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12 14:3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心得体会》。

第一篇:读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心得体会

读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心得体会

青山中学:余安聪

教育归根到底做的是人的工作,教师这一职业的主要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发展中的人,这就使得教师更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有什么样的困惑,教师应该从那些方面来做工作。于是,我选择了《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来进行阅读。

全书公分三讲:第一讲“反思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缘由”;第二讲“如何反思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第三讲“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对策”。在阅读的过程中,令我触动最大的却是占全书篇幅最少的第一讲“反思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缘由”。

“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在这四个“学会”中,学会生存是目的,其他三个都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不言而喻,国际现代化强调的是人适应社会、适应生活、适应发展的潜能开发,重视的是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品格与个性的塑造,关心的是人的意志力、情感调解力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反观自我,传授知识是我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随着内容的传授,有时候会借题发挥,给学生讲一些做人的道理和现实的社会状况,每当讲到这些的时候,我发现学生总是很专心地在听,与平时的课堂状态完全不同。但我并没有有意识地、系统地给学生讲这些知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遗憾。我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地比较多的一种意识就是学会学习,但是我在设计学生的自学问题时,仅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把握层面,对于一些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题目涉及较少,而且在方法的传授上也不够系统和经常。所以,一段时间下来,只有部分有悟性的学生进步较大,大多数学生一但离开自学引导题,就会显得茫然无措。另外,我对优等生和中等生的关注度不够。通过阅读,我发现出现心理问题较多的是在学校表现品学兼优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我比较放心,所以,在他们身上花的时间比较少,对他们的心思更谈不上了解。而中等生,各方面表现都平平,没有特别引起自己注意的地方,自然关注也较少。近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们其实非常渴望教师的关注,教师的一席话,那怕是对他(她)的批评,他们也会受宠若惊,对其产生的作用相当深刻和长久,只要给他们付出多一点关心,获得的回报是出乎意料地令人感动和巨大。

一是:贵在反思。

《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一书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人生关键而又特殊的时期。生理发育是心理发展的基础。青少年在心理上处于青春发育时期,这一时期最大特点是生理的蓬勃成长、急剧变化,特别是处于外形剧变、机能增强和性成熟的“三大巨变”中。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颇具特色,他们的智力迅速发展,突出表现在逻辑思维的发展上;他们的情绪情感比较强烈,常有明显的两极性,很容易“动感情”;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于是促进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逐步形成,以实现青少年的“社会化”。青少年身心变化,集中表现出这个阶段过渡性(从幼稚过渡到成熟)、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四个特点。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是一项值得研究的理论课题,又是教育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有着深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掩卷沉思,我们用情感、智慧和期望托起来的新一代为什么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们用浪漫、纯洁和灵性为下一代编制的宏伟蓝图为什么与我们的初衷越来越不吻合?我们用泪水、汗水和希望筑起的未来大厦为什么在投有经风雨之前就倾塌了?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心理学真的到了应该反思的时候了。张教授开篇便讲。我反思青少年心理问题”,她道出了广大心理学家的心声。反思是本书的主旋律。正如作者所言,反思。它不是形式上的简单检讨、认错和修正,而是理智上的思考、对质与鞭挞,即对过去的所思、所想、所做进行一场革命”。更进一步说,就是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工具、教育对策是否尊重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是否尊重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反思是前进的第一步。

二是:感受时代的脉搏。

本书的书名冠以“当代”二字,全书处处射出时代的光彩,让读者感触到时代的脉搏。这是本书的又一特点——鲜明的时代性。这种鲜明的时代性首先表现在研究对象上。张教授在书中研究的对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青少年,而是“当代”青少年,他们出生在上个世纪的70-80年代,被称为“信息时代的青年”。9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一代,现今基本上开始进人青春期,被称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少年”或当代“少年”。这种鲜明的时代性更主要体现在本书的研究内容上。作者介绍了当代青少年的变化特点,阐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青少年新的心理需求,剖析了互联网络给当代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分析了作为独生子女的青少年独特的心理感受。书中所讲的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今天的青少年,读来让人感受到真切的时代气息。这种鲜明的时代性正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三是:坚实可行的方格和对策。

反思不是目的,反思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在反思的基础上,张教授对当代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宏观方略和微观对策,这些策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针对性,因此切实可行。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呢?作者提出了4点方略:(1)更新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2)掌握与当代青少年沟通韵技巧;(3)让青少年体会到我们的爱;(4)用“新眼睛”看世界。在此基础上,作者又提出了3条对策:(1)正确帮助青少年上网;(2)牵手走过成长的烦恼;(3)引导青少年走过“独木桥”。这些对策肯定会在当代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四是:理性与激情的完善结合。

浏览全书,细细品味,既能让你感受到理性的光彩,又能感受到激情的涌动。你会看到一位年轻的心理学工作者那睿智的思想、社会良知与责任感。如果说反思是本书的主旋律,那么,人情、灵性就是本书的最大特点。

《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是一本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单纯因为青少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更重要的目的在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我希望一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必须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青少年学生,对待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行为问题,必须以认真、坦诚加师爱的态度投人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切忌主观性和片面性。因为我们的广大青少年学生心理是健康的,即使有这样或那样问题的青少年要求心理咨询或辅导,也说明他们积极要求自身的心理健康。这就是青少年心理的特点,健康是主流。

教育归根到底做的是人的工作,教师这一职业的主要劳动对象是人,而且是发展中的人,这就使得教师更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有什么样的困惑,教师应该从那些方面来做工作。

总之我们的正确态度是坚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教育模式,而不是医学模式,最终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第二篇: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

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

学习心得体会

当今的“健康”概念,已不再是单纯地指机体(或身体)的健康了。世界卫生组织早已确定健康有三个含义:机体健康、心理(或精神)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往往影响机体健康,良好的情绪情感是机体康复的重要条件;同时,社会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心理素质的表现形式。因此,推行素质教育,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克服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不健康现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心理障碍或心理偏差。那么判断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指标有哪些呢?

一般说来,判断心理健康有两个指标,一个是适应性指标,另一个是发展性指标。前者比较简单,一切不适应社会的现象都属于不健康,如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着诸如嫉妒、自责、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社交困难,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都属于适应性问题。后者却比较复杂,因为中小学生处于发展阶段,多数问题属于尚未发展或尚未得到发展的问题,例如青春期的种种表现,只要在正确的教育下,通过发展,就进步了,不成问题。

二、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理行为问题,并非现在才有,只不过今天的问题更为严重、更为突出。原因在哪儿?

其一,外部社会原因。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主要表现在:(1)社会上滋长的“一切向钱看”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他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

(2)在当前教育体制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方针的条件下,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甚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3)家庭教育不当也会使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现象。有些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对子女娇惯、纵容、溺爱,致使孩子任性、懒惰、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够合群等毛病严重。(4)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所有这一切,都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其二,学生自身原因。除了社会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较多的时期是青少年期,即心理学家所称谓的“危机期”。一些心理学家从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特点、人际关系和家庭结构的现状所造成的青少年反抗社会、反抗成人、藐视法律、铤而走险的事实出发,认为个体发展的青少年期,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反社会行为,要和现实、成人发生冲突,这种观点表现在各派心理学家的思想上。

三、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也没有统一的程序,但是,必须有一定的原则要遵循。

(一)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理论和方法的依据是学校心理学,二是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5~18岁的学生,尽管它也探索正常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但其侧重点还是研究身心缺陷和学习困难的所谓“问题”儿童青少年。学校心理学的出现与崛起,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心理科学的依据。学校心理学家进入学校,不仅为学生防止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积极地开展工作,而且也是学习辅导、职业指导和道德工作不可缺少的力量。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客观性原则,特别要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事实。我们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直接参与心理教育预防、咨询、评价和矫正的人员,必须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待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行为问题。

(二)尊重和理解学生

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尊重和理解学生。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做到完全地尊重他们。首先,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许多学生,特别是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自尊心较差,缺乏自信,这时,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就意味着信任和鼓励,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其次,尊重学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打开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这样,教师才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如春风化雨一般为学生所接受。为此,教师要建立这样的信念: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人人都是平等自由的。因此,要无条件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可以朝好的方向发展。

(三)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目标:消极性目标和积极性目标。消极性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积极性目标是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使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人格或个性日趋完美。从积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针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更重要的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绝大多数是正常学生。我们要坚持正面教育,使学生积极向上。也就是说,教学生心理更健康,素质提高得更快。即使从消极的角度考虑,上策是预防而不是治疗。由此可见,学校里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教育的模式,而不是医学化模式。

(四)全体与个别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成为“四有”人才,成为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当然也同时预防各种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对于较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个别学生要做到个别辅导。可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上,应坚持全体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一般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面向全体的教育方式,而对于少数需要帮助的学生的个别教育中,应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相应措施。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为今后的工作指引了方向,我会结合这次讲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而努力奋斗。

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

学习心得体会

巍山县白龙桥中学

段凌云

二0一0年七月二十日

第三篇: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小编推荐)

《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

心得体会

通过对《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这本书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本书主要剖析了下几个方面: 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人生关键而又特殊的时期。生理发育是心理发展的基础。青少年在心理上处于青春发育时期,这一时期最大特点是生理的蓬勃成长、急剧变化,特别是处于外形剧变、机能增强和性成熟的“三大巨变”中。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颇具特色,他们的智力迅速发展,突出表现在逻辑思维的发展上;他们的情绪情感比较强烈,常有明显的两极性,很容易“动感情”;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于是促进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逐步形成,以实现青少年的“社会化”。青少年身心变化,集中表现出这个阶段过渡性(从幼稚过渡到成熟)、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的四个特点。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我认为不仅是一项值得不断学习研究的问题,而且是教育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有着深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这本书又对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本书针对当代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四种方略:一是更新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二是掌握与当代青少年沟通的技巧;三是让青少年体会的我们的爱;四是用“新眼睛”看世界。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三个对策:第一、正确帮助青少年上网;第二、牵手走过成长的烦恼;第三、引导青少年走过“独木桥”。通读全书,让我感觉到这本书字里行间到处都洋溢着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观点、新的教育感悟以及新的教育对策,读后让我进一步认识了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变化特点,也进一步了解了代当代青少年新的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克服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不健康现象,或者说是心理障碍或心理偏差。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或心理行为问题,并非现在才有,只不过今天的问题更为严重、更为突出。原因在哪儿?我认为,其一,外部社会原因。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主要表现在:(1)社会上滋长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他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2)在当前教育体制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方针的条件下,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甚至于萌发“轻生”的念头。(3)家庭教育不恰当也会使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现象。有些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对子女娇惯、纵容、溺爱,致使孩子任性、懒惰、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够合群等毛病严重。(4)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所有这一切,都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其二,学生自身原因。除了社会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较多的时期是青少年期,即心理学家所称谓的“危机期”。一些心理学家从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特点、人际关系和家庭结构的现状所造成的青少年反抗社会、反抗成人、藐视法律、铤而走险的事实出发,认为个体发展的青少年期,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反社会行为,要和现实、成人发生冲突,这种观点表现在各派心理学家的思想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对青少年心理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的通知强调“当代中小学生是跨越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新时期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心理健康是中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教授游示慎指出,学生过大的心理压力是导致过激行为的重要原因,为孩子心理“减负”是非常必要的,对孩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因为一种心理素质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它往往要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每一个不太平常的动作都有它背后的原因,我们要细心周到地找出病根,对症下药。必须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青少年学生,对待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行为问题;必须用坦诚和关爱的心态多领域、多渠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决不能以主观片面的态度去对待。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尊重学生人格,以平等态度对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高素质、创造性的人才;当然也同时预防各种心理异常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对于较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个别学生要做到个别辅导。可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上,应坚持全体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对于一般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面向全体的教育方式,而对于少数需要帮助的学生的个别教育中,应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相应措施。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有科学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学会珍惜生命、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意志和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探讨[学团网站] 孤独de高手 1楼

大学时代处于人生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时期,是心理断奶的关键期。心理断奶意味着切断个人与父母、家庭在心理联系上的“脐带”,构建自己独立的心理世界。在这一过程中,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加上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时代背景,使得大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问题,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患有明显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且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资料表明:1989年,参加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为20.23%,1992年参加抽样调查的4万名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为31.13%,1995年北京各高校的调查结果高达33.47%。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也是将来国家经济政治政策的决策者,他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才,而且对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给家庭造成了负担,而且严重的敌对、抑郁等心理问题往往可能诱发违法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因此,重视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大学生排解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存在问题

近期,笔者对300名年级不同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测试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人际关系问题、情绪起伏问题、学业问题、恋爱与性的问题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尤其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1.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然而,由于人际关系、社会的复杂性与学生心理的单纯性,使得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甚至回避参与,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有的学生则因对己、对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调查中,36%的新生认为没有朋友;27%的学生感到孤独、寂寞;45%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成为交流的对象而不是交流的直接发起者。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嫉妒等,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情绪起伏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生理发育极为迅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有时正确深刻,有时错误肤浅。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交织在一起,极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小考失利而一蹶不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较低,并由此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怪僻。部分大学生出现焦虑和恐惧情绪,情感过于压抑,整日焦虑不安;部分大学生则易于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情绪好时待人处事入情入理,情绪差时,拒人于千里之外。群体性的这种负性情绪还是校园事端的直接制造者。学生的群体情绪一旦激发,很难受到理性与校纪校规的约束,而一旦情绪稳定下来,又多是后悔不已。

3.学业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不少的心理负担。高中时期的佼佼者,进入大学生活后,环境改变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发现自己在高中时的那种优势不再存在,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尤其是对于那些中学时的尖子学生其反差更加明显。进大学后,可以说几乎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多有一种失宠感,部分同学为了保住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废寝忘食,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课,还自学一些社会急需的课程,再加上辅修专业的学习,计算机、英语过级考试的重压,他们处于超负荷的运转中,长期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压力很大,学习效果不佳,长此下去,神经紧张、失眠、考试怯场等多种焦虑并发症就相继出现了。而部分学生则感到考入大学“如释重负”,认为船已靠近码头,因而即使感受到竞争的危机、就业的压力,也提不起真正努力学习的劲头。

2010-5-4 12:37 回复

孤独de高手 2楼

4.恋爱与性的问题

大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这时的青年有了性冲动和性要求,他们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以至爱情。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对青春期的性冲动和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恐惧、羞涩,甚至不正确的行为。大学生的性心理障碍问题非常令人担忧,有资料表明,高校每年受处分学生中因性罪错受处分者占20%,性心理障碍比例正在逐年递增:性恐惧4.8%、性压抑9.8%、性放纵4.1%、自慰焦虑4.8%、同性恋5.1%、窥阴癖4.3%。还有的因理想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惘、消沉,不能自拔,甚至出现轻生的压力。大学生自杀仅次于事故而成为第二位的死亡原因,其中为情所困而轻生的比例竟高达53.2%。

此外,因就业竞争压力过大、家庭经济困难、生理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也很多,有些是因一些突发性的因素造成的,有些则是长期困扰造成的,有些是单一因素的影响的结果,有些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二、解决措施

面对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我们应加以高度重视,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动态,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及时预防和排解,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使这项工作扎实地开展下去。

1.加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

首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应针对大学生活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及时加以耐心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既主观认识自己,又客观认识他人。其次,要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教育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的品德修养,教育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学校要经常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同学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那些性格特别内向、不善交际以及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同学,教育工作者可进行团体咨询,通过建立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班等形式,使这部分同学从中得到训练,最终走出自我,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中。

2.采取各种途径,磨练大学生意志,提高情绪的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在改革开放、人才竞争的时代,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稍遇挫折就出现心理紧张,产生心理障碍、情绪消沉、精神不振,这样的人本身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才。磨练意志,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总结教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豁达大度、遇事冷静,常能做到自我正确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学习和生活上的不愉快当然时有发生,但应自觉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能够正视现实并与其保持正常的接触;对周围事物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对生活中的问题、困难、矛盾都能很好地处理,为实现理想处处能表现出进取精神。如果学生在这些方面的锻炼加强了,那么他们将获得较为过硬的心理素质。同时他们自我教育能力也将随之而增长,感情沉稳,自制力增强,在很多情况下都能自己摆脱心理负担,除掉精神障碍。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我国,学习、读书向来被赋予很高的价值,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本人把学习视为一种提高自己实力、改变现状、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学校这个群体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与其在同学中的地位和印象紧密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学业的关注是与对自我关注紧密联系的。因此,高校工作者应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根据客观现实条件来调整个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

2010-5-4 12:37 回复

孤独de高手 3楼

4.重视对大学生的性教育,培养成熟的恋爱和科学的性观念。

首先,应开展对大学生的性生理心理知识教育(这其实是补上高中的青春期教育的一课),使他们对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性发育的自然规律有一个较好的了解;其次,加强性道德教育,要启发学生正确处理好同学、恋爱、友谊的关系,教育学生反对禁欲,更要反对纵欲,批判性解放、性自由等错误观念,树立科学的性观念。

5.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代大学生满怀激情,富于理想,勇于追求美好事物,迫切想了解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并找到解决的答案,也想了解人生的意义及应当怎样度过人生,因此,常常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进行种种美妙的设计。但是因为他们的激情尚不稳定,感情强烈而脆弱,知识经验积累不足,在认识上常常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肤浅性,往往求得在想像中的心理满足或者错误和片面的选择来对待理想和现实。高校工作者要因势利导,促使大学生在关注自我和关注社会发展之间达成一种平衡,而不脱离社会实际和社会责任,单纯地沉溺于对自己的未来的自我设计之中。同时,要注意缓解由于不满现实引起的过度的焦虑、无助等不良情绪反应,以及因此产生的不良行为,避免他们对社会产生敌意,甚至厌世等不良的态度和行为。

6.加强高校心理辅助工作力度,及时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某校曾针对寻求帮助对象、模式在大学生中作了一项调查,发现:咨询却成为他们首选的帮助模式之一。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存在于以下两方面,其一是现存的专业咨询机构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其二是现有咨询机构中的咨询人认同或采用的咨询方式可能并非是学生们可接受或理想中的咨询方式。作为一种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服务机构,高校咨询机构应主动发现学生中的问题,而不能等待问题的出现;应主动走到学生中间,向学生提供服务,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咨询的便利性。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可资利用的高校专业咨询机构和咨询人员不足的现状下,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应承担起部分咨询任务。尽管一般的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在专业的咨询知识方面与专业咨询人员相比有很大缺陷,但在动态的把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深入了解学生特点方面却是专业咨询人员无法相比的。如果能够具备一定的咨询知识,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是能胜任一部分咨询工作的,这些咨询任务主要包括针对困扰学生的各种问题提供指导和建议。现在,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已经开始对现有的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咨询方面的在职培训,并在任用班主任和辅导员时开始配备一定比例的专业咨询人员,这些无疑是将来高校班主任和辅导员任用方面的一种发展趋势。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因素都有关联,缓解甚至消除这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重视校园心理咨询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还必须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增强其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或疾病,而且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能够有效地调控、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意志,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和情绪状态。

【1】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情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等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学习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

大学学习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学习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态度不端正。许多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太辛苦了,进入大学后应该好好放松一下自己,因此,整日看电影、上网、睡懒觉、逃课等等,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以致学习成绩不佳,看到别人拿奖学金获得各种荣誉而自己与一切评优无缘,又会感觉心理很失落。

2、学习方法不当。大学的知识具有深入性和系统性,学习方式和方法与中学阶段的老师手把手、催逼式教学有很大差别,大学的学习靠的是自主性和自觉性,许多同学不能很好地适应,在大把的空闲时间里空虚、堕落,想要改变却没有明确的方向,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还有一些同学仍然延续高中时期的学习方法,付出了很多考试成绩却不理想,为此伤心难过,还可能诱发自卑、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

3、学习动机问题。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如果心理脱离了稳定正确思想的支配,那就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摇摆不定,以致迷失生活方向,产生心理困惑

【2】 和矛盾。

(2)学习动机过强,以致压力过大。在考研、考证成风的社会大背景下,许多同学倍感压力,这种压力感得不到及时的疏解会进一步诱发各种心理问题。还有一些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一直生活在迷茫忧郁之中,这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大诱因。

(二)人际交往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大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同学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

【3】课题。目前,多数大学生过得是集体生活,而每个人在成长经历、教育环境、性格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加之现代大学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前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只知埋头苦读几乎没有接触过社会,人际交往技巧尤为欠缺。因此,许多大学生因为不知如何交往而产生自闭倾向,有的为了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自己的原则而随波逐流。江苏科技大学对江苏部分高校

【4】 在校大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人际交往压力的同学占到39.1%。

(三)恋爱问题

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也是大学生尤其关注的自身问题。恋爱问题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不能协调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情感破裂产生的报复心理以及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当代大学生在恋爱的态度、行为和方式上存在以下特点:一是自主性强;二是注重感情;三是

【5】 比较注重形式有些表面化;四是不稳定性;五是与自我概念密切相关。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处于青年中期,性发育成熟是其主要特征,恋爱与性的问题不可避免。但是,总的来说大学生接受的青春期教育不够,对异性的神秘感、恐惧感和渴望感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严重时将导致心理障碍,如恋物癖等。总的来说,许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观,恋爱带有功利性或者占有欲,一些同学恋爱只是为了排遣心中的空虚和寂寞,凡此种种都会影响大学生对恋爱中问题的判断。有的同学将恋爱生活作为自己生活的主要部分,把失恋看做极为重要的生活事件,在情绪、自我评价、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受到严重干扰和打击。

(四)贫困问题

【5】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有5%-7%是特困生。大

量的事实及研究表明贫困生在大学里的生活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家庭的窘境在他们的心里留下深深的阴影,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转化为以金钱为唯一标准的亚文化,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这加剧了大学生

【7】对金钱的渴望,更加看重物质利益最终导致心理失衡。贫困易使大学生的内心极

为敏感,与人交往时总觉得低人一等、自卑心理严重,过度揣摩和猜测别人的言行。一方面,他们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渴望,另一方面又害怕与人交流。久而久之,这种矛盾心理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五)适应问题

适应问题在低年级大学生中表现得比较突出。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新生居住在一起,各自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学习经历、生活习惯等差异很大。进入大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各方面都会面临全面的协调与适应,再加上当代大学生普遍的独立生活能力弱,所以,适应问题广泛存在。较为常见的是对于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期对大学充满了幻想,进入大学以后发现其实大学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怀念高中生活。此外,虽然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大家的水平相当,许多同学因为害怕竞争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还有一些同学因为失去了高中时期被老师奉为掌上明珠的特殊待遇,而倍感失落。甚至,一些同学看到班上、院里有些许多才多艺、能力又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表现得尤为自卑。一部分同学进入大学以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到宿舍的集体生活,感到有强烈的孤独感。以致整日心情低落,不愿与同学来往,长此以往会越来越孤独,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六)择业问题

择业问题主要表现在高年级同学中。经过三年或四年的大学学习,几乎每一位同学都希望毕业后找一份自己喜欢而又体面的工作,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诸多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求职需要些什么样的技巧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的给他们带来困扰和忧虑。而如今社会竞争激烈,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之现在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和接触较少,根本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其次,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自傲心理严重,在择业时表现的狂妄、自大,对自己职业选择的预想过高,不能正视择业的客观环境和自己的实力,一旦现实与自己的期望值差距过大就会难以接受,而苦闷、抑郁。还有许多同学是害怕竞争,自卑心理严重,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表现为害怕进人才市场,应聘时过度紧张等,而产生心理障碍。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东西方价值和伦理观念碰撞、冲突,大学生群体面临价值观念多元化,理想信念缺失,学习任务艰巨,就业难度日趋增大,这些压力与困惑不同程度的威胁着大学生群体的心理

【8】健康。一方面大学生特殊生理发育阶段使得大学生心理变化激烈,容易动荡、情绪不稳定。另一方面,大学生这一群体对国家大事、社会问题比较关注,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都会引起他们内心的波动。目前,贪污腐化、以权谋私等各种不良社会现象以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都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变化都在挑战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解,就会造成心理失衡,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信仰缺失、价值观念动荡使得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自己想要的,什么才是幸福,从而产生焦虑不安,诱发心理问题。此外,网络的发展,使得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寻找在现实的世界中得不到的满足感。部分大学生发展成为对网络的精神上瘾,一旦离开网络就会感到浑身不自在,产生精神障碍和异常,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精神恍惚,有异常的行为和举止。

(二)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表现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和教育程度不够。有调查显示,北京52.2%的高校至今没有设立心理咨询的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认为是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还有许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学生求助无门。一些高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的机构,但是参与咨询的教师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尚欠缺,难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出对症下药的处方。此外,心理咨询的一些手段、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学生的要求。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不良的家庭教育或教育环境会为孩子的不良心理埋下种子。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有诸多隐患。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极盛教授研究表明,中国有70%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格,其中30%是过分保护,30%是过分监督,10%的家长则对孩子采取严厉的惩罚、打、骂的措施。这些教育方式都是不恰当的,过分保护,往往是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久而久之会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以自己为出发点,不能理解他人,斤斤计较,不会包容;独立生活能力差,遇到困难时不能做出与其年龄相适的选择。凡此种种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使得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宿舍生活和学习方面处处碰壁,从而诱发心理问题。过分监督会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常常遇事小心谨慎,胆怯、唯喏,害怕表现得不好令父母失望。而简单、粗放的打、骂的教育方式,会在孩子的心里埋下阴影,使孩子性格孤僻、充满偏见,具有暴力倾向,大量事实证明,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极为不利。

(四)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特殊的生理发育期、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意志薄弱等。大

学生特殊的生理发育阶段使得他们普遍没有形成对自己的准确认知,表现为认知片面,对自己缺乏全面准确的评价,过分自信或自卑。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也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全面的认识。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ABC理论认为,情绪不是有某一诱发因素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人可能会有截然相反的态度和看法。现代许多大学生成长经历单一,缺乏挫折教育或者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这些都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许多人将心理问题神秘化,认为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无异。许多同学有了问题就讳疾忌医,更不会主动寻求帮助。

三、思考与对策分析

(一)改善校园网络环境,建设绿色网络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学校应综合各方力量,加大对校园网络的管理,设置网络屏障,努力打造绿色网络环境。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使同学们认识到网络世界也和现实世界一样是有约束、讲道德的,不能为所欲为、胡作非为。

(二)建立一支强大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一方面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首先,设置专门课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增强理性因素在其价值判断中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避免语言或行为过激、片面认知等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注重心理卫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心理承受力和自信心。改善大学生对心理疾病的认知,心理疾病与一般疾病一样是人之常情,没有那么可怕和神秘,大学生要学会正是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也不能对别人的问题评头论足、说三道

四、指指点点。另一方面,家长应摒弃不合理教育方式,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的关注,争做孩子心灵的导师。

(三)通过有针对性地指导,提升其适应力

首先,加强对大一新生的关心和疏导。大一新生初来学校,各方面都不适应也不熟悉,正是最需要老师关心、指导的时候。各大学应针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新生辅导员或班主任应及时了解学生心理,认真对待新生要求。向他们细心讲解大学学习与中学的不同,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建立切实的人生规划。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其次,家长也不能忽视对大学生心理的关注,经常打电话沟通、了解。此外,大学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信息指导课,帮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兴趣爱好、市场需求作出合理的职业定位。同时,要提高学生的适应力,即能够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作出合理调整。对于所学非所爱的学生的人生方向的选择,教师应作出积极有效地引导,带领他们尽快适应这种生活,重新选择专业或跨专业考研等。

(四)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

各高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业的老师,针对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新的心理问题,改进心理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校园心理咨询的作用。

(五)建立大学生自助互助机制

当代大学生要学会自己调适心理,形成一套自身内部教育机制。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就是“助人自助”,相信每个人都是有潜力的,都有通过有效途径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自助水平的过程。较高的心理自助水平是学生学习、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 也是其

未来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高校不但要构建大学生心理自助机制, 而且“应着力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让大学生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

【9】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心理互助既可以给予学生自助实践的机会,同时,同辈群体更容易交流和沟通,增强彼此信任。

参考文献:

[1]龚晓会.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维护[J].河北建筑教育学院学报,2005.2:22-25 [2]秦维红.心理教育.2011.02 总第559期

[3]郭晓平.心理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与分析[J].2011.2 88—93

[4]李争红.教育理论研究[J].2010.5 277-278

[5]宋传茂,丁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与导向[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6]河南农业大学团委.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M].2005.4.15

[7]马莹.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人民出版社,2008

[8]朱春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探析[M].黑龙江教育,2006.1:13-15

[9]王希永.关于构建大学生心理互助机制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06.6

下载读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小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策略

    当代小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策略 在全社会提倡素质教育的大方向下,青少年的健康,特别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于学校而言具有重要的教育地位......

    浅析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

    浅析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与对策河南省罗山县高店一中 曹辉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青少年心理问题早已引起团市委的重视,2000年,团市委成立了哈尔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为我市青少年缓解心理压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马家爵事件发生后......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青少年心理问题早已引起团市委的重视,2000年,团市委成立了哈尔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为我市青少年缓解心理压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马家爵事件发生后......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青少年心理问题早已引起团市委的重视,2000年,团市委成立了哈尔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为我市青少年缓解心理压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马家爵事件发生后......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青少年心理问题早已引起团市委的重视,XX年,团市委成立了哈尔滨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为我市青少年缓解心理压力、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马家爵事件发生后,大......

    问题反思与对策探讨学习心得

    问题反思与对策探讨学习心得 周细华 ***156 高安市大城中心小学 低段 数学 教学反思,是汲取经验教训的最有效手段。 是使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本站推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孙邈 08建工4班 0828120074 摘要:大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制度代写论文,既给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择业机会,又使他们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