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思路(日本讲稿)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思路
中国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
荣新奇
“溃疡性结肠炎”(UC)相当于中医病名国家标准的“大瘕泄”,亦有诊断为“休息痢”。中医认为其发病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脏腑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发生本病。限于篇幅,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大陆中医治疗UC的基本思路,并讨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大陆中医治疗UC的基本思路简介
1、辨证论治加减法。这是一般中医医师多为使用的方法,即将UC分为6~8个中医的证型,选用经典的方剂来加减应用,或是口服或是经肛门灌肠给药。一般有分型有:⑴.湿热内蘊型:方用芍药汤或白头翁汤或葛根芩连汤加减。⑵.脾胃虚弱型: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⑶.脾肾虚寒型:方用四神丸合理中丸或用真人养脏汤加减。⑷.肝郁脾虚型:方用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加减。⑸.阴血亏虚型:方用驻车丸加减。⑹.血瘀肠络型: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⑺.寒热错杂型:方用乌梅丸加减。⑻.脾虚湿热型:方用连理汤加减。这种方法可以辨证选用对证的成药来治疗。
2、专方专治法。这是部分现代中医临床师发明的方法,即根据自己的临床用药体会,组成一个固定的配方,或制为成药(丸、胶囊、口服液、灌肠液等)或配成汤剂,治疗UC。如结肠灵胶囊、结肠炎丸、苦参片、肠康片、虎地胶囊、岐宝胶囊、结肠宁灌肠剂、康复新水剂等。
3、专方专法加减法。有部分专家在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可以用一个固定的方剂或一个固定的治法,随证(症)加减药物来治疗UC,可以口服也可以灌肠。如:谢氏[1]用逐瘀清肠汤(当归、赤芍药、牡丹皮、川芎、桃仁、红花、炒延胡索、五灵脂(包)、枳壳、香附、台乌药、生甘草各10g)加减治疗,便中带脓血者加金银花30g、川黄连log,蒲公英15g;便中黏液较多者加白芷log、马齿苋20g;久泻不止者加煨诃子10g、煨葛根20g;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者加潞党参20g、黄芪30g;形寒肢冷、五更腹泻者加熟附子10g、淡干姜3g。戴氏[2]拟健脾祛湿法,药选萆薢l5g,黄连、吴茱萸、白芍、厚朴、法半夏、石菖蒲、桃仁、红花、蚕砂各10g组成方剂;若口渴、口苦、苔黄等湿热象较重者,黄连加量至15g,可加白头翁、黄芩、败酱草以泻火解毒;若面色萎黄、体倦无力、遇生冷与寒冷则泻下白冻粘液,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者加白术、升麻、柴胡以健脾益气,升清举陷;腹痛较重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行气止痛;便脓血较多者加生地榆、槐花炭止血;泻下无度者加乌梅、诃子、五味子涩肠止泻。等等。
4、个性分步治疗法。这是个别专家总结的方法。如:(1)急、慢二步法:有李乾构氏(3)将本病分为急性活动期、缓解恢复期二步来治疗,在急性活动期分脾胃虚弱、大肠湿热证,用清化溃结汤(白头翁15g、红藤30g、黄连10g、广木香10g、虎杖15g、六一散20g、焦四仙各10g、生黄芪20g、生薏苡仁15g、生白术15g);缓解恢复期用健脾溃结汤(黄芪30g、白术15g、炒薏苡仁15g、五味子10g、补骨脂10g、肉豆蔻10g、广木香10g、焦四仙各10g、红藤20g、六一散20g)。董建华氏(4)将本病分为初期和后期,初期用董氏理肠饮(葛根、黄连、白头翁等)口服和灌肠;后期用董氏益肠饮(党参、茯苓、木香、炮姜、白芍等)口服。(2)三步法:有黄德亚氏(5)的“下、消、补”三步法,第一步“下”法荡涤胃肠秽污,方用增液承气汤加减(生地、玄参、槟榔、赤白芍、苍白术、青陈皮、生大黄、黄连、桃仁、制乳没);第二步“消”法健脾消食,方用大安丸加减(生白术、制半夏、茯苓、陈皮、莱菔子、鸡内金、连翘、焦三仙、山楂、薏苡仁、白芍);第三步用“补”法补气培土、健脾固肠,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木香、炒扁豆、罂粟壳、砂仁、莲子、薏苡仁、仙鹤草)。黄氏认为此三步法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先消后补、或三法混合运用,不必拘泥。临床还有李社光氏(6)的“清、调、固” 三步法,第一步“清”,为治疗早期UC的实证或实证重于虚证者,以达祛除肠间湿热瘀滞之病邪,方用蚤休、白花蛇舌草、虎杖、延胡索、黄连、郁金、茵陈、枳壳、冬瓜仁、凤尾草、路路通、仙鹤草、败酱草、薏苡仁),10天1疗程,中病即止,一般1~3个疗程;第二步“调”,治疗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方用白花蛇舌草、延胡索、白术、茯苓、白芍、陈皮、仙灵脾、防风、刘寄奴、木香、薏苡仁等随证(症)加减,10天1疗程,耐心坚持6~10个疗程至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正常;第三步“固”,巩固疗效,包括药物和饮食、劳逸调养,是防止复发的关键。药可以用党参、神曲、茯苓、白芍、刘寄奴、杜仲、山萸肉、枳壳、柴胡、陈皮、薏苡仁等,7天1疗程,坚持2~5个疗程,可以口服合并灌肠。此外,荣新奇氏的“三步四法序贯疗法”在临床上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见另文)。
5、综合治疗法。临床还有一些医师喜欢综合地运用多种方法一起治疗UC,如口服+灌肠+静脉滴注中药;口服+动脉介入灌注中药;口服+针灸;灌肠+脐疗;中药+西药等等。
总之,因本病作为独立性疾病的历史只有200余年,又是世界性难题,故现代中医临床医师在了解本病后,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在继承传统治疗思路的基础上发明了许许多多的治疗方案;已发表的数以千记的文献和实践证明中医药对轻度、中度的UC具有十分明显的疗效,也因而中国大陆的重症(度)UC比较少见。
二、中医治疗UC的未来发展方向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道领域目前的研究重点之一。中医药综合治疗UC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迅速缓解症状、取效时间快、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体质、副作用少而安全等。
1、目前中医药治疗UC存在的几个问题
在UC病的治疗中,中医药的问题或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取效时间的精确性、饮食控制、病人的依从性、重症病例的逆转。
1)、取效时间的精确性。每个医师对本病的辩证和用药经验、水平不同,明显地影响到中医药疗效的发挥。给药途径和剂型的不同也影响疗效,如经肛门灌肠/滴注/栓剂/糊剂治疗有效(现代医学也采用这种方法),但也具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药液保留时间因病情、操作方法和个体反应不同而不理想;而且对于病变部位较高的患者(如病变位于乙状结肠以上部位时,药液难以到达病变部位),近期疗效好而远期不理想;口服药有效,但结肠溶解的药物少,明显制约疗效的发挥;脐疗药的吸收程度也影响疗效。这些问题都影响中医药治疗本病的取效时间,不能比较精确性的预计什么时候发挥疗效,或者能保持多长时间的疗效,使得给药频率依靠个人的经验来决定。
2)、饮食控制。中医药治疗UC有效,但有明显的饮食和生活要求,这是中医的特色,而往往病人难以接受或坚持。现代医学在这个问题上也观点不明确。
3)、病人的依从性。UC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症状的缓解不等于疾病的治愈,往往患者对此认识不足;即使知道了,也难以长期服药或坚持经肛门给药、针灸、脐疗等。现代医学的方法同样也存在病人依从性差的问题。
4)、重症病例的逆转。重症UC是世界难题,药物的能力十分有限,手术也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这种时候的介入效果不太理想。
以上问题,如果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改变,问题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中医药的疗效将获得迅速的提高或进一步超越现代医学。
2、中医治疗难点的应对措施分析 1)、给药途径改变
已有的研究表明,血管介入治疗对重症及全结肠炎患者是一种新的给药途径,十分有效。但特征性药物研究不多。因此,给药途径改变将是未来的新的研究热点,而相应的药物研究必须刻不容缓地走在前面。
2)、药物剂型改变
研究新的剂型,如将口服中药、针灸药线、脐疗药物通过缓释技术达到靶点定向释放和加强肛门给药的粘附性研究等,这无疑将提高疗效,也将解决病人的依从性的问题。
3)、医学科普教育
本病的复杂性决定了临床医师的工作难度。因此,医师要花费相当的精力来做科学普及工作,尤其是要让病人理解和接受中医药治疗UC的优势和特点,这样才能让病人减少本病带来的痛苦。
参考文献
[1].谢传星.逐疲清肠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8例„J‟.陕西中医,2005, 26(12):1332一1333.[2].戴君妹.健脾祛湿法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20(2):8.[3].李乾构.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论治体会„J‟.北京中医,2000,1:5~6.[4].董建华,等.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报,1995;18(5):47~49 [5].黄德亚.下消补三步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9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8;14(2):31 [6].李社光.分段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总结[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8(1):17~19
第二篇: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研究论文
摘要: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在病因病机,治法治则,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溃疡性结肠炎多以本虚标实为根本,外邪、血瘀、情志等为诱因。中医的治疗多从分期与分型出发。目前的实验结果表明中医药能有效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起到治疗UC的作用。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治法;实验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UC)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疑难病,现代医学对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在我国此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中医对此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其发病的主要症状特点,此病大体上相当于中医的“下利”“久泻”“久痢”“肠癖”“痢疾”等范畴。现通过收集近5年中医药治疗UC的文献,总结UC的病因病机、治法及实验研究,希望能初步构建治疗UC框架,对提高UC的诊治水平有一定的帮助。
1病因病机
目前,西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学尚不明确。一般与免疫异常有关,寄生虫、肠道细菌、病毒感染、精神创伤、遗传等可能为诱发因素。戴宝林[1]认为UC多属本虚标实之象,以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湿热是致病之标,血瘀为局部病理损害。危北海等[2]认为本病多因初起外邪留滞于大肠,郁热破血致病。其病变可涉及气分与血分。初期多属气分,久病则在血分。焦君良等[3]认为本病是因局部毒邪壅滞,产生包括各种致病因素的毒邪以及病理产物的毒邪,阻碍气机,导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病延日久,必将毒瘀壅滞,进而化瘀成痈,损及脏腑,耗伤正气,而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并提出了“从痈论治”治疗观。俞宜年等[4]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久泻、腹痛”范畴,临床多见气血同病,多以肾阳亏虚为本,以肝郁、湿热、血瘀等为标。
2治法
2.1分期论治王新月
认为在活动期以清热化湿为主,兼以调气行血为辅;在慢性持续期以温补脾肾为主,兼以涩肠固脱为辅;在缓解期以温中补虚,除湿导滞为主。谭丹[6]认为本病不管是在活动期还是在缓解期,脾虚作为其基本病机都是贯穿整个疾病过程之中的。在活动期以祛邪实为主,缓解期以兼顾其他脏腑的虚弱。李乾构[7]认为在活动期以健脾助运、清化湿热为主;慢性缓解期则以健脾补贤、除湿导滞为主。
2.2分型论治张相安
将本病分为脾虚夹湿型,治以补气健脾、和胃渗湿;湿热蕴结型,治以清热利湿、调气化滞;血瘀肠络型,治以活血化瘀、理肠通络;脾肾两虚型,治以温补脾肾、涩肠止泻;肝脾不和型,治以疏肝健脾、调气活血;及气血两虚型治以补益气血化滞。黄文武[9]将本病分为脾胃虚弱型、寒热错杂型、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治以健脾益胃;寒热错杂型治以温阳泄热、寒热并用;肝郁脾虚型治以佐肝补脾。
3实验研究
3.1单味药席向阳
运用防风,采用DNBS/乙醇造模,测定COX-2含量;大鼠处死后取全结肠,肉眼及光镜下观察结肠黏膜变化情况,表示中药防风能阻止UC的进一步发展,肯定了防风对UC的疗效。郑子春[11]研究发现黄柏显著降低IL-1β,升高IL-10水平,对主要的致炎因子和抑炎因子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对UC治疗可起到辅助抗炎作用。陈玉杰[12]采用蒲公英水提物干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研究发现蒲公英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组织形态学与病理组织学评分显著下降,血清IL-6显著下降,IL-10显著升高,TNF-α显著下降。
3.2中药复方梁丽等
用乌梅丸干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研究发现,乌梅丸组和美沙拉嗪组中β2AR、β-arrestin2的表达显著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表达率有统计学意义。朱向东等[14]研究发现痛泻药方对TNBS/乙醇法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PPAR-r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有上调作用,对黏膜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ImRNA和ICAM-I蛋白表达有下调作用,从而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起到治疗UC的作用。赵益等[15]研究发现葛根芩连汤能够降低血浆中MPO、H2O2、NO、MDA、P-selectin、IL-18的表达,以及提高血浆SOD、IL-4的表达。说明葛根芩连汤通过增加机体抗氧化用,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从而降低UC大鼠结肠组织细胞损伤,达到治疗目的。赵秋枫等[16]将复合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分为两组,分别为甘草泻心汤组和美沙拉嗪组。观察肠道菌群变化,实验结果显示两组的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增加,大肠杆菌含量减少,表明在抑制炎症方面,甘草泻心汤与美沙拉嗪都起到了治疗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UC的基本病机多以本虚标实为根本,外邪、血瘀、情志等为诱因。治法多从分期与分型出发。中医药在治疗UC的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现阶段动物实验研究证明了中医药治疗UC的疗效,但并未诠释UC的发病机制。并且现阶段的实验多为单一药物或单一组方与西药治疗组进行对比,缺乏多种药物或多组方相互之间的对比验证。而且选取的理化指标过于单一,不足以提供充足的证据去验证实验效果。因此,对UC的实验设计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戴宝林.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探讨及辨治体会[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1,20(2):37-38.[2]危北海,陈泽民,陈治水,等.慢性溃疡牲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防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3(4):199-200.[3]焦君良,要丽瑛,李士军,等.从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初探[J].中国中西医结杂志,2000,8(2):100-101.[4]俞宜年,许士纳,林文辉.俞长荣久泻验方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0,21(9):388-390.[5]王新月.溃疡性结肠炎分期辨证体会[J].江苏中医药,2011,27(1):10-11.[6]谭丹.溃疡性结肠炎的辨证分型治疗浅析[J].中医药学刊,2001,19(6):555.[7]李乾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J].北京中医,2004,23(3):149-150.[8]张相安.辨证分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9例[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0):71-72.[9]黄文武.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56例[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1):122-123.[10]席向阳.防风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作用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11]郑子春,沈洪,朱萱萱,等.黄柏、地榆、白及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组织中NF-кB和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469-472.[12]陈玉杰.蒲公英水提物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8):205-208.[13]梁丽,范恒,段雪云.β2AR、β-arrestin2、NF-кBp65在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的表达及乌梅丸的干预作用[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6):1650-1655.[14]朱向东,王燕,何兰娟,等.四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组织Toll样受体2、4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10):67-71.[15]赵益,叶争荣,刘红宁,等.葛根芩连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抗氧化及抗炎的作用机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5):1741-1745.[16]赵秋枫,王实,夏亮.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及其对肠道菌群和血清白介素6,10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3(4):944-946.
第三篇:中药治疗结肠炎偏方
中药治疗结肠炎偏方大全
马齿苋汤治肠炎
【功能主治】治肠炎,腹泻。
【偏方组成】马齿苋60克,大蒜(捣成蒜泥)15克。
【用法用量】先以马齿苋煎汤,冲服蒜泥,加红糖适量。顿服,每日2~3次。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患愈21例,其中痊愈20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5.2%。
白芍白术治肠炎
【功能主治】养血柔肝,行气止痛。主治慢性肠炎。
【偏方组成】炒白芍25克,炒白术15克,陈皮6克,防风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治疗慢性肠炎35例,痊愈28例(占80%),好转5例(占14.25%),无效2例(占5.7%),总有效率为94.3%。
葛根黄芪治肠炎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健脾止泻。主治急性肠炎。
【偏方组成】粉葛根6克,淡黄岑6克,川黄连2.4克,苦参片3克,川黄柏3克,广木香2.4克(后入),青、陈皮各3克,金银花(炒)9克,赤茯苓9克,炮姜炭2.4克,车前子(包)9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肠炎19例,其中痊愈12例(占63.1%),好转6例(占31。6%),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7%。
车前子金银花治肠炎
【功能主治】主治急性肠胃炎。
【偏方组成】车前子20克,金银花15克,防风、川黄连克10克,鸡内金8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2~3次口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胃肠炎患者39例,经用药3~6剂后,均获治愈。
仙鹤草桔梗治肠炎
【功能主治】补脾敛阴,清化湿热。主治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粘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偏方组成】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10.2克,甘草4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加减】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时,应另加鸦胆子14粒,去壳分二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肝郁脾滞征象较著者,去槟榔,加柴胡4.5克,萆薛15克,秦艽9克;腹痛甚愈,应加重白芍与甘草用量:白芍15~30克、甘草9~15克;泄泻日久,体虚气弱,而腹胀不显者,去木香、槟榔,加炙升麻4.5克、党参12克、炙芪15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98例,其中痊愈者71例(占72.4%),好转25例(占25.5%),无效2例(占2%),总有效率为98%。
乌梅败酱治肠炎
【功能主治】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主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
【偏方组成】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加减】后重甚者,加广木香3克、槟榔6克以导滞行气;热象明显者,加川黄连6克,以清热燥湿消炎;病延日久者,加肉桂3克以厚肠化湿;下腹胀满者,加炒莱菔子15克以下气宽膨。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117例,其中痊愈87例,好转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7%。
旱莲当归治肠炎
【功能主治】燮理阴阳,祛邪厚肠止泻。主治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等)。证见腹泻经久反复不已,大便溏薄,日二三次,夹赤白粘液,腹痛隐绵,按之不减,形体消瘦,四肢不温,神疲倦怠,纳谷不馨,脘腹不适,口干粘或苦,不甚喜饮,舌质淡红或暗红,多细裂纹,苔薄白微腻,脉虚濡或细弦略数。
【偏方组成】旱莲草20克,当归、毛姜、阿胶、白术各10克,黄连、木香、防风、炙甘草各6克,干姜3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头煎2煎药液合并约400毫升,早晚2次空腹分服。其中阿胶应另炖烊化,分2次兑入药液中。症状缓解取得疗效后,可按上方剂量比例,研末(阿胶烊化)为丸,每服10克,日2次空腹吞服,以资巩固,以2~6个月为宜。
【加减】湿热偏盛者,加马齿苋30克;便血或赤冻多者,加地榆10克、鸦胆子(每服15粒,去壳吞服,日2次);阴虚偏甚,泻下量多者,加乌梅20克。
【病例验证】万某,男,32 岁,工人。腹痛便泻赤白粘液,时或便血半年余。多方医治乏效,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18~20厘米处充血、糜烂,有出血点。见其面容憔悴,形体清癯,畏寒肢冷,四末不温,口干唇红,腹痛隐隐,按之不减,大便溏薄夹赤白粘液,日三四次,近几日以赤冻为多,舌淡暗有浅细裂纹,苔白薄微黄,两脉虚濡且细。证为阴阳两虚,气血不足,寒热气血壅遏为害,治当标本兼顾,缓调为要,遂拟本方加地榆10克、鸦胆子30粒(去壳2次吞服)。一月后诸症大减,大便成形,只后段略稀。做镜检,患处已无糜烂,仅见出血点。继服上方去地榆、鸦胆子,加乌梅20克、白芍10克以养阴和营。又20剂后临床症状痊愈,纳增便调,形体气色恢复正常。又镜检,已无出血点,溃疡已愈合。党参白术治肠炎
【功能主治】补脾健胃,止泻固肠,促进脾胃运化。主治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证见脾胃虚弱,时溏时泻,脘闷腹胀腹痛,肢倦神疲等。
【偏方组成】党参、秦皮、炒白术克10克,炙甘草6克,木香、乌梅、黄连、炮干姜各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分2~3次口服,也可按用量比例制成丸剂服用。
【加减】如因久作泻痢,气虚下陷,导致脱肛者,可加黄芪、升麻;若兼见晨起则泻,泻而后安,或脐下时痛作泻,下肢不温,舌淡苔白,脾肾阳气不足者,加补骨脂补命门火,辅吴萸、肉豆蔻暖肾温脾,五味子涩肠止泻;如年老体衰,气虚于下久泻不止愈,加诃子;因气郁诱作痛泻,症见胸胁痞闷者,加枳壳、白芍、防风以泄肝益脾。
【病例验证】李某,男,40 岁,干部。3年前因外出不慎饮食,出现腹痛下泻,住医院检查确诊为菌痢,留住院治疗近旬,腹痛下痢明显好转,因在外不便调理,返回继续门诊治疗。病情时好时发,但发作症状比初患症状为轻。迁延至今,近日应酬荤腥稍多,再见腹痛下泻,日1~2次,便呈黄色稀溏,少有粘液,无里急后重兼症,自觉食欲日趋减退,食后胀闷不适,精神常感时久不支,舌质淡、苔薄黄,脉弱。综析是症,显系泻痢日久,导致脾胃受损,气虚不运,兼见未尽湿热。本益气运脾、兼清湿热为治。用上方,去乌梅,加陈皮、厚朴、竹茹、佩兰,嘱服2剂。药未竟,上症尽为大减,患者以工作开会就医煎服不便,请开常服药治疗,遂以上方按比例制散或丸与服。服散剂2剂近1个月后,泻、痛已愈,食欲、精神日渐正常。
偏方(一)
【辨证】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法】补中益气止泻。
【方名】益气汤。
【组成】黄芪12克,薏苡仁12克,党参10克,获苓10克,血余炭10克,赤石脂10克,白芍10克,白术炭6克,陈皮炭6克,柴胡6克,厚朴6克,黄连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施今墨方。
偏方(二)
【辨证】脾失健运,湿热蕴于肠中,肝脾气滞。
【治法】健脾温中,清肠化湿。
【方名】温中汤。
【组成】党参9克,白术9克,炮姜3克,炙甘草6克,茯苓9克,防风9克,焦神曲9克,焦山楂9克,陈皮6克,白芍12克,秦皮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柴国剑方。
偏方(三)
【辨证】肝肾阳气虚弱,运化失职。
【治法】温阳益气,涩肠止泻。
【方名】赤石脂汤。
【组成】附子9克,黄芪9克,当归9克,桔梗9克,石榴皮9克,川楝子9克,肉桂3克,黄连3克,炮姜6克,诃子6克,赤石脂30克,肉豆蔻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姜春华方。
偏方(四)
【辨证】湿热邪毒壅滞胃肠。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方名】解毒清肠汤。
【组成】白头翁30克,秦皮20克,黄柏12克,黄连16克,白芍30克,白术30克,苍术12克,茯苓30克,猪苓16克,匾蓄16克,山药30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涂家云方。
第四篇:中医药治疗胆管癌感悟
中医药治疗胆管癌感悟
袁宗军
1. 胆管癌治疗现状
胆管癌是发生于胆管系统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根据其解剖学位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肝内胆管癌、肝门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胆管癌恶性程度高,由于所在部位结构复杂、位置深在、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大多数患者被确诊时已经处于癌症晚期,预后很差[1]。即使是能手术的患者,联合化疗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8.7个月;对于未手术的患者,联合化疗者的中位生存期为9.6个月,未联合化疗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3.1个月[2]。
根据2016年2月3日至5日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召开的第三届胆管癌基金会上一些国际专家的新观点,胆管癌的手术切除是唯一潜在的治愈手段,但是前提条件是早期发现。即使能够进行R0切除,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也小于20--30%,其手术死亡率为3%~18%。肝移植仅限于某些经严格筛选的肝门胆管癌患者。胆管癌对放疗不敏感,全身化疗或放化疗疗效不确切。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仍在研究中。
作为中国的特色医学,基于传统方法的中医药治疗胆管癌,由于存在治疗矛盾和缺乏针对性,鲜有有效的病例报道。且与中医药治疗其他恶性肿瘤类似,这种多变量输入的黑箱试错法治疗,由于没有按照西医肿瘤学观点对输入的变量进行性质和范围的限制,即使是个别有效病例也基本上没有参考价值。
通过检讨文献资料上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和方剂,笔者发现,目前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普遍存在两大严重缺陷,第一个严重缺陷是治疗矛盾,恶性肿瘤病人普遍存在免疫功能低下,不宜使用免疫抑制剂,但是不少抗癌处方都使用冬虫夏草、丹皮、苏木、夏枯草、山茱萸、白芍等这些既无抗癌作用却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对于肝癌患者滥用苦参,对食道癌患者滥用山豆根,导致病人食欲不振,脾胃功能减退。对肺癌患者竟用数个活血化瘀药,据临证观察,肺癌患者出现气滞血瘀,证属危候,很难救治,使用活血化瘀药只能加速病人死亡。诸如此类符合了中医理论却违反了西医理论或者遵守了西医学说却违背了中医学说的中西学对立的方剂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书刊杂志文章上比比皆是。第二个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就是治疗缺乏针对性,以肺癌治疗为例,一首方剂少则十几味药,多则二、三十味药,但是有针对性抗肺癌的中药仅三、五味,甚至一味都没有。通过检讨文献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的临床实践,笔者提出了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第一、按照“双符合理论”的要求遣药组方,所用中药既要符合中医理论,又要符合西医理论
[3,4]
。第二、方剂中的中药符合“中药抗癌四项原则”的要求。“中药抗癌四项原则”是指①有针对性的抗癌;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③顾护脾胃功能;④方剂在整体上药症相符。2.中医药治疗胆管癌的感悟
2.1胆管癌的本质是脾虚 胆管癌患者就诊时主要症状是黄疸、腹痛、腹胀和发热等,但是几乎所有患者都伴有食欲不振、苔厚。所以中医药治疗胆管癌首先要健脾。
2.2对黄疸的治疗 胆管癌患者出现的黄疸是阻塞性黄疸,中医药治疗基本无效,甚至加剧肝损伤。滞留肝内的胆汁对肝细胞的损害作用和肝内扩张的胆管对血窦压迫造成肝缺血,而引起肝细胞变性和坏死。从中医角度来讲,虽然阻塞性黄疸也表现出湿热症状,但是病因是肝内瘀积的胆汁,清热祛湿退黄的中药并不能疏通胆管,所以对阻塞性黄疸无效。不仅如此,从西医角度来讲,清热祛湿退黄的中药如大黄、栀子、附子等主药,多为免疫抑制剂,有可能加速恶性肿瘤生长和扩散。根据我们长期的临床观察,中药治疗恶性肿瘤,免疫增强剂不易建功,而免疫抑制剂容易显过。一味免疫抑制剂就能使一个有效的抗癌方剂失效。如果放任阻塞性黄疸不顾,以健脾为主,进行抗癌治疗,情况同样糟糕。从中医角度来讲,健脾中药都温性中药,而阻塞性黄疸表现出的是湿热症状,显然用温性中药治疗湿热症状肯定有助邪之嫌。从西医角度来讲,健脾中药多为免疫增强剂,能增强炎症反应,从而加剧肝损害。上述推断与我们的临床观察相符。基于以上分析,中医药不宜治疗胆管癌引起的阻塞性黄疸。此种黄疸只能西医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置入胆道金属记忆支架,对远端胆管癌,还可以通过胆总管空肠吻合术,疏通胆管。即使胆管疏通了,在肝功能恢复正常之前,亦不能进行抗癌治疗,必须等到肝功能恢复正常以后方可进行。
2.3对疼痛、腹胀的治疗 中医认为,痛则不通,疼痛是由于血瘀所致。对于隐痛,活血化瘀治疗有效。我们通常用三棱和莪术治疗胆管癌引起的腹痛、背痛,疗效肯定。三棱和莪术有行气止痛作用,对腹胀也有明显效果。从西医角度来讲,三棱和莪术都有抗癌作用,胆管癌患者使用,与“双符合理论”相一致。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基于“双符合理论”和“中药抗癌四项原则”遣药组方治疗胆管癌,疗效肯定。按照Basedovsky提出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网络)”学说,神经、内分泌、免疫这三个系统不是互不相干的独立系统,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整体。现代医学已经证实,恶性肿瘤是NEI网络上多机制调节异常造成的,中药方剂对机体是多靶点的作用。据笔者临证观察,与西药相比,中药方剂的多靶点作用有如下的优点:第一、一旦治疗有效,恶性肿瘤不易产生耐药性;第二、药物将机体调整到抑制恶性肿瘤生长的状态后,即使停药,这种状态也能维持一定时间。不会因为停药,导致这种抑制恶性肿瘤
[5]
生长的状态立即消失[6]。
由于西医对胆管癌的治疗只能是早发现,早手术,所以中医药治疗就成为不能手术根治的胆管癌患者的唯一选择。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当前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严重问题,那些西医已经不能治疗或相信中医药的胆管癌患者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所以笔者想把自己治疗恶性肿瘤的理论与经验拿出来与同仁共享,以便共同提高,惠及更多患者。与西医类似,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也不是万能的,根据笔者临证观察,只有肿瘤负荷较小,胃气尚存的患者,中医药治疗才可能有效。甚至是那些KPS评分已不再适合西医治疗的病人,只要肿瘤负荷较小,胃气尚存,中医都能有效治疗。
另外一点,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肿瘤病灶消失的,几率极小,大多数患者是肿瘤病灶稳定,或是生长延缓、生存期延长。临证甚至发现过这样的患者,经中医药治疗后,身上的数处肿瘤病灶有的消失了,有的却长大了。就象何裕民教授说的那样,恶性肿瘤就是一种慢性病。当然前提条件是,中医药治疗要能使患者要能长期生存,当然要长期用药。
[参考文献] [1] 费健,韩天权.胆管癌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分型、分期的研究进展[J/CD].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5,4(4):199-201.[2] 詹茜,沈柏用,邓侠兴等.手术切除联合化疗对胆管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242例病例的多变量分析[J].上海医学,2011(11):828-830.[3] 袁宗军.对中西医学结合研究的反思[J].时珍国医国药,2003(3):120-122.[4] 袁宗军.中医药学现代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江苏中医药,2008(1):23-26.[5] 袁宗军.从中西医学两个角度认识恶性肿瘤的扶正治疗[J].江苏中医药,2003(4):17-19.[6] 袁宗军.抗癌中药临证选择探索[J].中医药信息,2002,19(2):4-6.
第五篇:中医药传统文化讲稿
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要介绍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曲黎敏教授谢的一本书,叫《中医与传统文化》,那么这本书呢,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读的。
我们先来看看关于作者的相关信息,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特聘顾问。她既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和传统医学,又兼通西方人类学。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播,主张中国文化之道只有落实到人的层面上才有意义,主张从生命之道来解读文化和科学,认为只有当每个人都对自我的生命本能和心灵有着充分认知和反省的时候,才有可能拥有对中华之道的觉悟和健康自在的人生。那么她的主要著作:《中医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从头到脚说健康》。
那么今天我要介绍的这本书呢,主要是关于曲黎敏教授关于中医与传统文化的解读,他有一个观点即是:道以医显,医道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反之,从医入道又是掌握传统文化的一条必不可少的捷径。
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呢,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从中医为什么产生在东方、原始生命观、人文之光、道教和医学、中国佛学与医学、《黄帝内经》天道观、医道观和另眼看中国等8个部分予以阐述,分析了医学观念的发生与儒释道等各种思想的融合与分别,剖析了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指出了医道是中国文化集中的体现,而从医入道又是掌握传统文化的一条必不可少的捷径。
那么刚才也说了,这本书一共有八章,这个第一章,讲的就是中医的起源问题。作者从巫文化和史文化入手,展示了一系列中医起源的学说,从而归纳了中医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包括地理环境因素、社会结构及其伦理中心、中医学产生的人文背景三个方面),阐明了中医文化的特征(包括强烈的历史意识、服务于现实的实用理性、有机的自然主义、超越语言四个方面)。不仅说了中医的起源,还总结了中医学的发展和深化,告诉我们中医学是多元化的产物,并从天人文化、人文文化、大统一文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而揭示了中医学的文化特征(包括中医学是人的学说、道的学说两个方面)。这个第二章呢,主要讲的是原始生命观,作者从远古时代的神话文化入手,分析了龟甲蓍草的意义及远古时代仪式的意义,总结了原始思维的特征(包括集体表象、神秘互渗律、原逻辑的思维三个方面),引出了远古时代的图腾文化,作者将它分为混沌初期、人首蛇身、从蛇文化到龙文化三个时期来进行表述,也从蛇文化到龙文化过渡到中国文化的倾向问题,这也就牵涉道了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说道表达方式,中国自然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汉字,从而作者就汉字文化与医学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说道中国的古代文化,那就不可避免的要说道中国的儒释道精神,所以接下来的三四五章,作者就主要阐述了儒释道思想与医学的渊源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第三章,第三章主要讲的是儒家思想与中医文化之间的关系,作者开门见山的直接讲了儒家与医学的渊源,从最初对儒的解释道儒家精神对医学的影响,当然这个影响有好有不好的。紧接着就讲述了道家与医学的关系,这里要解释一下,这章主要家的是儒家,所以要明白道家与道教的区别,这里先按下不提。作者从道家思想渊源道老庄思想讲了其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当然,第四章就是紧接着上一章的道家,阐述了道教和传统医学的关系问题。从道教的开创开始告诉我们道教的来源、道教流派,以道教的形成发展当背景,讲述了道教的生命观,从而引出道教与中医之间的渊源问题。
从第四章我们就可以看到道教与佛学的不解之缘,座位一个接受外来思想而又参酌了传统思想的东西,作者先说明了这个文化接受佛学的立场,也就是佛学在中国的形成发展,从而向我们说明了佛教生命观及佛学与传统医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大家都知道,儒释道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自然,作者也在这一章的结果给我们理了理这儒释道三家的辩证关系,对儒释道三家就本身和对传统医学之间的关系两方面进行了比较。
讲完了以儒释道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文化,我们自然该过度到中医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上,所以,第六章主要就说明了《黄帝内经》的天道观,作者从《内经》与古代天文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中医基本概念与天文学之间的关联,这一章,注重于说明了《黄帝内经》中关于宇宙万物本原的论述,同时也阐述了《内经》中的天地结构论和古代传统文化中关于天地结构的各种学说作了辩证分析,从而引出《内经》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即天人合一观念。最后就天人合一观念展开了详尽的解说。
接下来,这个第七章,主要讲的是医道,作者从传统文化与医学精神的本质的一致性展开了论述,从而说明了中医的独特思维方式(包括独特的内向认知、重视意象的知觉、形式上的齐合性三个方面),从我们独特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中医对人体、疾病的基本认识,正是因为我们的基本认识与西方医学之间的差异性,以及近代西医在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医似乎陷入了困境,作者就这个问题,从中医近代的发展、内在外在等各种因素分析了中医陷入困境的原因,也简单对比了中西医之间的差异性与联系。
说了中西医之间的碰撞,淡然我们就要明白我们的发展路线,在第八章当中,作者列举了利玛窦、莱布尼兹等人在中国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做出的贡献,进一步说明了中西医发展的背景差异,同时也告诉我们中西医之间融合的必要性。
讲完了大概内容,由于时间关系,下面,我就将我认为的这本书的主要看点象大家简单展示一下。
首先是中医的起源发展,也就是我们的第一章,关于中医的起源,至今没有定论,大致有:
1、本能说
2、劳动说
3、大脑结构进化说
4、巫术说
5、圣人说等,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医学是经过漫长的错综复杂演化过程,才逐渐形成自身完整的医术体系。那么为什么中医会产生在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再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很弱智的问题,如今看完,竟是自己无知了。这本书上提到了三个因素,包括地理环境因素、社会结构及其伦理中心、人文背景,当然有这样的背景,自然是会成就中医文化的特征,包括强烈的历史意识、服务于现实的实用理性、有机的自然主义、超越语言。
其次就是儒释道对医学的影响,先看一下儒家。
1、儒家精神对医学的良性影响 道德教育和伦理政治使儒生大量介入医学事业。理性精神使医家弃巫祝用医药。大统一的社会制度重视对医籍的统一整理、保护。
2、儒家思想对医学的不良影响 尊经崇古造成了医学的停滞不前。
伦理及实用的作风也妨碍了中医学的发展,使中医理论实用化、经验化。儒医重理义不重实修的风格淡化了我国医学内向认知体系,从而形成医学义理的蔚然大观,而内向认知体系则彻底地并入道教。
在来看一下道教的,在这首先要了解一下道家与道教的区别,道家思想是秦汉以前形成的一种哲学流派,而道教则是汉魏以后把“道”人格化为神,并将老子神化的一种宗教。道家思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主流之一,而道教是中国民间传统思潮的主流。
区分了道家与道教,我们先看一下,道教于医学的意义在于,它吸纳了道家思想的悟道、证道理念,和方技神仙家的实证、实修,从而超越了普通医学的范围。
研究中医理论绝不能绕过道教,从医家上讲,道医对医学的贡献显然大大的超过了儒医,尤其是宋以前的道医,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道医多讲究实修,重视实践,他们讲气脉、经络、方药等往往见解独到,出人意表。其经络理论多从气功导引来,重“奇经八脉”。又因其避之于山野,针药不俱之时,便以按摩导引为其首选,可以真正做到“手到病除”。在重视保健养生的今天,道医的一些方法值得钩陈光大。我们重点看一下一下这几个方面,1、《太平经》与中医学 ①《内经》重平衡,《太平经》重交感
阴阳观是《太平经》的自然观,虽然也讲阳尊阴卑,但它重视阴阳的交感和合,这一点使它超越了汉代经学及《内经》。②五行学说“尚火抑金”
《太平经》主张天地由四时五行构成,天理以气为语言,表现为四时;大地则以五行为象。
③神仙系统的创立 ④守五脏神法
⑤“反向而行”的修炼原则
2、葛洪的医学 ①葛洪的仙药
a、金石矿物类药
b、五芝(灵芝、石芝、草芝、肉芝、木芝)
c、具有滋补作用的草本药 ②葛洪论辟谷
单独辟谷不可以长生。③葛洪论胎息
胎息,是因人处在胎息状态下,像胎儿在母腹中那样,能不以口鼻呼吸而得名。④葛洪论房中
3、《黄庭经》与中医学 ①三田与九宫
三田,即上丹田(脑),中丹田(心),下丹田(关元)。
三田学说是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理论,被认为是精、气、神、能量转化的重要场所,称之为“田”,与医家的“穴”有
很大的不同,“穴”是点,而“田”是面,“田”可耕种,并可养育生苗成熟。
九宫,是道教对头部的人为划分,包括:明堂宫、洞房宫、丹田宫(泥丸宫)、流珠宫、天庭宫、极真宫、丹玄宫、太皇宫。
②脏腑有主神说
《黄庭经》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有八景神,共有二十四真(神)。诸神的名号根据该脏器的形态功能取意,或根据对这些脏腑生理功能的认识而相应撰造,对中医脏腑理论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佛学对医学的影响,学佛者当学五明,即声明、因明、工巧明、内明、医方明。医方明包括医论、医术、方药、卫生保健、咒禁等,它们都对中国医学产生过或多或少的影响。
实际上儒释道三家文化与中医文化有着互动、互补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化是儒、释、道、医互补的文化,正是儒释道医四者的文化合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构架。更为重要的是中医的一些思想还对儒、释、道、易产生过反影响或产生过修补作用,如天人观念、阴阳五行学说、气学说等。
关于儒释道三家的相互比较,作者从人文观、生死观、性论三方面做了分析,大家可以简单看一下。
至于《黄帝内经》天道观这一块,我想和大家分享这样一句话,只有两三百年的历史的现代医学,目前还难以全面的评价并认识具有几千年历史渊源的中医文化。所以,我们有足够自信的资本。
即是说道了这里,就简单说说中西医之间的问题。
先来看看,社会上对中医危机的认识。现代关于中医存废而形成的流派主要有:
①剥离派:将那些巫术、哲学等非科学成分丢弃。②改造派: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将中医的传统体系改造成科学体系。③补天派:立身于中医自身的传统思维方式,对不足的地方给予修补。④重认派:重新认识医学的目的,重构医学的价值系统。⑤重构派: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做一番重构。⑥中西医结合派⑦现代化派
中医:是关于人的生命过程及其运动方式的相互关联的学说,它以促进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和谐为宗旨,强调生命的动态的统一与和谐,即形气相感,形神合一。a、它是治人的医学,以病人为本; b、以调动人体自愈力为主; c、治疗方法强调身心互动;
d、在其分支道教医学中,讲究充分调动人的念力; e、重视人文关怀。
西医:是关于人的生命结构及其功能的学说。它人为的分裂了精神和肉体,它的治疗观时切除病灶,改变病理,取代和干扰人的生命活动,是讲究定性、定量、定位的学问。西医治疗学存在的四个难题: a、病人不是主体,医生是主体;
b、以确认疾病为前提,误诊率越来越高; c、大量使用抗生素;
d、用药物代替人的自愈力。
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古老的中医与年轻的西医都是我们人类航程上的守护神,如何实现医学的跨文化沟通,如何在21世纪,是中医大有所为,是伟大的中医医道复兴、昌盛,是我们的目标所在。
谢谢大家,我要讲的大抵就是这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