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有感
读《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有感
——做一个会叙事的老师
最近,我在读李季教授的一本书《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感触颇多,受益匪浅。当我一看见书名的时候,这本书就深深吸引着我,我想从书中寻找到解决小学德育问题的好对策。
这本书开篇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办法总比问题多。这句话给了我们一线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一颗定心丸。面对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德育问题,我们班主任正需要一套破解德育难题的方法和对策。德育问题层出不穷,但办法总比问题多。只要把握规律,就能找到有效的对策。
1、积累故事,做一个有心的老师
“最好的教育是无痕的教育。”叙事是一种润物细无声、育人于无痕的教育,是一种以情感表达、情感体验和情感教育为动力的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叙事教育犹如一股春风,轻轻地滋润着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心灵。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阐明一个个鲜明的道理,让听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内化、明理,导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叙事之所以感人,主要源于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感人。真实生活是故事一个很好的源泉。在我们每天和学生的相处中,就会发生很多事情,这些就是很好的故事素材。所以,要想实践好叙事德育,教师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多积累故事,发现故事,学会关注细节,关注学生,在常规处着力,细节处着手,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李季教授在书中分享了很多意味深长却又通俗易懂、扣人心弦的故事,其中印象最深的有《世上最美味的泡面》、《一碗牛肉面》、《苹果树》等。这些故事都能走进心灵、感化心灵、引导心灵。
2、抓住规律,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
叙事德育的心路历程,是“感触——感动——感悟”。有强烈的感受才有强烈的感动,有强烈的感动才有强烈的感悟。只要抓住规律,以“情”动人,一个个充满灵性的故事走进心里,感化心灵,才能引导心灵。我们教师要改变以往说理的模式,善用动人心弦的故事把学生带进故事情节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故
事中引起情感共鸣。一个善于用故事走进学生心灵,感动学生心灵和引导学生心灵的老师,是一个具有教育智慧的老师。这是一种教育能力,更是教育艺术。拥有感人的故事还不行,教师还要有讲故事的能力。教师要有较强的讲故事的语言艺术,正如李季教授所说,叙事可以没有激情,但不能没有风格。教师的叙事要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听你讲的故事,这样才能达到自我内化、教育的效果。语言艺术在叙事德育中也非常重要。
3、反思总结,做一个专业发展的老师
教师在叙事中育人,更在叙事中成长。叙事德育既是育人的活动,也是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师在叙事过程中,要用心留意观察生活和积累故事素材,要学会记录生活事件形成教育故事,要进行构思、收集、筛选、加工故事,还要对教育事件进行反思。这些都能促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和水平的发展。教师在叙事德育中不断反思总结,不断探索提高,感受学生在叙事教育中的转变和进步,更感受自己在不断成长。叙事过程也是教育者的一种成长过程。
叙事德育是一种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以“理”导人的有效的德育模式。把育人的要求隐藏在生动的故事中,春风化雨,育人无痕,这就是叙事育人的艺术。用故事走进心灵,用智慧引领成长,让我们做一个会叙事的教师。
第二篇: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读后感
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读后感1继续阅读《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这是阅读的这本书的第五周。书中从许多叙事故事中引领学生们的德育成长,也包括我们在教育中存在的德育问题,书中都是用故事的方式来引导我们感悟,比如美国挑选海军陆战队队员“三选一”的故事。我也是把这些故事乐此不疲的讲给我的儿子听,讲给我的学生听,这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教育。
故事从何而来?书中这样说:一个好的主题,一个好的故事,一次生动的叙述,一个感人的情节,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张内涵丰富的,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这样的资源。生活就是故事,成长就是故事教育就是故事。把育人的要求隐藏在生动的故事中,春风化雨,育人无痕,这就是叙事育人的智慧,拨动“情”弦的艺术。教育是一个走进故事、创编故事、完善故事的过程。用故事走进心灵,以智慧引领成长。
书中的这些故事我们都能讲述给我们的`孩子听。“苏珊大妈”、“月亮妈妈”、厨房工友都是普通人,他们因为有了人生的目标追求、有了积极向上的心态、有了改变命运的志向,真正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孩子们都喜欢这些故事,并从中获取你不可思议的力量。
毋庸置疑,做一个会讲故事的老师,比机械反复的唠叨和堆砌的视频更有趣,也更有效。我们可以尝试讲故事,用自己或者别人的故事,重新拾起一个个句子和情节,赋予他们新的养分,细细琢磨,寻找着更为生动的表达,在这样的过程中,一种渴望已久的感觉又重新流淌在心与心之间。
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读后感2本周我继续阅读《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的60-78页的内容,也是思路篇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相较于前篇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这一部分内容摘录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显得生动有趣多了。
这一部分内容继续讲述了叙事育人的德育方式在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书中摘录了《十字架的故事》、《白龙马与小驴》、《大师的追求》《苏珊大妈》、《月亮妈妈》和《百年清华名人录》中打饭工友孜孜不倦学习的故事来说明心中有目标、有追求才有实现理想的不竭动力。
书中指出,励志故事是人生的加油站,富有理想追求精神文化的儿童青少年需要励志故事的不断加油,才能有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和不断进取的勇气和动力。在芸芸众生中,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人,我们都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感人的故事、亲情的故事、哲理故事、励志故事,只要通过有效叙述可以感化我们,同样可以感化未成年人。我要利用好叙述故事来感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成长。
那么故事从何而来?书中指出一个好的主题,一个好的故事,一次生动的叙述,一个感人的情节,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张内涵丰富的,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这样的资源,真是“处处留心皆故事”啊。生活就是故事,成长就是故事,教育就是故事。把育人的要求隐藏在生动的故事中,春风化雨、育人无痕,这就是叙述育人的智慧,拨动“情”弦的艺术。教育是一个走进故事、创编故事、完善故事的过程。我以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讲好故事、用好故事,用故事走进心灵,以智慧引领成长。
第三篇:读上好课:小学英语问题与对策心得
英语课堂中如何创设语言学习氛围之教学反思
英语组:杨薇
寒假中,我认真反思了这段的英语教学工作,在以往的传统观念里,认为只是单纯的传授英语知识,所教的学生的成绩高就是一位称职的英语老师。反思我的英语课堂教学后,不但总结很多教学中的方法,而且对英语教学的教与学的关系有了不同认识,通过这个假期的反思总结是我在以后英语教学中的理论的一次飞跃……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英语课堂教学创设语言学习氛围,让我的课堂“活”起来。反思这两年的教学中,尽管我所教授的班级平均成绩都是九十多分,每个班的学生在考试中有一半孩子都是满分。为此我也曾经沾沾自喜,但是通过反思,我觉得“如果一位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能够学会谴责:如果一位学生生活在恐怖之中,他就能够学会忧虑;如果一位学生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能够获得负罪感;如果一位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能够学会感激;……这是我一直反思的一句话,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什么之中呢?
如何把《新起点》英语书中的语言知识形成语言技能,转化为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创设可供学生“浸泡”的英语环境,使之在各种交际场合将自己“浸泡”于语育运用之中,使我的课堂真正的“活”起来:本学期我利用教学媒体,激“活”教科书,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我就想方设法,让教科书“活”起来、动起来、形象起来、发出声来,让“活”的教科书震撼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新起点英语第二册Unit1 My family这一课时,就将Bill一家的一天利用抽拉式投影片制成“小电影”,教师配音,把长长的几段话立体地展示给学生,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学生充满激情,易理解掌握,并能模仿自编自演对话。鼓励孩子在说说演演中学习语言,将教室变成成正的英国家庭,为孩子们用中学,学中用提供舞台,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小主人。并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评价形式,如小组加分评比,小红花等奖励,使学生相信自我,改善自我,并勇于超越自我,为他们营造一种积极参与英语活动的氛围,从中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进一步学好英语的愿望和自信心。一个月中感觉我的课堂中真的“活”了起来。
创设语言学习氛围,内容型教学比较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学习,在内容型教学中,学生的能将各项语言运用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对话往往占了很大的比重,且与基础的社交语用技能相联系;内容型教学正是满足了学生的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渴望,不是纯粹地从学习某个语言点出发。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很多学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记单词、背短语总是记得快但忘得更快。如果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稍加指导,培养学生用整体的眼光来看部分,即把单词或短语放进句子甚至是文章中去理解和消化,而不是孤立地记忆没有生命力的个体。这样,不仅记得牢固,而且也学得轻松。同样都是记忆,但是效果却大相径庭。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开始出现生僻和多音节的单词,难度大。我采用了歌谣引入生词,反复出现,并在课前3分钟创设情景,father father grandfather, mother, mother, grandmother等.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某个词,句有了或
多或少地了解,这让学生感到开心快乐,英语学习的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教学有法,学无定法,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我要让自己的课堂中充满语言学习的氛围,让每个孩子学会交流,学会感激,学会自信……这是我在寒假中的一点教学反思及体会。
第四篇:《浅谈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文安县大柳河镇中学 王长久 邮编065806 电话***
摘要: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一直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形势对中小学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介绍德育所包括的内容入手,分析了我国当代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缺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即:让受教育的主体回归生活,让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反思生活;凸显学生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让德育触摸学生心灵;实践体验,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以参加公益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学会调查和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疾苦,从而体验和生成一种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等。
一、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
(一)国家文件对中小学德育内容的规定
“德育”,顾名思义应该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和《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两个文件当中。此外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生守则》(1981年)、《中学生守则》(1981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91年)、《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1994年)。《守则》和《规范》是相互补充的,《规范》是《守则》许多条文的具体化,是《守则》在日常行为中的具体要求,两者的精神是一致的。
没有《规范》,《守则》中比较原则的要求不容易落实;没有《守则》,《规范》只限于日常行为的要求,又不够全面。
(二)对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结构的把握
由以上可知,《纲要》、《大纲》、《守则》和《规范》构成了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根据学校德育内容的构成原理,从结构上说,普遍认为学校德育内容可分为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五个层面;从组成上说,又分为基本内容和时变内容两大部分。其中,学校德育的时变内容是根据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确定的学校德育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可变性,这部分内容难以用大纲形式规定下来,应由教师根据当时形势任务和学生具体品德实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加以确定,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从而保证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如何结构性地把握由国家文件规定下来的中小学德育内容,是中小学德育实践工作者的实际要求,也是德育理论中的重要课题。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五个方面存在着一种相互递进的关系。具体如下:
1、思想教育
在我国特指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具体包括科学人生观教育、科学无神论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教育和理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理想实质是人之德性的核心问题,是德育必备的理性基础。是德育内容的最高层次。
2、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包括:(1)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或社会公德教育。(2)公民道德或国民公德教育。(3)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此外,还有家庭美德教育、青春发育期的性道德教育和适当的职业道德教育。
4、法纪教育
法纪教育是指法制和纪律教育,是学校德育基本内容的较高层次。法纪教育要求学校对学生依法管理并进行教育。从管理方法上说有依法管理法,即:学校德育管理者运用法律法规对学生施加影响,调控他们的行为以及德育组织内外部关系的管理方法。
5、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高层次的学校德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育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教育。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对他们承担的教育责任是重大的。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学校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养民主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
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
只有充分弄清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结构,才能整体把握好它,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才能结合学校实际,富有成效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中小学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村中小学生发育普遍提前,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因中小学生心理发育的滞后性与生理发育的超前性之间的矛盾,引发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方面诸多问题。如社会公德意识滑坡、尊师节俭意识差、厌学情绪及“早恋”等,必须认真解决。然而,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中小学中对德育的重视只停留在表面上,德育工作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1、学校德育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德育活动的开展,首先必须建立学校德育组织机构,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这是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组织保证。然而,有些中小学的德育工作只由科任老师和班主任来完成;政教机构不够完整,学生干部也只限于班集体中的班干部。这使得一些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起来很零散,不够完整和规范,不够多元。
2、德育只是单项的道德灌输
应该说在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学生一直是单纯的被动的受众,学生的发展就是按照学校预设的德育规范进行矫正,学生对规范本身的是与非没有话语权,对如何遵从德育规范也缺乏自主权,所以,学生的德性养成完全是一个被动的教化过程。由于在德育工作中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主动性得不到尊重,学生缺乏对德育规范的理解,从而满足于一般性的应付,即:当着老师时,学生不会违反道德规范,但是,不在学校或者不在老师面前就很难说了。
此外,德育工作中与学生交流得少,思想指导单调、单一也是影响德育工作效国的重要原因。德育工作不像那些文化科目有特定的教材可用,有固定的讲解内容。“守则”也好,“规范”也罢,只是条条框框的制度规定,然而,很多时候,德育工作不是缺少制度而是缺少对制度的执行,如果是简单的强制执行,其效果也只会是昙花一现,而且还容易引起叛逆甚至是群体性抵触。德育工作效果欠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些中小学教师在做德育工作时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德育工作单调、单一,其工作效果自然不够理想。
鉴于以上所列的中小学生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想很好的解决德育问题,需从以下方面入手。
三、解决德育问题的对策
一直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的低效饱受指责,广大德育工作者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我认为其中一个深层问题没有解决好,这就是德育的根基和原点问题。学校德育只有在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的选择和实施上与之相契合,才能触摸到学生的心灵,才能获得学生的真心认同,那样学生的道德才会和身体一同生长。
(一)回归生活:让德育贴近学生实际
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德育。因而学校德育必须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反思生活。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的德育工作总是带着强烈的功利色彩,盲目地堆砌着高不可攀的“道德大厦”,以成人的标准构筑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无视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视学生的道德际水平。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世界观”等等充斥于耳,而学生扮演着一个无动于衷、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再如少先队活动,计划写得详尽而周密,活动搞得热热闹闹,学生个个是“豪言壮语”;但是,学生道德行为却不尽如人意。这种斩断了道德与学生生活联系的德育“高空作业”,使得道德成了与学生毫无关系的客观认知对象,与学生生活无法联系,学生无法产生内化的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甚至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自我教育。
因此,我们必须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中走出来,回归生活,了解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与品德发展的问题,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在此基础上生成设定德育主题,让学生在各种生活情境中理解、体验、践行所要求的价值和美德。如在学习生活方面,在越来越重的学业负担下,学生的学习态度、目的、状态怎么样?家庭教育方面,特别是外出务工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状况如何?以及学生在人际交往、课余生活、心理健康等等必须得到我们的关注。面对孩子的思想实际、心理需求,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德育工作真正成为孩子发现自我,认识社会,探索人生真谛的育人工程。再如,一年级新生对小学生活
充满好奇和幻想,同时也有诸多不适应,为此我们可以开展“亲近我们的校园”、“以哥哥姐姐为榜样”等德育活动;针对中年级学生生活习惯方面的现状,我们可以开展“自己的事自己做”、“告别不良习惯”、“我的生活我做主”等德育活动。事实表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道德教育才能引发学生内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二)凸显主体:让德育触摸学生心灵
学校德育常常被片面地理解为对社会的顺应,把“禁止”、“防堵”作为立足点,把批评和惩罚作为常用的德育手段,而没有意识到要把人培养成改造社会的主体。因此,德育不仅要考虑社会的要求;不仅依据社会规范,更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以下是我校的一些做法:
1、做好校园升国旗活动
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升旗活动,但是,有了升国旗的仪式不代表就有了爱国主义教育或德育。我们要“以有形的国旗展示无形的信仰和崇高,实现内在精神的横向穿越。”如何才能让升旗仪式成为学生的一次次心灵的洗礼呢?
国旗教育应该是超脱物质功利的一种精神的自由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学生引向审美和精神领域的追求,成为一种人生境界的展开,展示无限丰富的人性。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的境界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仅仅把五星红旗看作是国家的标志,这是功
利的境界;而能够理解红旗是烈士的鲜血染成,这是道德境界;能欣赏红旗的审美意蕴,进而领悟生活的艰辛和幸福,生命的优美和崇高,努力去开掘和追求人生的真善美,这就是天地境界,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进行升国旗活动,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利用升国旗时肃穆的气氛,联系生活实践,反思自己在现实中的做法和形象,同时让他们真正感触到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
2、德育互动,加强学生与学校、老师的思想交流
传统的德育工作中,学生是单纯的、被动的德育受众,学校怎么要求,学生就得怎么做。这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尊重,学生缺乏对德育规范的理解,学生形成“有老师或校领导时,我有一套;没老师或校领导时,我也有一套”的应付心态。怎样才能攻克这一德育工作中的难点呢?伦理学的观点认为学生的德性处于一种自然流淌状态,学生的德性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恰恰是最好的德育资源。为此,学校应该努力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德性的自然流淌,激发学生德性发展的自我需要,为学生的德性养成创设自主、合作的机制与平台。我校积极组织校领导、班主任、任课老师(有条件时也请学生家长参加)和学生的“思想交流会”。我们得承认,这种形式一开始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但是,随着我们在交流会上对学生的充分理解与尊重,现如今能敞开心扉和老师、领导等交流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也说明这项做法是正确的,大大提高了我们德育工作的效率。
(三)实践体验:让德育从他律走向自律
实践阶段是道德教育的关键,因为个体道德的生长只有内部活力
被启动,不断地将社会要求、标准、理想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准则、信念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其思想素质才能真正提高。这种内源性的自省、自觉、自为的道德提升是最稳定和持久的,最终将成为个体的道德信念和理想。我们以往的德育在“强化”和“细化”上下足了功夫,而结果却是德育渐渐异化一种管理手段,与真正意义的德育背道而驰。因此学校德育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实从学生的道德现状出发,精心组织系列活动,如通过干部轮流制等校园岗位体验,让学生参与学校、班级管理工作,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强化中内化为品德规范;在家庭教育中,巧妙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和生长一种亲情责任,如通过“三八节的礼物”、“今天我当家”、“为父母过生日”、“记录父母的一天”等家庭教育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和长辈;以参加公益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学会调查和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疾苦,从而体验和生成一种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
第五篇:读《德育课程与教学论》有感
读《德育课程与教学论》有感
如果问自己“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我最欠缺的是哪方面?”我会说“是课题研究”;如果问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阻碍我前进的是什么?”,我会说“是理论功底的薄弱”。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会觉得自己遇到瓶颈、缺乏创新、理念陈旧,那么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我把它归结为“书读得太少,以至于没了向上攀登的底气和动力”。因此,我也试着去找了一些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书籍,读完后确实能有一些启发和思考。今年暑假期间,我仔细拜读了吴铎教授编著的《德育课程与教学论》,收获颇丰。这本书从“学校德育与德育课程”说起,共十八章,我最感兴趣的也是给我思考最多的是第十三章《教具与现代教学技术》,以下我就针对这章内容谈谈我的体会。
谈到“教具”,每个老师都熟悉不过了,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现代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具。每门学科因其不同的教学内容所选的教具类别也不尽相同。使用教具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过程中虽然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但其发挥的作用往往不可替代。吴铎老师在书中把教具归纳为“传统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两方面。其中,传统教具主要包括“图片图表、食物器皿和电化教学手段所使用的电教工具(包括幻灯机、投影仪音响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在课堂中使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教学。
回顾过去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曾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具和在听课过程中看到其他教师使用的教具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过茶杯和小石头,有过落叶,有过抹布和脸盆,有过各种卡片和信件等,当然,电脑及其他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更是成了一种上课的惯例。教具在现代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广泛使用有其必然性。他所发挥的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恰当使用某些传统教具,可以用简单的方法说明复杂的人生道理。比如:曾经到某校听一节六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在课上老师运用一些小石子、石块、杯子在课堂上做了一个游戏,通过这个简单的游戏让同学们明白了“人生有一些重要的大事,也有很多琐碎的小事,如果你始终被琐碎的小事牵绊着,最终你可能一事无成。”这样的人生哲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领会它并不容易,但教师却用简单的教具轻而易举地向学生阐明了这些道理。
二、很多教具可以在“说理”的同时调动课堂气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使用“两块不同的抹布”让同学们来亲身实践,擦拭课桌上的污垢,同学们发现,虽然同样是抹布,但由于其科技含量不同,其擦拭效果大相径庭。通过教具的使用,同学们不但明白“劳动工具与生产力的关系”,其上课热情也被带动起来了。
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可以创设更好的教学情境。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注重学生的体验,而营造学生的体验环境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特长。煽情的图片、烘托气氛的背景音乐、一系列的图表和数据,甚至一些影视片断都能给学生的视觉听觉带来强大冲击,直接强化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激发他们思考。因此,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体验式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然,凡事都有利弊两方面。也许传统教具并不是在每堂课都能用到,但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坦率的说,在近五年内,我听的所有思想品德公开课一律都是用多媒体技术,而我本人在平时上课时,除了讲练习,其他也一律用多媒体,甚至有一次在上课时发现教室里的电脑坏了,我的课件用不了,我顿时慌了神,虽然最后这堂课勉强撑下来了,但上得很不是滋味,我才发现我是不是得了“多媒体依赖症”,离了多媒体,反而不知道怎么上课了。此时,我意识到“多媒体,他始终是配角,不是主角,不能让他反客为主”。读了吴铎老师“教学手段使用的几点原则”,我更加意识到,无论是传统教具,还是现代网络教学或多媒体技术,他们在教学中的应用必须坚持“按需使用、注重科学、运用得当”几个原则。当然,如何才能做到“运用得当”,我想还需要我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让教具成为课堂的“最佳配角”。
华理大附中
丁燕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