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与对策
浅析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与对策
论文摘要:大一新生入学就面临很多方面的适应问题,其中心理适应最为关键,本文从新生主要心理矛盾入手,探讨了新生心理不适的原因,归纳了学生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心理适应教育对策。
大一新生在刚入学时,会面临许多方面的适应问题,如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择业适应、价值观适应等内容,其中心理适应最为关键,能否顺利通过“心理关”,对新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生活正是一个从单纯走向繁杂,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裂变时期。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每一名新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曾有过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活美妙的联想,然而,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骤变,使许多新生感到迷茫、困惑。据对淮阴工学院某二级学院339名大一新生调查结果显示:37.8%新生入学3个月还未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
大一新生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复杂的,在适应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不同方面的心理矛盾,主要心理矛盾有:茫然、失落、无措、孤独、失望。这些心理矛盾交织在一起,若长期寻求不到合理解决的途径,就易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论文关键词:大一新生 心理适应问题
1.大一新生心理不适原因
1.1角色改变与自我评价
大学里评价人的标准并非是单一的学习成绩,能力特长是在实际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有愈来愈重要的倾向。比如一个大学生知识面很宽,或者社会交往能力很强,或者能歌善舞,或者有体育专长,这些都能令人刮目相看。这会使那些只看重学习成绩缺少能力或特长的新生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一方面新生自己成绩优秀却得不到掌声如潮,另一方面学业不如自己的人却在校园和社会上如鱼得水。因而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就发生了动遥对这种困惑迷茫的心理状态调整不好,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1.2重要人际关系丧失与挫折感
大学新生最重要的丧失是丧失了对家庭完整的依赖。从事由大人做主到常常
要自己拿主意,包括如何合理消费、如何分配好时间、如何安排好生活等,在最需要大人帮助时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这使得初次离家者顿生无助之感。大学生因无法独立生活而退学回家的事例也时有发生。
第二种是指对教师的依赖减少。大学比中学更多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学习生活中都要充分发挥自觉性、主动性,自控能力要强,大学新生刚来常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不能及时完善地调整自己的学生则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和人际关系难以适应,由此会引发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第三种是指朋友的分离。中学时代许多人都结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这种友谊是人青春时代重要的精神支柱和财富,这种朋友关系是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外在因素。但升学使多数好朋友各分东西,身处异地,新的环境中又难以短时间内觅到挚友。一旦遇到困难,受到挫折,就油然而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对新生活不适应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多通过书信、网络、手机与朋友交流思想和感受,维持友谊以获得心理上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大一新生心理自我调适方法
2.1积极暗示法
新生学会正确运用积极暗示可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完成任务的潜在身心资源,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增强自信,保持平静的心态,而且有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例如“我能行”、“我的好想法越来越多”、“我的进步越来越快”。
2.2顺其自然法
这种调适法的核心是要在整个适应过程中保持一种自然、宁静、平常的心态,主动直面各阶段出现的得失成败,准确使用顺其自然法不仅有助于避免或减轻在适应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急躁和抑郁情绪,而且也有助于提高生活情趣。
2.3重新评价和再定目标法
新生在上大学前长期使用单一评价方式,与大学新环境的多元评价方式不适应。因此,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对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非常紧迫。新生进校后不久主要表现为目标迷茫化、目标丧失化和目标冲突化。在新环境里,为使新生的学习、生活有明确动力和努力方向,每个新生应结合自身特点,重新设定合适的目标。
2.4宣泄情绪法
新生在适应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为防止长期被负性情绪所困扰,应及时、适度、合理地宣泄负性情绪,从而获得心理平衡、恢复正常心境,在宣泄情绪时要注意及时、适度、合理三个原则。宣泄情绪法有:运动、听音乐、找人倾诉、睡好觉、日光法、击打沙袋偶人、痛哭喊叫、观山水、赏花草、洗淋浴等。
2.5交流沟通法
当大一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方面产生困惑苦闷时,应针对不同问题,及时大胆、主动与父母、导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同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其他新生或同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一起交流和沟通,向他们倾诉苦闷,与他们共同探讨对策,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寻求各方面的社会支持。
工商管理
胡腾飞
第二篇:大一新生 心理适应问题
大一新生 心理适应问题 教育对策
大一新生入学就面临很多方面的适应问题,其中心理适应最为关键,本文从新生主要心理矛盾入手,探讨了新生心理不适的原因,归纳了学生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心理适应教育对策。
大一新生在刚入学时,会面临许多方面的适应问题,如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择业适应、价值观适应等内容,其中心理适应最为关键,能否顺利通过“心理关”,对新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生活正是一个从单纯走向繁杂,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裂变时期。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每一名新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曾有过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活美妙的联想,然而,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骤变,使许多新生感到迷茫、困惑。据对淮阴工学院某二级学院339名大一新生调查结果显示:37.8%新生入学3个月还未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
大一新生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复杂的,在适应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不同方面的心理矛盾,主要心理矛盾有:茫然、失落、无措、孤独、失望。这些心理矛盾交织在一起,若长期寻求不到合理解决的途径,就易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加以高度重视。
1.大一新生心理不适原因
1.1角色改变与自我评价大学里评价人的标准并非是单一的学习成绩,能力特长是在实际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有愈来愈重要的倾向。比如一个大学生知识面很宽,或者社会交往能力很强,或者能歌善舞,或者有体育专长,这些都能令人刮目相看。这会使那些只看重学习成绩缺少能力或特长的新生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一方面新生自己成绩优秀却得不到掌声如潮,另一方面学业不如自己的人却在校园和社会上如鱼得水。因而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就发生了动遥对这种困惑迷茫的心理状态调整不好,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1.2重要人际关系丧失与挫折感
大学新生最重要的丧失是丧失了对家庭完整的依赖。从事由大人做主到常常要自己拿主意,包括如何合理消费、如何分配好时间、如何安排好生活等,在最需要大人帮助时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帮助,这使得初次离家者顿生无助之感。大学生因无法独立生活而退学回家的事例也时有发生。
第二种是指对教师的依赖减少。大学比中学更多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学习生活中都要充分发挥自觉性、主动性,自控能力要强,大学新生刚来常有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不能及时完善地调整自己的学生则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和人际关系难以适应,由此会引发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
第三种是指朋友的分离。中学时代许多人都结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这种友谊是人青春时代重要的精神支柱和财富,这种朋友关系是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外在因素。但升学使多数好朋友各分东西,身处异地,新的环境中又难以短时间内觅到挚友。一旦遇到困难,受到挫折,就油然而生孤独感和失落感。对新生活不适应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多通过书信、网络、手机与朋友交流思想和感受,维持友谊以获得心理上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大一新生心理自我调适方法2.1积极暗示法
新生学会正确运用积极暗示可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完成任务的潜在身心资源,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增强自信,保持平静的心态,而且有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例如“我能行”、“我的好想法越来越多”、“我的进步越来越快”。2.2顺其自然法
这种调适法的核心是要在整个适应过程中保持一种自然、宁静、平常的心态,主动直面各阶段出现的得失成败,准确使用顺其自然法不仅有助于避免或减轻在适应过程中产生的焦虑、急躁和抑郁情绪,而且也有助于提高生活情趣。2.3重新评价和再定目标法
新生在上大学前长期使用单一评价方式,与大学新环境的多元评价方式不适应。因此,正确认识与评价自我,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应的评价方式,对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非常紧迫。新生进校后不久主要表现为目标迷茫化、目标丧失化和目标冲突化。在新环境里,为使新生的学习、生活有明确动力和努力方向,每个新生应结合自身特点,重新设定合适的目标。
2.4宣泄情绪法
新生在适应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为防止长期被负性情绪所困扰,应及时、适度、合理地宣泄负性情绪,从而获得心理平衡、恢复正常心境,在宣泄情绪时要注意及时、适度、合理三个原则。宣泄情绪法有:运动、听音乐、找人倾诉、睡好觉、日光法、击打沙袋偶人、痛哭喊叫、观山水、赏花草、洗淋浴等。
2.5交流沟通法
当大一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方面产生困惑苦闷时,应针对不同问题,及时大胆、主动与父母、导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同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其他新生或同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一起交流和沟通,向他们倾诉苦闷,与他们共同探讨对策,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寻求各方面的社会支持。
3.大一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对策
3.1将入学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在新生入学后,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如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际关系辅导、青春期辅导、挫折教育等,更重要的是加强心理辅导,让新生正确看待自己在适应阶段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模式,预先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提高大学新生的自我调适能力。辅导员、导师(专业教师)、专业心理咨询师采用年级指导、班级心理辅导、宿舍引导、个别谈心等多种形式,利用宣传栏、小册子、网络、电话、短信等多渠道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挑选并培训班级男、女两名心理委员,使他们接受理论知识、朋辈辅导教育、集体拓展活动,增强其实际应用能力,组建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咨询老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三级纵向模式,这是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团体凝聚力,更快适应大学生活的有效手段。
3.2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关注不同群体的适应情况
通过学校开展统一心理普查,可以把握新生的适应及心理健康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开展工作。对于严重适应不良、家庭贫困、心理健康有问题、学业困难、身体残疾或有特殊疾病的特殊群体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建立相关的档案信息和资助帮扶系统,从物质、精神、心理多渠道全方位加以关心,有“奖、助、减、勤、贷、捐”六渠道-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学费住宿费减免、勤工俭学、助学贷款、老师向贫困生送温暖行动,辅导员+导师(专业教师)
+班干部合力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加强精神鼓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接受特殊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
3.3开展系列教育,尽早确定职业方向
从新生入学阶段就引入职业规划的理念,除了在第一课堂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外,积极邀请知名校友、职业规划师、校内外专家教授、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如就业之星、考研之星、创业之星等)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讲座、交流会、集体实践活动,使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尽早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倾向及专业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向,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更迅速地度过适应阶段。淮阴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大一上学期就面向全体新生举行了“适应大学生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就业方向指导”四个专题讲座和交流会;并创新性地设计了大学生成长手册,涵盖了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信、学期规划、阶段小结、学期总结、综合成果展示、导师和家长评语等多方面内容,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做好大学规划,树立坚定目标,用点滴积累铺垫成长之路;此外,还开展了全学院新生问卷调查,从学业、工作、生活等各方面调查统计分析,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下一阶段工作。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在新生中反响较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裴学进.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调适方法.中国学校卫生,2006,27(2):161-162.
[2]周莉,于生凯.大学新生适应情况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7):89-91.
物电学院10电子2班10101071035伍剑彬
第三篇: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障碍研究专题
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障碍研究
赵小云,张洪家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对于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国内学者大多观点偏激和想当然,例如有调查显示,高达56%的学生对大学校园生活和学习有着强烈的不适应心理。在本人看来,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一些心理问题大多只是暂时的,随着学生的成长会逐渐消失。根据南师大赵小云博士的研究,在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研究中,大一学生的适应力也是最强的。但这些问题即使是暂时的,我们依然要防微杜渐,以免它们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大一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大一新生的主要心理适应障碍
大学阶段的学习,对于大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是一生之中最美好的岁月,无拘无束,可以尽情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留下了难忘的回忆。然而在深处其中之时,由于人格发展的不完善,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自我评价不客观以及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等,导致大一新生在步入一个崭新的大学校园后,在一段时期内会出现不同种类的心理问题,从而产生焦虑、失落、自卑、迷茫等心理,进而影响到平时的生活和学习。
(一)、对陌生环境的适应问题
步入一个新的环境,难免会由于对这个环境的不熟悉而产生微弱的焦虑,尤其是对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来说,他们第一次去上课,可能会因为找不到教室,找不到厕所而困扰,到食堂打饭因为不晓得买饭票而惆怅。在课堂上,个别老教师用方言讲课,不能流利地使用普通话,学生因为听不清楚,产生语言上的不适应。大学的课程趋向于专门化,课程比较少,课余时间充裕,一些来自外地又爱想家的学生不时产生了孤独感,思念家乡和亲人。
有很多大一新生在中学阶段学习优秀,但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在高考录取中被调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大学和现实中的大学产生强烈的落差,造成心理的不平衡,长时间不能释怀。也有的学生因自己的高中同学进入了某重点大学,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而愤愤不平,这些都属于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不客观造成的。
(二)、人际关系问题
困扰大一新生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人际交往问题。大学教育相当于一个跳板,从学校跳往社会,大学也就成了大学生首先接触的一个小社会。大学的人际交往模式与中学阶段是不同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同学互动相对频繁。大学里有很多的学生组织,像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各院的学生会等,在学生组织里面,面临最多的就是人际交往,有的同学常常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而引来别人的讥笑和嘲讽。
在宿舍里,常常会因为性格不合而产生人际关系紧张:对男生来说,有的男生爱颐指气使,支配别人,而实力弱的男生又不想声张,只能忍气吞声,从而产生了压抑、无助的心理;对女生来说,因为性格不合,生活习惯的不认同,你不理我,我不理你,一个月甚至几个月不说话。在班级里,有的同学由于性格上的偏执、爱出风头等,被班里其他同学所排斥,从而产生不合群的现象,还有的同
学因为和本班同学谈恋爱,分开后,一度出现人际关系极具紧张的局面。在本人看来,很多大一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在外求学,本身就有一种孤独感,加之语言表达能力差,性格内向,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从而导致了人际交往上的障碍。
(三)、自我意识问题
自我意识是指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进入大学后,大一新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的自我意识概念,他们对周围其他人所给予的评价极为敏感,一旦听到对自己不利的话语,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从而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渊。在大学里,举办活动是很正常的事,不论是演讲、朗诵比赛,说课、授课大赛,中文、外文卡拉OK大赛等都有很多,很多同学事前准备很多,当真正参加比赛的时候,高手如林,因为紧张等原因发挥失常,遭受挫折,致使很长时间心情不好,萎靡不振。还有在举办班团活动的时候,有的同学看到别的同学才艺很多,夸夸其谈,而自己没有什么才艺,表达能力又不好,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四)、学习问题
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中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专业性、自主性、探索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大学老师大多注重方法的探讨,主要讲一些课外的补充,更多的是要靠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再者,大学的学习以自我监控与指导为主,而高中则是以老师的监控和指导为主,面对这些方面的差异,大一新生如果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适应这一差异,就很容易在学习上落下来,而一旦落下来,因为知识的连贯性,就很难再赶上去了,所以大学阶段的很多大学生最终对学习自暴自弃,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合理造成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学习动机不强。造成大一新生学习动机低的原因很多。有的学生因为专业在高考录取中被调剂,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以致学习动机不强。有的学生对于“能力与学习哪个更重要?”这一问题认识有误,认为专业学习不再是衡量一个学生优良的标准,取而代之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们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所谓的能力提升上,在众多学生组织中任职,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耽误了学习。还有的学生由于抵挡不住电子小说和网络游戏以及谈恋爱的诱惑,整日沉溺于网络小说、网络游戏以及谈恋爱中,迷失了方向,断送了青春。
(五)、恋爱问题
恋爱本身并没有错,在大学阶段美好的青春岁月里,能够拥有一个体贴自己、支持自己的终生伴侣甚至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了。然而很多大学生由于不能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只是为了一时的生理需要,急迫地进入了恋爱状态,而后却发现并没有以前想象的那么好,在很多事情上不能达成共识,性格不合,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差异,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吵嘴,最终导致了失恋。有些学生不想分开,但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并不能从美好的恋爱过程中得到幸福和快乐。暂时的吵嘴也会导致心情沮丧、失落,失恋后更需要别人的抚慰,以抚平心灵的创伤。据统计,有近一半的大学生有恋爱方面的困扰,是大学心理咨询工作的重点。
(六)、网络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使得“地球村”成为了可能,网络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资源共享。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学习,可以了解任何想要的信息;用不好,则成为网络的奴隶,即“网虫”。许多学生往往在高中阶段就形成了看电子小说,上网打游戏的恶习,而到了大学,由于自由时间的充裕、自控能力差更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更可悲的是,现在在大学生中间还形成了“不会打游戏被鄙视”的大众观念。网络问题已经成了亟待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导致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障碍的主要原因
要想合理地解决大一新生的心理障碍,就必须对导致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障碍的因素有所了解。影响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它是个人、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仅从几个角度加以分析:
(一)、人格因素
从生理的角度讲,大一学生尚处在人格的建构过程中,人格发展还不完善,加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程度有限,他们在中学阶段并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形成健康的人格,他们尚具有激进、偏激、心浮气躁、爱走极端的人格特征,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缺陷。在情绪体验方面,他们很容易受到不利情绪的干扰,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并且自我调控能力欠缺,更使得事态变得严重。
(二)、心理支持系统的缺乏
大一新生的困惑和焦虑大多是由于对某些信息不能及时获得造成的,比如刚入学时,新生可能会经常问这样一些问题,入党怎么入?入党申请书怎么写?社团是怎么回事?奖学金的评选标准是什么?我该怎样申请助学金?学习该怎么学?等等一系列问题。当然还有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性焦虑。如果学校、学院或者辅导员不能及时回答新生的这些问题,新生就会产生一定的困惑和焦虑。同样,来自生活和学习等各个方面的困惑和困难,一时不能解决,同样产生焦虑、迷茫心理。很多大学生从外省来求学,可能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远离父母,由于不能得到父母的关心和支持,不能得到老师、朋友的关心,从而产生孤独感。
(三)、自我评价失调
人对困难和挫折的感觉不在于所遭受的应激事件,而在于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观念和态度。大学生尚处在心理结构发展不平衡的时期,其自我价值取向单一,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不客观。比如有的同学在大学里还持有“死读书”的观念,两耳不闻窗外事,什么班团活动、社团活动、学生会的活动都不参加,每天上自习到很晚。有的学生由于对英语、数学等学科不感兴趣,无情地把它抛弃了,并把这归因于“我能力差”、“我永远不行”等类似的话。自我认知的失调,往往使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不能有一个客观评估,从而产生自我认知偏差,引发心理危机。
(四)、自控能力差
长期以来的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使得我国学生的自控能力非常差,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通常以教师的讲授和监督练习为主,在这种学习背景下,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步伐走。而在大学教育阶段,需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的是学生的创造型思维。许多大一新生一时不能适应大学教育的方式,由于课程比较少,整天无所事事,最终沉溺于网络小说和电子游戏中不能自拔。适时培养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大学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部分。
(五)、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
心理学家丁琪说:“人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没有重视对人际交往技巧的训练,加之自我个性突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以及青年期所特有的“心理闭锁”,使得大一新生不同程度得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三、解决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障碍的对策建议
在本人看来,大一新生所面临的一些心理问题,虽不是很严重,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宿舍室友关系紧张、自我否定、内心焦虑、迷茫,自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针对大一新生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还他们一个健康的心灵势在必行。当然,这需要家庭、个人、学校、老师、朋友、同学等多方面的努力,本人仅在此提出三点建议,以期可以帮助到大一新生,摆脱心中的困扰,形成健康的心理。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重视心理辅导工作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离不开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离不开各学校校领导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近年来,国家多次强调,要加强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友善等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会非常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本人认为,不仅在学工处设置一个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指导中心,还应在每个学院设置一个心理咨询站,在每个班级设置一个心理咨询点,安排一名心理咨询员,形成一个立体的网状的全方位的系统,有计划的对心理咨询人员进行培训,全面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新生入学以后,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大普查,考虑到人数众多,可以采用团体测试的形式,为每个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预防,并在其后的学年中,时常对他们的身心健康进行再复查,即做好个人心理档案的后期工作。同时在各个学院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让学生了解到自我心理调试的各种方法以及解决心理问题的各种途径。密切辅导员与大一新生的联系,当学生出现任何问题,遭遇任何困难时,学生辅导员以及教师辅导员及时与学生站在同一战线上,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来自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困惑和困难。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
对于刚刚走进大学的大一新生来说,有的学生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缺乏学习目标,性格内向等原因,整日处于混沌状态,徘徊不前。为此,要积极引导他们及早制定学习计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抵御周围不良风气的侵扰。还
有的学生刚进入大学,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的落差,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为此,要引导学生对心目中的大学进行客观的认识,让他们意识到在什么地方上学并不是最重要的,努力学习学到应有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对于自我期望很高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对自我进行重新定位,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进而发展自己的潜能。另外,还应帮助大一新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他们端正恋爱动机,遵守恋爱道德。密切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及时疏导他们心中的不良情绪,防止因失恋而造成的悲剧。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促进人际关系发展
作为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专职辅导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学院学生会、学校各社团组织的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活动的参与中,既锻炼了勇气,提升了能力,也有利于自信心的提升,从而形成良好的心态,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本人在大学阶段就曾担任过社团主要负责人,深知学生活动的积极意义。
大一新生需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以一颗坦诚之心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和相处,从而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而这种人际关系又会使新生感到轻松自如,心情舒畅,能够帮助自己从紧张的心理状态中解放出来,减轻甚至摆脱不必要的心理困扰。
目前,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已逐渐成为共识,因此适时适度地采取一些措施,积极地引导大一新生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为大一新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红霞,张敏.大学新生心理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2005,26(3):117—119.[2]杨晓华.大一新生适应障碍现象分析[J].价值工程,2011,(24).[3]李艳萍.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0(1):70—71.[4]王卫,韩伟萍,李红桃.独立学院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思考[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7,4(4):27—29.[5]周兵.浅谈90后大学生入学教育[J].教育论丛,2011,(16).[6]欧阳效升.大一新生的心理困惑及对策[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3(2):77—81
2011年9月24日
作者简介:赵小云(1980—),男,山东烟台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心理学博士;张洪家(1989—),男,山东聊城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大三学生。
第四篇:2013.10.3大一新生学校环境适应问题心理分析
大一新生学校环境适应问题心理分析
很多学生在升学之后都会出现一些适应新环境的问题,大学生是尤其突出的一个群体。因为这不仅仅意味着升学,进入新的环境,而且基本上大学生都是自己独自一人外出到外地,更意味着从今天开始就要学着一切都要依靠自己。
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和陌生的人群,大多数的大一新生都会产生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严重不适应者还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性障碍,在情绪方面易抑郁、自卑、自责、紧张、焦虑,行为方面容易出现旷课、迟到、早退、逃学、独来独往、寻求刺激、学习能力降低、回避社交活动等行为,躯体方面可能伴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
入校后能否迅速地了解和熟悉校园环境,将决定大学新生能否在这个环境中自如的生活、学习。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适应问题、人际关系建立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会接踵而来,大一新生如何适应新环境,清源心理一般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分析并提出主要应对方法。
一、生活适应问题
上了大学就意味即将离开父母的身边独立生活,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多都很少离开过自己的父母,也没有独立生活过,所以生活适应也就成为了大一新生适应新环境所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很多大学生并不是没有可以独立生活、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只是惧怕和担忧冲淡了能力的展现。“我能不能做到?我可以吗?我能成功吗?万一做错了,万一失败了,那就惨了,算了,还是别做了。”很多学生在想的时候就已经狠狠地打击了自己的自信心,从而就不迈出第一步,渐渐地就丧失了一种能力。
要适应大学生活,首先,思想上要独立。不要再妄想依赖父母,不要以为自己不做就会有人帮你做,清楚明白的告诉自己要学会独立,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的事也只能自己做。其次,充分熟悉校园环境,接受了这个环境就在适应的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最后,不要忘了身边的同学,别人也正在经历跟你相同的问题,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有样学样,别人能做好的,你肯定也能做好!
二、人际关系建立问题
远离家乡,在学校里学习生活,这中环境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我们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我们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很多大学生带着良好的人际关系期望与同学来往,但最终都失去了耐心和宽容。学习发展成熟的人际关系,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主动关心别人的意识。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和见解,也要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态度。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和成长的任务,培养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很多人际交往方面有些障碍的学生在大一时候特别容易表现出来,面对生活的不适应,新生除自己积极调适外,必要时应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如寻求集体的支持,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在组织中获得归属感和支持;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在活动中体验集体的力量和温暖;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三、学习适应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学习目标迷茫、奋斗目标不清。中学时代的学习目的极其单纯——考上大学。大多数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整个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习都是围绕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的目标,对这些同学而言,既然已经达到目标,就不知道为何要学习,缺乏学习的原动力,没有学习的必要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应试教育其实是曲解了学习的意义,但你不能让它扭曲了你的人生。你现在已经完全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可以决定自己学什么,怎么学,是要考研、出国、工作还是其他?种种可能都等着你自己去实现。
很多大一新生也有学习的目标,但是缺乏学习的动力。以前中学时期,老师、家长都天天在背后盯着,一放松就有人站出来让你紧绷着一根弦,突然进入大学之后没人赶着也没人
管着就不知所措了,“无聊”成为最大的敌人。其实,大学不但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比如说为人处事、与人沟通等。如果你能在搞好学习成绩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的话,那么你就是一个真正优秀的大学生。大学里有许多的社团、协会,还有学生会等各种各样的组织,这些组织一般会举行多种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而大学里面又有比较多的空闲时间。你可以加入社团、学生会等组织,凭着满腔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心从事学生工作,你可以从中提高自己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你还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当然你也可以交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与一些非常优秀的同学接触。这些对你以后的就业和人生都是非常的有帮助的。
第五篇: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解决方法
考进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起点,阳光的生活只能靠自己来创造。对于刚刚跨入校门的大学新生来说,学会放松捆绑自己精神的绳索,科学地树立自己的目标,做好适应新环境、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的各种准备,是使其人生更加美好的必要措施。大学阶段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比较烈的时期。能否处理好这些矛盾,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大学新生面临的心理挑战
有人将大学与中学的差异总结为大学生活的四个“自由”,即时间安排的自由,学习方法的自由,信息获得的自由和金钱使用的自由。这些方面的自由对大学新生来说:一方面是机遇,因为他们在中学时深感自己在诸多方面受到约束和限制,非常渴望得到主动和自由;另一方面又是挑战,因为缺乏经验,突然没有了具体的约束和指导,许多同学不知道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自由。他们向往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生活,不愿意受到任何限制,对必要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也持反感态度。认为这些规定堵塞了言路,局限了范围,捆住了手脚,限制了自由,但一旦没有了这些又有些不知何去何从。
1.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造成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客观上我们许多大学正在发展中,无论软、硬件都存在一定不足。更主要的是主观原因,社会对大学的美化,进入大学之前,许多同学对现实社会以及大学生活不了解,只是凭着想象,把大学生活描绘的过于完美,对上大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高期望。而一旦进入大学,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完善、不尽人意的地方,与期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便产生失望感,情绪极低落。
2.只想得到,付出甚少
大学生处于竞争的角逐中,在步入大学的征途中虽然是如愿以偿的胜利者,但是他们在人生的长河中,有的人却隐患了一种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不良习气。在高中苦心攻读的日子里,他们的父母亲人全力以赴,照顾得细致入微,享受得心安理得。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虽然在保证他们集中精力学习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却在培养他们的勤劳品质、奉献精神方面种下了劣种,使他们在安逸的生活中滋生一种不顾他人,不顾父母劳累,只知个人享受、索取,不思奉献的坏毛病。他们尽管进入了文明的殿堂,踏进了高等学府,理应养成更高尚的人格风貌,然而那种红榜及第的优越感却使得他们踌躇满志,趾高气扬。更加强化了他们的索取意识,放大了他们的索取范围,吊高了他们的索取胃口。
3.人际交往障碍
入校几个月后,同学之间也基本了解,各自的性格完全暴露出来,特别是同寝室之间的矛盾冲突开始明显。如有的同学只知接受别人的服务,而从不为他人服务,如寝室的公共卫生,有人只知享受却从来不知清扫;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借钱不还;用他人的电脑玩起网络游戏或聊天就不下线,这些看似都是微小问题,但处理不妥就会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新生以往与人交往和相处的机会较少,相对缺乏经验,而进入大学后,面临重新结识新人,确定人际关系的过程。事实上,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远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得多。特别是与周围同学的交往中,因缺乏经验、技巧而不善交往;因担心别人轻视自己而不愿交往;因性格内向孤僻而不会交往;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敢交往者,大有人在。由此造成与他人沟通困难,感到非常沉闷、抑郁,被孤独所困扰。
4.学习方面的不适应
多数大学生在高中时是学习尖子,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夸奖、同学羡慕,因而自我感觉良好,习惯了优势地位。进入大学后,新环境中人才荟萃,群星灿烂,不少人学习上的优势会削弱或消失,从“鹤立鸡群”变成“平庸”之辈,这种地位的变化越强烈,心理落差越大,因而产生了自我评价失
调。一些学生心灰意冷,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
二、大学新生的自我心理调整
1.尽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高中时代的衣食住行都得自于父母周到的安排。进入大学后,一切要靠自己从头开始。如打扫卫生,盥洗衣物,上街购物是必备的基本技能,男生有时还必须学会缝衣钉扣;还要学会理财。不要月初当富翁,月底做乞丐。
2.掌握沟通技巧,学会主动
新生对环境的适应主要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来自于交往双方的真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此外还要把握交往的时机,学会沟通技巧,主动交往。首先,要处理好与室友之间的关系。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尤其是选择一些个性开朗、乐观的人做朋友。面对来自各地性格习惯各异的同学,应本着 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多理解别人。其次,要主动与教师交往。大学的教师被形容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些不善于与老师交往的同学,由于不主动与教师联系,感到大学教师缺乏亲切感,在学习上有问题也不敢向老师请教。由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任课教师除了上课外,很少有机会和同学一起交流,同学们应主动与教师交往,一方面请教学习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最后,要学会与学校内各部门工作人员交往。大学是浓缩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有各种机构,有各种不同身份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而言他们都是应被尊重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尊重,只有做到对人的尊重,自然也会被他人尊重和信任。
3.确立新的价值目标
价值观是人们生活的追求目标,如果一个人没有价值目标,他就会感到无所作为,感到人生淡而无味。有了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就会具有活力和动
力,内心充实而有信念,就会自觉地为价值目标去追求和奋斗,价值目标的实现无不伴随着艰苦和某种牺牲。但只有朝人生价值目标不断地艰难跋涉,去创造、为别人、为社会、为自己,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体味到自己的创造所带来的幸福。目标是人们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就难以做到持之以恒。因此,尽快确立新的价值目标也是大学生走向新生活,适应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
4.摸索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
一是向有经验的高年级的同学请教,接受任课教师的指导与辅导员的帮助;二是自己要根据大学的学习特点,从个人实际出发逐步摸索与自己水平基本相适应的学习方法;三是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四是学会科学管理支配时间。
5.重新确立正确的自我形象
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重新估价自己,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主动接纳使自己逐步提高。提倡“同自己比,同自己竞争”。有意识的自我心理调整培养良好的个性,在生活中保持自信、乐观、坦诚、豁达、坚持不懈的心理品格,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压力,学会心理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