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与学的秘密》学习心得
《教与学的秘密》学习心得
教师 刘荒燎
初次拜读了王晓春老师所解读的关于佐藤学先生所著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后有感而发所著的《教与学的秘密》后,使我感概万千。王晓春老师在充分解读了佐藤学先生的文章后,将自己(王晓春)对《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的见解以“上篇”和“下篇”两个部分向我们进行了展示,而且每个部分均从不同的角度向广大读者阐述了,他对《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的理解,无疑给处在教育一线,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指明了今后为了祖国的未来所要努力的方向,让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在茫然不知所措。
在《教与学的秘密》中,王晓春老师所阐述的“主体性神话”中告诉我们“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的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告诉了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律的学习意识,又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对教材的通透解读灵活掌握教学技巧并在适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互动交流,才会充分发掘出孩子的学习潜能,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中健康成长。关于课堂改革的教学,王晓春老师在书中说到:“改革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改变课堂气氛(学习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地,放松的思考、发言、参与讨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教师要以尊重、鼓励和因人而异的态度对应每个学生的活动和发言。教师做出怎样的应对,就创造出怎样的课堂。”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正确引导孩子们学习便成为衡量教师的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所在。在谈及对合作学习的认识时,王晓春老师告诉我们:合作学习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最后还要落到独立思考上来。合作学习其实是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适合个人水平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成果(完成任务)是集体的,但完成任务并不是要紧的事,要紧的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的品质得到了提高,而这种发展,别人是无法替代的。在现实的教学中,我得到的结论是:无论是哪位专家的谈及的教学改革及个人关于教学改革所持的观点,在现实的教学生活中,我们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不断的进行教学探讨,只有通过不断的摸索,才能探讨出一套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来。至于专家们的所说的有效的教学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不可一味照搬,因为毕竟大家所处的教学环境和所面对学生各不相同,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告诉我们,因人而异、分层教学才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之所在。
第二篇:《教与学的秘密》心得体会
《教与学的秘密》心得体会
阙亚梅
在这短暂的假期里,认真的阅读了王晓春老师所著的《教与学的秘密》。我感觉收获颇丰。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当然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升自己,以下就是我阅读后的读书心得。
《教与学的秘密》是王晓春老师根据佐藤学先生对《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的见解精心编著的一本书。王晓春老师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分“上篇”和“下篇”两个部分向我们进行了展示,而且每个部分均从不同的角度向广大读者阐述了,他对《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一书的理解,讲述了王老师自身对教育理论的思想理念。无疑给处在教育一线,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指明了今后为了祖国的未来所要努力的方向,让广大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在茫然不知所措。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读书应该是自己除了教学任务以外的本职工作。但是,在此之前,我却从未坚持读完过一本理论性的读物,小说我倒是读了不少。若是从本身工作来说,我自己认为不太称职。在此,我的深深的检讨我自己。虽然,不怎么喜欢阅读理论性的书籍,但是此次学习还是静下心来坚持认真读完了王老师编著的《教与学的秘密》期间虽有些许枯燥、乏味,也不能说完全理解王老师的看法。但是我还是从中体会到了很多哲理性的道理和收获。感觉此次阅读受益良多。
在《教与学的秘密》中,王晓春老师提及到学生上课积极好,还是消极好?这个问题王老师说到: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不过这里面也有个教学进度问题和考试问题,教学进度是不允许老师经常放慢的,考试答案则不允许模糊。否则无法判分。也就是说。即使这个相对实际一些的对策,也不那么容易执行。再说,教师若“摆脱”了达到快乐目的“的想法,还怎么实现“共度愉快的时光”?要知道“共度”是双方都得到快乐。归根结底,学生上课积极好,还是消极好,这个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原则上,学生上课当然是积极一点好,但具体到某一个学生就不一定了,需要个案分析。教师应该做的,是把课上的有意义,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感兴趣,尽可能做到师生互动,对个别学生不注意听讲采取宽容、分析的态度,且注意自我反思。
在《教与学的秘密》中,王晓春老师所阐述的“主体性神话”中告诉我们“学生自主、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的”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告诉了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自立、自律”的学习意识,又要正确地处理好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通过对教材的通透解读灵活掌握教学技巧并在适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互动交流,才会充分发挥出孩子的学习潜能,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于课堂改革的教学,王晓春老师在书中说到:改革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是改变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地、放松地思考、发言、参与讨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教师要以尊重、鼓励和因人而异的态度对应每个学生的态度活动和发言。教师做出怎样的应对,就创造出怎样的活动课堂。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正确引导孩子们学习便成为衡量教师的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之所在。
在谈及对合作学习的认识时,王晓春老师告诉我们:合作学习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基础,最后还要落到独立思考上来。合作学习其实是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适合个体水平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成果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的品质得到提高,而这种发展,别人是无替代的。
谈及关于教师持有自己明确的课题教学研究的时,王老师说到:要求每个教师都应有自己的研究课题,作为一种理想、愿景、努力方向是可以的,但对多数学校来说,目前不具备可操作性。那就不如先抓条件好的老师作为带头人,辅导他们提出自己的研究题目,逐步扩大。如果说是按照所谓的科研程序走一遍的话,个人觉得也就是基本上的形式主义,此种“科研”对提高教师的实际专业能力没有什么意义,徒然加重了教师的负担。王老师在讨论教学的时候说:方法是为目标服务的,而不是相反的。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比如语文课,无论怎么教,你最后都要达到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目的,在提高学生实际语言能力方面的效果和业余闲聊差不多。所以,分歧不在于“教什么”和“怎么学”,而在于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为学习对象只是一个载体,学习对象掌握思维方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方式只是这个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已。能力不等于知识,但能力包含知识在内,缺乏知识是没有办法形成能力的。如果说没有抽象的能力,只有结合具体职业、具体事情的能力。
王春晓老师所著的《教与学的秘密》,虽然是通过读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而做的笔记,但其见解却让人感慨万千。也许这将成为很多教师及学校的指路牌,指引着课堂改革前进的方向。
王春晓老师在本书最后所说:“学习的灵魂是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学习。”我们不但应该提倡“合作学习”,更应该首先提倡名副其实的“独立学习”。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到底怎么做才能正真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呢?这将成为我今后工作的方向。
第三篇:读教与学的秘密心得体会
读《教育与学的秘密》心得体会
愧,拜读王晓春“教与学的秘密”居然是在硬性要求下才开始翻一翻。但深入本书,细细地品读了王晓春的《教与学的秘密》,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时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佐藤学先生倡导倾听、对话、串联、探究、合作学习和综合学习,还举了不少案例。王晓春老师对佐藤学的学习方式给予非常精彩的分析和点评。可以看出王晓春老师对合作教学的认识是怎样一步步深入的。他对佐藤式的合作教学或认同亦或质疑,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箴言。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都给作为教师的我们太多反思。
书中,王晓春老师上篇中的“小学发言过剩;高中:拒绝发言”中,用佐藤学反应的日本课堂情况联系到我国几乎完全相同的课堂。课堂发言,小学闹哄哄,中学静悄悄。那么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其一和东方文化有一定关系,他在书中谈到我们有一种“嘲笑文化”就是专门寻找他人的缺点和弱项加以奚落,以此取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仔细一想,我倒承认这种“嘲笑文化”确实已经深入骨髓,学生怕上课发言说错话留下话把而被奚落或被取外号;教师队伍中也不乏“损人”的,一旦学生受刺激,自然会湮灭积极性。其二便是厌学,这是一种外部表现。他在树种强调“人都有天生好学的一面,每个人都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一要开发,二要保护。”但很遗憾,我们常常既不开发也不保护,只会利用。利用学生的积极性搞应试,争高分,创业绩。从小学的高中如同掠夺式经营,为了眼前的高分不惜榨取学生最后一点时间和精力。对于这一点我是矛盾的,我也会不惜自己的时间,把很多精力放在提高学生学习上,于学生而言是好感或是负担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教育真是“曾一分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的事业。这是王晓春老师在《教与学的秘密》一书中一个小片段的总结,他提到教师必须兼顾“完成教学任务”和“走进每个学生的逻辑世界”但这两个任务有时并不协调。学生课上的个性化发言,有时会离题,有时会出圈,教师跟着走有可能耽误进度;教师不跟着走,又违反了“走进每个学生的逻辑世界”的原则。如果“尊重学生的逻辑世界”把握不好,可能会助长学生的自我中心,面对这些矛盾的问题并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或方法,作为教师的我们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相机处理。
王晓春老师在本书中对佐藤学先生所提出的寻求的“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做了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佐藤学先生说:教师若只寻求“好的教学”,那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的教学就不可能形成,对此,王晓春自己的见解,认为佐藤学先生说得有些过火,实际上教师所追求的“既要尊重学生,又要好的教育”。细细一想,何不是这样呢?一位的尊重学生就有种“放纵”的意味了,好像学生永远是对的,这样的教育,有可能培养出十分任性的下一代,导致反师道尊严反到另一个极端去了,变成“学道尊严”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自己走路。
第四篇:学习《教与学的秘密》心得[最终版]
借鉴+实践+反思=?
――学习《教与学的秘密》心得体会
坝盘镇民族完小 郭建平
我在学习研讨《教与学的秘密》一书之前,首先上网了解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因为《教与学的秘密》是作者王晓春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根据自己的体会所撰写的。《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另一著作。佐藤学,1951年出生,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 佐藤学教授走访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教师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习班和学校进行改革。在学习班中他推进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学校里他推进构建教师之间互教互学的“合作性同事” 的关系;在学校和社区的联系方面推进由监护人参与授课的“参与学习”实践。他提出了未来学校的形象――“学习的共同体”,从内部推进对学校进行的改革。他以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为主线,结合课堂实践揭示了这种课程形态为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引发课堂和学校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一、建立倾听的课堂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要创设一个让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教室环境,必须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十分敏感地倾听,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关系来,否则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在我的课堂上,我很希望学生多多发言,但是事与愿违,有时会沉默、自问自答、或是迁怒于他们,后来读了《教与学的秘密》之后,我知道“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与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对话中。”,我也试着去努力了,心平静了,但是我发现我没有努力在营造一种倾听与回应的氛围,对暗暗支持你的声音没有很敏感地肯定它,在这方面,我要好好努力!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在日常交谈中,有一类人是不为大家所喜欢的,就是无论你在讲什么,他都没听进去,而只顾自唠叨,你会觉得索然无味,暗自祈求这无聊的对话赶紧结束。这是因为,对话的前提是学会倾听。如果你有过这种经历,就不难理解课堂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从小我们就被鼓励要积极发言,发言要大声清楚,通常还有各种各样的手势来丰富和活跃课堂,于是乎,教师的声音,学生的声音,形形色色的手势还见缝插针,把课堂塞得满满当当的,然而没有倾听的“ 对话”只不过是不入耳的喧嚣。我们的学生常常在没有听清教师的话语后就急急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只要发言就要鼓励”的信条下,肤浅变得堂皇。发言结束后学生如释重负,对于别人的发言充耳不闻。没有倾听,对话变得缺乏深度,思维变得龟裂而不流淌,根本不能汇成集体智慧的海洋。小学阶段的闹哄哄到了初高中阶段后变成了表情麻木,沉默不语,而美国的情况却相反,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我们原先的对话是没有倾听、急于表现的“虚假”对话。不仅学生需要倾听,倾听对于教师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经常在听学生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学生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同学回答。佐藤学认为,在对话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他提出要创建一个润泽的课堂,润泽是相对于“干巴巴”的教室而言,干巴巴的教室里教师与学生都是紧张的,润泽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每个人的呼吸都是这种均匀、柔和,大家互相倾听,真诚地交流,轻声模糊的发言也是被允许的,因为它反映了一个思维正在延续的过程,事实上,真正的创造性的发言往往都是轻声模糊的,如果强迫学生大声地喊出自己的意见,或用手势在对错之间站队都隐含着撕裂他们思维的危险,在“润泽”的气氛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而不会为无话找话而紧张地中断自己的思维。
二、打开教研的大门
一般的校内教研活动都是事前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讨论,事后却只用短短 30 分钟议论一下就结束了。事先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据说是为了避免事后被说这说那。这种防御性姿态,以及观摩者对授课教师评头论足、一味指责别人缺点的研讨方式,都必须改变。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能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我曾经和几位在我看来极为出色的老师交谈过,在交谈中他们的眼中流传飞扬着智慧的神采,然而一旦当我提出是否可以听课时,谈话尴尬地戛然而止,神采即刻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警惕,接下来通常都是婉转的谢绝。在佐藤学教授看来,要让学校转变,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情况的校内教研体制,即每个教师都要保证一年一次的公开授课;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为什么教师们都一丝不让地死按住门把呢?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研讨往往是集中在评价课的好坏上,加上评课人又带着各自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教师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授课教师徨徨走进研讨室,感觉不啻于一场宣判会,谁都不喜欢被人评头论足,指手划脚。这也解释了教师为什么会花很多的精力很多的时间去准备一节公开课,他们所认为的公开课的价值也在于精心的准备使授课水平有了提高,很少人会提及事后的研讨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收益,研讨在他们看来尤同句点式的评价,无论听者还是讲者都注意“好坏”的简单评价,除此之外,研讨会充斥的便是一些无聊的空话和套话。实际上,如果想真正触及一节课的丰富性、特殊性,并且对教师的反思有所帮助,让整个研讨会充满意义和乐趣,首先我们就该抱着无论从每堂课我们都能学习到什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学生中间,这样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师的“表现”,被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比如,教师的板书如何、条理是否清楚等等束缚住自己的眼睛,对课堂发生的一切丰富多彩的事都置若罔闻。如果能做到这样,就不会到研讨时把那些填空式的评价说完以后,就无话可说了,才有可能就课堂的实际情况作活泼的交流,分享和谈论课堂上的乐趣和困难。这样的研讨才是让人期待的,并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而不是互相猜疑、各自为政、互相排斥。教师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就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甚至会要求开放日常的课堂。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误区
综合学习产生混乱的原因还在于认识上的错误,即把综合学习理解为通过“经验”进行学习,而把学科学习理解为通过“知识(技能)”而进行的学习,这种两分法的错误理解导致了认识上的错误。如果按照上述理解,那么,综合学习就陷入到活动主义与体验主义中,而学科学习就陷入到知识主义与技能主义中了。为避免混乱,必须先要确认一点,那就是,不管是综合学习还是学科学习,都要实现学习的课程,这一点上它们是相同的。
佐藤学所说的综合学习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新课程改革最具创新同时也最具争议的。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往往过于表面,这直接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一些学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扭变成传授课,在课堂中完成了海洋生物的“探索”,一些学校认为是兴趣活动课的翻版,一些学校认为是综合实践活动是日常紧张学习的放松操,让学生出去走走,参观参观。要加深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首先必须认识综合实践活动与分科学习的区别,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一种孩子气的蹦蹦跳跳,恰相反,它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学习。佐藤学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和分科学习的区别在于组织方式的不同,综合学习是以现实的“主题”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学习,而分科学习是以“内容”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分科学习的初衷是分门别类地清晰呈现知识,使知识能深入、累加地传授给学生,以实现夸美纽斯所设想的“百科全书”式人物的理想。然而,现实却不是分门别类地,问题总是以复杂的、丰富的方式整体地呈现。学生面对真实问题的手足无措是不难预料的,所以综合实践活动是意识到分科课程这种缺失后的新的课程形态。此外,当面对一个真实问题时,人往往会调动自己所有的能量去全身心地投入,这种深入的探索的精神也是宝贵的。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带给我们的惊喜不仅在于它带来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还在于这种课程形态带给我们的冲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表现为一种与客体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的活动,这带来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立体审视,课堂也是这三种实践的活动,将扁平、单一的课堂变得生动、丰富起来。也只有这样,我们学生才会拿出面对丰富生活的兴趣,调动所有的情感、兴趣、知识、智慧投入学习之中。应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其中蕴含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丰富意义,提供了一个契机。需要指出的是,在实践中,一些教师也尝试将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运用于学科学习中,但是认为就是把课堂弄得热热闹闹,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理解”,这也就是新课改课堂被人指责为“活动课”的原因所在。目前综合实践活动难以实施的重要原因被认为是教师缺乏开发、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素质,实际上,一来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毕竟是新生事物,对于新生事物我们总该允许一些探索的时间,二来 是因为我们的教师从小所受的教育也表现出了后遗症,佐藤学说,他甚至觉得,这种素质与其说是存在于那些学生时代就一直优秀的教师中,还不如说是存在于那些学生时代不爱学习,而在大学阶段或进入社会后才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大开眼界、不断进步的教师中。综合实践活动能否成功取决于教师自己能否和学生一起愉快地学习,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他还指出,许多教师为活动主题苦恼的原因在于他们都只在学校中生活,也不在社会中生活。当你留心生活,就会发现丰富的生活向你展现的课题比比皆是。
四、打造学习共同体
学校是一个个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公立”学校是“我的学校”,同时也是“大家的学校”。每次访问小千谷小学时,我总是感到,要在学校生活中实现这一理所当然的事需要学生、教师、家长、教育委员会、市民的真心诚意的共同参与。如果学校失去了这些热心于教育和学习的人们,那么,它即使能够招收和训练学生,也只不过是一个不能发挥任何创造能力的机构而已。……一进小千谷小学,迎面扑来的是学生的声音:“欢迎到我的学校来!”听到学生喊:“请来我们的教室啊!”真是比什么都高兴。学生的心情真诚的、坦率的。
佐藤学教授称日本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为“静悄悄的革命”,他认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发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性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其实,我们目前经历的这场课程改革也是如此,教师是这场革命的中坚力量,只有我们都能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和教学,“革命”才有胜利的可能。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面临着太多的困扰,但是在和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交谈中让我们坚信脚下的路是正确,这场革命最终将会是一个双赢,即无论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会变得更有活力,愈加热爱他们的生活,意识到这点,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和沉着,在我们的耳边回荡着佐藤先生的箴言“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
总之,教育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提倡一种新的学习观,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2017年2月24日
第五篇:彭双艳——读教与学的秘密[推荐]
读《教与学的秘密》有感
我第一次听说佐藤学是去年在学校学习,梁丽红校长在我们学校大力推广课改的时候。只是听说“学习共同体”、“倾听”“串联”一些零碎的词。那时候没有实际经验,总是似懂非懂,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王晓春撰写的《教与学的秘密》一书,虽然觉得书中有许多特别高深专业的内容自己其实没有真正理解的很好,但是也终究学到了不少新的教学思想,王晓春作者不仅读了佐藤学的多本书,并把佐藤学的课堂教学观综合总结并补充。我却从他的总结中获得更精华的教学理念。
佐藤学博士旨在报告他所观察、记录的教师们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实践的挑战。向我们展示了现在全世界学校的课堂中都在进行着的“宁静革命”。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创建,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是闲着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全世界的课堂都在由“教授的场所”转换成“学习的场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通过王晓春的总结,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历认真的进行了思考,感触颇深。
一、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同学回答。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解放军驻守一个小岛,好象说到他们每天会给岛上的树浇水等等,集体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师要我们描述解放军叔叔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好几个同学的发言都与老师预想的相差甚远,于是老师责怪我们不专心、不动脑筋,还一个劲得让我们再想“标准答案”。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真的是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最后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你来说说。”我从牙缝里小心翼翼地挤出了几个字:“说明解放军叔叔爱小岛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老师一听来了劲:“用四个字来说。”“爱岛如家。”老师这才满意得笑了,教室里传出同学们如释重负的叹息声,教学才得以进行下去。我无意于谴责我老师的言行,只想
说明如果我们一味的要求孩子们按我们预想的结果回答,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发言的态度,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并做出敏感地应对,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孩子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其次是学生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我会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己也要注意倾听学生们的心声,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和教育信息。尽可能地创造“润泽”的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
二、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
“佐藤学先生强调倾听,我认为是对的,然而倾听的前提是:有可听的东西。佐藤学先生强调对话,我认为这也是对的,然而对话的前提是:肚子里有话。”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是课堂实施环节的重要内容。二者的前后顺序一般是自主思考在前,合作学习在后。围绕学习内容或老师提出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先自主思考,在思考之后,再进行合作交流。简单地说:也可以在教师授课之前,学生进行独立的看书、做题或自学提纲,这里的自主思考和传统的自学是有区别的,是在自学的基础上,独立思考,提出有待解决的困惑或问题,初步达成学习目标,这个自主思考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再进
行合作学习,此时合作就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合作学习分两个层次,一是先通过小组内合作交流实现同伴互助、相互矫正及达成共识的过程。二是在小组合作交流基础上,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进行全班的合作交流。此时交流是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并行,要做到:问题抛出之后,不要急于让学回答,要留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还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尤其是保证学困生说出自己的思困点;最后还要有交流合作学习成果的时间,让小组长总结成果,暴露学生的“真问题”,使全班合作交流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佐藤学教授认为教学时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核心是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程。这个旅程中学生要与新的世界、新的同伴和新的自己想与。佐藤学教授认为,只有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教学意义。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也迫切的希望能为打造这样的课堂付出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通过阅读王晓春老师的教与学的秘密,也让我认识到,任何理论不仅要学习,更要有自己的理解与创新。