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德育问题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中小学德育问题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赵 亚 斌
(陇南市宕昌县南阳中学甘肃宕昌748507)
摘要:德育概念在内涵上的模糊和外延上的不断延伸,让我们在面对德育问题并解决时有种无处入手的感觉,可想出现德育危机再去解决时就可能有些茫然了。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中小学德育工作困惑的各种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此来提高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 :德育; 中小学 ;成因分析; 对策、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德育的重要性已经认识得越来越清楚,但对于“什么是道德”、“什么是道德教育”、“学校德育旨在在达到何种目的”等更本源性的问题却很少做进一步的追问。在中小学,德育问题一直困绕着每一个德育工作者,德育面前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可是出了问题时谁都难以解释,认知上的偏差导致出了德育问题时束手无策,这样导致德育的实效低下。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检讨现行的学校德育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人为表浅化、孤立封闭化、课程知识化;单向灌输多,双向理解少;集体受教多,个体关注少;僵化而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有这样的困惑就是在课堂中如何实施德育教学,除了班会课和思想品德课中有相关的德育内容涉及外,其它课程(如语文、数学、物理等科目)中的德育只能使潜性的东西了,并且实施起来有难度。而思想品德课中的德育有的却沾上了一些政治色彩,经常通过考试能够选出A、B、C、D或者作为评论他人的“理论工具”。笔者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对干瘪无味的说教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有些学生已有一套对付老师的“德育”。从而让课堂中的德育流于形式。具体表现为:
(一)三级课程之间的衔接与配套存在缺陷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各有利弊,各有特色,因此这三种课程应相互配套和相互补充。在实施德育教学方面,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往往或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校德育建设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而德育课程的开设除了思想品德课外,主要还需要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校本课程。而综观目前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让人有点担忧,尤其在交通落后偏僻的农村开发校本课程就更加困难或者根本不存在开设的条件。
(二)在德育评价制度方面
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评价体系,无论是对一个领导干部(主要指德、能、勤、绩、廉)还是对一个学生(主要指德、智、体、美、劳)都至关重要,因为在他们的
1都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但是具体的德育评价制度这也就是德育在操作过程中明显有困难,并且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也有评价单一化、定势化的现象存在。个别学校甚至有“以德代智” 的现象存在。例如在学生的通家书操行评定一栏中,有关对品德的评价仅用“良好”、“端正”或“恶劣”等词语来形容,而对智育夸夸其谈;另外,在我们的教育中选用英雄、名人的事迹教育学生,为了增强说服力,有时把这些人进行艺术加工,装扮成一个没有任何缺憾的“完人”,让学生去学。其实生活中很难找到没有任何缺点的“榜样”,他们在听到和看到之间,从神话的人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之间发现了差异,“完人”的形象就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三)在社会价值取向方面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已有的一些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而更加趋向务实和功利化。市
场经济社会承认个人利益,提倡个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学生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开始具体的利益标准而不是传统的利益标准。他们注重个人利益的维护,注重个人能力的锻炼,不断强化效益观念和权利意识,关心家庭,关心朋友,关心环境和国家的现实经济运行情况,而诸如理想和信念放在了较轻的地位。这表明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逐渐形成了务实的特点。对长期长期争论的“义”和“利”的问题,他们持有自己的态度,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和人生道路。在他们看来,既不能见利忘义,也不愿求义舍利。对于道德操行在内的各种生活领域,他们认为义利兼得才是理想结果。
(四)在操作层面
1.缺少渗透性。理论说教多,情感投入多,拨动不了学生的心弦。教师只有恨铁不成钢的热情,没有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工作平铺直叙,强化重要性,缺少艺术性,单刀直入,让人难以接受。
2.缺少共振性。一些德育活动重形式轻效果,针对性不强,满足于轰轰烈烈,失去了扎扎
实实。
3.缺少穿透性。德育载体单调,没有吸引力,经常出现组织者热血沸腾,而参加者无动于
衷的现象。
4.缺少氛围,缺少特色,千校一面。德育的特点决定德育工作的渗透性和全时空性。只有
在一个到处充满德育氛围的学校和时空环境中熏陶,才能使道德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形成独特的道德个性。然而目前的中小学学校的时空特性被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所统领的智育氛围所笼罩,很少能嗅到德育的气息。另一方面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借助于合时的载体才能实现,这种载体就是自己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中小学德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德育问题的症结
我国德育问题的症结何在?这个问题并非三言两语能够手清楚,就“德育”一词的定
义就有很多种。在《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而在《中学德育纲要》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纪律、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不过从世界其它国家来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德育均指的是道德教育,而我国长期以来指称“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1]。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我国如今所谓“德育”,就其性质、目标和内容来说,属于广义的“德育”,有别于一般所谓的“道德教育”就其途径和方法来说,它也有别于近代以来通行的“道德教育”观念。因为通行的“道德教育”,主要速诸于“教育性教学”,在现代主要通过课程(其中特别是、社会、文学、历史、伦理课程)实施,辅以学生行为指导和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而我国如今的德育,主要指课程以外的工作,把社会伦理政治涵盖在内,它主要由以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工作者”承担。表明我们试图以比一般“道德教育”更为狭窄的途径,实现比一般“道德教育”更为宽泛的目标,此症结一。
症结二:迄今为止,我国实际上还未形成堪称“思路”的德育思路。这是由于我国“德
育”概念。或为历史形成的概念,或从别国搬运过来,其含义模糊,范围有点大,(普遍使用“德育”一词是从二十世纪初西方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传入我国才开始的,近代多用“训育”指称德育。现有的“德育”框架是不断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并掺杂别国经验、教训拼凑而成,是“摸着石头过河”而形成的“路”,而不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产物:现有的“德育”总体上缺乏“研究”含量。不少“德育理论著作”,只是按照“德育”的意义任务内容过程原则途径方法,排列“德育”知识,从而落入传统教科书的俗套。其中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与特定的德育任务与德育内容缺乏具体的联系,德育途径与方法同德育内容缺乏具体的联系。而所谓德育原则只能流于形式,或者是不着边际的空谈,而对于真正需要研究的问题,如学生道德品质如何形成,学生政治和社会教养如何提高,学生的精神和道德品如何陶冶,这些不同性质的问题,各不相同或者互有区别的目标如何确定,采取什么手段较为恰当,却缺乏可靠研究。
(二.)多元价值中道德选择的困惑与成因分析
伴随着信息刺激源多元化、社会经济多元化,中小学学生的道德价值趋向也多元化。这
种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非道德主义的气焰,并使之任意泛滥,从而给中小学学生学习生活形成了不利的社会环境,尤其对生理和心理发育还未健全的中小学学生而言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摧残。多元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冲击导致人们评判同一事物或现象时出现了多种价值标准,而每一种标准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因为支撑他们的“每一种文化教育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积淀,都会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光彩照人的魅力[7]。”看来我们需要做道德价值判断,抉择是必要的,而不是被“西化”和“自私”。有学者提出,“对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而言,21世纪意味着传统的‘教会顺从的道德教育’必须转变为‘教会选择的道德教育’[8]”。这里要强调的是在多种标准都合理,并且都是正向价值的前提下进行,而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中小学
生——各方面还不成熟,要让他们在多种价值观中判断抉择就有点牵强了。
由于双重标准或多重标准的并存,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缺乏一致性和相对稳定性,故而一定程度上造成道德规范的混乱,这种混乱往往使中小学学生的道德品质下降。
(三)经济体制转型中的道德困惑的成因分析
市场经济并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只不过在我国出现的比较迟罢了。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必然会在改革中或前进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再加上工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的步伐迅猛,由此带来了公共生活的内容空前增多,公共生活准则骤增,这使得习惯传统道德运作模式的人们来不及将新道德观念迅速纳入原有的道德思维中去,更难在短时间内将其化为内心信念并付诸自觉而积极的道德行动,而道德观念和道德习惯没能跟上时代步伐,依然停留在“差序格局”的状态,这样一来,长期受到传统道德思想(其实质为儒教伦理)影响的人们在对待一些公共生活领域道德问题时有点茫然。“虚无道德”或“道德困惑”的帽子扣给市场经济是有失偏颇的,而相反市场经济很重视道德(如诚信,公平等),只不过这种过快的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没有适宜的道德规范去制约,这也验证了一位学者的论断“道德基础规范的一致性的丧失,是深刻而危险的现代性的伦理危机”[9]。
市场经济的导向促进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并承认人的多种需要,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唤醒了被抑制的“自我”于“自主”,[11]这样一来,大众文化脱离意识形态的规范河自主地发展,并且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难免有人认为世态炎凉,或道德危机。总之,对待德育这样的抽象问题要辨证的看待,绝不能把现象扩大化或以点盖面。
三、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是全面育人的场所,抓好学生德育责无旁贷。因此,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抓好德育队伍建设
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和技术的传授者,更是思想和品德的启蒙和引领者。无论是专职的德育工作者,还是各科的任课教师,首先都必须端正自己的教师态度,真正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本职工作和最重要的任务,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品德的提升,绝不能像本文前面分析的那样把德育的责任推卸到班主任或思想品德老师一个人的身上。其次,学校要加强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在保证人员配备的情况下,通过交流、学习、培训等途径,把握新时期中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开展德育活动和应对突发情况等的能力。最后,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所谓为人师表,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而且还要在思想、行为和日常表现等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二)改进实施方法,多种途径育德
1.注重渗透教育,潜移默化育德。德育与智育不同,在方法上,智育只要讲清概念、原
理、观点,而德育更重要的是靠渗透,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渗透,即课堂教学渗透、教育活动渗透和环境情感渗透。课堂教学渗透是利用每堂课的每一个契机,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适时的德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愿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能力;教育活动渗透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环境情感渗透是学校通过创设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和人际环境于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心灵,树立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2.开展个性咨询,提高教育实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小学生的思想需要也逐渐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要从传统的大规模群众性单项灌输教育方式向现代的小型个体化多层面的双向交流教育方式转化。与此同时,学生的自主、自立、自强意识的日益强烈,客观上也要求中小学德育更多地采取咨询型的教育方式方法。这种咨询型教育方法,使学生在有各种疑难问题时主动找老师寻求帮助,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灌输,可以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相对低下变为逐渐平等,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也由被动变为主动。另一方面,咨询的保密性、科学性也提高了教育的信度,使咨询者容易暴露真实想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能较好的达到教育的效果和目的。
3.注重人文关怀,强化实践锻炼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情感因素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注重情感这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教师要有充分的爱心和尊重,对学生有较好的了解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德育过程中创造出一种平等、和谐和互相尊重的良好氛围,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成才成长的促进者。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课堂,必须切实加强。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把真理转化为学生的自我内心体验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有助于形成良好稳固的道德品质.⒋扬长避短,建构学校德育校本课程
学校校本德育课程,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根本保障,也是营造良好的优秀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因素。俗语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要养育好一方人,必须要利用好一方水土。很难想象,不同的学校用统一规划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模式,能够取得好的效果。一个学校能否从根本上提高德育实效,是看他有没有探索并形成切合自身实际的德育课程。由于不同学校的历史原因、地理位置、师资构成、学生来源、办学经验、校园文化等诸多会有所不同,有优势也有劣势,学校的德育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深入分析、挖掘、整合有效的德育课程资源,形成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校本课程。因此校本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总目标总要求和学校自身实际结合的产物,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根本。此外,在开发学校德育课程的过程中,全体师生都是构建德育课程的决策者和参与者,在贯彻实施的过程中,全体成员参与,有利于形成一种教育合力。同时,校本德育课程能够有效弥补三级课程之间衔接的不足。
(三)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密切配合学校在组织好校会、班会、社会实践的同时,可以通过聘请校外辅导员、法制副校长、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庭访问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水平,各方面密切配合,最终达到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的目的。
总之,中小学德育教育量大面宽,任务艰巨。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科学地运用德育教育方法,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时钟.全国德育重点课题研讨会综述.[J]教育评论,1999(2)
[2]鲁洁.当代德育基本理论探索.[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7
[3]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2
[4]朱小蔓等.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5]陈桂生.德育书简(九.十).[J].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5期
[6]陈桂生.德育书简(一-----四).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2期
[7]马永芝.中小学生思想道德面临的挑战及工作对策.[J]中小学教育.2002.11
[8]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对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J].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
[9]麦金泰尔.德性之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9—30
[11]金生宏.质疑建国以来的道德教育规训.[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第8期
第二篇: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分析
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分析
摘 要:目前,教育功利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在教学活动中,多数农村中小学学校仍会以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往往忽视了思想道德的教育,注重教学成功而忽略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目前,校园欺凌的事件频发。校园作为青少年学习成长的摇篮,欺凌事件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社会的发展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校园欺凌;青少年;有效控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6-01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6.117
一、校园欺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虽然校园欺凌的主要场所是学校,但是学生的行为同家庭的教育、父母的素质息息相关。尤其是作为中小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成熟,受家庭的影响很大。家庭作为青少年启蒙的第一所学校,对其品格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家庭对于校园欺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结构的缺失,据调查,82%的学生认为生活在有欠缺的家庭是造成校园欺凌的重要原因,家庭需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职能,但是如果家庭结构失衡,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职能,我所指的欠缺家庭不仅仅是指家庭关系的缺陷,同时也是指对青少年教育上的缺陷;第二,家长的品格,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孩子学习的第一对象则是家长,在部分家庭中,父母的思想道德差,经常流露出对于社会的负面情绪,诸多不良的思想直接影响着孩子;第三,家庭教育,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是校园欺凌行为的重要成因,对于孩子没有正确的管教,过分的溺爱、暴力教育或者不闻不问,抑或是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德育教育。事实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个人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的坚实基础。因此,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心理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校园欺凌的问题也可从心理与行为来分析。实行校园暴力的学生,大多缺少自我控制的能力,并且因为后天生活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攻击性。部分中小学学生校园欺凌的原因是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攻击她人以获得心理的快乐;还有部分学生校园欺凌是由于报复性的心理,受到他人的欺负后,向对方进行攻击报复;还有当中小学生受到家长或教师批评时,容易产生转移性的攻击,将自身的不良情绪转移到其他学生的身上。除此之外,现在多数青少年为独生子女,家长的教育方式欠缺,过分的溺爱,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日常的?W校生活中,一遇到问题就会激发不良的心理,为校园欺凌埋下隐患。尤其是在农村的中小学中,留守儿童较多,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缺少父母的关注,爷爷奶奶过分的溺爱,对孩子的要求一味的满足而缺少教育,容易形成孩子自私的心理。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从家庭到社会,学校是一个过渡的环节。在此期间,青少年的身体机制与心理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学校需要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做到真正的德育教育。然而,目前校园欺凌的产生,学校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第一,学校对国家教育方针落实不到位。目前,我国实行德育教育的方针。但是,由于中高考的原因,大部分的学校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教授上,忽视了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没能够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教育方针和目标。第二,中小学学校及教师的教育态度,部门学校为了具有竞争力,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与落后生,班级则有快慢班区分,慢班学生被冷落一边,自然有被歧视的不平衡心理。学校不应该只用学习成绩衡量学生的好坏,对于学生应该耐心教育,而不是采用压服等教育手段。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成绩差的学生受到不公平待遇,导致原本成绩差但是品德好的学生开始自暴自弃,从而以欺负弱小同学发泄自身的情绪。校风不良,校园的管理欠缺,是导致校园欺凌的重要原因。部分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潦草应付,导致校园早恋,吸烟喝酒等不良风气的形成。学生没有纪律性,也是校园欺凌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学校管理,让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是遏制校园欺凌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都希望从家长、教师以及社会各界得到关爱及赞扬,因此,家长及教师应该积极与青少年进行沟通。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情况,调整激励策略。对于不同的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摒弃以成绩为主的观念,加强德育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
校园欺凌问题是多方面原因形成的,除了家庭、学校等原因,还具有很大的社会因素。青少年思想未成熟,缺乏自我判断的能力,社会的不良风气很容易对未成年产生消极的影响。例如,校园周边的环境:游戏厅、歌舞厅等是发生校园欺凌的主要场所。一些学生出入游戏厅等结识社会上的混混敲诈同学等等。现今网络发展迅速,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导致中小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也是校园欺凌产生的诱因。
二、校园欺凌的防治
校园欺凌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家庭、青少年自身以及学校、社会等因素,因此,在校园欺凌的预防中应从以上几点因素出发。但是,校园欺凌的预防工作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而是一件长期的工作。现有的校园欺凌也不会立刻停止。因此,预防校园欺凌工作我们应该保持日常化,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言,学生容易产生叛逆的心理,在防御校园欺凌过程中要坚持下去,不能够急于求成。学校管理如果不当,中小学生慢慢培养起来的积极健康的思想品德可能因为成绩、个人情况等种种因素被扼杀,这个时候往往更需要教师及父母的悉心引导。
三、结语
校园欺凌问题存在已久,并且存在不断的升级趋势,应该充分的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关注。校园欺凌在青少年之间,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更应该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联系起来。然而,校园欺凌的预防是一项重大而漫长的过程,因为其错综复杂,需要从各个方面寻求支持,才能争取从根本上进行有效防治。目前,我国已将校园欺凌问题列为学校管理重点工作,相信会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还给青少年良好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姚建龙.应对校园欺凌,不宜只靠刑罚[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6(7).[2] 陈?疲?陆继锋.美国如何应对校园欺凌[J].平安校园,2016(3).
第三篇:2011 农村信访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农村信访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近几年来,农村群众信访、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问题不断增多,这一方面反映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监督意识普遍增强,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不断高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及干部队伍中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农村工作带来严重影响,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疏远了干群关系,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对我镇的农村信访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台阁牧镇隶属于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玉泉区毗邻,属典型的城郊结合部。交通条件便利,地理位臵十分优越。全镇所辖19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总面积12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683万人,非农业人口1.0717人(含流动人口8600人)。全镇现有少数民族聚居村6个,少数民族人口2361人(其中蒙古族2331人,满族16人,回族14人)。全镇现有耕地4.5 万亩,草牧场2.5万亩,林地3万亩。新建动物防疫站1处,仪器设备齐全。全镇实有奶牛5425头,已建成奶站12座,养殖小区3个。
二、2011年信访工作基本情况
据统计,今年全镇共受理来信来访 13 件次,今年共承办上级交办转办案件 4 件。同时,全镇村级调解员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35起,调解成功率达98.2%。从受理情况分析,今年群众信访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信访总量居高不下。全年受理总量比上年略有增长;二是
无序上访问题突出。赴京到自治区去旗上访呈上升趋势,到自治区上访 1 起;去旗上访 5 起。三是涉法信访大幅增加。不少应由司法部门解决的涉法问题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许多上访人员只要政府解决,不愿到法院依法裁决,增加了处理难度;四是有组织上访逐渐增多。许多群众存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心理;五是历史遗留问题呈集中表现态势。今年受理的信访案件中有 4起为以前遗留的信访案件,其中属于多年或十几年未解决的历史问题占一定比例。
三、通过全镇今年受理的13起信访案件的查阅和分析,我认为造成群众信访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多,解决困难大。今年,涉地上访和涉法上访仍然是镇信访案件主流,全年信访案件中涉地上访达到了80%、涉法上访占到10%,涉地上访案件原因复杂,大部分需要通过司法程序才能解决,造成重复上访和越级上访案件相对较多。
2、村干部问题严重。农村群众反映较激烈、较突出的是村干部问题,有些村干部不勤不廉办事不公,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淡薄,在位时不是考虑如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而是盘算如何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村里哪里有经济项目,哪片林木要砍伐,他们的手就伸向哪里,不顾群众利益,用村里的集体资财,请客送礼,逢会必吃,逢会必饮,醉生梦死。对待群众不是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而是态度生硬,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有的以罚代政,以罚施政等,这些行为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严重伤害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激起了群众的义愤而导致集体访和越级访。
3、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办事透明度不高,群众有疑问。有的村
级由于执行财务制度不严,使得村干部将上级下拨的粮食减免款、救济款、集体收入款等随意截留、肆意挥霍,不入帐、不上报,长时间不向村民公开村务,即使公开也只是象征性地公开收支总额,不公开明细帐,透明度低,群众不相信有疑问,当群众提出质疑时,一些村干部不予说明和解释,甚至压制、打击群众,造成干群情绪对立,群众就采取集体访、甚至越级访的办法,希望上级组织来查明真相。
4、受理查处问题不到位。有的领导没有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没有对群众反映的少数农村基层干部以权谋私,为政不廉等违法违纪情况向乡镇领导及时汇报,有的甚至纵容包庇或共同危害群众利益,导致群众认为官官相护串通一气,就越级向“上面”反映。
5、村干部对政府政策宣传不到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从去年以来加大了力度,有的村对政策宣传不及时、不到位,有的群众对生产资料的再分配不理解,也有一部分群众过去只靠种地产粮生活,没有能力搞其他产业或外出打工挣钱,所以对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难以接受,由此引发的集体访也占一定比例。这部分群众上访往往另找理由,反映的问题也是七拼八凑的。
6、城镇改造拆迁遗留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工业开发征占地和城镇改造拆迁涉及到补偿、回迁等问题,群众要求条件高,如解决的结果达不到要求的标准及条件,再加之确有不合理的因素,一时又得不到纠正,久拖不决,最终引起群众上访。
7、由于集体访的连锁反应,引发了一批集体访。这部分上访群众误认为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问题得不到解决,便以集体上访给各级组织施加压力。或者是因为个别人由于个人恩怨,煽动群
众上访,利用群众上访达到个人目的。这种集体访往往言辞激烈、行为恶劣,把各级组织和干部视为敌人一样,经常上访扰乱社会秩序和机关工作秩序。
8、部分基层干部对信访工作重视不够,在处理信访案件中不讲究方式、方法,存在“拖”的现象;
9、人民调解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个别人民调解员业务素质不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
10、依法规范信访活动和法制宣传工作相对滞后,农牧民信访不信法和“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思想仍然存在。
四、解决农村群众信访,甚至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学习,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信访水平。
信访不信法、信访秩序混乱现象在当前还较普遍存在。为此,台阁牧镇以宣传《信访条例》为手段,大张旗鼓地抓好舆论宣传、骨干培训。2月10日,4月20日分别举办了信访条例学习培训班,对镇领导、机关、站所干部和村组干部及各村的信访员进行了全面培训,培训面达到了100%,收到了良好效果。主要街道设立信访条例咨询台,共计发放《信访条例》宣传单1300余张,张贴宣传标语600条,悬挂横幅30条。通过广泛宣传,大造声势,使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对信访知识了解大大提高,以往大吵大闹无理上访事件的大大减少了,干部处理信访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二)抓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信访网络组织领导到位,组织网络健全,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关键,信访工作也不例外。为使信访案件“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台阁牧镇建立完善了以书记、镇长为信访第
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信访直接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信访具体责任人的“大信访”格局。2010年,台阁牧镇将信访办由原来的办公楼调整至政府大门口,并由原来的1间办公室,调整为3间办公室,成立了镇信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信访办公室、信访接待室,并为信访办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电风扇、电视机、VCD等设备。在信访干部配备上,每天有一名党委委员专门负责信访工作,并为该领导配备了专车,在机关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为信访办配备两名专职信访员,同时还在全镇19个行政村设立了信访信息员19 名。年初镇党委、政府与各信访责任单位签订信访责任书 38 份,并将信访工作与各单位目标考核挂钩,与镇领导年终目标考核挂钩,进一步完善了信访奖励、处罚办法,全面推行了信访押金制度,充分调动镇、村两级干部处理信访案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健全信访制度,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今年,台阁牧镇从实际出发,在村级推行了四项制度,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一是恳谈日制度。规定每周二为村干部和群众面对面“恳谈日”,村干部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调处化解矛盾问题,积极采纳群众的好点子、好思路、好办法,既促进了村级各项工作的开展,又服务群众,更是把可能发生的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村级零招待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村级零招待制度的落实和督查,从根本上杜绝了村与村之间相互请客,镇领导及机关干部在村吃工作餐等一系列不合理的招待交际现象,净化了风气,提高了村级集体资金的利用率,提升了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三是土地竞包制度。去冬今春,对全镇28个行政村的到期的集体经营土地全部实行挂牌竞包,确保了发包 的公开、公平、公正和规范化操作,有效约制了村干部腐败现象的产生。同时,我们制定出台了新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对各个管理环节加大了防范力度,并进一步加强了财务公开化、透明化、规范化管理,避免了因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引发群众上访案件的发生。四是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我们进一步规范了村民代表议事的程序,扩大了议事的权限,凡村级重要决定、重要事项,2000元以上财务开支都要由村民代表讨论表决,形成决议,并上报镇党委审批后才能实施,强化了村民代表对村干部的制约和监督,实现了防患于未燃的效果在镇机关内部,喀拉塔勒镇一是建立了信访首问责任制。凡是来访者都能得到热情接待,由接待人负责到底;二是信访巡查排摸制度。规定信访干部不坐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带班,每周3次到各村巡查,排摸不稳定因素,不是等群众来访,而是主动下访,做到抓“未”、抓“早”,把预测工作走在预防之前,把预防工作走在调解之前,把调解工作走在激化之前,把力量和精力放在事发之前,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始发阶段,由上访向下访的转变,由群众找领导向领导找群众的转变,牢牢掌握了信访工作的主动权,打破了信访事件总是群众找领导的被动局面,同时也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三是完善强化信访考核制度。切实加强了对机关各部门信访工作的考核力度,提高信访工作在目标考核中的分值比重,并同年终评先选优挂钩,使信访工作与个个单位有关,机关人人有责,不再单纯是信访办的职责,而是全机关的职责。
(四)强化“三突出”,确保信访案件化解在基层。
“三突出”:一是在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中突出一个“快”字,在确保质量的情况加快各种信访案件的调处速度,喀拉塔勒镇规定:如
果信访事件相对简单,涉及到的部门单一,原则上3天以内完成调处;如果信访事件相对复杂,涉及到3个以上部门的,原则上一周内完成调处,需要市里协调解决的原则上1个月内处理完毕,同时狠抓《信访首问制度》和《信访责任追究制度》落实,有效的杜绝了信访案件久拖不办的现象。二是在处理解决群众来信来访的工作中突出一个“情”字,带着爱民的感情做好群众上访的接待工作,决不回避矛盾,推诿扯皮。今年镇信访办配备了电风扇和饮水机,信访办工作人员做到了“三个一”,即一张笑脸、一怀热茶、一句温暖的话语,使上访人员愿意将自己的事讲给信记员听。三是在化解调处各类矛盾中突出一个“稳”字,处理群体上访问题时,如果方法稍有不慎,便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信访接待的领导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针对不同情况,扩宽了与群众沟通的渠道。对一些久拖不决的疑难问题,只要在不违背政策法规的前提下,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怕上访群众“占便宜”;对一时难以解决或不能解决的,耐心细致做好解释说服工作,稳定了群众情绪。
(五)突出破解矛盾,狠抓问题落实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利益关系进一步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露,信访工作的内容和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喀拉塔勒镇针对这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抓源头,常预防”的工作原则,建立了预测排摸制度和信访预警情报中心,制定了详细的排查方案,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及时发现上访苗头,把影响稳定的信访苗头和群体性事件及时纳入视野,对排查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排队,筛选出群众普遍关注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突出信访问题和集体事件,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进行重点解决,力争消灭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通过开展“访民情、解民忧、促和谐”下村蹲点和“走近矛盾、破解难题”等专项活动,全镇干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排查和疏理出一批当前急需解决的困难和矛盾,通过领导包案,责任到人,限期处理,解决了一批重大疑难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
(六)积极预防,提高处臵群体矛盾工作能力。
及时、准确地在第一时间获得深层次、预警性、内幕性的信息,才能掌握信访工作的主动权。为此,台阁牧镇积极加强信访工作的信息网络建设,确保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内容准确。一是建立了覆盖全镇的信访信息员网络。镇信访办把各村村民代表中素质相对较高的村民小组长确定为信访信息员,建立了一支覆盖全镇、面向各行行业的信访信息员队伍,并在年初对这支队伍分类分批进行了信访工作培训,提升了他们做好信访工作的能力。今年,全镇信息员累计上报信访信息147条,形成了信访工作众人拾柴的局面,使全镇的信访信息、社会稳定的动态情况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分管领导,第一时间得到调解处臵。二是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对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不强的党支部,处理突发性事件反应不灵敏的支部书记,镇党委痛下决心,坚决给予调整,今年全镇共调整了6个支部书记,使全镇村级支部书记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村级组织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有力地巩固了信访工作第一道防线。三是转变工作作风,变以往的“群众上访”为“领导干部下访”,抢抓工作主动,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
五、台阁牧镇信访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1、增强了村干部的信访意识。通过建立村级信访室,较好的解
决了长期以来村级干部对信访工作认识不到位问题,摆正了村级干部在信访工作中的位臵,有效发挥了村级干部这支队伍力量,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干部参与处理信访事务的积极性,使村干部的形象在群众中得到提升。
2、减少了政府信访工作压力。通过建立村级信访室,进行信访关口前移,大量的村级信访件就地消化,减轻了上级信访站的压力。如松门村由于村两委关系协调,村里从解决群众反映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入手,解决了群众利益分配、宅基地安排等一批信访积案,村里的工作变顺了,经济也得到不断发展。由于群众问题协调好了,群众的利益问题解决好了,政府部门也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上来,有力推动了镇区经济的发展。
3、增强了政府对社会面控制。由于在村级配备了大量的信访员和信访联络员,有效的延伸了政府的信息触角,使镇里领导能及时了解、掌握第一手的信访动向,有利于政府抓住工作先机,有利于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信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使党群和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4、规范了基层信访工作机制。通过建立村级信访室,有效解决一些信访问题,同时也规范了信访程序。如听证程序和评估程序,有利信访问题解决,进一步减少重复访、越级访、集体访。通过建立“助信助访”,进一步使上访人明确了上访的程序和要求,使群众上访更加规范有序。
5、提高了上访人的满意度。通过建立村级信访室,群众反映事情十分方便,而且有些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有效解决了基层信访渠
道不畅,部分群众上访无门的问题。村级信访员对每一个信访群众热情接待,对每一个信访问题认真记录,对每一个事项跟踪问效,对每一个重大问题实行包案,把信访工作从单纯劝返转移到办实事上来,做到能办的马上办、难办的努力办,合理的尽快办、不合理的解释好,较好地理顺了上访群众情绪,群众的反映良好。
六、通过对台阁牧镇农村信访工作的调研,我认为要解决农村群众信访,甚至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关键是把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发生地。结合多年的信访工作实践,我认为解决信访问题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要学会善于做好群众工作。在做信访工作的同时,通过案件的下访与约访,使信访人自觉遵守法律意识,按照正常的程序反映问题,同时要解决部分信访户对政府的依赖思想,就要耐心细致做好群体工作,这是解决信访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
(二)要树立信访工作责任心。对信访工作一定要求树立责任心,做到胸怀大局,有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理念。要做好信访工作,就要解决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问题,认识到位才能树立责任心。同时,加大督查力度,建立行之有效机制,以免这项工作流于形式。
(三)要形成整体联动、协力调处的大格局。信访工作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尽量消除各部门存在信访信记信息沟通少的问题。不但要加强上通下联,更应关注横向互动,形成信访资源的有效整合,不能单局限于设臵村级信访室,要全面发挥综治工作中心的作用,共同创建和谐稳定社会。
(四)要抓好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维护农村稳定。
要把德才兼备、党性强、作风好、有事业心和群众信赖的同志选拔到村领导岗位上,对那些不能坚持原则、私心重、群众意见大的村干部要及时调整和更换,同时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增强他们的勤政廉政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五)要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的问题,切实做好村务公开。一是进一步做好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村务公开要及时、真实、具体、便于群众监督。二是强化村级财务管理的制度建设,尤其是财务公开和会计监督制度,建立以村民为主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让村民参与监督。
(六)要切实转变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要正确对待群众上访,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要减少群众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首先农村基层干部要端正思想认识和态度,不要怕群众反映问题,要认识到群众信访举报是对我们党和政府的信赖与支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解决,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为民主持公道,为民排忧解难,想问题办事情要考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牺牲群众利益来完成经济指标或其它任务。
(七)发挥各自职能优势,联系解决和妥善处理好集体访、越级访。集体访、越级访发生后,我们一先要稳定上访人员情绪,弄清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把群众稳定在基层,防止事态扩大。二是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实行联合办案,切实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好。实践证明,只要将群众反映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彻底查清,并秉公依法依纪处理,上访群众的气也就顺了,集体访、越级访也随之平息。
(八)要充分发挥信访联络员传递信息快的作用,及时化解群众矛盾。要健全完善旗、镇、村三级信访网络,明确信访联络员(信访民调员)及其工作职责,充分调动他们提供信息、调解矛盾、参与查处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基层信访工作效率,切实将大量的初信初访和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解决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控制集体上访、越级上访。
(九)要重视和处理好初信初访和联名信。应采取的措施:一要对署名的信访人和来访者要做好遵守访条例、提高法律意识、依法信访的思想教育工作;二要严格执行《控申条例》,正确履行程序,对信访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查核实,及时作出结论处理并按期答复信访人,不能按期答复的要向信访人说明情况,不能无故拖延办理,尤其对署名信访不能久拖不结。三要认真调查核实信访反映的问题。
(十)对各级党政领导、纪检监察干部和农村干部以及广大党员群众,都要强化教育。当前应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教育:一是法制教育。群众集体访、越级访的数量为何呈现上升趋势,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党规党法、国家有关行政法规,知之甚少,有些群众只知道自己有向上级反映干部问题的民主权利,但不懂得如何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许多参与上访的群众是盲目跟随的,有的甚至被坏人所利用。因此,向广大干部、党员进行普法教育,已成当务之急。二是廉政教育。前面已经讲过,群众来信也好,上访也好,多与干部不廉有关。因此,解决干部不廉问题,不仅是解决群众信访的治本措施,更是解决群众集体访的治本措施。三是民主集中制教育。导致农村干部不廉和办事不公,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班子民主集中
制坚持得不好。一些重大问题,往往支书一人说了算,支部书记个人的权力至高无上,不受任何人约束,因此,必须强化这方面的教育。经过调研,我认为信访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矛盾,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各镇党委、政府能够加强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信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加大对镇信访工作的指导力度,全力解决群众的信访问题,认真检查信访问题的落实,全面规范政务、村务公开工作,针对机关、站所、各行政村工作作风飘浮和群众反映较多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自查自纠和民主评议,彻底解决。力争在推行创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部门工作进程中,逐步建立起一套“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系,努力营造一个让老百姓有冤能申,有事能办,有福能享,再也不用上访的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让广大人民群众相信党委、相信政府,紧紧围绕在镇党委和政府的周围,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团结一心努力奋斗,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稳定、和谐,美丽、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
【摘要】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而农村中小学生大部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本文通过调查、访谈、查阅相关文献等多种方法,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农村中小学生有效的教育对策,以便帮助农村中小学生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也大力推行机械一体化。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使自己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不断繁华的情况下,新的问题即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却日渐突出。由于农村中小学生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据前人的有关调查显示:65.9%的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较大的问题。农村中小学生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的研究,前人认为较为突出的是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在对农村中小学生其他问题方面的研究,前人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综上所述表明:农村中小学生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前人从众多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为我们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而在对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对农村中小学生激动、悲痛、情绪忧郁以及意志力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在解决对策过程中,关于同伴关系及农村中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据此,笔者充分利用生活在农村与农村中小学生交往密切的优势,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对农村中小学生有效的教育对策,为农村中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帮助农村中小学生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二、农村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笔者对全国范围的农村中小学生有了基本的认识。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的前景下,我们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的担忧起来。为了更深入的研究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笔者随机对江西省高安市上湖乡镇的160名农村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访问,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在处理自身的心理问题时43.3%的农村中小学生会采取吵架的行为,16.2%表示自己会闷不吭声,18.9%向父母诉苦,还有21.6%会采取其他发泄方式,寻找心理平衡。可见,农村中小学生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农村中小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
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人际关系敏感
农村中小学生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农村中小学生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16.7%的农村中小学生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也有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
3.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农村中小学生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根据笔者的调查统计显示,81.1%的农村中小学生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这些农村中小学生当中,在提到父母的时候,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则是闷不吭声。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农村中小学生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农村中小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
4.学习心态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农村中小学生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农村中小学生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生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三、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笔者大多对中小学阶段的农村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7—14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
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农村中小学生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农村中小学生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管教
调查结果表明,89.2%的农村中小学生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农村中小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农村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够,许多学校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有认识失误。大多数的学校认为既然是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其对象就应当是“后进生”和“问题学生”。于是就把原来的医务室改为心理健康教育室,然后将里面布置得像医院里病房一样,然后由学校领导或班主任把其所谓的“后进生”和“问题学生”带到心理教育室进行治疗。这样一来,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的片面性,从而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许多学生既怕被当成“后进生”,又害怕被当成“问题学生”,即使他们心理有困惑,他们也不敢去求助老师。
4.社会因素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而忽视了农业发展,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农村中小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
其次,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不良行为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农村中小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
再次,因有关部门缺乏对网吧等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农村中小学生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整天沉迷于网吧等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5.自我调控因素
以上引起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农村中小学生本身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农村中小学生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农村中小学生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农村中小学生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解决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农村中小学生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农村中小学生大多处在中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农村中小学生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笔者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2.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农村中小学生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3.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使每个农村中小学生拥有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止了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农村中小学生结识不良社会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
4.鼓励加强农业生产
农村中小学生的数量之所以不断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解决农村中小学生问题的关键是解决父母外出打工这一现实问题。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5.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首先,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农村中小学生更多的关注,有效的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农村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农村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网吧等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维护社会安
定,为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抓住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利时机,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农村中小学生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热心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
6.提高农村中小学生自我调控能力
农村中小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农村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个人素质。
首先,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农村中小学生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农村中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农村中小学生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第三,培养农村中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农村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五、结论
总之,笔者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并搜集了大量关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相关文章,进行了综合的整理分析,为了能够更深入的研究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积极探讨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有效的对农村中小学生的教育对策。本文主要从对农村中小学生激动、悲痛、情绪忧郁以及意志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解决对策中关键抓住农村中小学生同伴关系及自控能力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为农村中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农村中小学生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然而,由于个体心理存在内隐性,本文仅用调查、访谈、文献这单一的方法进行研究,很难全面的掌握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研究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全面地、深入地对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2]于慎鸿.农村农村中小学生教育问题探析[J].中州学刊,2006,(3):128-130.[3] 梁岭,郑丽.论农村农村中小学生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⑺:84-86.[4]林燕华.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
报,2005,(5):121-124.[5] 吴承红,蔡澄,邵启扬.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174):100-101.[6] 陈少华,马勇琼.农村农村中小学生心里问题探析[J].玉林师范学院报,2006,(4):177-180.[7] 堪海燕.透析农村外出务工家庭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
[J].2005,(6):399-401.[8] 张国举,王彬竹.新农村建设中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健康教育问题初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1):131-134.[9]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428.[10] 李晓丽.试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援助[J].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55—59.[11] 焦荣华.农村农村中小学生的成长问题及教育策略.学术论文
[D].2007,(1):196-197.[12] 陆春燕,张威林.农村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35-37.
第五篇:常见儿童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儿童在人生初期从家庭中得到的经验以及所受教育,对心理的发展极具影响力,这一时期的发展决定了以后个人发展的方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尤为重要。
关键词: 心理问题;儿童;家庭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心理健康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教育一直是世人关注的话题。今天独生子女一代也已开始生儿育女,如何使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几代人共同关心的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有17岁以下未成年人3.4亿,其中至少有3 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1 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1 孤独型 感觉到孤独的青少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孩子没有朋友一起玩,跟爸爸妈妈无话可谈;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因学习上的竞争,使得同学关系紧张,没有知心的伙伴;为赢得老师的宠爱,相互妒忌;青春期的孩子遇到成长中的烦恼,没有能够倾诉心声的对象;种种问题使得一些性格内向,或者自卑的孩子,甚至是一些在老师、家长的眼里表现非常优秀的孩子常常在心理上感觉到孤独、悲伤。
1.2 自卑型 自卑感强的孩子表现为沉默寡言,郁郁寡欢,行为、意志被动。多因家庭变故,比如父母不在身边,或者离异、早逝,或者自身的残疾,个性方面的缺陷以及曾经的创伤等因素造 成。
1.3 自我中心型 这类孩子有的由于缺少管教,有的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从小就养成了上不服天、下不服地的唯我独尊的心理特点,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没有同学、没有老师、没有他人。在行为上表现出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处处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稍有不满则迁怒于人。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分析
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有其生物学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其中又以家庭因素为主因。家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舞台,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第一任老师给孩子怎样的家庭教育模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的个性和行为特征。
2.1 家长的过分溺爱 过分娇惯子女,往往使子女残暴、不负责任、自私、任性,易产生行为问题和社会适应困难;父母过分保护的子女,往往具有依赖性强、易激动、神经质和缺乏情绪控制能力等不良倾向。
2.2 家长的过分严格 过分严格的家长对孩子有着超出孩子能力的期望和要求,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制订的目标,就会严厉处罚。聪明活泼的明明是一个好动淘气的7岁男孩,课堂上跟同学说了一句话,被老师罚站了一节课。明明觉得自己受了委屈,回家跟妈妈倾诉,谁知却被妈妈更严厉的批评了一顿。明明的委屈无处诉说,只有压抑在心里。慢慢地妈妈发现明明不再说话了,经常一个人坐着发呆。此时,妈妈才意识到可能出问题了。这种严格控制、严厉惩罚、专断型的教养方式,使得子女常常产生不满及压抑情绪,并具有畏缩、不信任等个性缺陷。
2.3 家长的文化程度及其教育观家长的文化程度高,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反之,家庭教育观畸形。在家庭教育中,他们认为“孩子只有考上大学才能成才”,看问题也较主观、片面、不理智,在对待子女与自己的关系上,能够“不能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因而不能了解儿童发展的规律,无法对儿童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2.4 家长疏于管理 有些家长因忙于自己的事业,或者因为家长本身个性的不成熟,疏于或缺乏能力管教孩子,致使孩子无法从家庭中感受到温暖,不能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种放任 自流、随意型的教养方式,使得子女在个性上很不成熟,不能达到同类孩子的正常发展水平。3 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有学者认为“家庭是制造人格的工厂”。大量心理研究实践表明,人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活环境则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儿童在人生初期从家庭中得到的经验以
及所受教育,对心理的发展极具影响力。要让孩子健康成长,家庭环境是关键,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又是关键之所在。现在的父母,大多为“业余兼职”,难得抽时间研究子女教育,待到异常问题甚至严重后果出现了,往往后悔莫及。
3.1 呼吁创办婚姻学校,培养合格的父母 美国学者鲍姆林德认为,既严格要求,又尊重孩子,控制与鼓励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子女有安全感,与同龄孩子比较最能自立、控制自己,最自信,最能进行探索和心满意足。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必须有合格的父母。在当保姆都需要提前培训、持证上岗的今天,做父母是世界上最复杂、最艰巨、最长久的职业,又不能下岗,又不能重新择业,更应该进行训练。当今社会教育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就是在这种最需要的人文领域里却没有教育,所以婚姻学校、家庭学校是当今社会亟需并且必不可少的。
3.2 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明确要求大中小学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开展校园心理咨询工作,但是在较落后以及偏远地区,只是流于形式。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老师和正规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课程大都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很多干脆就叫成政治课。孩子们遇到问题很难得到真正心理学上的帮助。学校是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最重要、最集中的场所,家庭教育的缺失可以在学校得到弥补,所以,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学校应配置有责任心、有爱心、接受过正规培训的心理咨询师,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心理帮助。
3.3 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孩子及时进行救治 父母和老师是跟孩子最亲密和接触最多的人,要用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孩子平等的交流,给孩子充分的尊重和支持,让孩子有表达自己思想、情绪、感受的愿望和空间。如果发现孩子遇到的心理问题自己无力解决,就一定要及时地向专业机构求助。
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二者缺一不可。我国目前正处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期,社会的变迁、竞争的加剧,增加了人们适应上的困难。优胜劣汰,心理不健康者比过去更容易被社会所淘汰。而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定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决定了以后个人发展的方向。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因素很多,而父母作为孩子最亲密的接触者对其心理卫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奠定了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儿童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家长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环境在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家长的良好引导下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周红霞 儿童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 【J】全科护理2009.2
宋亚玲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J] 心理学研究 2011.1
赵忠心 家庭教育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