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艺术的感悟
我对艺术的感悟
以前我对艺术只有模糊的感觉,看到梵高的画作,只觉得很好,却说不出好在哪里。喜欢听歌,但也不会从艺术的角度分析。喜欢读一些有意思的小说,但要我说小说为什么写得好,也不能分析得十分透彻。
通过上《艺术导论》这门课,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从艺术本质特征、发生发展与社会功能方面对艺术有了整体的了解。懂得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是艺术的三大要素。
现在我可以以艺术生产理论来分析,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对当下的一些艺术作品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结合历史与现实、生活与艺术的差异,形成一个对艺术整体而丰富的了解。
艺术和生活息息相关。人生因艺术而丰富,艺术因人生而更美丽多姿。艺术的领域十分广泛:绘画,设计,建筑,文学,音乐,电影,甚至游戏也被称为第九艺术。感悟艺术的主体是人。我们都有着丰富的感悟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体味艺术的能力。如同施莱尔马赫所说:人的心灵具有一种虔诚的迷醉般的狂喜,在这种状态中,整个灵魂都在有限与永恒的当下直接的情感中融化了。艺术来自于体验,也是人的体验的表现。悲、欢、苦、乐,艺术关乎人生,焉能不动情?艺术体验,使我们不断摆脱虚伪和成见,带着泪和笑去感受生命和思考人生。
西方艺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阶段。
历史的长河中,总是积聚着无数的文化元素,而艺术几乎是在远古时期,随着人类手工制作的开始就应随而来。最早的应属石器时期的石器制作,虽然只是人类的简单劳动,可也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远古的洞窟壁画也算是一种艺术了。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的进步,艺术的发展也经历了种种变迁。艺术的发展受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影响,艺术家在艺术的创作上大致分三种情况:一种是为当权者服务;另一种是当权者的对立者,无所畏惧的革命者;最后一种就是自我派,他们游离在权利之争外,崇尚自我,宣扬归零。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拉开了西方近代美术史的开端,影响之深,涉及之远,闪耀夺目。在整个文艺复兴背后的推手是欧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后必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精神需求。文艺复兴期间涌出了众多著名的艺术家,代表人物有: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安吉利特、尼德兰等,他们的艺术手法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艺术爱好者们。
二十世纪也是一个活跃的年代,短短百年间,涌现出众多的艺术流派,从野兽派开始,经历了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风格派、形而上画派、包豪斯、超现实主义、巴黎画派、抽象表现主义、新现实主义、波普艺术、欧普艺术、地境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表演艺术、照相写实、激浪派、极少主义、女性主义、涂鸦主义、装置艺术、影像艺术、新媒介艺术、全球化时期、象征主义、俄国前卫艺术、构成艺术、八人画派、现代雕塑、后现代主义,直至世界现代设计。从最初的野兽派到最后的世界现代设计,我们大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社会发展史,只不过形式上用了另一种语言。野兽派的产生是对学院派的背叛,继续着后印象主义凡高、高更、塞尚等人的探索,追求更为强烈的艺术表现。
我喜欢文学这种艺术。那些那些拥有一个细腻之心的优秀诗人,“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经》那些人类早期的浪漫歌吟总让我动心不已。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的那些忧思和追问,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那“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江畔思索,太白的浪漫,杜甫那些忧国忧民的诗篇,盛唐那些边疆诗,田园诗也都各有韵味。或豪迈,或婉约的宋词,别具一格的元曲,明清时代的众多优秀小说。
印象中最深刻的也私下觉得最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仍是《红楼梦》,特别是《葬花吟》辞,感人肺腑,总能让人莫名流泪。这首诗歌遣词浅显流畅,音节回环复叠,抒情淋漓酣畅,在艺术上是很成功的。葬花葬人,花落人亡,读者已分辨不清这是悼花还是自悼。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任谁读到这里也会觉得酸鼻刺心,不由地洒下同情之泪。但它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使听者内心也油然而生满怀的愁绪和无可名状的悲愤。当初看《红楼梦》这本书和电视剧时,只觉得内心难以名状地忧伤,现在回头重新体味这种悲情艺术,才发现艺术在这里具有这么宏大的人文关怀。
现代的巴金,海子,艾青,北岛,阿来等众多诗人作家也都独树一帜。西方源自古希腊荷马,亚里斯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的文学哲学源头,不断传承的西方文学和艺术,也都博大精深。有很多我喜欢的作品,比如《理想国》《老人与海》,莎士比亚,约翰·厄普代克以及当代的卡勒德·胡赛尼的作品等等。
我也十分喜欢音乐这种艺术。各种风格的音乐都有它独有的艺术性,我喜欢摇滚乐,但也喜欢博大精深的古典音乐。贝多芬,巴赫,柴可夫斯基,肖邦,莫扎特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当然其他形式的艺术,比如建筑,雕塑,绘画我也都很喜欢。美索不达米亚和古老的埃及艺术,爱琴海畔的希腊艺术:雅典的巴底农神庙,古罗马的罗马艺术:斗兽场。早期基督教艺术与拜占廷艺术:众多的教堂镶嵌画.哥特风格的美丽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百花齐放,特别喜欢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 巴洛克风格的凡尔赛宫,以及收藏丰富的卢浮宫,真想以后去亲自看一下那些杰出的艺术作品。西方众多的画家我也十分欣赏:毕加索,梵高,创作出《拾穗者》的米勒。中国独有的水墨山水画我也十分喜欢,那些引人遐想的留白,飘逸的笔墨。
当然我也很喜欢电影这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通过对电影《生之欲》的观看,我不仅对当时的日本社会风俗和日本战后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反思官僚机构的本质,更深刻理解了普通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存的渴望,也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这一永久的哲学命题。通过这种自我拷问和思考,精神为之振奋,也感觉灵魂吸收艺术的灵气得以升华。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活着,这常常是文艺作品伫足沉思的问题。也是所有生者应该思考探究的重要课题。
或许我对艺术的理解不够深入,但每一天的生活都会不经意间和艺术接触,从艺术中感悟生活,我也希望在生活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
第二篇:我的艺术感悟
我的艺术感悟
摘要:通过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对对一些艺术的了解,浅谈我对艺术的认识和感悟,以及艺术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的影响。关键字:艺术、感悟
何为艺术?就我看来,艺术无处不在,不论是绘画、雕塑还是音乐,它们形象的描绘着人们的生活,将无形的事物表现的淋漓尽致,或许人们的某一感情在某个阶段是独一无二的,好的艺术作品能够很好地将人们的这种感情记录下来,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刻引起人们的共鸣,人们能够从中读到一些看不到的真实感情,这时,艺术不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作者给它赋予了人的思想,这种思想可能是一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完全展现出来的,而艺术却做到了这一点,可以说,艺术作品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浓缩与提炼,即便是一种很纯粹、很简单的感情,只要在人们面前表现的不空洞,透过一点可以看到的内容是无穷无尽的,那么,它便在真正意义上称作是艺术。
可能我理解的比较肤浅,在没有选艺术哲学这门课程之前,自己从来没有认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偶然发现,在我们周围充满着艺术的气息,只是自己不够细心,更没有用心去体会艺术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上的一种“快感”,这种“快感”是其他任何事物无法给予的,是一种精神的升华,气质的提升,内心的修养,可以说,是灵魂的重生,仿佛在另一个世界找到了另一个自己,使自己从一个狭小的空间释放出来,可能有些不适应,但不久之后你就会发现,艺术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享受,它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予我们心灵上的安慰。我认为艺术是给人自由的,由于受到现实生活的束缚,我们在这一地带失去了一些自己渴望的事物,而这些又是我们自己无法发现的。恰恰是艺术,填补了这一空缺,给人们带来了自由的曙光,即精神得以释放,灵魂得以重生。我们与这样富有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尽情沟通,完全找寻那个曾经丢失的自己。是一种置身事外的洒脱,我们借艺术作品打破那些陈旧的思想,尽情的找寻自由的身影。艺术的内容是广泛的,我们不可能很精确的将它描述出来,正如老师说的,我们无法用一句话将艺术解释清楚,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艺术是无止尽的。每个人所了解的艺术感想是不同的,着重点不同,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不同。正因为如此,人们创造艺术的激情没有消退,而是变得更加多种多样,人们不断寻觅着满足自己内心的一种感动,并希望借此让人们从现实生活的嘈杂之中脱离出来。在这个竟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们几乎忽略了精神的修养,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掩盖了内心的渴望,幸运的是,在这样的时代,艺术并没有随之流逝,而是不断引领着人们的内心走向另一个世界,在这里,人们有自己的理想与渴望。因此,我说艺术是活的事物,它有思想,有内容,它激发着人们,引领着人们,发挥着它的极限。
另一方面,艺术是人们根据自己内心感受塑造出来的一种意象,可能创造的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艺术品,而它的意义在于使人们内心感受得以释放,它是感情的完全凝练,它是人们动力的源泉,使人们目标明确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安慰。人们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事物,这表现出了人们的勇气,是人们完全向往的一种境界,这足以给人们带来灵感和想象的空间。我认为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更是一种艺术感动,一种艺术感受,因为从小生活在草原,感受很深刻,在某一时刻,我仰望天空,会看到那轻盈的云朵在空中飘浮,不同形状,却蕴藏着相同的内容,这一秒不知道下一秒的方向,毫无忧虑,任风将其吹拂,任风带着它游离,我想此刻,艺术感动就在我的心中产生了,仿佛自己就是一朵云,完全从现实中逃脱了,心得到了释放,时间就在此刻停滞了,或许只有那么一瞬间,我的心是完全自由的,云朵无心出现在我的视线,却让我产生了莫大的震撼,可以说是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一种感受,我一直不知道自己缺少的是哪些,可能心一直在寻觅那样的感受吧!偶然出现的感动带给了自己不少东西,不再盲目,不再抱怨,正是这样一个自然的艺术品告诉自己内心的想法,它是我内心的精神支柱,因为我还不曾失去那段美好。另外,需要指明的是这种感情是人主动赋予的,可能感情简单了一些,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我内心的渴望——自由。
对于一件艺术作品,我们可能不能很好地解读它,但是在它面前,我们的心会有一点点震撼,这就足够了,我们不必刻意去想它的全部内涵。人们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找一些替代品来反映内心的感情,不一定丑陋的事物就不存在艺术内涵,我们找寻的是一种心灵的感动,而不是视觉的满足,华丽的东西或许让我们心情愉悦,可是那只是瞬间的,真正有内涵的事物是铭记于心底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甚至消失,它只会让我们的心变得日益成熟。艺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让我们的思维渐渐地成熟起来,它让我们的视野变得开阔起来,不再受世俗的蒙蔽,打开想象之窗,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或许我们对艺术不曾了解,但只要还有一颗对艺术炽热的心,那么,你将会感受到它给你带来的无穷力量,艺术不是以孤立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更不能无视它的存在,通过这学期的艺术哲学的学习,暂且不说内容,最基础的让我知道艺术的重要性,是一门值得学习的课程,它让我们找到了一些之前遗失的美,重新拾起那些美好,从庸碌之中解脱出来,使得精神得到了放松。
以上就是我对艺术的感悟,也是比较浅薄的认识,更多有关艺术的知识需要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积累。
第三篇:感悟艺术
感悟艺术
倾听彭丽媛的歌声,你会感到春潮正在涌进你的心海;欣赏杨丽萍的舞蹈,你会感到绿意正一点点弥散在你的心田;走进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的神思会穿透历史的厚厚障壁;触摸笔走龙蛇的书法艺术,你的嗅觉里有翰墨的醉人芬芳„„那就是艺术,丰富人们心灵的艺术,陶冶人们情操的艺术。那是一个令人神往的美的国度,人们在自由的状态下挥洒着美,用创新的精神描绘着美。来吧,让我们一起来采摘美的花朵。
(一)作文训练题目
《陶醉》 《欣赏》 《我的另一片天地》 《——走进我的生活》
(二)作文训练指导
我们同学在作文选材上,多写一些家庭生活,母爱、亲情。这都是比较好的选材,有生活,有真情实感,容易写好。但这势必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雷同。面对一个题目更多的同学想到的都是这些。怎样才会使你的作文在选材上就与众不用,向更宽阔的地域开拓一下,你会发现,感悟艺术是一片选取写作素材的沃土。取材于艺术,从材料上看就新颖、别致、高雅、脱凡不俗。因为艺术本身就带有一种美感。无论是音乐、美术、书法、绘画,他们本身就富有一种魅力。如果我们能用心的去体味艺术的魅力,并把这种感悟写下来,必然能够感染读者,使之产生共鸣。
(三)作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艺术了解颇浅,没有生活实践。
艺术领域的确是一片作文选材的沃土,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有很多同学没有这方面的生活实践。说到艺术是一窍不通,没有这方面的爱好。有些同学的生活内容太单调,除了学习就是学习,没有爱好,没有其它的生活空间,每天面对的就是教科书。这种情况势必造成作文写作素材的单调与枯竭。《我的另一片天地》,是天津市的中考作文试题。这个题目恰恰要求学生写除了书本以外的生活。所以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爱好和兴趣,也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方面。
2、浅尝辄止,没有具体内容。
有的同学选取了艺术作为写作素材,可是写的时候只是浮在事物的表面,多是一些空发议论,没有具体内容。其实,这也是我们同学在写作上的一些通病。一篇作文的好不好,要看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内容,无论你的选材多么好,没有具体内容也不是一篇好文章。要写好对艺术的感悟同样如此。下面这个同学,本来选取了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可是全文多是抒情议论,显得内容空洞,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音符间起舞
音乐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奇特,最美妙的声音。几个小小的音符,组成了千千万万动人心弦的乐曲。音乐可以赋予我美丽,神奇的幻想。每当听着音乐,脑海中便浮想着种种画面,或是乡村的山清水秀,或是都市的繁华喧闹,或是战场的兵荒马乱,或是秋天的寂寥哀婉„„足不出户,只要细心品味其中的奥妙,那世间的真情实感便可以尽收耳中。
伤心时,听一首活泼轻松的音乐,会把人带进快乐的海洋,走出痛苦,走出失望。浮躁时,听一首恬静舒缓的音乐,会把人带进寂静的天堂,摆脱骄躁,恢复平静。朋友聚会时,放一首新潮动感的音乐,快乐的氛围会变得更加热闹。逢年过节时,放一首喜气祥和的音乐,幸福的声音便从每个人的耳中流入心底。
所有爱音乐的人都会知道,她那无法抵挡的魅力。音乐是人们表达情感最美丽的方式。它可以使开怀大笑,它可以使人沉默不语,它可以使人黯然泪下,它可以使人幡然悔悟,它可以使人重拾信心„„他的魅力就是这样的无法抵抗。许许多多音乐家为了他倾注了毕生的精力,贝多芬不顾身体的残疾,依旧坚持音乐创作,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乐章。中国著名的音乐家聂耳,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乐章,„„而他们哪一个不是出于对音乐的热爱,对音乐的痴狂。
小的时候,非常羡慕那些体态优美的芭蕾舞演员,时常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站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然而种种原因使我与舞蹈无缘。但我并没有留下遗憾,因为有音乐伴我左右,它使我陶醉,使我进入美丽的幻想,让我在心中的舞台上跳动,让我在音符中起舞,这一切虽然虚幻,但它让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在音乐中得以实现。这足以让我满足,因为我已拥有了一位令人陶醉的朋友,让我们在音符间起舞吧!
作者在文中反复的述说音乐的美妙之处,可是作者到底听了哪一个曲子,哪一首歌,那一首歌曲的精妙之处到底是怎样使你欢乐的、感动的、痛苦的,都没有写出来。
3、要学会用语言描写艺术。
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生动的描写。选取艺术作为素材也同样是如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下著名的诗《琵琶行》,其中有对琵琶演奏曲的精彩描绘: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中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琵琶演奏的精妙,见其诗如闻其声。要学会用语言来描写艺术,我们没有诗人这么高超的笔法,但是我没可以学着去写去练。
陶 醉 我从小就喜欢音乐,喜欢陶醉于音乐那独有的韵律中,尤其是中国的古乐。
我喜欢古琴,喜欢她那从指尖发出的那份凄怨。感受着三国时期,烽火连天,儿女情长,悲欢离合的伤感与无奈。仿佛杜鹃啼血般的凄美。
我喜欢古筝,喜欢它那从弦间迸发出的激情。闭上眼睛,仿佛临于高山流水之中,感受急流的瀑布洗礼着思想的尘沙的快感。我也喜欢她的柔和之美,平静地像一湖清水,平静地述说着梁山伯与祝英台那千古绝唱,似小溪细流,轻快透彻。突然又加快,神情激昂,感受着祝英台对封建制度的强烈反抗,弦音高且明,疾快肃穆无比。突然,琴音又恢复了平静,甚至是柔弱无力,任他们的***再此志不渝,却依旧敌不过几千年的封建礼教,他们只能为自己的爱为自己的坚持做最后的挣扎。刹那间,琴声转为凄婉,终于梁山伯祝英台以死来保卫着他们的爱情。弦声如冰尖一样,插入我的心里。我们除了挥泪惋惜,还能做什么呢?突然,琴声又柔和了,两只蝴蝶从满载着悲伤的坟墓中飞了出来。了解凡间忧愁事,化作蝴蝶双双飞。古筝让你感受着壮丽的急流瀑布,又同时感受着梁祝中的每一个细节和变化。它不像古琴只能弹出凄怨的音符,如此单一,它是多变的,却始终保持着它自己独有的音质。我喜欢古筝,喜欢它那始终保持自我,但也为故事改编调整自我的精神。
古筝,一首《梁祝》,让我怎能不陶冶其中呢?
尽管这篇文章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值得肯定的是作者用具体的描写描绘了欣赏古筝曲的感受。尤其是对《梁祝》一曲的感受,有音乐、有剧情,还有自己内心的感觉和激动。
4、领悟艺术的真正魅力,领悟生命的美好。其实一篇好的作文,不是为了写艺术而写艺术,而是通过对艺术的欣赏来陶冶情操,领会艺术的博大精深,学会对生活的思考,领悟生命的美好。对艺术的欣赏,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享受。只有对艺术有了这样一种感悟,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才能把你的这种感觉传达给读者,使读者(阅卷老师)与你一起感动。下面选几篇好的文章供大家欣赏。
(四)范文欣赏。
陶 醉
我邀一夜的星光伴我起舞,就这样,慢慢陶醉。---题记
我从未想过自己对舞蹈竟如此痴迷。有人说,起舞是和天使的对话,从前我不相信,现在,我信了。对着星光独舞,音乐在周围静静绽放,地上的影子舞动出完美的姿势,我以为我真的看到了天使。
“当一个人陶醉于音乐中的时候,她的舞蹈一定就是最美的。”我早已无法分辨音乐与舞蹈的差别,音乐的律动幻化出最美的舞步,起舞时的旋转不就是一曲动人的音乐?我们总能在音乐中寻找心灵的安慰,在舞蹈间面对真实的自己。
起舞需要一个美丽的背景,或是月明如水的天鹅湖,或是星光灿烂的水晶城堡,或是夜深无人的小径,或是灯火通明的广场,抑或只是一间陋室,只要我们的心在舞蹈啊,无论何处,都会是最美丽的地方。
从前,舞蹈老师告诉我了一个词叫做“延伸”,要想想我们的手臂可以无限的伸展,想象我们的身躯可以融入无边的音乐,想象我们是清风,是阳光,是自然万物。这种感觉,我终于明白,起舞时的我不再是现实中那个渺小的我,我的心灵早已飞在了尘世之外,那是我自己的世界,是我心中的伊甸园,我是音符,是旋律,是自由。也许这种感觉,就叫做陶醉吧。
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陶醉在音乐的律动中,陶醉在静谧的夜色中,陶醉在一夜的星光中。我从未想过自己对舞蹈竟如此痴迷,我从未想过起舞是要闭上眼睛的,我从未想过会在自己的舞步中,如此,沉醉。
我向上帝借了一双翅膀 让我可以在舞蹈中自由飞翔 我陶醉在音乐的海洋 终于看见天使在歌唱 一天星光为我照耀 我的天堂 我的青鸟
我的迷迭香温柔绽放
跃动的生命
春天,春天来了,蝴蝶翩翩的飞舞着,飞过了花丛,朝我飞了过来,我挥舞着手臂,把它赶走。
“真讨厌,星期天还要来学校,看什么残疾人的表演,残疾人能干什么?顶多也就是唱两首歌,弹一段琴。”我郁闷地想着,不觉进入了会场,开始观看这场残疾人表演。
第一个节目,却使我大吃了一惊。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响了起来,两位与我年龄相仿的女孩跃入了我的眼帘,她们穿着白色的纱裙,仿若就是两个天使,只可惜,她们每个人都少了一条腿,她们能表演什么呢?我想着。
一阵激昂的旋律,双人舞开始了。她们面带着微笑,踮起了脚尖,两个人相互扶持着,轻轻地跳着,我仿若看见了两个天使在湖边嬉戏玩耍。猛地,两个顿音,她们倒下了,在那里挣扎着,却不想向命运屈服,两个人手牵着手,用他们那仅有的一条腿站了起来。
我们正想为这一幕喝彩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女孩脚下一滑,重重的摔下了,另一个女孩想要扶起同伴,却被带倒,这次不是舞蹈,而是真正的扶助。两个人静静地用双手支撑着,一条腿跪了下来,用双手静静地向上托,好像撑起了一片灿烂的天空。
原来这不是意外,只是舞蹈的结尾罢了。我为这结尾而吃惊,也为他而喝彩。
舞蹈是形体的艺术,是用肢体表达的艺术。可她们却用残破的身躯演绎了自己的一段艺术人生。我被这舞蹈深深震撼了。
联想自己,我们的人生之路还有很长,我又有什么理由去抱怨生活不精彩呢?为什么不尽情地施展才华,却在这里独自多愁善感呢?为什么却要平庸地生活,埋没自己的精彩人生呢?
表演结束了,我离开了会场,又来到了花丛。蝴蝶还是在那里飞着,我看着它,嘴里念叨着:春天,真好!
中国书法——美的文化
英语在21世纪的今天几乎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人们常挂在嘴边对孩子唠叨:不会说英语,就走不出国门,不能出去闯世界。而英语的迅速普及,却让许多人忘记了自己民族很多传统的文化,比如中国书法。孩子们也许能写一手流利的英文字母,但拿起毛笔却写不出漂亮的中国方块字。
中国书法的文化源远流长,从刻在龟壳、兽甲上的甲骨文,演变到篆书、隶书,再到唐宋时期的辉煌,汉文字的一次次改变意味着历史一次次的变迁,书法成为历史的印记。
书法又如同舞蹈家,她用婀娜多姿的身体体现着汉文字的生动。张旭的狂草、王羲之的行书都如“龙腾四海,凤翔九天”一般,展现了舞蹈般的气质,书法是翩跹中的舞者。
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它取于自然,从宇宙万物中汲取营养,富有艺术表现力。张旭看到“公主与担夫争道”,又听乐曲的吹打之声,从而领悟到笔法的意趣;观看孙大娘舞剑,才得到书法的神髓。怀素观察云层变化无穷,得到“如飞鸟林,惊蛇入草”的感悟;蔡邕看到工匠用扫帚蘸石灰水在刷墙,参透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偶创飞白体。书法印证了戏剧般的别样人生。我从六岁就开始学习书法,刚开始练习的是硬笔书法,稚嫩的小手抓起笔来,只会乱写乱画,不懂书法的真正意义,随着练习时间的积累,加上后来追随大书法家林散之的徒孙学习毛笔字,在老师的熏陶和对民族文化的谆谆教导下,我对书法有了渐渐有了深刻的认识。
我感受中国书法,感受伟大的祖国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辉煌蕴育出如此绝妙的艺术,让我身在其中,惊叹叫绝。
方方正正的中国汉字,龙飞凤舞般的中国书法向世界昭示了中国人对生活的无比热情和对世界海纳百川的胸襟。21世纪世界是共同一体的,文化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书法演绎了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史,它也必将得到更为广大的世人的认可。
点评: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小作者能够敏锐地觉察到这一点,抓住很小的切入点,感受、欣赏中国书法的美来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并为之骄傲,以实际行动来继承和发扬。视野开阔,文笔流畅,一气呵成,令人振奋!
筝曲飘香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乱花浅草,清风鸣蝉,枫叶荻花,银装素裹,四季袅袅绕指桑;高山流水,百鸟争鸣,千里蝉娟,万里无云,只在仅仅几弦间。有哪一壶陈年佳酿比这筝曲更醉人呢,又有哪一种情愫比这旋律更感人呢?当年琵琶霓裳,一曲博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如今筝音款款,一首引得众宾泪沾襟。
初听梁祝,是在西湖畔,我正凭栏远观西湖上迷蒙的雨雾,筝音借着雨声在耳边呢喃,心中那根小小的弦突然共鸣,那流传的凄美故事,彩蝶的翩翩双飞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婀娜而至,时而嘈嘈切切时而如泣如诉,时而跌宕时而幽怨,春雨沾衣欲湿,人已泪流满面,未曾知道筝的21弦可以演绎出人间悲欢离合。
再听梁祝,在某个静谧的夜,乐曲从cd中流淌出来,回荡在夜空中,化成几缕逐月的烟云,几许拂面的晚风,灵魂开始舞蹈,没有忧愁没有烦恼,随着思潮飘舞,穿过回忆走过未来。
现在,我可以用自己的手指弹奏梁祝,编织梦想,轻拢慢捻,筝就是知己,可将心事付瑶琴,你知道筝是有生命的吗?指尖的弦在颤动,有时是佳人的微笑,有时是流浪者的愁肠百转,有时是夕阳近黄昏的无奈,闭上眼,千丝万缕织成一网情愫,带着心和灵魂上升、上升,空气中飘着花香,清脆的筝音传得很远,这是一泓永远的泉,我醉在其中„ 我想知道思绪中有多少道网,网罗了我全部的梦想,无论是华丽的网,朴素的网,空虚的网,真实的网,我都无力挣脱,只能在网中用指尖抚着网络,或哭或笑,或喜或悲,那都是我最真的情感。
简评:这是一篇有着极强个人体验的佳作。首先是相当丰厚的语言功力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排偶的运用,绝妙的比喻,词语选配的精致,引语的点化,段落的匀称,用词的多样都显示了辞语协调流畅的才华。
为情造文,又是本文的一个亮点。作者以“筝”为载体,引出情有独钟的铺阵,又以筝曲——《梁祝》为线索穿透自己的情愫,层层推进,从“人间悲欢离合”升华到“网罗了我全部的梦想”,“或喜或悲”去思考自我,思考人生,意味深长。紧扣题眼“飘香”,以情理的真实和饱满的激情深深打动了每个人的心,这就是本文的魅力。
第四篇:我对艺术美的看法
我对艺术美的看法人类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态。所谓审美,简单地说,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呈现的美:具体地说,它指的是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历史地发生和建构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人与客观事物或现象大致有三种关系:一是科学的认知关系;二是伦理的规范关系;三是审美的表现关系。审美的表现关系专注于对象生动可感的表现性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具有自由性。审美的本质即自由。艺术审美与一般审美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它的审美对象不同,它是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的对象。一般审美是对现实美的观照,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或现象,原不是作为人们的实践对象和认识对象而存在的。在社会实践中,它们与人首先形成了意志实践关系和理智认识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当社会发展到人们不以直接的功利态度、实用态度对待客体对象时,才出现了比较成熟、纯粹的审美关系。而艺术美则不同于现实美,它是作为审美对象而生产、而存在的。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艺术给予人的只是一种审美愉悦、审美享受和审美评价,只在人的精神上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不能像客观事物那样可以作为实用品出现,如画上的马不能骑,香蕉、蜜桃不能吃等。艺术必须具有美的品格,只有体现了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才具有审美价值,也才能实现以审美功能为前提的各项社会功能。
第五篇:我对普通话的感悟(定稿)
我对普通话的感悟
普通话是我国的母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赖以交流、沟通思想感情的工具。一口字正腔圆的标准的普通话能给人一种美感,给人一种无穷的享受。但是现在,它已经被各地方言所取代,从人们口中渐趋疏远。普通话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它,我们的生活就会有诸多不便。
普通话使用不够广泛,会出现沟通障碍。在假期的一次旅行中,遇到了一件小事,风景区的饰品摊上,围了一些人,走近才知道,是个游客在买物品时,和老板发生了一些冲突,其实就是物品有小点残缺,想要卖主便宜点,结果,买者操着一口四川方言说了半天,老板听不明白,还一直鼓吹自己的货又好又便宜,这不,声音越来越大,引来了别人的关注。单单一件物品的买卖,本是小事,可是同在国内,本是同胞,怎么沟通却成了问题呢?原是一家人,却因语言渐疏渐远,这样的事如果摆在外国人的面前,是否会笑话中国人民的不和谐。地方的方言是一个地区的特色,而普通话却是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特色,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理应学好普通话,怀揣民族的骄傲与自豪站立在世界之巅,展现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
普通话使用不能跨民族深入人心,会阻碍和谐。回顾过往,中国内部的发展也因沟通的不便带来了诸多的阻力。中国的修路队伍走进了西藏,因为不懂藏语而与当地的百姓出现了冲突。方言不通,习俗不明,修路本是好事,却给藏民带来不解,有了阻力。好在这只是发
展进程中的一段插曲,不是主旋律。这不仅让人深思,国家内部,如果没有统一的语言,就没有最好的沟通和最好的精神传播,这将是可怕的存在,会动摇民族团结,因此,普通话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语言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是不通,伤己又伤人。
普通话使用不能强化,会出现地区排外现象,阻碍社会发展。比如说上海,上海人有自己的方言,即便说普通话也有自己的语调,当地的百姓不管是否富有,工作情况如何,都会有身为本土人而自豪的情结。他们会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将本土语调进行到底。如有外来人进入这个语言圈子,一张嘴就能分辨出不是同乡,对外来人的态度也会稍有变化,甚至有些人扬起骄傲的下巴说着上海的繁华,偶尔的一句“小次老”,让外地务工者甚为伤感。或许哪一个地区都有自己区分外地人的方式,但我想不管是否是外地人,身在异乡都不容易,我们应给别人以温暖,不该因语调区分你我,毕竟说的都是普通话,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举出这个例子是想借此来窥探这背后存在的问题,因为语调的不同,划分出了地区的界限,可是当我们也在排外的时候,是否想过,我们排的“外”究竟是什么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是华夏民族最以骄傲的一家人啊,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自己在家中也有了划分,有了隔阂,这让我不由的担心,一旦出现外族的侵扰,我们是否还可以想起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全民族的统一是需要媒介的,而沟通恰恰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普通话不仅要会说,更要强化发音,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中国人的普通话不管在中国任何一个地区都应该是被尊重的,它和“外地”这个词无关,它代表的是一国人。
这是让中国人傲然于世界的砝码。
普通话的使用,对中国人的精神凝聚力至关重要。普通话的全国强化,应是迫在眉睫的事,但是有多少地方的课堂上,普通话的学习像英语一样成了一个没有语言环境,学生死记硬背的带着本地方言特色的语言。细去品味,多么悲哀!
这让我想起了千年以前的秦朝,秦灭六朝,统一全国,历史上有多少声音在指责秦始皇的暴政,但是当年他有一个统一语言的政策,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奴化百姓,实现语言上的统一。可是现在看来,这种语言的统一也不是坏事,反而是一种凝聚的力量。
语言的魅力在于叩击人的心灵,不管时间与空间的变换,这种力量一直存在于精神的世界里激励着、鼓舞着千百年来的后继之人。而只有一种普遍通用的语言才能将这种力量,跨时空、跨地域的传承下去,这就是普通话。
当年生于金宋乱世的辛弃疾,他不是武将之中名垂青史之人,那是腐朽的统治者剥夺了他奔走沙场,献身民族统一大业的权利,但是他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却留给了世人叩击心灵的震撼。他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了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再去品味他的语言,仍然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那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是怎样的金戈之声。这是怎样的语言魅力,它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爱国志士,哪怕付出生命,依旧捍
卫山河。
这就是语言的精神震撼力,试想,如果我们今天用方言去朗读这首诗,是否还会将当年的那种悲伤与渴望展现出来,是否还可以感受到诗人梦里为国厮杀,耗尽身体极限,只为无悔的爱国深情呢?只有用普通话才能将这种爱国情怀在全国广泛地传递下去。
普通话一个民族的向心力,我们需要同样的精神滋养,我们需要统一和谐的民族,我们需要携手共撼祖国大好山河,我们需要深刻沟通心里的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