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神经学家眼里的情绪、感受和意识
一个神经学家眼里的情绪、感受和意识
陈蓉霞(本报书评人)刊发时间:2009-11-11 20:05:35 中华读书报
编者按:自从150年前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生物学的发展就呈加速发展之势,其结果不但是种种新的生物技术的涌现,人类对生命以及自身的认识也大大深化了。达尔文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人类的起源、情感的本质等问题,仍处于盲人摸象的初级阶段。今天的生物学家无疑已超越了达尔文的阶段。下面的第一篇文章介绍了
达马西奥——一个神经生理学家——对情感、意识等问题所做的实证科学研究,第二篇文章介绍了郑也夫——一个社会学家——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人类社会的尝试。过去由哲学家来讨论的一些问题,今后恐怕要交给科学家来回答了!
理性和情感,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但哲学史上,这两者受到的待遇,却大相径庭。通常理性被视为是人之高贵品性的标志,而情感却每每受到贬抑。人们通常认为,一个人陷于情感的泥潭是不好的。哲学家中,休谟是少有的例外,他赋予情感以更重要的地位。他在《人性论》中写道:理性是,也应该是情感的奴隶。
最先置情感于科学研究对象之列的恐怕就是达尔文了,《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就是这方面的开山之作。达尔文正确地指出,情感乃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并且总是通过面容或躯体动作而表达。但囿于当时条件所限,达尔文不可能深入至情感背后的神经生理学机制。好在这方面的工作如今已开展得很多,美国神经科学与心理学专家达马西奥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两年多来,教育科学出版社相继推出了达马西奥的三部著作:《笛卡尔的错误》、《感受发生的一切》和《寻找斯宾诺莎》,我读后感觉大开眼界。
心动,才能行动
《笛卡尔的错误》一书的副标题是“情绪、推理和人脑”。作者接诊了一个病人。他叫埃利奥特,原本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一个美满的家庭。但他患上了严重的头痛,同时家人发现他变得越来越缺乏责任感,经查他患上了脑瘤。手术本身很成功,切除了肿瘤以及被肿瘤损坏的额叶组织。但接踵而来的却是,尽管他的所有能力都看似正常,却丧失了某些重要的品质,不再有自主的选择能力,不再能与人正常相处,在经历了离婚和失业后,只能靠救济金勉强生存。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埃利奥特可以用超然的态度叙述自己的生活悲剧,超然得与事件的严重性极不相符。
利用现代的核磁共振扫描发现,埃利奥特的前额叶皮层的腹内侧受到严重损伤,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丧失了情绪,始终用一种不变的基调来对待生活。当面对一些呈现灾难事故的图片时,他能明白其中的内容,但与患病前不同的是,对此他再也没有任何情感反应,或者说,他知道,但没有感受到。顺着这一线索再往下推,答案渐渐浮现。这类病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基本注意力、记忆、智力和语言能力都完好无损,但决策能力和情绪却严重缺乏,而且他们没法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形成一个正确的定位。造成这一麻烦的根源或许在于,病人极度冷静的推理能力(或情绪的丧失)使得他无法为不同的选择赋予不同的价值,于是,面对各种经推理后得到的选项,他只能处于举棋不定的状态。恰如那头布里丹的驴子,面对两堆同等距离的干草,因为无法选择而只能活活饿死。可见选择的背后必须要有情绪体验,亦即想象某个选择将会带来的积极或消极体验,人们才能做出选择,也就是说,心动才能行动。
达马西奥对埃利奥特的研究或许证明了,人的情绪能力是与大脑前额叶皮层腹内侧密切相关的。
人类的荣耀在于拥有扩展意识
在《感受发生的一切》中,达马西奥讨论的是“意识产生中的身体和情绪”。说起意识,似乎向来是哲学领域的一个专有名词,但近代以来,它已越来越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什么是意识?意识是“有机体对自身的自我和周围环境的一种觉知”(《感受发生的一切》,P4)。一个重要也是富有启示性的事实是,意识和情绪是不可分的,其间存在这样的关系:首先,有机体拥有一种情绪状态;其次它能感受到这种情绪状态;最后则是意识到这种感受状态。快乐得忘乎所以或悲伤得不能自拔,就是一种情绪状态;但有时我们感受到自己处于焦虑或兴奋之中,却并不一定意识到(想想心不在焉时的状态就能理解);仅当处于一种被意识到的感受状态时,才有意识的出现。
在此,达马西奥对情感和感受作了细致的区分。情感或情绪的英语是emotion,意即一种向外的运动,因此情感一定伴随着外部表现,喜上眉梢、愁眉紧锁、怒发冲冠、大惊失色、手舞足蹈,等等,都是对情感的一种生动表述。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情感的这一特性反映出情感必定具有某种功能(见“情感如何塑造人类社会”一文,载《中华读书报》“书评周刊”2009年9月30日第10版)。与情感的公开性不同,感受(feeling)完全是私人化的,仅发生在心理层面。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恐怕就是对感受的一种恰当描述。因而意识,作为对感受的感受,当然也具有私密性、不可交流性。不由得想起古希腊哲人赫拉克里特的名言,每个人在醒来时都面对一个共同的世界;每个人在睡梦中却都只有一个仅属于自己的世界。后者就是意识的世界,它难以与人共享。在此意义上,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小宇宙。
就情感而言,人本质上就是孤独的。然而,借助于移情能力,人又总在寻寻觅觅期盼着某种程度的交流或共鸣,正如里尔克的诗所说:我是孤独的,但还不够孤独,因为遇见了你。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史怀泽在《敬畏生命》中曾如此说道:我们犹如在夜色中匆匆行走的路人,彼此都难以见到对方的真面目,偶尔借助一道闪电,得以窥见对方的心灵,但仅是瞬间,过后依然在黑暗中各自赶路。史怀泽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人类心灵的处境,道出的恰恰是意识的本质特点:内在性和私密性。
意识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几个层次。处于最底层的是核心意识,它给有机体提供关于此时此地的自我感。它并不指向未来,关于过去,也只限于此前的瞬间所发生的事情,因此它只是一种简单的生物学现象,只涉及一个单一的组织层次;基于核心意识之上的则是扩展意识,它涉及多个层次和等级,从而为有机体提供了一种复杂的自我感,它能体察过去,洞见未来,并敏锐地认识到其中的世界,时间范围甚至可以扩展到许多小时乃至许多年。顺便提及,核心意识更多体现为基因组的先天安排;而扩展意识则更多受到后天文化影响。人类的荣耀即在于拥有这种复杂的扩展意识。
进一步说来,核心意识对应的是核心自我,这是一种转瞬即逝的自我,处于不停塑造的过程之中;而我们通常所指的“自我”,总是伴随着稳定的人格,具有同一性,用达马西奥的话来说,这就是“自传式自我”,它依赖于对情境的系统化记忆,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而有所增补或更新,它以内隐记忆的形式存在于大脑的网络当中,需要时这些内隐记忆随时都可以成为外显内容,从而构成心理表象。显然自传式自我与扩展意识密切相关。
说到“我”的定义,实在颇费思量。佛家对此早就有所质疑。“我”应该是一个稳定的实体,否则人生只能是支离破碎的梦境。但自从儿童学会说出“我”这一词汇起,在人漫长的一生中,“我”岂不时时处于匆匆流逝的过程之中,那看似稳定的实体又该从何处去寻觅?然而,达马西奥对于核心自我和自传式自我的区分,似乎为此提供了一把钥匙。
现在要问,意识对有机体有什么用?如果说,情绪帮助我们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迅速做出反应,比如,因恐惧而避开危险,因快乐而取食,因愤怒而争斗,等等,那么意识,不仅是对情绪的感受,而且还是对这种感受的感受,则帮助有机体做出更为细致的调节。“意识允许人认识到这些感受,因此也促进了情绪内在的影响,使情绪可以通过感受这种中介渗透到思想过程中。”(P46)最后,意识还可以使任何对象,不仅是外在客体,而且还有内在情绪,被人所认识,从而提高个体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当然,意识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附带功能:引领人类走向文明之途,其中不仅包括良心、审美情趣的出现,还有宗教的创立,或广而言之,对于终极信仰的追问。
在进化过程中,不变的是情绪,变化的是感受或意识,因而构成人与动物本质区分的正是意识。“我们很可能是由于意识而被驱逐出伊甸园的。”(P239)
值得强调的是,达马西奥对于意识的阐述,都有神经生理学的实证知识作为基础。并且书中还列举大量具体案例,从这些病人身上足以窥见意识在大脑相应部位的功能定位。但正如作者所言,“在考虑了意识是怎样在我们称为脑的这个3英磅重的肉体中产生出来的之后,我们会更加敬畏生命和尊重人类,而不是相反”。(P22)
没有感受,就没有生活
最后来看《寻找斯宾诺莎》,再次审视我们那“快乐、悲伤和感受着的脑”。在该书中,作者重点要讨论的是感受。“感受是一种发生在身体和心理上的人类兴旺或苦难的表达。”(P3)没有感受,整个生活就会崩溃,因为正是感受随时在调整生命体的平衡状态。但正如作者所述,这样一本书,为什么在题目中要放入斯宾诺莎的名字?
确实,作者在整本书中不时会提到斯宾诺莎的生平事迹及其主要观点。这位17世纪哲学家的主要观点就是,“每一个自在的事物莫不努力保持其存在”。情绪之所以有用,就是因为它有利于生命体维持自身的存在。书中举了不少这方面的实例。比如,一个大脑杏仁核部位受损的病人,看上去行为得体,似乎无异常表现。但进一步的追寻发现,该病人积极开朗,主动与人结交,但总是轻信别人,从不表现恐慌、焦虑、担心这样的负面情绪。可以想象,若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都如天堂般美好,那么,自然选择一定会青睐杏仁核功能有所欠缺的个体。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因此,大脑杏仁核部位受损的人就很难适应和生存。
达马西奥认为,“感受的本质内容是一种特定身体状态的映射”(P55)。难怪常识告诉我们,当我们感觉到自身某个器官的存在时,往往表明该器官有问题了。此外感受还涉及对于特定心理状态的映射。当身体处于平稳运转状态时,我们的感受就是积极快乐的;反之,感受则是消极痛苦的。生命体总是趋乐避苦,所以,感受有助于生命体维持自身的存在。当然也有例外,通过药物或吸毒而引起的快乐,是一种假象,最终却是损害生命体本身;失去疼痛感的个体因无畏而无知,同样难以生存。
因为感受,我们有了快乐和悲伤。悲伤令我们痛苦,但我们无法想象没有悲伤的快乐;但若是没有快乐,我们就只是生存,而没有生活。正如作者最后所做的总结,人类尽管在快乐与痛苦之间左右为难,但我们仍不失希望。最后,引斯宾诺莎的一段话结束本文:“希望不是别的,仅不过是一种为将来或过去的事物的意象所引起的不稳定的愉快,而对于这一事物的结果,我们还在怀疑中。”
第二篇:站在“眼里”感受伦敦文化
站在“眼里”感受伦敦文化
2000年1月1日凌晨零点的世纪庆典活动的狂热和缤纷色彩一定有很多人还记忆犹新,那个时刻,世界各地的人们用各种方式庆祝千禧年的到来。其中,在泰晤士河边,也有一个备受争议的建筑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我们熟知的“伦敦眼”(London eye)。
出了地铁站,沿路苔迹斑斑的老墙诉说着古老的传说,这是伦敦,足够古老。走过西敏桥,就是著名的伦敦眼了。在平地上,在古建筑群中突兀地竖着这样一个摩天轮,难怪很多英国人对伦敦眼的评价是“格格不入”,因为它似乎太现代了。眼前的伦敦眼135米高,有着32个大大的眼睛一样的乘坐舱,慢慢地在空中回转,扑闪扑闪的眼睛调皮地看着周围严肃的古建筑,其实这也是我心里的伦敦,足够包容,足够宽广。
可是,关上舱门的一刹那,我感觉,这不仅仅是哗众取宠的32只眼睛,随着慢慢升空视觉上的冲击,你不得不感叹:正是这个巨大的摩天轮让我们领略如此博大如此深远的伦敦文化!
在地上,我看伦敦眼的古老邻居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都是仰望,高大的建筑,让信徒们虔诚的膜拜,你希望自己能够更高,希望能接近圣人。但是,当你慢慢升空,俯视这一久远的建筑,看到整个教堂的轮廓,周围小得可以忽略的人,更彰显了教堂整体的高大与包容,你会希望走近它,希望能促膝而谈。在地上的时候,泰晤士河边的一个个古建筑像珍珠散落人间一样,等着你去发现,去珍藏。升空,泰晤士河边所有古老的建筑就像河水一样缓缓地流入我们的视野:建筑、街道、车流„„整个伦敦市的规划尽收眼底,散落的珍珠串成绵长的历史文化轨迹也清晰可见。撞击视野的景物有很多,于我,唯独泰晤士河上5孔彩虹桥———滑铁卢桥安静地走进心里。桥下一艘艘的船只悄无声息地在桥孔中穿梭,典雅的桥横跨在泰晤士河上,过去都是站在桥上体会《魂断蓝桥》,而今,可以在空中遥想玛拉和罗依的爱情,因为站得高,眼睛可以看很远,连心情都可以很开放,可以很包容。这个时候的心境畅快,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为什么Tracy告诉我们每年有大约2成的游客是当地人,一些伦敦人会常常来坐坐伦敦眼,在空中看看伦敦,我想,吸引伦敦人的不仅仅是站在高空俯视一切的感觉,而是伴随着上升的高度,心境也开阔了很多,可以包容过去不能包容的,可以理解过去不理解的,可以看得高,可以望得远,而后又慢慢回归到平凡生活中的惬意与满足。心里,像是洗过一样的湛蓝。
大约半个小时的样子,伦敦眼就转完了一周,此刻,心里有着很多不舍,总是期待着下一次甜蜜的到来。这个最初只是为了应景千禧年的庞然大物,因为它的魅力和它带给人们的心灵冲击,政府终于将它改为伦敦永久性的标志性建筑。坐落在众多古老建筑中的千禧之轮也终于在泰晤士河边和人们心里落户生根。
第三篇:一个画家眼里的美丽乡村
自调到中国农业出版社开始,胡主任就与“生态家园”结了缘。在科教司领导的倡议下,经过大量的农村实际调研和与基层农民的交谈,充分了解了农民朋友的需求。2000年开始,他组织策划了“生态家园连环画册”系列丛书之一——《生态家园科普连环画册》,该书获得了国家科普图书二等奖。之后,胡主任又组织策划了《沼气用户手册》一书,该书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小人书作为图书的表现形式,插图采用贴近群众的写实绘画和稍作夸张的卡通绘画相结合,真正成为让农民“读得懂”、“买得起”、“用得上”的好书。该书一经出版便取得了喜人的成就,曾获全国最畅销图书奖、农业类科普图书网络评比第一名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特别值得大家感动的是,该书的10余名主创人员将获得的10万元奖励全部用于捐助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这一举动体现了主创人员对支援灾区建设的一片爱心。
凝聚着对农业和农村是热爱,近两年,胡主任参与“美丽乡村快乐行”的大型送书下乡活动。2012年,参加了东北地区的快乐行活动;2013年,参加了南方地区快乐行活动。在为期30天的活动中,胡主任把一本本图书送到农民手中,在送书下乡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把“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落到实处。活动中“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的美景,紧紧勾住了胡主任的心神,他不停地按动快门,拍下幅幅摄影作品,创作的灵感在心中流淌着.作为中国农业出版社装帧设计中心的主任,胡主任把创新理念带到工作中去,依托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等司局,改变老旧的思维模式,集中设计力量,将装帧设计中心重新定位与整合。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曾完成了《中国农业五十年》、《盛世华章》、《情系高原》等系列画册;《中央一号文件粮食补贴政策宣传》、《外来入侵生物宣传》、《禽流感防控》、《援疆援藏》等系列挂图;《沼气用户安全使用》手册。无论是翻开画册或是张开挂图,看到的都是对农业的眷恋、对创作的热忱和对“美丽乡村”的那份执着。
整洁的村容村貌、秀美的人居环境,激发了胡主任的创作热情。在工作之余,胡主任拿出画笔自己创作起“美丽乡村”,已经完成了《丽江古城》、《绿色江南》、《水乡晨曲》等30余幅作品。作品先后登载于《新闻出版报》、《农民日报》。受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邀约,胡主任为其创作了两幅壁画——《锦绣山河》、《金色大地》。壁画采用了沥粉描金的装饰方法与农广校大堂的气势磅礴相得益彰。美丽富饶、活力和谐的锦绣画卷让目睹她的人们不禁感叹,其静、其清、其秀、其美,这不正是每个人心中所思所念的那“美丽乡村”吗?
第四篇:一个超级猎头眼里的领导力
文献名称:一个“超级猎头”眼里的领导力 作者:郝智伟 岳占仁
来源:《IT经理世界》2010年第4期
近日拜读了这篇访谈性质的文章,文章的主角是海德思哲(Heidrick & Struggles)全球CEO凯文·凯利,海德思哲是一间高端猎头咨询公司,曾被《华尔街日报》誉为“工作在全球最高层面的咨询公司”。无论是雅虎全球CEO,还是谷歌全球CEO,抑或是IBM前全球CEO,这些高管之所以能与自己东家结缘,都离不开海德思哲的暗中斡旋。从一个猎头的角度来对企业高管领导力进行研读,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发。
文章主要阐述了金融危机对企业领导人带来的教益和新商业环境下高管领导力的培养这两个方面的见解。
首先谈及的是金融危机的教益,凯利提出了金融危机是公司领导力的危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企业的董事会和高管层发生了一次核心关注点的范式转换,公司们开始将高管的激励与股东利益挂钩,这导致高管们置个人利益于企业利益之上。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之下,长期的对可持续战略、领导力、企业公民的考量让位于短期业绩考量。而短期业绩的考量就带来了各种短期投机行为的泛滥,这点启示对于目前中国的企业是非常有益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术与道的阐述,在现代科学管理理念中也有战略、战术和运营的解释,而落实到领导力方面,则应该是业绩、经验、能力与品格之间的辩证。作为一名高级管理人员,领导力的提升是与责任的增加相适应的,业绩、经验和能力是可以通过历练和训练获得的,但是品格则是需要自己对自身和周边的感悟和修炼来完善的。蓦然想起前段时间所听到的一期关于在工作中修炼的节目,其中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的“工作不是一种赚钱的手段而是一种修行的方式,担水砍柴皆是修行”让我对领导力的品格修行有了更深的认识。当今社会变化万端,只有通过对自身品格,乃至伦理的修行才能从容应对外界的诱惑,率领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
文中谈及的第二个问题是全球动荡商业环境中的领导力,凯利认为金融危机并未减缓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步伐,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跨文化沟通和管理的能力将会变得极为关键。对于企业领导人来说,情商(EQ)已经被证明为与智商(IQ)具有同样的重要性,现在文化商(cultural quotient,CQ)的重要性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对于专注于国内市场的企业而言,CQ的要求可能并不高,但是对于要进行跨国发展的企业来说,高CQ的领导人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要在我们的EMBA课程中加入英语的原因之一,只有获得了解文化的工具,才能获得了解文化的机会,从而对自身CQ的修炼有所裨益。同样,对于目前尚未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我们来说,CQ的修炼更多的是体现在如何将传统的文化与当前的现实,主流的趋势与企业的特点,企业的环境与员工的工作这几个方面更为有效的融合从而创造并激发蕴含在企业内部的文化潜力来推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该篇访谈的阅读和思考,并结合课程中所讲述 一些要点,让我对自身的修炼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文献名称: 对领导力的两点共识
作者: 长江商学院案例研究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学硕士 刘澜 来源:价值中国网
偶于闲时在网上逡巡,得以品读到由长江商学院副主任所撰写的一篇关于领导力的短文,其文中对领导力的认识引起了我的共鸣。
在文中,作者首先提出的观点是领导力是活动,不是职位。领导力不是你有什么头衔,而是你做了什么。在不同的职位上都可以领导,总统可以领导,职员也可以领导。而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领导更多的是包含着职位的信息,传达的是一种权威的力量。这种观点的提出其实是破除了领导力的限制,尤其是对传统概念中底层或者第一线员工的领导能力的释放和挖潜。基于这个观点,员工可以通过自我领导和领导来提升个人的绩效,管理者则通过领导与激励自我领导来提升所管理组织的绩效。通过激发各个层面的领导力来实现员工价值与组织价值的统一。
与此同时,作者还阐述了权威与领导力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权威是领导力的重要资源,但是也可能成为发挥领导力的限制。
为什么权威可能成为发挥领导力的限制?根据海菲兹的说法,管理是解决技术性问题,人们知道问题是什么,也知道怎么解决问题。而领导是解决适应性问题,人们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权威也不知道答案。如果权威假装知道答案,就变成了对领导力的限制,因为权威这时只会给出虚假的答案,浪费大家的努力,转移大家的注意力。类似的例子在我们的身边屡见不鲜。
作者在文中提到的第二个观点则是领导力是变革,不是管理。虽然我们之前在经典的管理学中了解过领导与管理的差异,但是领导,管理,领导力,变革,交易这些概念在当前环境中的定义则没有阐述。作者引述了一些当代大师的观点,颇为新颖。例如文中提及海菲兹所说的技术性问题和适应性问题的区别,或者说管理和领导的区别,是大师们关于领导是什么的第二点共识:领导力是变革,不是管理。领导力是改变现状,管理是维持现有的秩序。领导力和管理当然不能截然分开,但是两者之间存在不同是公认的结论。
历史学家、领导力大师伯恩斯在其名著《领导力》一书中,区分了交易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深受该书影响的蒂奇说:“交易型领导其实是管理,变革型领导才是领导。”
在库泽斯和其合作者巴里·波斯纳搜集到的每一个领导力案例中,都包含了某种挑战:有时是一种创新的产品,有时是一项大胆的立法案,有时是开办一家新工厂或者新企业。所有的案例,都包含某种对现状的挑战。也就是说,没有人认为自己的最佳领导力经验是维持现状。
库泽斯说:“如果你在字典里查管理和领导的来源,你会发现管理的词源是手,作为管理者意味着用手操作、处理事物,确保一切正常,有效率,诸如此类的含义。领导的词源是走、旅行和引导。领导力是关于去别的地方,因此你要动员他人。”
同样,科特指出,如同领导的词义所暗示的,领导不会带来稳定和秩序,领导带来的是运动。领导的职能是带来建设性的或适应性的变革。而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自动平衡,即通过让关键变量持续保持在容许的范围内,使系统维持下去。任何自我平衡过程的重要方面都是控制,因此控制处于管理的中心位置。变革也需要管理,但是成功的变革,70%—90%靠领导力,只有10%—30%要靠管理。
柯林斯说:“领导者能够思考组织的新的应用,能够把组织引向从来没有去过的方向。领导更多是关于方向,管理更多是关于效力和实现那个方向。”马奇则用比喻来解释:领导力包括疏通管道和书写诗歌两个方面,而疏通管道就是大多数人所说的管理,书写诗歌就是大多数人所说的领导。基于上面的观点和理念,作为企业的高层主管或领导,我们其实是应该对自身的工作内容进行详细地审视,同时结合当前组织的需求和所处的阶段,来平衡实施领导力和实施管理之间的程度,或者说是比例。以此来提升个人和组织效率和实施的效果。
EMBA 学生:薛英姿
第五篇:情绪、感受与认知
情绪、感受与认知
【摘要】:长期以来,情绪、感受与认知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家、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主题。从古希腊、中世纪到近现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及詹姆斯等都提出了自己关于情绪、感受与认知关系的观点,在20世纪80年代,扎荣茨和拉扎勒斯还就“情感与认知谁为首因”的观点辩论长达六年之久。安东尼奥·达玛西奥作为当今世界公认的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领袖,运用他创造性的科学探索,以及与神经疾病患者接触所获得的经验,使我们了解到过去一直被认为是过于私密以至于科学不能对之有所解释的情绪与感受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到目前为止,他的最具影响力的贡献是证明了情绪在高水平的认知中发挥着一个重要的作用,这个观点完全不同于二十世纪的哲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传统观点。本文拟运用认知历史分析和文献分析的方法,综合认知哲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脑科学及人工智能等不同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深入分析情绪、感受与认知之间的关系问题。文章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第一章分析了哲学史上和心理学史上关于情绪、感受与认知之间关系的主要观点:柏拉图“灵魂的三重划分”、亚里士多德“灵魂的感觉活动和理性认识”、托马斯·阿奎那“感觉认识论”、笛卡尔、斯宾诺莎的情绪认知观,詹姆斯“外周生理学理论”、扎荣茨“情感独立于认知”、拉扎勒斯“认知活动是情绪的充要条件”。第二章分析了达玛西奥的情绪感受认知思想,他首先从进化论的角度阐明了情绪先于感受,接着从理论和
实证两个方面证明情绪和感受的缺失会影响到涉及个人和社会领域的推理和决策的正常运行,以及情绪和感受在建构自我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三章阐述了达玛西奥情绪感受认知思想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为身心一体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批判了笛卡尔的小矮人理论,有利于促进人类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及社会的进步。【关键词】:达玛西奥情绪感受推理决策意识自我感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842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3第一章情绪、感受与认知关系的历史探究13-191.1哲学史上关于情绪、感受与认知关系的观点13-161.1.1柏拉图“灵魂的三重划分”131.1.2亚里士多德“灵魂的感觉活动和理性认识”13-141.1.3托马斯·阿奎那“感觉认识论”141.1.4笛卡尔、斯宾诺莎的情绪认知观14-161.2心理学史上关于情绪、感受与认知关系的观点16-191.2.1詹姆斯“外周生理学理论”16-171.2.2扎荣茨“情感独立于认知”171.2.3拉扎勒斯“认知活动是情绪的充要条件”17-19第二章达玛西奥的情绪感受认知思想19-352.1情绪先于感受19-232.1.1情绪的分类19-202.1.2感受的分类20-232.2情绪与感受参与理性决策过程23-292.2.1情绪感受障碍与推理决策缺陷并存的实例证明23-242.2.2情绪感受障碍与推理决策缺陷并存的生物学依据24-252.2.3模型的建立——躯体标示器假设25-292.3情绪与
感受加强自我的建构过程29-352.3.1意识的种类30-312.3.2意识的产生——自我感的出现31-35第三章达玛西奥情绪感受认知思想的哲学反思35-423.1为身心一体论提供科学依据35-383.2反驳了笛卡尔的“小矮人”理论38-393.3促进人类的幸福39-42结语42-44参考文献44-46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6-47致谢47-48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8-5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