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中医分享中医药治疗鼻咽癌心得体会
鼻咽癌是一种发生于鼻咽腔或上咽喉部的癌症,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癌症,发病以中年人为主,慢慢有青少年化的趋势。对于鼻咽癌患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治疗。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治疗鼻咽癌方面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有效抑杀大量的癌细胞,缩小瘤体,还能控制癌肿发展,减轻患者的痛苦,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对中医了解不深,今天就邀请一位老中医为我们分享一下中医药治疗鼻咽癌的心得体会。
老中医袁希福介绍
袁希福,出身于中医世家,据《袁氏族谱》记载,袁氏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行医,到嘉庆年间已经远近闻名,独成一派,尤其善治疑难杂症。袁希福祖上名医袁积德等多次奉召进京,为皇亲国戚治病。同治十年、光绪元年,皇帝先后颁发圣旨,诰封袁积德为“奉直大夫”,两幅圣旨及诸多医书秘本传至袁希福手中,至今已整整八代。袁积德著述甚多,《袁氏医方》等手写本真迹价值连城,直到一偶然机会,才被新闻媒体传播。几年来,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以及香港、深圳等地多家医疗研究机构和制药公司,先后派人前来洽谈,欲出巨资购买《袁氏医方》等珍贵资料,有的甚至开出了上千万元的天价,均被袁氏第八代传人袁希福婉言回绝。如今袁氏第八代传人、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袁希福,铭记先祖遗训,秉承先人遗志,继承祖业,经过三十余年的潜心钻研和临床实践,在先人基础上独创的“三联平衡疗法”,有效救治了一位又一位海内外肿瘤患者,使《袁氏医方》进一步发扬光大,造福人民。
老中医袁希福治疗鼻咽癌的心得体会
1、不走弯路就是捷径
临床上有很多鼻咽癌患者由于不当的治疗导致病情延误,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这时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还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期,网上有非官方统计数据称,临床上大约三分之一的鼻咽癌患者是死于不科学、不合理的杀伤性治疗。所以“不走弯路就是捷径”是老中医袁希福几十年来的临床工作的重要体会。
有很多鼻咽癌患者在治疗中最常见的弯路就是坐等复查失良机,而不走弯路其实在治病中预防的思想要有所体现。既然一开始你就知道这个病会转移、会复发,那么在治疗期间就需要重视巩固治疗,尽早控制癌细胞的复发和转移,将癌细胞杀死在萌芽之中,不要等到它真的复发了、转移了、长大了,再去做检查,那时往往已经为时已晚,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发病小的时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抓住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
2、活着就是硬道理 一旦被确诊为鼻咽癌,很多患者和家属都希望能通手术切除肿瘤,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放化疗缩小瘤体,这样反而过度治疗,反而会加速患者的死亡,目前对鼻咽癌的治疗已经从“无瘤生存”侧重于“带瘤生存”。西医治疗过程中,医生就会建议患者定期做复查,肿瘤是否缩小、治标是否下降是判断西医治疗的标准,但是却并非中医治疗疗效的判断标准。中医看病是通过通过望闻问切,患者的精神、气色是否好转,病症是否改善,是中医治疗是否有效的主要依据,而非肿瘤是否缩小、指标是否下降。因而临床上很多癌症患者吃中药后,肿瘤并没有缩小,甚至有增大,但精神、气色、食欲、体力如常,生活恢复正常,活得好好的。尽管病人的病情千差万别,但扶正固本始终是袁希福中医治癌唯一不变的路子!患者治疗后实实在在的疗效是关键,袁希福接诊的肿瘤患者真实病例记录: 基本情况:吕新野(化名),男,53岁,河北省张家口市人,鼻咽癌脑转移
治疗经历:2014年7月,因头痛久治不愈,吕新野到当地部队医院做颅脑检查,发现右侧颞顶部、鼻咽部异常占位。无法接受的吕新野又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301医院检查,随后确诊为鼻咽癌,而且已经出现脑转移。确诊后,医生建议鼻部做放化疗,头部做开颅手术。但身边太多癌症病人因放化疗而去世,让吕新野拒绝医生治疗建议,随后到北京肿瘤医院、天坛医院、爱普医院等全国多家知名医院寻求治疗,但均无更好的治疗方法,医生告知若不治疗,他的生存期只有3-6个月。
康复历程:2014年11月10日,不愿意手术、放化疗的吕新野慕名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治疗。由于确诊后未作任何治疗,头痛症状越来越严重,普通的止痛药已经无法缓解,为了改善疼痛的吕新野还打过止痛效果最强的杜冷丁,但疼痛依然在不断加重,令其痛苦不堪。袁希福院长根据患者实际身体状况依据“三联平衡疗法”为其开取中药进行治疗,首先降颅压,改善头痛症状,同时扶元气,增强抵抗力,抑制病情发展。用了20天中药后,吕新野的头痛症状减轻,吗啡用量减少;1个月后,头痛转为间歇性发作,停止服用吗啡;4个月后,坚持服用中药的吕新野身体恢复到患病前状态。自服用中药后,被判最多能活6个月的吕新野依然活着,而且复查结果显示鼻部肿瘤在缩小,更重要的是吕新野的身体很好,因而他感慨地说:“选择中医真的是走对了路!”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且在治疗鼻咽癌方面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却有很多人对中医存在偏见或质疑,而老中医袁希福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扭转人们心中的偏见和质疑。
第二篇:鼻咽癌的治疗方案演讲稿
鼻咽癌的治疗方案分析
各位同学,早上好!
我们组演讲的题目是《鼻咽癌的治疗方案分析》。下面,有我来为大家就我们的幻灯片做主要展示。
首先要介绍到的是这次的病例:患者男性,50岁。“左耳鸣、重听2月余”就诊。曾在院外行鼓膜穿刺抽液4次。检查左耳鼓室积液,导管吹张示咽鼓管狭窄,音叉试验:(双耳)RT阴性,WT偏向左侧,鼻咽部检查未见异常,按渗出性中耳炎治疗。第二次复诊诉有回缩性涕血,鼻咽部检查见左咽隐窝饱满,活检报告为“鼻咽慢性炎症”,按渗出性中耳炎治疗无好转,再经二次活检结果同前。一年半后出现鼻塞、左侧偏头痛、左颈淋巴结肿大再次就诊。
根据该病例,我们组就治疗方案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得出该病人所得的是鼻咽癌,下面我们来简单的看一下关于鼻咽癌的一些小常识。
1、什么是鼻咽癌?
2、鼻咽癌误诊原因有哪些呢?
3、鼻咽癌容易与哪些疾病互相误诊呢?
4、如何避免或减少误诊呢?
接下来我们重点讨论了鼻咽癌的治疗方案。根据中医和西医,我们可以进行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
在中药治疗中,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对中晚期病人进行大剂量放、化疗,或对产生耐药的患者再次进行化疗只能导致虚弱的生命更加垂危,加速了患者死亡。临床常常可以见到,患者死因不是因为癌症本身造成,而是由于不科学、不恰当的杀伤性治疗所致。如肝癌多次介入后出现腹水、黄疸等肝功衰竭而致死;肺癌胸水化疗后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胃癌、肠癌化疗后恶心、呕吐,患者更加衰竭而死亡;白血球下降,患者感染而死亡等。
中药可以弥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的不足,既能巩固放疗、化疗的效果,又能消除放化疗的毒副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切断癌细胞的复制功能,也就是切断癌细胞重要的分裂方式——微管蛋白合成,使细胞体积逐渐缩小,在血管内形成稳定的抗癌细胞,从而提高人体的代谢功能,即:通过抑制癌细胞的呼吸,使癌细胞缺血、缺氧,不再裂变,从而达到治愈癌症的目的。
相反地,西医治疗相对中药来说,疗效更显著。
第一,放射治疗:放射治疗一直是治疗鼻咽癌的首选方法原因是多数鼻咽癌为低分化癌对放射线的敏感性高并且原发灶和颈部淋巴引流区域容易包括在照射野内自40年代起我国即开展了鼻咽癌的深部x线放疗50~60年代起又开展了60Co的外照射放疗并将鼻咽及颈部联合大野照射改为小野照射减少了放疗反应并提高了生存率目前最有效和最肯定的方法是用60Co远距离治疗机
1.鼻咽癌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根治性放疗的适应证:①全身状况中等以上者;②颅底无明显骨质破坏者;③CT或MRI片示鼻咽旁无或仅有轻中度浸润者;④颈淋巴结最大直径小于8cm活动尚未达锁骨上窝者;⑤无远处器官转移者
(2)姑息性放疗的适应证:①KS分级60分以上;②头痛剧烈鼻咽有中量以上出血者;③有单个性远处转移者或颈淋巴结转移大于10cm经姑息放射后如一般情况有改善症状消失远处转移灶能控制者可改为根治性放射治疗(3)放射治疗禁忌证:①KS分级60分以下;②广泛远处转移者;③合并急性感染病者;④放射性脑脊髓损伤者(4)放射治疗后复发再放疗原则具有下述情况者不宜再放射治疗①同一靶区(包括鼻咽及颈部靶区)放疗后复发时间未满一年;②放射治疗后出现放射性脑病或放射性脊髓病;③鼻咽部靶区总疗程不宜超过三个疗程颈部靶区不宜超过两个疗程
2.放射线的选择和照射范围
(1)照射野的设计:设计照射野的原则是“小而不漏”对肿瘤累及的部位要全部包括在照射野内但对照射野内的正常组织尤其是对放疗敏感的组织要予以保护鼻咽部原发病灶主要用双侧耳前野若鼻腔及鼻咽旁隙受累可加照鼻前野眼眶受累时可加照眶上野或眶下野要注意用铅片保护眼部勿使发生放射性白内障颈部的照射范围视淋巴结的病变而定对未扪及颈部淋巴结者常做两侧上颈区的预防性照射如有颈部淋巴结转移除照射转移灶外对转移灶下方引流区常做预防性照射
3.放射剂量和时间
(1)连续放射治疗:每周5次每次200cGY总量TD6000~7000cGY/6~7周(2)分段放射治疗:一般把放射治疗分成两段每周5次每次200cGY每段约3.5周两段之间休息四周总剂量TD6500~7000cGY
4.后装腔内放射治疗
(1)适应证:
①鼻咽局限性小病灶(肿瘤厚度少于0.5cm)位于顶壁前壁或侧壁者;
②外照射后或鼻咽癌手术切除后的残存病灶符合①项者
(2)治疗方法:常以外照射加腔内照射相配合外照射量4500~6000cGY外照射1~2周后再加腔内放射1~2次每次间隔7~10天每次剂量均以粘膜下0.25cm为剂量点给予1000~2000cGY/次
5.放射反应和后退症及其处理
(1)放疗并发症
①全身反应:包括乏力头晕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口中无味或变味失眠或嗜睡等个别患者可以发生血象改变尤其是白细胞减少现象虽然程度不同但经对症治疗一般都能克服完成放射治疗必要时可服用维生素B1B6C胃复安等如白细胞数下降低于3×109儿时应暂停放疗
②局部反应:包括皮肤粘膜唾液腺的反应皮肤反应表现为干性皮炎甚或湿性皮炎可局部使用0.1%冰片滑石粉或羊毛脂做基质的消炎软膏粘膜反应表现为鼻咽和口咽粘膜充血水肿渗出及分泌物积存等可局部使用含漱剂及润滑消炎剂少数病人腮腺照射2Gy后即可发生腮腺肿胀2~3d逐渐消肿当照射40Gy时唾液分泌明显减少同时口腔粘膜分泌增加粘膜充血红肿患者口干进干食困难因此腮腺应避免过量照射
(2)放疗后退症:主要有颞颌关节功能障碍及软组织萎缩纤维化放射性龋齿及放射性颌刺骨骨髓炎和放射性脑脊髓病目前尚无逆转的妥善办法对症处理和支持方法有一定帮助要严格避免重要组织器官的超量照射
第二,是手术治疗:
1、鼻咽癌原发灶切除术
(1)适应症:
①分化较高的鼻咽癌如腺癌鳞癌IⅡ级恶性混合瘤的早期病例
②放射治疗后鼻咽局部复发病灶局限于顶后壁或顶前壁或仅累及咽隐窝边缘而无其他部位浸润无张口困难体质尚好者
③放疗已给予根治剂量鼻咽原发灶尚未消失或出现抗放射现象者休息一个月后可行手术切除
(2)禁忌症:
①有颅底骨质破坏或鼻咽旁浸润颅神经损害或远处转移者
②有肝肾功能不良全身情况欠佳者
(3)手术方法:先行气管切开插管全麻下手术沿上腭牙根内侧距齿槽0.5cm处做马蹄形切口切开硬胯骨粘膜在粘膜下剥离至软腭部分去除部分硬胯骨板和犁骨在软硬腭交界处横切鼻底粘膜暴露出鼻咽腔的顶壁两侧壁前分和肿瘤于鼻中隔后缘和后鼻孔上缘切开鼻咽粘膜直达骨面做钝性或锐性分离沿鼻咽顶侧交界处切开各下至口咽和鼻咽后壁交界处横切粘膜把整个鼻咽顶后部粘膜连同癌肿整块切除
2.颈淋巴结清除术
(1)适应症:鼻咽原发癌病灶经过放疗或化疗后已被控制全身状况良好仅遗留颈部残余灶或复发灶范围局限活动可考虑行颈淋巴结清除术
(2)禁忌症:
①颈部的残余病灶或复发病灶与颈部深组织粘连固定者;
②出现远处转移或皮肤广泛浸润者;
③年老体弱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未能矫正者
(3)切除范围:将上起乳突尖上颅骨下缘下至锁骨上缘前起颈中线后至斜方肌前缘区域内的淋巴结及脂肪结缔组织连同颈阔肌胸锁乳突肌颈内外静脉肩肿舌骨肌颌下腺腮腺下极和副神经等组织的大块切除
3.颈部淋巴结单纯摘除术
对放疗不敏感的颈部单个淋巴结或放疗后有颈部孤立性淋巴结复发者可行单纯切除术局部浸润性麻醉后切开转移灶表面皮肤皮下组织将转移灶连同周围部分正常组织完整切除术后伤口可稍加压包扎
第三,是化学治疗:
1.鼻咽癌化疗的指征
(1)Ⅳ期患者以及Ⅳ期有明显淋巴转移者;
(2)任何病人怀疑有远处转移者;
(3)颈部区域淋巴结巨大块状转移作放疗前诱导性化疗;
(4)作为放疗前增敏作用的化疗;
(5)作为放疗或手术治疗后辅助性化疗
2.常用联合化疗方案
(1)CBF方案:环磷酰胺600~1000mg/次静脉注射第14天应用争光霉素15mg/次肌肉注射第15天应用5-氟尿嘧啶500mg静脉注射第25天应用疗程结束后休息l周共用4个疗程有效率为60.8%
(2)PFA方案:顺氯氨铂20mg和5-氟尿嘧啶500mg静脉滴注5天;阿霉素40mg疗程第l天静脉注射3~4周后重复一次有明显缩小肿瘤作用
(3)PF方案:顺氯氨铂20mg/m2和5-氟尿嘧啶500mg/m2静脉滴注连用5天后休息2周可用2~3个疗程此方案可用于放疗前使肿瘤缩小或用于单纯化疗的病例有效率为93.7%
3.区域动脉内插管灌注化疗
对上行性和放疗后局部复发的鼻咽癌可采用动脉插管化疗可选择颞浅动脉或面动脉逆行插管常选择作用力强而作用时间短的几种化疗药物的联合或序贯治疗给药前先注入2%普鲁卡因2m1以防止动脉痉挛再注入抗癌药物然后以2.5%枸橼酸钠溶液充满管腔封闭管端如需连续用药可用加有肝素溶液100m1和抗癌药物的5%葡萄糖盐水1500mg24小时连续滴注。
第三篇:老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老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
性关节炎治疗
时间:2010-11-12 08:32:38来源:网友提供
标签:黄芪,鸡血藤,桂枝,熟地,威灵仙,地龙,全蝎,知母,细辛,甘草,赤芍,忍冬,牛膝,南星,黄柏,桑枝,秦艽,生地,当归,蜈蚣
简介:经验方在所有的治疗方法中,辨证论治最能体现中医诊治特色,也是目前最常用治疗方法。但是目前对本病的具体分型尚未完全统一,从分二型、三型、四型到分五型的都有。较多的分型为风寒湿型、风湿热型、寒热错杂型、气血亏虚型、正文:
经验方
在所有的治疗方法中,辨证论治最能体现中医诊治特色,也是目前最常用治疗方法。但是目前对本病的具体分型尚未完全统一,从分二型、三型、四型到分五型的都有。较多的分型为风寒湿型、风湿热型、寒热错杂型、气血亏虚型、脾胃虚弱型、肝肾亏损型等。还有些医家先把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早、中、晚期,或急性期、亚急性期、缓解期,然后在此基础上辨证论治。
1.谢建华分五型论治
(1)湿热阻络型。
治以清热祛风,利湿活络,消肿止痛。
药用生石膏30克(先煎30分钟),知母10克,防己20克,苡仁30克,苍术1 5克,黄柏12克,海桐皮15克,鸡血藤20克,忍冬藤20克,威灵仙15克,羌活、独活各12克,甘草6克。
(2)风寒型。
治以疏风散寒,化痰通络。
药用制川乌15克,(先煎30分钟),麻黄10克,桂枝12克,羌活、独活各12克,细辛4克,威灵仙15克,姜黄20克,鸡血藤12克,稀莶草20克,甘草10克,炙没药6克,痛甚加全蝎3只、蜈蚣2条。
(3)寒热错杂型(亚急性期)。
治以清热散寒并用,通经活络止痛。
药用金银花20克,连翘20克,桂枝12克,赤芍15克,鸡血藤20克,鹿角霜10克。热重加桑枝、忍冬藤;寒重加麻黄、细辛、附子。
(4)气血两虚型(亚急性后期)。
治以益气补血,舒筋活络。
药用黄芪30克,当归12克,熟地20克,桂枝12克,附子10克,鸡血藤20克,白术12
克,甘草6克,忍冬藤20克。
(5)肝肾亏损型。
治以补肝肾,益气血,舒筋活络。
药用川断15克,寄生12克,怀牛膝12克,炒杜仲12克,熟地20克,狗脊20克,木瓜12克,地龙10克,白术10克,云茯苓20克。
共治疗523例,总有效率94.7%。
2.王继学分三型论治
(1)湿热瘀阻型。
药用汉防己、苍术、黄柏、土茯苓、独活、海桐皮各12克,薏苡仁20克,宣木瓜15克,松节10克。
(2)寒湿痹阻型。
药用制川乌、桂枝、生麻黄各6克,附子、细辛各3克,白芍、威灵仙、猪苓、川牛膝各12克,茯苓、桑寄生各15克。
(3)痰瘀痹阻,内脏亏虚型。
药用鸡血藤、首乌藤各20克,黄芪、当归、桃仁、红花、制南星各9克,赤芍、川芎、白芥子、广地龙各12克,半夏、全蝎、蜈蚣各6克。
治疗48例,总有效率85.4%。
3.周学平将中、晚期分二型治疗
(1)阳虚寒凝,痰瘀互结型。
用舒关温筋冲剂(由淫羊藿、制川乌、威灵仙、白芥子、土鳖虫、熟地、鸡血藤等组成,每包5克,含生药16.5克),每次1包,1日3次,温开水送服。
(2)阴虚热郁,痰瘀互结型。
用舒关清络冲剂(由生地、制首乌、石楠藤、秦艽、凌霄花、鬼箭羽、胆南星、露蜂房、地龙等组成,每包5克,含生药12.5克),每次1包,1日3次,温开水送服。
共治疗87例,总有效率90.8%。
4.宋安尼按早、中、晚三期分型治疗
(1)邪袭肌表型(早期)。
治疗取重剂黄芪配合祛风散寒除湿,温筋通络之品,药用生黄芪90克,羌活、熟附片、桂
枝、苍术、秦艽、川芎、牛膝、威灵仙各10克,乳香、没药、甘草各6克。
(2)邪郁化热型(中期)。
治疗取重剂黄芪配以寒热并用,通阳行痹之品,炙黄芪60克,白术、桂枝、防风、熟附片、赤芍、知母各1 0克,白芍、忍冬藤、络石藤、威灵仙各20克,延胡索15克,麻黄、甘草各6克。
(3)久病虚损型(晚期)。
治取大剂蜜炙黄芪配以养血活血,补益肝肾及虫类之品,蜜炙黄芪90克,生地、熟地、丹参、当归、仙灵脾、续断、桑寄生、杜仲、透骨草各1 O克,鸡血藤、乌梢蛇各20克,细辛6克,全蝎10克,蜈蚣5条。
共治疗21例,总有效率90.5%。
5·姜华按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二期治疗
(1)急性发作期(炎症期)。
中药以清热养阴,润筋通络方药为主,生地30克,赤芍30克,当归15克,忍冬藤30克,络石藤20克,鸡血藤20克,秦艽20克,金刚刺1 5克,丹皮10克,虎杖15克,牛膝1 o克,乳香5克,没药5克等。
伴鼻衄或齿衄,舌红绛者,可加水牛角、紫珠、鳖甲等;如口干目涩症状明显者,可另加杞子、麦冬、石斛各10克,泡水代茶。
(2)缓解期。
以中药左归饮加减,熟地15克,山药15克,枸杞子10克,甘草3克,茯苓10克,山茱萸15克为主,加以女贞子15克,墨旱莲15克,赤芍30克,生地30克,秦艽20克,金刚刺15克,鸡血藤20克,培补肝肾,润筋活络。
共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5例,总有效率91.4%。
6.蒋绍义分为周围型及中心型论治
(1)气虚(肾气虚)血瘀,湿留关节周围型。
治法以补肾活血,祛风利湿,强筋散结为原则。
生黄芪40克,仙茅9克,淫羊藿15克,红花5克,川芎12克,桂枝15克,桑枝20克,细辛5克,雷公藤10克,怀牛膝20克,松节10克,乌梢蛇15克,砂仁10克。
关节肿胀明显加苡仁、防己;热象显著加白花蛇舌草、生地、滑石;疼痛甚者加三棱、莪术、蜈蚣、全蝎;肢节怕冷,得热痛减者加附片、川乌。
(2)阳虚(肾阳虚)寒凝,湿阻腰腿中心型。
治疗以温肾活血,祛风通络,散瘀逐邪为法则。
鹿角片10克,仙茅10克,淫羊藿15克,杜仲15克,狗脊15克,雷公藤15克,赤芍、10克、红花5克,丹参15克,乌梢蛇20克,砂仁10克,甘草10克。
不规则发热者加知母、地骨皮、滑石;脉搏快加柏子仁、当归、石斛;寒象甚者加附片、川乌;气虚者加沙参、黄芪、玉竹。
血虚者加当归、熟地、阿胶。
(3)阴阳两亏,痰血凝集混合型。
本型患者病情较重,具有周围型和中心型的特点,治法以滋肾活血,清热逐痰,消肿止痛,软筋散结为原则。
知母15克,地骨皮15克,山茱萸20克,白芥子10克,胆南星10克,鹿角片15克,淫羊藿15克,雷公藤15克,穿山甲15克,乌梢蛇20克,黑蚂蚁7克(瓦片焙干研粉冲服),三七20克(研细冲服),红花15克,神曲15克,砂仁10克。
关节疼痛较剧者加全蝎5克,土鳖虫10克;得热痛减有寒象者去知母、地骨皮,加附片、川乌、桂枝;肢体麻木,苔白厚腻,脉象濡滑者,加桑枝、细辛、僵蚕、防己、苡仁;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伴发热,口干,烦躁,苔黄厚腻,脉象数或滑数者,去鹿角片、胆南星,酌加生地、黄柏、忍冬藤、白花蛇舌草。
7.胡绮云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致残阶段分二型治疗
(1)肝肾两虚挟寒湿型。
治以祛寒燥湿通络。
龟板30克,熟地30克,骨碎补20克,田七片10克,首乌15克,地龙10克,北黄芪1 5克,蜈蚣3条,甘草6克,熟附片15克,桂枝15克,鹿角胶15克(烊冲),海风藤15克。1个月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2-3个疗程,治疗后显效率为57.1%。
(2)肝肾两虚挟湿热型。
治以清热利湿泻火。
龟板30克,熟地30克,骨碎补20克,田七片10克,首乌15克,地龙10克,北黄芪15克,蜈蚣3条,甘草6克,知母15克,桑枝15克,络石藤30克,黄柏9克。
疗程同上,治疗后显效率66.6%。
疗效判断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南》。
8.么远对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三型论治
(1)湿热内蕴型(共38例)。
治以清热化湿,通络止痛。
方药:
青风藤30克,乌药9克,威灵仙9克,独活9克,生石膏30克,知母1 0克,桑枝30克,滑石9克,丝瓜络15克~30克,苡仁9克,桃仁9克,红花9克。
(2)寒湿阻络型(共9例)。
治以散寒除湿,活血通络。
方药:
制乌头3克~6克,麻黄9克,细辛3克,桂枝9克,秦艽9克,防己9克,生苡仁9克,鸡血藤30克,熟附子6克~9克,丹参9克,全蝎5克。
(3)肝肾亏虚型(共3例):,治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
方药:
生黄芪20克~30克,独活9克,川断9克,桑寄生15克-30克,狗脊9克,牛膝9克,全蝎5克,熟地15克-20克,穿山甲9克,青风藤30克,海风藤30克。
治疗后显效7例,有效3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4.0%。
关键字: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类风湿性关节炎饮食,类风湿性关节炎医院,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偏方,类风湿性关节炎食疗
相关资讯:
百度_类风湿性关节炎吧_老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万成明,男,1938年出生于重庆市永川县一个中医骨科世家,自幼受父辈影响,酷爱...5 回复:老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真的吗,? 我父亲也是类风湿, 手关节...
第四篇: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妙用(李可老中医澳洲演讲)
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妙用(李可老中医澳洲演讲)
李可老中医澳洲演讲 中医药治疗疾病的妙用
谙熟药性权衡剂量方可提高疗效
中医看病,主要是诊脉、辨证、用方。方由药组成,谙熟药性是前提。谙熟药性只背熟大学课本《中药学》还是远远不够的。真正掌握一味药,不仅要知其然,还要力求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用好它。
比如黄芪,生于中国北方,根长数尺,深入土中,其根体极松,孔道多而大,下吸地下黄泉之水,上滋苗叶。其皮色紫黑,紫可入心补心气;黑可入肾补肾气;气温与肝气相投,故可入肝补肝气;其肉色黄,味甘,入脾,大补脾气而生肺金之气,且诸气皆统于肺,肺行呼吸,是为诸气之总司令,所以说黄芪于人身诸气皆补。我在临床中,不管遇到什么疑难杂症,凡见气虚下陷者,皆重用黄芪,疗效很好。比如我曾治疗一40岁男性糖尿病,极其瘦弱,全身一点气力也没有,走路稍快即气喘吁吁,胸闷气短,两寸根本无脉,关尺脉微弱,稍微能摸着一点,证属大气下陷。令其每日服黄芪30g,连续服了两个多月,人也有了精神,体重也增加了,化验血糖尿糖皆恢复正常。只是服药后出现口干口苦,知服黄芪造成了内热,遂加知母30g同服,又服了一个月,一年后随访,病情稳定。
辨证准确,谙熟药性,选对药方,还不够,有时还得用足量,才能取得疗效。2001年曾接诊过另一例37岁男性糖尿病患者,在某医院住院20余日,西医以降糖片、胰岛素之类药品治疗,中医则按消渴证与服滋阴养津中药,口渴虽止,但身体异常消瘦困乏,血糖虽减,但还是时有起伏,小便比常人多数倍,诊其脉极沉细弱,舌苔中心剥落一片,且有干燥裂纹,饮食精神不振,小便时可嗅出糖气与烂苹果味。根据脉证诊为气虚下陷,津液不升,遂处方:黄芪30g,升麻6g,以升津液,佐以山药30g,生地30g,元参20g,麦冬20g以滋阴;并用川萆薢15g以固小便。药进4剂,丝毫无效。思之再三才恍然大悟:此人脾气不足,失掉统摄糖质能力,故随津流出,黄芪量小殊难奏功,再之前医已服过许多滋阴养津药,脾已为水湿浸泡而壅遏,脾之不运必有瘀血水湿互阻,气不返而津不升,故口干不欲饮,法当用黄芪大补脾气,兼以活血化瘀并固肾关,遂又处方:生黄芪90g,升麻6g升津补脾,桃仁10g,红花10g,血竭3g(为末冲服),郁金10g活血化瘀;苍术10g燥湿引入脾经,川萆薢10g利湿而固小便。此药连服两剂,血糖减少,尿量亦减。后每诊皆加黄芪30g,余药不变,渐加黄芪至每剂240g时,小便已近常人,尿中已无烂苹果味与糖气,化验尿中已无糖,血糖亦恢复正常,遂又将黄芪逐渐减少而服之,以善其后,到减至90g时停药观察,一年后亦未反复,此病治疗1个多月,服黄芪5000g多,始收全功。
治疗急危重症,需要大剂量用药
2000年10月6日,我在某医院治过一个心肾衰竭的病人,当天下午6时忽然不能说话,以手指比划心脏,示意此处极端痛苦,不能平卧,呼吸难以继续,面色晦暗,口唇指甲青紫,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汗出如油,舌红光无苔,脉浮虚大而数(260次/分),血压已测不出,气息奄奄,证属阳脱阴竭,危在倾刻,速予李可老师的“破格救心汤”:附子、山萸肉、干姜、炙甘草、红参(另煎浓汁对服)、生龙牡粉、麝香,因病势危急,用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8时许,病势未转,二剂时附子加量,病情稍稳定。11时又服第三剂,附子又加量,病势开始趋缓,至次日清晨6时,口唇指甲青紫已退,四肢转温,还不能坐起说话,脉亦变缓(90次/分),血压160/70mmHg,调理1个星期后出院。使用破格救心汤的关键是附子要重用,这个病人附子用至300g时,才转危为安。大家知道,因为附子毒性大,不敢用,我在临证中常用大剂量附子抢救危重病人,其毒性正是起死回生的药效之所在。
谙熟药性,治病时有时不用方剂,只用一味药也能治好病,甚至收到奇效。当然,用一味药治病,剂量就得大。下面举一些我治过的例子。
有一60岁男性患者,一连好几天心跳心慌,头上出汗,身上无汗,严重时甚至突然晕倒在地,诊其寸脉大而实,余脉皆正常。此为脱症,时间长了也危险。我用甘草60g,先熬了喝,又再泡着喝,一剂即愈。此即“甘以缓之”也。
有一位20多岁妇女,产后失眠已3个月,严重到通宵不眠,遍服中西药无效,疲惫不堪,痛苦异常,奶水也没有了。我诊其脾胃脉沉弱,显然是脾虚胃弱所致。前医根据《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用半夏秫米汤也没效。我开了白术60g令其煎服,当天即能睡3~4个小时,连服10天后,已能睡7~8个小时,饮食也增加了,奶水也有了。此因土主镇静,土气不足亦睡不着,非大补脾土难以奏功。
有一40来岁男子,很瘦,全身疼痛,吃什么药都没效。诊其脉大而空(血少),《金匮要略》说:“男子平人,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此为劳病,我令其每天用生地120g,煎水服之,服了近半个月才不疼了。瘦人多火,此人是血不足的“痹证”,用大剂生地滋阴(补血)降火就不痹了。《神农本草经》说生地“除痹”,除的就是这种“痹”,不是什么痹都除。
有一个10来岁小儿患尿血1年多,瘦弱不堪,尿黄赤疼痛,尿到石地板上都染上黄赤色,难以清洗掉。前医开的都是导赤散、八正散等利尿止血药均无效。我给他开了120g甘草梢,让分四五次煎服,服了第一煎尿就变白色了,药尽病愈。甘草梢清火解毒,又能利尿,不须引经药,以梢导梢,服后药力一下子就到了膀胱,杂药乱投反而无效。
我举以上这些例子,主要是想说明,作为中医,一定要知道光按照教科书或药典上规定的剂量用药,在许多情况下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久治不愈的疑难病、急危重症,必须用大剂量才能提高疗效。像肺癌晚期病人一口一口地咯血,我常在辨证方中加入仙鹤草120g,三五剂药就能止住咯血,不咯血了,病情好转,病人也增加了用中药的信心,有的竟神奇般地治愈了,有的延长了寿命。这些大剂量用药是我个人在实践中摸索的经验,仅供大家参考,不能照搬,辨证不准确,大剂量用药就会出差错。
当然,也有的病,大剂量用药没作用,反而小剂量用药才有效。例如“梅核气”,即咽喉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我按书本上学来的半夏厚朴汤很少取得疗效,而用白芥子1.5g,桔梗2g,甘草1.5g,硼砂1g,陈皮6g,乌梅9g,利咽豁痰,剂量虽小,每每取效。因为中医有句话,叫“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意思是治上焦的病用药像羽毛一样轻,才能取得疗效。又如春天感冒,头微痛、鼻塞、咳嗽、微热、恶风,此为风伤卫之轻证,需用《时病论》的微辛轻解法,即用苏梗5g,薄荷3g以轻宣肺气;牛蒡子5g,桔梗5g,以解太阴之表;栝楼壳6g,橘红3g,以畅肺经之气,常是一二剂收功,倘用麻桂羌防辛温解表,则药过病所,不仅病不得愈,反而造成表虚汗出,腠里疏松,留下稍受风寒即感冒的毛病。总之,剂量大小一定要因人、因病、因时而异,该大则大,该小则小,不可一概而论。所谓纯中医问题,实际上就是中医问题,只不过当前出现了中医西化的严重现象,所以人们才提出了纯中医的概念,以示区别于那些名为中医实则用西医思维诊病的人。一句话,纯中医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医,这也算是中医在名称上打了一个时代的烙印吧。
再谈纯中医问题
我对中医的接触、学习、关注与思考,应该说有半个世纪之久。在此,我愿以过来人的身份再谈一点自己的切身感受。
记得小时候,在我的前辈中,远近乡里总是有名震遐迩的老中医,他们立起沉疴的妙闻趣事,在百姓中津津乐道,可以说是不绝于耳。那时候,各县有各县的几大名医,各省有各省的几大名医,他们如雷贯耳的名气,不是靠电视、报纸宣传出来的,也不是哪一级政府命名的,而是靠他们实际治病的神奇疗效,由百姓们口口相传、约定俗成的。他们头上虽然没有“教授”、“主任”、“专家”这些炫目的头衔,也没有政府给的特殊津贴,多数还名不见经传,但他们确实是得其真传的纯中医,他们哪个人有什么绝活儿,有什么特长,百姓们清楚得很,“引车卖浆者流”也不例外。那时候,百姓们找个好中医看病还是不难的,正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失,老一代名医相继逝去,这样的局面也渐行渐远。现在打开电视、翻开报纸、走进医院,中医“教授”、“主任”、“专家”扑面而来,现代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不仅强大,而且手段不断翻新,真是“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但令人失望的是,牌子换了,疗效也换了,中医治病神奇疗效的传闻,在我耳边也越来越少,代之而起的是百姓们“现在找个好中医太难了”无奈的“一声叹息”。现在不用说找个过去那样的名中医了,就是找个不开化验单、检验单、认认真真号脉按照中医思维看病的所谓纯中医,也绝非易事。
从1984年起,我在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主持中医药图书出版工作,由于我本人从小对中医的耳濡目染,对中医的热爱与执着,加之本人又是个中医师,所以决心利用这个具有新闻性质的职业为振兴中医出把力。15年来,我带领本社同仁跑遍大江南北,积极组织出版了以中医为主的医药图书。1994年《出版参考》公布了“读者心目中的名社名书”,偏居一隅的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名列其中。然而说句老实话,在我社出版的上千册中医图书中,真正让我感到确有实用价值、能在手头把玩的不出10种,而在我所接触的数百名中医书的作者中,据我观察,能够用中医思维看病的也不过三五人而已。15年辛苦不寻常,竟是如是之结果,这可真成了“天涯何处觅芳草”了。
2005年,澳大利亚大使馆参赞助理杰森女儿的慢性湿疹经我治愈,感激之余他邀我去澳大利亚看病,我说:“不行啊,我不懂英语。”哪知听了这话,他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你错了,我们澳大利亚人专找不懂英语的中医看病,我们认为这样的人才是正宗中医!”这话让我吃了一惊。
第二年底,当我终于踏上了澳大利亚的土地的时候,似乎是明白了点什么。那一天我在某大学中医系与同学们一起座谈,得知他们教学模式完全是照搬我们的,即中西均有,他们毕业后同样存在就业难的问题,甚至连实习的地方也找不到。可谁都知道,澳大利亚中医诊所是很多的,怎么能找不到实习的地方呢?我带着这个问题请教澳大利亚中医针灸学会秘书长刘炽京,他说:“他们(指中医大学毕业生)什么都不会,所以我们的诊所拒绝他们来实习!”我们知道,澳大利亚是全球除中国以外第一个承认中医中药的国家,维多利亚州还实现了中医立法,他们中医诊所的中医大夫只准开中药,不准开西药,他们都成了纯中医了。无怪乎我只讲了点传统中医思维用药的经验,他们听后居然惊呼:“这回是真中医来了!”
往事如烟,小时候我亲自感受的中医风采已成了遥远的回忆。而今天,我开始从外国同行那里听到了“真中医”这个称呼,从我接触的洋人那里又得知“正宗中医”这个词。1996年我去美国时,还看到有的州中医考试的课目竟有我们久违了的王叔和的《脉经》。殊知在我们这边对于脉诊无论从教学还是到临床几乎快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怎么他们洋人重又拾起来了呢?难道当我们要“辞旧迎新”时,他们却要返璞归真不成?现在,我又看到了报上关于培养新中医还是纯中医的争论,却也是针锋相对,面对中医的是是非非,倒叫我这个普通中医心绪难平,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因而写出了如上的回忆文字,虽属浮光掠影、零星八碎,但毕竟耳闻目睹,非敢杜撰,但愿能给人一点点启迪。
第五篇: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之心得体会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之心得体会
——师从林英基老中医之笔录 李爱民
林老认为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多表现为气虚、心阳虚及气阴两虚;标实多表现为血瘀、气滞、痰浊、寒凝,临证时要注意辨证论治。
一、祛痰通络 活血化瘀。《症因脉证·胸痛论》提出“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胸闷胸痛矣”。指出痰瘀阻络,导致胸痛。现代人多属湿浊偏胜体质,湿浊久之则变为痰浊,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失常,血液瘀滞,痰瘀互阻致心脉不畅,发为胸闷心痛。在临床上此类患者较多见,表现为胸闷胸痛,入夜尤甚,痛引肩背,心悸,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舌质紫暗,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治疗多以祛痰通络、活血化瘀为法。方用栝楼薤白半夏汤和血府逐瘀汤加减,临床多用全栝楼、薤白、半夏、当归、桂枝、桃仁、红花、牛膝、生地、赤芍、陈皮、茯苓等。
二、通阳散寒 豁痰下气。《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脉证并治》曰:“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者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胸阳不振,阴邪(寒邪,痰浊,水邪等)干犯,气机阻滞是其发病的机制。此类患者临床多见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心痛彻背,背痛彻胸,感寒痛甚,痛剧则肢冷而厥,面色苍白,舌苔白,脉沉细或沉滑。治疗上以通阳散寒,豁痰下气为法,方多用栝楼薤白半夏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临床 多用全栝楼、薤白、半夏、枳实、桂枝、厚朴、党参、陈皮等。
三、滋阴益气,兼以活血。现代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气阴两虚夹瘀者甚为多见,其中中老年患者最多。中医认为:“年四十阴气自半矣。”加之长期从事脑力劳动、长期工作紧张和压力大,就会“劳心思虑伤心脾”,致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而发胸痹心痛,此类患者临床多见胸闷,心前区隐痛或刺痛,时发时止,心悸,气短,易汗出,面色少华,舌淡边有齿痕,脉细缓或弦细。临证之时以滋阴益气,兼以活血之法,每多收到良效。临床多用太子参、玉竹、麦冬、杜仲、枸杞、川芎、当归、丹参、红花、赤芍、炒枣仁等。
四、芳香开窍 温通止痛。《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说明寒性凝滞,阴寒之邪偏盛,气血为之闭阻则发心痛。此类患者临床多见胸闷痛时发时止,遇寒加重,心痛剧烈,牵引左肩,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唇甲青紫,舌暗红,苔白腻,脉沉弦。因寒所致的疼痛宜散寒温通止痛。正如《医门法律·申明仲景律书》所言:“诸经心痛,„„宜亟温其经,诸腑心痛,„„宜急温其腑”。临床多用川椒、吴茱萸、干姜、麝香、木香、细辛、白术、附子、姜黄、厚朴等。
五、滋阴益肾 养心安神。临床冠心病心绞痛常见心肾阴虚证型,心阴虚临床多见胸闷,气短,心悸,眠差等。肾阴虚临床多见胸闷,气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症状,舌质暗,苔薄白,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沉弦。治疗上以滋 阴益肾、养心安神为法,方多用杞菊地黄汤和首乌延寿丹加减,临床多用丹皮、桑寄生、菊花、生地、菟丝子、黄精、首乌、茯苓、牛膝、枸杞、酸枣仁、生龙牡等。
六、疏肝泄热 活血止痛。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很多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患者多表现紧张,易冲动,个性强,急躁等。为了实现愿望又常常压抑强迫,思虑烦多。这类患者往往肝气郁结,最易化火,火盛易煎熬营阴,耗伤心络。加之瘀血阻络,故见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治疗上多用疏肝泻热法,兼以活血止痛。临床常用柴胡、郁金、金银花、黄芩、菊花、丹参、麦冬、茯苓、白芷、葛根、川楝子、延胡索等,对于缓解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有较好疗效。此外,因为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症状为心绞痛,故寻找中医中药中有效止痛剂甚为重要。中药单味药中麝香、三
七、荜拔、乌药等,药对中延胡索合冰片、西洋参合三
七、蒲黄合五灵脂、檀香合丹参、佛手合香橼等均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在临证时应该注意据证选用。林英基教授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林老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是在正气内虚的基础上感受外邪,伤及肝肾阳气,使气滞血瘀,水气不化,血瘀水泛上凌心肺,外溢肌肤所致。系标本具病,本虚标实之证,心之阳气(或兼心阴、心血)亏虚为本,瘀血、水停、痰饮为标,心气虚是病理基础,血瘀是中心病理环节,痰饮和水湿是主要病理产物。总的病机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治法总以益气活血,温阳化饮为基础。其基本处方为:党参、黄芪、泽兰、车前子、猪茯苓、葶苈子、丹参、红花、桂枝、北五加皮、白术。以此方为基础,再根据不同临 床分型加用不同的药物。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风眩的范畴。风眩指因肝肾阳亢阴亏,风阳上扰,气血逆乱所致。以眩晕,头痛,血压增高,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眩晕类疾病。风眩之病位虽在心脉,影响脑神,但其因常与肝肾阳亢阴虚有关。素体阳盛,肝阳上亢,上扰清窍;或平素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或长期忧郁恼怒,气郁日久化火,肝阴暗耗,风阳升动,皆可致气血逆乱,上扰清窍,发为风眩。风眩日久不愈,可影响及心,并可导致中风,则病情危重。分证论治:
1、肝阳上亢证,证候:眩晕,头痛头胀,头重脚轻,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平肝潜阳。主方:天麻钩藤饮(石决明 钩藤 杜仲 天麻 黄芩 牛膝 栀子 益母草 夜交藤 茯神)加减:可选加玉米须、莶草、地龙;头痛,加夏枯草、茺蔚子、全蝎。
2、风痰上扰证,证候:头痛,眩晕,胸闷心悸,纳少,呕恶痰涎,形体肥胖,苔白腻,脉弦滑。治法:祛风化痰。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制半夏 白术 天麻 陈皮 茯苓 甘草 生姜 大枣)。加减:可选加玉米须、杜仲、草决明、牛膝、密蒙花等。
3、肝肾阴虚证,证候: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口燥咽干,肢体麻大,腰膝酸软,头重脚轻,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法:滋补肝肾。主方:一贯煎(沙参 麦冬 当归 生地 枸杞 川楝子)。可选加玉米须、杜仲、牛膝、密蒙花等;头痛,加天麻、茺蔚子、全蝎。
4、阴阳两虚证,证候:眩晕,耳鸣,体瘦,神疲,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心悸腰酸,舌淡少津,脉弱而数。治法:滋阴补阳。主方:二仙汤(仙 茅 仙灵脾 巴戟天 黄柏 知母 当归)。可选加杜仲、牛膝、天麻、茺蔚子。
林英基教授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从心衰的临床表现看,心力衰竭属中医“心悸”、“怔忡”、“喘证”、“水肿”、“心水”、“痰饮”范畴。中医文献中虽无心力衰竭这一病名,但对心力衰竭的病因、临床表现都有描述。如《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又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悸,其人阴肿。”又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作也。”《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痛,恶血在内。”
林老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是在正气内虚的基础上感受外邪,伤及肝肾阳气,使气滞血瘀,水气不化,血瘀水泛上凌心肺,外溢肌肤所致。系标本具病,本虚标实之证,心之阳气(或兼心阴、心血)亏虚为本,瘀血、水停、痰饮为标,心气虚是病理基础,血瘀是中心病理环节,痰饮和水湿是主要病理产物。总的病机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治法总以益气活血,温阳化饮为基础。其基本处方为:党参、黄芪、泽兰、车前子、猪茯苓、葶苈子、丹参、红花、桂枝、北五加皮、白术。以此方为基础,再根据不同临床分型加用不同的药物。
例:患者,男,52岁,干部。初诊:有冠心病史11年,近1年来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坐起后可缓解,自觉发作时心律不齐,心悸,乏力,双下肢发胀,口唇发绀,时有气短,近半月来因劳累诸症加重,遂来就诊。就诊时精神倦怠,呼吸困难,胸闷气短,心悸,动则加重,乏力,发绀,双下肢发胀,纳差,大便秘结,夜寐不安。查体:血压113/83mmHg,心率80次/分,两下肺可闻及细小水泡音。舌体胖而暗淡,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按之无力。辨证为气虚,血瘀,水停。治以益气,活血利水。处方:党参 15g,生黄芪20g,泽兰15g,车前子(包煎)15g,猪茯苓各 15g,葶苈子(包煎)15g,桑白皮10g,丹参20g,红花10g,桃仁10g,远志10g,炒枣仁15g,郁金10g,枳壳10g,赤芍10g。本方共用14剂,诸症悉平。本患为喘症,系心病日久,心气虚,心阳衰微,致脾肾阳虚,活动则胸闷,心悸,气短;脾肾阳虚,脾失健运,则纳差;水液运化不利,温煦不足则四肢发胀;心主血脉,心气虚则血脉运行不畅,易形成血瘀,可见舌质紫暗。证属气虚,血瘀,水停。方中以党参、生黄芪益气;车前子、猪茯苓、葶苈子、泽兰、桑白皮健脾,泻肺利水;丹参、红花、桃仁、赤芍、郁金、枳壳活血通脉;远志、炒枣仁养心安神。在治疗心衰时以基本方加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不良反应小,症状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减少了口服强心、利尿剂带来的不良反应。若吐者加用竹茹、生姜;咳嗽,喘息不得卧者,加紫苏子、白果、炙麻黄;若水肿明显并伴咳吐稀白泡沫痰者,加白术、茯苓、车前子、紫苏子、白芥子等健脾利水祛痰之品;若阳虚明显,畏寒肢冷者,加菟丝子、仙茅、补骨脂等温补肾阳之品,或酌加桂枝,可配麦冬以防温燥伤阴;阴虚明显者,去附片加麦冬、五味子;若阳脱可用生脉、四逆各方,以益气回阳固脱,并配相应的西药结合应用以图转危为安。善治者治皮毛,上工治未病,见微知著,察色按脉,中医在防治心血管病上有其独到之处,对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显著疗效,但急、慢性心衰、顽固性心衰应结合相应指南系统治疗,在应用中药汤剂时有的应结合西药,中西药结合以增进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