:<伤暑全书>“暑证不分表里,一味清内,得寒凉而解,酸苦而收,不必用下”经叶天士加工《幼科要略》说的,又经王孟英整理收入《温热经纬》说出的。
三: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从三方面入手:有无兼夹邪气、辨邪热轻重、辨传变趋向。
2、治则:清暑泄热
3、治法:
初用辛凉——辛寒清气、涤暑泄热
继用甘寒——甘寒清热生津益气
再用酸泄酸敛——甘酸益气敛津、酸苦泄热
王伦:“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3、治疗禁忌:①运用下法,明断病机。②多夹湿邪,慎用滋腻。那么下面我们来讲一下暑温的各种证治。主要证治
A、气分证治 首先我们先来讲
1.暑热证
中的第一种症候
(1)暑入阳明
顾名思义,大家第一想到的是阳明气分→白虎汤。
症状:壮热,汗多,头痛且晕,面赤气粗,口渴,齿燥,或背无恶寒,苔黄燥,脉洪数或洪大而芤。
辨证要点:“四大”证。大汗、大渴、大饮、脉洪大。苔黄燥。
治法:清暑泄热,如津气受伤兼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2)暑伤津气
症状:身热息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脉虚无力。
辨证要点:暑热较盛而津气损伤较甚
治法: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
清涤暑热:西瓜翠衣、黄连、知母、竹叶;
益气生津:西洋参、石斛、麦冬、粳米
注意清暑益气汤同名方剂比较(3)津气欲脱
症状:身热已退,汗出不止,刷喝欲脱,脉散大。
辨证要点:身热骤退,大汗,脉散大(血压下降)
治法:益气敛津,生脉固脱
方药:生脉散
本方用于暑热之邪已退者,徐灵胎:“不可徇俗而视为治暑之剂”
2.暑温证
(1)暑湿在卫
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头痛胀重,无汗或微汗,脘痞,舌尖红,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滑数或濡数。若兼寒湿者,可见发热无汗,恶寒,甚则寒战,胸脘痞闷,舌苔薄腻,脉象浮弦。
治法:透邪达表,涤暑化湿。
方药:卫分宣湿饮,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饮
香薷-解表散寒,涤暑化湿
厚朴-燥湿和中
银花、连翘、扁豆花-清热涤暑 卫分宣湿饮
香薷-解表散寒,涤暑化湿
青蒿-清解暑邪,宣化湿热
杏仁-宣畅肺气
鲜荷叶-芳香清暑
滑石、茯苓、通草、冬瓜皮-通利暑湿
淡竹叶-清热生津(2)暑秽猝中
症状:突然头痛胀,胸脘痞闷,烦躁呕恶,肤热有汗,甚则神昏耳聋。
病机:暑湿秽浊交阻,气机困遏,蒙蔽清窍
治法:芳香辟秽,化湿涤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通关散,玉枢丹
突然神昏可用通关散搐鼻取嚏;
呕恶闷乱者,服用玉枢丹
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藿香-辛散风寒,芳化湿浊 半夏曲-燥湿降气,和胃止呕 厚朴-行气化湿,宽胸除满 茯苓、白术-健脾运湿
大腹皮、陈皮-理气化湿和中 苏叶、白芷-疏表散邪 桔梗-宣肺利膈
炙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通关散(《丹溪心法附余》)猪牙皂、细辛等分。为细末取少许吹鼻取嚏。玉枢丹(又名紫金锭)(《外科正宗》)山慈菇、五倍子、千金子霜、红芽大戟、朱砂、雄黄、麝香。制成丸药。(3)暑湿困阻中焦
症状:壮热烦渴,汗多溺短,脘痞身重,脉洪大。
辨证要点:见于病之初,治法:清阳明热,化太阴湿
方药:苍术白虎汤加减
(湿甚可加藿香、佩兰、滑石、大豆卷、通草等)
(4)暑湿弥漫三焦
症状:身壮热,面赤耳聋,胸闷,咳痰带血,脘痞,不甚渴饮,小便短赤,下利稀水,舌红赤苔黄滑。
辨证要点:见上中下三焦症状。
治法:清热利湿、宣通三焦。
方药:三石汤
杏仁——宣开上焦肺气,石膏、竹茹——清泄中焦邪热,滑石、寒水石、通草——清利下焦湿热
银花、金汁——涤暑解毒 B、营血分证治
(1)暑入心营
症状:灼热,烦躁,夜寐不安,时有谵语,神昏,谵语妄言,或昏愦不语,舌红绛,脉细数。或突然昏倒,不知人事,身热肢厥,气粗,舌绛,脉数。(暑厥)
辨证要点:营分证+热闭心包
治法:清营泄热,清心开窍
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
可配合针刺人中、十宣、曲池、合谷等,或用红灵丹、行军散等成药
(2)暑热动风
症状:灼热,四肢抽搐,甚或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神迷不清,或喉有痰壅,脉弦数。
辨证要点:发生于高热之后,如抽搐持续则预后不良,或易留下后遗证。
治法:清泄暑热,息风定痉。
方药:羚角钩藤汤
本证的治疗应注意祛除引起动风的原因;每与清心开窍剂同用;对痰涎壅盛者,加用胆星、天竺黄、竹沥或猴枣散以注意清化痰热,或及时吸痰;可配合虫类息风药。
(3)暑入血分
症状:灼热躁扰,斑疹密布,色紫黑,神昏谵语,吐血、衄血、便血,或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喉中乌黑声漉漉,舌绛苔焦。
辨证要点:多从气营分证发展而来,主症为“动血”。
治法:凉血解毒,清心开窍。
方药:神犀丹合安宫牛黄丸
犀角、金汁、银花、连翘、紫草、板蓝根、黄芩、生地、玄参——凉血解毒
天花粉(生地、玄参)——养阴生津
豆豉(紫草、生地)——凉血透斑
石菖蒲——化痰开窍
(4)暑伤肺络
症状:灼热烦渴,咳嗽气粗或喘促,咯血或痰中带血丝,烦躁,舌质红,苔黄而干,脉象细数。
治法:凉血解毒,清暑安络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C、后期证治
1.暑伤心肾
症状:心热烦躁,消渴不已,麻痹,舌红绛,苔黄燥。
辨证要点:发生于后期,属肾水不济心火。
治法:清心火,滋肾水
方药:连梅汤
黄连——苦寒清心火
乌梅——配合黄连酸苦泄热,配合生地、麦冬酸甘化阴
生地、麦冬、阿胶——甘寒养阴
注意春温黄连阿胶汤与暑温连梅汤证治鉴别 2.余邪未净
(1)暑湿未净,蒙扰清阳
症状:低热未除,头目不清,昏眩微胀,口渴不甚,舌淡红,苔薄腻。
治法:清化暑湿余邪。
方药:清络饮(《温病条辨》)
(2)暑热未净,痰瘀滞络
症状:或有低热,心悸烦躁,手足颤动,神情呆纯,默默不语,甚或痴呆,失语,或手足拘挛,强直,或抽搐、瘫痪。
辨证要点:见于后期,易发生于神昏、痉厥持续较久者。
治法:清解余邪,化痰祛瘀,方药:三甲散加减。
地鳖虫、炒鳖甲、炮山甲、僵蚕——通络化痰
柴胡——配合鳖甲入阴以透邪
桃仁——活血破瘀
病案举例
万××,男,12岁,学生。于1973年8月22日就诊。急诊号:1537。
病史:据患者家属介绍,患儿发热二天,微恶寒,发热,头痛,饮食减少,呕吐一次,为胃内容物。家长自取“感冒药”服,未能取效,热势反剧,逐渐出现昏睡,神志不清,并发生抽搐,急送医院。
症状:患者呈昏迷状态,时有抽搐,口噤,项强直,面色不华,呼吸急促,苔黄腻,舌红绛,脉细弦数。
检查:体温40.3℃,脉搏118/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2000/mm3, 中性78%,淋巴22%。瞳孔轻度扩大,对光反射迟钝。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法。
4、选择处方。
参考答案
1、病名:暑温
2、病因:暑热病邪
3、病机:暑热犯于心营,神机失运,肝风欲动
4、治法:清心凉营泄热,开息风
5、选方:清营汤加至宝丹
第二篇:《温病学》学习心得
《温病学》学习心得
认识温病是从大一接触《中国医学史》这门课开始的,那时候听老师讲温病四大家的故事,津津有味。事实上,温病作为四大经典的基本课程之一,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是在临床作用上都有着无可磨灭的作用。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记性外感热病。温病是在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借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温病有一系列相对独特的治疗方法,依据温病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的要求,清热存阴为温病的基本治疗原则。详细说来,具体治法有:解表法,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解表法有多种,其中辛凉解表,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热之邪郁表之证;疏表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伤肺之证。清气法,具有清泄气分邪热的作用,适用于温邪燔灼气分。其中轻清宣气,适用于温邪初入气分,气机不畅,热郁胸膈,热势不甚之证;辛寒清气,适用于阳明热盛之证;清热泄火,适用于气分蕴热不透,郁久化火之证。化湿法,具有宣通气机、和中利水的作用,适用于湿热病。其中宣气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阻中焦,气机不畅,湿热又郁遏于肌表之证;燥湿清热,适用于中焦湿热互结之证;分利湿邪,适用于湿热郁阻下焦之证。通下法,具有通腑泄热、荡积通瘀的作用,适用于热结胃肠、湿热结滞及血蓄下焦等证。其中通腑泄热,适用于热传阳明,燥屎结于肠腑的腑实证;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积滞,胶结于胃肠之证;通瘀破结,适用于胃肠或下焦蓄血之证。开窍法,具有促使神志清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心包或痰浊蒙闭心包。熄风法,具有平肝熄风、镇痉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的作用,适用于温热内燔,肝风动越。清营凉血法,具有清营泄热、凉血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温邪入于营血。滋阴法,具有生津养液、滋补真阴的作用,适用于温病中后期阴液耗伤。虽然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并不能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以及治疗,但是却有西医不能代替的作用。如对病毒感染的传染病具有独到之处,对乙肝、爱滋病用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扶正固本的方法则有良好的疗效;对乙肝转阴及肠伤寒的治疗,配合温病治疗方法,用中药比单用西医西药效果要好等。
温病学中的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下,是否也着力结合了脏腑辨证?如对于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分别取用辛寒清热、苦寒泻热、甘寒生津、咸寒滋阴,甘淡渗湿、芳谷化浊等治法,针对性地作用于热在肺经、胸膈、少阳、阳明、肠腑、心包、三焦、膀胱、清窍、胆经、血室、少阴、膜原、阴分等特定部位,选择性地达到辩证用药的一线贯穿。此法有别于传统的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的。
广东地处岭南,由于其湿热的水土和人文饮食习俗,是为温病发病的高发地区。而自西医的角度而言,尤其是那些不明原因的湿热证病症,现代医学没什么特效疗法,疗效往往不佳。往往是用上了最新最贵最高级的抗菌素,可是体温就是降不下来。发热不单单只是体温升高那么简单,高烧不退会损害人体的机能和器官,因为发热而变成傻子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相反地,中医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运用温病的理论治疗确实取得了非凡的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成就。
08中西医 2008013036 谢海旋
第三篇:温病学学习心得
温病学小论文
姓名:王寅博 学号:20165002072
通过学习,在老师的精彩讲评下,对温病学有了一定的理解。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也就是认识和防治温病的学说。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
温病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内经》,到秦汉晋唐时期,温病皆隶属于伤寒范围。经过两宋金元时期的变革发展,温病始脱离伤寒藩篱;时至明清,才逐步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从而形成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
温病是急性外感热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因此,认识和防治温病对保护人民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长期以来,温病学一直有效地指导着温病的临床治疗。此外,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对内、外、妇、儿及五官等学科的某些疾病,也具有突出的指导作用。因此温病学是学习中医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这条经文从宏观上论述了发病过程中正与邪的关系,强调了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就温病的发病而言,人体感受温邪后是否发病也要取决于正气与邪气双方力量的对比。
对温病的认识:
1.概念:温病是指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伤寒论》第六条明确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2.温病的分类:按病变性质分为温热温病,湿热温病。按发病类型分为新感温病,伏气温病。
3.辩证:以三焦辩证和卫气营血辩证为主 4.温病的病因病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温病的病因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是后世伏气温病病因学说的最早理论依据。联系季节性的外感病的临床特点,指的是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包括风热病邪、湿热病邪、暑热病邪、燥热病邪、温热病邪以及疠气等温邪。温病的发病除了存在温邪为主要因素之外,还要与人体体质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5.温病的症状: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在春季多见,在冬季亦可见到。风热病邪所致的温病,易犯上焦肺卫和化燥伤阴,因此,见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口渴,舌红少苔等症状。暑热病邪具有先入阳明、易闭窍动风、易伤津耗气、多挟湿邪兼寒和有明显的季节性常发生于夏季。因此,暑热病邪所致的温病表现为痉厥、神疲、汗出、脉虚和身体倦重等症状。湿热病邪所致的温病可发生于四季,但以长夏为主。湿热病邪具有以下特点,如病势缠绵,传变较慢和困阻清阳,郁阻气机等,常表现为恶寒、身重、头重如裹、腹胀、便溏等湿温症状。燥热病邪致病具有严格的季节性,传变少,病情轻。而且燥热病邪还具有易燥伤津液和易从化火等特点,使燥热病邪所致的温病会有发热、咽干舌燥、干咳无痰、舌苔少津等表现。温热病邪所致的温病称为春温,是伏寒化温所致的疾病。温热病邪具有易伤津耗液,虚风内动等致病特点,因此,表现为身热夜甚、痉厥、脉虚、手足蠕动等症状。此外,还有疠气所致温病,多表现为强致病性和强传染性等。
三、对伤寒与瘟病的关系的认识:
伤寒与温病这两个术语均见于《黄帝内经》,尤其是《热论》中得一段著名的论断:“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早在《难经》中,对伤寒又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说明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等都属于伤寒的范围。伤寒与温病的不同之处:
1.发病季节,“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温病,后夏至日为病暑。”说明虽然温病、暑病、伤寒都属于伤寒的范围,但发病时节不同,且表现也各有其特点,如太阳伤寒是发热、恶寒、无汗,而太阳温病则是发热而渴、不恶寒反恶热。2.辨证方面,伤寒是六经辨证为主,而温病主要是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辩证。
3.治疗方面,伤寒初起时,其病在表,治法以辛温解表为主;温病初起时,温邪首先犯卫,其病亦在表,但治法以辛凉透邪为主。若伤寒入里,证属阳明,寒邪化热,治宜白虎汤、承气汤;温病顺传,证属气分热邪益炽,治法自然一致。至于伤寒邪入三阴,虚寒已见,则宜温宜补;温病热入营血,阴伤耗津,则宜清宜润。
4.发病方面,伤寒理论认为人体发病与否取决于两种因素,即正气和邪气。如《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说明正气的强弱是人体发病与否的关键,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伤寒的发生,是人体正气亏虚,导致病邪乘虚而入。在发病方面,温病理论特别注重病邪的作用。温病因感受温热性外邪所致,其整个发展过程也是邪正相争过程,其中病邪则是导致温病发生并决定其发展过程的主导因素。如明·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明确指出:“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说明特殊的邪气是发病的主导因素。
知道了这些内容,可以在临床中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问题,处理问题。
第四篇:温病学心得
刚刚接触的时候,张仲景的《伤寒论》最为有名。学了温病学之后,才更加系统的认识了温病。
《伤寒论》并非只有伤寒,广义上也论述了温病,只是那时还是比较笼统,没有明确提出温病的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终是沉淀在明清时期,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吴又可著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叶天士著有《温热论》,薛生白著有《湿热病篇》,吴鞠通著有《温病条辨》,王孟英著有《温热经纬》,其中后四位又被称为温病四大家。他们都是秉承了前人的经验,参以心得,总结新的成果,温病学在伤寒体系中孕育发展、升华,最终自立体系。
何为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自是外感,当与四时“六淫”相关,而常见的温邪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温毒,戾气等。依据温病的病机演变,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理论,阐明了病位深浅、病情轻重、病理变化以及传变规律。“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卫分证常以辛凉解表,如桑菊饮、银翘散;气分证可清热生津,代表方有小青龙汤;营分证温邪深入营血,需清营透热如清营汤。血分证易耗血动血,用犀角地黄丸凉血散瘀等。临床辨证病多为兼杂,当以临证加减。另外卫气营血四证有深浅之别,就是叶天士所提到的“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有顺传和逆传之分,所以症候的相互传变也反映了预后的发展。而三焦辨证是吴鞠通倡导,“凡病温者,始在上焦,在手太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三焦辨证与脏腑辨证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但前者更是能的说明疾病的发展与预后。
温病学派认为温病的发病机理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转心包”,“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在温病的诊断上,系统地提出了辨舌验齿、辨斑疹和白㾦的诊断方法,验齿犹是温病诊法中的独特。
温病本属外感,邪正相争,所以治疗法则关键在于祛邪和扶正。“温邪则热变最速”,温热之邪传变速度快,来势凶猛,易传心包,痰蒙清窍,发生危重急症。所以治法中急救也很重要,开窍息风,固脱救逆。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和至宝丹就是经典中的经典。
第五篇:温病学习心得
温病心得
很高兴在这一个学期中,开设了《温病学》这一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复习到了原来的相关学科的知识。比如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同时也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更可贵的是课堂上老师时常把临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我逐渐学会把理论运用到临床上。《温病学》是奠定我们走向临床操作的基础和桥梁。
众所周知,大学的学习生活与高中大不相同,我们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教科老师不在像高中老师那样的严厉。然而走进《温病学》的课堂,我发现老师对我们非常的严格,每次上课前都会点人回答上一节课的相关问题,而且实行打分制。课堂上有的同学分数高,有的同学的分数则不是很理想。这使我们原本松弛的情绪又变得紧张起来,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在上课前抽出时间来复习功课,起初这样的生活让人觉得很压抑,也很枯燥,让人觉得像是回到高中时代。但是慢慢地,我发现老师的严厉是很有必要的,若没有老师的严格要求,我不会再课后抽时间来看书,也就不会及时的学到相关知识。此外,老师还经常在课堂上教导我们,医学时一门圣神的行业,来不得半点马虎。将来,我们是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打交道。这就要求我们用认真严谨的态度来学好每一门学科。
记得,又一次上课,老师点人回答什么是内闭外脱,由于我们的不认真,好几个同学都没有回答出来。老师在课堂上严厉的批评的我们。那时全班的同学都保持着安静。来到大学还没有一个老师发过这么大的火。如今想来,老师的当时的话语又在耳边响起,同时也让自己再一次的陷入了深思中。现在读大三的我们,三年来由于自己的不足,不知道遗漏了多少知识,将来如何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呢?想到这,自己也为自己的将来感到担忧起来,同时也为自己的不认真感到自责。往后我应该认真的对待每一门学科,学好每一门学科知识,构建牢固的知识框架,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温病学》老师,我怀疑感激之情。因为在课堂上可以看扫老师认真的教学态度。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的非常详细,重点、难点讲解的非常的有条理。此外,课堂上,老师时常拿出一些自己的病案让我们分析与思考,让我们活学活用,理清了我们的学习思路,也巩固了我们的知识。
此外,老师喜欢在课前有时也会在课堂中提出一些问题要同学们回答,大部分题目都是前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但有些题目是要联系以前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才能得到答案。通过回答老师的问题,让我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发现自己把很多功课都落下了。鉴于老师每次课前的提问,每次在课前我们都会抽时间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起初并不觉得有什么好处,如今临近期末考试才发现,《温病学》是我这一学期感觉学得最牢固的一门学科,其他的学科感觉很是模糊。每次打开《温病学》的教科书都觉得头脑很清晰,条理很清楚。真的很高兴在《温病学》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由于平常的复习预习,在临近考试的阶段,也就相对的轻松了许多。
老师在课堂上也常常例举病案让我们分析,以前对病案分析我一直不知道该从何下手。通过在课堂上几次练习,如今我已渐渐地有了思路,也偶然翻阅《中医诊断》来弥补自己遗忘的知识,同时提高自己辨证论治的能力,课堂上,老师每举出一个病案都会让我们思考,让我们各抒己见,大家发表意见之后老师在予以点评,在老师的点评中,我知道病案往往从病名、病因、病机、方药等方面来思考,此外我发现了自己诊断思路的不完善。有时老师的点评让人茅塞顿开,病症中的每一个小症状都可能误导我们辩证。这也警戒我们在以后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一定要保持谨慎,清晰地头脑,一定要有严格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病情,争取做到准确无误的辩证,开出有效地方剂。
温病学在祖国医学中是一门年青的学科。然而做为一门学科来讲,则有着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了解其发展概况,可加深对本学科的认识。温病学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内经》,到秦汉晋唐时期,温病皆隶属于伤寒范围。经过两宋金元时期的变革发展,温病始脱离伤寒藩篱;时至明清,才逐步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从而形成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综观中医的发展史,温病学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以下几个时期:萌芽阶段、成长阶段、形成阶段和近现代形成和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着代表性的医学人物,课堂上老师就每个代表任务及他们的著作都做了详细的介绍。我们学习《温病学》要努力的学好先人们的经典著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扬我们的中医,努力把我们的中医发扬光大。
温病学时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整治理论与方法的一门临床基础学科。《温病学》分为总论和各论。总论中包括绪论、温病的概念、温病的辩证、温病常用整法、温病的治疗和预防。各论中包括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温毒类温病以及温疫类温病。各论主要介绍各种温病的具体证治,包括了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疫疹、疟疾、霍乱等病。名著选部分介绍了清代温病学的代表性著作: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和吴鞠通《温病条辨》选总论部分是阐述四时温病的概念源流、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辩证治疗原则及各类温病的主要证治和临床运用指导,为总论内容的具体运用。总论和各论相互交织。共同构成温病学说的完整体系。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德一类急性外感外病。同时温病具有致病因数的特异性、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温病的命名主要是根据发病的季节、四时主气或病候的特点而确立的。温病的病因有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等。每一种病邪都有着他独特的治病特点。温病的辩证是以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理论为指导,将四诊所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以提示温病发生的原因、病位、病理变化、病理阶段并归纳症候的一个过程。温病常见的症状有发热、汗出异常、口渴、神志异常等。温病的主要治则使驱邪外出和扶助正气。主要治法有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和解表里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开窍熄风法。滋阴生津法。此外,这个学期我们也学了温热类和湿热类温病的证型和治法。
此外,温病是急性外感热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因此,认识和防治温病对保护人民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长期以来,温病学一直有效地指导着温病的临床治疗。此外,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对内、外、妇、儿及五官等学科的某些疾病,也具有突出的指导作用。我们学习《温病学》,也要知道温病学的任务:
1、阐明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揭示温病的本质;
2、研究温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从而有效地防治温病,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任务—— 阐明病因病机(揭示本质)(反映了温病的理论性)、研讨防治方法(有效防治)(反映了温病的实践性)。将来争取运用《温病学》的知识来为广大人名谋利益。
温病学是学习中医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学期快要结束了,我们《温病学》的课程也要结束了。但我知道对于温病学的学习还远远不够。而且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也就是认识和防治温病的学说,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要更加积极认真的学习,努力的完善和充实自己的知识,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努力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将谨记老师的教诲。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