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当有度,做人应知足

时间:2019-05-12 13:2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凡事当有度,做人应知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凡事当有度,做人应知足》。

第一篇:凡事当有度,做人应知足

人生有度,过则为灾,做人不必刻意,做事不求完美。功不求盈,业不求满,花看半开时,酒饮微醉处。可以清高,但要有宽容之心,否则就是孤傲。可以仁慈,但要有果断之举,否则就是软弱。可以强势,但要有所敬畏,否则就是暴戾。有财,要懂得节俭,否则就会奢侈。有识,要懂得谦虚,否则就是骄傲。尊贵,要懂得谦卑,否则就是刁蛮。凡事有度,话不可以说尽,要把握分寸,事不可以做绝,要留有余地。

人生无完满,缺憾亦是美,优雅的人生,是阅尽世事的坦然,是沧桑饱尝的睿智,是过尽千帆的淡泊。聪明的人懂得,该说的时候要说,该哑的时候要哑。睿智的人懂得,该进的时候要进,该退的时候要退。智慧的人懂得,该显的时候要显,该藏的时候要藏。于事,要三思而行,勿乱,于情,要痛后而放,莫恨。于欲,要持中有弃,勿执,于求,要尘中不染,勿贪,凡事当有度,做人应知足。

生活没有绝望,只有想不通,人生没有尽头,只有看不透。快乐是心的愉悦,幸福是心的满足,不和别人比较,不和自己计较,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完美是一种追求,追求完美的同时,要把握做人的尺度。快乐是生活的必需,追求快乐的同时,要守住善良的底线。

得失看淡,尽心随缘,过去放下,现在珍惜,未来希望。逆境时忍耐,顺境时收敛,得意时看淡,失意时随缘。一种洒脱,看人间冷暖,一种恬淡,赏天高云淡。深深明白,岁月走过,留下斑驳无数,是愁,是叹,终不过一纸繁华。简单才是享受生活的最高境界,是看透人生的智慧结晶。人生窄的不是路,深的不是苦,累的不是身,是思想、是感受、是心情。路边有路,悲中有欢,忙可偷闲,就看自己如何领悟。

我们的一生,究竟有多少沟坎要独自跨越,又有多少遗憾留给岁月。一路奔波追求,忙忙碌碌,相聚分离,过客匆匆;偶遇邂逅,进进出出,苦辣酸甜,喜喜忧忧。绚烂的花朵,成熟的身心,来自多年的磨砺,人放松,心放平,让生活轻松,让生命丰厚。其实,人活着就是一种情怀,要的就是一种心情。

你若耕耘,就有收获,你若努力,就有希望;你若自信,就有微笑,你若看开,就有快乐。用纯净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是精彩的,用淡然的方式去生活,生活就是美好的,用平常的心态看得失,人生就是轻松的。岁月蹉跎,苦倦无果,不言心累,不诉烦恼。不为风光,不为炫耀,只为心底那份执着,只为找回自己。其实,人活着就是一种心情,心中有份惦念,是一种充实,心中有份坚持,是一种富足。

心中有份守候,是一种温暖,心中有道风景,是一种美好。人活着就是一种修行,看开处处充满生机,看透天天都是春季。人生没有假设,没有如果,过去的是永远,当下才是全部。用一颗平常心,平凡的活着,梦自己所梦,想自己所想,爱自己所爱。珍惜身边的幸福,欣赏自己的拥有,背不动的就放下,伤不起的就看淡,想不通的就丢开,恨不过的就抚平。人生本来就不易,生命本来就不长,何必用无谓的烦恼,作践自己,伤害岁月。从容达观一些,轻松自在一些,豁达随意一些。

我们总有所期待,寄托于明天,总有所梦想,放飞在未来。正是因为这些,支配着我们的身心,操纵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品尝了苦涩,坚定了信心,珍惜了经历,懂得了追逐的意义,理解了忙碌的真谛。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得失成败中才得以成长,才学会生活。生活是一盘棋,需要用心去下,当你有资本的时候才能赢。

第二篇:做人要知足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人生在世,不外乎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三件大事。如何把握这三件事的尺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的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做人要知足”,就是说一个人在物质条件、名利地位、生活待遇上要知足。《菜根谭》的作者洪应明曾说:“贪得的人,身上富有了,但内心却一贫如洗;知足的人,身上虽然贫穷,但内心却很知足。人只要有一点贪恋私利,就会销熔刚强变为软弱,阻塞智慧,变得昏聩;仁惠变为狠毒,高洁变为污浊,败坏一生的品行。”裘老曾担任同济医科大学校长,又是科学院院士,却一直住着50多平方米的房子,家里用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家具,过着很俭朴的生活,他觉得这就很不错了。这位当代名医大师,在生活上从不攀比,心静如水,心宽似海,知足常乐。做人要知足,但绝不是满足。知足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而满足则是不思进取。不满足才能永远追求,不断前进;而知足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美丽。

“做事要知不足”,就是说做任何事来不得半点“自满”和“知足”,相反,要时时“知不足”。裘老是中国腹部外科和普通外科的开拓者,中国器官移植的先行者和权威。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名满天下,但他仍不断进取,先后改进了20多种普通外科手术,直到91岁高龄,还在不懈工作、带研究生。俗话说“知足”难,“知不足”更难,难在既要勇于“知不足”,又要善于“知不足”。“知不足”是以全面认识自我为前提的,肯定自己、表扬自己容易,否定自己、批评自己则难,而要全面认识自己更难。不能全面认识自我,就会使自己陶然于“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方式中固步自封。因此要知己不足,必须下功夫,冷静、全面、客观地分析自我、研究自我,获得自我求发展、求进步、求完善的内在动力。只有“知不足”,才有可能真正超越自我,实现进步发展。只有“知不足”,才能准确发现自己的错误是什么,根源是什么,才能主动寻求超越自我的理想目标,找准自我发展的参照系,才能突破自我狭隘眼界,把自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做学问要不知足”,就是说对待学问要抱着学无止境的态度,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地获取无限有益的知识。裘老认为“做一名医生不难,做一名好医生很难,永远做一名好医生更难!”基于此,他孜孜不倦地追求,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改稿写作,时时关注着国内外医学领域的新进展、新成就。正是凭着这股永不知足的进取精神,裘老在医学生涯里才能不断攀越医学高峰,取得一项又一项骄人的成就。高尔基说过:“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知识,头脑就要枯竭”。认知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就要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实现它。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不断进取、忘我学习的人只有永远知不足,才能不断进步有所成就,才能真正成为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而这些,不正是一个在学问上“不知足”的人真正快乐的基本条件吗?

第三篇:做人要知足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老先生有这样一个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裘老这句话可谓朴实无华、却又发人深省。每每听到、想到,就都能从中悟出许多道理来。裘老曾经提过早年读《左传》时中的一句话:“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他认为:立德就是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学问。做医生的,是做学问的,但是做人是最起码的要求。因此裘老常常思索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道理。而在我看来,不仅是做医生的,从事其他工作的人也应当从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三个角度来好好思度一下自己的作为。

正如裘老所言,做事、做学问之前,首先要学会做人。古人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人之所以会有圣贤与庸碌之分,其最本质的原因就在于欲望的牵制。人的性格弱点按照人类学的角度来说都是进化的后遗症,只有正视这些性格弱点才能不被其所影响。这些性格弱点,例如贪吃、懒惰等就是欲望。完全没有欲望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如果真的能做到无欲,那也就必然成为我们所说的圣人了。事实上,我们很多人都无法成为圣人,但最起码也要能够在为人做事上要干出点成绩来,这样也不枉费这弥足珍贵的生命之旅啊。这时不求完全清心寡欲,起码要适当的克制。尤其不能在不应该的时候做不应该的事情。例如,现在很多大学生吵嚷说找不到工作,抱怨社会对自己不公。那就不得不问问自己这大学五年是怎么度过的了。迷恋网游不能自拔、为爱所困以至轻生、逃课旷课荒度光阴,所有的这些难道不都是在为自己未来的不幸命运埋下伏笔吗?

“做人要知足”。知足一方面是要求人们在在物质条件、名利地位上,要知足。适可而止,过犹不及。俗话说:知足常乐。仍以裘法祖院士为例。裘法祖曾经是同济医科大学校长,又是科学院院士,却一直和德国妻子挤在50多平方米的房子,家里用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家具,过着很俭朴的生活。其实裘法祖不是没有过大房子,组织上曾经分配给他一套非常宽敞的大房子,但却被他主动退回。他觉得现在的条件已经很不错了,何必在去贪图浮华呢。诸葛亮在他的名篇《诫子书》中也曾经写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中不难发现,在物质追求上有所克制是保证自己不会丧失前进动力的重要保证。关于这个问题我再举一例,最近看央视《面对面》节目采访著名作家,明史学者“当年明月”。当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儿》号称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历史读物,到目前为止已狂销超过500万册。自改革开发30年以来,无人能望其项背。然而他依然每天笔耕不辍,过着与以往相同的生活。主持人问他既然已经功成名就,名利双收,为何还要坚持每天都写呢?当年明月只是淡淡的答道:这样,我才不至于忘记我是谁。

另一方面知足也是告诫那些还在奋斗的路上奔跑的人,不要懈怠,不要为各种欲望所牵制。因为你对网游过分迷恋,不知满足,所以就会迷足深陷;因为你对不属于你的感情恋恋不舍,无以自拔,所以才会误入歧途;因为你对于舒适安逸没有节制,贪图享乐,不知满足,所以才会任光阴虚度。对于自己的欲望不加克制,不知满足,轻则一败涂地,一事无成,重则亡身灭己,身败名裂。这种例子实在太多了,历朝历代被法办的贪官无不如此。

只有做人知足,做事才能有动力。这样生活的安逸才不会分散你的注意力。试问你每天都想着如何穿锦衣、吃玉食,又有多少心思能花在做事上呢。“做事要知不足”。古语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见时刻发现做事中的不足是多么的重要。现在社会

流行浮夸的风气,有些人非但不知道找不足,甚至挖空心思造假来掩盖不足。真可谓是花样翻新,心思挖空。这样的后果不仅自己的前途禁毁,而且还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的损失。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称西安交通大学长江学者李连生涉嫌学术造假。而举报他的六名教授中有五人曾担任李连生所在本科班教学或毕业设计指导的经历,另外一名则是李连生博士生导师的老师。更为例外的其中一名教授还是李连生硕士、博士期间的指导老师。真是有点大义灭亲、清理门户的意思啊!可见李连生学术造假一事有点做得太过分了。堂堂一个长江学者不思怎么改进技术,研发创新,竟琢磨着如何造假,谎报成绩。据报道称在一份提供给教育部报奖的申报推荐书中,李竟然把上海压缩机厂1965年的大型机身整体铸造技术,说成是他开发的;还厚颜无耻的从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网页上摘录了一幅LHC螺杆活塞串联压缩机的图片,贴在推荐书上,并称之是他们研究团队为我国海军舰船开发的高性能空气压缩机,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军事封锁。但实际上,这个机器并非由他们开发,且根本不能用于海军舰船。面对国家的巨额投资几乎损失殆尽的事实,他竟然谎称自己的技术已经帮助企业盈利超过千万。真是倒行逆施、可笑之极!做事要知不足,唯有知不足,才能明确下一步的前进方向。才能有继续进步的动力。你可能在某一时刻骗过某一些人,但你绝对无法在所有时刻骗过所有的人,一旦你为了掩盖一个事实而放出一个谎言,你就不得不用无数个谎言来填充自己凿开的无底洞。知不足而后进,千万不可再重蹈讳疾忌医的覆辙啊。

最后一点,“做学问要不知足”。青年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是在做学问,医生探求新的治病救人的方法是在做学问,工程师研究解决新的生产问题也是在做学问。但凡有一定成就的大家、学者对于学问都是永不知足的。大科学家笛卡尔就曾经说过:我努力的探索和学习,却只是越发地发现自己的无知。这一点上,国际数学大师,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给我们做出了表率。陈老九十多岁高龄,著作等身、成绩斐然,却依然能够不断求索,一边坐着轮椅给本科生上课,一边从事科学研究,在93高龄之际还解决了一个世界数学难题。想想身边的那些所谓教授、博导,有几人能够有陈老这番境界。一旦获得教授职称,就满以为事业到达了顶峰,连实验室都少进了,整天不过是调动管理自己的学生去做事。自己却满心得意,以为功德圆满了。殊不知,在做学问的路上是永远没有终点的。要知道,做学问最忌自满自足,须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且也无捷径可走。浮躁浅薄,不学无术;好逸恶劳,浅尝辄止。东拼西凑弄几篇文章,便俨然以权威自居,到处招摇撞骗,试问其是否还知世间尚有羞耻在。

裘法祖老先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言论是其一生为人行事的真实写照,更是我们这些后生晚辈学习参考的光辉典范。人生纷乱,万绪千头,尽管你所遇到人林林总总,你做面对的事形形色色,但都跳不出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三种情况。无论你是学生、医生、学者或者工人、农民、企业家,我想立德、立功、立言这三重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仔细思考的。唯有想明白这三重问题,并切实的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做到知足、知不足和不知足,方能奏出无愧于我心的人生华章!

第四篇:节外生枝应有度

“节外生枝”应有度

店口二小

郦伟源

记得我们学校有一次组织教研活动,温善庆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拔鼠,土拔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另一棵树。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脱了。

故事讲完后,温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我们想到是:“兔子不会爬树。”“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等等问题。直到我们再也找不出别的问题了,他才说:“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拔鼠哪去了?”

土拔鼠哪去了?这一句话,一下子将我们的思路拉到猎狗追寻的目标上——土拔鼠。因为兔子的突然冒出,让我们的思路在不知不觉中打岔,土拔鼠竟在我们头脑中自然消失。

当今的语文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开放的语文课堂经常会在“途”中伸出很多“节外生枝”的问题,会使我们分散精力,以致中途停顿下来,而放弃了自己原先追求的目标。

教学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节外生枝”的问题。其中有问题对教学有着积极作,教师应及时开发和利用这些有益的问题,使之能上升为教学的“资源”,使教学更精彩。

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引入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历史背景;在教学《给予》一课理解“那种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这句话时,让学生知道“五十美分”相当于人民币三元五左右;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体会“有些资源本来是可以再生的”一句时,引入水循环的规律。这些都是有效的“节外生枝”,对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而有些“节外生枝”的问题对教学有着消极作用,教师应及时抛弃或转化。今天我们面对的这个案例当中,教师在教学“像银河从天而降”一句时,通过课堂的超级链接,竟延伸到“牛郎织女”为止。个人认为这样的节外生枝有过离谱。这“牛郎织女”就好象是刚才哪个故事中的“兔子”。

所以,我们面对这些“节外生枝”的问题时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要尽可能地把握好当中的度,让故事中的“兔子”尽量少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不让那些无用的“节外生枝”的问题成为教学有害的“问题”,成为教学沉重的“包袱”,成为教学无形的“伤疤”。

第五篇:做人要方圆有度

做人做事要方圆有度 [原文地址]

南怀瑾说:他把自己以为是道德的东西,固执地抓得很牢,他自己以为的道德,其实是错误的。这叫邪见,也叫戒禁取见,“未达人气。”许多人的道德修养很好,所谓方刚的人,很方正,很刚强,觉得道德是不能碰的,方者就是方者,圆者就是圆者。道理讲得非常对,可是他实在是“未达人气”,对人生的气味,生命的气息都不懂,他自己虽然也是个人,但不通人情,不懂得做人的道理。

南怀瑾经常说,过去的读书人是“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在现代商业社会,读书人则是“学会数理化,卖给资本家”。但南怀瑾自己,既没有把自己“货于帝王家”,也没有把自己“卖给资本家”。早年,人家拉他进入官场,他没有干。后来,在台湾蒋家父子当权的时候,他有机会踏进仕途,也没有动过心。

另一方面,他并不拒绝与台湾当局的一些高层人士有来往。一天,南怀瑾在给他所创办的协会中的一个“特别班”上课,看到底下坐的全是少将中将,一数他们军衔上的星星,一共有二十八颗。这些人都是“党国重臣”,握有实权的大人物,是一些台湾政坛的重量级人物。

大师智慧活学活用

远离政治是南怀瑾先生的一贯标准,也就是他所坚持的“方”。因此他一生不愿为官,不愿与蒋氏父子过于亲近;另一方面,他并不反对与政要人士来往,只要是专程来听课的,他都来者不拒,并不有意回避。这又体现了他处世的“圆”,或者他所说的“达人气”,也就是有人情味。所以,他不从政,却不反对与政要人士来往。这就是“方圆有度”处世的大智慧。

其实,南怀瑾先生所指的“圆”、“达人气”,实际上是说,要通晓人情世故。他对“人情世故”四个字还曾作出了一种另类的解读。他指出,其实,不管是为政或做事,都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懂得“人情世故”,方能自在做人。“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懂得人,懂得事。

孔子有一句话,为中国人所熟知,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这句话,南怀瑾先生从“人情世故”的角度作了全新的解读。他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十五年后,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经历过的人生磨炼,到了三十岁,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就“立”住了,然而,这时候心理还不稳定。到了四十岁,才真正没有任何疑惑。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知天命”。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耳中经过心中自定,毁誉不摇,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他,使其成为好人。然后再加十年,到了七十岁,才“从心所欲”,而又不超过人与人之间的范围。此时的孔子,已经完全通晓人世间的人情世故了。

人生在世,就要通晓人情世故,要懂得方与圆的道理,然后还要灵活运用,才能做到方圆有度。

1.要做到“行方”

所为“行方”,是指做人要有棱角,要遵循规矩,要坚持做人的原则,要有人的骨气和品格,要表里如一。

比如,经商要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一个“诚”字。真正的大商人必是以诚行天下,以诚求发展,绝不会行狡诈、欺骗之伎俩,为一些蝇头小利或眼前得失而失信于天下。

做学问信奉的是一个“实”字。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点长进,方能积少成多,积薄成厚。那些沽名钓誉之徒终将会成为人们的笑柄。

2.要做到“智圆”

所谓“智圆”,就是说为人处世要周到细致、审慎干练,要把事情办得圆满。

处世要圆。圆的压力最小,圆的张力最大,圆的可塑性最强。

这里所谓的“圆”,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而是一种圆通,一种宽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在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智圆者,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不因坚持己见而感到压迫和惧怕,不因附和别人而随波逐流。这需要很高的素质和技巧,需要极强的悟性,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黄炎培曾给儿子写过四句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就是希望儿子像古铜钱那样外圆内方,对人要宽容和善,像春风一样;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像秋霜一样。这与南怀瑾先生所推崇并遵循的“外圆内方”的做人准则不谋而合,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南怀瑾说:他把自己以为是道德的东西,固执地抓得很牢,他自己以为的道德,其实是错误的。这叫邪见,也叫戒禁取见,“未达人气。”许多人的道德修养很好,所谓方刚的人,很方正,很刚强,觉得道德是不能碰的,方者就是方者,圆者就是圆者。道理讲得非常对,可是他实在是“未达人气”,对人生的气味,生命的气息都不懂,他自己虽然也是个人,但不通人情,不懂得做人的道理。

南怀瑾经常说,过去的读书人是“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在现代商业社会,读书人则是“学会数理化,卖给资本家”。但南怀瑾自己,既没有把自己“货于帝王家”,也没有把自己“卖给资本家”。早年,人家拉他进入官场,他没有干。后来,在台湾蒋家父子当权的时候,他有机会踏进仕途,也没有动过心。

另一方面,他并不拒绝与台湾当局的一些高层人士有来往。一天,南怀瑾在给他所创办的协会中的一个“特别班”上课,看到底下坐的全是少将中将,一数他们军衔上的星星,一共有二十八颗。这些人都是“党国重臣”,握有实权的大人物,是一些台湾政坛的重量级人物。

大师智慧活学活用

远离政治是南怀瑾先生的一贯标准,也就是他所坚持的“方”。因此他一生不愿为官,不愿与蒋氏父子过于亲近;另一方面,他并不反对与政要人士来往,只要是专程来听课的,他都来者不拒,并不有意回避。这又体现了他处世的“圆”,或者他所说的“达人气”,也就是有人情味。所以,他不从政,却不反对与政要人士来往。这就是“方圆有度”处世的大智慧。

其实,南怀瑾先生所指的“圆”、“达人气”,实际上是说,要通晓人情世故。他对“人情世故”四个字还曾作出了一种另类的解读。他指出,其实,不管是为政或做事,都要靠人生经验的累积,懂得“人情世故”,方能自在做人。“人情”是指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的感情,“世故”就是透彻了解事物,懂得过去、现在、未来,懂得人,懂得事。

孔子有一句话,为中国人所熟知,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对这句话,南怀瑾先生从“人情世故”的角度作了全新的解读。他说,孔子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做学问,十五年后,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经历过的人生磨炼,到了三十岁,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就“立”住了,然而,这时候心理还不稳定。到了四十岁,才真正没有任何疑惑。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知天命”。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耳中经过心中自定,毁誉不摇,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他,使其成为好人。然后再加十年,到了七十岁,才“从心所欲”,而又不超过人与人之间的范围。此时的孔子,已经完全通晓人世间的人情世故了。

人生在世,就要通晓人情世故,要懂得方与圆的道理,然后还要灵活运用,才能做到方圆有度。

1.要做到“行方”

所为“行方”,是指做人要有棱角,要遵循规矩,要坚持做人的原则,要有人的骨气和品格,要表里如一。

比如,经商要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一个“诚”字。真正的大商人必是以诚行天下,以诚求发展,绝不会行狡诈、欺骗之伎俩,为一些蝇头小利或眼前得失而失信于天下。

做学问信奉的是一个“实”字。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点长进,方能积少成多,积薄成厚。那些沽名钓誉之徒终将会成为人们的笑柄。

2.要做到“智圆”

所谓“智圆”,就是说为人处世要周到细致、审慎干练,要把事情办得圆满。

处世要圆。圆的压力最小,圆的张力最大,圆的可塑性最强。

这里所谓的“圆”,绝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而是一种圆通,一种宽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在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智圆者,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不因坚持己见而感到压迫和惧怕,不因附和别人而随波逐流。这需要很高的素质和技巧,需要极强的悟性,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黄炎培曾给儿子写过四句话:“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就是希望儿子像古铜钱那样外圆内方,对人要宽容和善,像春风一样;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像秋霜一样。这与南怀瑾先生所推崇并遵循的“外圆内方”的做人准则不谋而合,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下载凡事当有度,做人应知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凡事当有度,做人应知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做人当有大格局

    《做人当有大格局》 图书信息作者:杜乾昌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平装: 262页 内容简介 《做人当有大格局》分上、中、下三篇,分别阐述了格局的内涵、......

    做人当有大格局

    做人当有大格局 梁锁庆 低端的人,才能是衡量的第一标准;中端的人,品德是衡量的第一标准;高端的人,格局是衡量的第一标准。 格局就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

    做人当如苏东坡

    中国历史上文人辈出,吾最爱苏东坡,爱他的才华横溢,仁厚乐观与坎坷经历。很早以前,就很喜欢他的诗词,后来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一个自由主义大师为另一位理想主义大师做的传......

    基督教讲章:基督徒当知足

    基督教讲章:基督徒当知足 《基督徒当知足》(提前6:6-10) (提前6:6-10)“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但那......

    先学做人 再当秘书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纵观几千年的秘书历史,历代秘书人员所遵循的传统的完善自身修养的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值得借鉴、学习: 一、忠于职......

    做人当立身修德

    做人当立身修德 得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春秋)《论语·述而》 一、如何立身做人是每一个人必须思考的重大人生课题,更是每一名消防官兵提升思想......

    做人当有底气(好文)

    做人当有底气 一个人立身行事,当有底气支撑。底气足,则事业兴、道路广。 与人交往,缺少人缘,这是人气不足,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他人。任务面前,有人不敢接,能推则推,这......

    做人,真诚处世,真心待人,不要凡事都去计较

    做人,真诚处世,真心待人,不要凡事都去计较 人生就是一次无悔的经历,告诉我们无需后悔,无需遗憾。很多的时候我们失望,怨恨,伤痛,就是缘于常常遗憾。每每后悔面对曾经的事,曾经的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